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渔业渔政管理范文

渔业渔政管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渔业渔政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渔业渔政管理

篇1

赵兴武一行先后走访了濮阳市范县集中连片稻鳅供养和莲鳅供养基地、范县国大高科农业有限公司、郑州市荥阳黄河滩区万亩集中连片养殖基地、河南康源生态渔业有限公司、郑州邦众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及洛阳孟津黄河小浪底水库等地。

所到之处,赵兴武局长深入渔塘、育苗车间、水库岸边等了解实情,并与渔业行政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和养殖户亲切交谈,详细询问有关政策落实、水产养殖管理、生产、经营、发展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划等,受到渔民群众和基层工作人员的热情欢迎。

调研过程中,赵兴武还分别听取了河南省农业厅副厅长张惠民、水产局局长张西瑞对河南省现代渔业建设情况汇报,听取了濮阳市范县、郑州市农委及洛阳市农业局、洛阳昌盛水产有限公司和洛阳市栾川县农业局等部门关于当地渔业发展介绍。座谈中,赵兴武充分肯定了河南省黄河滩区渔业发展及现代渔业建设成就,尤其对河南渔业近年来进行的结构调整、科学规划、以及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方面所做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赵兴武总结道:河南立足本省“三山一滩”资源发展渔业,黄河滩区近年来开发出连片鱼塘,濮阳市范县发展的稻田养鳅和莲鳅共养生产模式,西部山区兴起的冷水鱼养殖产业,可以说探索出了一条带领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道路,也引领了当地水产产业集群发展,一些规模企业已呈现出现代渔业生产雏形。渔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经管管理模式科学规范,渔民专业合作社与金融机构合作为社员提供小额贷款思路有所创新,可以讲发展找准了路子,突出了亮点,具有地方特色。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学方法;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149-03

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是捕捞学、农业推广硕士渔业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学位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的渔业管理学科,旨在研究渔业政策法规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外部动力;渔业政策法规的内涵及其对渔业管理的影响、渔业管理的本质、特征、内容、要求及发展趋势等,以培养学生研究渔业政策法规、解决渔业管理问题的思路与能力。由于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且较难理解,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十分必要。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教学中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及作用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学院,以后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与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被美国较多工商管理学院以及国内外著名的商学院接受,并培养出一大批商业精英。目前,案例教学法已普遍应用于医学、法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的教学中。

案例教学法是以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为主要内容,引领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总结规律和结论,从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进而找到更多的实际生活范例或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总之,案例教学法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而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案例教学法以案例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相结合,它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小组讨论、学术讲评、教师指点、分析报告写作等教学环节,使学生认识事实、总结事实,促进学生扩大社会认知面以及激发学生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性思维习惯。

二、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主要讲授渔业政策法规及渔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国际国内渔业政策法规的形成与发展、渔业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制度与措施、问题与对策等,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知识面广、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学生对知识往往难于理解或掌握不深。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虽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一些优化、背景知识上进行了一些补充、前沿发展上对学生进行了引导、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作了持续的改进,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决策能力仍不理想,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调研,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必要。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本课程性质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渔业政策法规的形成来源于渔业生产与管理实践,渔业生产与管理实践又推动着渔业政策法规的完善,因此,在渔业生产与管理中应用的政策、法规等都来源于实际生产中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渔业政策法规与渔业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背景,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生的意愿。笔者曾对14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139名学生认为该课程应采用理论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占总人数的98.6%,另外有92.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见,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渴望的。因此,通过具体的案例,引领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符合学生的要求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教学效果明显。案例教学法对管理类课程有明显的教学效果,因为管理类课程本身就是从案列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进而得出结论。(4)应用效果良好。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接触到实践中的案例,并结合理论知识,学会了对具体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在工作中能快速转换角色,深入一线进行渔政执法。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且较合理。

三、案例教学法的改革实践

(一)调整课程教学大纲

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学时数从原先的64学时缩减到现在的32学时,课堂教学学时明显减少,而要实施案例教学,则首先需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应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研究确定哪一些内容有必要设置案例教学,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资源及课外自学与实践环节,合理设计案例,使理论讲课、案例教学等的学时分配科学合理。通过改革,《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学时应占课程总时数的50%左右。

(二)设计案例

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不能把所有的在实践中发生的事例都作为课堂上的案例题材,这样肯定不行,而且会适得其反,混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案例设计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广泛收集案例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出有针对性、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考虑案例的难易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案例进行系统设计,同时须恰当地把案例的背景、事件的过程、反映的问题、矛盾和冲突等提示清楚,因为在案例设计过程中追求案例的实际教学价值。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遵循上述原则设计了系列教学案例,设计的案例类型可分为描述引导性案例、问题讨论性案例、综合提高性案例三类。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研究,可以使学生理解国内外渔业政策制定的背景、掌握专业知识的应用技巧、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对国际渔业法形成发展的理解。在国际渔业法形成发展这一知识点中,主要设计了引导性的案例,如较早出现的公海渔业冲突的案例“英国与法国在英吉利海峡的渔业冲突”、第一个多边渔业协定案例“北海渔业争端与《北海渔业公约》”、“北太平洋海豹渔业争端”案例、国际淡水渔业协定案例“美国与加拿大的五大湖渔业协定”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形成过程的相关案例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使学生掌握渔业政策、法规等的制定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政策法规等的内涵,有利于在渔政执法中,将渔业政策正确地应用于渔业管理中。

2.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握国内外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的特点。在本知识点中,主要设计了引导性案例和问题讨论性案例。引导性案例主要设计了日本、韩国、美国、挪威、新西兰等国家有关的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方面的案例;问题讨论性案例主要设计了国家之间相关知识点的比较研究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教学,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的专业知识。

3.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主要的国际渔业管理制度。本知识点中,主要设计了问题讨论性案例,有日本和韩国的渔业权制度、中国的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挪威和加拿大的TAC管理制度等相关案例、不同国家之间渔业管理制度的比较研究案例、我国渔业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分析案例等,如韩国和中国的渔业许可证制度的区别和共同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国内的渔业政策、法规等的相关内容,从而更有助于渔政执法。

4.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主要设计了问题讨论性案例和综合提高性案例,问题讨论性案例主要设计了违反禁渔区线、无证捕捞、违反公海大型流刺网作业、涉外渔业违法案件等一批案例;综合提高性案例主要设计了一批调研专题,由学生选题,主要利用课外时间在渔政执法部门完成,对于这一举措,用人单位比较赞同,认为相当于让学生提前进入实习阶段,有利于学生今后工作的开展。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扮演设计者、引导者、评判者的角色。引导性案例采取教师讲解和学生提问相结合的方式;问题讨论性案例采取学生讲解、其他学生提问、教师引导评判的方式;综合提高性案例采取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完成论文报告并参加答辩,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讨论,教师学术讲评等方式。在案例教学中,还可邀请渔业生产主管、渔业管理专家等参与,开展专题讲座和实际案例剖析等方式。通过案例教学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转变,由注重结果向注重教学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综合讨论互动转变。要改革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敢于创新,不断开发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热情,使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而是广大学生的课堂。

2.提升案例教学能力。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案例教学中,教师是设计者、引导者、评判者,不仅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更要求教师不断研究学习,在课前教师须精心策划、设计案例,做好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案;在课中要引导学生思维,控制课堂的氛围和秩序,把握案例讨论评析学术方向;在课后要调研小结,及时改进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应加强案例教学研讨,积极参与校际经验交流,吸取案例教学成功经验,提升案例教学能力。

3.加强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案例设计,关键是实施方案,因此,加强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十分必要。案例库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本课程的教学案例要有历史案例、现实案例,国际案例、国内案例,同时由于海洋争端加剧,国际渔业政策法规变化较快,因此要求教师关注国内外渔业政策法规变化,及时收集更新教学案例。同时,在案例设计上应研究不同案例的格式、内容,注重案例的针对性、代表性、实用性和层次性,力求案例教学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改革课程成绩考核方法。课程成绩应能较好反映学生学习所取得的业绩,本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法以后,原来的课程成绩考核方法需要改进,应从结果考核为主向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转变。案例教学法贯穿于本课程教学各主要环节,因此需加强教学过程考核,细化考核办法,增加过程考核在课程成绩的比重,建议过程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提高到50%。通过改革课程成绩考核方法,能一定程度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案例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应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湘玲.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行政管理课程教学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12):148-149.

[2]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7-11.

[3]李英,颜行志.国际法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73-74.

篇3

我国即将启动 MPA 项目。 因为 MPA ( Master of PublicAdministration)被译为“公共管理硕士”,即其中的Administration被译成“管理”,而不是如以往那样更多地译成 “行政”,因此, MPA内涵的外推使得公共管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如此受人关注。我们认为,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公共管理都存在着许多重大问题尚未讨论清楚,十分有必要对其展开争鸣。比如,Public Administration 与Public Management都翻译成“公共管理”, 它们之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难道仅仅是适用层次不同?有些学者认为,Administration指层次高的管理,Management指层次低的管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国研究生专业目录在管理科学类中, 把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定为“PublicManagement ”, 而把二级学科“行政管理”定为“PublicAdministration”的看法,似乎从道理上讲不通。①同样,在 MBA 中Business Administration 译为“工商管理”, 这里所用的Administration,又如何用层次的高低来解释?也有人认为Management主要用于操作层面,更多地从技术角度讨论管理问题。如果仔细查阅中外管理学的相关?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启示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专家学者正在研究公共管理问题,比如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在他主编的《公共管理学》一书中介绍了西方政府管理(行政学)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所出现的三次范式转换,即从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再到新公共管理学的三次重大突破。②国家行政学院季明明教授在“当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实践与公共管理学的崛起”一文中也指出,当代“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公共行政学体系,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崛起作了铺垫;公共行政、公共事务、公共政策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科的三大支柱。③综合上述两位专家的看法及其他国内相关文献,应该说在对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管理的讨论中,有两点看法是共同的。

1. 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现与各国行政改革的浪潮是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动了“重塑政府运动”。在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下,当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并获得巨大成功时,与“市场失灵”相伴随的“政府失灵”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一方面政府对社会、市场的管理,不仅使政府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成为“万能政府”,而且政府对外管理的实际效率也很低,在不少方面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政府中官僚机构膨胀,效率低下,财政支出扩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要求政府进行改革。人们在“实用主义”、“小政府意识形态”、“商业动力化”④等思潮的影响下,要求政府把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物品(服务)民营化;推进社区主义,建立理想的政府、市场、社区三足鼎立的公民社会;加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发展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用企业精神再造政府,把企业管理中的组织文化注入到政府组织中,提高政府部门的竞争力。

在全社会和学术界都在反省政府的角色与作用时,英、美、新西兰等国政府掀起了一股大力推进行政改革的浪潮。在英国,从撒切尔政府起就不断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市场取向、减少政府干预的行政改革方案。从“阶段革新计划”到 “公民运动”,在民营化、公私竞争与融合、公共部门引进私人企业的管理机制、承诺公共服务的内容与标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等问题上,英国的行政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当然,这种改革被不少人称之为“宁静的革命”。八十年代初,美国的里根政府发动了一场大规模地放松甚至废除政府管制的变革运动,并由此设计了一种使政府官员不仅对管理过程而且要对管理结果负责的新体制。克林顿政府继续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提出了若干重塑政府的原则与措施,如把竞争机制引入政府机构,大力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顾客导向”的管理服务体系,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使政府机构成为“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在这场全球化的行政改革浪潮中,新西兰的改革十分激进,因而它备受人们的关注。新西兰的政府再造运动的主要做法是:政府将那些具有商业性的职能与可以开展竞争的服务,从公共部门中分离出来;财务报告、预算、拨款等均需要考虑绩效;在政府部门中区分决策与执行两种不同功能;按契约中规定的竞争原则,在政府部门的部长与执行官之间,签定“绩效协议”、“采购协议”等,强化各自的职能。

西方国家,特别是OECD国家的行政改革及其政府再造运动,为新公共管理的兴起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背景。“新公共管理被学者冠以各种不同的名称(如‘经理主义’、‘公共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以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等),这反映了人们对正在发生的行政改革的不同看法。尽管如此,但他们确实存在着某些共识:从传统公共行政关注管理过程中的效率转变到极大地关注管理结果以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

篇4

(一)企业管理现状。我国企业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来说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企业在市场上的继续发展。目前来说我国企业管理方面的主要经验表现为:我国企业基本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以市场原则作为生产经营的主要导向有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经营管理机制。具体有:我国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有着自主迅速的决策机制,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能上能下的干部机制,酬效挂钩的分配机制,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启负盈亏的约束机制等。然而,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国企业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严重阻碍其正常发展的问题和因素,具体表现为:我国企业管理方面的指导思想较为滞后,管理思想过于僵化,无法真正融入到市场经济发展轨道中去段有科学完善的发展规划和市场营销方案整个企业管理水平严重偏低,并没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形成。同时,我国企业管理的基础较差,尤其是一些较为基本的管理制度建设仍然不够健全和规范,没有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有效的管理措施而且管理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和健全整个管理体制较为落后,管理目标较为单一和盲目企业的管理队伍建设也不够好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人才培养机制汉仅把重点放在了短期消费方面,并没有重视企业管理人员的长期培训。这些都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着不少的发展挑战,比如说新旧经济体制转轨的挑战,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挑战泄界经济一体化激烈竞争的挑战等。

(二)企业竞争力现状。虽然说目前为止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其发展历程来进行这么几个方面的理解与判断。这就是说企业竞争力应该使得企业自身应该具有独立的“人格”,具备“造血”或者说“再生”机能,企业应该要表现出内涵式或者说集约式生存和成长范式,企业有主动适应环境,自我提升的内在冲动企业不断延续、巩固,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能力。如果具备了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其就可以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之中,它将有效延长企业生命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生命质量,也是提升行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是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最根本的水之源,木之本,并对社会总体福利作出了极大贡献。然而,由于我国企业竞争力研究起步较晚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竞争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不够顺畅,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不足,还存在着总量滞后、结构性滞后和增长速度滞后的突出矛盾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比如说人力资源方面,其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其原材料资源也处于一种劣势地位,这些都将大大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发展。此外,从企业生存与发展战略能力方面来看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明显处于较低的水准。

二、我国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对策

鉴于以上各种管理问题已影响到竞争力提升的不良现状我国企业必须尽快创新自己的管理工作,切实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应该来说,管理创新是我国企业竞争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它是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管理职能更是一种管理思维发展变化的新模式。当前影响我国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障碍就是企业管理较为落后比如说管理思想观念落后,管理制度落后管理战略落后,管理组织落后,管理文化落后等。那么我们就必须改变这种管理现状,积极创新企业管理工作,让其成为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因为管理创新能够降低内部交易成本优化配置和使用资源,能够促进制度创新,能够推动技术创新等。那么我们到底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切实实现企业的管理创新,进而提升其竞争力呢?具体对策如下:

(一)我国企业实现思想方面的管理创新,为提升竟争力扫除观念阻碍。这就是说我国企业应该具备较为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尽快为企业管理扫除观念方面的障碍。具体来说我国企业应该以重视管理创新思想取代“轻管理”思想。应该来说这是最为基本的管理观念和意识。我们从广义方面来讲就应该不仅重视管理工作,更要重视管理工作的理念创新而不是简单地把企业管理定位在维持现有管理层面上。企业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立足于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资源观要充分考虑到其是否污染环境,是否资源耗费不经济是否有利于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并以系统思考方式对局部思考模式创新,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企业的管理工作,树立“文化人.、“创新人”、“能力人”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观,以合作竞争取代传统竞争观,以为特定市场服务的市场观代替为整个市场工作,以追求生存价值升华,追求物质价值的效益利润观,从而为企业管理树立科学的管理观念。

(二)我国企业应该进行管理制度创新,为企业提升竟争力提供保障。这就是说我国企业应该不断调整并优化各种企业资源让企业的管理制度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工作做到物尽其用六尽其才,切实为企业提供良好且规范化的制度保障。具体来说我国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的。一是我国企业应该对管理制度效用进行相关的评价并制定出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对其中的内部流程进行相关设定并实现一定的创新。我们要对企业内部的基本制度、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奖惩制度等内部常规的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要建立健全相关基本制度,要查漏补缺注重对其创新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过程中,要寻找适宜的方式对常规管理制度的创新还主要表现为具体执行方式执行手段上。二是我国企业应该进行特色或个性管理制度创新要能够让企业管理制度实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新从而切实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绩效。那么在进行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我国企业还应该注意决策制度创新等让制度管理具有柔性化与刚性化双重特性,让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努力追求必要的创新。

(三)我国企业应该实现管理战略创新从而确保企业竟争力的持续优势。根据相关理论表明,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范式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与发展,一种面向于未来的战略管理观正在逐步形成并完善。这种新的战略观就是说要求我们的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能够以更为前瞻性的眼光和更为强悍的战略主动性来努力对企业内部进行相关调整和改变,以最大限度地来迎合企业战略框架的构建目标。它要求我国企业能够做好能力配合和资源分配工作,定位好这么几个方面的管理战略,即小企业集群战略、企业战略联盟、用户满意战略等。其中,小企业集群战略就是说要让企业集中自身的各自优势于一体,有意识地把企业定位于某一个小企业集群内,增强企业的结构竞争力,以应对日益变幻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同时,我国企业应该从战略联盟的角度来充分考虑好企业管理工作,就是说这些管理战略应该是长期且合作性质的应该是自发的、非强制的,这就可以让企业在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尽量采用外部技术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以实现内外资源的优势相长散风险并获得规模和范围经济,避免企业组织过于膨胀的问题。当然也有一个用户满意战略其就是说要应该以用户需求作为根本识别条件并对交互关系做好相关的控制工作,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员工的营销能力等,从而切实让企业管理战略发挥出积极有效的竞争力提升效用。

(四)我国企业应该实现管理组织和文化创新。这就是说我国企业应该从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结构整合角度出发选择这么几种组织结构方式,比如说小集体和跨专业小组,“生物型”组织网络组织,学习型组织等,从而让企业的管理组织形式具有多种多样性。虽然说不一定很完美和最佳,但是这的确是可以给企业带来管理方面的创新。它可以让企业更为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管理目标是什么要如何通过管理组织机构来促进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应该来说,我们对于企业管理组织是否有效可靠其最根本的衡量标准就是是否能够切实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集合起企业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其组织学习能力,并对其管理文化进行创新从而形成一种企业竞争力的再生力量,选择一种可以创新的文化机制河以是合作竞争文化,它是对企业人员的有效再生力量池是对企业管理组织的再生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再生出企业的竞争力。

篇5

物流是第三利润源

要想弄清物流与报业媒体的关系,就必须先弄明白物流这个概念。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是这样定义的:物流是供应链程序的一部分,针对物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点到消费点的有效率及有效果的流通与储存,进行规划、执行与控管,以满足顾客的要求。从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物流不单纯是伴随着物资流动而发生的各种活动(如: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的总称,而是这些本来各自独立但又有某种联系的相关活动所形成的集成的、一体化的系统,是它们的有机结合。

物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物流可以创造出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物流不是“物”和“流”的简单统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物质运动过程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时间是金钱”是物流真实的反映。商品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具有不同价格,如一张报纸,当天可能值1元钱,第二天就可能成为废纸一张。因此,时间差别和场所区别给物流带来了“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

物流会大大降低高昂的费用。有资料显示,在我国目前工业企业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不到10%,而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从账面反映看约为40%(见国务院研究室陈文玲的《对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专家分析,在传统的物流框架下,一件商品从生产出来到最终的消费环节,至少要被搬、装运十几次。各种物流方式互不关联,物流过程中的物资消耗相当惊人。如果实行了社会化的多式联运、一单到底,物流过程中的物耗至少可以减少几倍。

物流可以加快资金周转。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加快资本周转,使有形货币在流通中产生更多的无形货币。一些建立了现代物流体系的企业,流动资本年周转速度都达到20-30次。这样就能使一元顶几元、十几元、几十元,而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库存占压资金,使资本周转极其缓慢,其结果是几元、十几元甚至几十元不顶一元。

物流使管理标准化。物流系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管理流程的标准化,从物流的起点到终点都实行标准化管理,以此来实现物流的两个重要的目标,一是优质服务,无缺货、无损伤和丢失现象,且费用便宜;二是迅速及时,按用户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迅速送达。

报业竞争力呼唤物流

对报业的竞争力有很多种说法,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报业日益成为市场中的一个产业,报纸成为一种产品,与此相对应,报业竞争力实际上主要是指报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报业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报业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报业的核心产品――报纸的市场竞争力和报业规模竞争力。

报纸的市场竞争力与物流管理。

一般而言,一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两个直接因素:一是成本;二是产品的差异性(质量、性能、品牌等),而这两种因素又受其他许多间接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报纸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与一般的产品有共性的一面,但又有自己特殊的一面,它除了上面的两个直接因素外,还有一个直接因素是时效性(新闻的时效性+发行的时效性)。这正如前面所述,一张报纸当天可能值1元钱,第二天就可能成为废纸一张;或报纸的定价是一元,但没有什么时效性强的新闻,根本就没有读者买当天的报纸,也等于废纸一张。因此,报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成本、产品的差异性和时效性。那么,怎样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报纸的质量和时效性?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把影响三者的各要素,如资金、技术、物资、人力资源等进行优化配置和组合,从而达到经济学上的效用最大化。这就需要一个全方位管理流程,这是构成报业竞争力的软要件。

物流管理能大大降低报纸成本。报纸的成本主要有采编成本、印刷成本和发行成本。采编成本是相对固定的,而印刷成本和发行成本是动态的。如印刷成本,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纸张费用,在不同的时段纸张价格是不同的,采购量的大小不同价格也不一样,采购量大成本相对较低,但需要占用的资金也越大,因此要考虑库存量;纸张的运输成本、残品率等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通过建立自己的物流公司或第三方物流,利用他们畅通的渠道和运输网络,就可以实现减低采购、运输等费用的目的。如果我们每天发行200万份报纸,一份的成本能降低一分钱,每天就可降低成本2万元,一年就是730万。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发行成本中的变量更多。从大的方面讲,国内的党报发行大多是“邮发合一”模式,邮政的报纸发行费率几十年来几经变更,但最低平均都没有低于25%以下,最高曾经达到了35%,这对于要自负盈亏的报社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如果我们建立自己的专业报刊发行公司和零售商等,发行费率可以大大降低。另外,由于邮局与报社的订报费用每半年或一年才结算一次,报款不能及时回笼到报社手里,导致报社周转资金和自主如数支配使用都有困难。

物流管理能增强报纸的时效性。时效性是报纸的生命。报纸新闻的时效性和发行的时效性对报纸的市场竞争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中国报业协会曾就发行时效问题做过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自办发行报纸比邮发报纸都快。如《北京青年报》的“小红帽”、《北京晨报》的“小黄帽”和《京华时报》的“小蓝帽”,成为了国内报业小有名气的报刊发行网络,而且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个综合的配送企业。

物流管理可以加快报业的资金周转。由资产管理向资本管理转变,是报业运作模式在日益市场化形势下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但目前很多新闻媒体缺乏资金周转率这样的概念,也就是说,一般不会像商业企业那样关心流动资金今年流动了几次,转了几圈。报社关心的就是广告营业额、广告利润、净利润、净收入、上缴利润等等指标,不关心一些更具有资本运作意义、更符合财务管理本质的指标。但既然作为一个企业集团,媒介的管理者就应当开始估量怎样保持足够适当的、不是太多的现金量,怎样使之周转更快等等。不管怎么说,没有足够强大的资金利用消纳能力,我们就不可能在未来的新闻信息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导者的地位。今后,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理应为新闻媒介管理者所重视。

报业规模竞争力与物流。

随着报业市场竞争的加剧,规模大小对报业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重要。

对目前大部分国内的报业集团而言,由于受资金、人才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走第三步还不成熟。当前,对比较强的报业集团来讲,发展物流公司是发挥自我优势,使其成为新兴增长点的理想选择。

首先,物流可以达到服务主业、促进主业发展的目的。物流公司的建立可以使报纸的成本降低、发行的时效性增强。

其次,可以把报业自我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闲置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庞大的读者群体、品牌认可、信用度、网络覆盖密度、人力和运输资源等,是报业集团独具的资源优势。发展报业物流就能把自身独特的报业资源和庞大的客户资源整合利用,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再次,可以形成新的利润源。社会上有大量热钱在谋划进入传媒的经营领域或寻找其他投资项目。而物流行业是当今中国方兴未艾的新兴行业和投资热点之一,报业本身在这方面又具有先天的独特优势,如果能够引进外来资金,建立竞争力强的物流公司,就能实现报业的更快发展。

报业物流的构建

报业物流的构建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围绕报业的主业--报纸来进行。

(1)材料主要是纸张供给的供应物流。重点解决采购的风险、价格和库存(占压资金)问题。需要建立完整、准确的采购产品信息库,建立广泛的供应商信息库。

(2)报纸印刷的生产物流。生产物流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生产管理、质量检验、质量控制、成本核算5个方面。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解决印刷点的合理空间布局,便于报纸的传输和运输,考虑与发行渠道的衔接;二是解决生产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浪费,如过量生产的浪费、等待时间的浪费、工序的浪费、报纸缺陷的浪费等。

(3)报纸的销售物流。建立将报纸运送给分销商或直接运送给读者的发行网络,对运输队伍、发行队伍,运送过程、时间控制、运输形态等进行整体筹划,找出最佳方案,避免运输的浪费、时间浪费和退货的浪费。可以依托自己的网络,进行网上订报。建立反馈链,将用户信息同步转化为报业内部信息,以信息代替库存,强化整个系统执行定单的能力,大大缩短报纸与读者的距离,为报纸赢得响应市场的速度,扩大报纸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