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水旱灾害防御范文

水旱灾害防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水旱灾害防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水旱灾害防御

篇1

以严之又严、细之又细、实之又实的作风,奋力夺取防灾、减灾、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全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情况会议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这次视频调度会,是在我市即将“迎战”新一轮强降雨的关键时期召开的,既是一次常规调度会,也是一次工作推进会,更是一次攻坚部署会。刚才,市气象局通报了近期天气情况,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工作建议;X个县作了汇报发言,思路清、措施实,希望大家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市水务局通报了今年入汛以来全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情况,分析了困难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很具体、很实在,希望大家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今年入汛以来,我市已经历了X场强降雨袭击,平均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多X%,X等地不同程度受灾。近半月来已入秋,本应雨季已过,但受台风影响,遇到了20年一遇的强降雨。面对“降雨晚、量级大、范围广”的实际,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超前谋划、统筹部署、科学调度,各级各部门密切协作、主动作为、积极应对,防汛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从气象预测看,9月下旬,我市还有一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XX有大雨或暴雨。同时,受持续性降水、强对流天气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风险等级也明显增高。从防汛能力看,一方面,新建的防洪工程进展不理想,尚未形成有效的防范能力;另一方面,原有的防洪工程老化严重、带病运行,抗灾能力明显下降。

此外,我市涉水工程较多,且大多数建设单位不了解我市灾害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防汛管理难度大。从前期工作看,少数地区对防汛减灾工作存有麻痹、侥幸心理,个别工作人员对防汛重点、应急预案、操作流程等不熟悉;部分地区还存在“险工险段整治不力”“应急演练覆盖不全”“资金物资保障不足”“信息报送不够规范”等问题。

总体而言,当前,我市防汛减灾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时刻绷紧“防汛减灾、常态救灾”这根弦,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厌战情绪,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临战、决战状态;一定要坚决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要求,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超前意识,不折不扣、毫不懈怠地抓实抓细各项工作;一定要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尽可能地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具体来讲,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排查要做到“三全”,不留死角。

要针对前期排查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本轮排查工作,做到既全面覆盖、无缝对接,又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突出“全域”,坚持条块结合、纵向到边、横向到底,整合水务、应急、自然资源等部门力量,全方位排查防汛安全隐患,重点做好山洪易发区、泥石流冲积扇、地灾隐患点、河道壅塞体等的排查工作。突出“全时”,针对区域降雨增多、江河水位上涨、山体水量饱和等实际,全天候强化巡查,加大集镇、学校、医院、景区等重点区域,水电站、尾矿库、防洪工程、涉水工程等重点部位,交通、电力、通信等重点设施的巡查力度。突出“全段”,将常态化、动态化隐患治理贯穿始终,对已发现的隐患点要“逐个核实”;对已销号的隐患点要“回头检查”;对可能成灾的隐患点要“科学防治”,划定危险范围、明确防灾预案、落实治理措施,确保万无一失。

二、预警要做到“三准”,不留盲点。

按照“及时、准确、可靠”的要求,扎实做好预测、预判、预警工作,下好防汛减灾的“先手棋”。

预测预报要准,气象、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充分发挥已建成的山洪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作用,全面加强雨情、水情、灾情监测,提高灾害预报的精准度和时效性。综合研判要准,坚持预报会商、预警联动机制,及时研判天气变化和灾害发展趋势。

主汛期间,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必须坚持“一日一会商、一日一调度”,确保心中有数、调度及时、应对有方。信息传递要准,坚持“传统手段”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官方微信”“手机短信”等平台,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到村、到户、到厂、到人,全面消除“最后一公里”。同时,要做好舆论管控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避险要做到“三熟”,不留隐患。

遇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或出现灾害征兆、重大险情,要坚持“三避让”原则,及时、迅速、果断转移受威胁区域群众,确保无人员伤亡。

方案要“熟化”,各县(市)要立足实际,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及时修订完善避险方案。灾害隐患点和威胁区,要细化安全避险“明白卡”,真正做到“一目了然”“明明白白”。群众要“熟知”,进一步加大防汛减灾、安全避险知识的宣传力度,全面落实预警信号传递、避险转移路线、临时安置地点和具体责任人员,

切实增强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干部要“熟练”,各级干部尤其是基层一线干部,既要认真学习“避险方案”,又要深入开展“实战演练”,准确掌握避险范围、点位、线路、对象和措施,确保一旦出现险情,转移及时、不漏一人。

四、防范要做到“三实”,不留空白。

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全面落实防灾措施,全力确保安全度汛。

抓实“江河防洪”,督促施工单位严格落实安全度汛责任和防范措施,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尤其是围堰、基坑等重点部位的管理,确保工程建设和施工人员安全。加强江河堤防的日常巡护,依法严肃查处侵占河道、乱采乱建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河道行洪安全。

抓实“水库度汛”,健全统筹联动机制,严格汛限水位监管,加强水库、水电站防洪调度,确保指令执行到位、信息沟通及时、多方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其“拦蓄调节”“削峰滞洪”的作用,切实减轻下游地区防洪压力。抓实“地灾防治”,按照“治理是基础、预防是重点、避险是关键”的思路,抓好地灾隐患的动态监测和综合防治。特别是九寨沟地震灾区要坚持“分类施策、合理避让、重点整治”的原则,加快地灾治理工程建设,确保早日发挥效益。

五、准备要做到“三好”,不留软肋。

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做好应急处置、抢险救灾的各项准备,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备好物资,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要求,全面落实防汛资金,备齐备足防汛物资。同时,根据抢险救灾需要,科学合理及时调配,确保关键时刻有用、能用、好用、管用。备好设备,交通公路、电力通信、商贸流通、卫生健康等部门和单位,

要严格按照应急预案及相关要求,做好应急抢险设备的调试、维护、调度和管理工作,确保能够正常运转、发挥作用。备好人力,坚持“专群结合、以专为主、以群为辅”的原则,建好抢险队伍,严格培训演练,提高实战能力。从现在开始,各级应急抢险队伍要全面进入临战状态,随时作好打“攻坚战”“阻击战”的准备。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与当地驻军和武警部队密切沟通联系,及时通报情况,加强军民联防,确保一旦发生灾情险情,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六、保障要做到“三强”,不留短板。

防汛减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增添措施,加强综合保障,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强化组织领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健全责任体系,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减灾责任。发生灾情后,要迅速响应、紧急行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靠前指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篇2

一、组织领导

成立市区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安全生产大排查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局各股室负责人任成员,大排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河湖管理股股长兼任,负责日常工作,在汛期结束后,领导小组自行撤销。

二、职责分工

河湖管理股:负责全区河道隐患排查整改。

规划计划与工程建设管理股:负责在建涉水工程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督促工程施工单位编制度汛方案。

水土保持与水资源股:负责农村集中供水站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督促供水站管理单位编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灌溉中心:负责渠道、水库水电站、水闸等区管水利工程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督促水库管理单位编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办公室:负责局机关隐患排查工作,确保水、电、消防等安全。

技术中心:配合规计建管股做好在建涉水工程排查整改工作。

三、工作方式

按照宁重不漏的原则,局水旱灾害防御安全生产大排查领导小组要与局防汛抗旱工作领导小组密切配合,针对水库、水电站、江河堤防、涵闸、渠道、塘堰等水利工程进行全面排除,按照边排查边整改的原则对排查出的隐患问题实行台账管理,明确责任主体,细化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整改工作应根据隐患轻重缓急程度,汛前能完成整改的要全力推进按时完成整改任务,严防整改不到位,加剧隐患点位风险。短期内无法完成整改的,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确保安全度汛,汛后适时整改落实。同时指导督促镇(街道)做水旱灾害防御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排危工作,确保排查工作到位。

四、工作步骤

(一)汛前安全大排查阶段。时间4月1日至4月30日,分管各股室领导牵头,股室人员具体实施,按照职责分工,开展隐患大排查工作,排查工作于4月15日前完成,隐患整改工作于4月30日前完成,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汛中安全大排查阶段。时间5月1日至9月30日,分管各股室领导牵头,股室人员具体实施,按照职责分工,根据雨情水情不定期对负责领域进行隐患排查,并及时处理,对于无法立即处置的隐患,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通知局防汛抗旱工作领导小组相关人员加强点位监测预警,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研究制定应急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篇3

关键词:水旱灾害,成因,防治措施

 

洛川县位于东径109°-110°,北纬38°-39°之间。属渭北高塬沟壑区,塬大沟深,沟谷与塬面高差达百米以上。土壤以垆土、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在1000-1200m,年平均温度9.2℃,昼夜温差大,且紫外线照射强烈,自然资源丰富,是发展苹果生产的良好基地。全县水资源总量6633.8万m3(地下水可采量1533.7万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26.8 m3,亩均占有水资源24.5 m3,多年平均降水量623.2mm,蒸发量860.3mm,降雨偏少,水资源严重缺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十年九旱,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干旱缺水是制约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矛盾。论文参考网。水旱灾害是洛川县的主要自然灾害。旱灾与水灾相比,其发生的频次范围、危害程度更为严重,因此旱灾是主要灾害。现就洛川水旱灾害的成因、特征、规律及其防治措施作以浅析。

1.水旱灾害成因特征

1.旱灾

1.1.1特征

(1)、据省自然灾害记载:从公元1759年到1940年的182年中,洛川大旱38次。频率为5年一遇。光绪三年“秦晋历冬经春及夏不雨。地千里,秦晋连、人相食、道堇相望,卖女弃婴,指不胜屈”。论文参考网。1931年“洛川、旱、黄连镇与吴庄镇等九镇无收”。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2)、洛川气象站1955-1980年气象资料记录,26年间出现大小干旱40次,其中春旱和伏旱各占25%,秋旱占23%。大旱,旱期在100天以上,降水比正常年景偏少60%以上;中旱,旱期50天至99天之间,降水偏少50%;小旱,旱期30天至49天,降水偏少40%。

洛川县干旱分类频次调查表

1.1.2成因

旱灾的形成,因素很多,是自然和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自然或气候因素作主要分析。

(1)、洛川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受东南亚季风影响较弱,降水偏少,是本区域多干旱灾害的基本原因。

(2)、降水量不能满足作物所需,多年平均降水量627.7mm,季节分布不均,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且多以暴雨出现,降水形成径流流走,造成了本区域旱灾的普遍性和持续性。

(3)、洛川以苹果为主导产业,其品质独特,品味享愈全国。截止2009年底全县已发展苹果种植面积5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0%左右,年仅苹果一项人均纯收入53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0%。就苹果需水规律而言,每生产1g干物质需水146-233g,果树吸取的水量95%以上都消耗于蒸腾。据资料计算,1株3年生长的果树,平均每天大约蒸腾失水110kg,年每株折合17T,或每亩100-110T,相当于降雨量150-170mm,即是在分布均匀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果树吸收的水分也只占三分之一左右。论文参考网。且降雨量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内。而苹果树需水高峰期的三至五月为幼果膨大期如遇干旱,新梢和叶片生长受阴,落果严重,直接影响当年品质、产量和下年产量。而此时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10%左右,远远满足不了果树生长需要,这个差额必须要以灌溉补充。

(4)、旱地面积多抗旱难度大,全洛川总面积1804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260 km2,占70%。统计资料表明,全县耕地52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旱地农业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丰欠与否,直接关系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繁荣。

1.2水灾

1.2.1特征

(1)、洛川水灾多以暴雨形式同现,据洛川气象站1955-1980年26年的统计资料,洛川暴雨大多集中发生在7-9月,共出现19次,频率为95%。据《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记载,洛川1933年6月山洪暴发,冲没良田无数。厢西堡、菩堤等十余村7月2、3日恶风暴雨,雹大如拳,山洪暴发,继以大水,深约数尺,冲没禾苗,摧毁房屋,灾情奇重。

洛川县历年暴雨出现情况

(2)、水灾频率

一般洪水(10-20年一遇)平均出现3次;大洪水(20-50年一遇)约2年出一次,特大洪水(大于50年)约10年出现一次。

(3)、自然灾害中还有冰雹、连阴雨、霜冻、大风等。

1.2.2成因

(1)、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受东南亚环流季风变化影响,气候多变,夏季多阵雨暴雨,秋季雨连绵。阵雨或暴雨至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造成洪水灾害。

(2)、人类活动。随着各行各业的建设和人类活动,造成区域下垫面的变化,植被破坏,基本建设中忽视自然规律等。

2.防治措施

多年来,本区域人民饱受了水旱灾害之苦,在同灾害的斗争中,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条措施。

2.1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措施,减轻旱灾频率和影响。

(1)工程措施:节水灌溉措施种类很多,渠道防渗措施,低压管道输水管灌、渗灌、喷灌、微喷灌、脉冲灌等,其它节灌措施如膜上灌、膜下灌、沟畦改造等。

(2)农业综合节水措施:耕作保墒、覆盖保墒、水肥耦合措施等。

2.2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水保措施、生物措施,整好一块田,建造一片园,蓄起一池水,做到拦、蓄、管、节等综合防治措施。有效的拦蓄了地面径流和泥沙。

2.3增强水患意识,抗御洪涝灾害。修建水利骨干工程,提高抗洪减灾能力,树立长期抗灾思想,加强工程管护与洪水预报,制定防、抢险预案,提高抵抗洪涝灾害的综合能力。

2.4 要重建重管,制定严格的工程管理和使用办法,改变过去重建轻管,猴子搬包谷式的建设水利工程,确保工程能可持续长久的发挥作用;

3.结语

洛川县是一个农业县,水旱灾害是县域内所有灾害中最严重、影响最大的灾害,水旱灾害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增产增收乃至社会稳定,分析了水旱灾害的特征、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叶守泽,夏军.水文科学研究的世纪回眸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2002,13(1):95-961.

[2]邓铭江,郭春红.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文与水资源问题.

[3]洛川县志.

[4]延安地区实用水文手册.

篇4

各学区办、中小学校幼儿园:

为有效应对2017年防汛抗旱复杂严峻形势,进一步增强我区师生防汛抗旱主体意识,提升水旱灾害防范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根据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及市区两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决定将今年5月份定为“防汛抗旱宣传月”。为切实抓好抓实工作,结合我区教育系统的实际情况,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普及水旱灾害知识,提高灾前预防意识,减轻水旱灾害风险。

二、活动时间

2017年5月。

三、宣传内容

(一)防汛抗旱知识。洪涝、台风、山洪、干旱等各类水旱灾害防御知识;工程险情处置、遇险人员救援及自救知识。

(二)防汛抗旱形势、防御工作重点。认识2017年学校防汛抗旱形势,本地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易发(影响)区域和防御工作重点。

(三)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做好包括学校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干旱灾害应急预案、台风防御应急预案、山洪灾害应急预案、在建工程安全度汛应急预案或工作方案。

四、活动要求

(一)准确把握形势,提高认识。从自治区对今年的防汛形势判断以及气象、水文部门预测情况来看,我区今年汛期是一个正常偏丰年景,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气象变化的不确定性、极端天气事件呈多发态势等原因,今年我区发生流域性严重水旱灾害的可能性比较大,由于台风、强对流天气等影响,强降雨导致的中小流域、局部性洪灾不可避免。为此,各校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手段,向师生宣传今年防汛抗旱形势的严峻性,从而提高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

(二)加强领导,统一部署。各学区办、各中学要结合《2017年xx区教育系统防汛抗旱工作应急预案》的精神,加强对防汛抗旱宣传活动的领导,统一部署辖区学校及本校“防汛抗旱宣传月”活动,把宣传活动与防汛抗旱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防患于未然。

篇5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切实做好防汛防台抗旱和水利工程应急抢险工作,保障水利局防汛防台抗旱应急工作依法、科学、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地减轻洪涝台旱灾害损失,全力支持全市防汛防台抗旱工作。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浙江省水文管理条例》和《海宁市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结合海宁市水利局工作职责,特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范围内水旱灾害的防范与应急处置。

1.4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汛防台抗旱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按照“不漏一处、不存死角”的方针,把水旱灾害的预防和强化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作为中心环节,密切监视雨情、水情、旱情、工情,认真做好各项防范工作。

(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局党组、局行政的统一领导下,局属各科室、站办、中心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职。

2.组织体系及职责

2.1组织机构

水利局成立防汛防台抗旱工作领导小组,承担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指挥和应急处置。

组  长:张  彝  局党组书记

沈思阳  局长

副组长:姚晓红  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伟锋  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汤亦平  局党组成员、规划建设科科长

成员由办公室、规划建设科(监督科)、水资源水保科、水行政执法队(审批服务科)、河湖与农村水利管理服务中心、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服务中心、水文站(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上塘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务中心、盐仓江堤管理所、水利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水利勘测设计所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综合指挥组、信息及数据统计组、后勤保障组、抢险指导组等5个应急工作组(详见附件1)。

(一)综合指挥组

联系领导:沈思阳 王伟锋

组    长:钱亚荣

副 组 长:黄朝辉

组    员:林婷婷、王茂东、吴龙华、程育、吴方明、金纯野、何昕杰、韩玲洁、沈思雯、郭树杰、章泽立

 

主要工作职责:

(1)贯彻执行上级防指、市委市政府、市防指和水利局防汛防台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负责协调水利局其他应急工作组工作;

(2)承担全市水情、雨情监测,及时掌握水雨工台情动态,根据防指要求编制水情报表,提供洪水预报;

(3)负责盐官上河闸等工程调运计划申请,协调市级骨干水利工程调运工作;

(4)根据抢险、避险及救灾工作的需要,负责水利防汛物资的储备、管理和调用;

(二)信息及数据统计组

联系领导:王伟锋

组    长:沈周华

副 组 长:贺诗明

组    员:徐飞燕、孙怡、张毅、朱晓丽、裴征艳、周文芳、章佳瑜、王晓红、方益妹、黄源

主要工作职责:

(1)根据上级要求统计圩区工情、市镇水利防汛动态、水利灾情、水利工程人员转移、水利抢险救灾动态等情况;

(2)拟定水利局防汛防台抗旱工作动态信息、汇报材料; 

(3)根据工作需要,拟写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动态,加强宣传报道。

 

(三)后勤保障组

联系领导:张  彝

组    长:姜伟平

副 组 长:祝德明

组    员:钱浩明、张铮逸、刘红平、刘文琼、戴玉叶、陈纯、庞媛椰、费哲欢、顾丽娜、徐波

主要工作职责:

(1)负责防汛防台检查车辆落实与调度;

(2)发放外业作业人员雨具及照明等防护用具;

(3)做好值班人员安排(含水文站点)、值班(加班)人员就餐保障;

(4)保障水利大楼供电、供水、照明、电梯等设施正常运行;

(四)抢险指导组一组

联系领导:姚晓红

组    长:朱曙雄

副 组 长:马一青

组    员:查海峰、王宇、濮於良、沈烨、庄燚人、王佳辉、吴凯、陈维(设计所)、陈斌、陆旦、朱天伟

联系单位:许村镇、长安镇(高新区)、周王庙镇、盐官镇、斜桥镇、盐官度假区

(五)抢险指导二组

联系领导:汤亦平

组    长:范小东

副 组 长:俞耿锋

组    员:徐超、莫超奇、许明超、俞家明、虞斐杰、徐晨栋、朱李伟、宋城飞、陈冲、陈维(公司)

联系单位:丁桥镇、袁花镇、尖山新区(黄湾镇)、硖石街道、海洲街道、马桥街道、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

抢险指导组主要工作职责:

(1)组织开展对镇、街道、开发区、度假区定期或不定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技术指导与服务,督促有关单位做好防汛防台工作;

(2)做好水利工程抢险技术指导工作,参与市级重点水利工程(市管海塘、城市防洪工程、上塘河流域排泄闸站等)抢险作业;

(3)负责对联系单位的重点区域、重点工程等进行实地检查,指导解决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中的技术难点,指导镇、街道做好圩堤抢险、排涝闸站及机电设备应急抢修;做好有关单位开展临时应急排泄设备安装的技术指导工作;

(4)掌握镇街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最新动态,落实专门人员整理镇村防汛防台抢险工作动态图文资料,并及时将各类图文信息反馈综合指挥组和信息及数据统计组;

(5)记录检查、指导工作台帐;

(6)根据局防汛防台抗旱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完成临时应急抢险任务。

3.监测预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浙江省水文管理条例》,水文站负责全市水位站、雨量站的监测工作,加强水文监测设备的巡查巡检,确保全市30处水雨情监测站正常运行。根据市防指部署及时编报水情监测简报,预测预报钱塘江潮位;在市防指的领导下,会同气象等部门做好河网水情预测分析。

4.应急响应

4.1Ⅳ级响应行动

当市防指防汛Ⅳ级应急响应时,启动水利局防汛防台各个应急组,按照工作职责做好相应防御工作。

(1)参与市防指组织的防汛形势会商工作。

(2)加强防汛值班,密切监视水情、雨情、工情。

(3)每天1次向市防指报送水情信息,每日12时向市防指报告汛情进展及工作动态。

(4)上塘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务中心做好上塘河排涝工作,河湖与农村水利管理服务中心做好全市圩区的应急排涝指导工作。

(5)加强水利防汛抢险物资的管理,及时办理水利抢险物资借用工作。

(6)向水利工程灾害地派出抢险指导专家组。

4.2Ⅲ级响应行动

当市防指防汛Ⅲ级应急响应时,除继续做好防汛Ⅳ级应急响应行动外,做好如下工作:

(1)参与市防指组织的防汛形势会商工作。

(2)每天2次向市防指报送水情信息,每日12时、20时向市防指报告汛情进展及工作动态。

(3)根据上塘河长安站水情,及时申请盐官上河闸启动排涝。

(4)做好水利工程人员转移准备工作。

(5)抢险指导组加强对市镇水利工程检查、督查,指导镇街做好水利工程运行、抢险工作,向水利工程灾害地派出抢险指导专家组。

4.3Ⅱ级响应行动

当市防指防汛Ⅱ级应急响应时,除继续做好防汛Ⅲ级应急响应行动外,做好如下工作:

(1)参与市防指组织的防汛形势会商工作。

(2)每天3次向市防指报送水情信息,每日12时、20时向市防指报告汛情进展及工作动态。

(3)抢险指导组加强对市镇水利工程险情排查,及时指导做好水利工程抢险工作,向水利工程灾害地派出抢险指导专家组。

(4)做好水利工程人员转移工作。

4.4Ⅰ级响应行动

当市防指防汛Ⅰ级应急响应时,除继续做好防汛Ⅱ级应急响应行动外,做好如下工作:

(1)参与市防指组织的防汛形势会商工作,根据市防指部署,派员驻市防指。

(2)随时向市防指报送洪水预报分析,每日8时、12时、20向市防指报告汛情进展及工作动态。

(3)向水利工程灾害地派出抢险指导专家组。

4.5应急响应行动变更与结束

当市防指应急响应变更或结束时,应急响应行动同步变更或结束。

5.灾后处置

汛情结束后,局属各科室、站办、中心根据职责及时做好管理范围内的水利工程安全检查,对损毁的水利工程及时组织抢险修复。

局办公室加强汛情中各类资金使用情况、水毁抢险资金的检查,做好资金的规范管理工作。

规划建设科做好与发改、财政及上级业务部门沟通对接,积极争取水利工程建设与修复资金,并按要求做好计划编报工作。

河湖与农村水利管理服务中心组织做好镇村级水利工程的安全检查、工程抢险、工程修复等工作,做好管理的水利工程安全检查及修复工作。

水文站(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做好水雨情监测站的安全检查、设备设施巡查、水毁工程修复等工作。做好水利防汛物资的归库及修复工作。

上塘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做好管理范围内水利工程安全检查、水毁工程修复和设施设备维护保养工作。

6.附则

6.1本预案由海宁市水利局制定和负责解释。

6.2本预案自之日起执行。

 

2021年海宁市水利局防汛防台工作组

指挥

组别

联系领导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工作内容

张  彝

沈思阳

综合指挥组

王伟锋

钱亚荣

黄朝辉

林婷婷、王茂东、吴龙华、程育、吴方明、金纯野、何昕杰、韩玲洁、沈思雯、郭树杰、章泽立

(1)贯彻执行上级防指、市委市政府、市防指和水利局防汛防台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负责协调水利局其他应急工作组工作;

(2)承担全市水情、雨情监测,及时掌握水雨工台情动态,根据防指要求编制水情报表,提供洪水预报;

(3)负责盐官上河闸等工程调运计划申请,协调市级骨干水利工程调运工作;

(4)根据抢险、避险及救灾工作的需要,负责水利防汛物资的储备、管理和调用。

信息及数据统计组

沈周华

贺诗明

徐飞燕、孙怡、张毅、朱晓丽、裴征艳、周文芳、章佳瑜、王晓红、方益妹、黄源

(1)根据上级要求统计圩区工情、市镇水利防汛动态、水利灾情、水利工程人员转移、水利抢险救灾动态等情况;

(2)拟定水利局防汛防台抗旱工作动态信息、汇报材料;

(3)根据工作需要,拟写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动态,加强宣传报道。

后勤保障组

张  彝

姜伟平

祝德明

钱浩明、张铮逸、刘红平、刘文琼、戴玉叶、陈纯、庞媛椰、费哲欢、顾丽娜、徐波

(1)负责防汛防台检查车辆落实与调度;

(2)发放外业作业人员雨具及照明等防护用具;

(3)做好值班人员安排(含水文站点)、值班(加班)人员就餐保障;

(4)保障水利大楼供电、供水、照明、电梯等设施正常运行。

抢险指挥

一组

姚晓红

朱曙雄

马一青

查海峰、王宇、濮於良、沈烨、庄燚人、王佳辉、吴凯、陈维(设计所)、陈斌、陆旦、朱天伟

负责联系指导许村镇、长安镇(高新区)、周王庙镇、盐官镇、斜桥镇、盐官度假区的防汛防台工作的技术服务与应急抢险等工作。

抢险指挥

二组

汤亦平

范小东

俞耿锋

徐超、莫超奇、许明超、俞家明、虞斐杰、徐晨栋、朱李伟、宋城飞、陈冲、陈维(公司)

负责联系指导丁桥镇、袁花镇、黄湾镇(尖山新区)、硖石街道、海洲街道、马桥街道、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的防汛防台工作的技术服务与应急抢险等工作。

说明:1.当启动Ⅳ级响应时,王伟锋总工到岗并可根据需要启动部分工作组或人员。

2.当启动防汛(台)Ⅲ级及以上应急响应时,沈思阳局长到岗值守;同时上述人员一切工作服从防汛防台需要,由各组长根据需要安排组内人员立刻进岗到位,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根据工作需要,沈思阳局长到市防指值守时,局防汛防台工作由张彝书记统一协调指挥。

篇6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是我们党始终高度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更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治水理念,着力解决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省初步建成了功能比较齐备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仅“十五”期间,全省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水利投入资金280亿元,建成了一批水利骨干工程,防灾抗灾能力大大增强,成功抗御了*1年、*2年淮北严重干旱,*3年、*7年淮河流域大洪水;城乡水环境整治取得重大进展。在城市,新建了一大批集防洪保安、水环境整治、水生态修复和水文化于一体的现代水利工程,提升了城市发展的安全系数,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在农村,以县乡河道整治、村庄河塘疏浚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建设,重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区域发展还不平衡,还有很多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亟待解决。我们要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等基本的水利需求为重点,把群众利益作为首要目标,把群众需求放在优先领域,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快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必须把防御水旱灾害放在首位。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生活用水安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防御水旱灾害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抗洪抢险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及时迅速转移处于危险之中的群众,妥善安置好受灾群众的生活;抗旱工作中要优先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努力保证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妥善处理防洪与避洪的关系,既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又要依法禁止盲目围垦湖泊洼地,侵占行洪通道、调洪场所和蓄滞洪区无序开发的行为。积极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江河湖库淤积,恢复和扩大洪水行蓄通道和场所。加快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大力推进治淮、海堤达标、水库除险加固等防洪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南水北调、通榆河北延等供水工程建设,抓紧实施里下河等地区灾后应急治理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建立健全防御水旱灾害法规体系,落实各类水旱灾害防御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妥善转移安置群众,依法补偿群众损失,把防御水旱灾害防汛抗旱活动纳入法制轨道,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必须确保饮水安全。饮水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按照水系联网、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多库串连、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原则,加强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提高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水平。要大力推进区域供水,加快区域供水向乡镇延伸,推进自来水深度处理,保障供水安全。要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农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今年省级以上安排投资13.6亿元,用于解决农村350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到2010年基本解决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要以县为单位抓紧组织编制农村饮水安全实施规划,优先安排水源地问题严重和已具备区域供水延伸条件地区的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生活用水质量和供水保证率,确保农民群众尽快喝上干净、安全、放心的水。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必须加强城乡水环境整治。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河湖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日趋突出,水土流失、饮用水源污染、河湖环境恶化等问题比较严重。要强化水资源保护,根据水功能区核定的纳污能力,相应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加强水质监测,严格入河排污口的审批和管理,不断提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组织编制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落实饮用水源地保护各项措施,严格控制影响饮用水源地安全的各类项目建设,加强饮用水源地水量、水质监测,保证饮水安全;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农业、工业、城市、服务业和生活节水的各类节水载体建设,实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加快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建设,把农村河道疏浚与土地复垦、道路建设、拆坝建桥、环境整治、植树造林和发展水产养殖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的综合效益。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建设清水通道,维护河流健康,改善恢复生态,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优质生活、享有优良环境的需求。

篇7

序号

牵头单位

项目名称

主要工作内容

开展方式

计划开展时间

一、水利扶贫

 1

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站

巩固水利扶贫成果专项检查

(1)检查内容:对水利厅、市水利局、12345服务平台反馈、曝光、领导批示、群众举报等各类渠道反映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通过明查暗访形式开展核查。

(2)检查数量:核查率不少于50%。

明查、四不两直

1-12月

二、水利资金

2

规划技术和行政审批股

水利建设项目计划执行情况审查

(1)检查内容:对年度纳入水利部水利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投资计划完成数据进行核查,包括项目计划分级下达、资金到位、投资完成、主要工程量完成等指标是否与实际建设进展情况相符,督促重点项目及进度滞后单位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2)检查数量:检查各个项目。

明查

3-12月

三、水资源管理

3

河长制工作站水政股

水资源管理监督检查

(1)检查内容:对地下水监管、取水口取水监管等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对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监督监管、用水计划下达、水资源费征收情况,2021年度水资源管理及保护工程进度进行检查;对取水工程(设施)核查登记及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问题整改开展监督检查。

(2)检查数量:每个乡镇检查1-2个项目。

明查

4-12月

4

河长制工作站水政股

节约用水管理监督检查

(1)检查内容:对乡镇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宣传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和登记制度进行检查。

(2)检查数量:抽查5个乡镇。

明查

4-12月

四、水利工程建设

5

水利工程管理站

水利建设项目监督检查

(1)检查内容:对主要支流项目、在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管理等进行检查和专项治理。

(2) 检查数量:检查主要支流项目不少于2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不少于3座、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不少于2个。

明查

1-12月

6

水利工程管理站

水利建设市场监督检查

1. 市场主体(不含检测单位)监督检查

(1)检查内容:对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主体(不含检测单位)进行履约监督检查。

(2)检查数量:检查不少于5家市场主体。

明查

9-12月

7

质量与安全监督站

水利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监督检查

1. 对重点水利工程和面上建设项目开展监督检查

(1)检查内容:对全县在建水利工程开展质量与安全监督检查。

(2) 检查数量:对全县在建水利工程开展质量监督检查不少于5项。

明查、四不两直

5-12月

8

质量与安全监督站

水利安全生产监督指导

(1)检查内容:对各部门、各水管单位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监管责任清单建立、开展在建工程安全生产监督检查。

(2) 检查数量:组织开展一次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检查各个部门、各个水管单位项目。

明查、四不两直

1-12月

9

水利工程管理站、质量与安全监督站

水库水闸堤防和农村水电站工程安全运行管理监督检查

(1)检查内容:对平南县辖区内水利系统监管的水库、水闸、堤防和农村水电站工程汛前、汛中和汛后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情况、日常运行管护情况、运行管理违规行为、工程实体安全隐患、中小学生防溺水工作等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检查数量:水库工程抽查不少于20座、水闸工程抽查不少于10座、堤防工程抽查不少于3处、农村水电站工程抽查不少于3座。

明查、四不两直

1-12月

五、河湖管理

10

河长制工作站

河湖管理及河湖“清四乱”监管

(1)检查内容:对重要河段“四乱”问题整治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和河湖划界及岸线规划推进情况进行帮扶指导。

(2) 检查数量:每个乡镇检查不少于1次。

明查、四不两直

3-12月

11

全面落实河长制督查

(1)检查内容:全面落实河长制督查。

(2) 检查数量:对每个乡镇开展1次。

书面和实地督查

6-12月

12

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检查

(1)检查内容:美丽幸福河湖建设。

(2)检查数量:每个乡镇开展至少1次。

书面和实地督查

4-12月

六、水土保持

13

河长制工作站水保股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

对县本级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

(1)检查内容:对县本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情况进行全覆盖检查。

(2) 检查数量:县本级在建设生产建设项目。

明查及遥感检查

3-12月

14

河长制工作站水保股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监督检查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监督检查:

(1)检查内容:对2021年度自治区财政投资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明查

4-12月

七、农村水利

15

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站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督查

(1)检查内容:对在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进度、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水费收缴和运行管护情况进行检查。

(2) 检查数量:检查5个不同乡镇、不同供水规模的农村供水工程,每处工程入户不少于3个用水户。

明查、四不两直

5-12月

16

水利工程管理站

大中型灌区项目检查

(1)检查内容:对在建工程建设进度,已建工程运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2) 检查数量:东平灌区、六陈灌区2个项目。

明查

1-12月

八、水旱灾害防御

17

水利工程管理站

水利工程设施水毁修复监督检查

对未完工水毁项目修复情况进行督查

 

明查

3-5月

18

水利工程管理站

水旱灾害应对监督检查

1. 大中型水库防洪调度及汛限水位执行监督检查

(1) 检查内容:结合汛前检查和汛期强降雨过程,开展大中型水库防洪调度和汛限水位检查。

(2) 检查数量:4座大中型水库。

2. 超标洪水防御预案检查。不少于1个。

3.重点地区水旱灾害应对检查。根据2021年汛情旱情,组织对重点地区的水旱灾害应对情况进行检查。

 

明查

 

1-12月

九、水利防御

19

水利工程管理站

水利安全生产检查

(1)检查内容:结合水旱灾害防御检查,对各水管单位开展水利生产安全检查。主要检查安全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经费落实情况,以及应急处置机制、技术防护、培训开展等情况。

(2) 检查数量:各水管单位。

明查

1-12月

十、绩效考评

20

局绩效办

年度绩效考评目标任务落实情况检查

(1)检查内容:各部门列入年度绩效考评的各项工作任务目标完成情况,对各项工作任务目标完成情况的指标数据进行核查。

(2)检查数量:局属各部门。

明查

篇8

一、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按照上级部署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落实各项水旱灾害防御责任制度。继续扎实做好今冬明春抗旱工作,抓好水毁工程修复,增强工程防御灾害能力;要做实汛前准备。建立并落实各类责任,抓好防汛物资储,做好各类水工程度汛方案,开展水利工程防御检查,抓好隐患排查整改;做好值班值守,落实山洪灾害防御指挥系统维护,及时信息报送;要落实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措施,开展避险宣传与培训,组织防灾避险演练,增强群众避险意识;要抓好强降雨过程应对工作,确保实现年度水利工程以及山洪灾害防御防汛目标。

二、协助河长办做好河长制工作

1、高标准规划建设碧道。密切配合省市河长办开展万里碧道远期规划和近期建设,指导各乡镇结合现有项目开展碧道建设工作,总结经验,推进和完善我县碧道建设项目。

2、继续开展“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把“五清”(清污、清漂、清淤、清障、清违)专项行动纳入河流管护常态化工作。

3、加快推进河湖管理范围划界工作。完成当年上级下达的河流划界工作清单任务;完善已划界河流的河道范围管理。

4、健全机制,发挥河长办统筹协调作用。统筹发挥县级河长助理和联络员的作用,让河长助理在县级河长巡河、召开河长会议、催办督办巡河发现问题等事务中切实发挥好河长助手的作用;完善“一河一策”“一河一档”;进一步强化县河长办公室统筹协调流域涉河湖事务的作用。

5、夯实河长制信息化平台水平,助推智慧平台精准监管。 进一步推广“广东智慧河长”平台使用,跟进“广东智慧河长”、“广东省河道信息查询和公共服务平台”、“全国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填报和动态信息更新。

6、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查处涉河违法违规用地案件。强化日常动态巡查,督促指导各级执法监察部门利用在线巡查系统对涉及河岸线的违法用地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制止、及时查处到位。

7、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河湖管护良好社会氛围。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和河湖健康教育宣传;加强河长制湖长制教育培训;广泛发动民间力量护河治河。

三、加强水行政执法

1、继续加强执法队全体人员思想政治学习和业务知识培训,增强执法队伍法制化、制度化、程序化执法意识,增强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执法服务水平,计划参加上级水行政执法部门对执法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系统培训。努力提高水行政执法队员的整体知识水平和执法能力。

2、继续加大水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活动,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提高广大群众对水法规的认识。

3、加大巡查力度,坚持每周至少二次巡查,对于通过举报、交办,巡查中发现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做到及时处理,严肃对待,办理的水事案件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引用法律条款正确。

篇9

​1、 加强水库管理保障水库安全

2、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助推民生水利发展

3、 切实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4、 加强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完善水利治理体制机制

5、 践行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家园

6、 依法治水,严格管水,科技兴水,保障国家水安全

7、 加强河湖保护与管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8、 科学防御水旱灾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9、 推广节水器具,提高用水效益

10、 建设节水型会,保障城乡用水安全

11、 合理开发利用,重在节约保护

12、 推动水利跨越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13、 创建节水型城市,促进可持续发展

14、 开发水电清洁能源,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15、 加强水土保持,建设秀美山川

16、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7、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18、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9、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 贯彻执行《山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21、 贯彻执行《山西省节约用水条例》

22、 贯彻执行《山西省抗旱条例》

23、 保护植被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

24、 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

25、 科学防御水旱灾害,促进经济会发展

26、 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城乡用水安全

27、 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

28、 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

29、 依法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

30、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

31、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32、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33、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34、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5、 贯彻执行《黄河水量调度条例》

36、 加强河道管理,维护河湖健康

37、 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38、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39、 营造水景观弘扬水文化传承水文明

40、 推进依法行政,促进依法治水

41、 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

42、 优化配置厉行节约有效保护

43、 加强农村水利工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44、 加强农村水利工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45、 推动水利跨越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46、 改善民生,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47、 推进依法行政,实现依法治水

48、 坚持团结治水,构建和谐流域

篇10

根据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为切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本人xxx承诺按照“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及相关要求,恪尽职守、主动作为,统筹安排、扎实举措,防御、减轻水旱灾害,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决遏制群死群伤事件发生。

本人将组织社区“两委”及小组长、居民代表,物业工作人员开展隐患排查、加强群测群防;加强山洪灾害危险监测巡查、地下车库渗水排查,预警转移,落实物资、队伍各项保障措施;强化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抓紧抓实抓细防汛抗旱各项重点工作。争取平稳度过汛期。

社区(盖章)

篇11

关键词:非工程措施;防洪抗旱;内涵;作用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水灾、旱灾更为频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各地已对防洪抗旱的工程措施运用自如,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随之增多,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将更为频繁,强度也明显上升,单靠工程措施来应对已明显不足。与此同时,非工程措施作为防洪抗旱的综合措施之一,越来越受重视。该文现以非工程措施的内涵入手,简析非工程措施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非工程措施的内涵

非工程措施是指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以及直接运用防洪工程以外的其他手段来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损失的措施。非工程措施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并可为防洪抗旱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提供保证的特点,因而可在防洪抗旱工作中广泛应用。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防洪工程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二是建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三是完善水法律、法规的制定,大力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四是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五是建立洪水干旱预报警报系统;六是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2非工程措施的作用

(1)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是认真做好防洪抗旱准备工作的重要前提。防患于未然是防洪抗旱重要的先决条件,要求在水旱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认真做好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这既是防洪抗旱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因此,各地有关部门应在汛后制订计划,依照闸站养护手册对水工程进行维护、保养;地方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下,逐级开展汛前检查,实行防汛责任制,制订详细的检查方案,对水工程进行逐一排查,对查出的隐患和问题及时处理;同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江河湖泊的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制止盲目围垦湖泊、河道、滩地的违法行为,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淮河流域各级防汛抗旱办公室通过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的管理,落实防汛责任制,及时清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好抢险队伍和物资的落实,为夺取2003、2007年防洪抗旱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全面提升防洪抗旱管理能力。我国水旱灾害频繁,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单靠工程措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向未来防洪抗旱减灾事业的发展,水利部提出了防洪抗旱的“两个转变”,即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两个转变”的推进将全面提高我国的抗灾水平和能力,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立正是促进、推动“两个转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自1998年淮河流域大水后,我国加大了对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指挥系统涉及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31个省(市、区),以更好地为当地防洪抗旱工作服务。以淮河防总为例,在国家防总、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淮河防总于2003年成立,健全了以淮河流域为单位的防汛统一指挥体系。2007年7月下旬,淮河中下游水位居高不下,堤防、水坝等水工程长时间受高水位的浸泡,防汛压力明显增大。淮河防总通过防洪抗旱指挥系统,快速采集和传输雨水情、灾情等信息,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预报、分析,同时通过会商系统、远程视频监视系统、程控交换系统,与水利部、淮河流域各省、市、区的防汛抗旱指挥部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迅速、准确下达指令,为防洪指挥提供了先进、可靠的决策支持,大大提高了防汛调度的及时性、科学性,从而成功抗御了2007年的洪水。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依法行政。法律、法规贯穿于防洪抗旱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与其他法律和政策充分匹配的政策法规体系,为防洪抗旱提供了全面的政策与法律支撑。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为核心,以《防汛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相配套的防洪抗旱法律法规体系,各流域管理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颁布并实施了大批防洪抗旱配套法规。安徽省先后修订完善了《安徽省抗旱条例》《安徽省水文管理办法》《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并严格防洪抗旱执法程序。随着防洪抗旱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防洪政策法规建设已不能满足防洪抗旱的要求,应着力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抗旱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蓄滞洪区管理条例》的制订,把防汛抗旱立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法律的制订需要公众的认知,因此要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提高法律透明度与认知力。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中,各地通过举办体育竞赛、组织普法问卷调查和法律知识竞赛、发送普法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来扩大宣传影响,强化宣传效果,提高广大民众学法、懂法、用法和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依法行政,从而有效维护了水工程和防洪抗旱的安全。

(4)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提高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近年来,在国务院、国家防总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大力加强防洪抗旱应急预案的建设,由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构成的预案体系逐步健全,为规范应急管理打下很好的基础。防洪抗旱预案本身就是在总结地区洪涝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防洪抗旱目标和调度原则,在分析现有水源和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干旱条件下的防洪抗旱对策和措施。淮委根据国家防总批复的《淮河洪水调度方案》,积极推动淮域各地继续加强防洪预案的修改完善和动态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工程变化情况,修订完善了《蓄涝洪区运用预案》等相关预案,极大提高了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

篇12

一、及早部署,全面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准备

(一)及早部署,提前准备。今年罕见的雪凝灾害天气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针对可能出现的极端灾害性天气,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防汛抗旱形势的严峻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及早部署,提前准备,做到思想、组织、预案、工程、队伍、物资六落实,牢牢把握防汛抗旱工作的主动权。

(二)认真开展汛前防汛抗旱安全检查。按照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认真开展本地区、本部门的防汛抗旱工作检查,做到不走形式、不留死角、不存隐患,确保检查质量。要对水情和墒情监测设施、防洪抗旱工程、通讯预警、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各类预案的制定与落实等进行认真检查,把病险水库、险工险段、在建工程、灰渣坝(库)、尾矿坝(库)和山洪易发地区等作为检查的重点;并加强对河道及排水大沟、下水道、低洼易淹地带、采沙场、采石场、小煤窑、建筑工地、施工路段等的检查和管理,要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意见,督促抓紧整改,防患于未然。

(三)及时修订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根据《*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省水旱灾害应急预案》的总体框架,制订和完善本部门、本单位防汛抗旱预案,特别是要落实好预警预报方式、撤离路线、避险地点以及灾民救助等措施;要抓紧编制本地区、本行业和单位的抗旱预案,城市(镇)、大型工矿企业等人口密集区要尽快制订应对特大干旱、突发性水源事件的应急供水预案;要建立预案演练机制,适时开展演练行动,促进各部门和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切实增强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四)加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和队伍建设。按照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抓紧补充、备足防汛抢险和抗旱救灾物资,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备齐备足,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重点水库特别是病险水库以及重点险工险段,要将抢险物资提前运抵现场,以应急需。对已储备的物料,要加强管理,规范存放,不得挪作他用。承担防洪救灾物资贮备任务的部门和单位必须按通知要求于2008年5月1日前如数准备就绪(具体任务见附件),并派专人负责保管,汛期如遇洪灾,由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调用。要加强防汛应急通信管理,做好设施设备的维护和备品备件的储备,确保防汛抢险通信畅通;要加强防汛抢险和抗旱排涝队伍建设和管理,适时开展业务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干得好。

二、强化措施,全面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一)着力完善防汛抗旱应急管理机制。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防洪法》和《*省防洪条例》的规定,不断推进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不断强化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作用,形成管理规范、综合协调、权责明确、步调一致的应急管理机制,全面提高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能力。

(二)认真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防总印发的《地方政府行政首长防汛抗旱职责》,在工程建设、汛前准备、队伍组织、工程管理、防洪调度、抢险救灾等各个环节要逐级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内容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并贯穿于防汛抗旱工作全过程。要逐一落实辖区内各类水库水电站、灰渣坝(库)、尾矿坝(库)的防汛行政责任人;各级防汛行政责任人要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熟悉防汛抗旱工作,主动担负起指挥重任,做到思想到位、工作到位;要加强对防汛行政责任人的培训,提高他们履行防汛抗旱职责的能力;要建立健全防汛抗旱责任监督机制,杜绝防汛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三)着力做好水旱灾害预警预报。加强对中短期天气、水雨情预测预报工作,特别要加强对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的监测力度,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灾害预报的超前性、预见性。要完善和优化江河洪水预报和水库调度模型,加强技术研究和科技攻关,不断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要根据洪涝和干旱灾害的发生发展情况,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加密防汛抗旱会商频次,增强决策科学性;要加强小尺度、局部性灾害的监测预报,群专结合,及时山洪、泥石流、滑坡等预警信息,为群众及时准确掌握预报成果、提前安全转移提供优质服务。

(四)着力完善防汛抗旱社会化保障体系。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政府及各部门、社会各行业承担的防汛抗旱责任,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要以社区、村镇、学校、企业等为单位,通过编制预案简本、科普读物、影像资料、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强对公众避险救灾知识的宣传,以提高群众的避险自救能力;要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防汛抗旱投资体制,各级财政用于防汛抗旱的预算资金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增加;要继续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和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技术装备,发挥抗洪抢险和抗旱减灾生力军的作用。

(五)着力抓好突发险情灾情信息报送工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突发险情灾情信息管理和报告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程序,理顺报送机制,及时了解掌握防汛抗旱突发险情灾情信息,努力提高险情灾情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强化汛期24小时防汛值班制度,并做好防范突发水旱灾害的应急准备,确保发生突发险情灾情反应迅速,处置突发水旱灾害事件及时。

三、突出重点,全力做好防汛工作

(一)抓好水库水电站、灰渣坝(库)、尾矿坝(库)安全度汛。把防洪保安放在工作首位,着力抓好水情预报、洪水调度和汛期查险抢险三个主要环节,实现领导、队伍、预案和物料四落实,切实提高抗洪抢险能力。要加强各类水库水电站、灰渣坝(库)、尾矿坝(库)的日常管理,逐一落实技术责任人、岗位责任人、安全监督责任人,特别是对小型水库,要落实专管或兼管人员,避免无人管理的现象。对正常运用的水库水电站,要执行经批准的调度运用计划;对病险水库水电站,要降低水位或空库运行;对灰渣坝(库)、尾矿坝(库),要落实汛期安全管理责任制,健全巡查制度,及时巡查排险;对在建水利水电工程,要编制和完善年度度汛方案,落实防汛组织机构,明确管理、施工双方的防汛责任;对影响泄洪的建设项目,要合理安排工期,加快建设进度,务必在汛前达到安全防洪标准;对未安排处理的病险水库,要在现场备好抢险物料,落实好抢险措施,保证度汛安全。

(二)以人为本,抓好山洪灾害防御。以减少人员伤亡为首要目标,认真落实山洪灾害防御组织机构、责任人、预案,完善预警预报机制,建立“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防御体系,落实汛期监测、临灾预报、预警信号、人员紧急撤离方案等措施,切实做到早预防、早转移、少损失。对重大隐患点和山洪灾害易发区,要反复进行排查,对可能发生危险的地区,要及时组织群众转移,尽量避免人员伤亡。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制止违章开矿、乱砍滥伐、侵占河道等行为,最大限度规避或减少山洪灾害的发生。

(三)抓好城市(镇)防洪排涝工作。依据城市(镇)建设发展变化,修订完善城市(镇)防洪预案,落实防洪排涝设施设备,及时维护改造城市(镇)排水系统,切实提高城市(镇)防洪排涝能力。要加大河道清淤疏浚力度,尤其是对一些碍洪建筑物、构筑物,要严格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在汛期到来前清除,确保河道行洪畅通。

四、加大力度,切实加强抗旱工作

(一)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在全面掌握本区域地表、地下和过境水的基础上,科学调度,合理配置,优先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兼顾灌溉发电等生产需求。要在确保防洪安全前提下,加强洪水资源利用,尽可能增加工程蓄水,尽量多引、多提、多拦、多蓄水,努力增加抗旱水源。

(二)加强城镇抗旱工作。加强城镇抗旱的各项基础工作,及时了解掌握干旱缺水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供水和用水的水源、结构等情况。要加强城镇抗旱统计分析工作,及时掌握城镇供水动态,统计上报有关信息,提出城镇抗旱的决策参谋意见;要制订城镇应急供水预案,落实应急供水措施,划定城镇应急供水水源区,做好应急水源调度与运用等措施准备,做到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确保城镇供水安全。

(三)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利用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建设,千方百计增加提水、蓄水能力;同时要对现有小水库、小塘坝、小水池等蓄水工程进行清淤扩容、续建配套、除险加固,对老化失修的泵站、渠道等灌溉设施要抓紧修复改造,更好发挥工程效益。

篇13

为防御和战胜今年可能发生的洪涝、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确保全年度汛安全,促进全面达小康目标的如期实现。现就做好2012年防汛防旱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认识,正确把握今年防汛防旱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在这样的背景下,防汛防旱工作绝不能出现任何闪失。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我县气候异常现象突出,年均气温不断升高,暖冬现象持续出现,暴雨、洪涝屡屡打破历史纪录,干旱灾害日趋严重,台风登陆影响频繁。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夏季(6至8月)苏北、苏中地区降水量正常偏多,北部地区出现局部洪涝的可能性较大。梅雨期降雨比较集中,雨季过后可能出现较明显的干旱。影响我县的台风个数较常年偏多,影响程度可能较重。暴雨等极端性天气发生频率较高,气象灾害可能相对较多。对此,一定要高度戒备,充分准备,严密防备,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重、不可信其轻,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随时迎战可能发生的洪涝、干旱、台风、等各类自然灾害。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从难、从严、从紧做好防汛防旱各项准备,未雨绸缪,严阵以待。

二、狠抓落实,全力做好全年防汛防旱各项工作

我县今年防汛防旱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依法防汛与科学防汛并举,不断完善防汛防旱减灾体系,切实强化防汛防旱应急管理,全面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防汛防旱各项工作,为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总体要求:(1)遇设计标准内洪涝、台风、时,科学调度,充分发挥好各类水利工程防灾、抗灾、减灾效益,保证各类工程度汛安全。(2)遇建国以来最大的洪涝、台风、时,海堤、里下河圩堤不决堤、沿线闸不崩闸;保证县城区及所辖镇,重要交通干线等基础设施,重要企业、学校等重点单位的防洪除涝安全。(3)发生严重干旱时,科学调度和使用水源,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4)遇超标准洪涝、干旱、台风、时,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要着重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面落实各项防汛防旱责任制。各镇、各部门和单位要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确保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逐级签订防汛防旱工作责任状,把防汛防旱责任落实到每一段堤防、每一段河段、每一个圩区、每一处险工险段、每一座闸涵站工程等,落实到防汛防旱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二)抓紧处理各类水利工程度汛隐患。4月中旬,县防指专门下发了《关于交办处置防汛抗旱工程险工隐患问题的通知》,列出了各镇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和要求。各镇、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大投入,确保认真落实、严肃处置到位。同时,要抓住主汛期到来之前的有限时间,对影响安全度汛的工程隐患和薄弱环节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确保不留死角;对发现的险工隐患,进一步加大除险处理力度,逐一落实度汛应急措施。

(三)加快各项在建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各镇、县各有关部门对去冬今春计划疏浚的各级河道、拆建的圩口闸、排涝站、加固的圩堤圩坝,以及土地整理和资源开发等涉水工程项目,均要采取有力措施,在确保工程质量前提下,加快工程施工,抓紧工程验收,确保主汛期前完成,并全面投入运行。汛前急办的河道清淤清障、闸站维护整修、堤坝除险加固等工程也必须于主汛前完工,确保汛期运行。对确需跨汛期施工的工程项目,应尽快落实施工导流方案和度汛应急预案,在保证安全度汛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工程施工。

(四)加大各类水利工程管护力度。各镇、县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责任体系,强化工程水域地域管理,严格开发项目审批,加强沿河、沿堤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加强闸站涵等工程维护和试运行,保障工程防洪除涝、抗旱灌溉功能的充分发挥。要根据国家《防洪法》、省《防洪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清障力度,按照“谁占用、谁补偿,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坚决清除河、堤范围内的行洪障碍;加强对涉河在建项目检查,及时责成拆除施工围堰、坝埂等阻水障碍,确保行洪畅通。主汛期前,各镇要依法突击拆除一、二级河道违章建筑和渔网、渔簖等阻水障碍,突击清除里下河圩堤上的违章建筑和垦植。

(五)完善防汛防旱各类预案,抓紧做好汛情灾情监测预警准备。各镇、各部门和单位要针对工情、水情的新变化,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好防汛、防旱、防台应急预案,工程运行调度、险工险段应急抢险预案,超标准洪涝、干旱、台风防御预案,人员撤离应急预案等,增强预案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镇、各部门要尽快做好汛情、灾情监测预警准备,水旱灾害统计报告准备。进一步健全县、镇两级汛情灾情监测预警网络和水旱灾害统计报告体系,明确专人负责,规范程序要求,确保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按照“分级负责、各自把关、统一上报”的原则,加强水旱灾害统计报告工作,为各级防汛防旱决策提供适时可靠的依据。要加强值班制度,落实人员,明确地点,严明纪律,保证汛期每日24小时值班并有负责人带班。

(六)足额储备防汛物资,加强防汛队伍组建演练。各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分级储备、分级管理、分级使用、满足急需”的原则,储全补足“三袋”、木材、块石、铁丝、柴油等防汛物资,临时机泵、机动船、拖拉机、挖掘机等防汛器材。既要强化镇村、部门的集中储备,又要强化重要险段的就近储备;既要加大投入集中购储,又要发动群众、企业分户储备。所储防汛物资和器材要保证数量、质量,管理规范,布局合理,调运快捷,切实保证全县及各地防汛抗旱抢险需要。县发改委、建设局等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做好防汛抗旱物资的储备和管理。

要坚持“专群结合,军民联防”的原则,根据全县及各地防汛抗旱抢险实际需要,加强以民兵和厂企职工为主体的各级防汛巡查、抢险队和抗旱服务队的组建,确保每一支队伍责任明确,人员精干,物具齐全。要及早组建并加强培训和演练,切实提高抗灾抢险实战能力。县建设局要特别组建好县城区防汛抗灾抢险队伍。县人武部要承担起县级防汛抢险队伍组建的责任,协调和指导好各镇防汛抢险队伍的组建和演练。

(七)切实做好县城区防汛防旱工作。县城区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防汛防旱工作的重点。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县城区防汛防旱责任主体为县建设局,以及城东、海安两镇。要修订完善好县城区防汛防旱应急预案,落实物资和器材,组建防汛抢险和抗旱队伍,做好汛前各项措施准备。要全面检查县城区防汛防旱工程设施,保证各级河道引排通畅,保证闸、涵、站工程完好运行。县城区要重点防御集中暴雨造成的局部雨涝,以及长江持续低水位造成的水源供给困难。每遇暴雨雨涝要及时处理各类工程险情、及时组织受灾区抢险排涝。要及早安排好县城区应急供给水源,在特旱季节和严重水源污染时,及时补给水源,保证县城区生产生活用水需要。县防指办要加强对县城区防汛防旱工作的协调指导,强化检查督查,确保防汛防旱各项工作扎实到位。

(八)坚持防汛与抗旱两手抓。据气象部门分析,今年我县出梅后将有一段晴热少雨天气,很可能出现连续干旱,各地必须密切注视汛情变化,坚持防汛防旱两手抓。要抓紧清除对焦港河、如海河、通扬河、丁堡河等骨干引江河道中坝埂、淤土、障碍物,力保多引水。北凌新闸要限制冲淤保港排水,及时蓄水保水。贲家集提水站要尽早进行机泵维护和调试,做好提水抗旱准备。通扬河沿闸涵要加强保养维护,清除闸前淤土杂草,保证适时引水。在水稻栽插用水高峰期,要特别做好抗旱应急准备,充分利用现有工程尽可能多引水、多蓄水、多提水;要加强用水管理,错峰用水,减少用水矛盾;节约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用水效益。要加强水质监测和水源调度,严密防范突发性污染水对生产生活用水、农田灌溉用水的影响。

三、强化责任,确保夺取今年防汛防旱斗争的全面胜利

防汛防旱工作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公益事业,是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共同责任,必须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强化责任,统一指挥调度,确保防汛防旱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

第一,加强领导,强化协调。各级都要把防汛防旱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工作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落实措施,全力做好工作。各级领导要周密安排,加强督查,深入一线,了解掌握情况,协调解决问题。一旦发生险情灾情,要及时赶赴现场,加强指挥调度,确保抢险救灾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严明纪律,政令畅通。各镇、各部门要以大局为重,坚决服从县防指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要严肃防汛工作纪律,强化防汛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各级纪检部门要加强督查,对因履行职责不力、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严肃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篇14

关键词 农业自然灾害;贫困发生率;农村贫困

中图分类号 F32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4-0092-04

建国以来,安徽省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平均超过20亿元,约占全省平均社会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世纪80年代以来,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亿元。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和强度呈加快、加大趋势,截至1997年,累计各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近1 000亿元,年平均超过100亿元。由于农户自身抗灾能力有限,一旦遭受自然灾害,在没有风险转移的情况下,绝大部分损失将由农户自己承担。对一般农户来讲,家庭收入较低,遭受灾害以后如果不能够及时得到经济补偿,对其生活和再生产的影响很大。

1 文献回顾

所有贫困现象都是由于区域、群体或个体的经济发展受到一系列内部和外部不良因素制约,造成劳动报酬和财产性收入的不足而产生的。而引起劳动报酬和财产性收入不足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要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个人等多层次、多方面进行探讨。目前这方面已有许多研究成果问世,其中主要观点有:相对剥夺说、不平等说、价值判断说、政策界定说、权利丧失说、发展不足说、能力缺乏说等等。也有根据贫困产生原因将贫困划分为不同类型而形成贫困成因类型的学说,最为著名的是康晓光根据贫困形成的决定因素将贫困分成三种类型: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阶层性贫困(康晓光,1995)。制度性贫困是由于社会制度,如政治权利分配制度、就业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社会服务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决定生活资源在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而造成某些区域、群体和个人处于贫困状态。区域性贫困是在相同的制度背景下,不同的区域之间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条件的差异造成的,与区域生活资源的供给程度有关。导致贫困的区域性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发展起点、经济结构、积累能力、科技力量、人口素质、制度创新、市场机制、政治结构等。阶层性贫困是指相同制度环境中,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于身心素质较差、文化程度较低、劳动力弱、生产资料不足、生产能力不高等原因造成竞争有限的生活资源的能力较低,从而处于贫困状态(康涛、陈斐,2002)。从已有研究来看,对造成贫困的原因界定上还存在着分歧,但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一是由于缺乏发展的机会造成的贫困,即机会贫困;二是由于缺乏发展的能力和素质所造成的贫困,即能力贫困。随着我国农村教育的加强,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如今形成的贫困与返贫现象更多的是由于机会的缺失导致的,即机会贫困成为农村贫困发生的主要原因。

自然灾害总是与贫困紧密相联,世界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中发现,80%以上的穷人并不是“总是穷(always poor)”,而是“有时穷(sometimes poor)”,原因是他们面临各种自然灾害袭击时难以抵挡,从而陷入贫困或返回贫困的境地。王国敏从定性的角度首次对农业自然灾害与农村贫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自然灾害总是与贫困相伴随,且呈正相关关系。如何更加明确农业自然灾害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即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以弥补以前定量研究的空白。

2 样本来源及其描述

巩前文等:农业自然灾害与农村贫困之间的关系――基于安徽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年 第4期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但气候条件分布差异明显,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国家划定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简称国贫县)中安徽省有17个,占总数的2.9%,处在贫困县比较多的省份行列之中。所以,选择安徽省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1 安徽省自然灾害发生情况

安徽省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种类主要有洪涝、干旱、干热风、高温热害、低温冷(冻)害、冰雹、龙卷风、动植物暴发性病虫害等。灾害严重时,连续几年或同一年内几种自然灾害同时或交替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破坏性极大。如1998年,先后出现春季低温冻害,夏季持续暴雨成灾,秋后水稻暴发白叶枯病和稻飞虱,大豆暴发甜菜夜蛾,致使全省大部分县市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达1 0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16.8亿元,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自1995年以来,每年成灾面积都在1 000hm2顷以上,而且波动幅度比较大(见图1)。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近年来,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越来越接近,说明农业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力越来越大。

受灾面积在农业种植面积中的比例在大部分年份都在20%以上,而同时成灾面积在种植面积中的比重也几乎都在10%以上(见图2)。

2.2 样本数据情况

为了获取足够的样本,我们选取1998-2002年安徽省58个县(市)共283个样本(不包括数据缺失样本)形成面板数据。面板数据既有时间序列数据,又有横截面数据,这种双维的信息可以克服样本数量少的缺陷,而且可以增加估计的无偏性和有效性,在经济分析中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面板数据主要来源于1999-2003年安徽统计年鉴。

3 基本计量模型设定与计量结果分析

3.1 基本计量模型设定

在讨论灾害与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关系时,一方面,可以通过对面上的情况进行一般性的描述来了解总体概况,也可以通过解剖典型案例了解不同的局部情况;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对统计数据的数量分析更准确地把握两者的数量关系(张晓,1999)。张晓(1999)认为农村贫困只与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和水旱灾害受灾或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两个因素有关,所以建立了简单的双对数线性二元回归模型,把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和水旱灾害受灾或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两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即:

式中:PKL是农村贫困发生率(%),I是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元),ZR是水旱灾害受灾或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

但是,笔者认为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I)和水旱灾害受灾或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ZR)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因为水旱灾害受灾或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越大越可能降低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即农村贫困(主要指经济贫困)可以直接表现为农民家庭人均每人纯收入低下,而人均每人纯收入低下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受到水旱灾害的影响。为了克服这个缺陷,笔者建立以下计量模型来描述中国自然灾害与贫困发生的关系:

式中:Y表示样本县市贫困发生率;X1是指样本县市农业从业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X2是指农村人口中男女性别比例(男/女);X3是指人均拥有排灌机械数量;X4是指人均占有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额;X5是指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积;X6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用来衡量耕地质量;X7是指自然灾害受灾面积占播种总面积的比重(%),此处自然灾害包括水旱灾害和其它农业灾害。

模型试图说明:农村贫困发生率主要是由于农民自身能力不足和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劣造成的,农民自身能力不足主要通过农村人口中男女性别比例X2和人均拥有排灌机械数量X3表示;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劣主要用人均占有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额X4、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积X5、单位面积粮食产量X6、自然灾害受灾面积占播种总面积的比重(%)X7等指标来衡量。

3.2 计量结果与分析

运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向后逐步回归(Backward)法对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处理,结果见表1。

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变量中“自然灾害受灾面积占播种总面积的比重”的回归系数为-0.955,t值为-1.746,在0.05水平上显著。在统计意义上,该变量是比较显著的。但是,这个结果与张晓(1999)得出的结论有显著的差别,即张文中得出的结论认为水旱灾害的成灾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与农村贫困发生率存在正相关关系,而笔者通过利用安徽省的数据所做的计量结果表现为农业自然灾害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对农村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呈负相关关系,即农业自然灾害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越大,农村贫困发生率的可能性越小。对本文计量结果的解释可能:一是本文使用的数据是每个县市的平均数据,没有考虑到每个农户受灾的差别性,而且受灾不一定会成灾,而国家在对受灾地区的补贴和救助主要是按人口来进行的,这样会造成同一地区受到的灾害对各个农户生活的影响不同,一部分农户会因自然灾害而获得了更多的收入,而一部分农户因自身抗灾能力较弱,而受灾又很严重,显然容易导致极度贫困的发生,即虽然贫困数量没有因自然灾害而上升,但是贫困程度却加剧;二是农业自然灾害主要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而对于受灾农户来说,在受灾后可能会通过从事其他产业或者兼业赚取非农收入以弥补农业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其结果可能是由于农业自然灾害的推动下,一部分农户的收入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三是农业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的增加和农户抗灾能力的增强。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农业自然灾害救助方面逐渐加大了力度,见图3。从图3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全国还是安徽省对农业自然灾害的救助力度都呈逐年增大趋势,全国农业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由1999年的355 627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529 365.26万元,增加到1999年的1.49倍;安徽省也由1999年的24 012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57 118.72万元,增加到1999年的2.38倍。同时,农户的抗灾能力在逐渐增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户拥有的排灌机械数量增加,1998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为13.37台/百户,安徽省为30.20台/百户,而到了2003年数量全国增加到21.12台/百户,安徽省增加到47.56台/百户。二是目前全国已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兵团)建立了省级救灾应急预案,70%左右的地、县救灾应急预案也已经出台。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运用安徽省的面板数据对农业自然灾害与农村贫困的关系计量分析来看,笔者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农业自然灾害与农村贫困之间的关系明显,而且农业自然灾害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与农村贫困发生率之间呈反向关系,即在现有生产条件下,农业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越大,农村贫困发生率越低。这个结论与现有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笔者在上述中也对产生差异的原因做出了可能的解释。

笔者认为,虽然农业自然灾害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与农村贫困发生率之间呈反向关系,但并不是说农户就不用增强自身的抗灾救灾能力,国家和地方政府也无须在灾害发生后对灾区进行救助,帮助恢复生产。情况恰恰相反,农业自然灾害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与农村贫困发生率之间呈反向关系产生的原因正是在农户抗灾能力增强和国家与地方政府救助力度增大的情形下发生的一种情况。所以,笔者认为,政府和农户更加要正确认识这种反向关系产生的效用。因此,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政府应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生产抵抗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从我们的计量结果可以看出,人均占有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额越大,贫困发生率越小。农业本生具有较强的自然条件依赖性,因此,降低自然灾害发生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对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继续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自然灾害救助力度,但要有针对性。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对收入低的农户影响更大,因此,在发放补贴时切忌“一刀切”。要遵循灾害成灾多少,补多少,而且政策要向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户倾斜。

(3)气象和灾害预报部门要尽量提高灾害预报的及时性与准确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加强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了解自然灾害是可知、可防、可抗、可治、可避的。

(4)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要加大生产自救的宣传和引导。一是作物补种,当地政府应协助农户购买优良种子,恢复农业生产;二是鼓励和引导主要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增加受灾农户的非农收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5.[Kang Xiaoguang.China's Poverty and Poverty Theory[M].Guangxi: The People's Publishion in Guangxi,1995.]

[2] 康涛,陈斐.关于我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5~11.[Kang Tao,Chen Fei.the Study of China's Rural Poverty and Poverty[J].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2,(4):5~11.]

[3] 王国敏.农业自然灾害与农村贫困问题研究[J].经济学家,2005,(3):55~61.[Wang Guomin.The Study of Rural Poverty and Natural Disaster[J].Economist, 2005,(3):55~61.]

[4] 严立冬.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农业自然灾害防治[J].农业经济问题,1998,(7):33~36.[Yan Lidong.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J].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1998,(7):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