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加强内部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内部管理的新特点
1.内部经费紧缩,与市场经济接轨
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要求我们必须运用市场经济理论来认识内部管理问题。目前,财政部门内部经费日渐紧缩,由过去内部费用“实报实销”的宽松环境转入“总额控制、严格审批”的过紧日子阶段;同时,业务经费、办公费用被大量削减,并完全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来监控内部经费的使用。经费的紧缩给财政部门的行政工作增加了难度,财政内部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2.内部制度严格,管理日趋规范
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强化内部管理,必然产生一系列与其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如财务报销制度、招待费开支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无论什么制度,都必须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来规范和衡量,一切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规范财政内部资金供给范围,优化财政内部支出结构,既能保证内部工作的正常运转,又能掌握和控制费用开支。财政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强化财政内部管理的基本保证,是规范财政内部管理行为的依据。
3.内部机构精简,任务日益繁重
由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用人机制改革的循序渐进,内部机构精兵简政,打破大锅饭和人浮于事的局面势在必行。财政部门内部管理机构的人员也要精简,并通过精简使人员变得精干,但内部管理工作却未因此而减少,反倒随着新形势的要求会越来越重,人员就会显得越发紧张。因此,为搞好内部管理工作,完成工作任务,就必须树立服务全局的观念。
二、当前财政内部管理的主要矛盾
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入的新形势,财政内部管理必须面对一些不断产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一是紧缩费用与实际消费之间的矛盾。与整个财政工作相比,内部管理虽说只算一只小麻雀,但却五脏俱全,包罗万象,涉及诸多方面的事务,仅经费支出就包含业务管理费、办公费、招待费、车辆管理费等。按照市场经济一切服从效益的要求,内部开支必须紧缩,但实际工作中有些开支是无法避免的,这就形成了新的矛盾。
二是制度规范与内部管理活动差异之间的矛盾。建立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并加以规范实行是内部管理指标得以实现的保证,所以,每项制度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出现一些制度外或制度尚未详细规定的情况,解决这些矛盾就要既遵守制度规定,又要从实际出发;既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又要考虑实际工作的需要,灵活妥善地解决好实际管理活动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
三是人员素质与工作强度之间的矛盾。面对即将进行的机构改革和更加繁重的工作任务,人员素质与工作强度之间就产生了新的矛盾。新形势下的内部管理人员不再是一人一摊工作,而应该做能文能武的多面手,既应具有较扎实的文字功底、理论水平、专业技能,还应掌握现代化办公手段,更主要的还应具有脚踏实地和无私奉献的思想素质。因此说,进一步提高财政内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1.认真管好内部经费内部经费是用来服务机关各项工作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费使用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效益出发,围绕中心工作发挥作用。管好经费就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做到该花的决不吝啬,不该花的一文也不能动。管好经费要本着精打细算的原则,做到开支有计划,合理使用经费,杜绝浪费。管好经费还要善于当家理财,既要管好,又要使用得当,使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2.按制度严格规范内部管理活动
内部管理工作虽然千头万绪,但做起来仍是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要抓好内部管理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做到有章必循、有规必依,不可随意操作、任意违规。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内部管理活动。要把是否按照制度办事做为检验内部管理活动的一把尺子,经常衡量是否超出制度的范围,这样才能保证内部管理工作越搞越好。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要注意发现和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同时也要加强培养负责内部管理工作的同志。一是要掌握内部管理工作的基本特点,研究内部管理工作的特殊规律,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二是要有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思想观念;三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四是要有较强的原则性和政策观念以及宽阔的胸怀;五是要有一专多能的工作本领和驾驭全面工作的能力。有了这样一支精干的内部管理人员队伍,内部管理工作就不愁做不好。
关键词:监理企业目标管理发展
一、目前国内监理企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监理行业发展的同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建设工程的飞速发展导致监理从业人员的严重匮乏,监理从业人员技术力量、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一些建设单位对监理的认识不深和有些施工单位不配合等因素,造成监理单位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监理公司以及项目监理部的工作开展十分困难,监理取费偏低,监理从业人员待遇不高,监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工程建设过程管理落实不到位。导致监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监理职责落实不明显,监理效果薄弱等。
二、提高项目监理部综合水平,树立良好监理形象
项目监理部是监理企业的形象代言人,是监理企业面向市场的标杆,项目监理部管理水平在一定层面上是监理企业管理水平的体现,项目监理部要高效运作,需要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来支持。
1、推行目标管理,提升管理理念
监理部代表监理企业承担工程的监理任务,监理部的管理理念决定监理在工程的作用,组建项目监理部时要根据监理合同和监理大纲,结合工程特点,选派总监理工程师及业务骨干,在监理工作开展前有针对性的进行项目管理、团队管理、职业道德及反腐倡廉的培训,提高监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及职业素养,提升项目监理部的管理水平。
2、建立健全项目监理部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并严格按照各项制度落实
监理工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一套完善的制度和模式。监理工作制度化是有效开展监理工作的保障。 监理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监理工作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内部管理制度、记录表单等,监理工作制度主要是规范监理人员的监理行为,工作流程,是监理工作的准绳,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施工作业范围内的施工安全及监理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是监理工作顺利、平稳开展的有力保障,内部管理制度是监理部的监理部运行的基础,记录表单是监理工作的真实反映,是监理工作开展的技术支持,是监理工作总结的依据,为此,要加强监理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时对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分析,不断完善制度,提高监理部的管理水平,不断检查落实制度,提升监理人员的执行力。
3、制定监理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规范监理活动,强化监理职责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中对每一项监理工作都有宏观的控制性的原则和要求。项目监理部要根据这些原则和要求,结合监理公司规章制度和工程实际情况对每一项监理工作进行深入分析,明确目标、内容、要求、实施步骤、参与人员等,并在公司的指导下制定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形成监理工作的流程图和标准体系,使整个监理过程程序化和标准化。所有的制度都必须进行有效的督促检查,检查和考核是加强管理的措施和执行保证。因此,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检查制度和考核制度。通过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和评价,找出项目监理部工作的不足和优秀经验,采用考核检查表进行标准程序检查和查阅有关记录等综合考核。当然,制度的执行也要考虑以人为本,讲究人性化管理,把原则性与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4、提高业务培训管理,提升监理从业人员的综合水平
加强对项目监理部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为了统一监理部工作人员的认识,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监理服务的质量和成效,项目监理部要定期对监理人员进行培训,在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监理专业知识、监理程序、监理技能、监理规范、验收规范、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对监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同时,要做好对监理人员的考核工作,选派优秀的监理人员积极参与同行业之间的经验交流工作,在推广自身优势的前提下,不断的吸取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术,推动监理执业水平的良性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5、加强企业文化的宣贯,提升监理形象
监理部要认真贯彻落实企业文化的宣贯工作,对公司管理理念及体系文件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做好长效发展机制,管理部门要做好有感领导,干部、先进人员要带好头,带动整个项目监理部全体人员积极进取,发挥团队协作能力,加大项目监理部的凝聚力,树立良好的职业作风;同时,监理从业人员要用规范用语,着装统一、干净、整洁。这些方面的规范化可以提升公司的形象,展示公司的实力,增强公司的信誉,为公司以后承揽监理业务打下基础。
三、对项目监理发展的一点思考
1、以人为本,推崇并实施人才战略,人才是公司的灵魂
公司里有没有人才,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前途和命运。作为项目监理部人才更为重要,监理部是否能培养出人才、留住人才,这不仅取决于项目监理部,还取决于公司高级管理层,如果管理得好,那么公司里就会人才济济,到处都有独挡一面的有用之才。
2、加强监理人员的在教育,做好监理人才的储备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很多监理公司没有形成规模,人员数量、人员素质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远远不能适应或满足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为此公司还要不断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和管理。公司将通过不同渠道来网罗优秀人才,同时,公司对优秀员工,特别是年轻人进行重点培养,给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关键词:制度约束 过程监督 问题 措施
随着油田发展状况改变和内部管理体制的逐步展开,对外关系系统也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运用,但是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地方不尽人意,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即:制度贯彻流于形式,监督约束力度不够,工作失误时有发生。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制度约束不力,制度约束不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作过程监督不到位。
2013年8月份,中原石油勘探局采油六厂马11-80井作业施工搬家过程中,按照“八项制度”中的临时占地管理制度规定,作业施工不准占用井场以外的土地,而现场工作人员当时在吊车摆放作业设备时天色已晚,为了省事,随手将设备摆放在超出井场以外的地方,当管片协调员发现这个情况后,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及时给予纠正,认为仅仅超出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与当地村民都是熟人打声招呼就行了,没想到在施工完毕搬家时遭到村干部阻拦,其理由就是没办理临时占地手续擅自占压土地,要求赔偿。由于这点不经意,导致作业搬家延误36个小时,占地赔偿500多元,综合经济损失1.5万多元。这件事震动很大,令人反思,为什么有制度有规定,此类事件还会发生;为什么大会小会要求,还有人不以为然。笔者认为:
1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1 个别协调员从思想上对“八项制度”重视不够
认为“八项制度”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简单的汇总,比较呆板有时可能还会影响协调时效,现场工作中不按制度办事走捷径,甚至有的协调员把“八项制度”与协调时效对立起来,只注意抓协调时效而不顾“八项制度”的要求,违章违规。存在有规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使得八项制度如同虚设,有的不注重自己的业务学习,使得自己业务素质不高,不适应岗位的要求,执行“八项制度”流于形式,使得制度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1.2 工作过程监督约束力度不够
首先应该意识到工作过程监督是一个动态的约束过程,在进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单位协调员工作的特点和管理要求等相关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内部工作过程监督制度。然而在实际的过程监督工作中,这项工作的完成并不是很好,很多单位都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只是简单的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根本没有配套对应的保障措施,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相关的制度和措施,却没有随着油田的发展状况和设计环境的改变而进行修订和补充,渐渐的这些制度和措施变得不能满足单位组织发展的需要。此外,一些单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补救为主的事后控制上,忽视事前和事中的失误防范控制,造成了工作过程监督约束不及时,力度不够。
1.3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缺乏有效的权利制衡和约束机制
现在很多的单位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普遍存在内部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并且缺乏有效的权利制衡和约束机制。分析存在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工作的特殊性,很多时间都是在野外独立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工农协调员集协调地方关系、处理工农赔付于一身,使得个别思想觉悟不高的业务员,在缺乏过程监督的情况下,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出现超越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的现象发生,根本不依照制度办事,即便有过程监督检查,也碍于情面怕得罪人使得监督检查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个别协调员业务水平不高,责任感不强,在没有相应有效的过程监督约束机制下,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其自觉性和制度的执行力大大地削弱,不能严格遵守内部控制制度,稽核也仅仅局限于事后票面核对上,缺乏事前、事中稽查过程。
2 加强制度约束和过程监督的必要性
2.1 加强制度约束和过程监督是遏制现场工作失误的需要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薄弱的制度约束和不能及时跟进的过程监督是导致这次工作失误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协调员在工作过程中,不是过于自信,时刻受控于制度约束之中;如果当时过程监督能够及时跟上,就会避免上述案例的发生。因此,我们不仅应该加强协调员素质教育,也应该加强内部制度约束和工程监督,从源头上遏制现场工作失误。
2.2 加强制度约束和过程监督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始终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我们对外关系系统,通过层层分解青苗费用、制定“八项制度”、改变工作方法施行“日清日报”工作制等措施,使得对外关系工作和青苗费用控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对外关系协调控制能力仍然不强,青苗费用管理控制基础仍不牢固。因此,从加强制度约束,优化控制环节,强化过程监督,提高协调员素质入手治理工作失误,控制青苗费用不合理支出,十分必要。
3 加强制度约束和过程监督的措施
3.1 提高工农协调管理人员对“八项制度”的认识程度
目前我们有许多由于不按制度办事而导致工作失误的事件发生,之所以能够这样,首先是因为我们有部分管理人员自身对“八项制度”认识不够,监督约束力度薄弱。管理部门作为对外关系的主体,作为对外关系各项政策的执行者和监督者,应该最先从根本上提高自身对“八项制度”的认识程度。这是提高我们对“八项制度”执行效果的首要条件。只有各岗位上的管理人员认识上得到了提高,在监督处理协调对外关系工作时才能真正的贯彻油田的各项制度。也只有各岗位上的管理人员真正的提高了对“八项制度”的认识程度,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监督各协调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所以,必须提高管理人员对“八项制度”的认识程度,使其意识到“八项制度”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八项制度”不流于形式,真正的落实到位。
3.2 建立良好的工作过程监督系统,保证青苗费用控制效果
良好的工作过程监督系统可以使我们及时掌握对外协调工作情况,以便为青赔费用管理控制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通过这一系统,对外关系协调工作的有关信息可以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从而保证对外关系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3 建立科学培训机制
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能否有效运行与协调员的素质密切相关,我们应结合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基层协调员培训机制。通过培训,使协调员更具工作责任感,明确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逐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使之认识到,对外关系工作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我们整个油田的集团行为,任何的点滴失误都将会影响油田的整体利益,从而达到提高员工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闫俊辉.如何进一步完善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J].价值工程,2012,31(9).
[2]玲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7).
[3]钟海燕.浅议检察机关如何加强内部监督[J].法制与社会,2010(16).
[4]乔明雅.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J].经济师,2006-
01-05.
为加强公司内部管理,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得到贯彻执行,制定本办法。
2、适用范围
公司全体员工。
3、原则
3.1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3.2坚持“四不讲”,不讲条件,不讲情面,不讲照顾,不讲客观,奖罚分明,逗硬考核。
3.3物业管理经理行使对物业管理人员的考核权,对公司负责,公司对物业管理经理考核,各主管对员工进行考核。
4、考核时间:
每月26-28日前由物业管理经理向对各岗位管理人员进行打分考核。各主管对各岗位进行打分考核并公司审查、备案。
5、考核内容
5.1公司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5.2岗位考核执行情况。
6、考核办法:
6.1物业管理人员各岗位工资由标准工资和考核工资组成,其中考核工资根据公司对各岗位的工作要求中划定考核工资。具体物管经理每月200元,物管员、收费员、维修员、保安为每月100元,保洁员为每月50元,作为当月的考核工资。其伙食、交通、通讯补贴除外。其余为标准工资。
6.2工作考核实行100分/人、月制考核,全面达标为100分,依次为94、84、74、64共五个等级。
6.3得分为95-100分者,得全月考核工资。
6.4得分为85-94分者,扣全月考核工资30%
6.5得分为75-84分者,扣全月考核工资80%
6.6得分为64-74分者,扣全月考核工资,另扣标准工资的30%。
6.6得分为64分以下者,扣全月考核工资,另扣标准工资的50%。直至当月违反同一规定两次及以上者,加倍考核。
7.0考核通则
7.1奖励
7.1.1对公司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有突出贡献,使公司增加收入上2万元或减少损失2万元以上者,奖5~50分/次。特别突出,晋升一级工资。
7.1.2工作业绩突出,受到业主/使用人书面感谢表扬者,奖5~10分/次。
7.1.3参加行业、区、市级竞赛获奖,为公司争得荣誉者,给予通报表扬,奖5~10分/次,获市级嘉奖,奖15分/次,记功一次。
7.1.4见义勇为,事迹突出者,给予通报表扬,奖5~10分/次,特别突出者,加倍奖励。
7.1.5拾金不昧,奖1~10分/次,数额巨大,加倍奖励。
7.1.6公司的单项奖励按有关规定进行奖励。
7.1.7积极提合理化建议,对公司物业服务工作有实际收获和较好推动作用,奖5~20分/次。
7.1.8及时制止治安、消防及其它突发事件,保护了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经济损失,奖5~20分/次。
7.1.9精打细算、修旧利废、厉行节约、降低物管成本有较大成果,奖5~20分/次。
7.1.10对设施设备进行技改,延长设施设备使用寿命、相关消耗下降有明显效果者,奖5~20分/次,特别突出者,加倍奖励。
7.1.11坚持原则,检举、揭发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事迹突出者,奖5~20分/次,特别突出者,加倍奖励。
7.2考核
7.2.1迟到、早退、旷工,按《考勤制度》规定执行。
7.2.2着装不规范、佩戴不完整,扣1分/次。
7.2.3姿态不端正、行为不规范,扣1分/次(项)。
7.2.4语言粗俗,服务被业主有效投诉,扣5分/次(项)。
7.2.5不服从指挥,未按时完成上级交办任务,扣3分/次(项)。
7.2.6破坏团结、拨是弄非,工作推委、拖拉,扣3分/次(项)。
7.2.7工作期间,干与本职工作无关之事,扣3分/次。
7.2.8当班饮酒或酒后上班者(因公饮酒者,酒后不得上班,不在本考核之列),扣5分/次。
7.2.9当班吃零食,内吸烟者,扣2分/次。
7.2.10串岗、脱岗者,扣5分/次;若给公司或业主造成损失的,另行处理。
7.2.11当班吵架、打架、赌博者,扣10分/次,情节严重者,另行处理。
7.2.12当班期间睡岗者,扣10分/次。
7.2.13无故不参加例会、训练、培训者,扣2分/次。
7.2.14记录不准确,各类资料上报不及时者,扣2分/次。
7.2.15弄虚作假,隐瞒实情,包庇、纵容下属者,扣5分/次(项)。
7.2.16限期整改不及时,未达要求者,扣3分/次(项)。
7.2.17泄露公司机密、造谣、诽谤、打击、报复他人者,扣10~20分/次。
7.2.18工作场地不干净、整洁,工作区域10平方米内发现烟头、纸屑,扣1分/次(处)。
7.2.19故意刁难业主,向服务对象吃、喝、卡、拿、要,收取好处费,除退出非法所得、赔礼道歉外,另扣20分/次,情节严重者予辞退。
7.2.20主管负责人督查不严,导致工作出现大的失误,影响公司形象或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扣5~20分/次或另行处理。
7.2.21业主(使用人)投诉、咨询时认为不属于本职责范围而不理睬、不引导者,扣2分/次。
7.2.22各种考核事件如果有属于直接上级平时督导不周的原因,或此事是由其他人员、其他部门检举者,其直接上级应受相应考核。
7.2.23各级员工对所属人员的各种考核,如果有涉及知情不报或蓄意护短者,将受到被考核人相同的考核。
8.0考核细则
8.1部门负责人考核评分细则
8.1.1所管理物业范围内发生安全责任事故,根据事故责任大小扣20分/次或予行政处理,或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8.1.2所管辖物业配套设施、设备完好率>98%,每降1个百分点,扣5分/个百分点。
8.1.3所管辖物业各项管理、服务规范未建立、健全,每缺一项,扣1分/项。
8.1.4每半年由公司调查一次业主满意率,未达规定值,每降1个百分点,扣5分/个百分点。
8.1.5员工培训不符合有关规定,扣5分/次。
8.1.6未经主管领导同意,擅作主张,给业主或公司造成一定损失,扣5~20分/次,情节严重,另行处理。
8.1.7违反公司人事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扣10~20分/次。
8.1.8工作失职、渎职,经考评,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者,予降职或其它处理。
8.2收费员考核评分细则
8.2.1严格执行公司的财务制度,建立健全各项收费台帐,未做到,扣2分/次(项)。
8.2.2各科目按规定记帐,按时结帐、对帐,未做到,扣2分/次(项)。
建立、完善各种收费台帐,保管、使用好发票及收据,定期检查、核对,未做到,扣1分/次(项)。
8.2.3按时发放职工工资,不出差错,未做到,扣5分/次。
8.2.4认真、仔细收取各类费用,无计算、书写错误,未做到,扣1~5分/次,收到假钞,自行赔付。
8.2.5保证及时准确提供欠缴费用业主/用户名单名细,延时或不准确,扣1~5分/次(项)。
8.2.6保持工作台面干净、整洁,违规一次,扣1分/次。
物管员考核评分细则
8.2.7及时收集、整理、统计业主/用户入住、装修、租赁等资料,未做到,扣2分/次(户)。
8.2.8认真耐心接待投诉,及时处理并跟踪督促解决,未做到,扣2分/次。
8.2.9积极主动配合收费员催收各类款项,未做到,扣2分/次。
8.2.10定期回访,加强沟通,及时反馈信息,未做到,扣2分/次。
8.2.11保持记录完整、及时、有效,未做到,扣2分/次(项)。
8.2.12管理好业主档案,不遗失、不泄密,未做到,扣5分/次(项)。
8.2.13按要求检查考核清洁工的工作完成情况,未做到,扣1分/次(项)。
8.2.14客户报事报修投诉未及时处理,扣5分/次(项)。
8.2.15未按期回访业主/使用人,扣1分/次。
8.2.16保持工作台面干净、整洁,违规一次,扣1分/次。
8.3协管班长考核评分细则
8.3.1所管辖物业出现安全责任事故,扣5~20分/次,未采取补救措施或处理不及时,扣20分/次,隐瞒不报,加倍处理。
8.3.2不坚持原则,督导不严,包庇、纵容下属,扣5分/次。
8.3.3所管部门被业主/使用人有效投诉,扣5分/次。
8.3.4未按要求组织员工学习、培训、未作好记录,扣5分/次。
8.3.5制度不健全,扣1分/次。
8.3.6抽查夜间值勤低于4次/月,扣2分/次。
8.3.7不定期培训员工,低于4次/月,扣2分/次。
8.4协管员考核评分细则
8.4.1未按时交接班,记录不全或不清晰,扣1分/次(项)。
8.4.2未按规定巡逻和详细记录巡逻时间情况,扣1分/次(项)。
8.4.3未按规定对人员、物品进出进行有效控制,扣2分/次(项)。
8.4.4当班期间,发生治安、消防事件未得到及时妥善处理,扣10~20分/次。
8.4.5衣物及其他生活用品的存放不符合要求,扣1分/次(项)。
8.4.6被褥未按规定叠放,未做到棱角分明、平整、无皱纹,扣1分/次(项)。
8.4.7未经领导同意,擅自留宿非公司人员,扣3分/次。
8.4.8擅自动用警具,有损公司形象者,扣5分/次,造成严重后果者,另行处理。
8.4.9当班期间,出现安全责任事故者,扣5~20分/次(项)。
8.4.10其他有违本部门规章制度的行为,按相应规定处理。
8.5清洁工考核评分细则
8.5.1地面(含台阶、沟、花台等)不干净、清洁,扣1分/次(处)。
8.5.2侧面(含门、栏杆、墙面、墙上附件等)有灰尘、蛛网、乱贴8.5.3乱画(用工具能做到处),扣1分/次(处)。
8.5.4顶面(含灯、灯罩、屋顶等)清洁未做彻底,不干净,扣1分/次(处)。
8.5.5垃圾(果皮箱)外有污水渍、桶内有异味,扣1分/次(处)。
8.5.6垃圾清运不及时,存放时间超过2小时以上,扣1分/次(处)。
8.6维修工考核评分细则
8.6.1未做好对设施设备的安全、防火、防水检查,处理不及时,扣1分/次(项)。
8.6.2不熟悉本岗位工作环境,违反各专业操作规程或工作标准,扣2分/次(项)。
8.6.3未保持工作环境和设施设备整洁年,未做好有关记录,扣1分/次。
8.6.4未完成日常定期巡检、记录不完整、不准确,扣1分/次。未记录,扣2分/次。
8.6.5未按规定完成临时交办工作任务,扣1~5分/次(项)。
关键词:工业企业 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管理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完善,工业企业对自身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也在随之加大,特别是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对各项经营业务所做的独立、客观的评价,是以加强企业管理、优化组织结构、降低企业风险为目标的系统工程。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对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运行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强化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已成为提高工业企业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的有力手段和重要保证。
一、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实施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内部审计工作有序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不断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对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力度,保证企业价值增值,实现企业严格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内部审计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这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严格审查和客观评价,才能保证对企业经营活动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合理的内部审计是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组织内部规章制度为依据,以企业具有活动的各个环节为对象,保证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完整。通过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才能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提高充足的评价依据,保证内部控制的公平性和公开性,可以有效避免内部控制流于形式,进而提升内部控制的影响力和执行力。
其次,内部审计是避免风险实现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对于工业企业来说,管理内容复杂、过程繁琐,管理难度和风险都相应较大。当前不少企业管理者风险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风险应急防范措施,企业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将对企业整体运作以及内部管理造成重大影响,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内部审计充当了抵挡企业风险的有力屏障,通过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将内部控制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防止发生内部,从根源上遏制不良行为的产生,从而实现企业自我约束、合法经营运行。如2009年宁波华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对玛克特子公司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使玛克特子公司确定了合理的净利润指标。在内部审计的有效监督下,公司2009年实现净利润1908万元,是计划1849万元的103.2%,是子公司原要求净利润计划900万元的212%,实现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二、当前工业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现状
1.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
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在企业内部的实施效果。长期以来,企业管理者秉持传统的管理思想,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只重视经营管理,而忽视了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实质内涵的准确把握,他们往往认为内部审计只是单纯对财务会计的监督,把审计当做财务中的某一环节,没有将内部审计提到内部管理的层次,大大降低了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部分领导者觉得内部审计是对他们的监督和限制,使他们失去了领导的自由,因此,在内部管理中并未大力支持内部审计工作,阻碍了企业内部管理,加大了企业监督控制的难度。
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不同企业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于不同的组织层级,这就形成了完全不一样的实施效果。部分企业中的内部审计由总经理直接接手管理,从而失去了对总经理的监管空间,也无法对企业高级管理层进行审核监管,失去了对企业整个上层管理层的监督、评价,内部审计也逐渐成为高级管理层监管下级的直接手段,这严重违背了内部审计全面、全方位监控的原则。也有部分企业选择内部审计隶属于监事会,这样内部审计发挥了监管的作用,但是却脱离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只能停留在事后控制,不能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例如,某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组成情况是:内部审计师由大股东决定,内部审计委员会由另一圈人控制,而审计师委员会由内部董事控制。审计委员会对于高管舞弊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或者知而不报,导致审计师委员会缺乏独立性,形同虚设,无法真正独立地发挥审计委员会监督制衡的作用。
3.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需要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来对企业内部多方面信息进行审核,并且结合实际作出客观评价的过程。工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层次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独立性。目前,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不是由企业的最高领导层负责,而是由较高级的管理者或者监事会领导。由于监事会只是单纯监督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直接发言权,因此不能为工业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不能完全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4.内部审计范围狭窄
由于目前较多工业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和审计过程的不独立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范围不断缩小,主要是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看。现阶段,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对象主要是围绕财务报表、会计账簿、凭证等财务资料,目的在于确定这些相关数据和信息是否真实、是否合法。与此同时,审计人员却忽视了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其与财务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发现的问题没有溯本求源,缺乏深入研究,将全部精力仅仅停留在审查的数据上,不能达到推动企业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目的。同时,审计工作常常只针对企业当前发生的经营活动结果,只能实现事后控制,缺乏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审查对象,忽视了企业前期的经营决策对当前的影响,也没有考虑现在对未来的作用,因此,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狭窄,难以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
5. 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现阶段,我国工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较低、生产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这些都是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低下、审计范围狭窄等现象的原因。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应用和完善,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美国通用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大约80%是财会专业,15%是有相关产业知识背景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5%是搞信息处理的。包括副总裁在内的各级管理干部中60%以上是有审计工作经历,也就是说通用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精通、人员结构合理。然而,国内不少内部审计人员缺乏与时俱进的工作追求,不能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计算机技术水平也不高,处理纷繁复杂的审计数据工作难度较大,导致审计结果不够准确,工作效率较低,从而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力度和控制力度。
三、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相应措施
1.强化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首先企业高层管理者也从思想上重视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深刻理解内部审计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的工作流程和相关环节,从而才能保证准确知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其次,企业各级领导要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各个部门经理或董事会也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宣传,使得企业全体人员都能认清自己所在岗位的职责,主动配合,积极参与,加强内部审计与各部门间的沟通,给予技术上的支持,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例如,通用公司每年都会挑选部分内审人员进入审计署进行培训锻炼,之后从中挑选40%的人直接提升到中级管理层,保证各级领导拥有充足的审计经验。最后,企业领导应正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漏洞,不推卸不懈怠,认真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症结,对症下药,争取早日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企业不断进步。
2.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在我国市场经济日益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调整理顺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各个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对于工业企业。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需要纵观企业整体组织结构,结合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制度,力争保住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首先,企业应将内部审计部门从以往的监事会中独立出来,使之与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属于平行等级,企业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对内部审计直接指导管理,从而避免监事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干扰,同时也确保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其次,在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基础上,配备相关工作人员,包括总审计师和专职审计人员,由企业专门的高层领导直接管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力。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要及时向审计委员会汇报业务情况,上交详细的工作报告,内容要涵盖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合作项目的合同执行情况,企业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等,保证报告信息的及时性和高效性。
3. 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取决于审计过程的客观程度和独立程度,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本质特征。独立性主要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以及费用三方面来实现。首先,要做到机构设置的独立,也就是内部审计机构要设置在企业组织结构的较高层次,保证审计机构的权威性,避免受到其他部门的干涉。其次是审计人员的独立。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要做到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加强对审计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审计人员都能树立起廉洁公正的工作作风和奉公守纪的行为原则,保证早工作过程中从精神到行为的独立性,从而避免审计人与审计对象的利害关系的影响,进而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为内部审计提高健康有序的执行环境和有效机制支撑。
4.拓展内部审计范围
传统的内部审计观念始终停留在财务数据、会计凭证等内容,范围狭窄,使得内部审计作用不能完全发挥。随着工业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内部审计涉及的相关审计对象也在逐渐丰富和复杂,因此要求企业根据客观环境,不断扩展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加大企业内部审计在经营管理中的影响力,从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力度。在贯彻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将企业的经营决策、经营环境、合同审计、质量控制等纳入内部审计的对象范围中,结合企业治理结构变化和会计信息状况,从而完善内部审计体系,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与内部审计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一步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5.全面提高内审人员队伍素质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实际经验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工作的完成效率和实施成效,也是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一方面,企业应该广纳英才,吸收有能力有经验的审计人员为内部审计部门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企业应注重对现有内部审计人员队伍的培训和提升。企业应针对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等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定期为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的演练,从而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努力建立一支高效、精炼的内审人员队伍。
总而言之,不断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是现代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企业领导要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重视其对企业的作用,积极调整改善内部审计部门,注重内审人员队伍建设,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何虹,徐秀清.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J].经济师,2009(10).
[2]梁建锐.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06).
建立行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
内部控制是一种与实践联系相当紧密的管理手段,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时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生搬硬套,应结合烟草行业的具体情况,建立一套真正符合行业发展和管理需要的内部控制机制。具体来讲应符合以下原则:
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内部控制制度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体现法律法规的要求,以保证控制系统的权威性。
内部牵制原则。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活动都必须经过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的控制环节方能完成。
全面控制原则。一是指内部控制的触角要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二是指内部控制应贯穿于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全面规范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使企业业务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形成一个互相补充、互相协调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成本效益原则。单纯从控制的角度来考虑,参与控制的人员与环节越多,控制措施越严密,控制的效果就越好,其发生的错弊现象就越少,但这也必然造成控制成本越来越高。因此,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一定要考虑控制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之间的比例,对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大、影响范围广的关键点进行严格控制。
以人为本创新内部控制制度
人既是内控制度的被监督者、被考核者,又是内控制度的实施者、考评者。人是影响内控制度实施效果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发动员工主动参与内控制度的各项活动,提高内控制度的实施效果。另外,要重视对管理人员、财会人员的选拔和业务技能培训;将单位内部组织机构之间、各经办人之间不相容的职责和职务分离,比如将财务负责人的执行职务与承担的具体业务职责相分离,以避免职责交叉现象的发生。
健全行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建立内部控制领导机构。为了加强内部管理监督,企业的重大问题必须由领导班子按照程序集体研究决定,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投资委员会、预算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以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防止在资金划拨、资产处置方面出现问题。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应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计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核、评价内控制度是否完善以及各职能部门履行相关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报告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从而保证内控制度的完善。
充分发挥社会相关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作用。如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中通过评价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审计风险,减少因决算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导致发表不准确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行为,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杜绝资金划拨、重大项目投资、资产处置中的违法乱纪行为,确保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新时期;烟草专卖;内部监管;监管对策
《烟草专卖法》对烟草专卖行业内部活动进行了重新规范,为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需要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最近几年,我国一直探索烟草行业自律的方法,并经过了制度建设与探索阶段,完善烟草内部专卖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与总结,制定完善的内部监管体系,展开深层次、根本性的专卖监管,促进烟草行业的稳定发展。
一、加强烟草专卖内部管理监督的意义
现阶段,烟草专卖企业内部存在如下问题:内部人员内外勾结,套购倒卖卷烟,构造虚假客户,勾结大户或为卷烟零售大户倒卖卷烟提供便利等。这些问题都是烟草企业内部监督管理不足导致的问题,对国家、消费者和企业利益带来了损害。由此,烟草行业需要加强内部监督与管理,通过严格自律,化解内外部风险,实现烟草行业的稳定发展。
二、烟草专卖内部管理监督现存的问题
1.未转变管理观念,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近几年自上而下内部监管工作顺利推行,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烟草行业的管理者一直未转变管理观念,未认识到对内部实施监管的重要性。传统理念下的《烟草专卖法》针对的是外界的管理和监督,而内部监管却要变成对自身的监督和约束,在传统思想影响下,管理者对内部监管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够,内部监管流于形式。
2.主观能动性不强,执行力度不够
部分地区由于没有制定规范完善的监管考核与激励体系,导致内部监管工作得过且过,创新性开展工作的主动性缺乏,对于上级政策方针的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表现为:一是监管形式化问题严重,在执行检查调查线索过程中,走马观花;二是在监管后发现是自身内部的问题,存在敷衍塞责的现象,认为同事之间没有必要抓的太紧,扣得太严厉,监管策略没有深入贯彻;三是部分员工对内部监管理解不深入,没有转变思想观念;四是基层人员未深入了解监管的每个节点和流程,对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不了解,执行过程中不能顺利开展。
3.需完善监管制度,人员素质不佳
烟草专卖内部监管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时间,但是很多监管内容、监管制度与监管节点,未能完善与补充完全。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发现、反思与总结,使得制度更加完善,提升可操作性。内部监管人员的素质未能达到实际需要,内部监管涉及范围广、内容多,需要监管人员在市场监督、违法案件查处等实践训练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三、加强烟草专卖内部管理监督的对策
1.深入认识转变观念,补给监管人员
对于现阶段烟草专卖人员弄虚作假的行为,以及内外勾结的行为,应该转变员工思想观念,提升他们对法律法规的认识,规范自身思想与言行。首先,为促进烟草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需要深化员工对烟草专卖监管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通过反面教材通报批评以及法规的深入学习,提升员工法律意识。适当补给监管人员,根据部门及岗位设置,补充缺乏的烟草专卖内部监管人员,合理配备专职内管和专卖人员,以此保障监管工程顺利开展。
2.加强人员素质培训,不断反思改进
烟草内部专卖监管涉及到很多环节与内容,需要全员一起参与到其中。由此,需要加强对全员的培训,通过组织人员参与培训工作,深化对烟草内部专卖监管涉及到的监管内容、监管流程、监管措施、监管方案的认识。同时,还需要引导全体人员针对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制度缺陷,找出问题与缺陷的原因,并探索应对策略。另外,还需要加强对监管方案与制度的总结,通过总结,契合实际需要,发现现存问题,针对操作性和实用性不强的方案,以及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是制度、监管设计等环节存在的缺陷的,深入探索,总结反思,不断改进。
3.有效完善监管制度,强化监督管理
有效完善监管制度,规范烟草专卖运行程序,建立科学的烟草专卖流程、规范与标准,通过加强监管执法,避免和阻止员工发生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制定公开、透明的执法方案,接受群众的监督与批评,实行文明执法、依法行使权力,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通过完善监管制度,加强对价格执行情况、货源分配、入网销售等方面的监管,避免违规行为的发生,维护秩序的稳定性与有序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项资金;管理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了多项创新举措,积极鼓励各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相应地拨给高职院校很多专项项目经费。高职院校专项资金是指除正常事业费以外的,由上级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拨入的,专门用于发展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如化债资金)、内涵建设或其他指定用途的各项资金。包括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资金、科研经费、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专项资金、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课程建设专项资金、学生资助专项资金等。这些专项项目是需按照限定的时间,按预算指标和项目任务书规定的质量标准完成的一次性项目任务,其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对上级拨入专项项目的资金管理。高职院校如何管好用好这些专项资金,是当前内部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对专项资金的管理相对薄弱,虽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制约,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制度不全、程序不规范、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从专项资金运行的全过程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缺乏约束力
专项资金项目立项后,由业务主管部门根据资金分配额度,确定预算安排方案。而在项目立项时,对预算的认识理解不足,对资金使用进度和使用方向核算不准确,甚至没有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和经费使用方案,导致一些资金在使用时有很大的随意性,资金管理难度大。同时,项目主管部门对预算执行的刚性要求不足,预算执行缺乏约束力,从而导致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的现象。
2.专项资金拨付体制影响资金使用效果
专项资金拨付,主要通过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大部分资金都是通过财政国库网上拨付,少部分专项资金直接由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拨付到学校帐户上。目前,高职院校的专项项目大部分以相应的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但是由于项目从立项到审批、到资金配套有一个过程,因此,很多专项资金拨付到学校的时间都比较迟,甚至到年底才拨下来。这就造成会计年度终了时形成大量的资金结余,出现项目资金突击支出的现象,有的还要结转到下一会计年度使用,大影响了当年度项目预算的执行效果。
3.专项资金使用存在挤占挪用和浪费现象
一些高职院校以财政拨款不足、经费超支为借口,挤占挪用部分或全部专项资金用于学校的日常公用支出,或是将专项经费购置的设备或固定资产挪作他用。同时,由于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跟踪监督评价,使得一些专项资金在使用时超出项目任务书规定的开支范围、开支项目,列支费用、重复购置设备的现象。一些不常使用的设备形成或购置后,利用率不高、设备闲置,造成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低,甚至严重的浪费现象。现有的专项资金拨款一般都是有期限的,到期如果项目院校没有使用的部分按规定是要收回的,因此,有些高职院校就存在年底盲目大量采购、突击花钱的情况,年终账面不留结余,从而达到不上缴财政的目的。
4.会计核算不规范,专项资金财务管理存在漏洞
有部分高职院校的专项资金没有按规定设定项目单独分帐核算,而是与本单位的日常业务合并核算;或是随意将本单位多个专项资金在项目间任意调整、互相占用。由于会计核算往往处于事后阶段,只能视原始凭证是否合法、合理给予报销,在衡量项目资金的支出是否符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有无浪费现象时很难把握。在报销经费时,财务在审核票据时主要是进行票据合法性审核,很难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进行核查,项目负责人或项目资金使用人有可能将项目以外的合法票据挪到项目中报销,从而形成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现象。
5.项目院校承诺的配套资金不配套或不足
上级财政或主管部门在项目立项时,很多项目都要求项目院校落实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如果项目院校不能落实配套资金,就不能立项,自然也应得不到专项资金拨款了。一些项目院校在立项时承诺的配套经费,在项目立项资金下达后却难以落实或不能足额配套,从而使得整个项目不能顺利实施,项目任务也应难以顺利完成。
6.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
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院校往往“重立项、轻管理”,在专项资金拨付后,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没有跟踪问效保证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和效益性。少数项目虽然进行绩效评价,但是评价的时间往往也是在项目完成后,评价的结果只是作为项目主管部门项目档案保存,对项目本身没有什么影响。同时,由于专项项目的多样性,进行绩效评价的项目所应用的指标体系的设置也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绩效评价的作用不能发挥,不利于调动项目负责人的积极性。
二、加强高职院校专项资金内部管理的建议
专项资金拨付到位后,如何管好用好这部分资金,看似简单,却是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专项资金的管理,涵概了从项目立项、项目实施到项目完工验收的全过程,包括立项审批、资金的拨付、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以及事后的监督等等。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对专项资金的管理,重点是要做好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首先应尽量保持资金使用进度与项目实施的进度保持一致,避免因资金缺乏影响项目进展或是突击花钱现象的发生;其次财务部门应按财政下达的经济科目和预算项目严格遵循专款专用的原则,划清与日常经费开支的界限,不得占用、变更项目支出范围和支出内容。在审核凭证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判断,对项目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进行核查,严格控制费用(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等)支出,确保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一些院校的管理经验,当前高职院校对专项资金的管理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增强项目预算执行的约束力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专项资金一般都是金额较大的支出,其政策性强,合法性、合规性要求很高。项目院校应统筹安排使用不同渠道下达或筹集的专项资金,科学、合理编制本校建设项目的总预算及年度预算,要从预算编制的规范性、预算执行的约束力等方面加强专项资金铁预算管理。专项资金预算是项目院校综合预算的组成部分,应纳入学校总体预算。高职院校项目预算一般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的原则,由学校组成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年度项目预算的申报、实施、考核,同时根据预算申报类别,按职能分工确定相应部门作为项目预算的归口管理单位,负责组织相关类别项目预算的申报、论证、实施及绩效考核。项目任务书中对资金的安排是从项目出发对项目总预算和年度预算的安排,在编制校内预算时,应将专项资金分别纳入学校各个建设年度的总预算,并与日常经费分帐核算,通过会计核算来实现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应该确立“按项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规范项目支出范围,合理分配专项资金,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规范专项资金的核算。通过财务系统的项目管理功能,将项目任务书的每一个子项目与会计的日常核算建立起对应关系,从而把对项目建设总目标的控制落实到对具体建设项目的控制上。通过财务系统的项目编码,对专项资金的来源、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等指标进行管理。这样做,不仅能满足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而且还能满足建设项目管理、项目验收时专项资金审计的要求。
2.加强内控体制机制建设,保证专项资金使用的安全性
专项资金具有政策性、专用性、效益性等特点,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专项资金的特殊性,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健全立项申报制度。成立由分管校领导、财务、资产、招投标等部门负责人,以及专项项目负责人或熟知项目技术的专家组成的样钠评审小组;其次,要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的过程控制与管理。财务部门应将专项资金支出管理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将支出预算、支出审批程序、支出内容、专项使用进度、结余资金管理、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及绩效考评等内容,纳入学校的专项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办法中予以规范;再次,应当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严格专项资金支付流程控制,确保专项资金的安全。最后,还应加强高职院校内部牵制制度,使项目归口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纪监审部门既相互独立的开展工作、又相互牵制,一起对项目的申报、专项资金的使用、项目的实施、项目完工验收等各环节全程参与,防止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
3.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管理,提高专项资金管理的执行力
加强高职院校专项资金内部审计工作,规范高职院校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提高高职院校专项资金支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高职院校专项资金管理的努力目标和方向。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管理职能,加强内部审计责任制建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根据内部审计的结果,对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办法中的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修正,同时建立内部审计结果公示制度,并将审计结果和项目负责人的业绩评价挂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专项资金管理的执行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强化内部控制与监督机制,完善管理制度,掌握不同类别专项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切实做好内部审计工作。改进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发挥内审的过程控制功能、预防功能,强化专项资金全过程监督意识,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的转变。
4.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益性
规范高职院校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使有限的资金产生最大的使用效益,着重应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构建高职院校专项资金管理体制、机制,用科学、规范的程序来约束专项资金使用行为,用制度来管事,使专项资金的管理有章可循;其次,要完善项目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对高职院校专项资金绩效进行科学的计量和评价,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和归口管理部门进行绩效评定。再次,要依据不同的项目,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并根据项目任务书、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完工验收报告以及项目预决算等资料,按照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按项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对项目资金使用的合法性、经济性、效益性进行综合评价。
5.加强专项资金的信息化管理,增强专项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目前,专项项目的信息主要是由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院校的归口管理部门掌握,这些部门与高职院校之间存在着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有很多项目信息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院校和监管部门是很难掌握的。项目主管部门可以在部门网站上、财政国库网上支付平台上和财政预算管理系统上、项目院校的门户网站上公布相应的项目信息,条件成熟时还可以与财政业务应用系统及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系统对接,将项目的相关数据信息导入该系统,对专项资金实施动态监管,随时掌握专项资金流向,将对专项资金的事后监督,改为事前控制和事中监督,增强专项资金使用的透明度,防止专项资金被违规置换或挪作他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目前专项资金的滞后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63号,2010-06-02.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卢正岁.试论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时代金融,2009(4).
[4]王丽萍.高校构建新型绩效预算管理体系之探讨[J].财会月刊,2008(15).
[5]徐东.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会通讯,2009(4).
论文摘要:论述了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勘单位内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1概述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地勘单位产生结构调整的要求,地勘单位由过去单一的地质勘探,发展成为以工程地质勘察、工程施工、对外机械加工、餐饮、宾馆服务等多元化,多种行业的生产管理体系。地勘单位的管理方式也由过去单纯依靠行政管理向着自主型的以责、权、利相结合的经营管理企业化方向转变。由于生产项目的增多,生产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点多线长,导致管理工作出现滑坡,地质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
造成地勘单位经济效益不显著,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客观表层的问题,有深层次的矛盾,欲解决这一问题,使地勘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必须从上到下协调一致,进行综合治理,改变地勘单位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达到其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勘单位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意识淡化,管理素质不高。偏重于放开搞活,却忽视了管住管好。由于一些改革措施还不完善、不配套,导致管理中出现“以包代管、以包拒管”的现象以及短期行为。甚至有个别单位超前分配,分光吃净,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2)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人才缺乏。由于受旧体制的影响,很长一个时期,地勘经济游离于商品经济之外。所以一些在企业单位已经普遍应用了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对于部分地勘单位来说还很陌生。也正因为如此,地勘单位管理干部队伍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显得很缓慢,在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方面有待学习和积累,在管理水平方面也.有待提高;
(3)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各项专业管理水平较低。目前有不少地勘单位的计量、标准化等工作程序不规范、不标准;各种数据资料不准确、不齐全、不定期修订,失去了标准化的先进合理性;基础统计资料不完整,数字不准确,报送不及时,口径不一致,甚至有些工程只有进展总数,没有严格的班报记录,严重影响提交地质报告的准确性;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没有成为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准则。各项专业管理水平较低。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尚未在地勘单位全面,有效地展开,地质工作简单化时有抬头;尤其是地质市场和多种经营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齐全而又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财务监督不力,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设备管理失控,配置不合理;物资管理不善,仓储损耗,积压严重,跑、冒、漏、滴现象依然存在,安全意识淡薄,违反安全规章、规范的情况屡见不鲜;
(4)法制观念不强,合同管理混乱。改革开放以来,地勘单位与外界的经济关系日益增多,这就必将涉及到大量的经济法律关系,但是目前部分地勘单位经济实体法制观念淡薄,对法律手段在地勘单位管理中的作用重视不够。近年来在开辟地质市场和发展多种经营过程中,各类经济合同大量增加,合同金额电与日俱增,但是在有些单位对经济合同作为一种法律制度还缺乏明确的认识,对已签汀的合同管理不善,履行监督不力,以及对违约处理不够及时,不够严肃认真.致使许多应签订合同的经济行为而未签汀合同,即使签订了合同,有的内容含混,责任不清,难以履行;有的则拒不履行却得不到应有的惩处。所以经济合同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真正的经济效用和法律保障。
3建议和看法
由上述几种情况不难看出,目前地勘单位的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不重视管理和放松管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不能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效益和地勘单位发展的最突出的因素。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下定决心,花大力气,进行综合性的治理,方能见效。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和看法:
(1)管理与改革同步推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地勘单位效益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而每一项改革方案的出台,都必须靠有效的管理措施来保证,如果管理滞后于改革或与改革不配套,势必阻碍改革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在大力推进地勘工作体制改革的同时,集中精力加强地勘单位的内部管理,完善那些已经不适应地勘单位改革和发展的旧的管理制度,重新创建出一套科学的,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管理制度,彻底摒弃传统的旧观念,全面推广和运用经济责任制、股份制等适合地勘单位的现代化管理方法;
(2)建立健全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现已成熟的管理体制、管理方法。承包制的推行,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种种短期行为和管理职能的削弱,但是目前情况下,在地勘单位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仍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些问题和困难,就全盘否定,更不能把地勘单位因投资不足和管理不善等原因引起的一系列问题都归罪于承包经营这种管理模式。每一项改革都有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认真贯彻有关方针政策,在继续坚持和完善已有的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的同时.建立和强化地勘单位约束机制。结合目前情况,约束机制的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适当集中地勘单位的财权,认真清理地质市场和多种经营中的债权、债务及早解开债务链;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完善管理指标体系,规范股份制和承包经营行为。明确制度,严格考核,使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股份制成为凋动各方面积极性,搞活地勘单位的一种主要经营形式;
(3)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契机,全面提高地勘单位的管理水平。改进和加强地勘单位管理,提高管理素质,是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目标。通过质量认证踏踏实实地把管理工作搞上去,针对地勘单位管理中存在的一一些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这些工作:①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级领导和业务人员要进一步增强管理意识,充分认识到强化管理,开展地勘单位质量管理活动,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今后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②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各项工作要“严”字当头,一丝不苟,不要走过场,搞形式。要自始至终地按照地质工作规律,以质量管理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突破口,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责任体系,从上到下形成一个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网络;③加强管理的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加强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地勘单位质量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必须把基础工作同基层建设作为提高质量管理的重点,从标准化,档案、计量、定额、信息、基础教育和班组建设抓起,逐步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数据微机处理系统,确保各种基础统计资料的及时、准确和完整;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标准体系,加强基层建设和现场管理,建立良好和谐的生产环境和生产秩序,实现以人为本均衡、文明、安全生产,逐步实现地勘单位管理人性化、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制度建设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国家发改委小企业司的统计,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中小
企业的数量为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生产的产品占社会销售总额的60%,上交的税收超过总额的一半,提供了全国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如何保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且紧迫的课题。本文拟从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角度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一、内部管理制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保证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指企业在生产运作、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等各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的规章与准则。企业制定内部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员工的行为,使企业内各项活动行之有效地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企业中个人和组织机构的行为规范,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调整着企业中人与组织间的关系,规范和决定着基本工作过程和程序,进而决定了企业的管理状况与管理水平。企业通过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有利于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避免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和过分依赖个人,也可以避免人际关系对管理的影响,使管理行为更加客观规范。
(一)内部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工具
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拥有包括人力资源、材料、资金、机器设备、土地等有形资源和包括信息、技术、商标等在内的无形资源,企业通过上述资源的相互作用与整合,产生增值,实现营利。企业资源的优化组合离不开科学的管理,而实现科学的管理需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作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通过调整企业内部关系,明确资源优化配置与组合的原则和方法,形成良性的生产工艺流程,使企业的资源得到科学的配置与合理的利用。
(二)内部管理制度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开展的基本条件
内部管理制度是对企业活动秩序的总体设计,是对生产管理流程及流程关系的总体设计,是企业运营控制的依据。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其活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某些细小环节偏差的叠加就会酿成重大的失误,严重影响企业的效率。企业要消除总体目标的偏差,就要求每一项生产与管理活动都要有活动的具体标准,这就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控制,把工作标准的执行情况与标准本身进行比照,发现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通过及时纠正偏差,改进工作,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高效开展。
(三)内部管理制度是企业财产物资安全完整的重要保证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涉及到企业的各种经济资源,在资源的取得、使用、出售、报废等多个环节中,任何一
个环节的失控都可能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或损失。规范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可以使企业的各项资产在使用、流转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进行操作。通过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减少直至杜绝资产的跑冒滴漏及各种损失的发生,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护所有者权益免受侵害。
二、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组织结构简单等特点,使其具备了经营灵活、反应迅速、能够
及时适应市场等特点;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管理水平低下,效率偏低的特点。由于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缺乏有效的、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造成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差,经营管理也不够规范。目前中小企业在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二是虽有相关管理制度,但制度内容涵盖不全,达不到制度管理的作用。从我们对河北省中小企业的随机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中小企业中的大部分企业仅仅在员工考勤制度、奖励制度、财务制度方面有较详细的规定,而在企业销售制度、人事招聘管理、人事分工、职工培训、广告策划、办公室管理等方面不够完善。
(二)执行不力
一些中小企业建立了规章制度,甚至每个科室、部门都有一套成型的管理制度,看起来比较规范,但在执行上,往往变成了一纸空文。有些家族式民营企业,企业规模小,经营业务比较简单,员工也较少,企业日常管理往往采用“家长式”管理方式进行,销各项活动以家长的意志进行,如果家长能力强,则企业管理比较好,如果家长能力稍差,或工作任务太重,则往往忽略管理,给企业的健康有序运行和良性发展带来隐患。
(三)时效性滞后
中小企业往往是成长较快的经济体,虽然一些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规模的扩大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也势必出现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不利影响。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首先是企业对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中小企业管理层对于制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重视经济活动中至关重要的内部管理和控制机制的建设。一些管理人员满足于已有的制度,认为只要能够照章行事就行了,至于规章制度是否合理、原有的内部管理制度的内容和方法是否能够满足新形势下生产管理的需要,则很少去考虑,更谈不上去建设新的管理制度。其次是法制观念淡薄。在日常管理中习惯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往往是“人治”大于“法治”,领导者一人说了算,在这种情况下内部管理制度就显得可有可无,执行乏力。最后是管理者管理水平不高。由于许多管理者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不熟悉管理制度的内容,不知道如何去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也不熟悉如何去利用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从而使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中出现了问题。
三、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
根据上述对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进行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增强制度建设的自觉性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必须首先提高企业管理部门和人员对内部管理制度的认识,使他们真正理解内部管理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只有管理层对制度建设有了充分认识,有了迫切要求,制度的制定才会有基础,执行才会有保证。否则,即使企业有再完善的制度规范,也只能是摆设,却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系统规范,保证制度的科学性
企业管理制度是由一系列的相互关联、互相依据与支撑的单项制度组成的有机整体,各项制度既要彼此协调,又要有所侧重,结合到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只有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各项管理制度相互衔接,密切配合,才能发挥制度的整体效应,保证管理制度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切合实际,提高制度的实用性
制度本身有一定的规律和规范,但不同的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制定的内部管理制度除了要符合管理制度的自身特点外,必须强调制度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企业实际的制度才会是可行的。如果企业不顾自身的特点照搬照抄其他企业的成型的制度,轻则致使制度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重则有可能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或损失。
(四)简单有效,注意制度的可操作性
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在制定其内部管理制度时,文本不宜过繁,体系不宜过细,内容不宜过杂。制定的制度应该是详略有度,简单有效。要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把那些当前急需的制度首先制定并执行,随着企业对制度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再对原有的制度进行完善与更新,并逐步建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循序渐进的工作程序比一步到位的方式可能会起到更加明显的效果。
(五)与时俱进,确保制度建设的时效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企业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管理理念、方法等也必然发生变化,这就造成原有的规章制度在形式上、内容上的滞后和不适应。为此,企业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不断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对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修订、调整、充实和完善。与时俱进的关键是制度建设要与企业组织建设的结合,制度要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只有不断地去适应变化,才能够实现企业的人员、结构、职能和制度的相互配合,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六)开拓创新,确保制度建设的先进性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才是企业利润的源泉。企业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就要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活动,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是企业快速、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企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企业必须以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抓好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中小企业的特点和现状决定了起建立内部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决定了在建立内部管理制度方面的特殊性,只有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建立切实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才有保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国平,杨蕾蕾.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浅析[J].电力勘测设计,2003(4).
2、成建毅.谈煤炭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化[J].煤矿现代化,2006(2).
3、周生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精细化的思考[J].凿岩机械气动工具,2003(3).
4、胡子燕.企业管理制度规范性与创新性研究[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8(3).
5、周建林,樊建华.关于加强油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思考[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8(3).
多年来我中心在省厅和省审图中心的指导下,在各位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中心职责和工作特点,确定目标,扎实工作,使施工图审查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现将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一点经验和体会与各兄弟城市的同行一同交流。
一、强化内部管理,注重软硬环境建设
1、办公环境明显改善。办公环境是影响对外窗口服务工作的重要条件,中心随着人员的增加原有的办公场所越来越拥挤,难以满足施工图审查工作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的服务业主,中心想方设法改善办公环境,经过努力20xx年初搬迁到了面积达到877㎡、接审审查各部门划分合理、功能齐全的新办公室。并从更远的角度考虑,一次性购置了1638㎡的后备办公室。
2、办公设备快速更新。自动化办公设施齐全是满足施工图审查工作需要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前提。中心为每人配备了电脑,通过网络建立与设计单位及业主之间的无纸化办公沟通,方便业主及设计部门的查阅、回复。为了正确规范使用“**省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审查信息管理系统”,单位购置了服务器等配套设备。在看到众多业主因为施工图纸套数不够及所带报审资料份数缺少而来回奔波后,去年年底中心又购置了工程复印机、复印一体机等为业主提供工程图纸复印、扫描等便利服务,并进行图纸电子信息化采集保存工作。
3、审图工具更加齐备。各专业施工图审查办公室均配备了书柜和齐全的施工图审查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工程建设技术标准、规范等,通过统一摆放和专人管理,既满足施工图审查工作需要又达到了美观、整洁的效果。
4、档案管理更加规范。中心设置专门办公室、购买专业档案柜存放档案,且由专人管理,现在各项审查资料齐全规范、整齐有序、查阅便捷,施工图审查的报审手续、节能设计报审表、审查意见、勘察设计企业的回复意见和变更设计、复审意见、审查合格书、结构计算书、节能计算书等长期保存,1套施工图及地质勘察报告按规定保存。
5、业主意见更加重视。在搬迁新的办公场所后,为了让业主对我们的各项工作和服务多提意见和建议,我们一是设置了一个征求意见箱;二是印发几百份征求意见表;三是设立了1条专线电话;四是经常上门征求意见。
二、强化人员管理、注重人员技术培训
1、人员配备按照要求。实际到岗到位的专职审查人员达到并超过机构认定标准的数量,人员要求、专业配备等均达到相应认定条件,并不断充实。专职审查人员实行电脑刷卡劳动考核制度。
2、人员注册严格控制。严格任用具有相应资格条件的审查人员,并在条件范围内开展施工图审查工作。为防止审查人员同时在两个及以上施工图审查机构或者在设计单位从事施工图审查或设计工作的,中心规定已开展注册工作的施工图专业审查人员必须注册在本单位,对非注册专业的人员的资格证书由单位统一管理。
3、人员培训注重实效。(1)中心注重专家专业技术的学习和交流,通过定期组织课题研讨,研究新规范、新标准,不断提高专业人员业务素质和施工图审查技术审查能力,鼓励单位的专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参加省内外的专业培训。仅20xx年中心参加专业学习培训达到90多人次。
(2)中心一直以**地区勘察设计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己任,因此我们经常组织专家与各级勘察设计单位和县(市)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技术交流,探讨勘察设计中的技术问题,从源头上避免一些设计失误的出现。
三、强化制度建设,注重实际情况结合
1、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制度汇编。20xx年底省建设厅下发了《**省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图审核中心内部管理制度》,该制度明确了施工图审查机构职责、审查人员职责、审查质量管理制度、审查公示内容、审查工作程序等内容。为加强管理,以省内部管理制度下发为契机,我中心领导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结合省内部管理制度,制订了《**市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内部管理制度汇编》,该汇编为本中心第一本综合性制度规范,主要分为职责程序篇、质量管理篇、服务管理篇、配套管理篇,其包含了审查机构、审查人员的职责,审查质量,行政办公管理制度等,是一部较完整的内部工作管理制度,它的制订对进一步加强我中心的审查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施工图设计审查质量有重要帮助。(附汇编目录)
2、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订行业规范。在对《**市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内部管理制度汇编》不断进行健全和完善的基础上起草了《**市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机构管理规范》,主要分为按类承担审查工作、定期组织技术研讨、落实学习培训制度、开展行业管理制度、实行规范服务制度五方面的内容,它的制订对提高**市施工图审查机构的审查管理水平,完善和提升服务水准有重要意义。
四、强化服务意识,注重提供实效服务
1、服务体现在细节上。我中 心作为建设局对外服务的一个窗口,一直牢固树立为业主服务、为项目服务的意识,努力做好各项审查工作。为了方便业主,服务业主,我中心审查流程进行了优化,一是对公示牌和施工图报审表做了调整,其中报审表调整了一些填写内容,增加了审查程序、审查时限、审查收费内容,减少了与岩土前置性审查表内容相同和一些非必须填写内容,并对所需送审资料做了补充和详细的说明,使审查流程清晰,让业主更加详细的了解我我中心办事程序。二是在接审时对材料齐全的具备受理审查条件的勘察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当日接受当日分发不过夜。三是抱着对业主高度负责的态度,实行项目审校及会审制度,防止错审、漏审情况的出现。四是制订了完善的奖惩措施,定期对施工图审查质量进行抽查、考核,以不断提高自身施工图审查水平,更好为业主服务。五是严格在省建设厅认定的等级和范围内承接施工图审查业务,真正为业主把好关,对超出认定等级和范围业务的施工图及时和省审图中心联系,对重点项目落实专人协调办理。
2、服务体现在效率上。(1)中心内部压缩审查时间,加快审查节奏,组织技术审查人员加班加点。对于省、市重点工程和招商引资项目,中心实行“绿色通道”审查制,克服困难将审查时间进一步压缩并尽量随复审随给回复意见单。据内部统计,中心在国家规定审查时间内任务的完成率为100%,内部控制时间内任务的完成率为96%,并且无一起因审查质量发生的投诉。
(2)对路途较远的的开发区、县区的重点项目常常利用节假休息日实行“上门审查”,及时沟通审查意见。
五、强化闭合管理,注重设计源头把关
1、及时联动兄弟单位。密切配合其他管理部门和管理机构,相互衔接,将建设工程是否通过施工图设计审查,作为施工图招标备案登记和办理施工许可证等手续的必备条件,从管理程序上确保这项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
全面预算管理主要指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和规划的主要内容,将发展目标层层细化和分解,下达于企业内部各不同部门的实际工作中,通过预算、协调、控制和考核等方式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构建一整套科学、完整的管理系统,同时加强企业内部各不同部门的经营目标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对于各项经济活动实施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并就实际发展情况和实现业绩实施系统考核与评价的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系统。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战略性
全面预算管理主要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并作出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对企业现有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安排,以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提供全面的服务。
(二)全额性
全面预算管理主要包括生产成本预算、经营性预算和财务预算等,其中不仅有对于企业日常各项活动的预算,还有直接与企业现金支出、经营效果和财务状况相关的预算,以及发生频率较低的一次性业务的预算。
(三)全员性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和企业内部每个部门都息息相关,需要各部门之间有效协调和相互配合,全员共同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这样全体员工积极进行参与和实施,最终才能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既定目标。
(四)全程性
全面预算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并渗透于企业综合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自始至终从不脱离企业综合管理的全过程,反映了预算管理的全程性。
(五)激励性
全面预算管理是将企业战略方针和经营计划得以具体化,将预算目标细分量化下达到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中,并具体量化到每位员工,各部门和员工在明确自身的工作方向和职责范围后,势必积极奋进全面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样就充分表现为预算管理的激励性特征。
三、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措施
(一)逐步落实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需要与内部控制制度紧密结合,全面预算管理主要以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为基本导向,对于企业内部实体资源和非实体资源进行预算、编制、组织和控制等,必须以企业战略长期目标相一致,实现各类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并逐渐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在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必须以企业自身治理结构为基础,将预算管理与企业绩效考核相挂钩,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强化不同岗位人员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逐步落实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结构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建立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和落实部门责任制,同时需要企业预算管理制度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实际上各项经济活动的实施均以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约束和管控,在预算管理执行过程中,需要全面落实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项政策,以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的全面落实。当预算具体内容确定后,不得随意调整和更改,各部门和各岗位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定,确保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必须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内容进行实施,主要是做好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等两方面内容,并全面实施跟踪管理,对于预算管理状况及时反馈和监督,并分析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合理措施加以解决。
(三)合理确定全面预算管理目标与编制方法
确定企业全面预算目标必须遵循三种原则:第一,战略性,企业必须以战略发展目标为导向,追求长期利益的逐步实现,而不是错误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第二,切实可行性,主要指预算管理目标必须结合企业自身行业特征和实际发展状况,经过各部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得以顺利实现。第三,科学性,主要指通过对大量有效的数理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利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得出。全面预算编制方法是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前提,预算编制方法主要包括固定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和弹性预算等多种预算编制方法,应结合企业自身行业特征和实际发展情况,科学选择切实可行的预算编制方法,以达到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的根本目的。
(四)科学编制全面预算方案
编制全面预算的具体规划应根据企业实际发展状况为前提基础,科学制定年度预算目标,并编制出具体化实施方案。全面预算管理的具转自lunwen.1KEJIAN.com 体化实施方案主要注重市场份额和销售量的稳步上升等,年度预算目标主要以实现利润目标为导向,基本参数为资产报酬率、产品毛利率和息税前利润等。在编制预算方案过程中,须做到以下几方面:①全面考察和掌握经济市场的发展状况,确保会计信息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②有效运用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分析并预测企业未来战略目标的发展方向;③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全面系统的预算方案,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五)制定科学考评和绩效考核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全员性、战略性、全程性的系统化工程,为有效确保各项预算指标的顺利完成,必须科学制定严格的考核方法,根据各职能部门执行预算管理的实际结果,实施严格的绩效考核管理。在明确全面预算目标后,结合不同部门岗位的责权范围,将全面预算目标逐层进行细化和分解,并明确各岗位的具体预算目标,根据制度科学设置岗位,按照岗位性质合理安排工作人员,根据预算具体内容的差异性,进行全程跟踪分析和控制,预算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当面讲评,严格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六)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职能
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必须以完善全面预算职能为基础,通过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等实施全程跟踪审计,监督和督促企业预算的执行情况。改变以往事后监督的做法,注重事前监督与事中控制有效结合。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和预算操作方法为基点,对企业整体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收支状况和财务变化状况等实施全程跟踪与监控,及时反馈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有效提高了预算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确保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此外,对于企业财务收支状况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严格审核,并提出具体意见或建议,进一步落实审计监督职能,确保全面预算管理做到有章可循和有法可依。
四、结语
总之,在编制和执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应根据企业自身行业特征和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实施方案,遵循“适应性、可行性、效益性”的原则,切实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与有效控制,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落实,以期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作者单位:南洋电缆集团)
参考文献:
[1] 窦恩永.论企业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的整合发展[J].财经界,2012,(20):84.
[2] 刘光强,李卫东.基于内部控制的预算管理关键控制点[J].会计之友,2012,(25):29-33.
关键词:内部;控制;预算;管理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充分吸收国际内部控制研究理论最新成果和国内外先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对自身的内部控制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合理化、制度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并且还在不断完善和进步。笔者作为一名中石化基层的管理人员对此深有感受,并且认为加强内部控制,必须强化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管理,必然加强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
(一)国际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内部控制是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后,企业规模化和资本大众化的结果。其理论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内部牵制阶段。
其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和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需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二是内部控制被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阶段。三是内部控制结构三要素阶段。该阶段指出内部控制结构具体包括三个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该阶段正式将以前作为外部因素的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范畴,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四是内部控制结构五要素阶段。该理论将内部控制分为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控制环境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风险评估是规划控制活动的前提,控制活动是对风险评估结果的对策,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必须借助信息与沟通,监控是对整个内部控制的评价和促进。
(二)我国内部控制的建设现状
尽管我国一些海外上市的企业,比如中石化,已经开始按照国际准则进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一直没有统一的内控规范,由于缺乏统一的基本规范,加上一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意识淡薄,也出现了一些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甚至舞弊的案件,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在市场上造成了恶劣影响。针对这些问题,2007年3月2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成立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公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的征求意见稿。2008年6月28日,基本规范正式,新的基本规范与包括COSO报告在内的世界领先的内部控制框架在所有主要方面保持了一致。此次基本规范的印发,标志着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该基本规范列举了内部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制等。从而明确了预算管理工作就是一种内部控制。
二、预算管理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成功企业多年积累的经验之一,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未来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预算的概念
预算,是指企业结合生产经营目标及资源调配能力,经过综合计算和全面平衡,对当年或者超过一个年度的生产经营和财务事项进行相关经费、额度的测算和安排的过程。企业预算一般包括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经营预算描述了一个企业获取收入的活动,包括:销售、生产、存货活动。经营预算的最终成果是一份预计损益表。经营预算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采购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销售和管理费用预算、期末产成品存货预算、产品销售成本预算等组成。财务预算描述了预计现金的流入和流出,以及总体财务状况。
预计的财务状况就是一份预计资产负债表。财务预算包括资本支出预算、现金与预算和预计资产负债表。经营预算是编制财务预算的前提。
预算管理活动就是预算编制、预算分解、预算执行、预算分析和考核评价的全过程。
(二)预算管理的意义
预算是建立在历史数据、经营与财务计划和对未来各种因素变化可能性预测的基础之上的。其作用如下:
1.承载了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通过各种决策活动,企业有了生产经营整体奋斗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来落实。
全面预算的编制不论是以企业目标中的利润目标为起点,还是以市场销售收入目标为起点,企业年度预算方案都应当符合本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和其他有关重大决议,反映本企业预算期内经济活动规模、成本费用水平和绩效目标,满足控制经济活动、考评经营管理业绩的需要。都反映了企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最终目标而追求的经济效益目标。企业想要可持续发展,就需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但经济效益才是一个企业能够存在的根本,才是社会效益目标能够实现的保证。
2.明确了企业内各个单位、部门甚至员工的经营奋斗目标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各部门、单位、员工之间的协同努力,只有与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相一致的各个部门、单位、甚至个人的分目标得以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企业预算管理系统可使企业总体奋斗目标得以分解、落实,使各部门、单位以及工作人员清楚地认识到各自的具体任务,通过严格预算执行,实现各自的分目标,从而企业的整体目标得以实现。
3.控制经营活动,提高经营效率
全面预算可以看作是企业在年度经济业务开始之际根据预期未来计划的结果对全年经济业务所做的授权批准。企业应当以年度预算作为预算期内组织、协调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可将年度预算细分为季度、月度等时间进度预算,通过实施分期预算控制,实现年度预算目标。当计划预算内的各种业务活动实际发生时,控制和处理都会相对简便顺利,经营效率也会因而提高。
4.增进沟通和协同
企业预算的编制是从全局出发,围绕企业总体目标,协调各部门和单位工作的结果。它可以促使各部门和单位管理人员检查自身的活动和其他各部门活动之间的关系,充分了解估计其他单位、部门发生及可能发生事件对自己部门的影响,以及自己部门可能对其他单位、部门的影响,从而加强同各部门和单位的联系,使各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得到协调,以保证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5.业绩考核提供参照依据
通过对各部门和单位完成企业预算情况的分析,可以考核他们经营业绩的好坏,找出原因,分清责任,以便制定改进措施,提高工作质量。
三、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的关系
通过以上对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的简单阐述,可以看出:预算管理是内部控制中的一部分,加强预算管理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一个有力的手段;健全的预算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而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预算管理的水平。
(一)预算管理的目标也是企业内部控制所要追求实现的目标预算管理承载着企业的整体目标,而内部控制的最终追求就是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目标方向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内部控制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预算管理目标,全面预算对内部控制有一定的统驭作用。
(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神经,其它内部控制措施要围绕全面预算管理来系统落实内部控制的措施涉及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制等,它们相互配合、相互关联,形成企业的管理控制网络。由于全面预算管理是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在这个管理控制网络中,预算管理控制应处于核心地位,其它控制措施都是围绕预算管理,为实现预算目标来发挥效能的。有了预算管理体系,其它内部控制措施才能更好地统一为企业内部控制,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四、强化预算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要形成“全员共识”预算管理工作不只是上层管理人员所关心的工作,是需要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全员参与的一项管理工作,只有上层、中层和基层对企业整体目标和各自所应承担的目标任务形成共识,方向一致,预算管理才能实现良好的经营效果,否则,预算管理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在现实的预算管理工作中,确实存在发生上下达不成共识的情况,上层管理者由于预算指标的压力,就将预算指标的压力简单的通过预算分解层层传递,程序过于保密,而且对这样的决定往往对下级不做出合理的解释,硬是通过自己的权威来让下级服从,不认真听取下级的呼声,结果只会导致下级失去对上级及企业的责任心,不认真执行企业预算,最后只是一心算计如何从上级多搞钱、花钱,甚至导致预算管理完全失效,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要严格预算管理工作的业绩考核及奖惩企业预算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组织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并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奖惩制度,严格落实奖惩措施,以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只有全员严肃对待预算管理工作,才能严格执行预算,才能实现单位、部门分解预算目标,从而企业的整体目标也才能得以实现。一旦考核奖惩不力,就会让努力追求预算目标实现的单位、部门及员工受到伤害,让其对上层管理者及预算管理体制丧失信心,从而使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最终不利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
(三)预算指标不能作为业绩考核唯一标准在现实的业绩考核工作中,预算目标指标往往作为衡量实际完成指标的标准,但由于预算是对计划预测的量化,往往与实际情况有或大或小的差异。因此,对于个人或部门的业绩考核不能呆板地根据实际业绩与预算目标的对比来决定,而主要要通过实际业绩与以前的业绩以及内外环境的对比来决定,并把现实的战略机会和困难的因素考虑进来。
这样才能保证考核结果的公平、公允和公正,保证被考核的单位、部门及人员心悦诚服地严肃对待预算管理。
(四)预算管理体系不只是下传经营压力的工具在很多时候,预算管理被一些管理层只是当成了自身的减压工具,通过预算分解的功能层层传递压力,来逃避压力和责任。根据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对预算管理的理解,一种好的预算体制,应能让预算管理工作变成业务部门和总部之间的对话,共同关心现实世界的机遇和困难,共同来发现所有可能的业务增长的机会,分析经营环境中真正的障碍,在他们的对话中双方将共同确立一个增长目标,也就是一个充满了创意和灵感的关于明年工作的“运营计划”,而作为目标的数字也是双方共同认可的,一个所谓反映“最大努力”的目标数字。
(五)预算编制不能过于单纯依赖历史数据在现实的管理工作中,有部分企业单位编制预算、分解指标过于简单,往往依据上一年度实际发生的收入、成本、利润数据,增加或减少几个百分点就当作下一年度的预算管理目标,而不是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以上一年度实际状况为基础,结合本企业业务发展情况,综合考虑预算期内经济政策变动、行业市场状况、产品竞争能力、内部环境变化等因素对生产经营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工作实际编制相应的预算。导致预算与实际情况偏差过大,要么预算目标很难实现,要么实现的预算目标只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小部分。
预算管理就是一种内部控制,强化预算管理,就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就必须运用内部控制的理论来指导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美)杰克.韦尔奇.赢[M].中信出版社,2005.
[2]郑莹.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加强企业内部控制[J].商业现代化,2007(32).
关键词: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1 概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各种类型的风险,这些风险的产生,和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对自身的内部管理进行反思,并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提高避免各种风险的能力。
2 当前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2.1 商业银行控制环境欠佳,削弱了特定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经常施加一定的压力,这就导致商业银行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使得银行管理者在经营上的管理理念不断偏离。忽视了商业银行内控系统的环环相扣性,没有做到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约束。同时在组织机构以及内部设置的制约没有科学合理的安排。在管理中的各项部门中的内控管理分工不明确,没有形成管理机制,没有建立责任机制进行合理约束。
2.2 商业银行缺乏一个系统的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就目前来看,商业银行内部设定的相关制度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新兴业务的开拓与相关制度不相适应,这样导致在当前的内控管理中,现在的银行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银行的会计结算和执行制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就银行本身而言,其中的工作人员没有清楚的认识到银行的内控机制,不能根据银行本身进行工作。
2.3 会计系统缺乏对银行资金流量必要的控制手段。在商业银行会计体系中,本身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在银行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存在违章的现象。在整个结构中,在银行业务办理过程中,没有严格的遵循控制制度,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有效性。
2.4 商业银行人事激励机制未有效建立和运行。在现有的银行内控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不适应当前的银行内控管理的需要。就目前来看,我国的银行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一级法人下的分支行长对整个银行进行全权负责,责任制度不够明确。在银行本身的内控管理体制下,对领导干部的权利应该适当的进行控制。在银行内部管理体制中,并没有对行长的个人决策、业务行为以及责任行为没有操作性,在进行其他工作中不能做到严格的制度约束,使得其他工作人员不能正确的履行自己的责任,不能保证银行的内控管理合理实施。
2.5 商业银行现有内部审计监督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商业银行中,目前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没有完全的做到权威性和独立性,使得其自身的监督机制很难对银行内部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在银行内部监督人员中,监督人员的数量不充足,使得执行者也是控制者,造成在控制方面上容易产纰漏。监督部门没有做到从整个银行体系中把握银行全行的业务动作和经营状况。在监督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做到及时的发现问题,不能根据现有的问题采取相对应的应对措施。
2.6 计算机等高等技术的应用。在商业银行中,由于本身工作严谨的性质,使得在银行工作中广泛的推进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但是广泛运用的过程中,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不仅大大推动了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新的风险,对银行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加大了难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 内控风险防范对策
3.1 建立银行内控机制。建立适应于银行发展的内控机制,需要确保制定的新的内部机制是否能够帮助银行有效发展,能否保证对各个部门有一定的制约性,在各种业务操作控制中,需要进行分层次建立和完善内控组织体系,加强银行制度的不断完善。在银行各个职能部门都需要按照章程进行工作,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避免银行的风险发生。
3.2 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银行内部控制管理中,需要构建比较完善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等相关制度,不断的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者进行投资,保证银行内部管理的分化,避免一人掌权的现象发生,实现投资管理的多元化。并要求在相关机制的制约下,制定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不断的将组织结构健全完善。在科学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中,保证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的优化处理。
3.3 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及有效的交流渠道。在银行内部管理体制中,需要不断的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使得信息系统覆盖整个银行,保证银行在举行重大活动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风险的发生,保证信息的流动性,在不断的加强信息进行传达,使得银行机构内部信息流动。
3.4 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在银行内部管理中,需要酌情借鉴国际中的先进管理经验,在借鉴经验的过程中能够运用现当今的科学手段进行实施,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银行业务风险的发生。在银行内部管理中,需要不断的建立覆盖业务风险的监控,使得在整个管理范围内都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提示。对具有高风险进行早期预警,在办理业务中,对于重大违约现象需要采取登记报告并将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报告。最大限度的避免损失的产生。不断的完善制度体系,在完善的监督体制下才能够有效的避免银行内部风险的发生。
3.5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加强规章制度检查和执行力度。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将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及时的诊断和完善,对审计监督赋予相对应的管理权力,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银行内部管理。不断的充实内部稽核人员,保障内部管理稽核人员的整体素质,需要在银行内部管理中,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才能够全面的掌控银行内部管理工作,更好的避免银行内部风险的发生。
3.6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目前来看,银行内部风险的发生大部分是由于银行内部经营人员的思想问题。为了降低银行风险的发生,需要抓好内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商业银行要做好对内部员工的关心和帮助工作,帮助员工解决困难中能够加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来。
4 结束语
总之,要想最大限度的避免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的发生,需要不断的强化银行内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银行内部监督机制,进而促进银行全面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琼.商业银行内控建设法制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