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花生的种植管理范文

花生的种植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花生的种植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花生的种植管理

篇1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学生管理思想

1.以人为本。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就已经显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潮,西周时期三龙拥护一人的图形就展现了人的重要性,后来儒家思想也对这一理念非常推崇,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执政思想之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行业同样适用,即以学生为本,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实现教育的初衷。2.因材施教。孔子的弟子众多,但孔子坚持挖掘每个学生的特质,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和兴趣差异给予不同方向的引导,使学生们都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现代教育学习和借鉴的。3.修身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文化对每个七尺男儿提出的要求,做好自身的管理是闯荡事业治理国家的基础,是现代教育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儒家文化特别强调正己的思想,所谓正人先正己,教师的模范作用能够给学生健康三观地形成带来显著影响,因此修身正己的观念应该铭刻在每个教育者的心中。4.赏罚分明。早在先秦时期,法家就特别重视奖赏和处罚制度,这一观点随着我国朝代的兴替一直传承下来,成为有效的统治工具。赏罚分明在教育行业有非常恰当的应用,尤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教育者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赏罚机制规范学生言行,引导学生走向正轨。

二、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教育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在人口基数较大的中国,教育观念对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五千年历史的精华,将其融入高职学生管理之中有助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有利于指引我国教育行业形成端正的价值观念。2.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应用于高职学生管理之中,不仅能够指导教学观念的树立,也能够发挥从上至下的作用,教育出道德品质健康发展的优秀人才。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渗透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在复杂的互联网时代守住初心,更快地适应大量的信息冲击,形成良好的品质。

三、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

1.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学生管理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提升教学品质,完善学生的基础生活设施,提高学生对高职院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还要发掘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帮助学生寻找自身的兴趣和优势,发现自我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2.发掘学生的个体特色。因材施教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时注重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引导学生走多元化健康发展的道路。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供学生们选择,让学生在自身爱好的指引下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选择上的指导,避免学生在多样的选择中误入歧途。3.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修身正己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注重自己的言行,确保发挥正向的示范作用。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汲取营养,增强知识积累,提升个人魅力;另一方面对待学生要做到言行一致,要严于律己,为人行事让学生信服。4.建立合理的奖惩体制。赏罚分明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设立健全的学生管理规范,要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奖励形成正向刺激,对错误行为进行惩罚避免再次出现。此外,奖惩机制要把握好力度,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区分实施强制性的奖惩或缓和性的奖惩,以此优化实施效果。

四、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厚积薄发的作用开展逐渐展现,在教育行业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修身正己、赏罚分明的学生管理思想,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应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学生的个体特色,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建立合理的奖惩体制,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管理事业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

[2]迟会礼,吕长芳,陈福刚,张忠立,李洁,张翠,房玉春,徐艳梅.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德育途径——在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理论前沿,2014

[3]黄红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德育工作研究[D].湖南大学,2013

篇2

【关键词】中职生;目标;制定;管理

“有志者事竟成”,确定目标是成功的出发点,目标高低关系成功的大小,确定目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立志”、“有志者事竟成”、“人生贵在立志”,故人云“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志向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决定着人生道路,决定着人的杰出与平庸。

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讲,在初中很多学生就是抱着玩、混的态度学习,学习习惯差、个人行为差、基础差。由于整个中职招生环境的恶性竞争,所招的学生整体生源素质普遍低下,成绩好的考取高中去了,而成绩不好的还可以收到多个中职学校的通知书,读中专对他们来说已经没什么稀奇的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我来是家长要我来,我自己并不想来呀,先混两年再说,反正现在我还不想工作,读得成就读,读不成回家,反正家里会养着……林林总总的想法,导致这些中专生中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沉迷于网络,没有纪律意识的、目中无人的、忙着谈恋爱等等。

一、中职生制定目标的重要性

班主任加强中职生目标化管理,就彰显应有价值,目标是学生行动的方向,有了目标,你就有了有效的路径,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少浪费时间和精力;有了目标可以达到激励和约束自己,人生难免有迷茫、困惑、松懈、停顿的时候,这时目标就提醒激励你坚持不懈地奋斗;有了目标我们就明确做事的准绳,知道这么做是对的,那么做则是不对的,从而帮助我们做出确的决定;有了目标,学生将围绕目标去读书、围绕目标去实践、围绕目标去安排;有了目标向着目标前进,聚集力量,积累成绩,最终量变引起质变;有了目标学生可以围绕目标责任制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完善人格,多方面优化自己。

二、中职生制定目标的要求

1.目标要远大,具有理想性。标准的高低和激励的强度有直接的关系,目标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量定得高些。只有远大的目标,才会有崇高的意义,才能激起一个人心中的渴望,创造一种取得成功所必须的兴奋感,因此,要树立一个真正能激励你努力为之奋斗终生的远大目标。

2.目标要适度,具有可行性。立大志,并不是指志向越大越好,人的能力有大小,条件有优劣。如果目标定得太高,不切实际,与自己的自身条件相去甚远,往往会成为空想,不能实现,因而白白地浪费精力,影响我们的信心,甚至使人放弃努力而平庸。

3.目标要适合社会需要,具有先进性。“时势造英雄”,“识时务者为俊杰”,人才的成功无不是适应社会需要的结果。确定目标要善于分析社会形势,把握社会需要。要主动地寻找社会的需要,自觉地根据社会需要设定和选择自己的价值目标。相反:不仅不能成功,还毁了你的人生。

4.目标要与自身素质相匹配,具有针对性。人各有所长,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选择从事自己相对最具特长的最有希望成功的领域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使目标与自己的能力素质相匹配。

5.目标要明确具体,具有可衡量性。目标是理想、要求、上进心的具体化,目标应当是明确的、具体的,而不是笼统的、模糊的,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号或空话。

6.目标要专一,具有稳定性。目标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确定下来后就要坚定地实施,而不能经常变幻不定。有些人之所以没有什么成就,原因之一就是经常确立目标,经常变换目标,“常立志”也就等于无志。

7.目标的设置要具有双重挑战性。目标具有发展和竞争的双重性,既是自己的发展目标,又是与别人竞争的目标,因此,确定目标要考虑双重挑战性:一是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目标;二是挑战对手。

三、中职生班主任如何帮助学生制定目标

学生进校后帮助学生制定定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中职生的生源本来就差,学习积极性欠缺,有很多时候连自己要干什么都不知道。对于这种情况只有班主任多操心,帮助他们树立目标,督促他们朝着目标努力,就我带的很多届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我采取了如下做法,很受学生欢迎和教职工的好评,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新生进校以后,我就结合学校要求,及上课进度情况,给他们定了明确的考证目标,近期目标;第一学期普通话证书,第二学期计算机等级证书,第三、四学期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各种专业证书。远期目标;助理会计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或者注册税务师,以及预算师、造价师等相关联的考试取证。在校期间先参加全国成人高考,考取后先把大专拿到手,再专升本甚至更高的学历,制定各项目标以后,还要和家长沟通交流,告之家长班级对学生的要求,并请家长督促学生学习并缴纳各种相关考证费用等,凡是好的考证,全班一起统一报名、一起备考,这样好的学生可以带动想学又管不住的那部分学生,直接不想学的也由于没有太大的市场有所收检,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中职学校各种不同的专业都可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班主任有意识的利用目标化管理的特点、优势,帮助学生制定发展目标,促使学生向成功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拿破仑,希尔.成功学.海南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中职生;学生;自主化;管理

引言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存在一个不容置疑的现实,就是学生的素质相对前些年有较大幅度下降。这些学生入校以后对班级管理来说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和途径才能管理好学生,为中职学生们的身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学生们健康成长不断进步。中职学校班级管理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化管理的能力是重点,将班级管理的主要权利交给学生,如何让学生充当班级管理的主人是学生管理的关键。

1.中职学校及中职学校学生现状分析

1.1中职学校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和高中教育的不断普及,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逐年有所下降,致使许多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老师、管理干部的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大,工作难度大,而收效甚微,付出的多,回报的少.因此,面对这样的现状,迫切需要我们不容乐观,需要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1.2中职学校学生现状分析。现在中职学生在行为方面表现为:上课说话、不说话就睡觉、玩手机、发呆、看课外书。他们看着是个大孩子,但心理并不成熟,从思想方面表现出缺乏自制力、自信心、存在自卑心理、缺乏被认同感等。在学习方面表现为:从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恒心缺乏毅力,学习目标不明确,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学生思想上很矛盾,虽然知道了知识的重要性,但自身缺乏学习能力和毅力,遇到问题后又缺乏解决的能力,表现为情绪浮躁、焦虑、得过且过、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现象。

1.3中职学校班主任现状分析。班主任工作的好坏决定了班级管理的好坏。调查了班主任的一些情况,在班主任工作经历的年限方面,从事班主任工作年限在五年以内的为50%左右,有的专业部从事班主任工作年限在五年以内的达70%以上。工作年限在十年以上者很少。这说明目前在我们的班主任队伍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属于班主任工作的“新手”。中职(中学)的学制正常是三年,一个相对成熟的班主任一般需要一轮的锻炼和一轮的提高,换言之,一个相对成熟的班主任需要六年的实践和探索;从班主任的技术职务等级看,目前一半以上的班主任仅具有初级技术职务,拥有高级技术职务的班主任数量太少;从年龄上看班主任队伍中,80后、90后的一代占有很大的比重。通过对一些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调查来看,班主任工作年限、经验、学生情况等,是决定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

2.培养学生的自主化管理的能力措施

2.1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化管理的能力。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是要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真正把学生当成主人,让他们在正确的方向和方法指导下,积极主动发挥自已的主观能动性,具有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达到新时代的要求。

2.2学生重视学生自主化管理的能力。自主管理重视了学生这个独立个体,强调了学生的需要、兴趣,自主管理以帮助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在班主任有意识的培养和引导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强烈的个人进取心,向自己提出要求,主动采取实际行动来培养自己的优良品德。自主管理所改变的个体行为不是主要依赖外部的控制和管理来实现,而是依赖于个体的自主性,这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学生管理方式。

2.3学生学习自主化管理。学生自主化管理要求班级的全体成员相互负责、相互协调,自觉地担负起班级一部分组织管理工作和思想工作,这样通过参与班级管理能实现班级成员的要求和愿望。学生在自主管理的环境中思想、身心得到满足,体验到个人存在的价值与自我奉献、他人奉献的乐趣,让学生对自已树立了信心,有了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了怎样坦然地寻求帮助,怎样与他人相配合,怎样与人相处才能使事情进展得更顺利,自己的心情更愉快,即学生意识和感受到了在管理过程中自身所处的主体地位。从而尝到自主管理的甜头和由此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

2.4增强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丰富让学生作班级管理主体的形式,促使学生关心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做出自己的选择,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体现学生积极做班级中的主人翁;鼓励学生当班干部,学生只有作班干部,才能更加体现自己在班级中的价值,班干部是学生的代表,学生应能感觉作班干部是光荣的,是为班级和同学服务的。这样,学生的自主性会加强,学生会真正成为成长的主人,学生会在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下,获得充分的发展,促进学生完满人格的养成。

实践证明,在中职学校的班级内实行自主化管理,一般没有违纪事件发生,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基本能够进行自我决策、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等,特别是重大事情、重大事件引导学生集体作决策,集体寻找解决方案。能发挥学生的自律性,并解放了班主任教师;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培养,特别是自主观念与习惯的形成,大大地促进了班风、学风、凝聚力、各项活动的全面发展。

在中职学校的班级内实行自主化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提高教学质量。自主管理促使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自主管理,学习兴趣增强,自学能力明显提高,在学习中能够交流合作。成绩的好坏还是评价一个班级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自主管理模式的实施,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平等、互助、个性张扬、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在班风正、学风浓、凝聚力极强的良好环境中,学生们能从中受益,学习效率能大大提高,从而促进友谊,增进了解,使自主管理良性发展。

2.5弱化班主任在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弱化班主任在管理中的作用是学生的需要和发展,逐步发展到“学生管理为主,班主任管理为辅”,才能使学生这个教育的主体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挥。弱化班主任在管理中的作用能使本人的工作压力减轻,更多的精力用于教育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的研究当中。班主任有句话说“忙得脚打后脑勺了”,这是说班主任工作的琐事太多。作为班主任的确工作压力很大,既要在教学上,又要在教育工作中,作为班主任每天都很忙是很可怜的,每天不知道都忙了些什么是很可悲的,忙得没有时间思考更是一件悲惨的事情。有时间思考才有能力创新,而班级自主管理正是让班主任从繁杂的琐事中解脱出来,进行研究更有探索性的、支撑性的、指导性的东西,通过不断的学习、把自己的方法积累、理解、提升再运用。达到“学生收获着,我也收获着”的效果。

3.结束语

总之,只有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尊重的时候,班级管理才能适应学生的要求,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硕士论文《中学生班级自主管理研究》,作者:陈法友

[2]《教育教学研究》,《班级管理运用赏识教育的误区》,作者:洪英

[3]《赏识教育在高职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作者:迟雪莲

[4]《教育教学研究》,《惩罚教育之我见》,作者:张弛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自主化管理;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索

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零拒绝、无门槛招生,学生总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多数学生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认识,对生活和学习既没有动力也没有目标。而作为中职院校班主任的我们,更是感到工作难度日益加大,常常有身心俱疲之感。

班主任可以说是班级的核心、学生的主心骨,学生的学习态度、生活习惯以及校园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班主任的思想意识形态展开的。尤其是综合素质与文化素养较低的中职技校生,他们在学习上由于基础差且缺乏兴趣,需要班主任时刻紧盯、不断督促,在生活上也不能完全自理,需要班主任事事操心、反复叮咛,开展各项活动更是离不开班主任形影不离的指导。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保姆式”的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班主任的呼唤中被迫起床,在班主任的监督下心不在焉地读书,在班主任的强迫中勉强地完成各项任务。最后,老师疲倦了,学生麻木了。所以,我认为作为班主任应该把自己从“保姆”的位置上解脱出来,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展自主化管理。

所谓自主化管理,我认为就是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将班级常规事务的管理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参与性,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最终形成“全员参与,责任到人”的良好局面。

我们的学生大多是14岁~19岁之间的未成年人,正处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阶段,独立意识有所增强,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急于证明自己。但同时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又非常匮乏,所以自主化管理的实施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我的实践,我发现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只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循序渐进地放手,还是可以达到可喜的效果的。毕竟,自主化管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2l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也是一个网络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时代需要的是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人才,因此,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发展是毋庸置疑的。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

首先,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成为选择的主体、认知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与创造的主体。这一阶段可以让学生形成自主化管理的意识,对自主管理产生兴趣。

其次,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保持思维的活跃性与开放性,进而丰富个体内涵,使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实和完善。这就为自主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必须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养成自主、自觉与独立的习惯。这样才能将自主化管理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心中,最终得到让人满意的结果。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技校学生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人。而每一个人都有被尊重、被认可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人的自我意识当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认清自身优劣,分析社会需求,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化管理的机会和施展自身才华的舞台。与此同时,班主任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继而确立战胜困难、挫折和失败的勇气。

现代社会存在着多元化价值观念,社会对人才的选择是双向的。要想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与发展,中职生在将来面对社会时就必须掌握选择、判断与竞争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完善。对中职学生的教育要充分融合学生的内心生活,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认识自己,从而认知生活,最后感悟人生。

篇5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学生管理 对策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尤其是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型的人才需求。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迅猛发展的同时,各类中职学校一方面生源更加紧张;另一方面,生源的素质下滑,使得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内容,学生管理工作一直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管理成效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关系到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在普高热趋势不断深入,中职生源素质逐年下降的背景下,相关负责人员应该立足中职生源多样化、层次参差不齐等现状,强化学生管理工作,实现有效管理,以促进中职学生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落后

一直以来,中职学校都把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落实在“管”上,过于强调外在规范的管制,而没有把学生日常的思想教育和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有机整合,使得学生在管理的过程中成为被动的受教育者,个性发展受到抑制。在这种传统管理理念影响下,学生从学习的主体变成了学习的被动者,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管理活动中,都处于被动地位。这使得学校在开展学生的管理工作也受到了很大的被动,学生管理成效日益显微。

(二)管理方式缺乏创新

现阶段,绝大多数的中职学校还是通过规章制度的设立来对学生的行为、生活、学习进行规范化管理。譬如说,有些中职学校针对中职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思想波动大等特点,制定了“十不准”、“十准则”,以严格控制学生的行为。这些所谓的《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行为活动、生活以及学习等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学生每天都在呆板、苛刻的规章条例下穿行。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对这种不会变通的规则条例产生抗逆心理,还会逐渐丧失主动性,对学校生活丧失兴趣,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逐步下降,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管理过程厚此薄彼

部分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只关注“优秀生”而忽略“问题生”,他们由于受到先入为主定势思维的影响,在一开始就对这些学生产生了偏见,认为他们“无药可救”。这就使得了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尽管这些学生有了进步的表现,还是被教师忽视,把他们遗忘在一边。长此以往,这些得不到教师认同,被遗忘在角落的学生,就会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叛逆,对老师的管理也不服从。

二、强化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的战略性对策

(一)明确学生管理新理念

(1)管理过程重视“以人为本”,以情感柔化。中职学生,一般是出于自身成绩不突出或者家庭条件不优越等原因,而选择了中职学校就读,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难成大器,从而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为此,学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要立足中职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从爱心浇灌他们的心田,管理人员不应一味地强调管理的最终成效,而是要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他们、呵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老师对他们的情感,从而让他们对自我肯定,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同时,学生还要把“以人为本”作为管理操作的先导,实施情感渗透教育,把爱渗透到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角落,从爱打开学生的心门,让学生敢于向老师说出他们的心声,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管理工作。

(2)模糊评价,团队管理。所谓“模糊评价,团队管理”,就是指把传统管理模式中对学生个人的详细评价细化为对各个团队的评价,以团队为单位实施评价,淡化学生之间的激烈竞争,促进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学互助。这种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在学生群体之间形成强烈的集体意识、荣誉感、自豪感,还能够通过“优生”带动“后进生”,增强“后进生”学生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以逐步形成一个人人有职有责,个个参与管理,全体团结拼搏的良好氛围。

(二)构建学生管理新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建立良好秩序,规范学生行为的依据,同时也是学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开展的前提基础和保障。毋庸置疑,现阶段中职学校呆板、灵活性不强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是一个严重的弊端,其不仅影响了学生管理效率,还进一步影响到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因此,为强化学生管理,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成效,学生必须要重视制度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针对当前制度不完善的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策略加以完善,以构建新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管学生,用制度来管教育。一方面,要逐步形成一个责任明确、程序可行、运作科学、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和范围、监管责任等要求,以层层落实各项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创建多维度、多层面的学生自主管理制度,从多维度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引导,掌握中职生的真实需求、心理构建及价值取向,通过制度的引导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最大程度激发出学生所拥有的自主管理实力和潜力,推动学生管理工作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获得更大的突破。

(三)增强家校教育合力

家校教育合作的落实需要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只有借助桥梁的作用才能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利用家校教育合力强化学生管理工作。当然,搭建在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桥梁渠道有很多,但是我却认为对于中职生的教育实际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来说,建立家委会更能够发挥出家校教育合作的聚合力。为此,学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到班级家委会的构建工作中,为孩子的教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各班主任可以邀请家委会成员通过校讯通或者到校商议的形式对班级文化体系建设共同出谋划策,在各成员提出建议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班级教学实际情况,对家长所提供的意见进行整合,采取一个最佳的方案实施,以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学生正确学习。

三、结语

学生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活动,在中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中职学校必须要脱离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禁锢,根据职业发展的态势、学校的发展实际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找出当前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寻找适合的管理对策,以解决当中所存在的“瓶颈”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教育管理成效,满足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钟进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中的“柔性管理”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 (01).

篇6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目标管理 策略

经营管理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从最高管理人员到最基层员工,从整个组织到个人,都必须用目标指引自己的行动,只有目标明确,管理者才可以展开有效的管理工作,他必须依据目标才能拟定计划,因为目标是计划存在的前提,目标是计划的根本内容,只有目标确定之后,才能拟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规定达成目标的具体时间,制定考核目标的标准,计划必须以目标为中心,统筹安排工作,规范人们按计划办事,去激发人的行为动机,引导人们产生为组织所需要的行为,有效地去实现目标。[1]作为组织是这样,对于个人来说,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目标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目标管理的好坏将决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进程和效率,进而决定个人的职业幸福感。

1.目标管理概念及其在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价值

1.1概念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源于美国管理专家德鲁克,他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是以泰勒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1套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信息反馈处理、检查实施结果及奖惩等四个步骤。目标管理被广泛运用于现代企业,它所强调的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双向互动,充分体现了现代管理的哲学思想。[2]职业生涯规划中个体发展也涉及目标管理问题,个体目标管理品质将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目标包含外职业生涯规划和内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是个体职业发展过程中依据自己的对个人成长、职位升迁、职业幸福感等方面的要求设定的一种发展程度。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分为内外两种,内职业生涯规划指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透过提升自身素质与职业技能而获取的个人综合能力、社会地位及荣誉的总和,他是别人无法替代和窃取的人生财富。外职业生涯规划指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所经历的职业角色(职位)及获取的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是依赖内职业生涯的发展而增长的。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目标管理主要管理这一目标的实现,从外职业生涯规划的层面可以量化设定,从内职业生涯规划的层面来看主要依靠主观感受或职业幸福感来判定。

1.2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目标管理的价值

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目标管理对个体会带来良好的绩效。对于那些在技术上具有可分解性强的目标和可执行的目标管理常常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目标管理有助于改进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行动的效果;目标管理的自觉性,可以调动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由于强调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将个人与外部环境的各种资源紧密联系起来,进而促进个人发展;目标管理促进个体集中精力在目标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职业生涯规划中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

强调严格管理的传统家庭教育环境使部分人缺少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影响到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个体进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后,需要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将所学知识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推动自身的发展。因此,正视职业生涯的“牵引力”的目标管理中存在问题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对个体职业生涯发展意义重大。

2.1无目标或目标难以确定

个人的许多目标难以定量化、具体化。许多目标在技术上不可分解,使得目标执行方案也不具有可操作性,外部环境的可变因素越来越多,变化越来越快,个体的活动如果日益复杂,使个体活动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这些都使得个体的许多活动制订数量化目标变得很困难。

2.2目标管理的基本假设不一定都存在

目标管理在指导思想上是以Y理论为基础的,即认为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人们能够对自己负责,理论对于人类的动机作了过分乐观的假设,实际中的人是有机会主义本性的,尤其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因此许多情况下,目标管理所要求的承诺、自觉、自治气氛难以形成。

2.3目标执行受阻

职业生涯规划中目标的确定受到个体自身的影响和外部环境变量的影响。个体自身因素包括个人兴趣、价值观、能力等,能力又可包含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自我管理能力等。总之,个体作为自变量的部分与外部环境变量之间的非必然性存在,导致目标容易受到来自个体及外部环境的冲击和影响,个体出现的情绪会对目标的执行产生影响,这时目标容易出现执行中断或执行效果减弱等现象。

2.4目标执行力不足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是作为个体职业发展行为的导航灯,建立在效能感上的执行力的推进,是目标执行的内在动力。反过来,目标执行没有效能感,会增加个体习得性无助感增强,在在目标实现的时间框架下,由于个体不能正确看到目标执行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正向、负向影响)的存在,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挫折不能正确面对,导致目标执行行为逐渐减弱,甚至放弃执行目标。最终也导致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被放弃。

3.目标管理策略

3.1目标的确立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确立为基础的,目标管理的基本程序,在杜拉克看来,目标管理的具体做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目标的设置、第二阶段为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第三阶段为测定与评价所取得的成果。

3.2目标的设置

设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中目标分为不同的层次: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中长期目标、长期目标。各层次目标的确立,要结合自身兴趣、职业价值观、能力、外部环境等条件,在多种方案中选出最优的方案。

分解目标及制定行动计划的要素。分解目标的前提是一个有效的目标,应包含五个因素:明确性、可测定、可达到、有价值、时间表。基于这五因素,制定行动计划要包含1份细致的时间表、1份可能遇到困难的情况列表、预期障碍的应对策略(即使最佳的行动计划也会受到预期和意外困难的限制,这些困难包括内在障碍和外在障碍)。

3.3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

企业的目标管理重视结果,但个人职业生涯中的目标管理应将过程看得更加重要,是一个过程与结果结合的整体。目标管理使得个体的自主、自治和自觉增加,并形成了目标体系。每一步分目标的实现就会牵动整体目标的实现进程,所以个体在目标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是不可缺少的,首先进行定期检查,其次要增加自我觉察能力,在检查中遇到目标执行阻碍时能正确看待这些阻碍,并能勇于突破阻碍。

4.总结和评估

达到预定的期限后,首先进行自我评估,撰写书面总结, 然后评估目标完成情况,决定下一步计划,开始新循环。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字 智能化;生产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E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0-0223-02

0 引言

近年来,气田开发生产管理主要是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来实现。然而气田的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从井口、站到处理厂、管线等大量信息。仅就气田生产而言,就涉及到从地下到地面、历史到瞬时等方面。而且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其建设也会不断发展、完善。即通过硬件、软件和天然气生产管理过程的结合,实现各类信息的整合以及异构的现有系统和业务的集成,使多种业务协调运作,使各类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达到方便生产调度和快速决策等目的。

1 传统生产开发模式存在弊端

随着气田规模不断扩大,天然气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井站会越来越多,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井口数据采集、人工巡井、倒单量、调节注醇泵等日常必须进行的生产管理步骤,采取人工管理的方式,不仅工作量大,人力资源消耗大,而且难以适应有效的生产、安全、环保要求,例如在遇到紧急时间需要关井的特殊情况下,人工巡井的局限性非常显著。特别是气田生产后期,单井产量低,大部分气井都需要通过间隙生产来控制产量。而当前的生产管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气田大规模开发的形势,为了降低操作成本、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产安全性、提高气田开发经济效益、建设和谐气田需要实现气田数字化管理。

2 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及气田生产需求

近年来,我国石油企业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形成了自己行之有效的管理风格。但与世界知名的石油公司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高产低耗的数字化气田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2.1 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

“高自动化程度、高安全系数、高生产效率、低操作成本”的数字化气田是天然气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提升企业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全面构建科学化、信息化的生产管理新模式,实现从现场数据采集、传输以及中心集成等纵向信息获取方面;生产、销售、安全等横向信息处理方面的全方位数字化气田,达到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这就要求建立能够降低操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安全生产性的智能化平台,使得信息网络等智能技术与天然气生产相关的复杂信息能够融为一体,并服务生产调度和管理决策。也就是充分利用自动控制、计算机网络、气藏管理、数据整合等技术,结合气田特点,集成各自动控制、计量、诊断以及视频监控等系统,整合企业现有资源,提升工艺过程监控水平,提升生产管理过程智能化水平,建设适应气田管理的高水平、高效率、低成本的智能化气田信息管理平台。

2.2 生产需求

油气田开发建设到现阶段需要降低操作成本、精简组织机构、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产安全性,需要建设适应气田管理的高水平、高效率、低成本的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平台。从而实现科学决策和快速指挥,为解放生产力,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发挥积极作用。

3 气田智能化技术及其功能模块

气田智能化技术主要体现在信息调度中心对生产运行实时数据实现全方位远程监控和告警、以历史数据为应用的分析和管理平台。

气田智能化技术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以下5部分:

1)三级监控:通过采取对单井定时采集图像、集气站视频跟踪、生产区全面实时录像监控,加强了现场安全防护能力,切实保障了员工和企业财产安全。并且通过对单井、集气站、厂生产调度中心各级监控平台给予不同的权限,达到了逐级监督、分片管理的目的,监控画面可以实现切换访问与轮巡,达到了立体化管理,促进了生产运行的高效管理;

2)报表管理自动化:对各类生产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分类管理。将各个生产单元生产数据存储到服务器进行整合后,统一汇总到数据仓储中,并根据需要自动生成各类报表;

3)生产管理平台:将生产终端核心业务的生产指挥管理、现场监控、安全运行管理、应急抢险管理集成于一个应用管理平台之上,实现了远程办公和生产管理。并开发集成了具有强大问题库,并能够对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常见工艺地质等问题,对员工提供分析、解决问题的智能化专家系统,使得现场问题能够快速解决;

4)两地办公平台:为了促进办公基地――生产一线两地办公效率,促进办公流程标准化,结合目前两地管理和办公需求,开发了以两地办公为基础融合了12个不同功能子系统的管理系统;

5)视频会议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以满足办公基地为中心,与倒班点、处理厂生产一线为分会场召开视频会议,提供满足业务交流、培训等应用的多媒体服务;同时作为油田公司的客户终端,随时参加上级召开的会议。

4 气田智能化技术的性能

4.1协同性

智能化平台是将企业内、外部资源很好地整合在一起,通过这个统一的平台对气田开发生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项业务进行管理,达到了业务流、资金流、数据流等无阻碍地流通和交互,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协同”。

4.2知识性

智能化平台有效地管理、存储、查询、分析和使用各种数据信息,并及时地把这些数据信息及时传递给需要的人。因此智能化平台对企业来说不仅是信息化运作的工具,更是搭建了一个高效的知识管理交流平台。

4.3安全性

由于平台中流转的都是企业内部极其重要的信息数据,甚至有些资料对内、对外都要高度保密,因此平台的安全性能是非常重要的。智能化平台具有非常严格的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对各类数据、文件进行查看、修改、删除等必须有相关权限,公文的流转也有记录可以跟踪。

5 结论

智能化技术在气田生产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集成数据和信息,更重要的是为气田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资源,节约成本。本文以气田生产管理为切入点,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智能技术在石油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忠贵,等.数字气田的智能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计算机工程,2008.

篇8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心理学;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33-03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现在很多高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有一些高校跃跃欲试,各大高校都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重大意义。在实际运用中,大学生对职业规划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专业理论知识不深入、提升技能的教学方法缺失等问题仍普遍存在。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要达到自我认知,而且需在此基础上达到自我管理,而自我又是在群体以及组织的环境中得以发展,而个体、群体、组织正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重点,由此可见,管理心理学与职业生涯规划息息相关。在大学的该门课程教学中,应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每个章节的讲授中,以期为大学生做出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职业生涯教育活动,或教育方式不适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解基本上分为两派,一派是学院派,特别重视系统理论教学,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开设的是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另一派是实务派,侧重于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强调求职技巧,以帮助学生找到工作为目标,主要开设的是就业指导课程。[1]前者侧重性学习,理论深度高,但对于学生的能力提高作用不明显。后者侧重就业技巧教学,虽对于学生就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个人来说是个一生的课题,只有实务是远远不够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通过一门课程的教学传授给学生一种自我终身职业规划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短期应试的技巧。

2.学习的方向性模糊。大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另一个极端是“书本的知识是单薄的,能力的提升还要靠实践、靠兼职”。大部分学生处于两个极端之间,对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关系领会不清,或对专业学习和综合学习的选择很是困惑。大学四年是个人学习的黄金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链条,对后期的职业生涯起到打根基的重要作用。此时若迷惑于自己到底是哪种人才和适合做什么,大学这一重要链条就会缺失并阻碍职业生涯的发展。

3.自我认知不准确。自我知觉是指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自我意识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来说,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尤为重要。可是很多学生对于精神自我中的智慧、能力、个性等方面评价能力弱,对于社会自我中的人际关系交往认识不够深入。正是自我认知不准确,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人云亦云、目标不明确、随大流、困惑怠学等问题。

4.价值观不明确,也不知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该阶段的正确引导将影响他们的一生。而价值观又决定了“可为和不可为”的选择问题,人生将会面临很多重大抉择,特别是职业生涯中,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选择什么样的组织,选择什么样的职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价值观决定的。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将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尴尬局面,甚至在找工作中存在“广撒网、重点捕捞”的无定位被动态势。

5.缺乏定位,似乎什么都可以干,又什么都干不好。产品需要定位,市场需要定位,人更是这样。缺乏定位的人就如同没有锚的船只一样,航行没有方向。有些学生看起来很优秀,所有科目学得都很好,但是缺乏突出的优点,找不到其特长,这就是缺乏定位现象。企业真正稀缺的人才是那种缺你不可的人才,特别是具备一技之长的人。通过人职匹配,性格、气质、专长和职业间找到良好的匹配关系,在这个岗位上缺你不可,只有你干得好,这种定位就达到了。早一步科学定位,早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早一步决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这就会避免走很多弯路。

二、管理心理学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和组织心理,以下将通过这四个方面说明其中分别解决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哪些问题,以及可以通过哪些工具帮助自己做好定位和规划。

1.“个体的心理”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个体心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个性、达到较客观地自我认知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①能力、气质、性格。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测试了解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以及推荐的职业类别。如测试一般能力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或瑞文标准智力测验,测试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桑代克的CAVD智力量表,测试职业能力的职业能力倾向性测试,测试气质类型的有气质类型测评表,测试性格的有MBTI性格测试量表等。②自我认知。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可以通过内省来达到自我认知,其实,除此之外,还包括以人为镜和扮演社会角色两种方法。对于大学生来说,心智不够成熟,所以内省这种方式并不能获得客观的自我知觉,而“以人为镜”可以作为这种方式的有效补充。“以人为镜”,即通过所信任、尊重的辅导员、任课老师或家长对自己个性、兴趣、价值观、处事等方面的评价,达到自我认知;进而请他们帮助自己做职业生涯方面的重要决策,譬如,选择专业、判断人格、选择未来发展路径、选择职业方向等。实践中达到自我认知的有效方法是通过兼职或社团活动,在工作中扮演相关社会角色,获得心智的成长。③兴趣和价值观。与此相关的测试方法是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和职业价值观测试。职业兴趣测试。它主要用于确定被测试者的职业兴趣倾向,进而用于指导被测试者选择适合自身职业兴趣的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方向。霍兰德提出的6种基本职业类型为: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职业兴趣测试可以解答学生的一个重大困惑“我应该钻研学问还是多参加社会实践”。如,研究型人才以专业上的发展和成功为目标,毫无疑问大学四年的目标就是埋头学习,以进一步提高学历钻研学问为发展方向;社会型人才以人际交往为自己的兴趣方向,可在得3分的基础上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自己的阅历,提升这方面能力,为进入行政管理类工作做好准备;企业型人才爱冒险和支配他人,循规蹈矩或谨慎细微的事情不适合他们,所以这样的学生应把重点放在兼职、社团领导工作和创业实践中,当然这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压能力作支撑;常规型人才喜欢有序和服从执行,学习重点应是沉稳学好专业内容,在对专业从业方向了解的基础上获得专业资格从业证书,为就业做好准备,工作类型以循规蹈矩、稳定有序的工作为主;实用型人才属于技术和运动取向,专业方向自然是机械类、技术类或运动类,学习方向以掌握技术要点、熟练操作为核心。由此可见,兴趣测试对个人的专业选择、大学四年的时间安排以及未来的职业定位起到关键的作用。职业价值观测试。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大学生在做职业或企业的最终选择时,职业价值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职业价值观测试了解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对什么内容最为看重,从而帮助自己确定职业范围;同时,学生在选择企业的时候,要了解企业文化,如果是强文化的企业,需要了解其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是否和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在最重要的环节上相吻合,企业文化就如同呼吸的空气,如果空气让你觉得很清新的话,你的忠诚度必然会大幅度提升。

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世界观的教育,却忽略了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当前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绝大多数大学生由此陷入了错误的误区,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甚至影响了职业选择,认为工资高待遇好就是好工作,这是个极大的误区。高校要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于全社会的文化建设,对于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是大有裨益的。

2.“群体的心理”帮助学生找准团队中的角色定位。人必须在群体中才能找到归属感和被尊重感,在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找准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也是非常重要的。要达到准确的认识,学生在“群体的心理”学习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①自测问卷。按照贝尔宾的团队角色理论,个体在团队中的角色分为实干者、协调者、推进者、创新者、信息者、监督者、凝聚者、完美者八种类型。通过贝尔宾团队角色自测问卷,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明确在一个团队中你可以扮演什么角色,从而发现自己的职业范围。②参与活动。除了心理测试外,通过参与活动或回忆自己曾经参与过的实践情况,也可以帮助你进一步找准自己的定位。如,在一次大学生创业大赛中,你可以回忆一下你所从事或擅长的工作类型:如果你可靠而高效、具体工作做得多、利他主义而非利己主义,那你很可能是实干者;了解人员优势、处理分工和项目管理工作,那你很可能是协调者;对项目进度影响很大、自信有魄力甚至有点独断专行,那你很可能是推进者;点子多、博学、从事技术路线设计工作,那你很可能是创新者;敏感、好奇、外向、从事调研工作,那你很可能是信息者;冷静、谨慎、从事方案评判工作,那你很可能是监督者;温和、乐观、善于调和人际关系,那你很可能是凝聚者;细致、苛求完美、事必躬亲、从事重要的细节核对工作,那你很可能是完美者。

通过自测问卷和内省、参与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角色初步定位,或称之为早期职业锚选择,要充分利用其参考价值,但不应被此束缚住,在今后的工作和实践中还需不断修正和发展。

3.“领导的心理”帮助学生寻求最适合的领导氛围。大学生在择业特别是面试过程中,会遇到直属上级,此时的你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适合什么样的管理风格呢?①我适合什么样的管理风格?是否能和未来的领导融洽相处,同样需要理论的指导。如,顺从型的人适合专制型领导的指挥,而独立型、成熟型员工则希望拥有民主型的领导风格,给自己更大的空间、更大的舞台。所以,此时的你在作选择的时候,应在了解自己个性和成熟度的基础上,理智地选择领导。②学会和上级相处的技巧。听懂上级的言下之意,这属于职场心理学和人际沟通的问题。学生在刚刚毕业时,大多数都面临着管理沟通的难题,但是,如何和直接上级相处却非常重要。在很多公司,对个人职业生涯管理的实施过程都是首先由直接上级推选绩效最好的几位员工,然后就几个部门的推选结果在部门会议上讨论,再共同选择几位“明日之星”,即“接班人计划”。③未来如果我做了领导,什么样的管理风格是合适的,我应该如何领导下属?答案就是没有一种领导风格是完美的,在恰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领导风格。组织环境、任务难度、下属成熟度、职权大小综合在一块,决定了某种合适的风格。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这也是理论的价值所在。而是否有科学的逻辑思维做指导,又决定了你的未来职业发展潜力。逻辑思维、人际关系、决策能力、战略思想是成为一位高层管理者所必需的几种重要能力。

4.“组织的心理”帮助学生发现“呼吸顺畅的空气”。这往往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所欠缺的。实际上,组织的心理对于学生初踏社会、选择企业来讲,就如同呼吸顺畅的空气一样是非常重要的。组织心理是研究个体、群体与组织的关系,探讨什么样的社会心理环境有利于激发个体动机、达到组织目标,也就是研究如何安排有利的组织环境,适应个体心理需要,使组织与个体的利益维持平衡。换个角度说,大学生在找寻工作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对组织环境进行评价,以发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土壤。①组织文化。即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在选择组织的时候,除了岗位的选择外,自己的价值观是否符合组织的价值观也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在组织文化背景下设计个人职业生涯,是需要学生重视的新课题。组织文化大致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核心层,相当于一个鸡蛋的蛋黄,它包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发展远景;第二是制度层,相当于一个鸡蛋的蛋清,它包括公司的激励机制、公司的规章制度、公司的薪酬机制、公司对员工的职业培养计划等,这部分内容与员工的关系最为密切;最后,文化还包括物质内容,企业形象、企业办公环境、企业员工着装等表象的东西属于这一部分。学生适应企业文化应从求职开始,每个公司有不同的文化,大家有共同的理念,就可以一起创造双赢的局面。因为只有了解企业文化,你才知道如何工作,才可能把自己不适合的做事方式、做事习惯逐渐修正过来。[2]②组织结构。作为一名新员工,需要尽快了解本企业的组织架构,了解企业的组织目的,尽快完成从新进员工到职业人士的角色转变。

大学生面临就业难免出现很多困惑,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若将困惑的时间提前,找工作的准备从大一做起,甚至从选择专业就开始,毕业时就会定位清楚、有的放矢。而要达到这个愿望,必须有理论的指导,而不是随波逐流。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的研究内容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息息相关,若能以此为指导,再通过心理测试和老师的提点,每位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职业锚,从而踏实地度过大学生涯、成功地开始职业生涯探索。

参考文献:

[1]http://.cn/zhouqihong,2007.

[2]http://.cn/s/2006-09-18/111110046365s.shtml,2006.

[3]陈国海.管理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蔡圣刚,王永丽.人才测评应用中的两难问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5).

[5]金海文.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刍议――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中国商界,2010,(12).

[6]李雯.用管理心理学理论剖析大学生择业心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2).

[7]孟慧.职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系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8]阎鑫媛.心理学在人才选拔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1,(3).

[9]周洁,黄令.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研究述评――基于职业心理学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篇9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生管理工作精细化管理

伴随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高职教育目前已为全会普遍关注,当前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都对高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针对高职教育学生成长中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如何把学生培养成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是我们高职班主任应该深思的问题,将企业精细化管理思想应用于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是一种是一种崭新的探索和思考,对于指导和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最早由日本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一种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企业管理理念,后在欧美国家发展完善,并成为当今世界管理领域的主流思想,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精"指完美、周密,通过去粗取精,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细"指细节、细致,通过究其根源,由粗及细,从而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也可以这么说,精细与粗放相对立,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方式,概括起来说,"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⑴

二、当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探讨不够,对学生的思想变化把握不准,对有关学生管理工作基础理论的研究滞后,导致在工作理念上将传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局限于政治教育的单一目标,在工作内容上过于注重抽象的理论灌输,在工作方法上呈现以粗放型、经验型管理为主,偏重于外在的形式,缺乏对服务对象的精确把握和对服务成效的细致检验。大而化之的东西多,务虚的成分多,量化落实、量化考核的内容少,缺乏令人耳目一新、愉快接受的管理方式。对比企业精细化管理,高职学生工作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还远远不够。

目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三种倾向:一是防御型,即把学生工作变成了单纯的行政管理,不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不把教育学生放在首位,认为学生只是管理对象,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只管上传下达,遇到重大恶性事故发生,学生工作者就成了警察和消防队员,疲于奔命,被动消极。二是保姆型,即以不出题和少出问题为原则,片面追求稳定,缺乏工作的程序化管理。遇到学生出了问题,上怕得罪领导,下怕得罪学生,因而只是轻描淡写,就事论事,学生工作者自己也事务缠身终日忙碌。三是放任型,不理解学生工作的重要性,以学生高度的自觉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为由,放任自流,工作质量粗糙,工作规范不足,埋下了问题和事故的隐患。⑴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得以有效的解决和合理的规避。

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精细化管理应该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规范管理基础上,以精心的态度和过程,落实细节管理,实现学生工作管理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其内涵应包含:一是"精",即学生工作的重点要突出。学生工作开展的基础是要结合实际,确定不同时期学生工作的重点,才能把握住方向,才能立竿见影出效益。二是"细",即学生工作的覆盖的环节要全。需要人治,但最重要的是法治,即具备一套完整而又详尽的规章制度,才能做到事事有章可循。"细"的另一方面含义是要"小"。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才能真正落实精细化管理。三是"化",即学生工作要制度化,学生工作制度要内化为师生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重点强调把制度落实到位并内化为自觉行动。

三、高职学生特点

现在在校的高职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出生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剧烈变革、信息高速发展的特殊时代。他们既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同时也是浮躁意识的受害者。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中的不顺和高考中的失利,他们生活成长顺利但挫折承受能力弱,在其进入高职院校后存在一定的不满和自卑情绪,但又追求独立,个性张扬,对新事物接受快,信息涉猎广泛却缺乏信仰,思想前卫,观念超前,人际关系网络化,早熟与叛逆并存,矛盾心理突出,既有着强烈的独立性,又有着无法摆脱的依赖性,表现出很多新的特点。⑶

四、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目标任务精细

目标任务的精细即指将上述每一项目标任务实践化和数字化,将每一月的工作日程化,将每一件事的分工人员化,屏除口号化、套板化、抽象化目标,如通过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学校的各级各类实践活动,来发挥其沟通技巧、动手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增加成功体验,和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也可以利用定期的主题班会、个别聊天和课堂等多种渠道,教育引导学生重新认识高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做好个人的学习和未来职业规划等,并做好备案记录。数字化、日程化、人员化目标能够提高管理的精确性,精细管理通过对数据、时间、事情的仔细分析研究,所定目标才具科学性,可行性,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水准。

2、制度上和情感上的精细

制度健全,就能使学生管理工作由粗变细,由细变精,避免"粗放型"管理现象的出现。一是职责类制度。目的在于明确每个人、每个工作岗位,做到事事有人负责,人人有事负责;如实行纪律、卫生、文体承包制,日常管理实行层层管理,层层负责制,这样,本来是由班主任一人去张罗的事情,变成了每个人都去自觉做的事情。二是规范类制度。提供具体的工作规范要求,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约束性;要充分发挥班干的桥梁和骨干作用,如班干部定期轮流在班上开展文化课、专业课有奖问答、知识竞赛等活动,组织主题班会活动、辩论赛、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交流沟通能力的同时,对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尤其重要;三是鼓励类制度,以鼓励为主,减少学生"必须这么做"、"不得不这么做"的被动接受,可以使得学生发挥具有个性特色和活力,同时把注意力引导到为班级建设和整体发展尽心尽力上来,使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和谐共进。每一项管理制度从组织机构设计、职能分工、岗位职责说明、工作流程以及各个人的工作标准等方面作详细规定,形成覆盖全面、方便操作、易于判断、合法合规合理的理制度体系,并形成制度和标准可以执行、能够执行、容易执行、自觉执行的环境和条件。有了精细的管理制度学生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守。最终实现"人人讲标准、事事有程序、处处显规范"的管理模式。

3、计划的精细

为杜绝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随意性,让精细化管理要求在实践层面上得到保障,要求学生自主开展的一项活动,每一件事,必须预先制定全面、详尽、周密的计划,甚至考虑到细节。一是班主任自己要有工作规划,将学校的目标细化到可以实施的具体目标,然后各部门和个人依此制定学期计划。每一星期也都有工作安排计划,本周要做什么、何时完成、责任人是谁等都有明确要求;二是具体活动要有实施方案。

4、操作程序的精细

学生管理工作程序中的各个细微环节都想得周全,确保环环相扣、环环不漏,减少管理过程中这样那样问题的产生,避免出现阻塞和脱节现象,从而形成"管理有程序、办事讲程序、人人懂程序"的工作习惯。

(1)子目标细化。集中致力于实现看得见、摸得着的管理目标,即少提大而空的目标,多做细而实的目标;(2)措施具体。以"做好每个细节"为口号,提倡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事的工作作风,以点带面,抓小促大;(3)重视检查。做到"三有三必":有布置必有检查,有检查必有反馈,有反馈必有考核。一查速度,检查是否有拖诿、延误时间现象;二查高度,检查是否按标准去做了,是否有"自我取舍"现象;三查力度,检查是否落实到位;(4)总结反馈。定期召开各层次会议,总结班级工作完成情况,商议和部署下阶段具体工作事宜;(5)奖惩分明。将检查中形成的过程资料,在考核的基础上,落实到个人,好的奖励,差的批评惩罚,进而提高全体学生的重视程度和自觉意识。⑷

5、执行考核精细。

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涉及的面广,事情较多且杂,必须制订具体细致、科学全面、操作性强的考核制度,特别要重视抓好量化考核,并将"定量"与"定性"考核结合起来。在考核中要体现多元性与发展性的导向,确保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形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优质多酬,劣质少酬,无质不酬。"的利益导向机制,促进班级各项工作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提高全体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积极性。

五、高职学生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几点体会:

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推进精细化管理,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足功夫:

1、"理""情"相融"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理"是班主任工作的准则,是精细化的制度。"情"是班主任工作的感情。"情"和"理"是班主任工作的左手和右手,从感性和理性结合角度打动人心,运用情和理的辨证艺术,要尽可能做到情中有理、情理交融、互为依托,要使学生既能体会到班主任的慈爱,又能体会到班主任的严肃。

2、"软""硬"兼施

通过日常工作、个别聊天、深入寝室看学生等各种方式来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包括基本信息、家庭情况以及一些特殊情况等;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和新生开一些座谈会、交流会、虚拟的QQ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等方式来让学生了解学校各方面的问题、学习经验和方法、人际关系处理的窍门、课外生活及兼职社会实践等;多找学生谈心、多关心多鼓励、真心的对待学生,把学生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帮助学生克服心理或生活上的困难。对学生的学习上一定要"硬"管理"严"要求,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早操、上课考勤和纪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好的学习风气。

3、"冷""热"结合

"冷"就是"冷处理"",热"就是"热加工",是班主任的处理艺术。有些事情需要趁热打铁,及时解决;而另外一些事,则应当及时解决,冷却降温,再不失时机的予以处理。如果应该"冷处理"的事情而"热加工",似乎干净利落地把问题解决了,但实际上学生内心不服,可能会导致学生对立情绪的产生,不但降低班主任的威信,而且对以后的班级学生管理工作留下隐患。相反,应该"热加工"的事情而"冷处理",久拖不解,学生在期待会逐渐降低对班主任的信任,导致人心涣散、班级凝聚力下降等。

4、"奖""罚"并行

精细化管理,只是一种促进班级管理、学生发展的手段,并不是最终的目的。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只有激励,没有处罚,肯定不行。对于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以维护校纪的严肃性,但是如果处罚过多,即使按章处罚,也可能让学生产生反感。有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违犯纪律,班主任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处罚,几次以后,就可能导致他们自暴自弃,更叛逆,容易形成一种恶性环。作为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抓住时机,及时地表扬和奖励,这样不但会强化学生的正面行为,而且还可能引发他们的自责、自愧,从而激励他们树立改正缺点。⑸

精细化管理,精在事前、细在过程,只有从工作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潜心思考、用心做事,学生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才能逐步提高,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喜爱、曾庆平、罗春燕. 高科技管理引入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几点思考[J]. 科技管理研究. 2009(10) : 231-233.

[2]李智慧、王小风. 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可行性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9):52-53.

[3]赵文博. "90后"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J]. 钦州学院学报,2010(8):44-46.

篇10

关键词:班级管理;组织与规划;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5-001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论及教育的战略主题时指出: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把培养学生的能力置于战略地位,凸显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组织与规划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在班级管理中,引导学生学会组织与规划班级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是高中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新时期培养学生组织与规划能力的重要性

新时期社会关注的重点就是学生组织与规划能力的培养。组织与规划能力主要指为某一种目标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制定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的整套行动方案,并组织人们去完成目标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发展、自主探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实践体验的课程。当发现问题后,要想解决问题,学生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与规划能力,通过制定活动方案,将问题的解决分解成一项又一项具体的任务或活动,再组织协调组员和指导老师一道有序地解决问题。因此,学生组织与规划能力的提升对于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实践体验,增强学生自信,促进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班级管理中,学生既是班级的管理对象,也是班级管理的主人。学生在被管理的同时,也是班级管理的主人。未来的社会是年轻人的社会,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会组织与管理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目标。但长期以来,学生一直是被动地接受管理,班级管理只是班主任的事,学生不去能动参与班级管理,没有参与的主动性,对于未来适应社会的组织者与管理者是很不利的。要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就要利用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人公地位去引导学生学会组织和管理班级。

二、现阶段学生组织与规划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组织与规划能力对学生自身成长,以及综合实践研究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从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实施情况来看,学生组织与规划能力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

(一)缺乏实践锻炼,能力发展成空谈

怎样进行综合实践研究活动最轻松?不是一切交给学生,而是老师包办一切!

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的班级管理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课型、模式。这些固定模式在帮助初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快熟悉这门课程的同时,却也让一些教师把学生的研究过程变成了走流程,没有关注学生的研究需求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有目标无落实,能力培养纸上谈兵

学生不可能一直依赖老师的指导帮助,他们终将自主、独立组织规划主题研究活动,真正成为研究活动的主体。

有些老师清楚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于是在制定活动目标时,将培养学生自主组织开展活动,合作制定活动方案,组织协调小组成员,有效解决突况等能力列入到活动目标中来。活动目标有了,但如何在活动中落实能力培养目标呢?从我们搜集整理的各种活动案例来看,许多教师在活动设计中缺乏具体、有效的目标落实措施。在活动的各个阶段、环节,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活动设计来培养学生的组织与规划能力?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这些在活动目标设计、活动实施过程中都没能体现。缺乏有效、系统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犹如镜中花、水中月,只能存在于美好的想象中。

(三)能力培养失衡,大部分学生沦为看客

在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每个班级总有一些学生能力突出、表现欲强。他们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是小组活动的负责人,是研究活动的主导者。老师总会将方案制定、组织协调等任务交给他们去做。在实践活动中,他们的组织与规划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他们会规划设计,有号召力,于是他们在后面的活动中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活动的组织者。其他同学也习以为常地唯他们马首是瞻。

那么,我们培养学生组织与规划能力的目的就达到了吗?不!一花独放不是春,班级里一两个人组织与规划能力的突出表现,恰好说明我们的能力培养工作存在较大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而非一两个精英人才的培养。如果长期这样,其他学生都会慢慢成为活动的旁观者。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就会逐渐丧失,这门课程也就会慢慢失去它的生命力!

三、班级活动中培养学生组织与规划能力的对策

(一)确立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活动的指导者和管理者,因此,确立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转变班主任思想观念,是培养学生组织与规划能力的前提条件。

班级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教师必须从理念上深刻理解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在活动中切实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让学生去实践、去尝试,在具体的活动中达到培养学生组织与规划能力的目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活动指导教师思想理念的转变,学生能力的培养会更加受到重视,学生也将会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

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人,要让学生直接参与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但有些教师为了省事,为了让班级的活动都在教师安排控制之下,导致什么都是老师说了算,学生缺乏自主性,得不到实践锻炼的机会。由于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管理,更谈不上组织与规划的实际操作经验,以致学生组织与规划能力得不到实际的提升,能力的发展成为空谈!

篇11

近些年来,虽然“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经常可闻可见,但很多人并没有深究其中“人”与“本”的真正内涵。在实际管理中,很多企业也并没有将人性化管理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似乎人性化管理、人本管理就是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如果人性化管理只如此理解的话,那么它不过是社会组织实现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手段,组织中的人并没有摆脱仅仅作为一种资源或人力资本存在的地位,那么人性化管理的实质是什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人性化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一)人性化管理的实质

综合当代心理学的动机研究和系统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一些学者从系统动力论和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即“目标人”假设。其基本观点是: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并不断形成新的目标;目标是潜伏或活跃在个体内心的自我的未来状态或其他心理图式的可能运动,它们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选择性地建构起来的,代表着个体潜在的理想、愿望或愿景,并规定着具体的行为策略;在一定的情景中,某些目标被激活之后成为个体行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形成人的行为动机,动机是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内在原因;在人的心理世界中,存在三种层次的目标,即与生存有关的目标、与社会关系有关的目标和与自我发展有关的目标,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功能整体,即目标结构;不同的个体之间在其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和目标结构上存在广泛的差异。据此,可以进一步认为,人有着一种固有的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的内在动力,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不断实现心中的目标,人工作的意义也正在于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的目标,从而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据此,笔者认为,人性化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

(二)能本管理

所谓能本管理,就是以人的能力作为管理的对象和管理的核心,提倡能力本位,建立起以能力为核心的价值观。能本管理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就要求以能力价值观来支撑和统摄其他价值观(如利益、效率、个性、主体性、自由、平等、民主、创新等),坚持以人的能力为实施管理的根本立足点和根本依靠力量,其管理措施则是建立一种“能级制”。有了以上的理解,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性化管理,而激励机制首当其选。

二、如何运用好人性化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一)了解影响有效激励的因素

1.对员工的激励缺乏针对性。每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需要不同,不同的人在同一时期需要也不相同。只有在满足了员工需要的前提下,员工才有可能提高工作积极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如果单位使用单一的、僵化的激励方法,势必会使员工的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降低激励的效果。所以,人员激励要发现和体现差别。

2.对员工的激励缺乏公平性。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是否有激励措施,还取决于激励的绝对程度和相对程度。员工会把自己的投入和回报与他人的投入和回报作比较,只有当他们感觉到这一比率相当的时候,才会产生公平感。公平的激励机制是实现有效激励的保证。

3.对员工的激励缺乏系统性。要使个人真正提高绩效达到激励效果,就不能把员工孤立地提出来,片面地大谈激励,激励是一个系统,贯穿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之中,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单位一系列的相关制度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

4.对员工的激励缺乏灵活性。员工的需求在变化,单位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也在变化。在这个充满变化的环境中,应该适当调整激励机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才能保证激励的有效性。照搬照抄其他单位的激励方法,很难取得预期的激励效果。

5.对员工的激励缺乏人文性。不应再把人看成是单纯的生产要素和经济人,而应该把人看成是社会人和本单位的主体,应该充分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今许多单位的激励机制,只注重形式与方法,而不关注个人的感觉,不关注个人的情感对工作的影响,不关注作为社会人的需求和目标,单纯的为了激励而激励,因此,激励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6.对员工的激励目标缺乏明确性。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具体的明确的目标比笼统的目标激励效果好,而且目标的具体性本身就是一种内部激励因素。而许多单位在对员工的激励管理中,只是设置笼统的“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目标,而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激励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二)实现有效激励的途径

1.做好激励的需求分析。需求是激励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如果没有需求,我们也就没有实施激励的可能。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都是由需求产生动机,是受到某种激发和诱导而产生的,是“需求—动机—激励—行为”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当人产生某种需求时,就会调动自身潜能,积极创造条件来实现这种需求。因此,这种需求便成为人们采取某种行动的目的和动机。当单位的领导需要员工实现某种目标和行为时,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采取激励措施前,应先做好单位和员工的需求分析,发现其主导需求。根据单位的需求,设置激励的目标;根据员工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法,投其所需,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使单位和员工都获得需求的满足,实现有效激励。

2.建立综合系统激励机制。一是只有建立相互协调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会使激励的效果达到最佳。例如,激励应该以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为前提,完善合适的薪酬制度作保障;进行科学的工作岗位设计,建立灵活的人员内部流通机制,提升激励的有效性;加强沟通,充分授权,通过员工参与管理增强激励效果;根据组织的发展目标和员工的实际情况,帮助员工制定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激励员工。二是选择激励方法应与本单位和员工的现状相适应。例如,如果单位是扁平的组织结构,晋升的激励方法就不再适合;强调以团队为主要作业形式的单位,单独使用个人激励的方法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增强激励的效果还应该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充分发挥激励的协同优势,增强激励的效果。

3.使用多途径的激励手段,如薪酬激励、股权激励、智力激励、目标激励、情感激励等。

篇12

1.1 可选择性 与其他企业的成本控制相比,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具有可选择性。机械制造企业中,成本控制的对象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企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从而满足企业发展的各种需要。

1.2 全面性 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具有全面性的特点,主要是指成本控制可以贯穿于机械制造的始终。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所涉及到的各项成本收支,工作人员通过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掌控各阶段的成本支出状况。

1.3 连续性 与其他企业成本控制相比,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还具有连续性的特点。机械企业成本控制与产品的构成比例有直接关系,如果对某产品价格已经做出要求,想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降低成本投入。这就需要成本控制工作从产品生产、设计以及经营等各个环节着手,把成本控制渗透到各领域。

2 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中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成本管理观念问题 部分机械制造企业过分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忽视了产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提升。另外,还有的企业将成本控制工作的范围局限在企业内部,忽视了产品从生产到经营期间成本管理的作用,这些现象都是企业职工成本管理意识偏低的表现。

2.2 成本管理方法手段落后 目前,信息技术在各企业获得广泛应用,并在成本管理上取得良好的效益。受机械制造企业自身和特点的影响,机械制造企业电算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脱轨。

2.3 信息化问题严重 机械制造企业存在大量的信息转换,信息内容主要涉及生产、供应、销售以及人、财、物等多个方面。机械制造企业通常采用人工信息传递的手段传递信息,导致信息失真、可靠性和准确性偏低等问题,从而影响企业生产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2.4 成本核算不及时 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成本控制工作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受机械制造企业自身特点的影响,生产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应该具有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但是,这些因素在机械制造企业存在明显不足,导致成本核算不及时,成本控制问题重重。

3 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中成本控制的优化策略

3.1 转变管理观念,健全管理制度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提升机械制造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首先,企业管理者应该转变职工管理观念,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以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为目标,分析和研究最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另外,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将成本管理工作渗透到机械制造的始终,将成本管理的职责细化到每个部门、每位职工手上,引导职工正确认识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3.2 降低材料成本,减少人工费用 降低材料成本,减少人工费用是强化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中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机械制造企业应该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材料选购。选购人员应该在明确市场材料基本价格的前提下,多方面调查,选择最优的生产厂家。选购材料时,需要对材料的质量合格证书以及出厂证明进行检查,确保材料质量合格后签订购买合同。另外,企业还应该对人工成本进行控制,减少生产过程中人工成本的投入量,确保人工投入成本的实用性,优化企业的成本控制。

3.3 改进产品设计,提高自动化水平 优化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还需要企业改进产品设计。机械制造企业应该从生产工艺的优化着手,从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着手,提高施工工艺的同时,减少因施工浪费产生的成本投入。改进产品设计还需要企业结合现代科技改进产品生产设备,对生产工序进行调整,从而降低生产管理中的成本投入。另外,企业还应该提高机械自动化水平,综合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从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建立先进的管理模式,为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中成本控制提供技术保障。

3.4 强化现场控制,加强经济核算 现场控制是优化机械制造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企业应该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管理,提高生产现场生产过程的质量。现场控制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减少因施工错误产生的经济浪费。另外,企业还应该加强经济核算,重点关注生产过程中各种开销状况,要求各部门制定开销流程单,了解各部门费用支出的原因,减少因利益需求产生的成本投入。

篇13

【关键词】价值观内化 初中 英语 学困生 转化

产生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根本原因在于教学中教师没有把学习英语的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学习人格,学生没有形成通过价值观念进行的英语学习自我控制。因此,英语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实现学困生学习价值观内化,这不仅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更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内涵。

一、价值观内化是初中英语“学困生”转化的原动力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人用于区别好坏、分辨是非及其重要性的心理倾向体系。所谓内化是指个人接受团体或社会价值观念为其人格一部分的过程。新的价值意识或自我意识的出现,叫作价值观念的内化。

初中英语学困生是智力水平无明显缺陷,但非智力因素水平较低的学生。在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学困生是普遍存在的,一些英语教师企图通过严厉的监管、责罚措施转化学困生,但收效甚微甚至导致师生对立。笔者以为:理论上讲,所有学生都能够学好初中英语,产生学困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学困生的学习价值观内化不足。学习价值观包括学习英语的满足价值和英语学习的能力价值两方面,满足价值主要由需要、情感、快乐三个因素构成,能力价值主要由尊重和成就感两个因素构成。英语学习价值观内化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教学安排,让学生在内心深处认识到学习英语是自我发展的需要、英语教师是有情感的、英语课堂是快乐的、我是可以学好英语的等一系列价值判断。

满足价值(需要、情感、快乐)+能力价值(效率、尊重、成就感)=价值观内化。

初中英语教学中,只有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帮助英语学困生实现学习价值观内化,学困生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二、实现初中英语“学困生”价值观内化的主要方法

1.帮助认知学习的需要价值。

学困生基本没有认识到学习英语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学习意愿。要让学困生产生学习意愿,必须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的价值。老师可以通过单独谈心、英语应用情境设计、家长参与帮扶等形式加强与学困生沟通交流,逐步树立学习英语是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的价值认知,逐步改变他们原有的错误价值判断,使他们初步产生学习意愿。

2.培养学习情感。

认知学习价值,就会产生学习意愿。但是,如果没有学习情感,学习意愿可能很快就会消减。学生的学习情感主要来自于对科任老师的情感,培养学习情感的主要责任在教师。常言道:亲师信道,厌师则厌学。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鼓励,尤其是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鼓励。教师应当热情、具有同情心,多采用恰当的鼓励方式,多用谈心、提醒、建议、关怀等平等沟通的方法增加亲和力,建立信赖、理解型的情感人际关系。面对学困生的错误,要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出现的原因、如何纠正错误以及怎样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出现。过多的批评、过多的责备,甚至讽刺挖苦或体罚与变相体罚,只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厌师厌学的局面。如,初二时我们班有一位男生时常逃课,我严厉批评并责罚他,他不仅不改,还流露出不满的情绪来。我想一味的批评、责罚不是好办法,于是,我找他谈心,经常提醒他,发现他一有进步就鼓励他,很快他就能按时上课并认真做作业了。如果我不改变方法,他很可能会彻底厌师厌学,无法实现转化。

3.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人的一种内部活动动机,兴趣对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新颖活泼的形式、有趣而且有意义的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动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实践中,“剪去教学法”对激起学困生兴趣相当有效。剪去,即剪去复杂,留下简单。它的谐音为“简趣”,是简单有趣的意思。英语学困生接受能力比较缓慢,对他们的英语教学必须“简单易懂,妙趣横生”,尽可能地将英语的各种知识简单化,让学生能一目了然,一听就会,不要对所学知识扩展太广,要点到即止。具体做法主要有:避免直接使用专业术语,尽量用生动形象语言;借助直观教学手段创设交际环境;挑选简单易读、趣味性强的短文培养兴趣;结合课做游戏,教教歌曲,听听录音,讲讲有趣的小故事等。

4.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提高学习效率。

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绩提高的关键。学困生由于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效率低下, 由于不会学导致不愿学。教师要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布置不同的任务。教师应具体指导他们怎样培养自学能力,怎样预习、学习和复习,怎样有效地记忆单词并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以及掌握其技巧等。

5.注重激励诱导评价,培养学习成就感。

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代,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给予肯定评价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动机强化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对学困生的及时肯定和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由衷的赞许,在圆满完成任务以后,教师可以翘起大拇指惊喜地说一声:Very good!不仅能够让学困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还能够让他们在教师的评价过程中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对于取得进步的学困生,老师要大力表扬,把他们树立为其他学困生学习、模仿的榜样。在老师、同学的多次认同和自己不断实现目标的情况下,可以培养学困生的成就感,学困生会在内心形成“我行”的价值判断,并在此价值判断支配下自觉、自主学习。

三、实施价值观内化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有耐心。

价值观是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培养而成的。学困生的学习价值观内化过程中,会受到内引力(通过引导、鼓励、帮扶等实现的价值观流入)与外拉力(在同学、家长或者自身等因素影响下出现的价值观流出)双重作用,往往会出现反反复复、断断续续。老师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主动提供帮助,耐心加以鼓舞,切实帮助学困生实现价值观内化。

2.把握好介入时间。

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初一上半学年,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对英语感兴趣,学习成绩比较优良。但到了下半学年,由于词汇量加大,学习难度的增大,便逐渐暴露出“学困生”。成绩跟不上,学习兴趣不浓,热情降低。因此,初一下半学年是出现学困生的“第一时间”,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谈心交流等途径注意观察和发现潜在的学困生,并尽早采取措施干预,这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3.合理运用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基础不同而因材施教,体现了对“学困生”的关注,对促进不同层面学生学习英语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对于学困生应该制定更适合他们的学习任务,让这些学困生能够有一定的学习和施展空间。

篇14

【关键词】职业生涯;绩效考评;员工激励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007-02

前言

职业生涯管理(Career Management),是美国近十几年来从人力资源管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所谓职业生涯,根据美国组织行为专家道格拉斯・霍尔(Douglas Hall)的观念,是指一个人职业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动和行为。而职业生涯管理是在结合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的基础上,对决定人职业生涯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制定有关对个人长期职业发展上的战略设与计划安排。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认为:对企业和组织而言,相对于坐等员工自学成才,对员工实施职业规划将更加有效率[1]。目前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并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是不可否认,在尝试或者说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主要还是由于对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认识不足。

1 应注意的问题

在职业生涯管理过程中,首先应该有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管理理念。企业在制定目标时,应该让员工了解企业目标,并让他们看到该目标分别会给企业和自身带来什么利益。形成两者之间的联系互动,这样才能形成利益共同体,上下齐心完成目标。另外,企业应该建立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就要求企业的人力部门首先得做好招聘职位的职位分析,才能够向员工提供清晰的企业内部岗位状况框架,为员工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做好企业的员工招聘和培训,其中,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最为直接。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对企业核心成员的控制的激励。因为根据 “马特来法则” (即二八法则),企业核心员工占企业总人数的20%-30%,他们集中了企业80%-90%的技术和管理,创造了企业80%以上的财富和利润,他们是企业的核心和代表,是企业的灵魂和骨干。同时,核心员工也是人才市场上主要的争夺对象,他跳槽的机会最多、可能性最大,他们一旦跳槽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估量。企业应明确自己核心成员的名单,作为实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重点对象,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和留人计划。这在许多企业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应该对这一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另外,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一定要重视创新型、技术型人才的激励、薪资管理,他们是企业保持活力的重要源泉。

在创新型企业中,薪酬体系和职业发展是两种最主要的员工激励手段。薪酬体系作为员工激励的主要途径已经运用于很多企业,但员工的职业发展还未广泛运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物质需要是人类较低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才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职业发展可以满足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因而会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不过,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既要以个人工作业绩为基础,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员工的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如果单纯以工作业绩作为考核的依据,很可能作出不恰当评价。不同级别有着不同的技能要求。员工提升时,如果只考虑员工因业务技能而获得的业绩表现,而不考虑其管理技能时,往往会出现优秀的业务人员不适合管理职位要求,从而给公司造成损失,员工个人也会因不适应新的岗位而被淘汰[2]。所以这里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在企业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公平、公正,要建立一种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

职业发展道路对员工晋升相当重要,拟订企业岗位序列计划、设计不同的员工晋升路线、向员工展示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是建设企业职业发展道路的关键。多重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体系可以让员工选择最符合自己兴趣和技能的发展方向,拓展了员工的发展空间。在企业中,我们往往把现职中层以上干部称为第一梯队,后备干部称为第二梯队。通过职业生涯管理,可以对一些关键的岗位,选择 2~3个下级岗位的员工作为重点培养,形成第三梯队。这样做有以下几点好处:首先,构建第三梯队抓住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对人才资源整体素质的 提高起到关键的作用。其次,构建第三梯队,突出了企业职业发展通道的关键节点,使企业职业发展通道的建设,点面结合,步步推进。第三,构建第三梯队可以有效防止因人员离职造成的短期职位空缺和责任真空,使人才流动更趋通畅[1]。

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一定要建立职业生涯管理反馈制度。企业需加强对员工生涯计划实施跟踪和指导,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工作进行反馈和评点,勉励和肯定好的一面,帮助其克服存在的不足.督导员工往生涯设定的目标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生涯目标。反馈修正应包含以下内容: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职业生涯目标的修正;实施策略计划的变更等[4]。

2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的经营目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其实现的条件在于企业中每个员工工作效率的最大化。企业在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目的就在于实现员工的职业生涯实施过程和企业发展的相统一,激励员工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使企业和员工达到共同发展,从而实现企业得润的最大化。只有充分注意到规划管理中的种种问题,并牢记企业的经营目的,才能在实施过程中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 蒋欣. 电力企业如何实施职业生涯管理[J],中文学术期刊,2006(8)

[2] 王海兰,梁志伟,张素娟等. 创新型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J],中文学术期刊,2007(4)

[3] 温永贤. 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J],中文学术期刊,2006(3)

[4] 作者不详. 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与原则[J],中文学术期刊,2007(7)

[5] 刘国生. 浅论企业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中的作用[J],中文学术期刊,2007(1)

[6] 周俊.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与重构[J],中文学术期刊,2007(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