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质灾害的防护范文

地质灾害的防护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质灾害的防护,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质灾害的防护

篇1

关键词:排水工程;格构锚固;挡墙;坡面防护。

中图分类号: S276 文献标识码: A

工程概况

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某地质灾害防护工程地处于丘陵地貌,位于山丘与丘间谷地交界处,山丘均由花岗岩构成,表层风化强烈,风化土厚度变化较大。边坡坡体主要由坡残积土以及全~强风化花岗岩构成,坡体岩土层的工程性质较差。边坡主要由第四系坡残积土组成,属于岩土质边坡,土性以砂质粘性土为主,结构松散,孔隙发育,遇水极易变形和崩解,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土体抗剪强度较低。

根据该边坡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地质环境特征,并结合稳定性和危害性分析,提出以下防治措施(如图):即排水工程+格构锚固+重力式挡墙+坡面防护(绿化)。

2、主要施工工艺、技术要求

2.1施工顺序

边坡施工开挖应自上而下有序进行,并保持两侧边坡的稳定,保证弃土、弃渣不导致边坡附加变形或破坏现象发生。边坡施工工作宜在枯雨季节进行。

施工顺序:削坡坡面平整挡土墙施工锚杆施工格构梁施工截排水施工培土绿化养护。

2.2挡土墙施工

(1)挡土墙材料使用浆砌块石,块石强度等级应不低于 MU30,块石表面应清洗干净,施工必须采用座浆法,严禁干砌,砂浆填塞应饱满,砂浆等级不小于 M7.5。挡土墙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 200kPa。挡土墙所用块石上下面应尽可能平整,块石厚度不应小于 200mm,露面应用 M7.5砂浆勾凸缝。应分层错缝砌筑,基底和墙趾台阶转折处不应有垂直通缝。

(2)墙后填土宜优先采用透水性好的碎石土,砌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70%时,分层夯实。当采用粘性土作填料时,宜掺入适量的碎石夯实,密实度不小于 85%。不应采用淤泥、耕植土、膨胀性粘土等软弱有害岩土体作为填料。墙背填料综合内摩擦角不小于35°,压实系数不应小于 0.94。

(3)为排出墙后积水,应设置泄水孔。泄水孔采用φ80 PVC管,水平间距 2m,倾角不小于 5%,进入填土侧管壁带孔,外包滤网。上下左右交错设置,最下一排泄水孔的出水口应高出地面 ≥200mm。

(4)挡土墙背侧应设置 200mm~400mm 的反滤层,泄水孔附近 1m 范围内应加厚至 400mm~600mm。回填土为碎石土或砂性土时,应在最低排泄水孔下部,夯填至少 300mm 厚的粘土隔水层。

(5)墙顶用水泥砂浆抹成 5%外斜护顶,厚度不小于 30mm。

(6)挡土墙沉降缝每 15m~20m 设置一道,缝宽 20~30mm,缝中填沥青麻筋、沥青木板或其他有弹性的防水材料,沿内、外、顶三方填塞,深度不小于 150mm。在挡土墙拐角处,应适当加强构造措施。

(7)基底力求粗糙,对粘性土地基和基底潮湿时,应夯填50mm厚砂石垫层。在施工前要做好地面排水工作,保持边坡坡面干燥。

2.3锚杆施工

(1)成孔

采用干钻成孔,锚杆成孔直径为φ130mm。钻孔要求孔壁平直,终孔后要求清净孔内残渣。钻孔倾角偏差不超过±2°。钻进过程中应对每孔地层变化、进尺速度、地下水情况以及一些特殊情况做现场记录。若遇塌孔,应立即停钻,进行固壁灌浆处理,注浆36h后重新钻进。

(2)锚杆制作

锚杆杆体采用φ25钢筋。为确保钢筋在孔洞中定位准确,每隔2m设置一个定位支架,锚孔定位力求准确,偏差不超过 ±10mm。

(3)锚杆安装

锚杆制作好后,应尽快使用,不宜长期存放。安装采用人工推入法进行,安装时,应尽量保持平顺,下到孔底时应适当上提,以避免压弯,对于边坡下部锚杆因靠近房屋难以入孔,可分段下放在孔口处焊接。

(4)注浆

普通锚杆为全粘结型锚杆,全孔注水泥砂浆。注浆材料应选用合格材料,水泥标号PC32.5R。注浆压力宜为 0.5~1.5MPa,水泥砂浆水灰比为 0.4~0.5,灰砂比为3:1,浆体强度不低于 M30。

注浆时应将注浆管置入离孔底不大于300mm,待孔口返出水泥浆浓度与搅拌注入的水泥浆浓度一致时方可停泵,并做好注浆记录。

2.4格构梁施工

格构梁采用现浇施工。施工前应先进行锚杆、锚索施工。格构梁施工程序为:清坡—挖槽—支模—钢筋绑扎—浇注。钢筋混凝土格构梁应整体嵌于边坡中,护坡坡面应平整、夯实,无溜滑体、蠕滑体和松动岩块。

应对格构梁开挖的岩性及结构进行编录和综合分析,将开挖的岩性与设计对比,出入较大时,应进行变更处埋。

混凝土及钢筋施工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1)的有关规定。

2.5喷射砼施工

坡面喷射120mm厚 C20砼,内铺φ8@200×200钢筋网,加强筋2φ16,梅花型布置焊接于普通锚杆头部。坡面填土层深度范围内按2000mm×2000mm设置泄水孔。泄水孔采用φ50 PVC管,管长500~1000mm,管身环向钻眼,外包纱网。

2.6截排水施工

(1)填土基础必须按规定尺寸分层夯实,每层20cm,压实系数大于0.90。

(2)开挖出的沟基,如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要求时,应进行地基处理加固,如除泥换土,填石砾石料,扰动土夯实,灰土夯实等。

(3)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绑扎钢筋和安装、固定模版。

(4)排水沟底板和边墙砌筑要求砌筑层面大体平整,块石大面向下,石块间必须靠紧,石缝要以砂浆填满捣实。

(5)砌石时,基础铺设50~80mm砂浆垫层,第一层宜选用较大片石,分层砌筑,每层厚约250~300mm,每层由外向里,先砌面石,再灌浆塞实,铺灰座浆要牢实。

(6)沟渠开挖与边坡处理:排水沟采用人工开挖,开挖深度必须大于沟底厚度与侧边墙高度之和,开挖边坡比1:0.15~1.:02。浆砌后两侧超挖部分用粘土进行回填夯实,确保水渠稳定安全。

(7)截水沟应能保证迅速排出地面水流,沟底纵坡不应小于0.3%,以免水流停滞;截水沟弯曲段的弯曲半径,应保证圆滑顺畅,不应小于沟底宽度的5倍;陡坡和缓坡段沟底应设伸缩缝,沟间距为10~15m。

(8)消能池根据边坡地形条件设置在跌水槽落差较大区域或跌水槽汇入市政排水系统位置处,为防止泥沙堵塞截水沟,沉砂池应根据边坡地形条件设置在截水沟出水位置处。

2.7格构内喷混植草

喷混植草即采用混凝土喷射机把基材与植被种子的混合物按照设计厚度均匀喷射到边坡表面,喷混植草的基本构造为:钢丝网(或者土工格栅网)和基材混合物两个部分。

三、主要参数、效益

在在坡残积土以及全~强风化花岗岩等岩土质边坡施工,采用排水工程+格构锚固+重力式挡墙+坡面防护(绿化)施工技术,使得本工程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具有以下优点:材料选材方便,价格低廉。恢复自然、因地制宜、经济美观。施工进度快,质量有保证。

篇2

【关键词】岩质边坡;地质灾害治理;SPIDER;主动防护网;崩塌;治理

1.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产生了大量的地质灾害问题,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就是其中一种,包括滑坡、崩塌等灾害,因此需要对边坡进行稳定防护。主动柔性防护系统具有高柔性,高防护强度,易铺展性,可适应任何坡面地形,安装程序标准化、系统化。SNS(Safety NettingSystem)系统是以钢丝绳网作为主要构成部分,并以主动防护(覆盖) 和被动防护(拦截) 两大基本类型来覆盖和拦截风化剥落、崩塌落石、爆破飞石、泥石流及岸坡冲刷等斜坡坡面地质灾害的柔性安全防护系统技术和产品。

2.SPIDER 主动防护网系统

SPIDER 主动防护网系统是基于RUVOLUM 理论设计,主要由高强度钢绞线螺旋网片、预应力钢筋锚杆、专用锚垫板构成,新型高质量高强度的主动防护系统。主动柔性防护系统覆盖包裹在所需防护斜坡或岩石上,以限制坡面岩石土体的风化剥落或破坏以及危岩崩塌(加固作用),或将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运动( 围护作用),充分利用了高强度钢丝和钢丝绳材料的柔性来发挥其“以柔克刚”的优势。该SNS 系统主要由SPIDER 高强度钢绞线螺旋网片、预应力钢筋锚杆、专用锚垫板等部分构成。采用预应力钢筋锚杆和专用锚垫板进行紧固,其承载能力优于目前所有的柔性边坡稳定系统。适用于土质边坡和岩质边坡整体稳定加固、各类孤石危岩加固,也可结合深层锚固措施进行滑移治理。所用的高强度钢绞线螺旋网片主要参数见表1。

该SPIDER 主动防护网系统构件简单,安装更高效; 所采用的特殊的网片及锚固形式,带来更大的坡面预压力,更优化的系统内应力传递; 并且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3.边坡现状介绍

3.1 边坡概况

该边坡位于石忠高速公路某段,路段长0.63 km,高约40 m,规模较大,边坡全貌见图1。主要灾害为危岩体( 块) 和崩塌,边坡高度很高,最高处约47 m。边坡陡峭、悬石多,发育多处危岩体( 块) 、裂隙,很不稳定,经常出现落石和塌方,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直接影响公路的畅通,严重威胁过往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当地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已将该段路列入“重大隐患整治”路段,故急需对该边坡进行治理。

3.2 边坡工程地质特征

1) 地质构造。该边坡位于沁水构造盆地—复式大向斜向的南段近核部位,次级褶皱极为发育,往往成群或成列呈现,拥有褶皱曲幅度不太强烈的构造特征。沿线出露地层比较简单,以古生界二叠系和中生界三叠系为主。主要出露有: 古生界二叠系石千峰组二段砖红色砂质泥岩、紫红色长石砂岩。中生界三叠系二马营群管上组的肉红、黄绿长石砂岩与暗紫色、红色砂质泥岩。

2) 气象、水文。项目所属区域属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较充足,昼夜温差大。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气候差异很大,西、南温和,东、北寒冷。年均气温9.4 ℃,一月- 6. 7 ℃,七月24.8 ℃。年降雨量约600 mm,霜冻期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无霜期180 d。

3) 地质条件。该段边坡坡度约80°,边坡坡面为砂岩和泥岩互层,泥岩和砂岩反倾,倾角为10°,泥岩厚度1.0 m ~ 1.5 m,砂岩厚度3.0 m ~ 5.0 m,边坡坡面危岩体( 块) 较多,边坡坡面泥岩层不断风化脱落,从而上部砂岩悬空,最终形成危岩体( 块) ,危及道路及行车安全。

4.边坡治理工程设计

4.1 边坡崩塌的治理工程方案确定

根据现场勘察,边坡坡面为砂岩和泥岩互层,泥岩和砂岩反倾,故该段边坡整体稳定,没有沿岩层结构面滑动的可能。但在雨水入渗、重力、震动及其他地质应力的作用下,边坡岩体裂隙发育,出现表部岩块崩塌,尤其是岩层表层中的泥岩部分掉块后,砂岩部分悬空,将出现拉应力区,导致边坡岩体张裂、松动,造成崩塌。该段边坡较陡,没有设置被动防护网的地形条件,因此对边坡坡面采用SNS 主动防护网进行覆盖防护。根据边坡的现状,先对边坡的危岩体进行清理,再采用SPIDER型主动防护网进行坡面防护。边坡工程典型断面见图2。

4.2 施工顺序

该边坡治理工程的总体施工顺序如下: 坡面危岩清除锚杆孔定位钻孔注浆防护网安装。

5. SPIDER 主动防护网系统使用效果

5.1 效果评价

本路堑边坡经过预防护处治后,基本防止了边坡松散堆积体在暴雨冲刷下的坍滑,确保抗滑桩和锚杆施工期间的边坡稳定性。在抗滑桩施工和锚杆注浆施工后,再进行清方卸载,最后进行绿化生态防护,施工期间未再出现大的变形。该边坡施工完成并通过绿化处理后,外观效果较好。经历了几个暴雨季节,运营多年多来,根据监测情况,边坡处于稳定状态,见图3,图4。

6.结语

SPIDER 柔性防护网作为一种新的标准化、定型化的防护系统,从在以上边坡崩塌治理工程中运用实际情况看,有较强的适应性能,且结构简单、施工周期短。同时采用较高的防护能级以及特殊的材料工艺具有安全、耐久性能,可确保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实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张述清,李海鹏,高继峰.破碎岩质高边坡挂网防护施工技术[J].西北水电,2008( 1) : 36-38.

[2]卢向德,樊晓燕,王常让.拉西瓦水电站边坡防护工程柔性防护网的应用[J].水力发电,2009( 7) : 90-92,96.

[3]汪敏,石少卿,阳友奎.主动防护网中钢丝绳网抗顶破力计算方法研究[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0( 3) : 8-12,41.

[4]陈辉.柔性防护系统在高边坡处理中的应用[J].水电与新能源,2011( 2) : 47-50.

篇3

【关键词】柔性防护网;,地质灾害;施工要点

【 abstract 】 east qing highway management area scenic are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flexible defend the management, the application of active defend the net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oints, which is in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 project of protection to further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provides examples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 keywords 】 flexible defend the net; , geological disasters; Key points of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通过工程实践和探索,柔性防护网技术在国内的工程界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编制了相应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办法。现在柔性网防护已成功的应用在国内的地质灾害、公路、铁路、矿山等一些项目的边坡防护上。柔性防护网在地质灾害治理中具有环保、美观等独特优势,在自然风景区内地质灾害治理中得到大量使用。

一、工程概况

资兴市东清公路位于资兴市东江镇东南面,该段路是前往东江湖景区重要线路之一,全长计9.5公里,路面宽度为6.0米,地理坐标X=2862600-2870600,Y=38425000-38431000,起于东江湖景区入口,东清公路靠山修建,公路西侧均为山体切方段,形成高陡边坡,由于山体切方以及近期暴雨、久雨,导致公路沿线发生多出地质灾害隐患,据调查工作显示共调查了9.5公里,共发现和调查了地质灾害(隐患)点46个,其中中小型滑坡5处、小型崩塌27处、危岩隐患点14处。较多的地质灾害隐患无时不在的威胁过往车辆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尤其近来久雨,诱发的地质灾害损失显得更为突出,因此有计划地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损失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二、柔性防护网网设计

(一)柔性防护网特点

柔性主动防护系统是以钢丝绳网为主的各类柔性网覆盖包裹在所需防护斜坡或岩石上,以限制坡面岩石土体的风化剥落或破坏以及为岩崩塌(加固作用),或将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运动(围护作用)。其主要技术优势及特点如下:

(1)具有高柔性,高防护强度,易铺展性。适应任何坡面地形,安装程序标准化、系统化。

(2)系统采用模切化安装方式,工期短,施工费用低。

(3)系统材料的特殊制造工艺和高防腐防锈技术,决定了系统的超高寿命。系统能将工程队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点,其防护区域可以充分的保护土体、岩石的稳固,便于人工绿化,有利于环保。

(4)作用原理上类似于喷锚和土钉墙等面层护坡体系,但因其柔性特征能使系统将局部集中荷载向四周均材质:钢丝绳网、普通钢丝格栅(常称铁丝格栅)和TECCO高强度钢丝格栅匀传递以充分发挥整个系统的防护能力,即局部受载,整体作用,从而使系统能承受较大的荷载并降低单根锚杆的锚固力要求 。

(5)系统的开放性,地下水可以自由排泄,避免了由于地下水压力的升高而引起的边坡失稳问题;该系统除对稳定边坡有一定贡献外,同时还能抑制边坡遭受进一步的风化剥蚀,且对坡面形态特征无特殊要求,不破坏和改变坡面原有地貌形态和植被生长条件,其开放特征给随后或今后有条件并需要时实施人工坡面绿化保留了必要的条件,绿色植物能够在其开放的空间上自由生长,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与坡面防护系统结为一体,从而抑制坡面破坏和水土流失,反过来又保护了地貌和坡面植被,实现最佳的边坡防护和环境保护目的。

(二)工程治理方案

东江湖风景区为当地知名的旅游区,采用浆砌等不利于坡体植被恢复和美观环保,坡面景观效果不好,不符合风景区的要求。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自然景观相互和谐,采用以柔性网防护为主的综合防护措施。根据边坡主要破坏模式及边坡稳定性分析,设计治理方案为:危石清理+随机锚杆+主动网。

首先清除坡体上的松动块体,对于个别较大的岩体采用随机锚杆加固;在西侧的危岩带布置主动防护网。

(三)主动网设计参数

根据区内崩塌形态特征,本次边坡区设计主动防护网采用WF型,考虑到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要求,防护网采用绿色裹塑环保网及格栅网,防护网锚杆采用2Φ18钢丝绳锚杆,长度4.0m。同时根据防护网的构造要求,锚杆抗拔力不小于50kN,间距取4m。

主动防护网系统采用:纵横交错的2φ18与4m×4m正方形模式(边沿局部根据需要调整)布置的锚杆相联结并进行张拉,每张环保网与四周支撑绳间用缝合绳缝合联结并拉紧,该预张拉工艺能使系统对坡面施以一定的法向预紧压力,从而提高表层岩土体的稳定性,尽可能地阻止崩塌落石的发生并将小部分落石限制在一定的空间内运动,以阻止小尺寸岩块的崩落或限制局部岩土体的破坏

三、施工技术要点

(1)确定区域:一般跨越潜在破坏区2m。

(2)清除坡面防护区域内威胁施工安全的残留碎石和松散堆积物,对不利于施工安装和影响系统安装后正常功能发挥的局部地形(局部堆积体和凸起体等)进行适当修整。

(3)放线测量确定锚杆孔位(根据地形条件,孔间距可有0.3m的调整量),在孔间距允许的调整量范围内,尽可能在天然低凹处选定锚杆孔位;当设计目的是为了加固具有区域性潜在滑动失稳的土质或似土质边坡时,对非低凹处或不能满足系统安装后较好紧贴坡面的锚杆孔(一般连续悬空面积不得大于5m,否则宜增设长度不小于0.5m的局部锚杆,该锚杆采用直径不小于2φ18的双股钢绳锚杆),应在每一孔位处凿一深度不小于锚杆外露环套长度并能将其容纳在内的凹坑或凹槽。

(4) 注浆并插入锚杆。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20的水泥砂浆,宜采用灰砂比1:1~1:2、水灰比0.45~0.50的水泥砂浆或水灰比0.45~0.50的纯水泥浆,水泥宜用强度等级不低于32.5MPa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优先选用粒径不大于2.5mm的中细砂。确保浆液饱满,在进行下一道工序前注浆体养护不少于三天。

(5)安装纵横向支撑绳,张拉紧后两端各用4个绳卡与锚杆外露环套紧固连接,绳卡间距宜为钢丝绳直径的6~7倍,其U形螺栓应位于尾绳段一侧。

(6)从上向下铺挂格栅网,格栅网间重叠宽度不宜小于5cm,两张格栅网间以及必要时格栅网与支撑绳间用φ1.5扎丝进行扎结,当坡角小于45°时,扎结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m, 当坡角大于45°时,扎结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1m(有条件时本工序可在前一工序前完成即将格栅网置于支撑绳之下)。

(7)从上向下铺设QUAROX绞索网并缝合,缝合绳为φ8钢绳,每张QUAROX绞索网均用一根长约33m的缝合绳与四周支撑绳进行缝合并预张拉,缝合绳两端交叉反转合并后各用两个绳卡进行紧固连接(需要注意的是缝合绳在四个角部网孔处需两次穿插缝合,且缝合绳不得直接连接到锚杆上)。

(8)每张网与四周支撑绳间用缝合绳缝合连接并拉紧,该预张拉工艺能使系统对坡面施以一定的法向预紧压力,从而提高表层岩土体的稳定性,尽可能地阻止崩塌落石的发生并将小部分落石限制在一定的空间内运动,同时,在QUAROX绞索网下铺设小网孔的SO/2.2/50型格栅网,以阻止小尺寸岩块的崩落或限制局部岩土体的破坏。

四、结语

柔性网防护具有施工快速简便特点。柔性网系统大部分构件都采用标准化的工厂生产,现场主要是安装作业,施工便捷,可分段施工,大大减轻了施工劳动强度,缩短工期,提高了施工效率。柔性网防护具有环保、美观等独特优势。柔性网系统可根据地形灵活布置,不破坏坡体的原始地貌,不影响坡面自然排水和原生植物生长,有利于实现环境美化。东江湖风景区东清公路采用了柔性网防护系统,在最大限度的维持原始地貌和植被的情况下,较好解决了高陡边坡坡面崩塌、危岩、落石等地质灾害问题,为以后风景区内道路高陡边坡防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有志,彭伟,阳友奎.论SNS边坡柔性防护工程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 7(sup): 47-50.

[2]李清. SNS边坡柔性防护系统的应用[J].铁道标准设计, 2002(6): 22-23.

[3]莫开燕. SNS柔性防护在石质边坡防护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 2009(5): 158-160.

[4]王一泽.主动型安全防护网加固边坡技术经济分析[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2004(2): 7-9.

[5]贺咏梅,阳友奎. SNS边坡柔性防护系统的标准化问题[J].路基工程, 2002(3): 18-22.

篇4

【关键字】地铁火灾;危害性;防护;处置;措施

中图分类号:X928.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近年来,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随着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福建省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人口的增加,经济发展刺激人民高层次的消费,随着私家车的增加,大城市交通陷入拥堵,地铁成为缓解城市交通的首选。福建省福州市及厦门市已开始建设地铁,向地下开发,大力兴建地铁,逐步使城市交通向立体化发展。地铁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功能,可以说,地铁交通是衡量大城市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地铁火灾的危害性及其特点

地铁的消防安全问题也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2003年2月18日,韩国大邱市地铁因纵火发生震惊世界的恶性火灾,造成126人死亡, 289人受伤,近300人失踪。2005年7月,英国伦敦地铁遭遇恐怖袭击,教训深刻,耐人寻味。这些火灾和恐怖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需要我们深思,全面分析地铁的消防安全,认真研究防范地铁火灾的对策。

想要做好地铁火灾的防火工作,需要了解地铁火灾的特征:

1、燃烧速度快。地铁由于可燃物质较多,地铁隧道气流流动性大,火势极容易蔓延扩大。

2、氧气含量急剧下降。地铁火灾发生后,由于地铁隧道内部的相对封闭性,大量的新鲜空气被燃烧消耗而难以补充,使得空气内部氧气含量急剧下降。根据研究数据表明空气中氧含量降至15%时,人体肌肉活动能力下降;降至10%~14%时,人体四肢无力,判断能力低,易迷失方向;降至6%~10%时,人即会晕倒,失去逃生能力;当空气中含氧量降到5%以下时,人会立即晕倒或死亡。

3、高温、浓烟、毒气危害大。地铁内列车车座及内部装饰,隧道内大量的电缆以及站台广告灯箱及各类装饰塑料大多可燃。地铁发生火灾后,由于空间狭窄,新鲜空气不足,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等有毒烟气,能见度降低,对处于狭长隧道内急于疏散的人群及救援人员造成影响的同时,加大了人群因毒气中毒,导致窒息的可能。

4、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因地铁通道狭长,又全都是人工照明,一旦发生火灾,正常电源被切断,烟雾浓照明差,慌乱中的人群无法有效的撤离,容易造成挤踩事故,极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5、疏散难度大。列车紧急出口少,逃生距离远,地铁站台内有限的通道、楼梯口及出口验票栏,在客流高峰时容易造成拥堵,影响疏散速度。

二、地铁火灾的防护处置措施

鉴于以上情况,结合国外先进经验,我们认识到在地铁火灾中的人员损失大多是在火灾发生后因吸入烟雾及慌乱人群相互踩踏造成的,因此在人员安全疏散过程中,地铁内部需要有良好的应急救援装备,让救援及被救援人员能够在高温、浓烟、毒气,严重等复杂环境中保护自身的安全;要建立完善的地铁火灾安全疏散应急处置程序,使得在发生火灾时,能够迅速有效的在短时间内安全疏散人员。

1、完善逃生装备的防护设置。隧道内设置扬声器,方便地铁工作人员对人群的疏导指挥,同时可供被困人员同救援人员之间的通讯联络。在列车和候车大厅等人员密集处设置防烟防毒面具、滤器罐、逃生头盔、毛巾和口罩这些装备,以延长疏散人群在浓烟、毒气、高温环境下的生存时间。隧道、站台通道、楼梯口设置移动照明设备,供人群疏散时使用。各通道转角、楼梯口地面、墙面及隧道墙面应设置发光疏导标志,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人们在浓烟弥漫的情况下,及时识别疏散位置和方向。

2、地铁列车火灾的应急处置措施。列车行驶发生火灾,列车在行进过程中要通知前方站台做好救人、疏散、灭火等各项准备,地铁内部工作人员应先疏散在站台候车的乘客,同时阻止其他乘客再进入站台。对起火列车而言,当起火点所在的车厢在整个列车的中部,则引导乘客向两边车厢疏散。如起火点所在的车厢在整个列车的后部,则尽量引导乘客往前面的车厢疏散。在疏散过程中,地铁内部工作人员如列车上的乘务员应采取有效措施阻止火势扩大蔓延,并最好要保证乘客特别是离火点位置比较近的乘客每人都有防烟防毒面具、滤器罐、逃生头盔、毛巾和口罩等装备。如果列车不能驶入前方车站,或者在中途停运有利于疏散则就地停运,停在区间隧道,乘务员应及时打开列车安全门,提醒乘客拿着照明灯具或打开手机靠着手机的光亮。隧道通风系统迅速启动,排除烟气,并向乘客提供必要的新风,形成一定的迎面风速,诱导乘客安全撤离。本区间的列车运行立即中止,另一条隧道也应立即停止正常的行车。

3、地铁车站上列车火灾的应急处置措施。如果列车在车站发生火灾,应该立即执行火灾紧急疏散计划,停止路线上的其他地铁开行和其他乘客进入火场,并利用车站楼梯、出入口疏散乘客,其疏散的具体措施基本同下。

4、地铁车站火灾的应急处置措施。车站内火灾分为站台火灾和站厅火灾,无论何者都应该立即采取紧急措施,第一时间安全疏散乘客,要保证所有人员都有防烟防毒面具、滤器罐、逃生头盔、毛巾和口罩等装备,同时停止车站空调水系统,将地铁站的普通通风空调模式改为火灾情况下的通风模式。其次,地铁内部工作人员一定要按照分工分头组织向不同的出口疏散。再次,地铁内部调度中心要及时通知地铁内部的各个相关列车不许乘客在该站下车,继续前进,以减少疏散人员。在火点附近的列车行进时速度不宜太快,以免引起强烈的空气对流,导致火势的扩大蔓延。最后,地铁内部工作人员要有效利用地铁内部的固定消防设施,积极配合疏散。

5、地铁火灾的教育宣传及演练。地铁火灾人员疏散,除了地铁工作人员要制定相关的应急制度外,也需进行经常性的演练,同时也要向社会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学校也因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上,从小对孩子进行教育,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应面向社会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加强人们的安全意识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泽艳. 城市地铁火灾的特点及防护措施. 城市减灾 2007.4

篇5

关键字:地质雷达探测;海堤;检测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况

石化区D 地块海堤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区内,检测场地内的地貌单元属海湾潮间带。石化区D 地块场平总占地面积约为112万平方米,包括原陆域区(D2地块,填土厚度约1.0m)、新回填区(D1地块北区,填土厚度约6.0m)、水塘I(淤泥厚度约7.4m)以及大亚湾西区D地块海堤工程。大亚湾西区D地块海堤加宽加长及防护区域,该处采用抛石挤淤后再进行爆破方法进行处理,海堤全长1434.2 m,宽约20m。

2方法可行性分析

地质雷达亦称探地雷达(Ground Pentrating Radar,简称GPR)是利用高频电磁波(106~109Hz)探测地下介质电性分布的一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磁波以宽频带短脉冲的形式,在地面通过发射天线(T)将信号传入地下,经地层界面或目的体反射后返回地面,再由接收天线(R)接收其电磁波反射信号,通过对电磁波反射信号的时频特征和振幅特征进行分析,便能了解到地层或目的体的特征信息。

当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已知时(通过对具体介质标定与已知资料的对比来确定),就可将测得的电磁波反射信号的时间值换算成反射体的深度值。其换算公式(1)为:

(1)

式中:t——电磁波反射信号的双程旅行时间;

Z——探测目的体的埋深;

X——天线距;

V——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当X相对于Z较小时有t=2Z/V,即Z=Vt/2。

结合已知的资料及现场的实际情况,可对时间剖面中各电磁波反射波组进行地质解释,从而达到探测的目的。雷达工作示意图如图1

据前期钻探资料揭示,石化区D 地块海堤原地表层淤泥厚度较大,空间分布不均匀,其下层为粘土。后经抛填块石、爆破挤淤处理。场地经抛石挤淤处理后,形成上部为结实的块石层,其介质不均匀,雷达检测电磁波速度相应较高;下部为淤泥及粘土,其介质均匀,且呈饱和状态,电磁波透射率低。上下地层的这些物性差异为开展地质雷达检测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3方法技术与现场工作布置

3·1方法技术

采用Pulse EKKO 100 专业型地质雷达进行探测,由加拿大Sensors & Software Inc.(探头与软件公司)。

(1) 天线频率与移动方式: 鉴于精度及深度的要求,通过现场试验,选用中心频率为100MHz 的天线以连续扫描方式工作。

(2)增益设置:增益设置的原则是非目标体有一定强度的信号,目标体有足够强度信号。正式采集之前,先在测线上不同测几个点,以对整条测线的增益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采用人工分时段设置增益来保证目标体具较强信号且不致溢出。

(3)记录长度(时窗):根据目标体的大致深度与电磁波在土质介质中的经验速度所计算反射波的双程旅行时间的1·3~1·5倍来作为记录时窗长度,以保证目标体异常完整,本次雷达探测时间窗口为500ns,测点距为0.2m。

3·2工作布置

本次检测区段为K0-158.8~K0+220,其地质雷达测线每条长度为 15m,间距为50m,共8 条。其中K0-050~K0-150 共3 条线为后期补测测线。

4 资料处理及成果解释

4.1 地质雷达数据处理

地质雷达数据处理流程如下:

调零点平均道平均选择增益时深转换解释成图。

其中,时深转换是探地雷达数据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经时深转换后的探地雷达时间剖面即可用于解释。

2、地质雷达检测结果解释

通过对地质雷达资料的处理、分析,地质雷达检测结果显示,场地受检测线的填石厚度为6.36~15.28m,淤泥厚度为0.10~0.91m。

图2为测线K0-15实测地质雷达信号。地质雷达时间剖面图上显示,上部的电磁反射波强度大,可见多组振幅大的电磁反射波组,反映为块石层的波形特征,厚度为6.94~14.03m;下部的电磁反射波强度微弱,无杂乱的波形,反映为粘土的波形特征。

图2 K0-15实测地质雷达信号

地质雷达检测结果表

5 结论

通过这次实测,可以得知采用地质雷达探测技术探测淤泥厚度及抛填石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并有以下优点:

1)准确性高,通过地质雷达自动检层软件,可实现高精度分层,分辨率优于1cm;

2)使用方便,雷达系统占地面积少,重量较轻,可随意在海堤上操作使用;

3)耗时少,雷达系统具有很高的扫描频率,可达220次/秒;

4)地质雷达技术具有高速的数据传输和归档保存能力。

地质雷达检测技术用于探测海堤淤泥厚度及抛填石料,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进一步研究。由于淤泥的物理性质可分为若干层,当需要细分不同淤泥层时就比较困难,此时需要结合标定测试数量进行测量。

参考文献

【1】王兴泰.工程与环境物探新技术.地质出版社.1996

篇6

一、地质灾害发育概况

我市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汛期地质灾害和地面塌陷等。汛期地质灾害,主要以突发性的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多分布在丘陵山区。诱发灾害的直接原因是集中性强降雨,灾害的区域与强降雨区域基本吻合,多与山体植被破坏、采矿、修路、切坡建房等有关。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区和矿山开采区,诱发因素往往与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或矿山采空、地下疏排水有关。

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1、降水趋势预测

据市气象台*年3月30日预测:*年我市汛期雨量略偏多,总量为700―800(多年均值为666),其中4月份220―250mm,5月份250―280mm,6月份230―270mm。降水相对集中期出现在5月上旬到6月份上中旬,汛期结束期在7月上旬后期。

2、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历年汛期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及其与降雨关系的分析,结合气象部门对今年汛期(4―6月)降水趋势预测,预测*年我市崩塌、滑坡、泥石流(简称崩、滑、流,下同)地质灾害的数量、规模及危害在总体上略超常年水平,且要高于*年,地面塌陷接近常年。

(1)汛期地质灾害在降水集中期可能分布较为集中,将主要发生在五陂――白竺、莲花县、荷塘―神泉崩、滑、流易发区和上栗―芦溪崩、滑、流次易发区。地质灾害具体发生的区域和强度与当时集中降雨的区域和强度有关。

(2)崩、滑、流地质灾害主要发生时段为4―7月,特别是5月下旬到6月上旬降水集中期。在集中降水时段,当连续降水达到150毫米或日降水100毫米以上时,崩、滑、流灾害可能发生。当连续降水达到200毫米或短时间(日或数小时)降水150毫米以上时,崩、滑、流灾害将很容易发生。

(3)城镇、乡村建设和工业、交通、水利、矿山建设等人为工程活动是诱发崩、滑、流灾害的重要因素。山区建房切坡、公路边坡、露天采矿场、水库(电站)坝肩、溢洪道及引水(灌)渠等是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的主要地段。

(4)地面塌陷的数量、规模与危害接近于往年平均水平,主要发生区域为灰岩地区和坑采矿区。预测桐木―湖塘、赤山枫桥、泉田―巨源、源南―珠亭、莲花县城区―下坊为地面塌陷易发区。湘东城区―上株岭、白源―高坑为地面塌陷次易发区。伏秋干旱期、地下水位普遍下降,而且岩溶地下水的开采量将有所增加,相应增大了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塌陷发生时间以伏秋干旱期为主。

三、地质灾害防护重点和重点防范期

依据上述预测分析,*年,全市设置崩、滑、流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5个;次重点防护区3个;重点工程防护段4个。具置范围及重点防护内容见附件1―4。

*年,需要加强监测防范的市级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16处,其中安源区1处,湘东区3处,芦溪县3处,上栗县4处,莲花县4处,开发区1处,见附件5。

崩、滑、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4―7月,受热带风暴或强对流天气影响,可能延长至9―10月。塌陷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为9月至次年1月。

四、主要防治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国土资源(地矿)部门具体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建设、水务、交通、铁路、旅游等部门做好有关方面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县两级地质灾害监测与防灾管理责任单位、责任人和技术支持单位见附件6。

篇7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预警体系

一、地质灾害研究发展历程

人类起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人类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从原始人利用天然洞穴到学会挖土造屋,时至今日,人类已能够建造高达数百米的摩天大厦、高坝和巨塔。在此过程中,由于地基处理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技术――岩土工程。这种技术是基于地基改良、工程安全运行而发展起来的,它缺乏环境保护的观念,缺乏减轻地质灾害的观念,说到底,缺乏地质的概念,仅从工程观点出发,从而出现了许多不但没有加固好工程地基或边坡,反而诱发了深层的更大的地质灾害的例证,如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矿山等都有这方面的教训。为了弥补岩土工程学这种先天不足,于80年代末,9O年代初,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

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二、我国地质灾害现状

我国地理位置独特,东邻世界最大的太平洋,西靠全球最高的青藏高原,南处世界最大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特提斯构造带交汇处,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又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砌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

① 地震;② 降雨和融雪;③地表水的冲刷、浸泡;④ 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⑤开挖坡脚;⑥ 蓄水排水;⑦ 堆填加载;⑧ 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①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

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②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③ 易滑(坡)岩、土分布区。④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2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①采掘矿产资源;②道路工程开挖边坡:③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④堆(弃)渣填土;⑤强烈振动。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①不合理开挖;② 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③滥伐乱垦。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2.4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 (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① 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② 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③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根据各种地质灾害的特点及成因,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概括来说,我们可通过工程防护、植被防护和综合防护,达到全面综合防控的目的。

3.1工程防护措施

长期以来,在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积累了大量经验,建立了以加固、支挡、护面等为主,以排水、土石体改良、植被绿化等为辅的各种工程防治措施,有效遏制了灾害造成的损失。我们可采取(1)干砌片石防护较缓的(不陡于l:1.25)土质路基边坡,因雨、雪水冲刷会发生流泥、拉沟与小型溜坍,或有严重剥落的软质岩层边坡,周期性浸水的河滩、水库后台地边缘边坡,洪水时水流平顺,不受冲刷者,均可采用干砌片石防护。 (2)抹面与捶面。对各种易于风化的软岩层(如泥质砂岩、页岩、千枚岩、泥质板岩等)边坡,当岩层风化不甚严重时:所防护的边坡,要求本身是稳定的,但其坡面形状、陡度及平顺性不受限制:所防护的边坡,须是干燥、无地下水的岩质边坡。(3)抗滑挡墙是目前整治中小型滑坡中应用最为广泛而且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根据滑坡的性质、类型和抗滑挡墙的受力特点、材料和结构不同,抗滑挡墙又有多种类型。

3.2植被防护措施研究

采取加强植被,维护原生态系统,达到保护地质的目的。可采用铺草皮技术,是将培育的生长优良健壮的草坪,用平板铲或起草皮机铲起,运至需绿化的坡面,按照一定的大小规格重新铺植,使坡面迅速形成草坪的护坡绿化技术。植生带是采用专用机械设备,根据特定的生产工艺,把草种、肥料、保水剂等按一定的密度定植在可自然降解的无纺布或其它材料上,并经过机器的滚压和针刺的复合定位工序,形成的一定规格的产品。三维植被网护坡是在铺草皮护坡存在易遭受强降雨或常年坡面径流形成冲沟、引起边坡浅层失稳和滑塌等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维植被网护坡对覆盖于网上的客土、草种有良好的固定作用,可减少雨水的冲蚀:消能作用明显。液压喷播植草是将草种、木纤维、保水剂、粘合剂、肥料、染色剂等与水的混合物通过专用喷播机喷射到预定区域建植草坪的绿化技术,可以均匀地将草种喷播到目的位置。在良好的保湿条件下,草种能迅速萌芽,快速发育成为新的草坪。因此,液压喷播植草是一种高速度、高质量和现代化的绿化技术。

4 结语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已经确定,并将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重点内容,相信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篇8

[关键词]RS 遥感技术 自然灾害 预警 防护

[中图分类号] TP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270-1

0引言

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体现在洪涝灾害、地质灾害上等等,以洪涝灾害为例,严重的洪涝灾害不仅可以影响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重要的是它还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为此,即使的预警与防护工作是很重要的。

基于RS遥感技术的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护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通过RS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将多源数据复合,通过网络集成了多种技术成果和数据,进行快速、准确、连续、动态与全天候的洪涝灾害的监测与评估,对减少灾情对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RS遥感技术定义

RS技术即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简称RS),是自然灾害方面的预测和治理的关键技术,它可以通过高空或外层空间读出地球表面各种地理变化的信息,并经过扫描、摄影、传输和处理技术对地表事物进行有效的监测,将重要的信息传送给地面相关单位。

RS遥感技术作为新兴的技术,其主要作用是为地球上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全面的信息,实现防灾、减灾、救灾的目的,特别是对于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也包括渐进性的,如水土流失、地面沉降和土地荒漠化等都会产生重要的监测作用,从而能够使人们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能够系统的掌握,并在关键时刻做出应急处理预案,从而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2基于RS遥感技术的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护

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不但多而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很大,为此,对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防护是很关键的。

基于RS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在对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护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遥感技术的不断创新,其遥感探测范围不断扩大,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的限制少,而且更重要的是RS遥感技术的提高不仅仅是具有简单的预测功能,在自然灾害的营救和灾害重建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地质灾害为例,系统的分析基于RS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的治理、营救和重建上的作用。

2.1RS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的治理

地质灾害是很严重的自然灾害,诸如常见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等,如果对这些地质灾害的发展变化没有进行及时的掌握,做出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对经济发展都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为此,地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RS遥感技术对多发与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全程24小时连续监测,将RS遥感出的地质形态、色调、影纹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应急预案,使灾害的影响性发生在最小的范围内。

2.2RS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的营救

地质灾害的发生也有诸多不可预测性,特别是对于突发性的地质灾害,营救任务就是很关键的,人们可以通过RS遥感技术传输到的数据信息,对灾害现场进行勘查,为营救准备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营救工作也是一个抢时间的工作,然而RS遥感技术具有周期短、精确度高的特点正是符合了这一特点,为营救工作提供快速有效帮助。

同时RS遥感技术还能监测出营救地点是否还会多次发生灾害,对营救人员的安全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3RS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的重建

灾后重建工作是保障人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RS遥感技术在灾害重建上也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可变性,是人为无法控制的,为此有效的监测技术是必要的,通常如果采用传统的人工勘查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地质灾害的频发性也会对勘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影响。为此,工作人员可以利用RS遥感技术对整个重灾区进行系统调查,根据遥感数据的监测评估结果,对于重建后的选址问题、系统掌握灾区情况问题等等都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有利于国家对灾区重建工作的总体规划,提高灾后重建的治理质量,促进社会的稳定。

3对遥感技术的研究展望

基于RS遥感技术对自然灾害的预警与防护是一个很系统的工作,利用其技术不仅仅是要监测,同时还要进行预测和调查研究,要充分发挥出RS遥感技术的最大功能,在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和援建等各个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变化,RS遥感技术也需要适时的做出不断的调整和改革,开始趋向于多种卫星系统进行辅助监测,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激光等多遥感波段,使采集到的信息能够更加完善和准确,从而实现全天候、多时相的连续观测,使RS遥感技术能够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结语

通过以上对基于RS遥感技术的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护的系统分析,可见RS遥感技术在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治理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能够贯穿与整个自然灾害的调查、监测、预警、评估的全过程,以其精准的高分辨率在第一时间读取出自然灾害发展过程,如可以对地质灾害,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土地荒漠化等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估,为防治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损坏提供了关键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黄信坤.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系统的研发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0:13-14.

[2]孙垂河,姚欣,宋春东.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在三北防护林信息监测管理中的应用[J],防护林科技,2006,(03):19-20.

[3]蔡爱民.航天遥感技术在我国森林资源中的应用[J].滁州学院学报,2006:(03):22-23.

篇9

维护人民生命财富平安,为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方法》市处置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年全市地质灾害概况

规模皆为小型,年全市发生14起地质灾害。其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万元以上的8起。14起地质灾害中,地面塌陷地质灾害5处,山体滑坡地质灾害7处,崩塌2处,累计直接经济损失170.5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全市各山区、丘陵地带。

塌陷灾害主要分布在覆盖型岩溶区和矿山开采区;崩塌、滑坡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切坡建房、修路等地段。诱发塌陷的主要因素是集中性强降雨或干旱,年地质灾害主要以突发性的塌陷、小型崩塌、滑坡为主。机井或矿山抽排地下水等引发地下水位大幅变化及矿山采空;诱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是集中性强降雨,同时,与山体植被破坏、采矿、修路、切坡建房等有关。

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1.降水趋势预测年我市汛期雨量接近终年略偏多,据市气象台46月汛期降水趋势预测。为650750mm多年均值665.6mm比年雨量(564.8mm有明显增多的趋势。汛期期间有降水集中期,主要呈现在6月中下旬,局部地区可能发生洪涝或内涝,今年汛期结束期略偏迟,7月上旬后期。

2.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历年汛期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及其与降雨关系,根据我市地质环境条件。结合气象部门对今年汛期(46月)降水趋势,预测年我市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简称崩、滑、流,下同)等地质灾害的数量、规模及危害在总体上略超凡年水平,且呈增多的趋势。

降水集中期可能形成分布较为集中、数量较多、规模不等的群发性崩、滑、流灾害。将主要发生在五陂—白竺、莲花县荷塘—神泉崩、滑、流易发区和上栗—芦溪崩、滑、流次易发区。1市地质灾害易发区。

特别是5月下旬到7月上旬降水集中期。集中降水时段,2崩、滑、流地质灾害主要发生时段为47月。当连续降水达到150毫米或日降水100毫米以上时,崩、滑、流灾害可能发生。当连续降水达到200毫米或短时间(日或数小时)降水150毫米以上时,崩、滑、流灾害将很容易发生。

3城镇、乡村建设和工业、交通、水利、矿山建设等人为工程活动是诱发崩、滑、流灾害的重要因素。山区建房切坡、公路边坡、露天采矿场、旅游景区高陡岩体、水库(电站)坝肩、溢洪道及引水(灌)渠等是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的主要地段。

4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区域为石灰岩地区和坑采矿区。岩溶地下水的开采量增加,相应增大了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塌陷发生时间以伏秋干旱期为主。

积极开展外地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各县(区)要密切关注省、市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联合的中、短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

三、地质灾害防护重点和重点防范期

年全市设置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4个;次重点防护区2个;重点工程防护区段4个。具置范围及重点防护内容见附件12依据上述预测分析。

受热带风暴或强对流天气影响,崩、滑、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47月。可能延长至910月。塌陷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为46月和9月—次年1月。

四、主要防治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县区应根据今年人化及时调整空虚以政府主管领导为首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健全,职责明确,人员到位,责任到人。要把抗灾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乡(镇)村。各级国土资源、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市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单位、责任人见附表4各地勘单位应承担技术支持的责任,积极协助当地做好地质灾害监测、巡查和应急工作。建设、水利、交通、教育、旅游等部门应当依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分别负责做好城镇规划区、水利工程区、公路铁路沿线、中小学校区、风景旅游区(点)等本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认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市各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已于年全部完成,要求今年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各县(区)政府要聘请有资质的单位在年内全面开展并完成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为创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准备必备条件,完善“十有”县建设工作,年内争取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上报达标。

3.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研究落实预案规定的各项任务、制度和措施,做好预案中规定的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对辖区大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要编制专门的应急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组织实施;要依照应急预案“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要求,加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应急预案的认知度;要积极发明条件,适当范围内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应急反应能力;要依托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持单位,建立地质灾害专业应急队伍;要配备必要的地质灾害应急专用越野车、GPS照相摄像和通信设备。

当地政府应及时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土资源(地矿)局要立即派出地质灾害专业应急队伍赶赴现场,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或重大险情。开展应急调查,分析灾害发生原因,预测趋势,指导并配合现场救援工作;如遇强降雨,出现险情难以判断,当地政府应坚决采取果断措施,及时组织地质灾害危险区受威胁群众转移躲避;各有关部门应当依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应急工作。

4.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切实做到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复查,要对山区丘陵城镇和农村高陡切坡地段进行地质灾害隐患全面排查,对排查出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设立警示标志,及时告知当地群众(或建设单位)村委会、乡镇和有关主管部门,指导、督促当地政府和有关单位做好隐患点的防治工作,落实群测群防。要建立地质灾害隐患点台账,逐点制定监测、报警、人员疏散、应急抢险等防灾措施,制作成“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受威胁的群众手中。要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落实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做好监测记录,发现隐患出现活动征兆、险情扩大、加剧变异情况要及时报告,并及时采取防灾避险措施,确保人员生命平安。

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健全县、乡、村、组群测群防网络,各县(区)要进一步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依照强化责任制、落实防灾避灾措施的要求,把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成机构健全、责任明确、设施齐全、信息疏通、预警及时、反应迅速、上下联动的网络体系。

5.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做好辖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特别是强降雨过程中的地质灾害实时预报。要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全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会商,加强与当地防汛抗旱指挥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建立通畅的信息传送渠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电话、传真、手机短信等传播方式,及时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送给县、乡(镇)村、组防灾责任人以及群测群防监测员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以便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6.严格执行值班、灾情演讲制度。各级国土资源、地矿行政主管部门。汛期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和领导带班,重要岗位实行主副班制度。要向社会公布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值班人员的名单、联系方式及值班电话。

严格执行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速报制度和月、季报制度。各级国土资源、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要确定专人负责地质灾害速报和月、季报工作。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富损失的地质灾害或者重大险情,各县(区)要按照《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相关规定。必需在接到灾情险情的1小时内速报市国土资源局和省国土资源厅。特大型灾情险情要同时演讲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随时进行续报。要保证数据准确、及时,不瞒报、不漏报、不错报。要注意加强地质灾害胜利避灾案例和预警预报反馈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及时总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胜利经验和存在问题。做好地质灾害月报、季报,应当在每月或每季末月的26日前报市国土资源局汇总,以电子邮件方式报送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无地质灾害要进行零报告。

篇10

[关键词]斜坡坡面地质灾害 SNS柔性防护 防护系统的优势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码]B [文章编号]1000-405X(2013)-6-210-1

0 前言

我国的东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是多山的区域,东南部地区降雨量多,斜坡坡面常有溜坍或者泥石流的现象发生;而西部属于降雨量少的地区,土地沙化现象较为严重,因此会时常出现斜坡崩塌、滚落山石、风化剥落等多种地质灾害现象,为公路、铁路等线状工程交通运输方面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这些灾害大多发生在具有定点较多、范围较广、路线较长等特点的区域,在有限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条件下很难做到良好的防护治理,由于这些灾害都属于突发现象,因此,时常让人防不胜防,成为威胁道路正常运营的长期主要问题,尽管人们都已经注意到防范的重要性,然而,我国的防范治理技术依然很落后。

1 斜坡坡面地质灾害的现状分析和防治现状

1.1 斜坡坡面的地质灾害的现状

在斜坡坡面地质灾害中,大规模的崩塌发生的概率较小,一旦发生会造成地形外貌的改变,通常发生的崩塌和落石现象都是小规模的,主要会表现出动力破坏后的作用:泥石流的发生通常会牵连周边的区域,大多数来源于周边的大量泥沙和碎石的混合体,一般发生在洪水期间,大量泥沙和碎石的混合体会随着洪水的流向而一汽向下移动,常常冲毁或者掩埋掉沿途周边的建筑物;松散的岩石以及松软的土壤在斜坡坡面上回造成小范围的塌落和溜坍。降水量较少的地区还会出现风化剥落的现象,这类灾害除了掩埋周边的建筑设施外,斜坡的坡面还会出现明显的改变,严重影响到周边斜坡的稳定程度,严重时还会造成整个山体出现滑坡现象。

1.2 斜坡坡面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要求

①子啊斜坡坡面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选择的建筑材料以轻巧、便捷的材料为主,减小建筑材料的运输难度。②从环保角度和美学角度考虑,尽量不改变原有的地形外貌和植被,避免造成与建筑物周边的环境形成明显的差异。③面对斜坡坡面上凹凸不平,可根据地形方面的特点提高灵活度和适应度。④需要具备很高的实施性,也就是要求施工过程要简单。⑤维护过程要简单,有充足的工作时间,减少或者取消维护方面的工作。⑥防护的工程尽量不干扰建筑施工的正常运营。

2 SNS柔性的防护系统

2.1 SNS柔性防护系统的基本类型

护理的作用可以从防护和原理两个方面进行区分,SNS柔性防护系统就可以分为主动防护系统和被动防护系统。主动防护系统,是将钢丝做成的绳网作为主要的工具,选择相类似的柔性网包裹或者覆盖在需要防护的斜面上,用以防止斜面上的岩石沙土被破坏、风化剥落或者崩塌。被动防护系统,是把钢丝做成的绳网作为主要的栅栏柔性设备,将其设置在斜面上一定的位置处,用来保护容易遭到破坏的对象。

2.2 SNS柔性防护系统的主动防护系统

这种系统是通过支撑绳和锚杆的固定方式,把钢丝绳网与格栅网一起覆盖在有地质灾害出现的坡面上,从而达到防护的目的(如图1)。图a是标准的主动防护系统,经常在斜面坡面的崩塌、溜坍、塌落等地质灾害方面起到防护作用,它是由锚杆和锚杆之间的支撑绳组成的固定系统,对边坡的整体形成了连续的支撑。它的系统作用原理与喷锚支护等较为相似,不过它的柔性可以扩展防护的面积,并且加大了防护的能力,它可以实现坡面上的植被进行人工防护,使其有充分的生长空间,之物有助于土壤的稳固和坡面的维护,可以抑制水土流失等问题。

图b是主-被动为一体的防护系统,它的标准和形式都与主动防护系统相类似,只不过发挥的是被动防护的作用,这是一种自然式的覆盖,与斜坡的坡面有一定的距离。它借助系统自身的覆压给潜藏的滑落体提供稳定的作用,在部分区域有落石时,又可以让落石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下落,它的处理工作比较简单,也比较方便,除了用在这方面外,还可以用在爆破飞石方面的防护闭。

2.3 SNS柔性防护系统的被动防护系统

这是既可以拦截落石还可以堆存落石的一种柔性的拦石网(如图2)。它的强度和柔性与传统的拦石网想必,更可以有效的分散或者吸收落石在降落过程中造成的冲击动能,把系统受到的损伤化到最小;将落实具有的冲击动能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参考数据。可避开传统中对动能负荷无法确定的问题;它可以在所设计的弹性范围之内,安全而又有效的吸收落石造成的动能,给系统在设计选型方面和标准化方面都带来很大的方便;安装过程较为简单容易,即使是十分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可以进行安装,实现短时间内快速的安装。

3 小结

将柔性材料的方便铺展能力和高度防冲击能力充分利用,通过对系统的大力开发和现场的试验,确定系统的标准程度和最优程度,通过对高强度的金属材料应用,用最少的劳动力和最短的工期实现快速有效的工程施工和工程维护,完全减小系统的视觉性干扰,有效的保护植被原有的生长以及生长的环境,将环境的保护、环境的改造和工程的治理三者合为一体。总之,SNS柔性防护系统在斜坡坡面的地质灾害有着显著的作用,是一项值得广泛使用的防护系统措施。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广西干线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防治对策

近些年来,广西公路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预计到十三五计划完成之际,将会有更大的技术突破,公路里程也会相应增加,其中二级以上的干线公路会有一个质的改变和量的提升。公路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有效缓解了我国西南地区落后贫穷的面貌和现状,也改善了交通枢纽结构与交通运输能力差的局面,为我国建设一条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建设的同时也会出现很多次生的地质灾害,比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会造成交通枢纽中断,有时如果严重甚至会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会大大降低广西地区干线公路的通达能力。对此,本文将从干线公路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征以及危害性的大小来提出相对应的应对防范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及具体分布特征

通过对广西国省干线的105处稳定性较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42处地质灾害多发路段勘查分析,多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表现为滑坡、不稳定斜坡、崩塌以及泥石流为主的岩溶类地质灾害,并且多以岩溶地面塌陷为代表的的岩溶类型为主要地质灾害,这种灾害类型占灾害总数的99%,因此斜坡类地质灾害就成为了广西公路干线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重点项目。据现实情况反映,西南地区高速公路地质灾害分布密度较大,其中具体以一二级公路最高,在高速公路中以广西南宁环城高速分布密度为最大,其中多数分布在二级高速公路中。

二.广西干线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一)评估准则

通过数据监测分析,可以针对我国西南干线公路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主要灾害类型分布具体特征进行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评估。对于一级自然灾害形成的主要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判断,并在此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地质灾害进行分级处理,并评估今后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在具体评估的基础上要对高速公路本身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危害性因素指标进行准确预测,此外还要对野外路况做一个定性数据分析,以此来综合评估公路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

(二)危险性大小分类

通过具体的灾害评估与分析从而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由此制定一份个体边坡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评判准则表。根据岩组的具体类型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级,具体评估指标可依据:坡高、岩体结构面倾向[1]、倾角与坡向、坡角关系、岩体结构类型、地形地貌、以及降雨量等定性指标进行衡量。

(三)干线公路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据调查,从广西区内干线公路防治措施状况总体水平来看,高速公路最好,一级公路次之,其中二级公路属于最差等级,防护措施较少,建设年代比较长远的公路最多,根据灾害发生的数据统计,其中滑坡和崩塌的防范措施最为安全,不稳定斜坡和岩溶地质条件的路面以及泥石流多发路段基本没有风险防范措施。

(四)高速公路防治现状

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生的隐患点较多,因此必须对其做好安全防范,重点就是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危害性进行有效预测评估。根据广西地区现实状况反应,除了少部分的安全事故多发路段没有进行防护坡措施之外其它路坡均进行了路面植被防护,对已经发生过的地质灾害点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的滑坡治理。对于那些较大规模的滑坡还设置了挡土墙和路网,对于安全隐患较小的路段也进行了锚索设置和抗滑桩支档,并对护坡设施还增加了排水设施。

(五)一、二级公路防治现状

一、二级公路地质灾害防范措施相对较少,仅有少部分的边坡设置了排水沟,挡土墙和防护坡,大部分没有专项措施整治,只是事后的崩塌处理。

三.广西干线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对策

公路地质灾害的防范应该以事先防治为主,主要的预防对策为危险点排除检测,包括巡点整治,除了做好防范工作之外还要采取应的具体应对措施,且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来制定不同的防治应对措施。

(一)斜坡类地质灾害

根据前面的论述可知,斜坡类地质灾害为公路安全运行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对于不稳定斜坡的处理可以采用排水沟来避免山洪对于路面造成大面积的损害,同时也可以在修建的时候适当降低坡度,修建工程护坡和种植植被来应对,对于那些容易产生变形的斜坡还应该充填裂缝[2]、回补小的被崩塌划破留下的空间等等;至于滑坡可以采用清除杂物,适当削坡、坡面护坡工程等来加固岩石,对于泥石流可以采取排水的措施,排导以及防护栏来护墩,必要时还可以改建公路以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二)岩溶类地质灾害

岩溶类型的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岩溶地面塌陷,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地下水的开发过度导致,通过地壳的运动引发山洪泥石流,地震等大型的地质灾害,因此在岩溶区的交通干线两侧应该禁止大规模抽水,该灾害在整治中可以采取夯实、填堵的方式做好综合整治。建议在该项工程建设之初就应该做好地质勘查,一旦发现有地面下沉或者圆形或弧形开裂就应该展开调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地质灾害点及地质灾害多发路段针对性防治措施

至于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应该根据调查资料结果来进行综合治理。对较大事故点以及可能发生事故的地点进行数据标记,加强监测预警或改线绕避,落实相应的应急预案,对于已经完成治理的路段应该加强事后的灾害巡查与养护,一旦发现灾害点有扩大的趋势就要做好专项整治处理,防止二次灾害复发。也可以展开专题整治行动,结合路网落实相应的应急预案,加强路网改造或扩建,建议结合日常巡查与养护来做好针对性处理,例如采取排水预防措施,恢复植被措施,设立警示标志等一些基本防止措施来应对。

除此之外,对于拟建工程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控制主要采取尽量避让的措施,线路经过时就提早预防,以根本治理为主,不留后患的原则,制定方案重点要突出,针对性强,有一定的可行性,以工程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对于边坡高度较小的的路况应该采用坡率法放坡施工[3]处理,否则就应该进行支挡边坡的坡面,避免地质灾害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西干线公路地质灾害频发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状,灾害表现出种类多、成灾率高、潜在危险性大等几大具体特点,因此作为公路维护人员应该认清灾害类型,对于灾害的具体分布特征以及灾害发生危险性的大小来做出预警防范,对灾害治理的现状及缺陷等要不断地进行问题分析与总结,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预防与治理措施。高速公路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利益,爱护公路人人有责,国家和政府也要加大对西南地区的公路建设财政投入力度,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一方面不仅可以减少公路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广西地区整个干线公路的安全通达能力,这不仅能降低地质灾害对高速公路的损害程度,也可以减少人们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邱英,朱郴平,易新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高速公路工程中的应用[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08:38-45.

篇12

关键词: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专业的治理人员进行重点整治以外,居住在临近边坡地区的居民应平时就做好预防工作,在边坡地区开挖排水沟,将地表水以及雨水及时的排出,并且做好自身的防护措施,以便在灾难发生时可以自救。随着时代的发展,滑坡灾害治理的途径越来越多,实用性也越来越大,但这些成功方法的提出是建立在失败基础上的,因此滑坡治理工作需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以便更好的应对灾害,减少人力物力的损失。防治方法的强化需要与科学技术联系起来,利用新时期的技术来实现更高效率、更简易的治理操作,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

一、边坡低质灾害治理的现状

对于边坡地质灾害的治理必须要能够遵循着“一次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因此,必须要对边坡地质灾害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以此为基础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现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的治理技术都逐渐的出现,而预应力锚索技术则是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对边坡地质灾害进行处理时,对于一些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地段,要能够实行一些预加固工程,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灾害的产生,其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要先进行加固,然后再进行开挖,或者要能够在加固的同时进行开挖,这样可以避免在灾害发生后的整治。其中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利用小锚孔来进行注浆,这样能够对边坡的滑动带进行加固,这种防治的技术十分的方便,并且工作的强度也很低,具有很强的机械化,能够有效的提升工作的效率。并且利用这种技术属于主动向着边坡进行加固,具有很大的先进性。

二、滑坡原因分析

边坡地质滑坡具体可以根据坡体体积、滑动速度、滑坡规模等标准分为多种,每一种出现的地区、发生原因、规模等都会有所不同。其中较为常见的滑坡主要有崩坡积层滑坡、基岩滑坡、膨胀土滑坡,划分标准主要是岩石性质和组成物质。在进行滑坡灾害治理时,必须根据不同情况的滑坡进行分析,才能够制定有效的防护策略。

1、崩坡积层滑坡原因

该种滑坡比较经常发生在山麓地带,灾害发生的范围较小,但由于滑落岩石的速度较快、突发性强,因此在发生时一般不容易避开。滑坡的地貌为圈椅状,岩石裂痕等发育都比较完整。在滑坡发生后,坡面发生的变化较大,会出现明显的推移。滑坡发生时如遇到大量降雨还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产生更大范围的破坏。

2、基岩滑坡原因

该种滑坡一般发生规模较大,横向可以达到数百甚至上千米,纵向能够达到数十米甚至数百米。基岩滑坡的滑动速度较慢,如果滑动过程中受到抗滑因素的影响有可能进入休眠状态。基岩滑坡在发生之前或发生初期不容易被人所察觉,又因为其发生规模大,因此一旦发生则会影响巨大,并且造成较大程度的人力物力损失。通常基岩滑坡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地下水改道、泉水枯竭,此类问题会对居民的日常用水造成很大的影响,如不及时治理,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灌溉和植被的供水。

3、膨胀土滑坡原因

该种滑坡一般出现在丘陵地区或阶地区,一般会在某个地带较为密集。膨胀土边坡土质在潮湿时粘性很强,但遇上干燥天气则容易过于干燥从而导致龟裂,破裂的缝隙影响了土体本身的整体性,因此在遇到雨天时,雨水很容易灌入到缝隙中,使得土体之间的缝隙进一步变大。当膨胀达到一定程度时,则会发生滑坡或坍塌。膨胀土滑坡发生时滑动较为缓慢,因此一般造成的影响也较小。

三、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

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方案,按照其原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排、削、填、挡、固五大类,在实际治理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用其中一种或几种进行组合综合治理。排:排水,分为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适用于与地表水和地下水有密切关系的滑坡。削:削方减载,适用于正在滑动或可能滑动的滑坡,一般布置在滑体的顶部、后部,其原理是减小滑体的滑力。填:回填压脚,适用于前缘滑面较缓的推移式滑坡和前缘有平缓段的索引式滑坡。挡:通过设置抗滑桩、挡土墙等支拦挡工程来挡住土、岩体的滑动。固:采用锚杆、锚索、格构、喷射混凝土、注浆、植草、防护网等各种方法对滑体进行加固。下面就几种常用的治理技术进行简要的介绍。

1、混凝土喷射加固法

对于一些边坡地质灾害的表面问题的处理,可以利用混凝土喷射的方式进行处理,这种方法能够及时的对岩土体进行封闭,并且能够避免岩土体的潮湿与风化,有效的提升了其强度。并且喷射混凝土还可以与锚杆相互结合使用,主要是应用在一些比较容易风化、以及强度较低的岩石边坡。对于一些节理发育、风化严重以及易受自然力的影响以及一些局部的小型坍塌的岩石边坡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还有就是爆破施工后,存在的一些比较薄的岩石边坡,但是这种方式无法应用在外部景观要求比较高的边坡。目前开发的喷混植生技术是一种绿色混凝土,可以达到锚固与绿化的双重效果,得到广泛的应用。

2、自然坡率法

自然坡率法主要是指控制边坡的高度以及坡度,以此来进行边坡灾害的防治,利用这种方式不需要对边坡的整体进行加固,便能够达到自身的稳定,同时这种方式的施工也十分的简便,成本非常低。坡率具有一定的允许值,并且对于坡率主要是根据相应的稳定性进行计算来确定。

3、抗滑桩法

抗滑桩法主要是指在滑床一定深度的地方进行锚固的穿越滑体构筑物,能够将上部的滑坡推力传递到滑床,这样能够有效的提升滑体的抗滑能力,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增加滑坡的稳定性。抗滑桩具有很多的种类,针对不同的类型会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根据其刚性的不同可以分为刚性桩以及弹性桩,根据材料则是可以分为混凝土、木材以及钢材等。

4、注浆加固法

注浆加固法主要是通过对边坡进行加固,能够在压力的作用下将其中的浆液利用管道注入到相应的裂缝中,并且这样能够将一些碎裂的岩石进行加固,将岩石逐渐的加固成一个整体,这种方式有效的提升了岩石的强度,并且能够缓解地下水通道中减少地下水的破坏性。但是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注浆之前,必须要对边坡的特性、形状以及深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行周密的分析,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注浆的管道能够在最有利位置进行工作,另外注浆加固法工艺十分的简单,应用的设备也很少,能够有效的形成一些封水帷幕。

5、锚杆(索)加固法

锚杆(索)加固法主要是将一些不稳定的岩石体以及结构固定在稳定的岩石层中,这样能够使他们之间相互连接,因此来形成传递的拉力,锚杆(索)加固法主要是应用在各种岩土边坡以及岩石上,其中加固的效果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锚杆(索)的结构、施工的技术以及质量等,锚杆(索)的结构主要是包括承压板、锚具以及支挡结构等。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锚杆(索)一般和格构、挡土墙、抗滑桩等组合使用。

6、挡土墙法

对于一些由松散岩石和土方构成的滑体,可以利用挡土墙法来进行处理,并且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应用在小型的滑坡,同时也能够应用在大型的滑坡的处理中。其主要的作用便是要依赖本身的结构强度以及重量来阻止滑坡的下滑力,同时为了能够保证效果,要能够科学的选择挡土墙的位置,一般来说,主要是设置在相应的边坡的边角以及前缘的位置,其中的主要结构是悬臂式、重力式以及锚杆式等。

7、柔性防护网

对于柔性防护网来说,主要是以高强度的柔性网为主要的部分,并且是利用拦截以及覆盖的方式来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属于一种新型的防护结构系统。边坡的柔性防护网主要是利用防护的功能、结构的形式以及作用等方式进行主动以及被动的防护,主动的柔性防护主要是利用锚杆以及相关的张拉绳施加张力给钢绳网,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一些破碎岩石坍塌、滚落现象。利用柔性防护网具有很强的优势,首先是能够充分的利用柔性材料的防冲击力性能,同时柔性材料具有很大的铺展能力,广泛适用于各种高切岩石边坡的地质灾害防治。

8、钢花管注浆

钢花管注浆主要是利用钢花管来进行注浆,可以将相关的浆液注入到岩土体之中,这样能够有效的改善在边坡岩土体的性能以及指标,从而来增强抗滑能力,并且钢管在相应的边坡之中还能够提升其安全性以及稳定性,但是这种方法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到相应的岩土体的性质,这样能够有效的应用到节理发育的边坡。

9、生物工程法

通过生物工程方法来治理的措施主要有铺草皮护坡法、液压喷播种草技术、沟穴种植法、浆砌片石的骨架法等。

9.1草皮护坡

铺设草皮来护坡是指人工培育草坪,把草皮运送到坡面,按照要求重新铺设,使得边坡很快形成草坪的方法。该方法适合于各种岩质边坡和土质边坡,特点是形成草坪的速度快、时间短、功效快,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该法后期的管理养护工作比较困难,草坪成活率较低很容易被冲走。

9.2液压喷播种草技术。

通过液压来喷播植草的方法是指把草种、保水剂、木纤维、粘合剂、染色剂、肥料等跟水混合后通过喷播机喷到目的区域从而建设草坪的绿化技术,喷出的悬浊液含有草种且有很强附着力,喷射不重复不遗漏,能够均匀喷播草种,在保湿条件下,草种可以快速发芽成长为草坪。该方法是一种高质量、高速度的现代化绿色技术,其具有质量高、适用范围广、造价低、防护性好等优点,该方法适用于土质的边坡。

9.3沟穴种植法。

在沟穴内种植植被是人工在边坡挖穴、挖沟种植藤木、灌木等,是一种较为传统的防护技术。该方法造价低廉、施工简单,但是植被种子容易被冲走,成活率较低。

9.4植生带绿化法。

该技术通过机械设备根据特定的生产工艺,把肥料、草种和保水剂按照一定密度种植在可降解无纺布或者其他的材料上,通过机器针刺和滚压来进行复合定位,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格的产品。

9.5浆砌片石框架法。

浆砌片石作为坡面的骨架可以保护植被,通过与铺草皮、土工格室、栽植苗木、喷播植草等方法结合形成护坡技术。根据浆砌片石的不同形状可分为拱形、方格形和人字形。该方法的优点是见效快、稳性效果好,但是容易受到坡面和坡度的影响,景观和生态效果比较差、成本也比较高。

9.6钢筋混凝土的框架植草。

通过在边坡上面浇筑钢筋混凝土,进而形成框架,在框架内植草的方法同浆砌片石的护坡方法相似,区别在于该法具有更好的加固作用,适用于各种边坡,定性较好、见效快,缺点是绿化的层次比较单调、成本较高。

结束语

边坡地质灾害在各种工程中是很常见的,对边坡地质灾害的治理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边坡地质灾害的成因各不相同,对其治理技术也各有不同。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了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几种治理方法,为实际工程中的治理提供了参考以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志禄,张燕.陇南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及预警技术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

篇13

[关键词]岩土工程 地质灾害 特点 防治

[中图分类号] F41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392-1

因人类活动或自然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影响恶劣的地质运动就是地质灾害,它除了会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受重大的损失,还可能影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另外,这种类型的地质活动对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有很大的威胁。所以,做好岩土工程的地质危害防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给予这项工作足够的重视。

1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特点及危害分析

1.1滑坡

在岩土地质工程的施工期间,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是很高的,这种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主要是斜坡处的土体和岩体,由于河流的冲刷、地下水运动、地震或者是人工爆破等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而使斜坡上的土体、岩体顺着斜坡的软弱地带产生整体或局部的下划运动,出现滑坡问题后,除了会危害斜坡附近地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可能使附近的建筑受到很大的危害,影响人们的正常居住和使用。分析有关文献我们不难发现,产生滑坡问题的诱因一般有地震、降水、地表水的冲刷、坡脚的挖掘、堆填的增加和滥砍滥伐等。比如,5年前重庆市的武隆县的铁矿乡鸡尾山出现了山体滑坡问题,使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大降低,并且也使工作人员、附近居民的人身安全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威胁。

1.2崩塌

进行矿山生产、道路工程边坡的挖掘、水库渠道的施工以及堆渣填土工作时,就会使陡坡上的岩土体因为丧失稳定性而发生崩塌、翻滚或者是坡脚情况,岩土体还可能因底部的空虚而发生折断或者是某一区域的滑移,最终使岩土体脱离斜坡倾斜、翻滚到地面,上述的这种地质灾害就是岩土工程中的崩塌问题。比如,前年的11月底,山西能源晟凯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吕梁市交口县云千村工作地点出现了山体滑坡问题,此次事故使10位工作人员失去宝贵生命的同时,也给企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的损失。

1.3泥石流

泥石流灾害产生的直接原因通常都是因为暴雨的冲刷、冰川或积雪融化而形成的洪流,且这种洪流中大都掺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等杂物,因此泥石流通常都出现于沟谷或山坡地带,因为这一地区有着大量的固体、液体混合物。岩土工程施工中这一类型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因为开挖、弃渣、建筑废物的不合理处理所引起的,并且泥石流这一地质灾害对于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不仅如此,它还会毁坏建筑、工业厂房等,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我国的四川省属于泥石流的多发地区,比如,该省的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由于不科学的处理弃土及建筑垃圾,致使暴雨天气出现了影响十分恶劣的矿山泥石流灾害,仅夹杂的固体物质就达10万平方米之多,最终使得成昆铁路长达300米的铁路干线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影响铁路线的正常运行。

1.4地面变形

在岩土地质工程的施工中,最普遍的地质变形一般包括沉降、地面塌陷以及裂缝。中国现今已经由70多个城镇发生了地面沉降的问题,30多个沉降因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在这些城镇的沉降问题中,最大的沉降量甚至有3米之多,而出现这些地质工程灾害的最重要影响就是地下资源开发工作的不合理、表层熔岩的运动以及地下水开采的不科学等,尤其是地面的变形,更加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从长远来看,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

2.1完善施工技术标准

进行岩土地质工程的施工时,必须要设立健全的技术标准,这样才能真正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因此,进行资源的开发、工程建设等岩土工程施工时,一定要从我国之前的实际施工中吸取经验,并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规定开展工作,比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中相关标准,完全可以适用于工业、民用以及市政工程等建设项目中的基坑工程、高切坡工程、地基工程以及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这能够显著的减少岩土工程施工中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及各种交通设施的施工时,对于边坡、滑坡、危岩等区域的施工也有着明确的技术规定,实际施工中我们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开展工作,例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等。

2.2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中,工程防治工作是重中之重。进行岩土工程的施工期间,就要开学的选择防护方案,以显著的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及其恶劣影响。比如,进行房后切坡的施工时,为避免出现小型土质滑坡问题,需要使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削方减载护坡、前缘防护等有效方式,当滑坡的规模为中型或大型时,就要以工程地质勘察的文件资料为依据来确定防治方案。

2.3岩土工程生物防治措施

为降低岩土工程施工中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我们常常会使用生物防治法,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它的工作原理是借助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合理畜牧等方法来保持生态平衡,这样的工作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地质灾害的出现频率,并且这种工作方式的效果维持周期长、成本低并且使用性广,还可以显著的改善岩土工程地质施工现场的周边环境。比如,针对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及泥石流等问题较严重的多发区,就能使用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的方式来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2.4地质灾害的避让措施

进行岩土地质工程的施工时,我们常常会制定一系列的防止方案来减少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特别是对于灾害的频发地带和变形斜坡地区,在雨季要事先做好防护工作。例如,每年的雨季要安排附近地区的居民转移到其他地方,在落实雨季的避让方案时,一定要坚持就近原则、转移地不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原则,若该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高、预防所需的成本比较高,还能够采取完全避让的方式来减少地质灾害问题对人民生活的不良影响。

3结语

综合本文论述,进行岩土地质灾害的施工时,必须要考虑到地质灾害问题,还要制定科学的措施来降低地质灾害出现的可能性,若地质灾害不可避免,就要采取高效、科学的避让方式和控制方案来减小其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地质灾害 特征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49-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煤炭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无论是火力发电厂还是日常的生活供暖都离不开煤炭的使用,这就推动了煤炭企业加快对煤炭的开采工作。但是,由于煤炭生产经常性的受到地质灾害困扰,为煤炭开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能否做好煤矿地质灾害特征的相关研究,做好预防措施,对煤炭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煤矿地质灾害的概况

人类在对煤炭开采工作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时,容易造成地形、地质条件的改变,从而为煤炭的安全生产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土层开挖之后将弃土及矸石随意安置,造成大雨天气下的水土流失,土层开挖之后会出现内空的情况,容易导致地表的塌陷。煤炭的开采工作前,首先需要抽取地下水,水位的降低不仅会造成地表的下沉,严重时会造成水资源的泄露枯竭。最后,不能对生产的废弃矿渣及矸石进行集中处理,容易造成地面的环境污染[1]。近年来,由于地质灾害带来的人身财产损失十分巨大,有效的防治措施亟待被提出。

2煤矿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2.1开采中潜在的自然灾害特征

(1)滑坡:煤炭的开采避免不了对地质结构改变,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土石,一旦发生移位或者缺失,就会造成应力不平衡,进而导致地面的崩塌。根据近年来的数据统计,滑坡类地质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滑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雨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植被的缺失也是造成滑坡的重要因素。

(2)地面沉降:岩石、土层的开挖使地质结构的内部作用力发生变化,当现有的地质不能够满足地面的负载时,就会发生塌陷;另外,过于开采地下水,并且没有设置相应的回灌井,导致水土的固结能力大打折扣,经常会导致地下漏斗的发生;地表漏洞、房屋开裂以及水资源缺乏,都是地质灾害的重要表现。

(3)粉尘、瓦斯问题由于常年的化学作用,经常会造成煤与瓦斯突出、瓦斯及粉尘的爆炸等情况如果开采时遇到静电或者明火就容易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2]。除此之外,如果在开采前没有对瓦斯的含有量进行测定,很容易造成瓦斯中毒的情况。

(4)矿井水害:矿井的开挖松垮了土层,再加上矿井周围缺乏植被,使水土的固结能力大为下降,一旦遭遇暴雨天气,矿井就容易进水,再加上矿井中排水工作不到位,对水渗透情况缺乏监管,对矿井水文地质情况明没有查,没有从而造成矿井透水事故。另外,矿井的开采也容易加重水害的影响程度,就拿太原市一次泥石流事故为例,长时间的暴雨侵袭,造成周围的矿井、山体的垮塌,大量的泥石被卷走,瞬间将洪水的高度抬高了数米,并且泥石的沉积堵住了洪水的去路,为泄洪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当时还有500多名矿井工人深陷矿井之中,造成60多名员工的死亡,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亿。

2.2闭坑后的灾害特征

虽然矿山闭坑后会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但是由于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已经将千百年来形成的土质结构完全改变。因此,矿井的后期养护不可能恢复到原有的结构状态,遭受暴雨等天气时,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几率还是非常大的。除了滑坡、泥石流之外,闭坑后潜在的自然灾害还有地面的沉降以及裂缝,对于地质结构严重破坏的地方可能还会出现山体的开裂现象。这主要是源于在开采过程中没有注重地下水的回灌或者地质连通导致地下水完全泄露造成的。

2.3其他原因的深度探析

不同的地质灾害是由于不同的原因诱发的,由于矿井开采属于地下作业类,所以地表压力是造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在开采时,企业管理的不到位、员工操作不规范等,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容易引发大规模的地质灾害。有些煤矿企业有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冒险推进施工进度,再加上企业没有投资安全防护措施,在施工的中期和后期就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3地质灾害的防治

3.1加强宣传教育

政府应该组织地质灾害类专家,对煤矿生产的环节进行监控,研发出一套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并将知识教授给企业的管理人员。企业通过开展培训会或者发表内报的方式,将安全生产、防治灾害的技术下发给每个员工,特别是地质环境不稳定的地方,要做好开采前的设计工作,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严密的规划,制定一套应对各类地质灾害的措施,以提升员工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3.2合理开采煤炭资源

煤炭的开采要循序渐进,不能单纯的为了追求进度和效益而放松对施工质量的要求。将开采的总目标进行划分,每当完成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之后,就要对目标进行细致的维护,保证回填、回灌工作完成之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的施工。在一些地质环境恶劣的地方,相关部门应该严格限定企业的开采,做好企业资质的审查,允许资质好、技术先进的企业开挖,并且要加强对开采工作的监督。

3.3装备、生产技术的升级

针对矿井的一系列地质灾害,企业需要重视起来,提升矿井装备,加强职工业务培训,提高生产技术能力。在开采之前,可以聘请地质专家对当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制定不同地质灾害下的预防措施。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不可能完全的避免[3]。因此,完善预警机制,提升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制定逃生方案,能够降低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

3.4重视矿井地质灾害,加强管理

企业应该重视对地质灾害的治理,无论是从设备的选择还是技术工作的优化,都应该加强监督与控制,做好生产管理工作,对于违规生产行为要严格惩处,将损失降到最低。

4结束语

伴随着国民生产工作的展开,煤炭的开采工作依然会是未来几年内能源供应的重要环节。加快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提升自然灾害的防止理念,保证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技术能够符合煤炭开采的技术要求,对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峰.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的探讨[J].河南省煤炭地质勘查研究院.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