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路地质灾害防治范文

公路地质灾害防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路地质灾害防治

篇1

关键词:公路 地质灾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U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在我国,公路交通承担着重要的运输任务,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前列。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情况也非常复杂。各地公路面临着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地质灾害,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积极防治,就将阻碍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

1 公路地质灾害分析

1.1 地面沉降

在我国许多地区,地面沉降已经成为了主要的公路地质灾害,对公路的破坏性极大。地面沉降的发生和发展初期通常不易察觉,地面沉降具有“缓变性”。在发现地面沉降后,往往已经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并且这种破坏不易修复。损失地面标高、不均匀沉降等是地面沉降带给公路的最大危害。地面沉降使得公路的路基不断沉降,路线发生竖向变化,路面和路基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位移差异。例如,如果地面沉降发生在桥梁路段,就会造成桥墩不均匀沉降,桥面发生挠曲变形,桥下净空减少等。我国部分公路在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地面沉降灾害,导致一些公路工程陆续暴露出一些严重的质量缺陷。例如,广东道路桥梁塌陷事件。

1.2 泥石流

在诸多公路地质灾害中,泥石流具有数量多、规模大、活动频繁、危及面广等特点。具有侵蚀作用的大型泥石流能够使沟谷深度下切,显著改变地表形态,使得两岸山体与沟源的稳定性遭到破坏,造成崩塌或滑坡不断发生,进一步加剧泥石流。泥石流携带的大量的石块将会在平缓地带逐渐停积,进而形成堆积扇。大型泥石流能够将公路直接埋没,将路基和桥涵等设施直接摧毁,从而中断公路交通。通过经常发生泥石流地区的公路如果没有设置充足的排水设施,就难以阻止泥石流散流,公路遭到泥石流掩埋在所难免。突发性的泥石流,还会对道路上的行使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例如,临安市昌化镇在2009年突发泥石流,导致昌化境内的多条公路遭到损毁,道路交通被迫中断。

1.3 滑坡和崩塌

滑坡和崩塌发生的范围、时间通常难以准确预测,因此其具有突发性特点。较大的滑坡和崩塌的突发性强,灾害发生的速度快,造成的破坏也很大,对公路及其附近的建筑均造成极大的破坏。滑坡和崩塌不但会破坏路面、堵塞道路、中断交通,还会破坏公路的排水系统,导致公路水毁。例如,甬台温高速公路的柳市路段曾经发生了较大的山体崩塌灾害,导致高速公路被大量碎石堵塞,道路交通瘫痪。

2 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1 地面沉降灾害防治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淡水资源被过量的开采。鉴于此,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引水工作,缓解地下水过度开采的现状。在全国南水北调的大背景下,加强外流域饮水,合理调度外来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控制因过度开采地下水而造成的地面沉降灾害。对于已经出现地面沉降的地区,可以采取向含水层加压注水的措施,缓解或阻止地面沉降。对于地面沉降量非常大的地区,应当马上停止或减少开采地下水,以控制地面沉降。与此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人工回灌,提高地下水位,从而防止地面沉降进一步发展。

2.2 泥石流灾害防治

为了避免泥石流灾害对公路的破坏,通常可以采取跨越、排导、拦挡等措施。首先,跨越。采用渡槽、隧道、明洞、过水路面、涵洞、桥梁等措施跨越泥石流。在利用桥梁跨越泥石流多发地区时需要重点考虑冲刷问题和淤积问题。在桥梁孔径确定时,不但要考虑流量因素,还需要考虑阵流特性,确保孔径与净空能够使泥石流无阻碍的通过。桥位需要选在河床稳定和河道顺直处,尽量和河床垂直,切不可在河床的边坡点处设置桥位。其次,排导。设置导流堤、急流槽或排导沟等引导泥石流排出,避免泥石流阻塞桥涵,掩埋道路。泥石流排导沟在公路防治泥石流灾害中应用较广。根据泥石流的特征与类型,合理设计排导沟。为了避免决堤漫溢,降低沟道冲淤,就应当尽量按直线布设排导沟。需要改变排导沟方向时,需要设置足够的弯道半径。第三,拦档措施。在泥石流上游,建筑拦沙坝,拦档部分泥石流物质,削减泥石流的规模,调节泥石流流向,以降低泥石流对公路的破坏。

2.3 滑坡灾害防治

改善滑动面土石性质、力学平衡和排水是常用的公路滑坡灾害防治措施。在实际的防治中,需要根据滑坡的性质、成因和规律等情况合理选择相应的防治措施。首先,改善滑动面土石性质。改善滑动面土石性质以提高滑动面抗剪强度,实现抗滑的目的。具体方法有电渗法、灌浆法等。电渗法是根据电渗透原理,将直流电通入饱和土层中,疏干土体,增强土体强度;灌浆法是在滑动带附近的岩土中注入化学浆或水泥砂浆,通过胶结、凝固作用提高岩土的抗剪强度。其次,力学平衡法。在滑坡体下方,修筑抗滑板墙、锚索抗滑桩、抗滑桩、抗滑挡土墙、抗滑石垛等支挡建筑物,提高滑坡下方的抗滑力。或是“刷方减载”,清除滑坡上部的土体、岩体,减小下滑力。与此同时,还可以清除的土体、岩体在坡脚堆筑,增加抗滑效果。第三,排水。通过排水,疏干滑体中的水或是减少雨水、雪水等渗入滑体,降低滑坡下滑力。排水主要包括地下水排除与地表水排除。采用支撑盲沟可以排除滑坡体内的浅层地下水;在滑坡外部修筑截流排水沟,能够将滑体表面的水汇集、排除。地表排水时需要注意避免发生渗流,必要时可以采用对沟坡和沟底进行砌筑防护。

2.4 崩塌灾害防治

防治崩塌灾害需要遵循分清主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将保护自热生态环境和治理危岩相结合,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在实际的防治中,崩塌防治措施大致可以分成主动防治措施和被动防治措施两类。首先,崩塌主动防治措施。崩塌主动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削坡、清除危石、排水、支撑、支顶、挡土墙支挡、嵌补、支撑托梁、岩体锚固、喷射混凝土防护等。其次,崩塌被动防治措施。崩塌被动防治措施主要包括落石槽、拦石墙、明洞或棚洞。崩塌被动防治措施是为了在崩塌发生时,有效控制崩塌的石块、土体等,为公路提供保护屏障,从而降低崩塌对公路造成的破坏。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公路主要面临着以下几种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这些地质灾害对我国公路交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消除这些影响,促进公路交通的稳健发展,相关部门就应当积极防治地面沉降、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 张姬.基于GIS的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09.

[2] 蔡建辉.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中的选线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篇2

【关键词】公路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0引言

公路灾害概念在各类公路技术标准、规范及相关文献中目前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这个名词是近几年才逐渐被使用的,以往大量使用的是病害、水毁、破坏等概念。由于公路灾害的复杂性,目前不可能给出一个公理性定义,仅能给出较泛的定义。即公路灾害是指由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综合作用引起公路设施损坏(或使用功能降低)、造成人身伤亡、经济损失,影响通行的事件或过程。公路灾害按成因分为:公路地质灾害、公路气象水文灾害、公路生态环境灾害、公路人为灾害和公路综合灾害5种类型。

公路地质灾害在类型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 虽然其在发生几率、变形破坏规律上无本质的区别.但在难点多并且规模都很小。就因为有这样的特点,所有这些问题在预防和治理方法上都有着不可复制的区别。在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广大岩土工程技术人员积累了大量经验,建立了以加固、护面、拦挡等为主,以排水、土石体改良、植被绿化等为辅的各种工程防治措施, 并尤以浆砌片石和喷射混凝土护坡、锚固、浆砌片石、拦石墙和简易钢结构栅栏等最为常见。

1.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中的缺陷

目前在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中一般存在以下缺陷:

1.1 公路沿线发生崩塌的地段,路堑边坡均不稳定,且未设置山坡挡土墙或设置方式不合理;

1.2 处理崩塌灾害主要采用的是以削坡为主的防治方式, 应该结合支顶和锚固等措施共同对崩塌体进行防治,且要结合具体的工程条件进行施工;

1.3 对汇水面积和降雨强度较大的边坡上方未设置截水沟, 以及未进行植被防护;

1.4 对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地段。或有过泥石流发生历史的地段,未采取拦挡、导流等措施;

1.5 治理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应该遵循“及时、快速、准确”的方针,预防就是在线路必须经过地质不良地段时.事先修建防治工程,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2.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类型很多,主要包括崩塌灾害、滑坡灾害、泥石流、公路坍陷。下面就针对这四种病害的治理措施作一探讨。

2.1 崩塌灾害防治措施

2.1.1 削坡

在较稳定的岩体斜坡上,将危险斜坡岩体按照一定的设计坡度进行爆破开挖,目的是减小斜坡体的重量,同时也是为了清除表面较松散的岩体,露出新鲜岩体表面,使斜坡坡度达到理想的稳定坡度。但削坡不宜在岩体破碎强烈、开挖影响较大的岩体上进行。

2.1.2 喷射混凝土

该方法技术成熟,机械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对地形适应能力强,也比较经济。同时该方法本身能通过添加纤维来提高强度和韧性,并常与锚杆、钢筋网或钢丝格栅结合使用,从力学性能上人们通常把它当作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很高的承载能力此外,基于水是边坡地质灾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发因素这一认识,喷射混凝土对坡面的封闭作用,非常好地隔绝了地表水下渗,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但喷射混凝土对环境和自然景观具有破坏性, 由于喷射混凝土的封闭作用,将毁灭坡面既有植被及其生长发育条件。

2.2 滑坡灾害防治措施

选用好的防治方法就会在处理过程中和结果的显示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的选择和滑坡的类型、规模、地形地貌等具体工程条件十分不开的,首先,措施要有明显的针对性。根据防治目的的不同,采用的主要方法有直接阻止滑坡的发育和改变滑带土的性质两种。

2.2.1 直接阻止滑坡的发育

设置各种抗滑工程,如抗滑片石垛、抗滑挡墙、抗滑墩、预应力锚固、预应力锚固抗滑挡墙、抗滑桩、预应力锚固抗滑桩、钢架抗滑桩、拦砂坝工程等。近年来抗滑桩在公路滑坡治理中被广泛采用,多是人工挖孔灌注桩,一般在滑坡上布设2~3 排,适用于浅层处于蠕动挤压阶段的滑坡。当滑床为完整岩层时可采用上挡下护的办法,基础埋入完整岩层内不应小于0.5m,若滑床为不易设置基础的破碎岩层时,可将基础置于坡脚稳定地层内,基础埋深不应小于2m 并置于可能向下发展的滑面以下。

2.3 泥石流防治措施

按照经验和系统来处理泥石流的方式,一般为,在前期以疏通和泄流为主,这样不但可以减轻不好情况的发生还可以在泥石流不严重的情况下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有时候仅仅依靠这种发式是达不到要求,甚至会让情况更严重的发展下去。所有我们有句很流行很适用很科学的话就是:预防于未然。我们在泥石流形成的前期去寻找形成的原因,就可以从根本上来解决和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处理问题,从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经验,或者是经验占据着很重要的部分。这个过程虽然会花费很大的一部分项目经费或者别的经费,但相关部门还是坚持完成自己的责任或者是人物而不断的努力着和工作者,这也许就是掌握经验的来源。治理较成功的泥石流沟,通常都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从改善泥石流流域的角度进行治理。目前常采用下列措施进行防护治理。

2.3.1 引水措施

当泥石流沟谷上游或支沟汇水区的汇水能通过截流坝和引水渠道引出主沟。导向其他地方进入主河时,可将沟谷上游或支沟的水流引走,从而减少主沟形成泥石流的水动力条件和水体数量,以削减泥石流的规模,控制泥石流的危害。这种方法适用于地形开阔、地势高差小易于向主河疏导的泥石流沟。

2.3.2 排导措施

排导是通过一定的工程让泥石流顺畅通过公路,进入主河和预定地点,而又不给公路造成危害的一种措施。一般采用的排导工程主要有两种类型:急流槽和明洞渡槽。

2.3.3 林业措施

林业措施是泥石流生物防治措施的主体部分,也是山区建设立足和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林业措施是山区建设的生命线。一般泥石流沟谷流域的不同地貌单元在泥石流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根据生态条件配置不同的林种将有较好的治理效果。泥石流沟谷流域的集流区(包括分水岭区及沟源区),是泥石流动力条件的水源地。应营造水源涵养林,适宜种植如油松、刺槐、华北落叶松、刺楸等树种。泥石流形成区在汇集径流的同时,还是松散固体物质的产生地,本区段的林种除要涵养水源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阻止土壤侵蚀,保护谷坡稳定,防止坡面水土流失属水土保持林(护坡林)。护坡林设计要坚持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可种毛白杨、紫穗槐山杏、枣树、柿子树,草本可种葛藤、沙打旺、芨芨草等。

2.3.4 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很多,但很有效的要属生物措施了。这项措施对社会经济管理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所有为了保证这种措施的正常实施和达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有当地政府的地大力支持。要想获得成果,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生物措施,影响着生活中的食品、能源等问题,从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持续长久的坚持是达到目标的必须方式,这样,就要建立一定的纪律和法规,找规律进行

2.4 公路塌陷防治措施

公路塌陷防治主要是对公路下伏采空区的治理,因此应首先考虑公路沿线矿区及采空区的特征、公路不同地段构筑物的特点及其施工条件等,以便确定合理的治理方法。目前,对公路下伏采空区的治理方法具体如下。

2.4.1 开挖回填法

为了防止雨水下渗、再次塌陷等不利情况的发生,在挖开后又重新填上的地方要用重锤夯击地基。并且在挖坑回填时更始要注意坚实行。其实回填方法有很多优势可言,比如对于规模较小、深度开采较浅的项目较为适用。

篇3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公路;地质灾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介于信息科学、空间科学、地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信息工程、现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的结合体。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地理信息系统定义为是基于数据库系统、地图的可视化和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的计算机系统,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得结合地理学和地图学,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具体功能包括获取、存储、检索、处理、分析、显示,以及输出数据,对数据进行维护、更新,并多角度地对其动态进行分析和预测,进而为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按照内容分类,地理信息系统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专题信息系统,二是区域信息系统,三是地理信息系统工具。每一种类型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功能,专题信息系统只为特定的专门目的而服务,因而其有着目标有限、业务专业等特点,如水土流失信息系统、矿产资源系统等都属于专题信息系统;区域信息系统,以服务于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的信息为主要目标。由于属于区域信息系统,为一定区域而服务,因此规模可大可小,如我国的黄河流域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工具,是一种具有图形图像数字化、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运算和多种输出多种地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包,简单而言,就是一种处理地理信息的工具,既可以对人类工程活动,也可以对自然资源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管理。

2、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通过GIS系统可以宏观展现库区公路现状:技术等级、路面技术状态、路基技术状态、主要构造物技术状态、沿线设施、路面病害、路面等级、路面结构、路面类型、路面现状等各种公路灾害业务信息与GIS地理位置数据进行关联,并加载到地图上统一查看和分析。

使用GIS系统可分析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将采集的以往地质灾害数据采集处理后,集成到GIS系统中,可对原本抽象的位置信息进行直观的分析。结合通过建立边坡坡面、滑面、圆心、水位线、荷载及边坡加固的物理模型,利用费兰纽斯法、简化毕晓普法等计算出边坡安全系数及输入条块物理模型。

运用GIS系统评估灾害治理工程规模:通过GIS周边分析和缓冲分析方法,可对每一关键点位的周边位置信息进行计算。灾害治理工程的规模除去建设精确范围,其地域影响面也不同,可使用GIS,缓冲分析建立缓冲区,进行工程规模模拟计算。

3、地理信息系统在公路地质灾害之中的应用

虽然GIS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边缘学科,但其核心是计算机科学,基本技术是数据库、地图可视化及空间分析。GIS已经应用于公路地质灾害数据管理、公路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公路地质灾害风险性分析和公路地质预警预报等等的灾害防治工作之中。

3.1、公路地质灾害评价和管理

对于公路地质灾害的评价与管理,是介于地球科学、空间科学以及信息科学之间的交叉性科学。它就是将现代地学理论与方法、信息工程、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科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建立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地质灾害调查资料。显示并查询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信息。评价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分析地质灾害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地理信息系统是基于数据库系统、地图的可视化和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的计算机系统。处理的数据是具有地理特征和表征地学现象之间空间关系的属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采集、存储、管理、检索、查询、分析、显示和输出多种数据。进行数据维护与更新、区域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等。提出减轻和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

3.2、对公路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在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中应用GIS技术,是利用其强大的空间数据库管理与空间分析模型方面的功能,对公路地质灾害调查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实现公路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计算机自动化。首先确定致灾因子,对致灾因子进行易发程度分区赋值,再求出致灾因子的敏感系数,将各致灾因子图层进行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图层叠加,最后将叠加后的图层属性进行加权综合,得出综合易发程度值,进行易发程度计算机自动化分区。

目前,对公路区域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主要采用袭扰系数法和专家打分法。通过对比分析,GIS空间分析法较之袭扰指数法显得简洁明了,避免了繁琐的手工统计计算,保证了计算结果的精度。GIS空间分析法所得出的公路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不仅反映了公路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现势规律,而且实现了对公路区域地质灾害的空间预测。

3.3、对公路地质灾害风险性分析

对于公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国内外研究的较多,理论上也比较成熟,形成了许多被广泛应用的专业分析模型,如信息量模型、多元统计分析模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的模型。其中,将GIS技术与信息量模型结合起来是进行公路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的最有效方法。

3.4、公路地质灾害预警技术

公路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包括公路地质灾害的灾情模拟评价、预测预报和防治问题及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和空间定位及空间分析工作。在公路地质灾害灾情模拟预报中,以能够存储、处理、分析、计算和成图显示空间数据而著称的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进行多因子定量模拟分析和对因子间相互定量关系研究方面,地理信息系统的多源地学专题信息复合叠加处理功能(Overlay)和FILTER功能等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和极高的效率,对受控于多种因素影响和作用的地质灾害的定量仿真模拟和预测预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4、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公路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意义与作用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复杂性、资料数据的全面性,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了解库区公路的宏观现状,包括公路基础状态、路面状态、技术等级、病害、危害等级、公路沿线设施等方面的内容。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利用这些宏观现状可以构建库区公路地质基础信息系统,以便进行相关评价与分析工作。除此之外,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规律,这对于研究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预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规模,预先对治理范围内可能遭受影响的构建物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地确保治理工程的有效性。

总之,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能将原本比较抽象的公路地质灾害的相关数据和信息,通过信息技术直观地在地图上展示出来,为地质灾害空间数据提供了处理平台,进一步为防治措施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鉴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公路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重大作用,应进一步加强使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何辉.地理信息系统在公路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J].信息通信,2013,02:92-93.

[2]向华,刘引.地理信息系统在公路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04:53.

篇4

关键词:地质灾害 滑坡 崩塌 采空区 危险性评估 防治措施

1.建设工程概况

延安至延川(陕晋界)高速公路是陕西省“2637”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7条横向线之一,延水关至吴起高速公路的东段部分,路线全长116.67公里。设计行车时速为80~100km/h,路基宽度24.5m,拟建桥梁178座,总长45326.2m,占路线总长的 38.85%;隧道15座,28464m(以单洞计),占路线总长的12.2%。

调查区位于黄河中游,陕北黄土高原东部,公路沿线地貌主要为黄土梁峁沟壑区、河谷阶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非常发育。

2.地质环境条件

调查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东部,公路沿线地貌可分为黄土梁峁沟壑区、河谷阶地区;调查区出露地层主要发育有第四系冲积、洪积松散堆积物,其中二级以上阶地上部覆盖有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山麓及坡脚处有薄层的第四系残坡积、崩积层;黄土塬梁峁区为典型的风积黄土区。调查区线路走廊带的基岩主要为新近系粘土岩、砾岩,侏罗系、三叠系砂泥岩,岩体分为软硬相间互层状碎屑岩类和粘土岩类;土体主要为粘性土、砂砾类土和黄土。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黄土孔隙裂隙水、碎屑岩孔隙裂隙水三大类。

区内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上升与河谷切割侵蚀,与破坏地质环境有关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煤炭开采、石油开采、削坡建窑、修路开挖、淤地坝建设等,调查区地质环境条件属中等~复杂类型。

3.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

3.1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1.1滑坡

本次评估,滑坡规模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查规范》(JTJ064-98)标准确定,见下表

调查区内的159处滑坡,主要分布于黄土沟壑内,即白家沟、牛奋沟、丰富川、前丈子沟、党家沟、五川沟、张罗沟、寨子沟、蒿岔峪、吕家沟等支沟及延河、清涧河岸边。沿线平均每公里分布滑坡1.36个,主要为牵引式黄土滑坡。因此,调查区内滑坡主要为黄土滑坡,地貌上表现为自前向后逐级下滑,在滑坡体地表可见逐级下错的台坎。滑坡大都保留着滑坡形态,后缘和侧缘黄土,壁面较陡且土体;地表特征主要表现为滑体形态较杂乱,其上冲沟发育,部分滑体被改造成梯田、乡间便道和油井路等;滑坡下滑后,中后部常形成反倾台地,降雨在洼地汇聚并向两侧排泄,逐渐形成“双沟同源”现象,在后壁陡坎常形成连续分布的落水洞;滑体内部特征主要由黄土状土组成,滑动时土体松动解体,后又在重力作用下重新压密固结,在沟谷流水侵蚀作用下,滑体物质不断被搬运流失,部分滑体已消失;滑体前缘多被沟道内季节性流水侧蚀,形成陡坎,表现为小的崩落;调查区内滑坡的控滑结构面主要为土岩接触面,其次是在黄土层内错动。

区内发现的159处滑坡中:按规模,大型21处、中型72处、小型66处;按物质组成,均为黄土滑坡;按稳定性,稳定性好的118处、较差的38处、差的3处;按危险性,危险性大的2处、危险性中等3处,危险性小的154处;诱发因素主要为大气降水冲刷浸润坡体和河流侧蚀坡脚。可见区内滑坡以中型、稳定性好和危险性小的黄土滑坡为主。

3.1.2崩塌

调查区内的85处崩塌,主要分布于黄土沟壑内,即白家沟、牛奋沟、丰富川、前丈子沟、党家沟、五川沟、张罗沟、寨子沟、蒿岔峪、吕家沟等支沟及延河、清涧河岸边。沿线平均每公里分布崩塌0.73个。地貌特征表现为崩塌均沿沟谷两侧的陡坡分布,坡体一般上下陡中间缓,后壁坡度一般大于45°,坡脚前缘受河流侧蚀一般呈陡坡状;地表特征主要表现为崩塌体多沿坡脚呈裙状展布,崩塌粒径不等,有的崩塌体被二次固结,后壁在黄土节理和基岩裂隙的卸荷作用下,多被切割成彼此分离的块体,有的被充填;崩塌体内部特征主要由黄土状土和砂泥岩组成,崩塌体岩土体松动解体,后又在重力作用下重新压密固结,在沟谷流水侵蚀作用下,崩塌物质不断被搬运流失,有的崩塌体残留部分较少。

区内发现的85处崩塌中:按规模,大型16处、中型49处、小型20处;按物质组成,基岩崩塌为28处、土岩崩塌4处、黄土崩塌53处;按稳定性,稳定性好的2处、较差的23处、差的60处;按危险性,危险性大的3处、危险性中等18处,危险性小的64处;诱发因素主要为大气降水冲刷浸润坡体和河流侧蚀坡脚。可见区内崩塌以中型、稳定性差和危险性小的黄土崩塌为主。

3.1.3 采空区

根据拟建工程压矿报告,调查区内分布有三个煤矿,全部位于陕北三叠纪煤田东南部,横山韩岔—延安蟠龙找煤区内, 该区在整合前,分布有若干开采规模不等的小型煤矿,在区内形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成为采空区地面塌陷隐患,根据本次野外调查,调查区内分布有4处采空区地面塌陷隐患,区内发现的4处地面塌陷隐患均为煤矿采空引发,规模为小型,目前地表未发现变形迹象等。

3.2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篇5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建议

Abstract: due to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we often cause som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destruction, this can lead to a geological disasters occur, however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duce certain effect, such as processing enough timely is likely to construction schedule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caused serious influence to a vicious circ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common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Key words: high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eological disasters, preventive measures,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公路工程是一项建设类工程,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挖方与填方施工操作,致使地质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改变,因此,极易出现地质灾害现象,地质灾害的产生不但影响公路工程施工阶段的施工进度,还对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造成直接影响,另外还阻碍了公路工程的安全生产,因此必须保证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地质防护措施,以免出现严重的地质灾害影响。

一、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主要危害

公路是一种极容易受到地质灾害破坏且十分严重的一项工程建筑,同时公路也是一种跨越多种地貌的建筑物,因此,公路所面临的地质环境通常情况下都十分复杂,公路在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也多种多样,另外,地质灾害不但会对公路施工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1、滑坡灾害。所谓滑坡主要是指露肩的斜坡掩体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而出现整日向下滑动的现象。我们可将其成因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地质条件因素:滑坡通常情况下是由滑滑坡壁、滑动面、滑坡体等几部分构成,不同的滑坡规模会造成不同的破坏,大型的滑坡会造成公路严重损坏,河道阻塞、水库淤积等现象,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其具体地址因素表现为由于受到斜坡岩石重力的影响,由于岩体周围的土质过于松散,加之坡面较陡、水流侵蚀等应影响,从而出现滑坡现象,除此之外,地震也是触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2)施工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由于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由于地址环境保护意识不足,会常常进行不合理的爆破和施工,另外排水工作做得不及时也会导致滑坡现象的形成。

2、崩塌灾害。崩塌灾害主要发生在斜坡的陡峭处,由于受到土体的重力影响,与公路母体之间出现断裂,从而出现滚落崩塌等现象。在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如在进行管道挖方过程中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很容易出现崩塌现象,通常情况下崩塌现象的出现是没有预见性的,倘若崩塌事故发生很可能导致挖方坑中的施工人员和仪器被埋,或造成坑外的施工人员和仪器坠落到挖方坑中,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主要形成因素如下:

(1)地质因素:崩塌现象的形成是由于较大的地质高差和坡度,土壤和岩层等情况出现不同,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导致不同土层和岩层之间出现纵向断裂,从而产生崩塌现象,另外,地震也会直接造成公路工程施工阶段的坍塌现象。

(2)人为因素:在公路施工或改造过程中,由于大量的在坡脚处挖掘土壤或大爆破施工,会直接加大坡度和高差,从而造成崩塌现象。

(3)气候因素:气候上出现物理风化现象会促进崩塌现象的发生,由于其后过于干燥,干旱会导致地区出现较大的温差,促进了岩体的风化,从而造成了岩体强度降低,从而造成了崩塌现象。另外连日的暴雨会对岩体产生侵蚀作用,也会促进崩塌现象的发生。

3、泥石流现象。所谓泥石流现象实质上就是含有大量的泥沙和石块等物质的固体流动现象。泥石流的爆发过于突然,并没有任何预兆,通常情况下都是瞬间爆发,破坏力极强,较大的泥石流现象不但可以摧毁公路,甚至会吞并村庄,毁灭城镇,2010年8月的舟曲泥石流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那一场灾难造成了1500余人遇难,失踪3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巨大,在此不便详说。因此,泥石流的危害万万不可轻视。泥石流危害巨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剥蚀能力很强,搬运和沉积作用十分强烈。造成泥石流的主要因素有:1、大量的固体碎屑,例如砂石等。2、水条件充足,原因在于谁是你十六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3、地质条件。一般在山区坡度较大的地段十分容易出现泥石流现象。

除此之外,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还有地面不规则沉降变形、采空区出现塌陷、地面出现裂缝、砂土液化等,这些地质灾害虽然没有上述几种的危害大,但在公路施工过程中,也不可对其小视。

二、公路施工过程中的常见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出现,无论是对施工过程中还是竣工后公路的正式投入使用期间,都具有较强的破坏力,不但影响着公路的正常施工和使用,还会对施工人员和其他人员造成直接的生命财产威胁,因此应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护工作。具体地质灾害的防范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滑坡的防范措施:(1)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现场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的勘察,对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的地段进行重点防护和检测,并尽量减少人为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有效地防止滑坡的措施有:及时的排除地表水、进行滑坡易发地段的支挡防护工作等。(2)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及时的排放,以保证坡面康华能力得到增强,从而有效的防治滑坡的发生。

2、泥石流防护措施。主要采取堤坝防护工程,在泥石流已形成的区域建筑V型固床槽,使山体得到稳固,另外还要定期的清理容易产生泥石流的固体碎物,多梯次的修筑拦截提拔,当泥石流发生时,各阶梯堤坝可以对泥石流产生层层阻拦的作用,削弱泥石流的强度。在泥石流易发地点种植大量的植被,通过植被的根基生长来稳固山体。消除泥石流发生的根本条件。

3、崩塌的防治措施:在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应对崩塌易发生的地段进行重点监测,尽量避免坡脚瓦房和大量的爆破,并在容易发生崩塌的地段设立相应的安全警示标语,并对容易造成崩塌的堆积物进行及时的清理。并设置挡土墙和防护钢丝网等设施。

三、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提出的几点建议

1、在公路工程施工之前,应对相关地段的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勘察,并进行有效的工程规划工作,制定细致的地质勘察计划,并落实。

2、施工过程中应将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与公路施工工作同步进行。由于公路施工对环境的破坏较大,因此应在施工过程中尽量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采取有效的环境环境保护措施,将地质灾害从根本上实施有效防治。

3、建立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小组,并通过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来加强公路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提高施工人员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应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教育讲座,使施工人员在主观意识上充分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质灾害对公路工程施工环节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这些地质灾害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一定的区别,这需要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过程中,注意对公路所处的地段进行相应的地质环境保护措施,从而使恶性循环现象有所打破,同时还需要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地质灾害带来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排除,并对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安全事故进行评估,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以保证公路工程施工阶段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吴桂华.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J].科学之友,2011,(07).

[2]魏强,刘飞.对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J].价值工程,2011,(09).

[3]徐伟,张兵,李翠玲.公路工程常见地质灾害分析[J].学术交流,2008,(06).

[4]张东.公路工程常见地质灾害分析[J].交通建设与管理,2008.(06).

篇6

1 引言

在公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经常发生。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 近几年来, 由于地质灾害(泥石流、 崩塌、 滑坡和地面塌陷等)引起的公路损坏路段的长度已经超过400km,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已达几十亿元。 由此可见, 加强公路地质灾害的防治是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 公路地质灾害的治理是减少公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 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的迫切需要, 保持公路的安全畅通是交通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在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广大岩土工程技术人员积累了大量经验, 建立了以加固、 护面、拦挡等为主, 以排水、 土石体改良、 植被绿化等为辅的各种工程防治措施, 并尤以浆砌片石和喷射混凝土护坡、 锚固、 浆砌片石、 拦石墙和简易钢结构栅栏等最为常见。

2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中的缺陷

目前在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中一般存在以下缺陷:

a) 公路沿线发生崩塌的地段, 路堑边坡均不稳定, 且未设置山坡挡土墙或设置方式不合理;b)处理崩塌灾害主要采用的是以削坡为主的防治方式, 应该结合支顶和锚固等措施共同对崩塌体进行防治, 且要结合具体的工程条件进行施工;c)对汇水面积和降雨强度较大的边坡上方未设置截水沟, 以及未进行植被防护;d) 对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地段, 或有过泥石流发生历史的地段, 未采取拦挡、 导流等措施;e)治理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应该遵循“及时、 快速、 准确”的方针, 预防就是在线路必须经过地质不良地段时, 事先修建防治工程, 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3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类型很多, 主要包括崩塌灾害、 滑坡灾害、 泥石流、 公路坍陷。 下面就针对这四种病害的治理措施作一探讨。

3.1 崩塌灾害防治措施

3.1.1 削坡

在较稳定的岩体斜坡上, 将危险斜坡岩体按照一定的设计坡度进行爆破开挖, 目的是减小斜坡体的重量, 同时也是为了清除表面较松散的岩体, 露出新鲜岩体表面, 使斜坡坡度达到理想的稳定坡度。 但削坡不宜在岩体破碎强烈、 开挖影响较大的岩体上进行。

3.1.2 锚固

对可确定的危石进行加固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其结构简单,对环境改变不明显。 但是, 要完全查清坡面危石事实上是很难的, 在采用锚固措施来加固危石时, 必须在危石上进行大量的钻孔锚固作业, 其振动作用将可能导致危石滚落, 施工的风险大。

3.1.3 喷射混凝土

该方法技术成熟, 机械化程度高, 施工速度快, 对地形适应能力强, 也比较经济。 同时该方法本身能通过添加纤维来提高强度和韧性, 并常与锚杆、 钢筋网或钢丝格栅结合使用, 从力学性能上人们通常把它当作钢筋混凝土结构, 具有很高的承载能力。此外, 基于水是边坡地质灾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发因素这一认识, 喷射混凝土对坡面的封闭作用, 非常好地隔绝了地表水下渗, 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 但喷射混凝土对环境和自然景观具有破坏性, 由于喷射混凝土的封闭作用, 将毁灭坡面既有植被及其生长发育条件。

3.2滑坡灾害防治措施

根据公路沿线滑坡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特点, 防治措施的选用一定要结合滑坡的类型、 规模、地形地貌等具体工程条件, 有针对性地实施。 根据防治目的的不同, 采用的主要方法有直接阻止滑坡的发育和改变滑带土的性质两种。

3.2.1 直接阻止滑坡的发育

设置各种抗滑工程, 如抗滑片石垛、 抗滑挡墙、 抗滑墩、 预应力锚固、 预应力锚固抗滑挡墙、抗滑桩、 预应力锚固抗滑桩、 钢架抗滑桩、 拦砂坝工程等。

近年来抗滑桩在公路滑坡治理中被广泛采用, 多是人工挖孔灌注桩, 一般在滑坡上布设2~3排, 适用于浅层处于蠕动挤压阶段的滑坡。

3.2.2 改变滑带土的性质

可采用灌浆处理(灌注石灰浆、 石灰砂浆、 水泥浆、 粘土浆等)、 焙烧处理(在滑坡前部利用导洞焙烧滑带土)、 电渗排水( 利用电极作用排除滑带土的水)、 化学处理(利用化学反应增加滑带土的强度)等方法来改变滑带土的性质。

3.3泥石流防治措施

通常对公路泥石流防治的基本思路是: 首先做好公路选择方案, 如在堆积区或谷口流通区通过时, 应采取控制泥石流堆积和流通的措施, 将泥石流按设计意图排出, 不让其堆积、 冲刷、 冲击、 爬高成灾。 当上述措施不能保证公路安全或不经济时, 则应采取控制泥石流形成的措施, 以减少灾害或从根本上消除泥石流危害。在公路遭受泥石流危害时,采取补救措施一般难度都很大,耗资也大。 但公路运营主管部门在治理泥石流方面仍然做了大量工作,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图1 泥石流防治措施

3.3.1 引水措施

当泥石流沟谷上游或支沟汇水区的汇水能通过截流坝和引水渠道引出主沟, 导向其他地方进入主河时, 可将沟谷上游或支沟的水流引走, 从而减少主沟形成泥石流的水动力条件和水体数量, 以削减泥石流的规模, 控制泥石流的危害。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形开阔、 地势高差小、 易于向主河疏导的泥石流沟。

3.3.2 排导措施

排导是通过一定的工程让泥石流顺畅通过公路, 进入主河和预定地点, 而又不给公路造成危害的一种措施。 一般采用的排导工程主要有两种类型: 急流槽和明洞渡槽。

3.3.3 林业措施

林业措施是泥石流生物防治措施的主体部分, 也是山区建设立足和发展的基础, 可以说, 林业措施是山区建设的生命线。 一般泥石流沟谷流域的不同地貌单元在泥石流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根据生态条件配置不同的林种将有较好的治理效果。 泥石流沟谷流域的集流区(包括分水岭区及沟源区), 是泥石流动力条件的水源地, 应营造水源涵养林, 适宜种植如油松、 刺槐、 华北落叶松、 刺楸等树种。

3.3.4 管理措施

生物措施不仅是一项技术措施, 而且是一项对社会经济管理依赖性很强的措施。 离开当地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群众的积极支持, 生物措施要获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这不仅因为生物措施直接涉及千家万户的生产生活问题, 还要切实解决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 如生活能源、 粮食问题等, 而且这项工程不是一劳永逸的, 需要长期管护, 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组织和法规, 使森林和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3.4公路塌陷防治措施

公路塌陷防治主要是对公路下伏采空区的治理, 因此应首先考虑公路沿线矿区及采空区的特征、 公路不同地段构筑物的特点及其施工条件等, 以便确定合理的治理方法。 目前, 对公路下伏采空区的治理方法具体如下。

3.4.1 开挖回填法

开挖回填法是先将塌陷区全部或部分开挖, 然后进行人工回填的方法。 它主要适用于煤层开采规模较小、 开采深度较浅、 对采空区的影响范围和采空体积均不易探明的采空区。 此法取材方便、 施工简单, 且在回填处理过程中还可采用反复强夯的办法,利用重锤自高处落下产生的冲击能夯实地基土, 提高土体强度,增加抗塌能力, 还可以减少地表水入渗。 同时在塌陷区回填稳定后, 在路基两侧一定范围内要做好防排水处理, 一般可采用修建浆砌片石槽引流地表水, 以防雨水下渗, 引发二次塌陷。

3.4.2 桥跨法

以架桥的型式跨越采空区不稳定的路段, 桥的墩台应设在稳定的岩体中, 以保证路基稳定安全。

3.4.3 注浆法

注浆法实质上是利用液压、气压或电化学原理, 通过注浆管把一些能固化地基土的浆液均匀地注入地基土裂隙或孔隙中, 浆液以充填、 渗透和挤密等方式,将土颗粒或岩石裂隙中的水分和空气排除后占据其位置, 经一定时间后, 浆液将原来松散的土粒或裂隙胶结成一个整体, 形成一个结构新、 强度大、 防水性能强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的“结石体”,阻止上覆岩土层进一步塌陷冒落, 以保证公路路基的稳定。

4 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建议

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如何充分发挥优点, 克服缺点, 是工程技术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特别是在目前国家强调“建设绿色通道”、 “美化环境”、“以人为本”等建设理念的今天,在建设和改造地质环境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护环境。 过去一般都是采用大量喷射混凝土、 浆砌片石等施工工艺, 这会对公路两旁坡面植被的生长条件造成永久性的封闭式毁灭, 是与环保和美化极不相称的。 因此, 建议今后对公路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时, 应全面考虑以下方面。

4.1可靠性与整体性相统一

所采用的防护材料要具有现时易得性, 在产品结构上, 实现“局部受载, 整体作用” 的目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追求环保与美观的效果

与传统的防护措施比较而言, 新的防护技术要在“人性化”和“环保性”方面多加考虑, 使得具备植物生长条件的边坡能够实现植被的自然生长发育, 并保持进行后期人工绿化的既有条件,对既有地貌进行良好的保护。

篇7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类型;防治措施

公路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公路交通条件日益改善,伴随而来的地质灾害问题也显著增加。公路的修建常常需要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地层岩性,会遇到多种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类型较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冻土冻融。

1.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1.1崩塌、滑坡

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块状岩土体高速倾倒、翻滚、坠落于坡脚现象,崩塌的特点是垂直位移分量大于水平位移分量。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主要在重力和地下水作用下,沿着一定软弱面或软弱带以水平位移为主的整体向下滑动的作用和现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是山区公路工程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主要是由地质原因或人为开挖坡脚造成的。由于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崩塌、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砸坏路基及公路桥,中断交通,破坏厂矿,淹没村庄,造成行车事故,甚至引起人身伤亡。

1.2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泥石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在很短时间内摧毁一切工程设施和夺取千百人、甚至上万人的生命财产,是严重威胁山区人民和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泥石流是公路,尤其是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且破坏作用及其强烈的公路水毁类型,是毁坏穿越泥石流沟的公路路基、路面及相应防治结构物的重要外在机制,危害方式只要是淤积、掩埋、堵塞、冲击及冲刷公路,我国公路每年因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至数十亿。

1.3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有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塌陷、黄土湿陷等类型,公路工程若在上述塌陷地区通过,经常会造成路面开裂、路基及路面变形、沉降甚至塌陷,影响公路正常通行,甚至威胁人身生命、财产安全。

1.4冻土冻融

冻土冻融是指在季节性冻土区,地基土冬季冻胀,夏季融化沉陷的一种现象。此种灾害是东北地区等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特有的地质灾害,常会造成道路翻浆、冻胀、融陷及路面冻裂,影响道路正常通行。

2.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1崩塌、滑坡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①掌握崩塌活动分布规律,公路要尽可能避开崩塌、滑坡危险区及可能的危害区;②加强对危岩体监测、预测、预报工作,临崩、滑前及时疏散人员和重要财产;③实施必要的工程措施,加固斜坡或防护受威胁的工程设施。主要工程措施有:护墙或护坡,防止斜坡岩土剥落;镶补、填堵坡体岩石缝洞;削坡,人工消除小型危岩体或减缓陡峭高坡;锚固,加固危岩体,提高其稳定程度,防止崩落、滑坡;排水、疏通地表水和地下水,减缓对危岩陡坡的冲刷和潜蚀;拦截、修筑挡石墙、落石平台、拦石栅栏等,阻止崩滑物对公路设施的破坏。

2.2泥石流

泥石流防治是一项由多种措施组成的系统工程。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组成:①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②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③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一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④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一一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2.3地面塌陷

预防和治理地面塌陷的工作有多方面内容,首先,为避免或减少地面塌陷灾害,必须十分重视公路场地的地质环境,查明建设区地面塌陷的危险程度和形成条件,对地面塌陷进行预测,尽可能布设在塌陷危险性小的安全地带;对于无法避让路段,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钻孔灌浆、旋喷加固等必要的防塌措施。除上述预防途径外,在地面塌陷危险区进行抽水、排水、蓄水、爆破等活动时,要采用适当方法,防止诱发地面塌陷活动。为了减轻矿区采空塌陷灾害,限制采空区范围,或者增多、加大保安柱,减小塌陷规模。对于已经发生的塌陷灾害,要在查明地面塌陷发育状况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治理。其方法除了消除促使地面塌陷发展的各种动力活动外,还可采用填堵法、跨越法、强夯法、灌注法、深基础加固法、控制抽水(或排水)强度法、疏导水流法、地下水气调压法等充填加固地面塌陷坑和地下孔洞,堵截水流,强化土层及洞穴沉积物强度,削弱地面塌陷活动能力,保证工程设施安全。

2.4冻土冻融

①工程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确定的地基土冻胀级别,采取相应的防冻胀融沉措施。②在拟建工程施工时,一是回填粗颗粒抗冻材料,并在地面做好防水工作,防治冻胀产生的冻切力破坏基础;二是采取清基换填砂砾或粗砂等透水性好的填筑材料等措施处理基础。

【参考文献】

[1]佘小年等.公路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预测与控制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余建锋.公路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措施.公路交通技术,2007.

[3]邢丽霞,阙列东.我国的地面塌陷及其危害.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

篇8

关键词 公路工程;软土路基;沉降;观测;控制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1-0152-02

调查显示,目前全国遭受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广东等20个省区市的公路,全国累计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地区达到7.9万平方公里,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之所以出现如此严重的地面沉降,主要是地质和技术、人为等因素。本文根据作者从事十多年公路现场施工的所见所闻,具体探讨下公路工程路基地面沉降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1 公路工程路基地面沉降的灾害原因

在公路车辆运行中,公路工程的路基沉降除了给公路形成破坏以外,更直接的影响就是经济损失与造成交通安全事故发生人员伤亡。造成路基沉降的主要原因有下:

1)路基地基地质条件变化大,局部存在深厚软土、溶洞、孔洞等自然因素,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

2)勘察与设计原因,地质勘察不明、不细,设计软基处理方式不合理,造成路基局部工后沉降过大造成路基沉陷;

3)施工原因,施工的软基处理质量不保证,没有达到设计预期,造成路基工后沉降严重;

4)监测监控原因,监测技术不过关,监测人员责任心不强,监测数据造假、不真实,沉降未稳定或软土地基已破坏造成路基工后沉降严重。

我们知道,路基施工完成后,必然有工后整体沉降,但沉降不均匀,会造成路面的破坏,从而影响路面的使用质量,引起路面平整度、标高指标变化,而且甚至会引起路面开裂、网裂、坑洞等病害。

2 公路工程路基地面沉降的防治要求

从设计阶段开始高度重视路基的设计质量,首先由勘察单位对特殊地基进行详细勘察,将数据及结构提交给设计单位,设计单位根据地基条件,进行计算、分析,合理采用软基处理方式。对应桥头及涵洞两端路基要采取复合地基形式,对于溶洞、地下孔洞等要采取灌注砼及注浆的处理方式,从技术上全部保证路基的质量,防止出现路基沉陷、不均匀沉降等病害。

加强路基施工质量的监控,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特别是软基处理施工,严防偷工减料,严格按照程序组织施工,完工后进行检测及验收。

加强路基施工过程中、完工后的监测监控,发现不稳定现象,要及时采取措施,确保路基稳定。

3公路工程路基地面沉降灾害的防治措施

3.1 加强沉降的动态监测

沉降观测是指导路基施工、确保公路整体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沉降观测是根据施工进度逐步观测的,为加快施工进度和观测的方便,在距公路中心两侧5Om~300m范围之内设一些水准点,水准点间距应≤200m,减小视距,提高观测精度。施工单位每填筑1层观测1次,若相邻2层的填筑间隔时间超过7 d,中间高应加测,测高于观测时间的间隔不大于3 d。如果发现有异常沉降,则每2 d观测1次或每天1次。这些水准点也可作为工后沉降永久性观测点,确定路基使用时的稳定性。

3.2 建立沉降条例管理体系

当前各地将以法律形式,对因抽取地下水和工程建设活动等引起的地面沉降的监测、防治及其相关监督管理活动作出规范。有关部门制定城乡规划时,需要编制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划定地面沉降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制定地面沉降年度控制目标、地面沉降监控方案、地下水开采和回灌方案以及地面沉降监测设施和回灌井的建设及维护方案。对于路基沉降,有关部门和单位也组建了相应管理体系,收集观测数据,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定期整理及分析,存在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确保道路地面不发生异常沉陷。

3.3 严格沉降管理的流程

路堤填土的压实不能代替土体的固结,而土体固结过程中产生沉降,沉降速率随时间递减,累积沉降量随时间增加,因而,高填方路堤应设沉降预留超高,且开工先施工高填方段,留足填土固结时间。严格控制高路堤填筑料,控制其最大粒径、强度,填筑层厚度要与土质和碾压机械相适应,控制碾压时含水量、碾压遍数和压实度。高填方路堤受水浸泡部分应采用水稳性及透水性好的填料,其边坡如设计无特殊要求时,不宜陡于1:2.0。对软弱土地基,应注意观察地基孔隙水压力情况,根据孔隙水压确定填筑速度;除对软基进行必要处理外,从原地面以上1-2m高度范围内不得填筑细粒土。高填方路堤应严格按设计边坡度填筑,路堤两侧必须做足,不得贴补帮宽;路堤两侧超填宽度一般控制在30cm~50cm,逐层填压密实,然后削坡整形。地基应按规范进行场地清理,并碾压至设计要求的地基承载压实度,当地基承载力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进行基底改善加固处理。高填方路堤应按相关规范要求进行特殊设计,进行路堤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和沉降量验算。比如某某施工公路公司严格过程管理,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全面排查隧道衬砌开裂、掉块、空洞、渗漏水等质量隐患;对检测有疑问的区域,采用钻孔、取芯等人工检查方法进行验证;逐工点核查高陡边坡、隧道边仰坡及路基两侧基坑施工情况,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同时,该公司严格落实整改责任,建立信息报送、统计分析、跟踪督办制度。他们指定专人,对专项整治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分类梳理,制订专项整治方案,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整改时限。保证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到位、整改到位,确保隧道、路基工程质量安全。

3.4 创新沉降施工的技术管理

我们知道,我国很多公路修建在软土上与戈壁地区,戈壁地区由于长期受风沙侵蚀,施工面临多项难点。戈壁路基填料特性施工技术对高速铁路路基戈壁填料特性、填筑技术、沉降规律、结构耐久性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对戈壁填料特性室内及现场试验研究,确定了戈壁填料的压实和组成特性;通过填筑试验,确定了合理的戈壁填料施工工艺;通过对戈壁填料路基数值分析计算,研究了戈壁填料路基的应力场、变形场的分布规律,并与现场实测戈壁填料路基的沉降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测试强风段戈壁路基结构抵抗风沙侵蚀能力,对戈壁路基的耐久性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护措施。该技术通过采用室内试验、现场测试、原型测试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次提出戈壁地区路基填料综合含水率概念,通过归纳分析出计算公式,合理评价了戈壁土填料的实际含水量并指导路基填料填筑。该技术填补了戈壁地区长期风沙侵蚀条件下戈壁填料施工技术研究的空白,属国内首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总之,公路工程路基地面沉降观测与控制对施工质量与进度的保证和施工效益的取得有着重要意义,也将促进我国公路建设与安全运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乔京生,步启军,马卫华,等.变刚度复合地基的可行性研究[J].铁道建筑,2006,10(5):49-52.

[2]陈龙珠,梁发云,丁屹.变刚度复合地基处理的有限元分析[J].工业建筑,2011,33(11):18-20.

[3]宰金珉,梅国雄.泊松曲线的特征及其在沉降预测中的应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11,23(1):30-35.

[4]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5]JTJ 017-96,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S].

篇9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引言

公路建设经常遇到复杂的环境地质问题,由于工程大量开挖或回填土石方,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从而诱发新的地质灾害,例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往往对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还会严重威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修建公路时,应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对公路交通的影响以及对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

1.滑坡及其防治

1.1滑坡及危害

产生滑坡的环境多为构造上升区。由于沟谷侵蚀强,下切速度快,两侧坡面较陡,变质岩风化强烈,或局部岩性的差异,形成具有软、硬二元结构的地质剖面,造就了产生滑坡的环境。滑坡一般由滑坡壁、滑动面和滑坡体组成。滑坡的规模不同,危害程度也不同,大型滑坡的危害相当严重,可以造成公路、村庄毁坏,河道堵塞等。

1.2滑坡的成因

滑坡是松散岩类构成的斜坡破坏形式。当上覆松散堆积层,下伏坚硬岩石时,易产生滑坡。滑坡的滑动面多数是构造软弱面,如层面、断层面、断层破碎带、节理面、不整合面等。另外,岩层的倾向与斜坡坡向一致时,也有助于滑坡的发生。就地貌特征而言,一般坡度不大、起伏平缓,而且植被覆盖较好的山坡,比较稳定,不易发生滑坡;高陡的山坡或陡崖,使斜坡上部的软弱面形成临空状态,上部土体或岩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产生滑坡。

1.3滑坡的防治

在公路施工及营运中,应对滑坡易发地段进行监测。对开始蠕动变形地段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主要有排水、支挡、减载等措施。排水方面,排除地表水和疏干地下水。在可能发生或已发生滑坡的边坡周围设置截排水沟,以拦截地表水,防止地面水渗入滑坡体内,同时填塞裂缝和消除坡体积水洼地、种植蒸发量大的树木等。对地下水可疏不可堵,其主要措施包括设置截水盲沟用于拦截滑坡的地下水,支撑盲沟兼作排水和支撑作用,仰斜孔群近于水平的钻孔将地下水引出。减载方面,从滑坡上方取土减载,反压到坡脚,以减小下滑力。对滑坡的滑动带可采取削方减载的措施;对抗滑地段采取堆土加重等措施,当滑体呈发展趋势时,应及时排水并采取支挡措施,以防止滑坡体松弛后失稳。支档方面,设置支挡结构,防止土体下滑。视工程需要及滑坡的规模、危害性等,修筑抗滑桩等。

2.崩塌及其防治

2.1崩塌及危害

崩塌多发生在山坡的陡崖地带,由大量降雨渗入陡崖破碎的岩石中,增加岩体自重,降低岩体与基岩面的摩擦力,破坏原来的平衡状态而产生。其主要类型有:落石、山崩、坍岸、坍陷。大规模的崩塌能摧毁铁路、公路、隧道、桥梁等,堵塞交通,造成巨大损失。

2.2崩塌的成因

地貌是引起崩塌的基本因素。一定的坡度和高差是崩塌发生的基本条件。据调查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斜坡,当坡度大于50度或60度,高差大于50 m时,才可能发生崩塌。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坡地,当坡度超过它的休止角时可能出现崩塌,一般坡度大于45度,高差大于25 m可能出现小型崩塌;高差大于45 m可能出现大型崩塌。黄土地区,坡度在50度以上才可能发生崩塌。高山峡谷、悬崖陡岸多数是崩塌易发地段。地质构造也是崩塌发生的重要条件。结构疏松、破碎的岩石易发生崩塌。当坚硬岩层与松软岩层上下叠加时,由于风化,使坚硬岩层突出,临空面增大,易引起崩塌。岩层构造及其组合方式是发生崩塌的又一个重要条件。当岩层层面或节理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倾角较大、又有临空面的情况下,沿构造面最容易发生崩塌。就区域新构造运动特点而言,构造运动比较强烈、地层挤压破碎、地震频繁的地区是崩塌的多发区。

2.3崩塌的防治

在山区公路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对崩塌易发地段应定期监测,判断崩塌发生的可能性、强度、规模,并采取适当防治措施。对崩塌地段易滚落的危石和松散堆积物及时清理,并设置安全警告标志,以保证行车和人身安全;对岩石破碎易发生坠落的高陡基岩边坡,应采取清除危石或用水泥抹缝,加垛支撑或喷锚支撑加固;对边坡表面以剥落为主,而整体性较强且高度低于30 m的陡坡,一般采用刷坡及建防护墙。若边坡过高或下为基岩,上为松散堆积物,可设置梯级平台,分级刷坡。对难以刷坡的崩塌地段,可采用坡面防护网等防护措施。公路施工时,应尽可能避免因人工开挖或爆破而引起崩塌。

3.泥石流及其防治

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洪流。它可掩埋村庄、学校,摧毁城镇,冲毁路基及其它公路设施,往往造成巨大的灾害。泥石流按照固体物质的含量分为粘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

3.1泥石流的成因

典形的泥石流流域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形成区的地貌形态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地形,沟谷纵坡较大,地表岩石多为风化岩石堆积物及尾矿坝堆积物,是泥石流固体碎屑和水源的主要汇集区;流通区,是泥石流外泄的通道,地形上为坡降较大的深切沟谷,劈裂、冲沟发育;堆积区,是泥石流物质的堆积地区。构造变动复杂或新构造运动强烈,且岩性脆弱的地区,一般是泥石流的易发区;形成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暴雨或冰雪融水,水源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动力条件。雨量越大,泥石流规模也越大。人为因素对泥石流的影响不可低估,如修路废弃土石方不合理地堆积,植被破坏等,都会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条件。

3.2泥石流的防治

治理泥石流主要采取以排导为主,排导与拦挡工程相结合。泥石流的防治,首先要修建排导工程。排导工程在防治泥石流中使用最为广泛,其特点是工艺简单、效果好。包括槽、堤和坝三大类型。V型固床槽多用于泥石流形成区,起固定沟床、稳定山体、减少崩塌、滑坡和河床堆积物参与泥石流活动的作用。修建排洪道和导流堤用于泥石流沉积区,有改善流速、引导流向的功能,防止泥石流的漫流改道和淤积危害,以保护公路、铁路、桥涵和其它建筑物。其次要修建拦挡工程。拦石坝主要用于流通区,起拦蓄滞流泥沙石块,抬高河床而提高侵蚀基面、减缓坝上游河床坡降、削减泥石流的流速和规模,防止泥石流的侧蚀和下切作用。对于多级透水性拦渣坝,可以起拦挡不同粒径的石块,减少石块对建筑结构或铁路、公路等的冲击作用。生物工程是以植被为手段营造一系列组合不同、结构不一、功能各异的植物群。如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固沟稳坡防冲林、护岸护滩林、谷坊等,能增强泥石流沟松散物质的自稳能力、减缓地表径流汇集时间等,从而控制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达到抑制泥石流发生的目的。

4.结语

公路修建时常遇复杂的地质情况,非常容易发生诸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公路选线时应尽量避开上述地质灾害多发区。施工时,应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山体的破坏,同时要注意对废弃土石方的处理,不为地质灾害的产生提供物质条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积极研究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的综合勘察、评价和防治的工程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光庆等.某国道沿线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水土保持研究, 2007,(2).

篇10

关键词:公路路基;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range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has been further expand, this in people's travel, economic level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laid at the same time, also brought including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slop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better,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slope in highway subgrade geological disaster,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control 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develop the actual work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role.

Keywords: highway subgrade; Slope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4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所谓公路路基地质灾害,就是指受人类的工程活动以及地质作用的影响,路基周围的地质条件不断恶化,并最终引发的路基灾害。公路路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包括:滑坡、崩塌、落石、泥石流、坍塌、水土流失、碎落等。从地质的角度来看,不利的地质结构组合、岩性组合等内部固有因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但是人类的工程活动、地震、降雨等对于泥石流、滑坡、坍塌灾害形成的促进作用也不容忽视。受地质灾害成因复杂,主导因素和次要因素的界定较为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无法对灾害责任进行明确划分,不利于防护处理措施的及时跟进,因此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研究,并对针对性的应对办法进行分析无疑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边坡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2.1 滑坡灾害的成因分析

在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中,地下水、底层岩性、地质构造是主导因素,气候条件、地形属于次要因素,各类工程活动则是主要的诱发因素。导致滑坡的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公路的沿线斜坡中存在的易滑地层是引起滑坡的内在条件;暴雨激发、地下水活动与冲刷则是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公路滑坡都集中在雨季,说明降水强度与降雨持续时间直接影响着滑坡的改为发生。同时,滑坡这种地质灾害的出现也并非完全是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人类的工程活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诱发或直接导致滑坡。例如,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项目设计不合理、施工操作不规范等都会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

2.2 崩塌灾害的成因分析

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类型被统称为地质条件,同时引发崩塌灾害的基本要素。崩塌产生的物质条件是岩土体,不同类型岩土体的崩塌程度、规模都存在着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岩性坚硬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容易形成大规模的岩崩;泥灰岩、页岩、松散的土层则多表现为剥落和坠落。各类构造面对坡体的分裂与切割为崩塌灾害的形成提供了便捷条件。地表径流的岸坡、公路边坡等都是容易导致崩塌灾害的地貌部位。

2.3 落石、坍塌的成因分析

落石、坍塌等较为常见的边坡地质灾害的成因可概括为内部和外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植被生长、气象条件、水文地质、风化作用等,这些因素对于边坡的破坏和变形所产生的影响较为迅速和明显,能够在短时间内导致边坡变形的形成。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体结构等,这此类因素所造成的影响较为缓慢,但是却决定着边坡破坏的规模与形式,直接影响着边坡的稳定性。

2.4 泥石流的成因分析

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地形陡峭、地质不良的山前区或山区,与人类活动、水文气象的关联度较高。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分布在含有丰富松散固置的区域中,较大的沟床坡降、围椅状地形都是泥石流的高发区。如果在流域的中上游地区存在着强烈的冰雪消融或较大降雨量,就可以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足够的水源。上述内容是泥石流产生的水源、地形、物源条件,而这些条件同时又收到包括气候、地质条件、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一个不断循环的体系。

3 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在了解边坡地质灾害成因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对各类灾害加以防范,概括而言,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植被、综合三种,只有对这三种措施进行系统的运用,才能更好的实现避免地质灾害发生的目标。

3.1 边坡地质灾害的工程防治

在以往的工作和研究中,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以支挡、加固、护面为主,以土石体改良、排水、绿化为辅的各类防护方法,有效预防了边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其中,较为常用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干砌片石。该方法适用于坡度不陡于1:1.25的土质路基缓坡,周期性浸水的河滩、存在严重剥落的软质岩层边坡、洪水时不受冲刷的边坡等。(2)抹、捶面。此类方法适用于容易风化的页岩、泥质砂岩、泥质板岩、千枚岩等软岩层,但是只有在风化程度较低的时候方可使用。也就是说,采用此种方法进行防护的边坡必须保持自身的稳定性,但是在坡面的平顺性、陡度、形状方面则没有特殊的限制。另外,坡面必须干燥,且无地下水存在。(3)抗滑挡墙。此方法在目前对于中小型公路边坡滑坡的治理中应用最为广泛。根据滑坡的类型与性质,抗滑挡墙所使用的材料和结构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类型也各有不同。(4)对于堆移式滑坡、滑床上陡下缓的滑坡,可以采用在前部抗滑地段加填压脚或对上部主滑地段减重的方式来使滑体达到力学平衡的状态。小型的滑坡则可采用全部清除的方式。在减荷后,要对滑面从残存滑体薄弱部位剪出的可能性进行计算,并通过设置如抗滑桩、桩板墙、抗滑挡墙等支挡结构进行固定。

3.2 边坡地质灾害的植被防治

采取在公路坡面铺设地加强植被覆盖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维护原生态系统,还可以获得保护地质的效果。具体可采用草皮铺设技术,将预先培育的长势良好的草皮用草皮机或平板铲铲起,运送到需要进行绿化的公路坡面,并根据相应规格重新进行铺设,使坡面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草坪护坡。植生带则是根据相应的工艺,通过专业的机械设备按照一定密度将种子、肥料、保水剂定值在可降解材料商,并通过滚压等一系列处理形成所需规格的产品。三维植被网护坡则是在容易因径流、降雨冲击而引起缺陷的铺草皮护坡处理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此方法能够很好的固定草种和客土,消能作用非常显著。液压喷播植草技术是通过专业喷播机将种子、保水剂、木纤维、肥料、粘合剂、染色剂等混合物喷洒到预定区域内,以实现建植草坪的目的。此方法能够在预定位置均匀的喷洒草种,若保湿条件良好,则草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发芽生根,尽快发挥出护坡的作用。

3.3 边坡地质灾害的政策防治

首先,要做好对公路路基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治宣传工作,项目施工单位和项目所在地的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要足以做好沿线地区的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能够了解边坡地质灾害的危害和开展防治工作的意义,掌握所需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防灾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熟悉人为因素诱发边坡地质灾害的特点与类型。以便在形成支持公路路基边坡地质灾害防治的良好氛围的同时,使灾情能够被及时的发现和上报,让相关部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潜在的诱发因素或已经形成的灾害进行处理,将边坡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其次,是要尽快完成边坡地质灾害预警体系的构建。公路沿线边坡地质灾害有着面广、点多的特点,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对于大多数地质灾害的危险点难以做到有效的预防与治理。因此,对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险情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采取应对措施,就成为了降低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今后工作开展的重要方向。所以,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应在全面调查边坡地质灾害发生危险点的同时,形成相应的防治办法,尽快完成边坡地质灾害预警体系的构建,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做到及时、有效的应对。

4 结语

总的来说,对于公路路基边坡地质灾害的预防与处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不仅需要形成相关的制度与规范、采取积极有效的工程与植被应对措施,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对此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所以,施工单位和相关部门应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对相应的应对办法进行综合利用,这有这样,才能将边坡灾害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为公路使用效能的发挥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公路是为了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按照国家技术标准修建,并由公路主管部门验收认可的道路。公路的修建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但,如果修建路段地质条件恶劣,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质问题。

一 公路工程中常见的地质问题

当公路修建工程在地形崎岖的地段时,就容易遇到滑坡。由于这种斜坡地形,斜坡上的岩体在重力的影响下,岩体就会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向下活动。这种地质灾害在公路工程容易出现,并经常发生。坍塌现象也容易在公路工程中常见,这主要发生在比较陡的斜坡上。它产生的原因与滑坡性质一样,都是由于重力的原因造成,主要表现为岩石体突然脱离山体,从而崩落、滚动,堆积在施工处。如果这种现象产生就会很难处理,并且伤亡还会很严重。地面塌陷主要产生在公路修建地段的地面。它主要是因为表面的岩石体由于本身地质条件比较脆弱,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地面向下陷落,并在地表形成塌陷坑。这种地质灾害一旦产生对公路的施工产生极大影响,并妨碍路段长时间不能通行,损失比较严重。在山区公路施工时,还容易产生泥石流现象。它主要是因为施工两边的斜坡土质比较疏松,并在大量降水的影响下,而形成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向下流动的自然灾害。

二 公路工程中地质灾害的分析

公路的地质灾害是各种各样的,对公路施工与公路畅通影响也比较大。因此,就应该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做好防治工作就应该首先认识清楚公路工程中地质灾害的影响,再对症下药,多好防治工作与解救措施。

地质灾害的产生常常会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害。对公路工程的影响也是如此。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现象产生,必定会延误工期,对施工路段堵塞,严重的,会毁坏各种施工设施,造成停水、停电、停工。对于以修建好的公路,滑坡现象产生肯定会阻碍公路通行,不仅会造成社会问题,还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对于公路工程中的滑坡灾害防治可以借助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科学的设计办法进行合理的防治工程和规划。一般常用的检测方法是埋桩法。埋桩法当地质灾害来临的时,通过最适合方式进行对地质的观测。埋桩法是通过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从而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对于土体裂缝,埋桩不能离裂缝太近。埋钉法也是预防滑坡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的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情况,这种方法对判断滑坡来临是十分有效的。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上漆法。上漆法的运用原料和埋钉法一样。它是通过在建筑物的两侧进行油漆标记,以油漆作为记号,通过测量两油漆点的变化来判断两侧的变化。贴片法也是一种防治方式,它通过在横跨建筑物裂缝粘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并进行观察,如果砂浆片或纸片被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从而对此进行防范。对于坍塌、滑坡的防治工作主要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加固。一般的加固工程主要是通过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在加固工作进行的同时还要进行排水工作。在防治工作中,最简单的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者通过在地表修建排水渠。对于泥石流灾害的防治主要是通过设计良好的排水系统,它主要是针对泥石流的产生原因而修建的,修建排水渠是为了防治地表水注入,这样就可以减轻或者消除因为过多积水而产生泥石流现象,不仅是泥石流,滑坡的产生也与水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通过排水渠的修建,能够降低空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从而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达到消除或者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

建立危险评估项目也是预防灾害的重要方式。危险评估项目首先要明白灾害危险性,所谓灾害危险性就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程度,它根据灾害的活动强度、规模或者灾害爆发频次、灾害分布密度以及强度等哥哥综合因素来考虑。通过危险评估项目,了解造成危险的因素,从而把危险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对于历史灾害危险性的分类是通过历史经验与历史记载来判断。对于潜在危险性,是通过各种测量、观察等行为来判断。从而结合各个因素,建立有效的危险评估项目。

三 对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问题的防治

高速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及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

1.施工材料不合规、监督管理不科学、制度不完善。一方面原材料问题,我国公路建设存在着许多施工材料不合规的问题,在很多高速公路使用的碎石是从小沙石厂购买的,数量有效、质量不达标,并不符合规范。许多公路使用早期就会出现路基、路面损坏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建设过程中忽视了质量问题,这就使高速公路不能有效发挥自己的性能,并留下质量隐患。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偷工减料,使质量根本没法保证。某些施工企业为了赶进度,节省成本,就克扣经费,粗制滥造,进一步造成高速公路质量不得保证。

2.缺乏安全施工意识。缺乏安全意识是造成安全隐患的前提条件,并且许多灾害都来自于安全意识的欠缺。而目前的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安全生产教育方式及其单一,没有形成立体交叉的安全教育体系。从而导致许多施工人员以及施工单位安全生产意识下降,高速公路质量低.

3.监管体系不健全。不健全的生产机构制度已成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的一个弱点,没有形成全面的省、市、县分层安全监管体系,也就无法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有效组织保障,最终不能有效保障安全生产。

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的防治

要想把公路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对自然灾害进行防治。首先,建立完善的灾害预警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或者完工后,就应该加强对公路边坡及后山斜坡的巡查和检测。并采取悬挂“警示牌”、布置监控等措施,从而完善预警预报系统。其次,采取措施,有效防治灾害。对灾害的治理应该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当灾害之前,就通过有效方式进行预防。而一旦灾害发生,就应该采取措施,对症下药。对于气象原因造成的灾害,就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禁乱砍滥伐、禁止乱采乱挖等手段来进行防治,从而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

最后,做好公路施工前期预防工作。做好公路施工的前期预防工作也就是要建立有效系统,防止灾害。在施工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施工地形、地貌,科学估量它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为了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就可以建设相应的灾害防治工程,从而有秩有序的完成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公路的修建不仅能够改善全国的交通结构,还能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为了使公路发挥更好的效用,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也任重道远。所以,就应该全力推进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以公路为“引擎”,促使经济、社会共同步上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凤明.地质灾害及工程治理实践[J].科学技术,2001(3).

篇12

就目前来看,我国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方法比较多,有些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逐渐发展成熟,但是对一些综合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基于此,本文从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影响因素着手,简单分析了其评估方法,以便于实现对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更准确的评估。

一、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影响因素

(一)地形条件

①坡高坡角:边坡的高度对边坡变性特性和虚拟力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当边坡增高时会增加边坡的侧向位移,从而对边坡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增大了边坡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坡角增大则边坡的应力越集中,最大剪应力随之增大,从而影响边坡的稳定性,同时边坡坡度增加也会导致滑坡的出现;②坡面:不利的边坡坡面形态会引起坡顶出现张裂缝,同时在坡脚产生强大的剪应力,对坡脚形成剪切破坏,这些都会对边坡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二)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对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岩体性质:地层中的岩体是组成公路边坡的主要物质基础,岩体的岩性能够决定岩石的强度以及抗风化能力,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岩体的岩性通常是以组合形式存在的,多变的岩性会对边坡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而组合岩性的岩体对公路边坡的破坏也具有多样性;②岩体中的软弱夹层:地质内部的结构是及其复杂的,在岩体内会有一个薄弱带,这个薄弱带就是岩体中形成的软弱夹层,软弱夹层不稳定、容易破裂,大大降低了边坡的稳定性,从而会引发公路边坡地质灾害的发生;③岩体结构面的影响:岩体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会形成许多的结构界面,这些结构面会将岩体分割成一个个结构体,不同岩体结构面的地质类型对公路边坡的影响不同,岩体结构面的力学特性对公路边坡地质灾害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④地下水的影响:地下水的不规则活动也是影响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地下水对岩体有软化和泥化的作用,从而对边坡形成水解作用,影响公路边坡的稳定性。

(三)气象条件

气候条件主要是通过降雨、风化等气候形式改变边坡岩体、土体的性质以及内部结构,间接的影响着边坡的公路边坡的稳定性:①降雨:降雨是导致公路边坡工程出现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降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综合的,首先降雨能够形成在边坡上的冲击沟,一些雨水留在边坡的岩体、土体中降低了岩体土体的稳定性,从而可能引起边坡岩体、土体膨胀,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现象,其次,降雨能够渗入地下,提高地下水的水位,增加地下水的剧烈运动,产生较大的运动水压力,使得地下水对边坡岩体、土体软化、泥化作用更加明显,从而增加了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②:风化:长时间的风化作用能够改变岩体的内部结构,扩张岩体结构面,其内部容易产生一定的风化裂隙和节理,岩体内部结构的改变还间接影响地下水的流动,这些都会导致其抗剪强度的下降,严重时引起公路边坡岩体土体的滑落和坍塌,增加了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四)工程工艺

公路边坡的工程工艺也是影响公路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进行公路边坡建设的过程当中,对边坡开挖的时候会破坏边坡原本的应力状态,这些人力活动因素都会对公路边坡的稳定性造成影响,所以在施工的时候要选用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并且注意施工顺序,尽量避免对公路边坡稳定性造成破坏。

二、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方法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要进行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首先要建立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在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时候要正确选取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要根据边坡具体所处的环境选择对其地质灾害影响较大的因素,影响因素的选取不宜过多,这样评估结果的误差会增大,也不宜过少,因素过少会造成评估结果的失真。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主要有:①系统性: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时候也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层次性的分析;②灵活性:在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区域、不同工程特点合理的选择评价因素,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做到灵活多变并且具有针对性;③综合性: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要遵循综合性原则,对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危险性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要遵循以上几点原则,充分考虑其影响因素,建立合理的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体系。

(二)评估方法分析

就目前来看,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方法有很多,但是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且复杂多变,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真正完满的解决边坡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但是每一种方法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且不同方法之间没有排他性,也就是说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叠加使用,这样就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增加了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常见的评估方法有:模糊数学评价法、聚类分析法、遗传算法等等,将不同的分析方法结合到一起也是未来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发展趋势。

三、结论

篇13

【关键词】柔性防护网;,地质灾害;施工要点

【 abstract 】 east qing highway management area scenic are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flexible defend the management, the application of active defend the net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oints, which is in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 project of protection to further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provides examples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 keywords 】 flexible defend the net; , geological disasters; Key points of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通过工程实践和探索,柔性防护网技术在国内的工程界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编制了相应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办法。现在柔性网防护已成功的应用在国内的地质灾害、公路、铁路、矿山等一些项目的边坡防护上。柔性防护网在地质灾害治理中具有环保、美观等独特优势,在自然风景区内地质灾害治理中得到大量使用。

一、工程概况

资兴市东清公路位于资兴市东江镇东南面,该段路是前往东江湖景区重要线路之一,全长计9.5公里,路面宽度为6.0米,地理坐标X=2862600-2870600,Y=38425000-38431000,起于东江湖景区入口,东清公路靠山修建,公路西侧均为山体切方段,形成高陡边坡,由于山体切方以及近期暴雨、久雨,导致公路沿线发生多出地质灾害隐患,据调查工作显示共调查了9.5公里,共发现和调查了地质灾害(隐患)点46个,其中中小型滑坡5处、小型崩塌27处、危岩隐患点14处。较多的地质灾害隐患无时不在的威胁过往车辆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尤其近来久雨,诱发的地质灾害损失显得更为突出,因此有计划地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损失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二、柔性防护网网设计

(一)柔性防护网特点

柔性主动防护系统是以钢丝绳网为主的各类柔性网覆盖包裹在所需防护斜坡或岩石上,以限制坡面岩石土体的风化剥落或破坏以及为岩崩塌(加固作用),或将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运动(围护作用)。其主要技术优势及特点如下:

(1)具有高柔性,高防护强度,易铺展性。适应任何坡面地形,安装程序标准化、系统化。

(2)系统采用模切化安装方式,工期短,施工费用低。

(3)系统材料的特殊制造工艺和高防腐防锈技术,决定了系统的超高寿命。系统能将工程队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点,其防护区域可以充分的保护土体、岩石的稳固,便于人工绿化,有利于环保。

(4)作用原理上类似于喷锚和土钉墙等面层护坡体系,但因其柔性特征能使系统将局部集中荷载向四周均材质:钢丝绳网、普通钢丝格栅(常称铁丝格栅)和TECCO高强度钢丝格栅匀传递以充分发挥整个系统的防护能力,即局部受载,整体作用,从而使系统能承受较大的荷载并降低单根锚杆的锚固力要求 。

(5)系统的开放性,地下水可以自由排泄,避免了由于地下水压力的升高而引起的边坡失稳问题;该系统除对稳定边坡有一定贡献外,同时还能抑制边坡遭受进一步的风化剥蚀,且对坡面形态特征无特殊要求,不破坏和改变坡面原有地貌形态和植被生长条件,其开放特征给随后或今后有条件并需要时实施人工坡面绿化保留了必要的条件,绿色植物能够在其开放的空间上自由生长,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与坡面防护系统结为一体,从而抑制坡面破坏和水土流失,反过来又保护了地貌和坡面植被,实现最佳的边坡防护和环境保护目的。

(二)工程治理方案

东江湖风景区为当地知名的旅游区,采用浆砌等不利于坡体植被恢复和美观环保,坡面景观效果不好,不符合风景区的要求。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自然景观相互和谐,采用以柔性网防护为主的综合防护措施。根据边坡主要破坏模式及边坡稳定性分析,设计治理方案为:危石清理+随机锚杆+主动网。

首先清除坡体上的松动块体,对于个别较大的岩体采用随机锚杆加固;在西侧的危岩带布置主动防护网。

(三)主动网设计参数

根据区内崩塌形态特征,本次边坡区设计主动防护网采用WF型,考虑到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要求,防护网采用绿色裹塑环保网及格栅网,防护网锚杆采用2Φ18钢丝绳锚杆,长度4.0m。同时根据防护网的构造要求,锚杆抗拔力不小于50kN,间距取4m。

主动防护网系统采用:纵横交错的2φ18与4m×4m正方形模式(边沿局部根据需要调整)布置的锚杆相联结并进行张拉,每张环保网与四周支撑绳间用缝合绳缝合联结并拉紧,该预张拉工艺能使系统对坡面施以一定的法向预紧压力,从而提高表层岩土体的稳定性,尽可能地阻止崩塌落石的发生并将小部分落石限制在一定的空间内运动,以阻止小尺寸岩块的崩落或限制局部岩土体的破坏

三、施工技术要点

(1)确定区域:一般跨越潜在破坏区2m。

(2)清除坡面防护区域内威胁施工安全的残留碎石和松散堆积物,对不利于施工安装和影响系统安装后正常功能发挥的局部地形(局部堆积体和凸起体等)进行适当修整。

(3)放线测量确定锚杆孔位(根据地形条件,孔间距可有0.3m的调整量),在孔间距允许的调整量范围内,尽可能在天然低凹处选定锚杆孔位;当设计目的是为了加固具有区域性潜在滑动失稳的土质或似土质边坡时,对非低凹处或不能满足系统安装后较好紧贴坡面的锚杆孔(一般连续悬空面积不得大于5m,否则宜增设长度不小于0.5m的局部锚杆,该锚杆采用直径不小于2φ18的双股钢绳锚杆),应在每一孔位处凿一深度不小于锚杆外露环套长度并能将其容纳在内的凹坑或凹槽。

(4) 注浆并插入锚杆。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20的水泥砂浆,宜采用灰砂比1:1~1:2、水灰比0.45~0.50的水泥砂浆或水灰比0.45~0.50的纯水泥浆,水泥宜用强度等级不低于32.5MPa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优先选用粒径不大于2.5mm的中细砂。确保浆液饱满,在进行下一道工序前注浆体养护不少于三天。

(5)安装纵横向支撑绳,张拉紧后两端各用4个绳卡与锚杆外露环套紧固连接,绳卡间距宜为钢丝绳直径的6~7倍,其U形螺栓应位于尾绳段一侧。

(6)从上向下铺挂格栅网,格栅网间重叠宽度不宜小于5cm,两张格栅网间以及必要时格栅网与支撑绳间用φ1.5扎丝进行扎结,当坡角小于45°时,扎结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m, 当坡角大于45°时,扎结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1m(有条件时本工序可在前一工序前完成即将格栅网置于支撑绳之下)。

(7)从上向下铺设QUAROX绞索网并缝合,缝合绳为φ8钢绳,每张QUAROX绞索网均用一根长约33m的缝合绳与四周支撑绳进行缝合并预张拉,缝合绳两端交叉反转合并后各用两个绳卡进行紧固连接(需要注意的是缝合绳在四个角部网孔处需两次穿插缝合,且缝合绳不得直接连接到锚杆上)。

(8)每张网与四周支撑绳间用缝合绳缝合连接并拉紧,该预张拉工艺能使系统对坡面施以一定的法向预紧压力,从而提高表层岩土体的稳定性,尽可能地阻止崩塌落石的发生并将小部分落石限制在一定的空间内运动,同时,在QUAROX绞索网下铺设小网孔的SO/2.2/50型格栅网,以阻止小尺寸岩块的崩落或限制局部岩土体的破坏。

四、结语

柔性网防护具有施工快速简便特点。柔性网系统大部分构件都采用标准化的工厂生产,现场主要是安装作业,施工便捷,可分段施工,大大减轻了施工劳动强度,缩短工期,提高了施工效率。柔性网防护具有环保、美观等独特优势。柔性网系统可根据地形灵活布置,不破坏坡体的原始地貌,不影响坡面自然排水和原生植物生长,有利于实现环境美化。东江湖风景区东清公路采用了柔性网防护系统,在最大限度的维持原始地貌和植被的情况下,较好解决了高陡边坡坡面崩塌、危岩、落石等地质灾害问题,为以后风景区内道路高陡边坡防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有志,彭伟,阳友奎.论SNS边坡柔性防护工程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 7(sup): 47-50.

[2]李清. SNS边坡柔性防护系统的应用[J].铁道标准设计, 2002(6): 22-23.

[3]莫开燕. SNS柔性防护在石质边坡防护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 2009(5): 158-160.

[4]王一泽.主动型安全防护网加固边坡技术经济分析[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2004(2): 7-9.

[5]贺咏梅,阳友奎. SNS边坡柔性防护系统的标准化问题[J].路基工程, 2002(3): 18-22.

篇14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防治

一、 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总体概述

1、滑坡:所谓的滑坡就是指在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这种地质灾害在公路工程中很容易出现,也是比较容易产生的,主要是因为其地质原因形成的。

2、崩塌:所谓崩塌就是指在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如果在公路中出现崩塌现象,是属于很严重的一种地质灾害,这种灾害是很难处理的,很多时候会造成人员的伤亡。

3、地面塌陷:所谓地面塌陷就是指在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外在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对于公路造成的伤害极大。

4、泥石流:所谓的泥石流是山区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主要在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也是公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是由于采掘矿产资源不规范,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

二、 公路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

公路的地质灾害有很多,影响也较大,在公路工程中长借助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量测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一般常用监测方法主要有:埋桩法。埋桩法在地质灾害来临的时候,最适合进行对地质的观测。埋桩法适合对崩塌、滑坡体上发生的裂缝进行观测。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对于土体裂缝,埋桩不能离裂缝太近。此方法便于测试地质灾害的来临。埋钉法。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这种方法对于临灾前兆的判断是非常有效的。上漆法。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与埋钉法原理是相同的,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存在扩大。贴片法。横跨建筑物裂缝粘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如果砂浆片或纸片被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须严加防范。与上面三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不能获得具体数据,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断滑坡的突然变化情况。在地质灾害来临的时候,我们常用以上方法来进行测试,来预防地质灾害的来临。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注入。因为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应建立危险性评估: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根据历史经验来进行判断。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根据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根据以上的活动来进行预测,降低其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