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和认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指导课前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探究中国传统习俗、建筑、文艺和思想,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利用课堂时间让个别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教师在学生探究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在学习中,继续与学生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其他特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明确其作用的双重性,并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方法:案例教学法 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 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
三. 教学过程设计
1、传统文化面面观
(导入)张岱年老先生的话引出课题——传统文化的继承
(多媒体展示)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作品
设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陶瓷)什么瓷?——青花瓷
也许我们许多同学对青花瓷并不熟悉,但这种传统艺术品却与我们古老的文明的国度有着不解之缘,产于唐代,成熟于元朝,盛行于明代,而在清康熙年间达到巅峰,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几百年间,民族精神的火炬薪火相传,青花瓷不但没有灰飞烟灭,却因其珍贵而成为收藏家们的挚爱,因其绘画装饰清秀素雅而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家居瓷器的首选,更因其间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让某些人陶醉、歌唱……
春节晚会上,周杰伦演唱的歌曲——《青花瓷》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所有的观众,歌中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中国风分外动人,加上周董含糊的哼唱,一种超凡的意境盎然而生……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首歌,在这之前,请大家留意:歌词中有哪些词汇传神地描绘出传世青花瓷的风采?——
(多媒体播放)《青花瓷》
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讨论。
师:提问并归纳总结。“素胚”“天青色”“仕女图”“牡丹”“泼墨山水画”等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描摹了传世青花瓷的风采,周杰伦的唱腔柔情而古朴,略带江南戏曲的雏形,绝妙填词配复古音乐,构成了一首佳作。综
转贴于
观周董的歌,几乎每一首都在演绎着传统——民俗、古建筑、传统乐器以及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的“孝”都有所体现。
一言以概之,从周杰伦的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而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2、传统文化在今天
(过渡)接下来我们再运用上述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1)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当周杰伦站在春晚的舞台上,他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音乐的热爱,而是一个歌唱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年轻人,一个用传统去演绎现代、创造经典的歌手,一个黑眼睛、黄皮肤的“龙的传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的认同感,我们通过歌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明显感受到浓郁的中华民族风。这就是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的体现。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歌词中传达出的“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古代人们把它看作最重要的德行之一,甚至认为只有对长辈的绝对服从才是“孝”。而现代我们提倡的“孝”,则是周杰伦在歌词中表达出来的意思,即在长辈与晚辈人格平等前提下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当然还有关爱和陪伴。
设问:从“孝”的演变,我们可看出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也就是说,“孝”这种中华传统思想在世代相传中仍保留着基本特征――即尊敬长辈,但具体内涵却因时而变――即去除盲目的部分,封建的等级思想,顺应社会生活,强调了在人格平等前提下的尊敬与孝顺。
(3)作用的双重性
通过以上对“孝”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作用。 (过渡)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呢?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展示)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特色
一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地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张艺谋)08奥运会开幕式之困惑
设问: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发挥其积极作用呢?
学生:思考,出谋献策。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党的十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思想成果一脉相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环境中是促进者、组织者、发起者,学生能利用各种条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
【教学内容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是通过传统文化进行涵养的。本节课力求用中华传统文化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在全面理解友善内涵的基础上,首先用儒家关于仁和人性善恶的探讨解读为什么要践行友善,之后在体验身边的友善基础之上,用儒家学说中的知行并重和宋明理学中的知行合一探讨怎么样践行友善。
【教学对象分析】
我校初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友善有着基本的体会和感悟,对于善恶已经具有了基本的判断和辨别能力,但还不能全面、辩证地看待和分析这个问题。与此同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于友善为何成为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及中国价值观的传承并未进行深入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修身善行方面尚且存在不足,不利于“友善”价值观的践行。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到友善是一种可贵的品质,热爱并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能力目标: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增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主动性,力求做到知行合一主动践行友善。
3.知识目标:知道友善的基本内涵;了解中国历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基本观点;知道“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解“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解“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难点:理解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情景感悟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六尺巷》。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呢,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庭院为邻,两家庭院是共用一堵墙,平日里也相安无事。一日,两家因重修府邸时所用的宅基地的院墙起了争执,怎么办呢?去县衙让大人评评理吧,可两家都是官宦人家,县衙大人两方都不敢得罪,也丝毫不敢偏袒,于是争执数月也难以定夺。可这么耗下去也不是事儿啊,于是张家人想了一法儿,不是咱京城有人嘛,派人快马加鞭给张英送了一封家书,张英阅罢,立即给张家人写了信并寄回。
设问:“大学士张英是怎么回的信?”学生思考并回答,可能直接把那首诗回答出来。
教师将回信进行展示并设问:“你们猜,今天这地儿还在么?”学生猜测并回答。师:没错,今天这地儿还在,不仅在,而且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成为了安徽桐城一张响亮名片。
通过六尺巷的故事以及恰当的提问,引起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关注,激发学生对我国倡导正确价值观的态度。
2.释义友善。
设问一:“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友善的?”
设问二:“同学们刚才针对友善都谈了自己的相关见解,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辞海关于“友善”是如何注释的?”
设问三:“咱们学校刚刚结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的评选活动,大部分班级都选取了友善作为班会主题,同学还记不记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友善”是如何界定的?”
通过聊一聊、说一说,拉近学生与上课内容的距离,帮助学生认识友善,使学生明确友善的内涵。
过渡:友善不只是今天提出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道德体系,而这个道德体系是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主要内容的。
3.追溯友善。
设问:“儒家有一个关于道德标准的‘五常’,谁知道这五常指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师:“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五常”道德标准,那么老师考考你们,这儒家五常里哪个最直接的包含了关于友善的道德要求?
学生讨论后可能大部分都说仁,也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师:到底说得对不对呢?咱们一起来看看关于五常是怎么解释的?
师:首先结合学生的现实体验进行“五常”内涵的释义,最后指出,在这五常里,仁是最基本、最普遍、最高的道德标准,它的内涵也比我们刚才说的丰富,它最直接地包含了关于友善的道德要求。至于是否准确,咱们同学回去查阅一下相关的材料,我们下节课再进行探讨。
通过儒家的五常的道德要求切人,使学生能对儒家的至善“仁”有最基本的认识,从而看到儒家道德体系中善的影子。
铺垫:观点罗列并碰撞。
通过学生熟知的《三字经》引入到本课,接下来探讨的主题“人性本善”,以及与孟子的“性本善”相对应的观点——荀子的“性本恶”。
设问:现在老师想听听咱们同学的看法,你们是如何理解这两种不同的观点的?你们更倾向于哪一种观点?
学生在小组探讨之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有的认可“人性本善”,有的认可“人性本恶”,有的认为“人性既善又恶”,有的认为“人性既非善也非恶”(详细回答略)
师:补充明代王阳明“非善非恶心之本”的观点与同学们进行分享。补充说明,刚才同学针对人性善恶都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老师想补充一点,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既善又恶以及人性非善非恶并非完全对立的,这是历史上存在的关于人性探讨的几种基本观点。
使学生在分析和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通过观点的冲击碰撞,再加上老师的追问和引导,能够明确关于人性善恶的基本体会,进一步增强辨别善恶的能力,融入到传统文化中去,并为下文理解孟苟的基本观点以及增强修身养性主动性做好铺垫。
探讨一:性本善
引导:孟子究竟是怎样说明人性本善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首先得了解孟子所探讨的人的本性或天性是什么啊?
师:人生下来就需要吃饭、睡觉满足各种生理欲望,但这不是人之本性,而是人之本能,因为动物也有这些追求。那么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同学思考并回答,可能大部分同学指出意识、思考和发达的大脑……顺势进行引导:在这个基础上,孟子认为最根本的区别是人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并且在他看来,这四心人皆有之,若没有,便不能称其为人。而这四心便是人之本性,孟子称之为“良知”,人性之善,也就体现在这四心上。
创设情境:我们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儿掉进了井里面,我们会产生什么心理?那么你们的这种同情和怜悯是为了讨好小孩儿的父母吗?是为了在社会中获得好的名声吗?
因为这完全是发自于我们每个人的本性,这也是我们人性之善的体现。所以孟子认为:人性是本善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自然,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水(在自然状态下)没有不向下流的。
追问一:既然人性本是善的,那么为什么社会现实中还存在恶行?
追问二:后天环境的外在影响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外在环境的影响就一定会出现恶行吗?
师总结:所以由此可知,不管一个人是否做出了恶行,内在的善心和善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孟子提出,人可以通过“存其心、养其性”,保存自己的善心,涵养自己的善性而实现善。
探讨二:性本恶
引导:我们探讨完了人性本善,那么荀子是怎样说明人性本恶的?
师:荀子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本恶,他的善,是人为的。(对于学生理解“伪”可能是伪装进行纠正)
追问一:既然荀子说人性是本恶的,那么社会现实中就是恶行遍地了,是这样吗?
追问二:那我们该怎么做才不至于出现恶性外化于行,导致恶行遍地?
师总结:虽然苟子认为人性是本恶的,但是人可以通过“明礼仪以化之”,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实现善。
诱导性设问:通过刚才关于孟子和苟子人性善恶的探讨,我们是否可以总结出,儒家的伦理道德的主流观念是什么?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师总结:不管是孟子还是荀子,还是后代的其他的儒学思想家,大多是向善的。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体会友善。
咱们同学有没有听闻社会上的或者发生在你身边的友善的事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下?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友善的体会和感悟。
师讲述“光头行动”的故事,江西宜春学院有一位罹患白血病的大三女学生,她的身边出现一群充满友爱的同学,为了让玉梅不因为光头而尴尬,他们班26个男同学集体剃了光头。假设说一个因白血病而成为光头的女学生在咱们班,我们如果是作为她的同学该怎么办?这个故事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友善有什么启发?
学生自我反思
师总结:践行友善不仅需要善心和善性,还需要善行,需要方法。
过渡:除了我们前文中所探讨的善恶问题,知行问题也是儒家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
5.践行友善。
思考:知是什么?行是什么?
师:一般情况下,知指认识和知识,行指行动、行为,但儒家最重视的问题是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伦理秩序。在儒家看来,知是: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行指人的道德行为和伦理实践。
思考讨论并回答:知和行谁在先谁在后?谁更重要?
学生针对知行关系纷纷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知先行后,行先知后……
师:至于知行关系,实际上,历代儒家大都主张知先行后,但这并不是说轻视行动,恰恰相反,儒家非常重视道德知识引导下的道德实践,并且中华传统文化在整体上也具有实用主义色彩,强调学以致用。对行动的重视在孔子那里表现尤为突出,子日:“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是强调知行并重的,甚至是更加注重“行”。关于知行关系的讨论,到了宋明理学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明代的王阳明,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思想。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真正的道德观念,必然会引发道德行为,而每一个道德行为,一定同时包含着相应的道德观念,知行在本质上是合一的。
6.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这个主题,回溯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最后的落脚点——友善的践行,便是我们今天探讨的善恶问题和知行问题结果的融合,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也应该做到的仁心善行,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便是友善,它也是我们当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课堂反思】
收获:在这节课中,学生会有一些收获,不仅是知识上的认识,更多的是对友善这一价值观的思考。作为学生应该意识到,友善不仅仅是今天才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它是自古就被社会倡导的,因此在现代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具有了民族根基和文化认同。相信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会更加关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采取开放式探究讨论和启发式诱导,关于人性善恶以及知行关系的思考会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受益,还会在思维上有所收益。
不足:因为本堂课是将当下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友善溯源,因而文章最终落脚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还是传统文化探究课我没有进行明确界定,最终使得本堂课的定位不够准确。
【专家点评】(黄京,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政治特级教师)
本节课是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教师独特的视角,深刻的认识,精心的设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首先,本节课的逻辑线索清晰。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友善的内涵,再由儒家思想中的“仁”及有关“人性善恶”的争论,引导学生认知为什么要提倡友善?之后带领学生在体验身边的友善基础之上,用儒家学说中的知行并重和宋明理学中的知行合一,探讨怎么样践行友善。这样的流程设计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
其次,本节课注重认知的课堂生成性。教师通过环环紧扣的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讨论交流的学生系列活动设计,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生成认识,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最后,本节课开放性的设计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教师在践行友善环节的处理上,以问题为先导,使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辩论中激发深层次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文化的意义层次在艺术设计教学的角度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视觉元素层、设计经验层、哲学观念层,它们在空间结构上关系就像是一个金字塔形。视觉元素层作为底层,表现为有形、可见物质文化的总和;设计经验层为中间层,表现为无形、可感的技艺和巧思等;哲学观念层是传统文化的上层,表现为感悟的、无形的哲学观念。视觉元素层由于有着丰富的外观形式,再加上其多样的物质媒介,如此便为教学提供了实用的视觉符号素材。设计经验层——历代能工巧匠从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总结,以其独特人格、风格,及其多样行业分工,激起了理性设计和感性设计的相结合。上层,它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可以说是对人生、自然、宇宙哲学的一种反思,给设计理念和相关行为造成深层影响。往底层我们看到的就是传统文化生动具体的体现;往上层就会发现传统文化的深刻精练。
二、融入传统文化对民族的意义
我国的传统文化,其将我国上下几千年的民族智慧聚集在一起,将前辈们不断创新、时间的经验予以继承,形成了我们现有的优良文化,这其实是我们最金贵的资源,其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涵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能够继续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还可以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提高文化的自觉性,在学习和继承中汲取优秀的精神财富,使我们的整个民族充满不竭的动力,保持旺盛生命力。
三、视觉元素层
在设计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视觉的符号,采用的形式为设计课题来表达设计的创意。设计应用的过程中,将我们的现代表现手法与设计思维融合到一起,以求避免不加思考地、简单地描摹与挪用。可以从各个不同的程度来尝试对符号元素予以分类分解、概念同构,或者是重构等艺术加工。以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保障学生对此的熟悉,并以此促进学生认识和了解视觉元素中所有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修养,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加之,我们采用熟悉的传统文化视觉元素作为载体来搭建信息传递,能第一时间吸引眼球,引发观者内心的共鸣,激发默契感,达到印象深刻和快速交流的效果。比如说在传统春节期间,元宵节的彩灯,那就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吉祥物品,彩灯集特有的光、色、形为三位一体,为我们营造出一种有着我国民族特色的那种节日氛围,可以说其实这就是传统文化中一种典型的视觉符号。元宵彩灯是以纸和竹条为基本原料的,不仅构造手法独特、种类多样,而且有着丰富的寓意。在设计教学中应用民间文化的视觉元素,使得传统民俗文化在设计作品中有所体现,丰富设计者的一种情感体验。
四、设计经验层
能够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一个设计,最重要的保证就是丰富的项目设计经验,传统文化所为我们提供的,其中有许多设计经验都是超具价值的。计成是明末一位杰出的园林设计师,在他的《园治•掇山》中说到了不同场所叠石、假山营建的目标效果与设计方法,为园林设计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予以借鉴,《园治》中,不但有相关的实践层面规则和经验,更高的一条艺术规则也被提出:“构园无格,体宜因借。”营造园林,要与实地的气候环境、地理相宜;与园主人的知趣、财力、身份相宜。书房室内环境的设计,就拿明中晚期文人的书斋来说,那更是有着独到的追求,与完全不同的见解。功能上讲:书斋——当时文士“怡情悦性、修行养生”的私人空间,它的功能有别于卧室、厅堂等其他的一些空间场所。书房环境的设计,最需要体现的是:陈设品的位置经营与选择。排列物品讲究排偶、参差、错综等,来使室内空间的灵性与意蕴得到提升;选择陈设品要从色泽、形制、工艺、质地等方面来考量。书房的陈设总体来说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够进行更换陈设物品,或者对布局进行调整,可带来生气,改善心境。设计教学过程之中,要能够实时对学生的感受与理解,予以巧妙地引导,将见过的、学习过的设计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五、哲学观念层
每个时代都有象征他那个时代的精神,我们民族时代精神结晶,毋庸置疑那就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儒道两家,他们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道互补,共同在传统文化的演化与传承中起作用。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的,它们的核心观念都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观念对传统设计理念与造物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能够实现“工巧”需要的是考量的合理巧妙,能够合理利用材料品质,根据地理环境和季节气候等天然因素,去实现的。去雕饰的追求,对天然人造物的追求,要求我们不能人工雕凿,另一方面说也是能工巧匠感受自然之美而做出的最佳直接的追求。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说,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真正高层次的追求是能够培养出思考设计问题从哲学层面的人才。
六、结语
室内设计着重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在符合建筑设计原理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创造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种室内环境除注重功能性与使用价值之外,还必须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因此,室内设计是一种包含设计技能、设计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综合性活动。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显,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热衷于华丽的西式设计,有的喜欢典雅的东方风格。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我国室内设计教育应注重于培养复合型室内设计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要掌握必要的设计技能之外,还要加强民族文化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民族文化素质。近年来,我国的室内设计教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也日益成熟与完善,但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习惯于照抄和模仿西方设计。无论是确立的教学体系,还是选用的设计案例,都具有浓厚的西式风格,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与应用,也忽略了其在室内设计中的空间作用。这样一来,虽然学生们的设计风格显得十分前卫和时尚,但设计出来的作品不符合我们民族的审美标准,缺少民族文化底蕴,难以获得人们的认可,也偏离了室内设计的教学目标。因此,要提高室内设计教育质量,推动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就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努力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市场需要的新型室内设计人才。
2、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2.1中国古典文学的应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章流传于世,其中与室内设计相关的不在少数,在一定程度上给室内设计教学带来了启发。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及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些作品对于室内设计构思和室内空间设计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室内设计的空间来源。有很多格调清丽、充满诗情画意的古典文学作品描绘了众多的空间画面,这些都可以作为室内设计的创作素材;另外,通过学习古典文学还可以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以往在室内设计构思中,学生们仅仅是将文字转化为图像和画面,这种构思难以脱离文字的桎梏,也不能体现出文字的独特韵味,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缺乏生命力和想象力。教师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古典文学艺术的地位和作用,积极转变“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养”的教学观念,适当改革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同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报告、演讲、讨论等多种形式去感受古典文化,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古典文学艺术的熏陶。鼓励学生在探讨古典文学艺术的过程中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培养其创造才能。
2.2民族文化内涵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室内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活动,它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设计中体现文化内涵。在教学中要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明白室内空间设计的要点,认识到室内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创作之间的契合点,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教学的促进作用。以我国传统的剪纸为例,剪纸是一种很有趣味性的活动,剪纸文化也源远流长,是最为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可通过设计民间剪纸展示厅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剪纸文化,可选取几种典型的剪纸形象让学生去体会民间美术和空间造型的特点,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设计灵感。一般来说,能体现出文化内涵的室内设计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韵味,也充分融合了我国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点,这样的设计才能真正打动人心,也更具生命力。
2.3传统空间设计的理念对于现代室内设计教学的促进作用。中国传统室内设计讲究不同空间的“渗透”和室内外空间的通达,对于室内空间的多元化设计具有借鉴意义。在室内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空间分隔的界面,鼓励学生去思考,创造出灵活的空间界面。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通过空间扩展来实现空间与大自然的交流。从现代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很明显的“借景”空间设计。在现代室内设计教学中可以作为借鉴,使学生具备积极的民族文化心态,转变学生的设计思维方式,培养其审美情趣。
3、总结
一、原因分析
上述两点现状反映出如今学生的设计作品中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高校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是其一,但最主要的是我们高校设计教育培养模式中存在着种种欠缺。1.对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理解不准确。目前我国设计专业将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市场应用型人才”上,这种提法过于笼统,在实施过程中极易形成偏见。因为市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特点,若不能认清其本质,我们的教育极易受到充满商业文化的低端或低俗市场的影响,片面地认为“市场应用型人才”不需要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设计教育如果过多地强调实用主义和商业化,必将导致人文精神、理论修养方面的缺乏,学生只会依赖低端的市场模式,从现有大众流行的设计模板中寻找复制粘贴的元素,从而丧失独立设计的能力。2.基础教学中传统文化课程及知识点的缺乏。如今我国高校设计教学课程中,对基础课的设置均参考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创立的一套教学体系。然而包豪斯精神是在20世纪初西方特殊的历史背景及社会环境下孕育而生的,渗透着西方社会的审美意识、表达观念及思维模式。我国则是有着几千年文化发展历史及多民族文化艺术积淀的文明之都,传统的民间工艺、造园文化、民居建筑以及道家儒学思想对设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如果只是照搬以包豪斯为代表的西方设计教学模式,不根据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缺乏本土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相关课程的辅助教育,那么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将缺少一种文化的传承性、一种可以在世界艺术设计舞台上突显魅力的底蕴,导致学生产生以西方文化为重的简单膜拜心理,对本国传统文化知识失去兴趣,甚至抵触,设计思维僵化。3.高校专业教师多元文化教学能力的缺乏。二战以后,世界格局趋于一体化,在呼吁和平共处的大背景下,世界各民族有权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不必放弃自己独特的认同,维护多样性,尊重差异性,倡导多元文化的发展。由此,多元文化教育成为当代国际流行趋势之一,并涵盖到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揭示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选择的认知。然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目前还仍处在向西方学习的阶段,设计教育理论构架还在不断地补充与完善。所以,高校教师自身就专业知识体系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对多元文化的整合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不能全面地、合理地、自觉地将多元化的传统文化艺术知识穿插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去,教学能力有待提高。4.学生课程作业中“文化精神”考核要求的缺乏。反映到设计专业的课程作业布置中,出现部分教师出题随意的现象,要求学生在所学课程内容中任意选定一个设计题目,而对这个题目的性质、主题及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未作明确的要求。看似鼓励学生自由发散设计思维,其实效果并没有达到。过多的自由等于是放纵,多数学生会利用大量的网络资源进行拼图与抄袭,作业相似度高。这反映出教师的考核目的不明确,只注重学生作业浮夸的表面效果,对其“人文精神”方面的考核要求较低。
二、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对策
(一)教学目标定位应明确在制定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时,应明确“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民族创新意识的市场应用性设计人才”的目标,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要让学生摒弃那种片面的实用主义观念,抵御低端和低俗设计市场的干扰,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人精神层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保留与传承本土设计的艺术本质和民族审美特征,开发学生富有民族传统文化的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当代设计文化,设计出真正具有民族生命力的高水平作品。
(二)专业知识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设置传统知识的学习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应适当地补充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完善理论知识框架。在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可加强对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传授,将“文化观”的设计理论贯穿整个课程教学活动,力在传达给学生这样一个概念:对本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设计师,不能称之为合格的设计师。而针对专业性设计实践课程,则应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与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思维及案例做归纳,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授课章节中。
(三)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在世界各民族有权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倡导多元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央民族大学腾星教授提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2]其目的是继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从而促进其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共同进步。在此背景下,高校设计专业教师应自觉优化文化传承的教育观,改变教学方法。首先,自身应该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主动挖掘当地的文化遗产和特色产业,为实现“本土文化艺术资源与现代设计教学的有效结合”提供基础。其次,转变教学观念,自觉将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重点,在传授的过程中,为避免枯燥与乏味,多结合经典实例,让传统文化理论知识渗透到实际案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程作业考核制度的完善通过多种作业形式综合评价学生,比如在设计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可增加文化考察及调研报告作业等形式,从实际调研中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也在自学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后面的设计课题中可针对调研的对象,侧重某一类内容进行设定,并将“精神文化”考核分值的比重加大,鞭策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寻求中国文化的根源及发展情况,自觉将中国元素运用到设计作品中。
三、教学整改成果案例———以《展示设计》课程为例
笔者以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为例,以点引面,就当代高校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
(一)课程教学中添加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可将与文化设计相关的内容单列出来作为专题。比如《展示设计》,首先,将历届具有代表性的世博会特色展馆作为经典案例进行专题讲解。“世博会是一项世界性、非贸易性、较大规模的能代表参展国家或企业最新先进产品展示、技术和文化交流的活动,”[3](P1)它蕴含着世界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讲解中重点分析各展馆如何在空间、造型、色彩、图形元素等方面体现该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及其内涵,从中归纳并总结出本土设计手法。其次,重点列举中国馆在历届世博会中的发展,从历史与专业的角度解读历届代表性中国馆的设计,从开始的稚嫩到不断成熟与完善的过程中,感受中国风与时代感相融合的独特魅力。最后,以上海世博会安徽馆为例(图1),加强安徽特色文化知识点的传授。安徽著名的徽州文化内容广博、深邃,除史学外,哲学、文学、艺术、民居、宗教等方面都极具研究及传承价值。作为安徽地方高校,将徽文化穿插到课程教学中,丰富设计理论知识结构,使传统文化渗透于现代设计中,彰显地方高校设计专业的培养特色。通过对安徽馆的解读,让学生对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学习。
(二)根据选题要求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学生拟定好课程作业的设计题目后,在指导教师的要求下,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展示考察活动,并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与设计选题相关的文化素材,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比如《展示设计》课程调研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①现场调研芜湖市徽商博物馆,并附上相关手绘表现图纸(图2)。该展馆是安徽省第一家弘扬徽商精神、展示徽商文明的民间藏馆,学生可从实际的空间感受中了解设计中“徽而新”的主导思想,从现代中体会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②查阅、整理设计课题中所涉及的安徽某个区域、某个文化门类的基本资料。比如题目定为“徽州木雕展”,则就徽州木雕的历史起源及发展过程做一个资料的收集与汇总,提交研究报告,为后续的设计活动提供最原始的参考资料。
(三)整合收集资料,进行相应的课题设计掌握到第一手资料后,授课教师将指导学生进行虚拟课题的设计训练,从设计实践中引导学生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受上海世博会安徽馆的启发,《展示设计》课程作业可命题为“安徽XX馆(展)设计”。世博会安徽馆是个综合性展馆,涉及面较广,其展示了整个安徽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现状与特点。学生可以将范围缩小,以安徽境内某个文化、企业、特产为主题,设计一个或文化交流、或商业贸易性质的展馆,在合理划分空间及流线布置等基础上,重点表现安徽境内本土文化特色,参考题目可取徽雕展、芜湖铁画展、安庆黄梅戏曲文化展等。
1平面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
1.1高等教育发展所需。
近年来,设计学科在我国多所高等相继成立,使设计教育呈现规模化发展。刚刚起步于市场化阶段的设计学科,教学方式由技能型转化为素质型,使教学师资队伍不足,办学条件也存在一定差别,一些学校为迎合市场需求盲目扩招对业界发展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传统工艺美术型教育相对于市场需要而言已严重滞后,导致学生毕业后需要边干边学,市场开拓设计能力严重不足。而在教学内容中采用美术、装饰技巧的教育也是导致设计方法单调的原因之一。教育内容和结构都应对固步自封模式进行一定的改变,结合社会和市场需求实施一定程度的改革。
1.2绿色设计与人性化设计所需。
新世纪设计主题是人性化设计与绿色设计思想,设计中体现了人类精神,强调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对资源充分利用。从意念到表现上为设计带来新的生命内涵,审美观念随着时展而改变,设计作品不仅对实用功能完善,在需求上得到满足,也适应现代审美潮流,对美的情调的追求。通常盲目的视觉刺激行为会导致视觉灾难,人类受困于色彩强烈的呆板图形中。所以在视觉上采用绿色设计观念,使平面设计保持视觉秩序,避免受到视觉污染,对设计作品与人类的协调不断完善。承担保护传统、唤起民族精神的重任,并在设计中融入人文精神和心灵情感。
1.3时展所需。
教育的姗姗来迟使市场对设计来不及等待,文化市场充斥了很多假冒伪劣产品。在发现国内外企业的很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别时,才突然感到设计师不足,社会不断增大了很多设计需求,而在数量和质量上,合格的设计人才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市场经济受工业文明影响,对人类产生的危机使更多良知的人被唤醒。并成为未来人类的自救方向。在平面设计上具有对伦理性和道德性维护的职责,正确价值观通过良好的设计也成为未来的体现。
1.4传统文化设计所需。
不管在形态还是形式上,现代设计观念在艺术发展的角度也是源自中国传统的视觉造型元素。很多现代平面设计流派都源自立体主义、印象主义等现代绘画风格,而在这些近现代派绘画中也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针对形态上改造具有中国地域特色旧有造型元素,不仅使现代设计观念得到传递,更使载体的现代信息受到旧有元素的传递,与现代设计功用相符,进而在使用上从而摆脱元素局限与语意偏差。
2平面设计教学中制约传统文化渗透的因素
2.1传统文化原貌被汉字改革所改变。
汉字在平面设计中是一种最简单的设计元素,采用的设计手段既复杂又丰富,设计成恒定单纯的产品,并使其构架更为完美、内涵更为丰富、影响更为深远、用途更为广泛。设计的“单元产品”联结方式多样,同构能力开放而递增。汉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最完善的视觉平面信息记录体系。
2.2多元化存在的文化艺术与共生的多种艺术对传统文化传播产生制约。
中国曾经历殖民文化的洗礼,历史叙述完备且文化传统悠久。在理论上尽管对多元化存在的文化艺术与共生的多种艺术所承认,但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影响多种艺术获得的传播权利。在对多元化文化艺术承认的共识中,采用西方价值观对文化艺术因素理解判断。这个观念通常不明确,而在话语之中渗透的无意识因素。因介入的文化机器及复杂意识形态的引入,对中国艺术肯定和否定的现实可靠基础都已失掉,艺术设计理论应基于对情感的重构。
2.3西方国家误解扭曲传统文化对平面设计教学效果产生制约。
建设本土语言设计理论,应采用质疑策略,也就是利用分析识别西方理论与本土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发现超文化的元语言局限。质疑策略对中国本土设计语言重构的重要步骤,用于说明第一世界误解扭曲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在本质上就是知识、权利的共生体。中国平面设计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教育者只有对西方话语施予的语言暴力被动接受。不管对民族传统贬低或抬高,都难免成为西方式标准。所以,对于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工作者而言,应对西方误解扭曲中国传统文化正确看待,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作为重要责任。
3平面设计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一是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学习传统文化理论。丰富文化知识的全面掌握、民族感情的培养等内容都是艺术设计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对人文精神和高层次艺术感觉的培养。作为艺术设计重要分支的平面设计,也是文化设计。因此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非常必要,只有才能传承传统文化,使艺术感觉得到培养,进而使传统文化情感得到渗透。二是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并提高重视程度。平面设计通过发明的造纸和印刷术有了艺术表现空间,也促进了传播传统文化和文明进步。民族性的保持不能忽视民族文化精华,吸收他民族文化精华也不时消解民族个性。应充分吸收他民族文化精华,使民族固有文化得到完善和发展。提倡继承吸收应具有创造性,不可盲目照抄照搬。三是平面设计教师要将培养者、促进者角色扮演好。学会合作,加强教师之间交流,以获得良好效果。与学生采用平等姿态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活动要做到全身心参与,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在心理上给学生支持,为学生创设良好氛围。四是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传统的艺术平面设计教育模式比较封闭,学生在封闭训练中,难以结合社会企业所需及时对知识结构进行调整。而德国的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却注重校企合作,主要采用专题讲座教学及企业实习等方式,使学生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应加强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将企业作为学习的重要场所。学生应深入企业了解所需专业技能,以明确学习目标。经常参与企业的设计开发,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
4结语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教学中的地位
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追求也各不相同,有的追求西方华丽的室内设计,有的倾情于东方典雅的室内风格,基于这种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决定了我国室内设计的教育的发展方向必须是尽快地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加强对学生设计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加强学生们的民族文化方面的学习,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文化素质。我国的室内设计教学经历了长时期的改革与发展,其教学方式和教学体系已日趋完善,但是在很多地方都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这样就引起了一股追求西方设计的浪潮,开始进行盲目的追求和跟随,现在的室内设计多以国际化的风格为标准,导致了我们学生的设计显得时尚、前卫和国际,从而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空间作用,所以很多设计出来的设计风格不适合我们的民族审美标准,创作的作品缺少中国民族文化的底蕴,使人们很难接受。所以这样的教学方式偏离我们教学的目标,所以我们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室内设计中增加更多的中国传统元素,更多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增强学生们的民族意识以及培养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人才有很大的帮助和教育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中国古典文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流传下来的古典文学也数不胜数,其中有很多文学作品都对我们的室内设计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等,很多古典文学作品对我们室内的空间设计以及创作构思都有很大影响,(1)古典文学可以帮助我们认定室内设计的空间来源,我国很多的古典文学都很有诗情画意,带有清丽的格调,其中很多的文学作品都描绘出了山水互映的美景,这种美妙的空间画面就可以作为室内设计的创作素材。(2)古典文学可以启发学生们的创作思维。在我们学习室内设计的构思阶段,学生们只能根据给出的文字把画面再现出来,只是单纯地把具体的文字变换成具体的图像,不能脱离文章画面描写的束缚,单纯地按照文章所给的画面进行设想,并不能挖掘出文字后面表现出来的独特韵味,在经过教师的点拨和讲解之后,就会明白要脱离素材对我们的约束,要体会作者背后所创造出来的灵感,例如山水相映之美,主要表达的就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景观,所以我们在做室内设计的时候就可以将自然因素融入到其内部空间,可以在室内安放几盆花草,方几盆植物,这样就可以把室外的景观挪到我们的室内中去,使得室内增加更多的自然元素,这样就可让人们感觉到更加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融合到一起。把我们有民族特色的元素增加到室内设计中,可以感觉到不同地方的区域文化特点,设计出有地域特色的空间形象,给人们一种视觉新鲜感和视觉冲击感。
2、文化内涵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室内空间设计的常规的要点,还可以让学生掌握室内设计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其在具体的设计中会完美的表现出来,通过这种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的审美设计创作之间的相互联系,比如我国的民间剪纸很有其趣味性,通过对中国剪纸文化的深入了解,可以设计出一个中国民间剪纸展示厅这样一个设计,这样的一个设计方案有其独有的设计理念,其体现的文化内涵是对我国民间剪纸文化的挖掘,在设计展示厅时,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间剪纸形象,体现民间美术的特点,体现出空间造型的圆满、对称和硕大。室内设计在最终表达文化内涵方面,其将我国的民俗特点和地域特色有机的结合,使其设计显得更加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例如元代登封的观星台以及陕北地区的窑洞,都让人们深深地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风貌,我国民间的传统文化对于室内设计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室内设计的许多元素都在我们民间文化中体现出来,其在舍内设计中体现的文化内涵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十分的广泛。
3、传统文化中空间设计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中国传统室内设计中各个不同空间的“渗透”,对两间过度形式的应用,借鉴适当,可以满足室内空间的多元化设计。传统空间设计中,强调室内外空间的通达性,现代室内教学,引导学生把握空间分隔的界面,在需要通达时形成开敞空间,可以创造灵活的空间界面。此外,传统文化中,使用空间的扩展来达到空间与情感及大自然交流,以及“借景”的空间设计,都对于现代教学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有积极的意义。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沉淀千年的文化底蕴赋予了我们极大的感官与精神的享受,无论是中国汉字、书法还是水墨画或者说民间艺术文化,都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值得我们珍视与传承的文化瑰宝。将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招贴表现手法相结合,在传统与现代直接寻找切入点与契合处,在吸收与肯定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利用现代招贴理念,汲取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与现代表现手法不同的造型语言,展现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设计手法与表现手段,是目前招贴设计教学的主要课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招贴设计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丽之宝,千年历史的洗礼与沉淀,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意义深远。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招贴设计教学合理融合,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开启了另一条展现中过传统文化、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道路,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的保存。另一方面,在招贴设计教学中融入艺术教育,还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是升华学生思维情感、促进学生感性思考、完善学生民族情感、培养学生独立人文精神的强力武器。这两者的科学结合,有助于学生跳出固有的思维方式,摆脱前人的设计之桎梏,使创作者的学习与艺术创作走出当前一味追求模仿的误区。
当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内容,丰富招贴艺术的设计形式与设计元素,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招贴设计师打破以往单纯模仿外国的僵局,利用传统文化打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招贴设计风格,这既是招贴设计的形势所驱,也是招贴设计的最终归宿。正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棣强先生所说:“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能吸养消化,思考发酵,定能创意无限。”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招贴设计教学的探索
(一)教学方向与思路的拓展
艺术设计的学习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技巧或者技能训练,更应该重视的是艺术文化以及艺术文化表现形式的学习。谈及艺术文化学习,首先必须充分理解、尊重艺术文化,这应该作为一项主要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被纳入教育范畴之中。平面广告设计内容千千万万,包罗万象,体现在生活与市场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在设计时就应该寻找广告招贴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并适度与市场相结合,以体现市场的实际需求。目前,我国的招贴广告已经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即回归本土与贴合市场,这不仅使招贴广告富含一定的文化韵味,同时还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崇感。
此外,将招贴广告作为一个载体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还可以更好地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是与现代课堂教学的融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更好地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学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以从中提取有用的知识信息,从而将其合理地融入到现代招贴广告设计之中。相对来说,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性,通过课堂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知识文化概念,使学生从潜意识上重视传统文化,这对于学生在以后的具体实践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意义非凡。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文化的应用不仅是简单的外形,要注意更深层次的内在含义上的延伸与拓展,我们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将传统文化从“形”,延至“意”,进而传至“神”。
(二)教学方式与过程的革新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招贴设计教学课堂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对于传统课堂形式的改变,改变以前那种以教师为主导,满堂灌与填鸭式教学,转而以学生为主导,引导学生自有思考,采用一种边学习、边观察、边交流、边提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主思维模式。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了解课堂学习目标、价值以及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基本要求,明确向学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本节中的影响以及意义,切实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态度以及了解程度。
在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教师要清晰地了解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之于平面广告招贴的价值认识,结合具体的情况,有意识地创造传统文化的良好教学氛围,以对认识薄弱或者不清的情况予以适当解决。最后,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与学生携手分析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同时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思考角度,研究学生的思维创作,以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思维缺陷与出现漏洞的原因,并更深层地考虑如何进一步引导和适时有度地干预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整个教学流程应遵循先理解、后体会、再实践的方式进行。
在现代招贴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于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理解的一种考验,应用、吸收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化的元素直接拷贝到设计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认知并了解传统文化内涵,以更好地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变化与改造,并使改造后的图形成为整个设计中的一个创新点。对学生构思思维的培养只是现代招贴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我们主要是通过对“形”、“意”、“色”等元素的提取与衍生来达到预想的目的。首先是关于“形”,形其基本含义是物象展现出来的外形与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传统文化中一些具有一定文化背景意义的字符或者花纹,比如说表示吉祥意义的万字纹、如意纹、杂宝纹等,这些纹饰不仅样子精细美观,而且含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一举两得。除了直接对此进行应用之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对此进行形式上的转化与变幻,或者分解或者重组,但一定要注意实际应用意义上的甄别。
其次是“意”,以“形”会“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的一笔,从形态上体会意义上的深远,利用形态将中华民族的情感展现出来,这不仅是对于学生的一个重要要求,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积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图像进行提炼与创新之外,还应该进一步带领学生深挖掩藏在这些图形之后的深刻含义。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深层次去理解传统文化之于招贴广告设计的重要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形态、风格以及意义上无限制延展。
最后是对于“色”的把握。色彩可以反映广告产品的基本走向,或者是清新或者是温馨亦或者是“高冷”,正确对色彩进行把握,有助于我们更成功地实现广告宣传的目的。色彩是平面广告给人们留下的最直观的第一印象,是构成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不仅可以有效表现设计者的情感,同时还可以影响欣赏者的心理与情绪。比如有着信仰以及虔诚含义的黄色,黄色在东方代表光明、希望以及权威,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宗教以及皇室装饰之中;其次如红色,代表生命、未来以及生机等,而在中国古代社会,红色便被民众应用在一些喜庆的场合。色彩的运用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展现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一切都要有完整的具有传统意味的人文精神作为创作的依托。
在整个招贴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与强调的是学生的创作技能背后的思想设计与情感表现,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可以以一种艺术的感觉看待整个世界。无论最终的表现手法是具体还是抽象或者说是两者结合,带领学生在领悟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去了解、挖掘民族传统文化都是现代招贴设计课程的重要目标。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招贴设计教学实践――以书法为例
首先,书法线条美的借鉴。线条是书法作品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视觉形象美的基础,本质上体现着书法的精神特质。借鉴书法中的线条美,首先要做的是理解书法不同线条表现出的含义,并从中提取应用元素结合现代表现手法,赋予招贴广告以新的含义,也使得学生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
其次是对书法的构造美德借鉴。我国的书法历经千年变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形成了不同的字体,展现出了不同的个性与风格,因此,借用不同字体的书法便可以很好地展现出招贴广告的不同内涵。文字是招贴广告的重要构成部分,现代电脑在进行文字设计时,虽然使用方便,但是略呆板,缺乏活力与艺术性。因此,有必要借鉴书法的构造,将书法独特的可以传递作者情感的功能体现其中,以扩展招贴广告设计作品的文化与表现内涵。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是一味依赖电脑。
再次是借鉴书法的笔韵以及墨趣。书法是一种时间艺术,所谓时间艺术,即书法的线条随着时间的流动具有不可撤销性、不可重复叠加性,把传统书法的笔韵、墨趣融合到招贴设计教学中,是广告招贴设计对书法艺术进行借鉴的一个难点。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从传统书法中吸收营养也是开拓创作思路的一条途径。
最后,借鉴书法章法的美。真正的艺术不仅要拥有完美的细节,也要拥有完美的整体,整体达到美才是招贴广告追求的最终目标。书法的章法即是书法作品总体布局与总体表现的形式,真正的书法艺术颇为重视章法,讲究单字与周围字体在组合上的平衡与协调。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从基本的线条笔画到整体的格局构造,就好比调兵遣将,要从容不迫,伸缩有度,讲究气势上的一气呵成,以及展现方式上的力度和神采。招贴设计借鉴书法主要是借鉴书法的构图与章法,以更好地贯彻使用在自己身上,而能更好地为读者呈现出一种较为合理与美观的招贴广告形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借鉴书法章法的美,能够加强学生对招贴中文字、图形等视觉元素的整合,提高学生对整体设计的把握能力。中国传统书法讲究均衡以及韵律,讲究布局上的美观,我国书法篆刻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说,这既体现了书法的基本行文规范,又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艺术形式上的美。
关键词:中职;动漫设计;教学
国家发展动漫产业既能获得经济价值,又能取得文化传播价值。我国想大力发展动漫产业,就一定要重视动漫教学,提高教学的民族性,培养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实用型人才,对这些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吸收后,才能更好地理解、传承下去。我国早期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皮影、剪纸、水墨等民族特色的动画不仅传达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民族特色,还实现了古为今用,传统的一脉相承。针对这些特点,我对当前的动漫教学应该如何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渗透简单分析一下。
一、深度挖掘动漫设计中的民族特色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今中国动漫业人才短缺,大量的模仿导致我国现阶段的动漫已失去了自己本身的民族特色。只有掌握了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真正的原创,才能设计出真正动人,具有感染力的动画。
现在的中国动漫充斥着日本、美国文化元素,还能找到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子吗?曾几何时的《鱼盆》,“鱼盆是我的,请你还给我”。一个小故事,既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现状,又从老渔夫身上传达出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而1961年的《大闹天宫》以京剧和动漫的形式结合,将孙悟空这一形象,中国的具有反叛精神的英雄夸张化的刻画,各种角色、背景造型奇异,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哪吒闹海》以奇幻瑰丽的色彩,想象丰富的动漫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从明代神魔小说取材,将哪吒这一形象塑造得生动活泼,传为经典。同一时期,经典的作品还有很多,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都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取材,进行再创作,使作品深深地打上了中国式的烙印,实现了动漫设计的民族化特点。
从民族的艺术宝库中提取知识,用现代人的理解观点进行表达,这是走出有中国民族特色动漫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发掘的能力,整合再创作的能力,是教学工作中需要做到的。
二、如何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动漫设计教学中
在动漫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做好引导,面对美国、日本动画的发展特色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优势,认同中国民族传统动漫。只安排普通的电脑技术学习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中国传统各种艺术表现形式,音乐、绘画、书法、文学等各个方面,培养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在未来的动漫设计中熟练操作与运用。
面对美国、日本动漫对中国本土的占领,中国动漫人感觉找不到努力的方向。体现中国动漫民族性特色已成为动漫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教导学生学会挖掘中国的民族财富,对中国民族文化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财富,如何挖掘运用,成为中职动漫设计教学中的关键。
在动画造型、故事剧本选题和艺术表现上采用民族化的特点。中国画形散神不散,夸张的表现是适合动漫表现的。从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中提取故事素材,挑选出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具有积极意义的故事,配合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教师指导学生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审美标准,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尝试中积累成熟,从技术层面学习过渡到艺术风格化,形成自己的动漫风格。
中职学校为中职学生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使他们在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后,融入自己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中职学生真的成为知识与技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国动漫设计行业的领军人才。
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艺术再加工创作,一定要适应当今社会人的欣赏水平,以此创造经济价值。动漫设计需要市场,不能曲高和寡。每个欣赏者,由于自己不同的文化水平,审美能力与生活经历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眼光,要将个性化的动漫设计,符合大众的审美,也是学习的重点。
21世纪是动漫发展最兴盛的时代,我国动漫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为了发展我国的动漫产业,培养动漫人才已成为我国动漫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一环。中职动漫设计一定要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熟练掌握动漫设计技术,掌握世界动漫发展动态。中职动漫设计教学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这块沃土上培养动漫人才,吸收民族的营养,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充分渗透到动漫产业中,使未来的中国动漫能够以自己的民族特色再次登上世界动漫艺术的高峰。
参考文献:
[1]何慧春.谈民族传统文化在动漫角色设计过程中的作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2).
[2]许江.动漫艺术是一条河,人文和技术是两道护堤[J].美术报,2005,6(11).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学;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分析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始终在不断发展的中国,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并且中国元素的底蕴和内容都异常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精神的体现。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有效拓展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民族归属感与自豪感,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加入室内设计的教学中,可以让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全新的认识,进而积极主动地创新室内设计的中国风,这也是高校室内设计教学的职责所在。随着室内设计多样化的发展,全球范围内不同元素相互融合、碰撞,国内的室内设计教育要着重加强中国风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风格体系。
1 室内设计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应用的必要性
1.1 拓展学生室内设计的思维
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元素资源供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借鉴,并且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室内设计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科学合理地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室内设计的教学中,将大大提升中国室内设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拓展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国家提供更多优秀的室内设计大师。
1.2 S富室内设计课程的内容
室内设计课程非常需要通过艺术元素的形式来丰富教学过程,进而拓展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感性追求。在室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室内设计行业盛行的西方文化元素,还要增加具有中国风的元素教学,促进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艺术设计元素的熏陶下,学生会自主地增加对民族文化的应用。因此,在室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通过创新的形式发扬室内设计、文化和民族的特点,促进具有中国风的特点的优秀室内设计作品的诞生。
1.3 创新室内设计品牌
要想打造世界知名的室内设计品牌,必须依托自身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室内设计行业要进一步发展仍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必须建立自己的设计品牌。中国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创作的思想资源,提升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创新室内设计品牌,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应用。
2 国内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
2.1 室内设计的教学理念落后
目前,中国室内设计的教学理念仍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表现为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室内设计技能,而轻视了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了文化知识教育。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落后的教学理念不仅制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平衡,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2 对室内设计缺少正确的认知
中国的室内设计行业起步较晚,目前仍存在对室内设计的主体认识不足的现象。最突出的表现是将室内设计片面地等同于绘画,将绘画作为室内设计教学的基础知识。这种认识混淆了绘画与室内设计的关系,是对室内设计的误解。因此,加强对室内设计理念的认识是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
2.3 忽视了中国传统元素
近年来,虽然在室内设计教学内容改革以后,中国的室内设计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说,忽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应用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目前,许多设计师都追捧西式的风格,在室内设计上也盲目追求西方元素,误认为西方的标准和风格才符合现代的审美,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元素的应用。这一现象是不正常的,也是非常不利于中国室内设计的长远发展的。
3 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3.1 借鉴传统文化符号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多种文化符号,这些符号都极具中国特色。在室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这些文化符号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文化符号的独特效果,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及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广泛收集,并鼓励学生将这些符号应用于室内设计的具体细节操作中,提高学生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实践技能。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剪纸活动之类的展示中国风的活动,举办传统文化相关的平面设计大赛,要求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应用,提高自己室内设计的能力和综合水平。
3.2 融合中国画元素
室内设计专业涉及的知识极其丰富,并不是一个结构单一的专业。因此,室内设计教学必须重视专业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具体从理论知识、技能和技巧等方面进行分类和总结,归纳各个学科之间的审美观念的异同,提高室内设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全方位、多层次地设置室内设计教学的内容。以中国水墨画为例,中国水墨画中的构图、构思讲究虚实相间、黑白对照的辩证性的形式,这种思想与室内设计所重视的烘托与对比、均衡与对称等构思设计原则有相同的审美思想、哲学特点与设计技巧。因此,在国内室内设计的教学任务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促使学生更多地应用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并将其融入现代的室内设计中,展示室内设计教学模式的民族文化特征。
3.3 参考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文字形式,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依托这些文字来对中国古典设计的风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室内设计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寻求室内设计的创新点,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观察和敏感性分析。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些构思和现代的室内设计原则有机结合,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自主地融入中国风,使文化氛围、民族特色相互交融。在具体的设计教学实践中,室内设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照一些实际的古典建筑进行设计训练;为学生提供涉及室内布局的古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从中寻找亮点以及有用的元素,并与当代的一些设计理念进行结合。
4 结语
在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不仅应该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进行继承,还应基于中国风进行创新,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和审美发展的趋势,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应把现代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建立现代市场发展的室内设计概念;大力推进室内设计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推动室内设计行业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品牌。这对推动产业发展、传统文化的创新、提高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黎族传统文化 设计研究 传承及创新
黎族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沉淀和积累,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从他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民俗的传承中,人们探询着黎族人神秘的原始文化,船形屋、黎锦、文身这些文化现象的背后,闪烁着黎族原始文化的许多信息和密码等文化内涵,黎族没自己的文字,但他们的文化却源远流长。海南独特的地域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形成了黎族独特的民族风俗和习惯,它们在保留传统形式的同时,体现了历史文脉的传承,它们历经千年的洗礼,传达不同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不朽的载体。
一、黎族传统文化特色
(一) 传统建筑艺术
黎族民居既有统一整体性的基本形制,又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它们都实实在在地为现实生活而存在,没有任何多余的设置或矫揉造作之处,其功能的适用性,结构的合理性,材料的经济性和对环境的谐调性,聚合成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真正表达。它们的建筑充满活力孕育情感。建筑品格正是真诚、热情、善良、质朴的黎族人民现实主义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真实表露。黎族民居作为真实的建筑,集中体现在功能性、有机性、情感性上,极富个性特质。
黎族民居从设计原则上看,是基于从本民族自身的思维特点出发,根据高山地区特定自然环境,针对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民族心理风俗习惯,把繁杂的居住功能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炼,突出主要予盾加以解决,整个建筑形制简洁明确,合理自然。这是黎族人民在严峻自然条件下的最佳方案选择,也是他们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下真实的必然产物。建筑的有机性是建筑活力的生动表现。如“船形屋”这正是基于其建筑有机性对“活的建筑”这一设计理念的追求的如实反映。
(二)传统图腾文化
黎族是个历史独特,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它和许许多多的兄弟民族一样,都经历过一个原始社会发展的阶段。它同样有着信仰体系,即对图腾的崇拜与对美的追求。这种图腾崇拜的遗迹,至今仍然表现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它顽强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性格和审美心理。从黎族图腾崇拜的遗迹来看,黎族图腾崇拜与图腾在黎族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分不开的。为了表现一个民族特有的风貌,表现民族本身的自信和自强,黎族对图腾的崇拜的遗迹更多地表现在民族风情和对美的追求之中。
黎族的民俗风情是丰富多彩的。黎族的“三月三”节,十月的祭牛节,其场面气氛不亚于云南傣族的泼水节。黎族的服饰,各个支系均有自己的特点,服饰上的图案新颖,色彩鲜艳,格律考究,风格别致,不论是恋爱婚姻、纹身绣脸,还是其它的生活礼节,都顽强地表现出他们对图腾的崇拜之情。黎族对图腾的崇拜虽然是一种历史的遣痕,但是这种崇拜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的流露,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三)文身的审美特性
在黎族社会里,人们普遍认为,妇女纹身是女的美容和氏族的美德。所以,妇女们的纹身不仅表示她们对祖先的忠诚,与图腾“同体化”,而且寄托着氏族图腾的一种神圣含义,象征着他们的女性的美容。因此,黎族妇女总是把图腾的美当作他们的装饰美。在纹身绣脸的脸图案中,既有动物图案,也有植物图案,其几何线条,不论是直线,双直线,曲线,圆线,或三角形,都是非常对称,协调,大方和美观的。黎族妇女的这种追求,不仅表现在纹身绣脸上,而且表现在她们的纺织印染工艺和整个民族的雕刻艺术上。
原始社会的文身人类赋予了其一定的功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文身的功能也发生了多种歧义。如越人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但当捕捞的工具变得先进起来,水下的危害大为减少之后,图案的图腾意味就逐渐被淡化。原始社会黎民的文身是怕死后得不到祖先的相认而变成孤魂野鬼,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及与汉民族的逐渐同化之后,思想意识得到改变,其求吉辟邪的功能也就被减淡。与此相反,文身所具有的装饰性和艺术美化的美学意义就被强化起来并不断增加,使其具备了很高的审美价值。文身的纹式是分析一切审美价值的依据,无论其源于什么目的,纹式的美感作用都是无法否认的。黎族文身的纹式,从设计构思和其形式美的规律来看,那些具有象征性的,由点和线构成的或简洁或繁缛的抽象纹式,并不是随随便便文刺在身上的,而是有着一定的搭配方法和原则,是按一定的美的规律来进行的,也就是形式美的法则,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因为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和总结。如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节奏、变化统一等形式的美。黎族文身纹式的美正是这些形式美的体现,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
(四)服饰及织锦特色
黎族服饰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绚丽鲜艳,花边图案变化繁多,早在唐宋时期就闻名于世。黎族织锦图案是体现黎族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织锦有两大类:一类是妇女服饰上的各种织锦图案,以人纹和动物纹为主体纹样,花草树木及几何纹样为辅。另一类是大型龙被、壁挂等,其花纹以人纹、蛙纹、龙纹和凤纹为主,以花卉为辅。黎锦讲究色彩运用,主要以黑色为底,图案则用红、黄、白、紫、粉红、棕色、咖啡色,图案艳丽多彩。黎锦花纹图案品种繁多,大体分为六部分:人形纹图案、自然界纹图案、动物纹图案、植物纹图案、生产、生活纹图案、文字纹图案等。
黎族织锦图案除了某些共同点外,各地区的服饰图案纹样有很大差异,各自有其艺术特色,形成丰富多彩的黎锦艺术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图案是各方言的标识符号,由于各方言受环境、生活习俗文化、经济和教育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各方言的织锦图案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社会生生产、文化生活、爱情婚姻、的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物或美好形象物等。始终是把人的活动以及动物、植物、自然景物和人们心目中较为定型化的物象作为织铕锦图案的主题,由此形成织锦图案的艺术和特点。
二、黎族传统文化在设计学中的研究
地域、民族性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某种国际性文化,而国际文化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被吸收、融合为新的地域文化。这种全球性的文化多元构成也必然成为黎族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中反映文化时代性的主要追求。在某种意义上,黎族传统文化在设计学领域中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文化地域性的再创造思路。
(一)黎族传统文化元素的象征性
设计学中符号的象征性,不仅在形式上使人产生视觉联想,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唤起人们思索联想,进而产生移情,达到情感的共鸣,富有地域文化内涵的设计也因而更具有意义。符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设计的符号既有特定含义的图形和实物,又有结构、色彩、陈设、文饰、尺度和空间布局等。这些符号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积累和审美意义,反映出不同地域文化的风格特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设计元素。黎族传统文化元素由此产生了一套具有象征意义、隐喻传统审美观和道德追求的成熟而完善的符号体系。将传统建筑的文化符号比如黎锦服饰、文身图案、音乐舞蹈、礼仪风俗等等借鉴运用到当代设计中,既可以满足设计的要求,又可以传承文化,而海南黎族传统文化中“船形屋、文身、龙被”这三种文化现象,最具代表性。具有强烈的地域识别性和视觉冲击力。将简约而又复杂的语义,以传统而又时尚的语构,应用于当代设计中,从而创造出地域化、个性化、人文化的全新符号。黎族传统文化并非所有设计中符号都是明显存在的。设计会以更含蓄的方式传达信息,而符号本身则藏在幕后。民族特征、传统特色等文化因素以符号的形式出现,传达出设计师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和对美的追求。黎族传统文化内涵要想在当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我们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
黎族在没有文字的环境状态下,他们的传统文化完传靠歌舞、雕刻、编织及织锦等一些手工技艺传承下来。黎族文化浓缩成各种符号元素,在服饰和手工艺品中充分体现,例如黎族的图腾崇拜。单服饰中的图案就非常丰富,所有黎族传统的习俗和活动,还有传说,都变成独特的符号元素浓缩于黎锦之中。这些都是我们做本土风格设计的丰富素材,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去唤醒人们对本土历史文化的记忆并加以保护。将其与现代城市功能相结合,让我们的当代艺术作品都充满着我们本土浓厚的特色风情。
(二)黎族传统文化元素的提炼
符号文化包括故事歌谣、音乐舞蹈、礼仪风俗等,它通过象征意义,反映黎族淳朴乐观和坚强刚毅的民族精神。确定黎族传统文化设计元素对设计所在对象的地域性有了调查分析之后,对黎族传统文化地域性文化素材进行整理、归纳、提炼从而确定需要的设计元素。这是设计的一个必须的过程,设计师只有在经历了这个从认识到应用的步骤,提取可用于设计的元素,从形式、色彩、材质、典故( 人物、事件) 、寓意等各个方面加以考察、归纳和提炼出精彩的设计元素,才能够很好地将黎族传统文化地域化应用到设计中去。在对地域化有明晰的了解过程后,接下来的步骤就是对掌握的资料进行更近一步的整理、研究、分析,把收集到的黎族传统文化设计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其中的某些素材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能够直接的运用,因此就必须将这些素材转换成具体的设计形象,专业术语为“素材符号化”。传统的资料和符号不能直接的套用,而是重新诊释,黎族传统文化元素中的符号,简化、抽象形成自己的符号语言。黎族织锦的绚丽色彩,及其具有浓郁热带民族特色的色彩搭配,对设计本土民族风格的艺术设计作品有重要意义,具有很强的民族代表性。如室内空间设计中沙发靠垫,沙,窗帘,床旗、桌旗,床上的枕头,床单等都可以采用黎族传统图案。黎族的织锦图案种类繁多,色彩艳丽,经过很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民族性极浓的色彩和形式。还可制成独具地域风情的地毯。黎锦是黎族的典型服饰,黎锦具有明确的图案,同时又因其鲜明的节奏感而使人获得一种美感。“黎锦”作为设计元素,强调它的形式美感,弱化其实用功能,用来设计天花和墙面两个界面,提炼后形成设计元素非常美观。
(三)黎族传统文化元素的转换
设计过程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将形成的黎族传统地域性文化元素结合工程实际运用符号学的原理将其符号化。黎族传统文化地域性文化元素的设计符号既要是来自于地域性的,来自于文化的,同时又是立足于现代化的。黎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必然要以蕴含文化的某种符号为载体,通过符号的表象、内涵以及实物加以延续,在物质、形式,精神各个层面得以发展。某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直接解读到符号性的元素,也有某些作品中似乎没有或找不到文化符号的存在,这样并不能说明这些设计与符号没关系。实际上符号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根据设计需要而表达作用方式不同而己。这里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考察这个问题: 一种情况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的。设计以图形为基础,以寓意为生命,强调小而精,因此被浓缩得几乎等于符号本身。如环境艺术设计中酒店的大堂设计,有关热带风情的黎族生活主题浮雕,还可运用黎族文身的图案;黎族织锦中有丰富的动、植物纹样,还有人纹,由于黎锦的经纬决定了黎族图案的一大特点: 菱形。运用黎族图案作为装饰元素,可形成独特的装饰风格。黎族织锦图案造型独特,运用在细部装饰上,如酒店前台的设计。黎族的雕刻工艺品上的图案也十分精美,在陶制品上雕刻图案形式独一无二,运用其形式制成石刻壁雕,装饰于酒店大堂或者走廊过道的墙面,更加衬托出本土文化历史的悠久。只有创造性地运用黎族传统文化地域性,它在设计作品中才会有生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
三、黎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传承及创新
正确处理黎族传统文化历史文脉在设计作品中的元素形态的符号化应用,需要很好地处理好黎族传统文化地域性的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也是当代设计师始终关注的焦点。
(一)黎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
黎族传统文化对设计学有本土地域风格的当代艺术作品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在当代社会中黎族传统文化常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其应用形式和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设计中,常常是把几个元素巧妙地组合起来,然后将其改造变形,得到类似符号的图形,也就是将元素符号化,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将黎族传统文化应用符号为一个墙面浮雕、地面铺装的样式、或者是室内陈设的形式上。对黎族传统文化设计元素的应用有直接方式和间接方式之分。将黎族传统地域性文化图案运用到灯具设计中,具有地域风格的落地灯,台灯,顶灯等等; 黎族原有的木雕,雕塑风格古朴,造型憨态可掬,栩栩如生,作为室内雕塑也是点睛之笔;黎家的生活编织品如竹编捕雨篓和藤篮可以做成灯罩; 竹编女子腰篓,藤编女子针线篮,衣篓,露蔸叶编的针线篮,黎族过河用的葫芦,竹编男子刀篓,黎族的独木法器,还有竹编和露蔸叶编的扇子等都可以作为室内陈设品; 龙被可以制成屏风;纺织工具上的有着精美的雕刻图案,也可作为装饰品,还有黎族最具有代表性的骨雕———妇女骨发簪。在庭院设计中,可以运用一些原始木栅栏,黎族建筑常用的树叉,摆设黎家生活器具如冲米用的独木臼,脱玉米棒的独木槽,旧纺织机,独木凳,独木皮鼓,还有砻磨; 地面洒上麦穗,上面有谷耙划过的痕迹,使黎家生活场景得到再现,勾画出本土生活气息。
另外一种情况是对黎族传统文化符号的间接运用。并非所有设计中符号都是明显存在的。相反,大多数设计会以更含蓄的方式传达信息,而符号本身则藏在幕后。换言之,符号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态度、立场和行为方式等等,通过有形的、有效的设计手法和载体表达出来,而寻找载体的过程就是设计。例如海南地初热带,盛产藤条,而黎族人编织和盖房子多用藤条,在许多黎家用具都是用椰子树叶编织而成。在家具的材料中可采用藤条、麻、草席、竹木等原生态材料。在主题餐厅,酒店大堂,客房,桑那房,卫生间等等的设计中运用这些原生态材料,更能营造一种热带原始的美,是海南本土特有的味道。
(二)黎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及创新
黎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不单纯在于其高超的技艺,其在艺术上的审美价值和所传达的社会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民族文化研究学者的重视。我们通过黎族传统文化和艺术创作过程及使用,加强黎族传统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它在黎族地区各个支系的流传与影响,可以增加对黎族的历史文化的了解,对黎族的社会组织、文化传统、生产水平,对自然的认识和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了解。从理论上探讨黎族传统文化的构成形式、创作意识及图腾图式等,在当代设计中的加强创新与应用,系统研究黎族传统文化的组成因素和设计理念。在实际中找到黎族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等专业领域创新的接合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行深入研究与应用。
艺术总是与社会文化中的其他部分相联系的。黎族传统文化作为艺术的一个部分,与人们的意识相关联,即是说万事万物都因人的现实意念而被写照。当抽象意识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并与审美意识相作用时,许多图像的具体形象特征就会被抛弃,并带着主体创造的自由和愉悦,产生出新的造型。这样抽象造型表现了一种自然物象和人的关系,但同时又不脱离原始形象,当发展到一定阶段,抽象造型定格下来,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黎族传统文化基本上没有其他变化,而是以一种较为固定的抽象符号形式出现,同时,这种符号承载着黎族的历史、文化、精神等各方面的文化意义。设计艺术的本质是实用和审美的结合,设计文化环境的创造,目的是要创造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地域性文化精神,文化是无形的,但其价值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体现出来,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黎族传统文化在设计文化地域性传承中的创新与再创造。
三、结语
海南经济特区的设立及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无疑让海南的经济发展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面对商业经济浪潮及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海南黎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与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也正面临着由变异走向消亡的境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总是在利用中实现的,我们可以通过海南黎族传统文化艺术特色与当代艺术相融合应用,尤其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设计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对加强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具有极其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黎族传统文化所呈现的黎族社会群体惊人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其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族特征,对我们开发当代艺术设计其价值无可估量,这正是其传统文化价值传承之所在。
参考文献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及对外交流的深入,外来文化正日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尤为强烈,因而就目前针对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成了不太好把握尺度的内容。就这一问题我们在此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希望以此找到问题的结症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目前设计专业学生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内容的设计项目时,少部分学生能较好的理解设计内容和设计目的,同时能比较主动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素材,并进行相关市场调研,从而使设计作品表现得比较到位。而同时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元素的积累并不是很深入,往往流于表面的了解,因而设计出的作品效果肤浅,内涵不足,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体现,这样的设计往往是归于失败的。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文化归属感薄弱
文化归属感应是在文化氛围之内接受一定程度的熏陶后积累形成的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的青少年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对本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日益薄弱。哈韩哈日,欧美流行风是当下大多数现代青少年关注的文化趋势和热衷追逐得对象,多元文化的冲击慢慢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中的地位,因而形成了上面所述的在目前艺术院校当中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游离感”,这种“游离感”的形成使学生对于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设计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往往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点到为止。
二、设计手法运用的模仿和设计元素的套用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陈汉民、靳埭强先生为代表的内地及港澳台的一批设计师将中国传统元素符号以极致的手法运用到标志、招贴、包装等设计项目中,将传统文化的韵味体现得深厚悠远,他们的这一举动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领域中的重新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针对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设计主题的设计课题,在艺术院校设计专业中也在一时间兴起,大家都以“传统”为对象,但学生设计出的作品绝大多数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1)设计手法运用的模仿。学生在学习设计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对优秀的设计作品印象深刻,同时也容易在思维上陷入某一模式,因而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类似于”的作品,这些作品“依葫芦画瓢”,缺少个性,往往能从中看到某些作品的痕迹。这种没有经过借鉴、消化的一味模仿是难以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2)设计元素的套用。这一问题主要是学生对设计主题理解不到位,同时对于设计元素只知是“传统”而没有理解其出处、关联、寓意等,从而不能从深层次发掘出具有内涵的精髓,只是将元素直接搬用,照贴在画面中。同时也反映了艺术院校在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掌握,即自身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在教学当中能剖析案例,解读文化元素符号,旁征博引,给学生确立正确的赏析方法和思维方式;其次,在学生设计过程中教师能对其作品进行指导,这里所谓的指导是指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层面思考,避免学生流于表面的作品出现。因此,教师的把关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思维方式、敢于大胆思考,勇于创新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中国设计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与加强
设计史讲述的是设计发展的历史,中国设计史主要讲述中国自原始社会人类使用工具开始自近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的设计,顺着其发展的脉络可以清晰的看到优秀文化绽放的光芒。因此,中国设计史是我们接触和了解中国优秀设计文化的开始。
目前全国各类艺术类院校均基本设置有中国设计史方面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优秀设计文化的了解,培养理论修养和鉴赏能力。
但是,随着设计史课程的结束,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课程结束后一段时间,学生基本对课程的内容没留有太多的印象,以至在接触专业课程后进行相关内容的考核时发现基础的理论知识已基本被淡忘,这其中是教师用什么样的教授方法提起学生学习中国设计史兴趣的问题。中国设计史理论教学给学生的感觉基本上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所以教师应当要尽力避免用“填鸭式”和“照本宣科”的方法来教授课程,那样的方式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老师完成任务,学生印象不足”,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
2、专业块题教学中对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设计专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理论内容的掌握与设计的结合在专业学习中会体现得比较突出,因此,专业教师应当在设计该项内容的课题时可侧重某一类内容进行设定,比如以具体造型元素方面的如“剪纸”为主题来进行设计,整个课题必须以“剪纸”图形为主体,在相应的设计项目中均体现出来;以传统文化引申语意内涵方面的如“道”为主题,从字面中充分发掘文字内涵,将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提炼出来,这些内容有可能是具象的也可能是抽象的,比如“仁”、“礼”、“义”、“智”都可以从“道”中引申出来,这是一个可以拓展含义的文字,是抽象的。当学生可以从类似的块题设计中自觉的调动手、眼、脑来收集、了解、分析与主题相关资料的同时,他们已经在学习中自觉的探寻中国文化的根源和了解文化的发展了,这对学生提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修养和知识的积累是不无裨益的。
3、“走出去”与“请进来”
设计专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知识的积累并不局限于书籍和教师教授的内容,在艺术院校中,“采风”是很好的“走出去”收集第一手资料的途径。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有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这些文化艺术有些被发掘出来进行了整理展出,有些则隐匿在民坊间,需要通过影像资料和写生、文字记录等方法去深入收集。
每个学生看待同一事物可能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即使是同样的元素符号在不同的学生处理应用后会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这正体现了学生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深入本质的过程。
再则,“走出去”不仅仅是走入民间,还应当是走入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即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大部分是理论知识,课堂设计过程中表面的、抽象的、唯美的、自我的东西比较多,这些设计大多经不起社会应用实践的考验,学生一旦接触到具体的设计项目时往往会手足无措,或者即使设计出来了也难以达到客户的要求,与实际脱节。因此,鼓励学生在有所积累的前提下到实践中去锻炼提高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应用到实际当中的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视觉符号;平面设计;开发
1传统文化符号的多元特质和重要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文化资源,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视觉元素及艺术符号,这些文化瑰宝是华夏文明五千年发展传承的重要成果,是我国社会历史、民族文化、地域风情的生动写照,凝聚了各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千百年来形成了睿智、包容、朴素而富于生活气息的特质,呈现出形式多样、变化无穷的视觉样式,如京剧脸谱、水墨意蕴、书法篆刻、旗袍唐装、碧玉青花、园林民居等等,蔚为大观。这些传统文化符号自成体系,个性分明,通过它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领略华夏文明独特的艺术魅力,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传承的轨迹,获得全面而深邃的审美体验;它们不仅仅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和冲击,更与东方人的审美理念和文化情结相吻合,它们虽然为中华民族所独创,却对全世界、全人类文化及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愧为是中国的珍宝,世界的财富。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财富,今天的人们应当保护珍惜、努力挖掘并创造性的应用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将它们转变为现代艺术语言,运用于当今的生活。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包含了众多独具魅力、引人入胜的设计意蕴,既表现在现实物质之上,又存在于民族精神之内,既是人们挖掘民族精髓的钥匙,更是华夏文明走向世界的媒介和窗口。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奇葩,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对现代设计有诸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深入挖掘其中的艺术元素和民族特质,融会贯通以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意风格和设计理念,必将让中国民族风格在世界多元化的设计潮流中彰显出更为夺目的文化魅力。
2加强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入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基础课程作为设计专业的方法论与认识观,在整个设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先导作用毋庸置疑,时代的进步和新媒介、新技法的不断涌现拓宽了设计基础的概念及内涵,促使传统的设计基础教育进一步的提升与更新。平面设计是艺术设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概念是不断丰富和拓展的,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传统的平面设计基础教学被包豪斯的“三大构成”课程体系所主导,教学内容及形式长期缺少变化和更新,难免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设计产生了厌倦的情绪。换言之,传统单一的平面设计基础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平面设计不断发展的需求,充实和和加强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体系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当前平面设计除了要有独特创意之外,也有明显的本土化发展趋势,强调具有民族特征的表现方式,在对外对传播信息的同时实现本土文化的广泛传播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有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一个民族若失去了自身的文化身份,便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平面设计教学承载着传承文化,培养未来设计师的重任,应当注重学生传统文化观念和本土意识的培养,让传统文化符合这个元素贯穿于其基础教学的始终。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千姿百态,用最纯真质朴的文化语言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源,有待于挖掘、整理和利用。所谓“符号”,即人类认识事物的载体,作为信息记忆和存储的工具,符号也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如德国符号美学家卡西尔所言:“艺术设计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每一个设计形象都可以被看作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符号标识。按照当今平面设计发展的趋势,如何将传统文化符合与现代设计传承融合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当中应该将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将传统符号进行传承、变化与重构,由此派生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完美结合的平面设计风格。从传统元素切入,运用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实现中国传统图式、文字、色彩及其造型与现代视觉传达的有机整合。在平面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既有基础训练的强化,又有应用设计的延伸,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鉴于此,平面设计基础教学要力求从传统符号中引申出平面设计领域中最普遍的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从传统中汲取更多营养,为设计基础教育探寻新的可能。
3彰显传统文化特色,整合教学资源和内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千百年长期积淀下来的,从开始中华民族经历过许多次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争论与思辨,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中国的平面设计也遇到同样的课题,出现过一味推崇西方设计体系而忽视本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误区,从而导致本国设计发展集体失语的尴尬。全球化浪潮下,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的步伐不可阻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平面设计基础教育更加应当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从文化传承、文明建设和历史责任的高度来定位平面设计基础教育,真正建立起传统文化传承的设计教育观,引导学生探寻蕴含在传统文化符号中的民族精神,领悟到在世界文化的格局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教育融合,并没有什么捷径和已有模式,只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的放矢的灵活运用。首先,要在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中重新解读中国元素,将传统符合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程体系,在学生的基础训练中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鼓励学生在学好传统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的同时展开新的研究和探索,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来丰富和塑造平面设计语言和视觉形象,让本土的元素与西方经典相互兼容,彼此渗透。中国的传统符号可谓浩如烟海,极为丰富,例如,在基础图案课程中,可以专门设计一个中国传统图案的研究环节,先要求学生收集整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装饰纹样,先进行临摹,不需加入主观因素,尽可能的了解、熟悉和掌握其中的造型图示、符号语言等,达到以形写神的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创意和变形,大胆的进行艺术加工、设计实验以及构思演绎,使之平面化、设计化和视觉化,达到旧瓶装新酒的境界。再如,图形创意课程中,专门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抽取一些实例,如京剧脸谱、祥禽瑞兽或者是剪纸、皮影、泥塑、年画等民间工艺,让学生进行创意和设计,可利用各种设计形式和造型手法,表达方式不限,由点到面,引导学生从传统的符号中挖掘图形的语言,从传统的文化中找寻到现代的设计观念,找准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的契合点,为将来的专业学习打下文化观念和设计语言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