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职业价值观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职业价值观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电子信息工程职业价值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电子信息工程职业价值观

篇1

由于网络的灵活性与便利性,再加之其他现代化技术的综合控制,使得对信息能够进行科学而有效地处理。因此要重视对网络技术的推广。我们要及时发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以及向其他国家学习先进的工程技术,使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成为跻身国际的成熟产业链。

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现状

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虽然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20世纪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放眼世界,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没有起到主导地位作用。其原因包括许多方面,最典型的是人才的缺乏和市场环境的紊乱。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可以提高电子信息工程的整体实力,充分发挥其优势。虽然我国一直在强调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但是对人才的大力培养也是近几年才重视起来。从市场环境上说,正因为电子信息工程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受到许多商人的追捧,他们在这块领域发现了巨大商机,钻法律的空子,牟取暴利。在这种不正当环境的竞争下,一些合法的电子工程企业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其发展。

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的程度由许多方面决定,因此要找到突破口,全面突击,从各个方面进行提高与改善,要对整个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重视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该信息技术的发展。

3.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善发展环境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鉴于此,国家应采取有力措施,为电子信息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并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当今世界,人才是强国之本,因此,要想加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必须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和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要创造更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1]。企业要建立起公平合理的选拔制度,人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要想办法调动大家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实际的经济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水平。如果制度不合理,就会弱化相关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和行业的提高与进步。相关技术人员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注意不要闭门造车,要多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并发展成中国特色的产业,在实际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过程中要把这些先进的经验应用到研究工作中,以推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3.2加大国家的支持力度

篇2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方式;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4-7942-03

为积极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引导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资源配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湖北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湖北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鄂政发〔2012〕19号)中重点支持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石化、汽车、建材、钢铁、有色、纺织、医药等十个主导优势产业以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我院的重点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优势明显,2010年11月,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被列为首批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经过三年的实践和探索,在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背景下的高职专业建设和改革上,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1 依托行业、企业开展专业建设和改革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一直以来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和武汉富士康集团、武汉烽火集团、天津三星电子有限公司,精成科技集团、湖北众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唯冠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在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背景下,在“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保障下,探讨建立校企合作多方联动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的规范管理,推进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使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

1)聘请武汉烽火科技集团高级工程师刘华为本专业的楚天技能名师。

2)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3)成立了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高级工程师、楚天技能名师刘华担任组长,定期组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交流活动。

4)2010年10月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世界500强企业——台湾富士康科技集团公司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成立武汉高校首个“富士康工程师班”。

2012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天津三星电子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三星工程师班”2013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精成科技集团共同制定校企合作协议,开设“精成班“,培养质检和维修的工程师。

1)2013年5月,与烟台富士康集团共同设立“厂中校”。

2)与企业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企业直接参与订单式培养方案的制定,“工程师班”教材的编写、实训基地建设。

3)企业参与对本专业学生的评价以及毕业设计任务的指导。

4)假期定期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的新技术的开发。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和改革创新

积极推进和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武汉许多大型电子设备制造高新技术企业,如武汉富士康集团、武汉烽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唯冠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多普达通讯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对生产第一线操作技术人员需求量逐年增长,特别适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使用的规格,是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通过走访相关企业人资部门和技术部门,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制定了企业调研报告,了解到企业每年所需的员工的数量、人才的类型,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态度的要求等,从而为学校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计划修订、课程设置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同时,安排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工作,通过了解电子行业的发展趋势,相关企业的生产状况,特别是新技术的应用情况,找到学校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衔接。最后我们确定了与大型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共同实施订单式教育,培养的是电子产品的制造和检测的产线工程师。

在与企业共同制定“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式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采用的是“2+1工学结合学年制”,即学生在校三年期间,第一、二年按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公共学习领域、实训基地平台进行学习,实现专业学习目标,培养高等职业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制造能力的专业基础,并进行适度生产性实训,达到真实生产实践要求;第四学期末,企业到学院通过笔试、面试、实践考核等方式进行订单选择;在第五学期结合订单企业生产需要制定岗位计划,确定岗位关键能力,企业和专业教师共同组织实施;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在订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执行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习结束后参加企业组织的考试,考试过关的学生正式为企业认证的“产线工程师”。

3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改革

专业核心课程是支撑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中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位置的课程,应该是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的关键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的课程。

通过进一步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岗位的对学生的需求,确定岗位的工作任务,以此为依据选定了《单片机技术》、《综合电路实训》、《PROTEL电路设计》、《CPLD/FPGA》、《ARM技术及应用》为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上,确定了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的课程架构,采用了更加贴近生产过程的课程教学方法,开发配套的自编校本教材。

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上,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将专业基础课《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电子电工实训》五门课程进行的重新设置,成为综合课程,并开发相应的校本教材;课程以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项目为驱动,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实践意义来讲,改变了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的教学方式,将理论学习融入到实践中,是学生在做中学习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判断检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以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培养目标。

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的成果: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彭伟老师完成的项目:高职电类专业电子、单片机及计算机接口技术阶梯式全仿真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教材)获得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4 评价机制,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评价是教学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改革评价方式,将传统的数据式的成绩评价变为岗位技能的评价,将期末过关式的考试变成企业公开招考“生产线工程师”的考核。改革评价的内容,将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列入到评价机制当中,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精髓,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它倡导的是爱岗敬业、责任心、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精神;它体现的是质量、效益、品牌等价值观。评价内容中引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内涵,帮助学生树立企业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意识,培养职业认同。

评价方式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评价的主体由学校转换成企业。

2)评价的重点由侧重结果转变成看重过程。

3)评价的内容由单纯的岗位技能转变成态度+岗位技能。

质量监控体系

1)以教研室为单位,加强常规教学管理的检查、反馈、整改等工作,重点完善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实习实训环节的管理和质量监控。

2)建立健全校外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以学校自我监控与完善为核心,集企业监督与评价,第三方监督与测评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制,将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竞赛成绩,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的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指标。

5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改革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有四个校内实训室,七个校外实训基地,在共同建立校外实训的基础上,和烟台富士康集团合作,建立“厂中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和培训功能,使之成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基地,同时也是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

在校内尝试开设“校中厂”,促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从一般性教学实训向生产性实训转型。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正准备与精诚科技集团共同建设一个校内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的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师资人员、培训教材,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校中厂”既解决了学生生产性实训的场所,同时也能够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能为社会相关需求人员提供培训场所。

6 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1)企业方的任课教师缺乏理论授课经验,需要加强理论课程的学习,从而保证授课质量。

2)实训条件仍然需要扩充和增加,以满足教学需要。

3)让学生成为主导,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我该做什么,进而怎么学?为什么这样学?课程以工作需求为依据,后续需要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更新,方法上不断创新。

4)对专业老师的要求更为提高,老师的继续教育能力和深入一线项目的工作能力以及执教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拓展和和创新能力的深度。

7 结束语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于2010年11月第一批被列入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经过三年的不断探索与发展,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结合企业的实际应用需求,有效地解决了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更有助于我院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鄂政发〔2012〕19号).

[2] 苑清敏.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面向滨海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HE4081).

篇3

依据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案”从始至终体现“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思路,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毕业生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价值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等通用素质和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方式逐步体现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征。我校电信专业明确了自己的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等方面基本知识,掌握分析、设计、应用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基本素质,能在电子信息行业及各级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遵循的基本原则

2.1充分的调查论证

(1)召开学生座谈会,征集毕业年级学生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学生对“方案”的修订意见,了解学生自身需求。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2)邀请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的修订。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修订论证,充分考虑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尤其是行业协会制定的人才质量标准。(3)参照执行教育部的专业规范标准,确保专业完整性。

2.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本着“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思想,通识素质类教育贯穿始终,德育工作与通识类课程考核结合,学术讲座日常化,引进并开设高质量的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针对全国各地生源基础教育水平差异,对外语、数学、计算机课程进行分级教学。专业教育逐步向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靠近,专业课程开设以业界需求为主导,鼓励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鼓励“方案”的部分课程以合作教育的形式开展,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

2.3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方案”反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设置6学分区间,给予参加学科竞赛、参与教师教、科研课题研究,参加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技、军事、历史、艺

术类通识课程修读,开展创业,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学生的学分奖励,该模块是学生毕业必要条件之一。

2.4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工科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不低于25%。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灵活多样,毕业实习以集中统一安排为主。重点让学生体验基层行业工人的工作过程,磨练意志,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倡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参与教师的教、科研课题的形式完成。重视课程设计。

2.5合理安排第四学年教学工作

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方案”要考虑考取研究生深造和就业两种需求,1-10周集中安排课程,剩余时间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准备研究生考试,确保教学秩序。

2.6教学计划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随时关注行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与行业信息交流机制,将行业发展最新的信息整合为课程资源,通过短课时的课程、讲座等形式开设,同时必须坚持“方案”的执行稳定性。

2.7分方向培养

在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上,从第三学年开始分方向培养:嵌入式集成电路、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方向。嵌入式集成电路方向主要课程: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微控制器应用、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开发;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主要课程:信息论基础、数字图像处理、DSP技术与应用、信息与网络安全。同时设置多门其他方向的选修课:

篇4

关键词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电子信息工程;工业文化;中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90-02

中职教育迫切需要与工业文化对接。作为为中职教育培养专业师资的职技师范学校,如何为中职学校输送具有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并兼具优秀工业文化素质的师资,是一个重要课题。北京联合大学在电子信息工程师范专业开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与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成效。

一、职技师范教育与工业文化对接的思路

首先,开展企业文化教育,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文化。其次,在主要教育环节中融入工业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社会实践进企业,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连接、彼此融合和无缝对接。

在实践教育环节融入企业文化对接的重点。一是将一些主要实践教育环节直接安排到企业中进行,如毕业设计等;二是将企业中具有深厚工业文化素养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进学校,共同指导学生的实验课程和实训环节,依据企业生产工艺或流程及标准规范设计实训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受到企业文化熏陶。

二、职技师范教育与工业文化对接的实践

(一)营造具有工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部分教室、实验室中建立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历程展览,如行业发展的标志性产品展示、行业名人画像、行业优秀企业介绍等,营造工业文化氛围。

(二)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制定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并作为教师考核指标之一。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园中建立企业工作室,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室,使教师熟悉电子信息行业企业的工作流程,熟悉行业内优秀企业用人标准、文化制度等。

(三)制定学生工业文化素养行为标准

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制度渗透到学生管理中,制定学生的工业文化素养要求与制度。如在电子工艺实训、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建立打卡考勤制度等,使学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让学生在校园内能够体会到企业文化的氛围。

(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符合先进工业文化特征的课程,实现企业文化进课堂。通过鼓励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发课程,及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讲授部分课程内容,使典型工作任务的设置更加符合实际。如在《专业综合实训》中突出项目式管理与开发的过程,渗透工作价值观,以项目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每个学生负责整体项目研发的一部分,在各自的设计过程中,注意整体项目的协调与连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五)在师范类公共课程中融入工业文化教育内容

在师范生到中职学校实习前的《学科教学论》课程中加入企业文化教育内容,如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调研,一方面调研中职学校,让学生了解中职学校的用人标准,找到自身的差距;另一方面调研企业,了解企业的文化。

(六)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制度

与电子信息行业优秀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学生顶岗专业实习制度。学生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亲身感受和体验优秀企业文化,回校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丰富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内容。

(七)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工业文化教育

成立专业文化社团,如电子信息协会等,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搭建本专业学生与校外相关企业交流的平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爱好、兴趣为纽带,鼓励学生自主参与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通过宣传学校杰出毕业生和行业杰出人物事迹,提升学生的工业文化素养。

(八)毕业设计与企业文化对接

制定毕业设计管理规定,安排部分学生到企业中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其毕业设计题目均由企业提供,选题涉及面较广,而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真题真做。

参考文献:

[1]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新动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5-10.

[2]王国龙.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文献综述.[EB/OL].[2010-10-18].kt.省略/news/20101018/571.shtml.

[3]余祖光,王文槿,谢幼琅.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Exploration on the Joint betwee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Culture

——The Case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eachers’ Specialty

LI Xiao-ling, GAO Man-ru, HAO Feng-tao

(Teachers’ Colleg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011, China)

Abstract To cultivate teaching staff who have specialty abilities, teaching abilities and practice abilities as well as excellent industrial cultural quality is the important task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educ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should integrate industrial culture into main educational steps, try to introduce industrial culture into campus and classroom, and introduce social practice into enterprise, with the eventual aim of mutual integration and linkage of campus culture and enterprise culture.

Key word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education;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dustrial cultur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2-01-26

篇5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并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息息相关。因此,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和市场空间,但同时市场也对人才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即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日益向复合型、创新型方向发展。所以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使之更加适合于经济社会发展。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互联网;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划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到与传统职业型教育和学术型教育并重的位置。对于拓宽学生就业面,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社会就业率造成了一定的缺失。同时,在我国教育格局不断变革的进程中,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与社会期许中痛苦错位,他们虽然面对着市场的大量需求,但无法从中发现技能再造和个性表达的渠道。因此,也造成了生源流失、素质分化等一系列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问题。当今时代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后工业化时代”,意味着工业时代,正在过渡为互联网时代。工业化时代的标准思维模式是: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传播。这两个“大”在互联网时代被解构了。互联网视域下的思维模式是一种网络化平等、开放式的思维。消费者同时成为媒介信息和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单一的单向广播已经不成立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力发生了转变,消费者时代真正到来。互联网思维势必推动教育模式的转变,它与创新创业教育这种新型模式融会贯通、珠联璧合。

2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

2.1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院校教育目标和要求,并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通过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创新性实验,通过实习实训和相关的科研课题,引导学生尽早地接触工程实践,在工程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导师制和建立科研团队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达到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2.2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2.1课程体系的优化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思考如何提高创新人才的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要处理好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要对各门专业课程进行良好的匹配。按照”合理设置知识结构”、“突出内容精练”的原则设置专业必修课,根据电子信息专业课的特点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将经典与现代有机结合,体现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及时将教改教研成果以及科研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按照认知规律,本着分析与综合并重,经典与现代并重,软件实现与硬件实现并重的原则,合理分配学时和内容,真正做到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

2.2.2多元化实践体系的构建按照基本技能训练、设计和综合技能与系统工程能力训练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三大模块,构建一个“三层次、六类别”的实践教学新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中三个层次依次递进,第一层次为基本技能培养,由电子信息实习和基础实验组成。第二层次为设计综合能力培养,它由相关课程设计和综合系统设计组成。第三层次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入实验室或进入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研究自己拟定的课题和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定期组织学生“嵌入式芯片应用竞赛”、“计算机仿真竞赛”等科技竞赛以及参加省级以上大学生科技竞赛等多元化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3学生创新团队的构建学生创新团队的构建,应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学习兴趣和工作特长进行合理的搭配,如高低年级学生的搭配、不同专业学生的搭配、交叉学科的搭配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体会到其自身在团队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团队合作能够很好地完成既定的创新目标和任务,从而达到锻炼学生实践动手力、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要注意保持组织的灵活性和纪律性,要兼顾不同学生学习水平,在培养过程中注意多元化和层次化,确保每个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创新团队。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内容要丰富多彩,如建立课题小组、组织参加竞赛、举办社团活动等。在建设学生创新团队过程中要全程实行导师负责制,以便能够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把握方向、有效指导。

2.2.4导师团队建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导师团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注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师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背景、突出的科研能力和高尚的人文情怀,这样才能在专业知识、科研素质、科技创新和工程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培养。同时,导师在让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和项目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倾听学生想法,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结语

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实践能力;传统教学;新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Study of undergraduate practical teachingsystem

Lin Chen1, Ying Lyu1,2, Hongzhi Jia1 and Boqing Xu1

1. School of Optical-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16 Jungong

Road, Shanghai 200093,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 ESIGELEC, Rouen, France, 2015

Abstract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nsolidat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knowledge,it’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engineers with a sense of innovation. It’s an important platform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ies of scientific methods’ usage and practical skills. It helps students form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science. From the view of Electronics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som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puts forward a brand new teaching method that consists of three points which are “Put internship as a part of curriculum”,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each courses”,“Encourage designing experiments and series experiments ” which improves students’practical skills effectively.

Key word:practical teaching; practical ability;traditional teaching; new teaching

1.引言

电子信息工程目前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

法国ESIGELEC拥有1900人(员工、学生与教授)。五个部门包括:信息技术、电信和电子、电气工程与能源、嵌入式系统、人文,语言和管理以及八个自动化实验室。16个双学位课程。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份与大学或工程学校的协议进行了签署:包括欧洲国家,中东国家,非洲国家,北美国家南美洲国家和亚洲国家。学生总人数:工程计划占34%的是国际学生其中包括30名交流学生。3000个公司与ESIGELEC建立网络关系,其中有350个法国境外公司(他们可以提供境外实习机会)。有大部分相关课程在IRSEEM实验室完成,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

接下来,本文就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作为例子,深究法国鲁昂高等工程师学院是如何针对学生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课程安排突出表现了较强的理论性与工程性、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动手的实践能力,为经后从事电子开发,嵌入式工程设计,电路设计以及软件开发等综合性研发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

2.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理论结合实践的教育理念相比,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2.1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当前,我国的大学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还是沿袭中学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即老师教,学生就被动学和接受,学生缺乏相应的主观能动性,并不能将所学知识做到真正的融合贯通。

2.2 理论与实践的比重不合理

由于资源的限制,我国的教学主要以上课为主,实验为辅,学生刚刚开始动手,实验课就结束了,而且除了在实验课程时间可以进入实验室,其他时间学生不被允许进入实验室复习。追其原因,是因为实验室有限,电路板有限,学校无法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由于已完成焊接的电路板价格普遍比较昂贵,学生没有经济能力和没有实验任务的压力下,无法保证自觉购买电路板进行长期性的实验[2-3]。

2.3 学生众多

国内的课堂,假设班级有50位同学,老师讲课的时候,如果同学有问题,老师不太可能在上课时间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在课间时找老师询问进行解答,原因是学生不太会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打断老师,进行询问。一方面原因是由于考虑到班里同学太多了,耽误其他同学;另一方面原因是考虑到老师的讲课效率,妨碍老师的授课进度。

2.4 笔试成绩比重大

中国的课堂,期末笔试一向占有很高的比重,很多同学在上课时睡觉,却在期末中仍然可以考出好成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为考试的基础是用书本中的知识,学生只需要认真记忆书本上的知识即可。但让人遗憾的是,这种记忆是短暂的,根本没有通过实践来加深印象的过程和途径。最后导致学生什么都不记得,掌握知识的程度并不全面。

3. 国外可借鉴的实践教学方法

3.1大四上学期企业实习

在国内教学中是很多老师不允许的。但是在国外的教学中,工程师学院要求学生在每个暑假进行两个月的实习,而大四上半学期进行四个到六个月的实习,算作课标的一部分。这样切身体会作为一个工程师,到工作环境中应该具备如何的工作状态,让他们在实习结束之后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更加切实清晰的方向安排。

学生自己寻找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或者网上投简历,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工程师学院的前两年可以选择做与专业相关性不大的暑假实习;之后强制性在暑期做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最后一年上学期实习为4到6个月,最后要以实习报告进行期末答辩。在实习期间,学校实习辅导导师会到公司进行考察,跟公司的公司实习导师 (mentor)了解实习情况。

校园中的学习和工作有一定的脱节,所以要靠实习来充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讲,实习不仅仅是一个桥梁,更是让学生提早适应社会的关键性一步。实习结束后,运用实习报告在学校进行毕业答辩。这有很好的意义。因为公司招聘实习生,一般来讲是让实习生做整个团队一年或者两年之后将要做的事情。例如在开发团队不确定电路板能否在一个新的软件环境下运行,公司团队会让实习生用半年的时间来探究。对公司而言,当团队进行到这一模块的时候,就会有可参照的资料(实习生论文),同时也可以知道一些已经出现的问题,帮助整个团队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对于实习生而言,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历练,熟练了学校所学知识,了解了一个公司的工作情况,同时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小项目。对于学校而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习报告中通常会介绍大量新的产品和新的软件环境,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探究的项目,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结合掌握的能力。

3.2每门课都开设实验

3.2.1理论联系实践

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中Labview为例,学生上课是在实验室,老师先使用PPT进行讲解Labview的用途,如何打开界面和每个模块的作用等等。然后在两个小时中同学必须完成实验一的前提下,有步骤教学生如何进行操作。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基本了解如何使用Labview环境中的器件和程序的功能。接下来完成练习一,这个练习没有任何实验指导,只有题目要求,完全需要学生自己思考设计电路图。在实验课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意问老师问题。无论是实验步骤,还是调试问题,老师都很热心的帮助同学解答。由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很多同学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四个小时后,绝大部分同学已经熟练掌握了几个器件的使用。并且在两周之后,部分同学已经可以自己编写计算器的程序。

3.2.2 小组形式实验教学

在国外的课堂中,小组活动是十分普遍的。一般由两到三个人一组,比如在C语言的课程中,每个小组分配一块电路板进行实验。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让学生不同的思路进行碰撞,互相学习;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因为今后我们在科研工作中,团队成员相互信任,协调合作,能事半功倍,加快研发效率,才能创造科研奇迹。

3.2.3合理规划成绩评定

在课程实验设置中,基本上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实验课程占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出勤率占百分之十。基于这样的考核比例,学生在平时非常重视实验课,甚至在课后也会花时间和精力进行复习和研究。

3.3鼓励设计性实验及系列实验

在法国鲁昂高等工程师学院里,IRSEEM实验室为公司提供技术,如:电子产品,自动化系统,数据处理,微处理器等。同时为学生或毕业生提供国家的最先进的技术进行项目研发,鼓励他们创新,并且为企业创造收益。因此在学期结束大程序设计时,同学们就利用由公司提供的电路板和资料进行综合的设计性实验。课程要求用到给定的电路板,进行自我设计,语言编程,实现一定的功能。这不仅考验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加考验其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这样综合性的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发挥长处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完成他们的一个小作品[4-7]。

4.结论

学生毕业后基本都是到企业单位工作,很少有学生选择读博士搞学术研究。因此实践变成是教学的重要的一个环节。电子信息工程主要面向已经掌握基础的电路知识和电子知识的同学们,所以一定是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是学以致用的。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动手实验,就成了对所学有更深入的理解的目的。由于学校IRSEEM实验室有长期与公司合作的项目,所以可以让有兴趣参与的同学有更加实际的操作和体会,为培养更强的动手能力的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要培养的是有创新性和实践性强的电子工程师们,而不是一味谈论书本知识的“呆子学生”。只有切实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以致用,在学生时代过去之后便开始的职业生涯,才能走得更加自信,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 陈麟. 光电信息工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 科教文汇, 2010 (24): 27-28.

[2]陈麟, 汪丹妮, 张蕾, 等. 从《微波与天线》课程看本科生科学素质的培养[J]. Advances in education research. Volume 64. pp. 120-123. 2014.

[3]Lin Chen, Zhaoxiang Cheng, Yiming Zhu. Exploration of the training of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abilit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dvances in education sciences. Volume 1. pp.216-219. 2013.

[4]L. Chen, Z. Q. Cao, F. Ou, H. G. Li, Q. S. Shen and H. C. Qiao, Observation of large positive and negative lateralshifts of a reflected beam from symmetricalmetal-cladding waveguides, Opt. Lett,vol. 32, pp. 1432-1434, 2007.

[5] L. Chen, Y. M. Zhu, X. F. Zang, B. Cai, Z. Li, L. Xie and S. L. Zhuang, Mode splitting transmission effect of surface waveexcitation through a metal hole array, Light Sci. App,vol. 2, pp. e60, 2013.

篇7

【关键词】通识教育 现状分析 问题

一、通识教育的定义与内涵

通识教育在欧美国家中是GeneralEducation,又称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顾名思义,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广义的通识教育,指一种高等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只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理念不同,主张给以大学生全面的教育与训练,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它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培养。它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身,扩大学习者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使自己在专业教育中保持精神自由。

二、开设通识教育课的现状分析

根据《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2014版),下面从通识教育课的目标、Y构体系、组织形式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工科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赋予学生以人文关怀、人文道德,使其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目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偏重于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电子工程系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为例,通识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是本专业毕业生,他们应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合格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具有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既具有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的专业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结构体系

以 2014年公布的《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本科培养方案》为例,通识教育包括共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通识教育必修课包括政治思想类、语言工具类、体育类、计算机类等,必修课程总课时为760,学分大致占总学分比例为23.1%。通识教育选修课总学时为48,学分所占比例约为1.6%。通识选修课主要分为:人文科学领域(包括大学语文、广西旅游文化等)、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管理心理学、普通逻辑学、社会工作实务等 )、数学与自然科学领域(包括数学建模、数学素质、高等数学选讲、能源与环境概论、通信技术、电子测量技术等 )、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领域(包括中国象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文学欣赏、西方艺术史、书法、书法欣赏、唐诗宋词专题研究等 )、跨学科领域(包括创业学、公共关系学等)五大类。目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已经开设107门通识选修课,要求每个本科生必须修满3个学分。

(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组织形式

目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通识教育课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网络视频在线修读方式(详见附件中的网络视频在线学习通知);一种是普通修读方式。在我校2014年度第二期拟开设的网络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中,共引进15门课程,分别为《魅力科学》《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文化地理》《当代中国与世界认识方法》《中西文化比较》《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社会心理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礼仪与社交》《法学人生》《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世界建筑史》《民俗资源与旅游》《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科学通史》等,每门选课人数为250人。学生通过在线平台需要完成观看课程视频、提交作业、参与课程讨论、参与课程答疑和参加课程考试等内容。学生学习的考核方式是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自主学习,然后在自行参加考试。学期结束后,由辅导教师负责统计最终考核的成绩,考核合格者获得相应课程学分。

三、通识教育课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专才培养模式根深蒂固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由桂林航天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而来,长期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重技能训练轻理论教学,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熏陶。

这种专才的培养模式给人才培养带了来不良后果。具体表现为:过少的文化熏陶,使学生缺乏人文底蕴,人文素养普遍偏低;过重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导向,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发展受到抑制。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本科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课设置来看,我们会发现选修课程设置不合理。下面主要从通识选修课所占比例和分布模块来分析。

1. 通识选修课所占比例过小。

目前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为马列、外语、计算机、体育等,这类公共基础课均为必修类课程,占到了通识课程总学分的90%以上,而通识选修课所占的比例仅为7%左右。本科生仅需要修满3个通识选修课的学分,这大约占本科生所修总学分的1.6%,所占比重明显不足。

2. 通识选修课内容不合理。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通识选修课一共开设了107门课程,但是内容过于偏向应用型和专业化,人文素养类课程偏少。通识必修课过多,体现学生素质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可选择性较小,没有形成个性化的教育,因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兴趣难以得到发挥。

篇8

也许,我的人生并未能够随意,拘囿于现实社会的枷锁中,很多时候都无法如愿以偿地徒步行走,然而阅读却让我在来不及触摸的人生中收获着怡然自得的喜悦和悠然乐道的思考。

一直以来,我都很感谢生活,感谢她给了我一份属于自己的财富――房间里那一排我为之自豪、为之心醉的书籍。虽然,当中有一些自己尚未翻阅过,亦或者是读到一半就搁置了的……但有一本却是我十分至爱的,那就是于丹的《庄子心得》。

《庄子心得》是我读高三时买的,可真正用心品读却是在大一的时候。总觉得这是一本足以震慑都市人烦躁忙乱之心的书。它用句句箴言为读者解读着关于生与死的严峻话题,字里行间不断流露出智者的人生价值观和追求。它在给予读者心灵抚慰的同时也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这让我那颗被世俗圈住的心在阅读中回归了本真,回归了淳朴。

书中,于丹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阅历、自己的心得,对《庄子》进行了大胆地诠释,朴实无华的言语阔论中,时刻闪烁着智者的灵光。她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巧妙地与当今社会的某些现象有机结合,不断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她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从书中,我真正读懂了一种阔然、坦荡的人生态度。

于是,当眼球碰撞到这些灵智的文字时,我面对自己的人生也多了一份坦然和宁静。生命本身就不该是一个简单的轮回和重复的过程,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绽放自己的光彩和辉煌,这是一个不懈的价值追求和有所超越的实现。

然而,也许是源于现实的牵绊,我们这么一个庞大的人群,却很难有人敢于、愿意去正视、思考“人生”这样一个话题。而于丹作为一个睿智的人,才真正懂得借以庄子之口,用内心深处自然流露出的语言为世人解读一个恒古不变却始终沉重的话题,她把21世纪的思想寄予朴实的文字,并用那些寄寓着某人某物的寓言小故事为读者们诠释着人生的哲理――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篇9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东莞 523808)

摘要:我国智能建筑市场及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以培养楼宇工程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积极推动实体化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学院的支持下,该专业与东莞电信合作,开设“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以市场为依托,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进行校内外双顶岗,为学生提供电信网络方面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观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校企合作定向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144-03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的发展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是多学科跨行业的系统工程,把建筑、电子、自控、通信、计算机等方面的先进技术相互融合、集成优化为一个整体,使楼宇的使用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等优势。楼宇智能化行业涉及的专业多,配套产品和技术繁杂,且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具体可分为楼宇机电设备及其自动化系统(BAS)、消防自动化系统(FAS)、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SAS)、通讯自动化系统(CAS)、管理自动化系统(MAS)、智能家居系统(HAS)等几大领域。因此,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对从业人员要求很高。目前,在我国的楼宇智能化及设施管理技术岗位中,人才建设尚不到位,高素质的智能建筑及设施管理专门人才需求缺口较大,经过智能建筑设备生产或安装企业培训的施工及管理人员也只有少数。

东莞市的城建和智能化小区的建设,特别是酒店、商场、交通枢纽、体育场馆、高档智能住宅区等的建设水平,一直走在珠三角地区的前列,其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一直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对技能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在2012年开设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在现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框架下培养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此专业的开设填补了东莞本土楼宇智能化高素质技能和管理人才培养的空白,对于东莞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

在大部分院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在原有建筑技术类专业的基础上衍生发展出来的,在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普遍存在专业课程设置偏少、实践教学偏弱的现象。其毕业生无法适应在智能楼宇系统集成公司、各子系统专业公司从事电气、消防、安防、楼宇自动化、综合布线等子系统的设计、产品选型、安装调试等工作,更难以适应在智能楼宇产品生产专业公司从事性能测试、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工作。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分为应用类(如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单片机技术、智能卡技术等)和工程类(如建筑工程制图、安全防范系统工程、通信工程、楼宇智能化技术与工程等)。学院积极开设课证相融课程并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院利用现有良好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实训室条件有所侧重地开设此专业,除了有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作保障外,还引入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了解行业信息、扩展就业的渠道,以市场为依托,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为了推动实体化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学院已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并签订了校企合作项目协议,保证学生的实习实训。产教结合的深入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实现校企协同创新、与时俱进,使专业朝着 “智能大厦群”、“智能街区”、“智能化城市”方向发展。

东莞电信定向培养模式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项目协议书,学院与东莞电信以长期校企合作伙伴关系的身份发挥各自优势,展开全面合作,以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设立“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模式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共同推动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在每年10月份启动,培养的对象包括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培养方式以校内相关课程为基础,开展专题讲座、认知实习和校内顶岗实习,最后是为期16周的东莞电信顶岗实习,如图1所示。

校内相关的基础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系统地掌握通信网络、综合布线、通信工程基础,能较为熟练地使用一些常用仪表及相关的测量仪器,为进入“定向班”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及实际操作能力。

东莞电信的工程师和培训师以基准岗位任职条件所需的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初步了解电信网络及其设备相关理论知识,网络维护、资源调度的基本方法及规范,接入网末梢线缆及网络终端设施维护相关理论知识,接入网末梢线缆及网络终端设施维护、查障、检修基本方法及规范等。

认知实习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东莞电信,深入实际,认真观察,获取直接的经验知识,在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工程实例“零距离”的教学目的。在认知实习的过程中,定向班的学生同时进行校内顶岗,主要岗位职责包括校园通信网络的配置和管理,安防系统的网络维护等。专题讲座、认知实习和校内顶岗为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要求、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

电信顶岗实习的岗位安排主要是装维工程师和客户工程师。装维工程师的基准岗位职责包括客户线路及终端的装维服务,承担从最后一个分线盒到客户的线路及其终端设备(如光网升级、宽带调制解调器、互联网视听业务机顶盒等)的装、拆、移、修和日常基础维护等工作,落实客户申告障碍(含公共电话)的查修及用户引入线整修,响应客户需求,开展日常沟通、技术咨询及上门服务,末梢设施和线路的日常维护,承担管辖范围区内末梢设施和线路的日常维护、巡查、整治优化及修障工作,以及公话终端(含话亭)的日常维护、清洁工作,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范,确保末梢设施线路装维人员的安全。客户工程师的基准岗位职责包括接应客户的售前、售中、售后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与客户进行日常沟通协调,承接、分解政企客户的服务需求,协调制定网络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落实全程管控、异常处理及信息交互等组织工作。

“定向班”学生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和学徒制的形式在不同镇区分公司的驻点进行顶岗实习。不因实习生身份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严格遵守东莞电信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积极争取、努力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从小事做起,向有经验的同事虚心求教,尽快适应工作环境,不断寻找自身差距,拓展知识面。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评价

针对“定向班”的不同培养阶段,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能力,健全学生评价体系,不过分强调结果,追求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学习校内课程“通信网络与综合布线”是学生进入“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的首要条件,只有通过此门课程的考核才能参加“定向班”。参加专题讲座和认知实习是学生们进入电信顶岗实习阶段的必要条件,此阶段采用相关理论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双顶岗实习期间,需完成装维服务质量、日常维护质量和达到客户响应及时率等,并通过企业的评价标准、考核制度以及“师傅”对“学徒”打分的形式,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服务意识、沟通能力等多元角度的评价。

每年约80人参加“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约70%学生毕业后继续留在东莞电信并在原实习岗位工作。“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受到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当然,“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也存一些问题,如校内相关实践设备没有配套使用电信的设备和工具,学生在顶岗时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因不同镇区公司驻点不同,学生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量不同,进而导致学生接受评价的标准存在差异等等。通过建立各种反馈通道,将采集、分析和汇总的信息予以反馈,不断提高定向班的教学质量,优化培养模式,使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更好地发展,成为高职教学的生命线。

结语

“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是一个成功的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职业技能,还注重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东莞电信“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东莞电信定向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对提升办学水平,实现长期的、共建共赢的校企合作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李龙根,贺定修,范明明.高职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59-60.

[3]杨润丰,高爽,王志兵.高职《高频电子技术》课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J].当代职业教育,2012(1):30-32.

[4]贺定修,杨洋,朱彩莲,肖霞.高职实训课程建设[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164-166.

篇10

【关键词】专业评估;教学改革

1引言

高等学校的专业评估是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补充,也是教育部正在实施的教学质量工程不可缺少的部分[1,2]。一方面,专业评估的等级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签,另一方面,专业评估是加快电子信息类专业评估的重要契机,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4]。2018年12月22日,安徽省电子信息自动化及通信类专业合作委员在安徽工业大学召开,确立了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揭开了省内相关专业评估工作的序幕。本专业于2019年3月,积极开展各项迎接专业评估的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了多项改革,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专业改革措施

2.1构建层次高、应用型的师资队伍。以人才强校作为第一战略,多渠道、多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学、科研强干队伍,整体提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的水平;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优势,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引进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充实专业一线教学的师资力量,大力改善应用型师资队伍结构。完善并落实有关应用型师资队伍构建的多项政策与措施,对“双能型”教师培养进行柔性的经费资助,充分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选派相关专任专业教师赴企业、事单位工作的一线,进行专业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训,以打造出一支专业技能强、实践水平高的“双能型”师资队伍,大力提升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着力提升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2.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在保证专业基本规格条件下,压缩课程的总学分及总学时,对专业课程体系做整体优化。构建电子信息类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机衔接和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着力优化,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精心构建,以专业大类为单位将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间的壁垒逐步打通,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密切关注课程之间内在联系,形成聚焦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矩阵,坚决杜绝因人设课、内容重复等现象。改革课程教学内容,降低理论课程讲授学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融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工程师认证知识,突显工程能力培养。既要做好课程内容的整合和衔接,也要更新和补充工程认证知识。在专业培养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通过选择课程群内的专业核心课程为抓手,进行精心设计,实施优质课程建设,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通过安排专家科研讲座、企业工程师项目授课等方式,加强学生对最新专业前沿和工程知识的掌握,拓宽了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增强了学生工程能力培养。2.3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实践教育、专业教育等相互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让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体过程,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创新创业能力的重点培养。将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极大地激发,创立创客空间与孵化基地,以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条件,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2.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夯实实践基地建设。设置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的实践课程。要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前后衔接、阶梯递进,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互结合、有机促进。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加强实践育人功能,整合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各方面资源,着力建设实验实习实训平台,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遴选建设一批优质实践基地,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构建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与企业、行业部门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推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和专业实践相结合。以安庆市经济开发区和筑梦新区等相关企业为依托,并联系省内外各大型企业和公司,实施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在校内外已有的教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建设2-3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2.5改革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丰富考核考查方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并与小班教学相结合,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智慧学习环境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并与课程多方位融合,大力采用虚拟现实及混合现实等多种方式方法,整合优化课程资源。推进“研教结合”。减少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的研讨学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精心设计课程考查考核内容及方式,加大过程考核,在把握课程特点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合理化、可操作性强的多样化考核方式进行探索。2.6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管制度,以期初、期中、期末为节点,开展教学检查,随时随机抽查教学进度、教学文件及教学质量。定期开展多项教学研究及教学活动,利用互相听课和公开课多种形式,增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学习和交流,形成优异的教学氛围。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质量负责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学事故处理制度、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度等。

3取得的成果

3.1课程体系优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3年首次开始招生,期间经历了2008版、2010版、2014版、2018版和2018(2.0)版等5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每次修订均是遵循学校的发展定位和教务处出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原则意见,结合学院的发展规划、发展基础以及市场需求,做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培养过程与毕业要求吻合,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总学时学分不断压缩,实践学分学时不断加强,特别是最新修订的2018(2.0)版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对标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构建社会责任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新机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创新创业,充分体现了强化实践环节、创新创业与社会责任教育教学三位一体的模式改革与创新,实现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度转变。3.2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教科研水平大力提升。本专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任教师队伍中,教授人数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16.7%,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3.3%,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的教师占比55.6%,4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为83.3%。近几年,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各级各种先进荣誉的教师达到27人次。在教学研究方面,发表教研论文14篇,获得省级教研项目达21项。实现了电工电子、嵌入式系统设计、光纤通信、通信系统原理、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Matlab程序设计及应用等多门主干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的相互促进。3.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已形成独具特色的“3+1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产学研结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有效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积极推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和学生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先后建立了21个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充分满足了实践教学需要。本专业学生在竞赛、科研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20多,发表学术论文3篇,申请专利5项,创新创业省级以上项目15项,就业率逐年上升。

4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处于全面改革的关键时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评估对于本专业的改革、创新及长远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实现高校专业更好的自我评估及考核,可以加快电子信息类本科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韩鹏,李岩,宋昕.基于专业评估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与质量保障[J].高教学刊,2017(10):43-44.

[2]张彦通,韩晓燕.积极实施专业评估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J].高教探索,2005(2):50-51.

[3]宋倩.高等学校应用性本科专业教育评估体系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篇11

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推动教育国际化,增强工程教育竞争力,保证工科学生质量,从而保证未来工程师职业能力水平,扩大我国工程教育的影响,对高等教育质量有着全局性的意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我国于2006年开始建立工程教育认证体系,2012年开始筹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并着手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2013年6月,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表明了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及其保障得到了国际工程教育界的认可;意味着为我国的工程类学生提供了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为将来走向世界打下基础;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了重大步伐,促进我国工程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标准,认证标准既是专业认证思想和理念的体现,又是专业认证制度实施的根本。我国2012年版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7个方面的要求.专业补充标准规定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3个方面的特殊要求和补充。该标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产出导向(目标导向)的教育取向以及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在认证标准中,师资队伍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最直接因素,是课程体系的实施者,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专业认证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拟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探讨普通工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

一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及当前的师资现状

1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我国2014版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强调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并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 专业补充标准中又专门强调,大部分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 教师,其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之一应属于电子信息与电气工 程类专业,绝大部分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须具有硕士 及以上学位,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应占总数 20%以上。从标准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工程教育除了要求教师 的专业背景外,还非常注重教师的工程背景,其目的就是引导 工程教育真正回到突出工程的轨道上来。

2 当前的师资现状

(1)缺乏工程背景

大多数普通工科院校的教师都是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教师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只有专业背景,没有工程背景。很多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虽然理论基础扎实,科研方面也是专家,但实际工程经验非常有限,对生产现场的设备和技术改造、信息更新情况不能及时了解,难以胜任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样的师资现状也很难完成“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达不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

(2)企业或行业的参与度不够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强调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强调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长期以来,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师资队伍中,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的情况虽然有,但数量不够也不稳定,甚至根本就没有聘企业或行业专家作兼职教师,导致企业或行业对工程教育的教学参与程度不够。

(3)思想认识重视程度不够

师资队伍建设处于自发的状态,而不是自觉的行为。表现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不明确,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甚至只是为了应付评估工作而临时拼凑在一起;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不清楚,自身发展的目标和计划不明确。思想认识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是最直接因素课程体系的实施者,办学特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都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目标的实现程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结构合理、运转灵活的教学团队,可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在专业认证中起重要的作用。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强调教师应具有工程经验、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专业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从标准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工程教育除了要求教师的专业背景外,还非常注重教师的工程背景,其目的就是引导工程教育真正回到突出工程的轨道上来。

根据文献6所提供的电子信息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现状可以看出,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着重培养三种类型的工程师(以下简称“三型工程师”),即“生产维护型工程师”“产品开发及工程实施型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以满足信息类产业的需求,解决生产一线的生产技术问题。为高质量地培养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必须根据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补充标准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建设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的教学团队。

1 教学团队的构建模式

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培养体系,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建设基于“生产维护型”、基于“产品开发及工程实施型”和基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采用“优秀带头人+课程群教学人员+企业导师+外籍教师”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成员应在20%以上。团队成员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学术型成员主要负责保证团队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使团队的研究、开发及教学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应用型成员应具有工程背景,负责学生工程背景的培养和工程能力的训练。通过优化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坚持学术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优势互补、相互激励、跨学科、跨国界、校企合作的适应于“三型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有利于培养平台的国际化。

(1)优秀带头人

教学团队要有好的带头人。优秀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领头羊,对教学团队的专业性程度影响极其显著,在团队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核心作用m。因此优秀带头人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能够准确并及时地把握市场需求和专业的未来方向。其次必须热爱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最后应具有吸引人、团结人、凝聚人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为了提高教学团队的国际化水平,拥有良好的国际视野,优秀带头人还应当有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

(2)课程群教学人员

课程群在这里主要指“生产维护型”、“产品开发及工程实施型”和“研究型”三个人才培养模块的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人员,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实施者。该部分成员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学术型成员除了负责专业理论型课程的授课任务外,还必须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承担团队的科研工作,代表团队的学术水平;应用型人员主要以实验实践类课程教学为主,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应具有工程背景。团队中的课程群教学人员应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

(3)企业导师和外籍教师

为保证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保证未来工程师的职业能力水平,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增强工程教育的竞争能力。团队应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著名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及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高级操作技能型人才、管理人才等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均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如授课、学术讲座、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指导等。企业导师和外籍教师的聘任不仅可以充分满足提升教学水平的需求,而且还能带来新的理念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资讯,有效地弥补了工科教师缺乏专业性实践的不足,是课程群教学人员的延伸和补充。

2 教学团队的建设思路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教学团队以切实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面向职场的就业能力为愿景目标,为完成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以优秀带头为核心,以知识技能互补、业务能力互补、教龄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和企事业人员组成。为使教学团队能够高效运行、持续发展,实现共同的愿景目标,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应着重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组织文化与自我意识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的灵魂。教学团队是否能发挥强大的协同力,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该团队是否拥有和谐和宽容的文化氛围。教学团队的构建不是简单的人员叠加和堆砌,要通过各位成员的相互配合、共同教研、以老带新、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因此就必须处理好团队的组织文化与成员的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教学团队的组织文化应该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和价值观的组合,鼓励创新,容许失败;强调集体价值观,重视彼此共同进步;不压抑成员的个性化发展。其和谐宽容的文化氛围应该能够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通过团队建设使团队成员由单兵作战变成了团队作战,带头人、课程群教师、企业导师及外籍教师都能通过团队的优势互补增强自身的实力,其能力和业绩的提高离不开团队的支撑,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具有特定教学目标的有机整体。

(2)教学与科研

教学团队是围绕教学构建的,其建设是以课程为核心的。围绕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人才的目标。工程人才的培养是面向行业企业的,是以产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课程教学已不仅局限在课堂,是以项目为驱动,面向生产实际和科研领域的教学。因此,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团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支持着科研,科研引领着教学。没有科研的教学是空洞的,也是经不起考验的。优秀教师的作用不仅是教给了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和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素养和能力。很难设想一个从未做过科研工作的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所以进行科学研究不仅是大学教师的职责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同时,理论课的教学也不容轻视。实际上,学过和教过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是有很大差距的。博士毕业是具备了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的能力,但还需要运用这种能力去深入钻研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团队中的学术型成员除教学之外,还要负责拿项目报课题,保持团队站在学科的前沿,使团队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和旺盛的竞争力。团队中的应用型成员要参与项目的实施过程,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以科研促教学,从而促进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

(3)理论与实践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明确提出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f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求团队成员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应用型教学人员必须具有工程背景。这样,教师才能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工程意识、工程思维,讲授工程技术方法,而且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量工程类科研成果作为教学案例,将工程训练融人课堂,结合课程大作业、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针对教师普遍缺乏工程背景,尤其是青年教师存在的学术、学历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相对弱的问题,可通过“传帮带、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丰富教师的工程背景,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具体做法为:青年教师到校后先到实验室实践半年,还可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在指导实践教学过程中积累和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邀请有工程经验的校外专家来校讲学,使教师了解社会需求;加强教师的科研,结合科研课题深入工程实际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应用型教学成员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4)学校与企业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因此,各教学团队要将专业发展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在相关领域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或精通一线工作程序、熟悉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的技术业务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团队的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教学工作,指导学生企业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提高团队教学与行业企业现实的吻合度。

一方面,团队的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在现场带领学生进行实习,不仅发挥他们熟悉现场情况、了解工艺流程和具体设备使用状况的专长,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一些现场记录,以及通过与现场操作工作的交流了解具体设备的技术现状。另一方面,团队也要鼓励学术型成员给企业授课和承担企业课题,从而提高教师的市场意识,学会从实践中发掘教学素材和科研选题,拓展教学视野和研究思路,有利于增强教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保持与工程发展同步;同时,团队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应用型成员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获取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切实提高应用型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5)工程教育国际化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要求毕业生要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因此,各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要立足国际观点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我国工程师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通过聘请外籍教师充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国际通行的质量保障办法,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一个大趋势,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教学团队建设就必须与国际接轨,为工程类学生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为将来走向世界打下基础。

三 结束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项系统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与所在教学团队的建设密不可分,因此工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后台支撑。根据大连民族学院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情况和大连地区信息类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结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了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教学团队的构建模式及建设思路,提高师资队伍在工程教育中的支撑度,担任起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提升通用工程能力的责任,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电子信息类毕业生。

参考文献

[1][8] [9]项目为驱动,面向生产实际和科研领域的教学。因此,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团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支持着科研,科研引领着教学。没有科研的教学是空洞的,也是经不起考验的。优秀教师的作用不仅是教给了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和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素养和能力。很难设想一个从未做过科研工作的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所以进行科学研究不仅是大学教师的职责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同时,理论课的教学也不容轻视。实际上,学过和教过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是有很大差距的。博士毕业是具备了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的能力,但还需要运用这种能力去深入钻研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团队中的学术型成员除教学之外,还要负责拿项目报课题,保持团队站在学科的前沿,使团队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和旺盛的竞争力。团队中的应用型成员要参与项目的实施过程,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以科研促教学,从而促进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

(3)理论与实践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明确提出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f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求团队成员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应用型教学人员必须具有工程背景。这样,教师才能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工程意识、工程思维,讲授工程技术方法,而且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量工程类科研成果作为教学案例,将工程训练融人课堂,结合课程大作业、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针对教师普遍缺乏工程背景,尤其是青年教师存在的学术、学历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相对弱的问题,可通过“传帮带、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丰富教师的工程背景,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具体做法为:青年教师到校后先到实验室实践半年,还可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在指导实践教学过程中积累和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邀请有工程经验的校外专家来校讲学,使教师了解社会需求;加强教师的科研,结合科研课题深入工程实际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应用型教学成员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4)学校与企业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因此,各教学团队要将专业发展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在相关领域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或精通一线工作程序、熟悉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的技术业务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团队的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教学工作,指导学生企业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提高团队教学与行业企业现实的吻合度。

一方面,团队的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在现场带领学生进行实习,不仅发挥他们熟悉现场情况、了解工艺流程和具体设备使用状况的专长,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一些现场记录,以及通过与现场操作工作的交流了解具体设备的技术现状。另一方面,团队也要鼓励学术型成员给企业授课和承担企业课题,从而提高教师的市场意识,学会从实践中发掘教学素材和科研选题,拓展教学视野和研究思路,有利于增强教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保持与工程发展同步;同时,团队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应用型成员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获取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切实提高应用型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5)工程教育国际化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要求毕业生要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因此,各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要立足国际观点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我国工程师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通过聘请外籍教师充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国际通行的质量保障办法,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一个大趋势,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教学团队建设就必须与国际接轨,为工程类学生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为将来走向世界打下基础。

三 结束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项系统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与所在教学团队的建设密不可分,因此工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后台支撑。根据大连民族学院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情况和大连地区信息类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结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了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教学团队的构建模式及建设思路,提高师资队伍在工程教育中的支撑度,担任起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提升通用工程能力的责任,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电子信息类毕业生。

参考文献

[1][8] [9][10]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3版)[M].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印,2013(1)

[2]吴岩.“五位一体”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与工程教育认证[J].工程教育认证交流研讨会,2013(11).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4版)[M].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印,2014(3).

[4]胡顺仁,赵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探索[J].武汉大学学院(理学版),2012,58(S2):130-132.

[5]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6,9.

[6]李敏,张俊星,陈兴文,本科院校信息类专业学生就业探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版),2010( 6):17-19.

[7]李漫.高等院校优秀教学团队的构建和运行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南京理工大学,2008(6).[10]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3版)[M].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印,2013(1)

[2]吴岩.“五位一体”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与工程教育认证[J].工程教育认证交流研讨会,2013(11).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4版)[M].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印,2014(3).

[4]胡顺仁,赵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探索[J].武汉大学学院(理学版),2012,58(S2):130-132.

[5]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6,9.

篇12

文/罗 伟

摘要:2013年底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的出台,标志着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新一轮中职学校电子专业课程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本文指出,在设计和开发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时,采用基于岗位导向、注重过程(工作过程和开发设计过程)、多能(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并重、细化标准的课程体系开发总体思路是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发展方向的着力点和指导思想。如何体现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特色,构建“技能+素质”的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中职教育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特点 技能 素质 课程体系设计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努力构建与本省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相配套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重点突出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以任务为驱动,工作程序为主线,改革课程内涵,是各省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主旨和目标。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深入分析电子行业对“电子应用蓝领”的态度、技能和知识的需求,根据我国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准确界定岗位群,合理定位职业岗位至关重要。通过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调研分析表明,“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发展方向和最佳途径,它既能突出课程的职业定向性,真正使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又能使得电子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校企合作和就业方向有更广阔的选项和岗位发挥空间,以便更好地缓解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人数下滑给专业发展带来的压力,达到有效地提高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就业满意度和专业对口率。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改革应整合好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关系,课程的设置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本位。在内容的选取上要以适用为主,尽量避免枯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指出,职业能力取决于专业能力(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社会能力(行为规范、价值观)三要素整合。而行为规范体现的是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团队精神。因此,尤其要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当前进行职教课程内容的改革,最为迫切的是要以职业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建立知识与工作之间的联系,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根据对我国中部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各电子企业调研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报告,目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主次表现为:首先处于就业量第一位的是装配工(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熟练的技术装配工人)和质检工,其次是调试工和维修工,再者是生产管理人员,第四位为电路板制作和产品营销岗位(有一定专业基础和社会综合知识的电子方面销售人才)。质检工较装配工有相对较高的技术要求,应是中职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而调试工和维修工(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维修技术技师)是部分学生在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向这个方向进行定位;生产管理人员岗位虽然就业量不多,但确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发展目标。电路板制作和产品营销在这些岗位的需求中,毕业生就业量最少,中职学生如从事此项工作往往还需企业的进一步培训。

企业调研报告指出,超过六成的企业认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电工基本技能、电工技术基础知识、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电子仪器仪表使用常识、PLC控制技术、传感器知识、电子产品原理图与PCB板设计制作、单片机知识。

1.课程体系内容的设计

分析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对应的典型电子企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表1),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真实产品为载体,遵循行动导向教学原则设计课程实施方案。根据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力求体现能力标准岗位化、课程构建工作过程化、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内容活动化、能力形成实践化、技能鉴定随堂化、教学评估立体化的课程设计思想。

针对中职学校电子企业电子产品装调、电子产品检测、电子产品维修与售后服务、SMT工艺设计及操作、电子电路辅助设计、生产现场组织与管理等职业岗位需求,拟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产品设计技术、电子产品装配技术、工程及电气制图、电子CAD技术、电子产品检测技术、电子产品维修技术、单片机技术、电子产品营销、计算机应用基础、SMT技术、集成电路应用技术、电路仿真技术、EDA技术、生产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结合中西部地域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电子企业产品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笔者所在学校选择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相对应的“电子产品制造技术”和“数字视听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技能)方向化作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主要方向与落脚点,开设实用电子产品生产与调试、单片机智能控制、工业自动化控制、电气布线与控制、家用电器维修、机器人调试与维修、音响灯光与控制、冰箱空调维修、汽车维修电工等“4C”型工学一体化(即Choice自主选择、Change灵活改变、Character个性发展和Compatible德技兼能。以下均称为“4C”)课程,见表2。

在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主流企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分析的基础上,参照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范围,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要求,将中级电子装接工、中级无线电调试工、中级维修电工、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PLC程序设计师、单片机设计师等6个职业技能认证资格(工种)标准与本地区专业主流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相结合,将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融入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遵循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按照职业专项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岗位适应及迁移能力四个阶段,依层次递进培养。

2.课程建设和组织实施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是教学的目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组织学生社会实践、考察、调查研究等。实践教学内容的直接经验来自生产,要按照工作逻辑编排,遵循活动规律来构成课程的工作任务。

在“4C”课程组织实施中,主讲教师应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材施教。要积极采用开放式(讨论、研究、网络等)培训模式,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展研究,探索规律,运用多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在实操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条件。

“4C”课程根据一体化教程任务设计方案,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教案中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过程、反思和总结等的具体安排。“4C”教案充分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如何有助于激发中职学生主动关心社会、引发思考、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为配合国家示范中职院校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需建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服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网络课程、电子产品制作项目实例库等。

通过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促进教学改革,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起公共资源平台,充分发挥专业的辐射服务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试题库,为教考分离的进一步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依托典型电子产品,培养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下,要大力开展学生电子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参加从班级、电子协会级、校级、省级、国家级逐级递进形式的竞赛模式,体现出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本位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终生学习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实践环境;混编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67-02

“实践创新能力”是近年来教育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对于百家争鸣的解释我们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实践创新能力既不是实践能力或创新能力中的“分支”,也不是两者含义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独立的、具有特定内容的新概念,是能力与素质、创新与创造、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多个概念在新时期高等教育理论上的重构。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教育部、教育厅关于“教学质量工程”精神,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探讨高技能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已经势在必行。然而,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落实高技能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我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以下举措我们探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校企合作”共同构建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以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创新电子类人才培养体制,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利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有利资源,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构建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方案的灵活性,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载体提供接口。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融合,共同提升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

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实施载体如图1所示。

高技能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鉴定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多种载体。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我们常用的载体是企业横向课题,创新训练项目以及专业拓展类课程,如技能竞赛、工学结合、顶岗实训和研究性课程等,这些环节已经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实践一直是我校的一个特色要求。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开设了校本课程——研究性课程。该课程面向二年级以上学生,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技术应用”和“实践研究”为主要教学形式。以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的学习绩效评价为评价原则。国家在“十二·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顶岗实习是让学生对社会和专业加深了解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高技能人才培养时在学期的安排上,第1、2学期,以职业基础教育为主,地点主要放在在学校,以老师教学为主,企业讲座为辅。完成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普适性专业技能和知识的积累。第3学期和第4学期,由老师带队到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认知教育,学生完成了到企业员工的身份的初步转变。期间以实习性的工作为主,将课堂从学校搬到企业,老师结合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提高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同时请企业的基层、中层管理者对学生进行相应培训,使学生对团队合作、沟通技巧、职业素养有了初步的认识,意识到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第5学期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训使学生毕业工作后能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身份转换。第6学期通过毕业实习环节完成专业能力的提升。顶岗实训、工学结合、毕业实习环节受到了企业的好评,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合格人才,节约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实现了校企共赢。

三、过硬的电子类“混编”教学团队,为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师资队伍的水平决定高技能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水平,积极发挥省教学团队和省教学名师的带动作用,并结合本学院所拥有的省级工程中心,聘任企业专家为我们的师资,同时我们的师资有效地融入企业的课题开发中,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实现了师资有效双向流动。学校注重与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的接轨,2007年起与澳大利亚启思盟学院合作办学,主要的合作课题是应用电子专业人才培养。至今已经有四届毕业生,毕业学生就业率高,企业反映良好。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双方互派教师,交流职教理念,我们的年青教师也学习并消化了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的理念。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方法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学校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青年教师下企业,每年都有青年教师去企业锻炼,使得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科研鼓励政策也使得教师乐于承接企业的横向研究课题,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不但更新了技术,更有创新,积累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老师的前沿理念与企业的实施能力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企业的产品的技术含金量、竞争力得到提高,通过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与项目管理,我们的教师的结合实际的研发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更新了技术,积累了宝贵的教学资源。来自企业教师的授课,往往伴随较浓的职业氛围。这些教师长期在生产一线工作,其工作作风,处事态度,思维方式,以致一言一行,都带有明显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风格。通过与这些教师接触,听他们讲课,指导实习、设计,学生们会逐渐形成一种工程技术型的思维方式与工作习惯,这对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大有裨益。

四、应用与心得

在对地方产业人才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托“校企合作委员会”,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专业标准,并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将高技能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使得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于日常教学中。校企深度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相融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按企业员工的要求进行实战训练。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校企共建的合作方式把学校的专业能力培养与企业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培养适应性强的实用型人才,使毕业生尽快融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并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将工学结合、顶岗实训、技能竞赛、研究性课程等纳入专业拓展课程,完善实施制度和管理办法,发挥长效机制,递进式完成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师各自与企业有了密切联系,有多位老师加入苏州电子学会,每个专业都有企业的人员加盟做兼职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在各级各类的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1]车美娟.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9).

[2]祁春清,索迹,陈伟元.深化产学研合作,多渠道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苏州市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为例[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2,(4).

篇14

关键词:专业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就业竞争力

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突出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青岛农业大学从2008年起对本科实施按大类招生。其做法是:学校将全部本科专业按其“血缘”关系的远近聚集成若干专业大类,每一专业大类对应一个或多个专业,按大类招生,新生在一年级按所在大类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培养,第一学年末按学生志愿和成绩进行专业分流,每位学生对应一个具体专业,从二年级起各专业按其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培养。按大类招生是学分制的延伸,这对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更广的空间和更有利的环境。要实施按大类招生,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首当其冲。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这4个专业一起形成一个大类。如何构建教学计划,培养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摆在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我校在2008―200年中2个学期所开展的大类招生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和修订工作,对此进行探讨。

1人才培养定位和指导思想

青岛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和生物类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的多科性省属大学。这决定了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办学定位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这是制定其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为使培养的学生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要求培养方案的设计能为学生提供宽厚的专业基础理论,以及在某一专业方向上的精通见长[1];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需求,要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与人沟通、合作等素质的养成,要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空间;培养方案要具有开放性,便于吸收学科发展的新成果。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确立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外语、数学、物理、电子电路等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宽厚,并在某一专业方向上见长,能够在计算机软件、硬件或网络方面从事设计、开发或应用研究等专业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培养方案的内容

为保证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能有效支撑起上述培养目标和贯彻前述先进理念,我们先后研读了《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简称CCC2002)和IEEE Computer Society/ACM制定的《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The Overview Report》[2],调研了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办学情况,并结合本校实际进行分析,确定了具有如下门类组成的课程体系:

1) 人文社科类课程。包括“两课”和其他人文课程,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品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等方面的教育任务。

2) 体育运动类课程。传授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良好素质。

3) 工学学科门类基础课程。这也是大类内公有的课程,包括高等数学(上、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子电路、普通物理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

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与核心课程。包括离散数学,硬件类课程(如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微机原理与应用等),软件类课程(如计算机程序设计层次化系列课程、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系统概论、软件工程等)和计算机网络课程。

上述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理论知识、软件、硬件、网络诸方面的基础,其知识体系相对完整又有侧重,体现了专业基础宽厚的理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为学生在专业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例如这里没有单独开设“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而是将其融合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成为“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内容以后者为主、兼顾前者,教材采用王爱英主编的《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5) 专业方向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广,方向多,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是一对矛盾,面面俱到地学肯定都学不精。为能使该专业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创业市场上具有优势,我们分以下两步走:首先,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了计算机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和嵌入式系统3个专业应用方向;其次,选课时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主攻专业方向,努力打造自己在该方向上的专业特长,形成优势、提高竞争力,同时还可选修其他方向上的个别课程,但一定要突出重点,不能主次不分。

经济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的需求也是在变化和发展的,这应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考虑到。为此,专业方向设置的主要课程应该是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的较先进的应用技术课程和学科前沿课程,它们涵盖了目前社会上热门的IT职业培训的主要方向:.NET架构软件开发、C++、Java、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等方面。

6) 素质教育课程。这类课程以全校公共选修课形式开设,内容涵盖人文、经济、管理及其他跨学科课程,培养方案中只规定学生需要修读的最低学分,选什么课全由学生自主决定。目的是促进其学科间知识的协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个性化地全面发展。

7) 实验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毕业实习(论文)等层层递进、综合性不断提高的教学环节,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为强化这一教学,培养方案中提高了课程学时。

本专业的教学实习采取课程设计的形式进行,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具有参加和承担计算机应用领域小型或以上规模应用项目的能力为目标,共设置了4类课程设计:硬件应用系统课程设计、软件系统课程设计、网络工程实践和动态网站课程设计。在软件系统课程设计中,设置不同层次的项目,满足学生的层次多样性要求,如有操作系统设计或编译系统设计的系统软件类设计项目,还有应用软件设计项目。

为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设立奖励性创新学分。学生参加各种创新设计比赛或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等可取得这方面的学分。这类学分可替补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学分。

8) 各类课程的学时构成。在上述课程体系中,课内总学时2400学时,实践教学33周,公共课、学科及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学时数之比为21.7U39U11.3U20U8,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数之比为50U28,课程的理论学时数与实验学时数之比为76U24。

4培养方案的教学实施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要着力培养学生下列学科专业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即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构建模型、设计系统并通过软件、硬件加以实现、系统实施、测试和维护的能力;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自学能力。为此,我们采取的做法有:

1) 专业基础、核心课程采用国内和国外权威的较新版的优秀教材。

2) 根据学院实验中心的实验仪器设备情况,组织教师按照教学要求自编与之配套的实验和工程实践指导书。

3) 开展校企合作,推行开门办学,实行学分互认,培养学生的项目实战能力。学院与青岛软件园、凯瑞国际职业培训机构等多家单位建立互惠紧密合作关系、双方共建项目实战教学案例库,共建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将对方成熟的IT实训课程作为选修课嵌入到培养方案中,若学生参加了对方的课程实训并通过考试,学校承认其学分。学院每年组织200人次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直接参加其实训项目,由校内和对方教师共同指导。

4) 编写教学大纲时,在课程内的实验项目、实践环节的层次、创新教育等环节上,为学生在课程内的知识单元层面上开辟自主选择的空间,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5) 学校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度,每班都有一名导师对各位同学的选课、学习、规划专业发展方向、成才和就业进行指导。

6) 某些实验课作为一门课单独开设,如计算机基础实验和电路电子实验,以进一步加强实验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

7)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项目规模大,一般将学生每2~3人分为一组,同一小组的同学既分工明确、相对独立,又相互协作、缺一不可地共同完成本项目的开发。为避免在小组课程设计中,有的同学不积极参与,教师采用随机抽查个人和以抽签方式随机确定一位同学代表本组上台答辩的方式来考核小组的成绩,促使小组内部相互督促、相互帮助。这种课程设计组织方式,既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3]。

8) 为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期末考试中允许有10%的内容为老师未讲但是指定了参考书让学生课下自学的内容。这就将学生的课内学习延伸到了课外。

5结语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期,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性和更强的功利性。如何改革传统高教理念,吸收先进理念,并具体落实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以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一个紧迫的课题。本文对我校推行大类招生改革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希冀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有所裨益,并期待与同仁们对此继续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徐志伟. 国内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质量下降了吗?[J].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9,5(4):71.

[2] 杜献峰,郑秋生,杜俊俐,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浅析[J]. 计算机教育,2009(1):56.

[3] 陈龙猛. 数据库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18):88.

Application Talents Training for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Major

CHEN Long-meng

(College of Science & Information Science,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109,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