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三的语文课文范文

高三的语文课文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三的语文课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三的语文课文

篇1

各位高三老师:

你们好!我是来自十三中的盛星玮。我今年高考语文有幸得了高分。以前一直是我坐在下面听老师讲课,今天竟荣幸地给各位老师讲我的复习体会,不由地倍感惶恐。高三在完成了课文学习,步入复习阶段,语文课似乎难免单调、枯燥、乏味,可我的高三语文学习却充满了精彩与期待。今天我想和老师们分享一下自己高三语文学习的体验与感悟。

一、 处理好“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我的语文老师是曹勇军老师。他一直将语文素养的提升当做“战略”,知识点的复习当做“战术”,强调“战术”要提高,要过硬,但更要有“战略”眼光。谈及莎士比亚,会说起“四大悲剧”、十四行诗;谈及司马迁,会用“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的对联来唏嘘感叹;作文讲评谈及曼德拉,不忘罗斯福的“四大自由”;谈及“政府与民众”的关系,顺便提到林肯《葛底斯堡宣言》中的“民治、民用、民享”。此外,“和而不同”的英译“agreeing to disagree”、“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等,都是老曹的口头禅——我们班同学都亲切地称曹老师为“老曹”——可也正是这些“无用”培养了我们的语文素养,为高三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 用“大视野”,做“小语文”

从高三起,我们每天课前增加了8分钟的“时事讲坛”。刚开始我和同学们一样觉得高三就该是“题海战术”,对所谓的“时事讲坛”完全提不起精神来。可是渐渐的,随着越来越多的时事新闻走进课堂,逐渐成为茶余饭后除学习之外我们生活中的重要话题和学习内容,同学们对“时事讲坛”也由冷漠到好奇,由好奇到喜爱,由喜爱到渴望。高三一年的“时事讲坛”让我们改变太多。

至今难忘,王海宽同学评“祖孙三代,百年义渡”,王子玥同学谈“家常慈善”、“平淡慈善”,高雪、张吉同学对小学生不科学的“米饭实验”的连续思考,周钰、乔丹、付明建同学对“校车事件”的接力追问,“方韩之争”引起了我班的“马王之争”,迟骋、袁泓所争论的陆港矛盾引发了全班的热烈讨论……

“时事讲坛”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与思路,让我们学会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我从中受益良多,尤其表现在作文上:一模时我的作文只有52分,平时作文也多是三段论、老材料、大路货。二模时我的作文就上涨到65.5分。三模作文普遍得分不高,我仍得了57分。一提笔,大量素材便充盈脑中,信手拈来,不仅一下打破了作文“没话写”、“写不出”的桎梏,还让我品尝到“写得好”、“写得有个性”的成功的喜悦。

而其妙处不仅于此,它让我们有了“探究国际要闻,品读世间百态”的人生大视野,用这种大视角来看待语文,语文也不过于指掌间了。古罗马奥古斯汀《忏悔录》中讲道:“文字使人死,精神使人生”,只读书,不思考,那我们不过是一株株“苇草”。唯有拥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才能使我们成为有思想的青年,摆脱平庸,趋于深刻。“时事讲坛”使我们班同学作文的立意普遍提高,班里高手云集,每次考试都涌现出一批优秀作文。

我们班“时事讲坛”坚持了一年,一直坚持到高考后。高考结束后的6月21日下午,我班同学相聚一堂,参加了“最后一次演讲”。这条新闻消息后来还登在《扬子晚报》上,为我们的高三生活增添了绚丽的一笔。曹老师把我们一年的演讲稿和他的评点汇编成一本书,叫《高三(10)班在六楼》。

三、 让阅读成为风气,让摘抄成为习惯

热爱阅读一直是我班的风气,不曾因高考的紧张忙碌而改变。直到高考前同学们仍传阅龙应台的《野火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梁文道的《常识》等。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小步,可阅读却是值得坚守一生的事。迟骋在龙应台的一段话后加上批注:中国要发展,她的人民首先要改变。我们要从脚下立足地开始。正如崔卫平所说,“你站的地方就是中国,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后面还有这样一行字:“午夜读这样有激情的文字都不觉得困了!”。花姐(花艺琳的外号)读《民国风范》钱理群先生序言,记录下心得:“已经凌晨一点,读到第16节,泪水竟扑簌簌地流下来,不知是困,还是被感动。‘为学术而生’这是一句让人动容的话,似乎幸福感和使命感就是被你醉心的学科所牵挂,让你与那门学科相伴而生,你找到那门学科,似乎就找到人生的定位,这该是怎样的幸福啊。”至今犹记,高考前最后一节课,全班起立,高声朗读俄罗斯白银时代天才诗人巴尔蒙特《为了看到太阳,我来到这世上》,激情洋溢的声音犹然在耳,“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而一旦天光熄灭,我也仍将歌唱……我要歌颂太阳,直到人生的最后时光。”在先哲智慧精神的感召下,我们从容面对高考。

阅读量的增加,使摘抄成为习惯,各人的摘抄也不相同,有话题类摘抄、人物类摘抄、实用类摘抄、时评新闻摘抄等等。摘抄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作文素材,形成了多样的作文风格,也使我们有了精神生活和价值关怀,心灵不再苍白。说一件轶事:我与同桌沈懿晖、小乔三人约定,每周四“数学日”,谁考得不好,就请客——买一份《南方周末》或《看天下》或《头条》给大家看!我们互相传阅,选不同的文章摘抄分享。因此我们三人都成为班上的写作能手,也都偏爱写时评。

四、 审题诚可贵,立意价更高

审题往往帮助同学们理解题意、辩证思考、开拓思路。许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深切体会,因为审题失误,使原本的高分作文一下沦落为三四类作文。我校每次印发的作文讲评讲义中都会注明本次作文的审题要点与误区,便于同学们找到失分的原因,了解优秀作文的写作思路,减少我们的审题失误。

高考前我们还进行了“作文向前看”、“作文向后看”的审题训练。后者回顾写过的作文总结教训与经验。前者更梳理了含有动宾、偏正、并列关系的作文题,让大家自主分析讨论写作思路是什么,有哪些素材可以使用。当时讨论的并列式作文题为“成功与优秀”。老师引导我们讨论成功与优秀间的关系,同学们有的认为成功是优秀的阶梯,有的认为成功侧重于外人认可,优秀侧重于内心要求,追求优秀比成功更重要。正是当时这样的分析经验,使同学们面对“忧与爱”的作文题时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若说审题是作文成功的基础,那立意则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每天的时事开讲是我们班的思维训练时间,也是每个人作文训练的良机。一个话题会引发全班的思考,例如,面对“梁林故居”被拆事件,同学们没有一味指责政府、开发商,而提出让文化融入生活,成为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让“说大于做”,摒弃“三分钟热度”才能实现文化复兴。59位同学的演讲,就是59次立意训练,这大大拓展了我们思维的宽度与广度,让“善于说理,立意深刻,作文素材贴近现实,有鲜活感”成了我们班的写作特色。

五、 语文也有错题本,错题回看很重要

大多数同学都有精心编写的数学、物理错题本,而往往忽略语文错题本的价值。就算有,多数也只是词语、成语的订正。而我更关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错题的揣摩。语文错题提供的不仅是正确答案,更是一种深入的反思和揣摩,在旧题与新题比较联系中,找到并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和路子。

比如今年江苏高考语文诗歌赏析温庭筠的《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短短一行文字令人摸不着头脑,可有整理错题习惯的同学,就会以作者和词风——温庭筠和“花间词”为切入点。温庭筠擅长写闺怨,而“花间词”多以女子视角委婉抒情,所以本诗的主人公为满腹幽怨,无处排解,对月思念远方游子的思妇形象。有了这样的基本理解,诗歌第一题思想感情的把握(“恨”指什么)、第二题抒情主人公形象和第三题结句(“摇曳碧云斜”)的赏析,就都有了解题方向和基础。

错题整理还可以训练我们的钻研精神,字字钻研,句句推敲。“千万恨”表现思妇千头万端、不可言喻的怅恨。“不知”、“空落”表现出山月水风不解闲愁,突出思妇满腹愁情无处排遣。“碧云斜”表现思妇满心愁绪,无意梳妆的低落心情。由关键词入手,便可将含蓄不明的诗歌拆解成一个个熟悉的画面。记得我们复习中多次遇到含蓄婉约的小令(市教研室《二轮复习》就有好几首),曹老师特别提醒我们读婉约小词一定要“细”,体会其中情感的“深”。记上几笔,反复比较思考,阅读技能才能不断提高。

篇2

【关键词】朗读 朗读方法 朗读兴趣 高三语文 复习课

一提起高三,我们的眼前便会出现一幅幅这样的画面:一间间显得拥挤的教室里,一张张被各种复习资料堆积得如同高山的课桌后,坐着一个个灰头灰脑的高三学子;课堂气氛沉闷,学子们埋头题海,憔悴的脸、沉重的头深深埋在书山中。

对于很多高三教师和学生来说,琅琅书声应该属于低年级教室,高三了还将时间花在朗读上,那简直是一种奢侈,甚至是一种浪费。短短的45分钟,考试、讲评、练习还来不及,哪来时间朗读?传授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哪用得上朗读?没有了新课文,又拿什么来朗读?而且很多人认为,朗读不会给高考带来立竿见影之效,早读时间还不如多背几个英语单词,多抓综合科目的背诵记忆,课余时间不如多做几道题目见效大。语文教学的朗读,曾一度被人们忽视。

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朗读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但那往往也仅限于低年级,在“应试教育”怪圈的支配下,许多语文教师在高三语文复习课上,注重讲解分析,轻视朗读,把朗读视作可有可无的东西,将时间挤压再挤压,只为做题再做题。

作为一线老师,多年来我也是这样认识和操作的。但慢慢地,我发现,时间长了,学生累了、疲了,他们无精打采,课堂上死气沉沉。于是,为改变这种局面,我试图积极引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朗读。实践证明,只要有心,高三语文复习课堂上朗读的机会很多,可朗读的内容也很多;而且,尽管少做了两道复习题,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提高,可能要比多做两道题有用得多。

(一)抓好早读

研究表明,早晨是人一天中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因此我充分利用早读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加强识记积累。分阶段布置学生朗读背诵的内容,如1―5册要求背诵默写的名句名篇、文言散文、精美散文;指导大声朗读复习资料上的“多音多义字”、“易混形声字”、“易读错的成语”等,通过大声读,学生读音的错误会暴露出来,老师和同学就能帮助他纠正错误。而且大声读,可以强化记忆效果,加强积累。

(二)用好课前五分钟

高三复习课,老师指导,学生练习、考试,再老师订正、评析,这些占据了绝大部分课堂。于是,课堂上要么是老师滔滔不绝,要么是学生埋头苦做,而且往往一上课,师生就仿佛进入了临战状态,气氛很是压抑,似乎充满了战前的火药味。

为了改变这种气氛,我特意从《时文选粹》、《意林》、《读者》、《思维与智慧》、《经典散文》等杂志上选取短小精美的散文,如《改变命运的“A”计划》、《理想的高度》、《一生干好一件事》等,或自己或请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读给学生听,抑或印发给全体学生让他们齐声朗读,感受美文的熏陶,然后稍作分析点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还积累了一些作文素材。

语文课前的朗读,朗读得好,可以达到声情并茂、韵味幽回的效果,可以进入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境界;朗读得好,它的感染力不亚于一幅美丽的图画,不亚于一首动听的歌曲;朗读得好,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增强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将朗读用到复习课的各个环节中

1.对常用常见的字词句段进行朗读,能够扫除字词的障碍,起到检查、督促的作用,从而积累丰富的词语。

2.指导诗歌鉴赏,我们必然会接触到大量的古典诗词,这可是绝好的朗读材料。大凡诗歌,都讲究押韵,富有节奏,具有声韵和谐的音乐美,韵味无穷。要体会到诗歌的美,必须反复诵读,这样,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这种享受,是默读所体味不到的。因此,在指导诗歌鉴赏时,所提供的诗歌材料,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反复朗读,领会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从整体上形成初步的感知,激感,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3.阅读教学中的文学作品材料、模拟试卷中的精彩时文也是好的朗读材料,可以让学生齐声读或分组读,声情并茂地读,抑扬顿挫地读,读中思,思中读,并且安排学生潜心揣摩要点――内容、思想、思路、语言等,在读书思索中加强体味,是可以极大地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例如《激情人生》、《报秋》、《梧桐树》等等,这些散文虽篇幅略长,但学生朗读起来,兴味盎然,充满激情。

4.文言文阅读中,我们老师往往喜欢喋喋不休分析文章,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但如果学生没有诵读文章,即使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也留不下多少印象,只有当学生已熟读成诵,他们才会从诵读中感知和领会文意。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真到了这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我们老师就没有必要再对文意进行仔细分析了。古人所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尔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5.在写作课上,我们也可以常常朗读。朗读范文,可使学生受到启发,开拓思路。学生的习作,老师千改万改,学生不一定认真看,很难收到什么效果,选几篇让其自己读,或请其他同学读,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写作、修改文章的兴趣。指导病句辨析与修改时,有些语病比较隐晦的句子,学生一时难以辨析,也可以让学生朗读这些语句(多半是轻声朗读),通过朗读,能发现默读中不易发现的问题。

(四)加强朗读方法指导

学生中,能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朗读的学生为数不多,而大多数怕开口,怕读错,怕方言影响,怕结巴,怕同学笑话。因此,可以在语文复习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如在讲“识记现代汉语语音”时候,我特别花点时间对学生加强普通话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方言的干扰,读准字音、音调。在指导文段的朗读时,授之以节奏、情感、重音、押韵等诵读知识。早读时间要求学生激情朗读,表情朗读;语文课堂上,精美时文让学生用心品读。

通过指导、帮助,大部分学生朗读文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早读时书声琅琅,复习课上也常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篇3

高三是高中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同时也是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从传统的高三教学理念上看,高三课程应该是“复习为主,练习为辅”的回顾课程,既不需要“花式各异”的教学方式,也不需要进行更庞大、繁杂的“高考外”知识信息学习。尤其是语文的高三课堂,充斥着无止尽咀嚼“老旧知识”以及各类“高分作文”规范格式的无味气氛,沉闷且低效。要真正实现高中语文最初的教学目的,并通过“质”的提升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胜,必须以现实为基础,着手于改善日益偏离正轨的高三语文教学模式。

一、高三语文复习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语文作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培养以及品德素质的形成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语文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考试科目之一,在达成情感教育目标以外,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高考成绩。然而,高三语文复习课堂的现状却令人堪忧。首先,经过前两年的语文学习积累,学生需复习的语文知识已经形成一个“点多、线长、面广”的体系,繁重的复习任务使得学生在复习课上出现倦怠、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影响复习的质量和效率;其次,由于高三语文复习内容较为稳定,无更多新鲜知识的讲解和教学,教师既没有形成“复习教学创新”的理念,也没有在课堂上采取更多教学策略,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另外,高三阶段的教师和学生都较易在“分数”与“知识”两者的把控中失衡,过于重视“高分套路”教学以及极端追求新知识,在高三语文复习阶段均属于不明智的行为。以上现象在当前高三语文复习课上较为普遍,在降低语文课堂活力的同时,也对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二、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课活力的有效应对之策

针对以上总结的几方面问题,笔者经过思考和分析,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几方面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课活力的有效应对策略,具体如下。

1.“重体验,轻任务”,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

高三语文复习课堂内容一般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巩固、古代文言诗词识记、阅读理解能力锻炼以及写作技巧和能力培养等;且每个部分均包括大量的分支知识体系,学生在复习时容易产生期望效能降低的现象。对此,教师可在复习课堂上走“重体验,轻任务”的教学风格,通过灵活转换复习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时,可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提升课堂活力。例如,为提高学生“词语字形辨别”类题目的答题准确率,教师可在复习课前先使学生在10分钟内快速浏览已经学过的100个常考易错字形,如“玷污”“娇生惯养”“严厉”等;将学生分为若干竞赛小组,每一回合均由一名学生代表参加;利用投影仪等教学设备重现100个常考易错字形,平均每回合20个字形;计算每组学生完成100个字形辨认任务的时间,并对其正确率进行总结。该竞赛式的复习方法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课堂活动掌控能力,可在提高学生对零散基础知识的记忆水平基础上提升课堂活力。

2.着眼于教学创新,先提质,再提量

“题海战术”是多年来高考备战过程中永不褪色的战略之一,但“提量”策略的盲目实施极易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走出传统的“高三教学模式”,重新着眼于教学创新,做到保证复习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理性应用“题海战术”。

同样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在阅读理解的复习教学课程中,教师可对短文阅读的方法、思考框架、答题思路等模式进行创新。在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部分中,通常要求学生先进行问题的初步浏览,并在文中做好问题的定位标记,然后阅读文章,分析问题。而在复习课上,教师可采用“术业有专攻”策略,在多篇现代文阅读中提取相似段落,并针对段落进行常考题型设计,使学生通过快速段落阅读进行答题,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思路建构答题的准确性。在确保学生段落阅读答题质量的基础上,再合理实施“题海战术”,从而达到复习目的。

3.合理避开“套路教学”,重回素质教育正轨

“套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作为高考学生的备战利器,然而,教师一旦将“套路”以原本的形式授予学生,则将导致“教”与“学”均误入歧途的局面。因此,教师应采取“合理避开套路教学”的策略,在保证高三语文复习效果的同时,重回素质教育正轨。

篇4

关键词:高三 语文复习课 活力

究竟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给复习课插上一双轻灵的翅膀呢?就此,我谈一下自己浅薄的想法:

一、在上课方式上翻新

过去,我常常抱怨学生没规矩,知道上课时间到了、看到老师来了还不愿静下来准备上课,可转念一想:有的学生固然不好,需要教育、管理和约束,而我这个为师者自身是不是也有原因呢?

做得对不等于做得好。不顾学生的需要与感受,孤立地准备一节又一节的“好”课,只考虑自己如何抓紧时间完成一个又一个复习、训练任务,天天老面孔、老服装、老腔调、老花样,当然令有些学生不愿上课而宁愿抓紧时间与同学再打闹一下、再说上一句闲话。我想到,再美的歌曲也不能老听,再香的菜肴总会吃厌,再好的地方也不能老呆在其中不出去逛逛。人人需要得到及时调节。同样的道理,再好的课堂模式也要准备有多种变换方式以供交替使用。比如导入环节,假如前一次课是以严肃性的提问导入的,这一次课就可考虑换用融知识与活动为一体的比赛法导入;昨天用的是有声语言引人入胜地导入,今天就可尝试以无声的板书呈现错句、错题吸引学生眼球;大部分时候用生动直观、容量较大的课件导入,偶尔也别忘了用用传统的朗读、背诵、默写检查法开始,尽管有时只是来得及讲究一下方式上的翻新,我感觉复习效果也会大有改观。

二、在上课方法上创新

必修和选修内容全部教完后,没有了真正新鲜的教学内容,平时学习本来就已经很不错的学生容易因此不知不觉地厌烦老师对知识的重复再现,老师如果不能察觉并关注这部分水平较高学生的期望与需求,他们也会一反常态、出乎意料地出点“乱子”。我的做法是:

1、“我来做老师”。请学生尝试做小老师,复习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讲评试卷的时候可以在课上随机让学生来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学习习惯差的学生也起到了督促的作用。

2、“课前三分钟演讲”。演讲的题材不限,但必须积极健康,要脱稿演讲而且时间严格控制在三分钟以内。课前三分钟演讲,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发挥。从标题拟定、题材翻新、素材积累,到成语故事、诗歌鉴赏,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学生们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为了吸引听众注意,各种各样的小花招更是层出不穷,令人耳目一新。

三、保证教学内容富含思考性

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仅停留在注重教学形式上的花样翻新,追求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学生并不对语文学习产生真正的热爱,往往会一味地跟着老师看热闹,好多人还是不会自己学习,永远依赖于教师这一拐杖。苏霍姆林斯曾说:“一个人到学校来,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因此我们主要的努力就不应用在记忆上,而应用在思考上。所以真正的学校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要教学目的也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现代教学的特点,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重要性。通过设计,使教学内容富有思考性,更能促使学生不知疲倦地沉浸在探索新知、追求能力及品位新提升的乐趣中。

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总结语言现象,探寻语言规律

要想使复习课真正不令人厌倦,就首先要让学生思考、理解复习活动的重大意义。我指导学生,复习不是枯燥的重复,而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将平时零散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将淡忘的知识熟练化,补齐所缺的知识使自己全面化;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归纳、总结、提炼语文语言现象,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则、规律,然后顺应规律、利用规律,创造言语,表达感情,描述生活,描述世界;高考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处处有考场,要通过研究考试题型,总结应对策略,加强专题训练,勇敢接受人生这一搏的考验,学会准确化、系统化掌握知识,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

篇5

一、运用幽默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类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也往往是学习的先导。 高三语文复习课多以知识讲解和训练为主,内容枯燥,形式单调,难以唤起学生的热情。而幽默犹如添加剂,它能为课堂增添活力,驱除枯燥;幽默更如催化剂,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兴趣盎然,欲罢不能。富含知识和情趣的幽默,还能使学生大脑两半球协同活动,促进学生智慧及潜能的充分发挥,活跃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厌倦情绪时,穿插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幽默,不无裨益。如在梳理成语误用类型时,为了避免内容枯燥,我用了一个小幽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先说:“同学们,我们不能滥用成语,不然就会闹出笑话。”接着,我说:“有一个小学生给爸爸写信说:‘我最亲密无间的爸爸:您好!最近身体是否健壮如牛?工作是否蒸蒸日上?我现在正奋不顾身地学习。前天,老师表扬了我的丰功伟绩……’”学生听后不禁捧腹大笑,丝毫没有枯燥之感,并且整节课都表现出兴致勃勃,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样子,效果很好。

二、创设成功机会,树立学生信心

成功不仅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满足愉悦的感觉,还会给学生带来一股前进的动力。只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尝到成功的甜头,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被唤起,学习动力就会被激发,自信心就会得到增强。而信心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是学生学习取得成功的最为重要的主观因素。学生只有对学习充满了信心,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关知识的学习。高三学生要面对较多的考试,面临较重要的高考,他们更需要应对各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因而,适当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的信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中,当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我们不妨给学生作适当的提示,引导他们到达成功的彼岸。如在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时,有学生答不出“单于愈益欲降之”(《苏武传》)中“降”的用法,我便一步一步诱导他:“‘降’一般解作什么意思?”“谁投降?”“谁使谁投降?”“主语使宾语做某事,这是什么用法?”在我耐心的诱导下,他最后明白“降”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因为这一机会的创设,让他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为他树立了学习的信心,所以他在此后的课堂学习中也表现得异常的积极。

三、设置感人情境,拨动学生心弦

情境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它能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各个环节。高三学生要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巨大的高考压力,在学习中难免会产生疲倦的感觉。而一个动人的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往往能降低他们学习的疲劳程度,使他们在繁重的学习中保持充沛的精力。我们可以运用播放音乐、扮演角色、展现实物、再现图画、联系生活等手段去创设扣人心弦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活力。如在复习语言表达得体时,我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日常生活中语言表达不得体的现象并作简要分析。一位学生说:“有个同学祝一位九十多岁的女老师青春靓丽!这位同学说话不注意对象,应将‘青春靓丽’改成‘寿比南山’。”另一位学生说:“某人与朋友约定时说:‘我明天去你家探望你,希望你在家恭候我。’此人说话不注意谦敬,应该将‘恭候’改成‘等候’。”……由于创设的情境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易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都踊跃发言,并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相关知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竞争大赛,满足学生需要

布鲁纳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有竞争,才让学生感到刺激;有竞争,才有进步。美国学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也指出竞争能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并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众多学生都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及较明显的好胜心理。高三学生面临着竞争激烈的高考,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理就更为突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顺应学生心理,丰富语文课堂,开展各种各样的竞争大赛,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开展个人间或小组间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很多学生都觉得名句名篇的背诵容易默写难,他们能把名篇名句背得滚瓜烂熟,但默写时却错字百出,因而他们对名篇名句默写已失去了兴趣。于是,我便模仿汉字听写大赛。针对错字,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听写比赛,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在黑板上进行听写。听写完毕后,我首先引导学生改正各选手所写的字,然后让学生评出错字最少(或全对)的小组为“最强组”,并对其作一定的奖励。由于学生感到刺激,他们都非常投入,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五、组织课堂讨论,发掘学生潜能

篇6

连续几年担任高三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接手一个新班时,发现很多学生作文基础较薄弱,并且总有写作畏难情绪,有时800字的作文都写不完。另外学生分析素材、充实文章的能力也不强。经过摸索,笔者采用 “时事评论”进行片段作文教学,高三开学初的作文训练只要求学生写300字的段落作文,就一则时事素材提出一种观点并发表评论。经过多次训练,我又把时事评论的写作同课前三分钟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轮流在课堂上做“新闻主播”,每天一期。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包括提炼观点、积累素材、磨练思维、学会分析等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课堂演讲能力。

1.提前布置,确定内容。新闻播报的内容是一则时事评论。区别于一般的新闻主播,笔者要求学生不能只播报新闻素材,而且要有观点、有阐释、有分析、有结论,播报内容的格式要符合规范的议论文主体段落写作模式,字数350左右。不搞突然袭击,按座次表轮流进行,可提前准备并经老师面批。

2.充分准备,说话流利。要求脱稿,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记诵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背诵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每一次背诵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提高的过程,自己思考过、播报过的素材即使到了考场也不会因为紧张而忘记。 在讲的时候要求做到语言流利、普通话标准,同时要求站在台上时仪态大方、声音洪亮。

3.同学简评,指出优劣。教师教会学生评价他人是很重要的,我们的点评以鼓励、提出建议为主,并由评委当场给主播打分。由于大多数孩子都是敏感、自尊心强的,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认可和表扬,所以教师要引导全班同学学会点评。对于成功者进行充分地肯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欲望。对于不太成功的演讲,要善于从“不成功”中发现闪光点:如所选内容与众不同,分析精辟,字里行间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声音响亮,普通话标准……让主播体会到了小小的鼓励,使其对下一次课堂主播活动充满渴望。当然,对学生存在的较为明显的不足,师生应及时婉转指正,能让学生在尊重中成长,在感激中进步。 评价时关注点要全面,可以从内容出发进行评价,也可以补充和文中内容相关的人事物或者文章,还可以就评委的点评进行评价,不拘一格。

4.修改誊抄,记录保存。播报后的稿子再经修改后由主播本人誊抄在一个专用的“课堂主播实录”笔记本上,在全班公开交流,并每月一次同兄弟班交流。

课堂主播活动是对传统课前三分钟的崭新改变,如何使这一活动充满生动的、持久的魅力,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找到这个连接点,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教师若能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自然地融进课堂主播活动当中,相信它会给课堂主播活动注入更大的活力,让学生表演地更加精彩。

附录(主播稿一则):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体验语言;设置问题;口语交际

小学语文绝不是通常我们说的背背句子,记记生词,那样的流程是教师的天堂,学生的地狱。小学生多以形象认知为主,不符合他们认知情趣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徒劳无功的。实际上即便是小学语文知识涵盖面也是比较广的,课堂时间就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如果我们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互动的学习情趣,而是进行填鸭式被动灌输,那肯定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鉴于此,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革新教育理念,还原学生的主体的地位,进而结合他们的实际认知,设定符合他们认知和发展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驱动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知识,最终迁移知识,生成技能。下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撷取三点高效课堂必备环节进行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一、注重语文阅读,引导体味语言

阅读属于信息的输入范畴,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体验语言魅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引导学生领略大家风采,学习写作技巧的重要方法,它还可以让学生体验语言、体味情感,有效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语文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体味文字所描摹的情感,体验语言的魅力。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先给学生进行阅读示范,通过示范,让孩子们掌握有感情地朗诵文本的技巧,以期更好地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字的描摹技巧。

这里,我们拿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这篇文章描写细致精彩,让人彷佛置身于情境。所以笔者设计的通过“读、找、思、品、诵”的流程和方法来引导学生精读文本,感受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特色和魅力。在阅读过程中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边读边想,通过优美的文字描述来完成小兴安岭精美的画面;也可以通过激情朗读,感悟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总之,对于这样经典的文本,我们就要指导学生精细地读,认真地想,才能读出情感,走进作者的心灵,从而潜移默化生成能力。

二、设计问题肯綮,牵引探索学习

问题是启发和驱动学生探索认知的发条。老师讲学生听的私塾式语文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因此我们就要抓住关键问题,参照同学们的实际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可持续发展的符合学生认知的关键问题,以此来引导和启发同学们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并以此来感知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探究学习本质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不仅有利于同学们的深化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同学们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例如,我们在学习《矛和盾的集合》时,就可以通过设问来引导同学们认知知识:同学们,坦克怎样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我们身边还有什么工具同时具有两种优点?在我的诱导和鼓励下同学们打开了思路,经过短暂的讨论和交流,他们想到了装有橡皮的铅笔,一面可以写一面可以擦。如此设计的自主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为丰富学生的认知情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拓其创新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注重口语训练,强化写作指导

口语和写作都是信息的输出。以往传统教材中,只是强调对学生说话训练,通常是安排在看图说话方面。而新课改后把这一内容整改为口语训练板块,不仅仅是看图说话,而还要交流、交际,这是一个大的飞跃,由单方面的训练说、写,到全体学生参与的独自或互相间的交流和沟通。这一转变更加强调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更加重视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提高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意识,利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写作能力是语文学习更高层次的要求。同学们只有多练多写,才能提升自己驾轻就熟轻松准确用文字表达自己思想和见解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际中注意寻找机会,见缝插针,为同学们提供练笔的机会。“西师”版教材诠选的文章都是名家经典范例,从语句章法,到文采铺渲,从立意取材,到情感交融都能体现名家们的匠心所在。这就给我们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描摹名家的写物技巧,感受名家的情感表达方式奠定了基础,然后教师这时可因势利导,使学生情发而辞动,最终落笔生花,将自己所见、所感诉诸笔端。

上面是笔者参照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中撷取的几点高效课堂教学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只参照他人的理论解说,而是要立足自己的班级实情,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充分挖掘文本内容,并以此将语文课堂打造成提升和展现小学生能力的舞台,让孩子们在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堂探索中,充分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挖掘自己的潜能。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激活课堂氛围,启动学生自主探索的法门,达成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8

一、在家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预习其实是个繁重的任务,但是有些学生并没有把预习的真正含义弄明白,一直停留在最初步的认识上。不少家长总以为书本上的内容老师上课都会讲,预习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这种理解让学生在观念里对预习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从而表现在实际行动上也是大而化之。对于预习,首先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应该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其次应掌握正确的方法来加强预习的力度,让预习真正为有效课堂服务。在开学初,我已经针对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预习的方案:⑴课文至少读五遍,个别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稍有增加;⑵生字按笔顺描红,并写出生字的部首和音序;⑶给生字组词,每个至少选择三个较好的词语;⑷留意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做上标记,以便上课加强记忆。千万不能小看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它们之间都是相互牵连的,相互渗透的,而又层层递进的。小学一、二年级重在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识字能力,课文的朗读至关重要,而且选入的课文都是益于学生积累的,丰富学生词汇的,增强学生语感的文章,学生只有靠在家的多读才能形成自己的认识。之所以要强调按笔顺描红,其意图也是从学生出发,学生很容易受第一感觉的引导,如果学生在一开始接触这个字时就产生了错误的认识,那再靠老师的纠正就很难一下子改正,由于是在家预习,还可能会受到家长写字时的一些错误引导,所以家长也应该对预习重视起来,千万别因自己的一时疏忽而对孩子的识字造成不必要的隐忧。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自觉性和主动性都还没有完全养成,预习需要家长在家不断的督促和指导,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的主人。

二、课堂阅读和习作,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是教师关注和头痛的问题。杜甫这位诗圣一生也是博览群书,所以他总结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体会。为让学生多读,我把自己手中的书报、杂志、作文选交给学生。再者就是让学生有好的阅读习惯,即让学生学会“神读”,神读它包含平心静气、凝神静思,体会文章中心的阅读。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养成喜爱、平静心态、边读边想,我总是说自身的阅读体会,声情并茂地为学生朗读优秀作品,谈阅读理解。每周有段时间让学生静静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让学生能走进文章中与作品中的人物感同身受。对写景的文章,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养成了这样的阅读习惯,就能乐此不疲,从而提高阅读水平。说写结合,说为写的先导。小学生作文写的是生活见闻及心中的感想。想和写之间有一个过程,口头作文能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因为说话是写话的基础,写话是说话的延伸和发展。只有会说,方能写好。因此,作文教学从“说”入手,既能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是写学生们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我们尝试从学生爱玩的游戏中选择一种入手引导他们作文。上课前教者来到教室,兴高采烈的对学生说:“我们马上到操场集合,做游戏。你们最喜欢什么游戏?”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学生们立刻欢呼雀跃地来到操场。游戏前,同学们自由组合3个小队,并推选出“老鹰”和“小鸡”,各小队按序号轮流上场,没上场的要仔细观察上场的同学,留心他们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等,其中感觉最有趣的和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同学。游戏时,全班同学兴趣盎然,手舞足蹈,欢叫声此起彼伏。游戏结束时,我趁着同学们余兴未了,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由于他们全程参与,个个争先恐后地述说。有的说:“芳芳的‘母鸡’当得最好,她总是能巧妙的躲过‘老鹰’的追赶,让她的‘孩子’安全到家。”也有的说:“强强的‘老鹰’当的才有趣呢!他总是用一些滑稽的动作和逗笑的话来迷惑‘鸡妈妈’,让‘鸡妈妈’放松警惕,他就趁机捉住了小鸡。”还有的孩子说:“我在游戏时可紧张了,害怕被‘老鹰’捉住,我就在后面东躲,幸好没被抓到。”……学生们一个比一个说得精彩,博得阵阵掌声。看到还有许多孩子想说,教者便让他们在小组内自由交流。然后,再让学生写下来。这次习作,学生从“做”到“说”再到“写”的全过程,都倾注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所以,其乐无穷,越说越兴奋,越写越有劲。

篇9

一、课堂整体评价

1.精讲精练。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和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特点、作用、手法深入讲解,以学生当堂做高考典型例题训练为主。

2.考题精选。从三道近年高考典型例题入手,学生以练为主,让学生当场写,组织答案,当场陈述答案,教师分析评价。

3.以学为主。这里的“学”不仅是以学生为主的意思,而且是指学到知识培养能力为主的意思。

二、课后听课反思

1.高三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少而精。特级教师的课堂是回归本真的,回想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是高三教学中,总想着一堂课多讲一点,多教一点,总想着一堂课能让学生学到多一点知识,把每一个考点的每个答题层面都完完整整地教给学生,生怕有什么遗漏。殊不知,这样往往事倍功半,灌输得很多,学生听得很多,记得的却很少。

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每道精选例题的讲解都是请学生当堂完成,现场说出自己所整理的答案,不怕学生说错,不怕听不到标准答案。想想自己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有一种强烈的心理预期,希望学生说出来的最好是标准答案,没有意识到语文、语言、试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时候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往往学生的答案更精彩。反观自己的教学总是在心理上对标准答案过于期待,是一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只注重自己的教学结果,忽略学生听课的实际效果。

2.高三语文课堂“讲得少、学得多”是一种境界。教师要讲得少,因为教师是整个课堂的驾驭者,是掌舵人。知识是死的,常见的“环境描写”方法、特点、作用,前人都已整理得很完备了,参考书上所见都是。我们不是要照本宣科,而是要让位于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自己在之前的教学中,只会按经验主义,只想让学生牢记专业术语等死知识,实际上真正考场上学生并不能对号入座,准确定位,实际做题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只掌握点点皮毛,并没有掌握真正的做题方法,不知道答案在何处寻,如何筛选和概括。在王老师的这堂课上,通过例题分析,王老师询问学生在做“环境描写”类题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学生通过做题,发现入门之道:寻找关键词,学会分类别,注意集中的语段等。这里的“道”是学生亲身实践得来,不是教师灌输来的。教师没有授之以“鱼”,只是授之以“渔”。

3.高三语文课堂可以有效利用所谓的参考答案。现在的信息如此发达,参考答案不再是开启作业的金钥匙,参考答案不再是神秘的东西,也可以放在学生身边正确使用。这里可以适当运用“拿来主义”,不要仅局限于“对一对”、“看一看”。自己平时总想着把学生手头的参考资料收上,束之高阁,王老师的课堂上,每讲完一题,就请学生将答案翻开和自己写的内容进行对比,看看是不是只关注概念,有没有展开分析,自己的表述与参考答案相比有哪些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丢分。不是让学生学会背诵答案,而是学会分析、学会判断。让学生正确领会出题者的命题意图和解题思路,并分析答案的逻辑顺序,先回答什么,再回答什么,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好“拿来主义”。

三、本节课得到的启发

1.高三的语文课堂,教学仍然要坚持以“学”为主、学生以“练”为主的生态模式。高三课堂仍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在“学”中“练”,在“练”中“学”。考虑到语文的学科特点,考虑到高三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加强练习是很有必要的。语文课的课堂效率,不是看你完成多少典型例题,学会几种答题模式,提升解题能力才是关键。

2.高三的语文课堂,教师仍然要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课堂教学,教师不是凌驾于学生思维之上,而是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时的实际状态,及时跟进。课堂上,学生将在实际做题时遇到“愤”和“悱”的状态,如在本节课中,分析概括环境特点题时,如何从字里行间寻得景物特点是个难点,王老师带着学生原汁原味地读,找出关键的几处再读,特别指出几个关键词品读,答案呼之欲出。教师既要循循善诱,又要善于启发,根据本段教学重点,根据课堂实际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现场反应巧妙点拨。教师的点拨是带有启发性的,教师的点拨是恰到好处的,有的放矢,举一反三,教师启而得法,学生有感而发,这是考验教师能力之处。

3.高三的语文课堂,教学安排上可以“先学后教,以学促教”。在设计教学步骤上,高三语文教师“教”的内容、“教”的时间,“教”的方式都是值得研究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发现问题,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内容是既定的,时间是现场的,方式是灵活多变的。授课内容的讲解要根据实际教学效果进行调整。教师的教是现场的,情况一:高估实际效果。一个问题的提出,自己的期望值本来很高,实际可能出现冷场,自己预先认为答案很容易,而学生在问题解决时可能会无从下手。情况二,低估学生的能力。难点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有能力解决。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转变观念,前期备课中不再仅仅关注今天这堂课给学生讲哪些知识点,介绍哪几种方法和答题模式,而是更多地考虑情境教学,多考虑会出现的情况,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篇10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1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化

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学习动机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讲求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够集中精力,坚韧不拔地探索下去,并能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

1.1 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的语文教学语言

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要求语文教师讲课时发音要正确,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用普通话;要求围绕中心,句句紧扣,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求遵循规律,论证严密,立论有据,不以偏概全。语文教学语言的准确,要求语文教师选字用词要科学无误,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两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和准确,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规范准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之,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或障碍,妨碍学习的顺利进行。

1.2 充满情感、富有节奏感的语文教学语言

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是指语文教师在深刻体会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文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是指由语文教师内心的情感引起语言快慢急缓的变化,并和语言的轻重强弱、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不能随意而发,也绝非矫揉造作,一定要依据语文教材的内容,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同样,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也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控制和调节,不能为了节奏而节奏。快慢得当、轻重有度、张弛适宜的节奏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启发性的教学目的。

1.3 含蓄幽默,耐人寻味的语文教学语言

语文教学语言的含蓄,指的是含而不露,语文教师只引导思路而不告诉结论,不讲本意而进行烘托和暗示,让学生思而得之。语文教学语言的幽默,是指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科学规范的前提下,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讲授富有启发性。含蓄幽默的语文教学语言是耐人寻味的,它能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去丰富和补充语文教学内容。

2 采用多元化教学,激活语文课堂

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式、讨论式、座谈式、演讲式、辩论式、表演式、游戏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各种形式又可以灵活多样,如问答式可采用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等形式;演讲式可以分组演讲,也可以进行演讲比赛。总之,各种形式的运用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广泛参与。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课程与科学技术的整合使得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学生可以借助软件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让实物投影、电视、电影、电脑等进入课堂,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联想、创新,丰富积累,提高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使语文学习丰富、生动起来;能够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能够实现语文跨学科教学的理想。这一切就需要语文教师明确教学目的,巧妙地设计课件,适当地运用课件。

音乐能抒感,陶冶情操,在语文教学中,适时的、优美的音乐,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也可以积极地把冥想、思维导图等“友善用脑”的理念融进语文课堂教学中。

3 把“意外”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篇11

一、教学起点的设定应克服盲目性

教学起点是教师教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学的出发点,它是建立在教师课前对学生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发展可能的预测之上的。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洞察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愿望,才能准确地把握好教学的真实起点,使教学有的放矢。

案例:二年级上册《青松》一课的导入。

这是写的一首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执教者在揭题以后说:“题目如文章的眼睛,读了题目,小朋友知道了什么?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孩子除了说出知道这首诗写的是青松以外,就说不出其他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接下来该老师又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了不少问题,其中有一个孩子提出:“青松是什么? ”执教者可能觉得这个问题有些离谱,所以处理也是以简要的介绍一带而过。其实这不是一个离谱的问题,而是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它也不是一个个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因为在接下去的教学中,不少学生在理解“要知松高洁”时,一会儿把青松说成能开花的植物,在来年春天雪化后开出了美丽的花朵;一会儿又把青松说成了小动物。这使我们意识到,二年级的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城镇的二年级学生,他们学习这首诗的起点应该是认识“青松”,不然,对于诗句的理解根本无从谈起。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对教学起点的设定不能想当然,需要我们走近学生,了解学情,洞察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认为,这首诗的教学导入可作这样的修正:揭题之后,出示图片,指出:这就是青松,它高大挺拔,虽然没有艳丽的花朵和芳香的果实,却四季常青,在山上、公园、校园,我们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

二、教学姿态的选择应超越浅层次

在许多课上,我们都发现小学生受年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影响,很多时候他们的需要仅停留在一些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如果停留在这种浅层次上,那么教学的进程、目标都无法完成,学生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此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超越浅层次的感性认识,实现生命个体的成长发展。案例:四年级上册《诚实与信任》的阅读理解。“快到家时,汽车刚从快车道进入慢车道,便听到“咔嚓”一声。我以为汽车出了故障,赶快停了车。一检查,发现右侧的反光镜碎了。我往回走了五六十米,看见一辆小红车停靠在路边,左侧的反光镜也碎了。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责任应该在我。

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执教者首先让学生自读以上段落,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的感受都是文中的“我”很诚实。其实,这是不言而喻的,不管学生是否深入地读了课文,都不难得出这个答案。此时,执教者并没有满足于学生这样浅层次的理解,而是进一步追问:“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文中‘我’的诚实。那么,你读懂了这种诚实吗?你感觉到了这里‘诚实’的分量了吗?这是一种怎样的诚实?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读出了这份“诚实”是无人监管情况下的一种自觉、自律。教师相机把这种“诚实”概括为古人所说的“慎独”,由此真正丰富了“诚实”的内涵。

三、教学设计的改进应走向灵动怎样的教学设计决定怎样的课堂实施。因此,在备课时,我们必须突破习惯性思维和固有经验,考虑怎么教的问题。作教学设计应反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学生会有什么样的答案,从而使教学设计得到优化。

案例:一年级上册《家》的教学设计。

在一次低年级段语文会课活动中,执教者上课内容都是一年级上册的《家》:“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 ”在对此段的理解上三个执教者分别作了这样的设计:

设计一:为什么说蓝天是白云的家?为什么说树林是小鸟的家?为什么说小河是鱼儿的家?为什么说泥土是种

子的家?(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很难应答。)

设计二:出示插图,读读想想: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在家里干什么?(学生对小鸟和鱼儿这两种事物交流热烈,而对另两种则没有精彩的发言。)

设计三:

师:(出示图片)“蓝天是白云的家。”看,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它们有的像――

有的像――还有的像――

(学生自由接答。)

师:这些美丽的云朵有时静,有时动,一会儿聚拢,一会

几分开,它们仿佛在做什么?

生:散步、游戏、睡觉……

师:是啊,蓝天就是他们舒适的家。

师:“小河是鱼几的家。”如果你是一条小鱼,你会在河

里干什么?

(学生自由接答。)

师:我们学过一首诗《江南》,一起来背一背,演一演,好吗?

(师生背诵、表演。)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来读句子。

师:(播放乌叫声)“树林是小鸟的家。”听,小乌在说什么?

(学生回答略。)

师:多么快乐的家啊!

师:(播放视频:种子破土而出,萌芽、抽叶、开花、结

果……)“泥土是种子的家。”种子会对泥土说什么?

(学生回答略。)

师:土地就是种子温暖的家啊!

篇12

“三分靠教,七分靠管”这一直是我奉行的教学准则,这是我从十年的教学中深刻体会。这告诉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比单纯的教学更重要。“管理”,不是单纯的管理和说教,“管理”的精髓是引导,引导学生合理的安排时间学习,使他们有激情,有活力,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更好的培养自己的语文兴趣和有效提高语文成绩。

那么如何切实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战能力和水平呢?如何让学生有成效的进行高考语文复习呢?

一、加重考试频率是错误的选择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高考制度的延续下,这个被奉行了多年的“魔咒”今天仍在重演。高考,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高三进行大剂量高强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试来督促学生,从考试当中可以检验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出现的问题,从而加以总结更好的完善以后的教学。这种意图很好,出发点也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了,但这种给师生加重负担的考试,既没有科学性,又没有实际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很好的预期效果,所以注定是个错误的选择。

高中语文教学成绩与考试频率不形成正比关系。一味的增加考试的数量是不能保证质量的,数量的累加不一定就形成质的飞跃。语文是一门语言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学科,“语文天生重要”这是其它学科不能匹及的,高中语文大纲中要求学生“读、写、听”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考试训练提高的,而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理解”“领悟”是必须通过学生慢慢理解和体验得知的,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这样频繁的考试不但激起不了学生们的斗志,反而让学生们更加的反感,真是徒劳无功,白白的浪费时间。

生心理需要的规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学生乐意学,主动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享受语文教学的快乐。

二、强化管理,着重方法指导

对于高中教学工作而言,我们面对是年龄偏大学生,但他们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还不是很成熟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和生活中多加管理和指导,从而促进他们更快的进步。“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管出来的”这是我一直奉行的准则,作为教师重要的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放弃蛮干的思想,尝试着从管理当中追求效益,从指Х椒ㄊ栈癯删停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可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一味的“填鸭式”教育,认为把知识毫无遗漏的传授给学生就是最大的成功。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已经是“喧宾夺主”了,再加上无休止的高强度的训练,留给学生的只能是盲目的适从,在这种心理下,学生找不到激情和快乐,更体会不到考试带来的成功感。学生只能是浑浑噩噩的度过难熬的高中生活,带给他们的不是美好的回忆,而是痛苦的回忆。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宽松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自主的掌控时间;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

三、让教师有成就感,让学生有成功感

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让让教师有成就感,让学生有成功感。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是降低考试的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由此减轻老师的负担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高三的教学负担本来就很重,再加之频繁的高强度的考试训练,让老师们常常是顾此失彼,焦头烂额,效率大大的降低。教师们在高中教学中得不到快乐,更谈不及到成就感。这样做消耗了教师的热情,降低了教学质量,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功感,因为大规模频繁的考试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异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降低高中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只有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才利于我们发现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提高他们自身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我们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解,不是对知识讲解的面面俱到,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意义的指导和管理。是给学生留出自主时间,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放弃“老、陈、旧”的思想,不要盲目的考试和频繁的考试,真正做到“精考精练”。语文教师要实现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首先要从真正意义上把自主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其次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只有学生有了自由的独立的思考空间,他们才会觉得只有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才会学的更快乐,更充实,更有意义。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教师也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教与学只有相互促进,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把学生在平时课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设计到考试训练当中。这样学生会觉得在考试训练和课堂是分不开的,也让学生明白只有在课堂上认真思考自主学习才能在考试中轻松自如。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就会随之而来。

篇13

1. 课堂中悬念的设立 在新课开始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可以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听课热情的目的。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激烈的或矛盾冲突到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就突然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人胃口,让人欲罢不能,于是就盼着听下一回。其实,无论是说书,还是侦探小说,让人不肯释手的原因,就是设有悬念。所以,教师在开课之时,巧设悬念,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不仅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对提高老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悬念只是为创造一种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设,其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引到将要讲授的课本知识上来。倘若学生对悬念本身的兴趣超过了课本知识,那么这样的悬念就成了真正的“悬念”了。因此,制造悬念不是故弄玄虚,既不能频繁使用,也不能悬而不解。应在适当的时候解开悬念,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也使课堂前后内容互相照应,不要出现悬念与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而且,设置悬念要难易适当,使学生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要跟学生的实际、情绪相配,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和好奇感,在情绪饱满的状态下,引导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2.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在写作或解决其他学习问题时,从常人难以想象的角度切入是出彩的一个重要捷径。

传统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顽固的思维定式,教师成为搬运工,把教材教参当作“权威”,直接搬进课堂,生硬地让学生接受。教材上怎么说,教师就怎么说,学生也必须遵守。这种严格、保守的教学方法残酷地禁锢了学生美好的想象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思维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每天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行。学生的循规蹈矩使他们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学习效率必然也低。

教育改革的首要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教育不是工业化生产,学生也不是流水线上的母鸡,统一吃食,统一下蛋。要打破禁锢,还学生一个自由的思想,让学生的思绪能够海阔天空,百花齐放!

那么逆向思维,敢于说“不”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辅导学生作文时,不要替学生审题立意,而应任他们天马行空,并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方式、独立见解、个性特点等,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说“不”,学生面对书本和教师很少敢说“不”,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信学生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思考方式。例如,可以先让调皮些却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尝试说“不”,然后带动那些谨慎却有自己思想的学生说“不”,在这样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表现欲会越来越强,他们会自发地讨论交流,甚至在相互交流中迸发出奇思妙想。这样活跃的课堂氛围,即使学生对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学生的个性特长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教师也能在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教学的愉悦。

当然,逆向思维说“不”的目的不是鼓动学生们猎奇,不是乱发议论,也不是任何情况都通用,它要求论之有理,述之有据,要有说服力,这样才能达到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的目的。

3. 课堂环境的转变 试想一下,从炎热的大马路上走到通风的过道,当时的你,会是种什么样的心情呢?高兴?凉爽?总之是别有一番风味。可见环境对人的心情的影响是多么的大。

三尺讲台,一本正经的老师,一列列整齐的桌椅,一个个正襟危坐的学生,这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课堂环境。在我们传统的课桌椅“秧田式”排列法的环境里,坐在前排和中间的学生,由于与老师之间的空间距离较短,心理距离也较短,这些学生往往能更多地得到老师的注意,上课的注意力更集中,热情也更高。而坐在后排的学生,由于与老师的空间距离较远,因而心理距离也相对较长,老师的精力有时顾忌不到,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也相对消极些,有的表现出对自己获得得学习上的成就缺乏信心。因此,有经验的老师,也会对有限的教室环境做个小变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

可以改变课桌椅排法,改变讲台及学生的听讲方向,或者改变教室某个角落的摆设等。例如在讲台上放盆盆栽的装饰花木等美化教室,调节教室色彩。事实证明方法很有效,学生们很喜欢上这堂课,因为这将一切变得那么与众不同。

篇14

一、重新认识早读课。

早读是学生每天接触语文的第一时段。如果早读气氛沉闷、内容单一、形式枯燥,无疑将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有效的朗读可以激发兴趣,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渴望和热情。正在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尤其需要用好早读课。早读课也是完整的课。把早读课当作真正意义上的一堂课去对待。

二、拟定高三早读课的篇章。

高考考试要求决定了高三的语文早读课以高考考点为中心,系统安排早读内容,同时兼顾考点复习。初进高三,我就把早读课内容纳入学期教学计划,有内容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早读,使每天早读课既能与课堂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又能有系统把握高考考点对应的知识。为了让早读课做到内容充实、目标明确,我拟定了早读的内容:

(一)古代散文篇。

《语文》(必修一――必修五)古代散文篇章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兰亭集序》、《赤壁赋》、《滕王阁序》、《陈情表》等,这些篇目涵盖高考文言文阅读的相关知识、名句名篇的识记和默写。

选修教材《古代散文和诗歌欣赏》中的篇章,如《阿房宫赋》、《项脊轩志》、《六国论》等。初中重点篇目,如《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这些文章都曾是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不管是文章的内容还是谋篇布局的结构,学生在作文中都有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文言文阅读是学生最头疼的,也是学生在考卷中最难得高分的。早读课上朗读文言文,朗读和识记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要实词和虚词的义项,文言文特殊句式,让学生能逐渐消除对文言文阅读的“畏惧”,逐渐形成文言文阅读的语感。这对学生考试时准确完成文言文阅读会有很大帮助。

(二)诗词篇。

《〈诗经〉两首》、《蜀道难》、《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雨巷》等诗词是必修教材朗读的重点篇章。

选修教材《古代散文和诗歌鉴赏》中的名篇,如《春江花月夜》、《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初中重点诗篇,如《爱莲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也是朗读的必选内容。

古诗鉴赏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我安排学生熟读古诗词,针对诗歌鉴赏考点,要求学生通过朗读,熟悉诗词常见意象、常见题材、常见表达技巧等,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鉴赏示例,学生在已有的鉴赏基础上体会感悟。日积月累,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三)语言基础知识篇。

“容易读错的多音字”“容易写错的成语”“常见易混形近词辨析”“容易理解错误的成语”“当代汉语出版物易写错的100字”等也是早读课的重要内容。高三前的暑假,我就开始收集近三年来的语文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等,将试题部分的基础知识字词、成语等相关内容以专题的形式整理好,在高三开学初期,再结合学生整理归纳的《语文》必修教材中的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成语的字音字形字义,把这些基础知识编辑成小册子,复印后分发给学生。“容易读错的多音字”“容易写错的成语”“常见易混形近词辨析”“容易理解错误的成语”也就成了每天早读课的必读内容。

(四)作文素材篇。

高三之初,我指导学生多方面寻找作文素材。从《语文》教材、“感动中国人物”中寻找。经过两周的积累,学生搜集到不少素材。这些作文素材有名家名篇,有人物事迹,有明星的风采,有市井小人物的普通生活,有视频短片中的文字材料……为了学生更有效的阅读和使用素材,我又指导学生筛选、整理,形成一套包括教材课文的、课外的,涉及不同人物的,包含不同视角的作文素材。这些素材让学生在早读课上获得了重要的作文信息。

学生的优秀作文,作文书上的优秀范文,这些都是早读课内容。要么投影在白板上,要么打印成资料分发到学生手上,利用早读时间朗读。学生能从中看到别家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

学生在课余阅读中发现的经典的文章,在师生交流探讨后,这些文章也复印,供所有的学生朗读和欣赏。

在我看来,作文素材、优秀作文、经典美文主要针对高考现代文阅读和作文设置。这些素材的积累不但能美化学生作文的语言和思想,还使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汲取文化营养,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采取多种形式朗读。

早读课20分钟的时间,好的组织方法,好的早读形式是体现早读课价值与吸引力的重要保障,是改变学生对早读误解的最佳时机。

有声有色的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感情。朗读教学的形式千课多种多样,如齐读,比赛读,自由读,接力读,分角色读等。各种形式的早读活动针对不同篇章、不同内容交叉进行,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早读活动中获得信息。无论学生以哪种形式参与朗读活动,都会直接轻获得知识,学生记忆深刻。

有了各种形式的早读活动,还需要指导学生把握早读的方法,早读不能一味大声朗读,需要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这样才能集中学生精力,才能获得高效朗读。如学生在记忆易错字时可以让学生听写:一部分学生读出来,一部分学生用笔写下来。听写,这种基础的方法,在高三语文备考中有很好的效果。

四、检测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