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灾害防治范文

城市灾害防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灾害防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市灾害防治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 城市灾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不断的发展,城市灾害也不断的上升。主要表现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正是相互结合导致了当代城市灾害发生频率加快、危害性增强的现象,从而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于是进一步进行探究,对城市灾害加以分析,从而采取相关的防治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频率,维护城市建设的秩序[1]。

二.城市灾害

(一)城市地质灾害

1.地质灾害常常表现在地面沉降和坍塌以及出现裂缝、泥石流等等现象。主要是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结合,常常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安居秩序问题,危及到人类的自身安全与财产损失。最主要的城市地质灾害出现在泥石流、滑坡和崩塌,这是人们比较常见的灾害,需进一步探讨。泥石流通常发生地带处于山区小流域,其形态是固液混合流体,是泥沙与泥石的参合,主要还是有大量的泥沙石块。泥石流一旦产生,就会从山涧中溅出峡谷外面,可以看到浓烟腾空,泥石翻滚,整个山都震动起来的情况,爆发后就堆积在山口。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和岩石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下滑的现象。往往在滑动边沿处出现一些崩碎的石头在翻滚着,其滑动方向一般是从高处往下滑,分整体与部分下滑。崩塌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壁上,岩土体一瞬间的自由落体运动,往往会出现汹涌翻滚,瞬间爆发撞击堆满了山脚,看上去形成了另一种堆积物了。

2.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危害极大,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秩序以及经济上的损失[2]。发生泥石流的灾害,其中突出的特点表现在冲击力非常强,范围广,突发性高等等,导致人类生命安全受到伤害以及财产经济上的损失。对于滑坡,往往出现在一些交通运输与城市建设上,受地质和人为的影响也会造成极大的破坏性。发生崩塌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地震与海啸,洪水和干旱的自然因素,另外还有一些人为因素,比如修筑水库与开挖坡脚等等,都会造成重大的破坏[3]。

(二)气象灾害

1.干旱灾害

干旱是指因水分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持续水分短缺现象,主要有几个特点:(1)发生频率高。据统计,1950―1990年间,我国共有11年发生了重特大干旱,发生频次为26.83%,因干旱造成粮食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4.02%。之后发生干旱的情况越来越多。(2)分布面积广。曾经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在西北地区。目前,除了北方干旱灾害的加重,已经向南方和东部多雨区旱情蔓延,甚至遍及全国。(3)危害性大。全国除了西部地区之外的区域,由于干旱对我国城乡饮用水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与环境造成的损失,危害性极大。出现干旱缺水,工业布局不仅受到限制,而且遭遇大旱年份,为保生活用水,有少数的企业将会面临破产与半停产的情况,这会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破坏企业的经营活动。江河来水不断减少,不仅会导致断流和断航,缺少了水的源头,更加导致干旱。而且过度开采地下水,都会使生态与环境恶化,造成生态不平衡。

2.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指因气象等原因使水位异常升高,冲破堤岸,淹没田地、房屋,淹死人畜并引发疾病等灾害现象。我国江河错综复杂,湖泊众多,河流密度大,对于一些密集型城市,一旦发生灾害,损失可想而知。根据相关部门的近十年的统计,其中的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严重,在粮食上平均每年损失250亿公斤,经济损失近2500亿元。在过去的长江流域及松花江等等的洪涝灾害损失达3000亿元,其中有大于3000多人死亡。长期的天气原因,造成持续的降水,产生了更加强度的暴雨甚至更强的大暴雨,这是这次洪涝灾害的所在因素。

(三)建筑施工中的事故灾害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其中安全事故是由于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严重破坏了施工的设备和仪器,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到施工进度和企业的经营状态,甚至危及工作人员的生命[4]。其中安全事故主要分为高处坠落、施工塌台、物体打击、起重伤害、机具伤害等“五大伤害”类型,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这些灾害时不时都有可能产生,对企业对个人都有着不定期的“杀伤力”。

三.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灾害的防治

1.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取决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区,各种重点工程,旅游景区以及交通运输等等。其中对泥石流防治方法是对已塌陷坑实施填堵处理,制止水的渗入,其中在设计和施工上面要安装一个排水设备[5]。对于滑坡与崩塌灾害应当设置排水渠道或者加强固定的措施,防止出现裂缝导致坍塌。应当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按照综合治理的原则对泥石流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对于地址灾害的防治要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措施。把地质灾害必须要融入到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行列中去,重视防治城市灾害。并且贯彻综合治理、全面规划、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进行,加强防与治的综合管理方针。由于地质灾害的起步比较晚,常常出现拟定的一些不适应的制度与规范,这些需要不断从时间中加以完善,才能有效地进行城市灾害的防治工作[6]。

2.气象灾害的防治措施

(1)公众服务进一步优化。我国对于气象的服务通常是利用电视与广播以及通讯网络信息平台来传播,深受广大社会公众的欢迎和好评。每晚的天气预报节目的收视率大,可以得知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同时也建立了详询气象的电话服务如打“121”,已经在全国蔓延开来。

(2)专业气象服务发展迅速。为了更好地加强人民的需求,展开了气象服务领域,已经向工商业和农业,以及交通建设与体育项目等等一百多个行业展开,服务面已经广泛蔓延全国,从而更加满足人民的需要[7]。

3.建筑施工事故防治措施

(1)法律方面:贯彻我国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着实规范建筑市场。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其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并且联系下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倡导有法必依,有章可循的法律制度,使整个法律体系更加地完善。

(2)人员方面:在人员管理上,需要对施工人员与相关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工作,从而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水平。特别是针对一些新职员或者刚上任的工作人员安全培训工作。为了防治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必须要培养一支强大的队伍,定期培训一些领导和操作人员,认真学习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人员培训上,必须通过相关的考试才可上岗。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灾害是城市居民生活不可避免的因素,同时也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灾害的频繁发生,希望通过城市规划对城市灾害的防治[8]。当然,城市灾害的防治不仅仅按照城市规划就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多加努力,实行防治措施和防治意识,但是城市规划在城市灾害防治中占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丁建伟.城市减灾与城市规划[J].灾害学,1993,8(3):90-94.

[2] 王军,张东焕.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8,5(3):133-134.

[3] 王新朝.城市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规划[J].山西建筑,2009,35(20):85-86.

[4] 肖桂清,侯建国.加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若干对策和建议〔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第37卷第4期.77-81.

[5] 关贤军,徐波,尤建新.完善我国防灾救灾体制、机制和法制[J].灾害学,2006,第21章.

[6] 皇甫明张京祥陆枭麟.城市规划与城市灾害及其防治[J].国际城

篇2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灾害分类;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对城市地下空间的现状做简单分析

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中地平面以下部分的空间,往往以地下建筑的形式出现,起到补充城市地上空间的作用。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不断地去开发利用地面资源。长此以往,城市的地面资源也趋于匮乏,因此人们开始向地面以下开发,去利用地面以下的资源。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也成为了解决交通拥堵,土地资源匮乏,地面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部分。而地下空间在为人们带来快捷,便利,安全的同时,当其内部发生灾害事故时,所造成的损失有远远高于地面。而且实施开展救援的难度也远大于地面。因此采取高效的防治措施刻不容缓。本文对城市地下空间所存在的灾害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并采用多个角度去分析灾害的防治措施。

2.对城市地下空间中所存在的灾害做大致分类

本文将城市地下空间中所存在的灾害归纳为3个方面,更加系统分析。

3.城市地下空间的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由于地下空间的封闭性,一旦地下空间发生了灾害,那么其所带来的灾害将是毁灭性的,所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近年来国内外所发生在城市地下空间中的灾害事故充分说明了其严重后果。2001年9月17日,由于第16号台风“百合”的影响,台北市大部分地区遭受水淹,交通瘫痪。大部分地铁线路因遭水淹而停运6个月,造成数十万人交通不便。1995年3月20日,奥姆真理教在日本东高新区3条地铁列车内施放神经性毒气,造成12人死亡,5000多人因中毒进医院治疗。1969年11月11日,北京万寿路至五棵松地铁路站之间,由于电动车短路引起火灾。在消防救援中,火场照明设备不足,防烟滤毒设备缺乏,大大影响了救援行动。死亡6人,中毒200多人。从上述实例事故中,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地下空间发生灾害的严重后果。

4.从多个角度分析灾害,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城市地下空间的灾害往往具有后遗症,一种灾害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其他的连带灾害。例如在发生洪水后,地下空间中的通信、电力管线经过浸泡之后,通常无法使用,即使能够使用也极易发生火灾等其他事故。因此,对于地下空间灾害的防治不能单独针对某一种,而是应考虑该灾害还能否产生别的连带灾害。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地去管理,去应对灾害。

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国不断地推进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开发的规模不断扩大。地铁、地下商城,地下车库,综合管廊等地下建筑类型也不断丰富。但是这中间所暴露出的问题也趋于严重,在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我国对于防灾减灾的管理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各种类型的地下建筑也只是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本文中采用多个角度去分析应对灾害的防治措施。

4.1 第一种是以政府作为主导作用,同时辅以非政府的作用。政府不应当仅仅只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发起者,更应当是防灾管理的领导者、决策者。相较于地面建筑而言,我国对地下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不完善的,仅在这一点上而言,不妨借鉴国外的经验。相较于国内而言,国外的城市地下建筑发展较早,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比较成熟。日本是最早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国家之一,日本在2000年先后制定了《大深度地下公共使用特别措施法》和《大深度地下公共使用特备措施行令》,其别强调了在城市地下空间建设中的安全性。因此,不妨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去借鉴一些国外的成熟的经验,逐步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不是完全地照搬国外,也不必急于求成,毕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不是在制定完法规之后就能立竿见影。与此同时,政府应当成立专业的针对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的协调机构。城市地下空间的各类设施都有着各自的管理部门,但是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过于明确,当灾害发生后没有一个主导部门去协调统筹管理。因此,当灾害发生后,通常会显得手忙脚乱,大大降低了救援的速度,也降低了救援的效果。

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对地下空间灾害的防治,不仅仅只去依靠政府,在我国往往是政府提出了有效的政策,而在实施时却障碍重重。因此需要充分地发挥社会的作用。第一,可以从大学生、高中生之间挑选志愿者,事先对志愿者进行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的知识培养,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之后让他们去人流密集的地铁车站、地下商场等进行宣传。第二,对于地下车库,相关的物业可以培养物业人员的防灾减灾能力,并进行定时地演练。第三,走进社区,宣传关于地下空间的知识,是普通居民对地下空间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使他们掌握基本的逃生技能。

4.2 第二种是从城市地下空间灾害事故的预防,事故发生后的应急疏散措施,事件结束后的反思去分析。对于地下空间灾害事故的预防:首先,应当分析本地区的地质条件、自然条件,针对本地区可能发生的,引起地下空间灾害发生的不利因素,在施工阶段就将这些不利因素考虑进去,做好充分的安全储备。例如在南方地区,雨水充沛,极有可能发生洪水,那么在施工材料的选择上就该考虑尽量使用防水。而在北方地区,天气寒冷,则应当考虑抗寒材料的选用。其次,还应当合理安排布局,完善监控系统,科学地布置消防系统,使安全出入口的布置充分符合规定等等。而对于地下空间灾害事故发生后的应急疏散措施,应当充分发挥安全告示牌的引导作用,使人员在灾害发生后能快速地依靠告示牌的指引逃离。其次,在监控室中应随时都有监控人员待命,保证在灾害发生后能第一时间采取正确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后,安保人员应当轮番的巡逻,使其在灾害发生后能第一时间疏散人员。在事件结束后,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查找灾害发生的原因,去修复在灾害发生后所暴露的问题,查漏补缺。加强防灾减灾的薄弱环节,不断地去完善,从而形成一个更加科学化,安全性更高的防灾减灾体系。

5.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的实际情况出发,大致地从3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中所存在的灾害,之后通过实例,去进一步分析城市地下空间灾害发生的严重后果。最后从两个不同角度去具体的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的防治措施,在这中间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想法。希望我国在不断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同时,能够不断地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去约束,去提高人们对地下空间安全性的认知。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灾隐患点; 崩塌;地面沉降;泥石流

Abstract: due to the high concentration, building dense population, and human activity geological environment, urban geological disaster intensity and frequency also corresponding higher.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of urban planning is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s very important. In order to avoid and reduce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e people bring losses of life and property, eliminate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realize the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guangzhou open exhibition citywide threat more than 100 geological hazard aiming point, geological hazard and start moving point and exploration treatment engineering geological hazards of the scheme. In the risk assessment, and on the basis of establishing the city hazard prediction early warning system, then should be gradually establish and perfect urban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Keywords: urban geological disasters; Risk assessment;disaster hidden danger point; Collapse;ground settlement; Debris flow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是人类活动集中且强度最大的地域,所以城市地质灾害具有影响因素复杂、灾害强度局部趋势高的特点。

城市规划应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为依据,建立城市地质灾害防御系统。城市中若发地质灾害,其直接后果必然是建筑物破坏和人员伤亡。因此地质灾害防治也应列入城市总体规划中,且应在“防”灾上下功夫,同时要争取主动,减少灾害的发生。

1 城市地质灾害评估的主要特点

城市地质灾害首先服从于区域性规律,同时又必须反映自身特点,一座城市往往存在多种地质灾害。我国沿海城市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压力很大、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因此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于地质环境的改造力度较强,地灾分布普遍,且灾害程度和发生频度也较内陆城市较高。沿海城市地质灾害类型:以地震灾害(软土震陷、砂土液化)和地面变形灾害(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裂缝)为主。

2 广州市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举例分析

2.1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

主要任务:根据《关于组织实施的通知》(粤府【2004】63号)等文件的精神,切实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消除地质灾害,实现和谐社会建设,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在市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组织领导下,开展全市范围内威胁100人以上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并启动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和勘查治理工程方案的编制。

工作内容:(1)勘查工作以调查为主。本次工作为地质灾害勘查的前期阶段,初步查明隐患点及其的地形、地貌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分布和特征;初步查明隐患点范围内的岩土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初步查明隐患点空间分布范围、形态和变形特征、主要诱发因素等,预测其发展趋势。(2)设计工作内容包括:治理方案设计、投资估算等。

2.2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治措施建议

广州市内威胁100人以上的重大地质隐患点26个,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其中崩塌、滑坡20个,泥石流2个,地面塌陷2个,地面沉降2个。规模类型小型~中型,以小型为主。

2.2.1崩塌地质灾害

(一)、边坡崩塌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隐患点:广东省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边坡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工程概况:地灾点地处白云山景区南侧坡脚,为早期建设开挖形成的人工边坡。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特征:该区域内边坡主要划分为2个类型:①土质边坡:主要以土体崩塌为主。②岩质边坡主要为崩塌掉块为主。

治理的必要性:土质边坡,虽经人工修坡处理,但是因为坡角较陡,坡高普遍超过10m~15m,仍存在进一步崩塌的可能。

危害分析: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各1栋,及房屋内教职工和学生。威胁人数超过100人,危害性较大。

防治设计方案:格构+预应力锚索+柔性防护网(局部)

(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隐患点:石井街夏茅村地面塌陷治理工程

工程概况:地灾点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夏茅村向西北街与沙园坊华富街。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特征:区内已发岩溶地面塌陷和地面变形灾害严重,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已损毁房屋12幢,数十处房屋墙壁及地面出现开裂、变形,灾害影响范围约5000m2,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万元,属中型地质灾害。

治理的必要性:据勘查,该区已发塌陷坑大、多,虽然后来经回填改造,但未进行压实,结构松散,据物探勘查,充填的堆积体中到处都存在空洞。虽目前地下水活动不太强烈,但因勘查区范围并未完全禁止抽排地下水活动,一旦环境条件发生改变,随时有再次激活塌陷的可能。

防治设计方案:对2栋承重构件严重损坏的房屋和18栋属于危房的住宅进行移民搬迁。具体措施为包括:采用灌浆法对极易塌陷区内基岩面以上1.5米高度范围内土体进行注浆加固、采用锚杆静压桩对原有建筑物基础进行加固、对于塌陷区采用厚度20cm砼进行地表硬化以及加强监测,确保塌陷区稳定后方可进行土地的利用等。

篇4

关键词:地质灾害岩土工程 滑坡 崩塌 泥石流

当今世界,保护环境,寻求最佳地利用环境已成为各国的重要目标。我国灾害种类多、灾情严重、分布面积广。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我国地理位置独特,东邻世界最大的太平洋,西靠全球最高的青藏高原,南处世界最大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特提斯构造带交汇处,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又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分述如下:

2.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2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2.3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2.4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7)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2.5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一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而人工因素诱发下,就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而导致突变灾难的发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例如由于生物资源―――森林的破坏,工程的大规模开挖,影响的是区域性环境恶化,诱发区域性旱涝灾害,以至引发全球性荒漠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升温效应,对气候及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三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3.1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

(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

(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践

3.2.1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设计分别采用了对应的防治工程措施,见下表1所示。

表1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一览表

5结束语

总之,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十二五”期间的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已经确定,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将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重点内容,相信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5结束语

篇5

【关键词】岩石工程施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1、岩石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含义

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石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地质灾害,并且成逐年增多的趋势,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给人们生活也带来了很多不便,而这些地质灾害中大多是由于人们不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等人为原因所引起的。由此可见,当务之急我国应该积极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产生,从而减少经济的巨额损失。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与种类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农业大国,然而我国经济还处于发展中,造成我国抵抗和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再加上我国地大物博、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多样、生态环境多变等特点,形成了我国地质灾害独有的特征: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发生的频率高、灾害发生的种类多、灾害产生的强度大、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严重。根据我国近些年发生地质灾害的相关数据分析,我国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泥石流、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地面沉降等种类。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是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一半。而在分布的位置和区域上来看,我国发生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地质灾害主要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指自然产生的地质灾害,可称为第一环境问题,是由于自然因素运动所产生的地质环境的变化,这类灾害往往不以人类的发展而有所改变;第二类是人为性的地质性灾害,是由于人类的行为对地质造成的影响而的地质灾害,可称第二环境问题。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滥挖滥开现象,对地质环境赞成了很大的影响,据相关资料分析,人类行为是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占一半以上。

2.1泥石流。

泥石流实质就是大量的固液混合物以非常快的速度从上到下冲下来,主要是由于暴雨、暴雪、积雪大面积融化成水等量大速度快的的降水而引起的山体滑坡并且夹杂着大量的泥沙和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产生的原因:乱垦滥伐、滥挖滥开、乱扔乱放废土和废石。

2.2崩塌。

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石由于直立的裂缝作用,与母体突然分离、失去根基和稳定,向下滚动、翻转,最后在山坡脚下堆积的地质现象。产生的原因:剧烈的震荡、堆放废置的填土、矿产资源的挖掘、道路工程时造成的开挖边坡、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

2.3滑坡。

滑坡实质是指处于斜坡的山土或者岩石,受到外力因素如地震、地下水运动、河流的冲刷等作用下,顺着特有的软弱带或者是软弱面,亦或散落地亦或整体地沿着破顺势下滑的自然现象。产生原因:滑坡的诱因:滥砍滥伐、地震、不合理的蓄水排水、地表水不断冲刷斜坡坡脚、河流等形式地表水的浸泡和冲击、地面的降水、对坡脚的开挖、加载堆填。

2.4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主要表现为地裂缝、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三种形式。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受到地面沉降影响的地区涉及70余个,已经形成灾害损失的达到30多个,并且沉降量最大的地方已经快达到3米。但是这些地区并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有的是成片的灾害密集区形成面积广大的地面沉降活动区域,而有的则是独立的发生的。

2.5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在我国大力发展经济的大前提下,很多人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由于人为因素产生的地质灾害的数量和危害程度远远高于由于自然因素产生的地质灾害。

3、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措施

3.1施工技术标准的总结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三大特点:复杂性、隐蔽性和多样性,同时以地下施工为主。复杂性如冠梁性+锚拉+抗滑桩+挡板,隐蔽性如抗滑桩,多样性指防滑坡可采取挡土墙,也可以采取桩的形式。由此可见,岩石工程的施工流程、工艺方法和工程顺序和基础工程与地基十分的相似甚至相同。

3.2做好防治工程的防治措施

3.2.1工程防治措施。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工程防治措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适用的环境和方法如下:针对于大中型的滑坡灾害,可以参考工程相关的地质勘探资料来选择适当的工程防治措施;而针对于小型的土体滑坡灾害,也是最易发生的滑坡现象,应该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

3.2.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指通过合理规划耕牧、种草护坡和植树造林的方式来减少灾害的发生。生物防治的措施具有投资少、防治范围大、能够从根本上改善自然环境、促进生态的平衡、而且持续防治的时间长,但是这个方法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发挥效果。对于一些特定的地质灾害区域,应该根据其不同的特点采取合适的生物防治措施,如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地面塌陷区以及泥石流频发区应该采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减少类似地质灾害的频发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

3.2.3避让措施。

①雨天临时避让预案。对于一些在雨天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和已经开始变形的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预案。也就是在雨天对于受到安全威胁的住户采取逐一转移到安全地带的方法,采取转移地不受地质灾害影响以及就近便民的原则。②搬离原住处避让措施。对于一些危害性大、危险系数高的地质灾害,防治的费用往往高于搬迁费用或者通过再建重建无法摆脱地质灾害的,应该采取搬离原住处,重新规划生活区域的避让措施。

4、结语

岩石工程施工中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和坚持的工作。目前,我国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不断的引进一些国内外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将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韩佐东,唐智勇.岩石工程地质灾害相关问题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4(20):7.

篇6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岩土工程主要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以城市地下空间为主体,研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各种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策略,以及各类地下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和地下工程的施工技术(如浅埋暗挖、盾构法、冻结法、降水排水法、沉管法、TBM 法等)及其优化措施等等。

边坡与基坑工程:重点研究基坑开挖(包括基坑降水)对邻近既有建筑和环境的影响,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和方法,基坑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可靠度分析技术,边坡稳定分析理论以及新型支护技术的开发应用等。

地基与基础工程:重点开展地基模型及其计算方法、参数研究,地基处理新技术、新方法和检测技术的研究,建筑基础(如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及桩基础等)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等。岩体和土体是岩土工程的研究对象。在岩土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作用,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地应力场环境。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岩体也会因为地质作用过程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区别。岩石出露地表后,经过风化作用而形成土,它们或留存在原地,或经过风、水及冰川的剥蚀和搬运作用在异地沉积形成土层。在各地质时期各地区的风化环境、搬运和沉积的动力学条件均存在差异性,因此土体不仅工程性质复杂而且其性质的区域性和个性很强。

2地质灾害种类

2.1地震

2.1.1地震大小的表示(1)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2)烈度衡量地震对地面破坏的程度。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抗震能力越强,烈度越小,一次地震有无数个烈度。

2.1.2地震灾害的危害和影响。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震中位于北纬31°,东经103.4°的四川汶川县,震级8.0级,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相当于400颗投放于广岛的原子弹释放的能量。据各地反映,地震发生后,许多地方均有震感。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2.1.3地震防护。砖石结构的房屋抗震性能差。加圈梁可大幅提高其抗震性。房屋的跨度与其抗震性能成反比。地震发生时,最好躲在坚固的家具旁。住高楼的,最好不要盲目往下跳;地震发生后,尽早救出被倒房压住的人员,可大大降低死亡率。应先救轻伤者、青壮年和医生。这样就可以扩大救援力量,救出更多的人。

2.2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指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火山喷发会产生岩浆、碎屑、气体和熔岩等。破坏田园建筑威胁生命安全,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天气、气候。同时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灰,使土壤变得比较肥沃。

2.3泥石流和滑坡

2.3.1滑 坡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滑坡会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3.2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暴雨或冰雪迅速融化形成的急骤水流,挟带堆积在缓坡或山谷中的大量堆积物成为泥石洪流冲向山前地带的现象。其具有突然暴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能量巨大,破坏力大等特点。泥石流形成条件为流域内有丰富的不稳定的松散堆积物;地形条件是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突发而急骤的大量水流。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2.3.3泥石流防治

应遵循避强制弱、局部防护、重点处理、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1)水土保持措施平整山坡、植树造林、修建谷坊、坡面排水等;泥石流形成区。(2)拦挡措施各种拦挡坝与坝群;泥石流流通区。(3)排导措施排洪道、导流堤、停淤场。泥石流堆积区。

2.4崩 塌

陡峻或极陡斜坡上,某些大块或巨块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发生崩落或滑落,并顺山坡猛烈地翻滚跳跃,撞击破碎,最后堆积于坡下的现象。山崩:大规模崩塌。岩崩:坚硬岩体中发生的崩塌。土崩:土体中发生的崩塌。其形成原因是边坡被陡倾裂隙深切;坚硬岩层下部存在有软弱岩层;下部有洞穴或采空区;软、硬岩层的差异风化。崩塌会造成房屋的损毁,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崩塌的防治:遵循小型-防止;大型-绕避的原则。通过削坡、清除危岩石、胶结岩石裂隙、引导地表水流等措施防止崩塌发生。

3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

各类地质灾害成因复杂,加上财力和科学技术本身发展水平的限制,人类目前还不能对各类灾害作出早期预报。为了减少灾害的损失,就需要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开展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可能时作出预报。以便减少灾害的损失。

不同的灾害需要不同的监测手段。GPS 是一种高科技的手段,可以用来监测大面积的地面变形。但它不适合于地震的监测。地震监测的主要手段,还是传统的地震仪。对滑坡、泥石流和崩塌,有位移监测法(不仅是 GPS 法),还有各种其他方法。最好是通过多种监测手段赖获取数据,然后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知识、经验,进行综合判断,在此基础上,预报灾害是否会发生。一般说来,使用的手段越多,取得的数据就越多,预报的成功率也就越高。当然,不同种类的灾害,预报的成功率有很大的不同。迄今为止,地震灾害预报的成功率就一直很低。一些灾害预报的成功率,与经济基础有关。如水库库岸、城市附近和露天矿的边坡,就可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预报的成功率就相对较大。技术部门和有关人员开展地质灾害研究固然重要,但政府部门对灾害的对策和管理,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显得更为重要。一旦灾害发生,如何抢救被困人员,为幸存者提供水和食品、衣物等,防止瘟疫和流行病,灾后重建,等等,都是降低灾害损失的必要途径。

3.1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树立全民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抗灾能力;以防为主群众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减灾与发展并重;积极开展灾害科学研究。

3.2做好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措施对地质灾害的防止起着重要的影响,在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3.3做好生物防治措施。植树造林,种植草地,合理的放牧等是生物防治的措施。其应用范围广、成本少,还能够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但是生物防治措施的持续时间较长,起效比较慢。

结 束 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具体开展岩土工程施工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当地的地质情况,综合多方面的信息来制定综合而全面的防治措施,从而最终确保岩土工程的安全。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肖林超.深圳地区公路建设地质灾害分析与评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2).

[2]黄 龙.云硫获首批地质灾害勘查、设计证书[J].化工矿山技术.1995(05).

篇7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实践经验

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变化,世界范围内的降水、降雨量日渐增多,地质灾害隐患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质性破坏越来越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人类起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人类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从原始人利用天然洞穴到学会挖土造屋,时至今日,人类已能够建造高达数百米的摩天大厦、高坝和巨塔。在此过程中,由于地基处理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技术―岩土工程。

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我国地理位置独特,东邻世界最大的太平洋,西靠全球最高的青藏高原,南处世界最大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特提斯构造带交汇处,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又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地质灾害的发生还导致破坏铁路、公路、航运、水库、堤坝和通信等工程设施,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等。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2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2.3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2.4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7)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2.5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一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

二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

三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其中不少损失是通过地质灾害而产生的。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3.1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

(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

(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践

3.2.1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设计分别采用了对应的防治工程措施,见下表1所示。

3.2.3地质灾害工程实践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4、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篇8

[关键词]岩土工程 地质灾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310-2

地质工程是一门近几年来新兴的科目,地质工程主要研究岩土和地质灾害两方面的内容。目的在于研究、解决相关地质工程规划、施工、竣工等整个过程中出现或者潜在问题,对此找到良好的问题解决方案。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概念

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个新兴的工程科目--地质工程学在我国诞生了。所谓的“地质工程学”是一门从事研究和解决工程规划到完工以至工程运行后效果,其全部过程同地质工作有关的科学。地质工程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质体和地质环境,这个研究和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一致,由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的预防两个方面构成,其中地质灾害的防治对问题的反映较前者更丰富。

所谓“岩土工程”就是建筑工程中有关岩土体挖掘和加固的项目;“地质灾害预防”是对自然或者非自然因素作用之下产生的危险地质现象的预防,地质灾害的防治中必须具有更加全面的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管理的思想。地质灾害一共有30多个类型,其中由降水、地震等因素引起被叫做“自然地质灾害”,而由于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起的地质灾害被叫做“人为地质灾害”。2004年国家政府颁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条例》对地质灾害这一概念作了明确的定义,“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上述6种地质灾害,除了由地震、火山爆发引起的地质灾害之外,绝大多数地质灾害都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根据国土资源部门统计表明,除了地震之外的地质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大约为各种自然灾害的1/4~1/5。所以要想减少或者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就要采取各种治理和防范措施。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

地质灾害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这被称为第一环境问题,纳入自然地质灾害的门类,这种灾害的发生不会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改变。一类则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是第二环境问题,属于地质灾害的范畴。这种灾害与第一类不同,它会受到科技发展和进步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地质灾害会日益增加,特别是人类不合理开采能源资源引起的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裂缝等地面变动。据统计结果显示,到现在为止,我国发生过地质沉降现象的城市共有70余个,较为严重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经接近3m。这些城镇有的是单独分布的,有些则是密集成群分布、紧密相连的,在广阔的地域形成沉降带。

我国城镇形成沉降的的原因有下面3点:

(1)人工违背自然规律的挖掘地下能源、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

(2)由于地表面岩溶活动导致的地面塌陷;

(3)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资源导致的地面沉陷。

一些工程项目,如能源矿产资源开发、铁路公路建设也会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而土壤的侵蚀现象、地面塌陷和沉降、滑坡、泥石流。荒漠化和坑道用水,瓦斯爆炸等同样会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人为的滥砍滥伐破坏森林植被,会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情况。众所周知,地质灾害与其他灾害相比,是与地质环境和地质变化最有直接关系的灾害。其原因在于自然和人工的作用,使地质条件和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当地质条件的改变达到一定程度,产生的结果和对人类以及社会造成的灾难就被叫做地质灾害。常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表变形等等。

3防止地质灾害的措施以及原则

3.1措施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和类型,笔者根据长期的考查和研究,给如何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防治工程设计工作。在地质灾害发生或者有发生潜质的地区,工作人员应该做好地质灾害发生的防治工作,那些已经发生过崩塌、滑坡和不稳定的地面要开展改造工作,找到究竟为什么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只有认清防预和治理的目标,有效的开展措施,才能够有效的达到改造目的。根据对国家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的文件和现行的岩土工程行业行业规范,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现在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工程类型有:加固工程、护坡工程、排水工程、减载压脚工程和搬迁避让工程等。

对于上述地质在的防治工作,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是地质灾害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目前我国工程的施工特点来讲,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工程防治措施,只有小部分工程无需开展工程防治。不管是什么样的工程,在施工建设之前都要做好分析和规划工作。大多数房屋切坡后形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都需要进行工程防治,这种情况下,采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档、削方减护坡等防护措施会有比较好的防治效果。

(2)生物防治措施:在岩土工程预防地质灾害中,可以使用生物手段改变自然条件,维护生态的平衡,这样可以节约工程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生物防治手段主要包括植树造林、饲养动物等措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有效防治,就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次数。

(3)避让措施:在岩土工程中如果遇上下雨天,采取避让工程是必须而有效的。对于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地方以及已经发生变形的斜坡,要采取防灾措施,而且如果降水量过大也要考虑对工程设施进行防灾转移。还有一种方式是采取搬迁措施,在实际的防治中,要对地质灾害进行详细的分析,对那些严重危险地质灾害采取搬迁避让措施。

3.2原则

岩土工程的防治措施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应当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适当的工程防治手段,在工作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让地质灾害的的防治工作变得有规律可循: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避让与治理相统一,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地质灾害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自然灾害引起,具有一定偶然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和人们地质灾害防治经验的逐渐增多,人们可以捕捉到一些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国家政府地质灾害防预部门要做好地质灾害信息捕捉工作,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报预警,采取有效的措施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耗降低到最低限度。

(2)由于自然灾害引发的地质灾害,结果必须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综合防预治理;而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则要坚持贯彻“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地质灾害治理投入很大,治理工作延续时间长,《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自然原因引发的地质灾害归属各级政府负责,包括中央政府和地质灾害发生地区政府都要负起责任。

(3)要坚持统一管理,分工合作的原则。《条例》第七条明确指出,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全国地质灾害的防治、组织协调工作;国务院下属的其他相关部门依据自己的责任负责相关的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工作;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负责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4结束语

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其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需要弄清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的概念,分析地质灾害类型和产生的原因,根据不同地质灾害类型采取适当的措施,坚持正确原则,就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立权,张建杰.浅谈防治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相关技术和措施[J].科技风,2012,02:102+104.

篇9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实践经验;防治措施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ll kinds of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of human activity efforts also increase generally, this is very fragile in our country in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rought great pressure,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frequency and size have been increasing trend. Geological disasters serious harm to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ecurity, destroy all kinds of engineering facilities, caused the financial meltdown, the serious influenc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n this paper, from the harm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Key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s; Practice experienc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保护地质环境,减轻地质灾害,树立减灾就是增产的思想,灾情就是国情的组成部分的思想。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情严重、分布面积广。地质灾害严重危害到人民生命时产安全,破坏各种工程设施和社会时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地质灾害危害出发,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和实践经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1 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由于地基处理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技术———岩土工程。这种技术是基于地基改良、工程安全运行而发展起来的,它缺乏环境保护的观念,缺乏减轻地质灾害的观念,说到底,缺乏地质的概念,仅从工程观点出发,从而出现了许多不但没有加固好工程地基或边坡,反而诱发了深层的更大的地质灾害的例证,如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矿山等都有这方面的教训。为了弥补岩土工程学这种先天不足,于 80 年代末,90年代初,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

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 自然灾害的 1/4~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 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2 我国几处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

地质灾害的发生还导致破坏铁路、公路、航运、水库、堤坝和通信等工程设施,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造成滑坡的诱因有①地震;②降雨和融雪;③地表水的冲刷、浸泡;④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⑤开挖坡脚;⑥蓄水排水;⑦堆填加载;⑧劈山放炮,乱砍乱伐。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①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②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③易滑(坡)岩、土分布区。④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崩塌: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①采掘矿产资源;②道路工程开挖边坡;③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④堆(弃)渣填土;⑤强烈振动。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①不合理开挖;②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③滥伐乱垦。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地面变形: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 多个,明显成灾的有 30 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 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

篇10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措施

Abstract ]: This pape will to carry on the brief analysis 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reference only.

[ Key words ]: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technique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U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基础设施迎来了建设的,道路桥梁、土木建筑、港口码头、水利水电等等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各种工程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给我国本来就比较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比如泥石流、滑坡等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且随着人们改造自然的不断深入,地质灾害的频率呈现逐年增加、强度呈现逐年增强的趋势,应引起广大技术人员的注意。本文以下内容将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防治措施进行简要的分析,仅供参考。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

根据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第一,崩塌。其是从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崩塌的诱因:①地震,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从而诱发坡体崩塌,一般烈度大于7度以上的地震都会诱发大量崩塌。②融雪、降雨特别是大暴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③地表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边脚,也能诱发崩塌。④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崩塌活动。第二,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造成滑坡的诱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滑坡的活动规律:①同时性,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如强烈地震、暴雨、海啸、风暴潮等发生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爆破等,都会有大量的滑坡出现。②滞后性,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的时间。如降雨、融雪、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之后。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最为明显,该类滑坡多发生在暴雨、大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有关。一般讲,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此外,人工开挖坡脚之后,堆载及水库蓄、泄水之后发生的滑坡也属于这类。由人为活动因素诱发的滑坡的滞后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活动的强度大小及滑坡的原先稳定程度有关。人类活动强度越大、滑坡体的稳定程度越低,则滞后时间越短。第三,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不合理开挖,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滥伐乱垦等是引起地质泥石流的诱因。第四,地面变形。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等是造成我国城镇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

3、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防治措施

根据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要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做好防治,应采取如下几种防治技术与防治措施:第一,防治崩塌的技术与措施。①镶补沟缝。对坡体中的裂隙、缝、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水泥沙浆沟缝等以防止裂隙、缝、洞的进一步发展。②刷坡、削坡。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刷坡技术放缓边坡。③护墙、护坡。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等。一般边坡均可采用。④拦截。对于仅在雨后才有坠石、剥落和小型崩塌的地段,可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如设置落石平台和落石槽以停积崩塌物质,修建挡石墙以拦坠石;利用废钢轨、钢钎及纲丝等编制钢轨或钢钎棚栏来栏截这些措施,也常用于铁路工程。⑤遮挡。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物。这种措施常用于中、小型崩塌或人工边坡崩塌的防治中,通常采用修建明硐、棚硐等工程进行,在铁路工程中较为常用。⑥支挡。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挡墙或用废钢轨支撑。第二,防治滑坡的技术与措施。①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一是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主要工程措施有:在滑坡体上游严重冲刷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对岸的"丁坝";在滑坡体前缘抛石、铺设石笼、修筑钢筋混凝土块排管,以使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二是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三是排除地下水,对于地下水,可疏而不可堵,其主要工程措施有:截水盲沟用于拦截和旁引滑坡区的地下水;支撑盲沟兼具排水和支撑作用;仰斜孔群用近于水平的钻孔把地下水引出。此外、还有盲洞、渗管、垂直钻孔等排除滑坡体内地下水的工程措施。②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一是修筑支挡工程,因失去支撑而滑动的滑坡或滑坡床陡,滑动可能较快的滑坡,采用修筑支挡工程的办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使滑体迅速恢复稳定。支挡建筑物种类有:抗滑片石垛、抗滑桩、抗滑挡墙等。二是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一般采用焙烧法、爆破灌浆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整治。三是削坡减重,常用于治理处于“头重脚轻”状态而在前方又没有可靠的抗滑地段的滑体,使滑体外形改善、重心降低,从而提高滑体稳定性。第三,防治泥石流的技术与措施。①穿过工程。指修隧道、明硐或渡槽,从泥石流的下方通过,而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这也是铁路和公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②跨越工程。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沟的上方跨越通过,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这是铁道和公路交通部门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③栏挡工程。其用以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暴雨、洪水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建筑工程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的工程措施。拦挡措施有:栏渣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④排导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使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排泄。排导工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⑤防护工程。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它主要工程措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第四,其它措施。对于我国来说,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还应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①加强灾害地质学的研究和学科的建立,为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报和防治水平提供理论基础。②设立地质灾害专项研究和防治经费。主要解决进行区域性、地区性和重点攻关项目的研究或防治经费。而与工程建设项目或城市建设直接有关的或因工程建设而诱发的地质灾害,其经费则由有关项目承担。

4、结尾

本文以上内容首先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常见类型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随后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防治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并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减少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胡茂焱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篇11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保护地质环境,减轻地质灾害,树立减灾就是增产的思想,灾情就是国情的组成部分的思想。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情严重、分布面积广。地质灾害严重危害到人民生命时产安全,破坏各种工程设施和社会时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地质灾害危害出发,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和实践经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地质工程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2.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2.4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2.5 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一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而人工因素诱发下,就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而导致突变灾难的发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例如由于生物资源———森林的破坏,工程的大规模开挖,影响的是区域性环境恶化,诱发区域性旱涝灾害,以至引发全球性荒漠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升温效应,对气候及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三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1998年洪灾损失2000多亿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损失是通过地质灾害而产生的。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3.1 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

篇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交通、水利水电、市政及地下工程开发利用等基础设施领域均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近十年来,铁路隧道、公路、水利水电、隧道以及城市地铁得到空前的发展。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亦面临着危险。一方面因为在设计和施工工艺上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隧道工程施工的所处环境比较特殊,施工的条件和地面工程有很大的不同,施工时在外地质环境相对比较复杂。在这两方面共同影响下,导致隧道工程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安全问题,所以,研究隧道工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以及灾害必不可少,以确保我国隧道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同时满足使用要求。

1隧道掘进中的超欠挖

隧道的超欠挖是根据隧道设计的开挖轮廓线为基准线的,将施工中实际开挖获得的轮廓线和设计基准线相比较,超出基准线以外的部分称之为超挖,而在基准线以内的部分称之为欠挖,在实际开挖中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和基准线相重合,即表示既无超挖也无欠挖。因此,其表现形式为在隧道开挖掘进过程中,发生上下左右轮廓超标。导致隧道超欠挖的原因包括以下方面:由于炮孔布置的测量错误或者不准确以及施工人员技术不娴熟或者责任心不强导致布孔偏差,进而引起布孔位置偏离周边孔的设计线偏内产生欠挖,偏外产生超挖;炮孔钻眼过程中孔眼不直发生斜孔超限或者爆破参数选择有误,装药量过多或不合理;在围岩条件差的情况下,穿越节理裂隙发育或者破碎严重的岩石隧道容易导致超挖。防治隧道出现超欠挖现象的具体措施:通过采取激光指向仪来控制隧道掘进的方向,增强隧道内照明质量;为了避免隧道内来往车辆破坏导线点及中线点,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将控制点设置在基础上,除此之外,还要设置明显标志及保护措施并且按规定要求对控制点进行复测;通过提高钻孔精度和加强对司钻人员的技术培训把超欠挖值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为了确保孔位、孔深、倾斜度等达到规定要求,在让司钻人员熟练掌握钻孔技术的前提下,严格按设计要求、操作细则和布置的孔位进行施钻;在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相关参数,在钻孔过程中应当严格控制和及时调整孔眼位置和方向。

2隧道喷射混凝土脱层隆起

把通过压缩空气,将按一定配合比的混凝土拌和料通过运送管道高速喷射到受喷表面上并凝结硬化,进而形成混凝土保护层的过程称之为喷射混凝土。在此过程中将混凝土喷射层与岩面不粘结的现象认定为隧道喷射混凝土脱层隆起。导致隧道喷射混凝土脱层隆起的原因有:未清除干净受喷面上的松动岩石;受喷岩面浮碴杂物未用压力风、压力水清洗或清洗不彻底;未处理受喷面滴水、淋水、集中出水点;未用风、水清洗间隔喷混凝土前一层喷面上的浮碴;风压和喷射距离不协调。预防隧道喷射混凝土脱层隆起的措施包括:清除受喷面上的松动岩石及浮碴杂物;采用凿槽、埋管的方式引导疏干处理喷水、淋水、集中出水点的受喷面;喷射混凝土前进行试喷来确定风压与喷射距离之间的是否协调。

3隧道锚杆拉力不足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初期支护就是隧道开挖以后,在围岩稳定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加以支护的方式使其进入稳定状态。在支护形式中比较常用就是锚杆,其作用原理就是通过技术手段从内部加强围岩稳定性,提高围岩的抗裂强度,改善围岩的物理力学指标,并且还可以将不连续的岩体联系在一起,进而增强围岩整体性,同时充分发挥围岩的自载能力。锚杆拉力不足就会导致锚杆安装不牢固以及抗拔力不足,进而影响围岩的承载力。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没有足够的锚固长度、灌浆不充分、锚杆包裹厚度不足、没有处理干净孔眼内杂物、孔眼深度和锚杆长度不配套。防治隧道锚杆拉力不足的具体措施有:钻孔直径应和螺栓直径相匹配;钻孔孔深要满足设计要求;压浆前用压力风或压力水将孔眼冲洗干净;注浆时应从孔底开始,并且确保均匀连续进行、中途不得中断;安装时确保锚杆与孔眼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

4隧道初砌混凝土麻面

作为长期保持隧道安全的重要结构,隧道衬砌必须同时满足结构安全功能、使用功能、美观功能等。因此,衬砌的外观也成为重要的控制指标。而衬砌质量的满足既要通过理论上的合理设计,也依赖于现实情况的精心施工。在实际工程中,随着大模板衬砌台车、泵送混凝土等技术的应用隧道衬砌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隧道施工技术也引起的足够的重视。但是目前隧道施工中也出现了一些细节问题,如出现混凝土表面缺浆、麻面、蜂窝、钢筋和石子外露、错台等问题。就麻面而言,导致其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且不易被有效控制。主要包括:在混凝土浇筑前没有清理干净模板表面,拆模时导致粘损混凝土表面;钢模板没有被充分利用,有其他类型的模板夹杂其中;模板表面不均匀涂刷脱模剂,造成混凝土拆模时发生粘模;不严密的模板拼缝,导致混凝土浇筑时砂浆流失;混凝土振捣不够,未排净混凝土中残留空气。针对其产生的原因,预防麻面产生并防治的行之有效的技术有:认真清理模板表面,使其表面不沾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全部使用钢模板;均匀涂刷混凝土脱模剂;振捣手振捣时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避免出现漏捣,止捣时也应该严格控制混凝土表面不再出现气泡。

5隧道初衬混凝土蜂窝

隧道初衬过程中相对于麻面,另一种比较常见的灾害就是蜂窝。出现蜂窝会导致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钢筋暴露在混凝土表面,这些钢筋主要包括主筋、副筋以及箍筋。而产生蜂窝的原因主要有:实际钢筋尺寸超过设计尺寸,导致局部出现贴模板现象;混凝土浇筑振捣时,由于钢筋垫块偏移或脱落引起贴模板现象;钢筋过密或者钢筋混混凝土断面较小,致使保护层厚度不够导致露筋。防治蜂窝产生的具体措施有:绑扎钢筋前,把不符合钢筋几何尺寸要求的重新返工;垫块应该按间距为1m的梅花状的方式布设,钢筋密集处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垫;收料时严格控制混凝土配比中的粗骨料最大尺寸,并且应符合规范要求;混凝土拆模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规定强度进行。

6隧道初衬混凝土孔洞

随着隧道数量的增加和设计速度的提高,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均出现在已建成的和正在建设的部分隧道中,其中主要的工程质量问题表现为喷射混凝土的强度不足或与围岩之间出现孔洞现象。而支护与围岩之间存在孔洞时会极大地影响隧道的安全使用,是因为这些孔洞导致了围岩松弛,使弯曲应力在支护结构中产生,进而破坏支护结构的功能,降低其承载能力。经大量的工程实践分析,笔者认为初砌产生混凝土孔洞的原因主要包括:钢筋和预埋件过于密集,致使混凝土无法将模板填满;没有按规程顺序振捣混凝土,产生漏振现象;混凝土坍落度太小,无法振捣密实;混凝土中混有杂质,如硬块或其他大件杂物;没有按规定程序下料,导致振捣不均或来不及振捣。防治出现混凝土孔洞的具体措施有:混凝土配比中粗骨料最大粒径应满足规范要求;专人跟班随时检查以防出现漏振;施工时检查每盘到现场的混凝土,保证其流动性符合现场浇筑条件;将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或冰块等杂物清除干净,并且在正浇筑的混凝土中防止杂物落入,如发现应及时进行清理。

7隧道混凝土露筋

在隧道蜂窝中已提及隧道混凝土露筋主要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露于混凝土表面的现象。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没有布设钢筋垫块或垫块数量不足,位置不正确,使得钢筋紧贴模板而发生外露;出现大于钢筋间距的粗骨料粒径,或者出现混凝土漏振以及钢筋骨架中存在杂物,导致钢筋发生外露;钢筋变形位移引起混凝土露筋,而这些变形是由于混凝土泵管、振动棒等机械的反复冲击、工人踩踏或振动器碰触钢筋而造成的;不当的混凝土配合比产生离析,导致模板严重漏浆出现露筋。避免出现混凝土露筋可以通过提高工人的质量意识、加强监测、确保钢筋准确布位、绑扎牢靠、确保保护层垫块足够稳固等措施予以保障。如果出现表面露筋现象,应在准确分析露筋的原因和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及时有效地进行修补,使其达到设计和使用的目的。在修补过程中不得改变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刚度和使用。

8隧道渗漏水

隧道工程渗漏水,会极大程度的影响到结构安全性能,而且使工程的使用年限和使用功能大大降低。这是因为渗漏水容易锈蚀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会溶失钢筋混凝土内部氢氧化钙,进而加快结构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能耗损失以及成本提升。隧道渗漏水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拱顶出现渗水、滴水现象;拱脚、伸缩缝以及侧墙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水、淌水现象;在冬天则容易导致顶部出现冰挂,侧墙形成冰柱,道床形成冰堆、冰坡等现象。造成隧道渗漏的原因主要有:混凝土的渗透性差,防水板没严密焊接,排水管堵塞以及施工缝存在质量问题等。防治隧道渗漏水的具体措施:采用高性能混凝土以及控制水泥用量,来加强混凝土自身防渗能力;使用合格的衬砌防水材料;清除围岩表面突出物体,保证平顺;为了确保连接强度,防水板采用热溶焊接;环、纵向排水管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施工,同时应该做好排水管的保护工作,防止出现砂浆渗入堵塞现象;为了保证排水畅通应采用横向排水管引至排水沟的方式。

9结语

篇13

关键词:岩土工程 地质灾害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

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伞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人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1.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 )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1.2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 )堆(弃)渣填土:(5 )强烈振动。

1.3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1.4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7)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七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1.5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人人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一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而人工因素诱发下,就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而导致突变灾难的发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例如由于生物资源—— 森林的破坏,工程的大规模开挖,影响的是区域性环境恶化,诱发区域性旱涝灾害,以至引发全球性荒漠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升温效应,对气候及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三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1998年洪灾损失2000多亿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损失是通过地质灾害而产生的。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2.1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旖工工序和旌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l8—2006): 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

(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2.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2.2.1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2.2.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2.2.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旌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① 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三、结束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一l1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9

篇14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保护;病虫害;关键环节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园林植物发生病虫害的基本情况

城市内绿化因环境、小气候不一致,其立地条件复杂,城市过于密集的灯光照明系统客观上破坏了生态种群的自然规律这是导致病虫害高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受和谐一致的审美观念影响,城市绿地植被种类往往选择比较单一的植物,且植被种植比较密集,比较难以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

近年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往往外包给一些园林公司完成,而这些承包园林工程的单位往往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在技术和管理上保证园林绿化的质量和养护工作。由此而带来的植物生理病害发病比率较高。由于城市人口密集,难以大范围、高密度地喷洒农药,也难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

二、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够

在园林绿化的建设过程中,大多数住宅小区和单位只重视种植,不重视管理,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一般在病虫害严重泛滥时,才想起喷药防治,甚至有的就不管,任其泛滥。因此,在现代化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的防治中,存在步调不一致的现象,防治死角随处可见,严重影响园林绿化的美观,同时又不断滋生病虫害。

2、防治手段较单一

化学农药是近年来园林绿化种植防护过程中常用的手段和方式。但是化学制剂虽然见效快,操作方便,但是其副作用也比较明显,易造成空气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在城市人口密集地区使用化学制剂抗病虫害对居民身体健康带来较为严重的危害;长期使用容易使作物病虫害产生耐药性,为以后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造成影响。

3、缺乏对病虫害的长期监控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管理人员缺乏对病虫害的长期监控,只注重短期效果,忽视长远考虑,偏重化学药剂的防治方法,从而忽略了综合防治方法,像物理方法、栽培措施、生物技术、营林手段等。相关人员没有将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和生态质量的理念全面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在整体防治过程中,缺乏有力的监督和指导,由此导致病虫害的发生接连不断,严重影响城市树木生长。

4、病虫害检疫存在漏洞

在种苗的调运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一些危险病虫害会不断传播,加上苗木检疫人员不足、设备不齐全,检疫力量非常薄弱,很难进行大范围的苗木检疫。目前,尤其是大大小小的绿化公司不断涌现,其采用的苗木既有区内,也有区外,对苗木的检疫明显不足。一旦放松了检疫环节,很有可能将外地病虫引入本地,从而使病虫害发生更加严重。

三、城市园林植物虫害难防治的原因

1、人为干扰较多

由于城市园林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环境下的森林,它算是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人为干扰较多、结构比较脆弱,很容易因外来物种的入侵,或者会因环境的改变而失去平衡,这时的有害生物将会有机可乘,且不断泛滥。此外,在城市中,由于建筑密度大、地面铺装多、通风透光差、土壤环境又极为复杂,甚至有些单一植物品种进行成片成行的种植,这种现象不但会削弱植物的抗病虫能力,而且还会为部分害虫的滋生、蔓延创造条件。

2、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

在大部分园林植物栽培中,发现许多植物生态习性具有个性化,也会影响病害蔓延,由于植物的生长周期较长,就需要持续关注防治。且病虫害在防治过程中会不断繁衍进化,从而产生一定的抗性。一旦忽略了持续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将会逐渐形成大规模侵袭的局面,不利于绿化植物的正常生长和生存,同时也制约了城市绿化和美化功能的发挥。

四、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措施

1、做好入园种苗的检疫工作

在城市园林的建设过程中,各种苗木在选用入园之前一定要做好植物的检疫工作,如果不能够做好疫苗的检疫,就会让带有某种疫情的植株混进城市园林中,给整个园林建设和以后的防护埋下隐患。对于某些进口种苗一定要具备国家林业管理部门的检疫审批的合格证书,还要具备输出国或者地区官方签发的植物检疫证书,同时到达口岸以后还要由如境检验检疫机构所发放的合格证。即便合格证书比较齐全,有条件的园林管理部门也一定要做好重新的检疫。在进行检疫检测过程中要结合不同植物的特点,不同地区的种苗特点,针对不同病虫的危害以及生活习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检疫检验方法,真正做到检疫规范,检验合格。在检疫检验过程中,如果发现病情或者发现了虫害,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切断各种病虫害的危害、传播手段、传播渠道,切断传播途径,坚决不让各种病虫或者是病毒进入城市园林。

2、物理机械防治

物理机械防治,即充分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趋色性以及下树化蛹等特性,同时采用人工扑杀、诱杀、阻隔、高温处理等多种有效手段,不断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比如:白粉虱对黄色光比较敏感,应当采用黄色捕虫板,其效果不错;蠖类幼虫具有下树化蛹特性,这时需要选择下树化蛹期,让工作人员挖蛹而消灭之。物理机械防治也要结合冬季管理,在成虫羽化前剪除、挖除有虫枝干和枯死植株,集中销毁枝干内的幼虫和蛹,以减少次年虫源。

3、种植措施

这为了有利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栽培技术防治病虫害。科学栽培种植是预防病虫害发生的基础。具体在栽培过程中科学选择植被,了解易发病虫害的特点以及治理手段,做好栽培、养护的管理工作,为植物生长科学地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植物健康成长才能有效抗病虫害的发生。

3.1园林绿化植被选择上合理搭配

同种植物的大范围种植一旦发生病虫害,往往导致灾害迅速蔓延。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求园林规划过程中在不影响美观的前提下,在大片同种植物之间小面积种植其他植物,形成小片的天然病虫害防治隔离带。

3.2做好养护预防工作

在城市园林的植物保护方面要做到适时适量合理的给植物进行施肥浇水,对植物进行除草中耕,同时在不同的季节对植物进行整形修剪,确保植株内能够通风透气。这样能够提高抗病毒和抵抗各种虫害的能力,从而有效地降低各种虫害对植物园林的腐蚀和影响。

3.3及时清理带病植株和残骸

在园林养护过程中,发现病虫害要及时处理,集中清理销毁带病残枝落叶。严格遵守清理规范,科学合理地防止病虫害的二次污染,特别在预防清理有病、虫植株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人为传播;有病的处理工具必须经过消毒才能再次使用,做到科学有效地严格管理这些防止病虫害的工具。

4、化学防治手段

近代化工业的发展带来的化工业发展使得化学制剂的病虫害防治简单有效,因此也在现代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中广泛运用。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养护过程中要注意选用低毒、低污染的化学药剂,注重与其它防治方法合理配合使用,尽量减少在操作不当带来的毒副作用和浪费,变传统的喷洒法为喷雾法,提高农药利用率。

5、加强人员技术培训

加强人员技术培训,需要定期培训绿化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可以引进专家授课,还可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参观学习和培训。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树立综合治理病虫害的理念,可以不断优化病虫害防治的队伍,强化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的防治。

结束语:

做好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工作,确保城市园林建设能够可持续发展,需要积极地采取一套科学、完整的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系统,构建城市和谐的生态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相关人员一定要深入分析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的存在问题,同时采用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实现综合治理,维护生态平衡,从根本上创建优美、和谐、安全的绿色城市。

参考文献:

[1]刘磊.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现代园艺,2014,08: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