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儿童精神心理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论文关键词]心理精神疾病 青少年儿童 理解关爱 心理健康
心理疾病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统称。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心理疾病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人格障碍、神经症、身心疾病以及重性精神病。比如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强迫症、焦虑症,心身疾病如哮喘、高血压、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都是心理疾病。
目前全球约有10亿人正在经历心理、神经、精神疾病的影响。为引起全社会对精神卫生问题的关注,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发起创立并将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在这一天,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向大众宣传精神卫生科普知识,促进人们积极地追求精神健康,并向精神疾病患者伸出关爱与援助之手,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心理精神疾病的偏见,并结合现实情况和精神卫生的需要,确定每年的活动主题。201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
一、我国心理精神疾病问题的现状分析
人类疾病经历了传染病时代、普通病时代之后,自20世纪末开始进入精神病时代。精神病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或以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或可用精神疗法治愈的一组疾病的总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心理压力的增大,有精神疾患的人也日益增多。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指出,成年人中抑郁症患者正以每年11.3%的速度增加,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头痛、腹痛、失眠、乏力等疾病比例也呈上升趋势。我国青少年儿童的精神卫生状况非常令人担忧,青少年儿童是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在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我国卫生部从2000年开始在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大规模活动,宣传精神卫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当前我国青少年儿童精神问题的患病率已经超过了国际15%~20%的平均水平。仅常见的以注意力分散、多动、冲动为特征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的患病率即达到5.07%左右。据估计,其中有30%会发展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且成年早期的犯罪、酒瘾、吸毒、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率是普通人群的5~10倍;以不服从指挥、向规则挑战和对他人抱有敌意为特征的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患病率为8%。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尤为突显,青少年网络成瘾、吸毒、违法犯罪这些令人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在我国也明显存在。重性抑郁障碍通常起病于青少年,可导致心理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并有自杀的危险。目前青少年自杀位居全球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16.0%~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其中,包括家庭、教育、社会风气等在内的社会因素影响很大。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很复杂,包括生物因素(遗传或外力致使大脑受损等)、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据江苏省盐城市近期公布的一份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显示,14%的中小学生心理反应有异常现象。其中,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城市学生的心理问题明显高于农村学生。长春市精神障碍患者比率临近最高值,平均每十个精神障碍患者中就有三个是青少年,略高于15%~20%的国际平均水平。其中,大多是由于家庭、社会、学校风气在内的诸多因素引发的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心理的因素之一。如空气污染、嘈杂声音、居房拥挤、交通乱杂、环境卫生不良、人际关系等增加了心理和躯体应激,对精神卫生产生不良影响。致使青少年儿童长期处于厌烦、紧张状态之中,易患身心疾病、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青少年儿童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相当缺乏,美国每四名精神科医生中就有一名儿童精神科医生,而我国儿童精神科医师不到三百人。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低、形式化严重。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基本处于空白阶段。突发公共事件的儿童心理危机干预还处于萌芽阶段,尚未把儿童心理救灾纳入救灾预警机制。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医学科学进步,青少年儿童躯体疾病发病率逐年降低,但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居高不下,甚至逐年上升。
二、青少年儿童心理精神疾病问题的教育策略
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如何帮助孩子化解心理问题,是当前我国青少年儿童教育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1.营造快乐学习、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班级的学校氛围,引导教育处于超负荷的学习及升学压力的青少年儿童学会调整心态。社会的快速发展,升学、择校等让很多中小学生被高强度的学习压力所困,青少年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因不会调整、控制情绪形成烦恼,而长期的情绪压抑是精神疾病的基础。学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地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便由此产生,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学习任务过于繁重,天天面对着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复习资料,面对着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负。目前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患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疾病者都不在少数。青少年儿童因考试压力所引发的心理症状主要有反应迟钝、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抑郁及厌学心理。
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强对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教师、职业人群、社区居民的宣传,组织精防医生走上街头,开展精神病防治知识宣传,开展免费心理咨询及义诊活动。学校教育应突出教育学生学会认识情绪、学会缓解压力的能力宣泄和放松、保持心理平衡。学校可通过建立心灵援救网,积极宣传和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教师平时要多给予学生爱和尊重,用情感去关爱学生,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充满着温暖,充满着美好。
2.营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充满关爱、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少单亲儿童的心理障碍。儿童时期是人生中的准备时期,从小拥有健康的心理会让人终生受益。但家庭的变故常常使一部分学生的心灵受到创伤,行为发生偏差。单亲儿童会因失落感和痛苦的情感体验,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孩子会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不理性的过激行为。
鉴于此,家长应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困惑,多与孩子加强沟通,努力营造理解关爱、快乐生活、和谐的家庭气氛。学校教育应侧重于教师用爱心软化,用积极演练法辅导具有逆反心理的儿童;用激励自信、指导训练法辅导心理自卑的青少年儿童;用疏导安慰、角色位移法辅导具有妒忌心理的青少年儿童。经常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电话等形式,与家长们交流沟通并建议他们做到: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多关心孩子,千万不要因为工作上、生活上遇到了挫折,将痛苦带给孩子;家长们要多与孩子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活动,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了解他们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了解他们的困惑,及时给予疏导。通过心理辅导这一新型教育手段,打开他们的心扉,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使他们都能健康成长。
3.营造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青少年儿童对网络的依赖心理。适当上网是有益的,但每天用大量时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有可能诱发心理疾病。青少年儿童如长期处于虚拟状态,会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的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
因此,对于青少年儿童学习时间、每天户外玩耍时间、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的时间等,应全程跟踪干预,引导青少年儿童正确对待学习、娱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和科普文化活动。心理协会、精神卫生中心、少年之家共同合作举办心理精神疾患的科普讲座和培训等,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卫生讲座。学校或教育局等组织一支反应快速的专业队伍走进校园,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文艺宣传活动。
4.营造和谐的人文关怀环境,减少生活贫困的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压力。下岗职工子女、偏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和学校的贫困生这一群体由于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双重作用极易导致心理疾患。
对此,应采取措施,进行联动宣传,营造声势,让全社会都来关爱弱势群体,减少歧视。可采取募捐及其他形式的助学方式使其走出贫困阴影,助其顺利地学习及生活,组织心理专家、疏导人员进入社区,举行“理解关爱,邻里和谐”为主题的宣传教育,进行扶贫帮困活动。
5.营造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氛围,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对其学习目标、期望值加以正确的引导。有些青少年儿童对学习的追求有急功近利和期望值较高的倾向,当学习结果长期没有得到预想的回报时,难免会造成青少年儿童心理失衡。强烈的挫败感、情绪的剧烈波动、时间的流逝,极可能摧垮一个人的心理防线。有些学生由于对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费太多的力气,总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可学习现状往往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就容易失望、失落;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拼命学习,不断给自己加压,苛求自己,结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由此诱发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甚至于有的青少年儿童因此而轻生。一些青少年儿童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明了,有的孩子则只是看到自己的缺点,产生自卑心理。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引导青少年儿童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是关键,要让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不苛求自己,发扬长处。学校可开展心理危机研讨会,邀请心理专家常来讲课,交流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工作经验,呼吁社会关注生命,降低自杀率,引导家庭开展的生命教育,以便形成家校联教机制,更好地开展自杀预防工作。
6.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针对独生子女的特点,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共同预防机制。现今溺爱独生子女成为很普遍的现象。从小在过分溺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除了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之外,还常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惧甚至有暴力倾向。家长的溺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病灶,这种潜在危机就像定时炸弹,引爆后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因此,培养独生子女学会理解支持他人的习惯,培养换位思考能力尤其重要。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和爱心,这既是交友的必需,也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让独生子女学会倾听和表达。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是很重要的。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对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和教师、社区居民以教育宣传、预防为主,对独生子女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干预,加强家、校、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共同良好的预防环境。
7.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青少年儿童对社会快速发展的适应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社会关系日趋发复杂化,导致一些青少年儿童难以适应。这种不适应包括很多方面:对学校班级的不公平现象看不惯,又因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烦躁;为别人给自己的评价偏低而愤愤不平;因信仰的苍白而产生失落感、无归属感;因个人能力与优秀的差距而焦急、无奈等。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家长、老师及所有关心青少年儿童的人士,都要努力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的“生活技能”不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社会能力。青少年儿童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重者就会一时冲动骂人、打人、讽刺、讥笑。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学习为人之道,形成健康心理素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精神分析;儿童发展;可塑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73-02
一、问题提出
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理论,主要强调的是无意识过程,旨在研究精神层次与人格结构等深层次的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儿童教育的研究中,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儿童一般发展的特定阶段,如年龄段的差异和与之对应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影响的关系及此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儿童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正处于成长成型阶段,有极强的可塑性,这一阶段有正确的理论作引导很重要,而精神分析理论又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从深层心理学方面所提出的理论,作用在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会促进人的深层次精神方面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
在儿童教育的研究中,精神分析理论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目的是为了准确把握精神分析法及其理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所起作用以及如何形成良好衔接关系而展开本研究课题。并且“儿童心理学不但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或基本规律,而且要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规律,这些具体规律是通过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来的。”[1]要把握规律,应用相关理论。弗洛伊德做了儿童关于精神分析方面的心理健康发展研究,“儿童的梦很容易被认出是愿望的满足。这些梦均由生活中迫切的躯体需要,如饥、渴、的需要所引起,也就是说,它们是以作为对体内刺激的反应的形式而成为愿望的满足的。”[2]儿童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他们正处于成长成型阶段且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但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孤独冷漠、逆反固执、郁郁寡欢、烦躁发怒、撒谎欺骗等,而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弗洛伊德认为,一切神经症的核心便是焦虑。都起源于被压抑的童年期精神创伤或心理冲突。”[3]为了避免这些,这一阶段有正确的理论作引导就显得非常紧迫。
由于儿童的可塑性强,环境对儿童心态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婴儿自出生之日起,即开始以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对婴儿来说,围绕着他们的社会环境或社会情景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条件。”[4]儿童心理状况及人格特征的变化,都会形成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心理品质,进而影响儿童的自然成长。要通过研究精神分析理论细化的积极因素作用于儿童的发展,使其形成利于自我成长的优势品质,所以要通过心理教育使儿童扬长避短。
二、研究目的
为了准确把握精神分析法及其理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所起作用以及如何形成良好衔接关系而展开本研究课题。
在受西方多元文化价值影响下,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呈增多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对精神分析理论与儿童的自我发展关系的相互影响发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开始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由于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知识理论结构的发挥能影响发展功能的改善,与儿童的一生完整发展阶段相比,儿童初期的发展更能反映出一些问题,由于儿童初期可塑性强,把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关因素作用于儿童发展的初期可以说是衔接的着眼点。发挥角色作用和沟通,运用家庭结构中积极因素对儿童的发展会有巨大影响。“家庭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因为儿童个性的形成,社会行为的获得,其最关键的几年是在家中度过的。每个儿童最初的个性特征或气质类型各不相同,这种特征无疑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态度。”[5]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和精神分析理论的结合,从人格结构理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说来,本我,自我,超我对研究儿童心理规律,探索实施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按照快乐原则,满足愿望的冲动,即“本我”在青少年期增加了,这些本能冲动向个体的“自我”和“超我”提出了直接的挑战[6]。
三、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假设的分析来确定精神分析理论和儿童的发展尤其是早期发展有无关系或是关系如何。
1.理论依据及实施途径
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包括意识人格结构学说、人格发展阶段说、本能学说和焦虑说等。通过理论思辨和文献的方法假设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发展的状况有影响而进行深入探讨,试图了解和分析儿童的心理特征。
通过精神层次和释梦理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决儿童的心理发展,基于家庭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给予儿童更多的温暖和快乐,使其克服消极心理。在儿童发展中期,其重要性在于儿童人格的自我完善。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掌握适度原则,使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得到应用,情感得到补偿。基本自理技能得以传授,让儿童自己做,这就是为什么要重视儿童发展的内部动因。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使其合理化,以精神分析论为指导。加强情感沟通以及交往意识,使心理品质从消极向积极转化。
2.实际应用及相应对策
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关键时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要在儿童性格及内在品质上要根据他的可塑性而制定相应的策略,寻求适合的理论给予指导,并且在儿童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此理论会起到引导作用。调节儿童情绪也是比较好的手段。“精神分析学家斯皮茨认为,情绪在自我发展和超我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绪帮助儿童组织自己的行为和调节情绪本身。精神分析学家将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儿童早期的情绪上。”[7]也就是说,寻求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比如上面提到的情绪调节策略。由于儿童自身发展会引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但如何有效的去解决这一问题呢?精神分析理论中,性本能理论所要说明的恰恰是这些原因,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此理论对儿童的发展尤其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在基于儿童发展的客观基础上通过分析,做出相应的教育。
四、研究价值及意义
精神分析理论是具有临床性质的,在理论的基础之上是有一定的实际价值的。由于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最早接触的人际关系是家庭关系,他们也是从中学会与人相处而成为社会成员的。因此儿童的家庭教育,还有其学习适应性和环境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所影响,所以关于研究价值还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
1.理论价值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时刻刻体现着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支持,做此项研究有助于把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某些方面融合到儿童发展的理论指导中,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揭示出了人性中的非理性成分,并指出潜意识是意识的前提和基础,这对于正确认识儿童、理解儿童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因而此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2.实践价值
精神分析理论之中的各个因素都可以在方方面面引导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其教育的可行性,所以精神分析理论的各个因素作用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是重中之重。“儿童出于另一种动机才把他的体验转变成一种游戏。通过将这种体验当作一场游戏来重复,尽管这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他却因此取得了主动的地位。”[8]这样,儿童就获得了主动发展自我意识,对未来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要分析了解儿童发展的现有状况,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衡量儿童的发展认知水平,有目的的做出提高儿童身心发展与精神分析理论结合的方法,在此衔接中正确高效指导实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使其在正确理论的引导下实施学习行为,因而此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3.意义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时刻刻体现着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支持,从动机上来看,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目的性,即健康的心理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否则其他无从谈起;从人格来说,健全的人格是健康人的内在基础,人格的健康发展更能体现出儿童健康的心理因素;从社会化来说,人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而人类的社会性是其本质属性,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养成离不开社会化,而良好的外部环境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态度上来讲,积极的态度是培养健康儿童的保证。总之,精神分析理论细化的因素都可以在各个方面引导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其教育的可行性,所以精神分析理论的各个因素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衔接问题就是关键。
五、结语
精神分析理论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无意识过程,其中精神层次和人格结构能给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在精神层面的健康发展。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又时时刻刻体现着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支持,从动机上来看,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目的性;从人格来说,健全的人格是健康人的内在基础,人格的健康发展更能体现出儿童健康的心理因素;从社会化来说,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养成离不开社会化,而良好的外部环境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态度上来讲,积极的态度是培养健康儿童的保证。通过以上的分析及整合,在儿童教育中,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根本。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儿童的发展阶段要适合身心发展特征。在发展期内,把握好关键期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策略,适合性格及内在品质的可塑性发展。精神层次和人格结构也能给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促使他们在精神层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彭舜,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27.
[3]马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认知本质[J].中国临床康复,2005,(4).
[4]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85.
[5]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73-274.
[6]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PBL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以小组进行,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激发学生创新性、主动性等优点,目前在各学科教育中已广泛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变态心理学教学章节的特点,选取部分较难掌握的疾病或重点内容,如精神分裂症、癔症、广泛性焦虑等,在授课之前布置相应的病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如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发病原因、与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相关干预方案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以书面作业或在课堂中回答这些问题,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关资料的查阅,问题讨论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其良好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授课教师针对病例予以适当讲解,以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PBL教学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将之前部分科目的相关知识进行很好的链接。如掌握情感性精神障碍内容需复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中关于心境的含义,完成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相关问题需了解发展心理学的部分内容,理解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社会康复需结合健康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加强课堂案例讨论,强化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
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部分精神心理疾病过于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如人格障碍与普通人相似使学生很难区分,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因学生缺乏临床实践难以掌握其妄想、幻觉、情感淡漠等临床特点。只有将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典型症状与具体案例相结合,避免单纯的理论讲述,才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该病特点。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在临床案例教学时,增加案例讨论学时数;根据案例分析其临床症状并完成课后相关作业,以增强学生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三、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变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对于部分不易掌握的章节可以通过运用学生感兴趣、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如电影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避免填鸭式或纯理论教学影响学习效果。如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在本门课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学生缺乏临床实践,较难理解该病幻觉、妄想、智力等方面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观看电影《美丽的心灵》的部分内容,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纳什的特点,结合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该病的幻觉、妄想的临床表现。同时,影片中纳什在服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思维活动缓慢、情感表达异常、下降等特点,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抗精神病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了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的意义。在孤独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缺乏孤独症临床经验的实际,可以通过选取观看电影《雨人》的部分内容,结合雷蒙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kanner三联征(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动作行为刻板)”的临床表现。对于部分较为空洞的教学内容,如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某些历史、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讲授偏执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讲授冲动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水浒传》中的李逵;讲授强迫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历史中的诸葛亮。通过介绍这些人物的相关事迹帮助学生掌握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部分心理疾病,如神经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要求学生分组模拟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通过亲身参与感受,了解相关心理疾病的特点及问诊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理解。
四、改革考核模式,提高知识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题目主要由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这种考核方式存在死记硬背、内容偏多、不重视实践操作技能掌握及学生易作弊等诸多弊端。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质的学科,其考核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赣南医学院自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以来,变态心理学考试试题全部由案例组成,要求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决相关问题,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将变态心理学科目成绩分多次考核,将在PBL教学过程中的发言情况、平时案例分析及讨论情况、课程论文、病例情景模拟等内容作为成绩的一部分,考核学生平时对各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认真思考、总结,达到教学目的。
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传统的变态心理学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课间见习,使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对于某些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抑郁症,或综合医院常见的心理问题,如躯体形式障碍、肿瘤科患者身心问题等,应尽可能安排精神科或综合医院心理卫生门诊的课间见习教学。学生通过查阅病历、观摩问诊、案例讨论、询问病史等临床活动,结合心理测验及相关心理治疗等工作,了解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分类、诊断标准,提高问诊、询问病史、精神检查、辅助诊断、常用心理测验量表使用等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目的。
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人文精神培养
您进入心理学领域的机缘?
我生长在陕西咸阳一个贫穷的农村。小时候,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伙伴,我的童年和少年几乎是在他的陪伴下长大的。他的小名叫宝宝,长得又矮又粗,脸蛋红得像西红柿。就在我上高中那年,他突然得了精神病,又哭又闹,说自己是玉皇大帝,是阎王爷。他经常拿着锄头或铁铲追杀村里的人,弄得这个村子都陷入到恐怖的气氛中。那时,他们家和我们家一样,穷得连饭都吃不饱,怎么会有钱给他治病呢。他的精神病就这样拖了下来,越来越严重。大约过了一年,宝宝在猪圈大便时被猪咬伤,最后造成感染身亡。宝宝无缘无故患上精神病,最后又如此悲惨地离开人世,这对我尚未成熟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刺激和创伤。自那以后,宝宝的影子一直无法从我的心灵里散去,我也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思考:人为什么会神志错乱?我有一天会不会也成为另一个宝宝?如果有一天,我身边最亲最爱的人成为宝宝那样的疯子,我会不会成为一个拯救他的人?自此之后,成为一名医治精神疾病的英雄的梦想的种子就在我心灵世界发了芽。
还有一件事对我最终选择走上心理治疗之路起着重要作用。在我上初一时,我们邻村发生了一起惊动全县的凶杀:一个叫侯一新的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将他最好的朋友骗到野外,用尖利的镰刀砍死了他的朋友。侯一新杀死朋友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借了朋友200元钱建房子,在他无力偿还朋友的借债时便对朋友起了凶念。在我们那个淳朴的乡村,几十年没有发生过凶杀案,而这个凶杀案影响特别大,可以说对周围数十公里内的每一个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从此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这样善良,又为什么这样凶残?”我发誓要从事探索人性的研究。我从师于冯忠良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方向就是“人性与教育”。可以说,我的成长历程中所发生的事件以及我对人性的先天兴趣成为我步入心理学领域的真正机缘。
对您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名家?
我刚刚学习心理学是觉得一切心理学理论都是新鲜的,对我都有无穷的吸引力。然而,当我冷静下来之后,我突然发现卡尔・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对我有一种独特的魔力。
我开始接近荣格,研究荣格,并利用他的理论为患者提供治疗。后来,我接触到瑞士心理学家H.B.丹尼什的精神心理学理论(绝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他提出的人类精神的终极意义和健康状态就是――寻求一种充满永恒意义的人生的观点非常认同。
我开始研究精神心理学,并从H.B. 丹尼什的理论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
再后来,我又对被称为小荣格的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所吸引,他的理论是在广蕴的层面探索人的精神与心理现象,跳出了从生物学或纯粹行为、精神层面探究人的心理和精神现象的狭隘视野。
对我治疗理论影响最大的,还包括一批神经科学家和从事整体医学研究的学者。如美国神经核医学专家英格沃尔(音译)、弗洛达韧(音译)和临床神经科学家丹尼尔.阿蒙,德国整体医学家托・德特勒夫森。他们的理论对我创立整体心理疗法影响巨大。
您从业以来最大的心理感受?
从业16载,饱尝酸甜苦辣,尽历人间苦难。如果要我谈从业以来最大的心理感受,我会发自肺腑地说,世间的一切都是不重要的,最主要的是回归内在精神世界的完整。如果人的心灵被扭曲,整个人生的追求出现偏离,人格不健全,人既不能变成成功的人,也无法变成一个幸福的人;对自己无益,也对别人有害。更可怕的是,心理问题会代代相传,一代影响一代。人可以没有一切,但不能没有健康的心灵。健康心灵才是我们最大最珍贵的财富。
您如何看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我认为,心理健康必须具有全人类的标准,它反映的是人类心智和道德发展的相对完好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一定包含心智发展与道德发展两个核心。无论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模式,还是库斯的胜任者型人格模式,还是卡尔・罗杰斯的机能充分发挥型人格模式,都绝对离不开道德伦理层面的发展要素。如果要我看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我基本不持乐观态度。我认为,当代中国人普遍存在价值观念迷失和碎裂、生存焦虑和物欲主义盛行等不可忽视的问题。单单从各类各型精神疾病快速增长的发病率来看,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令人担忧。
我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合成完整活性染色体
我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合成了4条人工设计的酿酒酵母染色体,研究结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发表。我国也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真核基因组设计与构建能力的国家,标志着人类向“再造生命”又迈进一大步。酿酒酵母是生物遗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模式生物,以合成型酿酒酵母染色体为研究对象,可以加快在基因组重排、环形染色体进化领域的研究进度,为人类环形染色体疾病、癌症和衰老等提供研究与治疗模型。
我国学者找到消除烟瘾新方法
最新一期《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杂志,发表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教授课题组题为“应用普萘洛尔特异性,抑制激活的尼古丁相关记忆对尼古丁心理渴求的影响”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实现了从动物研究到临床试验的成果转化,可消除尼古丁依赖者的成瘾记忆、降低心理渴求。这一开创性研究成果为难以戒烟的人群带来福音,有望攻克尼古丁依赖等病理性记忆相关精神心理问题。
阻燃剂可能对儿童早期发育行为产生影响
阻燃剂广泛用于家具、床|、地毯、电器等常见用品中,很容易挥发并滞留在室内。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阻燃剂可能对儿童的早期发育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儿童接触阻燃剂可能引发好斗、抗拒等行为问题。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环境卫生》杂志上报告说,数据分析发现,所有孩子都会接触到阻燃剂。在排除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后,接触有机磷系阻燃剂较多的孩子更易出现好斗、抗拒、多动、注意力涣散和欺凌等行为。
小心“香水有毒”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预防医学报告》上发表报告说,大约三分之一的澳大利亚人在使用香氛制品后会出现健康问题,包括呼吸问题、偏头痛、皮肤敏感甚至哮喘发作等。这里所说的香氛制品不仅指香水,还包括香皂、喷雾、家居清洁剂、洗衣液、香氛蜡烛等。
1.1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中山市统计局公布的目前全市小学(212所)、初中(83所)及高中(16所)学校比例,分别抽取小学6所,初级中学4所,高级中学2所,以这12所学校的全部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71份,回收有效问卷98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8%。
1.2工具
1.2.1教师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代课年级及工作年限等内容。
1.2.2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来源于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编制出版的《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问卷内容为精神卫生基础知识。共20个条目,答对一题计1分,答错计0分,总分20分,得分越高,表明对精神卫生及心理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越高,总体正确率=样本中所有个体正确回答的所有条目之和/(样本数×条目数)×100%。
1.2.3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疾病知识问卷主要包括对多动症、抽动症、孤独症、精神分裂症、适应障碍及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等常见精神疾病的了解情况,设不了解、有点了解、基本了解及非常了解四个等级,以对每种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及处理情况作为分级评分参考。
1.2.4精神疾病态度问卷为原卫生部办公厅2010年关于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的问卷之一,评价个体对于精神疾病的态度。问卷的第1、2、3、4、8、10题共6题的5个选项“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不好说、基本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分别计分为5、4、3、2、1。第5、6、7、9、11、12题共6题的5个选项则依次分别计分为1、2、3、4、5。最后计算总分,则为精神疾病相关态度问卷得分。得分越高,对精神疾病的态度越正面、越包容。
1.3实施程序
以学校为单位,对调查当日全部在岗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每份问卷都附有统一的指导语,承诺对所填内容予以保密,教师现场作答,研究人员提供指导,以便及时解答教师填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问卷完成后当场回收。1.4统计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一般性描述,根据资料性质分别进行t检验、Pearson相关及Spearman相关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小学教师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对精神卫生知识的需求和获得情况
被调查教师平均年龄(36.28±7.14)岁,从教年限1~41年,平均从教年限(13.02±7.72)年。983名教师中,有228名(23.2%)反映在教学工作中遇见过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955名(97.2%)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学习精神卫生知识;在获得精神卫生知识的途径方面,新闻、杂志或网络所占比例最高(70.2%),其次是在校课程或同事间交流(10.9%)、专业讲座或培训(8.6%)及专业书籍(7.8%)。
2.2中小学教师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及对精神疾病的态度
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总评分(15.92±2.50)分,总体正确率为79.6%;精神疾病态度问卷总评分(35.94±5.52)分;在对9种具体的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疾病的了解程度上,总评分为(19.03±4.19)分,其中对抑郁症基本了解和非常了解者最多,有373人(38.0%),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34.2%)和多动症(33.6%),最差为抽动症(13.4%)。
2.3不同性别及年级间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及对精神疾病态度的比较
女性教师精神卫生知识与心理保健问卷总评分高于男性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疾病及精神疾病态度问卷总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初中与高中合并为中学组,显示中学教师在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疾病总评分上优于小学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卫生知识与心理保健问卷及精神疾病态度问卷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相关分析
983名中小学教师精神疾病态度问卷总评分与其年龄及工作年限均呈负相关(r=-0.07,P<0.05)。
3讨论
每一个年龄段都有自己专属的寂寞。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重庆一位71岁的独居老人一年来打了1483次110,目的只为找个人陪他聊天。这种现象并非偶然,独居没人陪伴、退休后无事可做、子女忙探望少……老人的寂寞无处诉说;刚刚过去的暑假对很多孩子来说也是寂寞的,有的父母只知道安排孩子一天该干什么,却不能抚慰一下他们孤独的内心。一项针对英美法等国家的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孩子(18岁以下)和接近半数的老人(65岁以上)经常会感到寂寞,15%~30%的人长期孤单。中国老龄委的调查则发现,城市老人家庭近半是空巢;《现代儿童人际关系报告》显示,四成儿童有孤独感且不喜欢与父母交流。
看似忙碌的上班族也没能逃脱寂寞的袭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6.9万参与者中,九成人有孤独感。寂寞背后各有各的原因,但有4种是我们常经历到的。一是,想挤进一个圈子却发现周围的人好像铜墙铁壁,想走进对方心里却发现他根本没给你机会;第二种是你好不容易挤进一个圈子,因为某件事,所有人开始冷眼看你;第三种和别人没关系,更多原因在自己,习惯言不由衷或者保持沉默;第四种是能与别人分享,却发现彼此无法再跨进一步,内心充满无力和无奈。
寂寞的感觉不仅是对内心的折磨。它对健康的危害也超乎想象。美国杨百翰大学一项涉及30万人的研究表明,长期被寂寞和孤独包围的人,相当于每天吸15支烟。另外,寂寞的人总喜欢做一些让自己心里好过的事情,他们可能会抽烟喝酒,或者选择飙车等刺激的事情,而这种排解对健康更是雪上加霜。
1、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高
早在1992年,美国弗莱明翰心脏研究对700多名女性的调查研究发现,长期寂寞的人发生心肌梗塞或死于冠心病的概率远远高于不孤独的人。在新西兰,研究发现,孩童时代感觉受到孤立的孩子,26岁后更容易肥胖,或出现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脂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
2、提高死亡率
美国研究发现,50岁以上的人群中,那些长期感到寂寞的人死亡率高出约80%。日本一项为期3年的跟踪调查称,社交活动较多的老人健康程度更好,死亡率也更低。另外,多项研究证明,寂寞的人自杀率更高。
3、引发炎症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丽莎・加伦卡研究发现,受寂寞困扰的人体内的活动病毒更多,血液中能引起慢性炎症的物质也略高一筹。慢性炎症与心脏疾病、关节炎、2型糖尿病甚至自杀倾向等都有关。
癫痫定义及相关概念的演进带来治疗理念的转变
癫痫的传统定义主要是从生物学角度阐释癫痫,成为多年来临床主要从生物医学角度诊治癫痫的理论基础。但这一定义既缺乏对癫痫“慢性脑疾患”特征的明确界定或说明,更缺乏对癫痫所经常伴随的精神行为及社会心理问题的相应阐述,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癫痫病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要求。因此,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和国际癫痫病友联合会于2005年发表了癫痫的新定义,即现在癫痫的概念性定义,要点包括3方面:(1)至少1次癫痫发作;(2)脑内存在持久性损害,提示具有癫痫的易感性,即再次复发的可能性;(3)伴随其他方面的多种损害,包括神经生物学损害、认知和心理社会适应等。这一定义明确提出“慢性、持久性损害”是癫痫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时明确把生物学和社会心理障碍列为定义的要素,突破了长期以来传统定义的局限性。既往临床实践中一般从生物医学角度实施对癫痫的干预,而2005版的定义除了提出伴随神经生物学损害之外,特别强调了所伴随的认知、精神心理、社会适应功能障碍的重要意义。因为这些伴随的功能异常同样也严重影响着癫痫患者的远期预后和功能康复。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考虑并重视这些问题。
癫痫概念性定义的,促进了临床对癫痫诊断标准的统一,也深化了对癫痫发病机制的认识。但在临床实践操作层面存在很大局限性。ILAE分类和术语委员会专门成立工作组于2014年了新的癫痫临床实用性定义。根据新的癫痫实用性定义,诊断癫痫应符合以下条件:(1)至少2次非诱发性发作,两次发作间隔24h以上。(2)初次发作者在未来的10年内复发的可能性与2次非诱发发作后再发的风险相当(至少60%)。(3)明确的癫痫综合征。新定义还对癫痫的“已缓解”(可简单地类似于“痊愈”的概念)做出了实践操作层面的界定:(1)已10年无发作,且已经停药至少5年。(2)或年龄依赖性癫痫综合征已经超过了癫痫发作的年龄范围。新定义体现了实用性的宗旨,把癫痫定义从2005版的概念性层面拉回到临床实践层面,并较好地解决了概念性定义中的一些问题,对临床处理原则和用药方案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助于改善癫痫患者的远期预后。由于癫痫发生机制的复杂性及临床表现的特殊性,新的定义还不能解决所有相关临床问题。但可以看出,近年来癫痫定义及相关概念的演进已经带来临床治疗理念的相应转变。权威学术团体和广大专业工作者越来越强调癫痫“慢性脑疾患”的本质特征,临床实践中应重视其特殊的社会心理功能障碍,强调规范的诊断治疗和长期的随访管理。
规范化的癫痫诊疗策略
所谓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策略,就是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一整套公认的操作常规和路径,实现规范诊疗、预后最佳的目标。癫痫属于病因复杂、机制不清、表现非常复杂的慢性脑疾患,探索和实践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策略尤为重要。
诊断方面 临床癫痫病学一直强调以下诊断步骤:(1)发作性表现是否由癫痫所致;(2)癫痫发作的类型;(3)癫痫综合征的类型;(4)明确病因。通过规范的病史和体格检查、脑电图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其他必要的辅助检查,往往能够实现以上诊断目标。近年来,癫痫患者所伴随的神经功能损伤及精神行为障碍日益受到关注。判断是否存在共患病已经成为癫痫的规范化诊断的基本步骤之一。癫痫患儿易共患多种身心障碍,早期诊断并给予针对性的系统规范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生应具有相应的警觉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对于出现可疑症状的患儿应及时选择相应的辅助检查,必要时请精神科或其他相关学科会诊,在治疗癫痫的同时对共患病采取合理的早期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患儿远期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
治疗方面 要关注治疗全过程及各年龄段生长发育状况,实施规范化与个体化治疗及管理。鼓励家属和/或患儿本人参与诊疗方案的制定,充分考虑家属和/或患儿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长期治疗及随访计划。在诊疗过程中,尽量多与患儿或家属沟通,特别要纠正在患者及家属中普遍存在的不科学和不规范的想法,遵循抗癫痫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原则,根据癫痫发作及癫痫综合征、合并用药情况、共患病有无、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等,合理选择抗癫痫药物。指导家属和/或患儿及时记录癫痫发作、关注生活起居的改变和其他身心健康状况,帮助医生客观全面地了解病情及相关因素。在控制癫痫发作的同时,尽可能提高患儿生命质量,并对其心理状态、学习、家庭生活等提供专业指导。
关注儿童癫痫的重要相关问题
儿童癫痫诊疗中的相关问题很多,如生长发育问题、共患病问题等,所有这些无不具有重要意义,这里重点谈谈疫苗接种及心理行为问题。
免疫接种问题 由于缺乏规范,疫苗生产部门、预防接种部门和临床学科缺乏充分的沟通和共识,使得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当前,我国癫痫患儿能否进行疫苗接种,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除医学科学本身的问题之外,更多地涉及疫苗生产和管理、社会保障体系,甚至是大众心理等很多公共卫生问题。一般认为,癫痫患儿只要发作控制稳定(3-6个月无发作),即可按计划实施预防接种。对于接受可能影响免疫状态的特殊治疗者,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某些疫苗(尤其是活疫苗)的预防接种更需慎重(间隔6个月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临床工作者应协作开展更多的监测及研究,力争获得更具说服力的科学证据,以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或专家共识,使癫痫儿童疫苗接种这一难题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
心理行为问题 心理行为问题对癫痫患儿的远期预后和生命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部分病例中甚至成为主要影响因素。为此,中国抗癫痫协会向全国癫痫患者的亲属和照料者,以及医务人员和社会公众发出告白:对癫痫患者要用心照护,争取社会理解和心理支持,使其身心都得到康复。应帮助癫痫患儿及其家长了解疾病的性质及发病的可能原因和诱因,鼓励并帮助患儿和家长克服病耻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能够坦然面对疾病,正确配合治疗,主动融入学校和社会,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及社会活动。
【关键词】儿童原发性遗尿症;中医推拿;治疗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04-01
儿童原发性遗尿症是指年龄在5岁以上的儿童,在夜间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不随意排尿,亦“尿床”,大多为功能性,男性较多(男女比例为2~3:1),轻者数夜1次,重者1夜数次,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症, 部分患儿可持续至成年。遗尿若长期不愈可影响患者自尊心与自信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动空想与幻觉等心理异常,而且对患儿的心理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遗尿症必须及早治疗,如病延日久,就会妨碍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发育。
1 小儿遗尿症的病因
中医认为小儿遗尿多为先天肾气不足,肺脾气虚不摄,膀胱失约或因不良习惯所致。科学研究发现,大脑脑干的功能发育延迟、膀胱功能发育延迟、睡眠觉醒功能发育迟缓、觉醒功能障碍、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等因素都是导致小儿尿床的病因,环境压力及心理问题会诱使尿床现象的加剧。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抗利尿素(Antidiuretic Hormone)因中枢神经受损分泌不足,从而导致中枢神经发育不良、信号传导障碍,进而引起膀胱功能失调是导致遗尿症的根本病因。治疗以补肾益气为主。另外,由于各种疾病引起的脾肺气虚不摄、气虚下陷,也可以出现小儿遗尿症。少数小儿因肝经郁热而引起遗尿。
2 小儿遗尿为儿科疑难病症,笔者于2011 年4 月~2012 年4月采用推拿疗法治疗观察本病,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2.1临床资料
治疗49例遗尿患者均为中医院儿科就诊的门诊患儿,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遗尿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5例,女14例, 5~10 岁31例, 10~14 岁18 例, 病程最短7个月, 最长9年, 平均为12个月;轻症每周遗尿2~3 次, 重症每夜遗尿2~4次, 平均为3~6次/周,,尿床次数每日1次或1次以上5例,每周1~6次26例。患儿均睡眠深沉不易唤醒, 即使唤醒也意识朦胧。患儿就诊时均见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熟睡不易唤醒,睡中遗尿,反复发作,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经尿常规、泌尿系彩超、脊椎x线检查,未见异常,排除泌尿系统器质性病变。
3 治疗方法
3.1 治则:温补脾肾、佐以固涩。
3.2 治疗方法:因为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尤其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所以小儿遗尿虽然有肝经湿热郁结,热郁化火迫注膀胱而致者,但多数由肾气不足、下元虚冷或病后体弱、脾肺气虚不摄所致。
3.2.1按百会,按人中,揉关元、中极、气海,按揉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揉肾俞、揉龟尾、擦八廖,捏脊,脾肾气虚者加补肾经,可温补肾气,壮命门之火;
3.2.2推三关,肺脾气虚者重按百会、补脾经、揉外劳、擦中脘,手法由轻到重,均以补法为主。
每日下午揉丹田200次,摩腹20分钟,揉龟尾30次。推拿10天为1 疗程,每天1次, 一般2~4 个疗程, 4 个疗程无效者停用。上述推拿疗法为基本疗法, 可随证型不同酌情增减穴位。诸法结合,功在温补,治在肺、脾及肾三脏,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当在情理之中。
4 治疗效果
4.1 疗效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 治疗后未再遗尿; 好转: 遗尿次数减少, 睡眠中能叫醒排尿;未愈: 遗尿无变化。
4.2 治疗结果 本组49 例, 治愈32例, 好转10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85.7 %。
5 病案举例
患儿陈某,女,8岁, 2011年7月11 日初诊, 患儿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遗尿,一周内常有2~3 次遗尿, 有时一夜遗尿2~3 次。 夜间睡眠深酣, 不易唤醒, 唤醒后常哭闹不安, 曾多次口服中药、西药效果不佳。现证见:面色无华, 精神疲倦, 小便色清量多,舌淡, 苔白滑, 脉沉细。尿常规正常, 泌尿系彩超、脊椎x线检查,未见异常,排除泌尿系统器质性病变。证属肺肾阳虚, 气化不利,开合失司。
5.1 治则:温肺暖肾, 助阳化气,佐以固涩。
5.2 治法:小儿取端坐位,医者一手固定小儿头部,另一手拇指端按揉穴位,每个穴位操作30~50次。按百会、人中,揉丹田,按揉足三里、三阴交、肾俞、龟尾,擦八廖,捏脊,脾肾气虚者加补肾经、推三关,每日下午揉丹田200次,摩腹20分钟。每天治疗1次,推拿4 次后,患儿遗尿次数明显减少, 又推拿治疗2 个疗程,遗尿消失, 继续巩固1个疗程停止治疗, 随访半年内未再复发。
6 观察体会
6.1小儿遗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由于尿床直接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心、处事能力差、恐惧和害怕集体生活,许多孩子甚至出现偏执、胆怯,不愿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等精神心理障碍;尿床对孩子最大的危害在性格方面,尿床造成孩子不健康的性格会影响一生;甚至造成心理疾病。而且对患儿的心理发育和学习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如果病延日久,就会妨碍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发育。另外,小儿推拿治疗期间应对患儿耐心开导,培养其自信心,消除其恐惧感,使之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同时加强营养,并注意适当的休息。做好家长的健康宣教。真正把小儿遗尿病重视起来,及早就医。小儿推拿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加强了孩子肾和膀胱缩尿功能,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小儿推拿治疗儿童遗尿温肾固涩,疗效显著。
6.2儿童原发性遗尿症, 属于祖国医学“遗尿”“遗溺”等范畴, 其发病与肺肾关系最密切。肺居上属金, 肾居下属水,肺为水之上源, 肾为水之下源, 肺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主蛰藏固密, 为封藏之本, 司膀胱气化, 二者金水相生, 共司尿液的生成与排泄。若肺失宣肃, 通调失职,肾阳不足, 下元虚寒, 膀胱失于温煦, 气化失司, 开阖失常,膀胱失约而致遗尿发生。百会、人中均属督脉, 百会又是三阳五会, 总督一身之阳, 其脉上达于脑, 下连足太阳膀胱经, 能达到升举收摄之效。从解剖学上看, 其下为大脑皮层旁的中央小叶, 针刺可以兴奋大脑高级排尿中枢的功能, 不仅激活了下位排尿中枢, 同时也将神经冲动传向上排尿中枢, 引起效应器膀胱和尿道的功能改变, 起到治疗目的。人中能醒神开窍。关元、气海、龟尾根据腧穴的近治作用, 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 配合取相应的背俞穴, 诸穴合用,可补脾、肺、肾气, 振奋膀胱的气化功能。足三里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 能通调三阴经气以运行下焦, 有疏肝益肾功能。肝为将军之官, 主谋略, 主疏泄, 与肾同源; 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肝主筋, 小便失控也是由于膀胱之经筋松弛。捏脊法治疗本病是根据中医学说“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经络的理论”。加强了背中线督脉经与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相关俞穴的传导作用,具有强壮身体,温补肾气,壮命门之火,固涩下元,健脾益气,通调水道等作用,能达到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目的。以上诸法合用, 达到补益脾肾, 醒脑开窍,振奋膀胱功能, 达到控制小便之功效。在治疗过程中取穴少, 刺激量轻, 虽有轻微的疼痛, 但患儿易于接受,未发现有明显的不适。所以对小儿遗尿具有较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家长应密切配合,培养孩子按时排尿的习惯,睡前控制饮水,注意耐心教导,以免增加精神负担,以致影响身心健康。推拿治疗儿童原发性遗尿症具有简、便、易、廉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明清 吴慧玲 , 浅谈小儿原发性遗尿症的治疗 , [J]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5年第3卷第12期
在人类历史上,艺术一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对人类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艺术治疗(Arttherapy),即是指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其中,表达性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1〕。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ArtTherapyAssociation,AATA)对艺术治疗的定义为:“利用艺术媒介、艺术创作过程和当事人对所创作艺术作品的反应,实现对个人的发展、能力、个性、兴趣以及内心关注点与冲突点的反思的服务。艺术治疗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的机会〔2〕。”狭义上来讲,艺术治疗通常只指绘画治疗。艺术治疗中的“艺术”最早可追溯至史前人类的岩洞壁画。而近代艺术治疗则发端于21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精神治疗运动。此运动主要受到Freud、Jung两位心理学家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艺术治疗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艺术治疗发展至今,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治疗当中,比如神经症、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治疗对象有智力障碍者、成瘾患者、癌症患者等〔3〕。在我国,艺术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十年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均有所发展〔4〕。本文综述近十年国内艺术治疗的应用和进展情况,并指出未来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可能发展方向和趋势。
二、国内艺术治疗实证研究的发展现况
(一)教育领域
在教育领域,艺术的治疗功能为人所熟知,如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艺术和教育都有着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目标。
1.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20世纪80年代,国外开始在中小学开展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整合艺术治疗与学校艺术教育的资源来帮助学生的心理成长。国内外均有研究证明,在学校正规课程中,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挥促进作用〔5~6〕。我国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了如何将艺术治疗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艺术教育体系之中。2002~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进行了一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7〕。通过五年的研究和实践,学者们认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将创痛的经验转化为深刻的艺术学习。这项研究探索了艺术教育与艺术治疗两个领域的交融点,突破了以往艺术教师不能担任艺术治疗师角色的观点。沈建洲的《浅谈艺术治疗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通过对两个案例的探讨〔8〕,说明对儿童而言,美术是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其中的情感体验的直接方式之一,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多了解一点艺术诊断和艺术治疗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林晨《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文认为,从实际教学的案例中发现,绘画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对情绪的调节,使其情感能健康发展,这有益于大学生在人格、自我意识方面的健康成长〔9〕。苏琪、张琳《艺术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一文认为,在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中,教学的重心并不是学生艺术水平的提升,而是学生内在的心理经验的变化与改善〔10〕。相应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设计合适的艺术活动的主题,让学生在欣赏或是艺术创作活动中实现内在心理经验的整合与发展。概言之,美术教育可以帮助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健全的人格发展这一观点已得到人们的普遍的认同。
2.与特殊教育结合———艺术教育治疗在特殊教育领域,欧美等国家已将艺术教育应用于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残障儿童以及患有器质性疾病儿童等的治疗中。欧美等国家的学校、社区、医院均设有艺术治疗室。艺术治疗已成为特殊儿童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它能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自信与自尊,使其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更融洽的关系。该项治疗目前在国内还很少应用,但还是有一些研究成果值得关注。郝振君、曹燕瑛的《低年级智力残疾儿童美术艺术治疗的初步尝试》叙述了对10位中重度智力残疾儿童进行艺术治疗过程〔11〕,结果发现这10位中的大部分人的直观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邓慕芯《脑瘫儿童的社工介入点———艺术治疗》一文介绍了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社工为4名脑瘫儿童开展的一个绘画治疗小组〔12〕,另外还为10名长期卧床的脑瘫儿童进行了音乐治疗。经过治疗发现这些儿童在活动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响应,这表明不善于言语沟通的脑瘫儿童通过绘画、色彩和音乐,能表达他们的内心情绪及感受。陈琨的《绘画投射技术应用于美术治疗的探索———儿童攻击的个案研究》就运用个案研究法对两名有攻击性的儿童进行了艺术治疗〔13〕,结果发现:
(1)同是有攻击的儿童,可能有不同的导致攻击的深层原因,而投射绘画技术可以帮助儿童投射出他们内心不同的冲突和矛盾,以便人们找出其不同的深层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去帮助他们。
(2)在艺术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儿童的绘画投射发生了变化,它能帮助儿童将其混乱无序的心绪导入清晰有序的状态,从而促进了儿童认知、情感的发展,减少攻击的发生频率。张雯、顾昭明指出,绘画艺术干预活动包括了让自闭症儿童画自己眼中的自己〔14〕、他人眼中的自己或自己希望他人眼中的自己;让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一起创作家庭动物贴画;还可让家长带领儿童到户外郊游、散步,或是做游戏,然后将其活动过程采用绘画的形式让孩子记录下来等。并认为:长期利用艺术治疗能在多个方面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认为,艺术治疗因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点〔15〕,可缓冲人的紧张情绪,使易出现封闭、不安情绪的孤残儿童更容易接受心理辅导帮助。周红《美术治疗及其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一文具体探讨了将美术治疗应用于特殊儿童时,需要注意的以下几点:为儿童构建一个安全的环境,与儿童间建立起相互信任,并通过游戏来引导儿童进行美术创作,鼓励并尊重儿童自己对其美术作品的解释〔16〕。
3.艺术教育为校园心理辅导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刘中华运用艺术治疗测评工具“房—树—人”绘画测验有效地评估了宁波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17〕,并运用自由创作、色彩探究和绘画这三种艺术治疗和干预手段,帮助留守儿童提高自我形象和改善人际关系。尚晓丽、周颖萍的《绘画疗法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中的应用与思考》一文叙述了对30位大学生采用团体绘画治疗的方式进行团体辅导过程〔18〕。该活动包括:让学生自由选择三色卡纸并粘贴心中的宠物形状;描绘曾经居住过的城市;画最尴尬的自己;画出此时此刻的感受等。作者认为,通过绘画可帮助具有回避倾向的大学生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从而提高其自我价值感和社交能力。团体绘画治疗的方式结合了团体和艺术的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陶琳瑾《绘画治疗与学校心理咨询:一种新视野下的整合效应》综述了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绘画治疗的应用价值,认为采用绘画治疗的方式有助于学校的心理咨询〔19〕。易春丽、钱铭怡、丛中采用“画一个家庭”测验让30名大学生每人各画两幅能展现家庭的图画,一张是能展现现实的家庭,另一张则是能展现理想中的家庭〔20〕。通过对绘画的比较和分析,能够发现被试大学生对其家庭关注的重点所在,以及被试大学生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的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二)医疗领域
1.灾后心理干预198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大地震,在震后心理救治中,PaulJosephDowling发展出了以绘画为主要干预手段的艺术治疗方案(arttherapyproject)。随后,1999年中国台湾地区发生了9•12大地震,赖念华根据华人的特点对PaulJosephDowling的艺术治疗方案做了修订并尝试在台湾采用该治疗方案〔21〕。有关学者指出:当最不能让人承受的时刻迫近时,人们难以用言语的方式来表达,有时候他们会用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例如绘画。如果创伤记忆有视觉特性,那么通过绘画的表达方式可能是呈现这些无法抹灭的印象的最有效、最原始的方法之一〔21〕。张雯就是在整理修订赖念华艺术治疗方案的基础上〔21〕,将该治疗方案应用于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灾后危机干预中,并对灾区的不同群体进行了灾后的心理干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此外,卢勤通过对5•12汶川地震中的灾区人们进行团体辅导和艺术治疗,尤其是对一个在地震中有8名同学死亡的班级的同学进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的方案〔22〕,说明团体辅导和艺术治疗的方式是适合对灾区人们开展集体的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方式。汲新波认为,“绘画是灾难过后的一种简单的、对无法抗拒的环境进行象征性控制并建立内部安全感的方法”〔23〕,并主要使用赖念华的“画说灾难———艺术模式减压”团体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对地震灾民进行了心理干预。刘斌志《论艺术疗法在地震灾后青少年精神救助中的适用性》一文探讨了将艺术治疗应用于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干预一般要经历建立关系、重现创伤经验、艺术治疗师的同理与回应、转化创伤经验以及重新积蓄力量等步骤〔24〕。胡知凡编译了LenoreSteinhardt于1989年写的《SixStartingPointsinArtTherapywithChildren》一书,该书主要介绍了国外绘画治疗的一些具体做法〔25〕,以期有益于国内灾后的心理救助。2010年6月,由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了首期为期3天的“玉树震后儿童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培训班”。针对玉树5000余名大中小学生开展了“创造性艺术治疗技术连续培训”。一些教师和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接受了此培训。一般灾后的心理救援与重建可能需要三五年的时间,因此有必要在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长期的艺术治疗活动,以帮助灾区儿童进行情感的宣泄和表达,促进儿童的心理重建。
2.精神疾病的辅助治疗艺术治疗可以作为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它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王琳采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对一位有焦虑症的大学生进行治疗,其效果明显〔26〕。潘润德采用“房—树—人”绘画测验对6名来心理咨询门诊的面对情绪障碍的中学生进行评估〔27〕,以更好地找到这6名中学生情绪冲突的原由。闫俊、崔玉华对存在心理问题,但病情又处于稳定状态的5位患者(其个人又有心理治疗的要求)进行了一次集体绘画治疗的尝试,结果发现:患者绘画表现出来的情况与其内心状态是一致的,患者可以借助绘画和团体治疗的方式释放自已的情绪,并进行自我反省〔28〕。李梅花、赵小琴对124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发病早期或恢复期病人、神经症病人、心理障碍病人)采用艺术治疗方式,结果发现艺术治疗能有效改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29〕。孟沛欣等对86名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采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的方式进行干预,干预分为6个疗程,每个疗程包括五个主题绘画任务,分别是涂鸦、人像、场景、感受(情绪)和团体共同绘画,每次完成一个绘画任务。结果表明,采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能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缓解,使患者的自我概念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30〕。赵玉波对120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艺术治疗,发现艺术治疗有效地促进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提高了其自理能力,降低了该病复发率〔31〕。
3.成瘾患者的辅助治疗李仁鸿、罗俊明、吕明春对283名海洛因依赖康复者的333幅绘画作品进行了分析,发现在333幅绘画作品中呈现出70多种象征符号,其中包括正面的意象和负面的意象,并认为,通过采用绘画治疗,使得治疗师及时的了解了戒毒者的心理状态,可促进其心理治疗〔32〕。艺术治疗除了应用于教育领域和医疗领域外,也被应用于企业培训中。严文华的《心理画外音》一文就把图画应用在团队建设培训中。作者认为这种方式最大的益处是:很多人在享受作画过程中,能感受到轻松的团队氛围,让其在愉悦的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3〕。这种轻松氛围本身就是团队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所以绘画活动的性质与团队建设的目标比较吻合。
三、国内艺术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应用范围的扩大
国外艺术治疗的应用范围很广,从精神医学至教育、危机干预及社区等领域,我国在实践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1.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目前我国已有一些中小学正在开展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活动。通常的方式是由美术、音乐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组成教学小组,进行合作研究或教学。但艺术教育活动普及程度较低,主要以鼓励学生创作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34〕。另外,在学校正规课程系统中引入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譬如,艺术治疗教学的原则、实施过程、课程体系以及教师的素养等。笔者认为,未来艺术治疗将作为有效的辅助方式,应用于各类学校,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2.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艺术治疗是非言语的表达和沟通形式,不受年龄与教育水平的限制,因此可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应用,使更多的人受益〔35〕。李士青的《艺术治疗学与现代医院环境设计探讨》一文阐述了在医院的设计中,应注意视觉形象的使用,通过这种艺术的方式能帮助病人建立自信心,从而达到促进其治疗的效果〔36〕。3.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艺术治疗模式的影响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艺术治疗的传统模式。十年前美国艺术治疗期刊便以专刊形式讨论了科技发展与艺术治疗的应用,以及这些应用将如何直接影响个案与艺术治疗师〔37〕。现在又出现一种文学治疗的新方式———心理性作文,它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治疗师通过网络和患者进行接触后,发现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让患者以作文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增进双方的交流,达到治疗的效果〔38〕。这种治疗方式即是借助网络工具,如QQ视频、MSN、手机、网络日志等进行的。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将在远距离艺术治疗,数字影像科技的新媒材,艺术治疗电脑化等领域影响未来艺术治疗的发展〔37〕。4.艺术治疗全球化过程中的本土化在我国运用和发展艺术治疗,要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在艺术的创作媒材方面,应根据各地的文化不同,选择民众生活中易取的材料。如中国的书法已在书法治疗中广泛应用〔39〕,而中国人新年贴的春联,也可以应用到媒材选择中,以增加媒材的多元化。
(二)理论研究的深入
1.艺术治疗的系统化和标准化在艺术治疗中,绘画分析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常受到人们的质疑。因此,需要在总结由临床实践中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绘画治疗的操作性定义及效果评价,以建立一套系统的绘画测验、诊断、治疗的原则和方法〔40〕。目前只有少数的绘画分析方法进行了标准化的修订,而大多数的绘画分析方法还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因此,未来要重视绘画分析方法的标准化处理,以使治疗师的分析更客观、更准确。
2.相关科学技术与艺术治疗相结合20世纪以来随着神经认知领域的发展,科学界对于许多现象都提出了以大脑运作机制为出发的解释,利用新的研究工具,连“意识”、“直觉”等过去被科学家认为无法研究的现象,也都发现可能对应的神经处理机制。所以,以艺术为沟通媒介的艺术治疗,是不是有类似的生理证据来支持?当下的一些研究有:镜射神经元与同理心,脑波与绘画治疗,穿颅磁刺激与同理心等〔37〕。
(三)艺术治疗师的组织、教育与培训
1969年,美国成立“艺术治疗协会”,该协会负责组织每年的艺术治疗学术研讨会议和发表学术论文,并在艺术治疗领域方面提供专业培训。另外,在艺术治疗认证方面,美国有艺术治疗认证委员会ATCB和ATR-BC。ATCB负责对艺术治疗硕士学历所需要的资质进行核准,并颁发艺术治疗相关的证书。而另一个艺术治疗认证委员会ATR-BC则是评定和考核那些通过继续教育途径获得的艺术治疗证书的认证。在美国,艺术治疗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美国已有27个艺术治疗的硕士点得到认证。另外,英国的德比大学就设有艺术治疗的本科教育专业〔41〕。对于艺术治疗的运用,亚洲地区的国家都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1998年,韩国第一个艺术治疗的硕士课程设置,目前已有十个艺术治疗的硕士课程,五个大学课程,十四个在职进修的课程项目,并且成立了六个相关的学会〔42〕。2004年,中国台湾地区艺术治疗学会(TaiwanArtTherapyAssociation,TATA)成立。2005年,中国台湾地区第一所艺术治疗硕士课程在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成立〔37〕。华人艺术治疗联合会(CAAT),则是由中国香港地区、澳大利亚、美国等注册艺术治疗师组成的专业性、行业性、权威性、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机构设置于香港。CAAT主要负责整个华人艺术治疗各专业的课程制定、培训、考核、认证、授权等工作,以及联合会会员资格认证、督导、继续教育等监督和管理工作。
[关键词] 心理护理;手术室;心理状态;血压;心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8-0090-03
随着医学服务模式的发展,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已成为临床护理的重点。手术室是特殊的科室,与各临床科室医疗服务衔接,各手术科室的患者都需要在这同一个环境中接受手术治疗,是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结合[1]。同时,由于手术作为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源,会对患者心理乃至生理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手术室护理更应该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与临床心理护理形成对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心理及生理的耐受。我院对比综合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患者心理状态和生理功能指标的影响,探讨心理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0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龄19~72岁,平均(42.93±11.84)岁,排除认知障碍、意识障碍、昏迷及颅脑外伤等患者,其中骨折手术35例,普通外科手术30例,妇科手术22例,其他手术13例;麻醉方式:全麻73例,局麻27例;文化程度:小学5例,初中及以下24例,高中36例,大专及以上35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文化程度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综合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术前访视心理疏导 手术室护士在术前1 d对患者进行访视,在核实手术患者信息和介绍手术相关情况前提下,主动询问患者心理状态,倾听患者心理问题,对其忧虑的问题进行疏导和解释,同时与陪护的家属进行沟通,消除患者和家属对手术的紧张情绪,教育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使其主动配合心理疏导和自我调节,并可以教给患者一些自我调节的方式,如深呼吸、听轻音乐等。
1.2.2 手术前和手术中心理引导 患者被送到手术室后,准确、亲切地唤患者姓名,及时信息核实,也是对患者的一种心理支持,介绍手术室护士、医生和麻醉师,在手术准备阶段与患者进行交流,舒缓患者紧张状态,轻柔搬运患者或协助患者上手术台,调整正确且舒适的,告知患者将进行开放静脉通路,减少由于突然操作对患者的惊扰,通常全麻患者进行麻醉引导后患者逐渐进入麻醉状态;局麻患者应遮蔽其视线,避免直视手术部位。在手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表情和状态,及时解除患者的不适,并对明显的心理应激状态进行安慰,与其沟通让其转移注意力,关注其感兴趣的事情,缓解应激状态。
1.2.3 手术结束心理辅助 术毕清洁患者身体上血液、药液等痕迹,整理患者衣物,避免影响其外观,苏醒后轻声告知其手术顺利结束,效果良好,并给予鼓励,主动询问患者不适,及时给予处理。送出手术室应立刻告知等待家属手术成功,并给予心理鼓励,送回病房过程中关注患者及家属心理状态,说明术后注意事项,倾听患者及家属心理需求,与专科护士进行交接。
1.3 观察指标
1.3.1 心理状态评价[2] 采用世界上广泛应用的著名心理健康测试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手术室护士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对照组在术前1天和术后第1天,观察组在术前访视前和术后第1天进行。SCL90量表包括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症状、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分量表,采用原始得分和5级评分制,本研究采用5级评分制,每个维度1~5分代表无症状至症状严重,量表应用于手术患者心理状态评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15,效度系数为0.884,信度和效度较高。
1.3.2 生理指标检测 记录手术准备时、手术进行20 min、术毕时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对比两组数据。
1.3.3 满意度评价 术后采用问卷对患者进行手术室护理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沟通和责任心等4个方面,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分别计为3、2、1分,总分4~12分,比较两组满意度得分。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定性资料用率表示,定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定性资料检验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SCL90各项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两组各项症状得分均下降,观察组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症状、躯体化、敌对和偏执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2.2 两组生理指标的比较
两组在手术准备至术毕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有显著变化(P < 0.05),但两组在手术准备时和手术进行20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毕时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比较
两组满意度评价得分和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手术患者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近年来国内外对手术患者的个性、人格等心理特征进行研究,认为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受到疾病、创伤及对手术悲观、恐惧预期的影响,表现为以焦虑、抑郁、暴躁、恐惧等为主的情绪特点,并伴有明显的机体症状,有较高的精神心理障碍发生率和进一步发展为精神心理疾病的倾向[3,4]。由此可见,手术患者是心理护理的重点人群,各手术临床科室普遍将心理护理作为重要的护理内容,手术室作为与临床科室对接并直接进行手术治疗的环境,应积极开展心理护理干预,不仅是优质医疗服务的延续,也能对患者心理和生理产生正向影响。
通过应用世界著名的心理健康评价量表SCL90对手术患者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价,结果显示,手术前患者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心理障碍症状表现,其中焦虑、抑郁、恐惧的得分在两组都是最高的,提示三者是患者术前主要的心理特征和表现。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更强调专业性和程序化,以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为目标,缺乏对患者个人的关注,可能增加患者紧张感[5]。我院根据手术室护理的流程,结合临床科室对患者进行的心理护理,设计了综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将心理护理融入术前访视、术前准备、手术过程中、术毕和返回病房的全过程。综合心理护理的重点是关注患者细节,术前至手术开始是患者出现心理障碍的高发期和峰值期的观点[6],在术前1 d进行术前访视时进行心理护理,引导患者倾述自己的心理问题,通过倾述使情绪得以适当抒发,手术室护士进行解答和开导,并给予鼓励,能让患者得到心理支持;因为家属的情绪和行为对患者情感认知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应重视对患者家属的沟通,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起重要的辅助作用。进入手术室准备时,患者无助感最强烈,心理症状表现最为极端,此时亲切的语言交流,可以转移患者注意力,并给予其心理的鼓励和支持,有助于稳定患者情绪[7];术后苏醒时也是患者最需要关怀的时刻,亲切地告诉手术成功,将给予其莫大的心理安慰,也是对手术带来的心理和生理痛苦的缓解;术后与家属的交流和鼓励,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和心理的稳定性起到巩固作用,从而完成对患者的手术室心理护理与临床科室护理形成无缝对接。本研究结果证明,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理症状较对照组减轻程度更为显著,患者心理状态恢复更快。
生理机能会受到心理的影响,从而发生剧烈的波动,血压、心率是最易受到心理因素影响的生理指标,同时又是手术能否顺利进行产生重要影响的生命体征[8]。患者在术前即可以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术中由于应激和物的影响可能会放大这种变化,甚至产生严重的突发事件,威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生命[9]。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心理状态更为平稳,并学会自我调节,在术前降低紧张值,有助于稳定生理指标,减少对手术安全的影响[10-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在手术过程中仍然存在波动,但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手术准备时和手术进行20 min时,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术前紧张程度和术中应激程度相对于对照组都有所下降。而且观察组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心理护理不仅有助于稳定患者心理状态,更能使患者生理功能更平稳,减少对手术的干扰,提高手术室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燕飞,朱秀美. 急诊手术患者手术室心理护理观察分析[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34(1):99-101.
[2] Jafar,Bakhshaie,Vandad,et al.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SCL90-R symptoms relevant to psychosis[J]. Iran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1, 6(4):128-132.
[3] Femke,Nijboer,Niels,et al.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motivation on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performance in patients with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 a longitudinal study[J].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2010,4(1):1245-1248.
[4] 刘美云,刘秋秋,周丽芳. 围术期心理护理对择期手术患者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5):101-103.
[5] 吴建中,张爱萍,李静. 全程个体化心理干预对脾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焦虑抑郁影响的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84(2):330-335.
[6] Alexander,Koenig,Ximena,et al. Psychological state estimation from physiological recordings during robot-assisted gait rehabilitation[J].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1,48(4):367-385.
[7] 贾艳艳,单墨水,王栩轶,等. 稳定化技术对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应激干预效果观察[J]. 医学院学报,2013,(4):350-353.
[8] 姚云,常丽,朱相华,等.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PCI术后病人生命质量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3,27(2):135-137.
[9] 王维梅,李巧梅,石爽. 心理干预对普外科手术患者133例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影响[J]. 陕西医学杂志,2013,42(1):124-125.
[10] 郑丽萍. 不同心理干预方法对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激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9):1734-1736.
[11] 张月敏,韩朝阳. 对妇科择期手术患者实施术前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7):123-124.
[12] 万代红. 个性化儿童手术间在手术患儿心理干预中的作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z2):197.
[13] 张银凤,李秀梅,尹淑珍. 乳腺癌手术病人心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 护理研究,2011,25(30):2788.
[14] 林娜. 手术室护士对剖宫产患者实施围术期心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105-106.
一不顺心就啃书吃纸
一向被李静视为骄傲的儿子李翔,再过几个月就将走上中招考场,迎来人生的第一场大考。然而几天前,李静接到儿子班主任的电话,说李翔竟然在班里啃书吃纸,人也变得狂躁不安,偶尔有暴力倾向,建议李静带孩子去看一下心理医生。于是,李静带着儿子来到北京市某医院心理科就诊。未成年心理咨询门诊孙主任接待了他们。孙主任先让李静介绍一下儿子的情况。
李静说,儿子在家很少有吃纸的行为,儿子吃纸的情况还是她从学校了解到的。几天前,儿子的班主任打电话给她,说同学反映,李翔平时喜欢吃纸,而且性情焦躁,希望李静多给予关注。儿子放学回家,李静就吃纸的事情询问儿子。李翔却紧闭嘴唇,什么都不说。看儿子一副打死都不说的架势,李静转而向儿子的同桌了解情况。据李翔的同桌胡磊说,李翔平时学习很认真,就是爱着急,一旦题做不出来,他就眉头紧锁,顺手就把书的一角给撕掉,然后放进嘴里咀嚼。有时,他直接用嘴衔起书页,扯巴扯巴就吞肚子里了。仅仅是啃书吃纸也就罢了,据儿子的同学反映,近来李翔脾气暴躁,易激怒,在班里与同学发生矛盾的时候,拎起凳子就想袭击同学。老师批评他,他还说要跳楼。
说到这里,李静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对孙主任说,一年前,她确实发现儿子偶尔有啃书本的行为。当医生的朋友建议她带儿子去医院查一下,看孩子身体是否缺微量元素。李静带儿子到医院做了各种身体检查,均没有发现问题,就以为是孩子的坏习惯。在家里她和丈夫盯得紧,不让儿子有吃纸的机会,没想到马上要中考了,儿子啃书吃纸的行为又严重了,还出现了暴力倾向。这个节骨眼儿上,可不敢掉链子啊!李静说话的时候,孙主任看到李翔烦躁地把视线移向窗外,他觉得有必要和这个沉默少年单独聊聊。于是,他让李静到外面暂避一下。
经过孙主任的启发和开导,李翔终于打开心扉,向医生倾诉了自己的苦恼。
李翔说,父母对他从小就很严厉,这让他一直很压抑。上初中前,妈妈拉着他上各种特长班,他有了进步或获了奖,妈妈恨不得让天下人都知道。他犯了错,妈妈毫不留情地训斥他。有一次,他弹琴时走了神儿,妈妈竟然用拖鞋打他的脸,那时,他内心就对妈妈很排斥。在父母的督促下,李翔考上了一所重点初中。刚上初中,妈妈就给他定下将来报考北京八中的目标。初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他考了全班第一名,妈妈高兴得发朋友圈满世界吆喝,还说将来儿子考上八中,她就在院里放烟花庆祝。
妈妈的高调让李翔很反感,同r深感压力巨大。此后的多次考试,他的成绩始终不稳定,好的时候能考进年级前十,差的时候排在年级300名之后。每次成绩下降,李翔就会被妈妈用各种方式警告。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李翔说他很难全身心放松学习。加之同学们都很优秀,班里比学赶超的气氛很浓,他上课听不明白或有习题不会,心里烦躁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把书本撕掉一角吞到肚子里。奇怪的是,吃纸后他觉得舒服多了,烦躁焦虑感也减轻了。此后一年多,他上学时几乎天天啃书吃纸,好好的课本被他啃得缺页少角。而随着中考的一天天临近,李翔说妈妈给他报了4个培优班,天天在耳边催他学习,这让他焦虑感加重,从啃书吃纸宣泄情绪,发展到一言不合就撸起袖子和同学干仗,导致同学们对他避而远之。其实,他内心也很痛苦。
心理专家把脉:
压力逼出心病患上异食症
了解到李翔的大致情况后,孙主任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身体和心理检查,初步诊断为心理因素引起的“异食症”。接下来,孙主任让李翔在外面暂时休息,他和李静进行了交流。
孙主任对李静说,异食症是少年儿童在摄食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一种异常嗜好,对无营养、通常不应取食的异物,如玻璃、煤渣、毛发、纸张、纽扣等,进行难以控制的咀嚼与吞食。异食症孩子的表现就是异食,比如李翔的临床表现就是吃纸、啃书本。异食症可以由儿童体内缺乏微量元素、贫血、肠道寄生虫等引起。在临床上,因为心理因素引起异食症的案例越来越多,李翔就是其中一例。
孙主任对李静说,他曾接诊过一例喝墨水的13岁孩子,爸爸早出晚归,妈妈忙于家务和带妹妹,而他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经常被骂,感到自卑、孤独,喝了墨水后觉得心情变好,一直以这种方式来缓解内心的不安和焦虑。李翔之所以啃书吃纸成瘾,是由亲子关系紧张、缺少父母情感关怀、学习压力大、缺少伙伴等因素引起的。导致李翔患上异食症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不良的亲子关系。平时李静对孩子管教过严,期望值太高,孩子弹琴走神儿竟用拖鞋扇脸这样的方式打骂孩子,给孩子造成了难以消除的心理阴影,导致孩子关闭与她情感交流的闸门,有了心事就憋在心里,长期郁积于心,无处发泄,于是产生异食倾向。
孙主任指出,在与孩子情感交流方面,李静和丈夫做得远远不够。儿子进入初中后,李静一下子给儿子报了4个培优班,使得孩子在双休日疲于奔命。学习是一个劳逸结合的过程,平时孩子累了,应该想办法给他放松,增加亲子间的交流。在与孙主任的谈话中,李翔曾抱怨父母只关心他的学习,很少带他出去玩。即使去玩,也是在他强烈要求下父母才勉强同意的。亲子互动少了,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疏离在所难免。
对于李翔患上异食症的主要原因,孙主任认为是李静对孩子施加的学习压力太大。儿子刚进入初中,她就给儿子定下中考考取北京八中的目标,目标定得太高,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李翔在班里考了第一名,李静将这个消息发朋友圈炫耀,其实那只是一次普通的期中考试而已。亲友聚餐时,李静当众许下诺言:如果儿子能考上北京八中,她将在院里放烟花庆祝。这话也许是一时兴起说出来的,但孩子却实实在在记在了心里,心理压力陡增。
孙主任对李静说,经过他与孩子的交流,他感觉李翔是个很要强的孩子。那次期中考试考了全班第一名后,他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然而,其他同学也很优秀,有实力考第一名的孩子很多。有时考试一科发挥不好,就可能掉好几个名次。李翔过早暴露了自己的实力,成为其他同学赶超的目标。此后,他再未考过第一名。然而,也正是儿子那次考全班第一名,把李静和丈夫的胃口吊了起来。后来,看到儿子成绩不稳定,尤其进入初三,随着课程难度加大,李翔的成绩在中上游徘徊,考取北京八中的可能性一点点减少。李静急了,一口气给儿子报了4个培优班,让孩子整天处于紧张的学习之中,身心始终得不到放松。时间一长,出现心理问题是很自然的事情。
孙主任说,李翔性格偏内向,遇到困难会先自己解决,无法解决就压在心里,通过啃书吃纸来缓解内心的焦躁情绪。在学校与同学关系紧张,让他更加苦闷,更加剧了他啃书吃纸的怪异行为。
三方密切配合:
“吃纸”少年戒掉怪癖迎中考
经过综合分析,孙主任向李静提出具体建议:第一,医生、家长和学校的三方努力是治疗李翔异食症的关键。平时家长应多给孩子“心理营养”,多陪陪孩子,多与孩子沟通谈心,让他精神上得到温暖。现在进入中考关键期,家长可与孩子一起学习,不让孩子感到是他一个人在战斗。平时多倾听孩子的苦恼,李翔性格内向,对于这样的孩子只能走M他的心里,他才会与父母交心。在孩子的中考目标方面,要适当降低期望值,考试目标定得太高,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孙主任建议,平时家长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应及时化解,对于孩子做对的事情要多鼓励,让他建立强大的自信;对于不正确的事情要寻找原因,给予指正,不要过度地批评或者给予暴力,造成孩子过度压抑,不愿与外界沟通。紧张的学习中,可适当带孩子外出或参加团体游戏,缓解孩子紧张的心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第二,李翔发生啃书吃纸的行为都是在学校,家长还要与学校多配合,尤其是和孩子的班主任多沟通,配合班主任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对孩子,老师应多鼓励少批评。由于李翔出现心理问题,与同学们关系紧张,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家长可以设法帮助孩子恢复和同学们之间的良好关系,比如邀请李翔的同学到家里做客,请大家看场电影等。
第三,作为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精神心理科医生,孙主任接触过很多类似的未成年心理咨询案例,对于孩子的心理恢复颇有信心。他为李翔制订了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案,让李静夫妇定期带孩子前来进行心理疏导。孙主任叮嘱李静,平时孩子有什么症状,及时和他沟通,他会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
从医院回到家里,李静夫妇和儿子进行了交流。首先,李静为自己平时对儿子施加的压力进行道歉,并收回非让儿子报考北京八中的话,至于报考哪所学校,一切视他的学习情况而定。为了给儿子减压,李静动情地对儿子说:“你学习上的努力爸妈都看在眼里,今后我们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只要你为理想和目标付出了行动,什么结果我们都可以接受。”听着听着,李翔眼里亮亮的。
第二天早上,李翔背上书包出门的时候,李静上前拥抱了儿子,并鼓励他:“儿子,放下包袱,轻松学习,老妈和你一起战斗!”此后,李静每天都要和儿子至少拥抱一次。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农民工子女;弱势群体;少儿阅读
0.引言
外来务工的人群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带着孩子进城打工谋生来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公共图书馆等图书馆不仅要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时,更需要更多关注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女的少儿阅读,多方面、多渠道地帮助改变他们远离阅读的落后现状,使他们喜欢走进图书馆,培养他们喜爱读书的习惯。下面就这方面进行讨论。
1.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女的阅读现状
据高要市公安部门2013年统计外来农民工超31045人,均分散各镇如河台、六步、活道等边远山区镇。农民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孩子基本上享受不到城里的孩子能够拥有的信息资源如图书馆等公共服务。农民工的工作、生活场所,大多数是远离中心城区,各种生活设施都不是很健全,更不用说涉足城区中心的图书馆。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农民工,大多数都是不太允许自己的孩子看课外书,加之他们各种条件的限制,孩子又没有独立的生活空间,一家人挤在狭小的出租房里,灯光不足,相互影响,要想静下心来看书阅读,实在是一种奢望。
从近三年高要市图书馆开展少儿图书下乡,文化扶贫,送书下乡,助建农家书屋,馆校联袂合力打造少儿阅读平台的实践来看,少儿阅读特别是弱势群体农民工中的少儿子女的阅读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学业负担重,课外阅读缺时间;二是目的不明确,阅读学习不自觉;三是位置没摆正,阅读倾向存偏差;四是图书信息资源少,阅读兴趣难激发;五是引导启发不足,阅读水平难提高;六是痴迷多媒体,钟情网络引危机;七是生活条件差,阅读环境不相宜。如此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和阅读,这种现状迫切需改变。小孩子不读书,并不是不愿意读书;只要有条件,农民工的孩子也是愿意读书的。
2.助推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女阅读的举措
2.1积极创造条件,完善服务手段
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的公共图书馆应当深刻思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使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女,有和常人一样的平等权利,享受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他们接受教育、走近文化、享受快乐阅读的各种需求。为此,图书馆应不断改善为他们服务的必要条件。因为弱势群体农民工的子女,其与常人的主要区别是他们或生理或经济、亦或文化素养、所处地域等原因限制了他们利用图书馆、图书角的行为。倘若图书馆不能对他们采用特殊的服务方式,他们就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正常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读书阅览,获取信息和知识。他们的学习、阅读、成长、成才,与其自身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的。图书馆对他们采用的服务手段应具有针对性、多样性。比如为农民工子弟学校中的孩子们,集中配置尽可能多一些的图书资料;为行为障碍者开辟专门通道;为视觉障碍者提供有声读物或盲文读物;为行动确有困难无法到图书馆、图书角的小读者送书上门等。公共图书馆只有充分认识少儿阅读的重要意义,才能想方设法,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和服务手段,发挥引领少儿阅读,推助少儿阅读成长的重要作用。
2.2破除功利行为,提倡经典阅读
面对传统阅读大有被网络取代的趋势,需要图书馆人和全社会的人们一道,大力宣传、提倡和引导少年儿童破除功力行为,重视经典阅读。让家长、老师和孩子们充分认识经典名著,是经过千百年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垂范后世、被一代又一代读者所传诵的历久弥新的文本,有恒定的价值。阅读经典名著,可以不断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净化人的灵魂、丰富人的知识、坚定人的信念、活跃人的创造力,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经典最富有教育意义,是人类,更是少年儿童不可或缺的老师,可以令人百读不厌。面对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女,非常需要对他们的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在阅读上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阅读方向,引导少儿回归传统和书本阅读。传统阅读在培养少儿人文素养、积累文化底蕴方面更具优势,更能避免网络阅读的诸多弊端。要在培养少儿阅读兴趣和阅读品味的前提下,将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我馆少儿图书阅读部在推荐经典阅读书籍时,首先,保证知识的准确性,这样可以引导儿童认识、把握一个客观真实的世界;其次,内容具有丰富性、综合性,使儿童能接受到立体的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再次,注意儿童性与观赏效果。对知识点的挑选和讲述内容的选取,要适合儿童阅读理解的方式,在装帧设计、视觉呈现上具有冲击力,明了性。唯有这样,才能使少儿从小就喜欢读书,夯实基础,在阅读经典中增长才干,快乐成长。
2.3重视分级阅读,满足信息需求
分级阅读就是按照少儿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其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阅读图书。做到“什么年龄段的孩子读什么书”。为弱势群体农民工的子女提供合适的阅读书籍,图书馆在图书资料的采购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实际阅读水平,适当补充他们需要的文化信息资源。人生的阅历、经验、思想水平通常是与人的年龄成正比的。图书馆必须理性对待各种图书分级标准,要在充分了解少儿读物资源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服务经验,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阅读能力进行调研和分析,真正了解其爱好和需求,有的放矢地推荐适合阅读的分级读物。其一、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少年儿童的趋向多元化,促使他们的阅读内容出现超前性;其二、信息传播的迅速快捷使少儿在利用媒介上不局限于单一的纸质媒体,电视、互联网也成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其三、社会竞争环境对少儿亦产生影响,促使终身学习的观念逐步形成,助推少年儿童不断学习和提升独立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使少儿对图书馆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图书借阅,而是要从图书馆获得阅读的乐趣,还要学习获得信息的方法、手段与技巧。
2.4营造良好氛围,提升阅读兴趣
阅读虽然是一种主观活动,但客观环境对人们阅读心理的影响决不可忽视。图书馆在为弱势群体农民工的子女服务中,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现代化方法和设施,合理的文献服务方式,完美的服务态度和融洽的心理效应来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以提升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其一、无论是在图书馆、还是设在学校的图书角,或在农村中的农家书屋都要为小读者创造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让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其二、在书刊资料放置时,也要讲究科学,做到让小读者一进门入室,其眼球就会被吸引住,兴趣顿生,进而在琳琅满目的书刊中找到自己的阅读所需。其三、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和言行举止也是良好氛围之一,是小读者产生阅读冲动的重要因素。在与少儿的接触交谈中,要善于把握其心理,真正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尽量满足各自的阅读需求。其四、对于远离中心城区和住房相对分散的地方,图书馆要想方设法,为弱势群体的少儿提供活动的场所,包括看书阅读和休息之处,并使其成为小读者的活动中心
2.5精心组织活动,打造阅读品牌
品牌,其实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公共图书馆品牌则是通过自身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某种特色,在图书馆同行中能拥有的独特优势,如,藏书特色、服务特色。不管品牌的具体形式如何,其实质都是图书馆对公众(读者)所做的信誉承诺。
作为公共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可通过品牌阅读活动,开辟让历史文化、科学知识走近寻常百性和少儿大众的有效途径。例如,某少儿图书馆从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女的少儿小读者及家长需要出发,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研究和创设服务和活动。其一、从少儿的兴趣、爱好和阅读特点出发,主办系列未成年人读书活动,重在吸引广大少儿读者的参与。其二、为儿童推广阅读赋予具有鲜明特色的名称,体现以活泼趣味贴近小读者,让小读者能耳熟能详的用心之处。诸如,“幸福的种子”、“爱书、读书、品书”和“我与图书同成长”等,意在小读者心中种下阅读的快乐种子,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从而走上幸福快乐的阅读之路。其三、少儿阅读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拿手好戏。
2.6加强人文关怀,促进特殊服务
公共图书馆凭借丰富多彩的书刊资料,不仅要在服务平台、服务设施、服务场地和活动内容方面强化对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女提供服务,更要加强图书馆员对这些小读者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心理的关注,感知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由于农民工在城市中不尽人意的“孤岛式”生存状态,致使其子女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陷入了心理困境。自卑、孤僻、消极、自我封闭以及格外的自尊心和强烈的心理敏感度等,都会在各种场合、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在图书馆有时就会遇到这样的读者,或自言自语发牢骚,或大声说话出口伤人,或有意把书刊资料撕毁,或找借口与馆员争吵。对此,馆员要充分考虑这些少儿独特的心理活动和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多一份关爱和体恤之情,多一份理解和同情之心,用书籍和爱心去服务每一位来馆的小读者,使面临不同生活和心理困境的他们压力得到舒缓和释放。要以父母之心、兄弟姐妹之情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唤起少儿小读者对生活的信心,对书籍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有了人文关怀之后,图书馆还要根据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女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尤其是一些残疾人,他们在公众场合,常常羞于承认,有意规避,往往带着困难前来阅读。图书馆关注残障儿童,应有专职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设备为其服务。残障儿童可以事先预定阅读设备,也可以提前约好图书馆员的时间,陪伴小读者阅读,甚至和他们一起玩网络游戏。
3.结语
总的来说,外来务工子女需要我们用多一点爱心去关心他们,我们要做到积极创造条件,完善服务手段去满足他们的阅读要求,努力完善各方面的条件去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这样就能改变他们的性格,给予他们人生更多的希望和机会,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中医将抑郁症归属“郁证”的范畴,但抑郁症不完全等于郁证,所以各位读者不必纠结于概念的问题。
郁证的主要症状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情志症状,如心情抑郁、高兴不起来、喜悲伤欲哭、思虑纷纭、心烦气急、动不动就发脾气、不爱说话、不想做事等;另一方面是躯体症状,如胸闷气短、胁肋胀痛、梅核气表现等。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机体和心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心身一体化”,人的“心”病了,躯体也会随着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实际上抑郁症躯体症状的临床表现非常多样,如不明原因的乏力、四肢沉重、不想吃饭或者吃饭不香,失眠尤其是早醒、平素喜欢叹气,只有叹气才觉得胸口舒服,疼痛以游走性疼痛、胀痛为主,便秘或腹泻,月经失调或阳痿等。
“望而知之谓之神”,郁证的朋友经常会有“抑郁貌”:包括眉头紧皱、嘴角下垂、双目迟滞无神、眼圈发黑发暗、面部肌肉和表情僵硬,面色多偏黄、暗、青,弯腰垂首,双肩下垂,动作少,懒得动,走路做事慢吞吞,总体看面部表情以及姿势(走姿、坐姿、站姿)多具有内收、安静、迟缓的特征。
中医怎样认识抑郁症
早在秦汉时期,智慧的先人们就发现了情志致郁、五气之郁,以及五行人、五态人等体质、人格的理论,并详细记录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其中“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有才,好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太阴之人,其状l然黑色,念然意下,临临然长大,N然未偻……”相对于其他类型特征的人群,“木形”体质以及“太阴人”更容易罹患抑郁症。另外古代医家还根据“五行相胜”理论提出了“喜胜悲”的治疗方法,为后世运用心理学方法治疗抑郁症奠定了基础。后来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学说,直到明代才第一次出现了“郁证”一名。
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还是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好了。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
这个有趣的传说故事,也印证了“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的中医心理治疗理论。
归纳起来,中医认为郁证是因情志所伤、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造成的气血郁滞、痰湿内阻、瘀血、水湿内停等阴阳气血失调。打个比方:当一溪活水流过,质地清澈,浪花朵朵,鱼儿水底翔游。而潭水不能周流,失去活性和灵动,水面安静,落石尚泛不起涟漪,清澈变浑浊,渐生腐朽……可以说,抑郁症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就像失去活性的潭水一样。
中医治疗抑郁症有哪些方法
中医治疗抑郁症既可以采用药物疗法,也可以采用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主要是中药,剂型多样,如汤剂、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膏剂等,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非药物疗法主要包括针灸(体针、耳针、水针、灸法等)、中医心理治疗等。
中医心理治疗近三十年来迅速发展,代表有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汪卫东教授创立的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再成长治疗技术,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天君教授的移空技术、山东中医药大学张伯华教授的中医认知疗法等。其中汪卫东教授的TIP抑郁调控技术、抑郁患者再成长治疗技术、TIP失眠调控技术、减药治疗技术等形成了规范的临床操作体系,不仅对于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改善作用,而且对于抑郁人格的矫正都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治疗抑郁症以轻中度抑郁症治疗为主,也可以作为重度抑郁症的辅助治疗。中药、针灸等治疗对于改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躯体症状有一定的优势。尽管如此,中医治疗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抑郁症患者。不能迷信某一种治疗方式,不能因为担心西药副作用而因噎废食,在选择治疗方式时要做到客观理性,必要时可以采用综合治疗的方式。
中医治疗抑郁症需要注意什么
劳逸结合
一般抑郁症患者活动减少,但是请尽量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每天至少半个小时的运动,活动形式不限,以舒展性的运动为优。一定的运动量不仅能够改善情绪,对于改善睡眠质量也有帮助。
调情志、移情易性
尽量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把对自己的情绪和身体的关注转移到外界,否则“摁下葫芦起了瓢”,容易沉溺于此起彼伏的躯体症状旋涡中。
积极寻求心理帮助
不管是否服用药物治疗,建议寻求心理治疗和帮助。抑郁症是“心灵的感冒”,因此,心理治疗对于抑郁症的治疗非常有帮助。
不要擅自停药
服用药物的患者,不能因为症状出现好转而自行停药和减药,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减药和停药。规律用药治疗,亦不能自行随便加药,合并用药需遵医嘱,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用药更需遵医嘱。
饮食有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