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患者服务管理范文

患者服务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患者服务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患者服务管理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多部门职能作用,全面加强精神疾病医疗救治能力建设,提高综合服务管理水平,减少重性精神病人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一)建立县、乡、村三级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

(二)县、乡两级精神卫生机构建设得到加强,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有效管理治疗率年达到60%,年达到80%。

(三)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的乡镇(社区)年达到70%,年达到85%;精神疾病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年达到60%,年达到80%。

(四)将重性精神病人全部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化管理,建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档案,年达到60%,年达到80%。

(五)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力显著提高。居民获得心理健康指导的比例年达到80%。

三、工作内容

(一)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的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

1、在县医院开设精神病专科门诊,并设立康复病区。主要负责一般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

2、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公共卫生科,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指定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负责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精神疾病患者随访评估和健康体检,实施精神疾病患者分类干预及宣传教育工作。

(二)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培养

1、在县医院精神病专科门诊配备3-6名精神心理疾病专科医师。

2、逐级组织开展精神疾病治疗专业人员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在岗精神疾病治疗专业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重点提高基层医护人员在精神心理疾病预防、筛查、评估、诊治、康复等方面的专业水平。

(三)规范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项目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在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管理的时候,记录家属提供来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2、定期随访。对于纳入健康管理的患者,通过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每年至少随访4次。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3、健康体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有条件的可增加血常规、尿常规、大便潜血、血脂、眼底、心电图、B超等检查。

4、分类干预。

(1)对病情稳定(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

(2)对病情基本稳定(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处于“病情不稳定”和“病情稳定”之间)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医生可在现用药物基础上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剂量,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调整过一次剂量后,可连续观察4~6周,若患者症状稳定或虽然症状明显但比上次已有好转,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若仍无效果,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若同时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要查找原因对症治疗,2周时随访,观察治疗效果。若有必要,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3)对病情不稳定(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社会功能较差,有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的患者,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四)组织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与宣传教育

组织精神疾病防治专业人员编制影音、图片、文字等形式的宣传资料,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文艺活动等多种途径开展精神心理疾病宣传教育。定期组织专家深入社区、乡村、学校等开展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宣讲普及活动,预防精神心理疾病发生。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精神疾病患者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有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重大事项的决策与部署等。

(二)明确职责分工

卫生部门

1、卫生行政部门

负责建立和完善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制订精神疾病防治工作计划与方案,组织成立精神疾病防治专家组,组织开展精神疾病管理服务监督检查。

2、专业医疗卫生机构

(1)县精神疾病专科治疗机构

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向精神疾病防治机构提供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承担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任务。

(2)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

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组织开展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管理和心理卫生教育工作。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定期随访、信息收集与报告,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提供患者服药及家庭护理指导,开展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财政部门

负责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落实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并安排有关经费。

民政部门

对符合民政部门医疗救助条件的人员,及时予以救助。

发展改革部门

负责将精神疾病防治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投资计划,安排精神卫生建设项目。

人社部门

根据实际情况,将重性精神疾病纳入慢性病管理范围,按规定报销药品费用,保障病人门诊和住院治疗。

篇2

【关键词】 患者;医院;客户服务管理

医疗服务是一家医院的主营业务,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医院的自身发展,更关系到每一个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如何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是每个医院长期追求的目标,对于医院而言,只有获得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认可,才能保证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提高医院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竞争力。

1 增强了医患沟通,避免了医患纠纷

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以及一些新医疗法规的出台,我国医生和患者之间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医患关系处理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医院的长期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现阶段以患者为导向的医院客户服务管理,可以有效的调节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关系。从现代营销学的角度分析,以满足客户需要,让客户满意为目标的营销方式被称为满意营销,医院的服务客户就是患者,为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医院必须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患者为导向,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或者患者的医学观念,帮助医患双方的相关了解,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最后有利于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以患者为导向的医院客户服务管理还体现了医学的人文精神,医务人员的职责在于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而人道主义的核心在于尊重人的权利,实现人的价值,并给以人文关怀,以患者为导向加强医患沟通,体现了医疗活动中的人性化交流,有助于避免医患关系的功利化和简单化,同时可以满足患者的自主要求,增强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医务人员只有加强与患者的相互沟通交流,充分尊重患者的生命权利,赢得患者以及家属的信任支持,才能保证医疗服务的正常开展,保证医务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心态去从事医学事业。

2 尊重患者的医疗权利,提高了医院服务质量

以患者为导向的医院客户服务管理要求医院应该尊重患者对疾病的知情权和认知权,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或者病史情况,并做到以下五点:一要知道患者的病情详细情况;二要知道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三要知道患者及其家属的苦恼;四要知道患者的家庭经济情况;五要听取患者的要求。在对患者进行诊治时,要向患者或者其亲属,介绍患者详细的病情、治疗手段、体检结果等,对于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手术并发症等意外情况及时向患者讲述,尊重患者的意见,悉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以增加患者以及家属对医院的信任,增强对医学技术局限性和风险性的了解,充分尊重患者的医疗权利,保证患者心中有数,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3 提高了医务人员素质,营造了和谐的医院文化

医疗服务的提供主体是医院的医务人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当医务人员与患者存在矛盾纠纷时,往往会影响到正常的治疗活动,进而不能为患者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但是,通过建立以患者为导向的医院客户服务管理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医务人员的工作,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强化患者服务意识。另外,在这一管理制度下,各科室医务人员之间加强了相互合作和相互了解,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也可以加强沟通了解,逐渐在医院内部形成一种工作认真负责,医务人员之间团结合作、医患之间关系融洽、服务周到的医院风气,营造了和谐的医院文化,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4 降低了医疗事故频率,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

建立以患者为导向的医院客户服务管理,加强医疗服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医务人员通过及时详细了解患者病情,严格依照患者病情开展治疗活动,提高医疗工作的科学性,避免治疗活动的随意性;另外,不同科室医务人员的协作,增强了医疗队伍的整体质量,提高医院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在遇到突发医疗事故时,各个科室可以及时作出应急措施,对患者进行抢救,医务人员内部合作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医疗事故的发生。

5 结语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医院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使医院的发展战略中心由重视医疗保健工作本身向重视患者服务方向转变,不断满足患者需求,尊重患者权利,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李永红.人文关怀与临床医患沟通体会.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36).

篇3

为进一步改善我区高血压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而知晓率、服药率、有效控制率低的现状,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与社区患者建立固定关系,对1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20个月的合作管理与随访观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分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患者均为社区及家庭病床患者,男70例,女,80例,年龄36~88岁,平均63.46岁,其中136例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患病情况见表1~3。

1.2 诊断标准 高血压诊断参考JMC-VI报告: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SBP)≥140 mm 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 Hg;或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血压虽低于140/90 mm Hg,但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高血压分期采用《1999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新的标准:收缩压140~159 mm Hg或舒张压90~99 mm Hg者为Ⅰ期高血压,收缩压160~179 mm Hg 或舒张压100~109 mm Hg者为Ⅱ期高血压,收缩压>180 mm Hg或舒张压>110 mm Hg者为Ⅲ期高血压。

2 合作管理方法

2.1 基线调查 首先通过社区慢性疾病调查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血压水平、血压认知情况、治疗情况、遵医性及日常生活行为。

2.2 患者自愿与社区全科医生建立固定关系 医生对患者实行一对一的个体化指导性管理与治疗,定期随访并记录在案。对于血压较稳定的患者,每月随访1次,对于血压不稳定者,每周随访1次,并保持电话联系,随时对患者进行指导和治疗。同时,教会有条件的患者自测血压,以便更好的指导用药,保持血压稳定。

2.3 非药物治疗与指导 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患者学习高血压防治知识,使患者了解高血压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明白高血压是一种无法治愈但可以控制的疾病,懂得肥胖、不良生活行为对血压和健康的危害。同时,大力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向每位被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发放《高血压健康教育与管理》年历,患者从中可以了解更具体的高血压防治知识,并对照月历上的生活行为良好标准进行自我监督。经过宣传教育,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了,合理膳食的占86%,有氧运动的占47%,戒烟限酒的占60%,心理平衡的占60%,体质量控制在正常范围的占34%。

2.4 药物治疗与指导 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指导患者合理使用降压药。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血压水平、合并症种类以及器官损害程度进行个体化指导和治疗。首先采用单一制剂量最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最佳的疗效,疗效不够时,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所用降压药种类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所管理的150例患者中采用单一制剂的有108例,占72%,联合用药的有42例,占28%。

3 合作管理结果

通过对1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20个月的合作管理,患者的血压有效控制水平有一定提高,良好率从24%提高到52%,不良率从12%下降到4%,具体情况。

血压评价标准:

A=良好:管理后血压在正常水平[收缩压

另外,有12例患者由于年龄大、病程长、合并症多、且伴有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在合作管理的第2、6、7、10个月分别死亡,其中6例死于肺部感染,3例死于心律失常,3例死于心肌梗死,他们的血压一般维持在收缩压130~159 mm Hg和(或)舒张压80~90 mm Hg之间。

篇4

【摘要】目的 探讨细节管理对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作用。方法 在住院患者费用清单管理方面引入细节服务管理方法,并进行跟踪观察,予以效果评价。结果 发放一日清单后患者咨询率由11.7%降至1.63%;患者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达到100%。结论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将细节服务纳入护士长管理意识,有利于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细节服务 费用清单 效果观察 住院患者

服务是医疗管理的永恒话题,用优质服务满足广大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是医疗管理最主要的目标之一。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费用仍然是社会公众所关注的热点。我院从2010年1月始科室护士长将一日清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纳入细节管理,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加以改善,并制定出一日清单的细节管理方法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科室全部住院患者,将一日清单的发放纳入细节管理,制定一日清单发放新的流程;从电脑录入、核对、再次审查、打印出一日清单、发放清单并解释费用的产生及变化等5个环节方面进行临床观察;指定专人收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统计发放清单后患者再咨询人数,对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自制患者问卷调查表,在患者出院时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进行重组后的比较。

1.2方法

1.2.1收费流程重组,最大限度减少费用误差 改变费用产生由专人负责或由责任护士录入-执行医嘱护士核对-夜班护士打印清单-制定护士发清单的方法,而是由执行医嘱护士对产生的费用及时录入,责任护士进行本人管辖患者费用的再审核,每日由护士长、执行医嘱护士与责任护士查对一次医嘱与电脑。查对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及医生联系,立即纠正,避免费用偏差,打印清单前夜班护士对作业进行审查,对病人一日清单进行预览核实,发现有误及时更正,避免一次或多次费用补录造成误差引起病人抵触不满情绪。

1.2.2一日清单发放由责任包床护士负责,保证最佳发放时间 包床责任护士在最佳时间段对分管的病人发放一日清单,责任护士保证对所分管患者的费用做到心中有数,解释到位。我们的一日清单采用当日发放昨天零点至今天零点的费用,由夜班护士打印后,责任护士在每天医生查房、执行各项处置之前将一日清单发放给病人,通过病人的核对,可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权,同时也为我们的护理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1.2.3首次发放清单时,要教会患者看清单并提前做好解释 (1)发清单时护士要向病人逐条解释易引起误会的费用问题。(2)吸氧收费时间护士按医嘱录入。(3)病人转床过程中电脑会自动计费,出现3个床费,需提前向病人解释清楚,对其他费用也会产生负号现象都需提前做好解释。(4)某些检查、治疗、手术需提前备药、物品,清单会有显示,病人在尚未用情况下会误认为多收费。所有类似这种情况都要提前告知解释,以取得患者的理解。

1.2.4患者出院前一天,责任护士要对患者的所有产生的费用进行自查,然后将费用明细送至医院审核小组审查,审查中提出的问题科室医护进行核对,出院当日将总费用清单一式两份交患者核实,无误后签字认可再结账。 转贴于

2 结果

2.1根据观察前后统计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科室共收治病人1145名,发放一日清单后再咨询人数为134人,咨询率为11.7%。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患者1286人,发放一日清单后再咨询人数为21人,咨询率为1.63%。

2.2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患者对收费产生误解或解释后仍表示不理解的共19人,占收治病人总数约1.67%。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 关于收费及一日清单管理,共发放患者问卷调查表1020份,收回1020人,满意率达到100%。

3 讨论

3.1人性化服务就是摸透患者的心理,实实在在为患者做事,事情不在大小,而是不是做到位,到位的细节才是赢得患者的砝码。如果我们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出发看问题,认真抓好服务细节上的管理,只有在细节上下功夫,增强超前服务意识,把清单管理中可能出现的、会出现的误会都提前想到,并制定出具体整改措施方便于病人,服务于病人,就可以得到患者的信任。

3.2提前做好患者费用的解释工作,大大减轻了护士长和经治医生的负担。过去,由于患者对费用的产生不明白形成误解使得我们的工作很被动,当我们变被动为主动提前做好各种解释工作后就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护士在与病人解释沟通中,做到敬语称谓,态度亲切和蔼、解释认真。在如此细致的提前解释工作中,仍会有少数病人对清单费用不能理解,责任护士要耐心细致,解释到位,直至患者满意为止,由于态度诚恳,热情主动,使患者产生极大的信任。

3.4一日清单细节管理不仅是医患之间沟通的桥梁,亦是医护人员遵守诚信服务、尊重病人消费知情权的体现。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今天,做好患者费用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工作中既要坚持“不多收、不误收、不漏收”的实施原则,更要保证患者对消费感到舒心、认可、满意。只有靠诚信基础上的细节服务来赢得患者的满意,同时也给医院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篇5

【论文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管理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医疗服务市场的经济活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现代化医院的标志之一。网络互联,信息交流,能为临床管理和决策提供真实、可信、及时客观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医院的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决策过程,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一、医院信息系统概况

医院信息系统在国际学术界已被公认为新兴的医学信息学的重要分支。美国该领域的著名教授MorrisCollen曾著文为医院信息系统定义为:利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患者诊疗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储存、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的能力,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

在医院的实际工作中,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对信息的处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数据的收集过程、数据的集中处理与分析过程和决策咨询与决策支持过程。一般来说,数据的收集过程与基层科室的事务处理活动相联系,数据的集中处理与分析过程与中层科室的工作任务相联系,决策支持过程则与高层领导相联系。

二、统筹规划、科学设计

医院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系统系列中较为复杂的一类,由于医院业务多,信息类型复杂,医疗过程专业性强,是一种知识型的劳动,因此对医院信息的处理要求具有专业化、知识化和智能化的特点。而且,医院信息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做好长远规划,为未来的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搭建完善的发展平台,创立良好的信息工程基础。

系统的设计公司应该是拥有相当丰富经验的工程团队,我们要按医院医疗业务的需求,打造出一个以方便病人为目的,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以临床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与决策支持为导向,建立覆盖医院业务过程的信息系统,实现医院的全方位管理,并在构造新系统的同时,采用把已有系统整合到新系统平台上的设计方案,这样就可以即保护了医院前期的工程投资,又使现有系统的用户无需改变已经习惯的操作模式,还应该要求设计者在新系统的设计中尽量避免不能将最先进的技术与功能拓展到新系统的缺陷,以保证系统发展建设的先进性。

三、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流程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系统工程,除了具体的管理思想之外,更多地基于思想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创新。在实际工作中,医院管理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系统作为医院的辅助管理手段,其建设、完善和发展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往往不能一步到位。管理者必须认识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规律,立足长远,抓好系统应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重在应用,应用越活跃,需求越强烈,效益就越显著。因此,在具体实施信息化系统建设中,要从简单技术人手,迅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管理方案则要从顶层做起,逐渐细化并向下层完善。

四、保证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条件

(一)院领导重视

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医院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是首要问题。系统实施前应该成立一个由分管副院长为信息系统工程的总指挥,信息科负责落实执行项目工程的各项具体工作,力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建设氛围。

(二)各科室配合

医院信息系统牵扯到全院所有科室及科室之间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的改变和重组,它更是全医院的管理问题,因此各科室的配合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高层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最了解管理上的信息需求和业务过程,所以从规划到设计实施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而且必须有科室参加。

篇6

【关键词 】 优质护理服务;人工髋关节置换;满意度

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已由原来的基础护理、责任护理、整体护理迈向了今天的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达到使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为目的的优质护理服务。我院骨科以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和社会的关爱,愉快地配合治疗,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4例,于2010年3月―2011年3月年在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25-93岁,平均年龄64.2岁。股骨头坏死16例,股骨颈骨折8例。临床表现为髋关节活动障碍,不能独立行走,患者痛苦不堪。

2 护理

实施责任制分工方式,责任护士对其负责的患者实施全面、全程的人性化系统化整体护理服务,在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技术操作等各项工作按照标准执行,保证了护理工作的落实。

2.1 心理护理由于此类患者大多数饱受疾病的折磨且面临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有较强的恢复肢体功能的欲望,且希望“术到病除”,对愈后是否影响日后工作和生活十分担心[1],往往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责任护士鼓励患者表达其所担心的问题,以关心、安慰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并适时给予帮助;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特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知识、手术目的、术后效果及可能发生的问题等进行宣教,使其对疾病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患者稳定情绪,消除思想顾虑,对治疗增强信心和勇气,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2.2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调节膳食,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含钙较多的饮食,多食富含纤维素食物,多饮水,保证营养,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并减少便秘对患者带来的不便;严格要求禁烟及戒酒。

2.3术前护理

2.3.1 术前训练 责任护士将术前训练的内容及重要性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说明,使其乐于接受,积极配合。(1)术前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及有效咳嗽,预防肺部感染;(2)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以免术后因不习惯发生尿潴留或便秘。(3)指导患者练习股四头肌的舒缩运动,踝关节屈伸运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2.3.2术前检查 主要有:尿液分析,X光检查(包括胸部、髋关节),心电图检查,各种血液检查。责任护士向患者解释检查的目的及必要性后,患者愉快地接受。

2.3.3 术前皮肤准备术前检查患肢情况,如有疖、痈、脚癣、静脉曲张、灰指甲等,严格按骨科术前备皮。

2.4 术后护理

2.4.1 术后常规护理护士对患者其手术的成功表示祝贺,并以关切的口吻询问患者的感受。据有关报道,100%的患者把无痛放在术后需求的首位,也是优质护理需求最迫切的问题。通常疼痛在麻醉清醒后的2~6小时最剧烈[2]。所以,责任护士给予关心及安慰,必要时给予适量的镇静止痛剂,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2.4.2病情观察 术后去枕平卧6 小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注意患者的末梢循环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4.3 正确的卧位术后保持正确的卧位是防止关节脱位的重要措施。手术当日向患侧翻身15-20°,身下垫软枕,术后第一天床头抬高30~50°,取半卧位。术后2-3d翻身侧卧,一般向术侧翻身,伸直术侧髋关节,保持旋转中立位,胸前身后垫软枕,注意防止患肢过度内收而引起假体脱位。

2.4.4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1)预防感染: 局部感染是造成髋关节置换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为3~5%,甚至高达10%[3]。术前、术中、术后应用足量抗菌药物,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2)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1~4天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期,术后尽量减少止血药的应用,早期协助患者做踝关节的主动屈伸及股四头肌的舒缩活动,有效加速下肢静脉血回流,防止血栓形成。(3)预防髋关节脱位? 人工髋关节脱位也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术后有0.2~6.2%患者发生脱位,绝大多数发生手术后1个月内,主要与术中人工关节放置有关[3]。护理时正确搬动患肢,指导患者正确的早期功能锻炼,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耐心向患者宣传疾病知识,以加强防范意识。(4) 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动作和作咳嗽动作,翻身时拍背辅助排痰,预防坠积性肺炎;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尿管的通畅,避免尿路感染;经常按摩骶尾、枕后、足跟,有效防止褥疮。多进食蔬菜、水果,以防发生便秘。

2.5康复护理:康复护理是保证人工髋关节置换成功的关键。告知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目的与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以患者无不适感为宜。指导病人术后6h在床上做些简单的活动,如上肢运动、股四头肌收缩锻炼、踝关节主动屈伸及深呼吸运动。术后第1d,鼓励病人活动脚趾,进行股四头肌、臀大肌锻炼,注意踝关节屈伸范围要大。术后第2d,进行髋关节,膝关节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度练习,术后第3-7d继续进行髋关节、膝关节主动、被动度练习,同时增加位置转移练习,步行运动及肌力和耐力训练。

2.6 出院指导嘱病人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活动范围,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避免干重力活及剧烈的体育运动,不做盘腿动作,不跷“二郎腿”,不坐矮凳子,不坐软沙发,以防止关节脱位。术后3个月,患肢可逐渐负重,指导正确使用合适的双杖,行走由双拐―单拐―弃拐,避免屈髋下蹲。每隔半年到1年复查1次,平时如有不适应随时就诊。

3效果

本组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手术及护理,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满意度为100%。

4讨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解除髋关节疾患患者的病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该手术对人体创伤大,且多为老年患者,并发症较多,患者思想负担过重,术后康复训练难度较大。所以,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在不同的阶段有针对性地护理,并加强与医生、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才能保证全髋关节置换的成功。通过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及优质的护理服务,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的关心、关爱、体贴、照顾,真正满足了患者的需求,得到患者极大的信任和认可,积极配合治疗,并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徐志霞.对1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6):33-35.

[2] 李永岩.舒适护理在35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0.19(1):89-90.

篇7

【关键词】 心理护理; 药物治疗; 癫痫; 护理

癫痫是神经内科常见的重症之一,由于其发作不可预知性、长期性及难治性的特点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行为,而且也给患者家属及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文献报道[1-2]大部分癫痫患者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敌对、抑郁、自卑等负性情绪。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癫痫患者的治疗不再是以控制症状为主的药物治疗,而是以药物为基础配合心理护理的综合治疗模式。自2010年以来,本院通过对82例癫痫患者进行治疗,发现心理干预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1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癫痫患者82例,纳入标准参考:(1)有典型的临床发作;(2)有典型的脑电图发作;(3)抗癫痫有效[3]。排除精神障碍和意识障碍、其他严重肝、肾等严重疾病的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12例,年龄(40.9±2.3)岁,大发作19例,小发作13例,部分性发作9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8例,初中或中专12例,小学及以下21例。病程(9.8±2.3)年。观察组男30例,女11例,年龄(43.7±2.7)岁,大发作20例,小发作12例,部分性发作9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9例,初中或中专10例,小学及以下22例,病程(9.6±2.7)年。两组年龄、性别、癫痫类型、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发作情况。心理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癫痫患者由于长期的服药、发作不稳定性的影响,心理很容易产生抑郁、自卑、焦躁等情绪,部分患者还有敌对、轻生等情绪,针对患者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鼓励患者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多参加社交活动,增强自信心,向患者讲述癫痫的相关知识,帮助其了解服药的必要性,消除患者对长期服药的担心,打消对癫痫发作的恐惧感,增强器抵抗疾病的自信心和积极性。(2)提高遵医行为的依从性。由于癫痫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药物的遵医行为极其重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述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强调坚持用药与癫痫发作的利害关系,让患者及家属认识遵医服药的重要意义,增强患者服药的依从性。(3)引导患者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在让患者对癫痫相关知识了解的基础上,充分让患者认识个人心态对癫痫治疗、转归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树立正确良好的心态,建立健康的心理,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4)提高家属的相关知识。癫痫的发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家属的个人抢球能力及对药物副作用的认识对患者的治疗及其重要,护理人员要积极的宣教,增强家属对癫痫的相关认识,掌握癫痫发作时的抢救要领,同时,了解相关药物的某些副作用,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和行为,积极督促患者按时服药,正确接收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控制:发作减少100%;显效:发作减少≥75%;有效:发作减少≥50%;无效:发作减少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均明显变好,且观察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8.263 P=0.041)。见表2。

3 讨论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性抽搐和意识障碍,同时伴有感觉异常[3]。癫痫的类型可分为大发作,小发作,部分性发作[4]。癫痫是神经科常见的并发症,其致残率为30%~60%[5]。癫痫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给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目前,癫痫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多种方法,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然而,理想的根治方法目前尚且缺乏。已有文献报道,心理护理在控制癫痫发作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上具有重要的作用[6-8]。本研究通过对82例癫痫患者采取消除其负性情绪、提高遵医行为的依从性、引导患者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提高家属的相关知识等心理干预措施,发现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随着癫痫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和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心理护理对癫痫患者的治疗意义也会逐步受到关注,而心理干预在临床的应用相信也会慢慢成为癫痫患者药物治疗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

参考文献

[1] 丁美仙.42例癫痫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政策[J].当代医学,2008,137(2):116-117.

[2] 张爱芹.癫痫病人心理障碍及心理护理[J].哈尔滨医药,2005,25(2):70-71.

[3] 许一帆.苯巴比妥、托吡酯片、丙戊酸钠治疗小儿癫痫的疗效及预后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5):37-38.

[4] 孔宪寿.癫痫患者60例麻醉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0):136-137.

[5] 赵晓雯,逯芳.30例癫痫持续状态病人的临床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12):3328-332.

[6] 冯琼华,梁益,杨艳萍.心理干预对药物治疗癫痫患者的增效作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8):91-92.

[7] 赵亚玲,马现文,魏琦,等.成年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心理干预的作用[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5(2):133-135.

篇8

【关键词】 社区;慢性病的管理;医疗保健服务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87-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中以高血压、糖尿病为首的慢性病占我国疾病谱和死因谱的首位,另外我国的慢性病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如高血压具有“三高三低”,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低知晓率、低服药率和低控制率;而糖尿病则是“四高”,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1]。而我国的城镇化的进展速度很快,大量的报道称控制慢性病的关键是社区防治[2]。而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关于社区慢性病的管理情况和医疗保健服务的研究。现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1年6月――2012年11月本社区的慢性病230例作为调查对象,男104例,女127例;年龄(35-83)岁,平均(52.1±6.2)岁;病程平均(6.4±0.6)年。慢性病中调查的内容是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情况。

1.2 方法 根据本社区的卫生服务系统平台显示的情况,以1名医生和1名护士负责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以居民的满意度调查为准,其中调查的项目主要有:①对你的疾病,他们是否关心过你,或者在门诊就诊时是否提出相关的建议;②社区提供服务的次数和频率(由表格和核对回答是否一致);③你认为他们的态度如何;④你认为他们的服务对你的疾病的控制是否有帮助;⑤以后再提供类似的服务你是否接受;⑥对自我身体健康的评估以及对医疗保健的认识和建议;⑦医疗保健内容的获取途径和方式以及接受度。

1.3 评价标准 参考有关的文献[3]结合《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指南》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s检验,且以P

2 结 果

社区慢性病的管理状况:230例调查的档案中,累计建卡数223例,随访人次总共为13020次,管理的覆盖率为95.2%(219例),管理的规范性为80.9%(186例),血压(糖)的控制率为84.7%(195例);每个专业的医护人员的随访次数为6510次,以每年260个工作日计算,每日需要随访人数为25人;在随访的方式中,以上门为主,占55.7%(128例),群组其次,为33.0%(76例),而门诊最低,为11.3%(26例);在所有的调查慢性疾病社区居民中,对以上的各项内容均不满意的在3.9%(9例)以下,对慢性病的随访时间的知晓率在本次的研究中最低,为25.6%(59例),完全认可医生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的例数分别为89例和95例,比率分别为38.7%和41.3%。

3 讨 论

从以上的研究分析中我们看出,社区慢性病的管理虽然建档率高,但是在管理上还有很多的问题,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以及医疗保健服务等方面均存在着缺陷,我们的分析如下:①慢性病的种类多,但是居民对慢性病的认识不足,因高血压、糖尿病等目前是以药物控制为主,而居民往往对药物的依从性并不是很高,对社区保健服务的信任度较低。②投入低,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明显,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对于慢性病的认识不足,国家缺乏对社区医生的管理和规范化培训,造成社区医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进一步降低了居民对社区服务的信任程度。

结合有关的报道[4-5]以及服务后的体会,我们认为对于慢性病的管理和医疗保健服务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开展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小区和全科医生共同参与的全人群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网络中心机制,医护人员定期走访居民,督促定期服务和观察服药情况和加强监控措施,减少各种慢性病的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②完善全科医生的培养机制,加强社区保健服务人员的素质[6]。③定期对社区内的中老年人进行健康查体,建立个人档案,筛选重点人群进行监测,通过专家讲座、发放书本等形式加强慢性病的宣传,增强居民自我保健能力和意识。

总之,要重视慢性病的管理的规范性和持续性,因为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和城市化,医疗保健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民健康的需要,带来的将是在健康观念上、管理体制上以及卫生单位职能上的重大改革。要在新的医学模式下,由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由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实施社会预防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型卫生保健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7]。

参考文献

[1] 葛彩英.北京市方庄社区慢性病管理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194-196.

[2] 陶丽丽,陈开红,韩晓燕.北京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慢性病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4):67-69.

[3] 吕冬梅,张雪坤,张志文.机构养老人员慢性病管理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2):109-111.

[4] 华思敏,郑轶玲,戴俊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管理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7):394-396.

[5] 李君,魏占英.社区慢性病管理人员培训补偿模式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11):7-9.

篇9

云南省普洱市中医医院内科 云南省普洱市 665000

【摘 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评价。方法:将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120 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在整体护理质量、护理人员行为、护理差错发生等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在冠心病治疗中效果显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冠心病;优质护理服务;应用评价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绞痛是典型的临床症状,患者承受了极大的身体痛苦及心理压力[1]。为了打破常规护理模式的单一性,本研究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力求做到整体化、个性化、创新化,为冠心病的护理提供新的思路,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120 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 例,男39 例,女21 例,年龄45-78 岁,平均年龄(62.3+4.2)岁,病程1-6 年不等;对照组60 例,男42 例,女18 例,年龄43-79 岁,平均年龄(60.6+4.4)岁, 病程1-8 年不等; 所有患者均符合1979 年WHO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其中,单纯性心肌梗死64 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3 例,心绞痛间歇期33 例;冠脉单支病变57 例,冠脉二支病变32 例,冠脉三支病变31 例;排除合并其他心脏疾病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严重程度、病程等无明显差异,可对比分析。

1.2 优质护理服务方法

(1)常规护理。完善病房管理制度,制定作息时间,注意休息,规定饮食,避免暴饮暴食,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对于处于心绞痛发作期者,绝对卧床休息,协助患者翻身,并加强对皮肤的护理。(2)心理护理。冠心病患者常面临巨大心理压力,特别是发病时严重的心绞痛,患者恐惧、焦虑感尤为严重。(3)疼痛护理。分析患者疼痛的原因,判断疼痛程度,制定缓解疼痛的方法防止患者排便时用力过猛导致意外[2]。(4)睡眠护理。对于因疼痛影响难以入睡或睡眠质量差者,护理人员耐心倾听患者失眠的主诉,帮助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逸的休息氛围。(5)康复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指导患者生活自理,并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并帮助患者逐步开始训练。告知患者如发生疼痛、胸闷等不适症状应尽快就医。进行用药指导,避免患者漏服误服,定期进行复诊[3]。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质量,包括整体护理质量、护理人员行为、护理差错发生,每项评分满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质量越好。(2)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17.0 统计分析软件包。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采用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 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见表1。观察组在整体护理质量、护理人员行为、护理差错发生等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见表2。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病情复杂,临床症状重,并发症多,疾病变化快,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传统的护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冠心病的临床护理要求,患者的满意度也较低。优质护理服务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使护理责任落实到位,专业内涵得到深化,整体护理水平得到提升。优质护理服务从身体、心理、饮食、康复等各个方面提供全面细致的护理,想患者所想,给予患者最大限度的关怀和帮助,使其积极面对疾病及治疗。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在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优质护理服务能够协助治疗效果的发挥,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晓慧, 陈彦刚. 优质护理服务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0):4096-4097.

篇10

【关键词】无缝护理;留观患者;身心恢复;SAS;SDS

无缝护理模式是临床上极富人性化的一类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具有全面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可在极大程度上满足患者需求,提高患者对院方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1]。在此次调查中,我科以无缝护理模式对急诊留观患者进行护理,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00例急诊留观患者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为35~69岁,平均年龄为(50.1±3.5)岁;对照组患者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为37~65岁,平均年龄为(49.2±2.7)岁。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先进行相应的治疗处理。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以无缝隙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具体情况如下:①无缝隙小组成立。我科设立专业的无缝隙护理小组。在对患者进行急救过程中,由小组带领人对组内各成员的工作任务进行划分,每位成员按规定要求完成自身所安排到的任务。在日常工作中,我科对无缝隙小组成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急救知识、专业急救技巧、日常临床护理、护患沟通技巧等,使得护理小组具有专业性及规模性。②全天候值班模式。对于部分严重急症患者,需安排医护人员进行全天候的观察服务。我科对无缝隙小组的排班模式进行调整,包括白班9:30~18:00、晚班18:00~2:00、夜班2:00~9:30。被安排到的值班人员,需严格遵守上下班时间,遵守正常的工作制度,对于较忙的阶段,我科适当增加辅助人手,给予值班人员一定的帮助。同时,我科还对无缝隙护理小组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进行考核,保障以最佳护理状态对患者进行护理。③护理要求无缝隙化。对于不同疾病的患者,应以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我科将无缝隙护理人员进行分类,安排专业人员到每个科室进行护理,使得护理模式具有针对性[2]。每位护理人员安排相关的培训,使得在护理工程中的培训具有专业性。

1.3 诊断标准 以SAS、SDS评分作为患者的诊断标准,具体划分情况如下:①显效:SAS、SDS评分均小于50分;②有效:SAS、SDS评分均小于60分;③无效:SAS、SDS评分均在60分以上。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2 结果

2.1 患者身体恢复情况比较 进行相应的治疗与护理后,两组患者身体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相比之下,观察组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留观时间为(2.5±0.5)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留观时间为(5.0±1.3)d;两组数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心理状态比较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无缝护理模式是临床上以全面性、合理性为一体的优质护理模式。该种护理模式对患者的在院生活、疾病治疗、治疗后护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涉及,可有效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使得患者的满意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无缝隙护理模式还可使得患者的恢复进程加快,缓解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理压力,使得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增高[3-4]。本研究证实,无缝护理模式可促进急诊留观患者的恢复,对患者心理状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总之,无缝隙护理模式对急诊留观患者进行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该种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徐琼英.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4-15.

[2]裴华.无缝隙护理模式对急诊内科患者身心恢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9):90-91.

篇1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9月一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9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41岁-88岁,平均年龄(61.41.7)岁,病程1年14年,平均(6.40.5)年;观察组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43岁-87岁,平均年龄(61.61.8)岁,病程1年-16年,平均病程(6.60.4)年。上述3项自然指标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纳入标准①病情经诊断后确诊为冠心病;②冠心病患病时间在20年以内;③排除合并患有其他心脏疾病的可能;④患者能够严格执行医嘱;⑤冠心病病情表现稳定不会有生命危险;⑥患者自愿参与研究。

1.3排除标准①病情经诊断后没有确诊为冠心病;②冠心病患病时间在20年以上;③合并患有其他心脏疾病;④患者不能够严格执行医嘱;⑤冠心病病情表现不稳定随时会有生命危险;⑥患者不愿参与研究。

1.4方法采用常规冠心病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主要措施包括:①基础护理:加强晨间和晚间的护理,使病室内保持清洁,床铺处于平整、干燥状态,完善病房管理制度。生活能自理者,只协助其进食和翻身即可;生活不能自理者,应加强皮肤及口腔护理,防治压疮。护理服务操作技术要娴熟,使患者能够充分感觉到关怀和温暖,消除顾虑,树立信心,提高依从性。②针对性护理:针对诱发疼痛的原因,对疼痛进行评估,制定缓解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生命体征监测,进行实时心电监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对体重进行控制,防止三高;实施必要的康复训练。③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增强信任度,消除不良心理。④康复护理:加强健康知识宣教,使患者开始步行训练,鼓励其生活自理。⑤相关注意事项教育:帮助患者对心态进行调整,克服不良情绪,严禁饱餐,禁饮浓茶及咖啡等饮品。进行用药指导,定期进行复查。

1.5观察指标对2组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恢复正常时间、冠心病治疗方案实施时间、治疗期间护理服务满意度、冠心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

1.6疗效评价方法显效:心绞痛等症状表现彻底消失,心电图表现基本或完全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等症状表现明显减轻,心电图表现有显著改善;无效:没有达到上述有效标准。

篇12

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优质护理;护理效果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KA)为用于膝关节畸形与屈曲重建的治疗手术[1]。相关研究证实,患者其术后恢复情况与其围术期护理、术后锻炼关系密切。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即从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加以护理,采用优质护理可将整体护理理念全面有效地贯彻落实于护理实践,促进护理质量的改善,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2]。本文分析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需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需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本研究82患者中,男45例,女37例;年龄35~72岁,平均(53.8±6.1)岁;43例为骨性关节炎,21例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8例为创伤性关节炎,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1),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及病情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故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该组病例予以常规护理,即在术后对其做好相应的感染预防护理即功能锻炼之到,对其日常饮食加以指导并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鼓励其积极面对。

1.2.2观察组 该组病例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①强化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行相应培训,对其护理技能进行定期考核;②在患者入院时向其详细介绍医院的环境、医务人员专业能力以及相关医疗设备以确保其对康复建立信心[3]。对患者疑问,医护人员应予以耐心解答,住院环境应干净、舒适,以使其保持心情愉快;③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注重与患者有效沟通方法与技巧的学习与掌握。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适当疏导以帮助其建立信心,积极面对;④加强健康宣教,向其介绍相关疾病知识。

1.3观察标准 对两组病例护理效果进行客观记录并对比,主要包括: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关节屈身活动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则以(%)表示,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病例主要观察指标对比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关节屈身活动度等主要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病例,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病例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41例中,1例出现切口感染,2例出现关节内翻畸形,并发症发生率达7.3%(3/41),而对照组41例中4例出现切口感染,8例出现关节内翻畸形,其并发症发生率达29.3%(12/41),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疾病生理模式以无法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对膝关节炎患者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可有效改善其关节功能,通过为患者重新建立关节来促进其正常生理机能的尽快恢复,提高生存质量,然而该手术术后恢复与医护人员技术水平紧密相关,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处于不断退化状态,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发生感染、便秘、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几率较高,使得其身体负担、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加重[4-5]。

所谓优质护理服务,其实质为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服务理念的临床护理服务。董银梅[6]等指出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骨科患者在帮助其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同时还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形成。优质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向患者耐心详细地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以确保患者及家属能够对该疾病更为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提高其治疗依从性,膝关节功能在术后及早恢复。护理期间应加强同患者的沟通,对其个人感受应予以重视,对其及时实施心理疏导等护理措施将有助于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的有效缓解,提升治疗效果[7-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关节屈身活动度等主要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病例,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12.612,10.346,14.071,P

综上所述,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与人工关节置换患者临床护理可有效缩短其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帮助其术后尽早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武秀梅,李丽宏.人工关节置换术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9):433.

[2]章金枝.优质护理服务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应用的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7):119.

[3]马晓梅,于红,梁侠,等.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1,18(12):15-16.

[4]李兴华,唐杰,周绪琴骨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预防患者膝关节僵硬康复训练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7(2):286-287.

[5]张银平,黄桂林.导师制小组护理工作模式在骨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9(6):236.

[6]董银梅.优质护理服务对骨科患者康复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2,11(6):179-181.

篇13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骨科;人工关节置换

近年来, 体内带有关节假体而长期生活的人数不断增加, 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向防止和降低手术后远期并发症,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骨结构的后期破坏[1]。假体失去骨的支持作用而发生松动, 是导致人工关节后期失败的主要原因, 是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的主要方向。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本科收治的96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进行护理干预,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本科收治的96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8例。观察组男25例, 女23例;年龄30~68岁, 平均年龄(53.6±5.8)岁;骨性关节炎26例, 类风湿性关节11例, 创伤性关节炎11例。对照组男27例, 女21例;年龄32~66岁, 平均年龄(53.1±5.5)岁;骨性关节炎24例, 类风湿性关节12例, 创伤性关节炎1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48例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 观察组患者则按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实施护理, 具体如下。

1. 2. 1 功能锻炼的指导 ①术后2~3 d疼痛缓解后, 指导患者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未固定关节的活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者, 为使股四头肌坚强有力, 术前2~3周开始锻炼股四头肌。②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者, 拆线后即可坐起, 在床上练习关节活动。待患者适应直立姿势后, 可扶拐下地行走。行走时应注意保护, 防止跌倒摔伤。③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6~7周去除管型石膏, 练习股四头肌主动活动, 练习伸屈膝关节, 但在晚上睡觉时可用长腿石膏托将膝关节固定于屈曲20°位, 持续6~7周[2]。

1. 2. 2 心理护理 髋、膝关节长期病痛, 严重畸形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手术后的创伤, 经济负担的加重, 术后恢复不满意及术后锻炼的艰苦, 常使患者出现急躁不安、信心不足、意志消沉、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护士应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详细的解释、指导和安慰。与患者共同分析病情, 引导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 介绍康复过程, 使患者做好长期康复训练的心理准备。并争取家属和亲友的帮助和支持, 必要时让术后恢复好的患者与其交流锻炼体会, 以激发患者对治疗的兴趣和信心[3]。

1. 2. 3 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术后抬高床脚, 患者下肢穿弹力长袜, 嘱患者做深呼吸运动和下肢肌肉收缩活动, 尤其是让患者主动用力做踝关节屈伸运动,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如病情允许, 尽早下床活动。如患肢出现不明原因的下肢肿胀、局部疼痛, 可立即通知医生, 协助做好B超和下肢血流图检查, 及早确诊和治疗。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拆线时间、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和并发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拆线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而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是用生物相容性与机械性能良好的材料加工而成的一种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人工关节置换就是将已经失去功能的关节切除和修整, 放置特定的人工关节使其重新获得功能, 因此人工关节对那些关节破坏已到晚期的患者、没有其他治疗办法的患者来说,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术后配合有计划的康复训练, 能最大限度地改善关节功能, 矫正畸形和缓解疼痛。人工关节置换成功的关键是不仅需要设计合理的假体、精湛的现代医疗技术水平, 同时还要有充分的术前准备、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围手术期精细的专科护理、周密的康复锻炼计划以及患者的密切配合。本组资料显示, 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优势护理服务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丽苹, 吴悦, 黄天霞.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中医临床研究, 2014(31):122-123.

[2] 钟光云. 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5(1):34-36.

[3] 满玉皎.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作用效果分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1):103-104.

篇14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护理模式;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119-02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骨科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所致疼痛、不稳、畸形等行走活动障碍的有效手段之一[1]。手术治疗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医师手术水平的优劣,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也可提高此病患者的治愈率,促进患者康复[2]。本科对2011年4月~2012年6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96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其中,骨性关节炎7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2例,创伤性关节炎1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中,男26 例,女 22例;年龄 27~62岁,平均(46±5)岁;对照组中,男24例,女24例;年龄26~61岁,平均(45±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心理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小组制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1.2.1 心理护理 行关节置换患者大多数是老年患者,因行动不便、长期久卧、生活不能自理,常产生焦虑、消极、恐惧等不良情绪[3]。患者主要对其体内置入的人工关节存在疑虑、恐惧心理,担心安全性和预后,护理人员可通过视频使患者了解人工置换手术的适应证、手术大致过程及手术前注意事项,介绍近几年的成功病例。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倾听患者的意见及要求,消除不良情绪,增强信心。

1.2.2 小组制护理服务模式 护理人员和患者分小组并编号,每组护士各负责一组患者,由各组组长负责本组患者的各项护理。根据病情摆放正确以保持相应的关节功能位,如髋关节置换患者平卧时双下肢用软枕或“V”形海绵垫使患肢处于外展位,患肢穿“丁”字鞋。术中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病情等变化情况;对于骨折患者注意固定骨折部位,限制局部活动,协助、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的功能锻炼;对长时间卧床的患者进行定时、定次翻身,以防压疮、关节僵直、肺部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发生[4];制订康复锻炼计划,教会其训练方法,出院后嘱咐患者按照康复计划进行,要避免剧烈运动;发放医患联系卡,便于患者随时与医生、护士取得联系,解答相关问题。

1.2.3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护理人员分组编号,设立1名责任护理,1组护士负责5~6例患者的各项护理服务,责任护理负责所有患者的各项护理工作。护理措施在小组制护理模式的基础上,每天对各病房开窗通风,定时消毒,保持室内恒温、恒湿及空气新鲜,预防肺部感染。严格规范患者的作息时间,减少病室闲杂人员的出入,营造良好的作息环境;增加晨间护理,检查伤口引流管是否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翻身时防止拔出引流管;床上擦浴1次/d,保持皮肤清洁,特别是腹股沟、腋窝处皮肤,抹洗擦干后予以爽身粉皮肤,及时用温水擦拭被大小便、伤口渗出液污染的皮肤;变换患者后,对受压部位辅以按摩,尤其是骶尾部、肩胛区、内外踝、足跟及肘部;饮食方面多食易消化、易吸收、高蛋白、含钙质丰富的食物,多饮水;出院后,定期电话回访,进行健康宣教及提醒患者按时复诊。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做到护理技术专业化、护理服务个体化、护理服务人性化[5]。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时间、拆线时间、术后100 d平均关节屈伸活动度及患者满意度。

1.4 满意度评价方法

参照袁霞等[6]研究标准,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发放问卷并当场完成收回。本研究共发放问卷96份,均全部收回,有效问卷率为100%。满意度=(很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的疼痛缓解时间、拆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7%(P

3 讨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可通过外科技术将人工关节植入体内,代替患病关节功能,达到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7]。近年来,随着生物材料与外科技术的进步,关节置换从膝关节置换和髋关节置换逐步发展到了肩关节、肘关节、踝关节置换,甚至腕关节、趾间关节等小关节置换,据统计,80%以上的患者可以正常使用植入的假体长达20年以上,甚至伴随其终生[8]。成熟精湛的人工置换技术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优质的护理干预和康复训练可保证手术效果达到理想状态,促进患者康复。因此,建立一套科学优质的护理模式,不仅是手术成功的保障,也是医护人员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院对人工置换术患者分别采用了小组制护理模式和优质护理模式,通过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疑虑、恐惧心理,做好术前准备。通过定时、定次的翻身,有效预防压疮形成;通过开窗、室内消毒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通过制订康复计划,缩短疼痛缓解时间、拆线时间,增加了平均关节屈伸活动度,进而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提示,优质护理模式可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满意度,因此,两组模式均能为患者提供全程护理服务,但采用优质护理模式时,护理更细致、全面,重要的是职责明确,做到了各司其责,责任到人,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总之,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可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王彩云,贾金秀.实施护理垂直管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32-33.

[2] 梁晓燕,红霞,文娟.整体护理干预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30(18):39-40.

[3] 廖薇,罗凯燕.心理护理在围手术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04,12(S1):95-96.

[4] 颜嘉曼.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实施[J].求医问药,2012, 3(10):309.

[5] 程千,谷贵山.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评估系统[J].中国康复,2005,20(5):307-308.

[6] 袁霞,刘文莉.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11(5): 1072-1073.

[7] 范丽娟.护理干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2,10(14):1831-183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