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应急处理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为认真落实《*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全面提高全市处置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能力,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了全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培训班,我认为
很有必要,也很及时。首先,请充许我代表市政府对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赛运和处长和同志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本次培训一直开到县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队伍,是我市近年来举办的规格较高、规模较大、人员齐整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专项培训。培训主题重要而集中,内容丰富而实在,机会十分难得,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听讲,仔细消化吸收。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政府对全市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提几点具体要求:
一、提高认识,强化应急意识,完善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
加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工作,是维护食品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是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要从实践"*"重要思想,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制度,优化事故查处流程,抓好《预案》的落实,切实构建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最大限度的减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把《预案》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要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科学的监管理念,加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和领导,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落实《预案》的各项要求。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建立完善部门应急预案。同时,要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调配合工作,一旦面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能够协调、快速、准确、有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三、加强学习、强化各项措施,提高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管理能力。
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深入研究,熟悉业务,把《预案》的内容吃深吃透,最大限度地利用预案来指导和帮助自身的工作,提高处理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水平。二要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管理系统。坚持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加强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的收集、监测、分析和评估,同时要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事故报告、通报系统,利用食品安全信息监测系统,构建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沟通平台,确保信息报告的畅通、及时、准确。三要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重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逐步完善食品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四要加强宣传教育,全民参与。要广泛宣传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救灾和自救知识,提高群众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和自救的能力。要特别重视城乡基层和各项基础工作,做好社区、农村、学校、医院、企事业等基层单位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基层应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五要结合实际,加强培训和演习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应急预案在实践中落实。
同志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抓好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工作,既是效益工程,也是政治工程,关系百姓,关乎民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事故造成的危害,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践行"*"重要思想的最直接体现,是维护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为此,我们要勇挑重担,面对新的挑战和考验,坚持负责、务实、科学、创新的精神,逐步完善、规范、科学、有效地推进我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应急处理
作者简介:赵光伟(1981-),男,河北保定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讲师;余海洲(1978-),男,湖北荆门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讲师。(湖北 宜昌 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三峡大学重点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2012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215-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在校大学生的数量已经稳居世界之首。由于大学生群体的普遍年龄在20岁左右,社会经验普遍不足,缺乏必要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另外,不同成长背景、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学生生活在一起,各种安全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既会危及人身与财产安全,也损害了高校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形象。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与管理,积极预防并及时有效地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不仅关系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归类分析
高校学生安全突发事件是指直接或间接危及到学生身心健康、生命或财产安全的各类突发意外事件。此类事件的特点是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并迅速发展,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对高校的教学、科研、日常工作以及形象声誉等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快速响应并妥善处理。
1.心理健康安全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安全突发事件,如自杀、谋杀、打架斗殴、偷窃等,在所有安全问题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此类问题起因也多种多样,如学业压力、情感问题、就业压力、身体健康、遗传因素等。
2.消防安全相关问题
由于高校人数多,居住密度高,部分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违反学校管理规定的事情时有发生且缺乏基本消防安全常识,因此存在引发火灾的隐患。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宿舍里因用火或用电不当而引发火灾事故。如一些学生违反学校管理制度违章使用电器、私自乱接电源、胡乱丢弃烟头、擅自使用炊具等。
3.交通意外事故
此类事件主要是指在高校内部或高校周边,由于学生和部分司机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和思想麻痹,而引起的严重交通意外事故。
4.治安类
主要是指高校内部及周边区域发生的侵害高校学生财产与人身安全的各类刑事案件。此类问题严重扰乱了高校正常的教学与科研等日常工作秩序,给高校师生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阴影,甚至恐慌。
5.意外事故类
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正常的学习、实验或活动中发生的事故,如某些学科存在较危险的实验、各种体育活动、集体出游、工厂实习等。
6.网络安全类
此类安全事件分为两方面:第一,主要是指高校学生受到互联网上散布的虚假、有害信息的影响无法正常工作;第二,是指互联网受到病毒或者黑客等攻击,丢失资料、账户密码或者其他个人信息,从而无法正常工作。针对此类事件,高校应该有相应的措施,并且要禁止学生参加此类违法活动。
7.公共卫生安全事件
主要是指学生食堂或其他餐饮部门发生大规模的食物中毒、学生中间发生大规模的传染疾病等。
8.财产安全类
主要是指学生财产、物品被盗、被骗或者被抢劫,从而影响学生的日常学习,并给其他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影响。
二、加强高校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理的措施
1.加强安全教育及普法宣传,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提高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与基本防范技能,从而减少上述各类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维护高校正常的工作秩序。该方面重点包括以下内容:
(1)改革教学培养方案,把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到教学体系,并配套相关教材。安全教育教学内容的核心是针对上文提到的八类安全事故展开,授课形式不拘泥于课堂上的讲授模式,而是要注重效果打动学生内心。可以采取模拟演练、案例讲座分析、召开班会讨论、举行知识竞赛、观看教育宣传影片等多种形式进行。总之,安全教育要规范且深入人心,使每一个学生的安全意识都得到切实提高。
(2)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或组织分管安全教育,确保安全教育工作顺利进行。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需要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全面负责,应建立一个领导有力、机构健全、信息畅通的工作和运行机制。
(3)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及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因此网络安全是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高校应该重视网络相关法律的宣传,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使学生能够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财产账户、专业资料等,并对常见网络犯罪、网络诈骗手段有辨别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呼唤网络文明、净化网络环境等宣传教育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
(4)加强并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教育。高校火灾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最主要的原因是部分高校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大意,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重视消防知识的普及与宣传,防患于未然。另外,还要举行消防事故模拟训练,锻炼学生在事故发生时的逃生与自救能力。
(5)加强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心理问题可引发一系列的高校安全问题,因此心理安全教育也是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只有当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才能把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习、读书、运动等积极向上的活动中。高校应坚持有针对性的进行各种心理安全知识教育,使学生具备丰富的心理知识,健康的人格与心态,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挫折应对能力等。除了上述的普遍教育外,还需要结合专业心理咨询,对个别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建立心理安全预警系统,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达到教育和预防的双重目的。
2.建立健全学生安全工作制度,消除校园安全隐患
(1)建立健全学生安全工作制度。安全工作制度包括组织机构、值班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首先,组织机构方面要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的安全工作。各学院、系部、实验室、办公室或行政机关的部门各科室,都要建立安全责任制度,保证学校每一个物理区域都有专门的安全负责人。其次,工作制度方面要建立一系列的工作规范,定期进行检查与报告、审批与整改、认定与追究等工作。
(2)建立健全校园安全检查制度。校舍安全方面,定期对教室、宿舍、食堂、机房、供电线路、消防设施等重点部位进行一次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食品卫生方面,定期对食堂进行检查,并定期督促炊事人员进行身体检查,防止流行病、传染病的发生;设备检修与隐患排查方面,高校应定期对校园内的消防设备、电水气供应设备、体育运动设备、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高校教学、实验、科研、工作和生活等安全。
(3)建立健全学生安全信息管理制度。学校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校园学生安全信息,全局掌控与调度工作人员,是十分重要的。要想掌握高校学生的安全信息,就需要有通畅的信息渠道。高等学校可以建立以下三条学生安全信息渠道:一是从学生宿舍长班级干部班主任或辅导员学院学生工作部门校学生工作部门和保卫部门主管校领导的纵向学生安全信息渠道;二是建立从学生宿舍宿舍楼栋值班室公寓管理中心校学生工作部门和保卫部门主管校领导的学生安全信息渠道;三是建立从教学楼及活动场馆教学楼与场馆值班室学校保卫部门和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主管校领导的学生安全信息渠道。以上三条主要渠道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构成大学校园的学术安全信息渠道,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信息时时畅通。
3.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措施方案
(1)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建立健全学生安全工作制度”侧重于预防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此阶段的重点工作是不断加强宣传、教育、管理,真正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并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同时,提高学校安全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值班室人员、班主任和辅导员、学工负责人、保卫人员、校主管领导)的安全防范意识。
(2)突发事件处理阶段。处置学生突发事件和安全事故,需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快速反应机制。首先,校园安全快速反应机制,要针对前文提到的八类安全突发事件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一旦出现相应的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的发展,抢救在突发事件中受伤者,制止因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
(3)突发事件的善后阶段。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是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认真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尽快恢复高校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避免由于处置不当而造成的次生、衍生的突发事件,避免事情进一步扩大。首先,通过快速反应机制控制住突发事件的发展势头并制止进一步损失之后,应尽快着手调查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并依法(规)做好责任认定和初步处理意见。其次,及时向突发事件各相关方面相关信息,做到信息公开透明,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与猜忌。最后,突发事件常会对当事人或者旁观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冲击,从而造成心理压力甚至心理恐慌。因此,需要学校宣传部门配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进行疏导与治疗,从而尽快恢复突发事件影响人群的身心健康,恢复正常学习与工作。
三、结束语
总之,高校安全与稳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一方面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面对安全事故的处理能力以及事件发生后的恢复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学校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与善后处理能力。这样,高校的安全与稳定才会得到更有力的保障,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谭福强,李魏,叶芳.论新形势下高校校园及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建设[J].三峡大学学报,2011,33(Sl):4-6
[2]童隆.高校学生安全与稳定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08,23(3):255-256.
[3]赵经磊.高校学生安全现状及实施安全教育的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21):66-68.
1.加强安全教育及普法宣传,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提高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与基本防范技能,从而减少上述各类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维护高校正常的工作秩序。该方面重点包括以下内容:(1)改革教学培养方案,把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到教学体系,并配套相关教材。安全教育教学内容的核心是针对上文提到的八类安全事故展开,授课形式不拘泥于课堂上的讲授模式,而是要注重效果打动学生内心。可以采取模拟演练、案例讲座分析、召开班会讨论、举行知识竞赛、观看教育宣传影片等多种形式进行。总之,安全教育要规范且深入人心,使每一个学生的安全意识都得到切实提高。(2)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或组织分管安全教育,确保安全教育工作顺利进行。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需要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全面负责,应建立一个领导有力、机构健全、信息畅通的工作和运行机制。(3)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及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因此网络安全是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高校应该重视网络相关法律的宣传,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使学生能够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财产账户、专业资料等,并对常见网络犯罪、网络诈骗手段有辨别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呼唤网络文明、净化网络环境等宣传教育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4)加强并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教育。高校火灾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最主要的原因是部分高校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大意,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重视消防知识的普及与宣传,防患于未然。另外,还要举行消防事故模拟训练,锻炼学生在事故发生时的逃生与自救能力。(5)加强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心理问题可引发一系列的高校安全问题,因此心理安全教育也是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只有当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才能把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习、读书、运动等积极向上的活动中。高校应坚持有针对性的进行各种心理安全知识教育,使学生具备丰富的心理知识,健康的人格与心态,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挫折应对能力等。除了上述的普遍教育外,还需要结合专业心理咨询,对个别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建立心理安全预警系统,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达到教育和预防的双重目的。
2.建立健全学生安全工作制度,消除校园安全隐患(1)建立健全学生安全工作制度。安全工作制度包括组织机构、值班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首先,组织机构方面要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的安全工作。各学院、系部、实验室、办公室或行政机关的部门各科室,都要建立安全责任制度,保证学校每一个物理区域都有专门的安全负责人。其次,工作制度方面要建立一系列的工作规范,定期进行检查与报告、审批与整改、认定与追究等工作。(2)建立健全校园安全检查制度。校舍安全方面,定期对教室、宿舍、食堂、机房、供电线路、消防设施等重点部位进行一次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食品卫生方面,定期对食堂进行检查,并定期督促炊事人员进行身体检查,防止流行病、传染病的发生;设备检修与隐患排查方面,高校应定期对校园内的消防设备、电水气供应设备、体育运动设备、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高校教学、实验、科研、工作和生活等安全。(3)建立健全学生安全信息管理制度。学校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校园学生安全信息,全局掌控与调度工作人员,是十分重要的。要想掌握高校学生的安全信息,就需要有通畅的信息渠道。高等学校可以建立以下三条学生安全信息渠道:一是从学生宿舍长班级干部班主任或辅导员学院学生工作部门校学生工作部门和保卫部门主管校领导的纵向学生安全信息渠道;二是建立从学生宿舍宿舍楼栋值班室公寓管理中心校学生工作部门和保卫部门主管校领导的学生安全信息渠道;三是建立从教学楼及活动场馆教学楼与场馆值班室学校保卫部门和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主管校领导的学生安全信息渠道。以上三条主要渠道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构成大学校园的学术安全信息渠道,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信息时时畅通。
3.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措施方案(1)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建立健全学生安全工作制度”侧重于预防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此阶段的重点工作是不断加强宣传、教育、管理,真正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并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同时,提高学校安全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值班室人员、班主任和辅导员、学工负责人、保卫人员、校主管领导)的安全防范意识。(2)突发事件处理阶段。处置学生突发事件和安全事故,需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快速反应机制。首先,校园安全快速反应机制,要针对前文提到的八类安全突发事件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一旦出现相应的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的发展,抢救在突发事件中受伤者,制止因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3)突发事件的善后阶段。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是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认真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尽快恢复高校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避免由于处置不当而造成的次生、衍生的突发事件,避免事情进一步扩大。首先,通过快速反应机制控制住突发事件的发展势头并制止进一步损失之后,应尽快着手调查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并依法(规)做好责任认定和初步处理意见。其次,及时向突发事件各相关方面相关信息,做到信息公开透明,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与猜忌。最后,突发事件常会对当事人或者旁观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冲击,从而造成心理压力甚至心理恐慌。因此,需要学校宣传部门配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进行疏导与治疗,从而尽快恢复突发事件影响人群的身心健康,恢复正常学习与工作。
二、结束语
关键词:燃气事故;应急管理;思考
在2013年12月13日下午,在厦深高铁施工桩基时,将交叉位置大鹏LNG高压管线多次击打,造成珠三角输送燃气主要管道发生燃气泄漏,事故管道管径762mm,厚度为17mm、运行压力8.1MPa的。该事故位置位于坪山新区中心位置,旁边有居民楼、变压站、企业、高速公路入口、施工工棚等。事故一经确认,立即启动了政府、企业应急预案,并向市委、市政府做了报告。事故于2010.12.13发生,到2011.1.14完成抢险并恢复供气,未发生任何人员伤亡事故。事故发生后,有效应急管理处置不仅保证附近居民生命财产最大安全,而且保障了下游数百万用户正常使用燃气。可见,合理的应急管理安全保障体系,对预防燃气管线的突发性爆管事故、腐蚀泄露事故和管道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1 造成事故的原因
直接原因:厦深铁路丹梓特大桥进行桥墩桩基施工时,重约3.8吨的桩锤多次打击了埋深约10m的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公司的高压天然气管道,致使管道表面产生了裂纹,导致管道内高压天然气泄漏。
间接原因:(1)在施工之前,施工单位和管道运行单位就燃气管道的走向、坐标定位未做好沟通;(2)未按照相关规定,到当地档案管理部门查询管线;(3)施工前,未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4)管线运营单位未按照相应管线管理制度进行管线管理[1]。
2 事故应急处理过程
接到有气体泄漏后,立即组织燃气企业人员去现场查看,泄漏事实一经确认,立即启动在《突发燃气事件应急预案》,并按预案要求疏散周围500m范围人员。顺序如下:
(1)进行事故点影响范围内评估,对事故点范围内人员疏散;(2)管道运行企业立即启动降压处理,将原来运行压力为8.1MPa压力下调;采用燃气泄漏检测装置对泄漏情况进行检测。(3)封闭事故点范围内道路,设置安全警戒线和警戒区、建立隔离区及安全保护等措施,并由公安部门对安全警戒区进行严管;(4)对事故点范围内燃气泄漏情况进行24小时检测;(5)组织对事故初步分析处理;(6)组织专家对事故处理和临时供气进行方案论证;(7)按照实际要求、综合专家意见铺设临时管道;(8)考虑到停气对下游居民、工商业的严重影响,采取铺设临时管线进行供气,并采取带气方式进行接通临时管道;(9)对事故点进行开挖,修复事故管道;(10)恢复主管道供气;(11)对临时供气管道进行断气、拆除;(12)事故总结。
3 应急处理过程中的亮点
(1)具有健全、详细、实操性的《突发燃气事件应急预案》。能够迅速启动预案,并按照预案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各个单位能够按照相关职责,及时到位,并按照预案要求,开展相关工作。预案建立使得工作有序、忙而不乱[2]。(2)具有知识结构全面、高效的专家团队。专家团队作为事故处理智囊,对事故的分析和处理提出的意见极其重要,专家对事故处理的意见具有很强指导性、实际操作性和安全保障性。(3)具有良好和训练有素的队伍是事故处理重要保证。应急队伍的建立和及时组织演练的影响非常重要,事故管道公司建立具有符合燃气高压管道的应急抢险队伍,并配备了较专业的抢修设备和机械,并按期按时组织抢险人员进行事故演练[3]。(4)当地政府应对急管理重视,事故一经发现,政府各部门启动应急处理,进行了单位分工、人员布置、召开紧急会议、组织专家对事故进行分析等,突显出当地政府对应急工作的高度重视、快速反应和积极稳妥处理事故的能力。
4 事故对今后燃气管理几点建议
4.1 燃气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线实际路由的有效衔接
随着近三十多年燃气事业的发展,燃气管道已经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一些大、中、小城市基本都建立了燃气管理的信息系统,对快速发展的城市来说,燃气信息系统转化还是没跟上,一些城市的地形、地貌、建筑物、道路发生了变化,城市燃气管线信息系统没有变化,导致地面的标识与埋在地下的燃气管线发生了偏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变化,可能由原来的几十厘米最后发展到几米,甚至十几米。这种误差导致了城市燃气管道实际管道与信息系统管道产生差异,就会酿成事故。建议燃气经营单位要及时将管道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城市发展进行更新,并对燃气管道进行年度复测,减少实际管线与信息系统管道的偏差[4]。
4.2 加强主动应急管理对事故的影响
企业应对管理的燃气管道应进行区分管理。做好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和管理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置程序。尽快构建覆盖企业各个方面的预案体系,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加强政府和企业联动,公司与公司之间联动,确保预案切实落到实处。
4.3 建立健全专家工作组
专家对于事故的处理举足轻重,主要表现在:(1)专家为应急管理工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依据;(2)专家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3)专家发挥技术权威作用,不受行政制约。
4.4 提升事故应急处理的能力
充分利用现有办公资源和专业系统资源,构建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实现互通互联,满足值守应急、信息汇总、指挥协调、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加快制订应急信息平台建设规划,并分步实施,实现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置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5]。强化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和预警工作。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及时准确上报和妥善处置。设立基层信息员,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要抓紧建设各类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电子屏幕、内部网络平台、手机短信息、电话等各种载体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6]。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对参与应急的人员加强培训和教育,提升人员的能力。
5 结束语
燃气的广泛运用,在城市中也分布着各类燃气设施,尤其是地下燃气管网,基本覆盖了本市的城区范围。而燃气属于易燃易爆物质,一旦出现燃气无法正常供应或者发生燃气突发事件,将直接影响城市正常运行和人们的生活,威胁社会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燃气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对燃气供应与使用中可能或正在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以及早解决,全面提高本市应对燃气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乃方,焦文玲,林升柏,等.预防开挖及钻探作业导致燃气事故的管理监督[J].煤气与热力,2012(2).
[2]秦朝葵,李军,严铭卿,等.腐蚀作用下城市埋地燃气管道的失效概率分析[J].天然气工业,2015(5).
[3]韩克顺,玉建军,焦娇娜,等.燃气管网泄漏检测系统的数值模拟[J].煤气与热力,2013(9).
[4]刘霄.对于如何做好燃气设备维护管理的分析[J].化工管理,2015(5).
[5]侣庆民,许开立,罗炜晔,等.城镇燃气供应系统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及应用[J].安全,2015(4).
关键词:地铁工程 监督管理 应急处置
中图分类号:U23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事故案例概述
2003年7月,某市某轨道交通3号线发生了一起管涌坍塌事故。事故现场,由于大量的流砂与水涌入了旁通道,造成了地铁隧道损坏,并且其周边地区产生了不均匀沉降。此外,地铁周围的几幢建筑物也产生了严重的倾斜,防汛墙产生了沉降与裂变,且慢慢演变为了塌陷,地铁隧道区间内不断进水与渗水,造成了其内部结构的大量损坏。事故发生没多久,附近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与裂缝,还引发了防汛墙围堰管涌等方面的险情,引发了不小的骚动与危机。
该交通轨道3号线在该市的交通环线东南方向,全程约22km,发生事故的旁通道正好在大桥穿越江底的区间隧道中,离江边的防汛墙约为50m,且处在30m之下的地下深层。发生事故的3号线附近主道上都敷设了水力、电力、电缆、通信等各种管线,且交通较为繁忙,这次事故明显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必须高度重视。
2 事故原因分析
根据现场的情况及周围的现状分析,此次事故发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2.1 直接原因
3号线旁通道工程经过了调整,调整后的方案对冻土的平均温度要求大大降低,从而减少了旁通道内的冻结管数量,且长度也缩短,这就造成了其冻结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根本无法抵御该部分产生的强大水土压力。此外,当时旁通道周围的冻结条件并不充分,而施工队伍便开始了工程项目的开挖,这无疑增加了风险的出现。在3号线的旁通道工程项目中,所使用的《冻结法施工方案调整》明显存有缺陷,其具体施工中,在冻土的结构上,某些局部环境十分薄弱,加之施工的时候没有重视承压水对于整个工程的影响,从而出现了承压水的突涌,引发了这次事故。
2.2 诱因
事故发生后,开展了相关的调查,通过调查显示,在3号线旁通道工程中,其联络通道所在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处在了深层的承压水地层下,在开挖的时候,承压水力量过大,而承压结构承受力有限,从而使得承压水冲破了土层,流砂喷涌而来,同时带着土层产生了大量的位移,对地铁的隧道产生了破坏,地面也随之产生了沉陷,然后便是建筑物的倾斜及部分倒塌,其周边的防汛墙也局部沉陷或坍塌。
2.3 管理上的原因
3号线旁通道工程属于一个十分重要的项目工程,但事故发生后,调查发现此工程的分包单位有着很多方面的不足与缺陷,比如在现场技术的管理上十分薄弱,其《冻结法施工方案调整》存在大量的问题,具体的审批过程也不严格,并且在风险较大的分部工程中并没有相关的应急预案;总分包单位并没有认真做好相关的管理职责,没有给予分包单位强有力的监管措施;此外,相关的监理单位并没有派遣相应的专业监理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指导,从而导致了3号线在旁通道施工期间出现大量问题而无人问津,最终导致了此次事故的发生。
3 地铁工程加强监督管理的举措
根据前文的分析,加强地铁工程监督管理,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对于工程项目的相关责任单位而言,一旦发生了重大的工程质量或安全事故,应临时将其资质证书收缴,并给予严厉的惩处,比如勒令其全面停工不准再进行此项目的施工;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而定);适当给予行政处罚,如资质处罚等。
3.2 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一旦发现了某些单位有违法违规、不按标准或规定操作的现象,应及时给予惩处,比如开具整改通知单,让其尽快整改复核相关规范;甚至可以开具暂停施工的指令单等。
3.3 可以实行重大事故的问责制,一旦出现事故,必须约谈相关的责任主体,给予责任主体一定的批评或处罚。
3.4 应由建委(交通委)、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及安全监察部门共同组建一支监督管理队伍,并且要务实每一项工作,切勿纸上谈兵,空有队伍而不做实事。在监督管理中,一旦发现了参建主体存有质量及安全隐患,应立刻给予警告,一旦不听劝,可以根据相关的规定给予处罚。
3.5 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普遍运用,在地铁工程监督管理中也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监督管理的远程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建设工程中的重要工程,比如深基坑、隧道及其他高风险的工程等。
4 地铁工程应急处置举措
上文提到了地铁工程监督管理,虽然能有效规避事故的发生,但发生了事故,应急处置便成为了重点。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应急处置举措:
4.1 当事故发生后,应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采取一定的方式加以补救,比如本文中的事故案例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事故的应急处置:及时设置钢筋混凝土封堵墙;设置隧道混凝土塞来封堵隧道;架设支撑与预埋加水管等。
4.2 事故发生后,江水喷涌进了事故现场,这对于现场的补救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阻止江水或地表水流入事故地段。在进行防汛围堰抢筑的时候,务必对风井加以封盖或封闭处理。
4.3 事故发生后应立即救援,但在事故没发生之前,相关部门应做好应急救援的组织与演练,以便提高营救速度与效率。一旦发生事故,能最快到达并给予最有力的抢救,从而减少损失。还要注重技术攻关,对于应急抢救而言,有时候会遇到很多技术难题,若不能及时处理,便会耽误很多时间,损失就会加重,因此必须做好攻关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4.4 政府应建立有效的事故应急预案,这样才能有效遏制交通事故损失的进一步扩大。总之,加强安全事故的风险与应急管理非常必要,应不断完善与健全应急策略与方案,当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处理。事故应急预案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预防事故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损失。此外,这也是地铁工程监督管理的重要部分,应急预案不可或缺,相关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叶闪.地铁工程监督管理与应急处置[J].低温建筑技术,2010,32(7):114-115.
关键词:贵阳市;应急管理;
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省会,是贵州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城市,在整个城镇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贵阳市城市人口、财产等各种资源高度密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影响都十分重大。我国现行的应急管理体制,是2005年建立在的。在2008年贵州冰雪凌冻和2010年贵州省关岭县泥石流滑坡事件中,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完善,本文以贵阳市为例,对城市应急管理建设进行一些探讨。
(一)加强贵阳市应急管理的必要性
城市应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城市应急管理就是城市政府针对城市所发生的各种危及城市公共利益的灾害危机,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段,整合各种资源,防止危机的发生或减轻危机的损害程度、保护城市公共利益的管理活动。由于人类的疏忽和错误造成的各种技术灾害,一旦发生就是危害巨大,而且这些技术灾害往往几乎不能预警。城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加了城市各种灾害发生的频率、加大了对城市威胁的严重性。因此,如何通过建立科学的城市应急管理体制,来预防灾害和减轻灾害损失,就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贵阳市的自然灾害
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处东经106° 07′ ~ 107°17 ′,北纬26°11′~ 27°22′之间,属全国东部向西部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地貌走势大致呈东西向延展,地势起伏较大,南北高,中部低。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大量分布,既有高原山地和丘陵,又有盆地和河谷、台地,海拔最高为1762米,最低506米,市区中心海拔1071米。对贵阳市城市建设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原因主要有滑坡、凝冻等,这些灾害是城市应急管理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一,贵阳市地处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由于雨水充沛极易导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性气象。贵阳市的气候具有下列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受季风的不稳定性影响(进退的早迟和强弱),暴雨、冰雹、泥石流等气象灾害频繁,
第二,贵阳市冬季多冻雨、凝冻。贵阳冬季常受云贵静止锋影响,多阴雨、少日照,气候地域差异和垂直差异显著,在强冷空气或寒潮到达时,由于冷暖空气交锋而产生冻雨。
(三)贵阳市的技术灾害
第一,系统化连锁危机。贵阳市基础设施网络化使得灾害造成的连锁反应和间接损失大。
第二,食品安全危机。食品是关系贵阳市几百万人民生命健康的大问题,食品安全是贵阳市公共安全管理中的棘手问题之一。贵阳市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假冒伪劣、食品源和污染问题,有毒食品、黑作坊屡禁不止。
第三,安全生产危机。贵阳市安全生产潜在危机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化工园、工矿企业、乡镇企业和煤气、水、电、城市下水道、公共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领域。
第四,社会危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主要表现在:刑事案件仍呈高发状态;反恐打黑除恶仍需加强;流动人口犯罪成为新焦点;由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数量集中,成为影响贵阳市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预防与解决,就会引发危机,这就需要建立与健全科学的城市应急管理机制,预防与减少公共危机,确保城市公共安全。
二、当前贵阳市应急管理建设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应急管理建设,在公共卫生、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社会稳定等重点领域初步构建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目前的相关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比较淡薄。社会公众参与程度不高,防范风险能力薄弱。提高城市的应急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第二,应急职能机构和部门的职责不清和管理脱节。目前,每个大中城市都有公安、消防、医疗、交通、防洪、防震、供水城管、环保等20多个具有专业应急职能的机构及救援中心,有防洪、防震、防火、交通安全、卫生、海事、公安、安全生产等专业协调委员会或指挥部,各个部门有着自己的应急预案和措施。
第三,缺乏畅通的应急反应机制。主要表现在:(1)灾害风险信息报告的标准、程序、时限和责任不明确不规范,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瞒报、缓抱、漏报的现象时有发生。(2)各个应急信息系统相互分割,缺乏互通互联,难以实现信息资共享。(3)缺乏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和分析,包括在信息收集汇总、综合评估、预测预警等方面。(4)报警出警效率不高。目前,在同一个城市里,有110报警、119火警、120急救、122交通事故报警等不同的报警号码,仍缺乏统一的特服号码,导致了突发事件发生时报警的不便,各救助系统又互不隶属,机制不同,网络不能互通互联,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不同警种与不同的防灾部门之间很难快速协调,造成应急处置效率低下。
第四,缺乏强有力的应急保障机制。城市应急救援力量分散于多个部门,局限于各自领域,应急救援力量分散,易导致资源重复投入和因职责不明而互相推诿。
第五,应急法制建设的覆盖面单一,各单灾种法律法规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和制约。虽然我国在构建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方面具有一定基础,但缺少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基本法律作为“龙头”,一些领域的应急法律规范仍不健全。
三、加强应急管理应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加强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对于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特提出如下措施:
第一,提高对加强应急管理的认识。加强基层单位和社会单元的预案体系建设,提高覆盖率和可操作性应急预案体系要向基层延伸,推进各地区、各行业和各单位的应急预案建设,基本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
第二,学习应急救灾救援知识。城市应急管理是新鲜事物,有许多新科学、新知识、新技能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探索其客观规律;城市应急管理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去调查、去解决。
第三,制定应急预案。应对危机救灾救援预案,是抢险救灾、应急救援的基本依据,制定应急预案,应根据国家应对危机管理预案和上级有关抢险救灾、应急救援的方针、政策、指示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定下科学目标。应急预案应具有较强超前性、针对性、科学性、适用性,把制定预案的目标,定在可靠可行实用便于操作上。
第四,明确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和职责,并建立应急管理值班制度。其次是强化对应急预案的落实工作。
第五,建立应急指挥机构。在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下,必须建立一个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机构,并成立城市应对危机联合指挥部,市联指内部由综合指挥部门、业务保障部门和专业指挥部门组成。
第六,完善应急救灾救援法律法规,落实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
参考文献
[1] 汤锁坤,刘其顺.贵阳市城市气候特征的分析研究[J].贵州气象,1995(2);3-46
关键词: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排水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肌体的“血脉”,对保障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北京一场特大暴雨,暴露出了当前城市排水系统应急管理能力严重不足的短板。为此,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基础设施的应急管理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城市排水系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存在的问题
(1)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与城市发展步伐接不上轨。例如,城市中很多地方的排水系统不完善、排水管网状况差、标准低,特别是旧城和老城区,排水管网老化、年久失修、设备陈旧、基础设施差等,使得这些地区逢雨必涝、遇水必堵,严重的内涝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成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2)城市开发建设管理混乱。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房地产作为热门行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壮大,一些地区的城市开发建设管理显得比较混乱。有些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了减少工程建设的成本,只考虑自身利益,不按规划设计施工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在施工过程中,把一些废弃沙浆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城市的排水管网中,成为城市排水管网淤积堵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1.2 原因分析
(1)排水设施在应急管理建设上还严重不足。
(2)管理部门缺乏统一的协调性,且管理职能弱化复杂,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2 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遵循的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是本单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急抢险指挥部及其所属机构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有关工作。
(2)预防与应急相结合,以预防为主。将预防与应急处置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坚持预防为主。把应对突发事件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之中,加强基础工作,完善应急网络建设,注重抓好教育培训、隐患排查、物资储备、演练演习。力争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3)协调配合、资源整合。从应急抢险工作全局出发,充分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降低成本,理顺体制、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实现部门之间、企业与社会相关力量之间的协调联动。
3 城市排水系统基础设施应急管理建设的思路
3.1 制定出台应急管理的地方性法规
加强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的管理,必须法制先行。目前,在城市规划建设、房屋管理和城市拆迁方面出台了相关的法规,但在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方面还没有整体、统一的法规。因此,要根据新形势下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的新要求,研究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法规。
3.2 明确应急管理主体和责任
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要明确管理主体和相关责任。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的主体主要为政府相关部门。排水基础设施权属相关单位只有对本单位设施的管理权,并无执法处罚权,从而出现私接私拆问题、城市地下管网的破坏等问题,形成安全隐患。因此,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必须明确城市基础设施权属单位主体和相关责任。
3.3 建立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网络系统
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就是要建立合理化的应急系统,充分利用网格化城市管理的优势,以政府、企业、公众和社区、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为基本要素,涵盖城市应急工作与运行管理的各方面,构成以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突发公共事件为核心的和谐三角关系。在网格化城市管理基础上,形成由政府主导、企业到位、市民广泛参与的应急统一模式和指挥体系。
3.4 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体制
(1)危机爆发前的预警。建设危机管理的知识系统、信息系统以及危机管理的计划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提高对危机的预见。
(2)危机爆发后的应对。要建立危机管理指挥系统,专门的反危机基金储备,危机管理的监测系统。
(3)危机结束后的考评。需要建立危机评估系统,危机复原系统,危机管理学习、创新系统。
3.5 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是指在发生事故之前预先发出警报,从而防范和制止事故发生的工作机制。它通过对情报信息的把握运用,起到警示社会各界加强防范工作,同时又为应急抢险工作增强了主动性和针对性。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突发事件预警系统的建立可及时、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确保应急抢险工作的及时开展。
3.6 建立立体化的应急指挥管理调度系统
可按照应急指挥机构的整体情况划分为:指挥调度系统、处置实施系统、资源保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决策辅助系统。
(1)指挥调度系统:是应急管理的最高决策者,负责应急管理的统一指挥,给各支持系统下达命令,提出要求。
(2)处置实施系统:是对“指挥调度系统”形成的预案和指令进行具体实施的系统。负责执行“指挥调度系统”下达的命令,完成各种应急抢险任务。
(3)资源保障系统:负责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资源保障。主要工作有:应急资源的存储、日常养护,在“决策辅助系统”协助下进行资源评估,负责应急资源调度等。
(4)信息管理系统:应急管理体系的信息中心负责应急信息的实时共享,为其他系统提供信息支持。主要工作有: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更新、维护等。
(5)决策辅助系统:在“信息管理系统”传递的信息基础上,对应急管理中的决策问题提出建议或方案,为“指挥调度系统”提供决策支持。如预警分析、预案选择、预案效果评估、资源调度方案设计等。
3.7 建立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管理数据库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的分布情况,逐步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和应急资源整合起来,建立相关数据库。这是实现积极的预防和采取正确应急措施的基础。
3.8 建设城市排水基础设施运行监测预警体系
监测是预警、应急的基础,加强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突发事件监测是建立预警、应急机制的关键手段。要优先加强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突发事件预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城市各灾种预警指数和等级标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监测手段,强化专业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及时预测不同等级灾害出现的可能性,提出预防或采取应急措施的建议,落实早发现、早报告的方针。
3.9 各类应急预案的信息化开发
处置各类排水基础设施的突发公共事件除需制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总体应急预案外,还应分别制订专项应急预案、分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预案。
(1)专项应急预案是按照城市排水基础设施主要和潜在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由市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指挥部和相关委办局,依据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突发公共事件类型及情况分工,根据市总体应急预案中的规定,分别负责制定和修订。
(2)分应急预案是由城市里各种排水基础设施权属单位,根据市总体应急预案中的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负责制定和修订。
(3)应急保障预案由各排水基础设施权属单位的应急保障部门,根据市总体应急预案中的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保障的工作内容负责制定和修订,以此形成比较完备的应对城市基础设施突发事件预案体系。
3.10 实行非紧急救助服务模式
为高效便捷地服务城市公众,依据国内外的经验,各城市在筹建城市统一应急指挥系统时,应该并行考虑筹划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的建设。24h受理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方面客户的咨询、维修、抢修、服务、投诉等问题。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定会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
3.11 建立完善健全的应急联动机制
城市综合应急联动中心机制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综合协调能力,是城市应急抢险综合实力的体现。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城市都先后启动了应急中心建设,因此,建议市政府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在包括常用功能的同时,结合市情,实现真正的统一协调,统一指挥、统一救险的局面。建设一套有特色的快速应急联动机制,以便排水管网等相关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3.12 加强排水基础设施权属单位应急抢险队伍的建设
(1)完善基础规章。针对应急物资、设备、车辆的使用等,召开专题研讨会,制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抢修管理办法》、《应急救援管理办法》等。建立周期分析预测机制,定期对各项应急办法施行情况总结分析,结合季节规律和基础设施特点不断完善。
(2)严格业务培训。按照应急抢险队伍分工不同,分别制定强化培训方案。
(3)规范日常行为。建立应急抢险队员档案库,及时更新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建立应急抢险队员手机24h开机制度。
(4)提供全面保障。备齐应急物资及机车抢修、抢险作业设备,统一存放、统一管理。加强梯队建设,定期在不同工种职工中选拔业务技术精湛、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应急抢险队伍。设应急抢险专用班车,确保运输现场出现急难险情时,快速出动、立即救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避免出现北京那样的泽城问题,必须加强、加快城市排水系统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的建设。但需要注意的是,城市排水系统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的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强跨学科研究和跨部门协调,是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网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关键链理论;系统模型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工业的不断进步,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逐渐成为电力企业与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目标,作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电网事故应急处理机制也成为电力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我国电网存在结构复杂、跨度大、地域广等特点,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标准化的电网事故处置流程,构建一套统一的标准化的电网事故处置流程迫在眉睫。本文结合电力企业运营特点与电网运行特性,提出了一套基于关键链理论的电网应急事故处置体系模型,为规范电网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1 电网事故应急处置系统机构模型
我国电网具有结构复杂、覆盖面广、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等特点,直接导致了我国电网事故具有灾害源多、影响面广、事故情况复杂、次生灾害多、损失巨大等特性,这也导致了电力企业在处置电网事故过程中存在组织困难、协调困难、响应速度慢、职责划分不详细等问题。结合电力企业的运营特点和相关工作经验,将电力企业事故应急处置系统划分为三个大部分,分别为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运作机制。
1.1 组织体系
根据事故应急处置的典型经验与电力企业的运营特点,将电力企业参与事故应急处置的部门划分为四个角色,如图1所示。
其中,应急指挥中心作为电网事故应急处置过程的最高指挥单位,负责对参与事故应急处置的各部门进行协调,并直接指挥电力调控中心对电网突发事故进行处置,并在事故处置结束后对处置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电力调控中心作为全网电力调度的核心部门,负责突发事故影响下电网电力运行方式的紧急调整,隔离事故设备,并指挥应急抢修队伍对事故设备进行消缺。
应急抢修队伍作为突发事故的直接处置单位,负责接收电力调控中心命令,对事故设备进行抢修消缺,使设备恢复到原运行方式。
技术支持队伍负责维持通信畅通,保障自动化相关设备的正常运行,并对应急物资进行管理,并负责相关信息的。
1.2 事故应急预案体系
电力调控中心作为指挥全网电力运行的指挥机构,负责事故应急预案和黑启动预案的修编、整理工作,并及时对事故应急预案和黑启动预案进行下发和宣贯,并应定期有针对性的组织全网性的联合反事故演习,保证电网发生突发事故处于紧急运行状态下,运行人员有担负事故应急处理的能力。其具体框架如图2所示。
其中,省(自治区)级电力调控中心,负责对全网事故应急预案进行滚动编制,在网内事故影响全网运行方式情况下,启动全网事故应急预案;下辖地(市)调负责配合上级调控机构结合本网实际情况制定专项事故应急预案,在本网突发事故情况下,启动专项事故应急预案;省(自治区)级电力调控中心,负责黑启动预案的滚动编制,并下发下辖各地(市)调、检修公司、电厂等机构,在发生全网垮网局部垮网导致网内大面积停电时,启动黑启动预案;省(自治区)级电力调控中心要与下辖地(市)协调沟通,定期组织反事故演习.
1.3 运作机制
运作机制是整套事故应急处置系统运作的根本条件,其结构如图3所示。
电力调控中心负责电网正常运行状态下的常态控制和实时监控,并根据相关电力运行经验及设备状况等信息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进行预测和预干预。在以自然灾害、外力破坏、人员原因、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的突发事件,使电网的有功P、无功Q、电压U、相角θ、频率f等指标值发生破坏性变化,使电网进入紧急运行状态时,电力调控中心应进行电网运行方式的紧急调整,改变机组出力,调整电网的有功、无功、电压、频率等,并隔离故障设备,使电网进入特殊运行状态。在汇报应急指挥中心的基础上,电力调控中心直接下令给应急抢修队伍,应急抢修队伍直接负责故障设备的抢修消缺工作,使故障设备恢复到原运行方式。在事故处理结束后,电网进入新的稳定运行状态。
2 关键链理论及基于关键链理论的应急响应模块的构建
2.1 关键链理论
关键链项目管理(CriticalChainProjectManagement,CCPM)最早是由以色列学者GoldrattEM博士提出,是约束理(TheoryofConstraints,TOC)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其核心思想是“项目管理服从整体优化”,强调在制定项目计划时考虑现实存在的资源约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动态管理以及整个项目管理流程的持续改进,并可以全力保证关键环节所需要的时间和资源,非关键环节在不占用关键环节的时间和同类资源时可以与关键环节并行启动,否则就让关键环节先行启动。
由于网架结构的复杂性和事故处理的时效性,造成电网应急事故处理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时间性的特点。特别在突发事故导致电网大面积停电的应急处置过程中,可能有多个故障点,并且故障情况复杂多样,时间紧、任务重,给事故应急处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由此可以看出,关键链理论的关键链环节优先,其他非关键链环节视其时效性启动的原理应用在电网应急处置过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2.2 基于关键链理论的应急响应模块的构建
利用关键链方法,在电网进入紧急运行状态后,快速辨明事故类型,并对事故进行分类分析,分析出事故处理的关键环节和非关键环节,尤其是多起突发事件同时发生,网内故障点较多的情况下,以事故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为边界条件,根据实际运行及事故处理经验按照关键链理论,对事故处置流程进行优化处理,事故影响范围大、对电网影响严重的事故处置操作优先进行。其他操作只有在不与优先级操作具有相同时效时才与优先级操作同时启动,为高效快速进行复杂的电网事故应急处置提供了更具时效性、效率更高的方法。在电网应急调度方面,根据分析出的关键环节和非关键环节,在应急预案体系中快速定位应启动的事故应急预案,并在技术支持队伍的支持下,根据已有资源,以关键环节为主线开展应急调度处理。基于关键链理论的应急响应模块如图4所示。
3 基于关键链理论的电网突发事故应急处置系统模型的构建
根据以上对电网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过程的研究,以基于关键链理论的应急响应模块为核心,构建起统一的、标准化的电网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模型。模型架构如下图所示。
该模型详细体现了面对电网突发事故时,以电力调控中心为主要事故应急处置部门,以基于关键链理论的事故应急响应模块为核心,构建的电网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模型的运作全过程。在电网突发事故使电网进入紧急运行状态时,电力调控中心向应急指挥中心汇报事故情况,并受应急指挥中心指挥和委派,在技术支持队伍提供的相关技术支持协助下,使用基于关键链理论的事故应急响应模块对事故进行分析,确定关键链和非关键链,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中确定相应的事故处理预案,并作出相应电网运行参数调整,隔离事故设备原件,使电网进入特殊运行状态,并由应急抢修队伍完成故障设备的抢修和消缺工作,最终使电网进入新的稳定运行状态。
4 讨论和分析
由于电网事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电网事故应急处置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这要求运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网内管辖设备的设备运行情况和设备故障历史等资料进行认真收集和总结,建立规范化的设备运行台账,用科学化的定量化的实时数据管理电网。在事故处理后,要认真总结事故发生原因、事故处理过程、事故处理结果等,积累事故经验,提高运行人员处置事故的能力。
关键链理论需要与本网的实际情况及本网事故应急处置的特点相结合,研究和制定符合本网实际的具体应用方法、流程,才能发挥其作用。
电网事故应急处置需要多部门的协同工作,应从规章制度上规范各部门在事故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责任,提升各部门在电网事故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参与效能,提高电网事故应急处置的效率。
5 结论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工作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管理专业化要求的不断提高,电网事故应急处置的科学化、标准化也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关键链理论引入电网事故应急处置过程中,能有效的规范电力企业的应急处置流程,提高电力企业处置突发事故的能力,提升电网事故的处置效率,有力带动事故应急处置理论的深入研究,促进电力企业的应急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建立起一套规范化的电网事故应急处置系统是具有一定实际工程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泽荣. 地区电网事故运行方式恢复策略的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2010.
[2]徐瑞卿,周渝慧. 突发事件下的电力应急管理[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6).
[3]刘有飞,蔡斌,吴素农.电网冰灾事故应急处理及反思[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8).
[4]李洪锦,沈龙.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在电网事故处理中的作用[J].云南电力技术,2004(2).
[5]杨成龙.电网事故应急体系模型探讨[J].江苏机电工程,2011(5).
[6]张文亮,周孝信,白晓民,等. 城市电网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供电安全的对策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22).
中储粮作为国家调控粮食市场重要载体,企业的发展与定位必须适应社会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点。统计工作作为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之一,当前中储粮统计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难点,直接影响统计工作的发展与定位。
1.统计数据资料信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统计数据信息需求主体多元化,统计数据从原来定期只向上级主管部门与企业管理者等提供,变成向企业内部与外部一大批相关部门提供,需求主体日益增多;二是统计数据的用途逐步延伸中储粮管理的各个领域,统计数据的内容越来越复杂。
2.统计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是统计数据的协调性还很差,统计核算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还存在一定的缺口;二是统计分析的内容比较单一,统计分析的范围较小;三是统计调研分析的水平不高,对统计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对企业业务管理中新情况、新问题的针对性不强,因素分析缺乏专业性与权威性等;四是针对企业的管理,统计的预警、预测还比较薄弱,统计监督体系还不够全面、科学等。
3.统计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工作协调性比较弱。统计机构作为统计工作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统计工作的建设与统计队伍的凝聚力。中储粮的统计机构虽然设立,但从直属库到分公司都不是独立的部门,造成了统计工作与各部门的协调性比较弱,统计数据取得的渠道不够畅通,重复劳动严重,队伍缺乏凝聚力与向心力,行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4.统计工作信息化发展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开拓。中储粮总公司高度重视统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实施,大大促进了统计基础工作的建设步伐。但由于企业统计信息需求的成倍增长和信息系统的局限性,现行统计工作一大部分还靠原始手工汇总,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
5.统计工作重心转型进展缓慢。一是由于多方面客观因素,部分企业统计工作还处在只单纯为上级部门上报统计报表,将统计工作运用于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主动性不高;二是统计工作的重点虽然已发生转移,但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不够,质量不高;三是统计工作的重心转型后,从管理的角度缺乏有效的服务手段与方法,工作的标准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使转型后的统计工作不知道从何下手、运用什么方法、使用什么手段、这些都是统计工作下一步要研究的重点。
二、如何提升统计工作在中储粮经营管理中的定位
1.加强完善三个统计基础工作,确立坚实的统计工作平台
1.1加强完善统计核算体系,建立科学核算行业标准。一是要加强统计核算指标设置的科学性,扩宽统计范畴,改变现行统计对反映企业外部信息、企业发展等统计领域不健全的现象。二是要加强统计核算体系的数据协调性,改变当前专业数据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加强统计核算体系的适用性,对于每一项新业务核算体系的设置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形成统计专业核算标准,建立一套政策性粮食应急处理统计办法,及时反映紧急状态下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情况,使统计工作更适应当前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
1.2加强完善统计管理体制,创建优良的工作环境。一是要从统计管理体制上对统计机构进行统一行政划分,改变由于统计机构设置的依附性带来的有名无实的工作环境现状。二是要加强统计工作的沟通能力,加强与企业其它部门的有效协调,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作为手段保障;三是要加强统计法制管理的力度,有效避免由于客观原因给统计数据带来的行政干扰。
1.3加强统计队伍建设,营造勇于创新、稳定、和谐的行业氛围。一是要加强统计队伍的凝聚力与活力,培养统计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大量输入统计工作专业人员创造学习交流实践的平台,采取多种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稳定和谐的行业风气;二是从行政管理上,给予统计人员一定的行业保障,提高统计人员待遇,建立岗位职称制度,提升统计岗位的向心力;三是要加强对统计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拓宽统计人员的发展方向。
2.采取有效的方法与措施,努力实现统计工作的两个提升
2.1提升统计信息产品质量,深化信息产品决策与指导作用。一方面要提升信息产品的质量,一是统计分析要具有实用性;二是要有指导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司的统计信息产品平台,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热点问题与运行情况定期。大力提升信息产品的质量,把统计调研分析工作向企业经营管理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制更高层次拓展,为统计工作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泉。
2.2提升统计监督检查的作用,强化统计工作参与管理手段。一是有效实现统计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紧密结合,通过增加统计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其预测预警、辅助决策、监督检查等职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搞活经营和科学管理。二是我们要结合实际建立统计监督检查体系,以此作为参与管理的手段;三是成立专门的统计监督检查部门,负责统计监督检查工作的研发、组织与开展,通过监督检查工作与企业管理有效结合,使统计的作用充满企业管理的各个角落,使统计监督检查作为一种工具,努力提升统计工作在中储粮经营管理中的地位。
3.不断探索统计工作的发展理念,完成统计工作重心的三种转型
3.1统计的工作形式要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迈进。一是要认真研究了解、跟踪企业管理过程需要什么统计信息,把企业发展的有序性、关联性、系统性作为统计工作的总体规划与建设的主要目标,充分体现新的经济形势下;二是从企业动态与静态、纵向与横向、内部与外部、局部与整体的统计资料下手,根据统计信息需求者的需要解决企业统计什么的问题,注意统计信息搜集、传输、整理、分析、预测、决策、控制、评价等问题,加快统计资料向信息转化的过程。
3.2统计的系统规划要从事后反映向决策规划未来过渡。要有效利用统计数据资源,真实的记录过去,准确地分析现在,合理地规划未来。也就是利用事后性的经验,对经营中的操作进行控制和指导,对企业未来进行前瞻性分析,不再局限于对结果的滞后反映和单纯提供统计数据,而是进一步利用各种信息资料预测、规划未来,并对企业管理活动按规定目标进行有效地控制和评价。只有实现了这一过渡,统计才具有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在现代事业单位中,绩效管理是最核心的管理制度之一,它的存在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我们所说的绩效管理,其实就是指所有层级的管理者们和员工为达到一定的组织目标从而全体参与制定绩效计划,沟通绩效辅导,评价考核情况,应用绩效结果以及目标的提升的一种带有循环性的持续过程。绩效管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对于事业单位目标的实现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作用。这种制度可以有效地解决事业单位管理中合理用人以及人员管理的问题,可以使事业单位清晰地明确如何进行未来人才培训,从而保证事业单位人才科学持续的发展。全面高效的绩效管理实施可以顺应市场竞争激烈以及资源短缺的现状。事业单位成功的关键是资源的最终使用率,而不是本身拥有多少资源。而绩效管理影响着资源的利用率,好的绩效管理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效益,事业单位管理绩效的实施,直接反映了事业单位管理的状况,从而更好的引导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向,为事业单位效益的提高提供直观的事业单位管理现状。绩效管理是科学的事业单位管理核心,事业单位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绩效而展开的。由此可见,提高绩效管理职能是十分重要的。
二、会计管理在单位管理中的地位
社会经济已经处在了高速发展阶段,会计管理可以看成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成分,甚至可以说成是事业单位管理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会计管理的重要性,会计管理是科学管理事业单位的重要方式,也是监督事业单位所有工作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在进行计划的制定以及政策的调整时,会计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依据。会计管理关系着事业单位的整体经营质量,与事业单位的全局性发展也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会计管理是一个体系,它的整体运行决定着事业单位管理是否满足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需求。会计管理可以说是事业单位的基础管理工作,我们要不断提高会计管理的实效性,才能明显改善事业单位的管理效果。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会计管理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管理工具,不仅反映了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还通过预算、监督和参与决策等方方面面参加到事业单位管理的过程之中,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环节来使用。如果会计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那么就会势必严重影响事业单位的发展和扩大。由此可见,会计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和巩固会计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以便事业单位更完美的壮大和更长久的发展。
三、以绩效管理为基础的会计管理分析
事业单位管理经营体系的重要基础就是会计管理,而绩效管理可以看成是事业单位科学管理的灵魂,这两种管理方式在事业单位管理经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绩效管理又算是会计管理的基础组成成分,绩效管理的效率也直接作用并影响会计管理的效率。绩效管理实施中会产生一定的财务标准,而这个标准需要得到会计管理的肯定,要让每一种跟事业单位资金链条挂钩的考核指标拥有正确的、合理的、公平的科学依据。如果绩效管理脱离了会计管理,那么绩效管理的实施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相反的,对于会计管理来讲,会计管理的工作也不仅是依靠会计管理人员的服务就可以顺利开展的,因为会计管理只能做到发现问题,想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得到绩效管理在工作上的权利配合。绩效管理和会计管理是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两大重要内容,在事业单位运行中实现绩效管理与会计管理的有机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事业单位经营效率,还可以增强事业单位管理的活力。我们要以事业单位发展战略目标为基础,在绩效管理的计划制定和监控考察等相关环节中,会计管理都发挥着相应的十分重要的功能作用。我们要科学合理的对绩效管理以及财务管理进行规范,让它们扮演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还要在促进会计管理作用的同时不断的提升绩效管理效率,促进事业单位发展。
1.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运行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包括内控建设在内的体制改革并未到位,约束机制不健全,传统的经营意识和行为方式还有较大的惯性,在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冒险违规经营而视风险控制为羁绊的想法和做法依然存在。
2.内控系统的建立和执行都需要成本,所以在宏观考虑体系建设和具体内控制度的设计上必然要考虑其适当的度,要兼顾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当内控建设还没有完全达到这个要求时,容易被以强调业务发展为名,使一些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
3.部分从业人员特别是基层行的从业人员,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知识结构陈旧,对内部控制认识不清晰,意识淡薄,在推动内控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是也应该看到,通过各类风险的暴露和一系列金融案件的发生,商业银行的各级管理层对加强内部控制已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形成了相关理论基础,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和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同时国外商业银行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内控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成为我们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近年来,各级金融机构在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管理水平的实践中也已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这些因素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现实条件。
二、完善银行内控管理的措施
1.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内部控制要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转变,突出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要在各级人员当中牢固树立起防患于未然的内部控制意识,抓内控、防风险、保安全不仅在领导而且要在全体职工中经常灌输。当发现端倪时就要敲警钟,使所有人员始终绷紧风险这根弦,同时要把内部控制的建设作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加强对基层的检查和考核,防止出现上、下级对内控重视程度不对称,下级执行上级指示时发生敷衍了事、走形式的现象。
2.重视制度设计和体系建设。内部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设计、执行、评价、改进四个环节,制度设计作为这个循环系统中的起点和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要使内部控制落实在各项业务制度之中,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商业银行应对内控制度进行充分研究,建立起全面的内控制度体系。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框架至少应该涵盖以下系统,如授权管理系统、人事监察系统、安全保卫系统、财会核算系统、授信管理系统、资金计划系统、清算风险系统、中间业务系统、柜员操作服务系统、计算机风险系统等,同时在对内控制度的制定、评价、修改都要在程序上予以明确,要规范程序,明确权限,以增强制度的严肃性与统一性。基层行在建立自己的内控制度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统一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既要与上级行的制度建设协调一致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出具体的业务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实现岗位、工序间的制约。较好的办法是在对上级制定的制度进行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营管理特点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符合自身需要的、操作性强的内控制度体系。
3.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组织制度创新,增强组织控制力度。商业银行应建立起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监督层、保障层的组织机构。通过良好治理机制的建立,从运行体制上保障内部控制的健康实施。组织机构设置上应减少管理层次,缩短管理半径,完善一级法人制度,强化一级分行的调控职能,明确二级分行的经营主导地位。要制定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健全法人授权体系,各级经营机构应在各自职责和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建立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和处罚机制,强化稽核部门在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基层行应该按照扁平化管理的要求,通过民主决策、合理设置内部机构、调整内部机构的职责范围等手段,以达到充分发挥各部门的配合协调和互相制约作用。
4.健全和完善内部稽核监督体系。稽核监督部门在组织体系上应当具有独立性,在处理与被稽核监督对象的关系上具有超脱性,在稽核查处工作上具有权威性,能够有通畅的渠道让其真实反映发现的问题,起到监督制衡作用。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内部稽核监察工作的范围、内容和权限,紧紧围绕怎样提高金融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等问题开展绩效稽核,稽核监察的内容要由单一的合规性稽核监督,扩大为风险稽核、效益稽核、人事稽核、制度稽核。
关建词 风险管理 风险审计应用模型
一 、引言
随着当今技术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其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多样化,风险对企业持续经营及发展的影响也日趋严重。与之相对应,企业管理层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也越来越重视,建立风险管理系统( ERM)应对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已经成为国际上大型企业的普遍管理行为。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基石之一,将促进企业的风险管理作为自身的主要职责。但是,如何在风险管理流程中履行监控和评价的控制职能,通过评估运营风险管理,提示运营风险,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仍然处于摸索阶段。
二 、风险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关系
21世纪以来,随着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风险战略决策的启用,风险审计成为决定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经营战略、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三者之间协调一致,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内部审计这一职业的成长,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应该与企业的战略目标、风险管理措施结合起来。
三、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及流程简述
风险管理是企业的决策层及经营层的职责,制定什么样的内部规章及程序来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是企业管理当局在业务流程中应该予以事前明确规范。具体来说,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鉴别风险;二是区别可控制的风险;三是指出缺乏控制或过度控制的区域并提出建议。
四、 风险管理审计的具体应用
1、建立内部审计信息平台,广泛收集风险因素
要确定风险管理审计的重点及要点,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必须的前提条件。具体的做法是针对公司及下属分、子公司、以审计对象为单元,建立审计信息平台,按季度定期收集相关风险信息。信息平台由四部分构成:
(1)基本信息栏
(2)历史审计信息栏
(3)当前信息栏
(4)风险管理信息栏
2、确定风险管理审计重点和要点
在掌握被审计对象的大量风险信息的前提下,我们通过因素分析,确定权重,逐一评分,按重要性原则确定公司风险审计的重点及要点。
(1)根据风险因素企业整体风险的重要性程度,确定每一个风险因素的权重,并对每一个风险因素确定具体的评分标准。
(2)给各种分析因素评分。在对各种风险因素评分时,主要是利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参考标准,确定该风险因素处于评分标准的哪一个区间,给出相应的分值。
(3)风险排序。将每个审计对象包含的各项风险因素的分值与相应的风险权重相乘并加总,得出每一审计对象所得风险分值。按所得分值从高到低进行风险排序,以确定风险审计对象的重点及要点。
3、风险管理审计的测试
对被审计单位风险管理的测试共分六大模块,旨在明确需要测试的内容,建立相应的测试标准。
六大测试模块分别为:
(1)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情况模块: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情况,职责的落实情况,具体的措施情况。
(2)战略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及应对模块:主要包括战略、计划、目标的制定依据测试,被审计单位对外部环境的分析程序测试,被审计单位对自身的优劣势的分析情况。
(3)市场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及应对模块:主要有被审计单位产品分析程序的测试,竞争对手分析程序的测试,客户及供应商的分析程序测试
(4)财务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及应对模块:主要包括对财务预警体系的建立情况的测试,预警作用的实际发挥情况的测试。
(5)运营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及应对模块: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的测试,组织机构职能及其履行的测试,产品结构及技术能力等风险管理程序的测试,各项资源管理中得风险识别评估应对能力的测试
(6)法律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及应对模块:主要包括测试被审计单位对法律风险的分析、研究及把握能力,测试应对法律风险的措施执行效果。
4、风险管理的审计评估
(1)评价被审计对象风险管理范围的合理性
对于被审计对象在风险管理范围的确定方面是否全面和合理,通常是利用以下几种方法:PEOW分析、SWOT分析、KSF分析、核心竞争力分析、财务收益分析、会计比率分析等方法。
(2)评价被审计对象风险评估标准的合理性
被审计单位应该根据风险管理对象的不同,建立相应的风险因素评价标准。若被审计对象没有相应的风险评价标准,则应认为是一种缺陷。
(3)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功能
结合企业的经营战略,通过对审计单位的识别、分析、评价的职能分工、机构设置和具体业务流程进行检查,测试风险控制流程,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能完成风险管理的使命与目标。
(4)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管理措施
现代企业应对各种风险的措施一般有五种,分别是:规避、控制、保留、转移和利用。每种措施的应用对应于一定的条件,否则就可以认定为不恰当。
①规避措施的评价。被审计单位采用规避措施,应该具备如下条件:风险的发生不可避免或虽可避免但将产生另一新的更大风险;采用规避措施最经济。
②控制措施的评价。如果被审计单位采用控制措施,审计人员应该对控制措施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并评价措施是否能将风险控制在审计单位可以接受或承担的范围内。
③风险保留措施的评价。当被审计单位采用风险保留措施时,审计人员应审核该风险是否是不可转移与不可避免,审核处理风险的成本是否大于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风险可能发生的损失单位是否可以承担的范围内。
④转移措施的评价。如果被审计单位采用保险或财务性非保险等风险转移措施,审计人员应审核其保险条款及保险范围与风险的适应性,财务性非保险转移措施是否存在的法律风险。
⑤风险应用措施的评价。如果被审计单位采用利用措施,审计人员应该对利用风险可以带来的收益与承担风险所付出的成本是否匹配进行,对风险利用措施的系统性及未来效果进行预测并作出评价。
5、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监管系统的功能
一个完整的风险监管系统,一般有四个基本要求,即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的支持结构和资源、实施的方案、持续的评估和审核。
6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预警功能
风险评价指标与风险临界点构成风险预警系统的两大支柱。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审核被审计单位是否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型建立了标准的风险临界点,主要根据风险的性质(最好是能够定量)、发生的概率、发生的频率,计算出风险数值(风险度),与风险管理的经验层制定的临界点进行对比,以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预警系统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机械顶管;市政工程;污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10-0064-02
拟建南宁市江北片污水管网高新区(丰达路、高新东三路、科园东十一路等)污水管工程,管线总长度为11941米。根据设计图纸污水管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得知:顶管穿越土层主要有红粘土、红粘土,施工前观察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分布位置等特点,结合工程范围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决定采用机械顶管(泥水平衡顶管)处理部分路段。
1 机械顶管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
机械顶管指利用主顶油缸和中继间顶进力,把工具管或者掘进机从工作坑直穿土层顶进到接收坑后吊起,然后将管道埋设于两个工作坑之间的施工技术,主要包括气压、土压和泥水平衡三种工法。泥水平衡顶管指利用水力、机械力等外力切削泥土后输送弃土,并利用泥水压力抵消地下水压力、土压力的机械顶管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储存一定压力的泥水于泥水仓中,使挖掘面表层形成一层不透水的泥膜,以阻止泥水向挖掘面渗透并保证挖掘面整体稳定;同时,依靠泥水本身压力以平衡地下水压力和土压力。由此,结合本工程实例,将机械顶管施工技术的主要特点表述如下:一是施工区域狭窄,机头调运空间小、次数多;二是顶管区域覆土浅、车流大,因动何载持续、变化不断易造成各种工程事故;三是施工深度浅、工期紧、难度大以及地下土质差,须确保文明施工、安全施工和交通安全;四是机械设备重量大且用电量多,须注意支护安全及电器设备的运行安全等。
2 顶管掘进机选型
本工程因施工安全、质量、工期等方面要求高,结合既往施工经验和成功技术,决策采用NPD-B1000、NPD-B800、NPD-B500型偏心破碎泥水平衡顶管掘进机,其主要特点如下:(1)适用砂土、卵石土、粘质土、软岩等多种土质条件,满足本工程机械顶管的施工需求;(2)顶管机、泥水循环系统、泥水分离系统与主千斤顶成套配置,不仅可以组成操作灵活、密封性好的分离系统,而且能节省安装空间;(3)采用地面遥控操作系统,可在控制台上进行方向控制与施工监测。
2.1 注浆减磨技术
机械顶管过程中的摩阻力主要由工具管切土正压力、管壁摩擦阻力及工具管气水压力等组成,本工程使用注浆减磨技术进行顶力控制和阻力降低,其基本原理是:于管壁与土壁的缝隙间注入触变泥浆,不仅减少管壁与土壁之间的摩擦力使顶进力增大,而且形成泥浆套以防止崩塌事故。触变泥浆由膨润土、碱、水等成分配制,特殊要求下可适当掺入石灰膏、缓凝剂和塑化剂等外加剂,使触变泥浆固结增强并在输送和灌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泵性。触变泥浆使用注意事项如下:其一是注浆孔的布置根据管道直径大小确定,每个断面宜设置3个左右注浆孔;其二是灌浆压力必须按实际情况调整,并按灌浆孔前后顺序依次进行灌浆;其三是当灌浆过程中出现接头渗漏、管路堵塞、机械故障等问题时,处理后方可继续顶进。
2.2 管口对接技术
管口对接技术指泥水平衡机械顶管施工过程中遇到转弯时的施工工艺。实际施工中,首先是注意管节的选用和按照有关规范现场检查验收管材,如发现不合格品坚决予以退回处理,为管口对接质量提供材料保障;并在管材运送、搁置、起吊等移动过程中,使用专用护具以防止管接口受压变形。其次,管口对接前检查管节接头尺寸、橡胶圈、衬垫板等部位,确认其外观和质地是否合格。最后,在接口处涂抹薄层硅油等对橡胶无侵蚀性的性材料,均匀加力以保证与上节管的钢套环同轴度,并且保证橡胶圈不反转、不移位、不露出;顶管结束后,在管口处抹成一个光滑的渐变面并于管内间隙处填充弹性密封膏。承上,管口顶进过程中,必须随时注意和观察管材余量情况,如果发生供应不及时、不到位现象,则易使周围土体固结而摩阻力增大,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轴线偏差和机头沉降问题。
2.3 顶进控制技术
顶进控制技术指对顶进过程中轴线偏差、精度、坡度和方向等方面进行的技术控制。本工程测量技术要求为:中心控制精度达到1/70000或者符合工程测量四等三角网的相关技术要求;高程控制精度符合国家三等水准测量的相关技术要求。
承上,顶进控制的主要步骤如下(注:水准仪、经纬仪经校核合格后方可使用并须定期校核):(1)测量定线:依据工程项目部提供的交桩导线点和线位,确定并放出施工中心线、工作坑中心线和接收井中心位置,高程控制必须设置临时水准点以满足精度要求;(2)复核定线:复核测量图纸是否符合设计图纸,若复测偏差值符合相关规范要求,方可将成果及定线成果图报监理审批;(3)复核水准点:每次进行测量时,对临时水准点进行闭合测量,若闭合差复测合格,及时报监理审批;若闭合差复测不合格(大于±12K1/2),则不得使用;(4)控制管道中心:中心复测合格后,设置中心控制桩并做明显标志(例如砌砖保护等);(5)控制管道高程:水准点复测合格后,在工作坑内设置不少于2个的临时水准点,供施工过程中使用,另外,其测量结果须进行闭合效核后方可使用;(6)复测顶管中心、高程:顶管施工过程中,须定期复测井内中心线和标高桩,以防止顶管反作用力下井中心发生偏移。
最后,顶进过程中的方向控制指操作机头纠偏,始终保证激光点在二号光耙的中心,即方向控制步骤与要点如下:第一是严格的放样复核,做好原始记录。顶进前必须遵守严格的放样复测,坚持施工组测量员项目管理部监理工程师的三级复测程序,确保测量准确性和精度标准;第二是及时调整并定时复测布设于工作井后方的仪座,以必须避免顶进时其发生移动、变形、跑偏情形;第三是顶进纠偏控制必须遵循“勤测量、多微调、勤纠偏”的原则,合理设置偏差警戒线,使纠偏角度始终位于10′~20′之间;第四是初始推进阶段方向主要由主顶油缸控制,应控制主顶推进速度保证质量,而且要不断调整油缸编组和机头以满足纠偏标准;并不断测量工具管的高程转动方向,使管道按照设计高程和要求方向顶进,及时根据测量结果而调整纠偏千斤顶,使机头改变方向按设计轴线顶进,从而实现顶进方向的控制;第五是顶进施工前,应提前制定坡度计划,事先计算每一米、每节管的标高位置,预测顶进过程中的故障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以保证符合设计坡度要求和质量标准。另外,因本工程采用激光定位,则须保证激光束中心、高程校核准确性;而且部分顶管段因穿越道路可能导致路面沉降,因此必须在附路管道中心线和两侧位置设沉降观测点并定期观测,以便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关应急处理措施。
2.4 应急技术措施
应急技术措施指泥水平衡机械顶管施工中遇到不同地质情况或者其他特殊情况时的技术处理,主要有下述四种情况,第一是发生土质突然变硬情形时,须通过掘进机上的加泥孔向土仓内加入水或泥浆;第二是发生土质突然变软的情形时,须连接把前三节管子和工具头,使其组成统一整体以增加刚性,避免机头因土质变软发生突然沉陷故障;第三是顶管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生异常的偏差或纠偏失效,首先必须在允许偏差标准以内立即停止施工,然后在如实汇报情况后分析原因、找出对策、解决故障,方可继续顶进而不可采取盲目行动;第四是顶管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管顶底土承载力过低或者为松散土层时,必须对管顶和管底部位进行灌浆
处理。
3 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顶管工艺首先必须考虑具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机械顶管工艺的原理和特点,选取合理的顶管掘进机选型;其次应在顶进过程中利用注浆减磨技术、管口对接技术、顶进控制技术等保障机械顶管施工安全、进度和质量;最后当发生不同地质情况或者特殊情况等则可使用应急技术措施予以适当处理。
参考文献
[1] 程新涛,王刚.顶管技术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8,17(8).
[2] 王刚,赵建粮,袁海英.污水治理工程中的顶管支护施工[J].岩土工程界,7(11).
强化内部审计是所有成长型民营企业家的当务之急,成功的民营企业已不满足于内部审计常规性的工作内容,管理审计发挥着其他管理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应用基础前提包括,明确管理审计的实质目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必要的审计程序和标准及特殊的技术方法。
管理审计的实质目标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从内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工作职责权限、工作内容和范围、审计效果等重要方面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实验”过程,在这个艰难的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和民营企业家终于确立了民营企业设立内部审计的目标就是增加企业效益和提高工作效率。
效益和效率可以理解为绩效,它来自于过程。企业的运营过程就是一根完整的循序不断的链条,只有健康、高速运转,过程才能确保创造绩效。而过程控制本身是管理职能,不是内部审计的职责,管理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介入管理又不参与管理,事实上很难严格做到。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就是医院里的专职外科门诊大夫,仅限于验病开方,不兼卖药品和参与手术开刀,以发现风险和转移风险为己任。内部审计找准切入点和摆正这个位置有三个必要条件应同时具备。第一,高度独立的体制。最适合国情的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受企业的董事长领导,特点是确保独立性和有效性。第二,内部审计机构应确保有能力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第三,能够实现审计目标——增加效益,提高机构工作效率。
基本条件和主要内容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较大且具杂乱感。这是由企业高层高度信任或直接授权所造成的。一般情况下,常规审计很难进入规范化审计程序,企业高层也不关心你内部审计的工作过程,只问结果。这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但就管理审计而言,没有明确的审计对象和开展内部审计的基本条件,搞管理审计很难操作。一方面很难跳出常规财务审计的圈子,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很难开创新局面。因此开展管理审计必须解决以下审计环境问题。
1、管理审计面对的是各级职业经理人,其优秀素质的集中表现是较强的管理意识和较高的工作效率。主观上理解、关心、支持内部审计的时间成本不会过高,工作沟通、配合、减少和解决矛盾都能在一个平台上顺利进行。
2、经营目标和考核认证标准明确。民营企业在经营上具有灵活性。这是因为市场影响企业的生存决定的,在企业内部无论哪个主管、部门、负责人、总经理、总裁都有明确的责任目标和详尽的考核认证办法。但是,这种目标和考核认证之间有没有冲突,考核是否独立、严格进行,有无共同利益在里面是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内部审计职能的实现是解决企业高层最关心问题的最好途径。
3、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并不断得到修正。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因企业文化和发展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别。一般情况下都能围绕企业效益来制定。但最容易被职业经理人“遗忘”也是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问题是内控制度均缺乏“违约条款”或制度轻描淡写没有责任承担者,不具操作性,出了问题或矛盾找不到文字上的东西,往往找不到责任人。这说明制度本身有问题。这是民营企业家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内控制度的不完善就是没有压力,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和机构的工作效率。那么与生产、经营、管理相匹配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根链条是否健全,有无死节、坏节、环节链是否有隐患和风险仅靠企业家一人是顾及不到的,靠各“环节”汇报仍存在报喜不报忧之嫌。管理审计的介入就不同了,因为内部审计与运营无直接利益关系,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测试以及从各种调度会、协调会、总经理办公会、总裁办公会、董事会议上反映出来的各种矛盾、冲突、脱节、扯皮等负面信息均能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盲区和盲点。个别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不作为暴露无疑。
4、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职工的凝聚力,内容包括生存观、责任感、归宿感、诚信和企业发展理念。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首先是老板,其次是能从内心彻底认同该企业文化的合格的称职的具备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以诚信为前提的充分授权激发出创新的动力,使各级职业经理人时刻铭记民营企业赋予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职业经理人要想在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勇于承担责任的能力和付出对企业忠诚的代价。
5、要有科学的内部审计标准。管理审计实现最终目的的途径是通过独立的评价活动来完成的。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内部审计要制定重点审计项目的审计标准。主要包括采购成本审计标准、有效生产成本审计标准、资金预算审计标准、应收账款审计标准、特殊风险审计标准、部门尽责程度审计标准等。
计划、实施与报告
管理审计必须制定计划。审计计划应尽可能编制详细。经高层批准的审计计划是来自民营企业的最高指示,应该全部
落实。
1、突出重点。管理审计计划编制前应尽力争取企业高层,尤其是董事长本人明确(或暗示)的重点风险领域,并将之列为重点对象,切忌自作主张确定非必要重点,即浪费审计资源又劳而无功。
2、明确目标。就是施实管理审计要达到什么目的?审计报告要揭示和反映问题的原因及责任是什么?目标必须具体,不能似是而非。
3、确定工作范围。管理审计范围的确定要看被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或企业高层所要求的审查深度来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重点审计对象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已有的制度是否被有效执行?重要职能部门的工作绩效怎样?
(2)财务和经营管理信息资料的真实性。
(3)对重点审计对象的考核评价、兑现利益是哪个部门进行的?有无利益关系或职责关联相容关系?
(4)经营者(或项目)的责任经济目标是否完成,薪资、奖惩是否按规定执行。
实施审计。实施审计的过程就是内部审计机构代表企业所有者对审计对象就审目标进行测试、评估、认证的过程。
报告结果。民营企业管理审计报告最好直接报告给董事长,因为民营企业(非上市公司)90%以上股权或资本都是董事长直接或间接所有。如果董事长认为有必要让董事会或总裁办公会重视这份报告,可建议董事长已批转报告的方式周知或举行小范围审计听证会。管理审计报告的格式不宜统一。根据审计计划或高层指派就某一项目或某一部门进行审计,报告的重点是明确肯定或明确否定审计对象的风险。突出效益、效率影响,明确原因和责任承担者,并从内部审计角度提出可操作性审计意见。
审计标准与技术方法
由于内部管理审计建立起来的审计标准不同,其审计的技术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异。效益标准和效率标准的建立是民营企业从职业经理人量化了的任务指标和部门职责两大平台所构成,是确保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管理审计的介入就是通过独特的方法向企业高层提供独立的客观保证,从而增加企业价值并提高机构运作的效率。
管理审计的标准和技术方法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采购成本的审计标准
1、采购计划标准。从内部审计掌握的信息资源中,审查目标期内的采购计划总成本是否超过产业公司目标期的生产计划期内总成本,生产计划总成本是否超过营销公司同期销售目标所需成本。根据各品种的单位成本逐一审核并加权计算采购总成本,扣减有效库存后编制当期必购物资计划和采购预算即可作为管理审计的标准。
2、比价标准。民营企业确定供货商是同过比质比价来进行的。比价会议应该有内部审计人员的参与并在会议决议上签字负责。报价、比价过程一般在互联网或各自局域网上进行。原则为随行就市同质优价,老客户与新客户机会均等一视同仁。供货合同必须报内部审计部门就采购数量、价格、结算办法、付款方式和违约条款等内容进行审核通过方可盖章生效。
3、无效库存标准。所有采购物料均设立库存时限和不合格物料追究制度。库存超限或不合格物料一律视为无效库存,计算损失成本和货币的时间价值,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承担者。实行责任上划,连带追究制度,即下级责任上级主管负责并与考核、奖惩挂钩。上级承担责任后追究连带责任是其职权范围内的事。
4、调整计划标准。市场决定企业生存,民营企业的经营政策有不确定性特点,对审计标准的及时调整必须加强。平衡和解决经营政策变化与内控目标的矛盾关键在于决策信息系统的快速反馈。管理审计要凭借总裁会议、董事会决议信息将不确定因素加以分析及时调整审计计划和审计标准,以免提供非有效信息,人为制造矛盾。
二、有效成本审计标准。民营企业发展到集团化阶段,随着引进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一般情况下,大批量的订单生产基本上都形成了标准成本定额,为管理审计解剖生产成本提供了基础。管理审计认为生产成本应区分为有效成本和非有效成本。大批量生产产品开工的第一天。综合部门就知道批量产品的标准成本(直接材料、人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这为管理审计的介入创造了切入点和审计标准。批量产品全部完工或控制期末应产出未产生(废品损失)的原因、数额就是审计对象,是什么原因?应明确到班组、个人;产出来的产品经检验为不合格不能销售的产品也必须明确责任;已产出的合格产品在成品库超限存放占用资金的原因是什么,哪个部门或哪个责任人对此应承担责任必须明确。问题的原因要区分主客观因素。主观原因必须处罚。客观原因的背后是否存在职责不清,内控制度衔接有问题,部门之间扯皮等情况。比如设备出了问题应该找出是动力部门问题还是车间操作问
题还是维修部门的问题。责任无法落实的,要将损失量化后视同非有效成本上划到连带部门的共同上级管理责任人,并由其承担责任。
三、资金预算审计标准。民营企业的每一分钱都是老板的私人资本,因此实行资金预算制度非常重要。
1、资金预算必须经企业有权批准人的批准方能执行。
2、经批准了的预算收入是否按规定及时到位,不能到位的原因是什么?谁应对此负责。
3、经批准了的预算支出在资金上是否有数量上的保证,资金调拨环节是否畅通,是否存在预算批准了,而资金到不了位影响生产、经营运转的问题,什么原因,内控制度本身有无漏动,谁应负责任。
4、超预算支出和无预算支出的批准人是谁?有无追加预算的审批手续或最高层授权,内控制度是否还应明确。
四、应收账款的审计标准
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在民营企业有其鲜明的特点。即对所有应收账款设立限额和限时制度。比如对同一经销商所欠货款超过发货总额的10%到合同期满不能划回,或单笔应收账款超过45天不能收回即应视为“坏帐”进行风险管理。凡是进入“坏帐”程序的应收账款不能计算经营业绩并与提成、奖励脱钩,已发放的奖金、提成均应追回。超过发货总额30%超过60天仍不能划回的应收账款记入营销公司期间费用落实责任。
五、尽责程度的审计标准
民营企业招聘和重用人才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即诚信和能力。管理审计对各职能部门或其负责人尽责程度的评估认证是站在企业所有者的角度来进行的,其主要形式是设立评估项目打分进行。
1、工作态度。全心全意为企业工作,工作讲实效,服从上级并正确向上级报告,精通业务内容,熟练掌握职务要点,正确领会上级指示并全面执行,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
2、能力。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岗位创新能力。
3、责任感。任务有排期、工作有计划,预测过失的可能性,并有预防对策,有勇于主动承担责任的实际行动,知错必改。
4、全局观念,不以我为中心,突出部门协调,一切以企业利益为中心,一切为了顾客,一切为了市场。
5、忠诚。对企业忠诚,知恩企业所有者,与企业共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