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网络自媒体专业范文

网络自媒体专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网络自媒体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网络自媒体专业

篇1

    在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凭着对成为一名优秀学生的目标和知识的强烈追求,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基本上牢固的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作到了理论联系实际;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扩展,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

    通过学习了多媒体专业设计项目的开发,包括authorware开发的模拟型课件,frontpageXX和asp开发的钢络类课件,smil语言开发的流媒体类wml开发的无线商务网页,vrml语言开发的三维网页,visual basic开发的实时视频监控项目。

对于我进行多媒体课程设计或多媒体项目开发有了很大的帮助。在校学习多媒体相关专业3年,我具有了较强的美术基础,有美感和良好的创作意念及理解;精通aftereffect、combustion等特效软件,熟练使用premiere等影视编辑软件;有良好的思维创意,空间想象能力强,对规划景观、工程和建筑有表现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开放思维,文字和平面功底扎实,能独立制作ppt策划文件。

    思想方面,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时刻以标准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很好的兑现自己的承诺。遇事沉着冷静,能理智客观的认识和看待问题,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篇2

【摘要】本文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兴起的浪潮中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从课程体系设定、实践基地教学方式、遇到的问题和设想三方面来论述地方高校如何整合资源达到新专业新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式。

关键词 全媒体技术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对1998 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9 年印发的专业设置规定进行修订,形成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这次修订的专业目录和专业管理规定,是为了建立科学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此新目录中,作为新闻传播学类的一个特设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增设符合当前新媒体产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黑龙江工程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2012 年开始招生,是东北三省首家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专业以文学、新闻学、传播学为背景构建跨学科师资团队,以全媒体传播、虚拟演播实验室为应用基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不断适应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发展,重视人才的创新性、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可塑性,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2012 年新目录出台,同时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有8 所,2013 年又有28 所高校开办该专业,教育部最新批复的2014 年有20 所高校开办此专业,由此可见,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已经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岗位,尤其是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以新媒体的形式出现衍生出来的人才需求量较大。现在所有开办新媒体专业的高校共同组建了新媒体联盟,每年不定期的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研讨会,笔者切身感受到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和中国传媒大学所能利用的资源相比差距比较大,特别是经费支持方面我们的投入远小于中国传媒大学,那么如果用仅限的资源整合出最大的价值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难题,我们所需要做到的就是差异化办学,培养目标要更好的服务于地方,并且专注于一点,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课程体系设置体现全媒体技术应用平台特色

任何专业的培养特色所依靠的都是课程体系设置,学生学了什么样的课程直接体现出我们要培养的学生能力,现在全国新闻教育呈现的是办学规模办学点的扩大,同质化也就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们所学的东西和传统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到底有多大的区别,用什么课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去区分新媒体专业的特色这是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所面临最严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走访了很多高校,其中有中国传媒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传南广学院等具有传媒特色的院校,同时我们和黑龙江地区的新闻主流媒体对新媒体平台现在最紧缺什么样的人才进行深入探讨,其中包括黑龙江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新闻网、劲彪新闻app 等媒体,主要就是为了探究课程体系的设定,我们需要做的是掌握本地区新媒体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

在2014 年我们将全国主流的全媒体信息编辑平台搭建进我们的实验室,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样一条新闻内容生产很轻松的可以转化成网页模式、手机app 模式,特别是对于视频内容生产的推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今为止在东北高校行业内这是独有的。同时我们的课程体系紧跟全媒体平台步伐,让学生们参与手机app 制作,微信公共号内容生产、推送营销,使学生们很是受益。

二、依托实践基地培养复合型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

想让学生们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那么高校教师首先要经常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依托实践教学基地,使教师能够成为双师型教学的典范,黑龙江工程学院出台了相应政策和考核体系,鼓励教师到各大主流媒体进行挂职锻炼,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将行业内最新鲜的技术要求和学生能力需求补充到课堂,让学生们始终感受到行业动态。

那么实践基地的“学与练”对学生们的技能信心的培养就更重要了,在这里以技术类课程学习脉络为例,因为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们在实践基地展示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大一到大四是从平面认知—立体认知—全媒体平台认知—学生自身最擅长的技术认知脉络顺序。

依据实践单位反馈行业内现在最紧缺的是具备跨学科知识的人才。媒介大融合环境下,媒体类工作者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内容生产管理、受众分析、受众反馈效果评估等一系列问题,从技术层面来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既会新闻写作并且能够进行ps 平面编辑,然后通过信息平台发出去,得到信息反馈之后能够进行spss 软件数据分析;同时学生们能够掌握新闻摄影摄像技术,采录完新闻事件之后回到实践单位能够进行audition 音频处理,edius 视频编辑,并且会ae 特效片头片尾制作,将这一切都做好了之后,新媒体复合型人才还会将这些内容换个形式发到网络平台上,那么就要求会flash 动画制作、网页设计和手机app 制作。

鉴于行业内所紧需的人才要求,我们不仅开设了相关技术类的课程而且还更新了课程考试方式以及考核标准,其中包含了四个部分:理论测试10%、媒体实践20%、媒体类相关作品60%、课堂出勤学习态度10%,新的考核方式更好的和实践基地结合,使学生们能够在学中练,练中学。

三、存在的困难和未来的设想

校内实践设备和课程难以匹配,媒体类专业属于“烧钱”专业,办学投入很大,但是回馈反应慢,特别是教学实践设备更新升级太快,新闻传播类实践教学相比其他文科实践教学是需要重装备的,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新闻是文科中的工科”。媒体类的设备往往价格高、消耗大、换代快。而且作为一个新专业还没有打出名头的时候想获得大的投入很难,全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2012 年有第一届学生,全国至今还没有此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在教师工作层面来讲,目前一线教师大多将大部分的精力时间投入到科研,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尤其是参与本科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热情度不够。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教师带队制作的新闻采编作品、广播电视微电影作品、广告作品和摄影作品都不算科研成果,这样就造成了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实践作品的动力就低了。

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我们有一些想法:第一,实践设备靠学校扶持,也鼓励学生们到实践单位去实际操作;第二,带学生们生产出的媒体产品,鼓励学生拿出去参加大赛,以扩大知名度,并且得到学校的资金奖励。第三,和实践单位沟通好,资源整合、联合指导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共同负责学生的教育培养,实现两个实践教学主体资源共享,让学生们参与行业媒体,让行业媒体指导教学,切实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办得特色鲜明,让学生满意。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ahgj.gov.cn/72/view/1835

②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调研与专业培养》[J]《. 现代传播》,2014(2)

篇3

[关键词]新媒体运营;汉语文学专业;人才培养

一、新媒体运营的涵义

“新媒体”在当今社会可谓是高频率词汇,但人们对新媒体的定义则是众说纷纭。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新媒体”自然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体的统称。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手机媒体的不断更新,以及其他媒体的发展则为新媒体提供了技术支持,技术是新媒体的核心。因此,新媒体的定义具有时间性和技术性。而新媒体运营,则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产物,新媒体运营通过以微信、微博、手机终端为主要自媒体平台,为大众推送丰富的文学阅读、创意广告、视频,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惊人的更新速度、全面的文化素材、创意的广告文案等,抓住大众的视线,成为大众获取资讯、日常阅读、消费导向的重要手段。

二、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才需求

新媒体运营人才主要指能够完成运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大众或“粉丝”提供优质、有高度吸引力的传播性内容的人才。余红教授的调研显示,社会最需要的新媒体人才前三名是:后台研发(26.25%)、文本编辑(11.57%)、产品经理(11.36%)。笔者从智联招聘搜索有关“新媒体运营”等相关招聘信息,综合2017年7月招聘信息,发现福建省厦门市各大岗位需求达525人,而新媒体运营人才需求最大的城市———北京则达13798人。通过整理相关招聘信息,本文将新媒体运营人才的需求按照职位类别和职位类型进行分类。职位类别:文本制作与编辑;视频制作与编辑;客户维护;数据分析;技术维护;活动推广。职位类型:专员;编辑;助理;主管;总监;经理;策划。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对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进行了整理,见表1。根据以上表格显示,“文本制作型”新媒体人才需求最多,占到33.9%。新媒体的内容制作,虽在部分内容中具有“新闻”属性,但目前大多数内容制作以转变为信息或资讯为主。新媒体运营人才从过去面向新闻受众的“新闻采编”岗位走向面向新媒体用户的“内容制作”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想制作的内容被关注、阅读乃至转发,就需要深谙社会化媒体平台传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去制作内容。大致来讲,内容制作型人才主要为各种组织或个人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等自媒体提供内容。由此可见,具备较好文字撰写功底,同时拥有较强的文案策划能力的人才是市场的最大需求。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现状分析

(一)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设置实用性低

秉承着传播文学文化的优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依然保持着“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化概论、基础写作”等传统教程。学习内容比较单一。而现今,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单一型人才而是多元化人才,纯理论的教学模式阻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应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样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缺乏文理渗透、宏观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不能够满足现今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需求,以及限制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弹性化。传统教材使课堂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不再被大学生所接受。

(二)课堂教学内容不适应社会需求

根据对目前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调查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课题研究创新不足、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当下,颇有经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大都出生于新媒体发展不够完善的时代,自身对新媒体不具有敏感度。并且,以往传承的理论思想,依旧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起重要影响。这些因素影响了教师对于新媒体环境的感受能力、融合能力,阻碍了创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导致教学内容毫无创新特色。故而,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之上,教师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或照本宣科,或将课本知识通过PPT或视频放映出来,虽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并无改变和发展。这不仅与学生心理需求形成冲突,而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思维逻辑的拓展。

(三)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根据近年来汉语言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本专业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足专业人数的二分之一,事业单位汉语言专业岗位需求同样呈下降趋势。尽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较宽、出路较广,文秘、广告策划、编辑、记者、公务员、教师等岗位均有大量就业选择,但课程设计的不足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出现脱轨等问题,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低,兴趣低。同时,该类岗位的替代性强,譬如,编辑、记者、广告策划均存在极大的竞争。本专业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足以应对市场发展的需求,使得学生纷纷转向其他岗位发展,导致该专业的人才流失严重。同时,随着国家的发展,企业级社会岗位对理工科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这无形中也给文科专业造成压力。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面向新媒体运营课程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一)不可替代的专业优势

随着新媒体运营的发展,编辑、策划等岗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通过在校期间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各类文学知识的积累与探究,对文章内容的编辑能力、策划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该类岗位存在先天的专业优势。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融入新媒体相关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出路。

(二)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相关课程有高度兴趣

对福建省几所普通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抽样学生达5000人,在回答我们提出的“是否对新媒体运营相关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时,92%的学生表示有兴趣学习。新媒体运营已成为当今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个企业的文化传播、产品的宣传、企业客户的维护等,都离不开专业的文案编辑与策划。学生们认为若是能够在校期间有该方面知识的积累,在未来的就业中,将树立更高的信心,形成核心竞争力。新媒体运营的编辑与策划重视创意,符合当代学生的兴趣。

(三)国家教育研究的支持与推广

2014年1月15日,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简称“新盟”),为全国高校新媒体教育与人才培养领域搭建起重要的交流协作平台。“新盟”将广泛吸纳全国各高等院校新媒体相关系所、专业、方向的管理者、学科带头人、教师、科研人员加入,共同推进中国新媒体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目前已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的85所高等院校、95个院系的230位教师加入“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

五、面向新媒体运营扩展专业科目建议

(一)立足专业,探求新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更为人所重视,作为该专业的学生,应当承担起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但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时,也应与时俱进,展望未来,在新的时代下,树立新的目标,应了解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确保汉语言专业能够学以致用,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二)设立新媒体专业课程,实现产业对接

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写作功底及语言文字功底,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应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延续传统的写作教学基础之上,增设“新媒体概论、网络技术、网络语言”等新媒体专业课程,将二者融合,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能掌握传统的写作文化,而且对新媒体有一定的专业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性,而是多向性。自媒体运营和发展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提供了相应的实践对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运营平台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大众需求,从而作出相应的革新。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课程偏向于文学理论方面,教学方式也偏向于文本解读、照本宣科的原始方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必要途径,只有理论学习而无实践基础,则不能满足现今的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性教学,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大范围地了解当今市场的发展及变化,从而掌握社会需求发展方向、发展动态。通过运营公众平台,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加了解大众及“粉丝”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数据化分析,从而能够使其明确发展方向,促进该专业的学生开拓创新。

(四)重视网络,发挥创新思维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网络数据、信息对大众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的形成,使大众都有抒发自我、满足自我的途径,新媒体“快捷性、互动性、大众性、传播性”等特点使信息海量化、碎片化传播,大众通过搜索引擎根据自身的需求对信息进行精确式搜索,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思维无疑是一个挑战。为了满足大众需求,提供优质的信息来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立足自身优势,创新思维,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调研与专业培养[J].现代传播,2014(2):134-138.

[2]赵子忠.行胜于言———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J].中国传媒科技,2014(3):14-15.

[3]石慧.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314-315.

[4]王文丽.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转型的思考———以铜陵学院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16(4):98-101.

[5]王威.“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建设探析———以《新媒体可视化》课程为例[J].新闻传播,2014(17):50.

篇4

关键词: 艺体专业 大学英语教改 现状调查 施行方略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对改善艺体类学生的教学环境、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河北省某高校艺体专业英语学习状况为例,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在短期内相对扩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阅读水平。然而不可避免的是,艺体类学生的生源复杂,英语基础薄弱,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词汇量悬殊,从而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课堂定位无从把握。按照入学时的英语总分进行分级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英语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可能读写能力较弱,而读写能力强的学生可能听说能力较弱。而且在视听说课程的自主学习期间,学生兴趣不高、主动性低、学习效果很差,此现象的一直存在为现行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问题。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顺应艺体专业的特色,合理评估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平,按实际能力进行分级教学,取消艺体生视听说课的自主学习,代之以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多元素形式的渗透,从而提高艺体生英语学习的动力,改善学习效果。

二、艺体类学生英语教学现状

为了调查学生的英语真实水平,我运用“零压力英语摸底测试法”(以下简称“零压法”),分别对河北省一所普通高校2005级、2007级和2009级三届艺体类本科学生在入校一年后进行英语测试。“零压法”杜绝了学生作弊的恶习,真实考查了学生的英语基本能力。通过对成绩进行分析,发现该校艺体类学生自从2009年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总体平均成绩比在传统教学下的2005级和2007级英语成绩略有提高,分数极差相对缩小,说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艺体专业英语教学的效益。然而“零压法”测试结果同时表明艺体专业学生对英语基础词汇、语法、句法的掌握情况不佳,部分学生的基础几近为“零”。对听力能力和读写能力的测验分数进行对比发现,听力和读写的分数高低并非成平行走势,部分学生听力分数很高但读写分数很低,而部分学生读写分数很高听力能力却很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点不同,部分人喜欢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部分人喜欢应试能力的培养,这就给大学英语教改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提出的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强调个性化教学与自主学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8),这一主张对课堂内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但是从2009级和2010级艺体类本科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化自主学习情况来,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律性,自学期间出现缺课、迟到、网络聊天、玩游戏等无视英语学习的现象。学习任务完成的效度不足,一些学生从网上找到问题答案复制到学习平台,然后占用学校计算机资源玩游戏,下载电影,浏览不良图片信息,等等。由于艺体类学生人数众多,监管力度不够,大学英语教改中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自主学习对于艺体专业的学生来说已经产生了负面效果。

三、艺体专业开展大学英语教改的方略

1.师资力量的建设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发现,高校英语教师大多不注重课堂的活跃性,英语教学呆板无味,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明显不足,并且英语教师仅仅擅长英语文学类的教学,而对艺术体育等学科的了解很薄弱,尤其对艺体类专业性词汇、术语、背景、内含等没有深入的学习。因此加强高校英语教师的业务能力,使英语教师再进修一门专业课程,形成一个多元化综合型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势在必行。英语教师可采取学历进修、学者访问、学术交流、广泛阅读和自学等多种途径对自身的综合素质加以修炼。在此基础上加强师生互动,认真听取学生意见,了解学生价值取向和兴趣所在,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取向认真组织课堂活动。把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纳入每堂课的教学,加强英语教学的连贯性和反复性,并切实做到按照教师自身素质和专长领域进行师资配备。

2.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应用

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合理应用对提高艺体类学生习得英语知识的速度和广度提供了有利条件,网络化信息的传递增加了师生互动,活化了课堂教学。根据从虔(2011)的归纳,网络化教学平台能够提高自主性、扩大互动性、增强针对性、促进高效性、加深研究性(从虔,2011:164―165),因此对于网络平台的设计应遵循开放性、交互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任运忠,2008:27―30)。对于艺体类学生来说,应加强监管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并且在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师布置学习任务,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开拓思维、认真辨析。并让学生课下搜索相关资料,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出来,鼓励学生多加入形、音、色等素材使问题的展示丰富多彩,尤其对艺术类学生的课堂更应加入音乐和绘画的元素,在体育课堂加入动作展示等内容,使枯燥的专业英语学习变成多元化、立体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认识问题、搜集材料、论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领悟、理解、记忆、应用、反馈、习得的最终目的。

3.分级教学模式的合理化

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1),分级教学模式作为当今英语教学中值得肯定的一种分班模式为大学英语的顺利开展、课堂活动的组织、教师资源的配置、授课语言和内容难度的把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行分级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学生入学时英语总分成绩进行模糊分级,按分数高低大体分成三类:预备级、一级和二级。在对全体本科学生分级的调查中发现,艺体类的学生几乎没有被分入二级水平的,大部分艺体生都被分入预备级,少数被分入一级水平同其他专业的学生共同进行视听说和读写课程的学习。在一级水平的这部分艺体生英语水平其实和其他专业的本科生差距很大,其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均和其他专业学生产生格格不入的尴尬境况。并且艺体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较强,但读写能力和词汇量水平很弱。因此大杂烩式的分级模式并不适应艺体专业学生的学习。只有按照学生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分别进行分级教学,并将艺体类学生从全校本科生中分离出来独立分级,才可能解决当前相关的诸多问题。

4.对艺体生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的思考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1)。因此加强艺体专业英语能力的训练应将主要奋斗目标放在视听说能力的培养上,同时加强词汇量的积累,稳步提高读写水平。Bachman(1990)认为,语言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个部分组成。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加强具体语言知识的训练,培养运用语言知识的心理能力,然后将语言知识通过话语模仿、对话练习、话剧表演、自我展示、人前演讲等活动渗透到学生的思维意识里。由于艺体类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很大,在各类词汇记忆方法中,联想法和形象化记单词对艺体类学生极其有效,加上课堂内多元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强化、反复、趣味性记忆,可达到活学活用的目标。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艺体类学生的英语水平调查和分析,发现艺体类学生存在整体基础薄弱、英语能力参差不齐等困境,现行分级教学模式无法适应艺体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高校应在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分级教学模式合理化的基础上,活化艺体学生的英语学习,使其摆脱枯燥无味的学习境况,真正将英语的知识渗透到思维和意识里,从而提高艺体生英语交际能力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从虔.网络教学平台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1,(3):164-165.

篇5

文学网络编辑人才是网络文学发展的新生力量,在培养模式上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复合型技能的培养,本文将就此进行分析和探讨。

内容和版面是当代网站的灵魂,网络编辑人员是网站灵魂的设计师。自互联网成为信息的主要传播媒介以来,网络编辑人员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就网络文学(网络连载形式的文学作品)方面而言,近些年掀起了网络文学“阅读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网站,它们的日平均点击量均超千万。相对于其他网络编辑而言,文学网络编辑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在稿件审定和上的筛选通常会更为严格,强调文学性。摒弃低俗的、毫无意义的内容,旨在为喜好文学的网友提供一个阅读和交流的平台。

2.在网页形式上,文学网站也需区别于其他网站,一般商业性网站无论在界面,还是在内容方面的设置都显得花哨,鲜艳的颜色采用的较多,这是为吸引一般网友的眼球。而文学网站需将内容编辑得雅观、清素,这样才能很好地符合文学阅读群体的审美需求,文学编辑要避免使用大红、大紫等或是鲜艳错杂的颜色,注意发现和迎合读者的审美需求。

1.部分文学网络编辑人员素质有待加强。网络不像电视媒体那样注重公益、慈善和品牌建设,其具有一定的匿名性,在运营方面重点吸引关注和访问量,以增加收益。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为赚取网站点击量,增加网站的收入,文学的严肃性、艺术性和真实性已受到威胁,各种低俗的、毫无文学意义的创作和评论时有出现,有的编辑随意篡改已有的文学著作,使得文学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丧失基本的真实性,侵犯他人的版权,甚至出现影响极坏的黄色文学和暴力文学。以上种种虽说并不普遍,但网络文学的整体质量明显降低,尚不如传统纸质文学。从表面上来看,上述现象是由于网络管理机制的缺陷引起的,但深究起来,会发现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文学网络编辑人员素质低下。因为职位赋予网络编辑对任何文学内容和形式具有选择权和决定权,网络的健康发展呼吁高素质的编辑队伍。

2.网络编辑人才的培养工作滞后。网络编辑属新闻媒体专业范畴,但其一直是新闻媒体专业设置的缺口。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和专科院校设立了网络编辑专业,且设立时间都不长,更不用说在艺术、音乐、文学、政治等层面上的细致划分了。网络编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一定的缺口,一些在职的网络编辑人员是相关领域转过来的,短时间不具有系统的网络编辑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的局限性较大。因此需要加强“网编”学科体系建设,以缓解人才缺乏的危机。

三、文学网络编辑人才需要具备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文学网络编辑人才的能力要求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文学专栏和网站活动的策划。有关文学创作与评论的网站多为盈利性质,同样要求网页访问量达到一定的指标。此时,文学编辑人员常常需要组织读者活动、制作专题或增设网站的文学专栏,要求编辑有一定的策划能力。2.作品采集能力。文学网站发表的文章只有一部分是编辑自己创作的作品,大部分作品都由编辑收集而来。网站的更新速度比纸质媒体快得多,这就要求编辑有较强的交际范围和素材收集能力。3.信息处理能力。文学网络编辑免不了接触读者反馈意见、读者需要、热门文学主题等信息,网络中存在大量错综复杂的信息流通,要求编辑人员能够快速进行选择、判断。,计算机操作能力。编辑人员需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和软件应用能力,如基础的计算机操作、网页编辑、flash、dreamweaver、fireworks等。并且,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编辑人才要切实做到“不做金钱的奴隶”“不盲目跟从他人思路”“不浮躁”。

1.相关院校需积极引入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在文学网络编辑人才培养方面,结合目前我国高校复合型师资(既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又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奇缺的现状,笔者认为高校当前适宜采取“引入”为主、“培养”为辅的方法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具体来说,该方式着重“引入”,引进国外发展比较成熟的相关专业的教师及国内实践岗位上杰出的专家作为一线老师,共同担任指导工作。然后借助这股引入的“东风”,积极开展国内教师的培养工作,以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创新方式,尽快在国内形成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师资队伍。

2.利用传统文学出版行业转型这一“跳板”。传统文学出版行业由来已久,在我国的地位可谓“根深蒂固”,随着我国电子信息化产业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学出版行业迎来了变革,出版行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在文学网络编辑人才的培养方面需借助传统文学出版行业转型的跳板,一方面是因为从“无”到“有”式的培养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财力。相较于此,动员出版社原有编辑人员学习网络技能和网络知识实现转型更为便捷;另一方面,文学网络编辑人才要求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网络技能于一体。一般来说,文学功底的形成与一个人的阅历关联很大,培养一个网络技术人员的文学功底,需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而培养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功底编辑的网络技能仅仅要几个月的时间。

3.规范和完善网络编辑人员的资格认定制度。网络编辑数量的快速增长挑战行业规范,各大文学网站将采取何种方式招聘编辑?怎样判断网络编辑人员的基本职业能力?这些是行业领域频繁遇到的问题。一个可靠的解答是建立一套网络编辑人员考核认定标准,并为考核通过的人员颁发国家认定证书。职业资格认定有助于体现网络编辑人员的能力,这也是国家对网络编辑行业实行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具体到职业资格认定的细节,由于网络编辑行业的特殊性,笔者建议实行“双考核、双证书”制度,如果是文学网络编辑行业的考核,就需进行文学水平考试和网络编辑考试两项,根据每项评分,颁发相应证书。

4.增加文学网络编辑专业学生的实训机会。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多为学生创造实训机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培养人才的最佳途径,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安排学生到各大网站做文学见习编辑。

篇6

关键词: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就业;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100-03

一、媒体类专业及媒体类人才的“新”特征

媒体类专业可分为传统媒体类专业和数字媒体类专业,传统媒体类专业包括新闻与传播学下属的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等专业,数字媒体专业是基于数字化网络媒介平台而设立的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与其他专业教育相比,媒体类专业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知识结构的变易性。受媒体技术革命的影响,媒体从以印刷技术为主流的报纸媒体、以电子技术为主流的广播电视媒体、发展为以数字技术为主流的网络媒体,媒体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格局也呈现为从新闻专业向广播电视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专业的跃迁,媒体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也相应地具有与时俱进的变易求“新”的特征。

(二)知识类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正是由于媒体类专业的技术规定性,决定了媒体类专业由文学艺术、传播学理论向兼具技术和艺术,并向整合心理学、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知识体系转移。专业人才既需要掌握宽广深厚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具有现代高科技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创意能力,因此,媒体类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征。

(三)知识转化的时效性。某种意义上说,媒体类专业永远都是“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基地,它既要求人才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求人才的知识能力迅速转化为产业创新能力。媒体类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媒体产业的动力源,其所具备的创新能力素质对行业发展有着引领作用。其创新能力体现在与时俱进的“新”技术能力和“新”艺术创意能力上。

可见,“新”是媒体类专业人才的基本特征,“新”媒体技术应用开发与艺术创作能力、“新”媒体理论研究能力、“新”媒体文化创意能力与“新”媒体行业前瞻能力构成的综合性实践创新能力是媒体类专业人才核心素质。

二、国内外基于就业导向的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分析

(一)国内高校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就业关系分析。自1996年清华大学开设了新媒体研究专业和“新媒体研究”课程,特别是2004年,浙江大学在国内最早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来,以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为代表形成了相对具有特色的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开设信息艺术概论、信息图表设计、动态表达基础、数字动态设计表达、互动媒体设计、脚本语言基础、数字影音设计、信息设计方法、信息结构设计、界面设计、人因工程与可用性评测、新媒体艺术、信息设计、交互技术、设计社会学等课程。人才流向国家重点发展的信息产业、动、漫与游戏产业及其相关领域(影视动画、数字娱乐、网络游戏)、交互界面设计、移动通信应用服务、多媒体应用与内容制作、公共信息设施设计、新闻和娱乐媒体、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媒体艺术机构等。其人才培养创新性体现在超前的理念和前沿的课程,如人因工程与可用性评测等特色课程。

2.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该校国内首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填补了中国高等教育相关领域的空白。该专业下设三个方向:数字影视制作方向、网络多媒体方向、游戏设计方向。教育目标是培养出在影视特效艺术以及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进行创作实践、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偏重艺术实践,就业导向型,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3.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计划是,使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数字媒体的软件开发与设计制作的基本训练,具有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以及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研究与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就业方向包括影视、动漫制作和电子游戏企业,出版、图书、新闻等文化媒体行业,国家机关、高等学校、电视台以及其他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和产品设计制作企业。该专业科研实力雄厚,有一个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注重IT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上三所高校的媒体类专业培养方式各有特色,对于创新能力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重视媒体设计思想及视觉传达的创新,中国传媒大学则偏重实务及从实践中创新,作为科研型的浙江大学则重视技术工具的创新运用能力。三种培养方案对于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的启示:一是艺术主导型的院校通过艺术创意培养推动了媒体设计理念及其艺术化表达的创新;二是应用主导型的院校通过实务训练达到熟能生巧后推动了媒体技能创新;三是科研主导型的院校通过基础研究推动了媒体领域的技术革新。

(二)国外高校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就业关系分析。比较而言,国外高校“新”媒体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长,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养体系。我们选取麻省理工学院、普渡大学、包豪斯大学等著名高校相关专业为例:

1.麻省理工学院传媒艺术与科学系:该系属于建筑设计学院的一部分,它分博士、硕士和本科公共课三个层次来进行数字艺术教育,强调科研和实践。所有研究生都参与媒体实验室工作和获得资助。培养高端的媒体人才,为科研院所及尖端领域提供数字艺术人才。以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闻名于世。独特的实验室模式,使科研和实践创新能力并重。

2.普渡大学计算机图形技术系:该系将专业分为四个方向:互动多媒体、动画技术、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可分别授予理学士和硕士等学位。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全美最好的电脑图形业界的参与者、管理者和领头人。毕业生因过硬的技术本领,深得就业市场的青睐。重视计算机技术在图形图像领域的深度创新运用。

3.包豪斯大学媒体学院:该学院有三个专业,即媒体(经济)文化、媒体(艺术)设计与媒体(技术)系统。媒体文化、设计与技术一体三面,构筑媒体人才全面的知识结构。文化、设计与科学三位一体的媒体学科架构,是媒体学科上的创新之举。设置众多的项目课程。文化素质与科学技能并重,以项目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精湛的技术与大师思维。

以上可见,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渡大学为理工科院校提供了一个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很好的借鉴,前者的实验室模式以及后者在电脑图形领域的特色研究,都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包豪斯大学的课程安排注重对学生项目

设计能力的培养,“项目课程”的分量非常重,学分也非常大,是包豪斯大学媒体学院的重要教学计划内容,强调在“做”中学习的“项目课程”对增进就业助益颇大。

三、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就业互动机制的个案分析

在国内高校新媒体类专业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技术,与艺术系(以下简称“媒体系”)自2000年建系以来,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完成了由“传播学”向“媒体技术与艺术”专业的转型,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增进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这个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动态的创新性人才培养计划结构,二是创新型项目带动人才培养机制。

(一)建立面向就业的动态培养计划体系。2004年媒体系对培养计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2004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影视制作类课程下降了2个百分点,而计算机类课程提高了3个百分点,其他综合类和基础理论课程都有所增加,其中类似《C++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课程体现了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这一次培养计划的调整,对学生的就业导向和增进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运用统计学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媒体系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通过对SPSS统计软件频率分析所取得的图形化数据进行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从培养计划的角度来看,IT业、广播电影电视业、教育机构(考研、在高校任职或任教)这三大类型基本上是培养目标所指向的范围,最近几年七成左右的毕业生流向了这三种类型。第二,从2004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从事IT业者为零,到所占比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吻合了媒体系培养目标从传统媒体逐渐向数字媒体转变的思路,也可以看出课程调整提供给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就业有较大的影响。第三,硕士毕业生IT业从业者呈波动上升趋势,2008年(占总毕业生数的1/3)和2009年(占总毕业生数约1/4)明显高于2006年和2007年所占比重。显示了数字媒体行业渐次成为媒体系的主要毕业去向,这与媒体系的培养目标吻合。第四,广播电影电视业就业人数近年基本上呈收缩的态势,而广告业历年所占比重都不大,并非媒体系毕业生的首选行业。一方面,由于偏重技术的数字媒体广告职业被划归到IT业;另一方面,传统广告业所要求的设计和策划技能并非媒体系教学计划所专注的目标。第五,商业、服务业以及其他职业类型所占比重较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经过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培养,学生的就业被纳入到既定轨道,培养计划对初次就业流向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媒体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4届至2008届从事IT业的本科毕业生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其中x轴为时间轴,y轴为IT业就业者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百分比。为了简化回归系数,将年份自变量x转换为1-5的等差数列,最后得到如下回归曲线。可以看出前五年的IT就业基本拟合三次方程模型,在这五年内媒体系的IT业就业学生增速呈先慢后快的增长趋势。

从图1可见,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与学生的就业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一方面,创新的内容对学生就业有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就业的流向指导着培养计划的调整。

2010年媒体系针对三网融合的就业市场进行了第二次大的调整,实行以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媒体类人才培养计划:第一,在2010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其中计算机类占比29%,比重明显加大(增加10个百分点),而影视制作类占18%,压缩了9个百分点。这些变化是系教学委员会根据数字媒体技术就业市场反馈调整的结果。第二,除了计算机类和影视制作类的变化较大,其他四种类型保持相对稳定,增减在5个百分点以内,但是课程安排有了一定的变动。为了适应数字艺术发展的需要,美术类课程在2010年的培养方案中增添了“数字表现技法”课程,艺术理论类课程新增“心理学与接受美学”、“网络虚拟艺术”课程,补充了从传统艺术向数字媒体艺术转变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第三,为了区别于计算机系、艺术系的培养方向,媒体系在加大计算机类课程比重的同时,却没有削减艺术方面的课程比重,这是保持媒体类专业艺术特色的举措。2004年艺术理论类与美术类课程的总占比为20%,2010年这两门课程的总占比为21%,艺术理论类10%,美术类11%,增加了一个百分点,说明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同时也重视学生艺术素质的养成。

(二)建立以项目带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增进就业机制。技术开发能力和艺术创意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一种前沿的视野,以项目带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增进就业的途径之一。媒体系以国家级、国家部委及省各级科研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带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参与2010上海世博会黑龙江省网上虚拟体验馆、非接触式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基于数字仿真模型的网络舆论引导规律研究、古代孔庙祭祀的数字化复原研究、虚拟博物馆藏品数字化三维展示系统、基于动作感应技术的虚拟现实空间交互研究、与黑龙江晨报合作成立新媒体形态设计联合实验室等项目,为学生技术创新与创意设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高平台,可以使学生的创新研究站在研究的前沿,这些项目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战略意义。具有良好创新素质的优秀毕业生先后进入到百度、华为、中兴、腾讯、奇虎、新浪、盛大、水晶石等新媒体领域,在手机、数字电视、网络媒体三网合一的时代,站在了行业最前沿。

四、结论

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就业之间是一个互动的机制,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其一,由于媒体专业的特殊性,面向就业的媒体类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结构,随着就业市场的需求即时调整创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其二,面向就业市场的创新性教学内容设计,不仅增进就业率,还能提高学生就业的平台。高平台的就业去向又增强了在校学生实践创新学习的热情。其三,正确预见就业市场的动向,是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的关键。其四,以前沿性实践创新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先进理念和创意能力,使之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可以成为行业先锋。诚然,在探讨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和促进就业问题中,还有许多更复杂的因素需要考虑,但营构动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与就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是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最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33.

[2]叶福军,潘瑞芳.浅谈我国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状况[J].新闻界,2010,(5).

[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官方网站[EB/OL].http://tsinghua.省略/pubHsh/.

[4]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官方网站[EB/OL].http://animation.EUC.省略.

[5]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EB/OL].http://cs.zju.省略.

篇7

关键词: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网页设计与制作》作为一门高校网络与新媒体相关专业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点的专业基础课程,开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1《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学生就业实际情况、已从事与网站建设相关岗位的毕业生反馈信息,现阶段《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而言:

1.1不够积极主动,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长时间以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大多推行理论课与实践课交替开展的教学模式,起先由教师对相关专业知识、软件技术操作内容进行教授示范,之后由学生通过随堂笔记或者学习记忆对教师教授内容开展模仿操作.教师占据课程教学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缺乏生动形象性,学生学习过于被动,学习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有效调动.一些学生对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布置的上机作业等不感兴趣,沉溺于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致使专业知识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学生受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影响,对于自身面临的疑难问题难以迅速反应并开展自主解决.再加上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未能实现有效衔接,使学生在对于“何为过程性知识、何为陈述性知识?”、“何为理论性知识、何为实践性知识?”等认识上模棱两可,即便学生能够对教师所教授知识展开有效模仿操作,也难以将它们运用至实际工作中去.

1.2不够实事求是,学生动手能力不足

教师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通过操作鼠标进行示范,学生片面的认识十分简单,学习过程中不实事求是,等到进入实践课要求他们独立开展操作时,面对提供完备操作流程的学习任务不屑一顾,认为太过简单;面对未提供相关操作流程的学习认识则无从着手,进而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学生未能基于独立自主实践队专业知识进行掌握,致使难以建立隶属自身特有的知识、经验架构,一旦进入社会职业岗位中便不知所措,无法独立自主制定工作方案,更别谈是付诸实际行动,难以有效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具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各方缺乏沟通,学生适应能力不足

结合毕业生反馈信息,普遍存在学生沟通意识欠缺,不具备客户至上理念等问题,致使难以对职业岗位进行有效适应.一些学生不明确客户要求,亦或对客户要求抛之脑后,而凭借自身主管意识开展设计;一些学生对客户要求形成错误认识,为客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受各方缺乏沟通或沟通能力不足影响,致使返工情况屡见不鲜,不但降低了工作效率,还会对客户信任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的有序发展.这些不良后果极易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对后续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由此进入恶性循环;进而这些学生对工作产生厌烦心理,没有成就感,不具备工作的动力.

2《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在时展新形势下全国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必须与时俱进,大胆进行改革与创新,引入先进的科技和成功发展的经验,进一步强化《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对促进《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逐步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强化教学内容改革

高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强调对设计人员实践操作能力和基本功训练,对于网页设计等一系列相关操作技术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能够娴熟掌握,具有管理、开发和维护小型网站的能力.鉴于此,《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开展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前提是用人企业的需求.结合企业用人需求从事不同高校网页设计与制作专业、网上招聘启示及人才市场相关信息等,对不同行业需求开展总结:(1)以企业局域网为重要前提的操作,好比对等网的组建与维护、office文档的存储与整理、B/S企业MIS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计算机一系列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等;(2)企业网站的管理,好比企业网站建设、企业网站文件管理、企业网站策划等;(3)企业电子商务活动,好比在线商务活动、产品在线宣传、互联网信息处理等;(4)具备相应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设计能力,具备相应B/S应用程序开发能力;(5)娴熟掌握Flash、Dreamweaver等网页设计工具,精通CGI网页交互语言,熟悉HTML设计等[2].在此基础上,《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在侧重Flash、Dreamweaver及Fireworks网页教学前提下,应当进一步关注HTML设计、图形设计与处理、JavaScript代码等的教学,以强化学生计算机图形设计能力、软件设计能力;此外,还应当强调网站建设、管理,强化学生对网站组建、管理、维护等内容的系统认识.

2.2强化教学方法改革

2.2.1案例教学法要想调动起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避免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教学期间应当推行案例教学法.结合教学进度、要求引入案例并开展好备课工作,对案例涉及理论、技能进行教授讲解,探讨案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处理对策等,同时案例要具备针对性、典型性,自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开展选取、设计.好比,可选取介绍“民族传统”、“家乡美景”等的门户网站,教师通过向学生开展讲解此类网站涉及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制订学期学习计划,设计制作一个小型网站,且网站制作过程要与课程教学内容保持协调.2.2.2项目化教学法选取实际项目为前提,加大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力度.在专业网站设计与制作过程的前提下建立学习项目,沿着职业岗位任务主要方向明确不同模块内容,包括网站建设方案制作、网站制作以及网站设计等,依托紧贴职业实际的教学内容,有效调动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依据职业岗位任务主要方向提取各项能力目标,并融入进制作网站建设方案、网页基础知识储备等多个不同模拟制作任务中,达到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目的.与此同时,制定一系列相关独立实践任务,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对自身所学知识理论进行巩固,进而娴熟掌握各项网页制作技能.2.2.3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实践操作任务、模拟制作任务作为载体,关注对学生学习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及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教学中部署一系列模拟制作任务,并与其中插入相应的知识内容,经由任务背景介绍、操作流程讲述、知识点拓展等布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掌握知识,经由任务把所掌握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进而强化自身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需要学生自主完成实践操作任务环节,以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技能应用能力等方面训练.以某学院网站引导页任务制作为例,应展开下述操作:(1)背景介绍,经由该学院网站,提升学院影响力,为师生相互、校企相互、家校相互等往来提供便利;(2)任务要求,对学院网站特色进行尽可能凸显,吸引更多网页浏览者,并为浏览者留下深刻印象;(3)任务分析,设计前对学院网站用户相关需求展开全面研究,找准网站风格定位,可选取图片或者Flash动作用以引导页,将图片用以引导页第一步通过PS设计好引导页效果图及Flas,然后开展切片,最后完成表格设置工作,并将图片、Flas添加进网页引来浏览者,提升网站流量;(4)延伸知识点,包括表格属性设置、切片优势、切片方法等;(5)处理问题,要想加快网页浏览速度,通常要求将大图切为小图.基于任务制作过程开展知识点延伸教学,结合实际情况让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获取渠道及方法,改善学生学习效率.由于伴随技术发展,学生职业生涯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权衡知识的够用情况,一方面要权衡知识点的系统性.应当尽可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在知识点选定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岗位群,又要自技术发展、设备软件更新所对学生职业造成的影响出发,留有一定的余量.在全面教学期间,强调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汇集教、学、做于一体,尽量适应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需求.各模拟制作任务均很好地融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侧重能用什么做什么,尽可能凸显《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专业学习针对性、实用性.2.2.4激励教学法要想激发学生对网页设计的学习兴趣,锻造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学校应当积极组织各式各样种类的就业技能大赛、Flash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活动,通过激励性活动一方面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一方面有效发挥学生团队协助能力、设计创新能力.

2.3强化教学手段改革

2.3.1联机教学借助网络开展好《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一实践性强、应用广泛的技术,要想说明网页设计的性质及相关实践应用,实时展示极为关键,所以在网络教学中接入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对一系列理论知识开展详实说明,如此可有效提升教学课堂生动形象性,强化学生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实用性、重要性的明确认识.2.3.2开设《网页设计与制作》在线课堂要想进一步改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成效,可考虑开设该课程的在线课堂,促进教师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实时了解学生意见,优化整合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对学生学习遇见的疑难困惑进行及时解答.此外,还可将该课程全部课程资源传输上网,诸如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等资料,还可依据课程章节补充相关设计案例等.如此,学生一方面可通过网络获取课堂教学的各项内容,一方面可借助多媒体优势满足自身自主学习需求.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种挑战,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性质、教学特征及教学目标,全面分析《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强化教学内容改革”、“强化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教学手段改革”等,积极促进促进《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刘万辉,宋桂岭.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02).

篇8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 艺术教育 现状

一 新媒体艺术的兴起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解剖学、机械工程原理等自然科学的发展,艺术理念就已经不仅局限在人文思想的有限范围之内,开始出现和科学技术相融合的端倪。到了20世纪,三大技术革命(电话的发明、电力的广泛使用、铁路系统的普及)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20世纪90年代,信息交流技术即全球性网络工具的汇总和交流,引发了第四次革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因特网的出现,这种主要以计算机为平台的网络技术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并且成为前卫艺术家的创作新宠。

自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现代艺术开始呈现一种反叛和挑战传统美学的姿态,随着波普艺术,观念艺术,偶发艺术,行为艺术等现代艺术流派的出现,古典艺术强调写实和客观再现物象的观念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化和风格化的创作理念。新媒体艺术从属于“现代艺术”的范畴,是西方20世纪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形态之一。新媒体艺术涵括的范围十分广阔,除了数字视频和录像艺术以外,还包括了网络艺术、计算机图形、电脑动画、计算机交互式媒体、电子音乐制作、激光艺术、机器人技术等,它是科学技术与艺术文化相结合的复合产物。简而言之,新媒体艺术作为嫁接在传播学上的艺术概念。是指以新科技手段,借助电脑、录像、网络、等数字传播技术整合发展起来的新型艺术形态。

二 新媒体艺术的特点

1 艺术创作的自由性

新媒体作为20世纪集全面信息化为一体的新生媒介,在传播方式上摆脱了传统媒体严格的“把关人”机制(gatekeeping),把关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在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中,“把关人”主要是接受过专业教育的编辑或者记者。在新媒体艺术传播时代,信息的门槛大大降低,人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以文字,声音,图像,影视的形式发表自己的作品,新媒体给与人们一个相对自由的艺术创作平台。

传统艺术是在体力劳动分工的阶级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因此而出现的“精英艺术”往往以满足权贵阶层的审美享受为优先创作条件,在创作主题上侧重于表现“重大议题”,即以宗教政治概念或者宣扬道德规范等社会功能为主体,充分表明传统艺术服务于政治宗教的从属地位。同时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下,“精英艺术”无法流向普通民众,这就造成了带有鲜明阶级性的“精英式艺术”与“平民式艺术”间的鸿沟。而在新媒体时代,以网络为例,人们只要通过上传和下载,就能自由的创造和分享各种艺术作品,阶级等级的概念被模糊化了。在创作内容上,新媒体艺术也摒弃了单一程式化的创作主题,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工业化时代科技对让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一全新领域内。新媒体艺术更多表现的是创作者的自我情感和体验。这些变化使得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更加平民化,通俗化和个性化。

新媒体艺术创造出一种新型的艺术消费文化并重建了艺术欣赏者和创作者之间的关系。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创作者,艺术消费者与艺术生产者之间不再有明显的鸿沟,在消费和创造的两重身份中,新媒体艺术创作者的本地化和业余户,造成网络艺术环境混乱而又丰富。以往掌握在专业艺术群体手中的艺术特权被下放到普通阶层中,让艺术的创作更加民主自由和大众化,艺术真正意义上开始进入商品消费环节。审美也已经不再局限于权贵精英阶层之内,而凭借着新媒体的传播进入大众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层面。

2 创作手法多元化

传统艺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规律和艺术特征,这些都是人类艺术的瑰宝,然而传统艺术教育单向度的强调历史感的思维定势局限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传统绘画教学中,长期以来教师都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对真实物体的平面化再现,即强调画面的真实感这一理念。因此将传授“绘画或者其他制作技术”作为教学重点。同时传统的美术教育老师在专业技能上也经过了严格的训练,这些训练包括:素描,光影,色彩等。

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电子技术大规模运用的取代了手工制作,新媒体艺术集合了文本、声音、图像、信息交互等功用于一体。相较于传统艺术,它是以非物质形态呈现,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运用技术方面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以绘画比例,以往的画笔油彩被各种软件取代,Photoshop Illustrator等图片处理软件的大量出现,让很多没有经过传统素描色彩训练的非专业画家也走向艺术创作,新媒体时代的插画更多是一种图形的拼凑,这让插画的传统艺术魅力消失殆尽。新媒体艺术本身继承了其字化的特性即非线性,多维性和自我更新传播。2004年北京首届国际新媒体艺术展览上展出的“波贝克光年”,是一个互动DVD装置,混合了新旧技术,其中包含颇具特色的绘图,数字动画,卫星图像和沉浸式虚拟现实。在作品设计的虚拟空间里再现了整个世界,是一种特殊的以三维空间编织的山峦起伏的景象。作品熔新、旧于一炉,利用了色彩、线条、计算机动画和虚拟现实杂糅的技巧。在作品的空间内,重新想象了一个由一系列三维拓扑的地形构成的世界,显得寂静而神秘,充分表现了新媒体时代艺术创作手法的多元化。

3 艺术语言的表达力充分加强

新媒体最大的特性就是社会化,这种特性使艺术创新不再局限于过去传统画室的狭小天地里,而变为在何时何地都能发生。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可以全球传播,让信息得到最大的共享。尽管有些地区和国家由于意识形态上的不同,会某种程度上的屏蔽信息,但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受到的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要小得多。

艺术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新媒体时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随着媒体数字化,网络开始成为所有媒体传递信息的方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大融合,音乐可以转移到网上,纸质绘画可以转移到网上,电影也可以转移到网上,新媒体中可以有电影、电视、绘画、戏剧、雕塑、书法、诗歌等多种艺术形态,这也意味着过去相互独立分割的艺术形式开始变得相互依存和互相紧密联系。新媒体艺术的兼容性表现在时空关系,人及媒介的关系方面,新媒体使得艺术交流跨越了国界地区民族的壁垒,让人们用数字化的思维最大限度的接受和借鉴不同的艺术理念。

三 我国新媒体教育现状

1 提高师资及软硬件水平

就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发展来看,师资力量是核心,硬件配置为必备条件。新媒体艺术专业是文理综合的复合型学科,需要的是新型的复合型教师,他们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美术基础和深厚的人文知识,同时要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掌握制图和设计能力。新媒体领域涉及的软件非常多,比如“3D方向的3DMax,Maya,AutoCAD等。由于我国艺术教育模式长期处在学院派的精英教学,导致此方面的教师知识构成和积累偏向于理论和学术化,这就无法满足新媒体专业对技术和科技能力的要求,造成新媒体艺术教育很难得到稳定而又素质优秀的师资资源的现状。目前采用的外聘专家和部分优秀本科毕业生相结合的解决办法依然显得捉襟见肘,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忽视了传统教育模式对新学科造成的严重阻碍。

我国新媒体艺术专业现状比较复杂,从教育机构来看,规模大的是综合型高校的专业化教学,这种依托于综合大学的新媒体艺术专业有以下优势:硬件条件好,便于整合资源。新媒体技术是一门文理综合的交叉性学科,综合性大学在让学生可以享受到多种媒介相融合的创作能力。同时在提供理论资源方面也优于专业性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综合性大学新媒体专业的学生相对知识面较广,学科知识也较为扎实,综合素质更高,更容易适应相关专业机构的人才需求。在硬件设备方面,由于新媒体学科的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设备的投入往往决定所搭建专业平台的优劣,也是吸引师资人才的有力保障。部分高校在资金不足的状况下,盲目跟风开办新媒体专业,导致学生入学后,教学硬件匹配跟不上,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新媒体艺术这种时代性很强的专业,必须紧跟科技、经济、文化、市场等因素的变化不断调整教育方向和教育体系。

2 传统艺术教育模式的革新

我国的艺术教育先后引进了西方古典主义艺术和苏联现实主义艺术教育,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艺术教育的教学体系,至今仍未发生重大变动。然而随着西方新艺术理念例如包豪斯,国际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的出现和传入,中国的艺术教育也开始出现缓慢变革。传统艺术教育的“精英”模式侧重于学术和理论的教学,培养模式的单一很容易造成“知识型劳动力过剩”。以我国研究生培养为例,2009年后,我国教育部将研究生划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就是为了革新传统教育模式的单一化,培养多方向的高等教育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市场完全脱节,忽视了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没有实现“大众教育”的目标。而结合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来看,此专业需要的主要是市场应用型人才,以新媒体的动画专业为例“2004年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达到117亿人民币,2005年动漫产业总产值达到180亿人民币,中国的动漫市场还有1000亿的产值空间有待开发。而在不久的将来,由多媒体产业带动的信息娱乐,电子游戏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国际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美元,”新媒体的出现革新了人们的审美范式,让本来相互孤立的艺术形式如戏剧,音乐,绘画等都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它将精英式的艺术品信息化处理后变为消费商品投入市场,传统的艺术市场在新媒体艺术的市场的庞大规模面前只能相形见绌。艺术院校需要调整教学结构,在培养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用以适应新媒体艺术专业对市场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新媒体时代高度技术化和标准化信息化的特点,让市场的概念在艺术领域得到空前的加强,新媒体专业与高科技之间的紧密联系使教育者必须时刻加强与市场的互动,调整和改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

3 结合新媒体特性设置课程

新媒体将各媒体集合成一个彼此补充、密切相关的信息有机体,为人们提供更为方便和友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它与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一致,通过连接技术,可使用户在阅读和检索过程中从一个问题跳跃到与其相关的各类问题中,而不必按照原有的顺序进行,极大地提高了艺术学习效率。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年轻人个体,在艺术学习方面,他们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个性,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经历。程式化和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新媒体时代的艺术教育了。

在课程设置上,首要的应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造型、色彩和设计基础。其次是文化理论方面的课程,包括社会审美研究、设计方法论、设计史学等理论性课程,这些理论作为框架,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的特性改变传统的单向度灌输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新媒体,通过小组讨论、PPT演示、以兴趣为主导自我探究、与不同方向的学生合作创作等方式进行教学。在专业软件的课程设置上,根据学生的设计个性,以技巧性学习为主,有针对的进行创作练习。

篇9

关键词:数字媒体 视觉表现 设计 多元化 综合化

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04-02

20世纪末,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了数字信息化社会。数字化信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艺术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当代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传达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数字信息时代的冲击和影响:原有的表现形式由二维向三维和四维延伸和发展,而呈现载体也由传统媒体转向更为广阔的数字媒体。数字化信息时代改变了视觉设计的传达形式和艺术理念,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设计语言。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视觉设计必须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变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

一、自媒体的概念

“自媒体”一词最早出现于2003年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的《自媒体研究报告》中,在这份报告中,美国人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We Media”(自媒体)这一概念,并作出如下阐释:“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而国内有关专家则将自媒体定义为,“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邮件、手机、博客等现代化传播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特定个体传递信息的新媒体。”

从国内外对自媒体的阐释可以发现,与传统媒体专业化的传播方式不同,自媒体的传播形式更加平民化和自主化,传播内容时更加注重的是普通大众的主导与参与,是一种兼具提供信息生产、传播,公开性与私密性并存的传播方式。因为没有传播主题和传播空间形式的约束,因此自媒体的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发挥空间也更加自由。同时,传播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微信、微博、博客、电子邮件等都可以作为自媒体内容的展示平台。

二、视觉设计的特点

视觉设计是当代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视觉效果表现的冲击力,吸引并引起受众群体的注意,进而实现信息传达目的、增强印象的设计图像生成和交流活动。根据有关心理学调查显示,人类对信息的接受途径85%来自于视觉,因此研究以传达信息为最终目的的视觉设计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视觉设计的概念最早流行于上世纪60年代,当人们意识到传统的印刷美术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包含影视图像在内的信息传播时,视觉设计应运而生。与传统设计不同,视觉设计是以文字、图形、造型等视觉符号向受众群体传播信息,它同时具有设计和传播两种功能。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视觉设计的表现空间开始从二维向三维、四维等多维空间发展延伸,表现和传达方式由静态转为更加立体的动态空间,同时,传达媒介开始由传统媒体向数字化媒体转化。

三、自媒体为视觉设计带来新机遇

人类的视觉识别特点决定了接收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更多是通过视觉,而快速发展的网络媒体则为视觉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表现形式,创造了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设计表达手段和传播途径,同时也为受众带来了更加丰富的信息接收方式和更加新鲜的视觉享受和审美趣味。

1.网络媒体成为视觉设计的新载体

与传统媒体对比,网络媒体具有许多非常明显的优势和特点:传播信息速度快,信息多样化、容量大,表现形式更加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力,人机在线互动性强;同时,网络媒体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传播特点,更加容易被受众接受。这些优势和传播特点,不仅促进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传统媒体和依托于传统媒体的广告业、印刷业带来巨大冲击和压力。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对设计行业介入的不断加深,一名优秀的视觉设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各种软硬件技术,还要熟悉掌握网络媒体的视觉表现形式和语言,才能创造出符合网络时代的网络视觉设计作品。

2.网络媒体为视觉设计带来机遇与挑战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视觉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信息的传达。与传统媒体相比,传播形式灵活、设计手法多样的网络媒体显然更适合视觉设计的表现和发展。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换代,视觉设计的表现手法也更加丰富和广阔:传播形式越来越灵活,设计方式由单一静态的表现形式转为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于一体的视觉呈现。互联网时代动态化的视觉设计带给受众不同于传统传媒的全方位、多感官的视觉体验,既拓宽了视觉设计者的思路和表现形式,也给新时期的视觉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网络技术促进了视觉设计新的表现手法的形成,而视觉技术也促进了网络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关系。

四、自媒体展示平台的视觉设计特征

(一)编排方式灵活自由

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视觉设计在表现方式上实现了在同一个平面上同时显示多个或多层信息,同时浏览者可根据浏览的需要显示屏幕内容或显示尺寸。浏览者根据个人阅读习惯和喜好,对同一个信息或多组信息进行阅读和比较。在实现了传统媒体新闻的有效表达的基础上,自媒体视觉设计又结合网络特点和信息内容发展了独特的、灵活的编排方式。

(二)图像的视觉张力强

与传统媒体重视文字表达不同,自媒体的视觉设计经常运用能快速吸引大众眼球的背景图片和颜色鲜艳的色块。这些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图像之所以能快速引起受群体的注意力,不仅在于它们使自媒体的画面充满了张力,还在于它们能在短时间内唤起受众者的互动体验,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以各种具有视觉张力的图片、图形快速引起受众注意力,使其对信息产生兴趣,是自媒体信息传播的一种常用方式,并且随着信息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而在自媒体设计中被应用的越加广泛化。

(三)信息表达简洁化

与传统媒体设计重视内容的深度和延伸性不同,在信息海量化的数字化时代,“少就是多”是视觉设计师一以贯之的做法。从大量化、同质化严重的信息中提炼出最精炼、最具有意味的内容给予最简单化的设计,不仅是减轻网络传送负担的需要,也是自媒体视觉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叙事方式动静结化

数字化媒体的阅读方式与传统媒体相同,即都以视觉呈现为主,但在表现方式上却多用与日常生活经验相似的影像进行信息传播,信息呈现空间也由静态转化为能与受众群产生互动的动态空间:受视觉识别系统的影响,人们在接受信息速度上,动态的视觉设计显然要优于静态的信息传播方式,因此,自媒体视觉设计以时间和空间同时呈现的叙事方式,不仅是传播信息并达到预期效果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视觉设计形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信息传达即时更新和互动性强

数字化媒体的快速发展,在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信息选择的同时,也为媒体的视觉呈现提出了更快的要求。在自媒体环境中,受众群多通过视觉参与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因此设计者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和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媒体的整体视觉效果,还要根据不同信息的内容及特点,对视觉要素加以调整和修改,以便呈现的图像与传播新信息更契合贴近。与此同时,网络媒体信息海量化和同质化的特点,也使信息视觉呈现更加的丰富和复杂,为了能吸引受众者的注意,使其在浏览网页时能对者的信息产生兴趣,视觉设计必须依据新闻特点进行快捷而完善的导航设计,提供不同角度、足够吸引的链接,帮助受众在各个网页浏览跳转进行选择时,在视觉上对者提供的海量信息在视觉产生好奇和清晰的视觉接受。

建立在发达的互联网基础之上的自媒体,在传播媒介上具有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因素,这些因素意味着受众对媒体传播的信息不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而是多了更多的选择权和自。而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受众在接受和阅读信息时,更多选择自媒体的重要因素。

(六)呈现方式多元化

目前数字化媒体呈现信息的视觉方式主要为文字、图形、声音和视频等。这些具有个性的传达方式,不仅丰富和满足了受众对传播信息的获取方式和审美品位,也改变了数字媒体的视觉设计方向和形式表现。与传统媒体重视图文形式的表达不同,网络的视觉设计更注重通过视觉传达的艺术规律,运用更加先进和多元化的设计手段,创造更加自由和富有想象力的视觉空间,帮助受众从网络信息中获得艺术想象和视觉审美需求。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媒体的视觉设计在表现手法和传达方式都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表现。本章节研究和分析的六个特征在本质区别与传统媒体的视觉设计,但同时又为新媒体的视觉设计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为借鉴,同时又促进了新媒体视觉设计的发展和创新。

五、结语

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视觉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将信息传达给受众。因此,视觉设计与数字化媒体之间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自媒体给了视觉设计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语言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它又影响和约束着视觉设计的发展;视觉设计的本质永远都是为了实现信息传递,传达媒介始终无法离开媒体,而它的表现空间又是媒w创新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何在数字化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保持视觉设计的活力,促进视觉设计表现形式的创新,将是未来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金.数字媒体影响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D].燕山大学,2011.

[2]王海波.新媒体影响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与电子输出的对接[J].大众文艺,2013(8).

[3]高娴.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2(20).

[4]刘云玲.新媒体视觉传达的特征理论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

[5]蒋运生.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12).

篇10

【关键词】微博;公益传播;传播过程

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一书认为,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正是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推动着人类获取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它的每次变革都给人类带来了传播和沟通方式的改变,深远地影响着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时到今天,媒介技术已超越了纯粹的机器与工具属性,并被赋予改良社会弊端、创新美好生活之厚望。由twitter演变而来的微博,以其不同以往的信息传递与沟通交流方式成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形式,仅短短几年,就从其诞生地美国就以燎原之势蔓延全球,并迅速发展壮大,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的发展元年,也标志着以个人传播为主的自媒体代的到来。

一、微博与公益传播

微博自2010年蓬勃发展以来,以微博为平台和工具进行的公益传播活动越来越多。脱胎于传统媒体公益传播的微博公益传播以新的模式迅速发展。“1个转发=1元钱,2支铅笔=1幢校舍……”与“免费午餐”、“微博打拐”、“送老兵回家”、“铅笔换校舍”等民间微公益活动以强大的声势吸引着公众的眼球。微博公益传播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改变着社会生态和公益传播的途径,微博的公益活动的成功重新树立了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信心。

自从微博诞生以来,有一个新词汇逐渐影响着微博人群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个词汇叫做"微博公益",它以微博为信息载体公益信息传播公益活动,不仅推动了公益事业的发展,重要的是传递了一种为回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公益理念。与个人有关的微小的善念、与企业有关的社会责任与具体诉求、与传统慈善机构公益事业的流程操作最终通过微博这个平台得到了回应、放大,获得了原本不可企及的"胜利"。

微博公益传播不等同于微公益,它是利用微博平台展开各种公益活动,捐款捐助,绿色环保、帮助弱势群体,被认为是一种零门槛零负担的公益方式。微博这个当下最火热的平台,降低了公益的门槛,让草根个人参与公益事业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于是"免费午餐"、"老兵回家"等诸多微公益活动成了热度不减的公众话题。弱小的微公益终于迎来了难得的井喷之春,以往死板的公益传播格局也从此迎来了分水岭。

二、当前微博公益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公益信息欠缺“把关”,传播过于随意,可信度不高

微博的草根性和内容简单门槛低的特点决定了谁都可以发微博,每天呈几何状增长的微博数量造成的信息泛滥也带来了信息真假难辨。目前微博仅对部分公众进行了实名认证如明星、公共知识分子、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等。微博用户在面对公益信息时的情绪化特征更为明显,感性往往战胜理性,转发是第一选择,盲目的转发也使不少人成为虚假信息的受害者。有的微博博主为博得关注度赢得粉丝,降低自己的道德底线,一些未经求证的信息,并加以夸大渲染,造成微博的传播可信度的降低。同时,微博自媒体的特征导致微博缺失信息把关,信息真假难辨。

2、传播主体专业程度参差不齐,缺乏长效机制,可持续性不强

在传播主体方面,微博的公益传播主体有草根、明星、企业、慈善组织机构,除了部分企业和慈善组织机构在公益慈善事业有一定的专业化,草根、明星为主体发起的公益活动,很难保证公益事业的正常化运转。公益慈善事业需要良好的运转机制,一般来说,慈善活动有三种实现方式,即慈善组织、慈善项目和公民个人的慈善行为。[1]

3、沟通平台建设失衡,公益传播的"虚拟"与"现实"结合不够

微博公益传播毕竟是依托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的"虚拟"的信息交流,但公益传播的最终目的却是"现实"的,资金、实物等需要的是真实空间内的交往。而当前微博公益传播募集资金大多通过网络平台,使用较多的多是淘宝门下的支付宝,而支付宝作为第三方交易工具在智能化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

三、完善微博公益传播的对策与思路

1、实行实名认证,确保信息真实,增强微博公益传播的公信力与参与度

首先,尽可能实行实名认证,利用微博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覆盖的形式信息,提高公益微博的可信度;其次除了在微博上呼吁公众参加公益外,最好有具体的参与措施,将公益内容具体化,鼓励捐款捐物等等,将公益信息发不清楚,给公众提供参与公益的途径。

2、建设健康的微博公益传播文化,形成舆论合力,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首先,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构建健康的微博公益传播文化。其次,多种媒体协同配合,形成微博公益传播合力。再次,政府参与管理,媒体改进服务,增强权威性与规范性,打造“虚”、“实”结合的微博公益传播平台。

篇11

摘要:本文以北方工业大学为例,首先分析了开展数字媒体设计竞赛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然后给出了北方工业大学保障数字媒体设计竞赛顺利开展采取的措施,接着阐述了数字媒体设计竞赛所促进的实验教学改革工作,最后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截止到今天,国内招收数字媒体专业本科生的高校还不是很多。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在北京市教委重点扶持下申请成功的新专业,于2006年9月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该专业第一批本科生已经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

众所周知,培养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高等教育法》[1]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样,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明确要求“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高等学校办学的根本宗旨。实践证明,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形式[3-5]。因此,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积极组织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即“卓立杯”校园原创数字媒体设计竞赛。

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已连续主办三届“卓立杯”校园原创数字媒体设计竞赛。竞赛作品形式多样,分为设计类、艺术类、策划类及其他类。设计类包括游戏设计、计算机动画、DV制作、电子报刊、网页制作等;艺术类包括绘画、雕塑等;策划类包括各种创意新颖的游戏、动画作品及稿本;其他类包括有代表性的调查或论文等。“卓立杯”竞赛的开展,丰富了大学生业余生活,激发了大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卓立杯”竞赛的开展,也促进了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

2开展数字媒体设计竞赛的必要性

2.1满足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

相关资料表明,我国数字媒体、动漫、游戏等专业人才奇缺。针对当前的形势,国家、北京市相继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在北京市石景山区成立了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发展网络游戏、动漫制作、数字影视、网络文化传播、现代文化服务业等文化产业及衍生产业。而北方工业大学是石景山区唯一的一所高等学府,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北京市、特别是石景山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数字媒体设计竞赛的开展,丰富了大学生业余生活,激发了大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输出优秀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做好准备。

2.2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在参加数字媒体设计竞赛过程中,既加强了专业技术培训,又参与了竞赛。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大学生学习了新知识,掌握了实用技术。而竞赛过程比较复杂,要经过选题、分析、查找资料、浏览文献、确定方案、设计、编程、测试、调试、撰写论文、答辩等若干步骤和过程。复杂的过程考验了大学生的耐心,提高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2.3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开展竞赛时,我们鼓励指导教师提出企业实用课题供学生选择,使得竞赛内容趋于实用化。同时,我们还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竞赛成果评审专家,使得企业了解我们的竞赛水平。企业在招聘本科实习生或者本科毕业生时,首选竞赛获奖的学生,其次是参加过竞赛的学生。因此,数字媒体设计竞赛的开展,增强了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4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

大学生参加数字媒体设计竞赛,促进了我校在教学计划中设立专业设计竞赛学分的人才培养机制。北方工业大学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专门设立“专业设计竞赛”学分。参加数字媒体设计竞赛的学生可以取得2个学分,该学分可以替代公共选修课或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实施专业设计竞赛学分制度,表明北方工业大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培养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是学校最终的培养目标。

3开展数字媒体竞赛的有利条件

3.1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人才培训中心”的落成

2005年,北京市经过多方考察及论证,最终决定将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人才培训中心”落户北方工业大学,依托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系、计算机系丰富的师资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基地内上百家数字娱乐公司一线的优秀技术人员亲临讲台,为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培养大批合格的数字娱乐人才。培训的内容都是根据企业目前的实际需求讲授的,可以大大缩短大学在校学习与企业实际岗位技能要求之间的差距。我系教师在给学员进行培训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深入的了解了目前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与技术,这为数字媒体设计竞赛选择实用型题目与技术指导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内容实习基地的成立

2008年初,北京市石景山区发改委投入巨资与北方工业大学共建北京数字内容制作公共服务平台及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内容实习基地。该基地配有国内外先进的动画制作软硬件、非线性制作软硬件、平面制作软硬件等。学生的很多实践学习与培训都在该基地进行,这为数字设计竞赛的开展提供了先进的软硬件条件。

3.3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我院开展数字媒体领域合作研究

2008年4月29日,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联合实验室,开展数字媒体、模式识别等先进技术领域的研究。该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将引导学生对国内外数字媒体领域内的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将会提高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内容的科技含量,将会大大促进我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

4保障数字媒体设计竞赛顺利开展的措施

4.1修订教学计划

2008年,北方工业大学启动了新一轮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我系结合大学生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在教学计划中列出了“人工智能基础”、“游戏引擎应用实践”、“网络游戏设计与开发”、“手机游戏设计与开发”、“Max script程序设计”、“Max SDK程序开发”、“Maya API程序开发”、“Maya MEL程序设计”、“嵌入式技术”等专业选修课。同时专门设计“专业设计竞赛”学分,参加数字媒体设计竞赛的学生可以取得2个学分,可以替代公共选修课学分和专业选修课的学分。

此外,北方工业大学还对课程中的实验进行了认定,包括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学校积极鼓励开设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2保证经费

北方工业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参加数字媒体设计竞赛,专门批准教学仪器设备经费专项,用于购置各类数字媒体软件、硬件设备,以满足竞赛需求。自从2006年9月,学校相继批准了600多万元成立了“数字媒体基础实验室”、“数字媒体专业实验室”和“虚拟现实实验室”三个大型实验室,购买了国内外先进软硬件设备,这为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北方工业大学每年还批准若干项大学生申请的数字媒体研发项目,每个项目1万元,用于资助学生科技竞赛项目的研发。

4.3开放实验室

北方工业大学为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实验室开放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免费开放数字媒体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对本科生完全免费开放,采取学生选做公开的研究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选择指导教师的方式,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欢迎。

5数字媒体设计竞赛促进实验教学改革

5.1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四年不断线

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数字媒体设计,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时,张扬个性,突出特点,分层次设置实验课,并开设必修性实验课、选修性实验课、创新研究性实验课等。其中,创新研究性实验又分为短期型和延续型;短期型是一学期完成,难度系数低;延续型是分四个学期完成,分步骤学习先进技术,难度系数高,创新型强。通过延续型方式,学生在大学毕业时应能提供一个完整的大作品或软件。

5.2更新实验教学大纲内容

北方工业大学明确强调要在实验教学大纲中设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这促使专业教师们按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重新修订和编制新的实验指导讲义。实验项目的设置在深化理论教学知识的基础上,要求能够循序渐进地反映基本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由验证性实验到设计性实验,再到综合性实验。当然,真正落实实验时,不拘泥于理论教学的次序,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和实用性实验。

5.3鼓励参与研究性实验

北方工业大学提倡,专业教师要安排学生参与研究性的实验。研究性的实验一般与教师的科研有关。先由教师提出实验课题,学生根据兴趣选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查资料,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现,测试最后以论文形式完成实验报告。采用这种形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得到了训练提高,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科研活动。我系大部分教师的科研项目都有本科生参加。

5.4建立创新实验室与创新基地

大学生在进行数字媒体设计竞赛时,一般需要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先进的人机交互设备、先进的数字媒体软件,这些仪器设备软硬件价格都非常昂贵,传统的实验室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因此,结合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和实践技能训练的需要,建立创新实验室与创新基地是非常有必要的。2008年,北方工业大学批准了专项,购买了先进的设备,包括数据手套、头盔显示器、六自由度空间位置追踪器、三通道环幕、三维模型扫描仪、网络游戏平台、学生专用手写板等。这为数字设计竞赛的开展奠定了了良好的基础。

6结束语

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已连续主办三届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即“卓立杯”校园原创数字媒体设计竞赛。数字媒体设计竞赛的开展,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了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同时,竞赛的开展还促进了我校的实验教学改革,如更新实验教学大纲、开设研究性实验题目、建立创新实验室与创新基地等。

当然,我们的这些研究只是开始,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搞好数字媒体设计竞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优秀的数字娱乐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 中国国家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policy_673/20060323/t20060323_150372.shtml, 2005.

[3] 刘长宏,张恒庆,王刚. 电子设计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4(1):70-72.

篇12

关键词 电视媒体缺陷;网络媒介融合;转型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6-0004-02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占据社会各个角落,广播电视行业的传统地位受到极大冲击,而处于我国广播电视制度底层的地市级电视台的生存空间则更加狭窄,在一次中国传媒研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位教授用三个自来形容地市级电视台现状,自产自销、自娱自乐、自生自灭,这确实是目前地市级广播电视所面临的现实危机和尴尬局面。地市级广播电视台需要分析自身条件、外部传播条件、网络环境等特点,运用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方法使上诉三者结合,探索一条在网络条件下的新型发展之路。

1 地市级电视台传统主流媒体的地位在不断弱化

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97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今天互联网的交互性和个人化的发展势头席卷全球,传统主流媒体的地位正在沦陷。

与一般网络媒介相比电视媒体存在十分明显的缺陷主要有以下方面:1)电视媒体受收视环境影响大,不易把握传播效果,而网络媒介随着移动通信工具及人们生活方式改变而体现出明显的优势;2)电视媒体所播出的节目一般费用较昂贵,制作成本高周期长,播放费用高。地市级电视台还普遍存在传播地域受到严格限制,传播范围仅限于本地,广告社会服务等诸多业务限于一地之内,无法比肩网络的广泛性传播;3)处于严格的制度控制下,受上级管理系统和同级政府多种因素限制,电视自主性创新寻求突破遭受的阻力更大,网络环境相对自己网络媒介形式多样,经营灵活;4)政府喉舌的定位使电视台会议新闻较多,内容缺乏多样性,政府公信力的降低转换为对电视台信息的不信任,网络媒介信息多样、生动活泼,时效性好,地市级电视台内部传统体制较多,节目创新性不足。

2 地市级广播电视台要加快新媒体建设的步伐

在新技术、新媒体的挑战下,地市级广播电视台与网络媒介的创新性融合成为必要。建设自己的网站,抓紧与新媒体融合和发展非常重要,依托广播电视多年发展中积累的音视频素材,采编、主持、技术等新闻从业人员队伍,权威的官方资讯等广播电视网站建设的独有优势,地市级广播电视台要加快向多终端、多形态、多向传播模式转型。

地市级电视台应该与大型门户网站、地方网络论坛等网络媒介合作,发挥自己在采编能力上的优势,通过出售节目或者参股分红的方式,将节目交给网络媒介,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方便快捷、高关注度和高回馈率的优势自己的声音,在广播电视信号覆盖之外新增加网络覆盖。

1)举办各类活动已成为当前许多媒体获得经营收入的方式,地市级广播电视台一定要把纸媒、广播电视、网络等载体搭载到一起,借助网络等平台,实现台网联动,扩大活动与网站本身的影响力,提升媒体品牌;

2)使广播电视与网络优势互补,建立广播电视网站的权威性。要将地市级的优质广播电视节目整合成为内容提供商,通过网络平台来扩展受众,扩大影响与覆盖,特别在重大新闻事件、重大新闻报道中要实现网台互动,弥补地市广播电视地域传播的限制的劣势;

3)合作开发无线增值业务。要以“三网融合”为契机,以手机音乐、手机购物、手机视频、手机动漫、手机阅读等形式不断拓展新增值业务,延伸广播电视的产业链,使广播电视网向家庭物联网迈进;

5)开放广播电视台影视资料库在网站上进行有偿分享广播电视台资源如历史视音频资料、节目制作花絮、主持人记者等的工作影像等均可在广播电视网站上向网民开放,有些甚至可作有偿开放,这样既能增加网站收入,也能增加电视台的影响力。网络形式也可借鉴当前网络媒介的一般形式,即小视屏,一个大型节目也可以依据需要分为若干短时间小视屏,配以较为吸引眼球的标题,以增加点击率。

3 地市级电视台转型的策略

1)全面实施“台(报)网一体的战略。电台、电视台和报社之间要加强横向联合合作,扩大主流媒体整体的影响力,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路子,探索创建多元化盈利模式,要以内容生产为核心,配置好我们的频率、频道资源、节目资源和人力资源,让资源成为传统媒体保持“魅力”的有效办法;

2)加快全媒体人才培养,抢占新媒体平台。随着多媒体的融合发展,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建设一支具备全媒体战略思维和意识的领导干部队伍,同时要建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全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传统主流媒体记者编辑队伍的全媒体化转型;

3)坚持做好地方服务。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是地市级媒体的立身之本,要坚持打好地方牌,推进频率频道的专业化建设,避免节目的同质化,专注做地域的、本土的、个性的节目,培育本土受众对我们的忠诚度,发展我们独有的消费群体和市场;

4)要根据新闻生产流程构建新型管理流程。要通过搭建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对内容生产流程进行重造,实现总台所有编辑、记者对新闻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和互动,其生产流程应该按照新闻信息采集、制作、编辑、报审、播(刊)出等一系列功能来划分,如设置新闻采集管理中心、制作管理中心、审查管理中心、播控管理中心等,扁平化的管理更有利于资源共享、多媒体协作、形成合力;

总之地市级电视台在网络条件下发展必须借助网络手段,通过媒介融合充分认识自身条件,扬长避短,积极学习研究新媒体的运作模式,大胆开展合作向外探索发展,同时国家应该给予相应的制度设施方面的支持,使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在新的网络条件下仍旧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吴云.论新旧媒体的竞争与融合.暨南大学,2006.

[2]陈玉鹏.央视布局新媒体.互联网周刊,2006(12).

[3]晓明.传媒研究和传媒初中的现状与问题[J].现代传播,2002(5).

篇13

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从前被重重管制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民营经济,现在借由“互联网+”打造的新经济外壳,进入了政府管制的真空地带,从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契机,互联网金融一出,以“金融创新”的名义,不需要金融牌照就可以正大光明的积累大量资本。以前只能在地下运作的钱庄,小型信贷公司变身为P2P(点对点的融资)平台,P2P平台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展到4000多家,资金规模超过1万亿元。

总理在2015年的达沃斯论坛中专门提到“分享经济”。指出目前全球分享经济呈快速发展趋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路子,通过分享,协作方式搞创业创新,门槛更低,成本更下,速度更快。共享经济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滴滴打车,而其中推出的专车服务,成为当下出租车行业真正的挑战者,从本质来讲,专车司机的主体是我们过去所说的“黑车”司机,但是专车带上了共享经济的头环,不经过繁琐的审查,就可以像传统的运输行业一样上路拉客,从中分得一杯羹,从2016年11月11日通过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网约车的态度还是比较模糊的,政府潜在的监管理念是认为互联网是非常大的创新,很难找到合理的监管边界,所以给予市场一个探索的机会,找到了适当的商业模式再酌情规范。

近些年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走进人们的视野,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轻轻松松的就绕开了政府监管的壁垒,发展初期,几乎不需要任何手续就可以创办属于自己的网络媒体,自媒体依靠资本的力量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群众,并且迅速实现粉丝变现。从本质上说,本轮互联网创新赚取的是中国经济体制监管中还未释放的红利,虽然这会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导致行业内的混乱,但这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领域的创新。民营经济通过互联网冲破过去垄断行业不合理的管制,从而激发了中小企业发展的潜力,促使政府在一些互联网领域做出进一步的改革,从而更好的发挥政府职能。

目前看来,不管是国营还是民营,行业监管都是必须的,这就意味着大量资本进入互联网领域的现象是不可能持续的,随着政府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力度,目前所隐藏的弊端也会慢慢暴露出怼2煌耆统计,在近些年发展起来的P2P平台已高达30%的企业出现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问题会显现出来。初期的那种百家争鸣的现象也会逐渐消失。也只有那些敢于和传统银行业正面比拼风控能力和盈利能力的,能够看清行业本质的企业才能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洗牌中生存下来,而那些经营模式单一,通过不正当手段牟取利益的企业也必将随着金融资本被纳入正式监管而慢慢消亡。P2P平台如此,自媒体亦是如此,自媒体与传统的综合性媒体不一样,自媒体专注于做一件事,能够精确定位读者。在如今资本过剩的时代,大多数自媒体在短时间内吸引风投的加入,而风投的进入必然会导致自媒体经营者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吸引更多的读者,快速的实现粉丝变现,为进入的风投者获取效益,当然高质量的内容输出就意味着专业化,同一领域的自媒体经过激烈的竞争,会逐渐形成一家独大的格局,少数的自媒体脱颖而出,就像人们往往会关注第一名,很少问津第二名一样,这样会形成“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最后你会发现每一个自媒体领域都会有一个垄断性的专业媒体。

篇14

关键词:学科建设、理念模式、合作交流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概述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艺术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传播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设计在制作过程、效果展示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艺术设计的需求也为相关技术发展提供了动力与要求。以动画制作为例,动画艺术是在逐格绘制传统动画的基础上,采用更加便捷的电脑图形图像技术,使数字技术全方位地进入了动画绘制的过程中,改变了动画艺术的创作方式,大大提升了艺术表现力度。[1]数字媒体艺术行业快速发展,市场应用与价值不断提升,像《魔戒》、《黑客帝国》、《海底总动员》等电影都采用了大量特效特技,在我国仅电视卡的市场规模每年就超过200亿元,而且随着人们对视觉美感要求的不断提升,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发展空间更为可观。然而目前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数字媒体艺术高端人才,每年的人才缺口大约在15万左右。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需求,促使高校在艺术专业建设方面快速发展,很多高校已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寄希望培养出具备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人才,但现实结果却不甚乐观,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

二、数字媒体专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数字媒体专业学科建设不合理

受数字媒体行业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与人才需求、高校的招生率与就业率等因素影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其中有的是由艺术类学科转变过来,有的则是直接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盲目的专业扩建导致学科建设及专业定位及不合理,很多高校学科建设目标都大同小异,而且专业建设、学科定位与之前传统学科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只是简单的将艺术学院改成了数字媒体学院,名称的修订可能在招生及宣传上更加便利,但对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发展却无益,可谓是换汤不换药。很多高校在专业建设上没有立足于本学校的发展现状,盲目定格在综合均衡发展,专业建设没有侧重点与特色,注重发展数量而不顾质量,导致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与质量并没有得到大的提升。

(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理念与模式发展滞后

功利性的学科发展思想导致学科基础建设与发展速度严重脱节,再加上教学经验匮乏、师资硬件条件的不足,导致教学理念与模式发展滞后。虽然很多高校将专业名称改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但是其教学理念还是停留在之前的教学模式中,以教科书死板的理论知识传输为主,老师将书本知识的要点通过PPT展示,在课堂上予以走马观花式的讲解,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对行业内新的新动向与技术应用缺乏关注度,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思维创新能力,好的作品与效果除了靠技术实现外,前提必须有完善的创意理念。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竞争,最终要归结到艺术而非技术的博弈,于是作者的文化素养、艺术品位、思维水平、审美眼光等便会产生基础性作用和影响[2]。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建议

(一)加强数字媒体艺术特色专业建设

鉴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交叉综合性的特点,其覆盖了学科领域范围也较为宽广。高校在数字媒体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结合本校的专业基础与学科优势,合理定位学科专业目标,不必全面发展该综合交叉学科。特别在本校艺术设计学科、计算机技术学科建设落后或缺失,单学科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为了招生与宣传而对学科建设进行“跨越式”发展,盲目的融合扩建学科,不但不会培养出综合性人才,而且还会导致之前学科的教学质量下降。因此,在数字媒体专业建设当中,应找准专业定位,高校应依据本校的专业特色与发展现状,借助已有的学科优势与经验,增强补短,以点带面,制定适当的培养目标。高校应正视自我,借助本校的专业优势特色,不应过度追求全面均衡发展,依据本校专业教学特点与优势,加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色建设。同时积极推动艺术学与计算机技术等相关专业的融合与创新,融合补长,深化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二)转变专业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多元化

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与传统相关学科教学相比,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通过多媒体课件内容展示、分组交叉、课堂主题分组讨论等模式,使教学课堂主体由老师转变成学生,教学目标与重点由重理论向重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方向转变,教学地点由传统教室向工作室、实验操作室的转变。老师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教学成果的评估也不再是通过“论文”的形式进行展现,其更多要求学生通过作品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体现,提升W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适当引导使学生完成设计方案与工作流程。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利用先进的软件工具,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巩固所学知识与内容。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是对传统艺术教学的突破,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时间以及空间对教学的限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模式,使学生求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可以随时通过数字媒体来获得自身所需要的知识,学生的选择更具多样性。[3]合理安排课程体系,学生的每个阶段都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

(三)注重与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合作,联合培养人才

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与专业科研的优势,借助于企业的实践市场经验资源,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结合企业的市场需求,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既推动了科研转化能力,增加了科研经费,还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社会应用眼界与认知。根据专业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与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不同岗位的实习锻炼机会,包括平面设计、影视动漫制作、网页交互类设计等工作岗位。与优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以企业为平台提高实践锻炼,以市场行业需求为教学导向,实践教学应用紧随行业发展前沿焦点。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定位,促进学生技能与理论、素质与创新的协调发展,锻造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加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的国际合作

高校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具有国际视野,加强与国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国际化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理念,提升专业建设的国际化视野,并运用与体现到本校学科建设与教学培养目标中。加大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建设,在引进先进人才的同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人才的国际化交流与培养,包括增派老师的海外进修学习、交流访问,与国外大学的学生交换互访,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渠道。同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与国外优秀大学进行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专业的联合办学,利用高校合作的平台,资源互补,加强本校数字自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史纲,数字艺术下艺术高校教学体系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以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专业方向的拓展与实践为例,《陕西教育》,2015年第11期,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