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学护理范文

中医学护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医学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医学护理

篇1

(1)外科学总论部分有很多疾病都是依据中医学知识来治疗的

例如:麻醉方面,历史上曾有华佗使用中药汤剂麻沸散进行麻醉;外科感染方面,一些局部感染可以使用消肿散、鱼石脂软膏、芙蓉膏、黄金散和玉露散等药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消退肿胀;烧伤病人的护理方面,Ⅰ°烧伤使用京万红软膏治疗,II°烧伤使用湿润烧伤膏和麻油纱布包扎治疗;毒蛇咬伤使用季德胜蛇药治疗;肿瘤治疗五大手段其中就有中医的扶正祛邪、通经活络、化瘀散结、清热解毒和以毒攻毒方法。

(2)外科学分论中与中医学有关的内容包括乳腺囊性增生病可以口服逍遥散和小金丹等中药治疗

肠梗阻病人可以使用大、小承气汤,针刺双侧足三里等方法通便;痔疮治疗使用马应龙痔疮膏,苦参汤坐浴;胆石症治疗使用消炎利胆片、消石片、消石散等药物;胆道蛔虫病使用乌梅汤驱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使用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尿石症使用金钱草颗粒利尿驱石;骨科病人护理涉及中医骨伤学知识;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采用中医推拿、按摩、理疗等方法。

(3)皮肤病和性病病人护理也涉及许多中医学知识

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就提出治疗湿疹采用“浸疮,黄连粉主之”的治疗之法;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可以使用中药雷公藤;系统性红斑狼疮采用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的方法,用雷公藤、青高素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治疗,还可口服火把花根治疗;色素性皮肤病(如白癜风)使用中药丹桃冲剂配合黄芪口服液治疗;银屑病可以使用一些凉血解毒、活血化瘀的止痒方剂(黄连解毒汤和五味消毒饮)治疗。

2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的优势

2.1培养护生人文素养

中医作为国粹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一脉相承。中医的诸多理念就是从我国古代哲学中衍生而来的,譬如阴阳五行理论、相生相克学说、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等。故《素问》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也。”指出学习中医者须通晓天文、地理和医道等。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渗透中医学知识,进而温习中医历史,讲叙如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中医名家的故事,无疑对提高护生人文素养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弥补医学院校人文气息薄弱的缺陷。

2.2促进护生身心健康,为护生人生导航

我校护生绝大多数是女生,在教学中讲授一些中医学知识,可以教会护生预防和治疗感冒、腹痛、痛经等常见病,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抵抗力。在讲授西医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古代中医名家的经历和治病救人的事迹,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吸引力。

2.3培养护生严谨的医学态度,树立整体护理理念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这与现代外科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在外科护理学课堂上讲授古代中医名家严谨的工作作风,对于培养护生认真的医学态度具有积极作用。现代护理注重整体护理,以实施护理程序为方法,恢复健康为目标,为病人提供计划性、连续性、系统性、全面的涉及身心、社会、文化综合因素的优质护理。中西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整体护理要求,对于促进病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中医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经验,并且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历来讲究医护不分家,强调“三分治,七分养”,这也符合整体护理观念。

3外科护理学教学中中医学知识的渗透方法

3.1邀请中医护理学教师参与集体备课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集体研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订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的一系列活动。邀请中医护理学教师参与外科护理学教研室的集体备课,让其从中医角度阐述外科疾病治疗方法,而外科护理学教师也提出建议,希望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注入外科疾病中医治疗方法的讲解。这样的备课别出心裁,使教师受益匪浅。

3.2鼓励学生参加继续教育学院的中医职业技能培训

我校继续教育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开展了诸如中医按摩、中医针灸和中医推拿等项目的职业培训,并且可以授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和级别认定证书。应动员和支持护生参加这些培训,使护生医学技能多样化,成为拥有一本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多本职业技能证书的人才,而这些技能也可以在外科护理中得到应用,如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等。

3.3改革外科护理学教材,适当增加中医治疗和护理内容

目前,我校高职护理专业使用的外科护理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外科护理学》(2版),该教材实用性强,内容翔实,但缺点是对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方法介绍较少。可在“骨科病人的护理”章节适当增加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让护生了解中医治疗骨伤的方法;对肿瘤病人的中医护理方法只用一句话带过,没有详细讲解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和药物,护生普遍希望能适当增加这部分内容。因此,可在适当的时候编写校本教材,增加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内容,从而适应新形势下复合型护理人才需求。

4结语

篇2

[关键词] 护理;中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b)-102-02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开设《中医学基础》的目标是让业已形成现代医学观念的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不同医学体系对生命的认知差异,进而拓宽学生的临床视野,优化思维方式,丰富诊疗手段。然而,对于中医知识的困惑和无所适从,使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很难实现。如何让背景知识极度匮乏的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有所得,进而能学以致用,是富有挑战性的一个问题。将学生的专业特点、情趣爱好、思维方式与中医学的学科特点有机结合,能够提高这门课的授课效率。

1 引经据典,教学生熟悉中医文化

中医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承载这门自然学科的精髓。对传统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这无形中提高了学习的门槛。加之以往主修的现代医学注重实证,想要完全理解人文因素浓厚的祖国传统医学实非易事。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生命科学,中医学只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壤之中,才会根深叶茂,本固枝荣[1]。有鉴于此,指导学生熟悉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贯穿《中医学基础》教学的一条重要线索。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刻意将中医学的发展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授医史的时候,介绍历朝历代的名医,并特别指出其中一些大医多有弃文从医的经历或是德艺双馨,他们在文学和医学两个领域都能独领。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记载了数十种药物的形态、性味、功用以及栽种方法;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的唐人孙思邈年少得志,官居显位,后中隐于市,潜心医药,留下传世之著《千金方》;南宋爱国主义大诗人陆游,早年立志光复中土,仕途失意后,转而研修岐黄之术,著书立说阐发中医理论,并身携药袋深入病家为人治病。再如,学生们对“阴阳八卦”和“相生相克”等表述有浓厚的兴趣。笔者就在介绍相关章节的时候穿针引线、深入浅出,将文化与现象联系起来。同学们知道抽签的时候抽到下下签不好,但不清楚什么才算是下下签。笔者就借用八卦之中“否卦”的卦象抛砖引玉,结合阴阳学说之阴阳互根互用理论对其阐释。笔者还时常引用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诗词或文学典故片段,让大家在“玩文弄字”的同时,体味诗词文化中所体现的朴素的医学思想。比如,在解释“春之主气是风”的时候,以“吹面不寒杨柳风”来印证春天是一个多风的季节;在说明“思伤脾”的时候,引用“为伊消得人憔悴”证明过度的思虑对脾胃功能带来的影响。用范进中举的故事来说明“喜伤心、喜则气缓”,用林黛玉的结局来说明“悲伤肺,悲则气消”。在讲授过程中,笔者努力引导学生暂时摈弃习得的西医思维方式。通过讲授鲜活、有趣的传统文化内容,在同学们头脑中建构中医的思想理论。

2 触类旁通,教学生认识中医现象

“天人合一”道出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基础上的传统医学具有的特点。高深的理论,需要从业者具备不俗的悟性。自古以来,医家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都非常重视启迪学生的智慧。在笔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特别注重对学生思维潜能的挖掘。中医研究的对象都是生活在自然界的人,研究的范围包括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病因病机和防治原则。既然中医研究的是活体的人,那么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采取因人施教的方法,通过取象比类的方式,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艰涩难懂的中医理论。对于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体验,学生往往心存疑虑,他们迫切希望从中医的角度得到合理解释。利用这一契机,可以在讲授过程中巧妙对比和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深入分析生活经验中透射出的中医学原理,引导学生进行推论、发散,从而获得新知识、新结论。比如,在介绍六致病具有外感性的特点时,学生熟悉病邪从口鼻侵入的起病途径,对于病邪易从皮毛侵入不得其解。这时,可以提示大家回忆自己的感冒经历,想想是不是晚上不盖被子也会感冒,进而找出发病的原因,从而解除学生们的疑惑。再如,火邪致病具有“其性炎上”的特点。联系平素耳闻目睹的“上火”现象,指出自然界中的火都是向上的,没有谁看到火是向下的,这也就有了“上火”之说。平时我们感受到的口舌生疮、心烦失眠,牙龈肿痛、口臭、吃得多且饿得快,目赤口苦、头痛眩晕等现象,实际分别是心火上炎、胃火上亢、肝火上炎带来的后果。又如,在介绍湿邪具有“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的致病特点时,询问“为什么饭前大量饮水会影响食欲和适量”;在阐述“气随津脱”的理论时,提出“为什么中暑的患者在大量出汗后会精神疲惫、四肢倦怠、少气懒言”。通过生活体会和生命现象的结合,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中医现象无处不在,亲身体会到中医学的返璞归真。

3 学以致用,教学生用中医理论指导护理工作

中医学是在古代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指导下,形成、发展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传统医学[2]。与西医理论来源于各种实验不同,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中医理论多来源于临床实践。前贤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就充分体现出临床实践在中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3]。中医是“非常私人化的经验医学”。在具备基础的中医理论后,这种个体化的医疗模式可以合理地运用到常规护理的各个环节。例如,在对患者进行日常起居护理的时候,可以根据患者的病证特点来安置床位、调试病室光线和温度。具体地说,寒证、阳虚证患者多畏寒怕风,宜安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内,使患者感到舒适;湿盛患者,房间湿度宜低;燥证患者,湿度可略高些;热证、阳亢的患者,病室光线宜暗;痉证、癫狂证者,应用黑窗帘遮挡。此外,要嘱咐患者随四时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而增减衣被。春时不可遇天气转暖而顿减衣被,夏天不要当风乘凉,秋天不宜大汗淋漓,冬天最好减少室外活动,避免风寒。这些蕴含中医理论的起居护理,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如,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中医学的“七情”理论。俗话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常人的情感尚易波动,何况身处窘境的患者。对初入院或病情反复的患者,可运用“情志相胜法”等传统心理干预方式,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使患者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具体地说,医护人员一定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安慰同情患者的病痛。除自己的语言、态度外,还应重视病室环境和患者周围的人和事,全面进行照顾。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护理。通过开导法的运用,可解除患者不良的情绪,从而使患者心境坦然,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机条达,气血调和,脏腑气血功能旺盛,促使疾病早愈。再如,中医强调“三分药,七分养”、“食补胜于药补”,在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的时候,运用中医学的食疗理论,能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具体地说,根据中医学的“五味”理论,实热证的患者,宜食用苦味的药物;慢性虚损性疾病的患者,宜食用甘味的药物;多汗、二便失禁的患者宜食用酸味的药物。另外,在食疗或药疗时,中医还强调“忌口”。例如,黄疸患者忌食油腻;温病高热患者忌食辛辣荤腥;脾虚泄泻患者,忌食生冷瓜果;产后、经期忌食寒凉食品。服用中药一般忌嗜茶,服参类补品,忌食萝卜,服蜂蜜忌葱,食天门冬忌鲤鱼,鳝鱼忌犬肉等。

中医学的价值和生命力源于其本身内在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于那种深层次的、对人与生命和自然的尊重[4]。结合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必定能使他们能够在临床工作中创立一个与医师、患者良好沟通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贾秀敏.高等中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5):416-418.

[2]李柏.浅谈《中医基础理论》课的兴趣教学[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6):643-644.

[3]沈玉洁.我国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7,4(4):89-91.

篇3

1.中医护理在现代医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养生、疾病的预防、治疗疾病用药的副作用愈来愈重视。而祖国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经验,在这些方面有独到之处,从古到今重视整体观念、天人合一、治未病的思想,许多中药经研究能调节人体免疫系统,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有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例如中医针灸、推拿、拔火罐、刮痧、耳穴等护理具有现代护理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目前社区护理正在蓬勃发展,众多老年人迫切要求了解传统的中医护理知识。许多传染性疾病正在危害人类健康,例如甲流、手足口等疾病,这些传染性疾病重在预防,而中药在这些方面发挥了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此,中医护理在现代医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为人类疾病的预防及护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课程设置的体会

一般本科护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能在各级医院、基层、农村医疗单位从事临床护理及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等工作。而中医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在疾病的临床治疗、护理、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出的护理人才,应该在掌握现代护理观的基础上,掌握最基本的中医护理知识,更好地将现代的护理观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以满足社会对中医的渴望,适应当前社会医学的形势。然而目前很多医学院校本科护理专业将中医护理学设置为考查课、选修课、甚至不开设这门课程,那么培养出的护理专业的学生连最基本的中国传统医学知识都不懂,或者了解的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该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的缺乏或缺陷,就很难适应目前社会医学的形势。建议医学院校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本专业师资状况水平,逐步开设这门课程,并逐步将中医护理学列为选修课、考查课、考试课课程体系。

3.中医护理学教学体会

3.1 加强中医传统治疗与护理方法的教学与实践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预防保健及社区护理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的一方面,同时也是用人单位看重的重要知识领域。然而在预防保健及社区护理方面,中医传统治疗及护理方法例如针灸、推拿、刮痧等,疗效较好,较西医预防及治疗无明显的副作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社区的喜欢,已经成为康复保健治疗的重要部分。鉴于此医疗护理人员就需要掌握中西医结合的知识理论体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课程中就应突出对中医传统治疗与护理方法的学习,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并且加大针灸、推拿、刮痧等方法的实践力度,可以到实习医院进行见习观摩。

3.2 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即PBL教学,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基于本科生思维能力较好,反应较为敏捷,自学能力较强的特点,可以将中医内科疾病的护理采取此方法的教学。具体是提前选出病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将病案及讨论的问题告诉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收集资料。几天之后进行病案分析与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患者病因病性、辨证分型、邪正盛衰、治疗的原则,从而提出该病人护理对策、健康指导等内容,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对问题进行补充或纠正。

3.3 提到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大多西医院校将中医护理学设在西医基础医学之后,学生学习了解剖学、生理学等实证科学之后,将会不适应中医的思维模式,认为中医难学、较为枯燥乏味、甚至认为中医是唯心的,缺乏科学性,对中医的学习缺乏兴趣。鉴于以上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得当及灵活性。一方面例如在导论章节强调中医存在的必要性,中医及西医在治疗疾病上的区别及各具的特长,阴阳学说的科学性、甚至国外医学专家潜心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现状,还可适当介绍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成果,来激发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好奇心以及自发的对中医产生热爱,让学生了解中医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及对祖国医学的认同感。一方面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上要下功夫,多穿插图片,视频等进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理解。例如在阴阳学说章节加入阴阳太极图,五行学说章节插入现实生活中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四诊章节中插入不同病人的舌苔、面容以及脉象的图片,中药插入讲中药的彩色图谱,方剂插入方剂中每一味中药的图片,以上这样就更加简单、直观的容易被学生所掌握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在中医护理整个教学环节中,最好将西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篇4

    制定具体完善的教学计划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计划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护生入科前带教老师根据学校和护理部的实习计划,针对中医科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分中医理论知识与中医护理操作训练,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方法追求多样化,注重学生思维型和能力型培养,开启了启发式、讨论式、小讲课、角色扮演、批判式等多种方式教学[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护生的参与意识,调动护生的内在潜能,也符合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人类具有先天的学习潜能,教育应当将这种潜能激发出来,成为护生的内在动力,使之成为自发指向的学习者”[3]。

    做好护生入科教育为帮助护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带教老师要热情接待,详细介绍中医科病区环境、病房结构、治疗室、操作室布局,技术设备及物品的摆放等,使护生尽快熟悉环境,尽快适应角色,增强自信心,为临床实习打好基础。详细介绍科室的中医特色:中医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治疗既考虑局部,又采取扶正培本的方法。中医护理也具有整体护理的鲜明特点,指导护生运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原则,通过望、闻、问、切了解患者的生活起居、身体机能、心理状态、舌苔、脉象、体质、治疗用药等情况,分辨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根据缓急,扶正避邪,因地制宜,辨证施护,辨证施教。

    严格带教过程的管理注重护生对中医护理兴趣的培养,培养护生对中医临床护理的兴趣,不仅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指导老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护生刚接触到中医临床,对中医的阴阳、五行、舌诊、切脉、经络、百草等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临床教师要抓住护生的学习热情,重点运用生动的事例,介绍中医治疗、中医护理在临床治疗、养生、保健、心理调护等方面取得的应用实效,与护生共同探讨现代中医在国内外的发展前景和巨大潜力,激发护生探索中医的渴望。同时让护生参与临床特殊病例讨论、护理查房、护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护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规范中医护理操作流程,标准参照文献中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把临床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如中医的“四诊”、拔罐、中药灌肠、中药导入治疗、针灸、艾灸、熏洗等操作制成多媒体形式,增强直观性教学,强化护生在进入临床操作前的中医护理操作规范。在临床实际操作带教中,带教老师对各项操作要认真讲解步骤、要点、注意事项,指导护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做到多示教、多提问、多鼓励,在“放手不放眼”的监控下,创造更多机会让护生独立操作,提高护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习期间,困扰护生最常见的问题是“师生关系”,带教老师要经常主动与护生沟通,了解她们的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需求,正确给予指导和帮助,及时征求护生对教学计划内容及进度的意见,及时做出调整[4]。在护生出科前,召集护生对本科室带教情况进行总结,评选出优秀带教老师,鼓励护生提出带教过程中的不足。科室将护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归纳、总结,积累带教经验,改进带教方法,提高带教质量。3.7严格出科考核护生入科时带教老师便将考核项目分发给护生,让护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提前准备。考核分理论与实际操作两部分,学生出科前由带教老师按要求和程序对护生逐一进行考核、考试,将成绩当面告知学生,记入护生实习档案,对不合格者,给予护生一定期限重新补考,直至合格。

篇5

为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技术进步的形势,促进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护理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护理理念、工作内涵、专业技术和服务领域得到一定发展;护理教育从单一层次的中等护理教育逐步转向为中专、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建立了护士执业准入制度。高职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新形势下对《中医护理学》这门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一个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的方向决定《中医护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

护理人才培养方向,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高新技术在诊疗工作中的运用,临床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护理在急危重症、疑难症患者的救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日间病房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面向农村基层及城镇社区,面向各医药行业,面向各级医疗机构的医技岗位,面向各级各类康复保健机构,以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为中心,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技能型、劳动服务型的全方面发展的专门护理人才。而衡量高职教育毕业生素质的标准主要是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和技能及综合素质。由此可见,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及时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其发展的动力源于行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要求和变化。

在我国广大农村,仍普遍存在技术力量薄弱、设施简陋、人才匮乏等问题。这就决定了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广大农村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而培养适合农村基层工作、能中能西、能医能药、能防能护的“学得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就是势在必行。

2、《中医护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路

2.1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要特别突出技能培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基础理论教学本着“必需、够用”为度。要使学生明确自己毕业后的职业定位,使学生明白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使自己拓宽就业渠道,从而使其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达到增加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又能使学生自觉地早实践、多实践。亦可根据中医学的特点,边学习理论,边实践。或直接从临床见习入手,再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带领学生深入基层,参加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等途径,强化能力培养。使《中医护理学》课程从以往的知识―能力型,向知识―能力―素质型教学模式转变。

2.2授课形式多样化

教师课程讲授应改变传统主动教、被动学的单一模式,应以课堂讨论、启发式提问、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开拓学习思路,增加学习兴趣,在理解中记忆,活跃课堂气氛,避免学习过程中的枯燥乏味。采用多种教学模式。除常用课堂教学外,还可带学生参观中药标本实验室、药用植物院、甚或是中药种养殖生态基地等形式,使学生在课堂外也能学习。在生产与学习实践中搭建桥梁,不但能拓宽知识面,加强记忆,更能方便学生更早地参与到实践中,走向社会后就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通过图片视频看到中药的鲜药、成药、饮片等性状以及中药的产业化发展,便于通过形象记忆加深印象。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所以还应根据中药性能的分类,讲授相关的常用食物的性味和中医食疗的基本知识。

2.3增强实用技术的教学

篇6

【关键词】 中医护理 教学 辩证施护

近代中医护理仍坚持辨证施护的原则,根据疾病的病因给予不同的护理,加速疾病的痊愈。如清・郑树圭在《七松岩集・淋浊》中,对“气淋”的护理强调“只宜静养”,这是根据气淋的病因而制定的,而“砂石淋”的成因“属郁怒伤肝者多”,所以在护理方面应“戒气省劳,绝欲为第一”。《万应经验良方》对伤寒的护理,根据感受寒邪之因,在护理上提出“惟宜密室避风,勿食粥饭米粒,静谨自守,只以姜汁热酒,或姜茶等类与饮,待七日传遍经络,虽不服药,亦自然痊愈。”又如,泄泻病因属脾胃虚弱,或外邪困脾而致,因此《王氏医存》对泄泻病人特别注意食物的消化,提出“凡饵汤药,萁粥食、肉菜,皆须大热。熟即易消,与药相宜,若生则难消,复损药力”。在施护方面坚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如《万应经验方》对阴症腹痛采用“食盐二碗炒热,布包熨脐腹,老幼皆治。”此外对阴症腹痛寒甚的,症见肢冷昏厥,或面唇青手足紫黑,用葱白二斤炒热,以不烫手为度,用单布包葱安肚上慢慢蒸熨,葱冷再换热之,俟热气透人腹内自愈,内以连根葱白七大根捣烂,酒煎去渣,热灌之,阳气即回。由此可见,辨证施护一直贯穿在每一病的护理之中。

目前在各类医院病房中的护士几乎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或中医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由于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严重缺乏,中西医护理未能系统、有效地结合。使得临床上中西医两套护理理论与技术并行,并且普遍存在着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由此导致在临床上很少有辨证施护,更没有辨证施护教学的开展。

1 加强高质量的临床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队伍的建设

①加强对临床教师思想与观念的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培养什么样护理人才的关键问题。”因此,作为临床护理教育者,首先应该转变思想和观念,确立正确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观念,正确认识中西医护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认清各自的优势及护理内涵的共同之处,肯定中医护理理论对医学事业的贡献。②加强临床教师中医理论与技能的培训,教师首先要参加中医护理知识培训,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充分认识和肯定将中医护理融人西医护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并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临床实践。③医院应与医学院多方联手,多手段多渠道地为带教老师提供各种培训和学习环境。

教师可与学院中医系或中药系教师共同探讨中医护理的知识和技能,也可到中医医院参观学习,从而学习不同教师传授中医护理知识的技巧。

2 探索有效的临床带教方案、提高临床带教水平

①建立合理的临床教学组织管理体系。设立教学总带教负责护生的理论、操作考核,使各项教学工作管理到位,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②运用多媒体设备讲授理论小课,使中医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易懂。初步使护生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形成联系。③带教教师运用PBL教学方法,结合实例,到病人床前,实地讲解,引导护生参与讨论,学会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收集与病因、病位、病性有关的资料,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④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病例讨论,进行教学查房。鼓励护生书写中西医结合护理诊断与护理计划,学会对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进行最基本的辨证分析,在确立其病因、病性、病位的前提下,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⑤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反馈机制,重视护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同时,也要尊重、理解、关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提高带教水平。

3 加强中西医护理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速中西医护理技术的融汇和贯通,积极探索辨证施护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及时了解国际护理学科的发展,把握护理理念的发展动向。吸取国际护理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充分利用医院与医学院已有的中西医资源进行学习与研究,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积累新经验,总结新理论。运用新理论新经验指导临床护理教学,提高临床护理教学的质量,使临床护理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向社会输送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新一代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涛.传统中医护理在现代的优势特色及发展[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12):1067―1068.

篇7

1、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对于护理专业的认识度还不够,因此没有重点发展这一专业,很多人在心理上觉得医学院校就应该重点培养高级医师与护士,护理行业在部分人的心理还没有被列入医学的部分,因此对于大部分院校的中医护理学,很多人是疏忽的,甚至选择这一专业的学生也比较少,这也是造成我国中医护理行业人才缺失的一大原因。

2、其实护理专业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比其他专业更多,因为要面对不同症状的患者,因此中医护理专业的学生和工作人员就要掌握比医师、护士多的知识量,所以面对特别繁重的学习任务,这一专业的学生压力就比较大,因此这一原因也导致我国中医护理学的学生无法承受,最终放弃学习,或者学的不够专业。

3、我国目前的教育水平,对于中医护理行业研究的还不够透彻,因此学生所学的课程并不全面。中医护理学科要结合中医学的基础,还有简单的了解西医的护理专业、并且包括针灸、按摩、拔罐等知识的学习,但是在一些方面我国的中医护理学专业知识简单的渗透一小部分,学生无法完全掌握,最终导致毕业生无法胜任中医护理这一行业,造成人才的缺失。

4、由于场所、资金的不足,因此校方对于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过少,学生无法真正了解每个知识的应用,在中医护理学中穴位和手法十分重要,因此实践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大部分学校对于实践问题只是停留在学生看着老师操作,自己不能动手,课后参照书本记忆性回顾老师讲的内容,这样即使只是背得再扎实,也无法真正领会中医护理专业的技能。

5、对于我国中医护理专业的课堂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仍然还停留在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方式,课堂上学生参与得过少,这样就导致学生眼中缺失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的枯燥也是造成我国中医护理学科不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我国中医护理学该如何发展

1、首先是人们对于中医护理学的认识,校方在招生时要宣传护理学科的重要性,以及毕业后人才的走向问题,这样才会吸引更多学生主动选择中医护理专业。并且校方也要重视这一专业学生的学习以及课程设置。

2、对于中医护理专业血刺学习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方面,因此要结合专业需要开展相关课程,把中医护理学涉及的教学内容都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这样才能让本专业学生全方位发展,达到培养更多人才的目的。

3、增多学生实践的机会,校方应该多与中小型医院联系,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医院学习,这样更容易受到环境的熏染产生对护理专业学习的兴趣,也更容易扎实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4、在课堂上老师要多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对于中医护理学中所学的穴位和按摩手法,让学生互相按摩,把彼此想象成医院的患者,这样实践起来更容易消化课堂所学的知识,然后让合作的学生指出对方的优缺点,互相取长补短,结合起来对于知识的掌握就更加详细和牢固。

篇8

关键词:现状;中医;内科;护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大了在各个医学研究中的经济投人,很多的新式医学研究开始不断涌现出来,而且现有的医学模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其中就包括越来越现代化的中医内科护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很早以前就有了,但是它的发展却一直在停滞,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加入,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发展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1.中医内科护理概述

中医护理是我国自古就存在的,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相关护理工作,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我国本土存在的护理中,古代中医师既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同时又扮演着中医的护理工作者。中医护理,尤其是中医内科护理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人,现代医学的护理行为和护理理念初入中国,使得中医护理进入了一段时间的低迷期。但近年的各种研究数据显示,中医护理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较大幅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点得到了医学界学者的普遍认可。

中医内科护理以整体护理和辨证实施护理行为为基本理论和基本特色,这也是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基本理论之上的,体现了中医内科护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临床护理离不开各种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内科护理的核心,包括针灸、拔罐、中医贴敷等等,其正逐渐得到医学界人士的广泛采用,也得到广大患者的充分肯定。

2.中医内科护理发展的现状

2.1中医内科护理专业人员匮乏

虽然我国现在的整个医学系统相对已经较为完善,而且从医人员也在大幅度增加,但是,专业素质较高的中医医学人员却非常之少,只占到所有医学人员比例的9%。现在的很多医学专业学校大部分都是以教授西方医学为主要内容,中医医学的教学内容非常少,所以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人员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专业素质较高的中医内科护理人员。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很多大医院中的护理人员中的92%都是学习西方医学出身,对中医内科护理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手法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不足,对中医内科护理中常用的针灸、药透等等护理方法的运用很不熟练。因此,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匮乏是目前中医护理发展的一大阻碍,人员的匮乏直接导致了中医内科护理的地位始终不能提升,医学护理也会因此不完善,出现明显的短板。

2.2中医内科护理人员操作自由性不足

在现在的绝大部分医院之中,很多能够实施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实际护理过程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比如说经常用到的穴位按摩、中药敷贴以及拔罐等等,由于很多医院沿用了人为老式的护理制度,导致这些中医内科护理方法失去了被执的灵活性。总体来说,利用中医内科护理来恢复患者的过程会受到严格的限制,中医内科护理的实际运用不容乐观。

2.3中医内科护理创新匮乏、制度老化

现存的中医内科护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潭死水,由于护理人员无法进行大量的中医内科护理,因此经验的缺乏使得他们没有方法去通过自身的认识以及护理过程的问题解决并去创新中医内科护理技术,即便是专业的中医内科护理创新研发人员,也是因为缺少临床的实际经验而事倍功半,而中医内科护理的制度固守也导致了这项技术不能将制度作为依托来发展,因此制度的老化也使得中医内科护理技术发展缓慢。

3.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趋势

3.1人才培养模式

中西医结合护理事业是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有中西医结合机构已有200多家,至2009年,我国有三甲综合性中西医结合医院18所”。在现代医疗服务正形成治疗、康复、预防、养生、保健的多元化形式背景下,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而高层次、高素质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在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依托中医药大学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高校中医护理人才优势,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科研攻坚能力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为中西医护理的真正融合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加快西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中医护理课程改革力度,逐步实现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基本融合,培养具有较强西医护理能力以及一定中医护理能力,能在临床护理、社区护理领域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基层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3.2培养目标

目前公认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内涵标准为“系统掌握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知识与技能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人才培養目标应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顺应社会的需求,并反映时代先进水平。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应具备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社区护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护理能力。将中医整体观、辩证施护与西医整体护理、护理程序有机结合。辨病护理、辨症护理、辨证护理有机结合。

3.3课程内容改革

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以中西医结合内科护理学引领和整合临床护理;选取中医护理特色明显的病种,以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理念,根据护理程序重组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使中西医护理措施有效融合。加快中西医结合社区护理课程内容改革步伐,以顺应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改革可采用系统论的观点,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应遵循整体优化原则、合理组合原则、环境适应原则、动态平衡原则。

4.小结

篇9

关键词:中医护理教学;护生;职业素养

R47-4;G712

教学是知识传递的教育途径,教师作为教育者及教育媒介,肩负了传授知识的重任。在中职护理专业中,中医护理作为基本的专业课程,教师不但要注重对学生中医护理理论知识的教育,传授中医操作技能,同时还要将我国传统的医学文化传播,这有助于培养护生的职业素养。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当前护理工作已形成了现代化护理模式,为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而努力,因此,护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具有时代意义。

一、重视课程教育

在中医学中,中医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人民经历了漫长的疾病斗争所积累而形成的经验总结,在继承与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医学的整体性,并突出个性化,注重实践与应用的特点,并将丰富的辨证法思想与唯物主义应用其中,才能真正展现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其涉及的技术包括艾灸、拔罐、中药熏洗、按摩、刮痧等等,是精深理论的延续,都有其自成系统的技术支撑。

中医护理同时也是护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具备了非常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古人常说,医者,仁术也。更多的医者是以一种医者本分从事医治工作,扁鹊敢于直言,华佗不畏权贵,而唐朝的孙思邈由于受到《内经》中“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影响,提出了“人命贵于千金,救济甚德”的理念。另外,我国古代医学行文中如《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药方》等还与《希波克拉底誓言》有着同工异曲之意,这些文化精髓与素养道德均是对医护工作者道德素养的引导。再比如李时珍在数十年的时间中亲历实践,广收博采,皆因其有着一颗救济于世的医者之心,这些都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医学传统文化[1]。

总之,我国的中医护理整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含义,在现代化护生职业知识技能掌握与素养形成上均起到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也成为了护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

二、注重教师身教

众所周知,教育的本质是做人,我国的文化中对“为人之道”有着深层次的解读,如陶行知曾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教师不但要以学识育人,还要以德育人”。任何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但要具备博学多识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在行医方面,教师同样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领路人。俄国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是什么样的人。身教胜于言教,以身作则,以谨慎言行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总之,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护生职业素养形成的指导力量,在培养护生形成良好职业素养的工作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强化理论渗透

在护生的中医专业学习中,理论是重要的基础性知识,也是护生职业素养培训的源头。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包括关注自身健康、与周围人际的和谐相处、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中医辨证W方面,包括对事物明察辨别的能力以及公正客观的处理能力;在学习五行之生克乘侮,则要求利用生态环境之中各种生物链知识,探索“制则生化”的意义,坚持“和为贵”的理念;在有关七情知识的学习时,要学会对自我心态的及时调节,减少烦恼,多些阳光;学习药膳调护的内容时,要感受到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理解“天人相应”的含义,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界[2]。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的起到提高护生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的目的。

四、提升技能水平

护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是在职业教育方针的引导下全面提高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我国教育部在2015年就了有关《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其中将德育作为教育的首要工作,也就是将护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与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水平提高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求当前的护生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条件和实训环节,全面培养护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具体到我国中医的技能方面,笔者以拔火罐的操作为例分析,比如在训练操作前,教师要求学生提前十分钟到实训教室,培养职业守时素养;要求以掌握实训操作为训练核心,渗透人文关怀教育,同时注意用火安全,这是体现职业素养中的纪律性、安全意识感,均是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3]。

五、注重反馈评价

在中医护理教学的评价环节,教师依旧要做好护生职业素养培训的渗透工作,实现以评促学,如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患者”反馈等,给学生的专业操作加以一定的外界束缚,以更好地规范其职业素养的养成。尤其是在学习有关按摩、拔罐和推拿内容时,更要引入“患者”体验环节,如做三分钟以上肩部按摩,要求“患者”签名,并进行评价,将其作为护生技能水平在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以外的客观评价指标,以外力来促进学生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其在逐渐形成职业素养的同时,不断巩固提高专业技术,真正传承中医的传统技艺,弘扬我国传统的医学文化,同时还可以根据反馈的评价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其更深刻认识到自身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知识框架的构成情况以及职业素养的养成现状,从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患者”多方位的反馈,实现中医护理知识的传承以及自我专业知识的发展,最终达到共同成长与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专业的护生将来会成为一线的医疗中坚力量,不但要具备扎实的技能水平与全面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将患者作为服务核心”的人文意识,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积极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推动中医传统的顺应自然模式向满足人类身体健康及精神需求转变,将中医护理工作推向优质化、多元化与全面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美霞.浅谈在护理技能培训模式中培养中职护生职业素养[J].科学中国人,2015,11(12):286.

篇10

关键词:高职;中医护理学;教材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56-02

在《中医护理学》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到中医学的传承关键在于临床实际应用。做好高职中医护理的“教、学、做”,掌握技能操作,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教学之重。笔者认为,首先教材的选择举足轻重,既要让学生了解传统医学的精髓,还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掌握技能的热情。编写教材以及进行课程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课程整合要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规律、缩减课时的原则进行,不必考虑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应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适应性。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掌握中医学的特点

中医护理教材首先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突出中医学的特点。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思想,用中医护理技术对病人及健康人实施调护,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减轻病痛为目的。可以参照现代医学理论,但绝不能强搬硬套。中医概念要清晰、条理要分明。中医护理是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维,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以藏象理论为中心,以功能现象为特征,辨证研究人体的功能现象。

真正让高职学生了解传统中医护理,就必须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还要认真了解中医学几千年的发展史,体会到岐黄之术是我们祖先千百年来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当然,在临床上实施中医护理术也是对现代护理的补充。

以整体护理为纲要,

以点带面分解实施

中医护理学应该体现出整体观念理论,要以整体护理为纲要,结合自然界变化规律,建立人体脏腑有机一体的理念,杜绝“一症一护”的狭窄思维。脱离整体施护的单一护理不是中医护理学的精髓。

整体护理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孕育着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的理念。整体护理体现在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多方面。

整体护理,既重视人体内在生理、病理的特点,又重视邪气与正气的关系;既重视疾病在临床征候表现中的辨证施护,又重视针对疾病本身特有的病因辨证地求因施护的特点。不仅注重局部病变,更强调从心理、情志、饮食、起居等方面调护。

以基础护理为准则,

完善急救手法措施

高职护理课程都是以基础护理课程为奠基,延伸到临床各专科护理。然而,医学护理学种类繁多,临床分科护理则有各自的特点,但都建立在基础护理之上,以基础护理为准则,把基础护理的原理、方法贯穿于临床各科护理之中。像护理职业道德、护理原则、护理规范等。中医护理学是在基础护理学的基础上,完善护理中的应急手法、护理手段,采取像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特色治疗护理措施,弥补现代医学护理的缺遗,使几千年传统护理方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运用。

在急诊中,运用针灸、推拿等措施,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如针刺开窍醒神、针麻手术、手法捋筋整骨、刮痧放血泻火解毒等。再如康复过程中惯用的推拿手法,帮助病人调整气息、平衡气血阴阳、缓解病痛、恢复体力,都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护理方法。通过运用有特色的中医护理方法,既弘扬了中医古老的岐黄之术,使之造福于人类,又弥补了现代医学护理的不足,古为今用,中西合璧。

以传统护理为特色,

实施传统护理手法

中医护理学的特点是辨证施护,以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为理论指导,关注因人、因地、因时的护理准则,根据临床各科的特殊病人,实施传统护理手法。

中医护理学不同于现代医学护理,但并不冲突。二者相互为用、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各尽其能。如骨伤科的康复推拿护理;中风病人后期的针灸康复;中药保留灌肠缓解腹胀、腹痛以及毒素的排泄代谢;妇科常用的中药离子导入。再如传统的刮痧法、放血法、熏洗法、拔罐法、冷敷法等,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方便、实用、有奇效,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中医护理学重点在于技能操作。只有具有熟练的技巧,临床应用时才能得心应手。因此,理论与技能操作学时以1∶1为合适,只有多动手才能熟中生巧,尤其是针灸、推拿等,应经常训练、反复钻研、不断探索操作规律。

以强化技能培训为

重点,修正教材编写思路

高职护理人才培养除了掌握基础常识外,主要是对中医专科护理技能的培训。中医护理技术像针灸、刮痧、拔罐、推拿、药熏等种类繁多。多年来,这些技能只有中医师掌握,护理人员仅做配合。古往今来,中医临床医护是不分开的,因此,医护分家的体制不适合中医临床的需要。

高职中医临床护理学员必须掌握、应用传统的护理治疗技能技术,发挥传统中医的特色,更有效地完成护理工作。所以,培训高职中医护理学员的传统技能,必须打破医护分家的西方医学模式,真正让中医护理人员配合中医临床医生,共同解决治疗、康复、保健及愈后的问题。

学习中医护理技能,要以实际操作为主,手法练习应贯穿在学习过程始终。像针刺手法练习、推拿手法练习、刮痧拔罐工具的选择应用、中药透入操作、中药熏洗方法等等。教材中除了理论讲述外还要配合课件的应用,以增强直观印象。教师的演示操作与学生的操作练习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贴近临床、贴近岗位、贴近实际,使高职护理学员缩短学习与实践的距离,有针对性地培养实用人员。

《中医护理学》教材具体应分为两大模块:一为中医常识,包括传统医学的发展及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传统医学的精髓,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炎黄子孙的荣誉感。只有了解掌握了中医理论基础,才能应用和指导临床实践。二为技能培训练习。以演示、观摩、操作练习为主,让高职中医护理学员真正掌握中医传统的技能技巧,服务于临床应用。

课程的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课程整合要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规律、缩减课时的原则进行。

笔者在《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先后研读读了几个版本的《中医护理学》教材,感觉在讲授时都很不适应,为什么不适应呢?笔者认为,首先,教材的格局较乱,既有中医印象,又有西医痕迹;既有基础护理内容,有掺杂着临床护理知识;只有个别病案的护理,缺少整体护理的常识;基础护理理论要求太多(像护理道德、护理准则、护理规范等),技能护理操作太少(像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具体练习)。其次,教材与《大纲》相脱节,高职护理学员将面临着国家“执业护士考试”,而考试大纲内容是其重点。再次,课时分配缺少实用性,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的学时比例失调,还是安排为1∶1为佳。基础护理课内容也不应出现在专科护理学中,要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中医护理学》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教材,培养高职学生中医护理的技能技巧。以实际、实用出发,按照中医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传承传统医学的精华,使中医护理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岗位,为护理工作拓宽思路,充实临床护理业务。

参考文献:

[1]张春明.老年中医保健[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09.

[2]周琦.中医护理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郭靠山.中医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金玉忠,李云端.中医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姚军汉.中医护理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周萍.中医基本常识与针灸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7]奚中和,俞大祥.中医学概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篇11

[摘要]目的培养中医护理人才,提高护理质量,走特色中医护理之路。方法本文通过分析基层中医院护士学习中医护理知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集中理论授课、科室自学、强化训练等多种形式,强化护士学习中医理论与技能。结果培训合格率达95%,全院各科室均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临床中。结论对培养中医护理人才,提高护理质量,充分发挥中医护理优势,促进中医护理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西医护士:中医护理;问题:对策

中医一贯重视护理,主张竺分治疗,七分护理”,在养生保健,情志,给药,饮食与临证护理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护理已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为了加速培养高素质的中医护理人才,适应中医事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对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进行系统化中医培训学习,并在临床广泛开展中医特色护理,目前我院培训合格率达95%,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学习中医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介绍如下。

1问题

1.1缺乏专业的中医护理人员

当前中医院中的护理人员,大部分是西医护士,中医院的中医护士比例只占全院护士的10%左右,其余80%的西医护士中医知识匮乏,尤其是对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和中药知识了解甚少,直接影响护理质量。

1.2开展中医护理操作受到制约

中医护理操作在临床上的开展受各方面的制约,护士只能单纯的执行医嘱,中医护理操作项目必须由执业医师下达医嘱,护士无权下达操作的医嘱。大多数医院里,针灸、推拿、穴位按摩等这些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操作都由推拿、针灸、理疗科的执业医师进行,护士也无从操作,影响了中医专科护理技能的提升,制约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顺利开展。

2对策

2.1选拔精英理论授课

由护理部统一购买呻医临床护理备要》①《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②(以下简称《常规》)等学习书籍,西医护士人手一册,作为培训教材,邀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毕业的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医师及中医基础好,教学能力强的护师或主管护师担任教师,进行系统集中授课,每月1~2次。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记忆。

2.2科室内部学习

各科室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的中医护理常规、中医健康教育处方,科室的中医业务学习计划每月不得少于2次,护士长对学习后的相关内容每周晨会提问3^4次,以强化记忆。

2.3技术培训落到实处

参照《常规》,将常用的技术操作规程制成白话文,细化操作流程,使护士关注操作细节,方便训练。然后选拔善于交流、操作能力强的护士,每人强化训练1~2项,再向科室总代教及护士长进行示范培训,再由她们向科室护士示范,反复训练,确保人人达标,根据科室性质,开展中医技术操作每科不少于两项。

2.4形式多样,强化记忆

广泛开展中医护理业务查房、举办中医护理专题讨论会、中医护理病历评比。每科室都配备针灸挂图、针灸人仿真模型,便于直观记忆经络的走向、腧穴归经、定位、主治等。平时经常开展岗位练兵,操作竞赛活动,给护士构筑磨练和提高的平台。

2.5及时评价指导

根据20]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简称《指南》)的要求,护理部成立中医护理质量专项考核组织,按照《指南》的评价方式方法进行评价。内容包括:中医专科专病的护理质量,包括指导患者建立顺应四时与动静结合的生活起居习惯,调畅情志,合理膳食,合理用药:中医护理常规的执行情况,包括四诊方法运用、辩证施护等:中医护理操作情况,护理部平时按人数比例抽查考核,每年对全院护士进行中医理论和技能考试各两次,理论85分、技能95分以上为合格,成绩记入护士定期考核档案。同样,护士长对护士进行月考、季考,以训练护士的中医技能操作水平。并进行记录、评价、指导,作为年终评优评先参考。

篇12

关键词:中医护理;教学;人文素养

一、引言

中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医药知识的积累与升华,是劳动人民的宝贵的智慧结晶,他们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战胜疾病、维护健康,逐渐形成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特殊的诊疗思路与方法,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在世界医学之林中绽放着耀眼的光芒。祖国传统医学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而发展,已经不是单一的医学理论体系,还融合交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在当前强调培养高知识、技能与素养的医学人才的教育背景下,在中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必不可少,我们应积极思考、总结如何在中医的理论实践教学时,注入人文关怀,注重文化熏陶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加强等,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综合职业能力与素养得到提升。

二、体会深化仁爱精诚观

“仁爱精诚”既是校训,更是医训,一个杰出的医护人员不但需具备精湛的技能,更需有高尚的医德。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无数“德艺双馨”的医家,教师在讲授绪论中医发展简史时,为学生例举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故事,他们热爱医学事业,视生命为最高,可贵的精神让学生们感悟和进一步深化“仁爱观”并将其践行。

三、将整体观念贯穿始终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强调了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以及与自然和社会的统一性,在开篇绪论的中医护理基本特点的教学时,教师即让学生理解整体性、关联性在中医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作为医护人员在诊护过程,需全面地观察、分析、处理,尤其是考虑到人受到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是中医诊察疾病有异于西医的地方,也是人文渗透的重要表现。

四、坚持治疗养护相结合

中医学的“三分治,七分养”的理念一直深入人心,即认为治疗与养护是不可分家的,如今社会,尤其面临老龄化问题时,医养结合已然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一理念与目前的趋势完全吻合,而在这当中人文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定势的治疗过程中,中医讲求对患者生活、情志、饮食方面的护理,居住环境的光线、温度,喜怒忧思的情绪,饮食的性味等,这些往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其实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医护理别增设了护理方法这个章节,就是为了让学生们通过学习生活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养生护理,树立关爱自我、关爱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理念。

五、传统技能中的人文培养

中医传统技能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们只顾手法操作练习,而忽视对搭档的交流与关怀的情况,例如在毫针刺法中,忽视对患者的安全教育与心理安慰,直接进针、推拿按摩不关注患者感受自行调整手法轻重等。为了加强在操作中的人文素养渗透,除了讲解、举例以外,还可通过临床情景模拟,让学生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患者的感受,以及学会如何关注患者,与患者进行及时的交流沟通,最终促进综合素养的提高。

六、在临床与服务中践行

篇13

关键词:中医护理;教学改革

笔者尝试在中医护理教学中进行课题研究,探索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教学的实践。目前文献资料显示中医护理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法上,笔者针对中医护理教学中面临的难题和困惑,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在教学中集中探索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医经典诵读活动、学生社团等方面,在中医护理教学改革实践中借用中医经典诵读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拓展中医护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中医护理教学改革的意义

目前中医护理的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中医护理教学的现状阻碍了中医护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课题的研究出发点立足于让学生了解中医护理,学会中医养生保健、简单实用的中医护理技术,为医疗卫生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二、中医护理教学改革中的体会

(1)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自中医学习社团成立以来,多次举办中医知识讲座,如“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的开展”、“四季养生”、“穴位保健知识”等专题讲座,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好评。讲座内容涉及中医养生、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等,不仅拓展了学生的中医知识,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2)中医经典内涵丰富、文字精练、韵味十足,是医学、哲学、文学、伦理集大成者,既是专业学习的必修文献,也是医德教育、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的优选读物,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素质修养,同时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及观察问题的能力。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中医经典诵读活动以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朗诵为主,开展活动的时间多在自习课、晚自习,参与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经典诵读内容多选于《黄帝内经》中的文字描述,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和探索,经典诵读活动受到学生认可。但是在实施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兴趣不持久,学生一开始参与的兴趣很高,往往是以寝室为单位进行准备,既有利于学习中医知识,又可以培养合作交流能力。但是一旦与学校的其他活动(考试、文艺演出等)冲突,则班级参与诵读活动的人数迅速减少。

针对出现的问题,有待在随后的研究中进行改进。在以后的课题研究中,尝试经典诵读活动全学期进行,固定时间集中展演,拓展展演形式,与书画、文艺演出结合,举行开幕仪式,寓教于乐、生动有趣。拓展经典诵读内容,涵盖中医文化、养生保健、中药歌诀、针灸腧穴等适合诵读的内容,按类别汇编成小册,形成校本教材,向学生发放,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中医经典的魅力。

(3)林柳艺等认为在中医护理实践教学中,应以“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为切入点,以“必需、够用”为尺度,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程敏辉等在中医护理教学中增加了实验授课时数,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去证实中医护理理论的科学性,增强临床实践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护理技能及综合能力。中医护理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侧重于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无法得到工作过程的充分体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在中医护理实践课中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充分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做到心到、手到,充分调动积极性。

(4)通过在教学中恰当的引入,让在校生乐于接受、善于学习,通过学习逐渐形成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并掌握一些简单实用有效的治未病手段,为以后在工作岗位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宣传中医护理技术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通过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打造听说看立体性的学习氛围,收效颇多。

(5)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重视课堂的教学效果,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讲授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专题讲座等,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记录总结中医护理教学的实施过程及学生的反馈信息。在使用参与式教学法时应注重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一些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促进其主动学习。根据实际情况,部分教学内容采用专题讲座法,收效较好。不仅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而且在实训室完成了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课堂上动静结合,有较强的艺术性,学生乐于接受,学习兴趣较高。同时对于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备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在课件制作时要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有效使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均有促进作用。

笔者在教学中,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浓厚的中医校园文化氛围等形式将中医护理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随后的研究中应注重教学内容的筛选、考核标准的确定等,以期有效地提高中医护理的教学质量,为卫生事业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梅、王慧峰、刘虹.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医经典阅读活动的实践[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24(3):39-42.

[2]林柳艺、李超杰、易昭夏.中职护理专业中医护理课程改革与实践综述[J].卫生职业教育,2014(8):69-71.

[3]程敏辉、王琳.中职医学院校《中医护理》课程教学改革之探讨[J].职业技术,2008(10):73.

作者简介:

篇14

关键词:五行学说;教学

五行学说是中医护理中的基础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学习中医护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仅仅是照本宣科,讲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学生就会对五行学说的内容不好理解,知识点记忆困难。作为授课教师,应努力寻求将复杂知识简单化,枯燥知识生动化,易于理解和记忆的方法。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尝试,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一、五行学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中医护理五行学说的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五行学说,学生对此部分内容有陌生感。在课堂上,学生缺乏激情,师生互动少,课堂气氛沉闷,影响教学效果。只有改变这种课堂状态,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五行学说教学策略

1.临床病例导入新课

在教学中,笔者选择临床上的经典病例,导入新课,提供机会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知识。根据望、闻、问、切了解五色、五音、五味、脉象虚实变化,判断疾病在何脏何腑,这是五行辩证思想,《难经》中最早记载了五行辨证思想。在临床中,很多人用此法治疗疾病,疗效显著。笔者在导入新课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则咳嗽病例,张某,女,34岁,从事电话咨询工作,每日说话8小时以上。以咳嗽气短3个月,加重1周求治,症见,咳嗽声低,痰少色白,气短,动者加重,心烦,喜叹息,自汗,怕风,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患者服用药方如下:人参15g,白术15g,茯苓10g,甘草3g,桔梗10g,杏仁10g,肉桂6g,茯神15g,白芍10g,升麻6g。服5剂咳嗽诸症减轻,继续服7剂而愈。

病例展示了内伤咳嗽,病程日久,会累及五脏六腑。让学生根据病例中描述的患者症状,思考五脏之间的传变关系,这个关系正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病例中给出的治疗方法先以本脏为本,选定主方,再顾及其他四脏之变,以一两味药安抚各脏,分而调之,合而治之,疗效显著。

2.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

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法仍然是不可取代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使用讲授法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要扬长避短,讲授法的“短”就在于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教师应力求语言生动形象、抑扬顿挫。讨论法的使用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把学生分组,通过小组内讨论和小组间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分享讨论结果,可以促进小组内成员和小组间的合作和交流。

3.精选教学内容

笔者通过课堂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反应中医护理课深奥难懂,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理解困难;一些任课老师反应,中医基础理论部分,讲的越多、越仔细,学生不好理解,课堂气氛沉闷。为了改善这种现状,笔者采取了一些方法,尤其是在备课,准备授课教案时,把经典著作、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融入五行学说的授课,打造快乐课堂,让学生爱上课堂,爱上学习。

中医学与古典文学关系密切,《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镜花缘》、《聊斋志异》、《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著作中往往有很多中医知识的描述,这些描述生动形象、深入人心,让人读后印象深刻。通过在教学中恰当地引用,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红楼梦》第83回中,王太医这样描述林黛玉的病情:“左寸无力,心气已衰。关脉独洪,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伤及脾土,饮食无味;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定受其殃。气不流精,凝而为痰;血流气涌,自然咳吐。”此处就描述了五行学说的脏腑相乘、相侮关系,即肝木乘脾土,肝木侮肺金。

笔者发现把学生平时熟悉的词语、成语引入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共鸣,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和记忆。比如在讲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时,引入“火冒三丈”、“众人拾柴火焰高”、“击鼓鸣金”、“金戈铁马”、“滴水成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等。“火冒三丈”、“众人拾柴火焰高”形象地展现了火性炎上的特点;“击鼓鸣金”、“金戈铁马”形象地展现了金的收敛、肃杀的特点;“滴水成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形象地展现了水的寒凉、向下的特点。

4.拓展第二课堂,强化教学内容

中医护理内容丰富,由于教学学时有限,学生在课堂上对于五行学说的理解不深入,笔者积极拓展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教学内容,比如五行学说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心理素质中有五种品质可以与五行相对应,其中自我相信、自我表现、自我尊重、自我激励、自我更新与木火土金水相对应。

心理的五种品质保持着平衡发展,使人不断进步、完善自我。音乐是一种艺术,音由心生。音乐不仅可以欣赏,还广泛用于治疗方面,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医五行学说把五音中角、微、宫、商、羽与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相应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笔者在五行学说的教学中通过临床病例导入新课,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精选教学内容,拓展第二课堂,强化教学内容等形式,力求教学的趣味性、简单性、实用性,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戴永生.五行辨证概说(2)[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2,4(3):217-218.

[2]何佳勇,范伏元.范伏元教授运用五行辨证论治内伤咳嗽经验[J].光明中医,2013,28(2):259-260.

[3]毛荆利,巢传宣.阴阳五行学说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6,25(4):48-5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