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互联网技术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配网 现场作业 智能终端 移动互联网
1 引言
目前电力现场存在如下的几个问题:
1.1 电力配电现场作业缺乏信息化支持手段
主要以纸质工单的形式记录作业过程,现场作业采集或产生的数据无法实时上传给管理信息系统,并且现场操作处理结果需要返回后补录,且容易产生数据错、漏、遗失等情况,不利于统计归档,影响管理的实时性及有效性。
1.2 配电设备种类繁多、设备量大、布点复杂
工作人员的工作以经验为主,存在一定自由度。且不可能做到人人都掌握全部设备信息参数,给日常运行、检修及抢修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现场作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得不到有效落实。
1.3 现场作业的过程无法实时监控造成监管真空
因此研究基于配电运检专业移动作业应用,通过移动作业途径解决目前配电现场作业存在的问题,能有效的实现精益化管理和“规范、高效、安全”现场作业的要求。
2 配电运检专业业务流程研究
本专题主要针对配网的设备巡视管理、缺陷管理和故障抢修业务作为研究的对象。
设备巡视管理:管理人员可按照管理辖区内的各种设备的巡视周期,制定巡视的月、周、日计划,并且指定各计划的执行人。计划制定完毕后自动下装到计划执行人的手持终端中,并提示执行人有新任务到达,执行人签收后即可按照任务内容对任务中的各个设备进行巡视检查。现场检查时可结合GPS信号和RFID识别功能:设备上有RFID标签的,读取标签后方可认为巡视到位;没有RFID标签但目标设备有经纬度坐标信息的,现场必须到达设备所在位置区间(比如距离100米)内方可认为巡视到位。检查过程中可调看单线图、设备档案、历史缺陷及检修记录等。
缺陷管理:现场人员在现场巡视过程中发现设备缺陷时,可启动缺陷处理流程。首先填写缺陷记录单,记录缺陷的详细情况,现场状况,并可对现场情况进行拍照。缺陷单填完后实时传递到后台系统,由后台管理人员进行消缺安排。缺陷单作为标准作业表单的一种,自动下发到消缺人员的手持终端中,消缺人员签收缺陷单后启动消缺处理过程,消缺处理严格按照标准化作业流程中定义的各个步骤进行,消缺完毕后可拍照归档。消缺处理的现场情况及进度实时自动上传到主站。
故障抢修:故障抢修任务来源可能有:现场巡视人员发现的故障、客户发现电话报到客服中心的故障、调度中心发现的故障等。故障发现后需要立即处理。管理人员进行抢修安排。抢修任务自动下发到抢修人员的手持终端中,抢修人员签收抢修任务单后启动故障抢修处理过程,现场抢修处理严格按照标准化作业流程中定义的各个步骤进行,确保安全。抢修完毕后可拍照归档。抢修各个进度(如签收、出发、到达现场、故障确认、抢修完毕)情况实时自动上传到主站。在GIS系统中可看到系统中当前发生的全部故障的地理信息,处理状态,抢修人员的当前位置,所负责抢修的故障,行进轨迹等。
现场作业完整的数据流和信息流的闭环应用的模块设想
2.1 移动作业平台技术架构
根据系统建设架构,系统功能主要分为主站层、移动终端层、前置服务层及主站支持平台几个层面。
2.2 前置服务层功能
前置通讯服务程序运行在前置机上,和终端进行通讯,并进行心跳控制和协议解析。
终端开机启动客户端应用程序,程序启动后进行3G网络拨号,拨号成功后,发起到前置机的连接,连接时向前置机提交客户端身份认证凭据。前置机收到连接请求后,根据客户端提交的认证凭据向认证服务器进行身份认证,认证通过后,才接受终端的连接。
前置机的主要功能包括:接受终端的连接;进行安全认证;与终端维持链路心跳测试;对收到的数据进行校验、协议解析、装包为Java对象,然后发送到应用服务器(或根据网络结构要求,由应用服务器定期来取);对于操作层发送的命令(Java对象),根据协议进行拆包,转换为数据帧,进行终端寻址,在相应前置机上发送出去。
目前支持的通讯方式有TCP及HTTP两种。TCP消息主要用于发送数据包较小而传输频率较高的报文或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报文,如心跳、命令、消息通知等;HTTP消息主要用来传送业务数据。
2.3 主站支持平台功能
主站平台作为移动终端层和业务系统之间的中间层,主要负责业务数据的处理,设备标准库管理、计划管理、设备台账管理、终端资产管理、任务监控等管理功能。设备标准库主要存放设备各类作业的作业标准;计划管理模块用于计划的制定;设备台账管理模块展示来自PMS的设备台账数据;终端资产管理负责终端资产信息的录入、修改和删除;任务监控管理可以查看现场作业的过程,包括现场作业中各个步骤的执行结论、执行时间地点、现场拍摄的图片,同时可以基于GIS地图回放作业的轨迹。
同时主站层负责和PMS之间的接口通讯管理,目前主站和PMS之间的接口通讯方案有如下几种:
2.3.1采用SOA架构,基于WebService技术来实现,针对数据量不是很大,实时性要求比较强的业务,可以考虑用这种技术来实现。
2.3.2对于部分数据量大,实时性要求性不强的我们考虑使用数据文件进行传输的方式来进行数据交互,能大大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2.3.3对于部分业务我们也会考虑通过中间数据库的方式来进行数据交互,提高数据交互效率。
2.3.4移动终端功能
终端应用基于Android平台来实现,主要包括了基础平台功能、业务应用、辅助支撑功能三大块。
基础平台功能主要包括了用户登录、基础参数更新、数据的上传下载、软件在线升级、外设管理、通讯服务管理等。
业务应用层主要包括了巡视功能应用、消缺功能应用、抢修功能应用,下面以巡视功能来描述使用智能终端后的作业方式:
(1)任务的派发和下载:班组管理人员根据计划制定巡视的计划,然后选择巡视负责人、制定计划的基本信息后即可进行派工。巡视负责人使用移动终端登录后,终端自动下载巡视任务。
(2)作业前准备:作业人员进入任务后可以查看巡视任务的基本信息,然后按照作业指导书的指引,进行作业前工器具准备、作业前风险评估,作业前工作做完之后即进入到作业现场进行巡视。
(3)现场巡视:作业人员到达设备现场后,按照设备巡视标准进行巡视,若发现设备不满足巡视标准则可以现场记录缺陷,同时可以现场进行拍照。缺陷信息可以通过3G网络实时回传到管理信息系统。当设备巡视完毕后终端会记录巡视结论、巡视的时间和位置信息。
(4)作业终结:所有设备巡视完毕后,作业人员即可对本次巡视任务进行终结,终端提示作业人员检查工器具是否有丢失,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
(5)数据回传:作业任务终结后,移动终端通过3G网络将现场作业的数据回传到主站管理信息系统。
终端辅助功能:终端辅助功能主要包括了设备导航、单线图查看、RFID射频读取。
设备导航:终端软件实现了和商业导航的集成,能够通过设备坐标点信息直接导航到设备。解决了工作人员因为对设备位置不熟悉造成的各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单线图查看:智能终端将单线图电子化,基于多点触屏技术实现单线图的方便查看,解决了工作人员现场作业需要携带图纸的问题。
RFID射频读取信息:对于贴有RFID卡的配电设备,终端能实现对其的读取,同时能查看跟设备关联的缺陷、故障信息。
3 总结
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在配电班组的应用,实现了管理信息系统向现场作业的延伸,弥补了现场作业缺乏信息化支持的空白。通过作业标准的电子化实现了作业过程记录、现场数据一次录入及时回传,实现了现场作业的标准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工作量。通过终端集成设备导航、图纸查看等功能为现场人员提供了更多智能化的工具。总之,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配电现场作业的应用在管理上实现了精益化,在现场作业中实现了“规范、高效、安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伟.移动互联网业务与OMA技术标准[J].电信网技术,2010(2):1-7.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专业设置;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5-0115-02
1 引言
在国家和各省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的大环境下,计算机专业须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整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有的教学内容,面向计算机技术新兴产业和现代化制造业,基于实际工作岗位开发课程体系,培养符合普通本科教育基本要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在此前提下,需要对以往学术型、研究型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探索适合应用型本科的计算机专业课程。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软件的需求呈井喷式的增长。[5]智能手机在2014年已占全球手机市场的98.9%,其中Android平台占80.7%,IOS平台占15.4%,windows phone平台占2.8%。[4]而基于Android、IOS、Windows等平台的其他智能设备如智能家居设备、智能穿戴设备能都将步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考虑到各智能系统所占的市场份额,本文移动终端应用开发课程的设置主要以Android平台为基础。本专业在人才市场上可选就业岗位包括:Android软件开发程序员,Android软件测试员,移动互联软件售前/售后支持,Java开发程序员,JSP网站开发程序员,软件测试员,网页设计师,网站编辑,软件销售及维护等。
2 人才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以上移动互联软件开发相关就业岗位的工作特点、工作任务进行走访调查,进行知识结构的分析,选取能力培养目标如下:
1)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完成产品功能需求分析;
2)功能模块设计能力,UI设计能力;
3)开发工具的熟练运用,代码的规范编写能力;
4)服务端软件的配置、部署、运行、调试和维护能力;
5)软件的部署、运行、调试和维护能力。
3 人才培养原则
根据以上的人才能力培养目标,归纳总结出计算机移动互联网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职业、岗位(岗位群),同时深入生产一线,切实了解企(行)业需求,从而科学制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标准,规划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合实际进行课程设置。
突出应用性、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课程内涵、重组和整合力度;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推进基于真实的互联网软件开发案例教学、真实任务教学的应用。
坚持校企(行)业合作,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互联网软件开发企业深度合作,课程教学内容、实习实训项目、课程考核等均来自企业。可由企业工程师直接授课或双师授课,并将学生送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在实训与实习中采用“准员工5R”实训课程体系,即: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项目案例、真实的工作压力、真实的就业机会。[2]
4 人才培养理论课程制定
移动互联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计算机专业原有的数据结构、数据库、网络基础、操作系统基础等知识的基础上,再面向以下三个就业方向进行配置:
4.1移动终端应用开发
系统掌握Android系统开发技术需要以Java为语言基础。
在相关的技术中首先要熟悉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继承,多态,重写,覆盖等;Java基础中的IO编程,多线程,正则表达式,集合框架,MVC模式等也是学习的重点内容;而由于在Android系统的框架层当中,使用了大量的设计模式,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对于Android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重点学习Java编程的23种设计模式;而在实际的项目中还需掌握Java编码规范、注释规范和Eclipse插件代码检查工具CheckStyle、内存泄漏检测工具memleak、内存分析工具MAT、代码审查工具findbug等使用。
Android系统是一种以Linux为基础的开放源码操作系统,需要掌握相关Linux命令基础。Linux学习的内容包括:Linux系统命令初步,svn和git工具的使用,Linux shell编程,Makefile规则,Linux开源工程等。
Android的开发知识包括:环境搭建、四大组件五大布局,widget常用组件的介绍,Android中的事件处理,系统菜单和上下文菜单的使用,UI框架中的Fragment、ViewPager、ActionBar等,xml和JSON的Android网络编程,Android中的网络请求,数据库编程,handler异步消息的处理,DDMS的使用,自定义provider、binder的使用等。
综上,职业能力课程有:Java语言,Java EE,Linux操作系统、Android基础,Android平台APP应用设计。
4.2服务端开发
服务端的开发和移动终端密不可分,目前大部分移动终端软件都需要后台的数据支持进行数据的存储、更新等。
服务端开发技术首先需要用到网络的相关基础知识,如TCP/IP,HTTP协议与Socket协议知识等;其次是网络操作系统Linux;还需要学习支持服务器端的开发的Java EE知识如 JDBC、web工程结构、Servlet、JSP、Struts、hibernate和Spring等;应用框架的学习;服务器数据后台搭建MySQL及Oracle;Web页面开发技术;数据库对编程语言接口API相关知识。
综上,职业能力课程有:数据库应用,Linux操作系统,Java EE,网络协议编程,SHH框架技术。
4.3互联网软件/游戏开发工程师
在目前的网络软件应用中,游戏应用依然是最热门的下载类型,系统工具、社交和影音图像类等应用依次居后。[1]
互联网软件/游戏开发需要的知识除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Java语言、数据库等外,还需要掌握HTML、CSS、JavaScript;熟悉常用开发框架SSH;熟练使用和配置tomcat等应用服务器,并需要熟练使用MySQL数据库的操作及优化。
综上,职业能力课程有:Java语言,Java EE,Linux操作系统,SHH框架技术,网络协议编程,Android平台APP应用设计。
5 实践环节设置
应用型人才培养更需要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适当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在实践环节需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的模式,增加学习过程控制和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学习反馈体系,以学生为本,以任务考核为主,增加学生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环节教学目标[3]。
实践环节设置与目标如下表1所示:
6 总结
以上的专业培养方案采用了“3+1”培养模式:3年完成基本理论基本实践的学习,1年进行综合项目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运用企业成熟的项目(或案例)分解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掌握软件开发的流程,通过最后一年的项目训练使学生具备企业级软件开发能力。
计算机移动互联网专业的人才目前缺口很大,但很多岗位要求有至少一年工作经验,如果想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让学生直接从校园走向职场,则需要将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结合,体现人才培养的“职业化”和“岗位化”;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体现教学内容的“实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形式与内容、实践平台相结合,体现实践教学的“系统化”,才能够最终达到培养符合普通本科教育基本要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任小芳,李锦仪,李波.移动互联网及其业务发展浅析[J].通信世界,2012(5):36-39.
[2] 唐振明,徐建民,蒋唯游,等. 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校企合作中的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1):41-43.
[3] 白凤娥,戴仁俊,陈鉴富,等.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综合实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6):131-134.
关键词 互联网视角 软件技术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35
当今,在云计算方式发展下,大数据在各领域得到应用,移动计算方式渗透各个领域,在生产、学习等方面发生了改变。移动互联网思维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职业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是围绕现代IT技术而进行的。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到软件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成为关键。
1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出现企业找不到所需人才而院校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是目前各职业院校的教学现状决定的,总结如下:一是教学模式不明确、教学目标不清晰。院校的领导者、教学的管理者、教师等人员在教学理念上落后于经济的发展,特别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了解甚少,更没有深入思考,而软件技术的教学的改革、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符合当今社会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要求,在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改变思维与创新教学模式。二是校企合作模式上深度不过、合作内容上吻合度不强、企业支持力度上不足。缺乏院校与企业、行业一体化的机制。多年来,强调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教学风向标。但由于思想认识、教师教学能力、现实因素问题等,使得企业与院校合作广而不深。三是在教学改革、教师能力提升、学生实训实习都需要一定的投入,而高等职业院校经费投入不足。特别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只能依靠自身实力,导致教学经费不足以支撑教学改革与创新。
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指导原则
一是企业岗位技能对接教学内容、企业生产培训对接教学形式。软件企业和软件行业的深度融合,使社会经济发展与软件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实时动态的映射系统。与此同时,企业、行业、院校共同搭建实践教学体系平台,整合企业应用资源,使学生在实训中获得软件设计、开发、软件营销等创新实践能力。二是软件技术专业培养人才目标上以培训软件设计与开发人员为主线,兼顾软件营销、软件维护。使得学生一专多能,有必要将移动互联网思维贯穿到实践教学体系中。
学生和学校的关系是互联网思维下软件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核心。教学情境中由学生参与到主导转变。学生由参与者转变为创造者。互联网思维下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用户群,由学生、企业组成,理清用户的需求、抓住用户的要求、体现用户的目标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期基础工作。
3构建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企业和学生是教学目标的主要构成要件,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工作内容统一,以实践教学主为教学目标。首先明确软件企业的岗位情况,用互联网思维的视角理清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内容,提炼总结岗位职责和要求。其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者是由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教学单位组成的专业委员会,最后人才培养目标应从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发展潜力和综合素质的视角出发,从而构建多维度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3.2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在以互联网思维视角下,以企业岗位工作内容是实践教学内容、职业标准是教学标准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素质和教学条件,构建实践教学内容。首先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进行模块化分解。其次对实践教学内容在互联网思维视角下进行层次性建构。最后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贯穿到教学内容中。按能力模块划分如下:
(1)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模块。该模块体现反映企业基本能力要求、职业标准、人文素质要求。参照企业员工培训内容,构建层次性的项目。而软件技术专业在此模块应体现基础编程能力、算法分析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本模块的教学实践中以岗位情境模拟、学生主导、教师引导进行。
(2)专业实践模块。本模块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关键,划为对个课程群,将多课程有机联系在一起。构建企业中已开发的项目。按照软件开发模式B/S划分,有软件服务器前端课程群和服务器后端课程群。通过项目实践,使学生熟悉软件开发流程,同时使学生在团队中协作能力提升、在在开发中技术文档阅读与编写得到训练、创新意识得到激发。
(3)综合学习应用实践模块。以互联网为平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资源的优势,学生应做到:一是快速迭代是互联网的核心,学生应善于发现互联网中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注重用户的需求把握。二是锻炼学生的互联网应用能力,通过以自媒体为平台,对软件产品进行推广与营销。三是在互联网平台上运用流行先进的软件设计工具进行软件产品设计的学习,锻炼前言的软件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四是熟悉互联网思维与习惯,分析市场、了解客户心理,并形成知识的能力。五是在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线上与线下资源进行同步实践操作。
(4)实习应用模块。主要使学生在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在专业上提升学生软件产品开发设计能力、精通编程技术和算法、熟悉软件的测试流程,学习软件产品营销和后期维护等相关知识。
3.3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在软件工程角度思想指导下,软件产品开发过程贯穿到实践教学体系中。从流行软件开发技术出发,把前端、后器端的相关课程组成主类课程群模块,从产品和市场角度出发,互联网技术下的产品设计和市场相关课程组成次类课程群模块。构建融合多方向综合应用项目。以校中厂、厂中校为依托,将生产项目引入实训中;在互联网视角下进行统一规划与课程设计。课程体系如表1。本实践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创新课程:
“APP软件产品设计开发项目”课程,依据共享企业项目资源、技术资源为原则,以企业技术骨干与专业教师在技术方法、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融合学习为手段。以达到企业软件产品开发与学校教学实践同步为效果。训练学生技术开发能力。
“软件产品O2O实训”课程,本课程以互联网思维为线索,从需求、软件设计、编码、运行维护、市场等环节的实践项目。在实训中心统一管理下,以软件企业为主、教学单位为辅进行教学实践。
“软件产品一体化开发项目”课程,学生参与软件企业生产,从用户的需求提出,问题解决、项目的规划设计、项目的实施、项目的管理、项目的营销与推广、后期维护与升级、以真实市场化的项目进行训练学习。
3.4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第一步以市场为导向、以校企共建为平台,制定实践教学内容。合理编制实践教学计划、制定实践课程标准、细化教学考核、把控实践教学质量。第二步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教学制度,使实践教学各环节顺利开展得以保证。第三步明确实践教学个部门管理职责,院实训中心为主管机构。职责为宏观统一管理调度、细化与落实制度,教学单位和企业职责为组织、实施和运行实践教学。
3.5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实践教学效果的基础和保障,是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元素有:实践教学师资、校内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经费等。以“企业技术骨干是教师、教师是企业技术骨干”为原则,进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以“厂中校、校中厂”为原则,进行实训基地及校企合作实验室建设,以保证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产教融合;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一、大数据实验班主要特点和实施方案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培养适应和引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贯穿“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导向为要求、以持续改进为机制”的工程教育理念,采取“课程内容优化、实施案例式教学、项目式综合训练,企业顶岗实习,双向导师毕业设计”等方式达成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构建以企业需求为输入,以适应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为输出的实用性高级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面向企业及大数据技术领域需求,定制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以产业需求驱动,以工程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实施了课程共建、订单培养、校企互评、共建实验室、共建研发中心、共建实践基地、课程实训、项目实训、毕业和顶岗实习等主题模式。方案实施:(1)合作目标:双方本着“互利互惠、真诚合作、讲究实效、共谋发展”的原则,共同探索如何培养符合软件行业中大数据技术发展的人才,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为大数据技术发展和应用提供人才供应。双方可以立足自身的优势和基础,在学生培养,科学研究,项目孵化和开发、技术培训和学生就业等方面资源共享的同时进行广泛合作。(2)合作内容:在双方自愿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开展实习实训。开展特色专业培养多样化模式,利用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和融合,共同加速工程教育改革的进程。依据学校课程需求考虑企业和大数据技术领域需求,调整和定制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如MOOC、CDIO等),构建课程体系,强化实用技术培养,通过功臣实践和案例教学,探索以工程实践为核心、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以企业需求为驱动的新教学模式。通过专业技术、职业规划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训,探索共建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科研力量,结合企业的实战优势和项目管理经验,进行深入科研和项目实施的合作,实现双方资源互补,可以共建实验室,共建培养基地等。使得双方在技术创新和项目研发方面有新的发力点。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艺术专业
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信息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迅速融入信息浪潮,并且以独有的民族智慧实现了一系列的“弯道超越”。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列强”之一。
1形势与机遇
1.1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牵引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2012年11月,党的十重申文化强国战略和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1]。可以清楚地看到,不仅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潜力无限,而且传统产业也越来越多地引入文化创意元素。这种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无疑也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大好时机。
1.2产业技术的发展的推动
本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大数据、超计算、云存储等等几乎在一夜之间便将世界推进到互联网+的时代。在生产性领域,从包括数控设备和工业机器人在内的业务基础平台,到行业生产管理系统MES(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集成管理信息系统ERP,再到企业经营决策工具BI,正在形成完整的智能生产与智能管理链[2]。目前,我国规模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全覆盖,并进入技术装备的升级换代周期。在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行业中,彩电出货量占全球的40.8%,手机则为70.6%。
1.3商业模式蝶变的需求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大洗牌极大地拉近了产品、服务与消费者之间的空间距离。电商成功地攻陷了实体商业的半壁江山。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个人网店数量约为1124万个。而电商本身还在不断进化之中,继淘宝、天猫、京东等PC端电商迅速转战移动端后,V商又在酝酿着一场新的商业风暴。由此,可预期的结果是人们可以在更加便捷、可视地消费;同时艺术设计毫无悬念地将成为商业竞争的重要筹码之一。原因在于虚拟商业空间也需要持续或周期性地“装修”、“摆货”,而这种“装修”与“摆货”必须以图片拍摄、图片处理、视频摄制、动画设计、版面设计、交互设计等等专业知识与技能作为支撑。
1.4生活方式进化的呼唤
当今社会,显示屏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且还在向居家、工作、出行的每一个角落延伸,人与显示屏之间的互动已经成为工作与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世界上每一秒中都有数以亿计双眼睛盯着屏幕浏览,人类注视显示屏的时间可能已经远远大于对其他事物的关注。在消费性领域,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工信部201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手机保有量接近13亿,手机网民的数量高达8.57亿人。如果加上Pad、PC,智能电视,中国人至少人均拥有2块以上的显示屏。而且,新一代智能家电、智能家居乃至智能住宅也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在如此庞大的硬件和消费人群的支撑之下,电子信息、商务、服务所集聚的信息流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相应地所有终端所需要的界面、图片、动画、影视频等等也呈爆发式增长。
2现状与挑战
2.1专业发展的概貌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发端于21世纪初,应该说历史较短积淀较弱,但其发展势头迅猛。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数据,全国1200多所综合性高职院校中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有700余所,其中绝大部分学校单独设置艺术设计二级学院或系。估算艺术类设计类专业在校生规模在50万人以上。以江苏省为例,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超过50所,每年为社会输送毕业生约1.5万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几乎可以面向所有的产业和产品,并且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机交互技术关系密切。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艺术设计几乎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所有领域,目之所及,概莫能外;二是越来越多地服务于智能终端的界面设计和交互功能设计;三是智能终端的播放内容呈爆发式增长;四是专业本身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均建立于数字技术、智能终端之上。
2.2人才培养的困惑
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产业不断转型,也驱动企业持续进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才的支撑显得至关重要。但企业、学校、学生三者的关注点却不尽相同。企业需要大量能用适用的人才,希望源源不断地得到素质好、懂技术、有技能、成本低的人力资源,但鲜有参与人才培养,并为未来员工进行前期投入的意愿与行动。学校希望毕业生前景好、专业匹配度高、职业迁移能力强,但教学内容和方法常常滞后于技术发展与人才需求的变化。学生希望收入丰厚、工作体面,但又不肯承受艰苦或压力等等。例如,一些动漫制作企业有较为明确的岗位分工,因此希望学校按岗位需求培养不同技能特长的学生;但学校着眼于人才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总是希望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训练;而学生面对海量的信息,家庭的希望,同学的对比,往往显得比较茫然、无所适从。三者的期待都是合理的,也存在相互交集的共同点,但现实情况是很难真正实现三者价值追求的统一。如何依托互联网+,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高品质的人才链,是艺术设计类专业要解决的紧迫命题。
3路径与策略
3.1艺术与技术并重
教育部对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中的三个要素:高素质、技术、技能,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应重新定义:高素质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艺术设计类专业既要培养学生认识美、凝练美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表现美、传播美的能力。前者的本质是艺术,后者的本质是技术(技能)。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定位是培养一线设计师而非从事简单重复劳动的操作工,学生必须兼具和平衡艺术素养和技术能力两个方面。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既要注重美术理论、三大构成等基础训练,形成较为扎实的艺术功底和设计创作的能力;又要大量训练软件的应用技能。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一些高端设计软件正在呈现突破地域限制的协同工作特征。因此必须了解现代媒体制作和传播技术,使得自己的设计构想能够无障碍、高效率地得以实现。
3.2专业与企业对接
工学交替、就业导向是高职教育的主要标签。从内因驱动看,学校不可能在封闭的院墙内实现办学目标,因此积极寻求专业与企业对接,以此充分了解企业所使用的技术、设备以及专业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期望。因而学校对校企合作充满热情、充满期待,期待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从外延行为看,学校努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诸多措施,让学生在就学期间接触企业,体验岗位。例如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即所谓“厂中校”,引进企业生产线或车间,即所谓“校中厂”等[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学校与企业消除了地理的限制,使得校企合作呈现新的特征。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学校提供工作室的硬件设施,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使之具备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小微企业的基本特征,鼓励教师承接市场项目,并考察项目实施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的程度,是得到普遍认可和采纳的做法[4]。
3.3学习与工作融合
教育部正在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计划到17年覆盖面达到70%。现代学徒制的实质就是工作与学习的交叉与融合,是连接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的畅通桥梁。当前,在专业课程中以真实项目驱动,将工作与学习融合起来可以看作是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性实践。例如,在数字媒体专业教学中,以开发一个网站或摄制一部微电影为驱动,根据网站建设或影片摄制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配置课程内容,边教边练边实战。得益于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与创作素材的无限丰富性和便捷性,这一原本富有挑战的过程会变得十分有趣。当网站建设或影片制作成型,教学任务也随之完成。学生在此过程中时刻被任务牵引,又时常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其学习动力强劲,学习过程可控,学习成绩可量。
3.4线上与线下互动
在互联网+时代,观念的更新与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网络的作用远远突破了查找资料的初级阶段。“教”可在任何时空实现“泛在”,“学”也可在任何时空实现“泛在”。当下流行的“微课”、“翻转课堂”正是这种“泛在”的具体表现;云端有大量高品质的课程资源可供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可以突破专业、年级、学校乃至国界的限制。中国高校科学与创意联盟基于互联网+理念,计划在全国高校中选择400所建立“数字艺术协同创新实训室”,在这个平台上探索技术的联合研发、成果的联合展示、项目的协同运作、资源的共建共享。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得到一种全新的学习和创意体验。
4结束语
互联网+正在引发各行各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艺术设计类专业未来的发展也必然要“+”入互联网这一高速通道。可以预期,从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教学的组织形式,实训的设备设施,以至教室的物理结构都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演进而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1]郭全中.关于十报告中文化产业的解读[J].新闻与写作,2013(1):29-31.
[2]赵春艳,于立.ERP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情报,2013(12):57-58.
[3]王真和.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23.
[关键词] 互联网经济;人才培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2015年,“互联网+”进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嘉兴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地,同时,互联网经济被嘉兴市政府视为经济强市“一号工程”并列入“十三五”发展战略。互联网经济必将带动网络基础设施、核心产业、网络应用等方面的重点建设,也势必需要本地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来保障互联网经济转型和维持互联网经济运行。为适应市场对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专业教师队伍、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手段等已刻不容缓。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这几年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作了许多积极和有益的探索,初显成效。
一、对接产业,建设专业
(一)紧跟企业转型
专业教师通过“联一企、做一项、结一师、带一批”活动,紧跟行业企业转型。深入行业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数量、培养目标及业务规格的要求,了解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人才的岗位知识结构、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专业岗位能力需求,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的经验,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组成由企业人员和高校专家共同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基于专业岗位工作过程,构建出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特征。重建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等7门课程群,完善面向企业建网、管网、用网等岗位群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明显提高。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0%,用人单位满意度在87.88%以上。
(二)建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学校与企业信息互通、人员互聘、资源共享,通过教师走出去、企业专家请进来等方式,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企业提供新生专业认知实习、学生综合技能训练、毕业生跟岗实习等岗位及项目,专业老师给企业提供生产技术支持和服务,强势互补,专兼结合,使专业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完善了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时数占专业总学时的62.8%,其中生产性时数占实践教学时数近40%。
(三)形成“建、管、用”专业课程体系
以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与维护为核心,面向三个岗位群:网络工程项目实施与技术服务岗位(建网)、网络运维与管理岗位(管网)、网络应用与技术支持服务岗位(用网)。设立三大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组成专业课程体系。对应新学徒、普通技工和高素质技术工程师的职业身份。专业核心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27%,拓展选修学时占总学时数的40%。
(四)建设现代生产场景校内外实训基地
围绕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培养,依据课程改革及实施需要,对接企业生产技术和技能大赛要求,配足、配齐、配优实训设备,满足了学生基础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要求。建立了与现代企业生产服务场景相接近的实训场景,形成了锐捷网络学院、思科网络实训基地、H3C网络技术实验实训室等有现代企业文化对接的情境化实训教学环境,保证了专业核心技能实训教学1人1工位。创立1个“校中厂”,承担学院信息化办公设备维护维修任务,新建物联网及网络通信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了专业实训基地产、学、研、训、赛一体的功能。
(五)多渠道提升师资教学团队
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为龙头,选派骨干教师以访问学者身份到国内外重点高校专业研修,以访问工程师身份到地方重点合作企业挂职实践,加快了中青年教师的成长,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大幅度地提高:专职教师12人,硕士及以上教师占100%,“双师型”教师91.7%;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12人担任兼职教师,专兼比达1:1。
(六)采用双证书资格
学生毕业资格与社会职业资格挂钩,采用双证书制,即办公应用一级证书及行业资格证书。行业资格证书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络管理员或程序员资格证;华三、华为、锐捷、神码、思科等网络行业网络管理员(工程师)或网络安全员认证证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项目管理工程师或行业项目经理认证证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程监理员、电子商务员(工程师)等。近3年职业资格证率100%。
二、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一)推进信息化教学
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将“锐捷CCPI”、“华三H3CNE”和“思科CCNA”引入到《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就业通行证”。
关键词:通信;互联网技术;数据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P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31(2016)06-0134-02
引言
进入20世纪以来,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技术,通信和互联网技术提高了社会生产的效率,极大地便利了人类的生活。信息时代的到来,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这对数据管理有了新的要求和考验,因而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充分发挥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同时也可以整合各种信息数据资源,大幅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1通信及互联网技术
1.1通信及互联网技术概述
通信及互联网技术主要指的是以计算机硬件设备为基础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硬件技术,数据管理主要是对通过通信和互联网产生的大量数据和信息进行管理,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备实施数据的收集、整理、计算、分析和应用。数据管理经历了发展的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管理阶段和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新世纪时期的数据管理主要依赖于数据库系统,这种管理方式对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存在较大的依赖性。经济社会与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相互促进与发展,经济的发展为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资金支持,且通信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经济运行产生的数据进行管理。社会主义市场中的所有企业,无论企业规模大小与所有制结构,在进行企业经营目标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对市场实施及时监控,而数据管理则是为检测提供依据。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从而提高企业数据处理的效率,为企业发展提高所需的依据。
1.2可行性分析
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可行性,主要是对数据管理和通信及互联网技术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研究,以便保证通信及互联网技术能够满足数据管理的要求。计算机与互联网通信技术是相互依存,计算机作为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础,而通信及互联网技术体现了计算机存在的价值和作用,从发达国家数据管理的经验中可得知,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存在应用的可行性。在数据管理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时,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计算机功能的充分体现;而且在数据管理过程中,计算机硬件设备被广泛应用其中。这些表明数据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传统的人工形式数据管理尚且难以满足大量数据管理的现实需求,因而运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能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此外,数据管理较为依赖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对此,数据管理应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是必然的选择。
2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
2.1存在的难点
近年来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难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缺少数据管理的专业人员。目前数据管理工作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在进行数据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通常具备时间经验和技巧,但是不擅长通信及互联网技术,没有实现数据管理与通信及互联网技术二者的有效结合。同时缺少相应的专业技术,不能及时处理数据管理中出现的通信及互联网技术问题。(2)数据管理模式有待完善。当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数据管理水平较低,数据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这里主要是指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即便一些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了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的优势,但这种认识只是浅层次的认知,并未从深层次的角度去考虑。换句话说,一些企业具备了相关的硬件设施,但由于技术和思想观念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和性能。另外,企业对数据资源管理投入的资金技术较少,从而影响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水平。(3)数据管理人员缺少对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认识。由于数据管理人员对通信及计算机技术的认识较为片面,认为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作用不大,没有积极主动地进行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学习,也没有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思想观念的引导,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阻碍了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和推广。
2.2优化措施
首先,要提高网络运营商对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重视度,并且积极转变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数据管理中心的人员能够满足互联网技术方面的要求。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也培训出专业的技术人员,但由于许多技术人员是从其他部门抽调出来的,专业性较差。一旦数据中心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会危及企业的数据安全。所以企业要高度重视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处理突发事故的技能。可以采取内部培训的方式,也可以将培训交由第三方,全面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其次,要加强对风险的控制。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由于互联网自身的局限性,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企业来说数据是重要机密,一旦出现机密泄露的事件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发生数据泄露的机率也随之上升,因此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和预测十分必要。可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企业应该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对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建立风险控制体系,提高企业应对通信及互联网风险的能力。通过完善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对企业进行实时监测市场动态与强化自身风险防控能力有重要作用。(2)要实行加密处理,对每台计算机都应设置个性化的加密,密码最好由多种形式构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防火墙,防止各种小病毒的入侵。(3)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风险警报系统,一旦有病毒入侵就会进行报警,以便技术小组及时对病毒进行处理,保护企业数据的安全。同时要将风险措施定期进行总结,通过多种途径讲解和宣传相关知识,提高风险预测能力。最后,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要加强对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应用中的重视程度,用发展性的眼光对待该项技术。数据管理并非单个部门的任务,而是与多个部门相互联系的管理工程,所以要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提高数据管理水平,使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管理人员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互联网技能,明确通信和互联网在促进数据管理中的作用。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要具备全局性和发展性的眼光,在数据管理工作中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探索出高效的数据管理模式,以企业发展目标为导向开展数据管理工作。
3结语
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并且随着我国互联网使用人数的增加,每天产生的数据信息量十分巨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对市场数据进行实时检测,及时掌握客户关注内容,就需要对数据进行管理,继而需要通过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对数据实施管理。对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应用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数据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延华.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5(6):179-180
[2]刘芳.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2):281-282
【关键词】 数据管理 通信及互联网技术 应用研究
一、数据管理中心简介
数据管理中心全称综合业务数据管理中心,英文缩写为SDC。数据管理中心可以满足多种业务功能要求,同时数据管理中心还包括一个综合用户数据库,其中包涵多种的用户数据,例如:用户号码,这是运营商指定用户使用的唯一号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话号码,同时这一个号码也是运营商进行计费的识别号码;物理号码,这个号码又叫做路由器号码,其主要标识交换机中的某一对应接口,一般情况下这个号码是保密的;智能接入码,这是一个用来触发智能业务的号码,不同的智能业务对应不同的号码。
二、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分析
第一,大量计算机硬件的应用,说明了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可以应用在数据管理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被广泛应用到数据管理中心工作中,并且互联网能够将计算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因此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可以应用在数据管理中。第二,数据管理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对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依赖。数据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并且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代人工已经无法满足数据管理工作的要求,因此互联网技术凭借其出色数据处理能力成为数据管理工作的首选。
三、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
3.1 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难点
第一,数据管理中心缺乏专业的互联网技术人才。虽然现阶段从事数据管理工作的人大都有着丰富的数据管理经验,但是这些人对互联网技术并不精通,因此一旦计算机设备或者网络出现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排除,从而影响数据管理中心的正常工作,甚至会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给运营商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第二,数据管理人员对互联网技术没有充分的认识。虽然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被应用在一些数据管理工作中,但是数据管理人员仍然对互联网技术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意识到互联网技术的巨大潜力,从而导致对互联网技术不重视,不会主动考虑应用互联网技术后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数据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3.2 提高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水平的方法
第一,运营商要加大对互联网技术的重视程度,转变管理人员的错误观念。运营商不光要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数据管理中心的作用,同时还要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且针对风险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估、预防以及应对机制,进而减小应用风险为运营商带来的经济损失。第二,运营商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互联网技术培训。运营商要通过培训使管理人员掌握基本的互联网知识,确保管理人员能够修理排除一些常见的故障。同时运营商还要建立一支专业的互联网维护队伍,确保专业性故障能够得到及时排除。第三,运营商要针对应用过程中隐藏的风险问题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运行商要结合互联网技术应用实践中常见的问题,针对潜在的应用风险制定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预防以及应对机制,尤其是对数据泄露风险的应对。对运营商来说,一旦数据库发生泄露不但会给竞争对手可乘之机而且还会对影响运营商的社会声誉,影响运营商在用户心中的形象,从而给运营商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3.3 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心的业务应用
第一,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数据管理中心中可以实现混合放号和智能业务触发两种业务。互联网技术可以保证数据中心自动向用户发放用户号码以及物理号码,同时实现对这两个号码的管理管理,确保用户能够正常使用。另外互联网技术还能够保证数据中心自动触发智能业务,并且将业务触发时的信息进行保存,以便交换机的查询使用与管理。第二,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数据管理中心中可以实现网管系统对网络通信的集中管理。互联网技术可以帮助网管系统实现对网络设备、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管理,从而准确掌握各种网络数据以便系统的查询使用。另外,应用互联网技术还可以极大的提高网管系统的安全性能,确保通信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
四、结语
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管理水平,完善我国通信市场。本文通过研究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为运营商的数据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数据管理这一词汇最早从用户数据中心(SDC)这一概念下剖离出来,它是网络智能化的关键组成设备,它的功能十分强大,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对各种用户的不同需求予以完成,它还能为用户提供一种极为强大的,信息量十分充足且数据极其综合的系统;另外,用户数据中心含有各种类型的用户资料,最为常见的就属用户号码,此号码是通信网络商户制定的编号,且一个用户编号是唯一的,不会重复。此号码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电话号码,通信网络商一边为用户服务,同时依靠其收费对号码进行管制。
2通信及互联网技术
2.1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概念及意义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计算机应用以及硬件发展技术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也为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以此,原本通信以及互联网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也被相互融合进数据管理之中,并逐渐变得不可分割,这两者的有效交融以及紧密相连也使得信息时代飞速进步。在当前社会中,无论是何种领域都讲求效率二字,在此情况下,人们对数据管理以及网络技术发展也有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数据管理也越来越需要依靠互联网以及通信技术的支持予以完成。数据管理实际上在运行时非常复杂,这对于当前信息时代爆炸的背景来说也十分合理。要想对繁杂的数据工程进行管理和分类,就必须要用到互联网技术,因为只用复杂的互联网技术才能合理解决繁杂的数据管理难题。数据信息本身在其发展中不断变化,所以,只有应用庞大的硬件设施才能实现对数据的合理看管,但是,在此进程中是不可以运用单台计算机的,只有多台计算机才可完成此项工作。一些单位也可以运用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来从外部环境中获取大量数据,从而对市场进行合理考察和测评,以此有效规避风险,最大程度的创造利润,这也是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实际需求。我国运用数据管理相比于西方发达国际来说起点较晚,一些西方国家在很早期就已经学会应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对数据进行管理,并且在长期的管理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果。西方所利用的新技术不断向人类证明,传统人工形式的数据管理已远远落后于智能化数据管理,应用互联网技术对数据进行管理,不仅仅能够缩短数据管理周期,还方便人工操作,节省了大量的工作时间,节约了大量的资产耗费,可以说,应用互联网技术对数据管理可谓是一举两得。由此可见,在数据管理过程中,应用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数据发展的必然趋势。
2.2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2.2.1经过不断的研究及实践推敲,证明在数据管理过程中可以应用互联网及通信技术。互联网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这个硬件设备,也是计算机的存在才进一步使得互联网技术加速发展,反过来,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也使得计算机的存在更有意义。如今,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2.2.2数据管理本质上对互联网极其依赖,并且,数据管理的本身也是对计算机中的硬件以及软件进行整理和调整。所以,将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同数据管理进行联合不但符合企业对于数据的需要,也使得数据管理对互联网技术愈加关注。
3在数据管理过程中通信及网络技术的问题和优化措施
3.1在数据管理过程中通信及网络技术的应用难点
数据管理是新型管理专业,所以有关于其专业以及人员培养的学校机构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目前数据管理不科学;数据管理的网络应用模式是近几年初始才逐渐兴起的,所以,数据管理模式需进一步优化;数据管理人员在对数据管理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应用通信以及网络技术的重要性。
3.2解决方法
对数据科学管理不仅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更需要专业人才对其准确操作,尽管在日常的数据管理进程中,一些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操作知识和老练的实践经验,但是对于应用互联网技术这一方向,他们的技能尚有不足[4]。数据管理人员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以及运作能力不够就会导致在实际数据管理过程中不能对计算机以及数据设备进行修复以及运用,一旦计算机设备发生问题,他们将束手无措。另外,问题发生不但会使数据信息丢失,还会导致工作人员的成果被耗费。同时,设备出现故障后,如不及时修复将给工作后期的数据完善带来很大影响,还有一种很严重的情况就是如果网络非法分子为了盗取企业机密从而破坏企业的数据管理系统,管理人员不能对此及时看管,一旦数据外泄将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我国大多数企业虽然对数据管理进行了更新和应用,但是就现如今的情况看,一些企业仍然处于低级层面,企业对于互联网的了解度以及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3在数据管理中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技巧
对于当前数据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当前经济发展人们对于数据管理的要求来看,相关企业需要完善以下几点环节,以此加强数据管理。
3.3.1合理招聘数据管理人才,改变现有的选拔体制,淘汰掉专业能力薄弱的人员。
3.3.2在选拔过后,对人才进行培训,普及互联网以及通信方面的内容以及知识,提高工作人员对其认识;另外,在数据管理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及时解决突况。
3.3.3设立风险评估环节,在风险到来之前就对其进行预防,制定紧急备案,使数据处理工作能够逐一进行。
3.3.4数据管理人员与企业其他成员要相互配合,使互联网技术贯穿于整个企业的运行中。
【关键词】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英语教学;应用分析
引言
在各个高校的管理中,教学管理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高校教学管理目标得到实现的重要保障。随着近年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中获得了普遍的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一方面提升了高校教学管理质量,另一方面还提高了各大高校教学管理效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以往高校的英语教学管理模式,提高了管理效率。本文主要分析高校英语教学管理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优化。
1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高校教学管理包含大量工作,而这些工作与高校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高校英语教学管理中添加了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对高校的教学水平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1.1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对高校考务管理的应用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高校考务管理中得到了应用,使得高校的考务管理得到了提升。①英语教师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试卷题库随机抽取试卷给考生进行考试;②学生们能在计算机互联网中可以直接参加考试,结束后计算机能够结合老师们分配的答案给出分数。在使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过程中,一方面节省了传统模式的考试试卷,另一方面节约了人力和时间。当考生考完,很快就能查询到分数以及了解困难知识点。这有助于考生们解决疑问,又节省了人力,老师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分析考生们的考试成绩,并对考生相关的知识进行掌握情况。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方面和讲解方面,可以得到及时调整,提高了高校的工作效率[1]。
1.2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高校的英语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中的应用
在高校制定英语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时,合理运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高校里有很多专业和课程,采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确保了各个专业课程的安排能及时完成,对现有的课程进行随时的调整。除此之外,在选修课程方面学生们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合理选择,并且在校课程方面做到有序进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教学改革和订购教材的环节也起着极大的影响。
1.3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高校英语成绩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的专业课程较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使用传统的人工及储存方法,不仅浪费大量人力还有财力,降低了高校的英语教学管理效率,还会存在许多缺点。因此在高校管理教学当中使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可以在高校的成绩管理系统中对学生们的考核成绩进行储存,还会保存平常的表现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快速查询到自己的各科成绩,还能及时查看到年级的平均水平和平均成绩[2]。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学校成绩管理效率,也为工作者们提供了便利。
1.4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日常英语教学中应用
日常教学管理是高校的重要环节。现阶段,各大高校日常管理包括教师教学规范的标准化管理。首先,英语教师们在运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时拥有了能够自由利用时间的权利。除了上课时间,下课后学生也可以在日常教学管理系统中搜索课程并安排自身的学习时间。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现代化的交流模式,从而保证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被逐渐拉近,让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课程安排。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采取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以外,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在家里完成相关作业内容,还能够接收课程相关信息,从而使学生与教师保持沟通。这样一来,在避免资源浪费的同时,教师的工作压力会得到一定的缓解。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或是进行课程调整,对其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高校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提升多媒体教室设备的应用水平,帮助学生从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中筛选出最为适合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如此一来,对于教师而言,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可以让英语教学变得更加简单、高效,对于学生而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日常的英语学习变得更加快捷方便,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时刻与教师保持沟通。
2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变得更加苛刻。高校要想培养出能够适用于激烈市场竞争的优质人才,就需要加大对于人才的培养力度。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高校使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很难立足的,而且培养出的人才也很难在社会中被用人单位重视。所以应在高校教学改革中不断调整,结合时代特点积极调整教学策略,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同时,培养出更多适用于现代化的信息人才。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校教学方法的形式,帮助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迈上了新的台阶。除此之外,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还可以满足大数据信息搜索和处理的要求[3]。在高校内部教学管理及时进行了创新,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满足高校教学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不仅提高了高校教学管理质量,还可以缓解教师们的工作压力,对传统教学管理方法中的缺点进行了弥补,促进了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3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高效管理中的优化
3.1对高校英语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深度了解计算机技术带来的优势
现阶段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仍旧存在着一定的提升空间,因此各个高校也在进行教学管理模式上的优化升级。这一教学改革有助于高校在提升教学管理的水平过程中,进一步确保管理的准确性以及其工作质量满足时代化发展的需求。不仅如此,这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能够对信息数据的处理效率进行大幅度的提升,这也就是为什么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各大领域都能够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英语教师们转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教学新方式能够更好地发回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结合教学管理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期间,学校的人才培养以及技术管理方面都会得到大幅的改善。管理者需要以身作则,按照高校给予的管理规则进行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打造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英语教学课程,让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发挥出自身的闪光点,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2改革传统教学手段,优化高效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每一所高校进行高质量教育的基础。如果高校在教学管理当中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那么高校的英语教学也会更符合时展的需要,学生在进行学习的同时,也就会了解到更多与社会相接轨的知识与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运用英语知识,具有一定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对知识点进行讲授,忽略了学生的体验感。如果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到英语课堂中,就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英语知识的内涵。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上的约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新模式的教学能够更具感染力,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4]。
3.3提高英语教师工作者的计算机综合水平
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地学习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高校在引进教师的同时,也要结合英语教师的计算机专业水平,择优录用。除此之外,为教师们定期的安排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培训课程并开展考试,将考试成绩与工作挂钩,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到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应用中。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极大地改善了高校在以往的教学中出现的缺陷,提高了高校的管理能力,减少了英语教师们的工作量,为教师们提供了便利,进一步改善了高校的教学环境,使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希望各高校人士注重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培养出更多满足时展需要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段新和.网络计算机技术辅助高校英语教学策略探讨[J].英语广场,2018,94(10):116-117.
[2]杨秋芝.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校园英语,2019.
[3]张燕君.计算机网络与高中英语教学整合探究[J].数码设计(下),2018(6):12.
[4]高闫钢.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在中职英语教学应用中的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2):356.
[5]李莉.商务英语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运用的利弊分析[J].商情,2018(2):208-209.
关键词:通信及互联网技术;数据管理;应用;可能性;难点;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3.08
1 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的可能性
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的可能性,就是指通信及互联网技术与数据管理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才能够让通信与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得以应用。
首先,实践证实了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具备可能性。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就是指包括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基于硬件设备基础之上的网络技术,计算机的存在让互联网成为了可能,而正是互联网的存在才让计算机的存在更有价值,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之间就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性,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通信及互联网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其功能巨大。在国际特别是在国外欧美等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国家,都已经开始进入了数据管理的工作当中,并为数据管理的专业性、科技化和高效化都提供了可能,这些成功的实践充分证实了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具备可能性。
其次,数据管理对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依赖为这项应用提供了可能性。数据管理,就是通过计算机等硬件和软件技术,实现对数据的有效收集、整理和处理、应用的过程。通过有效的数据管理,能够实现对市场的有效预测和监管,也能够实现对经营管理的有效调控。数据管理经历过三个管理发展阶段,即人工管理、文件系统管理和数据库系统的管理,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管理进入数据库系统的管理,对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依赖性将逐步提高。
2 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的难点
首先,数据管理中心的人才主要是数据方面的实际操作人才。在数据管理中,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巧,但是,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方面,他们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计算机设备出现了故障他们无法及时排除,而计算机本身的故障一旦出现,一方面则可能导致数据源的丢失,浪费了过去的工作成果;而另一方面,计算机故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排除,则会导致数据处理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进展,从而导致数据管理工作出现延迟。再比如,现代互联网上有许多病毒和黑客的存在,而这些因素一旦通过互联网入侵到数据管理系统中,还会导致数据泄露,从而危害企业自身的安全。
其次,针对数据管理的管理方式的认识,需要进一步转变。在这里,需要进一步转变认识的人员主要是指管理人员,当然,这并不是说在数据管理中,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对于数据管理的可能性,以及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是指必须从简单应用的认识转变为更深次应用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企业当中,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互联网技术都已经开始在数据管理中心开展了。但是针对这两项技术在数据管理中更深次的应用,管理者还必须要进一步去探讨,形成自己的认识,比如说,通过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如何进一步减少人工成本,通过实现数据管理的智能化,进一步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等等。
3 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的措施
首先,针对人才技能的问题,则有必要确定培训机制,增加对数据管理中心人员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方面的培训。尽管公司认识到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可能出现的风险,并针对这些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可以解决,但是,这些技术人员服务的不仅仅是数据中心的人员,还有其它部门的人员,忙碌时,必然无暇顾及,而数据中心的设备等问题都关系着企业的安全问题,必须要及时得以解决,这就有必要对数据管理中心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数据管理中心运行的效率。那么,培训都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呢?可以采用内部培训,就是让自己的通信及互联网技术人员,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培训,也可以采用外包服务形式,把对员工的技能培训交给专业的第三方来做,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性或者也可以采用对外合作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员工交给合作企业来进行培训,而这个合作企业必然是要比自身的技能高一层,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进一步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
其次,针对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则必须要确定风险评估、预防和应对机制。如之前所说,数据是企业的重要机密,对于企业来说,数据的流失则可能让对手或者不法分子对自己形成威胁,而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加入,则为这种风险发生的几率增加了上升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针对风险确定风险评估、预防和应对机制。要确定这样的机制,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对数据管理进行加密处理,每一台数据管理方面的计算机设备,都必须进行自我个性化加密,密码的组合形式尽量多样化,与此同时,要设立防火墙,防火墙是针对互联网技术方面的,能够应对各类小病毒的入侵。除此之外,还要将数据管理中心的网络与企业其他网络分开,避免病毒通过局域网络进行传播;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要设定风险警报系统,针对防火墙无法阻止的病毒,一旦发现就进行报警,而这个时候,必须要有对应的技术小组及时进行处理;第三方面,要针对这些已经发生过的风险要进行总结和汇总,并将这些风险的解决办法及时进行讲解和宣传,提高企业整体应对风险的认识和能力。
最后,作为管理者,要用战略性的眼光,积极探索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扩散式和深层次应用。在对应用本身做好的基础性工作之后,作为企业的一个部门,数据管理本身是与其他部门有着很深的联系的,那么,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数据管理的管理人员则要思考,如何能够让这项技术促使数据管理更上一个台阶,并带动企业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管理人员则要先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特别是通信及互联网技能,明晰改技能与数据管理之间的运作程序。当然,作为管理人员也要有对应的管理技能,要有全局性的眼光和思维能力,平时有时间就要多与各部门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逐步理清部门直接在通信及互联网方面以及数据管理方面的运作模式,并且也要随时和企业领导者进行沟通的交流,知晓企业未来的发展动态和目标,围绕这些目标来逐步开展工作。
4 总结
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具备客观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但是,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背景之下,数据管理所面临的风险也将逐步增多。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数据管理人员不仅仅要做好风险应对的一系列工作,还必须要不断思索如何能够与企业的整体运营目标保持一致,甚至通过这项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数据管理带动企业的高效运转。也只有达到了这样的目标,未来数据管理的各类想法和措施以及需求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支持,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天绮.基于网格技术的教务管理数据共享技术研究[J].软件导刊,2010(12).
[2]石柯.网格环境下的数据库访问和集成[J].计算机工程,2008(08).
[3]徐忻.基于网格环境的文档数据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东南大学,2006.
[4]姚瑞瑞.浅谈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发展总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06).
[5]丁晋,包祥文,柏林.移动互联网微软点对点压缩算法应用[J].江苏通信,2011(04).
[6]蔡晓舟.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数据传输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传播,2012(17).
[7]陈萍,夏俊杰.移动互联网安全现状及应对策略[J].电信网技术,2010(02).
【关键词】 通信 互联网技术 数据管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丰富的大量的数据信息,利用数据管理的相关技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实现数据的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将各种数据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所以,应该利用各种技术,提高数据管理的所产生的效果。
一、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基本认识
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都是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的产物,都属于技术类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关系变得愈加不可分割。在目前,企业的数据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要引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只有将这两种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才可以发挥出其中巨大的潜力。为了在我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下去,无论企业的类型是什么样的,对于及时的收集相关的数据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可以对变幻莫测的市场进行及时的监测。
因此,合理的利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可以促进企业将自身的数据管理系统进行完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收集到越来越多的有效的信息,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需求,企业都能给予满足。
二、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下我国企业的数据管理中的具体应用的可行性
面对现在的实际情况,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尤其是西方那些经济和科技都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都非常重视数据管理的相关工作,而且也在不断地针对各方面需求进行多层次的尝试和实践,他们的目的是可以为自己找到更加有效和实用的应用技术,将数据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和专业。通过国内外大量的实践不断证实,将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数据管理上来,可以赢得前所未有的实际效果。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数据管理都是利用文件系统管理和人工管理的方式进行具体的工作,但是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实际需要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数据管理也在逐渐改变,数据库系统管理模式不断被创立、因此,在新世纪,数据管理的发展离不开通信及互联网技术作为强大的动力。
三、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运用的具体难点
部分数据管理人员没有对通信的和互联网给予一定的重视,将其在数据管理总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忽视,虽然目前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数据管理中,但是数据管理人员对于通信和互联网的巨大潜能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所以通信和互联网在数据管理中并没有得到更加深入的实践,所以就会经常出现对于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不重视的现象出现,严重的还会造成数据管理的工作效率低等不利影响。
企业的经营者对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于数据管理的投资很少,就会引发管数据理模式不完善和数据管理水平低的情况。所以说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将自身有关于通信和互联网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为数据管理的智能化转变节省出人工的成本。
企业的数据管理部门缺乏技术人才,虽然目前的数据管理人员都具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员工的年龄都不交偏大,那些年纪较大的员工对于通信和网络技术不能进行熟练的掌握,一旦计算机或者网络出现问题时,企业都不能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样还会造成用户的相关信息遭到泄露,就会使数据管理的高效性受到影响,给企业到来很大的损失。
四、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运用的具体措施
设定培训机制,提高人才的技能,主要是针对数据管理的中心人员在通信和互联网方面进行培训。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对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可能带来的危险都不是十分的明确,如果才出现危险就让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解决,但是这些人员都不是数据管理的中心人员,他们有时可能会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而有关数据管理的工作应该给予快速的解决,这就要对数据管理的中心人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他们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管理的运行效率。可以采取内部培训的方式,让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人员对员工进行培训;也可以把员工交给专业的团队进行培训,既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性,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对外合作;还可以将员工交给合作的企业进行培训,将员工技能水平进一步进行提升。
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运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和预防以及应对机制。对于企业来说重要的机密就是数据,绝不能让数据进行流失,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引入则加大了风险发生的概率。所以要对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并采取应对措施。制定这样的机制,首先要对数据管理进行保密处理,每一个设计数据管理的计算机,都要进行加密处理,其次要注意设置防火墙,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互联网的各类病毒的侵入。与此同时,将数据管理的网络和其他的网络进行分离,使病毒不可能通过其他的网络进行传播;企业也要在自身设置风险警报系统,针对那些无法组织的病毒传播,就应该采取报警,而这个时候就需要技术小组进行具体的处理;在风险解除后,应该及时进行总结和汇总,对其解决办法进行具体的讲解和宣传,将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解决能力进行提高。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对数据管理进行具体的规划,将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引入到数据管理中进行更深的探索和研究。而数据管理部门要将自己的基础工作进行完善,数据孤傲里和其他的部门具有很强的联系,所以数据管理部门和其它部门的联系也要不断加强。数据管理人员应该对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找到提升数据管理水平的更加有效地方法,使企业可以不断的发展下去。企业的数据管理人员应该将具体的管理技能进行优化,在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和管理部门的负责人相互进行交流和沟通,将通信和互联网技术进行熟练的掌握,再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对数据管理工作进行积极的开展。
我们不能一直对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认识停留在浅显的认识和理解上,将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数据管理中,就要加深对其的深入理解,企业对于通信和互联网的认识应该需要不断的实践的验证,对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的具体应用也要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既要重视对各种通信和互联网的技术,对其在数据管理中的具体的实际应用的重视也要不断的提高,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通信及互联网的实际应用也要考虑如何将人工等具体的成本进行有效的缩减,并且不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分析,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将数据管理的智能化进行大幅度的提高,在最大的程度下,将企业高数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率进行切实的提高。
五、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数据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运用,具有很强的可能性和可操纵性,虽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数据管理所面对的风险也不断增加。
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应该采取积极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将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具体的应用要点进行积极的把握,将应对的具体工作做好,咋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要进行及时的解决,提高数据管理的科学性,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财务会计;互联网技术;影响
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都在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财务会计的工作无论是在事业单位还是在企业单位都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企事业单位利用财务会计所提供的数据可以帮助这些单位总结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根据这些数据对单位的发展进行规划。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使财务会计的工作进行的更有效率,统计运算之后得出数据更加准确,以更高的为企业或者事业单位服务,实现财务会计的工作价值。
一、互联网对财务会计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方式的影响
1.互联网会财务会计的工作环境产生了影响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在财务会计领域的应用,对财务会计的办公环境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办公用具的变化上。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大量的数据统计、计算和分析。传统的财务会计的主要办公用具最开始是用算盘,之后过渡到计算器,再到现在计算机的应用。而财务会计进行通过计算所得出的财务数据的载体也由纸质载体变为电子信息载体。财务会计通过自己对财务信息的计算最后得出财务报告,之后可以将这些报告上传到网络上,节省了资源提高了效率。
2.互联网技术使财务会计工作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1)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财务会计的工作效率。传统财务会计的工作方式是用一些传统的运算工具对庞大而且复杂的财务信息进行运算,运算过程非常繁琐复杂,工作量大,工作中很容易出现失误。为了得出准确的财务报告,需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反复的核算。这种工作方式造成了财务会计工作效率相对较低的状况。运用互联网技术,首先可以明显的提高数据的运算速度。同时,在进行一些相对复杂的运算时,计算机的运算精确度要明显高于传统的用算盘或者用稿纸进行计算。在进行数据核对的时候,利用计算机对想要调阅核对的财务信息进行查阅和核算的工作方式的效率要高于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方式的效率。(2)改变了财务信息交流的方式。财务信息的交流是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财务会计要想对公司或者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得出财务报告,就需要对这一企业或者单位的财务信息进行收集,同时要对之前做过的财务报告进行查阅,将企业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并将其与之前的财务报告中的财务状况进行对比,最终才能够得出这一公司或者单位的财务状况,并最终形成财务报告。运用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工作方式需要指派专门的人员对于本公司或单位各个部门的财务信息进行收集和记录,同时还要对公司之前的财务报告进行查阅。这一过程非常繁琐,而且消耗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造成财务会计工作的效率相对较低。在财务会计的工作过程中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更加迅速更加便捷的完成这些工作。会计可以在网络上建立信息收集平台,对单位或者企业各个部门的财务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同时可以将单位或者企业所有的会计报告进行系统的整理上传到单位的网络上。在需要对这些财务报告进行查阅的时候,就可以轻松的对这些资料进行调阅。
二、互联网对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影响
首先要求财务会计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掌握充足的专业知识。其次,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使用的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最后,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能够将自己做掌握的这两种知识相互融合,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计算机互联网知识辅助自己进行财务会计工作。当然,如果财务会计的从业人员能够同时掌握会计专业技能和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并能够在实际的财务会计工作中加以应用,那将会为自己的财务会计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提高自己财务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
三、互联网的隐藏危害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在财务会计行业的应用,对于财务会计的工作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果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运用不得当,也会对财务会计的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网络安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财务会计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对本单位的财务信息进行保护,本单位的财务系统一旦遭到黑客的攻击,致使公司或者单位的财务信息遭到泄露,有可能会对本单位造成重大的损失。所以我们要对互联网在财务会计工作上产生的负面影响引起重视。
四、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财务会计领域的应用对财务会计的工作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财务会计的工作,能够有效的提高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在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财务会计工作的同时,要注意互联网给财务会计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财务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恒睿,黄秋菊.论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J].品牌(下半月),2015(8):57-58
抛弃门户之见,或许是让中国成为亚洲甚至世界互联网技术和模式输出国的关键之一。
截至今年4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互联网上网人数最多的国家。但这并没有让我们觉得中国已经是一个互联网的强国。中国互联网技术大部分还是引自国外,大部分核心应用模式也是由国外传入。第一批互联网公司如新浪、搜狐、网易是如此,后来的搜索公司百度、中搜也是如此,最近兴起的SNS企业,如校内、天际网等更是如此。
在考察中国互联网企业时,很多风险投资公司往往会首先参照国外类似的成功技术和模式,以此来衡量目标企业的投资价值。校内网所以能获得软银高达3.84亿美元的投资,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看到FaceBook、MySpace等已经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在很多领域,中国互联网技术保持亦步亦趋,这并非良策。中国难道要永远靠紧盯美国的互联网技术,永远做美国互联网应用的仿造者吗?这显然跟中国互联网大国的地位不相称。5月24日,独创了世界B2B模式的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网络工程师侠客行大会上放言,中国是有机会成为互联网技术大国的,关键是技术人员要有开放、分享的心态。
翻开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开放、分享的精神才是互联网能发展到今天的根本原因。很多人都知道,互联网产生的早期主要是为了方便美国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科学家们分享研究资料。刚开始互联网只对科学家开放,后来对商业机构开放,现在对所有的人开放。记得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在回顾世界互联网发展历史时曾认为,互联网历史上的重大创新事件,几乎没有一个是正规研究互联网技术的人推动的。比如美国的几个学生希望用E-mail分享照片,结果因为邮件太大屡次发送不了,于是才决定要建立一个视频分享网站的,这就有了今天的Youtube。而Yahoo当初创立的时候也不过是为了满足杨致远和他的朋友们看球赛的需要。这充分说明技术虽然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却不是关键,关键是应用。而只有当技术开放并为大多数人分享的时候,那些没有被技术思维限制的非专业人士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应用模式,并不断改进网民使用体验。FaceBook、MySpace、Google等公司的做法就很聪明,他们建立了技术开发平台,让所有的网民都可以基于这个平台开发自己认为有前途的应用,然后根据应用受欢迎的程度来加以扶持。因此,中国互联网从业人员不仅应当学习美国的互联网技术,更应该学习的是开放、分享的精神,让开放、分享成为中国互联网技术人员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