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畜牧业发展条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畜牧业作为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外向型农业就必须同时发展外向型畜牧业。根据温州实际,本文就如何发展外向型畜牧业作些初步探讨。
1.发展外向型畜牧业环境条件分析
温州地处浙江东南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各种畜禽的生长发育,具有发展畜牧业优越的自然条件。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资源逐步开发利用,我市以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企业共有3758家,乳制品皮革制品等产品畅销英、法、新加坡、香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我市外向型经济虽然有一定基础,但远远不能满足对外开放形势发展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我们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勇气,对发展外向型经济怕亏本、怕有风险,还存在经验不足、信息不足等实际问题。二是出口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重轻工、轻农付产品,在农付产品出口中忽视了畜牧业的出口创汇。三是外贸出口的加工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素质不高,适应不了发展外向型畜牧业经济的需要,畜产品缺乏竞争力。鉴于上述情况,今后发展外向型畜牧经济的指导思想应是:以建设和开发本地资源、加快出口基地建设为基础,以深加工、精加工为手段,大力发展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通过积累资金、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跻身于国际经济大循环。
2.进行分类指导,实行区域化、专业化和基地化
发展外向型畜牧业要从实际出发,走多层次、多渠道发展道路,根据不同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分类指导。
2.1西北部山区:以发展牛、羊、兔为主,包括文、泰、永等县的全部或大部和苍、平、瑞、匝、乐等小部份地区共216乡6个镇。这些地区要有计划地引进优良牧草,改良草山,提高载畜量;要引进优良畜种进行改良,逐步建成名符其实的牛、羊、免商品基地。
2.2中部丘陵山地:发展猪、禽、兔区。包括乐、匝、永、市郊、瑞、平、苍等七县的中部地区,计107个乡、4个镇,在巩固平、瑞、欧、鹿母猪基地基础上,扩大规模经营,有计划地引进良种公猪,开展二元三元经济杂交,提高瘦肉率,力争建成一批供港活猪基地,同时大力发展家禽业和长毛兔、肉用兔为中心的小家畜商品基地。
2.3东南沿海平原:发展猪、奶牛、禽区、包括市郊、欧、乐、永、瑞、平、苍等七个县(区市)靠近东南沿海和三江流域的部分地区计134个乡,17个镇,重点为稳定生猪生产数量,尽快提高质量,大力发展奶牛和家禽业,进一步巩固奶牛、家禽商品猪基地,保证城镇居民肉食和出口创汇的需要。
2.4东南沿海岛屿区:包括洞、瑞、平等三个县在海面上的200多个岛屿群,重点发展经济动物,在大力发展水貂、貉等皮毛动物外,积极发展养猪、羊、禽生产,此外充分利用海产品及下脚料加工,以弥补平原地区发展猪禽业的蛋白质饲料。
3.发展外向型畜牧业的主要内容
3.1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展羽绒生产,加速羽绒制品创汇能力,为了有效地提高羽绒的品质和产量,大力推广活拔鹅、鸭毛绒的技术,我们设想,用三、五年时间,全市推广活拔羽绒鹅、鸭10万只或更多一些是完全可能的,这样年产值可达800万元,创汇350万元。所以抓紧开发水禽活拔羽绒这一项目迫在眉捷。
3.2狠抓山羊板皮基地建设。我市发展山羊的有利条件很多,文成、泰顺、永加三县历来是全省有名的山羊板皮基地,其次是草山草坡资源丰富,可利用的草山约有300余万亩;第三是文成、永加、泰顺的山羊个体较大,种质较好,通过选育、改良有可能成为我省的山羊新品种。《九五》期间,我市规划发展山羊20万头,年收购山羊板皮10万余张,加工成初级制品,可创汇250余万元,通过深加工、精加工,,其创汇率还可成倍增加。
3.3建立水貂、貉等经济动物繁殊基地,发展裘皮业。我市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9℃,光照强度长,适合水貂生长发育,所生产的貂皮毛绒短、平、齐,板皮轻柔、价格比外地高10%左右,是全省主要貂皮生产基地,洞头县是我市水貂生产主要基地,其次是市郊、永加、平阳县也有饲养。洞头县自1972年发展水貂业以来,共售貂皮2.7万张,创值达189万元。1987年饲养种水貂3400头,至1990年已达到9000头,这样可取皮1.5万张,每年创汇达40万元。
3.4大力发展珍禽业。珍禽已成为一项新兴饲养业。但货源奇缺,所以,发展珍禽业,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业,目前我市在龙湾区已办了七彩山鸡珍禽场,苍南龙湾龙镇办了肉鸽场,我们建议列入市出口创汇“星火计划”,制定优惠政策,调动珍禽场的饲养积极性。
3.5奶牛是我市传统的创汇项目,要下大力气努力发展。当前,温州市奶牛饲养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奶牛的饲养量和奶产量都在下降,我们认为解决奶牛发展间题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奶牛基地应逐步由平原向半山区转移;二是组织各级奶牛协会,加强对奶牛户领导,同时代表奶牛户利益与奶厂协商提出合理的鲜奶价格政策;三是加强管理,不断改良和更新品种,提高奶产量;四是制订优惠政策,为养奶牛户提供贴息贷款;五是提倡各乳品厂的横向联系,在条件成熟时成立牛奶公司,克服乳品厂之间互不协调现象。
4.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
4.1建立一个产、供、销一条龙,贸工牡一体化的服务总公司。任务是负责协调部门的关系;疏通上下左右流通渠道;传递商品、外贸出口信息;制订外贸出口计划;落实基地建设任务;组织种苗、物资供应和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工作。把有关部门如轻工、粮食、农牧、商业、土畜产、供销等单位组织在服务总公司周围,实行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统一计划,统一行动,切实把我市外向型畜牧业经济抓好。
4.2建立完整的饲料生产、加工、利用服务体系。①种植饲料:我市的饲料70%左右依赖于外地大调大运,今后要自力更生解决饲料,就应立足于“种”。利用冬闲田大种牧草。②加工饲料(配、混合饲料)。今后,凡是外向型畜牧业的基地县、区、乡(镇)都应兴建或扩建全价饲料加工厂,实行科学配方、科学饲养。③我市可以利用的300多万亩草山草坡基本上没有开发利用,今后可以先抓点、搞示范、成功一片搞一片。
4.3要在“种”字上下功夫。根据温州实际,首先要建好市家禽祖代良种繁育场,各县建立父母代种禽场,乡、村兴办商品场,建立完整的四级良种繁育体系;奶牛、菜牛的良种繁育基地,可以在现有家畜良种推广站的基础上,逐步配套完善;市农科所的种猪场要认真繁育四大瘦肉型良种猪,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各级良种繁育基地的种畜、禽场都要定期更新换代,不断选育和引进生长速度快,料肉、料质比高、种性强的新品种。
4.4努力提高科学养畜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可以不定期举办技术讲座,专题讨论会、咨询服务、现场会或印刷简明扼要的小册子、技术资料等形式提高饲养户的科学技术水平;市级必须创办一所畜牧兽医技术学校,培训乡来乡去,村来村去的初级畜牧兽医员。县(市、区)可以根据生产需要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班。
4.5认真搞好防疫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基地县(市)兽医防疫体系建设,认真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重点抓好疫情监测提高检测手段,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
[关键词] 生态 畜牧 养殖
[中图分类号] [S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230-01
荔波县地处贵州省南部黔桂两省区交界处,处于贵州高原南部边坡向广西丘陵盆地的过度地带,海拔300-1468米,属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湿润气候特征。荔波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是一块神秘的土地,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年平均温度18.3摄氏度,无霜期283天,是一个天然大温室,发展种养殖业条件得天独厚,现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对发展我县生态畜牧养殖瑶山鸡产业作如下分析:
一、荔波县基本慨况
荔波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属滇桂黔石漠化治理区、国家级革命老区、2014年计划“减贫摘帽”县。由于地理环境、发展环境以及历史等原因,我县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尽管农村剩余贫困人口数量对比其它人口大县不算多,但贫困发生率居高不下。全县17个乡镇中,有10个贫困乡镇,有94个贫困村(其中:一类贫困村36个、二类贫困村53个、三类贫困村5个),按照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贫困标准全县还有贫困人口5.11万人,贫困发生率23.52%,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来自种植业和养殖业,所以大力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业成为我县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唯一出路。
二、荔波县目前瑶山鸡养殖产业发展现状
荔波瑶山鸡原产于我县瑶山乡,是贵州省优良地方鸡种,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并获得无公害畜产品产地的省级认证,正在申报无公害畜产品的产品省级认证。为做大做强瑶山鸡产业,荔波县2011年通过引进外商企业到水利乡苗圃场新建了泰和种鸡场,经过两年多的辐射带动发展林下鸡生态养殖,总结出了一套品种选育、孵化育雏、林下生态放养、疫病防制等方面技术,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运作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项目滚动发展,荔波全县现已发展以果园、林下生态养鸡户120多户,瑶山鸡存栏从原来的2008年25万羽到2013年末我县家禽存栏89万羽,出栏由50万羽到2013年出栏150万羽。目前县内有年出栏10万羽养鸡场3个;5万羽2个,千羽养鸡场55个;有全州最大的1.5万套种鸡场一个;虫草瑶山鸡生态养殖场1个;出栏的生态鸡和虫草蛋主销重庆、四川、上海、和两广等地,销量供不应求,户均年(一年养2批)养禽收入达15000元,产区布局合理 ,产业初具规模。2013年我县养禽产业总体形成稳中提升的发展态势,瑶山鸡养殖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荔波县委政府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定位目标是:全县瑶山鸡出栏达500万羽,规模养殖场300个(年出栏10万羽养鸡场20个)、建立使瑶山鸡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
三、荔波县瑶山鸡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一是项目区内盛产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加上好的旅游、交通、自然土地资源和气候环境为荔波瑶山鸡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饲养条件;
2.荔波具有广阔的林下资源。蜜柚和血桃的种植是荔波县农业的主导产业,全县拥有蜜柚种植面积十万亩、有大量的天然林地和草场,极其适合生林下生态鸡的养殖,同时生态鸡养殖既可对果林地进行生物除草除虫,减轻人工除草的劳动力和化学除草剂对土地的污染,又可对植物进行有效施肥,减少化肥的应用,是一种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养殖模式和以短养场的好项目。
3.有全州最大的泰和种鸡场落户荔波,年可向市场提供150万羽脱温鸡苗,这对助推我县瑶山鸡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4.随着近年来国家扶贫资金和各种项目的拉动,通过项目带动树立样板,以点带面,示范引领规模养殖将得到迅速发展。
5.政府措施有力,为促进我县林下生态养鸡上规模、上档次、出效益,政府制定相应的措施,政策上重点倾斜,国土部门简化用地手续,畜牧兽医等职能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养殖户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县里每年安排产业化扶持资金并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全面壮大该产业的发展。
6.已逐步建立好的销售平台。
以泰和种鸡场公司为龙头,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同时,对公司下属养殖户进行统一鸡苗供给,统一标准化管理技术,统一生态鸡销售,有效地促进了我县生态养鸡的大发展。
四、生态瑶山鸡养殖发展前景分析
1.市场前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很多产品的需求开始从数量的追求转向对质量的追求,不同的质量同类产品在价格上差异很大。鸡肉、鸡蛋优质产品(生态放养)的价格一般比大路货(集约化养殖产品)要高出1-2倍,有的可达3倍。生态养殖的鸡,自由觅食大自然中纯天然饲料,鸡体无饲喂一般工业饲料后可能出现重金属或药物残留;鸡的活动充足,鸡体匀称紧凑,肌肉结实,鸡的脂肪沉积均匀,肉质鲜嫩可口,风味好,符合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要求和我国人民传统饮食习惯。生态绿色鸡、蛋逐渐成为人们膳食追求的目标,符合市场需求,发展生态土鸡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2.综合效益显著
生态养殖的鸡一般可散养在果园、桑园、树林、草场、山地、荒山、丘陵等地,鸡可采食昆虫、落果、草籽、白蚁、牧草或在土壤中寻觅到自身所需的矿物质营养和一些未知的营养物质,既可提高散养鸡的自身抵抗力,又节省饲料,同时生态放养的鸡价格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据对10个养殖户的调查表明,1只鸡需鸡30元左右的成本,林下生态养鸡一般饲养120天上市,鸡平均体重1.8公斤/只,按成活95%以上。市场销售批发价22元/公斤(零售价26元/公斤),扣除饲料、鸡苗、疫苗、药品等费用,1只鸡纯利可达7元/只左右,每万只鸡可纯收入6万元以上。此外,生态散养鸡的特点是鸡与环境和谐共存,所产生的鸡粪还是果园、桑园、树林、草场、山地、荒山地很好的有机肥料,有利于改善饲养地的土壤和提高果品、牧草等的产量和质量。在果园放养鸡,实行种养结合,能达到了果牧双丰收,具有较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荔波资源优势突出
一是气候适宜,饲料来源丰富。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等为主,非常适合生态鸡的养殖。二是具有广阔的林下资源。蜜柚、柑橘等种植是荔波农业的主导产业,全县拥有种植面积10万亩、和大量的天然林地,草场极其适合生态鸡的养殖。
参考文献
[1]孟凡东. 我国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系统分析[D].青岛大学,2012.
[2]王力. 雁北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战略思考[D].太原科技大学,2011.
【关键词】气象信息;利用;畜牧业;自然灾害;防灾减灾
新疆是畜牧业大区,辽阔的天然草原,悠久的牧业生产历史,丰富的地方品种遗传资源优势,使新疆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新疆又是一个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自治区,是我国草原放牧业的气象灾害主要发生区。全区有60多个牧业易灾县(市),占总数的68%。近年来,随着养殖业发展基数越来越高,资源环节的约束不断增加,使草原生态保护、动物疫病防控、牧业防灾减灾和畜牧业生产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在管理指导畜牧业生产实践中,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重视研究利用气象信息,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对抵御各类畜牧业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气象信息在畜牧业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畜牧业的发展与气象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新疆畜牧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来看,草食家畜养殖的生产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天气,受气候影响的制约因素很大。气候环境是草食家畜生产的重要外界条件,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及变化特点决定着该区域牧草植被生长与恢复以及载畜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牲畜品种和产品质量水平。动物疫病的流行也往往与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有关。同时,气候条件也是引发草原火灾、蝗虫鼠害等灾害的条件。
新疆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广大农牧区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持续严寒,冬春季严寒多风雪,对长期处于靠天养畜状况的牧区草原畜牧业造成的影响较大,是草原畜牧业气象灾害的主要发生区。新疆畜牧业自然灾害主要是雪灾、干旱、低温、火灾、虫鼠害、毒害草等,这些是引起草原生态破坏、畜群掉膘、感染疫病遭受损失的重要原因。特别以冬、春季节寒潮风雪灾害对畜牧业生产危害最为严重。据历史资料记录,截至上世纪90年代,新疆牧业生产先后遭到8次较大的自然灾害,分别是1954年、1960年、1963年、1966年、1969年、1974年、1977年和1985年,均造成上百万头牲畜死亡。其中仅1966年的风雪灾害就使全疆牲畜死亡363.32万头,占当年年初牲畜存栏数的13.5%。1966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雪灾损失牲畜近8O万头(只),占当年牲畜存栏的40%,畜牧业生产几年都难以恢复。
长期以来,受自然环境、生产基础和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等因素制约,新疆牧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比较滞后,抵御中强度持续性灾害能力极其薄弱,其突出表现在为应对牧业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机制不完善;牧业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体系不健全;草原牧区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因此,在畜牧业生产管理实践中,研究气象条件与畜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包括研究气象条件对畜禽生育、引种、疾病防治、放牧和舍饲、牧草生长以及畜禽产品的品质和草原火险虫鼠害发生等的影响,是农业气象研究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构筑畜牧业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体系建设和制订畜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2 自然灾害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2.1 雪灾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雪灾是新疆畜牧业冬春季最主要、影响最广、破坏力最大的气象灾害。特别是冬春季节,如果出现频繁的降雪天气过程,加之雪后强降温,其危害极其严重。一是由于积雪掩埋草场,家畜无法采食,得不到草料补充,造成膘情下降,抵抗能力降低。其次,如果降雪多、积雪深、时间长,会给冬春季转场带来困难,影响保胎保膘,造成母畜流产,老弱病残畜伤亡,畜牧业生产基础遭到破坏。三是大雪常常封路、封山,给交通运输、邮政通讯,抗灾救助造成影响。如2009年入冬以后,受多重灾害持续叠加影响,新疆北疆区域牧业普遍受灾,牲畜放牧困难,草料消耗迅速,道路多数中断,瘦弱畜急剧增加,重点地区牲畜死亡迅速增加,棚圈大量倒塌,严重威胁到牧民正常生产生活。全区共有9个地州31个县(市)52万牧业人口受灾,占全区牧业人口的45%,占当地牧业人口的75%,受灾草场面积达8000000hm2,占灾区冬草场总面积的92.3%,受灾牲畜661万头(只),占当地牧区牲畜总头数的70%以上。据统计,2009年,全区因灾死伤牲畜10.1万余头(只),牧业直接经济损失12400余万元。由此可见,雪灾具有灾害影响面广、灾情发展迅速的特点。
2.2 干旱气候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一是影响牧草返青、牧草产量及牧草品质。干旱时,天然牧草的正常返青时间普遍推迟,导致青草期缩短。严重干旱发生时,牧草生长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牧草品质及产量。二是影响畜产品质量,严重时会危及家畜的生存。干旱缺水破坏了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家畜的能量转化受到抑制,危及逐水草而居的自然放牧群众和家畜的生存,具体表现为干旱年份的畜产品产量和质量远不如常年。三是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进程。出现连年干旱不仅会加剧草场退化和草原沙漠化进程,还会对人工草场建设和天然草场的改良不利,从而影响草场载畜量、牧草产量和牧草品质。
2.3 气候条件对草原虫鼠害灾害发生的影响
草原虫鼠害灾害的大面积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宜其生长发育繁殖的气象气候条件。草原上害鼠的发生使植被结构发生变化,覆盖度降低,牧草产量与质量下降,载畜量减少,造成沙土流失。新疆每年因鼠害危害发生面积在4666667hm2左右。新疆草原上以蝗虫为主的草原害虫具有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数量大等特点,每年虫害危害发生面积在2000000hm2左右。虫害发生除直接造成牧草损失外,有些害虫还是传播牧草病害的媒介。2012年,由于受异常气候和草地生态恶化等因素影响,新疆蝗虫鼠害呈中度偏重发生,涉及60多个县(市),其中,蝗虫害危害面积2064667hm2,严重危害961333hm2万亩;草原鼠害危害面积5167333hm2,严重危害2345333hm2,发生面积涉及70%的县(市)。
2.4 气候条件对草原火灾发生的影响
由于特殊的区域位置和林草相依的生物性特点,新疆是发生草原火灾比较严重的区域,在天然草原中易发区占1/3。草原火灾不仅使草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而且给草地资源、畜牧业生产以及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可预料的损失。
2.5 气候条件对草原毒害草发生的影响
气象因素条件与生产方式是造成毒害草大面积发生的主要原因。2012年,新疆草原毒害草发生面积6710000hm2,严重危害1997333hm2。其中,牧草病害发生110667hm2,严重危害50000hm2,直接经济损失达87.7万元。
3 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畜牧业生产
199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条例》颁布施行以来,自治区畜牧厅把实施《条例》作为开展畜牧业抗灾保畜、保障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与建设新疆草原生态、促进畜牧业发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内容来抓。同时,我们按照自治区《新疆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员会议制度》要求,积极与自治区气象部门加强联系,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在指导畜牧业抗灾救灾、开展草原火险、蝗虫鼠害气候条件趋势的预测分析和部署牧业生产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使气象科技在促进我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1 加强协作,信息沟通
多年来,自治区畜牧厅十分注重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与信息沟通,加强与自治区各级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监测预警合作工作。如在草原防火方面,早在1997年就与自治区气候中心签订了《遥感技术专项服务合同书》,2006年与自治区气象台签订了《草原火险气象条件等级预报项目》合作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是自治区气象台每年3月1日~10月31日期间,制作草原火险气象条件等级逐日预报,并进行实时服务。自治区气候中心每年3月1日~10月31日期间接受处理地球观测卫星资料,对全疆及邻近地区草原火情进行遥感监测,提供出现火点的经纬度及火情遥感专题图,提供每年春秋两季的草原火情趋势预测及年度总结等,在对全区草原火险气候条件、天气等级趋势预测分析及动态分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2 利用气象信息,合理安排生产
我们充分利用自治区气象部门《气象早报》、《十天天气预报》、《新疆草原火险天气等级预报》等信息资料,为各地开展畜牧业生产计划安排,分析气象条件与畜禽疾病防控流行、气象条件与牧草生长变化、气象条件与加强饲养管理要求等方面,定期进行影响畜牧业生产的天气变化趋势分析和预警工作,增强抵御气候灾害风险的能力。
3.3 加强气象预报工作,指导畜牧业防灾救灾工作
要求各地畜牧兽医部门主动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的信息互通与业务合作。一是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及时预警信息,并提出应对措施,利用广播等媒介,确保信息能够及时通知到农牧户。二是加强对牧区牧民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干部群众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充分认识气象信息在防灾救灾和指导安排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强化管理措施,搞好防灾救灾物资贮备。三是要求各地制定抗灾保畜预案工作。同时,还要严格监督检查制度,把各项防灾措施落到实处,确保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
3.4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畜牧业防灾体系建设
3.4.1 加强对畜牧业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求各级畜牧部门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关口前移、“防”字当头,千方百计做好畜牧业防灾减灾工作;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趋势,切实加强领导,注重与气象部门协作配合;加大工作力度,一旦出现牧业灾情,及时有序地启动抗灾保畜预案;要着力做好可能出现的倒春寒、强风雪、强降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应对防范,提前做好可能出现的动物疫病、火灾以及可能出现的草原蝗虫鼠害的防范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畜牧业防灾减灾各环节的工作。
3.4.2 加快新疆牧业防灾基础设施建设
多年来,在各级地方党政的领导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区初步建立了全区灾害预报传输系统,牧区灾害管理工作逐渐加强。但是,由于新疆自然地理条件恶劣,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全疆共有60多个牧业易灾县,占县市总数的68%。为加强新疆牧业防灾基础设施建设,自治区畜牧厅编制了《新疆牧业易灾县防灾体系建设规划》,通过在自然灾害易灾区域新建草料储备库、牲畜棚圈、饮水点及牧业救助站等防灾设施,不断提高牧业防灾减灾能力。
3.4.3 切实落实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恶劣的天气灾害大都会引起多种动物疫病的发生,因此,灾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各地要做好疫苗、消毒药品等防疫物资的调运、储备、发放工作,全力消除免疫死角,提高畜群免疫保护力,降低发病风险。同时,强化疫情监测预警预报,严防疫情跨区域传播扩散,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3.4.4 扎实开展气象监测预报
利用气象信息,加强草原监测与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开展牧草高峰期生产能力监测、冬季放牧场牧草储量监测,退牧还草工程效益监测等草原资源与生态动态监测工作。同时,及时天然草原牧草长势、蝗虫鼠害发生情况预报,为草畜平衡、合理安排牧草储备及牲畜出栏提供决策技术支撑。另外,通过完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防治与生物防治并举的手段,及时指导灾后抗灾自救工作,进一步明确畜牧业防灾体系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提高全区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能力建设。
4 建议
4.1 提高畜牧业自然灾害预警预测能力建设
4.1.1 加快牧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工程的建设进度
通过建立完善寒潮风雪灾害监测预警、洪水灾害预警、干旱灾害监测预警、草地利用与生产力监测预警、火灾监测预警、虫鼠害监测预警和灾后评估等六大体系建设,使新疆畜牧业灾害预警监测能力得到提高,有效防控灾害的发生。
4.1.2 完善自然灾害预警预测体系机制
一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自治区、地州、县(市)草原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与控制三级体系建设。通过加大预警监测设备更新力度、改善工作条件、拓宽监测手段和提高科技含量等措施,提高畜牧业自然灾害预警预测能力建设。二是加强预警监测体系队伍建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各级测报和防治技术人员队伍业务素质和整体水平,真正建成一个预测预报准确、信息渠道畅通、覆盖面广的牧业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体系。
4.1.3 加强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
研究分析新疆草原自然灾害,生物灾害发生的中长期灾害变化规律,建立新疆生物灾害的防治管理指挥系统,探索利用“3S”等新技术,提高草原生物灾害的预警监测水平,提高灾情短期、中长期预测预报准确率。做好草原火灾的预测预报工作,研究利用气象信息资料,通过对各区域气候要素的长期变化过程分析,研究新疆草原火险发生的气候背景特征,确定新疆区域的草原火险重点防火期以及重点防火区,从而达到对草原火险气候条件趋势的预报预测。掌握草原防火工作的主动权,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增强草原防火和减灾能力。
4.2 加强气象条件与畜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
自然灾害是新疆草原畜牧业长期以来发展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牧草、饲料作物的分布、生长状况、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以及放牧舍饲方式等,都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草食家畜疫病的发生与天气、气候备件有关;气候条件也是引发草原虫鼠害,草原火灾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很长一段时期,新疆畜牧生产水平还不能完全实现机械化、集约化、现代化管理的现实条件下,对依靠天然草场粗放经营为主的草原牧业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依然很大。因此,要加强气象与畜牧业发展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掌握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规律,趋利避害,把畜牧业与气象关系的分析研究列入重要议程,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加强科学指导,因地制宜地探索畜牧业生产的新途径,把气象灾害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一)山地畜牧业中缺少龙头企业,而且规模小。
这种问题的出现,首先来讲对一个地区的山地畜牧业的发展是没有带动力的,因为想要促进这个产业的发展,龙头模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山地畜牧业的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还有山地的发展之间出现越来越尖锐的矛盾。
山地畜牧业的发展势必要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山地畜牧要涉及到对牲畜进行放牧,可是在当前这样的生态环境系统下,人口的急剧增长,也需要生存的空间环境,而在发展畜牧业的时候,如果不采取合理科学的放牧措施,就很容易影响到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水土流失等现象的发生;
(三)畜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没有形成专业化、标准化以及规模化的养殖体系。
尽管社会市场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很大,但是畜牧业的小规模发展是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的,这就出现了供给不足的生产与需求的突出矛盾;
(四)对于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不完善
对于畜牧业发展中的科学技术,在实际的养殖中没有得以完善的转化运用,而且养殖基础相当薄弱,在养殖业方面的科学技术投入小,转换率低,效率不高。
(五)养殖户在进行标准化大规模养殖发展的时候,其收入与支出不成正比
形成了养殖户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从而导致畜牧业的得不到持续长远的发展;
二、山地畜牧业的发展对策
(一)注重对畜牧业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
针对我国的畜牧业养殖地形条件来看,在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当地地形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并且结合当地不同的县,乡以及村在畜牧业发展方面的资源,对当地的畜牧业重点发展地区有一个规划,然后明确发展的目标,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山地畜牧业发展规划策略。在畜牧业的开发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发展规划章程和因地制宜的方式实施,而政府也应该对其实施相关的扶持政策,并鼓励养殖户坚持走生态化建设,产业化道路,有步骤、有制度的进行以少数带动多数的产业化建设,最终形成强大的带动力量,使当地的山地畜牧业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加强畜牧业中的科技建设
1.为了让现代畜牧科技在实际的运用中得以全面的转换,就必须加强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以及增强畜牧业中的科技推广体制的改革。
要想加快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就要打破学科在部门或者单位、区域的界限,建设人才科研队伍的同时,还要加快畜牧技术推广设施条件的建设,从而构建一个畜牧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并进行推广实施的无界限体制平台,将动物疫病的防治、优良品种繁育体系以及畜产品质量作为畜牧业科技的重点;
2.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是保障畜牧业发展的前提,而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需要建成一支强大的畜牧业科技推广队伍。
所以要加大对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对基层技术推广人员适时进行培训,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技能创新和推广应用型人才。另外还要对养殖户的生产技能、文化技术以及思想观念进行培训,加强对养殖户的鼓励和引导,在技术型人才的带领下,对畜牧业的发展技术进行全方位的改善和提高;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山地畜牧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山地资源条件,还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所以要加快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以及创新开发模式进行资金的筹集。
1.大力吸引社会投资。
社会投资属于一种创新模式的财政筹资,可以通过贷款的利息优惠、先建设后补贴以及进行保险补贴等方式大量的吸收社会资金,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速度;
2.加强财政金融的资金投入。
要加快山地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就应该对畜牧业的发展基金进行全面的探索,然后再对财政金融资金支持可能出现的巨大风险进行探究,并且针对降低这种风险制定相关政策,同时争取政府财政专项扶持项目的资金投入,努力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款项,然后在具备财力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畜牧业发展;
(四)畜牧业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应该得以落实
云南省作为我国的畜牧业大省,在其快速的发展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影响云南省畜牧业的快速进步。下面,我们就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1.畜牧业的总量不足
从宏观角度来看,云南省的畜牧业的总产值在国家畜牧业的产值比例当中占有较小。与自身的畜牧业产值相比较,云南省每年以百分之十的速度提高,但是,其在国家畜牧业当中的比例却保持稳定,没有出现明显提高的现象。在我国所有的畜牧省份当中,云南省位列十五,不具有明显的优势。之所以说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因为云南省的自然条件较其它省份优越,其产值没有达到相关任士的期望值。近些年来,国家对西部进行有效开发,云南省应当将此作为契机,发现并利用、发挥云南省畜牧业的价值,使其总量得以提升。
2.畜牧业与其它相关行业的关系不平衡
在众多的行业当中,与畜牧业关系最为紧密的就是当地的农业发展,特别是种植业。种植业是畜牧业一部分的饲料来源,畜牧业是种植业的重要经济来源和养料来源,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依存。而在我国云南省,畜牧业与种植业的这种关系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种植业作为饮料的提供者,保证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畜牧业当中的天然肥料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造成了有用资源的无理浪费,更使种植业成本提高,从而损害到畜牧业自身的经济利益。
二、加强云南省畜牧业的对策分析
1.加大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力度
云南省的畜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比如说红河、曲靖、昆明、大理,这些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比较繁荣,而其它地方的畜牧业发展并不尽人意,且云南省的畜牧业总产值有待提高。这就使得云南省的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畜牧业生产基础的建设工作,帮助畜牧业主进行专业动物养殖基地的建设,使其养殖规模得到扩大,养殖水平提高,加深自动化程度,以此来实现畜牧产品质与量的双重提高。除此之外,各地区之间要加强联系,发挥合作精神,加强管理与交流,使云南省各地区的畜牧业可以得到共同进步。
2.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猪,是云南省畜牧业当中的关键分支,在云南省的畜牧业当中占有主体地位。这也就使得云南省的畜牧品种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因此,农业部门应当引导畜牧业主进行养殖品种的丰富,在不影响猪的养殖前提之下,根据各地区的养殖环境与条件,对养殖物种进行合理的增加,使牛,羊等畜牧分支得到强化。也只有这样,云南省的畜牧产业结构才能得到优化升级。
3.协调畜牧业与种植业
加强对云南省畜牧业主的生态观念培训,使其明确生态农业存在的目标。严格要求自己的畜牧行为,在接受种植业的服务之后,要对其进行反补,以此来降低种植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互利双赢。也只有这样,云南省的畜牧业才能在种植业的良好配合之下健康长久地发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