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旱灾的防治措施范文

旱灾的防治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旱灾的防治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旱灾的防治措施

篇1

[关健词] 旱灾 防治措施 漳州市

1 基本情况

1.1 地理气候与水文

漳州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辖八县一市二区,全市陆地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31公里,总耕地面积258.2万亩,总人口454万多人。是闽南“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

漳州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暖热湿润成了本市气候的最大特点。年平均气温21°C,年日照总数2000-2300小时,全年无霜期330天以上,年降雨量1100―2000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000―1440毫米,陆地蒸发量650―700毫米。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比较集中,降水量的70%--80%主要集中在汛期,甚至是汛期当中的几场洪水,因此年际丰枯变化较大,容易形成非涝即旱的局面。

1.2 旱情及旱灾损失

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我市旱灾频繁。根据1991―2003年资料统计,旱灾基本连年发生,13年间出现3次春旱、3次夏旱、3次秋旱以及2次严重的秋冬春连旱,连旱时间长达8个月以上。以2001至2002年初夏连续232天干旱为建国以来发生在我市的最严重的旱灾,累计雨量只有68.9-278.8毫米,仅占常年同期的2-3成;秋冬春连续3季气温明显偏高,日照偏多3成以上,蒸发量大;最旱时全市水库蓄水仅为1.09亿立米,只有总蓄水的十分之一, 有285座小型水库干涸;主要河流接近断流,地下水位急剧下降,6600多口老井出水不足,达到“特旱”标准。据统计,2002年全市有204.3千公顷农作物受旱,占实际播种面积的45%,其中成灾108.3千公顷,因旱少种17千公顷,造成粮食损失8.92万吨,经济作物损失14.37亿元,;林业受灾面积34.9千公顷、损失1.6亿元,水产37.3千公顷,损失4.5亿元;最旱时出现了42.56万人和7.6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此次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总损失达27.61亿元。2003年同样又遇到了全省自1939年以来最干旱的年份,全市作物受旱面积123.3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2.7千公顷,水果75.3千公顷、茶叶4千公顷、蔬菜11.3千公顷,损失粮食2.355万吨,水产养殖受灾面积6.8千公顷、减少产量1775吨,出现1.76万人饮水困难。

2 抗旱现状

在旱情出现时,通常采取的措施是:

一是千方百计广辟水源、统筹安排、合理配置、科学调度,做到了科学用水、科学用电,如对现有电力实行错时避峰、合理限电;把现有水源用在保人畜饮水安全、保生活生产重点、保社会安定稳定,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抗旱效益。二是科学抗旱,大力推广抗旱新材料、新工艺和先进技术设备,如农业上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喷施“旱地龙”抗旱剂等。三是抓住有利天气时机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四是利用现有的水利灌溉水源和设施,充分发挥工程的抗旱能力。2002年抗旱期间,通过峰头水库、杜塘水库调水向云霄、东山城关及水库沿江乡镇供水,保证城乡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2003年,杜塘水库又向东山红旗水库供水220万方,在东山红旗水库可用水仅33.4万方,只能维持县供水公司不到20天用水的情况下,第一次实现从峰头水库直接调水入红旗水库,保证东山群众的生活生产用水。五是积极筹措资金,开展抗旱应急工程建设。主要措施是因地制宜进行打井配套和大力发展山地水利。

3 抗旱反思

我市抗旱虽然做了许多工作,但也充分暴露了存在的问题。如缺少水资源配置方案;抗旱服务队伍不健全,抗旱信息网络不畅通;特别是水利工程滞后,主要表现在:

3.1 蓄水工程不足,大中型水库偏少。全市水资源总量114亿立方米,加客水则为178亿立方米,人均3920立方米,亩均6893立方米,均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由于时空分布极不均衡,通过蓄水工程调节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全市现有水库486座,总库容10.56亿立方米,其中大型2座,库容3.35亿立方米;中型16座,库容1.49亿立方米;小型486座,库容5.72亿立方米,仅占多年平均来水量的5.9%,调蓄能力十分脆弱。

3.2 引水工程老化失修,节水灌溉能力低。全市现有大小引水工程2811处,其中万亩以上灌区16处,千至万亩灌区117处,这些灌区均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普遍存在老化失修现象,水的利用系数极低,部分已丧失通水能力。

3.3 山地水利发展滞后,小山塘蓄水池甚少。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小康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上山开发急剧增加,据统计,全市现有山区各类经济作物271万亩,易受旱茶果等经济作物90万亩,有水利设施的仅20万亩,绝大部分属于山坡地上的“望天田”。

4 对策措施

4.1 非工程措施

4.1.1 健全法制,实现依法抗旱。制定《抗旱条例》等相关的防旱抗旱法规,编制可操作性强的《抗旱工作预案》。制定科学、合理、标准、统一的旱灾评价方法,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准确、及时的信息。

4.1.2 完善抗旱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在沿海主要旱片建立土壤墒情及地下自动监测站,提高旱情监测预报水平和预警机制。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组建市、县、乡三级抗旱服务队伍,进一步规范抗旱的调度和指挥,使漳州市的抗旱指挥服务体系更加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合理化。

4.1.3 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做好全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制定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强化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生态用水,改革水价等手段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提高水的利用率,达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2 工程措施

4.2.1 加快蓄水工程建设。蓄水工程是调蓄水资源最有效的措施,针对旱情所显露的实际情况及我市经济发展战略,科学规划水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年季调节性能的大中型水库,进行“以丰补枯”,在充分利用本地区水资源的同时,不足部分可就近跨流域调水。根据我市水资源分布以及地理条件,全市规划可新建大中型水库15座,总库容5.0亿立方米。按照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的原则,近期应优先解决区域性缺水、工程性缺水问题建设,主要蓄水工程项目有:①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11700万立方米,可满足本县用水需求,还可以跨流域向招商局漳州开发区和厦门市等地供水。②漳浦朝阳水库工程(总库容2320万立方米)和土塔水库工程(总库容3265万立方米),可以增加漳浦供水能力18万吨/日,可增加漳浦城区供水及解决赤湖、佛昙两乡镇供水问题,缓解漳浦古雷经济开发区调水压力。③南靖象溪一级水库工程,总库容1068万立方米,可以增加南靖城区供水能力4万吨/日。④诏安哈溪水库工程,总库容1068万立方米。可以增加5万吨/日的供水能力,缓解闽粤经济开发区需求。

4.2.2 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是充分利用原有的灌溉设施,节约水资源,确保农业灌溉的实际措施。全市现有耕地面积258万亩,水利设施有效灌溉面积220万亩,重新规划万亩以上灌区工程有42处,节水灌溉面积达170万亩,今后重点应加大对42处骨干灌区工程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

4.2.3 大力引导发展山地水利蓄水池。大力推广实施山地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有效解决山地茶果园的灌溉问题。要对山地水利建设进行合理规划,从政策上扶持,资金上补助,技术上指导,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修建蓄水池的积极性。根据本地实际,山地水利工程措施可以采用:①建蓄水池,开集流沟,主要用于集蓄雨水;②建小山塘,主要利用山坑水流蓄水;③机械抽水,主要利用附近水源抽水灌溉。

参考文献

[1] 漳州市重大蓄水供水和跨区域调水工程规划[B]. 2005.3

篇2

关键词 300MW锅炉;再热热段;裂纹;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1-0156-02

郑州裕中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新密电厂2×300MW机组所配套的锅炉是上海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1025t/h自然循环汽包锅炉,锅炉型号为SG1025/17.5-M888型,单炉膛∏型布置,炉膛由四侧水冷壁组成,水冷壁为膜式全焊接结构,前后侧水冷壁采用双拱形布置,炉膛截面11.89m×12.8m,呈近似正方形,锅筒中心标高64.5m,炉顶管中心线标高60m,炉顶大板梁标高72m,采用四角切圆燃烧,热风送粉,中储式钢球磨煤机制粉系统,露天布置,全钢架悬吊结构,平衡通风,固态机械排渣方式。#1机组于2006年12月份投产,#2机组于2007年4月份投产。

主蒸汽管道从锅炉高温过热器出口集箱引出,引出管为Φ610×90mm,材质A335P91,经大小头变径为Φ450×41mm,材质A335P91。在距离第一个弯头垂直焊口约1 500mm处的水平段管子上安装有放空气管(管径Φ42×5.5mm,材质12Cr1MoVG)。

再热蒸汽热段管道分两路从锅炉高温再热器出口集箱引出,引出管均为Φ557.6×24.8mm,材质A335P22,经三通汇合后,管径变为Φ747.5×34mm,材质A335P22。三通出口焊口至第一个弯头焊口之间水平段管子长度为2450mm,在距离第一个弯头焊口约500mm处的水平段管子上安装有放空气管(管径Φ28×2.5mm,材质12Cr1MoVG)。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母材及放空气管道角焊缝出现大量裂纹的位置,就发生在长度为2 450mm,且距离第一个弯头焊口约1 000mm范围内的水平段管子上(见图1)。

图1

1 事件经过

2010年初,新密电厂#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放空气管(管径Φ28×2.5mm,材质12Cr1MoVG)焊缝根部出现漏汽现象,泄漏量很小,属于轻微飘汽,经研究后决定继续观察、监护运行。当时机组正常运行,并无检修作业和操作工作,排除人为干扰造成漏汽,初步分析原因可能是放空气管与管座根部对接焊缝出现裂纹或由原始焊接缺陷造成的。

2 查出问题

图2 #1锅炉再热热段放空气管管孔放射状裂纹形貌

图3 #2锅炉再热热段放空气管管孔及筒体内壁裂纹形貌

图4 #2锅炉再热热段放空气管与管座对接焊缝裂纹形貌

2010年上半年,新密电厂利用#1机组调停检修和#2机组大修机会,委托河南电力试验研究院对#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放空气管角焊缝处漏汽原因进行分析,在查清泄漏原因的基础上,对#1、2锅炉主蒸汽管道、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放空气管焊缝及母管进行了全面探伤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1)#1锅炉主蒸汽管放空气管焊缝及筒体:超声波检验未发现可记录缺陷;2)#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焊缝周围及筒体:超声波检验发现从放空气管管座沿气流方向至弯头焊缝长约250mm、周向宽度150mm范围有大量裂纹,裂纹最深已延伸至外壁(即内外贯穿)。这也是#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放空气管焊缝根部出现漏汽的主要原因(图2);3)#2锅炉主蒸汽管放空气管焊缝及筒体:超声波检验未发现可记录缺陷;4)#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焊缝及筒体:超声波检验发现空气管孔四周多处缺陷信号,管座沿气流方向至弯头焊缝筒体内壁有多处缺陷信号(图3);5)#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焊缝探伤:磁粉探伤检查放空气管与管座对接焊缝发现焊缝下沿熔合线裂纹类缺陷磁痕,长约80mm(见图4)。

经磁粉探伤检查,认定#1、2锅炉主蒸汽管筒体(管径Φ450×41mm,材质A335P91)及放空气管焊缝超声波检验均未发现可记录缺陷。

#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筒体(管径Φ747.5×34mm,材质A335P22)及放空气管(管径Φ28×2.5mm,材质12Cr1MoVG)焊缝周围:超声波检验发现从放空气管管座沿气流方向至弯头焊缝长约250mm、周向宽度150mm范围有大量裂纹,裂纹最深已延伸至外壁。

#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筒体(管径Φ747.5×34mm,材质A335P22)及放空气管(管径Φ28×2.5mm,材质12Cr1MoVG)焊缝:超声波检验发现空气管孔四周多处缺陷信号,管座沿气流方向至弯头焊缝筒体内壁有多处缺陷信号。

3 原因分析

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有较长的垂直管段和水平段,且外部保温效果较差,在机组停机时,由于管子内外温差较大,这样两者之间就形成强烈的热交换,使放空气管内距离再热热段管道较远的蒸汽冷凝,且距离再热热段管道越远,蒸汽冷凝越快。当冷凝水量达到一定量时,就会顺着放空气管回流到再热热段管道内壁上,而此时再热热段管道内壁温度较高,于是在放空气管口再热管道的内壁就会产生较高的热应力。在此交变热应力的反复作用下造成母管及放空气管管座产生大量的热疲劳裂纹。

4 采取措施

1)金属材料的疲劳强度对各种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都极为敏感,应从各种工艺和结构上合理优化,从而预防和减少金属部件损伤和失效;2)对发现有裂纹的#1、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进行更换,为安全起见,裂纹管段两端各加长500mm母管进行更换。

(1)再热蒸汽热段管道对接焊接坡口如图5所示;热段管道和放空气管座焊接坡口如图6所示;(2)坡口加工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进行加工,热段管道对接前对现场管道坡口处进行磁粉探伤检查,确保无裂纹缺陷。预热前在坡口内设置定位块,定位块三个位置点固,点固块要求等距离布置在坡口圆周内侧,待预热结束并开始电焊焊接时,除去“定位块”,且除去“定位块”时,不得损伤母材,并将其残留焊疤清除干净,确认该处无裂纹等缺陷后,方可继续施焊;(3)由于P22钢材的淬透性和淬硬性都很大,焊接过程中在焊缝及热影响区易产生脆硬的马氏体组织,在焊缝内部形成较大的内应力,为此应做好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措施;

(4)焊材选取见下表

(5)焊接工艺:热段管道对接焊口、热段管道与放空气管角焊缝采用氩弧焊打底电焊填充及盖面的方法进行焊接。放空气管采用全氩弧焊的焊接方法进行焊接。放空气管对接不用预热及焊后热处理,其余焊接采用焊前预热200℃~300℃,焊后进行720℃~750℃恒温1.5小时的焊后热处理工艺;

(6)为了减少焊接应力与变形,宜采用两人对称焊接。水平固定管焊至平焊位置,不得两人同时在一处收弧,避免温度过高,引起局部过热。

图5

图6

3)对#1、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进行改造,将放空气管垂直段加长200mm,使放空气管水平段“前高后低”,留足疏水坡度,防止凝结水回流到再热蒸汽管道;4)对放空气管做好保温,尽量不使放空气管内蒸汽过早、过快冷凝;5)在放空气管出口200mm处加装隔离门进行隔离,该阀门运行过程中处于常开状态,在机组停机时关闭,机组开启正常后打开该阀门通汽。

5 结论

建议其他同容量同参数,使用相同材质的发电企业,加强对300mW机组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材质A335P22)及放空气管(材质12Cr1MoVG)的关注,利用机组停检机会,对上述材料及部位进行检查,及时消除设备隐患,确保发电机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DL/T 868-2004焊接工艺评定规程.

[2]杨富,章应霖,任永宁.新型耐热钢焊接[M].中国电力出版社.

[3]姜求志,王金瑞.火力发电厂金属材料手册[M].中国电力出版社.

[4]钱昌黔.耐热钢焊接[M].水利电力出版社.

[5]DL/T 5210.7-2010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第7部分:焊接.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篇3

>> 近50年来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主要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玛曲县沙漠化土地2004-2009年动态变化分析 辽宁下辽河平原土地沙漠化成因分析及其治理措施 皮山县沙漠化机理动态分析 试论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对中国近10年来的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近10年来新闻思想研究述评 中国近10年来儿童抑郁研究述评 近50年来淮河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来咸宁市降水和旱涝特征分析 淮河流域近60年来干旱灾害特征分析 土地沙漠化是一个危险警示 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防治 科学应用植树宝 治理干旱沙漠化土地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探究 绿洲农业、公地悲剧与土地沙漠化 10年来体育学术期刊研究特征分析与发展展望 若尔盖湿地沙漠化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近10年来国际情报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的量化可视分析 长岛县近45年来四季降水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6]郭宇航,侯学敏,刘占超,等.翁牛特旗防沙治沙战略布局与防治措施构想[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3,36(5):83-84.

[17]王旭东,陈秀芳,敖 东,等.荒漠化防治开启"翁牛特模式"[J].内蒙古林业, 2015(1):8.

[18]宋玉静,赵天宇.翁牛特旗:沙里淘金点燃绿色希望[J].内蒙古林业, 2014(3):8.

篇4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位于黄河的中上游,自然地理条件十分恶劣,旱灾、沙尘暴以及霜冻等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水土流失现象极为严重。

1 林业病虫害问题加剧的主要因素

1.1 外部因素

灾害性气候是导致病害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因素,风倒、风折现象不但对周围林木造成机械性碰伤,还会使林分产生天窗,为病菌、蛀干害虫的营造了一个有利的繁殖条件,从而影响到毗邻衰弱的一些活立木。人类的生产以及经营活动,不科学的、过量的砍伐,及砍伐之后造林以及营林措施不力或者错误,常常诱发流行病。

1.2 内部因素

主要包括如下几点:①基层单位对于防治森林病虫害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很不到位,治理力度还有待于加强,尤其是在以预防为主的工作常常抱有侥幸心理;②长期以来都是采取纯林造林方法,使得林分结构非常不科学,导致森林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抵抗病虫害能力大大降低;③森防工作基础较差、设施落后,森防体系建设工作严重滞后,并且基层森防机构并不完善,队伍的稳定性不够,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对森防工作的开展产生较大影响;④防治技术更新不及时,尤其是针对常发性的一些病虫害,长期以来都是采取化学防治并且药剂品种非常单一,使得苗木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防治效果大大下降;④缺乏切实可行的监管机制;尽管这些年推行了森防目标管理责任制度,然而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监督力度还不够。

2 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2.1 物理防治措施

一是采取捕杀的措施,比如人工剪虫瘿、铗鼠以及摘砸卵块等。二是采取阻隔的措施,比如上胶环、扎塑料布等措施阻隔害虫上、下树。三是采取诱杀的措施。①潜所诱杀的措施。在对苗圃病虫进行管理时,充分利用树叶与菜叶设置一些潜所对地老虎等各种幼虫进行诱引,在果树树干基部绑扎稻草把、麻袋片或旧衣服,诱集梨小食心虫、苹小食心虫等,并在害虫越冬或者化蛹的时候集中进行扑杀;②食物诱杀的措施。把食物加工成诱饵或者毒饵,比如可以在苗圃地中利用糖醋液对地老虎等一些夜蛾类的成虫进行诱杀;③灯光诱杀的措施。利用黑光灯、篝火以及高压灭虫电网等对各种害虫的成虫进行诱杀;④色板诱杀的措施。由于果园中鳞翅目卷叶蛾科梨小食心虫的习性是喜欢趋向黄色,因此,利用该习性可以在林中设置黄色胶纸板对于刚羽化的成虫进行捕诱。

2.2 化学防治措施

①有机农药,也可以称之为有机合成农药。通常是利用有机合成原料比如苯、醇、脂肪酸以及一些有机胺等生产加工出来的。按照结构组成不一样,化学农药主要包括有机氯、有机磷以及有机氮农药等,比如西维因、托布津、杀虫脒以及多菌灵等。②无机农药。也可以称之为矿物性农药,是利用矿物原料生产出来的。基本的成分有砷、氟、硫等物质,比如波尔多液、硫磺等。③植物性农药。是利用植物源成分生产出来的一种杀虫剂,主要成分有生物碱与配糖体。这种类型的农药往往比较安全,对于人、畜等不会产生伤害或者毒性非常小,对植物并无药害。采取非农药的化学控制措施。

2.3 生物防治措施

2.3.1 充分利用昆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比如通过释放肿腿蜂以及花绒坚甲等这一类的寄生天牛幼虫与卵对蛀干害虫光肩星天牛、七星瓢虫以及草蛉防治蚜虫等进行防治;通过细菌、真菌、病毒等这一类的微生物侵染害虫,从而使得食叶害虫春尺蠖快速死亡,比如生产实践中广泛使用的苏云金杆菌以及核多角体病毒等。

2.3.2 安装诱捕器。昆虫发育成熟之后会向体外散发出一种气味特殊的化学物质,这就是昆虫信息素。主要用于吸引同类的异性昆虫过来。利用该特点,在林间设置装满性信息素的诱捕器对害虫进行捕杀。在这些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中添加一定量的农药进行诱杀,目前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性诱剂主要包括白杨透翅蛾、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等害虫的性引诱剂。

2.3.3 微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最大的优点是使用安全,对人、畜都不会产生伤害,并且害虫也不会产生赖药性。一是白僵菌。它属于虫生真菌,由于其侵染害虫往往会呈现白色僵死状,所以称之为白僵虫。在生产实践中获得非常广泛的应用。二是苏云金杆菌(Bt)。它属于广谱性细菌杀虫剂,可以对一百种以上的害虫进行有效防治,尤其是对鳞翅目害虫效果显著。另外,还有一些灭幼脲类的杀虫剂。这种杀虫剂对于鳞翅目幼虫的效果非常明显,防治的最理想时期是三龄之前的低龄幼虫,其主要优点是残效期比较长、不伤害天敌等。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水土流失;危害;防治

前言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冻融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它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也称水土损失。在我国“水土流失”也称“土壤侵蚀”。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轻度以上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m2,轻度以上风力侵蚀面积188万km2。公布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在漫长的时间里,由于遭到人类不当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致使水土流失加剧。随着人口增长,资源缺乏,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等问题的出现,人们为了满足人类社会之需,对土地资源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水土流失问题显得更为严峻。

1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在我国的危害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它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稳失调,水旱灾害频繁,而且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具体危害如下:

1.1 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群众生存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资源。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地形破碎,土层变薄,地表物质“沙化”、“石化”,特别是土石山区,由于土层殆尽、基岩,有的群众已无生存之地。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损失,已直接威胁到水土流失区群众的生存,其价值是不能单用货币计算的。

1.2 削弱地力,加剧干旱恶化

由于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土地日益瘠薄,而且土壤侵蚀造成的土壤理化性状的恶化,土壤透水性、持水力的下降,加剧了干旱的恶化,使农业生产低而不稳,甚至绝产。

1.3 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淤积下游河道,削弱行洪能力,一旦上游来洪量增大,常引起洪涝灾害。近几十年来,全国各地都有类似黄河的情况,随着水土流土的日益加剧,各地大、中、小河流的河床淤高和洪涝也日益严重。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洪涝灾害,全国各地几乎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不胜枚举,所造成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

1.4 泥沙淤积水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

水土流失不仅使洪涝害频繁,而且产生的泥沙大量淤积水库、湖泊,严重威胁到水利设施和效益的发挥。初步估计,全国各地由于水土流失而损失的水库、山塘库容累计达200亿m3以上,相当于淤废库容1亿m3的大型水库200多座,按每立方米库容0.5元计,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亿元,而由于水量减少造成的灌溉面积、发电量的损失以及库周生态环境的恶化,更是难以估计其经济损失。

1.5 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是由陡坡开荒,破坏植被造成的,且逐渐形成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而建国以后,人口增加更快,情况更为严重,水土流失与贫困同步发展。这种情况如不及时扭转,水土流失面积日益扩大,自然资源日益枯竭,人口日益增多,群众贫困日益加深,后果不堪设想。

2 水土流失的防治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各项技术措施,归结起来,大体可以分为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三大类。这三类措施之间具有分工合作、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有机联系、密切结合的关系。在水土保持中,综合应用这三项技术措施,能有效地制止不同部位和不同形式的水土流失,构成一个控制水土流失的综合技术体系。

2.1 水土保持的农业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是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实践证明,在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对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地面覆盖,拦蓄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土壤冲刷,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抗蚀、渗透、蓄水、保水性能,培肥地力和提高作物产量,都具有显著的作用。

2.2 水土保持的林草措施

水土保持的林草措施,是指为了防治土壤侵蚀,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采取的造林、种草、农林牧综合经营,以增加地面覆被率,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水土保持措施,也称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或植物措施。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包括在土壤侵蚀地区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种草,以及建立农林系统,除了起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外,还能达到改良土壤,提供燃料、饲料、肥料和木料,促进农、林、牧、副各业综合发展的目的,兼有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相结合的双重功能。

2.3 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为达到保持水土,合理开发山丘区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危害而修筑的各种水利工程建筑物。它与农业措施、林草措施密切配合,形成防治水土流失的综合体系。当水土流失严重威胁到交通、村庄、水利工程和农田等其他设施的安全时,采取工程措施尤为必要。为防治水土流失而采取的工程措施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坡面治理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护岸工程。

3 结语

历史和科学告诉我们,良化生态环境必须与扼制水土流失紧密配合,治理水土流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集中治理,综合治理。连续治理,开发利用,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治沟治坡相结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相得益彰。这样形成综合防护体系才是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大计,才能发挥保水保土的作用,保持水土资源,良化生态环境,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走共同富裕之路。

[参考文献]

[1]唐德富,包忠漠.水土保持[M].水利水电出版社,1991.

[2]王礼先.水土保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篇6

关键词:水利施工;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更有利于工业的发展,所以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化发展是目前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从眼下的建筑实践来看,无论是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还是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混凝土裂缝现象,此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另一方面缩短了工程使用的寿命,而且还会造成工程维修和养护成本的偏高,对于企业发展而言非常的不利。基于此,深化水利工程建设中混凝土裂缝的产生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便具有了较高的价值。

1 水利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一)材料配比不科学

材料配比不科学是目前水利施工中出现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就工程实践来看,混凝土的充分固结需要水泥和其他成分的比例贴合,但是目前的这种比例设计存在失衡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固结充分,需要将水泥、沙子、石块以及胶黏剂按照1∶7∶11∶0.1的比例进行混合,这样混凝土的固结才会充分。但是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沙子的比例过高或者胶黏剂的比例过低,这样会造成混凝土的粘结度松散,进而出现混凝土固结不充分产生的裂缝。

(二)施工操作缺乏专业性

施工缺乏专业性也是出现混凝土裂缝的重要原因。为了保证施工的质量,在进行水利施工的时候,一般需要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的培训,使施工人员掌握一定的技术标准,但是在目前的施工中,这种培训落实不到位,导致施工人员的施工缺乏统一性,由于专业性较差,所以施工的质量容易出现参差不齐,裂缝现象也就比较常见了。再者,在施工中,机械设备的使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施工,对于器械利用的专业度重视不够,所以其效果发挥不完全,裂缝问题也会时有发生。

(三) 环境的影响

环境的影响也是出现裂缝的重要原因。就环境裂缝而言,主要有两种:第一是温度裂缝,第二是湿度裂缝。在混凝土施工的实践中发现,部分混凝土的耐热性和耐寒性比较差,所以当混凝土遇到高温或低温的时候,容易发生膨胀或者收缩而产生裂缝。再者,混凝土的作用发挥需要一定的湿度,但是在湿度不达标的情况下,混凝土的含水量便会发生减少,由于含水量的缩减,最终会导致混凝土干裂并诱发裂缝。

2 水利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技术

(一)做好施工技术准备

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做好混凝土裂缝的防治,在施工前进行技术准备非常的重要。就施工而言,技术准备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是混凝土混合技术。混凝土的混合方式以及混合程度都会影响到其固结效果,所以在施工前,对于混凝土混合技术要做好分析和评价,目前的施工,混合技术利用的一般是全方位搅拌技术。第二是进行施工技术的准备。在施工中,混凝土的浇灌方式以及加压方式会影响其固结,所以根据工程规模进行灌浆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现行的灌浆技术,主要是帷幕灌浆。

(二)强化施工选材及配比设计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材料自身的性能和配比设计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所以为了进行裂缝的防治,需要从材料选择和配比设计两方面入手:材料选择主要是进行材料抗压性、受力性、温度、湿度等性能的甄别,通过强化工程质量的分析,确定材料自身应该具备的性能。比如钢筋的抗压性、水泥的固结性等。材料配比主要是进行各项建筑材料的组合设计,比如钢筋的捆绑形式和密度、水泥和砂石的配比比例等。总之,通过材料选择和配比设计,可以有效的实现裂缝的控制。

(三)温控防裂措施

温控防裂措施在裂缝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的温控防裂措施是从温度对裂缝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从而采用相应的措施。在工程实践中,温度对于混凝土的影响较大,所以一般进行温控防裂,都是在混凝土当中添加一定量的温度糅合剂,通过糅合剂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提升混凝土的温度适应性,这样,高温或者低温对于混凝土的影响力便会下降。例如:如果一般混凝土的高温适应在170℃至200℃之间,低温时适应度在-30℃至50℃之间,利用温度糅合剂的作用,可以将混凝土的高温适应度提升至200℃至250℃,低温时适应度降低至50℃至80℃。

(四)施工监测

施工监测对与混凝土裂缝的防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施工监测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两方面:第一是监督。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利用进行监督,从而发现技术应用方面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解决,这对于控制施工裂缝的产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第二是进行施工指导。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设备的利用和技术的利用,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通过指导,提升技术成熟度和设备利用的熟练度,能顾有效的避免来自于操作方面的混凝土裂缝。

(五)冷却管降温措施

冷却管降温措施在混凝土裂缝防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工程实践中,由于施工的原因,往往会因为高压而发生高温现象,高温的出现会迅速的蒸发混凝土中的水分,使得混凝度的湿度受到影响,从而降低固结度产生裂缝。冷却管的应用主要就是避免此类高温的影响,保证混凝土的湿度及温度,从而确保混凝土在施工中能够有效的固结。

结束语:

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积极的进行水利施工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可以针对性的采取裂缝防治技术,有效的控制裂缝的产生,从而提升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蔡安顺.水利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8:326-327.

[2]邓丽,王展,张雅.水利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和防治对策解析[J].河南科技,2014,01:62+70.

[3]王玉志.水利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河南科技,2014,13:72-73.

篇7

伏旱季节日照强、温度高、降水少、蒸发量大,易造成季节性干旱灾害。蔬菜一般喜水,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易造成秧苗蹲苗、僵苗、不出苗,移栽作物死亡率较高,蔬菜萎蔫干枯,落花、落荚、落果严重,产量和品质下降,甚至发生凋萎死亡,提前落铃等。特别是2013年出梅入伏以来,南方地区持续高温,降水量稀少,对蔬菜生产造成较大影响。本文介绍一些伏旱季节蔬菜种植中的防旱抗旱工程技术、农艺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措施。

1 工程技术措施

防旱抗旱工程措施主要试图解决缺水蔬菜产区和干旱季节的蓄水、水源保持,节水灌溉,降低径流、渗漏和蒸发损失等灌溉问题。

1.1 微滴灌技术

微滴灌技术是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以较小的流量将水喷洒或滴到植株和土壤表面进行灌溉的一种灌水方法。这种灌水技术可以就近取水,以较小水量供应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灌水时间不受限制,可根据作物需水量供水,用水量少,渗漏损失量少,而且管道工程安装以后操作简便、易于管理、省工省力。应用结果表明,深冬季西葫芦栽培,滴灌每667 m2用水77.7 m3,比明灌节水97.1 m3,省水55%;春番茄共灌水8天,滴灌每667 m2用水99.9 m3,比明灌节水50%。适用于近水源的平地、设施、山地等地的长季节蔬菜栽培。

1.2 地膜覆盖技术

地膜覆盖技术是覆盖地膜种植蔬菜,利用地膜的增温保湿、集雨抗旱、保肥除草、防虫防病等作用,提高土壤保水率,延长作物抗旱期。一般对于地温要求高、根系较浅、生长期较短的蔬菜,增产幅度平均可达30%~50%。结合膜上或膜下滴灌技术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水抗旱效果。地膜覆盖技术操作简便、成本低,一般旱地种植均适用。

1.3 集雨补灌技术

集雨补灌技术是在灌溉农区根据自然坡降、径流流向等确立位置修建水窖等集雨设施,在多雨季节蓄水、收集雨水及地表径流等,在干旱少雨季节作补充灌溉水源。修建集水设施,可保证作物适时播种,并配合降水进行补灌,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从而使旱区农业由被动抗旱变为主动抗旱,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平均节水可达 30%以上。一般适用于高山蔬菜种植的山区丘陵等水源不足,引水困难地区。

1.4 “小地龙”灌溉技术

“小地龙”灌溉技术是使用微喷带,将微喷带末端出水口扎死、在塑料管上开一定数量的小孔,利用移动水泵供水,使水从微喷带小孔喷出形成带状喷灌的技术。一般微喷带管径约60 mm,铺设在田间的有孔管长度100 m 左右,其喷水宽度一般4~5 m,可与100~200 m 的输水管连接,通常采用3.2 kW的潜水泵供水(水泵动力因井深、扬程不同适当增减,也可以采用其他水源),一次可灌溉约466.7 m2,灌溉时间约45 min,灌溉完成后人工将微喷带平行移动到另一处进行喷灌,平均喷灌667 m2地不到1 h。用这样的1套“小地龙”,2个劳动力一天可灌溉4 666.7 m2左右。这种技术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可异地取水,移动式灌溉,携带方便,适于地势较平坦、异地取水、成本投入小 的旱区个体农户使用。

2 农艺管理措施

2.1 育苗移栽

在水源不足、大面积等墒会延误适宜播种期时,可采用育苗移栽法,可用苗床育苗或地边密播育苗,播种前浇足底墒水,增施农家肥,播种后期不再浇水。移栽时间可灵活把握,一般具6~8片叶时分期分批造墒移栽或雨后移栽。

2.2 抗旱保苗

移栽后重点保秧苗,尽量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连续高温干旱期间,可3~5天浇灌一次跑马水,宜于早晚浇灌或沟灌,水灌至与沟平后排干余水。有条件的可采用微喷滴灌、微蓄微灌等抗旱节水措施,省工节本、灌溉质量好。

2.3 遮光降温

采用遮阳网覆盖大棚顶部挡强光、降高温等保护地栽培措施,防止高温灼苗,减轻不利影响。种植畦面可覆盖杂草、稻草、废旧遮阳网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2.4 水分管理

旱地蔬菜注意清晨或傍晚灌水,避高温灌水。可结合测定或观察土壤含水量来判断灌水量和灌水时间,一般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或手捏泥土较松散、不成团时,说明土壤干旱,需要及时灌水。灌水量以刚好能渗透植株根部,且地表无径流为宜。水生蔬菜可及时灌深水降温,免受高温伤害。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活水套灌或日灌夜排,不仅起到降温效果,还可有效增加田间空气湿度,改善小气候,促进根系健壮生长,增强植株抗高温的能力。

2.5 施肥技术

按照薄肥勤施的原则,每隔7天左右于早上或傍晚施一次沼液肥、稀人粪肥、0.3%尿素或其他叶面肥,有条件的采用滴灌追肥,提高作物抗旱抗逆性,促进植株生长。对于延误秋播而补种的蔬菜,可增加速效肥,减少缓效性肥料;增加基肥和种肥,减少追肥,实现用肥的前移;降低氮肥比例,尤其是中后期的氮肥要少施、慎施,提高磷、钾肥比例,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其抗逆能力;因迟播作物根浅且弱,应增加施肥深度,以接近作物的根系,便于吸收。

3 病虫害防治措施

高温干旱易诱发病虫害,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瓜绢螟等发生较重,田间管理要加强病虫害防治,高温天气喷洒农药还要注意防止作物药害和人员安全问题,建议大力推广应用防虫网覆盖、杀虫灯、昆虫性诱剂、色板等非农药防治措施和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和使用量,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

参考文献

[1] 赵志萍.滴灌技术在日光节能温室蔬菜生产上的应用[J].青海农技推广,2002(4):23-24.

[2] 付鹤鸣.哪些蔬菜覆盖地膜产量高[J].老区建设,1996(5):48.

[3] 徐云文,王海景.蔬菜集雨补灌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1(5):68-69.

[4] 高祥照.“小地龙”喷灌技术特点及发展建议[J].中国农技推广,2011(4):41-42.

篇8

关键词 棉花;早衰;成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094-01

近年来,棉花早衰给棉农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诱发棉花早衰的因素很多,各个因素相互独立又相互交错,而棉农的防治措施存在较多误区,过于盲从,缺乏科学系统的高效植棉技术。早衰棉田轻则减产20%~30%,重则减产50%以上,同时严重影响棉花品质,成为制约棉花单产提高的一大障碍。笔者依据大量的实际调查分析和实践经验,将当前棉花早衰的一些诱发因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棉花早衰症状

棉花早衰,一般是指棉花进入花铃期后,植株突然成片衰弱死亡的不正常现象。多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此时如果降温或陡降暴雨发生就更为严重。症状:叶片首先发黄,继而逐步变褐枯萎,红茎比例达90%以上,最后全株“落叶垮杆”;根系衰竭变成黑褐色,根浅根少,吸收肥水能力大大下降;生理表现:生长点变尖,花位上移,顶端花芽潜伏休眠,不再延伸新的果枝,果枝层数比常年少2~4层;结果是桃小,桃空,衣分低,品质变劣,种子不饱满,产量下降[1-2]。

2 棉花早衰原因

2.1 有机质严重缺乏、钾肥用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

据宿松县土肥站2007—2009年在复兴镇多点取样土壤化验结果:有机质含量为12.4~16.5 g/kg,平均为13.5 g/kg,比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值16.2 g/kg下降了16.7%;氮、磷、钾土壤化验结果:全氮1.18~1.43 g/kg,速效磷11.0~47.2 mg/kg,速效钾76~269 mg/kg,土壤养分不平衡,肥力下降;pH值7.9~8.3,碱性度升高。据调查,大多数棉农施肥习惯是重视氮肥和磷肥,钾肥用量普遍较低,一般为150~225 kg/hm2,而抗虫棉对钾敏感,故棉田缺钾严重。棉花生理性缺钾容易发生红叶茎枯病,出现缺钾性早衰;同时也不注重增施有机肥和微肥。由于农民长期不合理使用化学肥料,又不增施有机肥,造成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严重下降,棉田养分比例严重失调。这些因素和连续多年的高生物产量使土壤理化性状恶化,棉田土壤抗灾缓冲能力极差,保肥、保水能力弱,肥料利用率低,花蕾脱落严重[3-4]。

2.2 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

化学除草剂的大量使用,特别是有机钠盐和工业废水生产的10%草甘磷在1年内被使用4~5次,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有害重金属离子在土壤中积累过多,破坏了土壤理化性能。近年来棉田棉苗僵而不发,缓苗期拉长、不明原因的棉株青枯、植株容易倒伏,大面积旱灾等等一些异常现象与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有关的。杀虫剂氟铃脲的频繁乱用,造成了棉花中后期药害严重,棉花叶片出现焦枯早衰。

2.3 单一的间作套种耕作模式

由于长期受“棉—油”和“棉—麦”间作套种的“二熟制”栽培模式影响,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推广营养钵移栽后,土壤很长时间未进行翻耕,耕作层板结变浅(有的棉田耕作层只有10~15 cm),土壤板结严重,棉花根系主要生长在表层,难以下扎,到中后期,棉花根系衰老较快。还有管理上重前轻后,盖顶肥偏少,棉花后劲不足,易造成棉花在后期遇天旱和台风等缺水、缺肥和倒伏,诱发棉花早衰。

2.4 枯黄萎蔓延

每年8月下旬是枯黄萎病第2次发病高峰,由于对枯黄萎病没有特药防治剂,棉农也缺乏对枯黄萎病的预防技术,一旦枯黄萎病发作蔓延,就造成棉株落叶垮杆。

2.5 水利设施落后

据调查,大部分棉田,水利设施落后,排灌能力差,渠沟不通,墒沟很浅,若遇长时间大雨或瀑雨,排水不良,水在田间漫流,田间积水时间过长,容易造成棉花根系缺氧和土壤板结,使棉花根系提前衰老造成棉花早衰,同时肥料流失过多,如不及时追肥棉花也会因缺肥而早衰。

2.6 气侯因素

恶劣的气侯条下,也造成棉花早衰,如大旱或强台风。

3 防治措施

3.1 实施全程化控

在棉花全生育期中实施全程化调,促进平衡生长。

3.2 增施有机肥

首先对有机肥要坚持连年施用,最好是利用冬闲种植绿肥。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并且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保根养根,抗逆防病。

3.3 合理平衡施肥

根据当地测土配方项目结果,进行平衡施肥,提倡“控氮、稳磷、补钾”的追肥方法,钾肥不能少于300 kg/hm2,在缺硼、缺锌棉田重施硼锌微肥,施优质硼砂15.0~22.5 kg/hm2、硫酸锌7.5 kg/hm2。棉花中后期,一般在棉花打顶后,提倡叶面喷施促根剂、美洲星、速效钾肥、尿素等叶面肥,每隔7~10 d用药1次,连续用药4~5次,一直用到10月初。特别是促根剂,有促发新根、推迟发病、促进病株快速恢复的效果。

3.4 实行宽行窄株、深沟高垄栽培

宽墒利于田间操作,通风透气,多结桃,结大桃;凡是早衰的棉花,都是长期没有翻耕,大田墒低沟浅,有些田块的墒沟甚至和沟基本一样齐,既不利于根部通风透气,又不利于雨后沥水增氧。针对实际情况,一定要做到“深沟高垄”,结合施肥对棉花根部进行高培土,以利沥水增氧,降低暗涝,特别是后期利于根系更新生长,减轻早衰。

3.5 及时抗旱灌水

有秋伏旱要及时抗旱灌水,同时,重施盖顶肥(施尿素450~600 kg/hm2),以发挥以水调肥、以水养命的作用,确保棉株因缺水少肥早衰,增强后劲。

3.6 选用抗病品种

对于枯黄萎病重发棉田,要选用抗病品种,注重有机肥的使用,做好枯萎病的预防工作。用“美洲星”和“新克黄枯”在发病初期喷雾2~3次,有利于防治枯黄病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郝俊杰,刘焕民,马奇祥,等.棉花叶片早衰的诊断及遗传效应分析[J].作物学报,2011,37(3):389-396.

[2] 鲁运江.棉花高产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顾问,2011(2):27-29.

篇9

关键词:营林工作;森林病虫害;生物技术;防治方法

前言

林业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资源,然而最近几年该资源却被病虫害干扰,产值明显变少,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发展。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每年因为此类灾害而导致的林业损失超过十亿元,而其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干扰更是无法确定。其带来的负面意义明显大于别的灾害,导致资源品质急剧下降,目前已然成为了干扰林业永续发展的关键制约要素。所以在造林的时候,必须做好灾害防治活动。

1 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现状

1.1 现阶段我国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持续上升

由于国家最近几年积极的营造人工林,尤其是大量的种植单一的种类,这就在无形之中使得林业病虫害存在区域不断增加。一直以来,我们国家种植的人工林的树木种类过于单一,此时就会导致生态体系过于脆弱,假如出现了有害物种的话,就会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引发严重的灾害,导致资源受损。除此之外,由于群众对自然林的破怀,导致其负载变高,使得目前的自然林总数以及品质等都变差,林业的总体环境恶化。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结构等都发生了明显的缩减,此类状态必然会使得病害以及虫灾问题变严重。

1.2 由于全球生态变差,导致我们国家的林业灾害加剧

温室效应的出现使得整个世界面临严重的沙化问题,而且旱灾等变得更加严重,这种现象同样会导致林业灾害变严重。因为整个世界的气候都不正常,导致林业的生长氛围变化,此时存在的暖冬问题导致林业病害的越冬基数变高,最终为病害以及虫害提供了适合的氛围。

1.3 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当前的法规条例不是很健全,加之基础建设工作开展不到位,都使得林业灾害的治理工作开展不到位。在具体的开展的时候,群众对于还在等灾害的预控工作开展的比较合理,相关机构可以认真处理,但是对于病害以及虫害等,在工作者的内心之中并没有生成正确的认知意识,导致林业损失加剧,由此类灾害导致的损失明显的超过别的灾害导致的损失。

1.4 当前的防治技术不先进

目前的防治技术不是很先进,这就导致了灾害的发生区域逐渐变宽,严重性逐渐加剧。目前广大群众已经意识到种植单一树种的危害性,开始营造混合林。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应对病虫害,将其从源头之处治理好。

1.5 没有做好检疫活动,导致灾害存在区域较广

当前时期,我们国家的灾害防疫系统设置的还不是很到位,不能实现有效监管,不能确保苗木品质良好。最关键的是很多国外的灾害因为入关的时候检疫工作没有开展到位,导致其进入到国内之后迅速扩散,导致的损失是非常严重的。

1.6 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不能很好地多方面结合其他防治方法使用

一旦出现病虫害以后,如果大规模运用农药的话,就会导致其天敌受损,持续下去就会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加,无法实现防治的意义,效率不高,同时因为大范围的运用药品,还会导致生态变差,最终导致虫害变严重。

2 林业病虫害应对方法汇总

2.1 培育健康森林,从根本上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要坚持从基础做起,完善营林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切实做到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大力营造混交林,必须彻底解决现阶段人工林树种单一、抵御森林病虫害能力低的问题。加大良种壮苗的培育力度,充分利用基因工程等先进的林木育种技术,确保造林苗木无病虫害隐患。加强林木抚育管理,实行集约经营,做好水肥管理、松土除草、修枝抚育间伐等,不但可以增加林木的年成长量,还可以增强树势,保证其健康成长,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逐渐从有病治病、有虫治虫这种工作方法转变为未病防病、无病保健上来,从治标转为治本。

2.2 切实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为科学防治森林病虫害提供决策信息

建立完备的预测预报系统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关键措施。只有全面、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森林病虫害的基础信息,才能及时高效地开展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因此,在森防工作中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所负责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全面、及时、准确的调查监测,准确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力求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各级部门要加大预测预报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手段的提高和规范制度的健全,尽可能做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务必定期监测情况,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率,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真正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及早发现,及时除治,做到治早、治小、治少。

2.3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力度,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成果

当前时期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此时很多区域开始了经济交流活动,这个过程中就使得一些病虫害进入到其他的区域,导致大范围区域发生病虫害问题。所以为了避免负面现象发生,就要积极开展植物检疫活动,切实提升检疫能力,防止病虫害入侵。积极地开展好种苗产地相关的检疫工作,当检疫达标之后才可以开展造林活动。对于那些从外国引入的种苗,必须要对其开展隔离测试活动,一旦发现了病虫的话就要尽快处理。积极宣传《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不断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和对检疫工作的支持力度,为更好地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

2.4 加大科技森防,努力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

所有的机构都应该结合目前防治活动的重点,积极寻找合作者,重点分析防治活动中的难点事项,真正的提升防治的能力,使用合理的防治措施,抛弃过去的不当的治理方法。

2.5 在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重点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人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在防治各种森林病虫害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大量好的经验和办法,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等,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在开展灾害防治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将保证林业生态平衡当成是发展的关键点,在具体防治的时候,要将生物措施当成重点措施。这主要是因为生物措施的使用,能够保护天敌,确保生态健康,保证利益的持续。

3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在开展造林管理以及灾害防治工作的时候,我们必须积极的使用各种科技,要有规划有程序的治理。在确保生态健康的前提之下,使用合理的应对方法,确保林业生产工作有序开展,确保各方的利益得以维护,实现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庆文,杜秀峰.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3).

[2]杨春瑜.浅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J].北京农业,2011(3).

篇10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防沙治沙;措施;危害

1 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迅速崛起,一些工厂的废渣、废水、废气未经处理便随便排放,严重污染了环境;同时,人们缺乏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乱砍滥伐,使得树木越来越少,沙漠化的区域越来越大。我国现在已有除了上海、台湾、香港以外的三十个省,都面临着土地沙漠化的现象,可见涉及的范围之广。目前,我国沙漠化的面积已经比一个北京市的面积还大,如果还按照这样的形式扩展,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将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如何治理土地沙漠化、采取怎样的措施的问题刻不容缓。

2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危害

2.1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各种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导致土地出现以砂质或砾质为主的土地退化现象。自然因素只要包括干旱、土壤疏松、大风等;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增加,臭氧层遭到破坏、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土地干旱,再加上气候干燥、降水量减少、空气流动速度变快,更加导致沙尘暴频繁发生,引起土地沙漠化。人为因素包括过度放牧、对树木及草地的滥垦滥伐、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但是,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即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很多上游地区用水量过度,下游的水量就大大减少,导致水位下降;由于灌溉技术不合理,许多地方的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我国人口目前急剧增长,资源消耗量大,人、地、牲畜、牧草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显现,造成草场过度放牧。我国的西北地区超载率尤为严重,再加上过度开荒和不合理的砍伐,只会加快我国土地沙漠化的进程。

2.2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

由于沙漠化的不断扩大,引起强沙尘暴次数逐年增多,我国北方的许多地方一年就出现了12次扬沙和沙尘暴的天气,这使得本来就经常干旱的北方地区雪上加霜,很多地区都出现了旱灾。土地沙漠化会造成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和养分的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继而破坏农田、水利设施、草场等农业生产场地,使农业无法正常生产,并增加农业生产费用。一些农垦地区经常耕翻,造成土地中的细物质不断流失,土壤中的细粉尘聚集于下风向的灌木丛和草堆,形成沙堆,是耕地变为洼地。有些地方甚至会出现风蚀现象,使得平坦的农田变得崎岖不平,增加耕种的难度。

土地沙漠化还会破坏人类的生存空间,侵袭人类的农田、牧场等地方,使人们的生存范围缩小,一些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严重地区的牧民都被迫搬迁,成为“难民”。这便会使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要花钱治理沙漠化,还要花钱安顿搬迁的牧民。

3 治理沙漠化的措施

3.1 做好防风固沙的工作

在沙漠边缘的地带,设置草方格、立时、平铺、篱笆等沙障,种植沙生植物,沙生植物不仅水分蒸腾作用少,而且各种组织系统较发达,能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是阻止沙漠扩张最有效的办法。例如耐寒性强的乔木、灌木和紫花苜蓿草,建立防风固沙林带,这些植物和沙障在抵挡流动沙丘移动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还可以减弱风力的侵蚀,并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截流降雨,促进沙生植物的生长。还可以利用覆盖致密物和利用废塑料的方法来治理沙丘和沙漠。

3.2 充分利用水资源,实施节水灌溉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农业灌溉方式还是以单一的漫灌方式为主,水资源浪费尤为严重,因此国家应该大力推广新的、节省水资源的灌溉方式,如涌流灌溉、滴灌、浇灌、水平畦田灌溉等,提高水资源

的利用率。同时,要在广大种植地区推行市场化和产业化等科学管理方法,建设水利水利管理企业,讲水资源变为商品,增加水管部门的经济实力,促进灌溉方式的提高。更要涵养水源,实现生态补偿,合理分配上游、中游、下游的水资源供给。

3.3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制与政策

政府应该建立完备的环境法律,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并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处置滥垦滥伐植被的行为。实行“耕地总量控制”的政策,转变耕种的生产方式,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保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实行“草场载畜量控制”的政策,改变现有的放牧方式,限定最高载畜量,严格按照政策要求的数量放牧,严禁超载放牧,每年都要季节性休牧,给草场和牧场一定的生长空间。在农村推行能源替代政策,积极开发光能和风能、利用沼气、营造薪炭林,提高农业生产的废弃物利用率,以防止农业生产的废弃物污染周围的环境并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3.4 加大科技投资,建立完备的系统

政府应该加大对研究土地沙化的科技投资,增加研发人员,投资研发设施,建立严谨的检测、预警系统,完善国家的沙化土地监测体系,构建监测网络,并对防风防沙工程进行跟踪监测,更有效的监测土地沙漠化状况,准确地掌握我国土地沙漠化情况,以制定更合适的防止措施。

3.5 控制人口数量,减轻环境压力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增长迅速,造成生态环境的压力过大,因此,要控制人口数量,真正做到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在一些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可以实施必要的移民政策,将超过环境容量的部分人口迁移出来,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反复破坏环境和植被继续破坏的问题,给大自然一些可以喘息的恢复时间;与此同时,还可以转移农业生产中的富余人口,做其他产业的工作,带动国家多种产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治理土地沙漠化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国家要在沙漠化严重的地区多种植沙生植物,做好防风固沙的工作。治理土地沙漠化不仅需要国家的大力投入和支持,还需要大家的大力支持与响应。政府应该努力宣传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制定合理与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政策,让大众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尤其是针对农业生产的工作人员,教会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观念,节约水资源,使大家积极主动的保护环境,为国家发展与环境治理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丽芳,刘玲.黑龙江省西部土地沙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4(7):149-151.

[2]程国霞.论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措施[j].品牌与标准化,2010,13(20):65-67.

篇11

【摘要】 目的通过对匙羹藤实施规范化栽培(GAP)研究,探索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方法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为指导原则,开展匙羹藤GAP的栽培。结果开展匙羹藤GAP种植,通过严格选地栽培管理可有效地控制药材中有害重金属与农药含量,提高匙羹藤的质量和产量。结论实施GAP种植可保证匙羹藤药材的优质、安全、可控、无公害、无污染,进而得到高质量稳定可控的中药原料。

【关键词】 匙羹藤; 规范化种植; 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

匙羹藤Gymnema sylvestre (Retz.)Schult.系萝藦科匙羹藤属木质藤本植物,别名武靴藤、金刚藤、蛇天角、饭杓藤,其味苦、性平,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功效[1]。科研人员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匙羹藤含有多种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其活性成分是三萜皂苷类为主的化合物,具有独特的降血糖作用,能抑制甜味反应治疗糖尿病[2]。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已居世界第二位,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冠心病和高血压病[3]。因此,匙羹藤作为一种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天然药物,其开发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但由于过度地开发和人为地破坏使匙羹藤野生资源正在逐年减少,原料短缺。同时,生产上的操作不规范使药材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量超标,因此如何开发利用与保护匙羹藤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为了使药材原料达到优质、安全、稳定、可控、无公害和无污染,以满足国内外制药企业对中药材原料的需求,我们成立了专业的科研小组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为指导原则,积极探索中药材的生产管理规范,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系统研究对匙羹藤药材质量有影响的各项因素,从源头抓起,这对实现药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经过3年的实施和基地建设,本课题组已完成匙羹藤药材规范化种植项目。为推动匙羹藤生产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特制定本规程,以达到匙羹藤优质,稳定,可控之目的。

1 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制定了匙羹藤规范化生产操作规程,明确规定了匙羹藤的种质特性、产地环境、种子标准、育苗技术、栽培措施、采收加工、成分含量、农药残留及包装、储备等方面内容。本规程适用于我国广西匙羹藤的主要产区。它包含了从产地、生长环境、采收加工、质量管理、包装及贮存管理等内容。

2 质量及检测引用标准

①空气质量标准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②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③土壤环境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④《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⑤《中国药典》(2005年版);⑥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1989;WM/T2-2004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GB9687-1988国家食品包装卫生标准。

3 具体要求

3.1 匙羹藤种植基地生态环境

3.1.1 基地自然条件研究试验地位于崇左市龙州县水口镇的山上,北纬22°20′,东经106°47′,海拔125 m。西面与越南接壤,山顶有中越分界的界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旱灾害较为频繁,八九月份常受热带风暴影响雨水偏多。土壤为红壤,土壤疏松肥沃,团粒结构明显,pH中性或偏酸性。年平均气温在20.4~22.6℃,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为28 ℃左右,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在10.2~14.5℃,极端最高气温40.5℃和极端最低温-1.8℃之间相差悬殊。无霜期长达302 d以上。

3.1.2 生态环境检测根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在龙州县范围内选择远离市区、公路铁路干线、避开工业区等污染源的匙羹藤栽培适应地作为匙羹藤GAP研究示范基地,除大气(符合《关于确定广西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环境检测免检参数的通知》空气参数)外,对灌溉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进行检测,经广西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检测结果,分别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旱作)(见表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旱作),见表2。

3.2 品种特性材料来源于广西龙州,经广西植物研究所的分类专家鉴定为萝藦科匙羹藤属匙羹藤。为木质藤本植物,试验材料为种子繁育而成的实生苗。匙羹藤叶为倒卵形或椭圆形,长3~8.5 cm,宽1.5~4 cm;叶柄长0.3~1.2 cm;果实卵状披针形,长5~9 cm,直径2 cm;种子长约8 mm。采用便携式LI-6400光合测定系统,对匙羹藤光合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匙羹藤叶片光饱和点(LSP)200~400 μmol·m-2·s-1,光补偿点(LCP)12.188 0~12.559 3 μmol·m-2·s-1,表观量子利用效率(α)0.047 2~0.050 8 mol·mol-1,为阳生植物,但具有较强的弱光利用能力。叶片CO2补偿点为70.97~73.75 μmol·mol-1,CO2饱和点在1 115.51~1 687.99 μmol·mol-1,羧化效率7.35×10-3~8.64×10-3 μmol·m-2·s-1,表明匙羹藤为C3型植物[4]。

3. 3 药材性状本品微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边全缘,微反卷,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仅叶脉被柔毛,上表面灰绿至黄绿色,下表面颜色稍浅,侧脉每边4~6条,叶柄被柔毛,顶端有丛生腺体,质脆,气微,味微苦微辛[5]。

4 栽培生产技术

4.1 选地与整地匙羹藤侧根丰富主要分布于0~30 cm的土壤层。栽培时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较疏松肥沃,团粒结构明显,排水良好,重金属含量不超标,无污染及严重土传染病害发病史的熟土。日照时间过长、光照强烈、气温偏高、土壤瘠薄、酸性过重等环境条件对匙羹藤的生长不利,不适合种植;也不宜在山顶或洼地种植。

匙羹藤种植地点规划后,须全垦深翻30 cm,自然风化,加速土壤熟化。翻地时应将树木、杂草、石块等杂物清除干净,坡地依地形沿等高线做成梯地,梯级宜外高内低,内侧开设排水沟。移栽前种植地的土壤应先按一定的用量撒上石灰,然后再翻耕1次,将土块打碎耙平,做成1.2~1.5 m宽的畦备用。

表1 匙羹藤研究基地灌溉水质分析检验结果(略)

表2 匙羹藤研究基地土壤重金属分析检验结果(略)

4.2 繁殖方法

4.2.1 育苗 匙羹藤主要采用种子繁殖,也可采用根茎扦插繁殖,但由于根茎繁殖生长缓慢,繁殖系数较低,经济效益差等原因,在生产中难以推广。种子繁殖可采用直播,也可育苗移栽。播种前应将种子的种毛去除。将种子∶沙子=1∶4的比例拌均匀,放入24 h恒温的培养箱内,并保证其湿度(30%),在25~30℃温度条件下,经1周种子基本发芽结束,种子发芽率可达90%以上。该方法实惠、方便、可靠。也可直接播种育苗:在大棚内开浅沟进行条播,将匙羹藤种子直接撒播于已整好的苗床上,盖土1cm,淋水。

4.2.2 移栽定植 苗高10~12 cm时移栽到大田种植。选择阴天、阴雨天或晴天下午定植,定植时开沟起龟背状畦为1.2m×10m,挖深50㎝,宽30㎝的沟,然后以每米沟长施基肥5 kg的标准施入猪粪与火土的混合肥料,加土拌匀。栽培时株行距为50 cm×60 cm。起苗时应小心将幼苗挖起,尽量带少许根泥,勿伤根部,随起随栽,将幼苗种植在挖好的穴中,扶正,盖土3~4 cm,轻压,种植后及时淋定根水。匙羹藤是木质藤本植物,以攀缘生长为主,搭架更利于它的生长(用长2.5 cm直径1~2 cm细竹作人字支架间距为0.5 m×0.6 m,入土深0.5 m。)

4.3 田间管理与质量控制

4.3.1 补苗 移栽后15~30 d内,应及时进行间苗和补苗。宜选择阴雨天气补苗,以确保全苗。

4.3.2 中耕除草 匙羹藤在整个生长期要进行多次中耕除草,特别是春季刚定植的苗小需特别注意,以保持种植地疏松无杂草,保证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

4.3.3 肥水管理 播种前施底肥,种植后每月施肥1次,尽量使用农家肥,同时可配合使用有机肥。施肥以施水肥为主:0.1%麸水500 g+3%复合肥250 g+20 kg水。小苗每株施水肥125 g,随苗的长大逐步增加至500 g。匙羹藤虽然较耐干旱,但播种后要保持畦土湿润,如遇久晴无雨,应适当淋水,防止干旱,以利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淋水应在上午8~10时或下午16 h以后进行,淋水次数根据情况而定。雨季要加强排水,防止种植地湿度过大或积水,引起根部腐烂,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4.4 试验观察在研究基地的随机区组上随机选择正常生长植株20株作为样本,挂牌登记,随后定期定株进行观测。生长盛期和花果期每天观察1次,其它时期每10天观察1次,记录物候期、根系与茎叶生长、开花与结实情况。收获后分别测定其产品质量。

4.5 病虫害防治与农残控制

4.5.1 匙羹藤最常见的病害匙羹藤在幼苗时期常见的主要病害有根腐病、茎枯病、立枯病。根腐病的防治措施是:①每平方米苗床用40%百菌清800倍喷淋;②用土壤菌毒净(50%敌克松的替产品800倍喷洒苗床)1次/周,连喷3次;③苗期喷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也可改用69%安克锰锌可湿粉剂1 000倍液喷淋。茎枯病的防治措施是:发现病株即将有病的幼苗全部拔除,再用土壤菌毒净(50%敌克松的替产品800倍喷洒苗床),每周喷1次,药水喷淋,连喷3次。立枯病的防治措施是:①选择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种植。避免用旧土。施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加强植株间通风;②发现病株即将有病的幼苗全部拔除,再用土壤菌毒净(50%敌克松的替产品800倍喷洒苗床)每周喷1次,药水喷淋,连喷3次。

4.5.2 匙羹藤最常见虫害匙羹藤常见的虫害有蚜虫、豆芫菁。蚜虫为最常见的虫害,它的防治措施是:①蚜虫防治方法:利用天敌如草蛉、食蚜蝇、瓢虫等。②在休眠期可以结合叶螨的防治在发芽以前喷布含油量5%的矿物油乳剂,这样可杀死越冬蚜卵。③在生长期的防治常用药剂有40%氧化乐星乳剂2 000倍;50%马拉硫磷乳油1 000倍;50%灭蚜松可湿性粉1 500倍;21%灭杀毙乳油3 000倍,或用锐高(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800倍。豆芫菁又称斑蝥也为常见的虫害之一,它的防治措施是:人工捕捉芫菁成虫,其成虫可用于抗癌药。在成虫发生时施下列药剂防治害虫发生期喷西维因粉22.5 kg·ha-1,可迅速杀死芫菁,控制为害;2.5%敌百虫粉剂,225~450 kg/ha;90%敌百虫3 000~4 000倍液;20%杀灭菊酯2 000~3 000倍液。

4.6 施用农药GAP栽培的选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允许和限量使用的百菌清、土壤菌毒净、敌百虫等农药。

5 采收与加工

匙羹藤的药用部位是干燥的叶,全年可采收。采收时应选择晴天,用枝剪将叶蔓带一起剪下(注意植株应保留部分主蔓,以便再次抽稍长叶),除去杂质,置于阳光下晒干或置于通风处吹干后取其叶。有条件的可用通风干燥机干燥采收回来的叶片,这样不受天气的影响,并提高效率。

6 包装、贮藏及运输

6.1 包装 干燥后匙羹藤叶应先去除劣质叶和异物,包装必须使用国家规定的包装物,包装材料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无破损。严禁使用装过农药、化肥和有毒物的包装袋。包装后标明药名、产地、时间、重量等。

6.2 贮藏 本品易吸潮后发霉,虫蛀。在贮藏期应定期检查、消毒,经常通风,必要时可以密封贮藏。

6.3 运输 匙羹藤批量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中应防雨、防潮、防污染,严禁与其它有毒、有害、挥发性物质混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 .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573.

[2] 张有才,陈有根, 李 慧,等.匙羹藤药材质量标准的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8(1):31.

[3] 王 英,叶文才,刘 欣,等.匙羹藤中三萜皂苷类成分及其药理活性[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3,4:146.

[4] 张桂清,李 锋,蒋水元,等.两种土壤含水率下匙羹藤的光合及水分利用率的初步研究[J].广西植物,2007,27(3):508.

篇12

【关键词】玉米;高产;种植技术

0.前言

玉米,早熟禾科,是一年生谷类植物。其植株高大,茎强壮,挺直。叶窄而大,边缘波状,于茎的两侧互生,雄花花序穗状顶生。雌花花穗腋生,成熟後成谷穗,玉米具粗大中轴,小穗成对纵列後发育成两排籽粒。谷穗外被多层变态叶,称作包皮,籽粒可食。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范围也很广。世界上整年每个月都有玉米成熟。中国的玉米年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玉米用作饲料、食物和工业原料,在许多地区作为主要食物,但营养价值低於其他谷物,蛋白质含量也低,并缺乏菸草酸,若以玉米为主要食物则易患糙皮病。除食用外,玉米也是工业酒精和烧酒的主要原料。

1.提高玉米产量的种植技术

玉米是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何提高玉米的产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要想使玉米增产,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是关键。我认为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1.1选择适当的玉米品种及合适的播种时机

选用优良杂交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优良品种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对自然条件、生长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选用良种时必须根据品种的特点和适应范围,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做到因地制宜。播种前将种子摊在地上或席上5~6cm厚,连续晒2~3d即可,温度高时,切记将种子摊在水泥地、沥青地或金属板上,以免温度过高烫伤种子。为防治地下害虫的发生,播前用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或用20%粉锈宁150~200g加水1.5~2.5kg,拌50kg种子,以防治丝黑穗病,也可用质量合格的玉米种衣剂直接拌种,可有效地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减轻病虫危害,为苗齐、苗全打好基础。选择好了玉米的品种,还要掌握玉米的播种时机,由于干旱是制约玉米高产的关键,而春旱、伏旱、秋旱是影响玉米产量的核心,因此更要做到适时播种,春季多大风天气,土壤含水量低,蒸发量大,失墒快,因此要在可能的条件下尽早播种,抓住现有墒情,抢墒播种,为充分利用春季反浆水,并使玉米需水高峰与降水高峰同步,以减轻旱灾的影响。一般情况下5cm地温稳定在10℃即可播种。

1.2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要注意田间管理(育苗移栽,合理密植;施肥及病虫妨害等)

玉米播种完毕,在生长过程中,更加需要科学的管理。

首先,要在玉米播种的时候就要懂得合理密植的重要性。合理密植能够保证绝大多数的太阳光照射到玉米叶片而不是地上,能使玉米充分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从而提高玉米产量,一般情况下,在同等条件下,早熟矮秆、叶片上冲、株型紧凑的品种密度宜大,晚熟高秆、叶片平展的品种密度宜小;一般肥地种植宜密,薄地宜稀,水浇地宜密,旱地宜稀;玉米生育期长的宜稀,生育期短的宜密;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的宜密植,地势低,气温高的宜稀植,此外多风地区宜稀植。

其次,在玉米的生长管理过程中,要掌握玉米的施肥技术。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各异,因此在各个生长阶段对肥料的需求也会不同,氮素是玉米一生吸收矿质最多的元素,其它依次为:钾、磷、钙、镁、硫。苗期由于植株小,生长慢,对养分吸收数量小,玉米苗期需肥占全生育期肥量的20%;拨节孕穗到抽穗开花期,玉米生长速度迅速加快,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齐头并进,吸收占全生育期的85%。开花授粉以后,吸收量下降,此阶段占总需肥量的13%。

此外,要重视基肥。玉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中要重视磷钾肥。施用种肥可以壮苗;若土壤肥力低,基肥不够或者没用基肥的方法,施用种肥效果明显,使用时采取条施或者穴施,注意要与种子隔开或者与土混合,防止烧苗。氮、磷、钾合理施肥是保证玉米产量的前提。玉米需氮量较多。幼苗期占2.1%,虽然需量较小,但作用很大,此期严重缺氮,将不形成果穗而造成空杆,轻度缺氮发生老苗现象,产量显著下降。拔节至抽雄开花的穗期占51.2%,此期氮不足,影响花粉发育不能正常授粉结实,百粒重下降。后期占46.7%,缺氮严重减产。玉米需磷比氮少得多,磷对根系发育、雌雄穗分化形成和改善玉米的色泽与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幼苗期占1.1%,缺磷根系发育不良,生长缓慢、紫苗。前期缺磷后期难补,生长中期5-8片叶、需磷最多,占63.9%缺磷对子实的形成不利,后期需磷占35%,缺磷严重减产。玉米需钾时间早,吸收量也多,从苗期开始吸收钾肥,孕穗期吸收最多,开花期钾的积累达到高峰,后期减少,因此钾肥宜早施底肥。

病虫害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时刻威胁这玉米的生长发育,要及时发现玉米的病虫危害并及早进行防治,玉米常见的病虫害有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圆斑病、玉米褐斑病、玉米纹枯病、玉米锈病等。要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对症下药,以玉米大小斑病及圆斑病为例来说,玉米大斑病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可以采用以下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良种;(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玉米小斑病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防治措施有:(1)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2)加强栽培管理 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3)药剂防治 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 50-75千克,隔 7-10天喷1次,共防2-3次。

玉米圆斑病病斑在叶片上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以后扩大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可以采用以下措施进行预防及防治:(1)加强检疫,应特别注意不从病区调种,并选用抗病品种。(2)药剂防治,可在玉米吐丝盛期进行,重点喷洒果穗。每亩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75公斤喷雾,一般连喷2次,间隔7-10天。

1.3适时收获

最后一个环节便是玉米的收获阶段,收获过早,过晚都会大大减少玉米的产量。一般情况下,玉米苞叶变黄,籽粒变硬,有光泽时便可进行收获收获。

2.结语

本文通过对玉米的种植技术进行了分析,指导农民耕作,已达到促进增产丰收的目的。

推广新技术,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农民生产,不仅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很好的促进了新农村的健康发展。对农业、农民、农村等各方面均有积极意义。 [科]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苹果树 早期落叶 原因 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6.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4-0043-02

1 调查方法

分别在原底乡于家村和南头村的不同果园调查,在每个果园对角线取5棵树,在每棵树东、南、西、北、中各取25个叶片,统计病虫叶片,计算病虫叶率。落叶率的统计方法是,11-12年7-9月份随机选择不同果园,在树下拾取48小时树叶落在地面上的叶片数,分别统计不同病虫的叶片数,计算不同病虫危害的叶片数。

2 原因分析

(1)树体营养差,树势衰弱,抗病力下降。调查中发现,凡是对果园肥料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有机肥匮乏,施肥主要依赖化肥,且施肥时期不当,施肥量不足的园块,落叶率高达80%。

(2)高温高湿气候给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调查中发现,凡是未大改形,通风透光郁闭的园块在遇到高温高湿的情况下,落叶率高达90%。

(3)由病原菌浸染引起的早期落叶病。

苹果褐斑病,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锈病都是引起我县苹果早期落叶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原因。据11-12年7-9月随机抽样调查中,对48小时不同果园落下的叶片进行抽样,其中褐斑病叶占82.3%,斑点落叶占1.3%,锈病占5.2%,其它病叶占6.5%。

①这种病发的主要防治措施要围绕整个苹果的生长情况展开,尤其是苹果褐斑的主要危害性强,对于叶片的危害性更是很大,其中,叶片的主要症状是针对不同的形状展开的,主要有轮纹形,针芒形和混合型。在田间的表现中,发病初期叶片上主要有不同的褐色斑点,边缘绿色呈现出不整齐的方式,在后期就会出现有相应的小黑点,受害的叶片也就呈现出黄色以及脱落的现象,在自然条件的作用下,形成风雨传播的表现形式,在条件相对适宜的情况下,分生孢子就可以进行多次的侵染。

这种病发育发生的轻重以及气候有一定的关系,在栽培管理、品种等多方面有着一定的促进效果,不同年份与气候会有这相应的关系。在夏季多雨季节,尤其是在梅雨时节,这种病害的发生相对较早,一般发生在5至6月份的上旬,到了7、8月份就出现发病的高峰期,到9月后就会开始呈现脱落变黄的现象。一般树势衰弱、密度大、通风透光差的的发病严重,树冠内膛枝条上的叶片比的叶片发病早且严重,底盘比上部发病早且严重。如11年8月上旬在于家调查时,发病株率达75%,内膛枝和底盘枝病叶率32%,而上部叶片病叶率仅为8%。8月下旬在南头不同栽植密度的园块调查时发现,株行距为3×2米的果园,褐斑病病株率81%,病叶率42%,下部枝叶病叶率51%,而在5×3的南头示范园里,病叶率仅为13%,落叶率仅为6%,目前主宰的红富士和嘎拉均属易感品种。

②苹果斑点的落叶病主要是幼虫幼嫩叶片的影响。在春天的时候,发病的几率相对较高,会呈现出褐色圆形与不规则的形状,以后病斑点就会逐渐增加,呈现褐红色的方式,中间还会有一点点深色小点,天气潮湿的病斑正反面都会有墨绿色的霉状物,形成分子的破坏功能。成长的过程中会直接影响老叶片的生长变黄等,老叶呈现相应的脱落等表现,就会影响苹果树的正常生长。有许多病斑穿孔或撕裂,其分生袍子随气流和风雨传播u,1年有2次发病高峰,5月至6月中旬为第一次发病高峰期,8月至9月为第二次发病高峰期。

③苹果锈病大发生的年份也常造在大量落栽叶。锈病今年就比较严重。它的发生主要与果园周围有无桧柏等转主寄主密切相关。这两年,我县县城和部分村庄将桧柏作为绿化植物大面积栽培,因此靠近县城和村庄的果园与其它果园相比比较严重。

④病毒性花叶病。引起早期落叶是因为花叶病毒危害的。植株常常叶片和叶柄变黄都是受花叶病毒危害的。

(4)虫害引起的早期落叶。主要指叶螨、潜叶蛾类。叶螨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失绿,堤早脱落。潜叶蛾类取食叶肉,使叶片受伤脱落。

(5)旱灾、雹灾、涝灾等自然灾害引起的生理落叶。果树根系的生长既需要充足的水分,又需要良好的通气,在干旱情况下,根的木栓化加速,可使部分叶片提早脱落。当土壤中的水分过多时,则通气不良,根系在缺氧情况下,就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呼吸作用和生理活动,同时,二氧化炭和其它有害气体就会在根系的周围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可能引起根系中毒,导致叶片变色,干枯,脱落。

3 防治措施

(1)彻底清园。在落叶后及时清除果园中的落叶、杂草、烂果、僵果等,并将其带出果园集中处理。深翻园土,冻死部分菌类和越冬代,发芽前全园喷施3-5波美度石硫合剂。

(2)大改形、强拉枝。良好的树形可有效的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当树体枝量大,树势强旺时,往往会影响通风透光,导致果园和树体小气候恶化,高温高湿,无效光区增加,树体抗性减弱,引起早期落叶大面积发生和蔓延。而大改形和强拉枝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升整个园块的通风透光条件,缓和了树势,增强了抗性。

(3)巧施肥。强健的树体是防病的基础,而良好的土肥水条件则是强健的树体基础。培养良好的土壤结构,构筑强健树体,应牢牢抓住巧施肥这一环节,作到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以士壤施肥为主,叶面喷肥为辅;以大量元素为主,合理补充微量元素,建立五配套良性生态果园。

(4)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天敌控制害虫危害,如利用捕食螨、食螨瓢虫等控制叶螨危害。

(5)物理防治。如利用诱虫带诱杀叶螨。

①落叶至萌芽前,应彻底清扫落叶,剪除病虫枝清除落果,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菌源并用石硫合剂3-5波美度或其它广谱性杀菌剂铲除各种越冬菌源。

②现蕾或花序分离期;晴菌唑3000倍或戊唑醇3000-4000倍。

③苹果树开花后大量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成为当年病害的侵害源,结合霉心病及白粉病的防治,采用春雷霉素700倍+烯唑醇2500倍或多抗霉素600倍+进口甲托1000倍。

篇14

1精细农业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必走之路

精细农业生产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来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用户只要将手机或手持终端按下键盘,就能查看到设施农业实时的综合生态信息。精细农业生产实现了农业智能化、精确化生产。

2物联网技术是精细农业生产强大的技术支撑

物联网4大技术的组成和应用领域包括传感网、M2M、RFID和两化融合技术[1],物联网两化融合是指技术、产品、业务和产业衍生4个方面的融合[2]。在精细农业中的两化融合主要是信息技术、先进设备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融合,即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融合,其为传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3]。

3物联网精细农业自控系统在精细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物联网精细农业自控系统以先进的无线传感器、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基础[4],主要通过WIFI设备服务器与远端天线矩阵通讯,再通过第三代光载无线交换机,将数据实时地送到远程智能系统,再发送给各级用户,从而实现农业智能化和精确化的精细作业生产。

3.1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

3.1.1无线墒情监测系统无线墒情监测系统主要负责采集农业种植生产环境信息(见表1),并将结果传输到中心服务器,再将相应的数据反馈给用户,即墒情监测数据、旱灾预警数据、走势分析数据、报表分析数据、短信、信息及图形预警信息。

3.1.2苗情监测系统田间作物无线苗情监测系统,利用网络,定时采集作物、植物生长发育状态进行田间物候的远程连续定位摄像,并将图片自动上传到远程物联网监控服务平台,实现植保监测人员的远程物候观测。

3.1.3虫情监测系统虫情监测系统通过搭建在田间的智能虫情监测设备,能进行无公害诱捕杀虫,绿色环保;同时利用无线网路,定时进行远程诊断,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控制虫害。

3.1.4灾情监测系统用户通过视频系统可以清晰直观地查看种植区作物的生长及病虫害情况,并对突发性异常事件的过程进行及时监视和记忆,提供及时高效的指挥和调度,进行有效地防灾控灾。

3.2物联网智能传输系统智能传输系统是属于传输层层面的连接,其将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的感知层数据,发射到就近天线矩阵转换为光信号。

3.3物联网智能灌溉系统智能灌溉系统将这些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采集,通过控制中心控制施肥罐、施水罐,实现节水灌溉,同时减少化肥使用,降低生产、人工成本。

3.4物联网智能预警预报系统在智能预警预报系统中设置农作物环境参数危害发生程度的安全值域,当监测到的数据超出安全范围时,报警系统启动,管理平台上的参数将会显现红色字样,并将危害状况通知用户。

3.5物联网智能专家系统该系统将农业专家信息及联系方式全部集中到一起,用户可联线或以短信、QQ和微信的方式咨询专家各种病虫害防治难题,亦可将自己的防控经验分享到系统中。

3.6物联网智能信息管理应用平台该管理应用平台利用WEB服务器及PC终端应用层专业控制软件,用户可在本地数据库调用现场实时视频录像。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