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患者服务管理范文

患者服务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患者服务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患者服务管理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多部门职能作用,全面加强精神疾病医疗救治能力建设,提高综合服务管理水平,减少重性精神病人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一)建立县、乡、村三级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

(二)县、乡两级精神卫生机构建设得到加强,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有效管理治疗率年达到60%,年达到80%。

(三)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的乡镇(社区)年达到70%,年达到85%;精神疾病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年达到60%,年达到80%。

(四)将重性精神病人全部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化管理,建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档案,年达到60%,年达到80%。

(五)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力显著提高。居民获得心理健康指导的比例年达到80%。

三、工作内容

(一)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的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

1、在县医院开设精神病专科门诊,并设立康复病区。主要负责一般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

2、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公共卫生科,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指定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负责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精神疾病患者随访评估和健康体检,实施精神疾病患者分类干预及宣传教育工作。

(二)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培养

1、在县医院精神病专科门诊配备3-6名精神心理疾病专科医师。

2、逐级组织开展精神疾病治疗专业人员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在岗精神疾病治疗专业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重点提高基层医护人员在精神心理疾病预防、筛查、评估、诊治、康复等方面的专业水平。

(三)规范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项目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在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管理的时候,记录家属提供来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2、定期随访。对于纳入健康管理的患者,通过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每年至少随访4次。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3、健康体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有条件的可增加血常规、尿常规、大便潜血、血脂、眼底、心电图、B超等检查。

4、分类干预。

(1)对病情稳定(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

(2)对病情基本稳定(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处于“病情不稳定”和“病情稳定”之间)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医生可在现用药物基础上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剂量,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调整过一次剂量后,可连续观察4~6周,若患者症状稳定或虽然症状明显但比上次已有好转,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若仍无效果,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若同时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要查找原因对症治疗,2周时随访,观察治疗效果。若有必要,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3)对病情不稳定(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社会功能较差,有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的患者,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四)组织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与宣传教育

组织精神疾病防治专业人员编制影音、图片、文字等形式的宣传资料,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文艺活动等多种途径开展精神心理疾病宣传教育。定期组织专家深入社区、乡村、学校等开展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宣讲普及活动,预防精神心理疾病发生。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精神疾病患者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有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重大事项的决策与部署等。

(二)明确职责分工

卫生部门

1、卫生行政部门

负责建立和完善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制订精神疾病防治工作计划与方案,组织成立精神疾病防治专家组,组织开展精神疾病管理服务监督检查。

2、专业医疗卫生机构

(1)县精神疾病专科治疗机构

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向精神疾病防治机构提供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承担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任务。

(2)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

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组织开展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管理和心理卫生教育工作。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定期随访、信息收集与报告,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提供患者服药及家庭护理指导,开展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财政部门

负责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落实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并安排有关经费。

民政部门

对符合民政部门医疗救助条件的人员,及时予以救助。

发展改革部门

负责将精神疾病防治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投资计划,安排精神卫生建设项目。

人社部门

根据实际情况,将重性精神疾病纳入慢性病管理范围,按规定报销药品费用,保障病人门诊和住院治疗。

篇2

【关键词】 患者;医院;客户服务管理

医疗服务是一家医院的主营业务,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医院的自身发展,更关系到每一个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如何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是每个医院长期追求的目标,对于医院而言,只有获得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认可,才能保证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提高医院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竞争力。

1 增强了医患沟通,避免了医患纠纷

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以及一些新医疗法规的出台,我国医生和患者之间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医患关系处理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医院的长期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现阶段以患者为导向的医院客户服务管理,可以有效的调节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关系。从现代营销学的角度分析,以满足客户需要,让客户满意为目标的营销方式被称为满意营销,医院的服务客户就是患者,为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医院必须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患者为导向,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或者患者的医学观念,帮助医患双方的相关了解,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最后有利于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以患者为导向的医院客户服务管理还体现了医学的人文精神,医务人员的职责在于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而人道主义的核心在于尊重人的权利,实现人的价值,并给以人文关怀,以患者为导向加强医患沟通,体现了医疗活动中的人性化交流,有助于避免医患关系的功利化和简单化,同时可以满足患者的自主要求,增强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医务人员只有加强与患者的相互沟通交流,充分尊重患者的生命权利,赢得患者以及家属的信任支持,才能保证医疗服务的正常开展,保证医务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心态去从事医学事业。

2 尊重患者的医疗权利,提高了医院服务质量

以患者为导向的医院客户服务管理要求医院应该尊重患者对疾病的知情权和认知权,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或者病史情况,并做到以下五点:一要知道患者的病情详细情况;二要知道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三要知道患者及其家属的苦恼;四要知道患者的家庭经济情况;五要听取患者的要求。在对患者进行诊治时,要向患者或者其亲属,介绍患者详细的病情、治疗手段、体检结果等,对于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手术并发症等意外情况及时向患者讲述,尊重患者的意见,悉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以增加患者以及家属对医院的信任,增强对医学技术局限性和风险性的了解,充分尊重患者的医疗权利,保证患者心中有数,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3 提高了医务人员素质,营造了和谐的医院文化

医疗服务的提供主体是医院的医务人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当医务人员与患者存在矛盾纠纷时,往往会影响到正常的治疗活动,进而不能为患者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但是,通过建立以患者为导向的医院客户服务管理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医务人员的工作,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强化患者服务意识。另外,在这一管理制度下,各科室医务人员之间加强了相互合作和相互了解,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也可以加强沟通了解,逐渐在医院内部形成一种工作认真负责,医务人员之间团结合作、医患之间关系融洽、服务周到的医院风气,营造了和谐的医院文化,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4 降低了医疗事故频率,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

建立以患者为导向的医院客户服务管理,加强医疗服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医务人员通过及时详细了解患者病情,严格依照患者病情开展治疗活动,提高医疗工作的科学性,避免治疗活动的随意性;另外,不同科室医务人员的协作,增强了医疗队伍的整体质量,提高医院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在遇到突发医疗事故时,各个科室可以及时作出应急措施,对患者进行抢救,医务人员内部合作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医疗事故的发生。

5 结语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医院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使医院的发展战略中心由重视医疗保健工作本身向重视患者服务方向转变,不断满足患者需求,尊重患者权利,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李永红.人文关怀与临床医患沟通体会.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36).

篇3

为进一步改善我区高血压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而知晓率、服药率、有效控制率低的现状,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与社区患者建立固定关系,对1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20个月的合作管理与随访观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分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患者均为社区及家庭病床患者,男70例,女,80例,年龄36~88岁,平均63.46岁,其中136例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患病情况见表1~3。

1.2 诊断标准 高血压诊断参考JMC-VI报告: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SBP)≥140 mm 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 Hg;或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血压虽低于140/90 mm Hg,但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高血压分期采用《1999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新的标准:收缩压140~159 mm Hg或舒张压90~99 mm Hg者为Ⅰ期高血压,收缩压160~179 mm Hg 或舒张压100~109 mm Hg者为Ⅱ期高血压,收缩压>180 mm Hg或舒张压>110 mm Hg者为Ⅲ期高血压。

2 合作管理方法

2.1 基线调查 首先通过社区慢性疾病调查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血压水平、血压认知情况、治疗情况、遵医性及日常生活行为。

2.2 患者自愿与社区全科医生建立固定关系 医生对患者实行一对一的个体化指导性管理与治疗,定期随访并记录在案。对于血压较稳定的患者,每月随访1次,对于血压不稳定者,每周随访1次,并保持电话联系,随时对患者进行指导和治疗。同时,教会有条件的患者自测血压,以便更好的指导用药,保持血压稳定。

2.3 非药物治疗与指导 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患者学习高血压防治知识,使患者了解高血压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明白高血压是一种无法治愈但可以控制的疾病,懂得肥胖、不良生活行为对血压和健康的危害。同时,大力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向每位被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发放《高血压健康教育与管理》年历,患者从中可以了解更具体的高血压防治知识,并对照月历上的生活行为良好标准进行自我监督。经过宣传教育,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了,合理膳食的占86%,有氧运动的占47%,戒烟限酒的占60%,心理平衡的占60%,体质量控制在正常范围的占34%。

2.4 药物治疗与指导 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指导患者合理使用降压药。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血压水平、合并症种类以及器官损害程度进行个体化指导和治疗。首先采用单一制剂量最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最佳的疗效,疗效不够时,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所用降压药种类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所管理的150例患者中采用单一制剂的有108例,占72%,联合用药的有42例,占28%。

3 合作管理结果

通过对1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20个月的合作管理,患者的血压有效控制水平有一定提高,良好率从24%提高到52%,不良率从12%下降到4%,具体情况。

血压评价标准:

A=良好:管理后血压在正常水平[收缩压

另外,有12例患者由于年龄大、病程长、合并症多、且伴有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在合作管理的第2、6、7、10个月分别死亡,其中6例死于肺部感染,3例死于心律失常,3例死于心肌梗死,他们的血压一般维持在收缩压130~159 mm Hg和(或)舒张压80~90 mm Hg之间。

篇4

【摘要】目的 探讨细节管理对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作用。方法 在住院患者费用清单管理方面引入细节服务管理方法,并进行跟踪观察,予以效果评价。结果 发放一日清单后患者咨询率由11.7%降至1.63%;患者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达到100%。结论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将细节服务纳入护士长管理意识,有利于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细节服务 费用清单 效果观察 住院患者

服务是医疗管理的永恒话题,用优质服务满足广大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是医疗管理最主要的目标之一。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费用仍然是社会公众所关注的热点。我院从2010年1月始科室护士长将一日清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纳入细节管理,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加以改善,并制定出一日清单的细节管理方法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科室全部住院患者,将一日清单的发放纳入细节管理,制定一日清单发放新的流程;从电脑录入、核对、再次审查、打印出一日清单、发放清单并解释费用的产生及变化等5个环节方面进行临床观察;指定专人收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统计发放清单后患者再咨询人数,对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自制患者问卷调查表,在患者出院时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进行重组后的比较。

1.2方法

1.2.1收费流程重组,最大限度减少费用误差 改变费用产生由专人负责或由责任护士录入-执行医嘱护士核对-夜班护士打印清单-制定护士发清单的方法,而是由执行医嘱护士对产生的费用及时录入,责任护士进行本人管辖患者费用的再审核,每日由护士长、执行医嘱护士与责任护士查对一次医嘱与电脑。查对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及医生联系,立即纠正,避免费用偏差,打印清单前夜班护士对作业进行审查,对病人一日清单进行预览核实,发现有误及时更正,避免一次或多次费用补录造成误差引起病人抵触不满情绪。

1.2.2一日清单发放由责任包床护士负责,保证最佳发放时间 包床责任护士在最佳时间段对分管的病人发放一日清单,责任护士保证对所分管患者的费用做到心中有数,解释到位。我们的一日清单采用当日发放昨天零点至今天零点的费用,由夜班护士打印后,责任护士在每天医生查房、执行各项处置之前将一日清单发放给病人,通过病人的核对,可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权,同时也为我们的护理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1.2.3首次发放清单时,要教会患者看清单并提前做好解释 (1)发清单时护士要向病人逐条解释易引起误会的费用问题。(2)吸氧收费时间护士按医嘱录入。(3)病人转床过程中电脑会自动计费,出现3个床费,需提前向病人解释清楚,对其他费用也会产生负号现象都需提前做好解释。(4)某些检查、治疗、手术需提前备药、物品,清单会有显示,病人在尚未用情况下会误认为多收费。所有类似这种情况都要提前告知解释,以取得患者的理解。

1.2.4患者出院前一天,责任护士要对患者的所有产生的费用进行自查,然后将费用明细送至医院审核小组审查,审查中提出的问题科室医护进行核对,出院当日将总费用清单一式两份交患者核实,无误后签字认可再结账。 转贴于

2 结果

2.1根据观察前后统计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科室共收治病人1145名,发放一日清单后再咨询人数为134人,咨询率为11.7%。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患者1286人,发放一日清单后再咨询人数为21人,咨询率为1.63%。

2.2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患者对收费产生误解或解释后仍表示不理解的共19人,占收治病人总数约1.67%。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 关于收费及一日清单管理,共发放患者问卷调查表1020份,收回1020人,满意率达到100%。

3 讨论

3.1人性化服务就是摸透患者的心理,实实在在为患者做事,事情不在大小,而是不是做到位,到位的细节才是赢得患者的砝码。如果我们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出发看问题,认真抓好服务细节上的管理,只有在细节上下功夫,增强超前服务意识,把清单管理中可能出现的、会出现的误会都提前想到,并制定出具体整改措施方便于病人,服务于病人,就可以得到患者的信任。

3.2提前做好患者费用的解释工作,大大减轻了护士长和经治医生的负担。过去,由于患者对费用的产生不明白形成误解使得我们的工作很被动,当我们变被动为主动提前做好各种解释工作后就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护士在与病人解释沟通中,做到敬语称谓,态度亲切和蔼、解释认真。在如此细致的提前解释工作中,仍会有少数病人对清单费用不能理解,责任护士要耐心细致,解释到位,直至患者满意为止,由于态度诚恳,热情主动,使患者产生极大的信任。

3.4一日清单细节管理不仅是医患之间沟通的桥梁,亦是医护人员遵守诚信服务、尊重病人消费知情权的体现。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今天,做好患者费用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工作中既要坚持“不多收、不误收、不漏收”的实施原则,更要保证患者对消费感到舒心、认可、满意。只有靠诚信基础上的细节服务来赢得患者的满意,同时也给医院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篇5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患者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越来越受到临床各科医生的重视。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创造性的、个体化的、行之有效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病人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和精神等方面处于满足而舒适状态,减少和降低患者身心的不适程度。

人性化护理要求护理工作必须由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转变为主动的服务模式,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围绕“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务,全面提高护理质量”的宗旨,我院采取有心理贴近实际的护理措施,如;进行护士的仪表培训,规范日常双语应用,送出院病人到电梯口,科室还为患者免费提供生活用品针、线、牙膏、牙刷、奶粉等,使我院的满意率明显提高,护患纠纷减少。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护理人员应该不断学习相关知识,不断加强护理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护理质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护理人员的内在潜力,处处为患者着想,时时以病人为中心,腿跑勤一点、细一点、关心多一点、对行动不便者多帮一点,注重给与服务对象人性的关怀和照顾,树立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为病人服务是我们护理工作者永远的天职。

护理工作是配合医生治疗的重要环节,都是面对着“人”这一特殊的服务对象,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同时,还要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只有通过良好的心理护理,才能使患者情绪稳定,精神愉快,安心静养,更好的配合各种治疗。护士在护理操作时必须严格根据医嘱执行治疗,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护士要熟悉本专科常用药物治疗的剂量、用法、疗程,发现问题应及时和医生沟通,不能盲目、被动机戒地执行医嘱。防范护理操作风险发生的关键是,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和专业素质,护理差错事故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疾苦和生命安危,是影响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一旦出现事故,造成的损失将是无法挽回和弥补的。护士有责任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在合理治疗时告知治疗的意义,提高患者和家属对治疗必要性的认识;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心理特点,耐心解释,向患者介绍药物治疗的作用,治疗方案、用药方法及疗程,说明治疗所用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同时注意患者对治疗药物的信赖程度和情绪的反应,有无滥用药物或不遵医嘱等行为,并予相应的指导。

给患者心理上的支持,解降心理压力,树立信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指导患者和家属严格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定时复诊。

语言是护患交流的工具,是情感沟通的桥梁,而语言交流的目的是和对方产生心灵上的沟通。我们地处新疆的南疆服务对象绝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为便于和患者的交流,要求医护人员要掌握常用的双语,医院对医护人员经常进行双语培训并不定期进行考试,科室利用早晨会前10分钟学习双语,通过医院培训和科室学习,医护人员双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护理工作要积极配合各种治疗措施,尽量避免加重病情、掩盖病情,护士的责任心是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用药的依从性及安全用药的保障。通过与患者的零距离的接触,及其细微的变化都在护士的掌握之中,这些均可为医生在治疗用药和调整药物剂量提供了依据。因此护士是医生获取患者治疗信息的重要来源,在患者药物治疗中发挥安全用药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

人性化服务的核心是尊重和理解患者,并给予相应的关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质量和品质的追求。它不仅是在形式上的新颖多样,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扩大其内涵,延伸其价值,从生理服务扩展到心里服务,主动去关注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尊重病人的权利和需求,维护病人的人格和尊严,实现人性化护理质的飞跃。一个优秀的护理工作者对待工作和病人不但要有较高的智商,更要有较高的“情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性化护理。它要求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厚重的人文修养,独特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无私的奉献精神,纯熟的专业技能,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在做好细致服务的前提下,还要努力做到应急服务和超前服务。在护理工作中,把主动换位,主动观察。主动沟通和自动关爱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乐于敬业、喜于实干,勤于学习和不断创新的健康守护者。人性化护理这一新型的护理模式已为当今护理事业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让我们在护理工作这一特色的舞台上用心,用情去塑造每位患者都爱戴的护士。

参 考 文 献

篇6

【关键词 】 优质护理服务;人工髋关节置换;满意度

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已由原来的基础护理、责任护理、整体护理迈向了今天的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达到使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为目的的优质护理服务。我院骨科以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和社会的关爱,愉快地配合治疗,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4例,于2010年3月―2011年3月年在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25-93岁,平均年龄64.2岁。股骨头坏死16例,股骨颈骨折8例。临床表现为髋关节活动障碍,不能独立行走,患者痛苦不堪。

2 护理

实施责任制分工方式,责任护士对其负责的患者实施全面、全程的人性化系统化整体护理服务,在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技术操作等各项工作按照标准执行,保证了护理工作的落实。

2.1 心理护理由于此类患者大多数饱受疾病的折磨且面临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有较强的恢复肢体功能的欲望,且希望“术到病除”,对愈后是否影响日后工作和生活十分担心[1],往往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责任护士鼓励患者表达其所担心的问题,以关心、安慰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并适时给予帮助;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特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知识、手术目的、术后效果及可能发生的问题等进行宣教,使其对疾病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患者稳定情绪,消除思想顾虑,对治疗增强信心和勇气,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2.2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调节膳食,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含钙较多的饮食,多食富含纤维素食物,多饮水,保证营养,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并减少便秘对患者带来的不便;严格要求禁烟及戒酒。

2.3术前护理

2.3.1 术前训练 责任护士将术前训练的内容及重要性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说明,使其乐于接受,积极配合。(1)术前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及有效咳嗽,预防肺部感染;(2)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以免术后因不习惯发生尿潴留或便秘。(3)指导患者练习股四头肌的舒缩运动,踝关节屈伸运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2.3.2术前检查 主要有:尿液分析,X光检查(包括胸部、髋关节),心电图检查,各种血液检查。责任护士向患者解释检查的目的及必要性后,患者愉快地接受。

2.3.3 术前皮肤准备术前检查患肢情况,如有疖、痈、脚癣、静脉曲张、灰指甲等,严格按骨科术前备皮。

2.4 术后护理

2.4.1 术后常规护理护士对患者其手术的成功表示祝贺,并以关切的口吻询问患者的感受。据有关报道,100%的患者把无痛放在术后需求的首位,也是优质护理需求最迫切的问题。通常疼痛在麻醉清醒后的2~6小时最剧烈[2]。所以,责任护士给予关心及安慰,必要时给予适量的镇静止痛剂,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2.4.2病情观察 术后去枕平卧6 小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注意患者的末梢循环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4.3 正确的卧位术后保持正确的卧位是防止关节脱位的重要措施。手术当日向患侧翻身15-20°,身下垫软枕,术后第一天床头抬高30~50°,取半卧位。术后2-3d翻身侧卧,一般向术侧翻身,伸直术侧髋关节,保持旋转中立位,胸前身后垫软枕,注意防止患肢过度内收而引起假体脱位。

2.4.4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1)预防感染: 局部感染是造成髋关节置换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为3~5%,甚至高达10%[3]。术前、术中、术后应用足量抗菌药物,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2)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1~4天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期,术后尽量减少止血药的应用,早期协助患者做踝关节的主动屈伸及股四头肌的舒缩活动,有效加速下肢静脉血回流,防止血栓形成。(3)预防髋关节脱位? 人工髋关节脱位也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术后有0.2~6.2%患者发生脱位,绝大多数发生手术后1个月内,主要与术中人工关节放置有关[3]。护理时正确搬动患肢,指导患者正确的早期功能锻炼,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耐心向患者宣传疾病知识,以加强防范意识。(4) 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动作和作咳嗽动作,翻身时拍背辅助排痰,预防坠积性肺炎;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尿管的通畅,避免尿路感染;经常按摩骶尾、枕后、足跟,有效防止褥疮。多进食蔬菜、水果,以防发生便秘。

2.5康复护理:康复护理是保证人工髋关节置换成功的关键。告知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目的与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以患者无不适感为宜。指导病人术后6h在床上做些简单的活动,如上肢运动、股四头肌收缩锻炼、踝关节主动屈伸及深呼吸运动。术后第1d,鼓励病人活动脚趾,进行股四头肌、臀大肌锻炼,注意踝关节屈伸范围要大。术后第2d,进行髋关节,膝关节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度练习,术后第3-7d继续进行髋关节、膝关节主动、被动度练习,同时增加位置转移练习,步行运动及肌力和耐力训练。

2.6 出院指导嘱病人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活动范围,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避免干重力活及剧烈的体育运动,不做盘腿动作,不跷“二郎腿”,不坐矮凳子,不坐软沙发,以防止关节脱位。术后3个月,患肢可逐渐负重,指导正确使用合适的双杖,行走由双拐―单拐―弃拐,避免屈髋下蹲。每隔半年到1年复查1次,平时如有不适应随时就诊。

3效果

本组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手术及护理,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满意度为100%。

4讨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解除髋关节疾患患者的病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该手术对人体创伤大,且多为老年患者,并发症较多,患者思想负担过重,术后康复训练难度较大。所以,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在不同的阶段有针对性地护理,并加强与医生、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才能保证全髋关节置换的成功。通过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及优质的护理服务,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的关心、关爱、体贴、照顾,真正满足了患者的需求,得到患者极大的信任和认可,积极配合治疗,并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徐志霞.对1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6):33-35.

[2] 李永岩.舒适护理在35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0.19(1):89-90.

篇7

【关键词】急救护理;模式;患者;安全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98-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步伐也日渐加快,各种突发意外事件也就接踵而来,同时,随着链条式于一体危重病学的医学管理的不断应用,医院急诊急救护理也从单一化抢救也逐渐演变成以急救、观察、转送和重症监护为一体的链条式抢救模式,并且以链条式管理为母体,多种管理模式如风险管理、分层次管理整个护理管理中也同时进行。如何让能高效率、高质量的抢救严重患者,并且能妥善处理和解决好患者家属的纠纷问题,成为评价医院管理和医院成绩的重要指标[1-2]。本文从目前国内急救护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今后的护理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1急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急救护理人员的编制不足且在临床中安排结构不科学

目前,很多医院在急诊科护理人员的配置和任命上,仍然使用的是1978年卫生部所颁布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中的相关规定与责任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其中的很多条款已经逐渐难以与快速发展的社会以及人类价值观所相呼应,因此导致很多医院存在人力资源紧缺或是人才的浪费与流失。此外,在大多数医院急诊科护士的结构安排上,很多年龄低,资历低、技术生疏的护士被安排到了急救一线,据调查,在上海市各医院急诊科护士中,有50%的护士其护龄均低于5年,对急救的相关知识以及技巧要领的掌握程度远远低于实际所需要的[3],因此,在抢救过程中,常常由于护士的专业评估知识欠缺,或未按标准操作规程工作,影响了医师的抢救质量[4]。同时,因其未在抢救前与清醒的病人或是家属解释、讲解清楚患者病情或状况,而引起患者以及家属的反感或是误解,也相应增加了医疗纠纷案件的发生率。

1.2护理管理中忽视了对急救理念的培养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医学模式的逐步改变也对急救护理工作提出了更胜层次的要求。当今急诊急救护理的评判指标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抢救患者生命,而是成为让患者与家属同时满意的集抢救及时、方法合理、效果明显、收费合理、服务周到、讲解清晰、愈合良好一体的综合护理模式,可是据调查,很多急救护理队伍的综合护理干预的理念还未形成,其只是满足于狭隘的本职工作范围,而不是积极的观察患者治疗情况或是与家属进行沟通,以了解患者与家属遇到的困难,并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法[5],其管理工作中,也尚未将此点作为考察护士综合素质的指标,故导致急救护理质量的管理局限于表面形式。

1.3急救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不够以及护理管理者经营管理理念陈旧

现代医疗水平以及抢救设备的不断提高,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与恢复效果,也对护士的实际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市场对医疗体制的改革更加迫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医疗卫生事业增加竞争与价值评价的概念,而不再是单一的公有化,跟着政府走的单纯性社会服务行业。而有些护理管理工作者的理念仍局限与传统的、陈旧的模式中,其相对应的管理手段也日趋落后。因此,导致急诊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是繁琐于医院的规章管理制度。

2急救护理管理的提高与改进,落实患者安全管理

2.1合理配备护理人员工作结构,促进所有人员的协调合作

由于急救的是危重患者,故抢救人员安排合理,各班人员协调合作,技术支持保障以及优良的团体合作是提高急救效果,减少伤残率的基本保证。在急诊护理人员的配备上,所有护士均应接受过专业的护理与基本急救技能的培训,且应保证80%以上护理人员从事急诊工作5年以上, 并且注重效率的考核与日常的理论与技能讲座,提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安排上,以每班最少4人,并且其中包含一名主管护师,弹性排班,新、老搭配合班,以做到急救时的稳、准、快,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6]。

2.2完善急救管理制度,保证科学化、制度化

完善工作评价制度是保证急救室工作科学化与合理化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急诊科应制定详尽的格式规章制度,明确各班工作职责,在其中可以进行风险模式管理或是分参差管理,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以达到护理人员在工作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可以减少医疗纠纷,保证抢救工作的有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患者的利益,同时也维护了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和义务,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公示的不同疾病的护理常规,对家属也起到了侧面的教育宣传作用。

2.3成立质量管理小组,保证护理质量的稳定优越性

在急诊科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并且制定明确的质量评定指标与相应的改进措施,由护士长担任质量组组长,质控小组担任检查委员,不定时的进行小组成员的业绩与技能考核与评价,对未达标者,由护士长进行面对面,单独的沟通与交流,然后增加理论教育与相关技能培训,从而增强全科室成员的质量管理与可控意识,促进急救急诊护理工作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海萍,章玉玲,周秋莲.加强护理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J].家庭护士,2008,6(3):811-813

[2]陈君英.急诊科护理组织管理模式调整的探索[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8):70.

[3]唐绍辉 ,马洪钊.急诊护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 ,2010,9(12):66-67.

[4]周荣慧,段秀敏.医院临床护理质量保证的探讨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7,37(10):54.

篇8

关键词:冠心病;延续护理;出院患者

中图分类号 : 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1(A)-0000-00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由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导致的心肌缺氧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1]。冠心病是目前对人类危害最大的非传染性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均位列各项疾病前列。研究证实,延续护理可以提高出院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2],减少并发症和再入院率。目前,冠心病的治疗技术虽然不断提高,但患者出院后仍存在持续用药、 病情反复和发生并发症等问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需求普遍较高[3],很难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由此可见,延续护理对冠心病出院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十分重在的意义。我们特别抽取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9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已取得满意成绩,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9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47-81岁,平均年龄(63.4±1.7)岁,病程2-14年,平均病程(4.8±1.3)年;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24例,年龄43-86岁,平均年龄(67.1±1.2)岁,病程3-16年,平均病程(4.5±1.6)年。96例患者均符合WHO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4],且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无语言和听力障碍,有认知判断能力,愿意合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对照组患者出院后一个月电话随访一次,出院后一年电话随访一次;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治疗护理的基础上施行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具体措施如下:建立患者的康复档案表,在早期康复活动中对患者进行全面指导,出院后三个月,护理人员应每个月到患者家中随访一次,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并进行指导;出院后半年,护理人员可每两个月组织患者集中进行一次健康教育座谈会,以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分享为主,共同探讨治疗护理心得;出院后一年,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定期进行电话随访、上门探视、家庭护理指导和健康教育等,详细记录患者日常生活、心理状态、用药和康复情况,指导患者定期复查,不适症状明显时及时就诊。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出院后一年的遵医行为、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和并发症情况。

1.3 疗效评定 采用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生理健康评分表(PCS)和心理健康评分表(MCS),了解患者的心理、生理等恢复情况,得分越高说明康复效果越好,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涉及患者的遵医行为、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用药、饮食、运动、自我监测和复查等遵医行为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出院后一年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25%明显低于对照组22.92%(P

3 结论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采用出院延续护理服务后, 患者能够合理用药、合理饮食、坚持锻炼、定期复查,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较低,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遵医行为、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日益增加,老年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随之日益升高,冠心病作为老年患者常见的心血管疾病[5],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以往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仅限于住院治疗,出院即意味着护理服务的结束。患者常因为不当的生活习惯和对疾病认识的匮乏影响病情的稳定,不利于冠心病患者的康复。延续护理即过渡性照顾,是采用一系列行动设计保证患者出院后仍能获得医院各相关科室的协作性及连续的护理,包括经医院制定的出院计划、转诊、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指导和随访。冠心病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护理以合理用药、发病的急救、康复锻炼和日常保健为主,采取上门探视、电话随访、健康座谈等方式相结合的护理服务模式,建立医院-社区-家庭的联合服务模式。

通过对出院患者施行延续护理服务, 提高患者对冠心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 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监测、自我保健和自救能力,减少了冠心病的反复发作;患者学会了控制自己情绪,降低了不良情绪对冠心病的影响;通过调整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出院后施行延续护理服务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和治疗效果,减少了病情的反复和并发症发生,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资料

[1] 刘冠英,梁碧君,容超兰等.延续护理模式在冠心病出院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7):809-811.

[2] 姜小翠.延续护理模式在60例冠心病出院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23):139-139.

[3] 刘平,张璐.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2):50-51.

篇9

云南省普洱市中医医院内科 云南省普洱市 665000

【摘 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评价。方法:将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120 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在整体护理质量、护理人员行为、护理差错发生等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在冠心病治疗中效果显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冠心病;优质护理服务;应用评价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绞痛是典型的临床症状,患者承受了极大的身体痛苦及心理压力[1]。为了打破常规护理模式的单一性,本研究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力求做到整体化、个性化、创新化,为冠心病的护理提供新的思路,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120 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 例,男39 例,女21 例,年龄45-78 岁,平均年龄(62.3+4.2)岁,病程1-6 年不等;对照组60 例,男42 例,女18 例,年龄43-79 岁,平均年龄(60.6+4.4)岁, 病程1-8 年不等; 所有患者均符合1979 年WHO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其中,单纯性心肌梗死64 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3 例,心绞痛间歇期33 例;冠脉单支病变57 例,冠脉二支病变32 例,冠脉三支病变31 例;排除合并其他心脏疾病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严重程度、病程等无明显差异,可对比分析。

1.2 优质护理服务方法

(1)常规护理。完善病房管理制度,制定作息时间,注意休息,规定饮食,避免暴饮暴食,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对于处于心绞痛发作期者,绝对卧床休息,协助患者翻身,并加强对皮肤的护理。(2)心理护理。冠心病患者常面临巨大心理压力,特别是发病时严重的心绞痛,患者恐惧、焦虑感尤为严重。(3)疼痛护理。分析患者疼痛的原因,判断疼痛程度,制定缓解疼痛的方法防止患者排便时用力过猛导致意外[2]。(4)睡眠护理。对于因疼痛影响难以入睡或睡眠质量差者,护理人员耐心倾听患者失眠的主诉,帮助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逸的休息氛围。(5)康复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指导患者生活自理,并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并帮助患者逐步开始训练。告知患者如发生疼痛、胸闷等不适症状应尽快就医。进行用药指导,避免患者漏服误服,定期进行复诊[3]。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质量,包括整体护理质量、护理人员行为、护理差错发生,每项评分满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质量越好。(2)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17.0 统计分析软件包。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采用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 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见表1。观察组在整体护理质量、护理人员行为、护理差错发生等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见表2。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病情复杂,临床症状重,并发症多,疾病变化快,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传统的护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冠心病的临床护理要求,患者的满意度也较低。优质护理服务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使护理责任落实到位,专业内涵得到深化,整体护理水平得到提升。优质护理服务从身体、心理、饮食、康复等各个方面提供全面细致的护理,想患者所想,给予患者最大限度的关怀和帮助,使其积极面对疾病及治疗。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在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优质护理服务能够协助治疗效果的发挥,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晓慧, 陈彦刚. 优质护理服务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0):4096-4097.

篇10

【关键词】无缝护理;留观患者;身心恢复;SAS;SDS

无缝护理模式是临床上极富人性化的一类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具有全面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可在极大程度上满足患者需求,提高患者对院方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1]。在此次调查中,我科以无缝护理模式对急诊留观患者进行护理,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00例急诊留观患者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为35~69岁,平均年龄为(50.1±3.5)岁;对照组患者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为37~65岁,平均年龄为(49.2±2.7)岁。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先进行相应的治疗处理。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以无缝隙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具体情况如下:①无缝隙小组成立。我科设立专业的无缝隙护理小组。在对患者进行急救过程中,由小组带领人对组内各成员的工作任务进行划分,每位成员按规定要求完成自身所安排到的任务。在日常工作中,我科对无缝隙小组成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急救知识、专业急救技巧、日常临床护理、护患沟通技巧等,使得护理小组具有专业性及规模性。②全天候值班模式。对于部分严重急症患者,需安排医护人员进行全天候的观察服务。我科对无缝隙小组的排班模式进行调整,包括白班9:30~18:00、晚班18:00~2:00、夜班2:00~9:30。被安排到的值班人员,需严格遵守上下班时间,遵守正常的工作制度,对于较忙的阶段,我科适当增加辅助人手,给予值班人员一定的帮助。同时,我科还对无缝隙护理小组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进行考核,保障以最佳护理状态对患者进行护理。③护理要求无缝隙化。对于不同疾病的患者,应以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我科将无缝隙护理人员进行分类,安排专业人员到每个科室进行护理,使得护理模式具有针对性[2]。每位护理人员安排相关的培训,使得在护理工程中的培训具有专业性。

1.3 诊断标准 以SAS、SDS评分作为患者的诊断标准,具体划分情况如下:①显效:SAS、SDS评分均小于50分;②有效:SAS、SDS评分均小于60分;③无效:SAS、SDS评分均在60分以上。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2 结果

2.1 患者身体恢复情况比较 进行相应的治疗与护理后,两组患者身体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相比之下,观察组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留观时间为(2.5±0.5)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留观时间为(5.0±1.3)d;两组数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心理状态比较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无缝护理模式是临床上以全面性、合理性为一体的优质护理模式。该种护理模式对患者的在院生活、疾病治疗、治疗后护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涉及,可有效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使得患者的满意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无缝隙护理模式还可使得患者的恢复进程加快,缓解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理压力,使得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增高[3-4]。本研究证实,无缝护理模式可促进急诊留观患者的恢复,对患者心理状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总之,无缝隙护理模式对急诊留观患者进行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该种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徐琼英.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4-15.

[2]裴华.无缝隙护理模式对急诊内科患者身心恢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9):90-91.

篇11

1临床资料

2010年2月~2013年3月,我科共收治老年临终患者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65~93岁,平均年龄(71.2±3.6)岁;病程3~25年,平均病程(13.7±2.4)年。

2优质护理服务措施

2.1转变护理观念,强化优质护理服务认识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内容,建立和强化“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护理理念。让护士学会换位思考,全程了解患者的需求,树立护理人员的爱心、耐心、同情心和责任心,主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做患者生命的守护神。

2.2 采用APN 模式排班,实行责任包干制改变传统排班模式为APN 排班模式,减少了交班次数,实行了全程式连续性排班工作模式,有利于对患者病情的全面观察,减少了护理缺陷及差错[3]。病区护士长实行弹性排班,根据工作量调整各时段、各班次的人力配置。将连续性排班模式与护士的分层次管理相结合,实行责任包干制,临床护士承包到人到床。将不同层级的人员相互结合分成几个相对固定的小组,每位注册护士均为责任护士,每位责任护士分管6~8例患者,责任护士负责所分管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包括生活护理、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危重患者或高难度的操作由高年资主管护师承担。使护士的工作重点由完成各项治疗转变为完成所负责的患者所需的各项护理服务,切实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服务。

2.3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据调查显示,近70%的临终患者,尤其是40 岁以上的患者对舒适的病房环境要求特别突出[4]。将老年临终患者安置在单人间,室内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室温以20~22℃为宜,湿度为50%~60%;采光好,设施方便、安全,厕所安装扶手、呼叫铃;走廊有扶手,地面设防滑地板;床四周有护栏,可升降高度,方便患者上下床;科室还有冰箱和微波炉方便患者使用;患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病房做一些简单的布置,,床头可摆设一些鲜花、照片等;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使其安祥的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2.4加强基础护理建立责任护士分管患者评估表及患者生活护理巡视记录卡,每位责任护士早晨7:30分上班,巡视病房,做好晨间护理,对所分管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填写责任护士分管患者评估表,根据所评估的内容和结果实施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功能锻炼、健康教育等内容。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洗澡或床上擦浴、洗头1~2 次/w,及时更换衣裤,特别是大小便失禁者,注意会阴、皮肤的清洁,保持干燥,必要时留置导尿管;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定时协助更换卧位,维持良好、舒适的,按需使用气垫床,预防褥疮的发生;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在晨起、饭后、睡前协助患者漱口,临终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下降以及大量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使用,极易引起口腔内菌群失调而发生感染、溃疡,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口腔护理液,口腔护理1~2次/d,操作时动作轻柔,并注意观察口腔内的情况;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对有吞咽困难的临终患者,必要时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以保证营养的供给。

2.5 加强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过程[5],它是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安全宣教、疾病知识、用药知识、饮食指导、康复锻炼等方面,将不同病种的健康教育内容整理成册放于病区走廊的宣教架上便于患者及家属查阅。由于老年人视力、听力、记忆力减退等特点,建立健康教育需求表,每月发放1 次,及时了解患者需求。建立健康教育登记表,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融于日常的治疗护理中,宣教内容详细化、个体化,教育方式多样化,如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多媒体授课、现场示范等,便于患者的理解和执行。

2.6心理护理临终患者的心理反应极其复杂,护士应与家属默契配合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评估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针对不同的心理素质区别对待,遵循“因人而异、因情而别”的原则,做好心理调整。针对临终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用自己良好的态度、情绪、行为、动作去影响和改善患者的心境,帮助其从死亡的阴影中解脱出来,使其树立开朗、豁达的死亡观,认识到死亡是生命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类生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从而坦然面对,走完生命的最后时光。

2.7临终患者家属的人文支持临终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家属也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又要付出许多艰辛的劳动,他们自身的生理需求难以得到足,身心疲惫,因此,做好家属安抚和照顾至关重要。一方面,要通过对患者的细心关怀照顾,使家属的心理得到安慰; 另一方面使家属对患者病情的进展及预后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做好充分心理准备;此外,临终患者最怕寂寞和无人照料,适时指导、协助家属参与护理,有助于患者症状缓解和减轻患者孤独无望的悲观情绪,,也可使家属在患者去世之前充分尽到义务。

3效果

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以来,医院护理部、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每月定期不定时的对护理质量、患者家属满意度、健康教育等情况,采用现场查看、提问、发放调查表等方式进行考核。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均在99.1%以上;健康教育的覆盖率及患者家属对健康教育的知晓情况分别为99.5%和98.9%。

4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重视对临终关怀的探讨,临终关怀是一项让“逝者魂安,生者心慰”的崇高事业[6]。对于老年临终患者这一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将护理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工作中,由责任包干护士对其所负责患者的提供所有护理工作,包括生活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健康指导等进行全面、全方位负责。护士主动服务的意识明显增强,主动为患者做生活护理、健康教育及与患者交流沟通,使患者感到放心、贴心,有力的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融洽了护患关系,避免了不安全隐患的发生,实现了患者满意、家属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的目的,满足患者生理及心理需要,维护患者的尊严,使患者安详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6.

[2]陈爱萍.老年患者临终关怀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77.

[3]王海英,伦丽芳,周柯. 连续性排班结合责任制分组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2009,24( 7) : 56 - 57.

[4]王淑英,王彩云. 临终护理的现状与展望[J].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 4) : 281-283.

篇12

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优质护理;护理效果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KA)为用于膝关节畸形与屈曲重建的治疗手术[1]。相关研究证实,患者其术后恢复情况与其围术期护理、术后锻炼关系密切。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即从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加以护理,采用优质护理可将整体护理理念全面有效地贯彻落实于护理实践,促进护理质量的改善,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2]。本文分析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需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需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本研究82患者中,男45例,女37例;年龄35~72岁,平均(53.8±6.1)岁;43例为骨性关节炎,21例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8例为创伤性关节炎,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1),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及病情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故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该组病例予以常规护理,即在术后对其做好相应的感染预防护理即功能锻炼之到,对其日常饮食加以指导并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鼓励其积极面对。

1.2.2观察组 该组病例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①强化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行相应培训,对其护理技能进行定期考核;②在患者入院时向其详细介绍医院的环境、医务人员专业能力以及相关医疗设备以确保其对康复建立信心[3]。对患者疑问,医护人员应予以耐心解答,住院环境应干净、舒适,以使其保持心情愉快;③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注重与患者有效沟通方法与技巧的学习与掌握。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适当疏导以帮助其建立信心,积极面对;④加强健康宣教,向其介绍相关疾病知识。

1.3观察标准 对两组病例护理效果进行客观记录并对比,主要包括: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关节屈身活动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则以(%)表示,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病例主要观察指标对比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关节屈身活动度等主要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病例,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病例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41例中,1例出现切口感染,2例出现关节内翻畸形,并发症发生率达7.3%(3/41),而对照组41例中4例出现切口感染,8例出现关节内翻畸形,其并发症发生率达29.3%(12/41),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疾病生理模式以无法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对膝关节炎患者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可有效改善其关节功能,通过为患者重新建立关节来促进其正常生理机能的尽快恢复,提高生存质量,然而该手术术后恢复与医护人员技术水平紧密相关,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处于不断退化状态,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发生感染、便秘、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几率较高,使得其身体负担、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加重[4-5]。

所谓优质护理服务,其实质为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服务理念的临床护理服务。董银梅[6]等指出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骨科患者在帮助其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同时还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形成。优质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向患者耐心详细地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以确保患者及家属能够对该疾病更为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提高其治疗依从性,膝关节功能在术后及早恢复。护理期间应加强同患者的沟通,对其个人感受应予以重视,对其及时实施心理疏导等护理措施将有助于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的有效缓解,提升治疗效果[7-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关节屈身活动度等主要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病例,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12.612,10.346,14.071,P

综上所述,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与人工关节置换患者临床护理可有效缩短其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帮助其术后尽早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武秀梅,李丽宏.人工关节置换术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9):433.

[2]章金枝.优质护理服务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应用的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7):119.

[3]马晓梅,于红,梁侠,等.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1,18(12):15-16.

[4]李兴华,唐杰,周绪琴骨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预防患者膝关节僵硬康复训练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7(2):286-287.

[5]张银平,黄桂林.导师制小组护理工作模式在骨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9(6):236.

[6]董银梅.优质护理服务对骨科患者康复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2,11(6):179-181.

篇13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骨科;人工关节置换

近年来, 体内带有关节假体而长期生活的人数不断增加, 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向防止和降低手术后远期并发症,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骨结构的后期破坏[1]。假体失去骨的支持作用而发生松动, 是导致人工关节后期失败的主要原因, 是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的主要方向。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本科收治的96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进行护理干预,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本科收治的96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8例。观察组男25例, 女23例;年龄30~68岁, 平均年龄(53.6±5.8)岁;骨性关节炎26例, 类风湿性关节11例, 创伤性关节炎11例。对照组男27例, 女21例;年龄32~66岁, 平均年龄(53.1±5.5)岁;骨性关节炎24例, 类风湿性关节12例, 创伤性关节炎1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48例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 观察组患者则按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实施护理, 具体如下。

1. 2. 1 功能锻炼的指导 ①术后2~3 d疼痛缓解后, 指导患者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未固定关节的活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者, 为使股四头肌坚强有力, 术前2~3周开始锻炼股四头肌。②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者, 拆线后即可坐起, 在床上练习关节活动。待患者适应直立姿势后, 可扶拐下地行走。行走时应注意保护, 防止跌倒摔伤。③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6~7周去除管型石膏, 练习股四头肌主动活动, 练习伸屈膝关节, 但在晚上睡觉时可用长腿石膏托将膝关节固定于屈曲20°位, 持续6~7周[2]。

1. 2. 2 心理护理 髋、膝关节长期病痛, 严重畸形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手术后的创伤, 经济负担的加重, 术后恢复不满意及术后锻炼的艰苦, 常使患者出现急躁不安、信心不足、意志消沉、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护士应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详细的解释、指导和安慰。与患者共同分析病情, 引导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 介绍康复过程, 使患者做好长期康复训练的心理准备。并争取家属和亲友的帮助和支持, 必要时让术后恢复好的患者与其交流锻炼体会, 以激发患者对治疗的兴趣和信心[3]。

1. 2. 3 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术后抬高床脚, 患者下肢穿弹力长袜, 嘱患者做深呼吸运动和下肢肌肉收缩活动, 尤其是让患者主动用力做踝关节屈伸运动,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如病情允许, 尽早下床活动。如患肢出现不明原因的下肢肿胀、局部疼痛, 可立即通知医生, 协助做好B超和下肢血流图检查, 及早确诊和治疗。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拆线时间、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和并发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拆线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而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是用生物相容性与机械性能良好的材料加工而成的一种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人工关节置换就是将已经失去功能的关节切除和修整, 放置特定的人工关节使其重新获得功能, 因此人工关节对那些关节破坏已到晚期的患者、没有其他治疗办法的患者来说,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术后配合有计划的康复训练, 能最大限度地改善关节功能, 矫正畸形和缓解疼痛。人工关节置换成功的关键是不仅需要设计合理的假体、精湛的现代医疗技术水平, 同时还要有充分的术前准备、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围手术期精细的专科护理、周密的康复锻炼计划以及患者的密切配合。本组资料显示, 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优势护理服务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丽苹, 吴悦, 黄天霞.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中医临床研究, 2014(31):122-123.

[2] 钟光云. 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5(1):34-36.

[3] 满玉皎.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作用效果分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1):103-104.

篇14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护理模式;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119-02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骨科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所致疼痛、不稳、畸形等行走活动障碍的有效手段之一[1]。手术治疗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医师手术水平的优劣,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也可提高此病患者的治愈率,促进患者康复[2]。本科对2011年4月~2012年6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96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其中,骨性关节炎7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2例,创伤性关节炎1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中,男26 例,女 22例;年龄 27~62岁,平均(46±5)岁;对照组中,男24例,女24例;年龄26~61岁,平均(45±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心理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小组制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1.2.1 心理护理 行关节置换患者大多数是老年患者,因行动不便、长期久卧、生活不能自理,常产生焦虑、消极、恐惧等不良情绪[3]。患者主要对其体内置入的人工关节存在疑虑、恐惧心理,担心安全性和预后,护理人员可通过视频使患者了解人工置换手术的适应证、手术大致过程及手术前注意事项,介绍近几年的成功病例。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倾听患者的意见及要求,消除不良情绪,增强信心。

1.2.2 小组制护理服务模式 护理人员和患者分小组并编号,每组护士各负责一组患者,由各组组长负责本组患者的各项护理。根据病情摆放正确以保持相应的关节功能位,如髋关节置换患者平卧时双下肢用软枕或“V”形海绵垫使患肢处于外展位,患肢穿“丁”字鞋。术中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病情等变化情况;对于骨折患者注意固定骨折部位,限制局部活动,协助、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的功能锻炼;对长时间卧床的患者进行定时、定次翻身,以防压疮、关节僵直、肺部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发生[4];制订康复锻炼计划,教会其训练方法,出院后嘱咐患者按照康复计划进行,要避免剧烈运动;发放医患联系卡,便于患者随时与医生、护士取得联系,解答相关问题。

1.2.3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护理人员分组编号,设立1名责任护理,1组护士负责5~6例患者的各项护理服务,责任护理负责所有患者的各项护理工作。护理措施在小组制护理模式的基础上,每天对各病房开窗通风,定时消毒,保持室内恒温、恒湿及空气新鲜,预防肺部感染。严格规范患者的作息时间,减少病室闲杂人员的出入,营造良好的作息环境;增加晨间护理,检查伤口引流管是否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翻身时防止拔出引流管;床上擦浴1次/d,保持皮肤清洁,特别是腹股沟、腋窝处皮肤,抹洗擦干后予以爽身粉皮肤,及时用温水擦拭被大小便、伤口渗出液污染的皮肤;变换患者后,对受压部位辅以按摩,尤其是骶尾部、肩胛区、内外踝、足跟及肘部;饮食方面多食易消化、易吸收、高蛋白、含钙质丰富的食物,多饮水;出院后,定期电话回访,进行健康宣教及提醒患者按时复诊。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做到护理技术专业化、护理服务个体化、护理服务人性化[5]。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时间、拆线时间、术后100 d平均关节屈伸活动度及患者满意度。

1.4 满意度评价方法

参照袁霞等[6]研究标准,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发放问卷并当场完成收回。本研究共发放问卷96份,均全部收回,有效问卷率为100%。满意度=(很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的疼痛缓解时间、拆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7%(P

3 讨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可通过外科技术将人工关节植入体内,代替患病关节功能,达到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7]。近年来,随着生物材料与外科技术的进步,关节置换从膝关节置换和髋关节置换逐步发展到了肩关节、肘关节、踝关节置换,甚至腕关节、趾间关节等小关节置换,据统计,80%以上的患者可以正常使用植入的假体长达20年以上,甚至伴随其终生[8]。成熟精湛的人工置换技术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优质的护理干预和康复训练可保证手术效果达到理想状态,促进患者康复。因此,建立一套科学优质的护理模式,不仅是手术成功的保障,也是医护人员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院对人工置换术患者分别采用了小组制护理模式和优质护理模式,通过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疑虑、恐惧心理,做好术前准备。通过定时、定次的翻身,有效预防压疮形成;通过开窗、室内消毒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通过制订康复计划,缩短疼痛缓解时间、拆线时间,增加了平均关节屈伸活动度,进而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提示,优质护理模式可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满意度,因此,两组模式均能为患者提供全程护理服务,但采用优质护理模式时,护理更细致、全面,重要的是职责明确,做到了各司其责,责任到人,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总之,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可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王彩云,贾金秀.实施护理垂直管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32-33.

[2] 梁晓燕,红霞,文娟.整体护理干预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30(18):39-40.

[3] 廖薇,罗凯燕.心理护理在围手术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04,12(S1):95-96.

[4] 颜嘉曼.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实施[J].求医问药,2012, 3(10):309.

[5] 程千,谷贵山.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评估系统[J].中国康复,2005,20(5):307-308.

[6] 袁霞,刘文莉.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11(5): 1072-1073.

[7] 范丽娟.护理干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2,10(14):1831-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