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产品生产加工范文

农产品生产加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产品生产加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产品生产加工

篇1

关键词:贵阳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营销

一、贵阳市现阶段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主要销售模式

(一)渠道销售模式

渠道以农产品渠道商为主的农产品市场营销模式目前是贵阳市农产品销售体系的主要模式,此农产品市场营销模式的主要特征有:第一,由于渠道商普遍具有较强的把握农产品价格和市场供需关系的能力,以及运输农产品的能力也较强,获得了农户的信赖。因而农户往往会通过农产品中间商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运输到农产品消费市场,在这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的转移。第二,由于贵阳市农产品销售所跨区域较大,农产品销售过程的信息不对称,这些农产品中间商也无法做到及时的把农产品销售信息反馈给农产品销售企业,农产品销售企业也无法及时判断农产品市场走向,从而造成农产品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第三,在这种模式当中,由于单个农产品企业技术相对落后,其所销售的农产品数量不多、与市场中其他农产品企业相比没有太大差别,农产品企业以及其销售的农产品在整个农产品市场营销环节中的地位都较为弱势,农产品企业沦为了市场中农产品价格的接受者,完全没有议价和谈判的可能。

(二)订单销售模式

在参与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成员中,有关的农产品企业在农产品市场营销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参与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原始的交易关系,由于这种原始的交易关系,农户往往得不到农产品加工贸易所带来的增值和相关利润。这种农产品市场营销模式缺乏对农产品贸易双方的约束,在实际运行中的调节仅仅凭借市场来进行。因而如果农户在某一年获得了大丰收,那么他们所生产的农产品在当年的销售会变得极为困难,并且该农产品的价格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挫。从农产品企业的角度来看,农产品当年的产量如果上升,虽然可以低价收购农产品,但也面临销售困难的可能;农产品当年的产量如果下降,农产品企业就需要以高于往年的价格进行收购,增加了自己的成本,即便提高价格收购也会面临收购困难的局面。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问题

1、农产品销售市场过于集中。目前,贵阳市农产品企业的农产品销售市场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贵阳市的南明区、云岩区、小河区和花溪区这四个地区。这四个地区占据了贵阳市农产品企业销售总额的一半左右。南明区、云岩区、小河区和花溪区一直是贵阳市农产品企业的传统四大市场,这四个地区不仅占到了农产品企业份额的60%左右。由于受到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便会导致贵阳市农产品企业的农产品销售额减少或增加,情况不定。贵阳市农产品企业销售市场过于集中,依赖性过强,容易出现这样一旦某个地区的农产品需求减少,农产品销售立马大幅下降的局面。内部的激烈竞争,降低了顾客满意度,影响了市场营销的效果。2、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技术水平低下。在农产品产业结构方面,虽然贵阳市农产品企业很早就参与了农产品的地区生产销售分工,但是贵阳市农产品企业生产的农产品一直处在农产品制造价值链的低端,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仅表现在技术上,也表现在农产品知名品牌的空缺上,这也就导致了贵阳市农产品在国内市场上成为了价格低廉,质量不高的代名词。3、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目前贵阳市农产品企业当中“50%以上的农产品是当地农产品,30%以上是外地农产品,加工获得增值的农产品仅占10%左右”。这种情况的存在,是因为我们的大部分农产品企业都在研究和发展的投资舍不得下功夫,“模仿加工”的行为十分猖獗,改革等对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且与农产品行业密切相关的行为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实施和得到足够重视。目前贵阳市的农产品行业生产以大量的加工为主,也就是说销售的农产品也是以加工贴牌的产品为主,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而农产品销售企业的利润率非常低,仅仅来自于农户生产的普通农产品,利润微薄。加工和开发水平不高,没有自主研究、生产、销售自产农产品。如何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提升产品附加值,已成为贵阳市农产品企业和整个农产品行业目前应该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

(二)外部问题

1、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近年来,受贵阳市农产品的销售政策调整,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级等因素的影响,贵阳市农产品企业的原料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等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农产品市场价格竞争力进一步被削弱,价格竞争力的削弱就意味着贵阳市农产品销售贸易的根基被损坏。目前随着贵阳市农产品制造成本的不断上涨,甚至是本地的农产品销售企业已开始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贵阳市农产品企业销售贸易微弱的成本优势被抵消后,再加上农产品贸易相关限制的取消,贵阳市农产品企业在农产品市场上价格优势已经不再明显。2、农产品企业之间无序竞争。贵阳市农产品销售企业在农产品相关限制取消后出现销售增长较快、但农产品企业的效益却没有相应增长的现象。这是因为尽管贵阳市劳动力成本低,农产品在价格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当农产品供应过大,导致在贵阳市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根据供应和需求的规律来看,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较低的价格。损害了农产品企业的利益。

三、营销策略建议

(一)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

要想满足顾客满意度,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过硬顾客满意度才会高,农产品也不例外。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要在现代社会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竞争中取得最终胜利,并最终满足顾客需求,就要求农产品要有过硬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持续保持业务增长和企业盈利,并最终从根本上满足顾客购买农产品的需求,达到理想的满意度。要想保证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销售农产品的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加强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农产品的生命,尤其在现代社会,注重生活品质的社会,对农产品的质量更为重视。同时,加强控制农残标准及有关生产过程使用到的技术对农产品生产可能带来的隐形影响,现代社会的农产品的安全需求大于一起,收到污染的、农残超标的农产品一钱不值。2、走社会公众认可的地标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道路。加强农产品的地标认证、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不可否认,有的产品认证会带来成本的增加,但是在可能的范围,取得该项认证能增加顾客满意度的显著提升。所特定的地方出产特定的产品,每个产地因为土壤情况、气候环境水平的差异,种植文化的差异,造就了完全不一样的产品特性,并造成了产品在社会上流传的特性。农产品生产企业应加强该种自然文化属性的使用,增强顾客的认知,可以强化顾客满意度的显著提升。加上国家认证的无公害、有机等属性,农产品在市场先天占据先机。3、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面对贵阳市竞争激烈的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为了保持和扩大在贵阳市农产品市场上的份额,提高所销售的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也是一个有效的策略。而贵阳市农产品市场要求日益增加,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这样的产品线根本无法适应消费者的需要,从而导致了消费者的满意度低下。因此,农产品销售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一定要强调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的自主创新。

(二)提高服务水平

提升农产品顾客满意度的思路要求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要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把顾客需要作为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销售农产品的源头。在能提供良好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服务水平的提升。现在大多数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的销售网点没有体现自己的特色,从购物环境上来说大同小异,更有甚者因为不重视购物环境的建设,不仅无法激起农产品顾客的购买欲,还会适得其反,然顾客产生厌恶情绪,原理农产品呢销售网点。因此,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必须要完善农产品的销售购买环境,只有完善农产品的销售和购买环境,顾客才会感觉到购买农产品的舒适性,获得了农产品购物完美体验的消费者,自然会有农产品购物时最高的顾客满意度。

篇2

2014年,是改革年、攻坚年,政府工作既面临添活力、增动力的难得机遇,又肩负保增长、调结构的沉重压力。讷河市通过多年的努力工作,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积蓄了一定的发展能量。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只要咬定目标,抢抓机遇,砥砺攻坚,就一定能够取得新突破,创造新辉煌。今年,讷河市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王平: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齐齐哈尔市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三化”建设为统领,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深入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市、产业富民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工业城、现代农业试验区、商贸流通集散地建设,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大市转变、由农产品生产大市向农产品加工大市转变,奋力开创讷河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

记者:今年,讷河市政府主要预期经济指标如何?

王平:今年,讷河市政府的主要预期经济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财政收入增长17.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化率达到41%。

记者:为实现上述目标,讷河市政府要重点抓好哪些工作?

王平:第一,实施项目建设攻坚,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坚持投资拉动和创新驱动,以优势资源对接优质资本、高端技术和品牌企业,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支点。深入谋划项目。加强产业规划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在农产品精深加工、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现代农业、新兴服务业等方面,积极谋划一批关乎讷河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项目,奠定产业升级基础。实施项目谋划专家论证、评估会审、社会公示制度,提高项目谋划质量。广泛招引项目。适当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将资源占用少、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大、就业拉动强的产业项目作为主攻方向,实现从“数量招商”向“质量招商”转变。围绕主导产业纵向延伸、新兴产业横向布局,定向沿海地区和内陆发达省份,兼顾国际知名企业投资动态,着力推进定位招商、板块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力争引进总部型、基地型、龙头型项目。强力推进项目。按照投资强度、单位产出、配套能力、财税贡献等指标,制定项目评价体系,健全企业失信惩戒和优惠政策退出机制。创新项目包保机制,搞好“菜单式”服务,突出抓好32个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合同约定,推进湖南满师傅大豆深加工等12个续建项目如期复工,按期投产。突破瓶颈制约,确保正友公司大豆功能乳饮料生产等12个新签约项目尽早开工,完成当年投资计划。跟踪洽谈,力争方便米饭生产等8个意向性项目尽早签约落地。提高园区承载能力。按照产城一体发展方向,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道路、给排水、电力、供热、绿化等建设任务。提高项目入园标准,搞好园区企业布局,引导项目之间联合建设厂房,配套使用土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为项目摆放及打造新的工业集中区、产业开发区预留空间。

第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效。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落实全省新“工业17条”,加强政策配套和要素整合,逐步改变粗放的增长方式,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提高行业创新能力。鼓励现有企业搞好产学研结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技改步伐,提高核心竞争力。支持港进集团、昌远生物公司等5户企业,完善技术研发平台,优化产品结构,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北大仓酒业、北方马铃薯公司等新建企业,紧盯产业发展前沿,搞好科研成果引进和转化应用,培育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开拓能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完善银企对接平台,协调金融机构,运用灵活的利率政策和有效的金融产品,对资产负债率处于合理区间、成长性较好的企业给予中长期贷款支持。帮助恒阳集团、港进集团等处于发展关键阶段的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加快裂变扩张。做大工业经济增量。按照“抓大、扶小、改老”的思路,引导新恒阳生化、恒阳食品、恒阳牛业、普邦明胶、博城糖业等企业进行优势互补,联营合作,降低营销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搞好扩大再生产;加大对完达山豆奶公司、黑龙江才子制油公司等中小企业培育力度,促其加快发展,形成规模;支持天丰面粉、瑞河塑编等老企业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借力发展。2014年,全市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户。

第三,建设现代农业,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推进农业集约化。以整合资源要素为重点,促进土地产出能力和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390万亩,带动新转移劳动力3000人。加快尼尔基直供灌区田间工程建设,尽快发挥工程效益;加大旱田改水田力度,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完成应急嫩干堤防建设和全部水毁工程修复。争取新组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10个,新增大中型配套农机具500台。推进农业组织化。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坚持边发展边规范,指导合作社健全各项机制,提高运行质量,新规范合作社150家,新发展规模种养殖合作社60家,确保实现入社农户达到90%、入社耕地达到85%的目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企业与合作社通过注资入股、相互参股、签订单等方式,搞好农副产品基地布局、精深加工和全产业链开发,壮大“薯豆肉酒”食品产业,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推进农业专业化。推广良种良法,实施集成创新,完善技术规程,培育高标准农业典型24个。继续实施“2211”种植结构调整规划,增加水稻、玉米种植面积,适当压减大豆面积,稳定马铃薯面积,鼓励农户种植甜菜、高粱等经济作物。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建设绿色食品基地450万亩、有机食品基地15万亩。继续实施高产创建示范工程,落实核心区面积55万亩、示范辐射区74万亩、带动区220万亩,建设玉米、马铃薯科技示范园区各1处。加快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步伐,新建10万只肉鸡养殖小区3个、万头肉牛养殖场2个,支持企业深度开发畜禽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农业社会化。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好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植物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农资市场监管、农产品检测等公益。支持集散批发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发展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等新型农业服务业态,加快构建适应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需求的服务网络。

篇3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无论是玉米单产还是人均占有量、商品量、调出量等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但是玉米收不进、储不下、销不出的困境一直困扰吉林省很多年,黄澄澄的玉米成了“黄金包袱”。

“跳出农业发展农业,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和思维来思考农村问题,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是吉林省多年探索实践的结果。一大批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深加工企业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应运而生。”吉林省农委主任任克军说。最近3年,吉林省新上较大规模农产品加工项目2025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52个,形成了玉米、水稻、大豆、肉猪、肉牛等十大龙头加工企业群,粮食加工能力达到175亿公斤,加工品种发展到3000多个,玉米加工增值幅度达到数十倍。

任克军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崛起,始终保持20%以上发展速度,2008年销售收入实现1860亿元,成为吉林省仅次于汽车行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长春大成玉米公司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之一,加工能力位居世界第二,其赖氨酸销售占据世界市场的70%;长春皓月集团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牛加工企业,牛肉出口量占全国的50%;吉林德大公司成为国内最大肉鸡加工企业,进入全国进出口500强企业行列……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吉林省重点龙头企业达320户,销售收入达亿元以上的90多个。

篇4

近年来,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与汽车、石化成为全省三大支柱产业。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把吉林省建成农产品加工大省的目标,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了合力推进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有效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需求问题,12月22日,省农委组织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与部分长春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银企对接,让企业和金融机构零距离接触,一对一洽谈,面对面沟通,加深了解,寻求共同点和结合点,以期实现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金融部门的双赢目标。

省农委副主任于文波在致辞中说,省委省政府把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高度来部署,是着眼于农村经济的长远目标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壮大我省县域经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多年来,吉林省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努力做大做强以玉米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预计今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将达到2150亿元,同比增长15%,这些成果的取得与金融部门和企业家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于文波希望农产品加工企业珍惜机会,多了解金融知识,把握金融政策,提高运用金融产品的能力。同时提高诚信意识,银企之间构筑起信任、合作、互利的和谐关系,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

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副行长孙平生表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是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的战略安排,近期又把为涉农企业服务作为重点的工作方向,明年将把贷款业务专门划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涉农企业。建行将不断开发为涉农企业服务的思路和产品,不断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切实解决企业创新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

对接会上,建行和省担保公司业务人员介绍了相关金融产品。来自长春市的11家重信誉、发展前景良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建行和担保公司就如何减少不良贷款,拓宽抵押条件,有效安全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足额贷款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省农委乡企局(农产品加工局)局长马成武主持对接会。(丁晓云)

篇5

河南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主要承担河南省大宗农作物和特色农作物的综合加工与利用、食用菌的鲜活农产品的保鲜与深加工、油脂等的高效分离与活性成分的提取、农产品及食品非加热加工技术、方便即食营养谷物早餐、香椿活性成分提取的质量控制与质量标准技术等研究。秉承“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示范推广”的理念,与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在省内近十个地市建立了科技成果示范基地。

“十一五”以来,河南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多项,获得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包括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大公益专项、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100余篇,其中SCI 5篇,出版著作10余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先后获得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科技成果奖、河南省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科研成果简介

果蔬真空脱氧充氮烫漂方法及设备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在真空充氮条件下对果蔬进行烫漂的方法及其设备。首先,烫漂液抽真空至0.08~0.095MPa,保持3~5min,将其中的氧气完全抽出,然后充氮气恢复到常压,并将其加热至沸腾;同时待烫漂的果蔬物料抽真空至0.08~0.095MPa,保持3~5min,将其中的氧气完全抽出;然后,利用两者之间的压差将沸腾的烫漂液与果蔬物料混合,进行烫漂4min,在此过程中保持充入氮气;烫漂结束后,将果蔬物料迅速取出,进行冷却。本技术方法操作简单,能有效克服传统热水烫漂中果蔬氧化褐变严重、营养物质氧化破坏等缺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目前实用新型专利已获授权(专利号:ZL 201120115515.4)

速冻青麦仁技术

用已经长饱满但未熟的小麦粒速冻而成,色泽碧绿,口味独特,味道清新爽口。青麦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叶绿素、膳食纤维和α、β两种淀粉酶,具有帮助人体消化、降低血糖的功能,是一种高营养的纯绿色食品。青麦仁属素食类食材原料,纯天然绿色食品,食用广泛,口感鲜嫩,是餐桌上的绝佳美食,申请发明专利1项。

高活性玉米膳食纤维的制备及应用

结合我国玉米加工产业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联合采用超声波助提、固态气爆、超微粉碎等现代物理高新技术和生物酶解技术,对玉米皮制备高活性及水溶性玉米皮膳食纤维的提取、分离、纯化精制等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成功开发出一套提取制备3种玉米皮膳食纤维产品的工艺,且已实现规模化生产,玉米皮天然SDF得率大于5.5%,纯度高于71%;玉米皮改性SDF得率大于16.5%,纯度高于76%;玉米皮高品质IDF粒度160-200目,得率大于50%,纯度高于86%;并对三种玉米皮膳食纤维产品的理化特性和生理活性进行系统评价,检验得出三种产品均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和较高的生理活性,使玉米皮加工增值10倍以上,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技术获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科技成果一等奖。

小麦胚芽综合利用加工技术

利用小麦胚芽加工出小麦胚芽油、谷胱甘肽和麦胚蛋白三种产品。产品在美容、保健、营养强化、品质改良等方面有重要功效。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使产品得率显著提高。

芝麻素提取技术

从芝麻中提取芝麻素等天然抗氧化剂成分。芝麻素可用于功能保健食品和药品。超临界CO2萃取、分子蒸馏等高新技术使芝麻素得率提高,纯度达95%以上。

篇6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市场结构;市场绩效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2

一、引言

湖南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丰富的农林资源为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条件。近年来,受农产品加工产品市场需求旺盛的拉动,湖南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湖南也相继出台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规划,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富民强省的战略选择之一。

目前,湖南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位居全国前十,农产品加工业对经济发展作用不断凸显,但其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企业规模小,产业进入门槛低,产业内无序竞争大量存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上述不足之处都极大地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发展,要解决当前湖南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竞争和效率等诸多相关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组织市场绩效研究,这对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组织健康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有效竞争,以及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为政府制定农产品加工产业组织政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市场绩效及评价指标

在产业组织传统理论当中,市场绩效通常表现为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的结果,它是由一定的市场行为下的某一产业的价格、产量、利润、成本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经济成果所体现。

我们采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来衡量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组织市场绩效,这些指标包括行业盈利能力、行业生产效率状况、行业债务风险状况,通过这些指标反映农产品加工市场的经济资源配置及经济运行效率。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劳动生产率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行业债务风险则通过行业的亏损面、亏损企业平均亏损来进行衡量,行业的亏损面大、亏损企业平均亏损额高,则行业债务风险高,也意味着该行业的市场绩效低下。

三、湖南农产品加工产业组织市场绩效实证分析

1. 湖南农产品加工行业盈利能力

2010年湖南省规模以上①农产品加工行业总资产贡献率见表1,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整体盈利能力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加工业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烟草加工、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均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相比之下,湖南省的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盈利能力较弱,其中造纸及纸制品业总资产贡献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同处中部地区河南省相比,除个别农产品加工行业外,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组织整体盈利能力低于河南省,表明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行业盈利能力与其他内地省份存在差距。

2. 湖南农产品加工行业生产效率

如表2所列,湖南省农副产品加工、烟草、皮革、家具制造、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复制行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烟草、皮革、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及农副产品加工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食品制造、木材加工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饮料、纺织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同处中部地区的河南省相比,除烟草业的劳动生产率占优势外,其他农产品加工业在劳动生产率方面都落后于河南省。作为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行业,烟草业一直是湖南农产品加工业重头产业,在湖南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烟草制品业“绝对优势”已受到来自自身和外部的极大挑战,高利润回报的区势已很难继续。但从总体来看湖南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势头依然良好。

3. 湖南农产品加工行业资产质量和债务风险

2010年湖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亏损企业共计89家,其中烟草与家具制造业无亏损企业,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行业亏损企业数分别18、11和5家,亏损面积最大的行业为纺织业,亏损企业为22家,亏损率达到6.94%,但低于浙江省纺织业亏损水平。湖南省行业亏损面积与浙江省进行横向比较,湖南省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行业亏损率分别为1.74%、3.14%、1.66%,均低于浙江省同类行业亏损率,其中浙江省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亏损率分别为14.16%、14.68%。整体而言,湖南省农产品加工行业的亏损面都控制在 10%以内,表明湖南省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债务风险较低。

从资产负债率指标来看,2010年湖南省除造纸及纸制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食品制造业资产负债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副产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8.33%、45.62%,烟草业的资产负债率为15.19%。

四、政策建议

1. 实施品牌创新战略,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龙头企业与其他省份相比实力相差悬殊,无法形成大企业的雄厚资金实力,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规模经济效益。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可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减少无序竞争,适度提高行业集中度。龙头企业不大不强已经成为湖南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必须在品牌、行业、资源以及资金等方面进行整合。

2. 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构筑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建设有利于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湖南农业独特的资源与区位优势,可以以主导产品为依托,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新的生产力,需要形成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根据湖南各地区特点,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重点扶持湖南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总体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升级将是湖南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构筑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3.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尚未形成规模,企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加之农产品加工业是弱质产业,企业发展会受到资金的约束,这也是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要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必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一方面政府需转变职能,通过制定与改进市场准入、税收等各个层面的政策与措施,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宏观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应构建一个完整的贷款担保体系,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4. 提高企业管理及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

湖南省农产品加工比例低,对农产品转化率低,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缺乏,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能力低,新技术的引进、消化能力也偏低,这引起都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尤其是对农产品深加工影响更为显著。必须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产学研联合,以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为湖南农产品加工业中部崛起练好扎实的基本功。

注释:

①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参考文献:

[1]李春海,张文,彭牧青.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及其导向:组织创新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011(03):49-57.

[2]盛孝邦,程不吾.对湖南农产品加工情况的调查与建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04):1-4.

[3]王亚静,毕于运,唐华俊.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绩效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10(01):71-79.

作者简介:张彩霞(1974-),女,山西大同人,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产业组织和农产品国际贸易。

篇7

1.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2.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吉林粮食集团有限公司

4.中粮生化能源(榆树)有限公司

5.吉林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吉林省新天龙酒业有限公司

7.四平金士百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8.梅河口市阜康酒精有限责任公司

9.吉林省集安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0.吉林省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

11.黄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12.通化万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3.嘉吉生化有限公司

14.吉林市长白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15.吉林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6.中粮生化能源(公主岭)有限公司

17.吉林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8.吉林粮食集团米业有限公司

19.天成玉米开发有限公司

20.抚松金隆木业集团有限公司

21.敦化市中信木业有限责任公司

22.吉林省通化振国药业有限公司

23.洮南市北方金塔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24.吉林华正农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25.通化金马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6.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

27.吉林省宏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8.吉林福源馆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9.通化华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30.长春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

31.吉林省乳业集团广泽有限公司

32.珲春森林山木业有限公司

33.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

34.安图旺民长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35.长春市佳龙农牧食品发展有限公司

36.临江市宝健木业有限责任公司

37.康美新开河(吉林)药业有限公司

38.长春市圣泉春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39.辽宁唐人神曙光农牧集团农安牧业有限公司

40.吉林正方农牧股份有限公司

41.吉林卓越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42.吉林龙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43.延吉秀爱食品有限公司

44.吉林省德春米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5.长白山酒业集团有限公司

46.长春雪国高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47.吉林省榆树钱酒业有限公司

48.吉林永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49.吉林福敦木业有限公司

50.吉林松宝生物技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51.梅河口市海山纸业有限责任公司

52.长春市吉星实业有限公司

53.吉林省阿满食品有限公司

54.公主岭禾丰牧业有限责任公司

55.吉林省东北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56.吉林省老昌食品有限公司

57.吉林粮食集团长白山天池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58.吉林市东福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59.榆树市吉酒王酒厂

60.吉林省榆树市四海食品有限公司

61.伊通满族自治县吉云鹿业发展有限公司

62.四平市种鹿场有限公司

63.吉林天强制药有限公司

64.吉林省正通牧业有限责任公司

65.延边三汉物产有限公司

66.吉林省中华参加工有限公司

67.柳河县康华牧业有限责任公司

68.珲春华瑞参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69.四平市昌源禽业有限公司

70.镇赉县绿禾有机食品有限公司

71.镇赉县嫩江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72.吉林宏原实木制品有限公司

73.梅河口市广源粮谷有限公司

74.吉林新方圆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75.双辽市晶美鹅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76.吉林市大森林食品有限公司

77.吉林宝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

78.吉林春光牧工商集团

79.梅河口市兴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80.吉林康大食品有限公司

81.长春谷实饲料有限公司

82.吉林省奈奇生态食品有限公司

83.吉林市双士药业有限公司

84.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

85.吉林丰正大豆食品有限公司

86.延边汪清干菜加工有限公司

87.吉林梅花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88.长春老韩头清真食品有限公司

89.吉林省陆路雪食品有限公司

90.吉林省田野泉酿造有限公司

91.大明辐照灭菌(集团)有限公司

92.吉林鸿大牧业有限公司

93.东丰县金城谷物有限责任公司

94.吉林兄弟木业集团有限公司

95.白城市谷丰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96.吉林省百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97.吉林德翔牧业有限公司

98.大安市亿龙葵花有限公司

篇8

农产品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

甘肃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农业发展的基本定位,从品种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三个方面进行调整,按照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业三个层次整体推进,建成了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及商品薯生产基地,以定西、陇南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平凉、天水、陇南、庆阳为主的苹果生产基地,以河西走廊为主的杂交玉米、瓜菜制种、酿造原料等基地。

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扩展

据统计,目前甘肃全省共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534多家,农产品加工能力1400多万吨,其中,建成规模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60家,淀粉加工能力近80万吨,浓缩果汁加工企业7家,年产能力12万吨,啤酒麦芽加工企业42家,设计生产能力85万吨。农产品加工也由原来的粮食加工向畜产品、果蔬、中药材及玉米制种等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变,加工企业也基本覆盖了全省地方特色的牛羊肉、中药材、啤酒大麦、玉米制种、牧草等优势产业。

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稳步扩大

2014年,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2960多万亩,形成了草食畜、马铃薯、水果、蔬菜等战略性主导产业,制种、中药材等区域性优势产业,以及食用百合、油橄榄等一批地方特色产业和产品。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在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的同时也为甘肃省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持。

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集群迅速崛起

2014年,甘肃省从事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营销的农户达到235万户,增收总额60.11亿元,户均增收2557元,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增收总额达到39.48亿元。

农产品产后贮藏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篇9

一、基本情况

2011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3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385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1%;实现营业收入13171.0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279.88亿元,税金总额583.66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7.57%、31.47%和29.77%,成为拉动全省工业增长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企业集群的形成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全省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服务质量等一系列措施,壮大和形成了一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覆盖全省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体。截至2011年底,全省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875万户,年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789个,全省农产品加工已发展到24个行业、23个门类,火腿肠、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汤圆等面制速冻食品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全省17家企业的21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30家农业龙头企业的商标被国家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截至2011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吸纳180.15万人就业,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的30.91%,全省各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农民提供人均年工资性收入近500元,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左右。

二、主要特点

1.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目前,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各类龙头企业6300多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60家,省级562家。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789家,超10亿元66家,超30亿元13家,超50亿元5家,超100亿元的4家。

2.部分行业增长势头强劲

河南省100家规模以上蔬菜、水果及坚果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9.69亿元,同比增长52.05%,高出农产品加工业平均增速15.7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4.62亿元,同比增长53.79%,高出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平均增速25.03个百分点;上缴税金总额4.66亿元,同比增长36.62%,高出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平均增速11.52个百分点。2011年农产品加工业分行业营业收入增速情况见图1。

3.农产品加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2011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1%,但省辖市之间增速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有12个省辖市的增加值增幅高于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平均水平。其中,许昌市位居第一位,增幅26%;其次为鹤壁、平顶山、商丘、驻马店市,增幅分别为24.5%、23.5%、22.5%、22.4%。同时,有6个省辖市工业增加值增幅低于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幅平均水平,其中,郑州增幅仅为7%,与河南省平均水平相差12.1个百分点,济源市增幅为13.5%,与河南省平均水平相差5.6个百分点。2011年各省辖市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速情况见图2。

4.出口产品交货值增幅持续下滑

受国际金融环境影响,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出口产品交货值增幅从4月份开始已经连续7个月下滑,截至12月底,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出口产品交货值同比增长15.3%,比第一季度24.1%的增幅下降8.8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平均增幅16.6%下降1.3个百分点。

三、存在问题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但2011年的经济形势较为复杂,各种因素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1.经济增幅逐季回落,稳增长压力大

在工业增速放缓、投资增幅回落、内需贡献乏力、外部经济环境不断恶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增速呈现前高后低发展态势。2011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增幅为36.33%,一至三季度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增幅为37.05%,全年增幅比前三季度分别回落0.72个百分点。据省统计局企业景气监测结果,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2.0,比三季度回落7.4点;企业经营景气指数为73.6%,较上季度下降2.5个百分点。

2.成本上涨过快

2011年,河南省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8.0%,工业企业原料购进价格总指数上涨11.3%,劳动力成本同比上涨了10%以上,加之能源等多种要素价格同步趋涨,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上涨较快,利润空间严重压缩,部分微利企业甚至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

3.较多企业遭遇资金困境

为抑制通货膨胀,国家采取货币紧缩政策,央行连续6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减少放贷资金,融资贷款难度加大,造成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受金融政策调控影响,少数企业存在资金链断裂的困境,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原本贷款困难的小型微利企业更是雪上加霜,甚至面临停产的危机。

4.肉类加工企业利润和增速下滑较为明显

由于饲料及人工成本上涨,加之生猪出栏数的减少,导致生猪收购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了近50%,而肉类加工企业的产成品出厂价格却与同期基本持平。截至2011年10月,河南省规模以上肉类加工实现营业收入1084.89亿元,同比增长27.37%,低于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速9.8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64.49亿元,同比下降1.21%,低于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速29.97个百分点。据了解,由于利润空间的极度萎缩,规模以上的加工企业通过内部挖潜等措施,少有盈利,而中小企业的发展更为困难。

5.世界经济二次探底风险增加

受欧债、美债危机影响,国际市场萎靡不振,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增添变数,今明两年的全球增长预期均向下调整,如果世界经济二次探底,风险将不可避免的从贸易、资本等市场传导至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对出口型企业受国家贸易需求减少的影响,出口贸易交货值仍将存在持续下滑趋势。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1.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是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发展。结合河南省开展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重点引导支持10个农业产业化示范集聚区建设,在省已明确企业进入产业集聚区应享受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对进入农业产业化示范集聚区内的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省级龙头企业认定和推荐国家级龙头企业方面,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二是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方面发展。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采用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技术进步。大力发展节能型、减排型、成长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淘汰落后、粗放型的企业,最终走高端取向、集约发展的路子。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层次的科研合作,不断拉长产业链。积极争取农业部的工作支持,力争在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较为集中的区域继续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活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加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三是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工作。以调整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为目标,以扩大开放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地为依托,以驻马店市举办的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为平台,以国内、外500强企业,亚洲、港澳华裔,沿海发达地区的知名食品企业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抓招商,围绕发展现代物流抓招商,围绕现有龙头企业、突出大项目招商,围绕观光农业、休闲食品抓招商。采取以专业小分队的招商,赴境外和沿海发达省份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商,为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2.发展优势主导产业

一是充分利用河南省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面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果蔬、饮料、冷链物流、休闲食品、调味品等生产企业,尽快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依据目前在全省已初步形成的主导产业,力争 “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建成一个生产基地,拉长一个产业链条,富裕一方群众”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理念。培育以商丘、新乡、漯河、南阳、周口、驻马店等市为主的粮油加工业;培育以郑州、商丘、三门峡、安阳、鹤壁等市为主的果蔬加工业;培育以郑州、焦作、商丘等市为主的乳制品加工业;培育以漯河、南阳、许昌、鹤壁为主的肉制品加工业。二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工程。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制定科学的品牌发展规划,强化内生机制和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宣传,不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争创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三是推进行业十强的评比工作。对进入行业十强龙头企业,在推荐国家级龙头企业,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充分发挥行业十强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3.解决企业融资难和推进涉农企业上市

一是积极协调省内各家银行和省中小企业担保集团,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贷款担保。二是与省金融办、省证监局搞好合作与配合,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摸清涉农上市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帮助协调解决,争取河南省更多的涉农企业上市。

篇10

朝阳市张铁民市长在欢迎辞中简要介绍了朝阳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并阐述了朝阳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技术水平的必要性以及破解技术难题的紧迫性。他指出,通过这次对接会的举办,必将使朝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有一个大幅度提升,朝阳的农产品加工业必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辽宁省农委主任刘长江在讲话中阐明了辽宁省举办本次对接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指出,本次会议的举办,将为辽宁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机遇,对于解决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实际技术难题,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张天佐局长发表重要讲话,他首先强调了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难题,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是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必要手段。随后他介绍了农业部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工作进展。最后他指出此次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活动,将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相关科研单位建立一个“产学研”合作平台,为解决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力量不足问题,加速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针对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特色及优势,活动设立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畜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四个分会场,邀请了8位相关农产品加工行业知名专家在分会场作主题报告。各位专家从相关行业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发展建议等方面展开讲座,高屋建瓴,既有宏观层面的全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又结合微观加工企业实际,参会企业代表听得津津有味,掌声不断,大家一致反映,报告让企业代表了解了自身加工技术在全行业中的位置,开拓了眼界、提高了认识。

现场技术对接阶段,四个加工领域的8位专家带着农产品加工科研成果,与来自辽宁省14个市县的200位企业技术代表在畜禽制品深加工技术及设备,肉鸡产品分割、熟食蒸制技术,肉制品防腐保鲜技术;糯玉米、有机杂粮产品真空保鲜技术,杂粮、面粉综合深加工技术,葵花油的加工、脱脂、提炼技术,花生油压榨产出技术,饲料加工技术;红树莓鲜果储藏、防褐变、防灰霉病技术,樱桃汁、酒产品深加工技术,蔬菜生产、清洗、加工技术,薯类深加工技术,蘑菇罐头装罐衔接技术;以及河蟹、贝类、海参、海藻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风味鱼、唐扬鱿加工技术及烘道热冷风的转换技术,海洋水产品冷冻、加工操作技术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探讨,现场为企业技术代表答疑解惑。企业代表畅所欲言,专家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分析,为企业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找原因,寻对策,将一个个困扰企业的技术难题轻松化解,令与会企业代表十分满意,会场气氛热烈活跃。

篇11

1.甘薯全价开发利用新技术

该技术包括甘薯颗粒全粉生产技术和甘薯综合利用加工“膳食纤维、甘薯汁、淀粉”技术,实现特色甘薯的“全价利用,无污染,零排放”,彻底解决薯渣、薯液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系列产品有甘薯营养全粉、甘薯复合营养大米、甘薯复合营养面条、甘薯罐头、甘薯汁饮料等。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一种紫心甘薯原汁的生产方法及其产品(专利申请号:200910026115.7)。

2.草莓精深加工新技术

该系列技术解决了草莓加工过程中的色泽、风味、营养及生物活性变化和损失问题,通过酶促与非酶促氧化控制技术,抑制草莓加工过程中的褐变与活性损失;通过非热杀菌技术(高压脉冲电场杀菌),解决高温杀菌对草莓汁风味与营养的破坏,保持草莓汁天然风味与营养;通过低能耗微波组合干燥技术,缩短草莓干燥时间,降低草莓产品干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该系列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草莓固有风味、原有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产品色泽鲜艳、风味优良、营养丰富,能够全面提升草莓产业加工技术水平。系列产品有速冻草莓、NFC100%全果草莓汁、活性草莓粉。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一种测定小浆果ORAC的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专利申请号: 201110114323.X)。合作企业为东海县黄川镇新桃草莓合作社和连云港天宏管业有限公司。

3.低值淡水鱼肉发酵香肠的生产工艺技术

该技术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对低值鱼进行深度开发、生产,以海产或淡水低值鱼为原料,在单一发酵剂的基础上,以混合发酵剂对鱼肉糜进行发酵,抑制肠道菌生长,提高鱼肉糜凝胶强度和白度,改善其风味、质地、色泽与保存性。该技术制备的鱼肉香肠产品,营养丰富、口感鲜嫩、食用方便,并且具有抗氧化、降血压等多种保健功能。该技术能充分利用我国低值鱼资源,为低值鱼的加工和增值转化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品有低值鱼肉香肠。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一种发酵生产低值鱼肉香肠的方法(专利申请号201010101412.6)。合作企业为雨润集团。

4.低蛋白营养挂面生产技术

该技术根据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特殊营养需求,采用低蛋白含量的谷物粉、果蔬粉为主要原料,通过预熟化加工和挤压成型技术,面条产品成型好,耐煮,不断条,口味接近普通面条,且具有特殊的蔬果清香。该技术生产的面条产品,蛋白质含量低于0.5%,其钠、钾、钙、镁等矿物质元素也远低于普通面条等食品,可以作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主食食用,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该技术还可以用于生产风味杂粮挂面、果蔬挂面等产品。产品有低蛋白营养挂面。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一种低蛋白营养面条的生产方法(专利申请号: 201010101414.5)。合作企业为北京百傲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二、果蔬保鲜技术

1.水蜜桃的贮藏保鲜技术

水蜜桃是江苏省特色水果,以皮薄、糖份高、肉质软、香气浓而享誉全球。成熟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正值我国高温天气,采后极不耐贮藏,常温下货架期仅1~3天。本项目组通过研究水蜜桃适宜采收期,采后处理方式,保鲜关键因子等,研发了以保鲜关键点控制并结合适宜保鲜剂为核心的水蜜桃保鲜技术体系,可延长采后水蜜桃保鲜期15~25天,损耗率控制在5%以内,贮藏后的水蜜桃仍具有被消费者接受的品质。

该技术已经在江苏省的徐州、宿迁、无锡、连云港、张家港、镇江等水蜜桃主产区、生产企业和农村合作社进行了推广和应用。

2.“丰水”梨的气调贮藏技术

“丰水”梨属砂梨系统,是日本著名三水梨中综合性状较好的一个品种,其成熟期为7月中下旬,正值梨果淡季,市场行情好,但采后品质劣变快,腐烂严重。近年江苏省“丰水”梨发展较快,苏北、苏中、苏南均有栽培,已成为江苏省主栽品种之一。目前江苏省生产上常采用常规机械冷藏保鲜“丰水”梨,然简单机械冷藏的“丰水”梨易出现果核黑心、果柄处霉烂、表面皮孔变大塌陷等系列问题。因此采后贮藏保鲜效果不理想。

2008年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项目资助了“气调贮藏技术对‘丰水’梨采后品质的研究”。该研究结果明确了采后”丰水”梨适宜气体贮藏的气体配比,并结合MA包装和CO2吸收剂等综合保鲜技术,有效的解决了简单机械冷藏保鲜丰水梨存在的问题,显著的延长了采后丰水梨的保鲜期和货架期。该技术在“黄花”、“黄金”、“幸水”包括“砀山酥”梨上都进行了推广,目前已经在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结合企业的情况进行了示范和应用。

3.李果实采后保鲜关键技术

李是我国的特色水果之一,果实以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市场占位好、经济效益高等特点而备受消费者青睐。然多数李品种的成熟期在高温季节,果实采后呼吸旺盛,后熟迅速,一般采后数天,果肉很快软化,有机酸和糖分减少,风味大幅下降,货架寿命因此缩短。鉴于此,在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农产品产后综合保鲜技术研究”(编号:2006BAD22B04)的资助下,项目组成员选择“黑宝石”和“安哥诺”李为试验材料,对李果实采后贮藏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

本研究成果分别在江苏、北京、陕西、山东和河北等地进行了示范和推广,对李果实传统的、粗放的贮藏保鲜技术进行了提升和改进,贮藏后可维持李果实原有的风味和营养品质,提高果实的商品率10%~20%。课题实施期内在示范点和应用单位共贮藏李果实约2100t,直接增值978.83万元,解决了采后李果实品质劣变快的问题,为提升李果实采后的贮藏保鲜技术提供了支持。

4.芦笋采后保鲜技术

芦笋,是百合科天门冬属植物。在苏北地区栽培的较多。然而与其他果蔬相比,芦笋可食用部分为植物的茎尖及花蕾组织,采后的呼吸旺盛,衰败极快,常温贮藏1~2天后,笋尖的包片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松散、开张,幼嫩的侧枝芽体也松散伸长生长,以及腐烂变质,失去商品性。

从2009年开始,项目组针对采后绿芦笋生理特性及发病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发出一种抑制绿芦笋采后软腐病的保鲜方法,能够延长绿芦笋采后保鲜期10~15天,货架期3~4天,相关内容已申请专利,并在生产区进行了试推广。

5.甘薯采后贮藏保鲜技术及环保节能甘薯专用保鲜库建设

甘薯是我国传统的粮菜兼用的作物,由于栽培要求低,耐贫瘠,故我国的大江南北各省市地区均有栽培,但是甘薯因为采后贮藏方式比较传统落后,江苏常年种植甘薯的面积达20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约为1800kg,但每年因贮藏方式不当,造成甘薯的损失在40%以上,如遇低温天气,如2007年冬季低温以及2009年初冬提前降温气候,部分地区的直接损失高达60%以上。

该研究以确定最佳采收时间、采后预冷处理关键技术、病原菌发病规律及绿色保鲜技术研究等,根据预期贮藏期的长短,形成了不同品种(黄甘薯,紫甘薯,白甘薯)系列保鲜技术体系,有效控制甘薯在贮藏期,腐烂、发芽、皱缩、异味等生理和病理伤害,能保证甘薯的周年贮藏和流通,保持甘薯应有的商品性状。

6.杏鲍菇采后保鲜技术及专用物理活性保鲜袋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是珍稀食用菌之一,我国杏鲍菇栽培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目前已成为产量增长最快的国家。采后数天便失去食用价值。因此,生产上常通过烘干、风干法处理新鲜的杏鲍菇,但较冷藏相比,烘干、风干处理后可导致杏鲍菇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总量出现较大的损失。生产上,在杏鲍菇采收后常采用薄膜包装的方法进入流通运输及货架销售。因此,针对采后杏鲍菇的呼吸特性,并结合薄膜包装材料的拉伸性、强度、水与气的透过量等主要性能的研究,研发出了杏鲍菇专用物理活性保鲜袋。

7.草莓采后保鲜技术

草莓采后生理代谢活跃,室温条件下常因Botrytis cinerea病菌侵染导致大量鲜草莓失去食用价值。在生产中,利用高浓度CO2气体抑制新鲜果蔬真菌腐烂已较普遍,但不适宜的CO2处理易产生无氧呼吸,导致果实产生异味及表面颜色消褪,当果实由低温贮藏条件移至室温后这些伤害症状变得更严重。因此,研究了不同气体浓度对草莓贮藏效果的影响。明确了草莓采后适宜贮藏的气体浓度和伤害阈值浓度,可为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三、浆果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新技术

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项目(cx(10)233)、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SBE200930324)、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SX(2010) 178)。

浆果中含有丰富的糖、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而且还含有活性多糖、多酚、黄酮等生理活性物质,对预防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浆果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新技术及多样化新产品开发为浆果种植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该成果的特点是采用生物酶解、膜分离技术和三效降膜浓缩等先进工艺,有效提高浆果的出汁率、果汁澄清稳定性和储藏性,生产果汁、果酱、果子爽、浓缩汁等产品;利用现酵工程技术,生产具有一定保健功能的特色果酒,最大限度保留了浆果的营养价值,香气浓郁,甜酸适度,是宴请宾客、馈赠好友的佳品。对浆果加工副产物的深度开发,生产食品功能性配料、功能油脂和花青素类产品。

该成果已在江苏南京、常州、连云港等地推广应用,现有物化产品黑莓浓缩汁、黑莓汁饮料、蓝莓汁饮料、黑莓果酒、蓝莓果酒、草莓果酒、黑莓籽油。

四、果蔬低能耗组合干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果蔬干燥加工中能耗高、生产周期长、产品品质差等问题,以提高品质、降低能耗为主要目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特色果蔬进行组合干燥研究,确定果蔬典型物料的最佳低能耗组合干燥工艺,并建立相应的果蔬干燥示范生产线,开发出苹果脆片、黑毛豆脆粒、甘薯脆片、杏鲍菇脆片、脐橙粉、苹果脆片、胡萝卜脆丁、南瓜脆片、冬瓜脆条和蚕豆脆粒等果蔬脆和速溶果蔬粉等多元化绿色低碳产品,并集成其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建立产品新工艺8个,制定产品质量标准4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其中授权1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9篇。

五、万寿叶黄素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品开发

针对我国万寿叶黄素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引种并筛选万寿专品种,建立万寿种植示范基地,分别在叶黄素提取分离工艺技术、稳定性、抗氧化作用机制、化学结构分析、检测方法、安全性、物理改性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改进了万寿叶黄素的传统生产工艺,研制开发出叶黄素软胶囊、叶黄素片新型保健食品。该成果申报4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1项获得授权,发表24篇学术论文。物化的产品有叶黄素复合软胶囊、叶黄素复合片、强化叶黄素玉米汁饮料。

篇12

总体运行情况

(一)总体运行较为平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增速较上年回落1.7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4754.9亿元,同比增长8.2%,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增速高1.2个百分点。三大食品行业中,食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增长,增速为12.3%,较上年回落3.6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速均为7.0%,分别较上年回落7.4和5.0个百分点。

(二)企业利润增速回落。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加工业结构调整阵痛显现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14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2244.8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较上年下降12.8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6%,超过工业0.7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2.8元,低于工业2.8元。分行业来看,除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的利润总额较去年分别下降0.4%、4.1%、1.3%之外,其他行业利润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三)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受国内需求增长、成本上升的长期因素和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宽松、价格下行的短期因素影响,201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农产品加工业累计完成出货值11392.0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较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加工业中,食品行业主要商品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919.1亿美元,增长3.2%,较上年下降3.7个百分点。出口增长4.9%,快于进口3.6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资产负债率下降。2014年,农产品加工业(不含中药)投资40571.3亿元,占制造业总投资的24.3%;投资额同比增长16.4%,增速高于制造业2.9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资产负债率为47.7%。三大食品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资产负债率为52.1%,高于农产品加工业平均水平;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6.1%、44.6%,分别低于农产品加工业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3.1个百分点。

2014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

一是适应消费结构变化,产品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消费需求和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正在向多元化、优质化、功能化等方向发展。市场供应产品种类显著增加、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不断上升。在粮食加工与制造行业,传统面粉、大米、淀粉等初加工产品的市场相对疲软,而焙烤食品(如饼干、糕点、面包)、豆制品(豆类休闲制品、豆乳饮料)以及调味品产业则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在蛋品加工行业,随着生产企业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日益提高,液态蛋、清洁蛋、专用蛋粉以及活性成分分离纯化等新型蛋制品的产销量高速增长,增长率高达30%以上。目前,北京90%以上的烘焙企业都已抛弃采用壳蛋而直接使用液蛋为加工配料。

二是应对经济增长新常态,积极开拓新市场。2014年,面对国民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农产品加工行业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拓新市场。一是主打健康品牌。受健康消费理念的影响,一些企业开始谋求新的增长点,将健康和均衡饮食作为研发产品的重点。例如,随着消费市场对食用菌加工产品认可度的不断提高,食用菌加工业发展迅速。食用菌饼干已获得良好的市场口碑和经营效益,即食杏鲍菇,杏鲍菇脆片等食用菌即食产品也大量上市并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香菇、姬松茸和木耳等食药两用菌精深加工的营养保健品和药品在市场上也颇受欢迎。二是实施差别化产品战略。产品趋同性高、附加值低一直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弊病,尤其以近年来持续价格战的方便面行业表现最为突出。在2014年上半年亏损持续扩大的局面下,某方便面龙头企业改变战略,推出“真材实料”的方便面新品开启了以高价格为价值驱动的行业变革。

三是电子商务深入发展,传统供应链与互联网加快融合。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及网络购物环境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网上购物,农产品销售由传统的菜场、超市渠道转向网络销售模式。诸如我买网、阿里巴巴、顺丰优选、京东、沱沱工社、优菜网等越来越多的电商竞相抢占市场份额,“平台化商业模式”、“基地+传统B2C+故事性营销方式”、“本地化+O2O模式”等各种营销方式不断涌现。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对传统物流思维和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吸引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入电商销售。2014年茶产业电商销售发展迅速,“双十一”期间前100名茶企电商销售额总和突破两亿,而2012年仅为3000多万元。蜂产品网销市场也逐渐兴起,部分企业抓住初期机遇期,成功抢得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电商化发展也逐步影响蜂产品原料的交易方式。2014年6月30日,蜂王浆在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首个上市交易的蜂产品,开启蜂产品交易新时代。

四是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离不开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科研单位及企业通过研发及消化吸收,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等,不断研发农产品加工生产工艺,大量新的加工工艺和装备技术获得突破,加工技术正向着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生产高效节能和高新技术实用化方向发展。2014年1月10日,《苹果贮藏保鲜与综合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被授予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系统地应用了膜技术及微波等技术,实现了苹果贮藏保鲜及全果综合利用。豆制品加工业运用UHT超高温灭菌、均质工艺、半干法制浆工艺等先进技术,使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在加工装备上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实现豆制品生产从洗豆、泡豆、点浆、凝固到杀菌和包装的自动化生产,并形成一批技术装备的拳头产品,畅销国内外。一批自主研发的豆制品加工设备陆续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五是海外投资并购目标拓宽,行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由于国内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上涨,尤其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同时美国、欧洲等地区经济形势欠佳,中国农业企业海外投资并购项目从前几年多集中于非洲、东南亚、俄罗斯等欠发达市场,开始瞄准欧美发达市场,投资并购项目开始对准该地区的知名农牧业和食品加工企业,从着重获得农牧业资源向获得先进的管理技术、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及市场开拓转变,农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开始向打造全产业链发展。2014年3月,中粮集团与荷兰农产品贸易集团Nidera签署协议,收购其51%的股权,完成了我国粮油行业最大规模的国际并购。中粮与Nidera将建立资源、市场、信息等共享机制,并在种子业务等领域开展合作。入股Nidera是中粮向海外粮油收储、物流和加工设施的适度延伸,将有力推进中粮产业链的全球布局。

2014年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亏损程度有所加重。农产品加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依赖资源投入的数量扩张阶段,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近年来,我国玉米深加工产能快速膨胀,由2009年的4750万吨上升至7726万吨,增幅62.7%,新疆、内蒙古地区增幅甚至达到746%和428%,而且主要集中在淀粉及酒精两大行业中,产品以淀粉、淀粉糖、酒精等初加工产品为主,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2014年在市场持续低迷,产品需求不旺的形势下,产能过剩的弊端更为突出,亏损现象相当严重,以长春大成为代表的全国重点龙头企业甚至面临倒闭。谷物磨制行业同样存在类似问题,行业平均开工率不足50%。从总体上看,201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的亏损程度较2013年同期有所上升。去年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约有7.57万家,其中亏损企业6721家,亏损金额609.0亿元,同比增长33.7%。烟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金额同比增速较高,分别为68.0%、51.1%和49.5%。

二是国内生产成本持续攀升,进口产品冲击明显。由于国内原料和生产配料价格居高不下,加上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2014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成本152966.5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蛋品加工和乳制品制造企业成本增幅最大,同比分别上涨了23.5%和20.1%。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1个百分点,高于利润增长率7.1个百分点。国内原料价格不断上升,使得大宗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现象更为突出,进口大量增加,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明显冲击。以乳制品制造业为例,2014年国际全脂奶粉价格连续下跌,与国内生鲜奶价格倒挂严重,奶粉进口数量增至105.4万吨,同比增22.0%。乳企采购国内生鲜奶的积极性很差,国内生鲜乳收购价格一路下行。一些规模牧场生鲜乳价格下降达到11%,山东、河北和黑龙江等部分地区出现鲜奶拒收和倒奶现象。

三是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市场监管问题引发关注。2014年,农产品加工行业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仍较为频繁,引发人们对市场监管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担忧。在粮食加工行业,云南昆明出现“毒米线”、焙烤食品行业出现“广琪”原料过期门等食品安全事件再次打击市场消费信心;在果蔬茶加工行业,茶叶等级虚标、滥用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超标、细菌总数超标等问题在部分企业中仍然存在;在畜产品加工行业,“注水肉”、“病死猪肉”和“过期肉”事件频频曝光;在蜂产品加工行业,网销产品监管落后成为质量安全的隐患。根据2014年中国蜂产品协会对网销蜂蜜质量抽查结果,抽查的28批次产品中有13批次被检查出存在掺假问题,占抽检总量的46.43%。进口蜂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较为突出,1-11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76批次进口蜂产品的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比上年同期增长181.48%,主要不合格原因为菌落超标、掺假等。

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环境展望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国将在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努力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定向调控和结构性调控,这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和积极因素。但在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一是改革深入推进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契机。尽管短期内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是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改革的深入、一系列定向调控政策和结构性调控政策的落实,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基础更实,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增长后劲更加充足。

二是消费需求结构升级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新的增长点。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去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阶段已经结束,个性化、多样化、安全化的农产品消费观渐成为主流,蕴藏巨大的消费潜力,有待农产品加工业创新供给、激活需求。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开启了新的销售模式,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三是劳动力优势减弱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转型升级。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劳动力生产要素成本优势慢慢消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所依靠的要素规模驱动力进一步减弱,迫使农产品加工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四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抑制农产品加工业出口形势好转。2015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大调整阶段,欧盟经济复苏乏力,日本经济深层次结构矛盾未有改善,特别是近期国际油价低位波动,导致俄罗斯、委内瑞拉等资源依赖型新兴国家经济面临衰退、通胀和金融波动的考验,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抑制农产品加工业的外部需求,给农产品加工业的出口带来压力。

篇13

《方案》指出,本次评比的范围是:在吉林省境内依法设立的以粮食、畜产品和林特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

《方案》指出,参加评比的企业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企业加工主营业务收入和经济效益在本省同行业处于较高水平。企业具有较强的投融资能力,资产优良,资产负债率较低,具有较高的银行信用等级。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自主创新工作业绩突出。在同行业中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与市场开拓能力居领先水平,品牌建设发展成效显著,企业产品竞争力强。企业产品质量处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完备,3年内未出现质量安全事故。企业纳税意识强,纳税额在同行业处于前列,没有偷逃税款现象,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对社会有所回报。企业诚信经营,市场知名度较高,没有消费者投诉。企业吸纳农民工数量增长速度较快,对转移农村劳动力贡献大,安置社会劳动就业率在同类企业中居前列。企业3年内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无重大食品卫生安全事故,无重大环保事故。

《方案》指出,评比标准为:企业资产总额1亿元以上,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或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为10分,各项数额每增加10%增加1分;企业净利润三年内均以10%递增10分。在此基础上每增加10%增加1分;企业资产负债率低于60%,银行信用等级A级5分,AA级15分,AAA级25分。企业产品获省级名牌产品5分,国家级名牌产品10分,中国驰名商标20分;企业每获得一项ISO系列、HACCP等有关质量认证的加10分。企业3年内转移农村劳动力达500人为20分,每增加100人加10分。企业设立独立研发机构的为10分,国家级研发机构加20分,省级以下研发机构加5分,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加10分,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国家科技进步奖加20分。企业纳税总额达500万为10分,每增加10%、增加10分;企业基本建设投资连续3年以30%速度递增为10分,每融资1000万,增加5分。企业3年内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10分,企业3年内未发生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的加10分,企业3年内未发生重大环保事故的加10分。

篇14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1

一、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阻碍发展的因素也是显而易见,其主要问题有:

(一)加工技术落后,制约着深加工的发展

加工设备简陋,生产机械化程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其后果就是加工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加工层次少、增值效益低;浪费和污染环境严重、产品质量差。

(二)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深加工比例低

我省食品加工企业,总体上是生产和加工集约化程度化低、规模小,资金有限,精深加工很少,很多企业处在初加工和粗加工阶段。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一些传统的名特产品,多属于“前店后厂”的作坊式加工。

(三)企业组织化程度不够,使加工企业不能做强做大

食品加工业品牌缺乏,在国内大都市的食品货架上,国际名牌农产品比比皆是,而且消费者对这些品牌也是耳熟能详。相反,我省农产品的品牌化程度,则远不如国际名牌。

二、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创新能力培育对策研究

(一)创新能力的培育体系

正如前文所述,农产品加工业属于制造业的范畴,我们把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归结为产业层面的创新。农产品加工业创新需要着重侧重以下几个要素:农产品加工原料创新、加工过程创新和加工产品创新。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承的关系。首先,加工原料创新是农产品加工业创新的基础,只有提供质地优良的农产品加工的原料,才能从农产品加工最初的源头确保加工制品的优良品质。其次,加工过程创新是农产品加工业创新的关键,只有在加工工艺、加工技术和加工设备等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才能保证加工制品的质量。最后,加工产品创新是农产品加工业的根本,不论是原料创新,还是加工过程创新,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加工制品。

(二)农产品加工创新能力培育的主体

在整个农产品加工业创新能培育的体系中,农户和企业是主体。因此,需要理清农户与企业之间,以及农户与企业与外部的关系是如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互动,原料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品生产联结紧密。农民按照加工企业的要求进行农产品的规范生产,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企业由于有了可靠的原料供给来源,将更多的力量投入于农产品的加工和营销,旨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工企业利用自身的辐射作用,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加强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之间的产业关联程度。

(三)政府在创新能力培育中的作用

农产品加工业的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升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企业的广泛参与和农民的大力支持等条件。但是,政府在这其中将起到关键性“护航者”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业的创新能力务必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产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指导思想,规范政府行为,政府的作用是为企业在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也就是引航与护航的作用。

企业终究要生存、要利润。只有使成功的技术创新能安全地获得应有的高回报的政策环境,企业才会把技术创新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才有技术创新的持久动力。

(四)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创新能力培育中的作用

目前,我省科技开发机构可以分为科研机构和院校两类,其中科研院所又分为省级和地方级,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成了我省农业科技开发体系,按照农业发展新阶段对科技的依赖和需求,我们可以把他们的职责定位为:首先,省级农业科研机构除承担部分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科研重点项目外,同时应根据本地区农业特点,强化为本地农产品加工业服务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其次,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主要进行农产品加工实用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国家应统筹考虑进行农业科研院所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分类重组,使农业科研机构能够顺利转换机制,适应市场,提高竞争力。国家要制定鼓励科技产业化和科技成果尽快应用到生产中去的政策,如对农业科技企业再投入科研、技术开发的利润免征所得税;科技人员技术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等。

(五)投融资体系构建在创新能力培育中的作用

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在培育和提高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创新过程的经费的投入不仅仅只是来自政府的支持,也同样需要金融机构的贷款的给以保障。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社会金融机构和政府投入的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和机制。

在整个的投融资体系中,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政府相关部门机构,应当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增加农产品加工业的总投资额。同时,利用农产品加工产品市场的配置作用,通过行业结构的调整,持续地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投资的效率和效益,增加投资主体个数及其投资的额度。

(六)技术人才对创新能力培育的影响

作为我国的一个农业大省,科技人才不足是我省目前的农产品加工科技人才现状的主要问题,特别是高学历和高层次的农业科技人员总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事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存在明显的断层情况,高级科技专家年龄老化较严重。在各专业领域中的科技人员分布不均衡,科研力量结构分布不适当。

(七)农产品加工业科技中介组织的作用

加强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其知识、技术转移和资源整合的功能优势农业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应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增强创新主体间的协调与合作,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系统整合。为此,我们应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升服务效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建设;加强多元化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联动,推动其与其他中介机构的联系与配合,实现服务功能的网络化。国家要鼓励农收高校和科研院所、涉农企收、社会团体等建立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优化完善,增强创新主体间技术转移和资源集成的联动合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