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渔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渔业信息化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渔业信息化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渔业信息化建设

篇1

[关键词] 渔业 信息化 可持续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15-01

一、相关概念解释

1.渔业现代化

渔业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传统农业提出的。渔业现代化,响应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理念、设备、和管理理念,从而形成一个产业机构合理、生态环境优美的渔业发展格局。

2.渔业信息化

渔业信息化在我国现代渔业发展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渔业科技要想创新,根本途径是渔业信息化。一方面,可以提高渔业科研的效率,拓展渔业科研依托平台,通过强大的网络平台,加强各地科研所的联系,缩短了一些大型科研合作项目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可以促进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科研理论成果向实际产业化应用转化。紧密了渔业科研机构和实地运用机构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提高渔业科技贡献率,同时,也提高了渔业劳动者劳动技能。改善了传统的渔业方式。

渔业信息化也改变了政府管理的方式。传统的渔业管理部门,主要依靠金字塔式的垂直管理方式来进行对渔业的管理,行政运作成本高,办事效率低下,信息传递速度太慢。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管理模式得到了一个转变,渔民可以直接和政府对话,政府了解民情更加便捷,同时,也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简化了政府管理模式,提高了行政效率。

随着渔业信息化的发展,水产品市场流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信息化的发展,保证了边远渔村的信息来源渠道更加规范,真实度更高,市场需求和供给信息提供的更加及时,促进了偏远地区渔业的发展。

此外,渔业信息化对水产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水产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随着渔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高的科技技术对水产从业人员也就更加挑剔,他们不仅要有一些基本的吃苦耐劳、勤恳工作的精神,同样也要有较高的业务知识和能力。

二、白银市渔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强渔业信息化发展,加快渔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在行政管理和业务化应用方面大量的应用了信息技术。在信息共享方面,通过建立相关渔业网站,为白银市渔业信息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平台。

1.渔业管理

在渔业管理方面,建立了渔业近岸超短波安全救助系统(90A系统)配备了船舶避碰设备(AIS)、搭建了远程渔港视频监控系统。从各个方面提升渔业管理水平。

2.水产养殖

在水产品养殖方面,通过构建专家咨询决策系统,实现了专家远程服务和信息服务,有效的提高了产品的专业化,信息的时效性得到保证。

3.水产质量

在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根据北京农业系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将水产品生产产地、中转环节、市场销售等一连串的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部环节都记录下来,构建安全管理网络,加强对水产品的安全监控。

三、白银市渔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

从我市的渔业数据库来看,数量多但规模小,更新速度慢、与其他地区数据库流通不畅。尽管渔业相关网站较多,但是内容过于繁杂,缺乏整齐有序的整合分类。政府对渔业信息化发展缺少一个长远的规划,过于注重短期效益。对于信息的采集、和查阅的渠道过窄,渔业服务人员对渔民的信息需求掌握不够准确,这样对渔业服务不到位。

2、政府监管不到位,体系构建不够

目前白银市对渔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指导和统一标准规范程度依然较低,缺乏一个统一完备的标准体系,这样,对信息采集、应用环境等的控制就不够全面。此外,因为体制的制约,各个部门自身的信息网络系统都是各自独立的,很难得到有效的资源共享,这样造成了信息重复,资源浪费。

3.养鱼群众文化素质偏低

我市养鱼群众普遍受教育年限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相当少,他们当中大多依然固守着传统的养鱼方式,接受新知识的意愿和能力较差。此外,因为环境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养鱼群众对信息的接受、筛选、组织和分析的能力较弱,对有效信息的敏感度不高,从而导致一些服务信息很难产生本应有的效果

四、白银市渔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大力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

要进行对渔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划的制定,从而确定渔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明确发展的重点,推动渔业信息化顺利发展。此外,应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给予渔业信息化建设的财政保证。同时,也要引导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到渔业化建设中来。渔业信息化也要注重与广大养鱼群众之间的交流联系,业务部门要做好培训工作,鼓励养鱼群众对渔业信息的关注度和了解度。

2、加大对渔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成立信息共享机构

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整理,在目前信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信息,挖掘信息潜在的价值,最大限度的使用好信息。同时,也要通过对养鱼群众的信息使用技能培训,提高他们使用信息的能力,使渔业信息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3、加强渔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国家大力发展农村农业信息化。“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是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大型工程。白银市渔业发展,应该借助农业发展的工程,以此来促进渔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加快速度完善现代渔业数据库,以及渔业信息化配套服务,比如经济分析、预测预警等。

4、加强渔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引进

科技发展主要依靠人才队伍的建设。白银市本地养鱼群众综合素质较低,对渔业信息化建设的了解不够深入,这些需要专业人才来对他们进行讲解和指导。由于白银市渔业信息化起步较晚,渔业信息技术人才相当的缺乏,因此,政府需要大力引进水产信息技术人才,可以给予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人才。此外,本地的大专院校可以因时需要,开展渔业信息专业课程,培养各个水平层次的渔业信息化技术人才,为本地渔业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供给。要注重对现有信息人员的定期教育和培训,建立健全渔业信息人才的管理监督机构,从而促进科技成果及时得到应用,提高渔业生产力,促进渔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首英,闫雪,静莹. 我国渔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J]. 渔业信息与战略,2013,01:20-26.

篇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新的经济潮流已经逐步对企业的生产运营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创新是实现新经济路线的关键,包括新技术、运营模式以及经营理念各方面的创新。新经济正在用信息和技术革命对当下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并且以信息化为手段,新经济正在对我国的经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只有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才能取胜。从某种程度来说,信息化建设已经不再仅仅是企业的效益工程,而已经逐步成为企业的生存工程。当前形势下,企业的信息化已经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发展目标,而且信息化还肩负着带动工业化发展的重任。

一、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第一,从企业信息化涵义的角度。

企业的信息化指的是现代技术在企业管理机制各个模式和环节中的应用。企业的信息化可以加速企业信息之间的加工、传递和处理的效率还有速度,进而使这些信息资源得到高效、充分的利用。企业的信息化为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进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最终使得企业的管理机制和企业运营模式更好地相结合,以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营造企业良好的管理氛围。[1]

第二,从企业信息化建设表现的角度。

信息化管理就是在原始的输入、记录、输出网络系统以外,剩下的工作流程比如资料存储、数据分类、信息计算等工作全都交给计算机系统去处理并完成。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企业员工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强度,通过计算机系统来维护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既可以使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明确、精准,还能及时、有效、快速地提供决策信息。同时,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大大加快了企业各部门业务办理的速度,同时也密切了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极大的促进了企业内部的快速运转,为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创造最大效益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了企业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企业在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中,对数据的存在格式及相关来源都提出了较为规范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信息化管理为企业在商务链接方面创建了有利的平台,实现了企业内部信息化的统筹经营。

二、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企业的管理需要面对以下问题:如何在管理模式上实现与国际接轨;如何才能提高信息化的服务水平和响应速度;怎样才能使生产力得到大幅度生的提高;怎样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何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尽管企业发展面临如此多的困难,但是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提高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要得到提高,最为关键的在于信息的采集、交换、反馈以及处理等等,同时,信息的运用对企业整体的运营会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保持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是实现企业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最关键的因素。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已经有90%以上的世界五百强建立起了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且统一了先进的管理软件。因此说明一个道理,只有不断提高现代企业的管理水平,尽早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才能使企业最大限度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和国外企业对比可以发现我国企业依旧存在很多不足,国内很多企业在激励机制、产品科研、资金等方面都远远无法达到国外企业的发展水平,在企业的管理基础等各方面也远远及不上西方先进国家。

三、企业信息化和企业管理创新的相互推进

第一, 信息化是管理创新的基础。

信息化是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论是在企业结构还是在企业生产之中,现代企业管理无论在实践还是在管理理论上都十分注重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利用。在对企业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开发的时候,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和有效控制,并不断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进而实现企业管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实现对企业运营中的分散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和交互,以此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第二,信息化为管理创新指引方向。

信息化建设从来不是孤立、单独存在的,信息化建设是先进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最优结合,某种程度来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运营机制的重组、再造和改革是相互适宜、相辅相成的。以信息化建设去提升企业管理的水平,进而实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信息化建设无法实现,那么企业的管理创新就进行无法跨越式的发展。同时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需要创新的、先进的管理思想去引导,以保证系统正确的前进方向。

第三,信息化弥补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

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很多方面是与先进企业文化相违背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到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只有实现加快实现信息化管理,才能成功地引进现代化运营理念,通过先进技术的引进去改造传统系统,更新运行模式和生产方式。通过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改革来提高企业的加工效率和技术发展水平,从而推动研发型设计和创新型技术的完美结合。信息化是企业发展和管理创新的最根本动力,在企业信息化探索中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从这里我们认识到信息化不只是技术性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和观念问题。有不少人错误的将信息化的管理项目理解为信息技术本身,忽视了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只有从企业的具体战略措施出发,才有可能建设出系统化、专业化的管理体制。企业的信息化对企业的管理创新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企业的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在决策上的精准性,从而降低决策中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对企业早日实现科学化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以此同时,信息化对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结构的公正合理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信息化对企业生产要素和各类资源的整合起到决定性作用,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四、将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相结合的意义

篇3

一、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理解

1、新型工业化的含义:

(1)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即是发展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优化产业结构。

(2)新型工业化的五个要素,即:①科技含量高;②经济效益好;③资源消耗低;④环境污染少;⑤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其中,科技含量高是指高科技作用的充分发挥,它统率其他四个要素:①要使经济效益达到较高水平,必须充分应用高技术改造原有产业,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②要降低资源的消耗量,必须改造原有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这也必须依赖高新技术作用的发挥;③要减少环境污染,不仅要靠治理污水、废气、废物的高技术和新工艺的发明和创造,而且要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和流程,减少生产过程的“三废”的产生量和排放量;④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同样离不开用高科技内容来武装劳动力和管理人员。

事实上,在新世纪,对于高新科技的掌握、创新和应用程度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因此,新型工业化必须紧紧抓住高科技这一主导工业化发展的“总纲”,从而为新型工业化确定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2、信息化的含义:

(1)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知识(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

(2)信息化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内容。

3、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1)信息化是手段,目的是要加快提升我们的工业化水平。离开了工业化之本,信息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信息化只有和产业结合,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其高效率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威力来。

(2)信息化覆盖工业化的整个进程,伸展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角落,赋予工业化以崭新的内容和现代化特征,并以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为主要标志。

4、信息化与高科技的关系:

(1)信息化是高科技的基础,它提供了高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信息化构建的网络科研平台,高科技的发展不可想象。

(2)高科技又源源不断地为信息化输送更加新鲜的血液,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5、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三化”水平:

(1)信息化水平(NIQ):38.46%(2000年);工业化水平:51%(2001年工业产值);城镇化水平:37.7%(2001年)

(2)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的标准:

国际上有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必须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

(3)我国工业化现状:

在我国,1979年的GDP总量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8%、48%和24%.到了2001年,这三个数字已变为15%、51%和34%.所以从产值指标看,我国在上个世纪末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转贴于

但是,从更为重要的就业和城镇化指标看,我国的工业化之路才刚刚走了一半左右。2001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3.65亿,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仍然高达50%,高于20%的国际工业化标准;而到2001年,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37.7%,也低于60%的国际标准。

二、信息化与建设事业

建设事业涉及的领域多,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住宅与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城乡规划关系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关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等。所以重视和加快信息化与建设事业的结合,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建设行业,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和建设事业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建设事业的发展,应重点开展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1、积极推进建设事业电子政务,提高政府监督管理水平、决策水平。加快政府对企业和社会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发挥政府信息的导向作用。

2、积极推进建筑业、住宅产业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3、积极推进给排水、供热、燃气、环卫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以及房地产等领域信息化,提高服务水平。

4、科学、有效地推进建设事业各类企业信息化,加快企业信息化发展步伐,以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企业适应新的技术、市场、体制环境,成为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5、积极推动数字社区建设,提高社区信息化水平。

6、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这也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新的国际竞争环境,根据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要求,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试点,探索电子商务发展策略和路径,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各项必须的基础,包括信用、法制、物流、观念、体制的基础等。

7、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资源商品化进程。在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中,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资源商品化具有双重意义:通过创造信息资源市场化的环境,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通过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更多地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产业基础、就业基础。如建设领域的GIS数据的开发应用。

8、构造完整的建设事业信息化支撑体系,从装备、技术、市场、管理、运行

机制到人员培养等各个方面努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三、推动建设事业信息化与工业化应注意的问题

1、关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问题。在前面论述中,我们知道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发展高科技和优化产业结构,事实上,我国面临着既要完成传统工业化,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从全局看,要发展那些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战略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呈现多层次性,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很大需求和发展潜力。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特点,既形成了低劳动力成本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的独特优势,也对就业造成了巨大社会压力。比如,建筑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拥有一支庞大的产业队伍,但长期以来,劳动生产率较低、效益也不高。在利用信息等高新技术手段提升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和效益的同时,解决好就业问题致关重要。

2、关于建立建设事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实现信息共享问题。

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关键性基础工作,对于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设事业涉及的领域多,业务跨度大,情况复杂,所以,建设事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人们常讲改造和统一已有的多个应用系统比新建一个统一的、新的应用系统要困难得多,这个问题是由于原有各系统标准不统一或无标准造成的。标准不统一就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过去我们对规范化、标准化重视不够、工作滞后,造成了行业内各自为政、遍地开花式的开发,导致重复劳动、资源浪费以及通用性差、生命周期短等一系列弊端。所以在新一轮的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重视标准的制定工作;第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第三、制定的标准要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公正性,应使其成为市场发展的原动力,并能引导技术的发展方向,但不应使标准变成技术壁垒或成为技术发展的阻力。

3、关于总体规划、分类指导、政府推动、需求牵引问题。

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系统工程。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庞杂,概括起来说建设事业信息化内容包括:电子政务、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三大方面;二是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众多,各地信息化水平,经济条件迥异。所以为确保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整体效益的正常发挥,应首先制定出总体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其次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和行业情况,进行分类指导,第三本着实用为本、急用先上的原则分期分批开展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推动和组织协调非常重要。

4、关于提高认识与人才培训问题。

目前,部分地方和企业对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行业信息化意识不强,重视不够。信息资源作为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发展的战略资源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信息和信息服务的价值还没有得到社会普遍承认,所以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开展信息化工作的自觉性。

篇4

近年来,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信息产业成为重要支柱和先导产业,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732亿元,软件产业规模占全省的61%,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等国家级产业园区相继落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信息高速公路体系,移动电话用户505.5万户,宽带网用户88.7万户。信息技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产业改造成效显著,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电子政务稳步推进,社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信息化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对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任务,对照省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我市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本地化产品配套能力较弱;信息化体制机制尚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基础网络整合和信息资源共享步伐不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化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等。

大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应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挑战的有效措施,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省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信息化推进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开创我市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自主创新,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加快省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围绕建设区域信息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省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协调,资源共享。坚持统一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建设与强化管理相结合,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信息化建设。注重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和综合利用,促进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投资。

2.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强政府宏观规划与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方面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信息化发展新格局。

3.自主创新,扩大开放。建立完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成果转化机制,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加强国际和国内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4.以用兴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以信息产业发展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坚实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产业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形成信息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协调互动机制。

5.需求导向,服务民生。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加快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引导大众信息需求和消费,让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全民。6.管理安全,稳定可靠。坚持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同步建设、同步发展,构建完善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2年,建成产业发达、设施先进、资源丰富、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区域信息中心城市。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2000亿元,年均增长26%,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800亿元,软件业700亿元,信息传输及其他信息服务业500亿元。基本建成多网融合、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传输和服务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移动电话普及率90%,家庭宽带普及率70%。信息技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得到普遍应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服务完善,信息消费市场繁荣,市民信息化素质普遍提高,城市基础信息资源基本实现整合与共享。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打造省会经济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1.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碳化硅材料、12英寸晶元芯片、LED外延片、光伏电池和电子市场等大项目建设为带动,建设半导体产业基地和整机制造基地、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基地、自动控制和计算机设备产业基地、线路板和元器件产业基地、机电配套产业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进一步做强计算机/服务器、汽车电子和信息家电等优势产业,加快基础配套产业发展,培植集成电路设计、电力电子、RFID(无线射频识别)等新兴行业,拉长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产业集群,再造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新优势。

2.突出发展软件产业。坚持自主研发和软件外包并举,创新发展思路,拓宽发展空间,扎实推进“部省共建*软件城”项目,进一步完善齐鲁软件园软硬件环境,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抓好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建设,完善软件服务外包绿色通道,建立国家级“中日IT桥梁工程师示范交流基地”,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发包企业,建立境外接包网络,增强服务外包接单能力。加快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企业集聚和骨干企业培育,支持民族原创、健康向上的动漫游戏产品创作和研发,促进动漫衍生产品的综合开发,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动漫游戏产业聚集区。强化基础软件研发,加快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产业化步伐,逐步形成门类齐全、特色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软件”整体品牌,打造“中国软件名城”,实现我市软件产业的新跨越。

3.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重点发展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积极开发面向大众和企业的增值服务业务。突出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业,鼓励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信息资源公益性和商业性开发,支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公共文化领域开发数字内容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做大做强计算机服务业,积极推动系统集成、工程监理、项目咨询、安全评测、网络数据中心、信息系统运维外包等行业发展。

(二)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1.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以汽车、钢铁、石化、机械装备、建材、电力、食品药品等行业为重点,加快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管理四个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推广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及产品应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鼓励工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信息产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积极吸纳、转化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2.积极培育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市场。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推进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各类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积极发展智能控制、精准农业等先进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重视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完善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建设一批县域经济、乡镇经济特色网站,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开展互联网应用。

3.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对服务业的融合提升。加大商贸流通业信息技术改造投入,构建商品市场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市场监控体系、商业信用体系和网络及信息安全体系,发展以连锁经营、网上支付、集中配送为代表的现代商业形态。加快推进金融、旅游、交通和物流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完善数字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和配套服务体系,培植网络经济新亮点。

(三)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1.完善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政务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构建由安全支撑平台、应用支撑平台、数据中心、备份中心组成的网络支撑环境,形成全市统一、功能完善、安全保密的网络平台,为全市各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2.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健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加快宏观经济、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信用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推进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重点建设机关协同办公、公共服务、应急联动等公共应用系统。以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带动社会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

3.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整合各部门政务公开、政策咨询、业务受理、监察举报等对公服务系统和公益性信息资源,建成一站式公共服务门户网站。深化财税、审计、工商、质监等关键业务系统建设,加快推动安全生产监管、行政审批电子监察、食品药品质量监管、环境污染监控等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四)扎实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信息化服务水平。

1.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化城管建设,建立市、区、街道三级数字城管信息网络,扩大数字城管覆盖范围和管理内容,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动态化水平。加强地理信息、城市规划、智能交通、国土房产等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城市智能化管理平台,提升城市管理效率与水平。以市政公用领域“一卡通”应用为突破口,建设“一卡通”信息交换平台、支付平台和服务网络,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整合防汛、防疫、地震等公共安全应急信息系统,加快城市应急处置体系建设。

2.加快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快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化步伐。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提高教育事业现代化水平。深化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管理、服务和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应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3.加快信息化社区建设。按照“厅(便民服务厅)、屏(便民服务屏)、线(便民服务热线)、站(社区综合信息网站)”四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平台,整合缴费、购票、家政、电子商务、呼叫中心等各类便民信息,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构建社区政务信息平台,整合政府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实现社区政务信息服务“一口受理、一网协同”。完善社区信息服务工作机制,形成方便高效、运转协调的“一站式”社区信息化服务体系,到2012年建成200个信息化示范社区。

(五)切实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网络支撑和安全保障。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做好新城区网络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快主城区信息管线的综合改造。加快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改造,着力建设有线、地面、卫星相结合的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面。

2.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全面推行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切实增强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健全网络信任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信息安全应急支援队伍,组织开展攻防演练,增强对突发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

3.加强通信行业管理。进一步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无线频率资源,提高无线电干扰查处能力,维护空中电波秩序,保证各种无线电业务的正常开展。建设完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健全城市应急通信保障应急预案与协调机制,提高应急通信保障水平。加强市场监管与行业自律,推动无线基站等基础设施共享共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倡导文明上网、文明办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要把信息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议程,建立健全信息化领导和组织机构,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等职责,加强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政。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分类指导各县(市)、区和市政府部门、单位信息化建设,加强对重大信息化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完善信息化支撑体系,实现市公用信息平台的统一管理,促进市直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新格局。

(二)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制定完善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信息化建设、增加信息技术开发投入,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给予重点扶持。各级政府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将信息化专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财力状况逐步增加。市政府设立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将已设立的1000万元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变更为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从2009年起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再予以适当增加。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性、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人才培养引进和跨部门信息化重点业务系统、示范项目建设等。信息化专项资金由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统一管理,避免分散投资、重复建设,切实保证投资效益。

(三)加强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加大对信息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实验室、产业联盟和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驻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推动“政企产学研金”的紧密结合,着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以重点园区和骨干企业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投资额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外资项目,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信息产业国际化水平。

篇5

关键词: 蚕业;信息化建设;现状;成效;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3-0077-04

近年来,广西蚕业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取得较大成绩,已建立从自治区到各市、县的蚕业信息报送体系,进行全区蚕业生产数据信息采集报送;建立广西蚕业信息网,利用网站开展蚕业信息服务;开发广西蚕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建成蚕业信息报送系统、蚕种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蚕桑技术智能化咨询系统3个系统数据库,实现信息数据采集、数据统计分析、生产动态和市场行情监测、蚕种质量监测、蚕种生产经营监管、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化、智能化、高效化,全面提高广西蚕业信息服务水平、蚕种质量管理水平和蚕桑生产技术水平。

1广西蚕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1蚕业信息员队伍建设

2001年起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就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全自治区蚕业生产数据收集、统计分析、上报等工作,建立了由全区14个市级、80个县级蚕业部门及30多个蚕种生产相关单位信息员组成的信息员队伍,定期进行全区蚕业生产、蚕种生产经营、茧丝及蚕种价格等数据信息采集报送。

1.2蚕业信息报送机制建立

实行全区蚕业生产数据月报制度,由市、县级蚕业部门层层报送,蚕桑生产数据每月报送1次,蚕种生产数据每半月报送1次,蚕茧价格和蚕种价格每周报送1次,及时全面收集全区各地最新的生产动态和市场行情等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报表上报自治区农业厅和转发各地蚕业主管部门,并根据各时期生产动态进行整理、总结、分析,通过广西蚕业信息网和《蚕桑生产简讯》及时相关信息。

1.3蚕业信息网建设

广西蚕业信息网于2005年建成开通,具有独立的国际域名:广西蚕业信息网(http://),几经改版和完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集蚕业信息传递、技术交流、技术咨询、产品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网站,现设有10个一级栏目30个子栏目,内容涵盖蚕业生产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网站页面布局和栏目结构凸显行业特点,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格调清新、功能适用,自治区内重要行业信息都在网站第一时间,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尤其是针对各生产时期的病虫害和洪涝、干旱、冰冻等自然灾害及时预警信息和灾后恢复生产措施,充分发挥信息平台作用,为蚕业生产提供及时、准确、高效的信息服务。广西蚕业信息网已成为传递信息、交流学习、技术服务的平台和窗口,网站已累计信息3万多篇(条),每年更新信息4000多篇(条)。网站浏览量不断上升,已突破了500万人次,成为全国蚕业网站中浏览量最多、信息量最大的网站之一,已成为本行业知名网站。

1.4蚕业信息数据库建立与应用

广西蚕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库于2008年开始构建,依托广西蚕业信息网服务器和网站平台,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系统后台管理程序和各子系统数据库,集成信息录入、统计分析、用户管理、动态监控、信息检索等功能模块,建成了广西蚕业信息报送系统和广西蚕种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技术,利用动易网站管理系统的基本软件,在汇集蚕业领域知识和专家经验以及各种相关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蚕桑技术智能化咨询系统。2010年完成广西蚕业信息报送系统、广西蚕种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蚕桑技术智能化咨询系统3个数据库建设,并开始正式投入试用,全面应用于全自治区蚕业生产与市场信息数据采集、蚕种生产销售计划制订、蚕种质量监督和蚕种生产经营监管、蚕业生产技术指导等(见图1)。

1.4.1广西蚕业信息报送系统的应用客户端为各市、县蚕业部门,系统设置有价格日报、生产统计报表、信息查询、信息报送等模块(见图2),由各市、县蚕业部门上报录入本市县蚕业生产调查数据,通过系统自动统计分析、综合查询、输出报表,及时为各级领导、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信息,为行业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4.2广西蚕种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客户端为蚕种生产、蚕种检疫和蚕种管理部门。系统设置“原种饲养情况”、“出库计划查看”、“原种出库信息”、“出库计划信息”、“报检情况”、“蚕种信息填写”、“公告”、“公告”、“制种情况”等板块(见图3),由蚕种冷库管理人员录入各蚕种场的原种出库信息,蚕种场工作人员录入从原种出库到养蚕制种各个阶段的信息,检验人员上传检验报告。通过系统平台对各蚕种场生产的每批蚕种从原种出库催青到养蚕制种、蚕种质量检验检疫、蚕种入库冷藏保护以及蚕种出库发放等各时期的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和管理,利用本系统可实时查询追溯每张蚕种的来源、质量检验检疫情况、冷藏处理情况、出库发放情况以及上一代原种来源等信息。同时,通过系统平台进行蚕种出入库数据管理和蚕种流通监测,有利于规范蚕种市场秩序,确保蚕种质量;有利于疫病的有效防控,确保蚕业生产用种安全。

1.4.3蚕桑技术智能化咨询系统的应用客户端为广大蚕农,系统设置科学种桑养蚕、蚕桑病虫害防治的检索、图片和视频,以及专家在线远程指导等功能,内容涵盖蚕桑生产全过程、基于图片和文字描述的病虫害诊断和防治指导。用户可通过蚕桑生产的各阶段、各环节、病虫害名称、形态特征等关键词进行检索,也可通过更为直观的图片和视频,了解掌握蚕桑生产技术、蚕桑病虫害知识和防治技术,本系统的应用对于蚕桑生产与蚕桑病虫害防控起到指导作用(见图4)。

2广西蚕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2.1为全区蚕业生产和管理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

全区蚕业生产数据信息由市、县级蚕业部门层层报送,可真实客观、及时全面地收集各地最新的生产动态和市场行情,并及时上报自治区农业厅及本行业相关部门,使各级领导快速、准确地了解全区蚕业生产动态信息,提高了其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强化了蚕桑生产的信息导向作用。广西是全国蚕业最大省区,蚕茧产量已占全国蚕茧总产量40%以上[1],信息覆盖面广、代表性强,已成为本行业发展决策、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广西蚕业信息网全面及时蚕业生产动态、行业政策法规、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病虫害防控、蚕茧收购、茧丝加工和贸易等行业动态信息,实现了行业内信息资源的共享,为蚕业生产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

2.2对全区蚕种生产流通和质量进行有效监管

应用广西蚕种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对全区蚕种生产经营进行监督管理,有效提高了全区蚕种科学管理水平,有效防控桑蚕疫病,杜绝带微粒子病的不合格蚕种流入市场,避免蚕农养蚕受到损失。按照每年超毒蚕种1%计算,全区年产蚕种600万张,约有6万张蚕种超毒,如果这部分蚕种没有检疫和监督淘汰,就会造成养蚕农民损失蚕茧2000多t、产值6000万元以上。广西蚕种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可有效防控微粒子病挽回经济损失,每年可新增经济效益6000万元以上。

2.3促进蚕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蚕桑技术智能化咨询系统建成应用五年多来,为30多万人提供了技术咨询服务,促进了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普及和蚕桑生产科技水平提高,对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广西蚕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思路

3.1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信息报送体系

建立健全各市、县蚕业信息报送体系,开展信息员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熟悉、责任心强的高素质蚕业信息员队伍,确保及时准确采集报送信息。

3.2完善蚕业信息数据库建设

在原有数据库基础上开发建立蚕桑良种质量追溯系统,采用自动化技术、条码识别技术、信息加密技术为蚕种、桑种子赋予单个“身份证条码”,实现“一件一码”;对其生产、仓储、销售、物流等环节和质量参数进行数据信息采集跟踪,根据条码可以溯源,追溯每件种子的质量档案。实现良种生产环节、销售环节、流通环节、服务环节的全周期监督管理。

蚕桑技术智能化咨询系统增加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内容和视频,加强对蚕桑技术智能化咨询系统的宣传,扩大影响面,提高应用率,使其对提高蚕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发挥更大的作用。

3.3创新信息服务手段,建立手机短信、微信平台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手机短信、微信信息平台,使农民通过手机可以获取最新的蚕业生产资讯、病虫灾情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措施、实用技术、市场价格信息等,还可以通过微信进行互动和咨询,及时解决生产上遇到的问题,提高蚕业信息服务效率。

3.4提高信息质量,加强信息加工,增强蚕业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准确性和预测性

通过走访农户和问卷调查,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蚕农对蚕业信息的需求、获取信息的渠道、信息服务方式和信息利用效率等进行实证研究和科学评估,探讨符合广西蚕农信息服务需求的有效信息传播模式,同时,加强信息的加工、分析和整合,提高蚕业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对市场动态的预测性,提高信息的服务质量。

篇6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张培(1962-),男,云南红河人,红河学院信息技术中心,教授;何春莲(1984-),女,云南红河人,红河学院信息技术中心,助教。(云南 蒙自 661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云教高(2009)77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62-02

从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到十六大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思路,再到十七大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是我国的发展战略。

红河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主动适应了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2009年,建立了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多数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我校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如何构建创新试验区实践教学体系,如何培养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明确实践教学地位

在信息工业化融合模式下,人才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关键。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培养“既掌握信息技术又具有本行业知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1],着力于采取多层次系列训练,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体现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特色。在实践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融知识传授、创新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将实践教学在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中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平行地位,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构建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多次对红河州相关企业和部分兄弟院校的调研,了解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相关企业生产和技术应用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状,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教学计划修订中构建了电气工程的课程实验教学训练,校内实训、实践创新训练,校外实践平台拓展训练三大模块,从信息素养技能培养、专业技能训练、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四个层面,形成由单一到综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可以用图1来表示。

1.课程实验教学训练

实践教学是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课程实验教学训练模块“以学生为中心”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增加计算机类选修课程内容,依托学校信息化环境,开设网络课程,逐步对整个专业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线,以基础性试验、应用型试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实验教学训练体系。通过电子信息实验中心模块加强公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与实验技能;通过计算机类实验中心加强电气工程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结合,设置VISIO、PROTEL、EDSA、MATLAB、AUTOCAD等电气工程专业软件练习实验,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电路、电子线路、电气控制线路等电气工程领域的绘图及模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2]。通过工程技术实验中心加强综合实验锻炼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使其具备科技工作者所必须具有的实验能力和基本素质。

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用3~4周的时间独立完成一项综合性、创造性、设计型的课程作业。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计算机编程能力和运用仿真软件进行设计的能力。

毕业设计选题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共同设计完成,选题内容与生产、科研和实验紧密联系起来,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将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带到学校,通过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学校共同研究开发,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将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建模,转化成工业产品,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2.校内实训、实践创新实验训练

(1)建立了高级电工维修实训中心。围绕专业特点安排高级维修电工实训内容,如:将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电气控制柜的制作、安装和调试,电路板的焊接,PLC系统的软硬件调试作为学生实习的重点,培养学生各种基本的操作技能,完成了作为电气自动化工程师的有关基本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的工程设计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此外,为了配合实践教学,在生产实习中开发制作了物流自动化生产线工艺流程,使学生更充分了解实际生产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实验区通过整合工学院各相关学科方向的资源,创建了符合现代工程训练要求且具有鲜明电力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共规划了9个主体实验室,目前已经按规划完成了过程自动化及虚拟实验室、电机及拖动技术实验室、电气控制实验室、电工技术实验室、PLC控制技术实验室、电子信息中心(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示范中心)等6个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其余工控软件实验室、配网自动化实验室、工业运动控制、柔性制造、物流(中心)实验室等正在建设中。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在模拟的工程实践环境中,针对发、输、配、用电系统及相关基础技术对学生进行高度综合的工程技术训练,使学生在工程素养、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都得到训练和提高。

(3)跨专业综合开放性实验。跨专业的综合开放性实验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余的学习研究中。为了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4],我校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对实验模式进行改革,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际,将部分基础实验室列为开放实验室,制定了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和实验内容方向。开放实验室面向实验区的全体学生,只要学生本人有一定的想法和构思,都可以与实验室老师联系获得指导,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独立完成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方案和调试工作。这种实验模式可以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4)开展丰富的学科竞赛活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专业资格认证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了解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3.校外实践平台拓展训练

立足红河州区域经济发展、重点产业发展的这一大环境,实验区加强与地方骨干企业联合培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实验区已经与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冶炼分公司、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屯采选厂、红河钢铁有限公司、蒙自矿冶公司铟锌冶炼厂、个旧振兴冶炼厂等建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签订了协议。学校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全程实践教学计划安排专业见习1周、金工实习3周、专业实习6周、生产实习3周,每年实习前,把实纲发过去,与校外实践基地负责指导教师共同商定实习内容和安排。校外实践基地负责人根据实纲的要求安排好现场上课的教师(一般都是具备一定教学经验的熟练工程师),根据企业需求,对学生进行一些热门技术的培训。无论是集中安排的校外实习还是根据一些课程的需要分散安排的专业见习,对本专业的指导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提高教学水平的机会,而对学生来说,能面对面地熟悉各种电气设备,增进对电气工程技术具体应用的了解,更深入接触工程实际,增强工程意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5]。因此应尽可能地增强校外实习实训的效果,除做好安排外还要加强师生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

三、结论

在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践教学体系中,我们要不断实践、反思,通过借鉴国内其他专业两化融合的人才培养经验,针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现状,吸纳和运用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的理念、方法和手段,构建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教学实践理念、课程实验教学训练、校外实践拓展平台训练、校内实训实践创新训练、产学研教育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应用,不断反思,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了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明,梁旭,董长宏,等.基于“两化融合”的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1).

[2]赵巧娥,苏小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

[3]肖根福,肖冠云.欠发达地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1).

篇7

[论文摘要]分析了国内建筑设计行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给出了一条建筑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之路,提出了以优化的管理为前提,采用图文管理,知识管理以及协同化设计相结合来完成设计院的信息化建设。

在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设计和管理一般分为2个系统来处理。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只引进管理信息系统还是不行的,设计系统也要考虑,这样最终能使得2个系统既能结合起来运行,共同享用资源,亦能分开来单独执行任务,对节约资源有利。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2个系统缺一不可。

l管理系统的信息化

在建筑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避免误入以下2个认识上的误区:

(1)误区1:信息化只是生产工具。由于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比较依赖于工程的需求,所以有人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只是为了工程设计服务的一个生产工具,而忽略了企业信息化其实是为整个企业目标服务的,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2)误区2:信息化是技术问题。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信息化建设是技术性的工作,只要花些钱买些硬件和软件,教会员工使用就完事大吉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是对企业管理的一次提升,它是将信息技术、企业组织构架、经营战略、营运流程、人力资源等诸方面协同集成、最重要的是流程再造促进企业管理转变。企业信息化的成功要素“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所以单纯技术性的概念会将企业信息化的实践引入误区,这也是国内许多企业往往信息化投人大但效益不高的症结所在。

真正优秀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将适合于某一行业的、经过考察多个成功企业最终将最先进最适合的管理理念融人到信息系统中的管理系统。大家需要先优化现有的管理,使用优化后的管理思想来选择定制自身使用的系统,然后再使用这一含有管理思想的系统来进一步改变大家的管理思想,从而实现相互促进,用好的思想建立好的系统,再用好的系统渗透更好的管理思想,形成良性循环。

2设计系统的信息化

设计单位最大量、最重要的工作是生产设计,信息化的要求也最紧迫。随着竞争的加剧、设计规模、复杂程度的加大,对团队协同完成整体设计、增强设计团队的配合与协同,从更深层次来提高设计效率、提升设计资源的整合、缩短设计周期、以更进一步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需求愈来迫切。基于这种需求,人们提出了采用图文管理、知识管理以及协同化设计相结合来完成设计系统的信息化。

2.1图文管理

以纬衡浩建科技有限公司的解决方案为例解释一下图文管理。

(1)快速建立设计资源数据库。

(2)文件自动扫描上传:扫描画出的所有图形文件然后归档到某工程。

(3)手工上传。

(4)自动识别和归档。

(5)提取图鉴信息。根据建立的分类规则,将某1文件分类后归档。

(6)自动拆分图鉴。将1个图拆分成n个图,即n个文件,给予不同信息提取海量数据。根据以上几步,建立起了图文数据库,这样就可以实现全文检索,图鉴检索,图文检索,提高设计图纸的重用性,节省了开发时间,共享了资源,避免了重复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这样提高了生产效率,也给企业赢得了声誉。

2.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一个个体或组织将自己和别人的经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知识管理学家认为,知识分为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而企业的知识管理不仅仅是对企业中个人而言的,它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使企业…T、应市场的挑战,并且能够比竞争者保持一定程度的领先。现在,企业对信息化系统得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文件处理,也不再是单纯的行政事务了,其任务是要提高整个企业的运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知识共享和再利用的问题。知识管理意味着在恰当的时间,将正确的知识传给正确的人,使他们采取最合适的行动,避免重复错误和重复工作。

2.3协同设计

篇8

关键词:企业业务全球化;信息化建设;企业竞争力;现状;对策

企业业务全球化的背景使得我国企业面对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企业只有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及时有效的为企业提供参考数据,从而增强企业的战术层、战略层以及决策层的指导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基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的现状,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许多困难。本文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出发,进一步探讨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1~5]。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随着企业业务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常桂英通过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分析表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以下问题:缺乏主体意识、需求分析不够、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较高等[1]。吴定怡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表明,只有树立信息化的观念、构建信息化管理体制,才能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2]。霍吉林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存在重视程度差别较大、新旧企业信息化差别大等问题,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足、管理人才缺乏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3]。笔者认为企业业务全球化趋势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企业业务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国家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逐渐增强,但由于电子网络容易受到病毒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电子网络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制约了在企业中的发展。其次,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普及率不高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主要受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使得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些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周期较长,资金回收较慢,带来的利益不够弥补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资金,基于这些因素,使得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停留在初级阶段。最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合力度不够。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服务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但在实际中,许多企业基于信息化的认识水平不够等因素影响,使得企业的信息化整合力度不够,不能达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普及率不高、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企业要想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就要坚持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坚持诚信,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提高信息整合的力度,进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率。首先,政府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建设。电子网络的不安全因素导致企业信息化进程开展缓慢,针对这一重要制约因素,政府应加强网络的监管力度,出善的法律、法规保障电子网络市场的稳定发展。安全稳定的电子网络市场有助于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企业坚持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坚持诚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包括企业定位、制度保障等环节。资金、技术等因素使得部分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够,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企业定位有助于企业认清企业发展的方向,加大投入,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企业信息化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增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此外,企业只有坚持诚信原则,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最后,企业要注意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有助于提高信息整合的水平,进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率。企业只有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才能充分把握市场发展的动向,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效果。企业增强内部信息互动,有助于增强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中的联系,进而提高信息整合的水平,防止信息孤岛的产生。例如,中兴、华为等企业的成功,一方面是企业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能够通过制度等措施和手段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完成,提高企业在业务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是企业能够坚持诚信经营的原则,增强企业内部和社会、政府间的信息互动能力,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结语

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普及率不高、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研究,表明政府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建设;企业坚持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坚持诚信,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提高信息整合的力度,进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常桂英.浅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8(6):38-39.

[2]吴定怡.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7,27(10):40-43.

[3]霍吉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推进对策[J].现代农业,2009(10):76-77.

[4]刘全喜.湖南长株潭地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探析[J].企业经济,2013(2):163-166.

篇9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现状 问题 策略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是指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促进农业发展,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它具体是指信息、知识逐渐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发展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的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传统的农业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主要是借助于先辈和自身经验的积累,生产活动极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整体来说效益不高,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防控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同时拓宽农民生产的技术来源,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

2.促进农业经营市场化发展。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建设有利于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民可以借助信息平台上的有效信息进行相应的农业生产,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农业网上交易平台,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3.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传统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区域产业化生产,形成规模化效益。然而这些必须借助农业信息平台,农业信息贯穿于产业化发展的全过程,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生态农业不再只是简单局限于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它是在良好生态环境下追求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化发展。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不断提升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进程农业集约化生产,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检索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大力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我国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在农业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精细农业等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农业信息建设投入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长期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主要信息化建设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城市,几乎较少关注农村,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十分有限,进而导致农村信息基础建设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农村的广播、电话基本上全部普及,但是传统媒体传递的信息量远远赶不上现代信息化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因此农村的网络信息建设还十分艰巨。据相关数字资料统计显示,现在我国农村很多地区没有利用计算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十分滞后。

2.农业信息资源欠缺。农业信息资源欠缺包括两方面,一是质上的不足,二就是量上的不足。虽然近年来,农业网站的数量不断在增加,但是现在的农业信息网站大部分都是规模较小、信息分散的网站,难以积极指导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信息采集指标不规范,信息处理手段较为落后,缺乏内部的信息整合,整体利用率较低。

3.农民信息资源消费能力低。首先当前的农业信息获得成本较高,农民难以支付硬件基础设备的费用,而且信息运用仅仅出于基础阶段,难以切实指导农业成本收益,进而导致农民消费意愿不高;其次,农民普遍文化素质偏低,这也影响了他们对农业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最后就是农村封闭的社会环境对外来新技术的信任度不高。

4.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是既了解农业基础知识又懂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的软、硬件条件都不能满足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农村的基础条件非常落后,人才吸引度不高,现有的技术人才十分缺乏直接制约了现代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整合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因素,重点引导通信企业的参与,拓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渠道。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农广校、乡镇农业信息站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密切合作,彻底改变农村信息服务滞后的问题,彻底改变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2.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欠缺包括两方面,一是质上的不足,二就是量上的不足。为了丰富农村信息资源,必须从质和量两方面着手,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开发统一的信息采集软件,努力提升信息采集的实效性;还要加强农业信息的共享机制建设,避免农业信息网站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增强信心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3.不断提升农民的信息消费能力。农民信息消费能力过低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我们必须从各方面着手,有效提升农民的信息消费能力。首先要加大农业信息的宣传力度,加强科技兴农的普及工作,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信息科技的重要性;其次还要激发农民信息消费的积极与热情,加强对他们的技术培训,提升他们应用信息的能力;最后还要向农民提供信息便捷化手段,积极拓宽农业信息化渠道,逐步降低信息消费价格,增强农民的消费能力。

4. 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农业信息化建设最关键在于人才,所以必须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积极和专业院校进行人才合作培养,培养一大批掌握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才。另外还要利用各种形式对现有的信息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培养现代化农业信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06)

篇10

关键词:农业信息;建设;唐山市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唐山是农业大市,工业基础雄厚,具有反哺农业的基础条件,在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唐山过程中,农业同样面临难得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打造唐山现代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工农业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唐山农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全市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与信息服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特别是在认真贯彻落实唐山市委提出的“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唐山,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新跨越”的战略目标为契机,加快推进唐山市农业市场信息化进程,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广大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信息保障。目前,唐山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具备了一定基础,全市有182个乡镇信息服务站、2300个村级信息服务站、200个龙头企业、50万多个农户、170个合作中介组织和3个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了微机联网,能够及时收集和信息。全市农业系统县乡联网率达到100%,乡镇上网率达到100%,农业龙头企业上网普及率达到85%,农产品批发市场联网率达到60%,农村经济联合组织联网率达到70%,农村经纪人上网率达到80%,种养大户上网率达到50%,村级信息网络联网率达到50%以上。网站网络的沟通,能够及时收集多类农业信息,市农业信息中心建立了11个大型数据资料库,具有电话语音查询系统、WAP网、触摸式查询平台以及电视上网机顶盒等服务手段,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准确、快捷实用的信息服务。

3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唐山市农业信息化现状,当前农村信息化工作应该围绕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村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用信息技术带动农村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开创唐山市“三农”工作新局面。下面,就现阶段推进全市农业信息化服务建设谈几点建议: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信息化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农业农村特点,立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统筹做好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信息进村入户等重点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3.1强化协调配合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需要各地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抓好落实,积极配合,协同推进。相关企业也要积极参与,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尽快形成部门分工协作、中央与地方联动、企业积极响应、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格局。

3.2强化政策配套

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长效投入机制,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

3.3强化资金支持

加大公共财政资金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投入力度,有效发挥政府性资金引导和示范效应。推动民间资本投向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信息进村入户等领域,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吸引电信运营商对项目基础建设方面的初期投入。

3.4强化京津冀对接

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与京津技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引进与对接。在农业物联网、电商平台、大数据等方面的系统建设中,预留京津冀接口,适时推进农业信息化方面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3.5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在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加大本地实用人才培养,加快建立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商、大数据、信息进村入户等方面专业实用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罗守进.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3).

[2]薛亮,方瑜.农业信息化[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3.

篇11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

Abstract: combining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zation,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premium quality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s the background, combined with the progra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how to carry on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ideas and measures.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伴随着企业创新步伐加快,信息化建设无疑将成为企业发展及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手段。而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施工行业,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仅以广东中人集团建设公司为例,近年来通过购并、重组等资产整合方式,下属企业数量扩大至X 个,建筑施工也从通信向公路、桥梁、爆破等新领域拓展。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外部运营环境也变得复杂多变,这一切迫使建筑施工企业内部需要强化管理挖掘潜力,外部需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保持可持续性的发展。而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最值得推崇的新技术,企业信息化建设课题也自然并迫切地产生出来。

2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建筑施工企业总体信息化水平较低,实施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处于基础应用的初级阶段。就广东中人集团建设公司而言,目前主要的信息化应用管理仍停留在各业务模块的软件应用层面上:如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工程概预算系统等。与其它行业,如金融、通讯及生产制造行业相比,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与发展速度还是相形见绌。软件系统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整合,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集团各业务板块之间、总部及各下属单位之间各自为战:财务管理链条出现断节,预决算体系难以建立;项目监管难以实时深入开展,项目风险无从实时管控。如何实现施工企业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集团项目一体化、人财物管理一体化的信息系统,成为广大施工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2.2 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变还缺少与之对应的整体信息化管控模式

随着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从原来的项目经理全额承包制向法人集约化的项目管理模式改变,施工项目从承接、施工到内部财务清算和审计全过程的管控权回归到公司总部,公司总部对所有经营项目有绝对掌控权、决策权。而目前的项目管理信息化最多也只重视在项目经理部层面上的局部应用,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控制项目部的质量、安全、进度管理等。随着项目管理模式的改变更加需要加强集团管控能力,需要通过集团管控发挥集团资源协调优势来控制项目的合同、物资、成本、设备、风险管理等。

2.3 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信息孤岛”依然普遍存在

我国多数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之初缺少整体规划与统一管理,集团内部信息化重复投资现象严重,造成集团资源的浪费和时间的浪费,同时,由于集团内部各个系统分期、分批建立,系统之间前后衔接以及不同系统之间数据交互、数据记录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造成了集团企业内部存在信息孤岛,信息无法共享,最终很难达到既定的目标。

2.4 资质信息化评审考核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同时造成信息化建设需求的透支

2007 年住建部颁布了《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标准》,其中对企业的信息化要达到的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近270 家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为特级资质顺利就位必须重新规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新标准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但同时,部分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的施工企业,为了达到资质评审的要求,匆忙应付做表面功夫必然造成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障碍,也造成了企业人财物的浪费和造成信息化建设需求的透支。

3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化,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其抽象性在于,当遇到涉及大量计算、需要快速传递信息的工作、需要高效地存取信息工作、需要自动控制的工作时,自然地可以考虑利用信息技术。其具体性在于,必须拥有相应的软件和硬件系统才能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对于施工企业来讲,由于对硬件没有过高的要求,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关键取决于软件系统。为了更好地选择为企业信息化所需的软件系统,对于有志于企业信息化的施工企业相关人员来讲,应该在以下几点上引起注意。

3.1 关注信息系统的发展,加强与同行业的交流与学习

作为企业信息化相关人员,平时应格外关心相应的软件系统的发展,利用好各种机会。例如,时常参加一些相关的学术会议,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甚至通过会上的相互讨论,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积极主动的与同行业信息化主管交流学习,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及信息技术的方向。

3.2 实施时应以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为主导,进行详细的调研和比较

在信息化实施初期阶段,应该带着问题去进行调查研究,可以请软件厂商来本单位介绍情况,并进行讨论,也可以走访软件厂商达到同样的目的。关键是,要搞清楚软件厂商提供的服务究竟对企业有什么用,从而选择真正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软件系统。

信息化建设与软件供应商之间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常规基建项目的甲乙关系,双方更是利益相关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以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是成功的重要因素。选择侧重于:产品成熟度、咨询和实施能力、行业成功案例、专业度、持续服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3 注重信息化发展的持续性和信息化的合理投入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次性投入到位。所有信息系统都有使用寿命的,软件厂商也在不断升级产品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因此推行信息化一定要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企业需要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对应的需要软件厂商提供什么,应该全面规划。

篇12

我国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起步低,电子技术做不到灵活运用,导致各环节不能有效衔接,不能实现一体化,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效率降低。由于开发不足,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愿注入资金支持,资金不足也是导致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之一。相关规范标准达不到统一规范就像法律,是制约并规定事物进行的准则,没有标准便是一盘散沙,拥有统一规范,才能有方向、有规律的开展工作。缺乏有效的规划管理会影响实践研究的积极性,从而达不到预期目的。

二、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当前目标任务

《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一段时期内,要着重分析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质内容和中心思想,把握重点、分清主次。以提高信息资源整合为目标,使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得到高效的发展[3]。当前任务要加快信息电子化的进程,各级相关部门协作配合,依托各个网点把建立数据库作为工作重点,以传统档案为基础,加快硬件建设。注重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组建相关管理人才队伍,熟练掌握电子信息化技术,推动改革稳步开展。加强自主研发,完善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在开发的同时发现问题,争取在信息时代下通过对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的研究,为相关事业做出突破性的贡献。

三、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日后发展方向

如今,网络数字技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必定会成为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提高电子信息技术水平、构建信息化社会势在必行。在这个技术交融的时代,掌握纷繁复杂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够有效的拓展业务、提升发展空间。除此之外,在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要利用知识和能力的共容组建有序的团体,开展合作交流,把合作联盟变成信息互通的重要纽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更正以往纸版信息档案的弊端,加强多媒体的应用,改变从前的信息建设模式,在此基础上优化处理原有资料。

四、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安全体系

信息的安全管理是档案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电子信息化建设固然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便捷,但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为确保信息安全,单一手段是不解决问题的。必须采用多样化的计算机防护系统来提高安全性,并进行定期的防护加密、监控保养来保证硬件的安全运行。重要的企业资源要进行备份,确保文件的不丢失。此外,病毒也对网络安全工作造成危害,据资料显示,西方国家因木马、黑客等网络犯罪已造成高额损失,这些损失警示着我们高度的开放也会给信息化建设工作带来漏洞,因此,我们更倡导内部局域网封闭式网络。应用系统的安全也十分重要,迅速为受保护的档案资源建立完备的访问权限,加强防盗窃技术。

五、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存在意义

在网络技术急速覆盖的今天,数字信息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管理起到的是积极的推进作用,是中小型企业能够融入市场、达到有效生存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档案管理进入信息化是档案工作历史上的一次升级,新的进步会在新的潮流之中应运而生,以往纸版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任务繁琐、工作量大的原始问题在信息化管理中迎刃而解。

六、结语

篇13

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不更新,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意义深远。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发展农业的必要条件,科学技术能为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支撑,提高效率,为农产品信息的交流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潜江市为发展农业信息化先后搭建了潜江市农业局机关局域网、创建了《潜江农业信息网站》、多媒体会议室、视频语音咨询平台、视频影像编辑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视频语音咨询服务自2007年以来,咨询网点由刚开始的68家,增加到现在的160家,与农民开展面对面咨询达6万多人次,高峰期日咨询200多人次,在线技术培训4万多人次。2001年市农业局设立了市场与经济信息科,2007年潜江市率先在全省成立了农业科技信息咨询中心,现已更名为潜江市农村信息宣传咨询中心。目前全市现有农业科技人员605人,其中高级职称50人,中级职称530人。市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畜牧技术推广中心,乡镇有农业、水产、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村有农技员,村民小组有科技示范户,现已形成了以市级技术推广中心为枢纽,以20个镇、处、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阵地,以5500名科技示范户为桥梁的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网络。全市每个村都有一名农业信息员,定期张贴《农业信息宣传栏》,此外还创办了《潜江农业》科技小报、《农业信息快报》、《潜江农业信息网》等,为农民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潜江市农业局积极与市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合作,开展农业科技短信入户活动,免费将农业科技短信群发到农民手中。手机短信服务自2005年以来,累计免费发送实用技术短信30多万条次,覆盖用户达到了1.5万户。全市全网开通12316服务热线,为农民答疑解惑。市农业局积极与市电视台合办栏目,自2008年以来累计播放《农业新视窗》、《垄上行》59期,自2003年以来每天黄金时段播放《病虫电视预报》。自2003年开始,与《潜江报》合办《农家顾问》专栏,每月2期。《潜江农业》科技小报,自2009年恢复办报以来,每年办报10期,每期12万份,免费发放到全市农户手中。结合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潜江市农业部门与群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助推现代农业发展,2015年1月20日潜江市农业局正式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帐号。农户添加市农业局微信公众账号后,就可以与微信平台里的农业局领导、农业专家和工作人员开展点对点交流,实现种养大户与农技专家之间的图片、文字、语音等全方位沟通互动,从而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该微信平台除了可与农技专家实现在线交流,还提供农业政策咨询,了解最新的病虫信息、农产品价格信息、最新的气象农事信息等。市农业局把政务微信平台做为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新渠道,回应网民关注农业的问题,开展互动交流、提供在线服务。及时各类权威政务信息,为进一步推动潜江市农业信息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

2存在问题

2.1投入不足

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层工作经费少,信息工作所必需的设备老化、设施落后、设备更新慢,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要求。

2.2人才缺乏

目前,潜江市虽然加快了农业信息化人才建设步伐,但是农业技术人员、信息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全市农技人员有46.8%在40岁以上,53.2%在30~40岁,并且均为1997年以前毕业的大、中专生。由于没有建立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农技人员接受专业的中长期培训机会少,缺乏新知识、新技术,无法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人才激励制度的缺陷、人员管理的缺陷,导致真在有才能的工作人员不能安心扎根于农村基层[1]。

2.3信息滞后

根据《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3)》中的数据显示,从整体上来看,到2013年阿里平台上的涉农网店数量持续增长。阿里平台上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为39.40万个。其中淘宝网(含天猫)卖家为37.79万个,相较2012年的26.06万个,有了45%的增幅[2]。潜江市虽然已经建设了若干与农业相关的网站,但是真正能够产品信息的网站少之又少,农产品供求交易系统和农产品追溯系统更是严重缺乏,还没有网站可以直接接受订单进行农产品的网上交易和查询农产品产地、种植过程等相关信息。

3对策及建议

3.1加大投入资金建设农村基层信息基础设施

目前,国家加大了对“三农”问题的政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了。当前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有力提升的保障。同时,进行财力资源整合,共享设施效果,变分散投入为集中投入[3]。

3.2加大农业人才培养力度

加大对农民创业培训、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民合作社领头人;加大对农民信息员和科技示范户的培养力度;引进合适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建设一支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的农业信息化服务队伍,除了专家,还要有适合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人才。加大培养服务于农产品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

3.3加大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力度

潜江市农产品市场目前货好却难销的矛盾。主要问题在物流,很多农产品具有季节性、不易储存的特点,在保鲜、运输等处理上较为困难,这使得新鲜的农产品不能新鲜的到顾客手中。怎样突破农业电子商务瓶颈,为农业生产加工、农产品流通企业、员工和农产品消费者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解决产后信息化的难题?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引导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示范体系,完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信用服务和安全认证系统建设,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现代冷链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营造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要疏通渠道,着力探索全流程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及应用,以完成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整个电子商务过程,有效解决农产品供求难题;三是着力解决农业科技、信息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和市场的对接,推动“农超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促进中国供销(潜江)农商大市场建设。

4结语

篇14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在十报告中,在原来的“三化”中增加了一个“信息化”,由此实现了向“四化”的跨越。信息化的提出很好的迎合了时代特征,同时也表明了国家已经把信息化提升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我国工业自十一五以来,工业经济的区域结构和规模发展总体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产业结构也趋于协调和均衡,但在信息化的新形势下,也迫切需要乘着信息化的东风,进一步加快工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的健康发展。

 

一、工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现代工业的振兴和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有力支撑,信息化的改革和进步也以工业的繁荣为物质基础,因此,要不断加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机融合,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使两者发挥作用的最大值。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有助于优化经济产业结构,丰富我国的工业产业层次,建立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不断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有利于建立起以产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十八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这标志着我国全面步入信息社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作为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主体,把主要精力放在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研发、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的运用等方方面面,推动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融合。目前,云制造等一系列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正在以强有力的势头改造着老工业的产业结构。

 

二、当前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和特征

 

众所周知,工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引擎。据相关数据显示,从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1991年到2012年,工业经济在国家整个GDP增长中占5.2个百分点,远远超出了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第三产业的贡献。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新技术等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作为我国第二产业的工业经济,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信息化和工业化相融合的大背景下,给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工业仍然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

 

随着工业化改革的推进和进程的深化,我国正逐步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这一时期工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几点明显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首先由原来的主要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向由消费、出口和投资协同拉动转变,这就是所谓的“三驾马车”。这种转变有效减轻了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和资源所造成的巨大压力,通过扩大内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经济的增长模式,逐渐成为经济健康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立足点。其次是由平推式的工业化向立体式的工业化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上的根本性调整,逐渐形成了各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竞争态势,从而通过技术方面的创新达到产业深化的目的。

 

三、如何推进工业经济与信息化的融合及管理

 

(一)加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虽然目前我国的工业经济运行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处于上升期,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国内需增长速度缓慢,外需的持续萎缩都在威胁着工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在维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同时,要不断加大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加快工业的转型升级。可按照国家工业发展规划中规定的节能减排的具体要求,在鼓励企业引进和研发新技术的同时,加强对已有的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示范及推广,还可围绕工业重要领域的发展需求,不断鼓励企业创新,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快重大技术的突破。

 

(二)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全面融合

 

贯彻党的十精神,在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制造业的融合,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提升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其次是实现信息化与生产业的融合,生产性的服务业是指为了保持工业生产的连续性、产业升级和促进工业技术进步提供有效保障的服务行业,它贯穿于生产的上中下游,是现代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发展环境的改善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第三是实现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节能减排的融合,可在电力、钢铁和造纸等行业推广新型信息技术,从而有效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

 

(三)以新型的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工业经济的管理创新

 

工业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进行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深化,为创新管理模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平台。工业企业在对利用信息技术对工业经济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的同时,要注意按照以下工作流程来进行。首先是组织业务流程系统和运营模式的创新,可以对此进行快速灵活的改造,在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的同时,还应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进行有组织的生产。其次是应该在企业内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工业信息安全管理。最后是企业应该在融合新技术后,逐步建立起适应产业需要的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