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范文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学神经科学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

篇1

关键词: 实习带教 临床实习 神经内科

教师作为一个教学模范,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具有极大影响,所以,选择合适的带教老师十分关键。

首先,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教学部门,精选带教老师。带教老师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充分地为学生释难解惑;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积极与学生交流,耐心地为学生讲解疑难问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体贴病人,认真细心,在实习带教过程中严格实行带教制度,言传身教,要先正己身,方可施教于人,做好医学典范;做到放手不放眼,让实习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临床案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临床知识。

其次,带教老师在课前应认真做足准备,理清思路,包括本节课的重难点、提前去病房选择典型病例、如何向学生展示诊断手法及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点。由于学生前期上过理论课,因此在授课时要力争做到内容简明扼要,概念准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有启发性,要使学生对疾病的临床表现有清楚的认识,注重知识点之间的鉴别和联系。课后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带教老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性地指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不足并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积极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相应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实现双向互动。在这样的环境下,更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生。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信心,带教老师应与时俱进,实现带教形式的多样化,如改变教学形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幻灯、视频、动画、情景模拟化学习、补充式回答法和形象教学法等,灵活生动地讲解枯燥的理论知识;或将理论与临床案例结合讲解,以实际事件为学生讲解知识难点,避免知识的生硬灌输;也可编写顺口溜等帮助学生记忆重难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对于学生来说,实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准确诊断疾病。临床思维是医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临床症状进行的诊断思考过程,即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患者为中心,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根据患者的症状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的过程。每天病例示教时,带教老师为学生详细讲解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然后布置相似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共同讨论,将课堂与实际结合,采用提问和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改进了思维方式,又实现了合作共进,引导学生更快地形成临床思维模式。此外,也可开展疑难病例小组讨论会,或者举办与神经内科相关的知识讲座,在学习的同时吸收新的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神经内科学抽象、复杂,极具科学性,带教老师应根据专业特点,结合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选择典型的依从性好的病例为学生示教。同时注重学生基本功的强化,如问诊技巧的培训,鼓励学生做体格检查并督促课后相互练习,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学生为实习带教中的主体,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门课程是否成功。

在第一堂课上,带教老师就应该为学生打下心理基础,介绍实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理论学习的区别,强调实习中的实际操作,但同时要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倡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提问。

此外,实习是一个严谨的事情,学生要注意实习阶段自身的形象和行为,不大声喧哗或聚集在走廊高声谈笑,不随便交谈病人隐私,不说不负责任的话;在与病人交谈时使用礼貌用语,给病人及家属亲切感和温馨感,提升病人对广大医护人员的好感与信心。同时,学生要采用适当的与病人交流的方式,使用文明用语,耐心与病人交流,不说容易引起误会的话语,认真为病人检查,不放过一丝小细节,尊重体谅病人,避免矛盾与摩擦,服务别人的同时学会保护自身利益。

另外,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要以学习为主,积极记好学习笔记,加强神经科基础理论的学习,加强神经科基本功的训练。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渐掌握临床思维模式,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问题,以专业人士的角度思考临床案例。总之,要做到巩固理论知识,坚持实践第一,全面占有资料,深入了解病人资料,作全方位思考。

综上,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对于刚开始接触临床的医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带教老师课前要充分准备,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病例教学中,令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临床带教质量。同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接受规范化的训练,针对性地进行临床思维能力训练,促进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医生。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向别人学习,向书本学习,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要善于总结,时常归纳重点,了解自己的不足。学生要意识到自身身份的改变,要以一个社会工作者的姿态迎接每一位病人,注意自身形象,营造温馨和谐的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艳玲,王英,张映琦,等.病例导入式教学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19(1):52.

篇2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衔接基础理论与临床实习的桥梁,对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医患交流能力、临床技能、临床意识等具有重要的作用[1]。神经内科临床见习在神经内科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向医生角色转变的必经历程。

我围绕临床见习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近几年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临床见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综合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

传统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以带教老师为中心,在查房时带教老师针对患者进行讲解,一般多无精心准备,讲解不系统;学生一味接受,不懂得融会贯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其学习热情削弱。

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可能对神经病学理论知识了解清晰,但面对具体病人时,由于缺乏临床经验,不能全面系统地收集病史材料,遇到病情复杂的病人更无所适从。

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实现从课堂思维方法向临床思维方法的转变,完成一个科学的临床思维过程。

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注重教学查房。

在教学中,以患者主诉作为临床思维的切入点,教会他们如何分析,如何鉴别。不能只停留在检查患者和更改医嘱的层面上,而应针对具体病人,从主诉、现病史讲起,结合专科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最后给出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意见;(2)积极参与病例讨论。鼓励学生参与病例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神经病学理论知识解释并解决临床问题,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

2.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医院、脱离病人,则很难掌握诊断、治疗与预防的知识和技能。神经内科临床见习与其他课程相比,最大特点是直观性与复杂性并存。

现代临床实践教学需要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先复习该堂临床见习课中要求的理论知识,带着理论知识观察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做到有放矢。围绕常见病的典型病例,从问诊开始,由教师指导书写病例,组织讨论,启发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教学意见[2]。

在实习教学中采用以提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加强了对该疾病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模拟临床实践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和发展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横向、纵向地联系起来[4]。

3.突出临床基本功训练

3.1神经系统查体。

神经系统查体是神经内科临床见习的较重要内容之一,内容较为复杂繁多。实习生需要严格训练,使医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各项基本技能神经系统疾病总是先定位后定性,而定位的第一步就是规范正确的神经系统查体,这有时甚至能直接帮助医生确定诊断。教师手把手纠正误,使实习生完全掌握后再独立操作,使学生树立信心,防止因过于紧张而造成操作失误。

3.2增强病历书写能力。

病历书写是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病例书写过程是以往所学疾病理论知识的回放,也是临床搜集资料的归纳。每个患者都有特殊性,病例分析就是一份病例的精华,是病历书写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优秀医师的基本功,在对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中应加以重视。

4.教学总结和评估

篇3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随着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动,类似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等与国贸有关的各类别、各层次专业都应运而生。然而,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真正从事与其本科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的,却少之又少,市场上出现了外贸行业迫切需要大批的专业国贸人才,而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却无法就业或者不选择外贸岗位就业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况日益严重。因此,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贸领域需要的合格应用型人才,逐渐受到各普通高等院校的重视,成为近年来各高等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而作为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实践体系的改革也不断深入,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所有实践教学环节和过程,和理论教学互为双翼,相互独立却又联系紧密,两者共同构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而且全面的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主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一系列较为完整的改革。

一、发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要想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势必要先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发现其中的不足,然后再对症下药。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这个问题:(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国内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培养方法之间存在的差异的对比;(2)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探究市场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及基本要求。

通过我国与美国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笔者认为我国现在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存在许多比较严重的问题的,比如,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目标较模糊,教学形式相对而言比较单一,教学方法较之于美国的教学方法很落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不高,一些教学环节得不到最终落实,实习基地也不太稳定等等。这些原因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了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从另一角度而言,也就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失败。通过这些对比和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人才培养观念的改革入手,进而对培养方法进行相应改革,最终使培养模式得到改进、完善。

放眼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所进行的分析,笔者发现,类似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等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存在以下不足:实践教学目标比较单一,与教育部门提出的教育对象层次化、差异化的要求相悖;实践和理论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验内容比较呆板,缺乏吸引力;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还不够独立,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

除此之外,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在校时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学生课后的学习与训练来培养的,但鉴于学校实践教学的培养形式不够丰富,比较呆板,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开发的,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到了学生创新潜力的发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传统实践教学主要是实习,但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实习的时间也比较短,再加上实习内容片面、单调,学生实际参与企业活动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和阻碍。

二、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

1.实践教学应该以学生素质教育为目标

实践教学,其实就是培养以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为主要代表的学生个人综合素质,与素质教育是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的。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开放的空间,创造动态的场景以及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复杂社会背景,它除了是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重要手段,能加深学生对某一门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践教学是综合性的教学,在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实际操作能力,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不容小觑的作用,而这些,都是课堂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2.实践教学应该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

由于实践教学具有种种特殊性质,因此,较之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更加贴合职业技能培养,因此,实践教学更应该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作为目标,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和市场输送更多的合格专业型人才。实践教学的研究者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将为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作为最终目标,提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者要相辅相成,共同培养专业型人才,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模式的一系列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其个人能力,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能适应现代国际贸易活动的情况,满足国贸活动的基本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际贸易活动过程。设定这样的目标,也就意味着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从参加国际贸易活动所必备的技能出发,结合现今国际贸易活动的情况以及在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问题,建立一套能充分体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技能要求的教育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由理论的应用转向技能的培训。

三、探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改革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改革迫在眉睫。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呢?在教学课程设置上,我们应该将关注点放在教学结构的建设上,从宏观上对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从“教学体系”这一层面实现教学方式的优化,通过对专业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结构的重新规定以及这些项目之间关系的调整,来实现培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最终目标。从结构优化的角度来看,这种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模式主要为网状结构模式,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纵向以教学内容,也就是理论教学、构建知识框架为维度,横向则以教学方式,也就是实践教学、培养技能为维度,将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融入网状结构中,根据实际的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构建成新的模块,最终建立起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结构,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人才。笔者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教学培养结构,应该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中之重,将复合性作为核心标准,受托于实际应用能力,建立丰富的多元化课程,通过实例分析研究、企业实地调查、企业名流现场座谈、校内模拟、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企业合作、社会实践以及企业实习等多种方式,组成可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郑亚娟,杨伦琪.国贸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解析:以面向港口经济为基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篇4

【关键词】医学教育;神经科学;神经矩阵网络;丘脑皮层结构;本科教材;教学改革

随着神经科学这个新兴的学科在国际上蓬勃发展,它逐渐把神经系统各相关的学科融入进其中,极大的促进和引领了脑科学的发展,涌现了许多令人鼓舞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值此机遇,我国也制定了“一体两翼”的中国脑计划,目的是以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为“一体”,融合神经医学及人工智能,共同促进我国神经科学体系的建设。为应对这些神经科学研究迅速发展的挑战和历史的机遇,许多院校设立了神经科学课程或专业,甚至独立的学院。而在医学本科教育中,对于医学生神经科学知识体系的正确构建,我们认为是非常基础及重要的,也是医学本科教育改革实践中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做了一些系统的思考和局部的尝试。

1目前我国医学教材的现状

我国的临床本科五年制或七年制教材设计中,有关神经科学的知识分布在生物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局部解剖学、系统解剖学、神经病学、外科学神经系统部分、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各科教材里面,教材总体上继承前苏联神经科学的思想,即谢切诺夫和巴普洛夫的反射理论。整个知识点的设置,基本围绕该观点展开。不可否认,巴普洛夫的反射理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立了心理学的行为学派。但是,在涉及到丘脑皮层这个矩阵网络意识系统的症状学时,这个理论显得非常无力,用这个理论教育出来的医学生显得非常茫然。恰如陈宜张院士所说:“对脑功能的解释而言,此观点显然是不全面和不确切的”。

2目前神经科学体系的情况

其实,在神经科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模式处理、神经网络等观点一直被神经科学家们所注意,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早期赫布就在其著作《TheorganizationofBehavior》中提出了神经群体协同学习的理论,威廉詹姆斯也在其著作《Theprincipleofpsychology》中提出了脑的整体统一工作的观点。赞特高塞在解剖学上揭示了皮层网络的功能单位-皮质柱,休伯尔和威赛尔更是因为发现视皮层皮质柱[1]的生理特性而获得了1981年的诺贝尔奖。而KarlvonFrisch等更是揭示了生物行为的主动性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奖,修正了反射理论。目前,随着神经科学各学科的发展融合及计算机模拟神经网络研究的进步,我们知道了中脑之上的丘脑-皮层网络系统负责产生意识和认知能力[2],而该系统属于等级构筑的矩阵网络系统[3]。另外,这个丘脑皮层等级网络系统的各层级矩阵间有着非常多的交互联系,特别是皮层与丘脑间的交互联系[4]。而巴尔斯提出的全局工作空间模型[5]和在其基础上发展的丘脑动态核心理论[6]是比较符合目前所知道的丘脑皮层等级矩阵网络的意识结构[7-8]的工作原理的。针对这些神经科学的发展成果,很多院校开设了神经科学专业,特别是欧美很多大学设置了Neuroscience专业,系统的教授神经科学的知识。由于教材的原因,我国医学领域被人为割裂了与最新神经科学的联系,神经医学不能有效地融合到中国脑计划的医学一翼中去,不能有效从脑计划的一体和另一翼中有效汲取养分而发展,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因知识体系的落后,使得目前的临床神经医学执业医生普遍对神经功能性疾病无从下手,诊治观念非常落后,基本处于人云亦云的状态,无法独立运用正确的基础知识进行思考。

3本科学生对神经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

我们在神经外科的临床教学中感觉到,五年制临床本科同学往往对脑叶的症状学无法理解。学生只知道解剖学教材曾提到皮层存在Brodmann分区(那是大纲中的了解内容),但是对皮层分区形成的原因是由细胞柱区域聚集形成神经网络的模块一无所知,对神经网络的构成及功能实现方式更是闻所未闻。在临床教学中,大脑的定位定性诊断思想和依据该思想制定治疗思路的道理很难正确教授给本科同学。上位脑干之上的丘脑皮层意识系统是神经矩阵网络的集大成者,网络结构非常发达,不正确理解该结构就不可能理解该部位疾病的诊治。而如果需详细讲解该系统的结构和原理,在完整且系统的教授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四年的本科课程,这是目前医学教育中不可能实现的。而根据我们的教学体会和学生的反馈,要了解基本的简单原理也需要1.5~2个学时。为了解决目前神经学科教育面临的这种困境,我神经外科尝试采取了穿插融合、有所取舍、有所突出的方法去改善学生的神经科学知识结构。

4我们的教学应对方法

4.1补充完善教材缺陷的构思

在我校的教学大纲中神经系统的外科各论安排了6个学时的理论课和9个学时的见习课。这些学时范围内需要讲述:颅内压力问题、脑疝问题、颅脑损伤问题、脑肿瘤问题。其中脑损伤和脑肿瘤中涉及皮层丘脑节段的病灶才会用到神经网络的知识去理解脑叶的症状学和丘脑在系统中发挥整合作用的核心地位。虽然意识和认知问题属于重大科学问题,而且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治中理解神经网络如何产生该功能有重要指导性作用,但是,由于大纲并没有太多要求,学生是否有兴趣去了解这些教材中缺失的神经科学知识?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60%~70%的临床本科同学对这方面是很有兴趣的,而如果提出一些特别的损伤病例,比如外伤中的闭锁综合征、嗅沟脑膜瘤的独特额叶症状表现等,去展示神经系统的局灶症状学,并说明意识和认知网络的并行处理结构和功能的网络实现方式时,由于症状的趣味性,会激发同学的广泛兴趣。因此,我们推断,只要我们在课堂中灵活运用有趣的病例讲述和解释,并适当介绍一些神经科学的参考书籍的话,是有可能继发出同学对神经科学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对神经系统外伤、肿瘤、脑疝等的局灶症状学的理解的。而我们反复思考推荐的神经学参考书目录是:《神经生物学:从神经元到脑》《神经科学探索脑》《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大脑和意识》《昏迷和意识障碍》《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推荐这些书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神经科学大体的理论框架,从基础的解剖、生理到系统的整体神经计算,然后到临床的相关问题。可能被誉为神经科学圣经的埃里克.R.坎德尔主编的《神经科学原理》中文导读版知识更系统,但是毕竟本科同学推荐英文书籍会面临很大的语言障碍,我们没有选择。

4.2具体的教学实践实施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在颅脑损伤和颅内肿瘤共4个学时的理论课学习阶段,反复在课堂讲学中穿插运用神经网络的知识帮助同学理解脑叶的症状学,使学生对该结构的功能实现方式有初步的了解,让同学基本认识到皮层的功能单位是细胞柱(cortexcolumn),并且相同功能的细胞柱聚集形成模块即布雷德曼(Brodamn)分区,而且皮层网络模块间、皮层与丘脑网络间有广泛的相互联系。经过这样的介绍,同学很容易理解了运动或感觉区随精细运动或感觉的程度增加,细胞柱增多,代表区面积增大的道理。并且通过介绍突触汇聚修饰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如辅助运动区等次级联络皮层的细胞柱群参与编码更复杂功能的方式,并学会推断其他联络区细胞柱群可能的电生理反应特性从而理解可能出现的症状学。通过如此简单的讲解,有效解决了学生在阅读《外科学第九版》中讲述肿瘤影响脑叶功能时无法理解而死记硬背的问题,迅速引起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及兴趣。然后,在课程结束时列举可以参考的神经科学文献,让感兴趣的学生自行学习,丰富其知识体系。而后,在理论课后的临床见习课中,结合病例的症状、体征,穿插讲解该神经网络的知识及临床应用,适当重提大课提到的神经网络知识,观察学生的表情反应,适当延伸或者不延伸。如果见习讲解时发现有的见习组神经科学知识丰富的同学和感兴趣的同学较多,则适当延伸讲解丘脑在意识和认知系统中的重要整合地位,让同学理解神经外科手术中保护丘脑的重要性。而如果小课课堂发现对重提这些知识感兴趣的同学较少,则不进行知识的延伸讲解,仅仅重点强调皮层网络的分布式计算原理及实际应用中如何通过该原理去理解教材的论述。在所有批次的见习小课中,我们都形象的比喻:丘脑皮层矩阵网络系统是用“丘脑去感觉,而用皮层去思考”。碰到合适的病例,而且小课课堂反应较良好,大部分同学具有强烈的兴趣时,可以让学生使用心理学的“内省”的方法去体会这个过程,理解脑的症状学。但是,我们教学中始终在讲授者心中强调重点突出的重要性。因为系统的学习神经科学知识必须要四年的完整本科教育,而更深入的研究与理解神经系统中最被广泛关注的丘脑皮层意识与认知系统则需要更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如果幻想仅仅通过几个学时的简单讲解就让临床本科同学非常精通神经科学的知识是非常不切实际的。我们曾在部分见习组中试图更加详细讲解神经网络的知识,这种冒进的做法反而会让学生感觉到神经学是一门高深的理论,收不到明显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始终以让学生能理解教材中脑叶症状为重点教学目标,如果课堂反应好则适当延伸讲解皮层下中枢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教学改革的尝试,同学们普遍反映,从原来的对神经网络和神经科学的一无所知到有所了解,并能开始对脑叶的症状学有所理解。这些效果使我们非常欣慰。我们总体的感觉是,1~2个学时的讲授,且见习中穿插病例的解释,就能让学生对神经科学和神经网络有初步的概念。并且课后介绍的参考书籍,作为神经科学的知识系统的主干,提供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的机会,那些立志向临床神经学发展的同学利用这些参考书籍能迅速形成更加系统和丰富的知识体系。

4.3实施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当然,实际教学中也发现了很多的困难。主要的困难仍然是医学教材中基础阶段神经科学知识的编写不够完整,同学对皮层丘脑网络几乎一无所知,而我们临床阶段教学在介绍一些简要的知识后立即讲解其应用,很多平常没有一定课外知识积累的同学开始会觉得课堂内容跳跃过大,无法理解,在课程进行到最后的两个学时时,学生才开始有所领悟。但是,教学中也发现有些有兴趣的同学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知道一些皮层细胞柱结构和网络工作模块的知识,很快接受了神经网络的知识并理解了其症状学,还能进一步提出一些学科前沿的问题。针对课堂发现的问题,我们认为解决之道还是在进一步于课堂教学中凝练穿插融合、有所取舍、有所突出的思想和课堂技巧,正确认识临床本科同学目前的神经学知识体系,才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篇5

关键词:神经科;ICD-10编码;准确性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社会各界对病案信息管理工作和医院统计信息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而疾病分类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医院统计信息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病案信息管理工作的优劣。如何根据神经科的专科特点,正确应用ICD-10疾病分类系统进行疾病编码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对神经科疾病编码时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对策。

1 临床医生的病案书写直接影响ICD-10编码的准确性。

疾病名称的书写是否规范,主要诊断的选择是否准确,医学术语的使用是否确切,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病案编码的质量。

1.1疾病名称书写不规范 例如:疾病诊断的名称只写"颈椎病",而不是确切地写出是"神经根型颈椎病"还是"颈椎骨质增生",这种情况下就要求编码员仔细阅读CT报告或MRI报告,因为有部分颈椎病在影像上没有明显骨赘,如果只有颈椎间盘突出,没有骨赘和椎间隙变窄,不管是否压迫脊髓及神经根,都应分类在M50类目(颈椎间盘疾患),而不是分类到M47类目(脊椎关节强硬)。

1.2没有恰当使用合并诊断 有部分其他诊断被记录为主要诊断,而主要诊断反被记录为其他诊断,而主要诊断又是其他诊断相关的并发症,应选择合并编码作为主要编码,不能将其分开编码。如:主要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它诊断为颈椎病,合并编码为椎动脉型颈椎病M47.02G99.2*。除非病案记录中对其他诊断的性质没有更为具体的描述或相关检查也没有相关的资料时,才将其分开编码[1]。

1.3 临床医师对ICD-10疾病分类知识有待进一步了解 由于临床医师没有接受过ICD-10国际疾病分类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不了解ICD-10国际疾病分类的基本原则,不了解主要诊断的选择原则,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要诊断的准确选择,如果编码员只是按照病案首页上医师所填写的诊断的先后顺序进行编码,势必会影响编码的准确性。

2 编码员的专业素质亦直接影响ICD-10编码的准确性。

2.1编码员对ICD-10疾病分类的专业知识掌握不足 由于ICD-10国际疾病分类系统是一个复杂、全面的分类系统,而神经科疾病部分更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所以编码员要认真细致地学习掌握神经科章节的编码特点及注意事项。例如:脊椎关节强硬伴有脊髓病,这个诊断的编码在索引中有两种查找结果,如下:

查:脊椎关节强硬;-伴有;- - 脊髓病 NEC M47.-G55.2*; - 神经根病 M47.2;若查:脊髓病;-脊椎源性 NEC M47.1G99.2*

核对卷一时发现,M47.1的标题为其他脊椎关节强硬伴有脊髓病,G99.2*也没有不包括的指示,完全符合本疾病的情况。而再核对G55.2*时发现是由于椎关节强硬引起的神经根和神经丛压迫的编码。从临床对疾病的认识,脊椎关节强硬是侵犯脊椎、椎间盘、周围韧带与结缔组织的退行性关节病,由于脊神经根受压迫,有时有向下放射到臀部的感觉异常,其编码是M47.2G55.2*。此病不能以脊髓病作为主导词,否则容易导致编码错误。

2.2 编码员对神经科疾病的专科知识掌握不足 神经科专科知识深奥晦涩,编码员需要及时翻阅相关书籍,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对神经科疾病的特点、病因、病理、解剖部位、临床表现及转归熟练掌握。编码时不但要详细阅读病例内容,对有疑问的疾病诊断或概念模糊的疾病要及时查询、搜索、学习。比如:瓦伦贝格综合征(Wallenberg'syndrome),经查询,是延髓外侧综合征,此病为小脑下动脉闭塞所致。

2.3编码员接受的ICD-10疾病分类专业知识培训不足 由于很多医院的编码员都是从临床医生、护士中转职的,没有接受过有关ICD-10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知识的系统学习,而疾病编码又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如果编码员没有掌握神经科疾病的相关知识,没有全面了解ICD-10国际疾病分类系统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查询步骤、注意事项,那么,势必会影响神经科疾病编码的准确性。

2.4编码员要养成仔细阅读病案的好习惯 例如,看到"神经源性休克",经查阅书籍,知道神经源性休克可由外伤、剧痛、脑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引起。由于神经作用使周围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减少所致。神经源性休克在ICD-10国际疾病分类编码中查不到编码,此类型休克的编码应根据其病因所导致的休克归类,如创伤导致的应归类于创伤性休克,编码为T79.4.由于麻醉原因导致的休克,应编码为T88.2。

3建议与措施

3.1医院要重视编码员的岗前培训 编码员在正式上岗之前有必要接受正式的岗前培训,从思想意识上充分认识到ICD-10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的重要意义,树立职业自豪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努力充实自己,才能在具体的日常工作中得心应手、胸有成竹。

3.2支持编码员定期参加有关ICD-10国际疾病分类的专业培训 编码人员不断进行专业培训是提高编码准确率的唯一途径。编码员要定期参加专业培训,不断学习病案编码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时俱进,了解医学新进展,更新知识,才能不断提高神经科疾病编码的准确率。

3.3编码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积累相关知识 例如:韦斯特综合征编码G40.405,穆尔综合征(腹型癫痫)G40.8,伦诺克斯・加斯托综合征(小儿癫痫性脑病)G40.401,拉福拉病(进行性肌阵挛性癫痫)G40.310。这些疾病如果用"综合征"或"病"作为主导词按ICD-10国际疾病编码的查找方法查找,只能检索出"癫痫综合征"G40.9,所以转换主导词,可用"人名"为主导词检索。所以,编码员要不断积累相关知识,专业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3.4编码员要加强与相关科室医师的沟通,虚心请教 在疾病编码过程中,会不断遇到不常见的诊断名称,编码员要认真阅读病案,了解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仍然无法归类的要及时向临床医生请教或及时查找相关书籍,切不可望文生义,想当然地进行疾病归类。如:HH综合征,是偏侧抽搐偏瘫综合征,编码为G40.0;大田原综合征,是早期婴儿癫痫性脑病伴有爆发抑制脑电图,编码是G40.5。

3.5做好病案质量的监控工作 尽管神经科的工作十分繁忙,但也不能因此放松住院期间病例书写的环节质控和出院后的终末质控的监控力度。切实实行三级质控制度,严格执行质控程序,科室质控员首审,科主任再审,以期及时发现、指出并纠正所存在的问题,最后,病案科聘请资深专家专门负责审核终末病案的书写质量、主要诊断的选择是否正确及ICD-10病案编码的准确率。

总之,ICD-10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的准确率直接影响到医院相关的统计数据的可信度,进而会影响到医学临床数据的准确性、病例资料科研的可用程度、医疗质量的评价效果、国际间医学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医保付费的精确度等。编码员和临床医师应持续学习、不断探索、精诚合作,为不断提高ICD-10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的准确率而竭力前行,为医疗、科研和教学病案的检索、管理信息的有效提取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篇6

关键词:医科研究生;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课程;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91-02

神经生物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特点及功能的一门学科,是生物学中研究神经系统组织解剖、生理病理等内容的一个分支,被公认为21世纪的明星学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研强国加快了对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投入。美国于1990年推出“脑的十年计划”,欧洲于1991年开始实施“EC脑十年计划”,随后日本于1996年也正式推出了名为“脑科学时代计划”的跨世纪大型研究计划,计划在未来20年内投入大量的研究经费[1],旨在揭示大脑的工作机制、绘制脑功能图谱,并最终开发出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法。在我国,脑科学研究已被列为“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将从认识脑、保护脑和模拟脑三个方向全面启动。由复旦大学牵头,并联合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及中科院研究所,成立了“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推进脑科学研究和转化应用,极力促进“上海脑计划”的实施。因此,作为医科专业的研究生,有必要学习神经生物学这门课程,了解“脑科学”这一当前热点研究项目。

一、神经生物学是一门重要而又特殊的学科

脑的结构异常复杂,因而脑科学是自然科学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21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重点为生命科学,而生命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又是神经生物学,所以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在医学界,神经生物学是一门从多层次、多水平研究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分化、发育、衰老等规律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机制的科学。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神经解剖学、发育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理学、分子细胞神经生物学、神经药理学、精神病学、神经系统疾病等。神经生物学涉及内容相当丰富,同时科学研究成果又是日益更新,这就要求作为医科的研究生,不仅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并巩固所学基础知识,更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相关最新研究成果,更新自己的观念。

神经生物学是一支普通又特殊的生命科学学科。其普通性主要体现在,它和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材料一样都是动物,从低等的果蝇、斑马鱼,到高等的小鼠、大鼠、猴子、人。而其特殊性体现在,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器官――脑,是高等生物最复杂的,而且神经元几乎是最难培养的细胞,所以神经生物学研究需要一些特殊而复杂的研究方法,如神经电生理方法、光遗传学方法、转基因方法、系统生物学方法等。神经生物学的最终目的是认识脑、保护脑、开发脑,即认识人类大脑的结构与功能,阐明产生感觉、认知、意识和情感的脑区结构和功能,阐明神经元之间的网络连接和通讯功能;调控脑的发育和衰老过程,促进大脑健康发育,控制衰老及神经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与诊疗水平;还要开发脑,即揭示学习和记忆的机制,进一步开发智力。尽管人类关注脑、试图了解脑的结构与功能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并在脑的结构和认知功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人类对脑的认知及脑的高级功能的认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尚有一些重大科学命题亟待进行研究,比如意识的物质定义、智能的产生等,因此培养一批优秀的神经科学工作者,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二、宁夏医科大学开设研究生神经生物学课程的必要性

(一)本校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的必要性

国际上神经科学作为一门新的专业和课程正式走进高等院校,是在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成立神经科学系之后。而后欧美很多高等医学院校在上世纪70年代也相继成立神经生物学专业或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而在我国,一些大学陆续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3年首都医科大学吕国蔚教授率先面向研究生开设了《医学神经生物学》课程,之后上海医科大学为五年制本科生开设了神经生物学的必修课。广州医学院也从1996年始开设此门课程,新乡医学院于1996年开始为精神卫生专业方向本科生开设神经生物学必修课,同时为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神经生物学选修课,1998年以后又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2]。这几年众多高等院校陆续开始给医科研究生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于此同时给本科生开设神经生物学必修课的学校也日渐增多。

神经生物系是宁夏医科大学2010年刚刚成立的一个新系,神经生物学课程也刚开始在生物技术和临床心理学本科专业试行,目前尚未在研究生中开设。鉴于神经生物学学科以上所述的特点及医科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强烈建议立即为本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生开设此门课程。

(二)神经生物学的授课内容及方式

篇7

[关键词]神经生物学 课程内容 教学心得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52-02

[收稿时间]2013-06-10

[作者简介]范娟(1980-),女,陕西蒲城人,讲师,研究方向:神经生物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神经生物学是研究脑的结构和功能的一门学科,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它是融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化学、分子生物学、心理学、神经药理学、神经病理学等多个学科为一学科,是从系统、器官、细胞和分子多层次探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一门学科。神经科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在20世纪的后20年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内最重要和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也是综合性最强的学科之一。在许多欧美国家的高等院校,已经将神经生物学(或神经科学)作为生物类专业和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的逐步接轨,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将神经生物学作为生物类本科的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

对于师范类院校,在生物类师范和非师范本科生中开设神经生物学课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师范生,神经科学的发展和教育模式的发展息息相关。许多教育模式的提出都基于脑科学的发展。对于将来要成为教师的师范生来说,只有了解脑科学,关注脑科学的发展,才能思考适于脑的教学模式和氛围。对于非师范学生,通过这门课使他们对神经科学有一个整体认识,并且了解神经科学的发展和前沿,这有可能开启他们对神经科学的兴趣,成为他们从事神经科学工作的开端,为我国的神经科学领域吸引更多的人才。

因此,从2006年起,我们学校在生物类师范和非师范本科生中开设神经生物学作为选修课。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对于神经生物学的教学取得了以下几点心得:

一、加强岗前培训,严把授课资格

每年对任课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教学管理制度,并进行实验技术培训。通过这些知识的系统学习,加强教师的理论水平。新教师在一年之内必须完整地听一轮本教研室神经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教学课,由于我们的课程内容和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药理学、分子神经生物学等内容密切相关,所以新教师也要听相关课程的一些理论和实践课,以免重复内容太多,同时也学习其他教研室老师的经验。教研室安排指定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从课堂教学设计、幻灯片制作、教案书写和讲课语气等多方面给予指导。严格执行新课预讲试讲制度,新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前必须在教研室进行预讲。

二、合理设计课程内容,满足多方面需要

该学科的主要特点是范围广、牵扯面多,需要讲授的内容繁多,而且发展极为迅速,每章内容都是一个新的体系,内容所涵盖的知识点既有一定的深度又有一定的广度。同时神经生物学这门学科还面临着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等诸多问题。除此之外,因为神经生物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所以需要尽量避免与其他学科内容重复。针对这些问题,怎样设计整个课程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过于简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其中部分内容他们已经通过别的课程学习过;而过于精深,学生则很难听懂,容易引起厌学情绪。因此,我们在课前了解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思想基础,尽量满足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种学生的需要。在具体实施中,我们首先讲解神经生物学基本的问题,如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间的信号传递与调控,信息整合等;其次,介绍神经科学的几个主要方面,如各个神经系统的感觉、运动、情绪、学习记忆、认知等功能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可塑性问题;最后,为了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更进一步的需要,聘请校内外神经科学领域的专家,就他们所研究的领域进行专题讲座。每次讲座后,学生就专家讲座的内容进行提问,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这种与专家的交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于神经生物学学习的兴趣。而每次授课后,专家除了当堂针对同学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外, 还留下联系方式, 以便进一步交流指导。这种专题讲座的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好评。

三、注重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的讲授

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被认为是神经科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神经科学研究涉及的研究方法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形态学方法、生理药理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电生理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脑成像(Brain imaging)技术等,从形态到功能,从整体到分子。那么在研究中到底采用哪种研究手段,而每种研究方法都能解决哪些问题,这是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我们通过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的讲述,让学生了解每种实验方法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这一方面使学生能比较顺利的阅读文献,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科研中,针对他们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

由于神经生物学理论性强,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跨度较大,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更新迅速。因此,我们在围绕一些基本概念及理论之外,不断检索新的文献,吸收学术界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充实更新教学内容,重点反映学科发展动态,如在讲到神经胶质细胞时,除了讲授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的基础知识之外,还介绍了本校的研究人员最近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杂志发表的关于神经胶质细胞调控大脑的学习记忆功能的研究进展。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掌握了神经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同时又了解了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动态。

五、通过“Journal Club”的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根据课程的进度,由授课教师提供相关神经科学领域最新英文文献,指定学生3人一组,经过个人阅读和小组讨论,最终总结成PPT进行汇报。由于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是通过讲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效果欠佳。而通过“Journal Club”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学习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使科研能力得到锻炼。并且经过一个学期试行的效果来看,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也大大进步。

六、合理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神经生物学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单纯采用传统的板书和挂图等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多媒体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良好的集成性,能把多种信息通过声音、图形、动画、视频、文本等不同表现形式同时展示于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在教学中采用一些模式图、图片以及动画等,使得深奥的原理以及复杂的过程变得简单易懂。例如,在讲到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时,如果单纯通过板书和挂图,则比较抽象难懂,需要学生有比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而三维立体动画则比较直观易懂,一目了然,易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同时,多媒体大大节省了教师授课的板书时间,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但是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有的老师忽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从头到尾也都是多媒体图片,甚至出现一些教师离开多媒体课件后无法进行教学实践的情况。因此应该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多媒体,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问题能力,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课堂教学之外,开展辅实验研究和观察

在课堂教学之外,我们还根据本学院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参观相关老师的实验室,了解他们的科研情况,让他们对科研有一定了解。一些对这些老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同学,还会主动联系这些老师,参与到他们的研究小组中,平时参加这些老师研究小组的组内研讨会,对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的文献阅读。在了解现有的研究状况的基础上,进而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与指导老师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他们的研究想法,设计出一套合理的实验方案,并进行预实验。进而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从这几年实施的情况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多名学生已在神经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杂志上。通过课堂教学之外开展辅实验研究和观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兴趣。

近几年,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对于神经科学的发展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实践、主动求知的精神,符合我们学校目前建立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建军主译.中文版:神经科学-探索脑(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周加仙.“基于脑的教育”理论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7,2(34).

[3] 杨萍,阮怀珍,邓其跃.提高神经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09,17(3).

篇8

【关键词】心理学;神经解剖学;生理学;教学方法

人体神经解剖学和人体神经生理学是人体神经解剖生理学的两部分内容,而神经生理学是心理学专业所要学习的重要部分。解剖学关注的是正常人体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生理学部分则侧重研究神经系统的活动规律及其产生原理。一个是“骨架”,一个是“血肉”,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1]。心理学专业缺乏医学背景,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本专业的神经生理学教学内容,让这部分课程内容变得通俗易懂;怎么变革教学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神经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常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目的。本文就这些内容说一点肤浅的体会。

1应用心理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应用心理学为本校新开设的专业,其人体神经解剖生理学与人体神经生理学这两门课程整合为神经解剖生理学,该必修课程教学任务由生理学教研室和解剖学教研室教师共同完成,无教材,安排理论课20学时,实验课26学时。目前,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兴趣不够。教师常常讲授比较难的结构书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生感觉这些内容比较枯燥单调,很容易出现厌学,没有意愿去了解掌握这些知识。(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是紧密相连,很难分割的。部分学生未能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认为与专业课没有太多联系,上课考试仅为拿学分,不够重视。(3)不同教研室分别教学。教学任务由解剖和生理两个教研室的教师一起承担,很容易出现教学内容重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4)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神经科学和“应用革命”的飞速发展,使社会心理学向认知神经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发展。如何看待心理学本身的研究主题[2],就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应该更多侧重于精神、情绪、精神疾病等方面[3-5],而非神经结构本身。

2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所做的一些实践

2.1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

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不仅具有一般院校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特点,同时还具有医药院校的特色,毕业生将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在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将获得更为宽广的就业前景[6]。目前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及功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但无法突出心理学专业特色,授课教师对心理学专业知识也知之甚少。因此,针对这个问题,遵义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结合心理学专业特色[7-8],适当压缩了解剖学及生理学基础知识的学时,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拓展了一些新的学习内容,如增加了情绪的脑机制、脑的节律、性与脑、学习记忆、语言和注意等几大模块,既是神经系统研究比较热门的地方,也与心理学的专业特点紧密相连,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医学背景,为后续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调整授课方式

针对容易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或遗漏,授课教师无法把控学生究竟学过哪些理论知识,以及由于解剖学知识较为直观,易于理解,而生理学知识较为复杂、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记忆,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建议解剖学及生理学教研室教师共同备课,将解剖学知识点及生理学知识点串联起来,以先后顺序授课,先上解剖学,让学生对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有一个直观的概念后再上生理学,帮助学生对生理学内容的理解记忆,并且可适当压缩解剖学课时而延长生理学授课学时,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点。

2.3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对本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兴趣不高的问题,遵义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采取了课后谈话的方法,加强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并针对性地实施了解决方案[9]。学生认为本课程没有教材,全部知识点由教师通过口述及PPT的方式传授,知识点又相对抽象复杂,因此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兴趣。通过课前列举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的例子及分组讨论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知识点,效果显著。如在讲视觉、听觉章节前,通过一段有趣的影片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启发式提问[10]: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听到东西?从而引出视觉听觉的知识点。在讲授性与脑章节中,首先跟学生聊聊最近的明星恋爱、“出柜”等娱乐新闻,询问学生中有没有在谈恋爱的,然后询问学生:为什么相同性别的人有的喜欢男生,有的却喜欢女生?为什么热恋中的人会有强烈的幸福感,失恋又会让人无比悲伤?这些感受在我们的大脑中是怎样的机制?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大胆删减和心理学专业不太相关不必要的章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

3小结

神经解剖生理学融合了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一方面,近年来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使其知识点更新加快,涉及领域逐步增广[11],仅仅依靠教材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医学生教学、科研的需要。另一方面,心理学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授课时要紧密结合其专业特点,讲授和心理学紧密相关的内容,例如上述拓展板块的内容,当然像精神疾病抑郁、精神分裂症等,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及性的脑机制等内容均有待于花费更多时间,将这些内容讲授给心理学专业学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到,在此次教改过程中,80%以上的学生认为此种教学方式可以加深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记忆,提高了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在后期谈话了解中学生较为肯定的。此次教改亦有不足之处,即教学内容得到改进,但是考核方式没有同步跟进。以后将进一步探索更合理的考核方式,并添加相关的学生更感兴趣、更符合心理学学科专业特点的课程内容,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莉.浅谈药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体会和教学方法[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2):89-90.

[2]俞国良,韦庆旺.比较视野中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路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5):136-143.

[3]郭玉琴,郝彩,李雅.积极情绪、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1):42-43.

[4]廖晓艳,李亚洁,蔡文智,等.美国精神-心理健康高级护理实践及建设我国精神-心理健康护理学科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3,27(1):13-16.

[5]赵娜,任凤龙.偏头痛并发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82-83.

[6]韩永升,王训,程楠,等.中医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神经心理学》的教学与体会[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6):547-548.

[7]贾立敏,徐玉东,孔建,等.药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5):458-460.

[8]葛鲁嘉.心理学演进的当代思想潮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41(2):63-70.

[9]王巧真,王箐,刘永新,等.药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体会[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6,25(12):202-204.

[10]罗孝美,陈远寿,田虹,等.药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方法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3):2059-2060.

篇9

神经病学一向被认为是难懂难学的学科,既抽象又复杂。我们针对神经病学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启发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见习质量显著提高。

1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不能认为学生们都上过神经病学大课,有了理论知识,故每次见习前不需要准备,只要让学生看一下神经科典型病例,对病情进行讲解即可。学生对每次见习的目的及内容如不能掌握,就会影响对神经科学习的兴趣。我院神经内科见习一共3次,每次3学时。充分安排3个小时见习时间,同时每次见习课前认真阅读实纲,了解本科病例,掌握全科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的患者,耐心做好说服工作,使其配合教学。神经系统查体很重要,每次见习都要重点演示神经系统查体,让每位同学有动手的机会,并及时指出不正确的地方。

2 培养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兴趣

首先告诉学生,神经病学具有与内、外、儿、妇科学相同的二级学科地位,与神经生物学、神经解剖学、神经遗传学等十几门神经科派生学科的发展互相渗透、互相推进,因此未来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正如许多科学家预言,未来社会是脑科学社会。应提高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兴趣,激发在本科见习中求知的欲望[1],同时对行为、语言、情绪、注意等脑的高级功能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进行有关量表测定,如MMSE(智能量表)、ADL(日常生活量表),从而激发学生们对脑的高级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3 用理论指导实践

神经科学习的第一步就是神经系统查体,它是神经科入门的关键。见习第一次课时我们即系统讲解神经系统的检查方法、步骤和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随后选择两位病情较轻、能配合的患者,让同学分组当场练习,要让每位同学有当场练习的机会,以便及时纠正错误,使人人过关。如:查眼球的运动时,检查者手指应距离患者60 cm,并通过Ⅲ、Ⅳ、Ⅵ颅神经的检查讲解如何判断周围性、核性、核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查角膜反射时,让患者向一侧注视,检查者用捻成细束的棉絮轻触其角膜,由外向内,注意不让见之;腱反射检查时,患者必须两侧肢体姿势一样,叩诊锤力量一样,检查结果才准确。反过来让同学们对照书本进行比较,实行“学习―实践―再学习”的模式,让每位同学熟练准确的掌握基本功,为以后的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4 初步掌握临床逆向思维,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学生在理论学习时,首先是学习病因、病理,由此引出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而临床中是从临床表现、体征,反过来对疾病进行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包括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定位诊断主要靠神经系统查体。定性诊断则是根据神经系统定位,在结合年龄、起病形式,与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等广泛联系,由此得出疾病的诊断。在见习中应有意识地把临床表现和诊疗与有关解剖、病理生理、药理学等基础知识联系在一起讲解,使学生们融会贯通,由最初的死记硬背转化为理解式记忆。例如肝豆状核变性基本病因是铜代谢障碍,由此产生大量的铜沉积于全身各组织器官,而沉积于神经系统最常见于基底节,故震颤为神经系统最初表现。治疗包括减少铜的吸收及促进铜的排泄。

5 重视病例讨论,充分利用其它途径的教学素材

近年来通过临床教学发现,病例导入式教学较之传统教学在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医学院校推广[2]。通过病例讨论可培养学生通过学习神经系统的有些重要体征来掌握神经病学专业知识。但有时带教时会没有典型病例。可以通过其它途径来了解临床症状和体征:(1)病例讨论:课堂上所讲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更好掌握,应进行病例讨论,养成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可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广泛联系,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2)以其他病种的体征来代替。如无“脊髓灰质炎损害”的病例,可用“肌萎缩侧束硬化”代替,同样表现为脊髓前角损害。(3)多媒体教学具有复合性、控制性、交互性、非线性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教学可形象生动、直观地演示某些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1] 周昌菊,宋美玉.科学教学与创新思维[J].实用预防医学,2003,6:34.

[2] 鲁 明,肖卫忠.病例导入式教学在提高医学生临床分析能力方面

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4,3:36.

篇10

University,Birmingham, UK.

Biology of Sensory Systems

2008, 520pp.

Paperback

ISBN: 9780470518632

WileyBlackwell

克里斯•史密斯

本书是一部关于感觉系统生理学的专著,作者为英国阿斯顿大学的克里斯•史密斯博士。自2000年本书的第一版出版以来,特别是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应用,感觉生物学的研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许多新的见解被提出。这些成果说明了跨物种和跨感官的生物特性在分子结构和感觉细胞生理学上的相似性,往往预示着可以追溯到5亿多年前的共同的祖先。因此,本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采用了分子的、进化的和比较的方法,概述了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原核生物的感觉系统,并将重点放在人类感觉上。

本书包括6个部分,分别是:1.感觉系统的一般特征,机械感觉、化学感觉、电磁辐射感觉和其它感觉系统,最后是本书的总结和哲学相关讨论;2.更加强调对分子生物学和细胞机制的论述;3.关于基因组学和感觉系统;4.关于TRP通道、突触传递、神经系统的演化和节肢动物感觉系统;5.单孔目动物的电感觉、语言和FOXP2基因、镜像神经元和疼痛的分子生物学;6.更新了人类嗅觉和味觉通道的部分。

本书的作者克里斯•史密斯在伯明翰大学获得动物学学士学位,在伦敦大学获得数学/物理硕士学位,在阿斯顿大学获得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其后一直在阿斯顿大学从事学术研究。他先后被任命为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高级教师(生物科学),1990年任理学院院长,1991年任生命与健康科学院院长,1996年退休后任荣誉客座教授。克里斯是英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员、英国神经科学协会会员、皇家医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2005年他获得了国际神经科学历史协会的终身成就奖。

作者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书中的400余幅插图、框图、补充材料以及每章的参考书目,使本书成为生物学、动物学、动物生理学、神经科学、解剖和生理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优秀教材。同时,本书也可作为视觉科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发育生物学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

张文涛,助理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篇11

1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认真投身教育事业

作为一位青年教师,首先要树立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克服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不能“选边站”,既要搞好教学又要搞好科研,只有两者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保证人才沿着正确方向发展[1]。在授课时,笔者深刻体会到学生爱听、听得懂的内容正是自己包括我科室其他同事研究的内容,所以才能讲得更亲切生动,才更能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热情。

2在老教师“传帮带”下自觉学习,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作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年轻教师,笔者有幸得到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授的指导,受益匪浅。2012年,85岁高龄的陈宜张院士身体力行,全程为我校八年制学生讲授医学神经生物学课程。笔者作为科室教学秘书,有幸全程旁听了大师的授课。老教授翔实丰富的授课内容、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大胆挑战前人的探索精神,是我们年轻教员学习的榜样。他用生动事例诠释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探求真理的态度,以科学史为主线,结合自身,介绍了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他亲自制作的所有授课幻灯片都体现出清晰简练的风格,反映了他务求实效的一贯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古人所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听听其他学科优秀教员的授课,同样是提高授课水平的捷径。此外,校督导专家组在每次听课后给予的中肯建议及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的反馈[2]都能让授课者及时了解授课中的缺陷和不足,不断提高授课水平。

3根据不同专业背景,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对临床医学、麻醉、生物技术、心理专业的学生在第二学年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如何让学生“既吃得饱又吃得好”呢?我们的体会是根据学校新版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专业定位来选取内容。第二学年学生已有解剖、生理、生化知识的积累,而神经生物学作为交叉学科,课堂讲授的知识容易与学生已有知识重复。讲授知识过浅,容易导致“炒冷饭”,使学生滋生轻视思想;讲授过深,容易使学生滋生厌学情绪。所以要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和适宜深度讲授知识。如在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根据需要拓展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内容。对临床和麻醉专业学生授课时,注意从临床出发去认识一些相关的疾病;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则注重科研思维的培养,增加新观点、新技术的介绍;对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适当增加大脑高级功能包括情感和精神类疾病的知识及研究进展的介绍。此外,对长学制小班学生,采用专题讨论形式的PBL教学,并采用撰写综述和现场答辩的考核形式,不拘泥于课堂所授内容,鼓励学生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4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优点,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近年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通过师生双向选择,教研室对少数有兴趣、有热情、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安排JournalClub,从本科室研究方向出发,拓展课堂所学知识。如联系神经肽的发现和相关知识,讲解本科室开展的神经肽放射免疫实验;联系神经投射通路,讲解和演示组织化学实验和荧光成像;结合我校神经行为学开放实验室的特色,并联系认知和情感障碍相关知识,介绍和开展动物行为学实验。经过几年摸索和努力,我科室先后有多位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在我校创新技能大赛中获奖。

5及时总结与改进课堂教学工作

这学期我科室采用新编教材授课,令人欣慰的是,根据全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来看,临床、麻醉、心理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对我科室教员的授课持赞同和肯定的态度,但同时问卷中也暴露出以下一些新的问题。(1)少数学生对于不同授课教员的教学风格较难适应,可能影响授课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下一步可加强集体备课,协调各位教员的授课内容,做到讲透神经科学的重要知识点,不重复也不遗漏,并尽可能统一风格。(2)有的学生反映讲授内容偏深、偏重研究进展、基础知识铺垫不够的问题。下一步将对相关知识加以铺垫、补充和完善,使学生既了解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动态,又能掌握神经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3)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信息量大,学生印象较为深刻[3],但过多或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容易混淆学生的学习重点[4],影响学生的理性思维。下一步将对课件内容加以精练,突出重难点。

参考文献:

[1]由振东,王雪琦,曹莉,等.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与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2):39-41.

[2]刘冲,沈甫明,缪朝玉,等.青年教师药理学教学体会[J].药学教育,2010,26(3):46-48.

[3]赵丽,罗艳琳,尹艳玲,等.医学神经生物学教学方法的选择[J].科教导刊,2013(33):142-143.

篇12

学科服务是高等院校图书馆近年来在服务创新方面的重点。高校图书馆通过引进或者培养复合型的情报人才、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增加信息资源建设、加强与科研团队沟通等途径,以信息情报收集、信息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为基础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将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高校的教学科研之中。而高校的科研工作要实现可持续的创新和发展,不仅需要优秀的人才,而且还需要由优秀人才组成的优秀科研团队。科研团队有着合理的组织分工、共同明确的目标、任务等,这均有利于团队成员的相互学习、沟通、交流、合作等,便于相关科学知识的集中和共享,便于设备、资金和其他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1]。神经精神科研团队是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协作的多学科科研形式,在这种研究团队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的情报服务机构为这种科研团队提供情报服务,就必须适应科研团队里各科研方向情报需求的特点,所需的情报资源必须经过多学科人员协同式的信息挖掘、信息整合,才能为转化医学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2面向科研团队的嵌入式科研情报服务的发展

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向用户提供开展学科服务,开启了图书馆情报服务的新模式。2006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开始向用户提供“融入一线、嵌入过程”的新型学科服务。嵌入式学科服务以嵌入研究过程、支撑科研创新为主要目标,探索学科服务支持科研的方式和内容,如拜访教授、信息专员、学术成果RSS订阅、学科指南、学科专题培训、走入实验室等,以提高高校科研创新的效率,深化学科服务对科研过程的支撑程度[2]。在这种服务模式下,学科馆员的职责不仅只是联络教学科研用户和进行图书馆资源推广,他们要以用户为中心,把文献情报信息服务融入到服务对象的整个教学科研活动中去,让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成为用户活动的一部分,将学科服务的阵地推进到科研的前沿。

从高校科研团队角度看,情报信息服务团队的劣势是对所服务学科知识掌握不全面、不系统,专业外语水平不高,学科背景差异影响获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信息服务团队通过与科研团队成员在信息需求方面互动交流,能够提供更有针对性、及时性和适用性的服务,否则,提供的文献就会无人问津。科研团队虽然具有自我服务的能力,但想要站在“巨人的肩上”开始自身的研究工作,时刻跟踪本领域的前沿动态,没有信息服务团队的协助也是很困难的。二者建立伙伴关系,信息服务团队能提高知识服务的能力,科研团队能迅速掌握课题的前沿动态,实现团队成员的双赢,所以,团队双方迫切需要建立伙伴关系[3]。因此,为科研团队提供信息服务就需要具有较高信息技术素养、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多学科纵深背景的复合型知识素养人才,但是学科馆员或者情报人员往往达不到多学科的要求,这就需要按照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组建嵌入式情报服务团队,从团队的学科建设、服务模式、服务途径等几个方面来创新现有的情报信息服务策略,为国内医学图书馆及信息服务机构组建嵌入式情报服务团队及创新信息服务的新模式提供参考。

3面向神经科学科研团队的嵌入式情报服务实践及组建相关数据库资源

3.1组建面向神经科学科研的嵌入式情报服务团队当前很多高校图书馆情报机构存在人才结构配备不合理、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不完善、服务行为不规范、服务模式缺乏新意、信息服务内容不深入、服务范围狭窄等问题[4],这些误区容易导致图书馆的服务成为形象工程,影响高校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在参与组建面向神经科学科研的嵌入式情报服务团队、完善相关数据库信息资源系统方面的实践经验,并根据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总结一些措施及建议,希望对建设面向科研团队的嵌入式情报服务模式有所帮助。

由于神经科学科研团队研究中涉及很多科研方向,因此,为其提供信息服务也需要具有多学科背景复合型人才。高校的情报服务机构要想适应其信息需求的变化,就需要从高素质的人才引进和现有人才的潜能开发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在高素质人才引进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引进高素质人才,首先,选择具有图书馆情报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强、业务素质好人才;其次,根据高校的学科优势或者学科特色选择对口学科背景深,熟悉相关专业发展动态、发展前沿的人才;再者,选择既有一定的医学背景,又熟练图书馆情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可塑性很强的复合型人才。对这些引进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和训练,形成好学上进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5],使其达到组建面向神经科学科研的嵌入式情报服务团队的要求,为科研团队提供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在现有情报人员潜能开发方面,高校情报服务机构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有限的条件下,必须不断加强现有人才的开发,提升其综合水平。首先,从现有的人员中选拔既有一定的医学背景又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情报人员进行开发和培养,强化信息服务职业素养教育,加强主动性、个性化、增值意识的培养,提升情报服务质量的业务培训,包括知识发现、知识挖掘、数掘融合、推送技术、智能搜索等能力的培训,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个性化的、深层次的信息情报资源等。其次,情报服务机构为他们提供相关学科知识学习的机会,加深其对相关学科的了解,特别是医学、生物信息学、卫生统计学等,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并树立他们终生学习的理念,确保情报人员的知识和能力不落伍,能及时迅速把握科研发展动态。经过针对性培训合格的情报人员,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加入相关的科研团队,建立相应的交流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

3.2相关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建设围绕相关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相关神经精神科研团队,调查统计科研团队的特色需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科研团信息需求为前提,建设具有一定特色的数据库信息资源,建设专家用户群体的特色数字馆藏[6]。有特色的数据库资源是开展面向神经科学科研的嵌入式情报服务的基础。高校图书馆在建设本校特色数据库资源体系时不必追求“大而全”,而是从学校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相关科研团队的信息需求等方面,以“协调匹配、彰显特色、成本节约、合理配置”为原则[7],构建有自己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同时尽可能地加强对数据库、网络资源的整合,建立一个集所有或大部分数据资源的网络化平台和统一的检索界面,方便科研人员熟悉、利用数据库资源[8]。

4创新信息服务的新模式

面向不同科研团队的情报信息需求,不仅给高校情报服务机构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难,也带来新的机遇,高校情报服务机构应该把握时代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改进传统的信息服务理念、方略,树立知识服务的新观念,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组建专家化、团队化的知识服务体系,构建一个以用户为主导的立体化、全方位的情报信息服务模式。首先,高校情报服务机构组建嵌入式情报服务团队,完善相关数据库信息资源建设以后,利用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情报信息服务,建立转化医学情报信息汇集与分析平台与机制,运用信息推送技术为科研提供定题服务,共建共享资源,及时全面地传递交流发展态势及主要动向,为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共同交流、学习、合作和制订计划的平台。其次,情报服务人员通过与科研人员深入的沟通交流,全面客观地分析用户的信息情报需要,通过相关信息情报收集、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对所收集情报信息资源进行筛选、统计分析和汇总,为相关科研团队提供所需要的、个性化的情报信息。并且利用信息平台共享给科研团队,通过交流反馈,持续跟踪用户需求,定期向用户提供最新动态的新闻和信息、定题动态通报、循证医学实践信息服务、医学信息分析评价等,辅助疏通科研团队中多学科间信息与知识的交流与转换等中存在的转化障碍,为科研的发展提供多方位的学科化服务支撑。最后,情报服务人员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优势,快速、准确地为团队科研工作的各阶段提供必要的知识服务,从科研项目的选题、申报、实施、结题到科研成果的转化,按每个阶段情报信息需求的特点,主动、动态地为科研团队提供持续的、有针对性的情报信息服务。

篇13

这里是6个国家神经外科重点学科之一,这里是全军神经外科专科中心及唯一的神经创伤防治重点实验室,这里是国家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穿过诊室外密密麻麻等待治疗的人群,记者来到西南医院神经外科办公室,见到了匆匆赶到的科室主任冯华教授。

开始采访前,冯教授先给记者普及了一个基础知识,有不少人将“脑外科”和“神经外科”混为一谈,这是不正确的。脑外科指的是与脑有关的疾病,而神经外科包括脑、脊髓及外周神经的病变,如脑外伤、脑肿瘤为主的神经肿瘤、脑血管疾病、癫痫等,其范围更广。

因为触动,所以改变

作为国内最先开展周围神经减压术的单位之一,冯教授带领他的团队,为众多面临周围神经损伤(以糖尿病为代表),但药物、物理方法等疗效有限的患者提供了新生的机会。谈到开展周围神经减压术的初衷,冯教授的眼神定格在远处,“在医院,我是一名医生,但回到家,我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的家属,患者的痛苦我能体会。”

冯教授告诉记者,自己的岳母也是一位老“糖友”,也曾因糖尿病并发症而住院,为照顾岳母,减轻其痛苦,家人花费了很多精力。其间,冯教授也看到有患者因并发糖尿病足,面对溃烂的双脚,不断换药,然而仍被迫接受截肢的无奈眼神,这带给他很大的触动。他在思考,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改变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的命运。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世界顶尖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专家 Dellon向冯教授展示其所进行的研究――针对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开展的周围神经减压术,这带给冯教授很大的启发。回国后,冯教授带领自己的团队踏上外周神经减压的探讨之路。

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组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疾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生在周围神经的病变,其原因有外伤、运动性损伤、糖尿病、椎间盘突出、炎症、肝炎、中毒、营养缺乏、肿瘤等。症状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疼痛、运动障碍、感觉过敏、局部皮肤温度降低等。

50%的糖尿病患者有周围神经病变

也许有患者会问,糖尿病足截肢和外周神经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不断攀升,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既往认为约有1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四肢麻木、 无力、 疼痛等周围神经症状,但近期的调查发现, 其发病率远远高于这个比率,为50%左右。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手脚发麻、疼痛、踏棉花感、四肢紧绷感等症状,检查会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潜伏期延长。这些症状的后果很严重,因为感觉能力下降会使人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如出现皮肤压伤、烫伤,甚至会因为感觉能力下降出现摔伤、骨折等。这些损伤又会增加患者皮肤感染的几率,诱发皮肤溃疡和坏疽,最终导致截肢的恶果。

虽然,经过40余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目前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已经有标准化的治疗方法,如严格控制血糖、缓解疼痛和加强足部护理。临床上采用甲钴胺、前列腺素等药物治疗,国内还采用中药及针灸等方法治疗。但这些方法并不能使所有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即使正规使用了胰岛素等药物,仍有约五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我们还能为这些患者做些什么?

神经减压,从本入手

冯教授说,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患者出现糖尿病足的原因主要包括3点:

1.神经挤压。神经被挤压到相对狭小的空间,进而表现为相应支配区域出现活动不灵活、麻木和疼痛等症状。

篇14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1242

国内刊号:11-2540/R

邮发代号:82-36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