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学专业特色范文

中医学专业特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医学专业特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医学专业特色

篇1

 

近年来,我校中医学专业蓬勃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中医学专业人才,我校积极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中医学专业特色教育这一模式。本文主要阐述了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的提出背景、培养模式,总结了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的意义,旨在为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一、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提出背景

 

五千年来,中医药学为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繁衍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人早就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训诫。中医药以其安全、有效、价廉等特点,在我国拥有很高的群众基础而被普遍认可,其临床疗效和学术思想正为世界所关注。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党的十报告强调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的目标,为中医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中医学专业人才缺口巨大,健康服务相关产业中医药人才需求增加;然中医学专业人才总体水平参差不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中医学专业人才欠缺。中医教育是中医事业传承发展的基础,中医药院校为连接毕业生供给与社会需求的中间体。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探索中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律,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高等中医院校来说刻不容缓。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

 

二、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的培养模式

 

1.双向选择,组建班级。我校先后与多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或健康服务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开展多个中医学专业特色教育方向班。中医学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就业意向等,报名参加相关的特色教育方向班。学校老师与企业专家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组织面试。结合学生的面试情况及辅导员对学生的评价,确定各方向班的入选名单。

 

2.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中医学专业特色教育方向班的学生在校期间,完全执行中医学专业(三年制专科)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特色培训。各个方向班的理论与实践部分的内容是由学校老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培养,同时各方向班还组织不同的素质拓展活动。学年结束,根据学生的各项综合成绩评比,给予成绩优异的学生奖励。同时,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如有意向加入企业,企业将优先录取。

 

3.顶岗实习,自主就业。加入校企合作方向班的学生,在第三学年顶岗实习的时候,可以选择全部临床实习模式,亦可以选择临床、企业模式,即实习期的后3个月到企业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更深入地感受企业、了解企业。而实习期结束后,学生可以选择留在企业工作,也可以选择其他工作。

 

三、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的意义

 

1.对于学校来讲,校企合作办学,有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或健康服务相关企业的专家参与,有利于高职中医学专业建立一支高质量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可以根据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或健康服务相关企业的实际情况创造实践教学环境,组织学生业余时间到企业学习与实践;校企共同开展编写特色教材、科研等工作,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2.对于行业企业来讲,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共同研发特色教材、开展科研等,可能促使行业企业的理念等发生改变,提升企业的科研水平或产品研发力;企业专家在授课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吸引大批的优秀学生选择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后被相关企业留用,成为相关企业发展的坚实力量。

 

3.对于学生来讲,在学习中医学专业课程的同时,参与中医学专业特色教育方向班,可以学习更多的不同方向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通过业余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强化相关的专业技能;通过特色教育方向班的学习及到企业的顶岗实习,更深入地感受企业文化,同时可以拓宽就业渠道,等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行业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1]。在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2]。而高职中医学专业,通过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优化相关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更精准化、职业化、规范化。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我们需要不断总结以前的经验,不断优化校企合作模式,以促进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中医学专业人才。

篇2

摘 要 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素质教育要求一改传统的应试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这综合素质提高的背后,体育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中专作为较为特殊的单位,体育教学更是不可忽视。可是,如今在职业中专内体育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因此,如何改进职业中专体育教学,实现职业中专体育特色教学,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本文将围绕如何实现职业中专体育特色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 职业中专 体育特色 教学研究 探讨

一、序言

体育教学是一所学校学生的精神风貌的外在体现,是学校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从职业中专的立场上出发,由于本身的特殊性,需不断创新,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才能不断地适应学生体育教学工作,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

二、体育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一)铸就学生健康的体魄

我们都知道,健康的身体是个人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健康的身体就犹如高楼大厦的地基。由此可见,健康的身体对人们的重要。尤其是中学生,他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学习工作的保证,才能有足够的精力接受考验,克服困难。体育教学为中学生提供了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正确指导下进行锻炼。

(二)体育精神的培养和传承

紧张的学习之后,为短暂的身体和心里的放松,中学生们多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参与体育中他们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可以改变孩子自私、狭隘的思想,懂得集体主义精神,凡事以大局为重,更是让他们学会了团结,无形中形成了自觉性和强大的纪律性。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拼搏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三)坚强意志的锻炼和养成

体育精神包罗万象,但是归纳起来就是一种顽强的拼搏精神,竞争、拼搏、信心、荣誉的信念。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形式各不相同,但体育精神是相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最终会凝成一股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四)维护学习的兴趣

体育的丰富性、竞争性、刺激性不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放松,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学习参与其中。体育除了正规的竞争性竞技之外,本身带有一定游戏性,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采用游戏,那更会锦上添花。游戏法教学既是游戏又是教学内容,学生很乐意学习,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职业中专生的特点

与普通中学生相比而言,职业中专的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他们接受的是就业前的教育,专业知识技术型强,独立操作和动手能力要求高。

四、职业中专体育教学的现状

大多数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仍拘泥于“大纲”“计划”授课,按部就班,枯燥乏味,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不适应于青春期好动的青少年。此外,大多数职业中专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严重不够,体育课时间经常被其他科目占据,无法达到体育教学的效果。

五、职业中专体育特色教学的研究和建议

(一)体育特色教学的理念

1.明确的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保证,职业中专体育教学应以终身体育为目标,注重体育素养和能力的提高,侧重培养学生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适宜的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中学生来自于城市,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不愿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却迷恋游戏、上网或者其他的娱乐场所。如何抓住学生的心里特征,提高学生的兴趣,多参加体育活动?这就要靠教师对体育课的精心策划。

3.严密的教学组织

职业中专生往往缺乏良好的纪律性和组织性,行为比较随意。因此,必须科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组织,提高教学组织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来达到“有序”和“高效”,获得更多的成功感和乐趣。

4.科学的教学方法

单一死板的教学方法会是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枯燥乏味,也会令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实施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5.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保证,教师作为学生的教练兼朋友,友好相处,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体育特色教学的措施

1.加强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学习与培训,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学习所开设专业的专业体育知识、教学方法等,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2.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目前很多职业中专学校的体育课形同虚设,被其他科目占据,压根没起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学校、老师应该给于足够的重视,为学生提供足够体育教学时间。

3.不断完善体育教学设施设备。

除具有满足体育课教学和开展体育活动需要的运动场地和器材外,还需要设有与专业有关的体育设施,进行兴趣和拓展体育训练教学。

4.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与专业多样性的关系

针对职业中专学校专业多样性的特点,在开展统一的体育基础教学之余,还应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相应课时数的专业体育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今后就业面试和就业安排打下良好的基础。

5.实施趣味性、游戏性教学。

针对学生的青春期好动的特点,在课间穿插游戏教学、组织趣味活动或比赛,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六、总结

针对职业中专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进行体育特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为清.职业中专学校体育特色教学的实验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21).

篇3

关键词: 中职英语教学 专业特点 就业为导向

值此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之际,教育部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进一步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

一、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学科教学的现状分析

1.从教师现状来看。从中职师资的情况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较年长的英语教师,虽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缺少对新事物的了解,这些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代沟;二是年轻教师,虽有较好的语言基础,但缺乏组织好教学的经验;三是教师队伍人数严重不足,给英语教学带来不少困难,根本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四是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令人担忧,大部分教师从不在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上下工夫。

2.英语教材的选用不科学,教学方法滞后。职业学校开设英语课程时,对教材的选用不是十分科学,比如缺乏考虑不同专业的特殊性,造成一本或一种英语教材“通吃”不同专业的现象。有的时候即使选对了教材,却是许多年前的旧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新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么如何让学生学得进去,及时更新知识呢?在教学方法上,不少职业学校的英语老师沿袭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把自己做学生时候的“师傅”的教学方法生硬地照搬过来,并未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特点,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上课的时候,老师依旧是课堂的主体,自始至终都在演“独角戏”。“填鸭式”教育,“题海战术”,这一切如何能适应课改的要求,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呢?

二、改革英语教学模式,体现专业特色

1.职业教育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学科本位思想,树立服务专业的意识,并具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明确专业对英语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加强英语教学与学科之间的渗透,力求英语教学能够反映职业教育的要求及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2.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今天,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合格+特长”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任务。从缩短学生学习班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出发,运用半工半读的实习方法,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增强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学习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经受了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增强了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另外,还可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从专业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手段

改革传统教法,倡导英语任务教学型教学法。可以“饭店”为话题,让学生了解饭店各部门及其设施情况,掌握饭店前台接待员如何为客人提供预定、接待、咨询等服务。如职高英语(省编教材)Book Ⅱ Unit8 Hotel:Read and Write task2的第一课时,即说明如何有效开展任务型教学活动。

1.任务前(pre task)的准备(教师提出任务):该阶段主要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目的在于突出任务主题,学习有关词语,激活背景知识。

(1)Daily report:课前3分钟进行值日报告,主要谈论与本单元有关的话题或自己周围发生的趣事。

(2)Lead-in question(导入性问题)(讨论法)。

2.任务中(duringtask)的活动(学生围绕任务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比如小组发言、讨论等):在这一阶段,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根据学习单元的目标所设计的由易到难,由初级到高级,相互依存,节节升高的任务链。

(1)用幻灯片展示课文故事过程(附带课文关键词语)。

(2)制作三张关于课文中的饭店图片,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看过幻灯片后进行描述(表演法)。

(3)互相用英语讨论(discussing in English),回忆课文(讨论法)。

(4)听课文录音,了解北京几个饭店及它们的基本情况。

(5)打开课文阅读。

3.任务后(posttask)的评估与反思(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评估,使他们成为从对任务的设计、执行到对结果进行总结的主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这个阶段,各小组向全班展示任务成果,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使用正式、严谨的语言,接触更多的口头语和书面语。

(1)以“Do you need to look for a hotel for foreign expert for his visit to Beijing?”为话题小组讨论,并谈谈如何寻找饭店。

篇4

中医七年制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办以来已近20年时间,目前我国多所中医药院校开办了该专业,而《有机化学》一直是其中的必修课,但迄今尚未有一本针对该专业而编写的教材。笔者认为,因中医七年制《有机化学》是为中医专业从事临床或科研服务,其教材内容应以中医专业的需要为出发点进行取舍,强化与中医药专业的结合,在教材的不同部位体现其专业特色,现分述如下。

1 关于正文部分

教材的正文部分应该依其专业需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取舍、增删。笔者以为,各章节中应增加如下内容(见表1)。表1 教材的正文部分应增加的内容及说明(略)

许多有机化学的内容对本专业来说,已没有多少意义,故应删去,如Diels-Alder反应、周环反应等;再如,反应机理对本专业而言也没有什么意义,有机合成也是这样,化学性质(特别是人名反应)如果与中医专业关系不大,亦宜删除。

2 关于课外阅读材料

课外阅读材料一般是指教学大纲以外、供学生课后阅读的自学材料,最好附插图,具有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等作用。以下列出可选取的课外阅读材料(见表2)。表2 课外阅读材料及其切入点(略)

3 中医药实例的渗透

中医七年制《有机化学》教材的专业特色还应表现:在全书中尽量选取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实例化合物,从另一个侧面实现有机化学与传统中医学的交融与渗透。这种渗透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体现。

3.1 分类与命名

在介绍有机物命名时,尽量用一些中医药实例化合物。如在介绍醇的分类与命名时,可以列举麝香醇、薄荷醇、龙脑等醇类化合物作为实例。

3.2 重要代表物

每章末的“重要代表物”部分,也最好引入中医药实例化合物。如在“双环单萜”中,可以列举樟脑及龙脑(冰片),指出其功效与药用历史(如1711年洪遵《集验方》的记载)。

3.3 习题

篇5

关键词:动漫艺术设计;特色;教学实践

中职院校将培养数字媒体领域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动漫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目标。中职院校希望可以培养出能够从事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网页、制作游戏等多个领域的人才,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知名度以及社会地位。

一、中职“动漫艺术设计”专业的概况

动漫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近几年来,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动漫艺术设计专业逐渐兴起,并且该专业是以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以及其先进的理念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让中职院校认识到动漫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性。动漫艺术设计专业与传统的电脑艺术设计等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二、中职“动漫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虽然电脑艺术专业与动漫艺术专业具有密切的联系,但是与电脑艺术专业相比较,动漫艺术专业有属于自身的特点。其特色具体表现如下:(1)动漫艺术专业更加重视动漫技术的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开展专业技能实训活动。(2)动漫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集动画造型设计、角色设计以及场景设计等技术于一身的应用型人才。

三、中职“动漫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当前,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以及发展动漫技术人才,不断提高动漫技术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中职“动漫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安排如下:

1.建设实验实训

(1)建设实验实训室。中职院校在调整学科之后,以教育部下发的设计方案为依据,制订了构建产学相结合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这一方案,从而可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动漫技术人才。中职院校相继建立了描绘工作室;二维、三维动画制作实验实训室;采集素材、处理素材实验实训室等不同的实训室。这些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场所来进行实践操作。(2)建设实习基地。中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构建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中职院校通过构建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

2.建设师资队伍

中职院校的动漫技术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他们具有朝气蓬勃的精神,因此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中职院校的动漫教研室要承接一些拍摄与制作影视节目、设计与制作动画等,通过实践可以提高教研室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开展本专业的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3.构建“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为主的中职动漫课程模式

中职院校在改革动漫课程模式,通过安排不同的课程,既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培养出实用型人才。由于公共课程主要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因此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将公共课、专业课与学生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中职院校还要重视教学项目这项工作,在教学项目中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然后让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围绕项目来进行学习,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出大量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中职院校通过改革中职动漫课程,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到不同的知识,并且也让学生在不同的课程中发现自身的优点及缺点,便于学生更快地提高自身的技术。

4.加强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

(1)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创建不同的项目,在这些项目中让学生运用自身在学校到所学习到的知识,如此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充分结合起来,推动学生的实践技能与技术得以提高。(2)加强国际交流。中职院校要加强与日本、韩国等国家之间的联系,便于我国中职院校从别的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也便于学生借鉴其他国家的设计经验。另外,中职院校还要与韩国、日本等国家交换学生,让我国学生进入到其他国家,以便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

动漫艺术专业更加注重软件技术的应用,该专业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了能够推动中职技术教育的顺利展开,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动漫人才,这就要求中职院校注重开展专业技能实训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满足时展对动漫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 民族陶艺特色专业 坭兴陶 校中企 企中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62-02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把产教融合作为基本理念贯穿到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并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产教融合要求职业院校依托产业办专业,依托专业促产业,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浑然一体的办学实体。因此,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建设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是指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准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并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个具有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特色专业往往具有比较鲜明的地域性,它的发展壮大常常与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职业学校依托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特点建设特色专业,往往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在地方政府及坭兴陶行业企业的帮助和指导下,根据地方特色产业――坭兴陶,在2011 年开办了民族陶艺专业,通过实施校企合作双赢办学的育人模式,目前该专业已成为学校特色专业、学校的名片,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钦州坭兴陶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至今已有 1300 多年历史,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目前,随着北部湾经济的发展,钦州坭兴陶产业也赢得了迅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钦州市坭兴陶生产经营厂家共有 180 多家,并以每年 10% 的速度增长,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该行业实现年总产值近 8 亿元。目前,坭兴陶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美洲以及我国港澳台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全行业均处于盈利状态。然而,随着坭兴陶产业的不断发展,需要大批陶艺专业方面大师和技术人员,目前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钦州坭兴陶发展的瓶颈。据预测,在未来几年内,钦州坭兴陶企业尚缺省级以上大师约 50 人,市级大师约 100 人,陶艺技术人员约 1000人。在目前的形势下,只有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解决陶艺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这为学校开设特色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双赢办学的育人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民族陶艺特色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双赢办学的实践

民族陶艺的传授在传统上都是采用手把手传授技艺的方式进行的,因其方式方法较落后,这一育人模式不管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因此,只有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通过实施校企合作双赢办学,使企业参与到育人的全过程,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才能有效解决企业人才紧缺及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并实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厂、毕业即就业”。

(一)以“校中企”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校中企”就是职业学校依托已有的教学实训基地而建立的实践教学平台,由学校提供生产场所,配套基础设施及实训设备;企业带资金、带技术、带产品及技术人员,通过利用学校的设备,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工学结合的实施性教学生产方案,力求在生产过程中融入教学内容。“校中企”建立的目的是使学校的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紧密结合,在校园内创建一个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亲身体验到企业生产及企业文化,该基地既能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又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求。目前,“校中企”合作企业有广西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和广西钦州北部湾坭兴玉陶有限公司,基地建设有拉坯、雕刻、烧制、打磨、包装、展销等实训车间,并配备有大师工作室 4 间。其中,拉坯成型工作室可进行坭兴陶手工拉坯成型、修坯、压坯等三项操作;雕刻装饰工作室可进行平雕、浮雕、线雕、镂空雕刻等多项操作;烧制工作室可烧制高度为 1.4 米以下、直径为 0.9 米以下的坭兴陶艺术陶制品及日用陶制品。在基地里,教师掌握了技术,学生参与了生产,生产产生了效益,实现了校企双赢。

(二)以“企中校”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办学。“企中校”合作模式是指由企业提供场地,配套基础设施,学校与企业共同投资添置生产设备,按股份制运作模式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既面向社会进行经营服务,又作为学校实习教学场所。车间内预设有学生专用的实训场地和设备,并约定好教学实习内容及实训时间,基地也可作为企业的子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负责订单、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设备维护,学生以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的形式参与。目前“企中校”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与钦州市三鸿陶艺有限公司共建,该基地设有拉坯成型、雕刻装饰、堆雕泥塑、烧制、打磨等多个车间,能提供 50 多个工位供学生实习。学校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在生产中学习技术。在基地里,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技能,还学习企业营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实践证明,学生在该基地进行实训,不仅工作认真、生产效率高,对新技术、新工艺掌握快,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曾在该基地实习的毕业生多数都愿意留下来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由于技术好、留得住,他们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深受企业的欢迎。

三、校企合作办学,实现校企共赢

“校中企”“企中校”教学平台的建立,对企业来说,一是解决招工难及技术人员紧缺问题,目前学校平均每年为坭兴陶企业输送 100 多名毕业生。二是协助坭兴陶行业企业进行岗位培训及新员工入职培训等,该平台每年面向社会进行坭兴陶艺技能培训 300 人次以上。三是共享科研信息及技术攻关、解决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创新。例如,由陶艺大师及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攻克的堆雕泥塑工艺,日前已取得较大进展,制作出许多深受市场欢迎的坭兴陶作品。对学校来说,一是解决了实训场所及实训工位数不足、实训耗材消耗大、教学成本过高等问题。二是有利于解决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三是有利于学校特色专业的教师培养与成长。通过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实现了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之间双向参与,共享双赢。四是有利于学校实训场所及设备更新换代。通过校企资源共享,解决学校由于资金不足而无法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实训场地,造成学生的职业能力达不到企业要求的问题。五是便于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和扶贫工程。学生参与生产或经营,企业从所经营的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学生劳动报酬、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等,为学校开展勤工俭学、职教扶贫工程创造了条件。

四、校企合作办学,凸显特色专业建设效果

通过实施“校中企”“企中校”育人模式,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民族陶艺特色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是打造了一批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近两年来,学校有 2 名教师被评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5 人被评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有 4 人建立了个人工作室。二是开展技术创新,推广坭兴陶制作经验,解决设计及技术难题。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大师以校企合作为平台进行技术研究及技术创新,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例如,与企业大师合作的作品《九龙瓶》荣获 2015 年“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采用堆雕工艺创作的作品《壮乡神尊》荣获 2016 年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银奖,取得外观设计发明专利两项。三是校企合作编写专业校本教材及制订坭兴陶企业岗位技能标准。目前,企业大师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编写并出版了 6 本陶艺专业方面的校本教材,所制订的《坭兴陶企业岗位技能标准》目前已被陶艺行业试用。四是学生或学生作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展评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争得荣誉。近几年来,学生及学生坭兴陶作品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全区或全国技能比赛、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国工艺美术“金凤凰创新杯”、广西工艺美术“八桂天工杯”等评选活动,屡次获奖,从 2012 年至2016 年 8 月,共荣获国家级奖项 30 个,省级奖项 14 个。

总之,职业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学校特色专业特点,与有实力的企业构建“校中企”“企中校”教学实习平台,是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办学模式的有效措施,对提高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谢丽辉.“校、企、地”文化融合视野下石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10)

[2]刘永福.民族陶艺术设计与制作精品课程的创建及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5)

[3]张晓华.校企联动双赢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2016(6)

[4]李加旺.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J].广西教育,2013(10)

[5]李加旺.机电专业“校中企”实践平台的构建及应用[J].广西教育,2015(3)

【基金项目】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改重点课题“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桂教职成[2012]35号);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改课题“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实施产教深度融合k学的研究与实践”(GXZZJG2016A008)

篇7

中医七年制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办以来已近20年时间,目前我国多所中医药院校开办了该专业,而《有机化学》一直是其中的必修课,但迄今尚未有一本针对该专业而编写的教材。笔者认为,因中医七年制《有机化学》是为中医专业从事临床或科研服务,其教材内容应以中医专业的需要为出发点进行取舍,强化与中医药专业的结合,在教材的不同部位体现其专业特色,现分述如下。

1 关于正文部分

教材的正文部分应该依其专业需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取舍、增删。笔者以为,各章节中应增加如下内容(见表1)。表1 教材的正文部分应增加的内容及说明(略)

许多有机化学的内容对本专业来说,已没有多少意义,故应删去,如Diels-Alder反应、周环反应等;再如,反应机理对本专业而言也没有什么意义,有机合成也是这样,化学性质(特别是人名反应)如果与中医专业关系不大,亦宜删除。

2 关于课外阅读材料

课外阅读材料一般是指教学大纲以外、供学生课后阅读的自学材料,最好附插图,具有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等作用。以下列出可选取的课外阅读材料(见表2)。表2 课外阅读材料及其切入点(略)

3 中医药实例的渗透

中医七年制《有机化学》教材的专业特色还应表现:在全书中尽量选取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实例化合物,从另一个侧面实现有机化学与传统中医学的交融与渗透。这种渗透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体现。

3.1 分类与命名

在介绍有机物命名时,尽量用一些中医药实例化合物。如在介绍醇的分类与命名时,可以列举麝香醇、薄荷醇、龙脑等醇类化合物作为实例。

3.2 重要代表物

每章末的“重要代表物”部分,也最好引入中医药实例化合物。如在“双环单萜”中,可以列举樟脑及龙脑(冰片),指出其功效与药用历史(如1711年洪遵《集验方》的记载)。

3.3 习题

篇8

在中职电工电子教学中,倒顺开关正反转控制线路所用电器较少,线路比较简单,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操作安全性差。在倒顺接法安装时,学生的一些常见问题有:一是开关的金属外壳是否可靠接地。接地线连接倒顺开关是否接到指定的接地螺钉上,切忌接在开关的罩壳上。二是进出线接线是否接错。接线时,应看清开关线端标记,保证标记为L1、L2、L3接电源,标记为U、V、W接电动机,否则会造成两线电源短路。三是倒顺开关的操作顺序是否正确。四是若作为临时性装置安装时,如将倒顺开关安装在墙壁上时,接到电动机的引线可采用塑料铜线或橡套电缆线,并采用金属软管保护;若将开关和电动机一起安装在同一金属结构件上或支架上,开关的电源进线必须采用四角插头和插座连接,并在插座前装熔断器或再加装隔离开关。可移动的引线必须完整无损,不得有接头。引线的长度一般不超过2m。

学生在调试时的注意事项:一是电动机由正转变反转。应先使电动机停转,然后再把手柄扳到倒向的位置,使其反转。若直接由顺变倒,电动机的定子绕组会因为电源突然反接而产生很大的反向电流,易使电动机定子绕组因过热而损坏。二是调试时电动机不启动或电动机缺相可能使熔断器的熔体熔断、倒顺开关操作失控、倒顺开关动静触头接触不良。查明原因后更换熔体、修复或更换倒顺开关,对触头进行修整。这些应是教师指导的重点。

二、电动机接触器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模块的教学分析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接触器来控制电动机的正反转,可以大大减轻劳动强度,但电路相对复杂。学生在实习安装时有以下常见问题。

1.接线常见故障

接触器连锁触头接线没有正确连接两个接触器,即正转的接触器和反转的接触器没有分别用正转按钮和反转按钮控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接触器的主触头所接的电源相序不同,其相应的控制电路有两个接触器连锁触头,如果连接错误会造成主电路中两相电源短路。一般我们采取的措施就是在正反转控制电路中分别串接对方接触器的一对常闭辅助触头。在调试时,我们应先合上QF,再按下SB1及SB3,看控制是否正常,并在按下SB1后,再按下SB2,观察有无连锁作用。

2.学生实习排除故障常见原因

(1)铁芯吸不上或吸力不足。原因:电流电压过低、线圈技术参数不符合使用要求、线圈烧断或断线、卡住、生锈、弹力过大。

(2)铁芯不放开或释放过慢。原因:触头熔焊或压力过小、卡住、生锈、磁面有油污或尘埃、剩磁过大(铁芯材料或加工问题)。

(3)线圈过热或烧毁:铁芯不能完全吸合。原因:使用条件不符、操作频率过高(交流)、空气潮湿或含有腐蚀性气体。

(4)电磁铁噪声过大。原因:电压过低、压力过大、磁面不平、有油污、尘埃、断路环断裂。

(5)触头熔焊。原因:操作频率过高或过负荷、触头表面有金属颗粒突起或异物、有卡住现象。

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非常重要。

三、电动机接触器双重连锁正反转控制电路模块的教学分析

教学中对于接触器连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优点是安全可靠的,缺点是操作不便。用接触器控制电动机的正反转,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但电路要相对复杂;用按钮连锁正反做控制线路的优点是操作方便,不需按动停止按钮,可以直接进行正反转切换,但缺点是容易产生相间短路。如:当接触器主触头熔焊或者被异物卡住时,即使接触器线圈失电,其主触头也没有分断,这时按下开关,得电动作,主触头闭合,就会造成相间短路。所以,这一电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也是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按钮、接触器双重连锁正反转控制电路克服了接触器控制电路中间歇性的缺点,但电路中元件较多。控制电路至少含有5个控制电器,正反停3个按钮,正反转2个接触器。这样线路相对复杂,电路中有两个按钮不带自锁,具有两对触点,一组常开,一组常闭。利用按钮与接触器的触点组成的电路,在按下正转按钮后再按反转按钮就没有反应,这就是连锁;相反,在反转时按正转按钮也没有反应,这样正反转切换必须要在停机后才能起作用。在实际应用当中,设计的电路既要工作安全也要操作方便,这就是按钮、接触器双重连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特点。优点:接触器连锁控制线路与按钮连锁控制线路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新电路,具备了以上两种电路的优点,操作方便、安全可靠,还不会造成相间短路。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学生应该同时完成作业记录表格,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四、位置控制线路的控制电路模块的教学特点分析

在机械运动过程中,一些部件的行程或位置要进行限制。学生在设计控制电路时要对机械工作性能、结构特点、运动情况、加工工艺及加工情况加以充分的了解,使控制系统简单、经济、合理,便于操作,维修方便,安全可靠,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机械加工工艺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确保控制电路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学生在学习此部分内容时,要经常考虑安装调试的注意事项:一是要正确连接电器的线圈、正确连接电器元件的触头、防止出现寄生电路;二是在控制电路中控制触头应合理布置,所有导线的截面积在等于或大于0.55mm2时,必须使用软管,在布线时严禁损伤线芯和导线绝缘;三是在各电器元件接线端子上引入和引出的导线,除了间距很小和元件机械强度很差允许直接架空敷设外,其他导线必须经过走线槽进行连接,进入走线槽内的导线要完全置于走线槽内,并尽可能避免交叉;四是在所有接线端子、导线线头上,都应套有与电路图上相应接线号码一致的编码套管,并按线号连接,连接必须牢靠,不得松动,并严格按照工序要求操作。学生完成作业项目后,教师要组织小组进行评价和检查,防止出现错误连接和安全事故。

篇9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人们对中医学有了新的认识,加之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部分西医院校开始设置中医学专业,以期培养中西医结合型的优秀人才。虽然这些西医院校为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在培养目标、培养方针和培养质量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如何确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西医院校中医学专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西医院校中医学专业教育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西医院校中医学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我国传统中医院校的教学方法,通过采用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及教学模式,培养专业知识优秀、专业技能突出的中医学专业人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中医院校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师配置不足,严重缺乏专业技能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医学教师,教师的质量参次不齐,教学质量和水平较低;其次,西医院校因为办学宗旨与传统中医院校存在差别,造成学校对中医学教育的重视不足,中医学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设备落后、教学设施不能及时更新、学校中医学图书资料数量少,严重影响中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再次,学校设置的中医学临床试验基地缺乏,专业老师临床经验不足,无法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向中医学专业学生传授专业的临床技能;最后,西医院校缺乏中医学教育应有的传统文化氛围,会对中医学专业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导致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西医院校中医学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西医教学的优势与中医教学的弱势相结合,拋开传统中医教学的方法,培养综合型的中医学专业人才是西医院校中医学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力口快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西医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发展刻不容缓。

二、西医院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根据学科优势明确培养目标。中医学专业是以培养中医临床经验丰富、中医技能扎实的中医师和髙级中医学人才为目标。西医院校的中医学专业依托我国优秀的中医文化和先进的西医技术,应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将阻碍中医学专业发展的不利条件转化为发展的路径,拓宽中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西医院校在推动中医学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应结合社会的需求和学校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制订明确的中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西医院校应该利用自身的西医教学资源,促进中医学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以培养中医技能优秀、西医知识丰富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为目标。

2.发展中医特色,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西医院校应结和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为中医学人才的培养确定方向。首先,西医院校应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了解其对中医学人才数量、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需求情况,根据自身教育资源设定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方向。西医院校应逐步开设中西医结合相关专业、中医康复医学专业等社会急需的专业,加强中医学专业学生中医基本理论的教育,积极引进优秀的中医学教师,促进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的提髙,从而创造符合西医院校发展的中医学教育模式。

3.加快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创新。西医院校应加强对中医学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转变中医学教学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培养方向出发,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加强中医临床技能教育,强化学生的临床技能,丰富学生的临床经验。

三、积极推动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西医院校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促进中医文化发展为方向,严格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加快中医学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中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中医药方实训和临床技能实操,使学生掌握充足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为以后的学习和提髙奠定基础。

四、结语

篇10

1中医学专业新生学习障碍的现状

调查发现,我校中医学专业新生大多对本专业缺乏兴趣,甚至个别学生对中医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另有调查显示,多种原因使新生对所学专业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影响了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表现为厌学或学习的被动应付。在对中医学专业新生选择本专业的动机进行调查时发现,因自己的兴趣报考的较少,多为亲属代为选择或服从调配而来;多数同学专业思想不稳定,甚至有将来改行的打算。很多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大多数学生的目标仅仅是应付考试。

2中医学专业新生学习障碍的成因分析

2.1卫生体系中中、西医的差距对学生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与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相比,中医药学出现了发展相对缓慢、后继乏术的现象,而且出现了中医西医化的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指导中医的临床与科研,使广大中医专业大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科学性、中医药的治病防病能力等产生了怀疑,对从事中医药事业产生自卑心理。

    2.2社会上一些有关中医的不良舆论对学生的影响  五四后,西方新文化进入中国并被人们广泛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日益减少,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中医学发展的因素。一些人对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医不理解、轻视、甚至排斥,这些思想观念都会对社会舆论产生不良影响。中医专业的新生由于刚刚接触中医,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影响、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而对学习中医缺乏信心,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2.3学生以前接受的现代科学教育模式与中医特有的传统思维方式的矛盾对学生的影响  由于特定的生产和科学水平以及文化结构、民族心理、道德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中医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导,以表象和观念为加工内容,以表意性文字和古汉语为表述工具,采用形象思维主导下的形象比较、倒果求因、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古代大量弃文从医的现象以及儒医的存在,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但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学至高中阶段接受的主要是以逻辑思维及抽象思维为主导的数理化课程体系,导致文化底蕴相对不足,影响了他们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与接收。

    2.4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理想对学生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就业难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尤其是中医专业,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必然使中医专业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3解决中医学专业新生学习障碍的对策探讨

    3.1让学生明确中、西医不同的理论体系在卫生体系中的作用  中医、西医是两种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应让中医学专业学生明确中、西医的不同特点及它们在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不同作用。西医学理论体系建立在微观的基础上,进行人体生命的探索及生理病理的阐释;中医学则从整体上去解释人生命的本原及疾病机转。两种医学应优势互补,共同担负防病治病的任务,而不是互相替代。

3.2对中医学专业新生加强中医学优势特色教育  对中医学专业新生加强中医学优势特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热爱中医、献身中医的专业思想。这种教育可以有多种方式,如专家讲座的方式,请一些资深的中医专家、名老中医来校畅谈他们的中医之路,使学生对于中医的博大精深有较深入地了解。另外,中医学专业学生应尽早上临床,大学一年级时就应该安排新生定期到中医院、中医科见习,使他们认识到中医的疗效,获得感性的认识。

3.3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构建学习中医学的认知结构  现在的大学生多缺乏学习中医学必备的知识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知识结构的缺陷使他们在接受中医学传统理论时较为困难,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因此,应引导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构建学习中医学的认知结构。同时,学校应加强中医学专业学生中国古代文化内涵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院校与之相关的课程只有医古文,而且学时较少。可以通过开设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必修课程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书目作为大一新生的必读书目。

3.4客观分析就业前景,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远期、近期目标

    3.4.1客观分析就业市场现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目前人才市场的需求形势。目前的医疗人才市场存在供需矛盾,与大医院人才过剩相反,我国基层社区医疗缺乏大量的具有高素质的临床医生,而社区医疗将是我国医疗体系改革的主流。中医以人为本、整体观念的思想以及对于一些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的优势作用,都决定了中医必将在社区医疗中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11

1.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              

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                 

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6.中医学在当展的思考 

7.浅谈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观念 

8.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构建过程是中医学的核心内涵 

9.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 

10.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 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11.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 

12.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 

13.西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探讨  

1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探讨 

15.论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16.情景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7.中医学与取象比类 

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优先出

19.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 

20.中医学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21.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 

22.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兼与西医学比较 

23.明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24.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25.“体质”是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最佳结合点 

26.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 

27.PBL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优

28.论中医学的生态化建构原理 

29.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30.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31.对中医学专业认证实践的认识与体会  

32.转化中医学:一种沟通中医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学基金促进我国中医学事业的发展——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医学项目统计分析 

34.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35.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当前学科地位 

36.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37.中医学视角下城市物质空间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医学导引术的历史内容与现代进展 

40.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4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4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 

4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 

4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 

4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 

4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 

4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 

4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 

4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 

5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5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 

5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5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 

5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5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 

5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5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5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

5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 

6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61.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知识源流可视化分析——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为例 

62.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63.Medline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 

64.量子中医学、中医学、西医学的异同 

65.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66.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67.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 

68.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类——中医学隐喻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70.专业兴趣与培养潜质在自主招生中的意义研究——以中医学专业为例 

71.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72.中医学:健康时代及其顶层设计 

73.论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 

74.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75.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76.基于CSCD统计的2015年中医学研究述评 

77.发展中医学的战略思路  

78.本刊对论文中医学伦理学及知情同意的说明  

79.浅谈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用法 

80.中医学学术争鸣论文的审读与修改 

81.医学科技论文中医学名词的统一及用语规范 

82.护理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3.谈中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来中医内科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与思考 

84.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5.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6.中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机制的运行探索 

87.谈中医学论文中关于引用古代文献记载问题 

88.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9.重视医学论文中医学术语的规范化 

90.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体会 

91.从管理干预谈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 

92.中医学期刊论文语句字数分析 

93.中医学期刊论文作者数分析 

9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5.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形成过程客观影响因素的探讨 

96.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管理干预研究 

97.中医学期刊临床论文的审读评价 

98.中医学期刊论文引文分析 

篇12

 

实验教学是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虽然中医实验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但是与中医理论教学和现代医学的实验教学相比仍然明显处于落后状态,其实验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1)中医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不相适应;(2)中医实验教学观念落后,不少师生把实验教学看作是理论教学的附属;(3)中医实验室规模较小,管理体制不科学,大多数实验室依附于所在教研室,各学科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致使实验内容重复;(4)实验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创新能力较差,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近年来,中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中医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中医学实验教学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且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一体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及其质量评价标准,逐渐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因此,为适应高校实验管理体制的改革,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中医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多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为解决中医实验教学方面存在的部分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1我校中医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

 

1.1优化资源配置,改革中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

 

我校中医系成立于1999年,建系16年来,坚持继承创新,强化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注重多学科知识交融的培养体系,侧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现代中医创新人才为目标。在建系之初,由于尚未设置中医学专业实验室,部分实验课程只能借用西医学科的实验室开展,存在着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健全,中医特色仪器较少,实验课程由教研室独立负责及实验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为了中医学专业发展的需要,我校于2007年成立了中医学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针灸推拿学实验室、外科骨伤学实验室、中药方剂学实验室、中医临床技能实训室、中医综合实验室5个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的中医本科教学实验室,并且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强化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落实本科实验教学任务,其中在实验室管理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在实验室管理上由“大一统”代替“小而全”,实现对实验室用房的集中调配,控制各学科实验室的盲目扩张,对仪器设备实现统管共用,对实验技术人员统一培训和对各科目实验教学统筹安排,明显提高了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效率和效益。(2)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依据实验内容的类同性、仪器的通用性、手段的相关性,构建优化的实验教学模块,建立跨学科、跨方向的综合性中医基础与临床课实验室。比如设置中医临床技能实训室,统筹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和中医儿科学等实验、实训课程,按学科功能进行调整、归并和重组,实现仪器设备资源优化利用。(3)教研并重,建立本科教学和研究生科研相统一的实验基地。为此在本次实验室改革中,我们成立了中医综合实验室,满足本科动物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和部分研究生科研实验的需要,设立专门实验场地,使其成为教学、科研相统一的实验基地,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步提高。

 

1.2构建多层次、模块化中医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中医学实验室健康、良好的运行,还需要构建中医学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优化实验课程结构,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实验项目,建立多层次、模块化的中医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真正达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为此我们构建以专业课程群组为主体,以手法操作、基础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为内涵的多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第一层次为手法技能操作课,该层次实验针对《针灸学》《推拿学》《刺法学》《骨伤学》等科目,这些科目主要以手法技能实训为主,着重于培养学生规范的手法基本技能和临床操作思维。第二层次为基础性实验,该层次实验针对《实验针灸学》《实验中医学》《温病学》和《方剂学》等科目,包括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等基础性实验,属于指导性实验,该层次实验主要在一些中医基础科目中设置,在于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理论的理解和深化。第三层次是研究型实验,主要针对本科创新工程、“挑战杯”项目等设置的实验,该类实验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开展相关科研实验活动,重在科研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1.3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开放型实验室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一直处于从属和次要地位,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缺乏中医特色,实验教学方法落后,实验教学信息化程度不足,因此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我系在实验教学培养模式上,依托综合性大学专业和学科资源优势,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和完善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以学生为中心,侧重学生自我构建、实践能力锻炼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我系积极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精品课程、网上优质示范课程、网络课程及专题学习网站方面取得丰硕成果,2005年以来先后建立了中医四诊专题学习网站、《推拿学》网上优质示范课程,《中医骨伤科学》网络课程等16个网络开放平台,为学生中医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中医临床技能的实训提供了较好的资源库。通过虚拟的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开设的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并根据自身学习计划,进行网上预约和选择实验教学项目;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实验设备介绍、实验操作流程教学视频、实验课程考核标准及试题库等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这种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空间由实验室延伸到宿舍,由上课时间延伸到业余时间,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消化和提升,更大限度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创新性。

 

2中医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未来突破口

 

2.1转变实验教学理念,建立国际化标准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在国际化、信息化和学科交叉渗透的大背景下,中医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机遇,转变教育理念,切实引入国际标准,并结合中医专业特色,深化中医学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通过更新教学观念,从教育思想上建立起“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现代教育观,在实验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注重从课程的源头进行总体设计,深化课程体系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改革。目前由于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越来越普遍,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未来的实验教学将以专业课程群的交叉实验为基础,并有机整合成若干模块式实验课程,发挥同类实验技术和相近实验方法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2.2建立规范化、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要实现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有机结合

 

建立全新的比较完善的中医学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体系,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探索和实践规范化、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模式,通过将功能性相近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弊端,因此作为一个教学体系要处理好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实验教学和其它实践性教学的关系,实现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和统一。目前国家和各省市都相继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组建了很多本科学生创新团队,这些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和开展相关实验,取的很多满意的成果,其中很多课题的来源是与所学课程密切相关,是学生从课程学习中延伸出新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更提高了本科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未来中医学专业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积极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体系,在推进中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实现有机结合,做到医学教育和科研素养共同培养;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大研究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

 

构建多层次、模块化中医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核心内容。虽然近年来本科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本科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已形成广泛共识,但由于中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其实验教学体系起步较晚,在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建设、课程运行体系建设和考核机制方面与西医现有实验教学体系仍存在差距,这需要我们中医专业的师生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将中医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逐渐丰富和完善,为社会输送更多地创新型人才。

篇13

关键词: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涉外医药专业;涉医外语专业

近年来,教育部所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及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文件都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与学校办学的因校制宜、因地制宜有密切关联。尽管目前我国高校建设与发展呈现出追求办学层次升格和学校类型综合化的趋势,但事实上,高校类型仍然在学科划分上保留着多科性和单科性的区分。比如,我国高校除了综合性院校之外还有许多学科特色鲜明的院校类型,比如理工、农林、医药、政法、财经、体育、艺术、师范、民族等。这些院校可以归入单科性院校。当然,此处对单科性的理解并非狭义的只有一个学科,而是以学校传统主体学科为主并体现一定学科特色的含义。在高等外语教育领域,非外语专业着力强化外语教学从而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各类专业人才、外语专业办学从传统语言技能型人才培养走向外语与相关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跨学科外语专业人才成为高校专业特色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国内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办学现状为考察视点,以相关研究文献、学校网站专业介绍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知识库为研究参照,对除港澳台之外的国内31个省区直辖市共计96所本科层次高等医药院校(含并入综合性大学的原独立本科医药院校)的调查(2011年2月15-18日)结果进行数据呈现与描述,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分析特定类型学校以主体学科为依托的高等外语教育办学特色,以求促进具有学校学科特色的高校外语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一、国内医药院校涉外医药专业教育:历史、现实与特色

(1)历史回顾

国内医药高等院校涉外医药专业设置的雏形是“医学外语班”或“外语医学班”,至今个别院校仍使用该术语。

关于医学外语班历史,已有文献显示,中国医科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曾举办过外语医学班(如61届日语医学班)。从1977年开始重新恢复试办,在1977、78、80届本科医学系学生中先后开办了日语和英语医学班。旨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外语交流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1]。由此可见,我国设置医学外语班的历史可能更早。

为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需要,国内部分高等医学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试办英语医学班,成为医学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大胆改革和创新[2]。此后,相继有少数院校陆续开办医学外语班。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介绍表明,其俄语医学班与日语医学班分别创设于1981年和1984年;浙江医科大学从1988年开始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组建英语医学班[3],辽宁中医学院(现辽宁中医药大学)1989年开办了医学专业外语班并成为该院办学的一个显著特色[4]。内蒙古医学院在1990级医学本科生中试办了一期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班[5]。

外语医学班的特点是首先集中学习一年外语,然后从第二年开始进入尽量采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专业课教学。外语医学班对于后来的涉外医药专业设置奠定了较好的办学模式基础。

(2)现实状况

根据本调查,近百所医药院校中的56所学校(58.33%)没有设置独立的外语专业,但有22所医药高校(此数字包含开设和未开设独立外语专业的院校)的医药专业设置了涉外方向。这些涉外医药专业按照专业设置频率排序依次为:护理学(涉外、涉外护理、国际护理、国际交流、英语、日语方向)、中医学(英语、对外中医、国际交流方向)、临床医学(英语、日语、俄语方向)、针灸推拿学(英语、国际交流方向)、药学(英语、日语方向)。上述涉外医药专业以英语为主要外语语种,日语和俄语方向的医药专业仅在个别院校有所设置,如哈尔滨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河南中医学院。

(3)办学特色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一些医药高等院校的医药专业更加重视在专业方向设置或课程设计方面体现强化基础和专业外语教学、培养国际交流型高级医药专门人才的涉外特色。为了突出“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的办学特色,这些学校采取了多种途径:一是与国内有关外语学院或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交大外语学院和伦敦城市大学在中医学和药学专业、贵阳中医学院和山西中医学院与大连外国语学院在中医学专业的合作办学。这些院校的新生在进入医药专业学习之前需要在相关学校接受一至二年的英语专业学习,之后再返校修读医药专业课程和医药英语课程。二是通过双专业和双学位的办学形式来增强医学专业的外语特色,如山东泰山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和英语)”专业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英语语言文学为主干学科,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具备听、说、读、写、译能力。成绩合格者获得双专业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参加英语专业第二学位学习并取得规定学分者可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此外,医药院校的非医药专业在结合学校特色学科的同时也力图彰显涉外特点,如广东药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医药国际贸易,英语特色班) 和保险专业(医药事业管理,英语特色班;国际医药贸易,英语特色班)。

从上述可见,越来越多的医药院校在其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进程中更加强化国际视野和对外交流能力,因而力图在外语教学中融入专业特色,在专业教学中体现外语特色,以求实现“外语”与“专业”的互动发展,使外语学习成为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载体,凸显非外语专业教育的外语特色。

二、国内医药院校涉医外语专业教育:历史、现实与特色

(1)历史回顾

文献检索显示,迄今为止,关于国内医药院校外语专业设置状况的全景式研究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们只能从一些相关研究文献中获得零星、散落的相关信息。

关于医药院校增设外语专业、培养专门领域翻译人才的建议与设想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6]。但那个时期开设外语专业的医药院校可谓凤毛麟角、屈指可数。自1989年,西安医科大学外语系就设置了医学英语专业并开始招生[7]。在2001年以前, 全国只有西安医科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招收医学英语(西医英语)[8]。此种情况得到了有关文献的进一步证实。何建芳指出,当时国内只有一、两所高校开设有医学英语专业[9]。

医药院校开办独立的涉医外语专业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才数量渐增。但目前国内究竟有多少医药本科院校开设了外语专业?外语专业涉及哪些语种?对于这些问题,已有相关文献由于缺乏全国范围的实证调查,因而无法提供确切的答案,只好在行文时使用“大多数”、“一些”、“十余家”、“越来越多”等字样。一项最新研究报道,全国23所中医药院校中有13所(比例约占57%)学校开办了英语专业[10]。显然,如此统计数字并未真正反映国内医药院校外语专业设置全貌。

(2)现实状况

依据本调查,目前国内40所(41.67%)高等医药院校设置了独立的外语本科专业,外语语种涉及英语、日语和对外汉语,其中英语专业在被调查医药院校中设置比率最高(92.50%),这也充分反映出英语作为当今国际通用语在医药类院校外语专业设置中所凸显的语种优势。小语种外语专业设置院校数量极为有限――日语专业仅在长春中医药大学和温州医学院有设置,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学校也只有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安徽中医学院。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伴随着一些医药院校增设外语专业,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一些原本较早设置了外语专业的医药院校因与其他大学合并导致其外语专业渐次消失,如西安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江西医学院等。合并重组高校从其学科专业全局发展战略出发都取消了原学校的涉医外语专业。

(3)办学特色

对上述设立外语专业的40所医药院校的专业介绍资料审视发现,9所院校的外语专业在专业方向设置、主干学科支撑、培养目标定位、主要课程设置、就业去向规划等方面与医药学科没有任何关联。比如,遵义医学院英语专业划分非师范和教育方向,但英语(非师范)相关介绍并未体现任何医药特色。32所学校的外语专业设置体现“与医药相关”的特点。(资料显示,长春中医药大学对外汉语专业与医药无涉,但其英语专业设置了中医药翻译方向。)

医药院校设置涉医外语专业与高校改革创新、体现办学特色以及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性。1998年12月,经教育部高教司审核批准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即既掌握外语又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比如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领域结合而培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由此可见,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与基于学科类型划分的高校类型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特别是单科性高校在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专业办学特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因为“单科院校的办学特色根植于其具有历史积淀的传统学科优势”[11][12]。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语境中,培养具备特定行业领域基础性专业能力和一定国际交流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医药领域对外交流的需要,医药院校办学模式在学科门类方面逐渐打破传统的单一学科格局、走向以传统优势学科为主体的多学科融合。在医药学科氛围浓厚的高校中设置和发展外语专业成为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突破原有“公共外语+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重要路径。外语专业涉医特色体现在其人才培养的方向设置、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就业领域等方面。比如英语专业的涉医方向名称有医学、医学英语、医药、医药英语、医药卫生、医学科技、中医、中医药、中医药翻译等。这对凸显高等教育专业办学特色和增强高等教育社会职业适应性都具有现实意义。

三、国内医药院校中的医学外语复合专业

在本调查中,北京大学成为96所医药院校中唯一一所自主设置医学外语复合专业的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2002年创建的“生物医学英语”五年制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国际卫生背景下拥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及一定的临床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又有坚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基础、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人文学科知识,能熟练地用英语和所学医学专业知识在医药、公共卫生、医药信息管理、医学英语教育等领域从事国际交流、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该专业融合了医学和外语的双重学科特性,在培养模式(“英语+医学+第二学位”)、学位授予(从2009级开始将学位类型从文学学士调整为理学学士)、课程设置(英语课程与医学课程比例达到1:1)等方面特色鲜明: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体现“比医学相关专业强的语言优势,比语言专业强的专业优势”。

上述专业办学在全国独一无二,真正体现了“人无我有”的特色。然而,创办其他高校所没有的专业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到的,因为没有专业设置自的高校无法采用“人无我有”的方式创办特色专业[13]。

四、关于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的思考:基于相同学科支撑的涉外医药专业与涉医外语专业的比较

对国内近百所医药本科院校外语专业设置现状调查发现,除了北大的生物医学英语复合性专业以及未设置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的院校之外,22所院校的医药专业设置了涉外方向,32所学校的外语专业具有医药方向;其中,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在9所高校(重庆医科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泰山医学院、泸州医学院)均有开设。

基于调查,我们认为,相同的两个学科专业交叉形成的涉外医药专业与涉医外语专业之间如何区分其专业定位从而形成各自更为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这就关乎注重外语特色的非外语专业与体现相关专业知识的外语专业之间的分野问题。以英语教学为例,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3号)中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较高和更高要求体现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学习与所学专业领域结合的特点。文件指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习得水平可以达到所学专业领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此外,针对非外语专业开设的英语选修课程的类型逐渐多元化,类似于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鉴于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和医药专业二者的交融现象,有研究指出,“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加医学专业(如中医药对外交流、翻译、医学、医药、中医药、中医药贸易方向等)……随着招收就读中医学专业医学英语方向的学生和针灸推拿专业对外交流方向的学生,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界限已经不再泾渭分明。”[14]

尽管当今学科发展呈现出不断分化又不断融合的趋势,但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组织单位仍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体现在其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就业方向、课程设置、学制、学位等维度。因此,具有相同学科支撑的涉外医药专业与涉医外语专业之间的严格区分是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必然和内在的要求。

下面,以本文被调查院校中具有代表性的两所中医学院的相关专业设置数据(表1)为例略作阐释。

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中医药以及西医基本理论,掌握现代医学基本知识,能独立承担中医医疗工作,同时还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熟练读写本专业的英文书刊以及对外交流,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学生毕业后适于在各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医学院校、医学临床科研机构工作。 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熟练地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同时系统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对基础中医学、针灸学和中药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有广泛的了解,能够适应21世纪中医药国际化趋势的需要,开展中医药对外交流,在教育、文化、医疗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主要课程 英语(精读、泛读、口语);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西医(内科学、外科学)、针灸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经选读、伤寒学、温病学、金匮要略等;专业英语 基础英语、基础阅读、口语、视听、英语写作、基础翻译、科技翻译、高级英语、英美语言文学、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学、解剖学、生理学、针灸学等;西医英语、中医英语

学制 五年

学位 医学学士 文学学士

(资料来源:参照被比较院校专业介绍资料整理而成)

在表1中,两所中医学院的两个专业虽然具有相同的支撑主干学科和专业学习年限,但是二者的分野也较为明显:

第一,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学位类型的不同体现了所指专业的主导学科定位:医学(中医学)还是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学科基础具有跨界性。而医药院校设置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体现了现代高校人才培养“文理学科交叉”的趋势和途径。正如总理在2010年5月4日与北大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时所寄语的,“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大学专业作为育人的基本组织形式,与学科密切相关。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归属于学科门类之下,因此,每个专业有其特定的主导学科支撑。

第二,培养目标/就业去向的叙写勾勒出不同专业基于社会行业领域人才需求的培养类型定位:医学工作者还是语言工作者?涉外医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有较高的临床医疗技术、一定医学科研水平和国际医疗医学交流能力的应用性医学工作者,而涉医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培养专业医生,而是培养医学外语领域的语言工作者。针对涉医英语专业,有研究者指出,“英语专业的学生所学的那些医学课程当然不可能使其具备一名专业医师的水平。但是,社会需要一批在医学领域开展宣传、交流、信息情报等方面的人才”[15]。因此,无论是早期关于增设医学外语专业呼吁中的人才需求诉求,还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医药院校外语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定位探讨,医学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为社会输送具有扎实语言基本功、能熟练运用所学外语从事与医药卫生领域相关的翻译、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外语工作者。

第三,在专业的所有区分维度中,课程设置成为核心要素,它对专业和学位类别、培养目标、就业去向起着区分性定向作用。“专业是课程的组织,课程的有机组合形成不同的专业方向,因此,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是课程建设”,特别是课程设置[16]。尽管两所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均由英语专业课程、医学专业课程和医学英语课程构成,但是英语专业课程和医学专业课程在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浓缩版的特点,而且这两类课程的组合比例可以实质性地反映特定专业设置的主导学科取向,而医学英语作为特定学科领域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成为两类专业课程设置达成共识的重叠课程板块,这是学科交融在课程设计层面的集中体现。两类专业在课程体系结构的区别与联系,具体可由图1来表示。由此可见,课程是专业与学科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正是课程设置的学科比重调整促成医药院校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的根本分野。

五、结语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成为世界各国先进科学文化的重要交流平台,“所以外语教育就不能局限于外语专业,外语教育直接影响各门学科,不论文、理、农、工、医、政、法、财、经、管等都有关系”[17]。在高等外语教育领域,外语对于非外语专业教育而言不是专业而是课程,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价值,需要与专业领域紧密结合。对于外语专业教育来说,外语既是专业也是工具,除了把外语作为研究对象(如外国语言、文学、文化),更需要把外语与特定专业领域相依附。因此,本文以医药院校为例的基于学校学科类型的高等外语教育特色研究,对于高校外语教育实践与研究跳出固守纯语言的疆域、关联其他学科领域,从基础外语走向专业外语,培育基于外语的专业办学特色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科大学. 试办外语医学班 培养医学专业人才[J]. 人民教育,1981 (2):40-42.

[2] 周庚寅,袁而恩. 英语医学班病理解剖学试卷及教学反馈分析[J].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82.

[3] 刘志成,成红. 英语医学班教学效果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3(2):37.

[4] 陈雷等. 关于中医院校专业外语班教学改革的研究[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4(2):142.

[5] 巴图等. 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班考试成绩分析[J]. 西北医学教育, 1997 (4):255.

[6] 江乐, 武志敏. 关于增设中医外语专业, 培养专门翻译人才的建议和设想[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1987 (8) :15.

[7] 范晓晖. 网络环境下医学英语专业教学的思考[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1):8.

[8] 李永安. 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统考通过率看我院中医英语专业[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62.

[9] 何建芳. 高校医药专业英语人才培养途径探讨[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3 (5):302.

[10][15] 王璁,吴青,陈铸芬. 谈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09(8):38,39.

[11] 张涛. 单科类院校寻求特色发展的探索――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J]. 现代教育管理,2009 (12):15-17.

[12] 曹如军. 综合与特色: 单科性大学发展问题的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4):52-55.

[13][16] 郭必裕. 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2004(4):85,86.

篇14

1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体系的初步构建

    根据国际专业认证的认可,中国医学专业认证工 作推进源于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本土化。2002年教 育部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本土化的研究工作,并组建“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本土化研究与 实践”课题组。2003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委托中国 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设立专门项目组建 “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与实践”研究课题 组,正式批准研究和制定《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2004年该课题组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基本完成 和制定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和《中国本科医学 教育认证办法》(讨论稿);2005年6月向教育部提交 研究成果并正式出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2008 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一 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标志着由两部委共同的首 个中国医学专业认证标准产生。中医学、药学、口腔医 学、护理学、中药学等在其专业教指委组织下相继制定 (详见表1)。至此,中国医学专业认证标准体系初步 构建。

2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制度化

    建设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有效推进是以认证工作的规 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持续化为主要标志的。我国医 学专业认证的制度化建设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①制 度化的认证标准和办法。除了专业性的专业认证标准 以外,各医学专业还制定了配套的专业认证办法。如 《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办法》、《全国药学类本科专业 认证实施办法》、《中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办法》和《中医 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章程》等。②制度化的原则和 程序。一般而言,医学专业认证遵循自愿申请的原则。 认证程序主要分为申请认证(或认证申请)、学校自评 (或专业自评)、审阅《自评报告》、现场考察(或入校考 察,包涵实地考察、各类座谈会等)、专家审议和做出结 论、认证状态保持(或认证回访)等阶段。我国医学认 证原则、程序与国际通行的医学专业认证基本一致。 ③制度化的组织机构。一般而言,各专业认证机构都 由教育部委托各医学专业行业学会(或协会)和教学指 导委员会,成立专门的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和认证工 作委员会,并配备认证工作委员会秘书处。专家组成 员一般来自各行业学会(或协会以及教学指导委员会 的专家、部分上级主管部门代表、本专业领域具有丰富 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经验的专家。专家队伍组成保证 并凸显了专业认证评估的专业性,而非行政干预性或 指令性。体现了多元主体或多利益方共同参与医学教 育管理与发展的办学理念与模式。④制度化的认证结 果认定与方式。目前各专业认证结论基本分为完 全认证、有条件认证和不予认证(不通过认证)三种。 考虑到专业办学标准的差异,三种认证结论的有效期 略有差异。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通过有效期一般为8 年,年,5年不等;药学专业认证有效期一般为6年,3 208 年或不通过。论证结果公布主要通过专业认证网站面 向全国。⑤制度化的监督反馈运行机制。部分专 业认证的监督反馈机制还在进一步探索实施中。

3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逐步实施

    我国第一个接受全球医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 育认证试点的医学院校是哈尔滨医科大学。此后,国 内医学院校药学、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和口腔医学 等专业认证陆续实施。除了一批正在筹备2012年医 学专业认证工作的院校外,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 药学专业、中医学专业、中药学专业、护理学专业、口腔 医学专业已经通过认证的院校分别有7,5,9,1,6,3 所,共31所(详见表1)。

4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实施效应

    促进现代医学教育观念的传播与更新。无论是国 际医学教育标准,还是我国国内的医学教育标准都促 进了现代教育理念的传播。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 培养理念。学生不仅是教与学的双边主体,也是教学 管理的重要主体。医学院校要切实以学生为中心,加 强教学改革研究,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医 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二是形 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的医学教育评价理念。三 是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等多利益方共同参与的 教育质量管理与保障理念。

促进内外结合、多元主体参与的医学教育质量保 障体系和模式的构建与完善。由教育部委托相关行业 学会(或协会)和各专业教指委具体组织实施的外部医 学专业认证必然带动学校内部各专业认证工作的开 展,促进院校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 体系与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同时,医学专业认证能充 分发挥上级主管部门、各行业协会(或学会)、用人单 位、家长、学生、医学院校等多利益方参与医学院校医 学教育管理及其人才培养工作,将院校发展主要由上 级主管部门行政干预的管理和发展模式转变到多利益 主体共同参与学校医学教育发展及其人才培养工作的 管理轨道上来。

促进医学院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整体发展。 医学专业认证是医学院校促进教学改革与建设、加快 学校全面建设与发展的新契机,必将为院校发展迈向 新的发展阶段提供新动力、注入新活力。医学专业认 证中行业专家的参与,能够充分发挥专家对院校发展 的诊断与指导作用,为院校发展注入新的思路,确保学 校投入有的放矢,保证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医学专业 认证可以规范院校及其专业办学行为,确保办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为医学专业人才职业准入和职业发展 奠定基础。促进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医学专业认证是国际专会、学校,还是专家等多利益方都必须对专业认证定位业质量保障的通用做法。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医学专业和实质、专业认证结果都有明确的认识与把握。逐步认证采用全球医学教育标准、聘用国际医学教育专家让医学专业认证成为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常规,积极的做法便是医学教育国际化的有效尝试。我国中医学落实,不懈怠也不夸大。随着院校多个专业认证的逐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开展,则为《世界中医学本科步推进及各专业认证有效期之后还面临重新认证的问(CMD前)教育标准》的制定及其认证工作的推定做出题,各医学院校可根据本校品牌和特色专业等实情制了努力和贡献,促进了中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定科学的实施方案,掌握专业认证投入力度的均衡性,5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进一步实施的思切勿让专业认证成为压力源,而是学校和专业发展的考与建议新契机和新动力。

促进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医学专业认证是国际专业质量保障的通用做法。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认证采用全球医学教育标准、聘用国际医学教育专家的做法便是医学教育国际化的有效尝试。我国中医学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开展,则为《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的制定及其认证工作的推定做出了努力和贡献,促进了中医学教育的国际化。

5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进一步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相比,我国的医学专业认证工作起步相对较晚。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认证工作的实际效应,但其发展完善和良性机制的形成还面临许多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专业资质的认定及其特色的保持和发展。医学专业认证的结果能否完全作为专业资质认定的依据?目前来看,专业认证结论表述不是很多,单一的认证有效期的认定难以概括医学院校专业办学的资质,尤其是院校专业办学特色的保持以及专业办学的未来发展。

这些仍需要院校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和办学条件等综合考虑加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