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范文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

篇1

笔者认为,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策略是“优化预设,重视生成,关注评价”。本文力图通过从“优化课前预设”的视角来探讨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怎样备教科书:读通、读懂、读活教科书,用学习和扬弃的态度看教科书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备教科书的基本过程是“三读”:一读教科书,了解教科书内容――这属于读通教科书;再读教科书,体会编者意图――这属于读懂教科书;三读教科书,创造性的改教科书――这属于读活教科书。在这“三读”的基础上,用学习和扬弃的态度看教科书。

1、用学习的态度看教科书。我们要用学习的观点看教科书,为什么要用学习的态度看教科书?

小学自然课中和科学课中都有《水的认识》这一内容。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都是自然和科学教材中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是对于如何研究这一问题,自然教材和科学教材,要求运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自然教材中是明确提出学生用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尝来研究这一问题。小学科学教材中则要求运用感官观察杯中的水。为什么小学自然教材中只要求学生用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尝来研究这一问题呢?因为编小学自然教材的人知道,水具有无色、无味、无嗅、透明的特点。颜色与透明度需要眼睛观察、味道需要嘴巴品尝、气味需要鼻子闻。因此编者很细心的做出了要求学生用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尝来研究这一问题的提示。事实上孩子们在观察之前,怎么知道这个活动只需要用到眼、鼻、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今的小学科学教材无论是在活动设计上还是在教学理念上都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个例子,充分证明了小学科学教材的内涵的丰富性,它需要我们用学习的观点去看教科书,理解教科书的丰富内涵。

2、用扬弃的精神看教科书。我们也要用扬弃的精神看教科书,扬弃是一种推进,不是背叛。任何事务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个周期,作为试用版本的教科书,肯定存在着一些需要发展的问题。此外,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教科书还存在着“适应水土”的问题。例如,是否适应我们这里的环境。比如说,五年级科学教材中要求学生观察校园中的蔷薇花丛。如果有的学校没有蔷薇花丛,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其他花丛,而不要死盯着不放。再比如说,三年级科学课中,要求观察一些小动物,其中有一节课是观察蜗牛,有些地方,很难找到蜗牛。其实,教材就是一种教学素材,不观察蜗牛,用其他的动物也可以替代,只要能实现教材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了。

二、怎样备学生:备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发展需求,根据学情巧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不管观察、测量、对比,还是实验、推理、分析,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技能为基础,这些都需要在有系统的训练中逐步习得。也就是说,选择开展的活动必须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技能相适合,并符合学生的发展可能和发展需求。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是不是在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往往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一定符合特定的教学对象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基础,并将教学内容建立在原有基础上再适当提高。备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发展需求,无论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还是对优秀课堂教学的呈现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教学《一杯水的观察》一课中,通过课前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于水的味道已经建立了一个概念――有些水的味道是甜甜的。这个结论的得出是受到一个家喻户晓的广告的影响――农夫山泉有点甜。据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

老师:(出示一个塑料苹果)谁来描述一下这个苹果?

学生1:又大又红的大苹果。学生2:红中透白的大苹果。

老师:请大家闭上眼睛,用鼻子深深地闻,你闻到了怎样的气味?(教师拿着苹果绕教室一圈)

学生1:一股淡淡的香味。学生2:好像有暗香。

老师:谁想摸摸这个苹果?(请两位学生摸苹果,学生摸过苹果后又用鼻子闻了闻。)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1:好像没有香味。学生2:这个苹果是假的。

老师:(一边用手敲苹果一边说)是呀,这个苹果是假的,根本没有香味。为什么有些同学刚才会“闻”到香味呢?

学生1:可能是他们乱说的。学生2:我们没有乱说。我常吃苹果,苹果是有香味的,再说这个苹果很逼真,所以我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个苹果是有香味的。可能是杯弓蛇影了吧!

老师:说得真好。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1: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给欺骗了。学生2:哪怕是熟悉的事物,也要仔细观察后,才能下结论。学生3:学习科学,一定要以事实为准。

在这节课后续的探究活动中,大多数学生都通过仔细观察作出了独立的准确的结论。之所以能够得到这样的结果,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发展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做有利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典型设计。这一设计让学生意识到了即使是最普通、最熟悉的东西,也要经过实实在在地探究后才能下结论。

三、怎样备材料:以方便、有用、有结构的原则准备材料

材料是什么?材料就是指学生探究活动用的实验材料和教师演示用的实验材料。人是非常感性的,小学生更是如此。材料的优化,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有帮助的。科学教学,要不断地设计和研究材料。省特级教师喻伯军老师认为,有时材料就是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不同的材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不同的材料,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不同的;不同的材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于如何准备材料,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三条基本原则。

1、方便――材料要是常见的,尽量是容易准备的;还要考虑材料的反复使用性、经济性,把握了这一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省钱,省力。在教学《螺丝刀里的科学》一课的时候,为了研究轮越大越省力,老师向孩子们提供的仅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了一块毛巾,把毛巾包裹在螺丝刀柄上,增大轮的直径。就是这么一块普普通通的毛巾,成为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好材料。

如果不用毛巾而用其他材料,将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事实上,要研究这一问题,还可以用其他材料。一位教师在试教的初期,就尝试制作这样一样材料,这样材料象个喇叭,前端小,后端大,并且,前端刚好能够套住螺丝刀的刀柄。

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准备材料,一是准备不方便,同时,花钱多,另外,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由于这一材料的前端的口径是固定的,螺丝刀的刀柄的大小必须统一,那么,老师还要为学生准备好螺丝刀。

小小的毛巾解决了大问题,而之所以产生这样效果的根本原因是观念,是教学设计者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观念,也就是材料准备的原则之一。

2、有用――材料应该是本课所必须的,学生感兴趣的,实验起来方便的,提高效率有用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螺丝刀里的科学》一课中,我们对轮轴进行了重新设计,(我们设计的轮轴是轮和轴是组合在一起的,但是,还有几个可以套在轮轴上的大轮圈。)这样的轮轴对于研究轮轴的问题是有用的。因为它具有实验起来方便――学生只要套一下就可以进行新的实验;提高效率有用――不需要进行重新组装,可以大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样的教具准备起来是否方便?是不是有背于第一条实验材料准备要方便的原则。事实上,这样的材料设计,如果一旦被教具公司所采用,做成成品,通过配套的工具箱配置就简单、方便了。在材料准备过程中,我们绝对不能认为材料越多越好,要把握好“度”。有时候材料太多了,适得其反!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些课,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老师会为学生准备很多的材料。而且,有的老师由于缺乏对科学教学的有效把握,提供的材料只突出了数量,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迷失在了材料中。

3、有结构――材料的结构性是指材料要能诱导学生梳理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结构的材料应该能保证探究活动的层次性,能保证探究活动的方向性的,它能一步一步把课堂探究活动引向深处。我们不能认为材料“承载的信息越容易为学生发现越好”,从而导致材料结构的简单化、平面化、功利化。

在我拍摄完录像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后,浙江省科学教研员喻伯军老师对我说,关于《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中“水流的影响使岩石改变模样”这一实验所选择的岩石不能是所有的岩石都让学生在三五分钟内磨没了,要不这样学生很难体会“岩石风化的时间问题”。如果有的是容易磨的岩石,有的是很难磨的岩石,那这样的材料就有价值了,就有结构了,学生的发现会更多,学生的认识就会更全面。

如果说,课堂生成是叶,那么课前预设则是根。因为,课堂生成是外显的,如同叶,生长在空中;课前预设是内隐的,如同根,长在地下。因此,课前预设是生成的重要前提,如同根,为叶提供着延续生命的基本的物质。

篇2

背景导读:

“确定起跑线”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5~76页的内容。这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掌握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编排的。教材安排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田径操场跑道的结构,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脑思考、用心体验,亲历知识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由于田径比赛受时间、地点以及器材的限制较少,因此成为学生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六年级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不仅会关注比赛的结果,对比赛的过程、规则等也会予以关注,但是对一些比赛规则及其原因缺乏必要的思考,很少尝试利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

教材提供这样的问题情境:在一些跑步比赛中,运动员所在的起跑线位置是不一样的。这一情境对有过参加运动会经历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即使没参加过运动会的学生也会有外圈距离比内圈距离长的生活经验。因此,教材中的这一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生长点。这节课主要涉及的计算是求半圆的周长,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半圆的周长计算方法不会感到困难。除此之外,在计算内圆与外圆的周长差时,每一个圆的直径分别是多少,个别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教学中有必要给予关注。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大多数学生已具备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教学中只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与时间,并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引导。

教学片断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欣赏两场比赛。(播放博尔特荣获100米冠军和他率领牙买加国家队获得4×100米冠军的视频)注意观察博尔特100米和400米起跑的画面,从这两幅画面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100米运动员在同一起跑线上,400米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师:发现了不同之处,有什么想法和什么问题吗?

生2:为什么400米的起跑线不同呢?

生3:为什么越往外,起跑线越往前呢?

生4:每一跑道依次前移多少呢?

……

师: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上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确定起跑线”。

[设计意图: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他们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课始,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学生熟悉的田径比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跑道有一个形象的感知,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欲望。]

教学片断二:探索交流,简化问题

师:怎样求相邻跑道的长度差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如跑道模型、软尺、剪刀等)仔细分析一下。(学生分组探究)

师:谁愿意把你们找到的办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们组把三条跑道从同一个地方剪开,然后拉直,就很明显地看出每条跑道之间的差距了。

师:大家听懂了吗?你们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

生2:很快、很方便。

生3:虽然很方便,但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实用。

师:这种办法很便捷,但不适用。谁来把你们的办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4:我们组用软尺分别测量出每圈跑道的长度,再相减就求出相邻跑道的长度差了。

师:这组同学采用先量后算的办法,谁来评价一下?

生5:测量起来比较麻烦。

生6:测量真正的跑道可没那么长的尺。

生7:我发现每圈跑道中的直道是相等的,所以只要测量两个弯道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谁还想来汇报一下?

生8:我们组把跑道剪开,去掉中间的直道,发现两个弯道可以拼成一个圆,测量出圆的周长后,就可以求相邻跑道的长度差了。

师:你们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

生9:这个办法简单了许多。

生10:圆的周长可以用公式计算,所以我认为只要测量出圆的直径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分析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板书:相邻跑道周长差=外圆周长-内圆周长)

……

[设计意图: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并引导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自我感悟。同时,我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呵护他们的创新思维,一步步引导他们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终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只要测量出跑道的直径,就可以求出相邻跑道的长度差了。]

教学片断三:探究算法,深入理解

师(课件出示内圈宽72.6米、相邻跑道间距1.25米,直道长85.92米):这是400米跑道的标准数据,每个数据表示什么意思呢?(生答略)

师:第二跑道的直径是多少米呢?怎样列式?第三跑道呢?生1:第二跑道的直径是(72.6+1.25×2)π,第三跑道的直径是(72.6+1.25×4)π。

师:求第一和第二跑道相差多少米,应该怎样计算?

生2:(72.6+1.25×2)π-72.6π=1.25×2×π。

师:那第二跑道和第三跑道、第三跑道和第四跑道的长度差分别怎么求呢?

生3:(72.6+1.25×4)π-(72.6+1.25×2)π=1.25×2×π。

生4:(72.6+1.25×6)π-(72.6+1.25×4)π=1.25×2×π。

师(出示“相邻跑道和起跑线相差都是‘跑道宽×2×π’”):从这里可以看出,起跑线的确定与什么关系最为密切?

生5:与跑道宽度的关系最为密切。

师(小结):同学们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确定起跑线的秘密!对,其实只要知道了跑道的宽度,就能确定起跑线的位置。跑一圈要400米,每一道起跑线要比前一道起跑线提前1.25×2×π=7.85(米)。

……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环节,跑道的直径是个教学难点,我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把每条跑道直径的算法详列出来,并给学生提供思维、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深入理解算法。为了便于学生发现规律及简化计算过程,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我注重引导学生从算式的变形(乘法分配律)上来发现问题的本质,并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片断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同学们手中有一个400米跑道的模型,你们能当“小小设计师”,确定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吗?(先测量跑道宽,再计算)

师:运动场上,有时在400米跑道上进行200米比赛。跑道宽1.25米,起跑线又该怎样确定呢?

篇3

【关键词】高三 微课 案列设计 实际应用

对于目前高三化学教学中,学生们的距离高考的时间越来越少,化学课的课时也所剩无几,导致学生们不能更加系统的对化学进行复习。除此之外,化学实验课程的大量减少、教材知识陈旧以及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等原因,导致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的让学生们自主的学习,对于化学这门学科也不能完全的接收与理解。这样一来,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利用小专题类微课,将高中化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一讲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高三化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高三化学小专题类微课的案例设计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在高三化学教学中合理的设计微课教学,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小专题类微课的案例设计大概分为以下几步:

1.课前预习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大多数高中化学知识在都已经学习过了,正处在全面的复习阶段,所以微课的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记住化学的相关知识,所以在学习微课之前,学生应该对其相应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为学生布置相应专题的题目,让学生对这一类的题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可以独立的思考问题。这样一来,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带着问题,在微课中寻找答案,使微课可以充分的起到它的作用。

2.自主学习小专题微课

对于化学微课学习来说,我们会将高中化学知识进行分解,将它分解成不同的小专题,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有机物分解等等,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他们通过了解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疏漏以及自身的不足,由学生自主的选择微课进行学习,解决自身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障碍。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微课学习的过程中,出一些相关专题的高考题,让学生可以对该专题类的化学题更加的熟悉。

3.交流探讨心得

在进行化学小专题微课学习过后,可以让学生们自主的谈论交流,在学习微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对微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这样一来,可以充分的提高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的专题,对小专题化学微课的好坏,进行一个有效的评价,这样一来,可以让高三的学生。在旧的知识上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同时,更加牢固的掌握学习过的知识。

4.引导学生复习

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来说,怎样将已经学过的知识,更加熟练的应用在做题上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学习完小专题化学微课后,老师应该从不同的专题角度入手,引导学生们更加全面的对该专题类的化学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复习。这样一来,可以是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开阔,对化学知识的运用也更加的熟练,最终在高考化学考试中,拿到一个好的分数。

二、微课在高三化学中的应用

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是以视频形式展现给学生的,这样一来,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g,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化学水平以及在化学上存在的不足,来决定学习的内容和时间。由于微课的学习,是完全自主性的,是有学生自己来进行查缺补漏的,所以就可以充分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大量的节约课堂时间

微课是以视频和声音的形式呈现的,并且,它之所以称之为微课是由于它的每一门微课都有固定的时间约束,所以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更加的节约时间。除此之外,学生都处在对网络感兴趣的阶段,微课具有比书本教材对学生更大的吸引力。针对这一点,许多小专题类化学微课在视频设计中,还会加入一些有趣的动画。这样一来,可以充分的提高学生的对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减少教学风险

由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化学来讲,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大多数化学物品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的,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出现的教学事故数不胜数,但是,微课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将较危险的化学实验的过程制作成视频,在实验教学中给学生学习观看,通过老师的讲解,更加生动的呈现给学生,学生们能有身临其境地感觉。

结束语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所有的学习都是以前的知识进行复习,而这样的学习就过于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严重的下降,学习效率也就得不到提高。而微课的出现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小专题类化学微课教学来说,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在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来选择不同的小专题化学微课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就属于真正的因材施教,使学生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大量的提高了学习效率,最终达到在高考中取得高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顾晔. 从近三年江苏高考化学实验题谈高中化学实验的考查方式[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Z1).

篇4

关键词:微课 信息化教育 用户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120-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网络社交平台、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开放教育资源运动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微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并蓬勃发展。从美国教育家萨尔曼・可汗(Salman Kahn)建立的可汗学院到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LeRoy A.McGrew 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McGrew,1993)到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Kee,1995)。这些微型网络视频教学形式表现力更生动、形式多样、载体量大,它的出现进一步触发了教育研究者对微视频等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探索。

我国目前对于微课堂的实践与研究大多重在阐述理念及理论研究,2011年起,以“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与“微课网”为代表,国内开始了微课程实践层面上的尝试。然而,在微课堂平台设计与搭建方面,如何从用户体验角度,阐述及分析设计与搭建风格、流程、要求尚需审视与研究。笔者参与了山东省微课堂项目,在对主要视觉页面设计与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分析:网络视频课堂平台的用户体验主要通过交互行为体现,本文旨在从该平台主要使用者学生用户和平台资源提供者教师群体的使用与体验角度入手,分析项目的视觉风格与流程搭建,把握符合我国中小学微课堂使用的整体结构和框架,让微课堂项目真正的服务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

1 微课堂用户体验与交互式平台

ISO 9241-210标准将用户体验定义为“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通俗来讲就是“这个东西好不好用,用起来方不方便”。因此,用户体验是主观的,且其注重实际应用。网络视频课堂平台的用户体验是指帮助学生与教师及教研员、管理员等所有用户在网络上快速而简便地完成其目标的一系列工作,使其拥有愉快的用户体验。因此,用户体验应该是信息构建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为了满足微课堂用户的信息需求,平台的搭建与构架应该更多地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充分考虑用户在利用信息产品与服务时的体验与感受,重视用户体验,提高服务质量。

数字环境中的信息交互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它将用户、内容、系统等各方面整合在一起,不仅需要考虑技术的理性因素,更要考虑人的感性因素。微课堂系统的用户需要处理的问题多是非结构性的、复杂的任务,需要在人类信息处理模型基础上加以分析和研究,其本身是一个集交互设计理论、教育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等理论于一身的复杂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学习媒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以学生学习需要主动观察探索来对知识进行消化和理解,最终建认知结构,微课堂平台的搭建应当重视学生从动态观察、探索、发现知识的教学手段入手,将知识点化陌生为熟悉,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构建学习结构。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微课堂项目是否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学习是该项目的核心所在。教师是微课堂项目资源的主要生产者和创造者,微课堂项目视觉和流程的设计应该以学生和教师用户的使用体验为主导中心,再根据上线后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分析,直至掌握用户对于这个项目的使用心理,为进一步优化设计做准备。

2 微课堂平台的用户体验及设计需求研究

微课堂平台除了将微型视频作为核心教学资源以外,更多应该考虑到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学习媒介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形成教师与学生间、教师与学习内容及学习媒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内容及学习媒介的交互,更好的将在与现实教学情境的整合上发挥更大的优势。微课堂的个性化服务是从知识学习的角度为学生用户量身定制的信息服务,而用户体验则是用户利用这种服务的经历与感受。微课程除了微视频以外,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包括进行需求分析、考虑设计并开发与之适合微课程的微视频,而之后的课程评价还需要一系列的辅助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设计、微视频、辅助学习资源、社会往平台组成一个完整的微课堂体系。

2.1 碎片化、情景化、整合性的学习信息组成方式

与整合化、单一化、程式化的传统课堂相比,“短而精”的微课堂将学习材料进行碎片化、情景化、参与性、重组整合,将复杂的树形知识内容分解为多个视频单元,这些视频单元知识容量小,时间短,涵盖面广,尽可能以更轻松简单的方式讲解知识点,更容易抓住学生注意力使之专注于知识的学习。教师用户尽可能的将知识点重新提炼,用一刻钟左右的时间精讲并配合实验验证和课后练习题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加以巩固。

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286-03

一、引言

2008年5月12日以四川省汶川为震中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级已经超越了中国解放后有史以来的震级最大的唐山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数万人伤亡。地震发生之时,正是学校上课时间,由于校舍倒塌,学生伤亡惨重,有19065名学生遇难。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数据显示,2009年3月20日14点48分,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公主岭市交界发生4.3级地震,长春市的一些学校、幼儿园在地震发生时及时把学生、孩子们疏散。

二、微格教学、体育微格教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微格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爱伦博士(D・Anen)和他的同事伊芙(Eve)1963年提出创立。是通过缩减的教学实践,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方法。“它以少数学生(通常师范生或教师扮演这种角色)组成的班级(称微格教学班)为教学对象,在短时间内练习某种教学技能的小型教学课,故称微格教学”。它的特点是:授课时间短(10-15分钟);教学内容单一,只教一两个概念或具体内容;训练目标单一,只培训一、两种教学技能;学生人数少(10-15人),使被训练者容易掌握、指导者容易评估,便于师范生掌握。在训练过程中,应用现代视听技术进行示范和反馈,是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它又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

上个世纪60年代末传人英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70年代传人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等地,80年代传人中国、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

2.微格教学、体育微格教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微格教学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首先引进微格教学用于教育领域的是北京和上海两地的一些承担教师培训工作的高等院校。此后,微格教学逐步从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发展到对师范生的培训。目前,微格教学已成为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中教学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

1994年,王皋华出版了《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一书,标志着微格教学首次被引入我国体育教学领域;1999年,张雄安出版了《中学体育微格教学教程》一书,更加系统的完善了微格教学在体育教学实践课中的应用,并且细化了体育教学实践课中所需的教学技能,确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体育微格实践课教学模式。

目前能索与“体育微格教学”有关的文献大多对体育教学实践课技能培训的研究,与体育理论教学技能培训相关的文献很少,这是我国体育微格教学模式的缺失。

本研究的体育理论微格教学是指:在采用体育微格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学内容将侧重安排关于营养与健康、体育保健知识、安全常识教育(常用救生方法、创伤的简易处理方法、野外生存的知识和方法,如识别方向、识图、求助等),它是建筑在教育教学理论、科学方法论、视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培养体育教育专业生的讲解和直观演示教学技能,向学生普及、传授关于保健、安全方面知识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三、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从课程设置上分析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我国大多数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只开设了体育术科课的微格教学,没有开设理论课的微格教学。在检索相关文献时只检索到:华东师范大学黄超群老师2001年发表在辽宁体育科技的《微格教学与体育教学技能训练》;西安体育学院的万秦华老师2003年发表在《“微格教学”对体育院校学生内堂理论课教学能力的影响》;袁建国2005年发表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说课”微格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等多篇文献对体育术科课微格教学的相关研究,没有检索到对体育理论课方面的微格教学研究。因此,拟建议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体育微格教学课时分出一部分学时给理论课微格教学,重点培养体育师范生的理论知识讲解和演示技能,真正的使理论课微格教学的研究从理论阶段进入实践阶段。

2.从教学资源上分析

在对我国多所高师院校通过网络查询和电话访谈得知:我国很多师范院校都有充沛的理论课微格教学资源--现代化的微格教学系统。

现代化的微格教学系统是将微格教室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相结合,配备视频采集仪、数字化大屏幕投影机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建构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音视频、存储、传输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化微格系统。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完全可以为体育理论微格教学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开设奠定物质基础。

四、体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模式的构建及教学策略

1.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模式

体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目的是为培养、提高体育教师的讲解和直观演示教学能力而设计的,系统训练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备课,同组成员就某一教学片断在微格教室模拟教学。然后指导教师与学员一起对教学进行总结,反复观看视频,并对教学情况评议,达到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因此,根据微格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的特点,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适合理论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的采取听、看、议、做、评结合的办法,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以微格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作为设计的基本框架,充分考虑理论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特点,体现了理论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一般步骤(如图1所示)。

2.确定并设计教学策略

体育专业理论微格的教学策略除了要考虑一般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程序等策略因素之外,还要具体设计受训者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对象的学习行为,以及如何具体训练讲解、演示对学生关于安全教育(自我保护、自救、互救)、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营养与健康等方面的教学技能,才能促使受培训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受到微观具体的训练。

(1)导入技能的微型课教学活动策略。一般根据“引起注意,告知学习目标”这两个教学阶段规律展开设计,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地震短片”,目的是让学生对地震有直观的感受,知道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地震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危害,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天性引出他们对地震知识的求知欲,引出课堂教学内容。

(2)讲解、演示技能的微型课教学活动策略。讲解、演示技能的微型课围绕着“呈示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引行为,提供反馈”的教学阶段规律进行教学策略

设计。这时应设置情境讨论“地震发生时如何正确逃生、救生?”(自救或互救),先由受训者讲解或者演示正确的自救或互救的方法和途径,后指导模拟的学生演示(自救或互救)的方法,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一些避震的科学常识,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以便减少对自身的伤害,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懂得珍爱生命,学会关爱他人,树立公民意识。

(3)结束技能的微型课教学活动策略。结束技能的微型课则要进行“评定行为,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的教学活动设计。此环节应由受训者指导模拟的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落实,真正的感受生存教育,用智慧去关爱生命。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体育专业开展理论微格教学是大势所趋。汶川地震学生的伤亡除了天灾这一不可避免的因素外,还有的就是广大中小学生对安全常识的欠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体育师范生就应该承担起向中小学生推广这类知识的重任,体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就可以搭造这个平台。

(2)高校具备体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在推广和运用的条件。我国部分学者对理论微格教学有深入详细的研究,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都建有完备的微格教学系统,这些都对体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在我国推广和运用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

(3)本研究构建的体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模式。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明确教学目标、训练目标编写教案、确定并设计教学策略、体育理论课微格课教学程序的试行。

2.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