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健康教育笔记范文

大学生健康教育笔记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大学生健康教育笔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健康教育笔记

篇1

关键词: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及启示

随着我国高学历趋势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维护我国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尤为重要。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列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部分,但是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依然层出不穷,笔者希望通过对中美两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比,借鉴有益经验,对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不仅必要,而且大有裨益。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得到重视,逐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际接轨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表现在学校教育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以至于人们对健康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把人的健康仅仅理解为生理上无疾病,强调体魄的健康,而忽略心理上的不健康,从而导致这些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很大问题,使其行为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相背离。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日趋广泛,教育实施途径日趋多样化,实效性也进一步增强

以前,我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个别“问题学生”,采取班主任式的谈话教育,但是现在对所有在校生都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将教育提前至幼儿园、小学,及早预防,从小根治。从我国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在一步步加强,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也是日趋广泛。

(三)教育主体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要求不断规范与提高,在我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其学科背景主要是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其他学科。然而根据统计结果显示, 这四类类专业背景在本科以下的比例仍然有6-16%,医学为多。随着国家对心理教育的重视,其从业人员的待遇也得到了相应提高,从业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四)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亟待向系统性,普遍性发展

首先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研究来看,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研究相对还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内容都很宽泛,不够具体。其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来看,都是针对典型事件特殊人群进行研究,这样虽然可以对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但是缺乏普遍性,结果形成出了问题,就研究,没出问题,就不研究的状况。

二、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完善的教育理念,与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

过去,美国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仅着眼于矫治的层面,只为少数有问题和适应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注重补救性工作而忽视对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帮助。而现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其生命和生活,关怀其价值和信仰,整体向发展性的理念倾斜。

(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和领域的扩展

如今,美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对象和领域越来越广泛,目前服务对象已经从以学生为主扩展到家长、教师和学生监护人等。美国早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都服务于非学校机构,1945年,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后,服务对象开始转向公立和私立学校,并以公立学校为主,服务领域从过去的中等学校扩展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教育阶段。

(三)教育主体的专业化

伴随着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体系的日趋完善,使得教育主体也向专业化不断发展。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一般为学校的正式机构,独立运作,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取得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硕士及以上学位,同时需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四)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迅速

自1936年起,美国政府每年都要给各州用作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1958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第五条第一项规定,每年提供1500万美元作为地方学校加强心理辅导工作之用;第五条第二项规定,每年提供近700万美元用于各大学培训辅导人员。而在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也是资金最雄厚的机构。有如此强大的经济支撑,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学术组织不断发展和学术期刊不断创办。

三、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

(一)教育内容的比较

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智力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挫折应对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青春期教育,交往技能教育,心理疾病的防治教育等。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生活指导、生涯辅导、磋商等。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认知方式。

(二)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比较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咨询机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中甚至是各科的课程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日趋多样、整合。集体合作成为其教育途径的新形式,美国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主要有校本诊所、校本心理健康中心、校本青年服务中心、社区学校等。

(三)教育效果评估的比较

教育效果的评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直都是一个比较薄弱也比较难的环节,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估是一个多维度、多指标、动态性评估体系。评价指标则是多元化的,主要有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社会和生活、自我观正确、人格健全、情绪稳定、适当的行为表现和客观辩证的认知能力等。美国特别重视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但目前对辅导工作的评估有一些不好把握的因素,美国十分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工作评估,并建立了完整的工作评估模式。

四、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要发展必须要摒弃以往陈旧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根据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认识到教育教学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内容,教育教学是为了培养个性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二)科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首先,重视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在大学生中开设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课程,增加大学生对各种心理现象的理解。其次,增加实用性课程的开设。在大学不同阶段,开设入学适应性教育、专业认知、学习策略、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择业与求职等课程,侧重解决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

(三)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行有效实施途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实施路径。以宿舍、班级为单位,挑选各方面优秀、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进行培训。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针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彼此支持、帮助。使学生在面临心理困惑时,自己能够找到问题的依据和解决的办法,从而有效进行自我保健,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队伍

在任何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针对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现状,首先要坚持教育者专业化的发展,丰富专业理论,增强专业水平,提升业务技能。其次,要推进教育者职业化的进程。这要求国家应该推行并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建立独立的职务评定体系,还要健全职业评价机制。再次,要建设专家型队伍。不光要有培养专家的意识,还要创设造就专家的环境,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从业人员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从而拓展造就专家的路径。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晓淼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M]教育与职业,2006-01-2

[2]钟玲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9(5):711-714

[3]王普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7-04-0120-02

篇2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心理素质不够高,自我定位不准确。大学生因为极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们不能形成稳定的思想,而经常会因为一些很小的挫折而感到苦恼与困惑,进而导致情绪变得极其低落,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进行正常的学习。新时期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评价不是过高就是过低,自我评价过高的学生对任何事情都抱有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而自我评价过低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在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果大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就会严重阻碍自身的发展,而且还会导致出现各种心理困扰。

(2)内心敏感,人际关系差。面对新的环境,初入校园的大学生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情况。大学的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各自之间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以及生活习惯,因此在交往上就存在了很多困难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可能因为交往技巧与个性上的问题,不敢主动与教师或同学交往或交流,有的学生甚至还会产生猜疑、紧张、落魄,甚至是自卑的情绪。另外,大学阶段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健康心理的关键阶段,如果能够在大学期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成功地过渡到社会化。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很多学生都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甚至会有些学生惧怕与人交往,将自己与外界进行长时间地封闭,导致性格过于孤僻,容易产生猜疑等心理问题。

(3)环境变化应对能力差。新时代环境下,很多大学在未进入大学校园之前都是处于家长的庇护之下,刚刚进入校园,不能在短时间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圈子,因此内心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除此之外,大学生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处理缺乏经验,往往因为不能成功应对出现的问题而产生强烈的内心压力,导致自身往往处于紧张的精神状态,长时间的积压下,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因此,想要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就必须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构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指导机构。应当紧密结合教育与指导、课内与课外、咨询与自助法,建立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指导机构体系。随之,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是开展一些不同层次的心理咨询服务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平时进行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地观察大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并且要随时随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而帮助学生及时地消除那些不良的心理问题,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

(2)对校园文化加强建设。想要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多开展一些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而使校园文化发挥出其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学校一方面要从硬件设施上着手建设,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地在校园文化制度方面加强建设,同时适当开展一些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校园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还可以在其参与活动的同时培养其健康发展与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

(3)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大学校园不同于外界社会,因此大学生需要积极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为自己提供更多了解社会的机会。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得到实践工作能力与专业技能上的培养与提升,同时还会使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培养。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大学生增强信心,不断地克服自身的困难,帮助其对自我进行重新塑造以及准确定位,进而为其未来奠定起顺利成长的基础。

综上所述,新时期环境下的大学生在其心理发展上表现出了极强的时代感,然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又存在很多心理上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与教师能够时刻关注学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能够在参与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为走向社会做出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刘 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3).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频发,2004年云南大学生化学院2000级学生马加爵在宿舍杀害4名同学;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耳鼻喉科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被投毒死亡。一系列触目心惊的案件,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的反思。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迫切需要和关注的问题。

1心理健康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智力正常、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有心理自控能力、有健全的个性特征、有自信心、有心理耐受力。

2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面对大学生“成长的烦恼”和种种“心结”“心病”,家长不能视而不见,学校不能无所作为,社会不能漠然置之。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干预教育,使大学生保持快乐、阳光、乐观、向上的心态,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3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

根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测算,目前5%左右的中国人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真正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0.32%。对比之下,大学生群体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一般社会群体。因此,极端个案并不能代表全体,大学生群体整体的心理状况健康良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抑郁自卑:随着社会就业及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一部分同学受自卑情绪困扰。据调查,42.5%的同学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等能力上的缺陷而引不起老师、同学,尤其是异性的注意而自卑;36.7%的同学渴望拥有优越的家庭环境,因为“家里条件差,没钱,跟别人不在同一个档次”产生心理落差;29.2%的学生觉得自己相貌不好或是身材矮小而不愿和人交往;22.5%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如人而导致自卑;15.8%的学生因性格问题(比如胆怯)而导致自卑。自卑情绪的产生,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生活上消极抑郁,心情烦躁,还会出现心悸、胸闷、尿频、出汗、自怨自艾等症状。

②盲目攀比:17岁少年王某卖肾买苹果手机案、大学生以“奖励”为名要求父母买笔记本电脑、PSP、iPhone等电子产品的新闻报道,无一不反映出当代学生盲目攀比、虚荣心强的心理,折射出大学生价值观的错位。

③功利主义:大学校园受到整个社会唯利是图风气的影响,同学们在利益的驱动与压力下读书,不少人信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种价值观,唯利是图,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有些学生就把同学视为学习或者是感情与未来生活的对手,甚至敌手,为了战胜对方在学校里几乎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连对法制的畏惧都置之脑后。而盯着功利性十足的个人目标,造成一些高学历人才的精神偏陋或心理失常,在原本只属于常识、常规的人际关系或行事挫折面前,缺少包容心与应对能力。

④上网成瘾:网瘾即“互联网成瘾综合征”,英文简称为IAD。基本症状是上网时间失控,欲罢不能。据有的学生自述,一些学生迷恋魔曾、CF等游戏,一玩就是十几个小时;一些学生早上一起床就开始玩游戏,一直到深夜,困了倒头就睡,醒了又继续玩;一些学生一到教室上课就无精打采、迷糊睡觉,一上网就精神抖擞,两眼放光。不少学生为了上网逃课,不参加考试或考试成绩不佳,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学业,而且对身心健康都造成极大危害。据专家分析,上网成瘾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存在性格内向、孤僻、意志力薄弱等特征,他们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寻找心理安慰,弥补心理落差。

4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始终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许多高校在大一时均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课时在24学时或是32学时。在高年级开设《咨询心理学》等多门选修课,帮助学生科学认识心理问题,教学方式寓教于乐,主要以活跃的课堂、团体心理游戏、心理健康活动月、户外拓展训练等方式展开,学习考核以撰写学习心得、个人的心理成长报告为主,引导学生具有阳光心态,快乐生活。多数高校都配有多名专职以及数十位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除了日常咨询外,每月都会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展大型咨询会。学校将人际交往、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咨询分成小组,处理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矛盾。

5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建议

5.1 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教育。让大学回归教育和学术本位,破除仅仅是就业率、考研率等的学校评价体系,摆脱功利的办学追求;不能以扼杀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为代价,让学生们变为只会应试,却没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书呆子;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具有完善的人格。

5.2 加强生命教育、人格教育的心理教育。人际关系紧张是制造大学生心理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与人格素养的培养,引导、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同学当竞争对手进行教育,最终异化同学关系,甚至制造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

5.3开展心理自救课程。建议学校开展“心理自救”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多与人交往,教育学生坦率面对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多体验群体生活,多与人交流。

篇4

文章介绍了自媒体的概念及特点,对单亲大学生及其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索了自媒体对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提出了利用自媒体对单亲大学生进行有效心理疏导的方式。

关键词:

自媒体;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2日的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95亿,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1]。由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交流沟通、即时通信的主要阵地就是网络。其中,自媒体具有诸多优点,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然而,自媒体也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特别是为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

一、自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一)自媒体的概念

“自媒体”来源于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利斯联合完成的研究报告。自媒体是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科技的基础上对个体进行信息收集、创造、共享及传播的平台,载体有论坛、微博、博客、播客、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自媒体是自主化的、私人化的、平民化的一种传播形式,以现代化的电子化传播手段,向特定的个人或者某些不定性的群体传播一种非规范性的新媒体信息的总称。

(二)自媒体的特点

1.大众化的平等交流。传统的人际交流有主客观之分,特别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有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主动与被动之分。自媒体平台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关系,交流的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多样的,可以是群体之间就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是两个人之间的私密交流。2.语音、文字、表情、图像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沟通。自媒体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局限于单一的形式,可以通过语音、文字、表情、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交流,具有特殊意义的网络符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3.传播空间广泛,时效性、交互性得到了较大提高。传统的人际交流范围比较狭小,传播速度较慢,受时空的限制较多。自媒体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通过网络可以跨越时空将信息快速高效地传播到任何一个角落。4.非面对面沟通。自媒体时代,利用微信、微博、博客、论坛、QQ等网络平台可以进行高效的非面对面的交流,完全突破了传统交流方式的束缚,在人们之间达到信息的共时传播。

二、单亲大学生及其心理状况分析

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等各种原因导致主体家庭不完整,由父亲或母亲一方单独承担养育孩子责任的家庭。笔者通过对完整家庭与单亲家庭大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2],得到的数据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显示,单亲家庭大学生具有以下心理特点:很难适应大学新生活,容易出现极端性格,个性敏感多疑,易产生憎恨、嫉妒及逆反心理,有些学生表现出放纵、任性等心理症状。从上述调查中可见几项较为突出的行为,在“喜欢自己独处,不愿与他人一起相处”这一项中,单亲家庭大学生占90.3%,而完整家庭大学生仅占13.5%;在“利用吸烟、酗酒、自残或服用药物的方式来缓解压力”这一项中,单亲家庭大学生比完整家庭大学生多79.3个百分点。

三、自媒体对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单亲大学生对自媒体的依赖性更强一些。自媒体在给高校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3]。一方面,自媒体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平台。自媒体促进了单亲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成熟。有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大学生普遍使用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经常活跃在贴吧、论坛、微信、微博、博客、播客等领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帮助和服务。大学生还可以利用自媒体进行阅读,学习新的知识,也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自媒体的开放性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易形成人际交往障碍,甚至会由于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而染上网瘾。

四、利用自媒体对单亲大学生进行有效心理疏导的方式

(一)建立单亲大学生心理档案,利用自媒体与学生进行交流

在学生信息登记和平时谈话中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建立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档案[4],积极引导单亲大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与沟通,平等对待单亲家庭大学生,利用自媒体与学生进行交流。

(二)利用自媒体因势利导,搭建自媒体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平台

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媒,要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通过建立自媒体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者可利用微信等新媒体随时了解单亲学生的心理动向,在紧急情况下能做到有效疏导和沟通,避免不好情况的发生。

(三)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自媒体官方平台,组建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自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信息沟通和交流的主渠道。高校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及课外心理辅导课之外,应尽快搭建自媒体平台。学校除了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队伍之外,还应该培养一批有活力、有时代感的辅导员来承担自媒体平台的日常维护、管理和运行工作。利用自媒体创建论坛、博客、播客、QQ、微博、微信等平台,让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为单亲大学生搭建自我引导、自我成长的平台。

(四)开拓自媒体时代的朋辈辅导教育的工作模式

为了能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教育的每个角落,需要建立四级心理网络管理机制,即校级心理中心,院系二级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委员,进行四级监控与辅导。其中学生心理委员可以接受一定的心理知识培训,在心理辅导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进行心理知识宣传、问题讨论,通过信息传递组织开展各种心理活动。朋辈的辅导和帮助能使他们感觉到身边的关爱和温暖,从而使他们对他人产生信任,帮助自己树立自信心,使其实现“自助式”成长。总之,在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受到的影响极大。单亲大学生心理状况一直是社会与高校关注的焦点,高校一般会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来改善单亲大学生的不良心理。在此形势下,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利用自媒体平台,以多样化的手段和方式对单亲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这样才能促进单亲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1-23)[2017-03-11].

[2]刘爽.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和教育对策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0(4):34-35.

[3]宋宝萍.自媒体时代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路径的创新[J].高校辅导员,2015(6):40-43.

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 教学现状 原因改进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之一日千里的互联网络的全方位渗透,人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发生了很大改变,思想观念也在与时俱变。社会的进步发展更是深刻地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思想,使得我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社会背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也必须适应形势,与时俱进。近些年来,全国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本人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结合我院近年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些实践和体会,愿与其他兄弟院校共同分享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既有成果,并就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与改进作进一步探讨。

首先对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现状归纳如下:

(1)过于强调形式,不注重实效。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是走形式主义的路线,为了应付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流于形式地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虽然有少部分院校也配套建立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但人员配备不够齐全,不够专业,更没有长期有效地开展实际工作,甚至连固定的心理咨询场所都没有。在课堂教育方面,多数学校只是做一些讲座或报告,有的就是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在课程内容中安排两三节心理健康的内容,就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的课外实践根本无从谈起!而有些学校则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成立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都缺乏具体的、有效的措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得不够紧密。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都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有很多建立起来了的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因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不够明显。

(2)对其内涵及外延重视不够,理解不够深。心理健康教学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本身就具有特殊性,与一般的理论课程有很大的区别,但现在很多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都存在误差,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几堂教育课程就能解决问题了,所以就产生“单纯说教,不管实效”,“课堂上滔滔不绝,课后事不关己”的奇怪现象。决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的根本在于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通盘管理,所以说,重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行为。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直到先如今,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学的理念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教学方式单一,始终以“讲授—接受”模式为主,教学理念落后。究其原因无外乎,一是学校安排的教学课时不足,一学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只在12到20课时之间,由于课时有限,有些要花时间的教学方式,如讨论、参观、见习等就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实施。从而就造成了教师一人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局面。二是高职迫于生存压力,不断地扩大招生,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扩大班级人数,但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导致教师迫于压力不能有效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依然在重复“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过程,没有从填鸭式教学中解脱出来。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培养起不到积极的作用,更有甚者开始逐渐抹杀教育的创新功能。

(4)师生关系冷淡,缺少沟通。当前,高校的在校学生在不断增加,而辅导员的配备却没有随之增加,每位辅导员至少要管理两百多名学生。能和每个学生说上一句话就很不错了,而且都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更别说与一个个学生去沟通了。因此,一些个性内向、行为消极的学生,心理郁闷无处宣泄,心情不悦无处诉说,而只有当出现问题后才去处理,大多数甚至不诉诸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沟通和教育的作用很难充分发挥。

(5)大课堂教学,课时短少,学生主体参与差,互动少。进入高职院校往往是大课堂,教室也是使用幻灯片教学,往往是几百学生一起听课,这样就会造成听课的效果下降,而且学生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一般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也是仅在大学一年级或者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时间很短,内容也较有限。但针对高职生个体成长发展来看,身体和心理又是动态变化的,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健康正常发展的时代需要。

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我们高职院校或多或少会出现以上种种现象。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我们更应该去了解、学习、研究学生的心理现状。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其心理特点也呈现出复杂化,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初中毕业,有的高中毕业,还有的是中专毕业,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不够高,也不够全面;

(2)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多,道德行为和品行意识更接近于现实,常陷入迷惘状态,渴望非理性的认可,且自由散漫、叛逆性强;

(3)学生的情感丰富且脆弱,心灵纯真且复杂;性格率直且固执;既有孩子般的天真烂漫,又有成年人的无奈和游移;

(4)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其思想意志也是千差万别,有的游刃有余却缺乏刚性;有的遇事易冲动不加思索;有的又过于执着,沉迷其中;有的则胸无大志,玩世不恭。

而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和强大,从小而言是决定学生自己未来的生活、学习和成长,从全局来说是关系到我们祖国未来现代化建设和整体民族富强的关键。因为心理素质是文化素质和事物认知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地基。

就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来说。由于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有限,教学设施不够完善,从而导致教学手段的落后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健康需求。

就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辅导的老师来说。据笔者观察,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大多是通过培训或者自学来的,人员缺乏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况且并没有系统地学习或者研究高职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而且这门学科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教师既要懂心理学知识、又要懂教育学和医学知识,甚至还要懂社会学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因为这门课它是一门交叉学科,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运用的手段就应该灵活。

所以我们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同时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和随时变换课堂教学手段。

下面结合我校高职生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情况,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明晰课程的性质和定位,以及开设的目的。对于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一方面根据高职院校本身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问题,对课程进行具体的添加。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规定中对课程性质的描述即:主要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终的目的就是对提高大学生学校环境的适应力、学习力、交往能力、职业规划能力。通过这样开增进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素质要求。

第二,可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调查,收集学生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从而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和有效地开展。

第三,应突出课程的活动性。在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教学很重要,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进行积极的倡导工作。学习与实践并重,例如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重点应该侧重于学生的心理培养,在实践指导中,老师要增加相应的互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参与兴趣,如角色扮演、心理调查、主题讨论等。最终的目的是想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来提高自我认知、调控、激励、生存及发展等相关的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带来的心理困惑,在社会生活不断变化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如何以一种合理的心态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是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把学生自觉追求健康的心理活动当做一个重要工作来抓,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和强大自己的心理调节力的目的,树立健康的心理健康观点。

第四,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充分发挥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的作用。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侧重于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从增强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角度,对学生的健康思维、情感和性格进行再次教育,而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则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己任,侧重对以科学理论和哲学的思想武装学生,对其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但我们学校近年来除了开设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开设了与心理健康课相关的理论课程,譬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概论等课程,这些都与高职生心理健康课程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