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的机遇和挑战范文

数字经济的机遇和挑战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10: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数字经济的机遇和挑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数字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篇1

 

20世纪中后期,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进下,政府降低了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迫使大学不得不调整自身的角色职能,通过在周围环境中寻求其他的资源以降低对政府的依赖,帮助自身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国外学者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将大学及其教师为确保外部资金而无可避免地参与市场活动或具有市场特点的活动称为“学术资本主义”[1]。在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探索大学呈现的新特点,深入了解这些特点,分析其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的机遇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术资本主义——大学创业教育的孕育土壤

 

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知识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仅在学科、专业和学术网络中流动的模式,成为了需要被转换成产品或服务的原材料。大学是知识生产和创造的“工厂”,拥有丰富的可转让知识,市场化的活动使得这些知识在校内外有了更广泛的流动,形成了新的知识流。大学将知识以专利的方式转让,或成立公司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与服务,以此获得资本利益的过程,正是大学参与创业活动的过程。在学术资本主义浪潮中,大学不再是闭门造车的“象牙塔”,而是找到了自身的定位,将学术原则与学术资本主义精神相结合,更多的走进市场,参与市场活动,像企业一样运作,为大学师生营造创业氛围。大学教师也开始了由“学者”向“创业者”角色的转变,成为大学创业活动的先行者。笔者认为,在大学受学术资本主义影响的同时,创业教育已经出现并显示了学术资本主义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学习过程,学术资本主义为大学创业教育提供了组织源泉,是大学创业教育的孕育土壤。

 

二、学术资本主义环境下大学创业教育面临的机遇

 

1.学术资本——大学创业教育的优势资本。学术资本指个人所具备的学识、才干、技能和资历,是由教育、知识、能力和学术经验等积淀而成的典型的文化资本[2]。创业教育是在知识和知识创新成为资本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将高校知识,技术产品进行扩展以延伸大学服务功能,利用其学术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由此看来,学术资本主义浪潮中的“知识资本”为大学创业教育提供了“资本”基础。“知识资本化”的过程改变了大学的角色,使大学与市场的对话日趋频繁,知识不再是高居于象牙塔中的“纯知识”,知识资本通过在大学和市场间的流动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新的知识流推动了大学的创业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的教育。在新的知识流网络下,知识成为大学参与创业行为的最重要资本,很多高校开始把创业教育整合到大学课程体系,提供创业专业知识教育。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开始把自我获得的知识视为资本资源,并积极把握机会利用这些资源为自己的创业做准备。在学术资本化的过程中,大学应充分利用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的新知识流,敏锐地把握机会,在高新技术领域实现对知识经济价值的有效利用,开展技术含量高的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

 

2.教师角色转变——大学创业教育的人力资源。学术资本主义不再以传统的学术逻辑为根基,而是以市场逻辑为依据全面衡量、要求和评价大学和大学教师。这就要求身处其中的大学教师开始由“学者”向“创业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学术成为了其创业资本,通过专利成果的转让和企业任职等方式参与创业活动。这一角色转变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大学创业教育,为大学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机会,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帮助学生参与其学术成果的创造和转让过程,使学生深入体会学术创业过程。(2)为创业教育提供外部信息网络支持。学术资本主义环境下的大学教师很多在企业担任顾问等职位,对于市场化的参与更丰富,对于市场导向的把握也更准确,这对于高校学术的创业指导更能提出实际的、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加强外部信息网络。(3)有利于增加校企合作机会,营造大学创业氛围。对教师而言,大学不止是单纯的学术组织,也是创业的营利性机构,高校可以通过校办企业聘请大学教师,为教师开展校企项目,为学生提供创业机会和环境。总而言之,对于大学教师的身份转换,高校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科研人员这一创业先行者身份及其所持有的学术资本,在继承大学学术自由与自治的传统上,致力于学术发展,为大学创业教育提供信息支持和师资力量。

 

3.组织多样化——大学创业教育的组织保障。组织的多样化主要是从大学内部组织和外部组织两个方面阐述。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大学与市场的界限日趋模糊,大学越来越像是一个混合的、复杂的经济组织。为协调大学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促进师生的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大学纷纷建立了相应的间隙组织,为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创业教育中心、知识产权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企业孵化器等组织机构在大学应运而生,对创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创业教育中心为学生创业活动的全过程提供咨询和服务;知识产权办公室负责高校师生的专利和许可方面的事务管理;技术转移中心帮助师生有效地把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企业孵化器为还是雏形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从而降低创业者的创业成本和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3]。另一方面,作为学术资本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外中介组织则通过协调大学、非营利部门和私有部门之间的关系,为大学创业教育构建了完善的社会网络,建立了政府、高校、企业三者的协作互动机制,促进了知识生产和应用,为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和智力支持。例如基金会等机构为创业教育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资助大学创业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并提供资金帮助教师开发创业教育课程,推动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社会上一些中小企业也参与到大学创业教育,为有创业需要和准备创业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人咨询,提高学生创业的可能性和成功率。

 

三、学术资本主义环境下大学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1.学术传统的坚守。创业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出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这与学术资本主义中追求学术资本化、利益化的目标是一致的,但这却对追求学术自由的大学传统提出了挑战。在学术资本主义浪潮中,大学不能一味以追求资本而进行创业教育,更要学术自守。大学的永恒使命是创造纯粹知识,追求公共性利益而非私人收益。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大学要认清自身定位,将有限的资源用在为核心使命服务的行动上,坚守高等教育的底线,遵循大学自身发展逻辑,超越公司文化中的大学,走进知识社会中的大学,而不要成为企业化的大学。在学术资本主义浪潮下,大学重要的是接纳学术资本化作为一种趋势的合理性,充分利用其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优势,确定“学术”与“资本”的界限,不能一味追求资本利益。要秉承“应用研究不能代替基础研究,职业训练不能代替通识教育,科学专利不能代替公共传播”[4]的信念,对学生进行超越经济价值的创业教育。

 

2.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学要完成创业教育内容,实现创业教育目标,就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这也是保证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参与学术资本主义的教师是大学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并没有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一方面,这些教师主要是通过市场化活动实践参与创业教育,缺乏充实完善的创业教育知识结构体系,在学校层面,创业教育课程还未纳入到全体教师的培养规划中,教师的创业教育意识和创业教育知识的培养是大学面临的一大挑战;另一方面,在学术资本主义浪潮下,应用学科比基础学科更多的参与到市场,为创业教育提供更多机会,大学教师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在创业教育中融合应用学科和基础学科,加强学科对话,交流创业教育经验,是大学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另一挑战。

 

3.校内外组织协调管理,避免“企业化”倾向。在学术资本主义过程中,为了适应复杂化的市场活动,大学内外部出现了协调各部门的间隙组织和中介组织,大学变成了日益复杂的经济体,其管理也开始呈现行政化和企业化特点。这要求参与市场管理的高校职能部门引进校外专业管理人才并提升其相应的管理能力,以期能促进各组织的合作与发展。同时,大学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其教育使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认清大学和企业界之间的界限,根据大学自身发展规律组织各部门关系,避免成为一味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大学,从而保证大学创业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

 

学术资本主义这一现象或浪潮已经不可避免的对高校,教师、学生,甚至整个学术界造成舆论影响,某种程度上,学术资本主义为大学创业教育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大学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学术资本主义为创业教育提供的学术资本、人力资本和环境支持。另一方面,大学如何在坚守传统大学理念的同时,适应自身在市场化过程中的角色转变,规避资本化的利益导向,提升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协调各组织部门关系,实现创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是大学面临的重要挑战。

篇2

一、面临的挑战

当前,县级广播电台既面临着外部环境的种种压力和挑战,也面临着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同类媒体的竞争。当前,同类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县级广播电台除了面临县级的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竞争外,更大的压力来自于相邻市区县广播媒体,还有市级广播媒体、省级广播媒体和中央广播媒体。在新闻宣传上,中央及省市广播媒体“居高临下”,显现出强大的实力和对受众的号召力,县级广播媒体在经济实力、硬件设施上差别很大,处于劣势。而相邻市区县广播媒体市场资源的争夺又异常激烈,导致县级广播电台面临的压力剧增。

(二)其他媒体的挤压。一是传统媒体的挤压。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凭借其自身优势,把广播从主流媒体挤到边缘媒体的位置,广播业受到重大冲击。这个冲击甚至还来自音像、期刊等。不可否认的是,广播在传统媒体中的份额很小。二是新兴媒体的冲击。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运用使得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发展强劲。包括互联网、手机、楼宇电视、移动电视等在内的新兴媒体,以其传播技术、资本、渠道等优势迅速崛起,不断分流原来属于传统媒体的受众和广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表现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有调查发现,我国有三分之二的网民因为上网而减少了对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等)的关注。传统媒体尤其是已成弱势的广播媒体,受到新兴媒体的影响和冲击是不可小视的。

(三)自身存在的问题。县级广播电台除面临外部环境的挤压和冲击外,自身也普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不快。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重视程度,县域经济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但从各地实际情况看,县级广播电台创收状况随着经济发展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普遍存在创收增幅落后于县域经济增幅的问题。这一方面表明了县级电台的市场空间的大小是受县域经济发展决定的,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县级电台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亟需发挥。二是创收手段单一。从目前看,县级电台创收的手段还是以广告创收为主,占到电台收入的80%以上。由于面临着其他媒体对广告空间的挤压,使得县级广播电台广告市场空间不大,在这样的情况下,靠广告“单打独斗”,力量显然不够。近些年,一些县级广播电台尝试了不少办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远远不够,创收手段单一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面临的机遇

在看到面临的挑战与困境的同时,我们更需要看到,县级广播电台的发展也有着难得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新技术发展给广播开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代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广播的更新换代和技术转型,从而给广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比如数字多媒体广播,可以在地面高速移动的状态下高质量地接收声音、数据信息。因此,户外活动者,公交、火车、甚至飞机等交通工具使用者都可以使用数字多媒体广播;网上数字广播,可以实现全球覆盖,受众可以自由选择节目,并实现同步交流,这些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受众参与节目的需求,改变了以往听众只有通过热线电话与电系的方式。

(二)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得广播产生了新的传输方式和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科技制造出的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既是广播的对手,又是广播的盟友,他们不像电视那样具有排他性,而是给广播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弥补了广播的不足。广播与新兴媒体实现“融合”,至少能体现三大优势:一是通信技术使广播彰显机动快捷的优势,随着卫星电话、手机等移动无线通讯工具的普及,一部手机电话就可以在无线信号覆盖的任何角落随时发回现场报道。二是手机短信使广播扩大了与听众的互动,听众参与机会的增加,互动性的提高,极大带动了收听率的提高。三是互联网使广播的功能得到延伸,广播与互联网联姻后,广播电台播出的声音版节目就有了文字版和图像版,主持人可以在网上节目预告、征求听众意见、讨论问题甚至聊天。

(三)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县级广播电台市场空间扩大。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的提高,为广播拓展了空间。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县域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服务业日益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媒体的经营收入,“大河有水小河满”,县级广播电台近几年收入的提升是与县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二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有车族”数量猛增。车辆的增加扩大了广播的收听群体,扩大了广播的影响力。有人说,现在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是广播电台发展的一个“黄金机遇期”。

三、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对策建议

篇3

科技情报机构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科技情报机构工作方式必将受到很大的冲击。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服务工作都在网上进行,特别是Internet产生了全新的服务方式、新的情报概念,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对科技情报机构的传统服务方式提出了挑战,并且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已经改变了科技情报机构信息整理、加工和利用的方式。面对严峻的挑战,科技情报机构如果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文献信息整理、加工和利用水平上,不仅会失去事业发展的机会,而且终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退出历史舞台。计算机管理代替手工操作已经在科技情报机构成为现实,而对网上信息源、用户及信息加工手段的研究应成为情报学理论研究的主题。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科技情报机构现代化的步伐。作为知识宝库的科技情报机构,理应成为优秀人才的汇集之地,但由于外部的和内部的各种因素,科技情报机构人才普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尤其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情报研究人才。在实践中,人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不懂Internet的人就不是真正的科技情报工作者,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科技情报机构工作人员必须要走完从书本式服务到网络数字服务这个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情报机构应当有所作为,把握知识经济时代的机会,实施吸引优秀人才战略,大力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信息人才,不断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使科技情报事业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2、知识经济时代为科技情报机构带来了发展机遇

(1)知识经济时代的决策支持研究为科技情报机构带来了发展机会。决策支持就是帮助决策者利用知识进行辅助决策的过程,能够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科学决策的作用在知识经济中有日渐增强的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决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科技情报机构既是知识汇集的宝库,又是决策支持研究机构,因此,科技情报机构应当把握住知识经济时代赋予的机遇,大力开展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特别是决策支持研究,开展国家级或地区级科技政策、科技发展战略和重大科技项目等决策支持研究,充分发挥科技情报机构的优势和作用,为国家或地区重大科技决策提供决策支持服务,使科技情报机构成为科技领域重大问题的研究中心或科技思想库,从而不断提高其应有的社会地位。

(2)知识经济时代为科技情报机构建设特色数字资源提供了发展机遇。知识管理的基础是各种数字资源库的建设,这就为科技情报机构带来了发展的机遇。知识经济的支柱是现代信息技术,因此,科技情报机构应当抓住知识经济时代这一重大机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展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的建设,纵向与国家、省、市科技情报机构资源共享,横向与各兄弟科技情报机构资源共享,形成覆盖全国的独具特色的数字资源库群,使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最终形成整个科技情报机构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断提升科技情报机构系统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3)参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科技情报机构把握知识经济时代机遇的重要途径。知识经济是创新性知识在知识中占主导、创意产业在知识产业中占主导的经济形态。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逐步深入,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科技基础条件日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显示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科技基础条件已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广泛征求科技界意见的基础上,启动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该平台的建设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科技情报机构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中大有可为,参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情报机构发展的重要机遇。

篇4

关键词:网络经济环境;科技期刊;编辑

中图分类号:F240;F2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5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119-02

随着全球电子网络覆盖面的日益增大及国内网民呈几何级数上涨,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之后,网络成了新兴的传播媒体。从传播方式看,网络技术具备了各大传媒以文字、图像、声音同时发送信息的特点,高速、高质、超量、多样化、跨时空、超文本、可检索、交互性、双向传播等特点尤其为大众所喜爱。网络经济环境的发展和壮大给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由传统模式向网络模式转化带来了发展的挑战,同时也带来发展的机遇。期刊编辑工作应顺应时展要求,改变编辑观念,不断完善编辑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加快网络化进程,利用网络技术彻底改变编辑工作的传统模式,以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将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网络经济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挑战

1、面对网络经济环境,改变思维方式

网络经济环境的产生对传统传播媒体提出了挑战,但它并不是取代传统传播方式。编辑工作中富有创造性的总体设计、选题、组稿等工作只靠电脑是不可能完成的。而是与以往传统的方式共同开拓、满足新的需求,网络经济环境为大众传媒的生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编辑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出现了较大改变,必然导致思维方式的改变。面对这种情况,科技期刊编辑要不断与时俱进,加强学习,要有比较充实的网络知识,要在应用网络知识中不断创新和完善科技期刊质量,力争赋予科技期刊新的宗旨和内涵。以读者群来定位选题,围绕刊物自身的性质和特点策划编辑内容,将前沿知识信息深加工,尽量做到体现自身特色,成为最优秀的文化成果,以提高期刊在新时期的先进性、竞争性和创造力。

2、对信息研究和深加工带来挑战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是信息研究,也是一种信息精深加工的过程。从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实践来看,对文章和作品信息的精加工或深加工在其过程中是必然存在的。编辑工作的特性决定编辑对信息使用的范围、研究的深度有所不同。一方面,学术水平是对科技期刊质量要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特性决定了编辑对信息研究的必然。学术水平高的期刊注重科学性、指导性、创新性并举,其论文水平应处在该学科领域的前沿,代表该学科的发展方向,需要对信息深加工和精加工。这对编辑平时的知识素养要求较高,还须编辑对信息进一步筛选、研究和控制。因为当前学科发展迅速,仅靠编辑本身的知识结构来组织与选择稿件显然是不现实的,还需要对信息的进一步加工整理。另一方面,科技期刊的时效性很强,出版速度快,为保证其时效性,要求编辑在遴选论文时,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做好该领域的信息研究,在合理的市场预测、网络发展态势预测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前沿和学科发展的动向。

3、网络经济环境复杂,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定位要准

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和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适应网络经济环境的要求,实现科技期刊计算机信息化处理是必然的趋势。但网络经济环境下,信息多元化、复杂化,往往造成信息筛选的难度。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在复杂的信息中鉴别和选择有用的信息,发挥文化主战场的地位,是科技期刊编辑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对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来说,牢牢把握刊物出版导向是最有效和具体的方法。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目的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以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科技期刊产品的舆论导向作用没有改变,编辑的职责没有改变。科技期刊编辑在社会改革、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冲突的环境下应该而且必须担负起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职责。

4、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充分利用网络数字化编辑工具

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数字化编辑是网络经济环境下科技期刊发展的一个方向。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求编辑应该是能够对网络熟悉并能有效从中提取信息的编辑,也就是所谓的“驾驭网络”的新型编辑。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相关的网络技术,来完成编辑的选题工作和组稿工作,使稿件达到规范和美观,以符合版面工作要求的效果,这也应该是编辑工作的特色。钻研网络是对的,但如果因为深入钻研网络,进而构建网站、制作网页等网络工具,而忽视了编辑本行业工作的特色,把编辑变成为网络专家,也是不提倡的。科技期刊编辑应该使数字化技术成为自己做好本职工作的有力工具,而绝不能因其是“新工具”,便为工具所役和失去本来编辑工作的应有之意。

二、网络经济环境为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带来的机遇

1、专业论坛为科技期刊的作者群建立提供了机遇

可以通过网络上的专业论坛,快速建立作者群。浏览国内外各大专业论坛的网站,根据发帖内容鉴别潜在作者并与之交流刊物的发展动向,短时期内可积累一批流动性的作者,缓解稿源紧张问题。并经过一定阶段的信息筛选,把一些流动性的作者发展为一批优秀的适合刊物发展的长期合作者。并通过测试交流后获得有价值的文章选题。这种借助网络与作者交流的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具有突破地域界限、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与作者进行广泛交流和沟通的优点,并通过对作者的职业、年龄、学历、地域等信息的了解,对作者写作能力的了解会更全面、具体,交流也会更有针对性。

2、丰富的网络图库和快捷的专业查询为编辑工作者的专业知识积累提供了机遇

网络图库基于某个平台,采用一系列的运行环境,其安装简单方便,只需将程序上传至服务器后即可使用。强大的后台管理可以任意添加、修改图片类别、图片上传、图片管理、图片处理等问题。无需专业知识就可以轻松管理建设自己独立的网络平台,适合科技期刊编辑的查询、校对功能。对于专业性较强、科技含量较高、更新速度较快的科技期刊来讲,编辑特别是青年编辑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应对不断变化的编辑工作,制约着对稿件质量的判断、选题方向策划、理论知识纠错等各项工作高质量地开展。虽然书刊阅读是积累知识的一个好方法,但使用网络和论坛等工具更加快捷方便,得心应手,能迅速补充理论知识的不足,在编辑工作中受益良多。

3、信息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期刊出版过程的发展带来机遇

随着信息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以数字网络出版、数字印刷为主体的新型出版业高速发展,期刊出版正从文字到声像、从平面到立体方式发展。可以说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纸质出版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推动了出版业向传统纸质品方式与现代多种媒体结合来共同发展的方式转变,使科技期刊出版全过程的信息传递发生根本的变化。计算机网络在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方便快捷、信息量大,大大提高科技期刊的编辑质量,融收集、调研、检索、报道和服务于一体。一方面,约稿方式发生了改变,通过计算机网络向作者约稿,选择具有应用性、创新性的课题作为目标稿件;另一方面,作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论文,以验证论文资料来源的可靠性,还可通过邮箱随时与编辑沟通,查询反馈意见。再者,编辑通过查阅专业数据库资料对来稿进行审查,并通过网络向审稿专家征询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修改。还可直接在网上进行编稿、校对后传递给印刷部门,缩短编校工作的流程周期。

4、网络经济环境提供了科技期刊的发行平台

科技期刊的网上刊发是无纸化办公的重要的形式,打破了传统发行体系,摆脱了传统纸制品等载体的限制,使发行方式发生根本的改变,使出版产品能更快地与读者见面。网络系统使编辑流程网络化,提高了数据使用的方便性。稿件到来时,责任编辑可凭借网上信息及时查询处理意见、计划安排及处理时间,可以很方便地记录稿件的踪迹,得到稿件的处理结果。但目前,网络版与印刷版还不能相互代替,只能互相补充。因为读者上网查阅文献大多需要付费下载,并且各地拥有的数字化平台资源不同,决定了对一般读者而言,查阅文献全文、全刊缺乏网络平台,仍将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所以,印刷版期刊还将长时间存在。网络版和纸质版将依托各自的优势而拓展各自的应用领域和生存空间。

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应该调整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把更多的精力转向选题策划等创造性劳动中来。借助网络提供的各种信息处理工具,编辑可以摆脱繁多的重复性劳动,追寻科技期刊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对每一位科技期刊编辑的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1]杨湘华.利用网络技术实现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变革[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 (06):1007-1009.

[2] 程旭.信息时代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J].编辑学报,2002,(08):254-256.

[3] 朱建伟.编辑学研究网络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编辑之友,2006,(04):39-40.

篇5

对此,埃森哲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全球企业的商业实践,提出了新的企业发展与产业变革理论――大爆炸式颠覆理论。我们认为,在数字化时代,企业的发展不再延续过去对称的正弦曲线,而是在短期内爆发式激增与潜在的骤亡,企业的生命周期正在缩短。

为了了解企业是否准备好应对数字化颠覆,2016年2月,埃森哲调研了11个国家、10大行业的561位首席战略官,这些企业的营收规模均在10亿美元以上,其中有9%的受访企业总部设在中国。结果发现,全球范围内,93%的受访首席战略官都认为,数字化颠覆会在未来5年显著影响所在行业;中国受访企业中,也有高达94%的受访者意识到数字化颠覆迫在眉睫。

颠覆时代到来,企业准备好了吗?

调查发现,面对数字化趋势,企业显然准备不足。全球范围内,只有不到20%的受访者对突如其来的行业变革做好了准备。而中国企业中,也仅有不到三成的企业做好了应对准备。

机遇往往与挑战相伴而生,数字化颠覆力量的背后,实际上蕴藏着无限的机遇和价值。埃森哲2016年针对11个国家数字经济的研究表明,提高劳动人口的数字技能、增加数字化资本投入和培养良好的数字化市场发展环境这三大举措,可以有效捕捉到数字红利。如果中国合理优化这些条件,到2020年,数字化将为中国GDP带来3.7%的增长,相当于5270亿美元。

此外,我们针对数字技术对行业的影响,做了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数字技术为各个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能推动各行各业实现突破性发展。

以物联网技术为例:在制造业领域,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能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监测企业生产活动、降低故障风险;在能源领域,物联网将能源需求端和供给端建立起实时联系,优化能源匹配和共享;在医疗领域,医务人员可以通过智能互联设备对病人进行追踪,实现远程医疗,并对突发状况及时做出响应。

埃森哲预测,从2015年至2020年,对中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六大行业:汽车、工业设备、基础设施和交通,自然资源,消费品和消费者服务,电子和高科技,化工和精炼石油,金融服务的数字化产出平均增长将达到60%。

企业应该做些什么?

面对数字化带来的巨大机遇与挑战,企业应做什么样的准备?过去数年,埃森哲每年都会《技术展望报告》,预测未来3到5年的重大技术和商业趋势。

2016年预测的趋势分别是:智能自动、柔性团队、平台模式、预见颠覆以及数字道德。在这五大趋势中,平台模式颇受企业关注。在上述全球首席战略官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为应对数字化颠覆,数字化领军者中有88%在投资平台模式,而数字化跟随者中只有42%投资平台模式。

在数字化时代,平台模式最先发轫于互联网和高科技产业。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淘宝、Facebook都是数字化时代平台运营模式的典范,并在商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2015年世界上最大15家平台企业的全球总市值已高达2.6万亿美元。

同时,平台企业积极布局进入其他行业也给传统企业带来了的竞争压力。这些因素使得平台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产业所认知并重视。分析师预测,未来三年里,将有逾50%的大型企业会创造或者与平台展开合作,产业云的数量将从现在的100余个增加到500个。

埃森哲近期针对中国企业的平台模式调研显示,82%的受访企业认同平台模式对于自身产业有着重要影响,其中更是有12%的受访企业认为,平台模式会颠覆所在行业。可以说平台经济的序幕已经拉开,对传统产业企业而言,如不去积极了解,拥抱平台模式,则未来的腾挪空间会越来越狭窄。

平台模式的四大机遇

具体而言,我们认为平台模式能给传统产业带来以下四大机遇,平台模式在帮助中国企业由大变强、寻求增长新动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创新商业模式,获得新的增长动能

企业不仅能通过平台引入外部供应商和客户资源,获得新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平台模式能帮助企业在与平台参与者的互动中探索出新的商业模式,特别是产品加服务的模式。这方面已有先例可循,比如在苹果公司2016年第二财季的财报中,硬件之外的服务收入已达到其总营收的11.85%。

2、加速创新,推进产品和服务差异化

平台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有关客户需求的深刻洞察,企业可以基于这些洞察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与定制。比如,汽车厂商通过车联网平台将搜集到的车辆与驾驶员驾驶习惯数据分享给保险公司,帮助其实现精准的车险费率计算,给车主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平台将研发和生产环节与外部合作伙伴和客户对接,实现开放式创新和C2B的定制。

3、提升运营效率,改善赢利水平

平台模式能显著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这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相关各方之间的直接互动减少了交易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沟通效率。其次,平台模式带来的资源共享,一方面提升了企业内部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平台更高效地获取外部人才、物料和客户等资源。比如,通用电气将Predix平台上的数据对第三方开发者开放,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利用这些数据积极创新,从而提升了创新效率。

4、打造企业敏捷性

企业拥抱平台运营模式,将从多个方面提升其抗御风险、应对颠覆性竞争的能力。平台模式让企业与客户和平台伙伴直接互动,让企业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的需求变化。其次,与平台伙伴的合作,也使企业内部组织架构更加精减,更加聚焦于核心竞争力,业务扩展收缩也更为自如,因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更加敏捷。

企业如何打造平台模式?

平台模式和传统商业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商业模式是以自身控制的资源为主的线性价值链,而平台模式则是要利用外部资源建立一个由所有平台成员组成的价值网络。基于这一认识,企业要建立平台模式,需要完成三大转变。

首先是企业角色的转变,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企业扮演的将不仅是一个生产者或者交付者角色,而是整合、协调和管理的角色。例如电商平台连接了商家和消费者,在撮合交易的同时,还有一套好的平台治理机制来协调、管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

其次是价值创造对象的转变,企业服务对象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客户,而是要为平台上的所有成员创造价值。例如,微信的服务对象不仅是消费者,还有开设帐号的自媒体,出售商品的商家和投放广告的广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