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畜牧业的起源范文

畜牧业的起源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畜牧业的起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畜牧业的起源

篇1

关键词:畜牧企业;员工发展;有效途径

一、员工发展的概念及内涵辨析

“员工发展”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的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来的,当时是为了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这两家公司希望通过“员工发展”计划为员工提供素质和技能培训,从而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霍尔顿(lEwoodF.Holton)和纳奎(hSar5.Na)认为“员工发展”是泛指一切由员工和组织共同参与的、旨在提高员工胜任力和专业技能且对员工和组织都有利的活动,包括正式培训、资助员工继续深造、工作培训、自主学习等。维基百科认为“员工发展”是组织的一种战略性投资,专门对某组织成员进行培训。百度百科认为,员工发展是指通过各方的信息加上被评估者的自我评估,使其能更清楚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业绩水平和优缺点,以便在将来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进入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创新,员工发展的内容也不仅局限于对员工进行素质和技能培训及为员工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或者监督督促员工进行自主学习,员工发展的概念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员工发展是指员工在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不仅包括企业提供的培训学习、深造等机会和条件,还包括员工在企业的新酬待遇、工资水平、职业晋升渠道、职业发展路径等,还包括能够满足员工进行个人价值实现的制度、条件和环境。

二、员工发展的理论基础

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行为科学学派的Y理论、需要层次论以及成就需要论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员工有发展的愿望和需求,都是企业员工发展的理论基础,在知识经济和创新时代,对于企业员工发展管理实践具有更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指导意义。1.Y理论。Y理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Mcgregor,1906~1964)于1957年提出来的,是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人们对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决定于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们都愿意承担责任,人们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那么,人们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需要通过自我发展来实现,该理论认为,作为个体的人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和愿望,只有个人的才能和创造性得以发挥才能实现自我发展。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布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1908~1970)于1943年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们才会去追求高层次的需求。该理论认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那么自我实现的需求即希望自己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每一个人最终的需求层次都会上升到自我实现的层次,企业员工也一样,在解决了衣、食、住、行等低层次的需求以后,他们最终的需求必定是自我实现。站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自我实现的需求其实就是员工发展的需求。3.成就激励理论。成就激励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提出来的,他主要是研究人的高层次需要,即在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条件下还有哪些需要,研究结果发现人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还会有权力需要、社交需要和成就需要。权力需要是施加影响和控制别人的需要,社交需要是建立友好、亲密人际关系的需要,成就需要是追求成功实现目标的需要。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成就动机,个人行为主要取决于其中被环境激活的哪些需要,个体的努力奋斗程度取决于其追求卓越、力争成功的意愿程度,也就是个人成就的愿望越强烈,那么他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也越强烈。那么企业员工对于成就的渴望以及这些成就的实现,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来实现。

三、畜牧企业员工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畜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畜牧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居多,形成了“低门槛、低投入、低产出”的低端产业格局,同时,管理理念、管理制度落后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畜牧企业发展的瓶颈。既然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和第一动力,那么畜牧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员工发展得以破解和消除。从目前来看,我国畜牧企业员工发展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从畜牧企业员工个人的角度看,员工个人的发展愿望不强烈,发展后劲不足

1.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传统型员工自身发展愿望不强烈。畜牧企业养殖牛、羊、猪及禽类动物为主,员工的工作环境差,工作条件艰苦,收入一般,一线从业人员以中年农民或初中辍学的农村青少年为主,他们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对生活质量及事业成就要求不高,只要能解决吃饭和生存的问题,没有过多地追求和目标,所以,他们几乎不存在对事业发展、个人成就的追求,因此,这部分群体普遍自身发展的愿望不强烈。2.文化水平较高的现代型员工对畜牧企业的认同度低,发展愿望不强烈。目前,我国畜牧企业中部分员工是科班出身的大专或本科毕业生,这部分年轻人可能在大学时学习的农牧类专业是被调剂的结果,并非自己意愿,因此并不热爱农牧行业。其次,由于传统的对农牧业从业者的轻视,导致年轻人不愿意到畜牧企业就业,即使农牧类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为到畜牧企业就业,也是为了暂时解决生存问题而并不认同自己的工作和岗位内容,而是时刻想着跳槽,因此不会产生在畜牧企业好好发展的需求和愿望。还有部分年轻人,到畜牧企业从业只是为了积累经验,为自己将来创业做准备,那么这类群体在工作过程中只关注自己能学到哪些知识和技能,多长时间能掌握自己想学习的内容,并不关心自己在企业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上升到什么职位。3.部分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员工,发展愿望不强烈。畜牧企业还存在部分员工,对生活和工作现状的自我满足度高,满足于每天按部就班的上下班的安稳生活,对自己未来没有规划,这类员工也无所谓自我发展、自我成就的需求。

(二)从企业的视角看,影响畜牧企业员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力资源规划缺失、缺乏职务说明书、职业生涯规划可操作性差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严重制约着员工的发展

1.畜牧企业对人力资源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力资源是企业最核心的因素,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但由于目前我国畜牧企业人力资源中人才资源相对较少,精英类人才更少,大多数员工都属于被动工作型,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畜牧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人力资源不是最重要的资源,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核心资源的重要性和价值,对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及制度建设不够重视,以致于出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制度僵化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员工发展问题也就更无从谈起了。2.人力资源规划缺失。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为了实施发展战略,完成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科学而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可以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为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据,有效激励员工,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畜牧企业在用人方面随意性强、主观性强,甚至完全根据领导或部门负责人的喜好而定,缺乏整体规划的用人模式根本不具备员工发展的基础和环境。3.缺乏职务说明书。职务说明书是建立在职务分析的基础之上的,通过职务分析可以明确职位设置的目的,明确该职位如何为组织整体创造价值,如何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和部门目标。通过进行职务分析,可以明确职位的职责与权限,从而避免因职责不清导致的扯皮推诿,提高工作效率。职务说明书既是企业招聘和制定薪酬的依据,也是员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权限的书面材料,更是其做好本职工作,为后续发展打基础的必备文本。但是由于职务分析和职务说明书专业性强,且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成本投入,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畜牧企业基本不做职务分析,也没有职务说明书,使得员工的招聘和使用都较为盲目,也不利于后续员工的发展和自我实现。4.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操作性差。在去畜牧企业调研时发现,部分畜牧企业制定有详细的职业规划路径,而且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可以细分为生产设备类、市场业务类、技术品管类、行政管理类等,每一类岗位都可以从最基层的一线员工上升为项目经理甚至副总裁、总裁。而且,通过职业规划历程对于不同职位之间的晋升时间及待遇都做了详细的规划和分析。但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实际上畜牧企业通过这些渠道和途径晋升的员工很少,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规划的理论上可行,而联系实际工作以后,因为内容不够具体详实而导致可操作性较差。所以虽然员工知道有职业规划,但因其可操作性差而对员工发展没有实际的促进作用。

篇2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成效;问题;对策;内蒙古伊金霍洛

中图分类号S81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299-02

伊金霍洛旗地形地貌基本呈西高东低,由西向东倾斜,海拔1 070~1 556 m。东部属晋陕黄土高原的北缘水蚀沟壑地貌,中部为坡梁起伏的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是风沙地貌比较发育的毛乌素沙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风大少雨,寒冷温热,温差大,是温带干旱草原向荒漠草原的过渡地带,全旗年降雨量340~420 mm,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全旗年平均气温6.2 ℃,无霜期130~140 d。土壤总面积534 560 hm2,占总面积的95%,栗钙土占15%,粗骨土占10%,风沙土占61%。属温带半干旱草原,草原植被广泛发育,草类大部分由多年生的草群组成,而又以丛生禾本科为主,其次是油蒿和豆科杂草,灌木和半灌木占有较大比重,草群主要以毛乌素沙区的植被类型为主。

1草原畜牧业取得的成效

1.1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过去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因素,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通过禁牧、人工种草、生态项目实施等,伊金霍洛旗天然草原生态效益明显改善[1]。1999年禁牧前,天然草原植被覆盖率仅30%~40%,牧草生长高度约20 cm,梁地草原和沙地草原的产草量(干重)为30~60 kg。2012年禁牧后,天然草原植被迅速恢复,优良牧草生长旺盛。据测定,天然草原植被覆盖率已达到86%,牧草生长高度达到35 cm以上,梁地草原和沙地草原产草量(干重)分别提高到50~80 kg,产草量平均提高了30%左右,全旗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化。

1.2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近年来,伊金霍洛旗借助国家生态项目实施,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使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有效加强。目前,全旗人工种草保有面积达7万hm2,主要种植品种有草木栖、沙大旺、紫花苜蓿等,年产干草平均在7 500 kg/hm2左右。积极推进模式化、规范化养殖,全旗建成养殖小区93处,其中绒山羊36处,肉羊42处,猪8处,肉牛4处,奶牛3处;标准化配种站128处,其中肉羊79处。现已形成稳定生产各种肉类7 500 t、绵羊毛600 t等优质畜产品生产能力。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8%。

1.3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伊金霍洛旗将舍饲畜牧业作为农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点和突破口来抓,促进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前提下,农牧结合有了深层次的突破,种养业内部结构更趋合理。羔羊育肥、肉牛养殖、饲草料加工调制等适用技术的应用,增产效果明显,母畜繁殖成活率、个体乳肉、生畜出栏率明显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2]。

1.4农牧民保护草原的意识普遍提高

草原是畜牧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生态安全的根本保障,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3]。为了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伊金霍洛旗札萨克镇等地区开始禁牧,生态效益明显。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宣传禁牧及草畜平衡的重要意义,使广大农牧民充分认识到草原保护和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草原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草原“三化”程度严重,人工草地不足

目前,伊金霍洛旗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程度仍较严重。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测定,该旗可利用草原面积42.59万hm2,草原退化面积17.60万hm2,占草原面积的41.3%,其中轻度退化面积11.60万hm2,中度退化面积 4.70万hm2,重度退化面积1.30万hm2,未退化面积21.73万hm2。而人工种草面积仅为7.00万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6.4%。

2.2草业发展相对落后

当前,伊金霍洛旗草业生产明显滞后于畜牧业发展,特别是养殖园区快速发展、全年禁牧、全面实施舍饲圈养的大环境下,人工草地建设远赶不上当前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一是劳动力素质低下。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或创业,而留在农村从事农牧业的人员大都在50岁以上,他们对草原生态建设新技术接受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造成草地建设发展缓慢。二是生产与加工脱节,产业化程度低。牧草产业是一次性投资巨大的行业,仅靠一家一户或单个企业很难支撑。政府对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牧草收割、加工等机械作业关键环节的引导和投入相对较少,各地存在收割、加工能力不足、生产与加工脱节的问题。据调查,该旗养殖园区约50%饲草从外地调入,大大增加了养殖成本。在霍洛、札萨克、苏布尔嘎等镇,很多牧民饲养的家畜在200只以上,仅靠天然饲草和农作物秸秆远不能满足饲养需要,人工草地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农牧业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4]。

2.3草原建设专项投资不足

近年来,虽然政府不断加大草原建设与保护方面的投入,但仍与草原在畜牧业发展和生态安全等方面的效益和价值不相适应。投入不足不但成为以生态功能为主的天然草原保护与建设的主要瓶颈,而且成为退耕还草、农田种草为主的人工草地建设进程缓慢的根本原因[5]。

3草原畜牧业发展对策

3.1加大牧草生产补贴力度

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草原建设的有关补贴政策,改变重粮轻草的传统观念。在牧草质量相对较差的地区,实施天然草原提质增产建设项目。可以借助于国家生态建设项目等形式,对该区域牧户的天然草原实施提质增产补偿建设项目。一是根据草场的实际产草量,按当年相应等级干草的市场价格,等值补偿草场使用因禁牧而造成的损失部分。二是以增加对农牧户人工草原投入的方式,进行补偿。在牧草质量好、产量高的地区实施草原建设、机械配套项目,以鼓励牧民合理利用草原,特别是提高牧草的刈割利用率,同时配套水利设施,以增加小型农业机具的形式进行相应补偿[6]。

篇3

Abstract:The higher Vocational Undertakes an important task for training advanced skilled talents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applied talents,mainly trains the line of work talent for the manufacture, management, service. In the face of such a situation, the industry and the enterprisesoccup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valuationand employment demand for research and training students'occupation quality is a very important index.。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mploying units on theoccupation quality of vocational graduates, so as to train and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to improve students'occupation quality. This article on how to develop and further analysis and research for Promoting Graduates occupationquality automobile specialized subjec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Enterprise Needs;Higher vocational graduates; Professional Quality

一、问题的提出

从最近几年全国高职学生就业统计数据来看,高职生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什么?企业确定和录用高职毕业生的标准是什么?随着就业环境与工作要求的不断变化,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有何调整和变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分析、总结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评价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的标准,不仅能够为企业招聘学生提供考核标准,更能够为完善高职院校教育内容,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对于学校人才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充分的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对我院一汽―大众奥迪、一汽―大众校企合作项目的20余家4S店进走访调查。我们发现,高职生职业素质普遍存在下面几方面的问题:

1.职业意识淡薄。绝大多数的同学几乎没有思考过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倾向、职业道路、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职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大部分同学没有系统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基本的想法是:走一步、看一步,干什么工作无所谓,只要有“钱”途就行,以至于有的同学产生了换其它工作工作的念头。

2.职业道德认识肤浅。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高职生中,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几乎不了解,即使有的同学知道一点点,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很少有同学去主动的思考,作为一个合格从业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道德。目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同学误以为诚实、守信就是“笨、傻”的代名词,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清规戒律是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是用来约束别人的,对别人没有职业道德他们可以痛恨、愤怒,但对自己而言,职业道德就形同虚设,可有可无。

3.职业能力较弱。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通常包括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部分。大部分高职生专业知识基础差、专业技能缺乏、没有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专业知识拓展面窄,自学能力差、外语能力弱、计算机运用能力不足、信息获取意识弱、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具备创新能力。

4.职业心理素质较差。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从业者认知、感知、记忆、想像、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等方面的素质。高职生中,普遍缺乏自信心、缺乏进取心,不能承受挫折,没有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力,缺乏自我控制力和适应力。

二、汽车行业、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要求现状

由于目前的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学生就业后主要是从事汽车后市场的相关工作,通过对汽车行业、企业进行走访与了解,发现各类企业对人才需求基本是一致的,企业对职业素质重要性其重要性的排名为工作态度、团队精神、理解与学习能力、表达与社交能力、管理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素质的毕业生,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毕业生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比专业技能更重要,大部分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把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毕业生应该具备强烈的敬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敬一行。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视,重视程度几乎与专业基础技能持平。究其原因,当前无论是生产、管理或服务第一线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工作岗位越来越需要团队合作和沟通,这是胜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企业要求大学生们具备较强的与理解学习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一线师傅的指导下,尽快弥补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缺陷,缩短在生产线上顶岗工作的时间,降低工厂的培训成本,尽快为企业创造效益。同时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表达与社交能力,能与工人师傅们打成一片,能融人班组、车问、工厂的环境中,与其他同事一道,协同工作。部分企业还希望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良好的管理能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益,通过科学的思维发现企业运行过程的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更有意义的方案。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听话,做事,出活”。也即是说,对正确的批评、意见、建议要接受,要服从管理;眼里要有活,要积极进取,努力学习,钻研业务,要尽快适应工作,要能做事,顶岗工作;熟悉工作后,要尽快地成为一个合格的一线工人,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或熟练从事本职工作、独挡一面,为企业创造效益。

三、培养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围绕培养职业素质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围绕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这一主题,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应有意识地将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在实施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在汽车行业、企业第一个3年需从事的典型、难度小、容易教学组织实施的案例为基础,,筛选出课程中与培养职业素质有关、使用率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汽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根据职业的不断变化和新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以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为目的、岗位实用性和专业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不断推进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拓展,深化社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构建培养职业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

改革课程考核模式,学习领域课程的成绩评价主要基于过程考核,在每个教学任务完成后,在课堂进行相应的评价,评价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三个部分,考核如表一所示,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在考核项目与评分标准中做适当的调整,以培养学生在以后岗位上所需职业素质。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有赖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较高的自我认同感。因而,学生自我评价表现出的是学生对自己工作成果的判断,而实质是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工作能力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改进,获得提高。 其次通过相互的评价可以把本小组的观点看法传递出去,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小组在相互的评价中,认识到自己优点的同时,更有效的听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加上老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很容易激发一种弥补自己不足、保持自己长处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更培养了学生正确看待自己、评价自己的鉴赏力,为将来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教师正确的、公平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调动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起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维持教学过程中学生适度的紧张状态,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

(三)提倡组员协作,培养团队意识

在进行案例讨论或实训实践时,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根据各组组员的素质和能力推选出组长,并在组内进行合理分工,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在小组组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行动方案,再派出代表进行小组交流,并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评价,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四)深化校企合作,使学生与企业形成无缝衔接

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行业、企业对人才各方面直接而实际的要求,以企业协议培养等方式实行定单培养,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在课程中贯穿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要求的培养,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最大化地实现高职院校人才产出与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自动平衡,校企合作使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独立处事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验证,技能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为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以职场实践促进职业素质的提高

现代企业对员工培训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专业技能上,很多企业都成立了企业文化部或类似部门专门负责对员工职业素养的培养。由于各个企业有自己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导致很多学生到工作岗位后不适应,于是就开始频繁跳槽,有些学生甚至是为了体现自我、单打独斗等现象与现代企业所要求的团队协作精神相差甚远,都需要加强教育力度。

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训基地实训,充分受到企业文化熏陶, 感受独特的企业文化,可以向优秀员工学习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传递企业的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热爱企业的意识等,从而起到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职业素质教育和规范管理的作用,全方位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

(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而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要求越来越高。从以前对员工技能要求为主转向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要求为主,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方面的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有的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就提出:“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员工的技能可以通过企业培训与企业实践在短期提高,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短期内很难去形成,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毕业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新生阶段要开展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同时需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的内容,实现智育与的德育的统一。在校期间的专业课程实训实践教学活动就是学生以后工作岗位的缩影,通过实训实践,老师不仅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 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为学生进入社会后缩短自己的适应周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作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是学生迈出学校、走向社会的一座桥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高职生就业期望高,而就业自主能力不强的问题,高职院校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形成分阶段、多层次的就业指导体系,在不同年级进行有针对性就业培训和指导。比如大一新生为职业规划期,该阶段的学生应以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为主,结合学生的学科状况及个人兴趣,进行职业规划,让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就开始确立工作目标、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新生入学校后,可在系部举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邀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参加,以便对学生的规划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人才生长规律进行纠正与指导,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指明一定的方向,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大二为职业定向期,学生经过大一一年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以后工作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在该阶段,学校应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拓展学生职业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特别是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一些活动,比如汽车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车展的时候作为厂家或4s店的志愿者参与车辆销售或现场讲解的工作,观摩一些地方性的职业技能大赛,利用假期到企业社会实践。通过这些社会实践,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学生获得了成就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社会实践也意识到了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根据个人情况及时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大三为职业冲刺期,高职院校学生面临就业选择,在该阶段,学校要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方面的一些培训,以免学生就业时茫然、盲从、态度傲慢等不良情况,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素质。

(八)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对汽车节能、安全、环保的要求日益严格及人们对称作舒适性、驾驶便捷性的的要求日益提高,机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只能适应当前市场的车型,面对以后涌现的各种新车,高职学生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以突出其学习主体地位.所以高职教育中须加强学生对自学的认识,培养他们课堂自学、课外自学的能力.

篇4

《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今后15年要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符合我国能源产业政策。近年来,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众多企业投资可再生能源领域,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企业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不同阶段财务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供企业投资和决策部门参考。

一、项目前期筛选阶段

在项目前期筛选阶段,选择前景好、未来效益可观及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是项目投资成功的第一步。在该阶段应重视整理已完成项目的资料,总结经验,并可以运用数理统计方法预测项目未来效益及控制投资规模。

在前期筛选项目时,可参考同地区、相近规模电站的投资、年利用小时数、财务内部收益率等情况,快速判断待筛选项目的投资前景,提高筛选项目的效率。

基于整理好的项目资料,可以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效益预测与投资控制。结合工作实践,影响电站财务收益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电量与电价,单位电度静态投资可以同时反映投资与电量两个因素。目前风电场及光伏电站上网电价均实行分资源区标杆上网电价政策,可以整理企业在国内各省区已设计或投资建设的风电场及光伏电站资料,利用excel的数据分析工具库,将整理后的风电及光电项目资料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到风电场财务效益回归方程及光伏电站财务效益回归方程,即因变量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与两个自变量单位电度静态投资及上网电价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通过残差分析验证回归方程的准确度,若准确度较高,则方程可用于风光电项目效益预测与投资控制。

在企业投资决策初期(项目筛选阶段),可根据项目估算的单位电度静态投资和标杆上网电价初步估算项目的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另外,还可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投资控制,即在某地区投资风光电项目时,标杆电价及该地区的风光资源情况是已知的,在电站初拟装机容量及发电量后,可根据预期的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的范围,利用回归方程推测需要控制的投资范围。

二、项目前期研究阶段

在项目前期研究阶段(预可研及可研阶段等),应对项目进行财务评价,必要时还需进行经济评价。为了财务评价的准确性,需要掌握项目应缴纳的税收及各项费用,尤其对于海外投资建设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摸清项目所在国的电价及税费政策至关重要。另外,在项目投资决策中,可以通过选择较有利的还款方式(等额本金利息照付或者等本息还款方式),及推迟贷款的额度、年限等方式节省项目的投资成本。

(一)详细调研项目所在国家及地区的电价及税费政策

若投资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位于国内,需要详细了解项目的价格政策、税费政策、生产成本取费标准等。目前国内风电、光电均实行分资源区标杆上网电价政策,分别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适当调整陆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的通知》(发改价格〔2014〕3008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1638号);目前国家对水电项目尚没有制定标杆电价,各水电项目在前期研究阶段一般根据资本金内部收益率或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达到10%或者达到业主期望的收益率测算上网电价。目前国内风电场、光伏电站征收的税费主要有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所得税;水电站征收的税费主要有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水资源费等。风电、光电、水电项目生产成本取费中福利费等取值采用国家及各省区规定标准,定员工资、材料费及其他费用等取值参见各企业要求,或参考同地区或相邻地区已投产相近规模的同类项目相关经营费用取值。

若投资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位于国外,由于各国在税收、电价等政策上差异较大,财务评价前,需要摸清国外相关政策。例如,巴基斯坦风电电价政策为:运营期每年的上网电价由六部分组成,即O&M费电价(包括修理费电价、材料费电价、其他费用(含土地使用费)电价、人工工资及福利等电价)、保险费(含海外投资险)电价、资本金收益电价、红利预扣税电价、还贷本金电价及还贷利息电价。资本金收益17%,红利预扣税为资本金收益的7.5%。另外,根据巴基斯坦风电购电协议样本,从有售电收入的第一个月起,每月售电方将年经营成本(即annual operating and maintenance budget)的1/24存入售电方与购电方约定的单独账户,连续存9个月,共存入年经营成本9/24作为Reserve Fund。Reserve Fund,用于项目的改建、维修、改进、更新及替换。在运营期内若因为大修,使用了Reserve Fund后,要及时补充资金,使Reserve Fund一直维持在年经营成本(即年运行维护费)的9/24的水平。在购电协议结束后,购电方将Reserve Fund如数返还给售电方。

(二)在投资决策中,综合考虑贷款偿还方式等因素

在项目投资决策中,可通过财务分析选择较有利的还款方式,减少投资成本。以某风电项目为例,装机48MW,年利用小时2300h,静态投资37965万元,电价0.54元/kW?h,采用等额本息及等额本金利息照付两种不同的还款方式,控制还贷期15年(含建设期),得到等额本息比等额本金利息照付还款方式多支付还款总额约2401万元(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等额本金还款方式虽能节省一定还款成本,但在还款期前几年还款压力大。若考虑资金时间价值时,两种还款方式支付的还款总额相差不多,等本金比等本息还款方式多支付约163万元,主要原因在于等本金方式在前期还款数量较大,时间效应更显著。在等本息及等本金两种还款方式下,项目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分别为15.36%和13.43%。因此,在其他财务测算条件一致的情况下,采用等本息还款方式,项目的财务效益较好。另外,推迟贷款的额度及年限,也能一定程度提高项目的财务效益。项目不同还款方式、推迟贷款额度及年限时的主要财务指标见表1。

投资者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投资者的偏好及与银行沟通的结果,综合选择较有利的还款方式。

三、项目电价谈判阶段

海外投资的一些可再生能源项目需要电站投资方与电站所在国政府通过谈判的方式确定上网电价,如水电BOT项目等。关于BOT项目的定价,特许权协议中明确的产品定价方法通常有三种,[3,4]即公式定价法,产品定价以市场价格为基础,但通常规定最低限价;固定价格定价法,通常根据通货膨胀率或工业部门生产指数进行调整;实际成本加固定收益定价法。

BOT建设项目前期研究及电价谈判阶段,需要从不同利益相关方(投资方、东道国政府、借款银行)的关注点出发,来分析其对电价的需求。[5]从投资方角度出发,通过项目前期研究阶段的多种方案测算,选择利润大、风险小的方案,并制定谈判的可退让方案,以便于谈判取得较好的结果。投资方在做多方案测算时,可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对财务效益的影响。

从政府角度出发,政府关注的是项目对财政的贡献及带来的社会效益。政府定价时,应在保证项目有较大的财政贡献及社会效益的同时,给予投资方适当的利润空间。[5]

从银行的角度出发,银行关注的是项目偿还借款的能力。投资方通过和银行的多次沟通,旨在增强银行对项目偿还能力的信心,进而降低项目的融资费用。

四、结语

企业投资项目存在一定财务风险,在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通过财务分析能够对项目的财务生存能力、盈利能力、偿还借款能力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减少投资风险。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企业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的不同阶段(前期筛选、研究及电价谈判阶段)财务分析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即项目前期筛选阶段应重视资料整理及经验总结,可以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项目效益预测及投资控制;项目前期研究阶段要详细了解项目所在国家及地区的相关政策,在投资决策中,要综合考虑贷款偿还方式等因素,以利于减少融资成本;在项目电价谈判阶段,定价方式需要兼顾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

篇5

(一)分布区域不同

农业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农业化,是有机体生产过程,农业生产不可在大范围内逾越自然地带而存在。我国地域辽阔,跨越数个自然地带,从中国的东北到西南,从完达山开始,越过长城,沿吕梁山,经延安,一直向西南到青藏高原的东麓,东南部分是丘陵平原区,濒临海洋,气候温暖湿润,原生动植物多为森林型,产生了以农耕为主的农业;西北部分则深居内陆,高山峻岭,远离海洋,气候波动影响大,干旱且多风沙,原生动植物为草原型,发端了饲养家畜为主的畜牧业。我国草原畜牧业主要集中于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等西部、北部天然草原分布面积较大的省份;农耕畜牧业则广泛分布于东部、南部种植农业大省,在气候、交通、劳动力资源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它们在历史时期内的分布大体与自然地带的分布相吻合。

(二)经营方式不同

经营方式的差异是农耕区畜牧业与草原区畜牧业最为明显的区别。我国传统农耕区农户定居,以村落形式集中居住,就家庭为中心经营畜牧业,分散圈舍养殖,或以定居点为中心小范围游牧。因农耕的需要而饲养畜禽,规模不大,因此需要的养殖技术较为简单,对管理要求不高,病害往往是制约因素。草原区畜牧业普遍水热条件较差,难以满足定居的生态需要,多以游牧为主,活动范围大,往往可远至上千公里。由于气候的波动性,草原区畜牧业不确定因素很多,如天气、饲草料、疫病、食肉野生动物侵袭等都可能成为制约因素,对养殖知识及生产组织水平的要求很高。为了对抗风险,减少生产的边际成本,因此草原区畜牧业不以小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而是以氏族或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生产,家畜虽私有,但内部多有分工。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化生产,单个放牧单元的家畜规模可达成千上万。

(三)农业经济地位不同

畜牧业在农耕区与畜牧区的地位也有显著差异。农耕区畜牧业的目的多是对种植业进行完善和补充,其目的在于提供农耕系统的养分循环、役用畜力需求、改善生活等方面。如南方地区饲养的耕牛,不是为了肉用,而多是用来耕田、负重。故传统农耕区种植业可脱离畜牧业而存在,而畜牧业则不可脱离种植业,是从属地位。畜牧业则是草原区农业生产的支柱形态,几乎是游牧民农业收入的全部。畜产品既是游牧民的主要食物来源,同时由于游牧农业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需要通过畜产品来交换农区的茶叶、粮食、手工业品等生活必需品,所以畜产品也是牧民的生活来源。

(四)驯化的畜禽种类不同

农耕区畜牧业与草原区畜牧业对畜禽的选育标准有差异,驯化出的家畜种类、品种也不一样。农耕区畜禽的选育标准主要为饲料转化效率高,多为杂食性,能够喂养农耕生产出的各种农作物,生产性能好。个体大小不重要,多不善游移,独居群居均有,繁殖率要高。由于有圈舍保护,对恶劣环境的耐受力也不是重点。总体要求是易于管理,家畜种类地域差别不显著但品种区域有差别。草原区畜牧业饲养的几乎都为家畜,它们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多为草食动物,且体格较大,便于牧人在空旷的草原地区监管。往往一个游牧系统饲养多种家畜,各有作用。家畜为了采食、躲避自然灾害、种内竞争,都非常善于游走,喜群居,耐受力好。草原区家畜与环境之间经过多年的双向选择,家畜种类的区域差别很大,如在青藏高原饲养的是藏羊,而蒙古高原则饲养的是蒙古羊,前者耐寒、耐高海拔;后者适于游牧,耐寒耐旱。

(五)孕育的文化类型不同

这两种类型的畜牧业还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农耕区畜牧业分布于汉民族为主体的农耕文化区域内;而草原区历史上一直为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所占据。从历史传说到历史记载开始,就出现了中国文化的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分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虽草原民族与农耕朝代有所演替,但各自区域内的畜牧业形态几乎没有变化,所孕育的两种文化,既有冲突,又有联系与交融。农耕和畜牧文化不断冲突与融合的历史,曾是中国历史的主线之一。

二、农耕畜牧业文化遗产区

农耕区畜牧业是人们利用农区中大量的农作物秸秆、陆生(或水生)饲料植物及丰富的农副产品等,采用舍饲、半舍饲经营方式,饲养牛、羊、猪、鸡、鸭等家畜与家禽。农耕区畜牧业在当地农业系统中的地位虽不如草原区畜牧业,但因我国农耕区体量庞大,基数大,故在全国畜牧业总量占据的比例也非常大,历来是我国畜禽产品的主要来源地。农耕区畜牧业除了提供丰富的畜禽产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是通过畜禽转化农副产品为有机肥,家畜粪便还田,保证了土壤肥力,维系农耕系统的养分循环,构建成中国传统的生态型农业。农耕区生活可以独立于畜牧业,但生产不能长期脱离畜牧业。中国农耕业精耕细作的传统,有大量的技术措施都是针对种养结合,种植业和养殖业相互促进。中国的土地耕作数千年之久而未明显衰退,畜牧业粪肥及其副翼性经济作用功不可没。如我国农耕核心地带太湖地区,明清时衍生出了“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蚕桑—羊—桑田”系统、“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和“桑基鱼塘”系统,这些复合生产系统中畜牧业都发挥了重要的养分转化与流动功能。因中国南北地带性差异较大,农耕区畜牧业文化遗产又有南方农耕畜牧业文化遗产区和北方农耕畜牧业文化遗产区的分异。

(一)南方农耕畜牧业文化遗产区

中国南方的农业系统主体起源于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以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为滥觞,逐步融合荆楚和巴蜀农业系统,并随着汉族的流徙向南推至珠江、闽江流域,向北抵及淮河以南,向西远达西南岩溶地区,最终将稻作农业系统扩散到整个南方地区。稻作农业系统的畜牧业作为种植业的副业存在,核心是建立了“粮—猪农业”这一简单而又高效的农业结构,猪吃残羹剩菜及多余农副产品,并辅以鸡鸭鹅等家禽,按需促进役畜的饲养。以长江流域为主还产生了蚕桑养殖这一独特的劳动密集型养殖业类型,长江上游的巴蜀和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都是重要的养蚕治丝起源地与发展地,衍生了蚕桑生产与其文化系统。南方农耕区畜牧业多舍饲经营,并培育出相应的品种,如太湖猪、湖羊等。不占大量土地,管理精细,配合优良的水热条件,种养相得益彰,生产效率很高,满足了南方地区在宋代之后成为全国经济、文化重心的物质需求。这一精细舍饲畜牧业模式的发生有其合理历史内核,在现今及以后的畜牧业发展规划中,其价值应予以肯定与重视。

(二)北方农耕畜牧业文化遗产区

北方的农业系统建立在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之上,并向北扩展到东北辽河流域,向南扩展到淮河流域,向西到达青藏高原东沿。种植粟、黍等旱作作物,生态广谱性,森林、草原等不一而足,早在周代就有“马、牛、羊、豕、犬、鸡”六畜的养殖。畜牧业起源多元化,畜禽品种依生态系统而定,驯育出不少性状优异的草食家畜品种。但随后畜牧业的基调受“粮—猪农业”之影响,无不竭力种粮养猪。水热条件较南方次之,没有大量余粮大规模发展耗粮型畜牧业,但因农田附近天然草地面积较大且不少区域处于半农半牧区,多保留了牛、羊等草食动物的舍饲或半舍饲的畜牧业模式,在定居点附近进行适度放牧。精细管理的程度较南方差,但畜牧业的模式更为灵活,农牧结合,不专事农耕,如宁夏盐池的滩羊养殖系统,甘肃民勤的绿洲-荒漠草地放牧系统等。北方农耕区靠近草原牧区,与其发生不自觉的系统耦合,还产生了如四川雅安茶马互市、甘肃临夏东乡异地育肥系统等重要畜牧业文化遗产内容。

三、草原畜牧业文化遗产区

我国天然草原面积巨大,类型多样,从东北延续到西北的广袤草原,是欧亚大草原的重要部分,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势条件。草原地区发展畜牧业的时间很早,约在全新世早期,欧亚大草原的先民已进入游牧阶段,并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产生了非常成熟的游牧文明。此后随着历史的演进,在草原地区的民族有消融、有新生、有迁移,但游牧畜牧业的农业生产形态未发生改变,构成游牧文明产生的物质基础。历史时期内草原畜牧业的最重要价值一是保护了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与景观格局。我国草原畜牧业产生于草原生态系统,继承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区域性特点,畜牧业文化遗产也相应呈现出区域特色,在与其环境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形成了物种、土地利用系统、景观、生态伦理观念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内容,在数千年中为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社会的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二为产生了除农耕文化之外的多元文化。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无论衣食住行,还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无不融合了几千年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游牧民族贡献的草原文化元素。如果舍去草原文化,我们将无法想象华夏文明是何等式样,更无从探索其发展历程。草原区畜牧业文化遗产按草原类型、游牧方式、民族文化等的不同,又可分为青藏高原畜牧业文化遗产区、蒙古高原畜牧业文化遗产区和西北内陆畜牧业文化遗产区三大版块。

(一)蒙古高原畜牧业文化遗产区

蒙古高原生长有羊草、羊茅、冰草等多种禾本和豆科优良牧草,培育了牛、马、山羊、绵羊、骆驼五畜为主的家畜。游牧技术发达,可通过家畜配比来提高草场利用率;缺乏高大山体,则依靠长距离迁徙的“走敖特尔”来追寻食物与躲避自然灾害;生产组织多以部落为基本单位,各有分工。蒙古高原牧区在文化上更是大放异彩,因没有阻隔交通与交流的自然屏障,游牧部族常可在这块大草原上建立类似农耕政权的有效管理组织,如秦汉时的匈奴、隋唐时代的突厥、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柔然、明时的北元等,他们都曾在此登台亮相。蒙古高原既是他们挥师南下入主中原的大本营,又是他们班师回乡休养生息的根据地。蒙古高原畜牧业文化遗产区既是孕育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形成中国北方草原文化,又通过互市或军事介入,与南方的农耕政权发生物质和文化交流。

(二)青藏高原畜牧业文化遗产区

在青藏高原农业系统中,畜牧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潮湿,牧草生长期短。生活在这里的藏族牧民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并培育出了适应高原环境的专一型藏系家畜,如牦牛、藏马、藏羊、藏猪、犏牛和藏獒等。畜种分布出现地域化、专业化的特征。牦牛是古人类在狩猎生活中逐步认识和驯养出来的家畜,比较适应高原生态环境,分布较为广泛;马、驴、骡和猪等牲畜的高原适应能力较差,主要分布在河谷、盆地一代;绵羊和山羊更能适应高寒环境,多分布于山地之间。高寒草原+藏系家畜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寒草原畜牧业区域,游牧业经济活动表现岀明显的专一性、稳定性特点,其游牧系统是建立在不同海拔高山草地之间的季节游牧,游牧的距离不远,如四川红原的麦洼牦牛放牧系统,甘肃天祝县的白牦牛放养系统。同时青藏高原畜牧业还哺育了藏族及藏传佛教的地域性文化,其农业伦理思想不过分追求畜牧效益,如藏族的放生传统、野生动物爱护、禁忌文化等习俗,生态伦理思想非常浓厚。

(三)西北内陆畜牧业文化遗产区

包括河西走廊和新疆在内的内陆河流域广袤区域,该区以多个分散的点状绿洲为节点,构建了山地-绿洲-荒漠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发生的大背景是海洋气候影响薄弱的广大内陆,存在地带性荒漠和高大的山体,高大山体构建了不同的垂直生物气候带,分布着面积广阔的草原,历史上无数游牧民族在这里发展了草地畜牧业。高山上较为丰富的降水又形成冰川和河流,河流的出山口,挟带沙石和土壤有机物,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这里水分充沛,土壤肥沃,适于中生植物生长,于是成为草木丰茂,鸟兽繁衍的天然绿洲。绿洲以农业为主,在绿洲边缘地带进行着适度游牧,多为半农半牧或农牧结合的类型。该区培育出了诸如伊犁马、大尾羊、哈萨克羊这样的优良畜种。游牧方式为不同绿洲或山体不同海拔之间的长距离游牧,转场可达上千公里,对生物的时间地带性原理体现最为明显。家畜在牧人的管理下,突破地理地带性的局限,对地理地带性加以剪裁、连缀,排除不适宜自身生存的环境时段,截取适宜自身生存的环境时段构建了全新时空体。同时由于山体的牧区和绿洲的农区大体沿山脉走向线状分布,农牧区距离较近,农牧系统结合一直较好。西北内陆畜牧业文化遗产区孕育了以哈萨克、柯尓克孜、塔吉克族为主体的游牧民族,还一直担当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文化则以外入的伊斯兰文化为主导。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