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物流工程的定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物流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国家在教育规划中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各地不平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方案直接相关,所以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非常重要。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和相关岗位分析来制定科学的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以及校园的活动方案来体现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性和科学性,培养合格的毕业生。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物流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当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企业的竞争就由生产变成了流通领域的竞争,所以很多独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生产企业从事外包业务,或者很多新兴的生产企业重新审视自身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因为很多企业已经逐渐地意识到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占到企业的第二成本,仅仅次于采购成本,发展物流既是提高企业生产率和提高市场竞争率的唯一途径。据相关的统计,中国国内的物流成本占到国内生产总值几乎占到了20%,而发达国家的美国和德国不到10%,日本更低至6.5%。国家在2009年也把物流产业作为振兴中国的十大产业之一,由此可见物流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各大高等职业学院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有的院校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同时还对其进行了细分。很多学校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遇到了很多的困惑,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课程形成不了体系,实践课程的缺失,毕业生的培养规格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脱节,师资力量的薄弱等。为了更好地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为地区的经济服务,更好地体现物流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所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实现。
1 人才培养方案总设计的目的
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设计。教学方案主要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熟悉企业物流管理的各项基本业务流程,并具有一定的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自学能力和相关的管理的协调能力。(1)职业素质。建立基于任务目标设定、个人时间管理、团队协作和沟通、冲突和情绪处理、作业流程控制等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训练。(2)职业能力。围绕典型岗位群的素质与能力要求,通过项目过程进行项目演练,培养生产物流、国际物流、采购管理、连锁经营以及相关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的能力,充实项目经验,积累岗位核心技能。(3)学习能力。通过项目训练、学习和讨论以及学习反馈环节掌握自学的有效方法和各种虚拟学习企业物流管理专业软件,提高物流管理中实际业务能力,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改良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和处理的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的载体为:物流相关企业高度融合,以国际物流海运操作、物流配送操作、采购外勤与内勤、仓储管理、物流企业营销、物流企业等岗位技能要求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形成课内实践、分技能模块实训、定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总体的设计原则见图1[1]。
2 通过调研企业确定岗位群
本专业学生职业范围主要涉及物流行业企业,分为国内生产物流和国际物流两大类。具体从事的就业岗位如表1。
3 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综合职业能力层次定位之后,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这种模式设计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与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之间建立起了更直接、更清晰的一一对应关系,更加体现了高等职业学院的职业特征,并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所设置的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了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征。通过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得出典型的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通过对应的专业课程来对相关专业能力的培养(见表2)。
4 通过职业证书来推动双证教育
教育部2011年7月《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意见称,行业是建设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行业的指导。“双证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以大学教育为支持、以培养市场紧缺型人才为核心、以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教育工程。推行双证教育一方面是响应了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要求;另一方面双证教育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学生,实践经验表明,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除了对毕业证书、英语及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外,也非常关注毕业生是否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不仅容易得到工作,而且起薪标准也相对会高于无证书的毕业生。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的调研,一般从事的职业需要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见表3[2]。
5 校园教育活动的设计
当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根据调查和分析,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时候,除了考虑学生专业成绩的同时更重要地是考虑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品德和个人的语言沟通能力,这种专业以外的能力在工作以后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方面。这些教育活动是除了上课和学校常规的校园活动以外的包括各种思想品德、政治形势、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特长的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节等等。物流管理所在的院系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因势利导地开展为以后专业发展的相关校园活动。一般说来有(见表4)。
6 实践教学的设计
高职的实践教学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其重要性超过理论教学。可以说,高职教育搞得好不好,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践教学搞得好不好。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教的重要标志。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使高职的课程内容组织服务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要增强课程模式的实践性,服务于实践教学。一般说来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见图2)[3]。
7 人才培养方案的保证因素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既定的环节进行,需要三个基本的保证因素。
7.1 强大的师资队伍。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师资力量是其有力的保证,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实现:一方面可以通过假期来培养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来充实师资队伍。
7.2 紧密的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场所。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尤其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关系,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需要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模式比较多,企业可以在相关的院校设立订单班,为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就业单位需要进行个性化教学,加入相关企业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的课程。其他的合作还有学生参与企业的工作,通过定岗实习来缓解企业由于季节的用工不平衡、用工难的问题,可以把企业的管理者请到学校做专题讲座,或者任兼职讲师等,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相关政策与计划的制定。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设立专业的实验室来实践,各大高职院校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流管理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物流管理专业的单证制作室,物流管理专业设施与设备实训室,物流管理专业企业软件实训室,物流企业模拟仓储,分拣实训室等等。
7.3 其他的保证因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要随着市场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专业进行调整,物流管理专业需要成立相关的专业委员会并对教学进行监督和指导,保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一般说来专业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可以包括相关同级院校的专家,企业管理人员和自身的教师等等。
除此之外,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要符合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设立的初衷,如有的地区港口物流比较发达,所以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实践体系要偏向港口物流;有的地区要偏向快递物流,或者是超市物流等等。总之,培养合格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根基就是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各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安鑫.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51-52.
[关键词] 现代物流工程物流产品物流
一、引言
物流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其定义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国内外存在多种表述形式。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并于2001年8月1日实施的《GB/T18354物流术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随着生产实践的逐步深入,以“物的流动”为本质特征的物流活动已经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尽管上述定义能够较为全面地表述“物流”的基本特性,但经过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同样是物流活动,因项目的内容不同,其优化目标、管理方式、技术手段等有着明显的不同。例如,在作业程序上,有的物流活动是循环型的,有的则是一次性的,程序上没有重复性;在实现目标上,有的是以成本最低、获得经济利润最大为全部目的,而有的则是以时间保证为前提,或者是以安全可靠为首要目标,当次物流活动是否盈利则在其次,如此等等。在具体实践中,同样是物流项目,在作业程序和优化目标等方面竟然有着如此大的差异,说明在物流领域中必然存在有分属不同类型与层次、具有不同性质和内涵的两种体系,为了将现代物流研究引向深入并指导实践,在理论和方法上必须予以分清。
本文认为:对于现代物流的活动,实际上一开始便存在有两大类型,一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物流活动,流动程序一旦建立,便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效益体现在规模和连续性上;另一类是独特的、不具有重复性的物流活动,物流目的地一旦到达,便意味着工作基本结束,其效益体现在技术含量高、风险性大和一次性上。按照语义,前一种类型可称其为“产品物流”,后一种类型可称为“工程物流”。物流活动的这种分化具有其必然性,是社会生产大型化、物流市场细分化、技术手段专业化以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达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工程物流的定义
工程物流是由“工程”和“物流”两个基本要素组成,这两个基本要素以其独立形态存在时,有其一般性的含义,当两者以前者修饰并限定后者的关系结合在一起之后,其含义便有了一定的范围约束,不再完全遵循原来的解释。在实践中,工程物流主要解决建设项目、救助支援、会展、大型迁址以及战时后勤保障等具有综合型复杂内容的物流组织,其特点是高风险、强时效、一次性,一般需要多种特殊设备、多种运输方式、多家不同企业协作进行,因而具有典型的第四方物流运作特征。根据工程物流的实践范畴,其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工程物流,就是指具有工程特性的一切物流活动。按照这样一个定义,它所研究的范围可涉及工程项目物流、会展物流、搬家物流、应急物流和战时物流等。狭义上指工程项目物流(project logistics),即围绕工程项目,由物流企业提供某一环节或全过程的服务,目的是通过物流的专业技术服务,给予投资方最安全的保障和最大的便利,大幅度地降低工程成本,保证工程项目的如期完成,它可以包括工程项目的设备采购、拆卸、包装、移动、装箱、固定、海运、空运、陆路运输、拆箱、安装、调试、废弃、回收的全过程。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在理论体系和方法上基本是一致的,属于同一类型。
三、工程物流的特性
工程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物流活动,具有自身内在的特性:
1.实施经历的一次性。工程物流在实践上少有重复性,再好的物流方案也仅能使用一次,以往的经验对未来只能是定性的、仅供参考的,因而组织方案始终要有创造性。
2.各单项的整体性。每个工程物流项目都是由多个环节或多个部分组成,这些环节或部分是相互依托的,往往牵一发而动全局。一步有误,全程失败,就像一台大型机器中的每一个部件对整体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少一颗螺丝也不能正常运转。
3.环节的不确定性。物流服务商在提供工程物流服务前,通常要设多套应急方案,以应对意外情况的发生。对每一种方案,必须尽可能将各种问题全都考虑到,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在紧急情况下有时需要当机立断、出奇制胜。
4.技术的复杂性。工程物流一般是一些非标准化作业,组织者需要有丰富的综合性知识,要动用各种专用的特种设备,对物流环境有着特殊要求,技术含量相对较高。
5.过程的风险性。工程物流项目往往投资巨大,服务对象各异,不可预见情况始终存在,因而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所以,进行各种风险的评估和管理,是这类物流项目的关键内容。
四、工程物流与产品物流的区别
工程物流与传统意义的产品物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两类物流最本质的区别是工程物流具有“工程”的性质,这一特征使两者在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1.供应链特征不同。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供应链的环节和组成两个方面。一方面,工程物流供应链单一,通常不涉及多种物流组合方式的竞争,重点放在运输线路和多式联运的环节上,一些现代物流所具有的分拣、配送等服务功能基本淡化;产品物流一般使其“物”在物流系统中进行不间断的流动,往往包含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运输、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最终到达目的地。另一方面,工程物流的供需双方一般仅限于物流服务的提供商和物流服务的需求方,每次物权的转移便意味着物流活动的结束,供应链关系也基本解除;而产品物流在供应链中是不断地向前传递,从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供应链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
2.运作模式不同。产品物流的服务模式一般有“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及“第三方物流”等形式,并以“第三方物流”为主要的发展趋势;但在工程物流中,由于工程物流项目自身具有的特点和属性,需要大量外协性、组合性、协调性的物流服务,其运作往往需要或不可避免地采用第四方物流的运作模式,因而具有更为明显的系统工程特征,是现代物流运作模式的高端层次。工程物流的一次性特点导致了这类物流作业的实施不能照搬传统的模式,需要具备资源整合和解决突发事件能力的服务商。因此,工程物流更需要第四方物流服务商利用强大的信息系统网络,通过整合、综合、集成的方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完成这类复杂的物流活动。
3.管理的核心内容不同。工程物流能够为物流服务商创造出比产品物流更丰厚的利润,但是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产品物流周而复始,操作上具有借鉴性、可重复性,供应链也比较稳定,实施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性相对较小;而工程物流是一次性的物流活动,而且往往项目投资巨大、有时有着浓厚的社会色彩,安全要求高,从最初的方案设计、实施到任务结束的整个过程都存在很多不确定情况,问题随时会出现,这就要求物流服务商必须对项目进行充分、全面的风险评估,将风险管理贯穿始终。
4.决策的方法和技术不同。在工程物流项目实施之前,制定出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工程物流成功运作的关键。尽管产品物流在运作之前,也要有物流方案的支撑,但因时间、效益、成本、利润及供应链组成等因素相对比较确定,形成的方案有着很强的确定性,具有明显的静态特征,制订这类方案的决策手段一般利用横道图或网络计划法即可。工程物流项目的方案形成十分复杂,不仅需要由多家企业合作完成,同时存在有多种方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相应的设计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这种方案设计的方法显然不宜使用横道图或网络计划法,而是应使用类似决策网络计划法(DN技术)进行决策。这一方法通过在网络计划法的编制中加入了决策点和不同情况出现的概率,因而能够提供在不确定情况下讨论具有动态和概率特征的优化方案。
5.对特种设备和技术的要求不同。工程物流运作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作业的非标准化,这也是工程物流与产品物流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区别。工程物流往往需要应用特殊的、大型甚至是超大型的技术设备及综合交通运输设施,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保障。而产品物流通常需要的是常规性设备,技术上也相对成熟。
五、结语
现代物流存在有“产品物流”和“工程物流”两大类型,尽管它们具有物流的共同属性,但在供应链特征、运作模式、管理内容、决策方法、对特种设备和技术的要求等诸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了使工程物流在实践上得以稳步发展,需要在理论上和方法上进行全面的开拓和创新,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4
[2]刘国冬: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4
[3]欧阳文霞:我国第四方物流运作模式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16)
[4]程志民: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的战略协作式发展[J].商业研究,2006,(3)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4]徐天亮,本科物流类专业设置体系与培养分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C
[5]高和鸿,郝建彤我国物流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C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关键词] 物流措施施工
一、物流概念的产生
1.物流一词的含义。物流(Logistics),我们称之为“物流”的活动本身作为物质资料流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商品经济开始以来便已经存在了。但是,将物流作为企业经营的基本职能之一,对物流活动实施系统化的科学管理则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事情。
目前,我国使用的“物流”一词,是日本语“物的流通”(意思是具有物理性质的流通)的简称。英文原同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以下简称PD,PD也可直译为实物分配)20世纪直接从日本引进了“物流”词汇,由于日本也使用汉字,物流一词也就被直接引用过来。
20世纪70年代初,“物的流通”一词又被简称为“物流”。“物流”作为一个新兴词汇不仅是“物的流通”的略语,而且也包含着新的内容。随着词汇的变化,物流领域由过去的单纯以机械化和省力化为对象,开始向以企业的管理为对象转变,企业的物流管理意识初步形成。
对“物的流通(PD)”最一般的理解是,物流是商品流通的一个侧面,与其相对应的概念是商流,二者共同构成完整的商品流通活动。商流的任务是完成商品所有权从卖方到买方的转移,而物流的目的是完成商品实体从卖方到买方的转移,克服商品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的空间和时间距离,创造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
物流的基本功能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以及信息等活动。然而,物流并非上述功能活动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信息为中介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系统。
2.物流的定义。尽管物流概念已被广泛使用,但是,对于物流的理解会因所处的立场不同而有所差异。下面列出的是日本和美国的有关经济组织对物流概念所下的定义:
(1)美国营销协会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物流是对从生产阶段到消费或利用阶段物资的移动及货物处理活动的管理。
(2)日本通产省物流调查会的定义(20世纪60年代)。物流是制品从生产地到最终消费者的物理性转移活动。具体是由包装、装卸、运输、保管以及信息等活动组成。
(3)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定义(20世纪80年代)。物流是将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由生产地送达至消费地的所有流通活动。其内容包括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系、物料搬运、订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弃物处理及仓储管理。
(4)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定义(20世纪90年代)。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半成品、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他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在中国,为适应物流管理发展的需要,原国家国内贸易局组织部分专家、学者编写了《物流术语》,这些物流术语已作为国家标准(GB/18354―2001)于2001年4月正式颁布,2001年8月1日起实施。在《物流术语》中,对于物流概念做出如下表述:
物流(Logistics)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二、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
1.对物流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物流管理作为一种较新的管理概念和管理方法已被广泛的应用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之中,正在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但从建筑施工行业来看,目前却仍有一部分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甚至物流管理差距很大.损失浪费严重,企业处于半停产的边缘。究其原因施工企业对科学管理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物流管理的认识没有选到应有的高度,存在模糊认识。
2.物流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由于长期以来对物流管理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有些施工单位即使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但当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时这些措施和制度很难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 而且外部市场的变化和企业内部的改革都为这一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使非常脆弱的物流管理基础更是雪上加霜。
3.施工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不稳定。在建筑业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合作多是临时性或短期性的,往往竞争多于合作。选择供应商成为建筑业传统采购过程中的核心工作,供应商的选择消耗了施工企业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4.物资管理体制落后,物流管理的观念不明确。虽然不少施工单位对原有的物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真正理顺体制,体制设计缺乏科学性、前瞻性,没有考虑运用物流的管理原则,没有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去整合和优化。施工企业的物资供应部门仍是只承担满足施工物资需要的职责,而没有去利用自身优势,把单纯的采购保管业务,扩展为采购、仓储、配送、加工的全过程服务,提高供应工作的附加值
5.物流的专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物流的功能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我国企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物流”,对生产环节和企业内部管理比较重视,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对生产领域以外的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环节顾及甚少,可控能力有限。加上历史形成的条块分割体制,“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制”等传统观念,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物流模式仍在影响着企业和社会生产。另外,由于体制的原因,项目在“采购黑洞”、“物流陷阱”中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难以计算。
6.配置在物流部门内部的设备和物流技术陈旧落后。服务水平低,满足不了项目的需要。现在,我国一些建筑企业所拥有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仍处于2O世纪7O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很多成熟的物流技术也未能采用。从总体上看,除了一小部分功能和技术标准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以外,其余大部分则相对落后,物流服务功能单一,服务能力跟不上现场要求。这些都大大影响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成本。
三、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措施
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引入物流管理思想,依据施工企业发展战略和改结合施工企业物管理的现状,对症下药,融入现代物流管理思想,提出一些加强物流管理,降低工程成本的建议。
1.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认识。企业经营者是物流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他既是决策者,又是组织者,他对物流的重视程度关系到企业物流管理的结果 所以必须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认识水平,从根本上加强物流管理,同时每个参与管理者也要提高物流管理的认识.使物流管理工作真正纳入企业的系统管理、科学管理之中。
2.供应商共同管理库存,减少资金的占用。在社会生产中,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链首尾相接,因而现代物流强调由供应商和采购商共同管理库存。根据施工现场的物资材料流动快的特点,可合理选择供应商,依据施工计划使生产所需的建筑材料由供应商定时、定点、定量配送,定期结算,基本实现施工现场“零库存”,可大大降低储备资金的占用。
3.提高材料一次利用率.减少材料的二次加工。材料到了施工现场,由于规格尺寸与工程建设的要求不一致,需要进行二次加工的工作量很大,特别是大型钢结构制作、大宗混凝土钢筋配制等。随着生产资料供给的社会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来料加工、定型定尺制作等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前提的供应形式已经出现。使得施工企业从采购环节人手,通过变更采购要求,为企业增收节支.创造更多的效益的努力有了现实的可能。
在组织材料招标采购时,结合工程施工预算所提供的材料质量、规格和工艺要求.要求供应商按照约定的数量、质量和型号规格,组织生产或供应。保证工程所需要的材料.一到现场就能投入施工生产. 不再进行材料的二次加工。
4.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筑产品的需求物资类型较少,品种相对简单,而同一类型的物资使用量较大,所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限制供应商的数量,不经常变换供应商,对于施工企业是非常有利的。比如,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伙伴关系,不再需要双方询价、报价的反复协商,减少了合同谈判的费用和时间,降低了交易成本。
5.提高仓库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使得信息共享及时准确的传输反馈成为可能,从而提高库存的自我调控能力,实现施工物资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直接供应,减少中间商和各仓库之间的流转过渡,加快了库存物资的周转,使得企业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低。
6.强化物流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应对照国内外物流管理的先进水平和先进经验.针对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找差距,查原因,订措施,不断完善改进加强物流管理的基础工作。努力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 加强物流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企业应在生产、供应、消耗环节推广计算机信息管理,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装备,同时与之配套引进各类专门人才,有针对性地搞好全员培训,这样才能使企业物流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逆向物流 物流管理 战略价值
随着人们对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注和绿色环保运动的兴起,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展开对人类行为的反思。环保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同样也影射在物流领域中。1998年,美国学者詹姆斯.斯多克(James·Stock,1998)发表了《逆向物流方案的制定、执行与应用》。之后,不断有各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展开深入地研究。在产业界,随着资源环境观和经济管的演变,一些知名企业已经注意到逆向物流所蕴含的商机并将其作为强化竞争优势,增加顾客价值,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的重要手段。他们清楚地知道,有效的逆向物流系统和流程能节约成本、增加利润,并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惠普(HP)、通用汽车(GE)、IBM、3M等纷纷启动逆向物流发展战略,近年来,逆向物流业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一、逆向物流的内涵
1.逆向物流的定义
对于逆向物流的内涵,并没有一个完备或公认的定义。甚至在我国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1)中,都没有直接阐述。只是对回收物流(Retuned Logistics)和废弃物物流(Waste Material Logistics)进行了定义。目前,对逆向物流比较权威的定义有如下几种:(1)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下属的逆向物流执行协会(Reverse Logistics Executive Council)1992年的定义:为从不能用的物品中获取价值或对其进行处理,而从产品典型的最终目的地运往另一个地方的产品运输的过程。(2)2003年,RevLog(欧洲逆向物流工作组)将逆向物流定义为: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材料、中间库存、终产品从制造、分销或使用点到恢复点或适当处置点的过程。(3)詹姆斯.斯多克则从企业物流角度和工程物流角度分别作了定义。前者的定义是:物流在产品回收、资源减量化(resource reduction)、再循环、物料替代与再利用、废料处理以及整修、修理和再制造等方面的作用;后者的定义为:为了在整个闭环供应链中更有利润,而在整个企业中应用最好的物流工程和管理方法的一个系统业务模式。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逆向物流执行协会的定义着眼于为特殊目的而产生一种运输形态,其定义强调了逆向物流的目标,但未能与正向物流的过程清晰的区别开。欧洲逆向物流工作组和詹姆斯.斯多克的定义阐述较为完整,将逆向物流的目标、流向、作业环节和流体均包含在内。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逆向物流界定为:为实现企业价值和社会目标,将原材料、中间库存、终产品从目的地沿传统供应链反方向物理性流动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物流的系统可以分社会层面和企业层面,而本文所讨论的逆向物流仅限于企业逆向物流。
2.对逆向物流内涵的理解
逆向物流是闭环供应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与正向物流紧密联系的物流网络,从操作环节上看,包括资源减量化(resource reduction)、再制造、再利用、再循环等环节,从物流活动上看,它主要包含退货逆向物流和回收物流两部分,包括以下环节:回收、检验与处理决策、分拆、再加工处理。其示意图如下:
逆向物流战略现在已经成为国外企业的竞争战略之一。根据美国逆向物流专家(Rogers和TibbennLembke,1999)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全部物流成本占美国经济总量的10.7%,逆向物流成本约占总物流成本的4%;美国1/3以上的企业关心自己产品的最后处置问题,特别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出版业和目录销售等行业。目前,许多国际知名的IT企业已将逆向物流战略作为强化其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例如,SunMicrosystems拥有国际零部件翻修中心,来自亚洲或拉丁美洲的零件经过翻新,可以达到最新设计的要求;Hewlett-Packard也经常采用翻新或改制的零件,以不同的方式再销售其产品;Thomson家用电器公司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可回收的零部件运往墨西哥进行翻新。
正如詹姆斯·司多克所描述的:“公司对退货如何处置,已经成为一项标新立异的竞争战略,并正成为提高效率的全新领域。”
二、逆向物流的战略价值
逆向物流战略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事实上,很多企业因此而受益。逆向物流的战略价值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如图2所示。
逆向物流
1.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长期盈利水平
随着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数量的增加,资源枯竭的威胁加剧,企业获取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减少物流耗费,提高物流利用率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它是企业增效的重要手段。据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协会的估计,全世界每年通过再制造而节约的原材料可以装满155000节车皮,可以排列成1100英里长的火车。美国宇航局重新利用改制与翻新的零部件,使飞机制造费节省了40%-60%。在美国的地毯行业,很多大公司积极开展地毯回收计划,就是为了用低成本的回收尼龙代替昂贵的原材料,因为地毯中的1/3-1/2是纤维,而纤维中有60%是尼龙。在我国,废旧电池的回收现在也开展起来,人们可以通过以旧换新的方式,减少对旧电池的肆意丢弃,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比原价低很多的价格买回新电池,而电池的制造企业也可以通过加工制造出新电池,而且成本要低很多,同时企业的利润显著增加。随着未来资源供求矛盾的进一步突出,逆向物流的优越性将越来越显著。
2.加强供应链内部伙伴的合作,提高竞争力
正如定义中所指出的那样,逆向物流是闭环供应链的一部分,根据乘法效应,供应链上全体成员合作开展逆向物流活动带来的价值大于各个独立成员单独开展逆向物流活动带来的价值。这取决于供应链上所有成员是否组织协调一致,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目前的以客户满意为最终目标的竞争态势下,下游的销售企业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为它们之间面对最终消费者的意见和投诉。如果上游企业采取宽松的退货和产品召回政策,就能够减少下游企业乃至最终消费者的经营风险和投诉意见,彼此之间容易形成共鸣,可以改善供需关系,加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例如家乐福在与供应商签订购货合同时经常要求:1、对于中止单品可退货;2、对于破损产品可退货;3、促销结束后,剩余促销捆绑产品可退货。对于上游企业来说,也只有开展逆向物流的战略,才能加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3.倾听消费者的反馈信息,改进产品或服务,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通过设计良好的逆向物流系统,在顺畅地进行产品回收和再处理等过程外,企业还可以收集宝贵的客户反馈信息。企业开展逆向物流活动,其实也是一种处理客户投诉的方式,可以及时消除客户不满、恢复信誉、确立企业的品质。解决用户抱怨与再次购买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据统计,如果用户提出抱怨,且对其解决感到满足的人有70%,则其中再此购买的人竟有54.3%;对企业处理抱怨“非常满意”的用户中,会有95.8%的用户再度购买产品和服务。此外,从产品的设计、质量到售后服务,使用过该产品的消费者对产品都能提出极具价值的建议,这为企业改进产品质量,设计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提供帮助。再有,通过对产品退货率及退货分布情况的统计,企业对经销商,零售商的销售情况了解更为详细,依靠逆向物流系统,有效加强对销售渠道的控制。 最后, 越来越多的厂商承诺无理由退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退货率,要减少逆向物流的发生,厂商必须在产制环节上下功夫,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4.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而实施逆向物流战略,保持和改善环境质量,是企业本身的价值观和伦理观的体现。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以及环境污染的严重,使得人们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运输以及回收过程中出现的污染或浪费越来越关切。 例如杜邦公司在经营活动中推行“企业环保哲学”,以保护环境为己任,通过开展逆向物流,大大提高了原料利用率;在废料回收处理中,杜邦逐渐为自己开辟了一个新的收入来源;据估计,到2010年,杜邦全球工厂至少有10%的能源需求和25%的收入来自可再生资源。杜邦也因在环保领域的努力荣获联合国的奖项。
同时,世界各国政府对危害环境的惩罚也越加严厉。仅在2005年,欧盟就出台了两个环保法案——《关于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WEEE)和《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指令),前者被称为“全球最严厉的环保令”。如不能实施绿色战略,我国相当大的出口企业将被欧盟拒之门外。2006年9月,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和国际统计局首次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报告表明我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达5118亿元,占GDP的3.05%,这项数据还没有包括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态破坏成本,但是数字已经是令人触目惊心。可以想见,我国今后对于治理环境污染的法规也将成为企业经营的制约之一。
三、逆向物流的管理探讨
1.提高企业的逆向物流意识
逆向物流多由对不满意产品的退货、不合格材料和残次品的退(召)回、包装品的循环复用、废弃物的处理、有害物品的回收等引起的,因此,我国多数企业认为逆向物流是负面的。再加上对逆向物流的操作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使得企业只注重在正向物流上下功夫。相比之下,我国企业领导对逆向物流也普遍不够重视,并将其排除在企业经营战略之外。因此,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其认识逆向物流的重要性,通过法规约束强化逆向物流的意识,促使企业尽快实施其逆向物流活动。
关键词:第四方物流;理论;述评
中图分类号:F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152-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因特网的发达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使得企业界发现信息科技在整合供应链管理服务上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他们对现代物流的需求也逐渐超过了原有的范围。同时,第三方物流业者也体会到除了在传统物流,如报关承揽、运输仓储、配送发货等领域的专业实力以外,还必须在信息技术、知识管理与策略联盟等方面加强,以迎战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学术界、管理顾问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和最终客户都认为,物流管理的日益复杂和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使得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的的确确需要一个“超级经理”[1] ,第四方物流的提出正好符合这一需求。对于第四方物流,国内外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相比国外,国内对于第四方物流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从定义、优势、研究方法等几方面归纳整理出第四方物流理论并进行简要的评述,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一个理论基础。
一、第四方物流定义
对于第四方物流,虽说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下面是几种普遍存在的定义:第四方物流是指集成商们利用分包商,来控制与管理客户公司的点到点式的供应链运作 [2]。强调的第四方物流是一个具有集成各种知识的总承包商设计了总体方案;第四方物流负责传统的第三方安排之外的功能整合 [3] 。强调的第四方物流企业只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擅长的领域,通过自己具有的集成的知识与技能从供应链的角度来为客户提供服务。第四方物流是一个集中管理自身资源、能力和技术并提供互补服务的供应链综合解决方案的供应者 [4]。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 [5]。强调的是第四方物流提供商利用各种互补性资源为顾客提供基于客户供应链的综合解决方案。显然,四个定义各有侧重,但都不全面。四个定义有着一些共同的观点,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第四方物流提供商具有提供综合物流解决方案的能力,通过优化客户所在的供应链来提供物流服务为出发点。最大的分歧是有关第四方物流服务商的角色和地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第四方物流的是组织策划者,不参与具体物流过程;另一种认为对第四方物流服务商是否参与具体的物流不作严格规定,只要是注重提供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的都可以算第四方物流。事实上,一方面,目前,不存在实力雄厚的纯粹的第四方物流服务商可以直接控制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为其服务;另一方面,目前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能力,第四方物流服务商如果不参加具体的物流过程,将难以有效地实施供应链的物流优化。
本文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将其定义如下:第四方物流是一种现代物流运作模式,它是指物流客户将整个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外包给具有集成管理、信息技术、第三方物流运作等知识能力的第四方。即由第四方来拟定一套供应链总体解决方案,并负责对解决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以便提高供应链的整体运作绩效。第四方物流是一种物流运作模式,同时,也指代按照第四方物流方式运作的企业。
二、第四方物流的比较优势
第四方物流是在第三方物流不能满足客户日益提高的物流需求下诞生的,是物流运作模式的新发展,其优于第三方物流。两者的对比关系见下页表 [6]。
从下页表中可以看出,第三方物流由于受专业化的限制只能局限于某些物流功能的运作,不能满足现代供应链企业的全球化、个性化的物流服务需求。第四方物流由于集成了互补性资源,拥有多种知识和技能,能够以整个供应链为着眼点为企业做出战略规划,设计出综合性的物流方案,主要负责整体规划方案的设计。
可见,第四方物流和第三方物流是一种协同服务的关系,如果第四方物流和第三方物流截然分开,就很难成为解决供应链价值的最佳途径。
三、第四方物流的研究方法
对第四方物流研究,最初主要第四方物流应用实例的报道性,逐步转向理论高度的研究探讨,这些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从定性的角度论述第四方物流出现的原因、概念、分类、作用、功能特点、现状与发展趋势、实际运作方式及与第三方物流的区别与联系等。这些研究把第四方物流这种新型的物流服务介绍给我们,使我们对第四方物流有了初步的认识。Cooper,Lambert和Pagh(1997)认为供应链上需要有一家公司承担领导者的角色,由一个供应链领导者对整条供应链进行协调和监管,进而提出了第四方物流出现的可能性[7]。朱庆伟(2002)介绍了第四方物流的概念界定及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8]。杨宝军、李华增(2003)从价值链和战略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第四方物流产生的必要性,并分析了第四方物流在供应链设计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第四方物流供应商应具备的能力 [9]。刘舒燕、王飞洲(2004)分析了第四方物流的优点和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前提条件 [10]。
第二类引入量化手段来研究第四方物流模式的具体运作问题。Bumstead和Kempton(2002)对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对具体第四方物流的运作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第四方物流的出现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11]。陈建清、刘文煌、李秀(2003)提出了第四方物流基于多维权重的有向图模型及算法,并用有向图模型研究第四方物流的工作机理 [12]。李奕(2004)分析了第四方物流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微观环境,揭示第四方物流企业和它的主要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之间相互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探讨第四方物流竞争优势的构建 [13]。
四、上述研究存在的不足
可见,第四方物流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对第四方物流的研究还处于一个探索性阶段。国内外大多都停留在对其概念界定、特点、出现原因与功能等定性的某一方面的单一研究上,对其定量的研究也仅仅从一般物流活动角度出发,很少能结合第四方物流这种具体的新型模式。同时,以上所提到的都只是对第四方物流的某些方而进行的阐述,并没有对第四方物流进行系统的论述。对于第四方物流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运作模式?为什么会产生第四方物流? 它与第三物流的关系?企业发展第四方物流条件是否成熟?如何组建第四方物流企业?如何高效地运作第四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企业运作中的所遇到到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等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蓓.新的天地――第四方物流[J].市场周刊,2008,(2).
[2]周丹.缝隙中生存的中国第四方物流市场的破局分析[J].中外管理导报,2002,(4):43-45.
[3]刘伟.第四方物流的运作模式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3.
[4]张新,田澎.第四方物流及对物流规划功能的外包[J].工业工程管理,2002,(2):38-40.
[5]Bade.Douglas,Mueller,Jansk.New for the millennium:4PL[J].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1999,(2):78-80.
[6]浦永平.第四方物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2005.
[7]Martha,C.Cooper,Douglas M.Lambert,Janus D.Pagh.Supply Chain Management:More Than a New for Logistic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7,(1):11-13.
[8]朱庆伟.第四方物流[J].物流科技,2002,(6):35-37.
[9]杨宝军,李华增.第四方物流剖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3):49-51.
[10]刘舒燕,王飞洲.第四方物流核心竞争力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6):90-92.
[11]Jon Bumstead,Cannons Kempton.From 4PL to Managed Supply-Chain Operations[J].Logistics &Transport Focus,2002,(4):18-24.
[12]陈建清,刘文煌,李秀.第四方物流中基于多维权的有向图模型及算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3):45-59.
[13]李奕.第四方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研究[J].物流科技,2002,(111):25-29.
The Fourth Party Logistics――The Domestic and Abroad Literature Review
YANG Yi-hua1,ZHAO Meng-hua2
(1.Gua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Department of Mass Transit,Guangzhou 510430, China;
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n 710054, China)
关键词: 绿色绿色物流物流战略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14 文献标识码A
Green Logist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YaoShuian
(He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A“Green Tide” rose in 1920s’throughout the whole world. And a “Green Revolution” aimed 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has risen vigorously. The green activities are beginning to permeate in many fields. Green logistics is a kind of green activity aiming 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and permeating into the field of Logistics. But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value it having showed us is great,which must promote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green logistics in our country .
Key words: GreenGreen LogisticsLogistics strateg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一、绿色物流概念的含义
1.绿色物流的定义
绿色物流(Green Logistics)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才被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外一些学者对绿色物流的概念有不同的描述①。
HJWu 和 SDunn 认为绿色物流就是对环境负责的物流系统,既包括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生产、包装、运输、仓储、直至送达最终用户手中的前向物流过程的绿色化,还包括废弃物回收与处置的逆向物流。
Jean-Paul Rodrigue, Brian Slack Claude Comtois 认为,绿色物流是与环境相协调的物流系统,是一种环境友好而有效的物流系统。
丹麦出版的 Bjorn NPetersen Palle Petersen 合著的《Green Logistics》中定义:绿色物流就是对前向物流(Forward Logistics)和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的生态管理(eco-management)。
从国外不同学者的定义可以看出,绿色物流实际上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凡是以降低物流过程的生态环境影响为目的的一切手段、方法和过程都属于绿色物流的范畴。
在我国 2001 年出版的《物流术语》(GB/T 18354-2001)中,对绿色物流的定义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这里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指导,再根据现代物流的内涵,给出“绿色物流”的定义: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通过先进的物流技术和面向环境管理的理念,进行物流系统的规划、控制、管理和实施的过程。
2.绿色物流概念的内涵
上述对绿色物流的各种定义,虽然有不同的表述,但其本质和内涵是基本相似的,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②。上述定义的共同之处就是,认为绿色物流即是对生态环境友好的物流,亦称生态型的物流。其根本目的是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这一目的实质上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绿色物流可称作是可持续的物流(Sustainable Logistics)。
绿色物流的活动范围涵盖产品的全生命周期③。产品在从原料获取到使用消费、直至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都会对环境有影响。而绿色物流既包括对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生产、包装、运输、分销、直至送达最终用户手中的前向物流过程的绿色化,也包括对退货品和废物回收逆向物流过程的生态管理与规划;因此,其活动范围包括了产品从产生到报废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
绿色物流的行为主体包括公众、政府及供应链上的全体成员④。由于物流的跨地区和跨行业特征,绿色物流的实施不是仅靠某个企业或在某个地区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仅靠企业的道德和责任就能主动实现的。它需要政府的法规约束和政策支持。公众是环境污染的最终受害者。公众的环保意识能促进绿色物流战略的实施,并对绿色物流的实施起到监督的作用。因而,也是绿色物流不可缺少的行为主体。
二、中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⑤
首先,政府对绿色物流理念的推进。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时期。一方面,我国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任务;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环境问题和困难。长期以来,由于技术水平不高,加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对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同时,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经济建设以及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此,我国政府提出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国家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各级地方政府纷纷提出实施绿色工程的具体方案,促进了企业对有关绿色管理策略的实施。
其次,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的现状。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导下,许多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已开始形成。不少企业已具有环境意识,将生产绿色产品作为企业经营的宗旨和竞争的法宝;一些企业已按环境标准实行清洁生产,例如,海尔集团已建立起环境管理体系,并获得ISO14001 标准认证。绿色产品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意识已得到企业和公众的普遍认可。
2.我国实施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⑥
在中国,虽然绿色物流逐渐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并被认为是中国未来物流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但同国际上技术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在绿色物流的观念、政策以及技术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缩小并消除这些差距,是全面实施绿色物流管理战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 3 方面:
首先是观念上的差距。现代物流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各级政府的认可,但是,绿色物流的理念尚未完全确立。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国外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的理念还很淡薄,绿色物流的理念更是几乎没有。绿色物流是绿色产品与绿色消费之间的绿色通道,必须引起政府及企业足够的重视。因此,在重视物流发展的同时,必须将绿色物流上升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的高度来认识,这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终极目标。
其次是政策上的差距。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在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引导上,制订了诸如控制污染发生源、对清洁燃料的使用予以税收优惠,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物流包装废弃物和产品废弃物的回收重用也进行了规定。我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直不断地致力于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但针对物流行业的法规还不是很多。目前有些大城市已开始对污染严重的货车限制行车时间和路线。但是总的讲,我国还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缺乏对现有的物流体制进行强制性环境管理的能力。
第三是技术上的差距。绿色物流的贯彻实施,不仅依赖于绿色物流理念的建立和政策的制订,还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支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技术离绿色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例如,在物流系统规划方面,缺乏全局性的统一规划;在物流设备方面,设备的省力化、清洁化技术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包装材料及包装方式的处理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功能的限制,也会导致物流路径的迂回与不合理。
三、中国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科技教育等战略对绿色物流战略和策略的研究有重大指导作用。
1.资源战略----循环物流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实行资源节约,强调用再生资源替代原生资源,用相对丰裕的资源替代相对稀缺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产品维护、维修来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减缓资源消耗速度;通过新的物流模式,降低物流过程的能源消耗。在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战略观的引导下,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再循环将成为企业的一项法定义务,下面列举的是针对循环物流的一些具体策略:①前向物流过程的资源减量化;②逆向物流;③废弃物物流。
2.环境战略----绿色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在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生产、包装、运输、分销、使用的整个阶段,对自然资源的污染物排放最少,对城市交通环境的影响最小。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不仅追求产品及其包装的绿色化,也要求产品获取过程、使用过程的环境友好性。因此,企业必须将环境问题作为企业重要的决策变量,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改造,是之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要求,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
实施绿色供应链的策略主要包括:①供应商的环境绩效评估及管理;②引入环境方面的帐务审核;③利用第三方物流实现物流包装与运输的绿色化管理;④面向环境的企业物流系统再设计。
3.科技战略----绿色物流技术
实施绿色物流同样需要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对绿色物流战略的实施有重要作
用:①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的进步,决定着废旧物品的再利用途径和方式,因而,是企业进行逆向物流渠道设计的影响因素之一;②节能新技术、清洁能源、环保型车辆等技术有利于改善物流过程的能耗和废气污染现象,是绿色物流系统设备与工具决策的影响因素之一;③ 以现代信息技术 CPS、CIS、网络技术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有利于物流系统的合理规划和物流系统效率的提高,尤其是能帮助制订最佳运输路线、实现物流资源的共享、减少无效物流量,进而减少能量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4.员工教育战略----绿色物流理念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战略观和教育观,提高人口素质既包括提高人口的科学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还包括加强对可持续发展伦理、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与此战略相适应,绿色物流战略也应该包括对公众、消费者、企业员工的环境意识的宣传,建立员工的环境绩效激励机制,培育企业绿色文化。
5.政策制度战略----绿色物流政策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战略、资源战略都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支持。环境战略方面,通过市场机制,使环境污染所产生的外部性内部化,或者通过政策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干预;资源战略方面,通过市场机制,实施资源核算,激励再生资源的推广使用,或者通过立法,规定回收再利用的目标。
同样地,如何制订推动绿色物流实施的政策、制度和法规,还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战略、环境战略为依据,以物流对环境、对资源的影响分析为基础进行研究。一般来说,可以从物流标准化、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废气污染限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制订。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The 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Reporting o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2000.68―991。
[2]王长琼 编著.绿色物流[M].浙江: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
[3]刘彦平.浅议绿色物流, 省略.
[4]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69.
1基本概念
1.1物流
物流一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军事后勤学的含义演变而来的。最早源于美国,后被日本引进并得以发展。一般地,将社会物资的包装、储运、调配(如物资调配、港口运输等系统)称为“大物流”,而将工厂布置和物料搬运等企业内部活动发展而来的物流系统,称为“小物流”。它们共同构成物流系统。
迄今为止,不少学者为物流下过不同的定义。在不同的时期,物流的内涵也有所不同。1986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是:把消费品从生产线的终点有效地移动到有关消费者手中的广泛活动,它包括原材料从供给源有效地移动到生产线始点的活动。这一定义包括了生产物流和流通物流两个部分,是对现代物流体系的完整概括。表1给出了若干代表性的定义。
1.2系统物流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功能和相互依靠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整体又是他从属的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钱学森)。换句话说,系统是同类或相关事物按一定的内在联系组成的整体。
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问里,有所需位移的物资、包装设备、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物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物资的空间效益和时问效益,在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实现各种物流环节的合理衔接,并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1.3物流系统的基本模式
物流系统和一般系统一样,具有输入、转换和输出三大功能,通过输入和输出使系统和社会环境进行交换,使系统和环境相互依存。物流系统的基本模式可以用下面的图形描述。
1.4物流系统的特征
1.4.1物流系统是一个人一机系统
物流系统由人和形成劳动手段的设备、工具组成。表现为物流劳动者运用运输设备、装卸搬运机械、仓库、港VI、车站等设施,功能于物资的一系列生产活动。人是系统的主体。要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放在首位。
1.4.2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系统
一是地域跨度大,二是时间跨度大。现代社会中,企业间物流常会跨越不同地域,国际物流的地域跨度更大。通常采取存储的方式解决产需之间的矛盾,这样时间跨度也很大,因而管理难度大,对信息的依靠程度高。
1.4.3物流系统是一个可分系统
可以分解成若干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子系统的多少和层次阶数,随着人们对物流系统的熟悉和探究的深入而不断扩充,系统和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和子系统之间,存在时间、空间、资源利用方面的联系,也存在总目标、总费用、总的运行结果等方面的联系。
1.4.4物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物流系统
总连接多个企业和用户,虽需求、供给、渠道、价格等的不同,系统内的要素及系统的运行经常发生变化。物流系统是一个满足社会需要、适应环境能力的动态系统。为适应经常变动的社会环境,必须对物流系统的组成部分经常修改、完善,要求物流系统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及可改变性。
1.4.5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
物流系统的运行对象、物,遍及全社会物质资源,资源的大量化和多样化带来物流系统的复杂性。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组织和合理利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新问题。物流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大量的物流信息,如何把大量的信息收集好、处理好并为物流活动服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新问题。
1.4.6物流系统是一个多目标系统
物流系统的总目标是实现宏观和微观的经济效益,但是物流系统的要素之间经常存在“效益被反现象”,处理不当会导致总体性能的恶化,需要用系统的观点处理这一复杂系统。
1.5传统的物流系统分类按物流系统的规模分为
1.5.1大物流系统,即社会物流系统,如物资流通系统、物资调配等。大物流系统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
1.5.2小物流系统,即企业物流系统。从供给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直到回收物流。企业物流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2若干探究新问题
2.1设施规划和设计
设施规划和设计是现代工业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对建设项目的各类施工、人员、投资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优化人员流、物流和信息流,从而有效、经济、平安地实现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主要包括厂址选择和设施布置等。
厂址选择的好坏对生产力布局、城镇建设、企业投资、建成后的生产经营状况都有重大影响。要考虑产品的特征,注重自然条件、市场条件、运输条件等,进行科学论证。
设施布置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在一确认的空间场所内,按照从原材料的接收、零件和产品的制造、成品的包装、发送等全过程,将人员、设备、物流所需要的空间作适当的分配和最有效的组合,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布置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产品布置原则、工艺布置原则、成组原则等。
2.2企业物流系统设计
物流系统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业工程技术方法,可用于解决生产系统中最佳设计决策新问题,最佳方案的获得对生产过程中系统运行效益的好坏有长久和决定。需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寻求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最佳设计方案。包括大物流系统的网络布点新问题、小物流系统的平面布置新问题。从数学上讲这些新问题往往可以用一些复杂的数学规划模型来描述,传统的数学工具难以解决这类新问题,需要用智能算法(如遗传算法等)加以解决。
2.3物料搬运系统
物料搬运是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辅助生产过程,它是供需之间、车间之间、工厂之间物流不可缺少的环节。据国外统计,在中等批量生产的车间里,零件在机床上的时间仅占生产时间的5%,而95%的时间消耗在原材料、工具、零件的搬运、等待上;物料搬运的费用占全部生产费用的30%40%,所以设计合理、高效、柔性的物料搬运系统,对压缩库存资金占用、缩短物料搬运所占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物料搬运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如下阶段:
手工物料搬运;
机械化物料搬运;
自动化物料搬运(如自动化仓库、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引小车、条形码、机器人等)。
集成化物料搬运系统:通过计算机将若干自动化搬运设备协调动作组成一个集成化系统并和生产系统相协调,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智能型物料搬运系统:能将计划自动分解
成人员、物料需求计划并对物料搬运进行规划和实施。
智能、集成、信息为基础的物料搬运系统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向。
2.4物流管理和控制
物流管理和控制是在给定系统设计条件下进行物流的管理和运作,已达到系统规定的目标(如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提高物流质量),因而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物流管理是指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物料在企业内外的流动全过程(如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存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所进行的计划、实施、控制等活动。物流设备的探究和发展无疑会对物流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功能,但是先进的管理所起的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
物流管理是指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物料在企业内外流动的全过程进行的计划、实施、控制等活动。这个全过程包括物料经过的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存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环节的全过程。进行物流管理时,同时需要考虑物流经济管理、物流质量管理、物流工程经济三个部分。
1)物流经济管理是指以物品流动过程为主体,运用各种管理职能,对物品流动过程进行系统的统一管理,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经济效益。
2)物流质量的概念既包含物流对象的质量,又包含物流手段、物流方法的质量、工作质量,是一种全面的质量关。
3)物流工程经济探究的对象不是物流的纯技术新问题,也不是物流的纯经济新问题,而是物流工程的经济效果新问题,即物流技术的可行性及经济合理新问题,实际上是对物流工程经济客观规律的探究。其评价标准有
1)“快”:物流的速度要求,物流的最基本要求;
2)“好”:物流的质量要求;
3)“多”:物流的数量要求;
4)“省”:物流的经济要求。
生产物流的控制方式有:物流推进方式、物流拉动方式。
1)物流推进控制原理:根据最终需求结构,计算出个阶段的物料需求量,考虑个阶段的生产提前期之后,向各阶段生产指令。
2)物流拉引控制原理:最后阶段根据外部需求,向前一阶段提出物流供给要求,前一阶段按照本阶段的物流需求量向上一阶段提出要求,以此类推,接收要求的阶段再重复地向前一阶段提出要求。要求的阶段再重复地向前一阶段提出要求。
2.5库存和库存管理
库存无论对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是十分重要的。传统意义上的库存是指存放在仓库中的物品。.库存既有利也有弊:库存占用大量资金,减少了企业利润,增加了额外的开支,甚至导致企业亏损;防止短缺,缓解供需矛盾,是生产尽可能均衡地进行;还有“居奇”的投机功能,为企业盈利。因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库存对企业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单轨制和双轨制之争是典型的由于受制于传统手工记账思维模式而导致的狭隘观点,因为其忽视了当前企业普遍使用财务软件处理日常会计业务的技术背景;而借助于信息技术,企业完全可以跨越双轨制和单轨制的界限,较容易地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从现有会计数据中提取和归集物流成本信息。本文拟将讨论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下,如何通过财务软件的项目核算功能从纷繁复杂的会计数据中提取物流成本信息,并按国家标准GB/T20523-2006《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规定的企业物流成本项目构成、范围构成和支付形态构成三个维度进行归集,此方法既绕过了单轨制需要改革现有企业成本核算体系的难题,又避免了双轨制获取物流成本信息代价较高的缺陷,能够真正地帮助企业低成本地获取物流成本信息。
一、利用“项目核算”功能可以实现单轨制核算企业物流成本
“项目核算”功能是财务软件的一种重要辅助核算功能,该功能的开发充分利用了计算机在数据处理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为会计主体组织明细核算提供了新的途径,常被用于工程核算、成本核算和现金流量等范围。事实上,“项目核算”功能的应用范围远不止此,利用“项目核算”功能,企业可以不用设置物流成本辅助账户,直接从会计数据中提取和归集物流成本信息。
(一)从数据库技术看企业多维度成本核算的实质为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需要从多个角度了解成本信息,要求会计核算系统能提供多元化的成本信息,因此,形成了一个涵盖产品成本核算、责任成本核算、标准成本核算和变动成本核算的多维度成本核算体系。责任成本、标准成本和变动成本属于西方管理会计中的核算方法,在被引进我国之初,学术界也存在单轨制和多轨制之争:一种观点是几种成本核算不能结合进行,应分别组织核算,即建立“多轨制”的成本核算体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几种成本可以在同一核算中完成,即建立“单轨制”的成本核算体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经过多次会计制度调整并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四位一体”的“单轨制”成本核算在实际操作中已经实现。
事实上,不同维度的成本核算是对相同的原始成本数据,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类别,并在此基础上按不同的成本对象进行归集整理,以便从多个角度反映企业的成本管理问题。从数据库技术的角度来看,多维度成本核算的实质是对同一数据源的数据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标识和分类汇总等操作。因此,从理论上讲,只要定义好原始成本数据的分类标识,借助于数据库技术,可以满足用户对原始成本数据的任何分类汇总要求。财务软件中的部门核算、个人往来、客户往来、供应商往来、项目核算等辅助核算功能均可以看作是这方面的运用实例。例如,为了解各部门招待费的开销情况,企业可以将“管理费用”科目中的明细科目“招待费”指定为部门核算,然后,在填制会计凭证时,只要涉及到该明细科目,系统就会自动提示输入相应的辅助核算信息,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招待费”按部门进行分类标识,在凭证审核记账后,系统可以按部门分别汇总招待费。
(二)财务软件的“项目核算”功能可用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说,不同行业对项目有不同的理解。譬如,施工企业、建设单位所承建的工程项目,印刷、出版企业所承印的书画、期刊,加工、制造企业所承担的货物加工、产品制造,科研院所所承接的科研课题等,均可称之为“项目”。虽然不同会计主体所要核算的“项目”内涵不同,其成本构成也存在很大差异,但就同一会计主体而言,作为成本核算对象的“项目”具有核算时效性和耗费相似性等特点。因此,可将“项目”定义为会计主体具有共同或类似支出构成的一组成本核算对象。在手工会计处理条件下,企业为了获得不同工程项目、产品或科研课题的各项支出,通常需要对在建工程、生产成本和在研课题等科目设置多栏式明细账并按成本核算对象开设专页进行明细核算。针对“项目”所具有的核算时效性和耗费相似性等特点,财务软件一般通过开发“项目核算”功能以实现对“项目”收支的辅助核算。其基本开发思路是在凭证数据表文件中增加“项目代码”字段用以专门存储“项目代码”信息,并以“项目代码”为索引与项目数据表文件建立关联,从而把对“项目”收支的核算从传统的“科目”核算中分离出来,为会计主体组织明细核算提供了新的途径。
将“项目核算”仅用于满足会计主体的成本核算,其实是对“项目”概念的狭义理解。在电算化系统中,“项目核算”通常采用与“科目核算”类似的开发方式,即以单独存储于凭证数据表文件的“项目代码”记录实现对“项目”数据的分类、统计。这种处理方式可使用户在不增加主账套明细科目级次、数量的前提下进行立体式账务系统设置。因此,“项目核算”已经不再局限于会计主体对成本的核算,而被应用于所有具有相同或类似明细核算特性的核算对象。由于电算化系统将“项目核算”视为“科目核算”的一个属性,并使用独立字段对凭证数据表文件进行单独标识,从而使用户可针对不同科目通过设定不同的核算属性而满足核算或管理上的特殊需要。如对现金类科目按现金流入、流出项目进行“项目核算”可实现现金流量表主表的计算机编制;对应收、应付款科目按往来单位进行“项目核算”可实时掌握与每一往来单位的债权、债务情况等;对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按商品品种或服务类别进行“项目核算”可获得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毛利信息。为此,可以把财务软件及电算化账务系统的广义“项目”概念定义为“针对不同核算科目所设置的具有相同或类似特性的一组核算对象”。物流成本符合广义“项目”概念,其核算涉及多个会计科目,可对这些科目按企业物流成本项目构成、范围构成和支付形态构成进行“项目核算”,从中提取和归集物流成本信息。下文将以用友ERP-U8软件为例,阐述利用其“项目核算”功能核算企业物流成本的具体思路。
二、利用“项目核算”功能计算企业物流成本的思路
在用友ERP-U8下,利用项目核算功能完成企业物流成本提取和归集工作,再利用UFO报表系统编制企业物流成本报表。其基本思路是:在项目档案中定义“物流成本”项目大类;根据物流成本项目构成和物流成本范围构成进行二级项目分类定义;根据支付形态构成建立物流成本的项目目录;在编制记账凭证时,根据发生业务的性质,随时确认涉及物流业务所属的物流成本项目;在UFO 报表中,自定义报表的格式,确定企业物流成本项目的数据来源,实现企业物流成本报表的编制。
(一)将与物流业务相关的会计科目设定为项目核算科目 在会计核算中,对生产制造企业来说,物流成本常被分散记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其他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以及材料采购等科目,因此,这些会计科目是物流成本项目的辅助核算科目,应该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将这些会计科目或其下的某些明细科目设定为“项目核算”。
(二)建立物流成本项目档案 具体包括:(1)定义项目大类。定义项目大类名称“物流成本”。定义项目级次为两级,以便于从物流成本项目构成和物流成本范围构成两个维度进行项目分类定义;一级参数选定为2,因为物流成本项目构成超过十个,需要两位数对其进行编码,二级参数选定为1,因为物流成本范围构成只有五个,只需一位数就可以完成对其编码。(2)指定核算科目。将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其他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以及材料采购等科目或其下的明细科目选为物流成本项目核算科目。上述科目一般都会下设明细科目,应该只将其中与物流成本相关的明细科目指定为物流成本项目的辅助核算科目。因为一旦某科目被指定为项目辅助核算科目,那么在编制会计凭证时只要涉及该科目就会被强制要求输入项目辅助核算信息。因此,如果将与物流业务无关的明细科目剔除出去,会计人员在录入凭证时就不用费神判断该项业务应该归属于哪个物流成本项目,并减少凭证录入时的工作量,以提高工作效率。(3)定义项目分类。以物流成本项目构成和物流成本范围构成为依据定义项目分类,同时根据国家标准GB/T20523-2006《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提供的企业物流成本主表所需填报的相关细目,增设部分“其他”项,用以表示无法准确划分类别的委托成本,例如:“016其他”表示无法准确划分物流范围的委托运输成本;“034其他”表示无法准确划分物流范围的委托包装成本;“11其他”表示不分成本项目,用整体计费方式支付但可划分物流范围的委托成本;“116其他”则表示不分成本项目也无法划分物流范围,用整体计费方式支付的委托成本。另外,增加一个“非物流成本”项目类别,用于归集指定核算科目中不属于物流成本的内容。这很重要,因为一旦指定某会计科目为“物流成本”项目的辅助核算科目,那么在编制会计凭证时,在输入完科目名称后,系统会强制要求输入该科目的辅助核算信息,而可能该科目的发生额中只有小部分属于物流成本,还有大部分不属于物流成本,应将不属于物流成本的部分归属于“非物流成本”项目类别,如企业的材料采购业务,在“材料采购”科目的发生额中大部分是材料的价款,只有少部分是企业支付的运输费用,因此,应该将“材料采购”科目的发生金额一分为二,材料价款记入“非物流成本”项目类别,支付的运输费用记入“运输成本――供应物流成本”项目类别。具体项目分类见表1。(4)定义项目目录。项目分类是以物流成本项目构成和物流成本范围构成为依据,因此,为了从三个维度反映企业物流成本,在项目目录中,还需要体现物流成本的支付形态;同时,根据国家标准GB/T20523-2006《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提供的企业物流成本主表和附表所需填报相关细目,建立具体的项目合计118项。由于数量过多,本文不准备一一列举,只用举例的方式予以说明。例如:由于运输成本存在于企业供应物流、企业内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全过程,同时还要考虑无法准确划分物流范围的委托运输成本,因此与运输成本相关的项目共有21个;而仓储成本通常仅发生于企业内物流阶段,因此与仓储成本相关的项目只有4个,见表2。另外,在项目分类中,定义了“非物流成本”项目类别,那么在项目目录中也要定义归属于此类别的“非物流成本”项目,该项目不在物流成本报表中反映。
(三)编制记账凭证时,随时确认发生的物流成本所属的物流成本项目 输入凭证时,要录入辅助核算明细,对辅助核算科目发生额中不属于物流成本的部分指定为“118非物流成本”项目;对属于物流成本的部分,则需要根据所涉及物流业务的性质,指定其所属的物流成本项目。由于这一操作步骤,既要确定发生的物流成本所属的物流成本项目,还要确定物流成本的发生金额,因此会涉及到间接物流成本分配的问题,是物流成本计算的关键和难点所在,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建立完善的原始会计信息,并采用科学的方法方能完成。
(四)物流成本报表的编制企业可以通过总账系统中的“项目辅助账”查看物流成本项目的总账和明细账,获取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当然,为了使各部分的物流成本看起来更直观,可以利用UFO 报表中的自定义报表功能根据国家标准推荐的格式编制物流成本报表。物流成本项目的辅助核算科目除材料采购科目为资产类账户外,其他全部为成本费用类科目,而根据借贷记账法,资产类账户与成本费用类账户具有相同的账户结构,即借方记录本期增加的发生额,贷方记录本期减少的发生额,因此,物流成本是通过其辅助核算科目的借方一笔笔记录下来的。在编制物流成本报表时,只需要统计辅助核算科目借方发生额中与物流成本相关的部分即可。利用“项目核算”功能计算企业物流成本应注意:(1)我国的商品化财务软件,因受实务中“项目”核算内容、核算方式和会计工作组织的影响,对“项目核算”功能所作的不同程度的限制妨碍用户的实际运用。例如,用友ERP-U8规定一个会计科目只能指定一个项目大类,从而限制了核算的维度,比如将“制造费用”指定为物流成本项目大类核算的科目,就不能再将其指定为生产成本项目大类核算的科目,无法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2)财务软件的项目核算功能只能对已经标识过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并不能解决原始数据的标识问题。例如,在编制会计凭证输入“材料采购”科目的辅助核算信息时,只有在原始凭证中分别注明了材料价款和运输费用,人们才知道,应该分别将多少金额计入“非物流成本”项目和“运输成本――供应物流成本――委托”项目。可见,为了满足物流成本计算的需要,企业应该丰富原始凭证记载的内容;而企业的原始凭证既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内部的,因此,需要外部合作伙伴和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方能完成。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2009年度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用友ERP软件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研究》(GJJ0915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冯耕中、李雪燕等:《企业物流成本计算与评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0523-2006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年版。
[3]杜赵伟:《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及方法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4]陈文:《物流成本管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吕立伟:《试论现代成本核算体系》,《河北财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6]钞天虎、邢福治:《财务软件“项目核算”功能的开发应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年第9期。
[7]王新玲、汪刚:《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关键词】工业工程简介;设施规划与设计;工业工程意义
1.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作为一门学科, 起源于美国, 是从泰勒创立的科学管理开始发展起来的, 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 以及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确定、预测和评价由该系统所得到的结果。”在本世纪初, 当工业工程刚兴起时, 其主要内容是以时间研究、动作研究为主的科学管理方法。20世纪20年代后, 出现了专门从事工业工程的职业, 在吸收数学和统计学知识的基础上, 产生了进度图、库存模型、人的激励、组织理论、工程经济、工厂布置、物料搬运等方法。70年代以来, 系统工程原理用于工业工程, 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出现了全面质量管理、制造资源计划(MRPI)、准时制生产(JIT)等现代工业工程方法。可见, 工业工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 被认为是现代工程学科中发展最快, 也是变化最快的领域之一。工业工程在国外被划入工程学的范畴, 因为它和所有其他工程学科(如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 一样,包括利用自然科学知识和其他技术进行观察、实验、研究、设计等活动。同时, 工业工程也具有管理的特征, 是用于管理的技术, 从技术角度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手段。
2.设施规划与设计
设施规划与设计,一直是工业工程的重要分支, 它发源于早期制造业的工厂设计。自从有了工业生产,就有了工厂设计,18世纪80年代产业革命后, 由于机械制造的发展,蒸汽机的发明和完善, 工厂逐步取代了小手工作坊。自泰勒时代起,管理工程师就开始关心制造厂的设计工作。在早期,工厂设计的活动主要是3项,即: 操作法工程,包括工作测定、动作研究等工人的活动;工厂布置,就是机器设备、运输通道和场地的合理配置;物料搬运,就是对从原料到制成产品的物流进行控制。
最近出版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业工程教材《设施规划与设计》,根据上述特征,把设施规划与设计定义为:设施规划与设计是为新建、扩建或改建的生产系统或服务系统, 综合考虑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构思、规划、论证、设计,作出全面安排,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系统能够有效运行, 以达到预期目标。设施规划与设计的范围包括场址选择、布置设计、搬运系统设计、建筑设计、公用工程设计、信息通讯设计。其核心部分是布置设计和搬运系统设计,所以,工业工程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发展了很多方法和技术。布置设计,就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在已确定的空间场所内,将人员、设备、物料所需的空间作最适当的分配和有效的组合。布置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物流、信息流、生产能力、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以及生产安全。由于优良的平面布置可以使物料搬运费用至少减少10%-30%,因此,在美国, 工厂布置被认为是加速生产率提高的决定因素之一。物料搬运系统设计和布置设计被认为是一对伙伴。物流合理化是布置的前提,也是布置的结果。或者说, 有效的物流规划是合理配置工艺设施的基础,并促进工艺过程的有效运行。西方国家统计发现, 在工厂生产活动中,从原材料到成品出厂, 物料真正处于加工检验的时间只占生产周期的5%-10%, 而90%-95%的时间都处于停滞或搬运状态。在制造业中,总经营费用的20%-50%是物料搬运费用。所以,物流合理化被认为是企业利润的第二源泉(有的称为第三源泉)。
物料搬运系统设计就是要使各种生产设施配置合理,减少物流的迂回、交叉、往返等无效搬运;减少库存和在制品,缩短物料的停滞等待; 选用适当的装卸搬运方式和机具;厂内外运输方便、协调、有机衔接等, 这就要把物流全过程所涉及的装备、器具、设施、路线及其布置作为一个系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综合优化。设施布置和搬运设计最著名的方法就是美国的设施规划权威R·缪瑟提出的系统布置设计(SLP)和系统搬运分析(SHA)。它们都是有条理的系统分析方法, 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依次进行的阶段和程序,图表化的图例符号。SLP是将物流分析和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密切程度分析相结合,求得合理布置的技术。SHA是以分析所要搬运的物料、需要进行的移动、确定经济实用的物料搬运方法这3项为基本内容。SLP和SHA所采用的一套图表,如物料流程图、工艺过程图、从至表、作业单位相关图、搬运路线表等都是简便实用的分析工具,被广泛应用。
60年代以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与推广,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设施设计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例如,场址选择问题、设计报价系统、计算机辅助设施布置等。在计算机辅助布置方面,发展了两类程序:一类是为新建设施做新的布置,主要有CORELAP,ALDEP,PLAN ET等;另一类是为现有设施的改建做布置,主要有CRAFT,COFAD 等。这些程序可以优化设施布置,达到手工布置难以达到的预期目标。
3.我国应用工业工程的意义
在我国,50 年代开始实行工业化建设以来,一些领域中不同程度地用到某些属于工业工程范畴的方法。但工业工程在我国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工业工程人才,其应用既不系统也不普遍。1990年后才成立了有关学术组织,一些高等院校开始设置工业工程专业,一些企业等组织在应用中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目前,我国的生产率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普遍存在着消耗大、成本高、质量差、效率低等问题。我国曾推行过许多管理技术,但单项地推行不足以解决系统的问题,而工业工程强调的是系统整体的优化, 从提高系统总生产率的目标出发, 统筹分析,合理配置,寻求最佳的设计和改善方案。听以有人把工业工程形容为确诊企业症结的“诊断术”; 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健身术”;提高企业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 点金术” 。我国的一些机械、电子、汽车、飞机制造等企业应用工业工程的实践证明,它对挖掘企业潜力、提高效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些专家研究认为,结合我国国情,企业应用工业工程可以在系统规划与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效率工程、质量控制与保证、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营销工程、工业安全与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现代物流 信息资源 规划
现代物流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满足客户需求为根本宗旨,并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等发展趋势,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核心。
信息资源规划作为消除“信息孤岛”、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途径,是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
信息资源规划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并通过筹资建设信息系统,建立了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企业内外的信息交流,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扩大企业的客户群,提高盈利率。但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物流企业大部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自行建设、自成一体,能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配置资源的企业还不多。特别是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滞后,物流信息分散,导致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岛”。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进行全面的信息资源规划。
信息资源规划在物流信息化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可以更好地对物流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进一步加速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进程。
信息资源规划的方法
信息资源规划的第一阶段要进行需求分析,包括对功能的需求分析和对数据的需求分析。
功能的需求分析包括定义职能域、定义业务过程和业务活动分析。按信息工程方法论关于信息资源规划要面向全域和主要职能域的原则,由主管领导和业务分析人员对管理的所有领域按照各种业务的逻辑关系,将它们划分为若干职能区域。然后弄清各职能区域中所包含的全部业务过程,最后再将各个业务过程细分为一些业务活动。
数据需求分析是信息资源规划中最重要,工作量最大且比较复杂的分析工作,要求对管理的所有领域需要的信息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它包括用户视图分析、数据元素分析和数据流分析。
系统建模是指在规范化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模型的建立,这是信息资源规划的核心和关键性工作。它包括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系统体系结构模型的建立。基于需求分析和业务流程重组进行系统功能建模,由逻辑子系统、功能模块和程序模块组成,是解决“系统做什么”的问题。系统数据建模就是要解决系统的“信息组织”问题。它是信息资源规划的核心部分,是数据环境重建的根本保障。
数据建模的基本工作包括:首先,识别定义业务主题,按主题将用户视图分组定义为实体大组,提出概念数据模型; 其次,按业务需要进一步分析实体的属性,规范化数据结构产生基本表,提出逻辑数据模型;最后是数据元素规范化,进一步审核基本表的组成。
系统体系结构建模是指系统数据模型和功能模型的关联结构,采用C-U矩阵来表示,它对控制模块开发顺序和解决共享数据库的共建问题有重要的作用。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分为全域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和子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前者表示整个规划范围所有子系统与主题数据库的关联情况,后者表示一个子系统的所有功能模块与基本表的关联情况。
信息规划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物流信息化建设,搞好信息资源规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信息资源规划应注重整体规划
物流信息资源规划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国家物流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各地物流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的规划和组织下,加强同物流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的结合,才能形成合力,加快发展物流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最重要的是要有宏观规划,每个单位要在上一级的统一规划下,确定自己的信息资源规划。
2. 有效整合物流信息资源
我国要发展现代物流,抓住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必须加强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大力推进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系统和物流配送管理系统,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信息资源规划,重新梳理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采用适合自身需求的物流信息技术,建立优化合理的系统模型,开发相应的信息系统。通过改造或重构建立高档次的数据环境—主题数据库(Subject Data Bases)环境,建立物流信息标准和信息系统模型,推进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3. 物流信息化需要分层次逐步进行
物流信息化是分层次的。第一层是基础信息化。主要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问题,从而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和产生效益。 第二层是涉及流程改造的信息化。企业为了不断降低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融入新的管理制度之中。 第三层是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作用的提升,物流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三个层次的应用中,后一阶段往往以前一阶段的基础为起点,即流程改造和过程优化控制要求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基础,而供应链管理又以各企业流程设计和运行优化为基础。
4. 要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资源规划中,工作量大,难度高,需要各种人员共同参与。他们不但要熟练地掌握规划工作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而且要具有丰富的物流专业理论知识。所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技术研发和使用管理队伍,是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要突出育人、选人和用人三个环节,以物流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为重点,结合日常工作和物流信息化建设项目,着力培养一批通晓物流业务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游战清、李苏剑,企业信息化理论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陈建凯,浅析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策略[J]。企业经济,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