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低碳经济的政策范文

低碳经济的政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低碳经济的政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低碳经济的政策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公共政策;制约因素

1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1)资源结构问题。我国的资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矿藏储量中,煤炭资源的比例比较大,而天然气和石油的储量还比较少,以至于我国资源消耗以煤炭资源为主。我国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取暖,大多以煤炭资源为主,以至于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粉尘污染。利用煤炭资源,在我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改变。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我国的资源结构,是限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2)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发展中的阶段,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因此也会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比较落后,因此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附加值比较低,技术含量比较低,竞争力也比较低。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因此,消耗能源的数量也比较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以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为代价。由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使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受到了限制。(3)科学技术水平问题。先进的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能够有效的解决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然而目前我国各方面的技术还比较落后,因此出现的环境问题、能源消耗问题还比较严重,技术的落后,也制约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由于技术比较落后,因此,能源的利用率也比较低,在利用、回收甲烷、储存、收集二氧化碳,分解工业废水,二次利用工业中的废气方面,都做得不够好。由于技术比较落后,废气废水回收利用的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大多数企业为了考虑成本,很少会回收利用废气废水。(4)缺少完善的公共政策。在发展低碳经济、节约资源方面,我国还缺少完善的公共政策,没有完善严格的公共政策,低碳经济就难以发展起来。我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在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方面,都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无法全面的治理这些现象。执行公共政策的环境也比较复杂,有些公共政策会损害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某些利益,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很难操作。对公共政策的实行的监督力度也比较薄弱,无法很好地贯彻落实公共政策。

2制定完善的公共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

(1)制定公共政策促进法律法规的完善。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因此我国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相应完善的法律法规,从立法方面保证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应该通过分析我国各个产业的具体情况,对存在污染严重、能耗比较大的企业进行限制,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发展低碳经济保驾护航。还应该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况,不断的完善修订法律体系,保证低碳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2)制定促进发展低碳技术的公共政策。首先,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公共经济政策,大力支持发展低碳技术,拨给一定的资金用于专门发展低碳技术,为发展低碳技术提供较好的保障。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和发展模式,虚心学习他们的优势,并进行大胆的创新,创造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低碳技术和推广模式,增强低碳技术在我国的适应力。还可以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支持并鼓励低碳能源和低碳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3)制定有利于调整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的公共政策。由于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长期处于主导的地位,因此就应该制定相应的公共经济政策,着力的调整能源结构,降低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开发新能源。大力开发如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的能源,注重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性。要增加新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降低传统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开展传统能源的节能行动,提高对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碳的排放。(4)制定有利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公共经济政策。我国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则比较小,为了发展低碳经济,应鼓励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鼓励能耗小、使用清洁能源的绿色产业的发展,还要制定一系列的公共经济政策,限制使用煤炭能源的企业以及能耗高的企业的发展。还应加强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规划,调整好产业结构,有效地解决,能源消耗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加强对传统能源企业的治理,鼓励他们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鼓励能源消耗少、碳排放少的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对于能耗少的第三产业,政府可以给予一些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根据碳排放量,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级别,给予他们降低税率、减免税收、退税等优惠措施。综上所述,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的公共经济政策,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地发展低碳技术,开发新能源,调整传统的能源结构,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楚迤斐.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体系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冯周卓,袁宝龙.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主客体关系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公共经济;政策;探析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147-02

在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切从无到有的过程,然后在实践工作中总结出适合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在当前经济稳定发展的形势下,值得注意的是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例如全球的气候变暖问题、雾霾问题等。由英国率先提出的低碳概念,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因此,在现代化发展中,我国也积极地结合实际情况走低碳发展的路线,一方面能够继续保证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加强对环境保护,这成为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继工业文明后促进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成就。低碳经济主要是通过减少污染、降低能耗以及低排放实现经济发展,其核心理念是结合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调整当前的产业结构,使得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得到了重大突破。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含义

世界各国于2009年12月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协商并达成《哥本哈根协议》以及一系列相关要求,目的在于促进全球经济的长远发展。低碳经济在此次大会中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具体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个方面,低碳经济属于一个相对性的概念,与高碳经济相比较,要求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要注重资源节约以及尽可能地降低碳排放量,从而有效地避免出现高碳高排的情况,导致生态环境受到危害。第二个方面,对于新能源发展而言,低碳经济基本的要求就是在发展中减少对各种化石能源的消耗,同时又能够使经济获得良好发展的,其目的在于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与能源消耗“脱钩”,使得碳排放量和经济发展间达到“错位”的目的[1],同时也不会影响经济增长。第三个方面,由于人为的高碳消费导致碳的排放量出现上升的情况,从而破坏人们生存的环境。因此,低碳发展属于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的“自救行为”,需要不断改变之前高碳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从而有效地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降低碳量排放,进而促进我国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在现阶段发展中的实际情况

(一)从发展阶段的角度分析

第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发展过程中,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与环境的双重任务。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般是贸易中较为低端的产业,其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低、附加值低,但是能源消耗比较高,在高能耗以及高污染中换取发展的速度,是当前所不能避免的历程,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代价。第二,我国当前正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升级消费结构、建设基础设施等,从而使得发展中所需要的各种能源也是与日俱增[2]。此外,人口激增问题和工业化进程中所带来的能源消耗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汽车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以上三方面的原因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

(二)从资源结构方面分析

经过地质勘探已经得知,我国的煤炭资源储备量较大,石油、天然气等的资源储量相对较少,正是多煤而缺油少气这一现状下,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对一次性的资源消耗方面主要是以煤为主,其所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例如在工业方面、取暖方面所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煤炭、电资源等,从而造成了空气中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等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煤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得到有效改变的。因此,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中,需要加快调整煤消耗情况,从而有效地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这是资源结构问题而导致低碳发展在我国没有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之一。

(三)从技术创新角度分析

在当前的发展中,技术进步能够有效地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这也是解决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环境问题的重要武器。因此,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二者的平衡度,需要依赖于各项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通过技术手段提升能源利用率、回收、利用甲烷、收集和存储二氧化碳、对工业中的废气进行二次利用、分解工业废水等[3]。然而现阶段,这些技术都比较落后,从而严重地制约了我国推行低碳发展的步伐,因此,技术创新也是制约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四)公共政策的缺失

虽然在节能减排方面,我国已经采取了许多的措施,同时也制定出低碳发展一系列的措施。但我国的低碳发展依然没有看到显著的效果,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当前在协调经济和生态环境中出现了政策缺乏以及不严谨的情况,有的政策可操作性不强;第二,执行公共政策环境复杂,尤其是有些政策会损害地方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利益,这严重地影响了执行中的效率,甚至采取不主动与不积极的态度;第三,缺乏监督力度,通常是突击检查或者行政管制,而且没有做好事前管理工作,一般采用的是“事后监督”[4],亩导致了公共政策在执行中出现成效甚微的局面。

三、公共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

篇3

关键词:河北;低碳经济;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低碳经济的涵义与决定因素

(一)低碳经济的涵义。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低碳经济也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二)低碳经济的决定因素

1、技术进步。低碳经济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技术进步。碳生产率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比如说发电技术方面,十几二十年前,发一度电至少要400克标煤;现在中国的平均水平大约需要330克标煤,最先进的超临界发电机组只要290克标煤。

2、能源结构。能源结构也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二氧化碳主要是在化石能源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化石能源是指含碳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三种能源消费得越多,则碳排放量越高。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商品能源中化石能源的市场成本最低,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越高,发展的成本就越低。

3、消费者行为。低碳经济的第三个决定因素是消费者行为。没有人的消费,就没有碳的排放。美国的生活质量、收入水平与欧洲国家差不多,但美国的人均碳排放比欧洲要高出1倍。为什么有这么大差距?因为美国是高消费、高排放的浪费型生活模式,其建筑节能标准还没有中国高;而欧洲的公共交通很发达,建筑节能标准也非常高。生活方式不改变,碳排放就降不下来,所以消费者行为非常关键。

二、河北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高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河北省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河北省乃至全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三)发展低碳经济将为河北省带来重要商机。低碳经济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技术上,低碳经济则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第一,总体规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河北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河北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河北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第二,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为河北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重视低碳交通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与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第三,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一是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影响;二是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

第四,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第五,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河北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势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河北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应通过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创新、消费方式的改变和优化、政策法规的完善等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河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锭明.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4.21.

[2]崔大鹏.发展低碳经济大有可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7.5.

[3]夏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7A.

[4]蒋益民.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环境友好[J].新湘评论,2008.6.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 财政政策 庇古税

中图分类号:F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51-02

2003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的题为《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概念。

作为率先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转型期,发展低碳经济有益于缓解对石油等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依据,并针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提出相关的财政政策建议。

1 基于庇古税理论,减少企业碳排放量的税收政策

产品具有外部性,表现为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不一致。在没有外部性时,私人成本就是生产或消费一件物品所引起的全部成本。当存在正外部性时,由于某一厂商增大碳排放量,导致另一厂商为了维持原有产量,必须增加一定的成本支出(如安装减排设施),这就是外部边际成本。私人边际成本与外部边际成本之和就是社会边际成本。

假如完全竞争厂商的私人边际收益为PMR,私人边际成本为PMC,社会边际成本为SMC,由于厂商增大碳排放量所引起的外部边际成本为XC,那么,SMC=PMC+XC,这种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偏离可以用图1表示。

图1(a)和(b)的区别在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代表性厂商的私人收益PMR与需求曲线是重合的,并且是水平的;在不完全竞争下,代表性厂商的私人边际收益PMR处在需求曲线之下,并且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在没有环境污染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的产量决策按照PMC=PMR的原则确定,即e1点所决定的产量Q1水平下。由于厂商增大碳排放量导致了XC的外部成本,使边际成本曲线由PMC移向SMC。这时,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产量决定应按照SMC=SMR的原则来确定,即图1的e2点所决定的产量Q2。可见,由于负外部性的存在,使完全竞争厂商按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的产量Q1与按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确定的产量Q2的严重偏离。(Q1-Q2)的产量就是企业增大碳排放的低效率产出。这部分产出既不符合效率最优的原则,又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

基于上述情况,需要针对企业的碳排放量征税,以减少企业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具体分析如下:

图2与图3分别是完全竞争条件下和不完全竞争条件的征税模型。(a)图用来表示供求均衡的变化,(b)图用来表示定产决策的变化。图2与图3的唯一区别在于代表性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PMR)的斜率。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代表性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落在需求曲线下方,并且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由于征税,边际损害成本(MDC)事实上由厂商以付税的方式支付。由于厂商考虑到税收并因此而衡量损害成本后,厂商的产量决定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q0(根据PMR=PMC的原则而定)减少到q1(根据PMR=SMR的原则而定)。厂商产量的减少导致整个行业的均衡价格发生变化,即由p0上升到p1。在新的均衡价格p1处,生产者和消费者支付的货币数量足以抵补全部资源成本和厂商造成的损害成本。q1数量的产出是有效率的。值得注意的是,行业供给曲线就是单个厂商边际成本曲线的总和,这意味着行业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抬高了均衡价格。

并且,

2 基于政府转移支付、政府支出等财政补贴政策,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的政府补贴一般表现为多种形式,如设立可再生能源生产企业时的资金支持,产出环节的成本补贴(有时亦被称作价格补贴)以及消费环节对消费者的补贴等等。

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之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鲜明的正外部性特征,但在现实中,常规能源的环境污染等外部成本并未计入其产品最终的成本核算;相反,可再生能源在产生社会性环境益处的同时,其高额的初始成本却由个别企业承担,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两种外部性效应的鲜明对比使得可再生能源产业往往居于劣势,影响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国家作为社会利益的代表,对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提供政府补贴是必要的。

政府补贴实际上是新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有益补充。新能源价格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价格的激励机制,国家利用价格杠杆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充分地实现激励作用,从而引导资金流向刚起步的新能源产业,鼓励企业投入、参与;(2)价格行为的规范机制,国家通过规制不正当价格行为,从而有效地发挥价格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保护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发展新能源最终是为了节约甚至替代传统能源并降低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从而保护环境。因此,新能源通常是负载于一定的技术之上,以不同的产品形式体现,并转化为一定的经济效益,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实践中,如利用一定的技术通过新能源发电,从而产生了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地热发电等,而由于这些发电的技术手段不同,因此它们最终以商品形式表现出来的价格也就有所不同。然而价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所谓价格即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利润的平均化,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那么在其中,有学者对市场作出了精到的评价,即“在价格理论中,竞争市场的平衡被设想在这样一种时候出现:很多各自推进他们自己利益的人相互让步,以便他们能最好地一起让步得到他们最想要的回报。”

价格主要由成本、税、费以及利润空间组成,其中,相关的税、费由国家制定,同种产品在生产企业无特殊税费优惠政策的情况下,可假定此种产品的价格将直接决定于成本。因此,在不考虑其他因素与变量的条件下,成本的高低与市场需求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价格的形成。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需求法则不容忽视,一般情况下,当市场价格上升时,需求数量会下降;而当市场价格下降时,则需求的数量会增加。以常规能源为例,尤其是用于生产能源的自然资源,由于受到“市场失灵”的影响,通常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如石油、天然气等一些可能具备不动产特征的资源,在缺乏政府监管时,这些特征妨碍了一定的市场供应。而电力和天然气输送的其他行业的结构决定了公司具有对消费者施加市场支配的力量。当市场中缺乏竞争时,政府可以通过干预来弥补市场失灵,恢复有序的市场竞争。

新再生能源所遭遇的境地却恰恰相反,例如,太阳能发电与风电相比,它的成本较高,成本问题成为了制约太阳能发电推进的最大制约因素。新能源的发展所面临的是技术的相对滞后、成本较高、市场竞争不充分,这使得从事新能源生产与经营的主体不仅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更缺乏市场发展所带来的正效应。如果仅依价值规律调整,则生产主体入不敷出、消费主体也无力承受,市场培育更无从谈起,因此,为了最终能够实现以市场调节进行资源配置的目标,政府补贴实属必要。

3 基于产权理论的低碳经济政策

3.1 产权理论

产权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明确了每个人相应于物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内在化的激励,产权界定不清是产生“外部性”和“搭便车”的主要根源。在产权经济学家看来,权利无非是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确定规章制度,降低社会的交易费用,从而改善资源配置和福利分配,促进经济增长。如果能建立起一种有效的产权制度,使产权从低效率人的手中转移到高效率人手中,那么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这种有效的产权制度建立的关键是解决产权明晰、交易费用和产权保护问题。

3.2 碳排放交易的产权理论

科斯认为在处理外部性问题中的庇古传统是不够的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是错误的,市场失灵是与产权紧密相联的,社会最优化的实现依赖产权的分配与界定。基于这种理论的排污权交易(或可交易许可证TEP)有助于消除环境“公共物品”外部性特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效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排污权交易项目就是基于《京都议定书》跨国间的碳排放交易,根据议定书温室气体减排“三机制”,即联合履行(Joint Implemented, JI)、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碳减排”贸易(E-missionTrade, ET)。率先履行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允许采取以下减排方式: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欧盟排放交易系统在2005年1月1日正式挂牌营运,为现今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配额型交易市场,涵盖超过12000个固定源,约占欧盟25国全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5%。另据国际性的非盈利组织气候集团(the climate Group)报告《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In the Black: The Growth of the Low Carbon Economy)指出,2006年全球碳交易项目总金额高达300亿美元。

参考文献:

[1] 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7.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税收政策;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我国现阶段能源消费模式及存在问题

1.我国现阶段能源消费模式

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能源的支撑,而要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运行必须有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和高效、清洁地利用能源作为保证。能源消费结构不仅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优劣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评判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性因素就是看能源消费结构是否合理。

经过改革开放多年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GDP达到58791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与此同时,我国也已成为全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同消费总体上看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基本上在20%上下浮动;天然气所占比重截止2000年长时间在2%左右徘徊,近年来略有上升;核电、风电、水电及其他能源消费所占比重总体趋势呈缓慢上升态势。因此,我国能源消费严重依赖煤炭,石油。尽管其他能源消费虽有所增长,但较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有专家预测,在今后的30-50年的时间内,煤炭仍会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居主导地位。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有的能源结构并不合理。同时,“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单位GDP能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倍,其中比美国高4.3倍,比日本高8.6倍,比德国高5.2倍。我国发电厂的平均热效率为33%-5%,而发达国家在40%以上;工业锅炉平均效率为60%-65%,发达国家效率为80%以上”。

2.我国现有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1)能源供给和消费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我国是个“富煤、少油、缺气”的国家,由于国情原因导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以煤炭为主。1990-2005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平均为71.5%,2006年至今虽然其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其比重仍维持在65%以上。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2x5ZON5YiG5p6QZAIF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0NDzjgIrllYbliqHmsp/pgJrjgIvor77nqIvkuK3lpoLkvZXln7nlhbvlrabnlJ/nmoTnpLzku6rkv67lhbs844CK5ZWG5Yqh5rKf6YCa44CL6K++56iL5Lit5aaC5L2V5Z+55YW75a2m55Sf55qE56S85Luq5L+u5YW7ZAIG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0NT/ln7rkuo7pmL/ojrHmgpborrrnmoTlhoXokpnlj6TlpKflrabnlJ/mipXotYTliJvkuJrlv4PnkIbnoJTnqbY/5Z+65LqO6Zi/6I6x5oKW6K6655qE5YaF6JKZ5Y+k5aSn5a2m55Sf5oqV6LWE5Yib5Lia5b+D55CG56CU56m2ZAIH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0Njnpq5jmoKHmlZnliqHnp5jkuablt6XkvZzlj4rlhbbpmJ/kvI3lu7rorr7nmoTlh6DngrnmgJ3ogIM56auY5qCh5pWZ5Yqh56eY5Lmm5bel5L2c5Y+K5YW26Zif5LyN5bu66K6+55qE5Yeg54K55oCd6ICDZAII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0Ny3msJHlip7pq5jmoKHluIjotYTpmJ/kvI3lu7rorr7lj4rln7norq3mnLrliLYt5rCR5Yqe6auY5qCh5biI6LWE6Zif5LyN5bu66K6+5Y+K5Z+56K6t5py65Yi2ZAIJ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0ODbkurrlipvotYTmupDnu6nmlYjor4TkvLDmlrnms5XnmoTmr5TovoPkuI7pgInmi6nnoJTnqbY25Lq65Yqb6LWE5rqQ57up5pWI6K+E5Lyw5pa55rOV55qE5q+U6L6D5LiO6YCJ5oup56CU56m2ZAIED2QWBGYPFQEM6YeR6J6N5ZWG5YqhZAIBDxYCHwECChYUZg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Dkx5o+Q5Y2H5Yib5paw6IO95YqbIOeqgeegtOWwj+W+ruS8geS4muS/oei0t+eTtumiiDHmj5DljYfliJvmlrDog73lipsg56qB56C05bCP5b6u5LyB5Lia5L+h6LS355O26aKIZAIB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1MBjkvIHkuJrnrbnotYTmlrnlvI/mjqLorqgY5LyB5Lia56256LWE5pa55byP5o6i6K6oZAIC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1MSfnp5HmioDlnovlsI/lvq7kvIHkuJrono3otYTpmr7popjmjqLnqbYn56eR5oqA5Z6L5bCP5b6u5LyB5Lia6J6N6LWE6Zq+6aKY5o6i56m2ZAID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1MjDkvIHkuJrnrbnono3otYTpgJTlvoTkuI7ono3otYTpo47pmanpmLLojIPmjqLnqbYw5LyB5Lia56256J6N6LWE6YCU5b6E5LiO6J6N6LWE6aOO6Zmp6Ziy6IyD5o6i56m2ZAIE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1MyrotKfku6PkvIHkuJrlnKjkvpvlupTpk77ph5Hono3kuK3nmoTkvZznlKgq6LSn5Luj5LyB5Lia5Zyo5L6b5bqU6ZO+6YeR6J6N5Lit55qE5L2c55SoZAIF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1NDbmiJHlm73kuK3lsI/kvIHkuJrlvIDlsZXnlLXlrZDllYbliqHpobnnm67op4TliJLnoJTnqbY25oiR5Zu95Lit5bCP5LyB5Lia5byA5bGV55S15a2Q5ZWG5Yqh6aG555uu6KeE5YiS56CU56m2ZAIG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1NS3kv6HnlKjljaHmlLbotLnnjrDnirbjgIHor4Tku7flj4rlj5HlsZXlu7rorq4t5L+h55So5Y2h5pS26LS5546w54q244CB6K+E5Lu35Y+K5Y+R5bGV5bu66K6uZAIH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1NiTllYbkuJrpk7booYzkuK3pl7TkuJrliqHlj5HlsZXmjqLorqgk5ZWG5Lia6ZO26KGM5Lit6Ze05Lia5Yqh5Y+R5bGV5o6i6K6oZAII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1Nyfph5Hono3kuI7mlofljJbono3lkIjnmoTpmr7luqblnKjlk6rph4wn6YeR6J6N5LiO5paH5YyW6J6N5ZCI55qE6Zq+5bqm5Zyo5ZOq6YeMZAIJ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1ODnmiJHlm73lhpzmnZHmlrDlnovph5Hono3nu4Tnu4fpo47pmanor4Tku7fnmoTlrp7or4HliIbmnpA55oiR5Zu95Yac5p2R5paw5Z6L6YeR6J6N57uE57uH6aOO6Zmp6K+E5Lu355qE5a6e6K+B5YiG5p6QZAIFD2QWBGYPFQEM6LSi5Yqh5aSp5ZywZAIBDxYCHwECDhYcZg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Tkk6K+V6K66546w5Luj5LyB5Lia6LSi5Yqh566h55CG55uu5qCHJOivleiuuueOsOS7o+S8geS4mui0ouWKoeeuoeeQhuebruagh2QCAQ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jA/54Of6I2J5LyB5Lia5Zu65a6a6LWE5Lqn6LSi5Yqh566h55CG546w54q25Y+K5LyY5YyW5pS56L+b5a+5562WP+eDn+iNieS8geS4muWbuuWumui1hOS6p+i0ouWKoeeuoeeQhueOsOeKtuWPiuS8mOWMluaUuei/m+WvueetlmQCAg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jEe6K6654mp5rWB5LyB5Lia55qE6LSi5Yqh566h55CGHuiuuueJqea1geS8geS4mueahOi0ouWKoeeuoeeQhmQCAw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jIz5o6i56m25pyJ57q/55S16KeG6LSi5Yqh5Lit5a2Y5Zyo55qE6Zeu6aKY5Y+K5a+5562WM+aOoueptuaciee6v+eUteinhui0ouWKoeS4reWtmOWcqOeahOmXrumimOWPiuWvueetlmQCBA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jMz5rWF6LCI6LSi5Yqh566h55CG5Zyo5LyB5Lia5YaF5o6n5bu66K6+5Lit55qE5L2c55SoM+a1heiwiOi0ouWKoeeuoeeQhuWcqOS8geS4muWGheaOp+W7uuiuvuS4reeahOS9nOeUqGQCBQ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jQw5rWF6LCI5LqL5Lia5Y2V5L2N5YaF6YOo5Lya6K6h5o6n5Yi26aOO6Zmp6Ziy6IyDMOa1heiwiOS6i+S4muWNleS9jeWGhemDqOS8muiuoeaOp+WItumjjumZqemYsuiMg2QCBg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jUn5LyB5Lia6LSi5Yqh566h55CG5L+h5oGv5YyW5bu66K6+5YiG5p6QJ+S8geS4mui0ouWKoeeuoeeQhuS/oeaBr+WMluW7uuiuvuWIhuaekGQCBw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jY55LyB5Lia6LSi5Yqh566h55CG5L+h5oGv5YyW5a2Y5Zyo55qE5Li76KaB6Zeu6aKY5Y+K5a+5562WOeS8geS4mui0ouWKoeeuoeeQhuS/oeaBr+WMluWtmOWcqOeahOS4u+imgemXrumimOWPiuWvueetlmQCCA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jc55YWz5LqO54Gr5Yqb5Y+R55S15LyB5Lia5rWB5Yqo6LWE6YeR566h55CG546w54q255qE5o6i6K6oOeWFs+S6jueBq+WKm+WPkeeUteS8geS4mua1geWKqOi1hOmHkeeuoeeQhueOsOeKtueahOaOouiuqGQCCQ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jg/5bel5Lia5LyB5Lia55qE5rWB6L2s56iO57qz56iO56255YiS5Y+K5YW255u45a+55bqU55qE5Y+N6YG/56iOP+W3peS4muS8geS4mueahOa1gei9rOeojue6s+eojuetueWIkuWPiuWFtuebuOWvueW6lOeahOWPjemBv+eojmQCCg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jk25o6i6K6o5Z+65bu65Lya6K6h5ZKM57uP6LS55Lya6K6h5a2Y5Zyo55qE5bm26L费中,石油自身生产和消费的比重严重不匹配,而具有清洁高效特性的天然气和水电所占比重也很低,这就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2)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消费能源,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首先,我国土地资源本就十分紧缺,煤炭的开采更使其雪上加霜;其次,煤炭的开采和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再次,长期的开采煤炭会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甚至对地质变迁产生影响;最后,由于煤炭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人们为了自身私利,在煤炭生产过程中急功近利、疏于监管,造成大量矿难事故,导致众多人员伤亡、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遗留问题。

(3)调整现有能源消费结构存在一定困难

相对于煤炭来说,石油、天然气属于较为清洁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低于煤炭,是很好的煤炭替代资源。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的能源消费是以油气为主,但我国油气资源严重不足,石油对外依存度很高,因此很难效仿发达国家以大力发展油气。油气消费比例不可能大幅度提高,能够维持现有水平或小幅增长已经不易。油气资源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4)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面临重重障碍

从理论上讲,优化当前能源供需结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倡导新能源消费。但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并不理想,发展进程缓慢,而且面临技术、成本、体制等障碍,对其推进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可再生能源具有理论上的良好发展前景,但目前社会经济体系中尚不具备为可再生能源需求创造条件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当前我国生物能源加工利用技术各方面程度还不够高,生物转化和加工效率低下,生物技术转化工艺难以实现规模化。同时大型、精密设备,国产化水平不高,需从国外引进。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更重要的是,可再生能源产业运营成本较高,并且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产业发展空间。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风险较大。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依赖于能源的大量消耗。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关键的瓶颈期,面对极其严重的能源结构问题,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对国内能源消费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是促进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政策;法律

碳排放源于人类各种类型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高排放、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导致了当今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问题,典型的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空洞、能源短缺等。发展低碳经济,是对高碳排放行为的有力回应。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强制性力量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政策法律环境相当重要。为了有效应对严峻的国际气候变化形势并争取而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掌握主动权,我国将发展低碳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制定了未来一定时期的减排目标和促进低碳经济实施的政策和法规。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导向

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以及《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三个大的纲领性文件。

2003年以来,国务院还先后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及《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下一步将抓紧研究制订《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低碳经济指导意见》及《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1];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在编制完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基础上,制订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于2007年正式颁布实施;2008年6月,指出要大力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坚持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2008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阐明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目标、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等重大问题的原则立场和诸种积极措施[2];2009年8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等[3],会议研究并通过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即汽车、钢铁、纺织、造船、装备制造、电子、轻工、石化、有色金属、物流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各规划都把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技术水平,节能减排作为重点,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上的巨大决心;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4]2010年,国家发改委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首先在“五省八市”(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城市的试点工作。

2012年新近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则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减排目标和低碳经济的具体推进措施。未来五年内减排目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另外,十二五规划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专章规定了大量有关推进低碳经济的手段措施。在气候变化的应对上,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和农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在资源利用领域,“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奖惩制度。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十二五规划继续加大了循环经济的推进措施,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制订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名录,建立再生产品标识制度,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等等。

一系列利好的国家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为我国全面推进低碳经济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和舆论导向。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环境

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在政策方面的推进已经上升到了“十二五”规划的国家战略,相关法律的配套也在逐步完善之中。

中国是最早制订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从环境保护立法看,我国早在1989年就已经颁布实施了《环境保护法》,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减排,我国又先后制定了《电力法》(1996年4月1日起施行)、《煤炭法》(1996年12月1日起施行)《节约能源法》(1998年1月1日施行)、《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1月1日施行)、《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施行)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碳减排提供了基本保障。其中《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与实施对于从节能减排、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突出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草案于2009年审议通过,并于2010年4月1日起实施。修正案加大了对风能、太阳能光伏等低碳产业的扶持政策,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关注和重视。此外,一部能协调整个能源法体系,涵盖能源战略、能源安全、能源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以及气候变化应对等领域的基本法《中国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也进入到草案修改阶段,有望明年出台。

在碳汇领域,我国出台规定鼓励开展和推广清洁机制下的碳汇项目。碳汇实施的规定集中体现在国家林业局公布的以下两个通知:一是2006年12月的《关于开展林业碳汇工作若干指导意见的通知》,其中有关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植树造林的规范性指导意见为地方政府碳汇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上的保障;二是2008年8月的《关于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管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地方政府明确实施碳汇工作的责任,要“加强宣传引导,提高责任意识”、“准确把握形势,加强项目管理”、“发挥行业优势,努力增加碳汇”。

在矿产资源领域,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我国也及时跟进了相关立法的修改工作。1996年曾对矿法第一轮修改后,随着矿藏资源开采过程中出现的污染问题,我国又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矿法的配套法规中明确予以规定。2009年国土资源部还颁布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明确了矿山开采整体环境规划、治理恢复保证金、治理恢复方案等相关制度,有效推动了矿产资源领域低碳减排的及时跟进。

在金融领域,为了配合节能减排,一系列推进环境保护的金融政策和法规先后出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有关问题的通知》,同年国家环保总局还颁布了《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环境保护的通知》。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局联合证监会公布《上市公司环境审计公告》,2003年颁布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建议》以及《上市公司或股票再融资进一步环境审计公告》,将具有不良环境行为的公司排除在资本市场之外。2007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之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之后,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2007年11月,中国银监会又公布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以上规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加强了金融领域对环境保护的调节作用。

除此之外,为了推进低碳经济,我国还将在下一步适时开展一些环境和资源领域法律的修改工作,比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资源保护法》、《矿产资源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煤炭法》、《电力法》等,抓紧制订和修订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节约石油管理办法、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并将进一步落实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

三、结论

我国在节能减排、资源利用、碳汇金融等领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律环境正处在一个自我修正、日益完善的发展状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反映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和力度。

参考文献:

[1]发改委制定低碳经济激励政策[J].福建纸业信息.2010(7):1.

[2]牛桂敏.节能减排.关键在完善结构调整保障机制[J].环境保护,2008(8):8~11.

篇7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及全球环境危机加剧的大背景下,将低碳经济作为社会经济新模式、新途径,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一、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及潜力

相对重庆市其他区县,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与基础比较好。

(一)地域及产业政策优势

在两江新区规划范围中,渝北区地域面积占比超过70%,集众多区域优势于一身。按照规划,渝北的龙兴、石船、木耳、古路,将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打的一座新城,成为重庆市首个国家级万亿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最主要的战场。正如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指出的,建设低碳社会的关键就在于拥有大量创新型的先进制造业。作为重庆市首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试点区的渝北区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低碳经济工作已有初步成效

一是煤改气,主城区内已实现生产、生活全面禁煤。二是在工业废物的循环利用方面,截至2010年,工业废水达零排放的工业骨干企业已有8家,中水回用占60%以上。三是节能减排方面,截止2009年底,全区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74吨标煤,同比下降4.4%。其中,公共机构单位能耗同比下降5%;工业企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3.58%。2010年渝北区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

(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名列前茅

2009年渝北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57.6亿元,增长31%,首次跃居全市第一。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先机为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打下了牢靠的经济基础。

(四)森林工程成绩斐然

近年来,渝北区凭借在生态绿化建设方面的持续高强度投入,森林工程成绩斐然。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渝北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1%,到2012年,将达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新增林地达到20万亩左右,近两年还将增加15万亩以上,主要以生态林为主,而且还有15万亩低效林改造。全区森林年内增加的吸收CO2和释放O2的能量数目可观。巨大的潜力代表着惊人的生态效益,也代表着惊人的经济效益。

二、渝北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技术进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决定因子之一。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取得显著成效,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截止2010年5月,全区今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项目达到137个,比2009年全年增长260%。但从总体上看,渝北区工业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如2008年末,重庆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97户,而渝北区只有14户,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仍相对滞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制约了渝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传统发展路径向创新性的发展路径转变。

(二)经济产业结构与工业减排存在一定矛盾

渝北区正处于向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时期,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4.28∶52.59∶43.14调整为3.73∶54.79∶41.48。从上述的比例可以看出,渝北区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很大。2009年渝北区第二产业增加值251.70亿元,比2008年增长18.6%。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贡献率达51.9%,拉动经济增长7.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发展对能源有较高的消费强度,容易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日益增多。

其次,渝北区的第一产业中的农业还是比较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甚至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也是线性发展思维,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例不高。

(三)能源资源需求逐步增大的压力

两江新区的成立为渝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相应,渝北区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度上升。一是制造业是渝北区的主打产业,这将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二是建筑业的资源需求量也猛增。2009年渝北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5.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渝北区处于两江新区的主战场,两江新区的成立也使渝北区域内的房产市场更加火爆起来,正在建和将要建的民用和工用建筑数量很大。建筑相关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等)是很大的能耗大户;三是交通运输业的能耗压力。随着渝北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数量年年猛增,不少家庭步入了轿车时代。2009年仅实有汽车营运车辆数就达865辆,比上年增长3.7%。渝北区优越的交通地理优势繁荣了经济的同时,从未来的发展看,也给渝北区交通部门带来很大的碳减排压力。

三、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引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经济理念

绿色消费引领绿色生产,而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又决定其消费方式。可以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以及单位、社区等公众场所开展生态文明理念和低碳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宣传,逐步使市民树立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市民崇尚消费“绿色餐饮”、“绿色家居”、“绿色家电”等绿色产品,使其在生活和消费过程中注重减少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

(二)创新机制体制,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扶持

1.加强政策引导,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技术支撑。对渝北区现有的传统产业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还应在有关加快科技创新的政策中,重点向低碳高科技技术倾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把产业结构调轻、调优。 转贴于

2.积极搭建平台,探索碳交易机制。一是开展渝北区碳交易的可行性研究。充分调研,统计出渝北区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碳减排量的估算、核定以及碳排放源识别等方法论研究。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较为灵活的优势,在区内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为国内以后可能会开展的碳排放减排机制做好准备,积累经验。三是大力发展林业碳汇项目。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发展生态碳汇,就是要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吸收大气中的CO2,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丰富植物碳汇能力。

(三)加快产业升级,推动产业低碳化

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对接两江新区的战略布局,借助特殊的优惠政策,对渝北区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1.对接两江新区产业布局,打造低碳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而低碳产业集群指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集群,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两江新区”的产业布局为“5+3”战略性布局,功能布局为“构建三大特色板块、十大功能区”。在壮大既有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等优势产业的同时,两江新区将布局轨道交通、电力装备(含核电、风电)、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以及国家级研发总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备灾及数据中心等三大战略性创新功能布局,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集群。这为渝北经济的高速低碳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应该主动对接两江新区产业布局,积极谋划渝北区的低碳产业集群,将渝北工业园区综合优势发挥出来,发展低碳产业集群。

(1)进行低碳产业集群规划试点并逐步推广。坐落于两江新区及渝北经济重镇中的台商工业园近几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目前,园区正与台湾新竹科学园联合在西部打造又一个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在这一轮大开放的机遇中,台商工业园还将不断优化升级,以打造“低碳新型产业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区”为目标,力争在2—3年内成为重庆产业结构优化、高端要素集聚、宜居宜商宜业的新增长极和新城区。可以把台商工业园作为低碳产业集群的示范基地打造,引领其他低碳产业集群的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创新金融、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品牌会展等高端服务领域。二是加快发展新一代移动通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并从源头做好产业低碳化定位。

(2)加强产业集群地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利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产业集群的环保节能健康发展。在率先打造一批新型低碳产业集群的同时,还要出台鼓励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创新机制政策。一是要对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二是开展中小企业节能降耗的标准制定工作,加大对中小企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三是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中小企业主动进行节能减排;四是政府完善中小企业节能服务体系,加速企业实现节能减排能力建设。

2.发展低碳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应是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发展低碳农业一是推广应用无公害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二是要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大量开发生物质能源。这些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

3.发展低碳服务业。由于渝北区处于工业化中前期,工业化的快速增长伴随碳排放的减少并不容易,而实行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不可不谓是一条新的路子。一是金融创新为抓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二是提升发展现代物流业;三是整合资源,推动低碳休闲、旅游业发展;四是以提高民生为目的,大力发展文化体育服务业。

(四)以城市空间规划为突破点,促进低碳型城市建设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开始向低碳转型,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以为,应以城市空间规划为突破点,从建筑、交通和能源保证几个方面探讨渝北区的低碳型城市建设。

1.低碳理念融入规划设计。低碳理念要融入现有法定规划编制体系,与世界的低碳经济潮流接轨。渝北区政府可以在原有的经济社会规划、城市规划的基础上,以低碳城市理念贯穿整个规划,考虑“地上地下一体化”,创新构建一个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低碳城市规划。

2.精心规划试点低碳城区。可以考虑将悦来会展城规划建设成为低碳城区示范点,先期开展工作。一是成立低碳城区试点领导小组,制定相关政策,统筹协调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研究制定促进悦来会展城低碳发展的综合配套政策,如鼓励政策,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节能减排积极性。三是建立低碳成效评价考核机制,将“建设低碳城区”的相关指标纳入现有考核体系,并定期公布各行业、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能效利用的情况,发挥目标评价导向作用。四是在交通管理、建筑节能、绿化建设、资源利用、市民广泛参与等方面进行试点工作。如选择某个小区进行低碳生活示范区试点,推广低碳生活新技术、新方法;又如在家庭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通过示范效应,逐步建设渝北区的其他低碳城区,促进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转型。

3.推行新标准,促进建筑低碳化。如果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将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发展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产业等,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

(1)优化建筑设计,选用低碳材料。在设计中强调建筑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如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建筑材料尽可能采用可回收性材料,其中约60%应为透水性材料,从源头上减少建筑的碳排放。

(2)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实现建筑的低碳化,在监管层面也是很重要的。对新建、在建建筑项目,严格执行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关于建筑领域的规定,避免项目方为规避成本而造成的“碳锁定效应”。如要尽快淘汰不符合技术标准的塑钢门窗加工制造企业。

4.倡导绿色出行,推进交通低碳化。纵观渝北区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要实现低碳交通,当前要做的主要工作:一要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专项规划;二是充分利用两江新区将布局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战略性产业契机,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和以轨道为行走路线的公共交通工具,发展绿色交通系统,实现交通组织的高效化、出行方式的公交化,减少碳排放;三是要建立交通影响评价制度,以后的城市建设,不管是一栋大楼还是道路、桥梁,都要预先评估对交通可能造成的影响;四是要完善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推进交通系统的低碳化。

5.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低碳化。第一,加快出台促进低碳能源发展的配套政策。制定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配套政策,逐步提高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第二,政府加大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扶持力度;第三,加快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如利用渝北区农村充足的秸秆燃烧发电,解决一部分电力消费问题;第四,是借助渝北区富抱泉小区、加新沁园智能用电小区试点建成的社会效应,进行智能城市建设推广,实现能源的集约式利用。

参考文献

[1]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3-09.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战略;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037.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43-03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及全球环境危机加剧的大背景下,将低碳经济作为社会经济新模式、新途径,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一、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及潜力

相对重庆市其他区县,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与基础比较好。

(一)地域及产业政策优势

在两江新区规划范围中,渝北区地域面积占比超过70%,集众多区域优势于一身。按照规划,渝北的龙兴、石船、木耳、古路,将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打的一座新城,成为重庆市首个国家级万亿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最主要的战场。正如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指出的,建设低碳社会的关键就在于拥有大量创新型的先进制造业。作为重庆市首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试点区的渝北区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低碳经济工作已有初步成效

一是煤改气,主城区内已实现生产、生活全面禁煤。二是在工业废物的循环利用方面,截至2010年,工业废水达零排放的工业骨干企业已有8家,中水回用占60%以上。三是节能减排方面,截止2009年底,全区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74吨标煤,同比下降4.4%。其中,公共机构单位能耗同比下降5%;工业企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3.58%。2010年渝北区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

(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名列前茅

2009年渝北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57.6亿元,增长31%,首次跃居全市第一。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先机为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打下了牢靠的经济基础。

(四)森林工程成绩斐然

近年来,渝北区凭借在生态绿化建设方面的持续高强度投入,森林工程成绩斐然。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渝北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1%,到2012年,将达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新增林地达到20万亩左右,近两年还将增加15万亩以上,主要以生态林为主,而且还有15万亩低效林改造。全区森林年内增加的吸收CO2和释放O2的能量数目可观。巨大的潜力代表着惊人的生态效益,也代表着惊人的经济效益。

二、渝北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技术进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决定因子之一。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取得显著成效,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截止2010年5月,全区今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项目达到137个,比2009年全年增长260%。但从总体上看,渝北区工业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如2008年末,重庆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97户,而渝北区只有14户,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仍相对滞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制约了渝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传统发展路径向创新性的发展路径转变。

(二)经济产业结构与工业减排存在一定矛盾

渝北区正处于向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时期,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4.28∶52.59∶43.14调整为3.73∶54.79∶41.48。从上述的比例可以看出,渝北区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很大。2009年渝北区第二产业增加值251.70亿元,比2008年增长18.6%。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贡献率达51.9%,拉动经济增长7.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发展对能源有较高的消费强度,容易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日益增多。

其次,渝北区的第一产业中的农业还是比较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甚至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也是线性发展思维,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例不高。

(三)能源资源需求逐步增大的压力

两江新区的成立为渝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相应,渝北区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度上升。一是制造业是渝北区的主打产业,这将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二是建筑业的资源需求量也猛增。2009年渝北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5.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渝北区处于两江新区的主战场,两江新区的成立也使渝北区域内的房产市场更加火爆起来,正在建和将要建的民用和工用建筑数量很大。建筑相关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等)是很大的能耗大户;三是交通运输业的能耗压力。随着渝北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数量年年猛增,不少家庭步入了轿车时代。2009年仅实有汽车营运车辆数就达865辆,比上年增长3.7%。渝北区优越的交通地理优势繁荣了经济的同时,从未来的发展看,也给渝北区交通部门带来很大的碳减排压力。

三、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引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经济理念

绿色消费引领绿色生产,而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又决定其消费方式。可以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以及单位、社区等公众场所开展生态文明理念和低碳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宣传,逐步使市民树立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市民崇尚消费“绿色餐饮”、“绿色家居”、“绿色家电”等绿色产品,使其在生活和消费过程中注重减少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

(二)创新机制体制,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扶持

1.加强政策引导,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技术支撑。对渝北区现有的传统产业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还应在有关加快科技创新的政策中,重点向低碳高科技技术倾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把产业结构调轻、调优。

2.积极搭建平台,探索碳交易机制。一是开展渝北区碳交易的可行性研究。充分调研,统计出渝北区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碳减排量的估算、核定以及碳排放源识别等方法论研究。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较为灵活的优势,在区内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为国内以后可能会开展的碳排放减排机制做好准备,积累经验。三是大力发展林业碳汇项目。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发展生态碳汇,就是要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吸收大气中的CO2,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丰富植物碳汇能力。

(三)加快产业升级,推动产业低碳化

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对接两江新区的战略布局,借助特殊的优惠政策,对渝北区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1.对接两江新区产业布局,打造低碳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而低碳产业集群指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集群,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两江新区”的产业布局为“5+3”战略性布局,功能布局为“构建三大特色板块、十大功能区”。在壮大既有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等优势产业的同时,两江新区将布局轨道交通、电力装备(含核电、风电)、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以及国家级研发总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备灾及数据中心等三大战略性创新功能布局,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集群。这为渝北经济的高速低碳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应该主动对接两江新区产业布局,积极谋划渝北区的低碳产业集群,将渝北工业园区综合优势发挥出来,发展低碳产业集群。

(1)进行低碳产业集群规划试点并逐步推广。坐落于两江新区及渝北经济重镇中的台商工业园近几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目前,园区正与台湾新竹科学园联合在西部打造又一个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在这一轮大开放的机遇中,台商工业园还将不断优化升级,以打造“低碳新型产业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区”为目标,力争在2―3年内成为重庆产业结构优化、高端要素集聚、宜居宜商宜业的新增长极和新城区。可以把台商工业园作为低碳产业集群的示范基地打造,引领其他低碳产业集群的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创新金融、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品牌会展等高端服务领域。二是加快发展新一代移动通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并从源头做好产业低碳化定位。

(2)加强产业集群地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利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产业集群的环保节能健康发展。在率先打造一批新型低碳产业集群的同时,还要出台鼓励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创新机制政策。一是要对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二是开展中小企业节能降耗的标准制定工作,加大对中小企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三是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中小企业主动进行节能减排;四是政府完善中小企业节能服务体系,加速企业实现节能减排能力建设。

2.发展低碳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应是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发展低碳农业一是推广应用无公害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二是要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大量开发生物质能源。这些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

3.发展低碳服务业。由于渝北区处于工业化中前期,工业化的快速增长伴随碳排放的减少并不容易,而实行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不可不谓是一条新的路子。一是金融创新为抓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二是提升发展现代物流业;三是整合资源,推动低碳休闲、旅游业发展;四是以提高民生为目的,大力发展文化体育服务业。

(四)以城市空间规划为突破点,促进低碳型城市建设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开始向低碳转型,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以为,应以城市空间规划为突破点,从建筑、交通和能源保证几个方面探讨渝北区的低碳型城市建设。

1.低碳理念融入规划设计。低碳理念要融入现有法定规划编制体系,与世界的低碳经济潮流接轨。渝北区政府可以在原有的经济社会规划、城市规划的基础上,以低碳城市理念贯穿整个规划,考虑“地上地下一体化”,创新构建一个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低碳城市规划。

2.精心规划试点低碳城区。可以考虑将悦来会展城规划建设成为低碳城区示范点,先期开展工作。一是成立低碳城区试点领导小组,制定相关政策,统筹协调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研究制定促进悦来会展城低碳发展的综合配套政策,如鼓励政策,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节能减排积极性。三是建立低碳成效评价考核机制,将“建设低碳城区”的相关指标纳入现有考核体系,并定期公布各行业、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能效利用的情况,发挥目标评价导向作用。四是在交通管理、建筑节能、绿化建设、资源利用、市民广泛参与等方面进行试点工作。如选择某个小区进行低碳生活示范区试点,推广低碳生活新技术、新方法;又如在家庭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通过示范效应,逐步建设渝北区的其他低碳城区,促进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转型。

3.推行新标准,促进建筑低碳化。如果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将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发展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产业等,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

(1)优化建筑设计,选用低碳材料。在设计中强调建筑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如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建筑材料尽可能采用可回收性材料,其中约60%应为透水性材料,从源头上减少建筑的碳排放。

(2)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实现建筑的低碳化,在监管层面也是很重要的。对新建、在建建筑项目,严格执行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关于建筑领域的规定,避免项目方为规避成本而造成的“碳锁定效应”。如要尽快淘汰不符合技术标准的塑钢门窗加工制造企业。

4.倡导绿色出行,推进交通低碳化。纵观渝北区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要实现低碳交通,当前要做的主要工作:一要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专项规划;二是充分利用两江新区将布局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战略性产业契机,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和以轨道为行走路线的公共交通工具,发展绿色交通系统,实现交通组织的高效化、出行方式的公交化,减少碳排放;三是要建立交通影响评价制度,以后的城市建设,不管是一栋大楼还是道路、桥梁,都要预先评估对交通可能造成的影响;四是要完善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推进交通系统的低碳化。

5.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低碳化。第一,加快出台促进低碳能源发展的配套政策。制定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配套政策,逐步提高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第二,政府加大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扶持力度;第三,加快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如利用渝北区农村充足的秸秆燃烧发电,解决一部分电力消费问题;第四,是借助渝北区富抱泉小区、加新沁园智能用电小区试点建成的社会效应,进行智能城市建设推广,实现能源的集约式利用。

参考文献:

[1]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新华网http://news.省略2010-03-09.

篇9

一、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财政政策

最近几年来,我国出台了很多关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节能环保产业的财政支持政策

政府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一是加大对节能技术改造中财政奖励资金的投入,奖励资金的额度是按照项目工程中节能技术改造以后,在实践中取得的节能量以及根据有关规定的标准确定的,这种财政政策有利于增加节能技术改造的动力,带动低碳经济发展。二是鼓励节能产品的研发以及惠民,比如说一些高效的节能照明产品的研发与使用,不仅减少了居民用电额度,也降低了能源的浪费。三是加大对再生节能材料利用时的补助,比如说,国家增强对于再生节能建筑材料在再生产过程中的补助,对这部分企业贷款贴息,或实行相应的奖励政策。

(二)可再生能源的财政支持政策

该政策主要是针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而言的,旨在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进一步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如对“金太阳”工程实行财政上的补贴;国家对“太阳能屋顶计划”的财政支持;对风力发电工程设置专项的财政资金;对秸秆循环利用实行的财政补助;对节能汽车或者新能源汽车在推广使用环节的财政补助政策等。

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制定的一系列财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调整,带动了我国能源的利用率,推动了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但是,从发展低碳经济这一总体目标而言,目前的财政政策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财政支持的投入力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国家要想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国家对于节能环保技术以及新能源研发与利用技术方面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仍然较低,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所以财政政策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国家还需要结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与支持的力度,以便使低碳经济处于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之中。其次,现在的财政政策很多缺乏市场机制的有效引导,我国目前没有形成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财政政策体系,有关资金与担保方面的市场引导机制不够健全,这就容易造成财政政策的制定脱离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造成财政资金利用率偏低、针对性不强等方面的问题。此外,我国目前也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节能服务体系,这都不利于财政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再次,在财政资金的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国家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财政专项资金,但是因为资金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相对滞后,所以在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以及行政审批等环节存在很多的漏洞,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甚至存在专项资金挪用的现象,导致很多节能工程无法正常的运转。

三、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规范财政资金的投入与管理

为了进一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健全财政资金的投入与管理。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这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对低碳经济的财政投入中,应该重视有关节能减排、开发清洁高效能源、改造低碳技术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进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投入,从而为低碳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长期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有关低碳经济专项资金的管理,保证资金合理的使用,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低碳经济持续发展。此外,政府还要明确财政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不断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从而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如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扶持力度,多开发一些低碳技术,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支持一些低耗能以及清洁能源企业的发展;要重视一些污水管理、新能源开发、环保等方面的工程建设,推动原有的大型企业以及建筑节能方面的技术改造等。

(二)完善财政补贴细则,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

利用国家财政补贴机制,引导企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所以,各地必须针对当地的实际,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的具体细则。一是要利用财政方面的补贴,给予企业有关环境治理费用以及稀缺资源保护费用方面的补贴,从而引导企业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对资源的节约;二是对于一些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对废物实行回收再利用的企业,进行贷款贴息;三是对自觉进行污水、排放气体治理的企业,在其贷款利率、还贷条件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四是对使用的清洁能源要进行价格上的补贴;五是对企业能源、节能减排等技术方面的改造给予补贴。除此之外,利用国家财政补贴,引导地方政府在公交、私人汽车、出租车等汽车领域积极推广清洁能源以及节能汽车,也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健全与之相关的财税制度

针对目前我国环境保护以及节能减排的实际状况,应该加大对现行税收制度的调整以及完善,形成对财政政策的有效补充。对此,要积极研究制定有关环境方面的税收政策,实行环境税与碳税等新型的税种,保证环境资源有偿使用,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的。第一,要对那些使用之后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征收消费税,并且提高这些产品的税收征收标准,以资源的稀缺程度来制定产品的单位税额。对那些不可再生资源并且稀缺性较大的产品要提高征税比例,以此来提高对于这些能源的利用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第二,要开征碳税,碳税的征收不仅有利于资源的节约使用,提高利用效率,也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免加剧温室效应。

(四)制定能源价格财政补偿机制

为了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我国应该把能源直接引入市场机制,并且根据市场中的价格规律以及市场的供需状况,对能源的价格进行有机的调节,最终让环境的成本能够在市场的价格中反映出来,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能源价格体系。伴随着能源价格体系的建立,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建立起科学的有关能源成本的核算体系,使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定价机制更加完善,让其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国际市场中的价格变化情况,以及在国内市场中能源的供求平衡状况。在此基础之上,国家要进一步完善能源价格的财政补偿机制,即通过财政政策上的优化,鼓励开发与优先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当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价格过高时,要实施财政补偿,减少劣质煤、劣质油等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能源,以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更好地服务于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篇10

(一)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观

中国有着丰富的紫檀资源,但是在人口基数上的劣势使得人均资源排名在世界上处于较少的地位。为了应对这种现状,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就显得很有必要。目前,我国的基本能源结构仍然是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作为主体,这些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十分巨大,因此对当前的环境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目前国家想要实行节能减排的政策,就必须先从改善能源结构出发,在能源使用的过程中较多地使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依靠这一行为从根本上对碳排放进行限制。

(二)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前环境的影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目前在北方城市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在雾霾天气的影响下人们的健康状况受到威胁,出现了很多呼吸道方面的健康问题,空气污染也因此成为目前环境问题中的重点问题。这也是我国目前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作为发展基本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式入手解决当前的经济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从而起到改善经济发展和民生的效果,这是目前我国经济工作和环境工作的主轴。

二、现行税收政策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存在问题

(一)计税依据和征收方式不合理

当前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仅仅限于矿产品和盐等资源,对于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和海洋资源等一些稀缺资源还没有纳到征税范围内,这就很容易导致稀缺资源不注意资源保护而被被滥用。而且,目前资源税征收的主要形式是以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纳税产品的销售量或自用数量作为计税依据,对于企业已经开采但是还没有销售或者没有使用资源在监控方面不重视,这就在一定意义上变相的鼓励企业对资源滥采。另外,当前计税当中对资源实现从量计征的方式很难对资源税的级差调节功能有效体现,造成在实际的资源税中所对应的税价格不够灵活。当企业的税额比较低的情况下,不仅很难对资源的稀缺性有效反映,并且也容易造成对市场价格的扭曲和不合理,资源的应用效率非常低,不利于低碳经济的正常发展。

当前的消费税征收范围中,包含了成品油、橡胶制品、鞭炮焰火、香烟制品以及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和环境资源密切相关的应税消费品,但从蓬勃发展的制造业来看,消费税征收物品的范围还是小了一些,一些对环境污染有较大影响的商品也应该纳入这个征税范围,如一次性电池、化肥制品、煤炭以及白色垃圾等,要积极利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起到对环境污染行为的约束引导作用。

(二)税收优惠政策尚不完善

税收优惠政策指的是在税收过程中对某种行为进行鼓励和引导的政策,一般来说它往往能够对于资源的开发在应纳税额中进行优惠,但是这仅仅只是在税收价格上进行优惠,形式比较单一;从税收优惠的覆盖范围来看,主要就是对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加强了关注,并且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开发以及低碳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技术研发应用等项目中的优惠力度并不足以起到引导的作用。另外,税后优惠政策中涉及到的政策还比较少,这种现状使得税收政策体系化难以实现,从而降低了税收政策和发展之间的协调作用。

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和税收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税收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调节作用是无法忽视的。所以在制定税收政策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同时通过在具体税收政策方面的调整对企业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方向的引导。比如在某些领域对利用新能源的企业降低税率,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高税率的政策,从而鼓励和引导企业转变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形式。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罚款等形式对企业高污染高风险的行为进行限制,将资金用于改善地区整体低碳经济发展态势,从而促进全社会的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1、在财政政策上向低碳经济发展有所倾斜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转型的发展方式之一,因此相比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有着更大的前期投入和更多技术方面的支撑。低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研发周期往往较长,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对企业而言可能难以承受,这就需要政府利用“看得见的手”进行介入,政府通过投入财政预算等方式对企业研发及新技术进行补贴,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的循环发展,加强对环保科技的研发。

2、实行绿色的政府采购模式

政府的各项采购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政府采购的过程中要多采购一些绿色低碳的产品,从而为绿色低碳产品的生产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更大的空间,政府要在社会采购方面进行积极引导,从而使得全社会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有更加自觉的意识和更加良好的发展前景。

3、在财政补贴上对低碳经济有所照顾

财政补贴是政府促进某项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越累越多的财政补贴项目出现在政府预算当中,因此政府要对低碳发展的项目在财政补贴上进行倾斜,如新能源的研发和应用,节能产业的低耗能化处理以及对参与研发的科研人员进行适当补贴,从而增强低碳发展模式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低碳发展在企业和社会中的全面铺开。

篇11

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气候变暖之间矛盾的途径就是低碳经济。但是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财政支出政策,从而使低碳经济的发展得到促进。

【关键词】

低碳经济;财政支出;政策探析

近年来,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应对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减少排放温室气体,为了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气候变暖之间矛盾,必须要发展低碳经济,这一观点已经被很多国家和群众所接受。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需要很多的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因此就需要使低碳经济在我国尽快发展,,从而发展社会经济。

1 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低碳经济的起步并不早,导致其落后的发展,但是我国对气候变化的关注较早,并有相应的解决方案、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因此其成效良好,发展也得到了推动。首先在节能减排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其次是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进展。为了从法律方面保障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从清洁能源、资源保护、气候治理等很多方面制订了《煤炭法》、《矿产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2 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1难以改变能源结构中煤的主体地位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需要大量的能源。但是对各种能源的消耗中,占较高比重的就是煤炭,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是后者的3-4倍,这并不符合发展低碳经济的主题。如果要将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解决,就必须降低煤炭的消耗量。

2.2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目前,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很大,它们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巨大的能源消耗,而第三产业虽然具有少污染、低耗能的优点,其发展却十分落后,这局导致了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然而我国的发展需要工业化的推动,这样就注定国民经济中工业会在很长时间内占主导地位,而且调整产业结构也很困难,导致低碳经济发展不顺畅。

2.3没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

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技术创新,但这方面我国的实习相对薄弱,因此为了鼓励其发展,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首先,要投入足够的资金,不能只依靠国家的政策贷款与临时拨款,或者国际上相关机构的捐款或贷款等,这样的机制并不稳定。其次,要获取金融机构对该项目的支持,唯有资金需求得到满足,才能更好的研发低碳技术。另外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并保证其贯彻实施。

3 促进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的财政政策

3.1加快新能源开发,优化考虑能源利用

近几年,我国提高了相关方面的技术水平,开发了很多新的能源,并致力于发展可再生能源。例如,我国大规模的太阳能产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风力发电设备也有大幅度增加,海洋能、氢能、地热能等新的能源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最后,我国在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使低碳经济的发展得到促进。

3.2健全财政投入政策,落实补贴政策运用

使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有效而直接的方法就是对财政投入政策进行健全,投入足够的财政预算资金。在安排财政预算时要对发展低碳产业、研发低碳技术、开发清洁能源等给予足够重视,使投入的资金多远而稳定,提供资金使其发展有所保障。

财政补贴政策,对一些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生产企业给予补偿;将贷款贴息给予综合利用废物、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清洁生产之类的项目;将补贴优惠在折旧政策、还贷条件与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低碳产业、污染治理等项目。鼓励新技术的开发与能源的节约。在发展低碳经济时企业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必须给予其足够的财税支持。对财税奖罚政策进行健全,促进低碳经济在企业中的发展。对于研发低碳技术、使用环保设备的企业可以减免税额。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增加其税额。

3.3完善相应激励制度,调整环境税收政策

我国应使现行税制更加健全,对税收政策进行调整,加快新的环保税种,例如碳税、环境税等的研究进度,使有偿使用环境资源得到保证。在市场中引入各种能源,以市场的供求关系与价格规律为依据对资源价格进行调整,使环境成本更准确的被价格市场所反映,能源价格体系更加完善。为了对财力不足的地方政府进行弥补,要加大力度进行一般性转移支付,使其基本职能得到满足;中央也要更加支持节能减排在地方的实施,建立专项资金等;采用转移支付的方式支持和鼓励落后产能在经济落后的地区被淘汰等。政府加大力度支持环保节能产品,对绿色采购制度进行完善。

4 总结

通过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财政政策建议,使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更加顺利。我国近年投入足够的资金来建设一些环保节能的工程,例如污水处理设施等。这些工程使我国的能源消耗得到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减少。在未来政策的持续指导下,我国的低碳经济将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和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8):34-35.

篇12

【关键词】低碳经济;财政;税收

一、低碳经济响应历程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的变化、气候的变暖这也让给我国带来不小的烦恼。而低碳经济可以很好的平衡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对于一些欧美国家也在积极的进行低碳经济技术的发展,并为了响应世界上在能源和科技等方面的政策变动、调整,其也对低碳革命进行了大力的提倡。面对这种改革,我国也在以基本国情为立足点,进行国际上经验的借鉴,并制定了专属于我国在现阶段的发展的财政政策,并以此来让我国低碳经济得到促进。

对于低碳经济来说,其模式是与低碳生活方式相结合,让经济社会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号召更是促进了人类在生态文明上的建设。人类通过对温室气体的减少排放量,对于化石能源的降低消耗来遏制全球变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中国这种经济是极为需要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速迅猛,这离不开市场经济这种体制的建立,但能源的大量投入也让中国在环境和能源上都有着很大的挑战。中国也在努力进行产业调整,在未来产业结构上进行升级低碳经济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依托所在。

二、在低碳经济中财政政策重要地位

当市场经济体制在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时候,其也带来了很大的弊端。对于一些经济领域市场这种机制无法进行调控和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这也出现了市场失灵的现象。而究其原因便是垄断、还有对于信息不完全因素等。这也很好的证明了市场机制只是单纯的靠资源配置是一种行不通的行为。

为了在低碳经济中也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让社会成本增加,对于政府在税收或者是财政上的补贴是极为有效的方法。在低碳经济中,为了实现环境保护和改善,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我国可以通过对低碳产品的选择来进行鼓励这种经济的发展。对于有些时候市场失灵的情况,这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适当干预,这可以让社会经济在效率上有一定的提高。而政府在其中的干预手段也有很多种,如强制性的进行行政干预、法律体系建设还有对于经济管理政策等,这些都有灵活性,并且还有高效性。这一职能的还可以对市场提供的不足产品还有在服务上进行补充,这样社会资源能够实现更为有效的配置。在财政政策方面,其对于低碳经济进行干预,这又可以分成两大类,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这些都是运用财政政策来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约束,来给予这方面的有效的支持和鼓励。对于这一方面发达国家就有很好措施,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其税收政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于低碳经济有效促进的税收政策,这可以表现在对于能效进行投资、研发节能技术、财政补贴新的能源投资、还有再贷款上进行贴息等措施;二是对于高碳生产和消费行为进行有效的抑制,这些都能够让能源在使用上的成本有很大的提高,更是一种对于节能对资源消耗降低的鼓励,对于温室气体进行排放控制其能源税和碳税也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这些都能够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上对于财税政策的措施

为了更好的引导和带动地方对低碳经济的资金投入,并发挥其在财税政策上对于资源在配置上的职能,让经济法律体系还有在相配套的机制方面都有很好的建设和完善,为了促进低碳经济更为健康的运行和发展,我国提出了很多的相关政策,让我国的经济更为科学的发展。

对于财政支出政策进行调整,这要求政府对低碳科技在创新上加大投资力度,并把低碳经济作为一项专门的科目来纳入国家的预算还有地方的预算当中去,这些都有助于对低碳能源进行开发、对于在碳中还有技术的推广方面有很大的研发支持。另一个方面是对于财政补贴这个政策进行灵活有效的运用。这可以促进企业对于低碳经济进行主动的发展和研究,对已经在低碳技术水平上进行价格补贴,这样可以促进企业对低碳生产方面的研究。额日了让低碳产品更客观的促进其在市场上的推广和消费,这也可以对制造商进行鼓励,让其做出一定的折扣,而财政补贴进行差价的弥补。政府对于低碳经济发展有着其客观要求,要明确合理的补贴范围,并对于资源价格还有破坏环境的一些财政补贴应该进行一步步的消除还有正确的调整。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低碳经济这要给予很大的支持,尤其是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进行低碳产业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行为,对于现代农业要给予很大的支持,并且加大绿色农业建设,让经济结构进行更好的调整,并且产业结构也能够从中得到升级。

我国应该对于税种进行改革,对于低碳经济进行相关的税收体系完善。对于水、森林还有土地等资源要逐步把它们列入资源税征收的范围内,并根据其稀缺性进行不同的征税标准设置,而且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只有更为合理的利用资源,才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资源的价格更为科学的进行变化。对于环境税要有征收意识,为了更好的构建资源环境型城市,我国要尽快制定一个在环保技术上的标准,控制碳排放,并在一定时期可以进行碳税的征收。当然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可能在对碳税的征收上会加大对企业的负担,但为了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极为有效的一种措施。我国还可以采用激励和惩罚性税收政策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经济发展。当进行在低碳经济上创新性研发,还有对于一些绿色企业来说应进行激励性的税收政策,并鼓励其绿色的生产模式,而对于环境污染性很强的一些企业则应该进行重税的征收,还有对于高耗能的进行碳关税来说,还可以进行碳关税的收取,来让其进行改革和调整。

总之,当“低碳经济”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中的时候,其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也会有新的转变,对于在财税政策上的不断完善将实现可持续发展新的跨越,相信通过政府对一些政策的调整,还有人们对于低碳环保的意识加强,我国的经济一定会有更快的发展,而这种发展也不再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了!从而让经济更为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顺敖.对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财税政策的思考[J].前沿,2010(16)

篇13

关键词:碳税;低碳经济;财税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8003001

1 考虑开征碳税

碳税是针对二氧化碳排放征收的税。它本着环境保护的目的,根据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燃烧释放的CO2的强度征税,并转嫁给消费者。因为它增加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最终能达到减少能源使用量的目的。芬兰是最早开征碳税的国家,瑞典、意大利、丹麦、瑞士也紧随其后引入了碳税。

国际社会认为碳税能有效削减二氧化碳排放,因此笔者认为它可能会解决我国面临的能源环境问题。各国的实践表明,碳税在各项政策措施中是比较受重视和欢迎的。但在实际应用中,碳税的实施时间比较短,能够实现什么样的减排效果、对经济和能源方面有何影响还要进行研究。有学者分析了欧盟国家的碳税制度后认为:我国未来的碳税开征要把握好时机逐步推进,确保碳税的税收中性,与其他财税政策配合发挥作用,逐步优化碳税政策。在设置税率时要体现差异性,税收优惠逐渐减少。

1.1 确保碳税的税收中性

碳税通常会加重企业的负担,因此会遭到相关企业及部门的竭力反对。如果没有一定的补偿措施,那么能源密集型企业将会受到负面影响、甚至失去竞争力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增加碳税的同时应该适当降低其他税收,以实现税收中性,减轻纳税人负担。相关研究表明,征收碳税的同时给予企业一些税收减免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1.2 碳税与其他财税政策积极配合

要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碳税,还要配合其他财税政策。由于排放信息的不对称,即使是最优的税收政策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难实施的,多种政策组合将有利于发挥其他单一政策的正外部性。

1.3 优化碳税政策

有学者建议,考虑到能源供应的特点,碳税可考虑在生产环节征收。在确定碳税税赋时要综合多方因素,对碳含量高的产品征收较高税率。属于低碳产品目录的,可给予优惠税率。对低收入群体和涉及清洁能源使用、低碳技术产品研发等特定经济活动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基金资助。同时可在碳税的基础上研究二氧化硫税、填埋税、产品污染税等税种,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环境税体系。

1.4 税率设置体现差异

碳税税率不能绝对统一,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不同地区、不同二氧化碳含量设置相应差别税率。可考虑碳税的循环再利用,将税收用于削减其他扭曲性的税收,在注重效率的同时考虑再分配效应,减少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征碳税之初,可将税率设定在较低的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再逐步提高,通过较长时间的税率调整,让纳税人有足够的时间作出行为选择,增加可接受性。

碳税通常会给征税对象产生额外负担,也可能会对某些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使其在国际贸易中降低甚至失去竞争力。但从长期来看,为了实现我国的减排目标,开征碳税将是一个不得不为的选择。

2 发展低碳经济的其他财税政策

2.1 加强财政投入和财政补贴

该方法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资金保障,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列入财政预算,这样可以形成稳定的多元资金投入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是一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我国可以尝试对企业技术改造进行补贴,对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进行价格补贴。西方一些国家也有一些比较成熟而且成功的做法,如对清洁生产、利用新能源、废物利用等进行贷款贴息的做法。

2.2 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予以财税支持

首先要制定相应的财税支持政策,强化约束和激励作用。例如,从事低碳技术开发的企业可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鼓励企业积极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发;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一些设备的投资,可对此进行一定的税额抵减,鼓励企业使用先进的环保设备;可对低碳企业进行亏损补贴、物价补贴、税前还贷等政策支持,甚至支持一些相关企业发行低碳方面的公司债。

2.3 政府采购方面支持低碳企业发展

政府在采购时,要扩大绿色采购产品的范围,环保产品采购的数量和范围方面要不断增加,在采购方面树立模范引导作用。在商榷采购品的价格时,对环保产品给予一定的价格补偿。因为政府作为该产品的消费者和环保方面的责任人,有义务对环保产品的生产企业给予适当的价格补偿,鼓励环保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2.4 健全环保税种

(1)消费税方面。将高耗能、高污染的部分产品纳入征税范围;(2)考虑开征碳税;(3)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4)推进排污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将“总量控制”确定为污染物排放管理的基本原则,在此前提下,通过政府招标、拍卖等方式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税收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96-04

一、中国现行税制中有关低碳经济的税收政策及其效应评析

(一)专门的碳税缺位,限制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碳税是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其以环境保护为目的,通过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目前,中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碳税。碳税应在环境保护税收制度中处于主体地位,它的缺位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的环境保护作用。碳税的缺乏使得中国距离完善的发展低碳经济税收体系还比较遥远。

(二)现行降碳税收政策调节力度不够且缺乏协调配合

1.资源税存在的问题。(1)资源税征收面过窄。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主要局限于不可再生的矿藏品,对大部分非矿藏品资源没有征税,征收范围仍大大小于世界其他国家资源税的征收范围,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如森林、草原、海洋、名贵中药材、淡水资源等,未列入征税范围,不利于对自然资源的全面保护。这使非税资源的价格由于不含税收的因素而明显偏低,以非应税资源为主要原料的下游产品的价格也偏低,从而导致企业对非应税资源及其下游产品的需求畸形增长,使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的掠夺性开发,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可持续发展。(2)资源税的计税依据不合理。目前,中国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销售的,以销售量为课税依据;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量为课税依据。这使企业对开采而未销售或自用而积压的资源不需要付出任何税收代价,变相鼓励了企业对资源的过渡开采,造成大量资源的积压和浪费。(3)资源税的单位税额过低,只是部分地反映了资源的级差收入,这也使应税资源的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其内在价值,造成资源的过度使用。

2.消费税暴露的缺陷。中国消费税设立之初并没有考虑这些消费产生的环境外部成本,但在统一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对这些产品另征一道消费税确实体现了限制污染的税收意图。特别是对含铅与不含铅汽油实行差别税率以及对生产销售达到低污染排放值的小轿车、越野车和小客车减征30%消费税等,则更是保护环境有力的税收措施。2009年实施的燃油税改革理顺了成品油的价格关系,使价格变动直接传导到最终消费者,充分发挥价税杠杆调节供求、促进资源节约的作用。但是,消费税征税对象限于五大类、十四个税目的消费品,其中与环境有关的仅有八种,课税范围过窄,一些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没有列入征税范围,如电池、氟利昂、化肥、一次性产品(简易相机、剃刀、饮料容器、塑料袋)以及煤炭等,这对环境的保护也是极其不利的。

3.城市维护建设税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尽管每年征收的该项税额仅占年税收收入的4%左右,但由于该税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已经成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对改善城市大气和水的环境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一项绿色税收,但它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中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是以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实缴税额为计税依据,专门为城市维护建设(包括环境治理)而征收的一种地方税。税款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但此税主要依赖于上述三税,税基不稳定。若三税减免,必然减少城市维护建设税,也必然使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资金减少。

4.车船税的设计没有考虑污染程度且份额小。自2007年开始,中国对原来的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进行了改革,开征了新的车船税,加大了对车船的税收调节力度。车船税中规定,机动车船主要按辆或载重吨位征收,对车辆对环境的损害程度则未予考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与车辆对环境污染程度毫无关系。此外,由于车船使用税征收额度较轻,实际中很难利用该税种来缓解交通的拥挤和减轻大气污染,而更多地需要采用交通管制手段。

总之,现行涉及低碳经济的税种大都存在征收范围过窄、条款粗糙、税额设置不合理、环保意义不突出等问题。而且资源税、消费税、车船税等带有环境保护性质的税收条款,各自独立、互不衔接,难以形成合力进而系统地调控环境问题。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待完善

中国现行税制中已包含一些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多数限于直接的税收减免,没有充分利用加速折旧等间接优惠政策,形式过于单一,对环保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优惠不足,而且这些优惠政策过于零散,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较差,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另外,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客观上产生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后果,抵消其他税种的环保功能。如对生产金、银产品的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对金、银矿源的无度开采,加剧了资源的破坏与环境污染;对农膜、农药特别是剧毒农药免征增值税规定,对土壤和水资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使发展低碳经济税制真正产生积极的效果,必须从整体上制定协调统一的低碳经济税制。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税收政策选择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税收体系的绿化程度一直较低。近年来,中国税收体制改革一直在进行,但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角度看,从发展低碳经济的角度看,需要进一步深化。发达国家在运用税收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广泛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结合中国实际,借鉴国际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反向抑制、正向鼓励和改革相关税种三种方案进行突破,逐步构建中国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一)反向抑制方案――对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征收碳税

碳税,是二氧化碳排放税的简称,是针对化石燃料使用征收的税,旨在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在中国开征碳税的必要性,应当说已不容置疑。碳税开征已成为中国减缓国内外压力的需要,有利于中国树立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它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完善中国环境税制的客观需要。

作为反向抑制方案,碳税的设计必须结合中国化石能源比重极大的国情、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斗争。综合各方面考虑,现阶段碳税税制基本要素初步设计宜作如下安排:征收范围和对象可确定为:在生产、经营等活动过程中因消耗化石燃料直接向自然环境排放的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是因消耗化石燃料所产生的,因此碳税的征收对象实际上最终将落到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化石燃料上。纳税人可以相应确定为:向自然环境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的单位和个人。其中,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股份制企业、其他企业和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军事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单位。

税率形式采用定额税率形式。由于采用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且二氧化碳排放对生态的破坏与其数量直接相关,而与其价值量无关。因此,需要采用从量计征的方式。考虑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为了能够对二氧化碳减排行为形成激励,同时不过多影响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过度降低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短期内应选择低税率,然后逐步提高。同时,还有必要根据中国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国际协调等方面的需要,建立起碳税的动态调整机制。

碳税收入的归宿应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碳税不仅影响整个宏观经济、产业发展,还涉及到国际协调问题,应当作为中央税,但中国目前地方税税收收入较低,为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采用共享税较为合适,分享比例可以动态调整。

中国碳税的开征,涉及国际协约中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承担义务的确定问题,中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的态度,与现有对化石能源征税的税种之间的协调,矿产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程度,以及制定相关法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减少碳税实施的阻力和负面效应,碳税需要遵循渐进的改革思路,采取税率逐步小幅度提升等措施。开征碳税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如果让税率一步到位,公众可能会接受不了,还可能大大降低本国企业的竞争力,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应采取国际通行的做法,引入碳税时实施预告和渐进时序策略。给企业一个缓冲期和充足的调整时间。

(二)正向激励方案――进一步完善降碳税收优惠政策

除了运用税收政策对碳排放进行反向抑制以外,利用税收优惠这一杠杆对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正向激励也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取消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国务院关于限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原则,逐步取消或降低这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使出口退税政策真正成为鼓励出口产业升级换代的产业政策手段。

2.严格碳税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对二氧化碳排放削减达到一定标准的(超过国家排放标准)企业给予奖励。对于不同时期受影响较大的能源密集型行业享受税收优惠必须规定严格的条件,如与国家签订一定标准的二氧化碳减排或提高能效的相关协议,作出在节能降耗方面的努力。

3.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和交流。根据低碳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相比商品化阶段,处于研发阶段的时候应该给予更多的扶持,对从事低碳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给予支持。鼓励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促进国内外技术交流,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实行技术转让收入税收减免、技术转让费税收扣除、引进技术的税收优惠等。

4.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不到2%,远远低于8%的国际平均水平,因此要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运用在现有的税收优惠基础上给予更多的增值税和所得税方面的优惠(如进一步降低税率或加大扣除),加大扶持力度。

5.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对销售工业余热、热电联产、煤气综合利用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可以采取免征增值税和所得税形式。通过税收优惠大力推行节能产品,对循环经济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转让可以通过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加以鼓励。

6.鼓励环保产业发展。改革中国现行税法中的一些环保优惠政策,以税式支出鼓励和支持环保企业或个人。目前,环保相关产业已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应加大力度扶持、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对利用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继续给予一定形式的税收优惠。如对环保投资、再投资、捐赠予以退税或所得税税前扣除等;对环保设备生产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防治污染企业的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制度;对环保类企业和一般企业的环保类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允许加倍扣除;对从事环保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给予支持;对用于清洁生产的进口设备、仪器和技术资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实行免税政策;鼓励家庭安装节能设备,教育公民增强环保意识,实现环保的综合治理,造福子孙,给后代留下蔚蓝天空。

7.鼓励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每一个社会公众的参与,我们不仅要大力宣传低碳生活方式,更应通过税收政策等手段积极引导社会公众消费低碳产品,对消费者个人购买低碳产品应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引导和鼓励居民自觉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为构建低碳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公众基础。

对高碳企业征收碳税和对低碳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征收碳税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碳排放量,但并不一定能把企业导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企业完全可以发展其他的经济模式。单就发展低碳经济来说,对低碳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能够起到更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最好的策略是税收优惠与征收碳税齐头并进,双管齐下。要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不宜采取单一的模式,应该两者兼顾。当然,前提条件是对“低碳”、“高污染”、“高排放”等都要有较明确的限定,使得方案本身能落到实处,具有可操作性。

(三)折中方案――改革相关税种,完善其降碳功能

中国现行发展低碳经济的税收政策是在长期的税收实践中形成的,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这些税收政策,奠定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税收制度的基础。今后的环境保护税收制度建设,应将改进和完善低碳经济税收政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可以以中国现行税制结构为基础,通过增加特定税目、调整适用税率或改变计征方式等做法绿化税制结构,实现发展低碳经济目标。

1.加大消费税的降碳功能。现行消费税在环境保护上主要是通过调控能源消费中占较低份额的石油产品或其互补产品(摩托车、小轿车)来实现的,由于没有将煤炭这一主要能源消费主体以及其他一些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其环境保护的效果并不突出。为了增强消费税的环境保护效果,可以对消费税进行以下改革:(1)在近期可以考虑增设含磷洗涤液、汞镉电池、一次性餐饮容器、塑料袋等产品的消费税税目。(2)在远期可能的条件下增设煤炭资源消费税税目,根据煤炭污染品质确定消费税税额。采取低征收额大征收面的方式进行征收,对清洁煤和型煤免征消费税。(3)对低标号汽油和含铅汽油提高税率或者征收附加,利用差别税率鼓励高标号汽油的使用,推动汽车燃油无铅化进程。(4)在继续试行对不同排量的小汽车采用差别税率的基础上,应对排气量相同的小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而试行区别对待,并明确规定对使用“绿色”燃料的小汽车免征消费税。使用燃油的助力自行车也应和摩托车、小汽车一样征收消费税。

中国现行消费税仍属于有限型消费税,设置的税目偏少,调节功能偏弱,即使同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调整空间,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及时增减税目,调整税率。应当讲,上述关于消费税的改革措施是切实可行的,目前中国消费品的选择空间很大,从环境保护角度进行的调整并不会对生产和消费产生多少负面影响,并不会有较大阻碍,对于低收入家庭产生的影响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财政补贴来解决,而对煤炭行业征税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具体征税安排也要视国际范围内的情况不断进行调整。

2.增强资源税的降碳功能。现行资源税是为了调节级差收入和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而开征的一个税种。从实际运行来看,对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作用并不大。由于资源税中与污染相关的项目主要在矿产品中的能源产品上,但就减少污染而言,在资源开采环节征收资源税没有在消费环节征收消费税的效果明显。反倒是通过消费的调节可以影响到开采,因为当消费者不使用具有污染的资源产品时,矿业企业也就不会去开采这种资源。因此,中国资源税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保护资源、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上。对此,目前资源税的一个明显缺陷是没有把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也包括到征收范围中来,实现对全部资源的保护。为了提高资源税的环境保护作用,可以对其进行如下改革:(1)扩大征收范围。现行资源税征收范围仅限于七种矿产品和盐,征收范围过窄,不仅不利于资源的适度开采和保护,反而加剧了资源的过分开采和环境破坏。应将那些必须加以保护的资源列入征收范围,如淡水、森林、草场、土地、海洋、滩涂和生物等自然资源。(2)调整计税依据。把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开采或生产数量为计税依据,并提高单位计税税额,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以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进一步应考虑择机将从量征税改为从价征税,以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3)将现行其他资源性税种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并入资源税,并将各类资源性收费也并入资源税。(4)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资源税真正成为发挥环境保护功能的税种。

资源税税率提高与征收范围的扩大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推高资源产品价格,并会向下游产品传导,此时,相关配套措施,如以保护资源为目的的激励措施应尽快出台,以鼓励企业通过节能降耗来消化成本的上升,而不是单纯向消费者转移;同时,应加强对于地方政府所征收的税款的管理,将一部分增收主要用于资源环境的治理及节能降耗。此外,应考虑将一部分税款用于补贴消费者,以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制约已经变得十分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低碳增长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改革现行资源税是推进这一战略任务实现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虽然改革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多种阻力,但是我们必须下决心稳步推进,只要时机选择适当,改革中注意对受影响较大的企业的合理处置,就一定能顺利完成资源税的改革。

3.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制度。城市维护建设税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主要的资金来源,其中就包含了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为增强其在筹集环境保护资金上的作用,可以进行的改革有:(1)城市维护建设税作为一个独立的税种,应改变其附加税的性质,使其拥有独立的税基,根据受益与负担相一致的原则,可以纳税人的经济活动总量,即销售(营业)收入为计税依据,实行普遍征收。(2)重新确定税率。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存在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城镇维护建设的资金需求不一等实际情况,在税率的确定及其他管理权限方面应给地方一定的“自”,以便使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国家可采用幅度税率的形式,规定最低限度,进行宏观控制,既防止地区间税负过分悬殊,又便于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税率。

改革后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应归属地方政府,由地税机关负责征收。以经济活动总量为计税依据能较好地体现公平原则,也有利于改变作为附加税时征管混乱的状况。为保证改革后的城市维护建设税能顺利实施,不至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影响,总体税负设计应在目前基础上略有提高,以后再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进行适度调升,对于受影响较大的企业(主要是“三税”减免较多的企业)可设置一个减免过渡期加以缓冲。

4.完善车船税制度。与对车辆征收消费税一样,车船税同样是作为燃料的互补品来发挥环境保护的调控作用。国际惯例是按照排量和吨位的差异来征税,但中国现行的车船税基本上是根据车船的吨位数和固定税额进行征收,与其使用的强度无关。考虑到车船税税负偏低的情况,为了增强对汽车尾气和噪音的消减作用,应该适当提高税额标准或者征收污染附加税,应采取车船税差异化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车辆等交通工具的征税税率的确定,应该综合考虑所有与车船等交通工具有关的税种以及收费来进行。车船税的修改完善是与相应的国家管制政策相配合的,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有利于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车船的生产与消费,尤其是实行差异化政策既可提高税收收入,又不影响消费,并鼓励中低收入群体保有车辆,还可保证国家节能减排和减少碳排放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昀,赵旭.中国实行绿色税收改革初探[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

[2]邓禾.环境税比较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税务与经济,2007,(3).

[3]付伯颖.论适于中国国情的环境税模式选择[J].现代财经,2009,(11).

[4]郭宏.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环保税制的分析与路径[J].涉外税务,2006,(6).

[5]谭光荣,李廷.环境税与环保税制体系的调整[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