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应急管理培训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经济管理 缄默知识 培训观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241-02
一、经济管理活动需要缄默知识
管理学研究从经验取向走向科学取向,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是受西蒙(Herbert Simon)管理科学的影响。西蒙以他对管理世界的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价值无涉”(val-ue-free)的探究决策制定(decision-making)和洞察管理现实的规则。西蒙坚信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产生值得信赖的知识。但是。他对“价值无涉”的科学追求只可以应用于物理世界对于管理世界却不太适合,因为后者是一个复杂的、谜一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并不存在事实与价值“二元分立”的现象,它们往往是互相缠绕在一起的,主体和客体是互动的。管理者的价值判断常常影响着所谓“科学”的决策。人们并不只是单纯依靠科学理性来解决管理世界的难题,直觉、体验、经验、神圣权威、宗教启示也常常给予管理者直接的启示。
正如巴纳德(C.I.Barnard)所言。组织工作“需要有大量暂时的、局部的、特殊性的,而不是具有一般价值和普遍兴趣的知识。”类似于巴纳德所言的“局部知识”,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Michael P01anon)更加明确的提出了“缄默知识”的概念。波兰尼认为知识有两类,一类是可以用书面文字或者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这种知识可称之为“显性知识”;另一类是不能系统表述的,具有非常明显的私人性、经验性、情景性特征,为自己所有,其他人很难真正的共享,这类知识可以称之为“缄默知识”。缄默知识具有以下特征:非逻辑性,非公共性,非批判性,情景性;文化性。层次性等等。经济管理活动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只是因其习而不察的特征常常被显性知识所代替。
就经济管理认识论领域来说,缄默知识是有其重要作用的,“缄默知识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但对人类的认识与活动来说,它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缄默知识可以成为人们荻取显性知识的向导;另一方面,它也有可能干扰人们获取显性知识。一般而言,缄默知识就像‘场’一样弥漫在人的意识活动之中,它是人类知识各层次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关键所在;显性知识则像粒子一样离散于意识活动之中,它像网络一样把认识之网牵引起来。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缄默知识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的发展也会促进缄默知识的萌生与形成。”近年来,人们日益提倡“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呼吁在理性的科学管理之外能有更多的人性关怀,这就需要我们超越常规的、建制化的管理学知识,立足于每个活生生的管理客体进行管理探索,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才在组织中的人力资本作用。
二、技术取向与艺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
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有些活动是经常需要运用缄默知识的。比如对管理世界中偶然性问题或独特事件的把握。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说的就是正确的时机可以促成事物的发展。“错失良机”就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对时机的把握,就是一种缄默知识的运用。对时机的把握往往充满了不可言说的体验。高效的管理者,正是懂得如何把握“势”,如何把握稍纵即逝的时机。对时机的把握需要个人智慧和知储备作引导,这个时候。管理者的缄默知识就显得比显性的知识更为重要和实用,缄默知识增加了对偶然性和特殊性的解释力,而这往往是显性知识所不具备的。
(一)技术取向(scientific/technic的管理培训观
技术取向的经济管理培训观起源于西蒙,西蒙希望管理者通过正规的学院学习可以获得有用的知识,从而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去。西蒙认为,通过学院式的管理培训,能将优秀管理者的管理经验加以模式化,管理知识的传授类似于一种技术的传承。技术取向管理培训观认为,管理技术经过许多代杰出管理实践者及学者的努力。已经形成了标准化的知识。并能将管理经验加以程序化进行教授。这种技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西方大工业生产的社会背景,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了管理者的实践水平和能力。至今,西方许多商学院仍在大量沿用技术取向的培训,并开发出管理案例库、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更好的将管理知识传授给需要的经理人员,取得了瞩目的管理教学成就。
(二)艺术(art/craf-type)的管理培训观
这是与技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相反的另一种培训观。这种取向的管理培训观,更多的是效法于有经验的管理者而不是程序化知识。在西方教育管理学界,著名的自然融贯主义的代表人物埃弗斯(C.W.Evers)和拉科姆斯基(G.Lakomski)就曾专门论道:譬如格林菲尔德,他反复强调管理活动和问题解决的复杂性,并认为这些问题和管理活动不太可能通过理性的手段来加以解决。所以。在管理培训问题上,他倡导“在真实的场景(比如修道院)中安排一个实习期……或者他们将花一段时间当酒吧招待、保镖或者迪斯科舞厅经理,接着在一所精神病院中当一名勤务兵或者当一名病人……”
艺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考虑到了管理的普遍性规律并不对每一个特殊管理现象都十分适切的问题。对此,有管理学者认为要照顾到每一管理现象的特殊性就必须引入一种现象学的视角,具体考察在不同时间、空间、文化背景下发生的现象学现实,而不能用普遍的管理规律解释一切管理现象,解决一切管理问题。
因此,在艺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看来,若要成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就必须体察多样的生活、主观经验、获得多样的缄默知识,获得一种现象学认知。这种表面看似为主观经验的缄默知识一经训练有素的管理者融会贯通、掌握、内化之后,就会改变管理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新质的知识,提升管理者内在知识的质量,达至缄默知识增长的目的。
三、经济管理培训的目的在于促进缄默知识的增长
如前所述,技术取向的管理培训无法培养出既富有人性又兼具理性的高效的管理者,因为它规避了对组织中价值、道德问题和特殊性的考量,管理者也缺乏不同人生经历的历练,所以这种培训方法对管理者来说是收效甚微的。对此,著名教育管理学者格林菲尔德这样说到:实证科学并无法从事实(fact)中导出价值(value),也无法分辨价值的真伪,如夸我们拥有的是一个只能处理事实甚至忽略人类情感、脆弱、勇敢、坚强、希望、意志、怜悯、软弱、
利他、勇气、罪恶、与道德等等层面的管理科学。
因此,对于技术取向管理培训无法解决的问题,艺术取向管理培训观提出将哲学的沉思运用管理培训中去来。建议将管理者放置于他们所不熟悉的环境中加以锻炼,以亲身体验不同的生活风格,获得难以言状的身心体验,甚至获得超验(transcendental)的超理性经验。这种超理性经验一旦为管理者所获得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便转化为管理者缄默知识的一部分,促进了管理者缄默知识的增长,同时深深地打上了管理者个人特色的烙印,成为自身人力资本的一部分。
同时,艺术取向管理培训观是反理智主义的(anti-intellectual)。它认为,管理者更需要的是从繁杂的日常管理事务中分离出来,并不需要过多的理性。这种分离包括:反馈和行动分离、思考和行为分离、实践和实行分离(praxisfrom the pracdcal)。艺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的核心就是退隐(withdrawal)和沉思(contemplation)。管理者通过亲验各种各样的生活、价值冲突而获得一种对人生和生活的洞察;再通过修道院式的静修、参悟,获得一种天启和超验的体验。这种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管理者跳出技术主义的束缚,跳出个人视野的束缚,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获得更宽广的心胸以及更高的人生境界,以期去思考更为广大的问题、思考管理的本真问题,而不仅仅只是成为一名技术型、操作型经理。
综上可见,艺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更多的重视管理者个人的素质,包括性格(character)、魅力(chadsma)和洞见(Vision),认为位于组织中权力顶层的管理者应该具有一种最高的人格和智慧,强调管理者道德领导和艺术领导的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养成构成了管理者缄默知识的一部分,获得管理者自身缄默知识的增长,而这也是艺术取向的教育管理培训观的目的所在。
综上可见,管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普遍的人类历程,过去的科学取向的管理培训观重视显性知识在管理中的作用,但是,纵然显性知识在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却仍有文化知识基础的危险。艺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的出现弥补了这一危险。艺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所提供的缄默知识的培训,就好像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而显性知识是树上的果实。可见,显性知识都是植根于缄默知识的,一种完全明确的知识是不可能的,而忽略了缄默知识的管理培训观更是不可取的。对于管理者来说,忽视缄默知识只能使一名管理者成为一名工匠式的经理,而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艺术家。因此,将缄默知识观引入经济管理培训,可以引发管理者对显性知识的反思、对自己内在心灵世界的探究、对人类信仰、价值观、世界观、道德情感的重视,同时也使管理者更富有人性和哲学洞察力,以便能为组织发展制定满足人类需要与希望的行动方案。
注释:
①C.I.巴纳德著.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227页
②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第72―73页
(2018年5月10日)
同志们:
首先,对参加本次培训的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今天,在这里举办消防应急知识培训班,目的是为更好的在本单位及本辖区开展消防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打基础,普及群众性消防应急救护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在此,我代表永州管理处向培训方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多年来培训方积极组织社会救助活动,宣传群众性的消防救护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当前,我省高速公路系统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期间,举办这样一期培训班,旨在提升应对高速公路出现消防突发应急事故时的救护能力,对高速公路安全畅通提供坚强保障。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 价值 效益 企业管理人才 职业英语培训
近年来,中国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开放型经济呼唤能与国际市场自由交流的企业管理人才。随着企业对外经济交流朝全面化、纵深化发展,英语应用能力成为企业管理人才的重要人力资本。然而,根据对于扬州市支柱行业的企业调查发现,企业管理人才的英语培训依然延用固有思维,投入和成效反差较大。因此,我们需要语音经济学理论进行成本分析,构建合适的职业英语培训模式。
一、语音经济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语言经济学最初是由“信息经济学开拓者”美国经济学家Marschak于1965年提出的。他认为语言具备经济特性:价值(value)和效用(utility);费用(cost)和效益(benefit)。他认定经济学与探求语言方面的“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费用与效益的关系[1]。
语言经济学在发展中,吸收了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将语言和多济的关系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2]:首先,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学习者可以利用语言这一工具性资本来获得其他人力资本。因此语言是可以用来补充和取代其他类型资本的人力资本。第二,学习第二语言(如外语)是一种有经济效益的投资。人们学习外语的部分原因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即考虑学习外语的“投资费用”和学成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国际化市场对于能够用多种语言进行交流的人有着较高回报。因此人们乐于投资语言技能学习。第三,语言的经济价值存在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语言在各种任务、职业和社会部门中的应用程度不同,导致对语言的需求程度不同,其经济效益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
二、企业管理人才在职英语培训投资的经济效益
伴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已经在全球平台开展业务。企业应激励管理人才驾驭通用语言英语,进行无障碍交流,胜任贸易全球化的要求。企业管理人才职业英语培训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投资。其成本是企业或个人为培训所花费的人力成本和物力财力成本,其效益取决于该培训可以给管理人才和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应符合社会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对扬州市十六家支柱行业企业和新兴产业企业的调研,事实并非如此,职业英语培训存在一个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效益问题。调研表明,企业管理人才职业英语培训整体水平参差不齐,企业间差异明显,普遍存在费时低效的问题。大型企业重视企业管理人才系统化职业培训,职业英语培训是其中重要一部分;而中小型企业更倾向于倡导员工自学,效果不明显。目前,企业管理人才所参加的职业英语培训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职称英语培训。主要是帮助学员通过职称英语考试,提高收入。但受访者反应培训主要是应付考试,对于日常工作和企业发展用处不大,因此企业并不能从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第二类,各类英语证书培训,多为员工自主参加。企管人才自主花费时间成本和财力成本,获取相关证书,以提升自己的岗位,获得经济收益。企业虽然鼓励员工这种做法,但前提是不能影响工作。这类培训种类繁多,员工选择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往往有时所获证书在企业工作中用处不大或不被承认。这样,企管人才综合考虑成本和收益后,积极性并不高。前两类职业英语培训占据培训的主体。培训对于企业管理人才日常工作和企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大,因而产生了“英语无用论”的说法。然而,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步伐要求企业决策者开始对于企业管理人才的国际化能力培养。因此第三类――有针对性的职业英语培训的出现成为必然。在充分考虑企业发展和员工职业生涯需求后,企业有针对性的组织或安排人员参加相应的职业英语培训。企业此举既能鼓舞在职人员的士气,又能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管理人才,实现企业与管理人才的双赢。针对企业需求的职业英语培训虽然还在萌芽阶段,但是培训符合市场规律,是职业英语培训的发展趋势。
三、“以国际市场需求为本”的企业管理人才职业英语培训模式分析
根据语言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要构建“以国际市场需求为本”的企业管理人才职业英语培训模式,企业和社会需要更新理念,发挥各自所长,共同协作。
1、企业应构建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国际化发展规划,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明确对于本企业管理人才国际化能力素质的要求(包括对于职业英语能力的具体要求),合理设计管理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和量化考核机制,建立合理的动态管理管理体系和薪酬激励体系等。将提高管理人才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培训纳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常规工作内容,有效引导人才成长,提高个人和企业双方财力和时间投资的经济效益。企业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自行组织、派员参加或委托社会培训机构进行针对性管理人才职业英语培训,并对参训人员进行本企业国际市场英语应用能力考核,对培训进行有效性评价,确保培训达到企业预期的效益。对于参训合格人员,企业应根据管理考核机制予以相应的经济激励。
2、社会应广泛开发教育资源,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术业有专攻,为提高培训的经济效益和效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社会培训机构,组织企管人员职业英语培训。时下社会培训机构多为小型企业注重利润,因此热衷举办各类热门英语考试证书班,培训学员考试通过的技巧,耗时短、见效快。这就形成企业需求与社会培训机构的供应脱节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出发。首先,应广泛开发教育资源,比如高校师资。以扬州市为例,所有在扬高校均具有工科背景,高校英语教师长期从事相关专业英语教学研究。部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具有深入企业工作实践的经历。他们能够更好的领会企业及行业相关岗位的职业英语要求,更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及实施教学。笔者曾针对扬州某一企业需求,设计利用我院的模拟实习基地,对参训人员进行现场授课实践,既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又能让企管人才现学现用提高教学效果。这一方案实施的主客观条件,是普通培训机构无法实现的。第二,政府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鉴于中小型企业单独投资职业英语培训的成本巨大的情况,政府及行业协会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调研相关中小企业需求,对口设计职业英语培训,做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助推器。
3、培训机构应合理设计培训内容体系
培训机构在设计企业管理人才职业英语培训内容时,应充分调研企业岗位需求、行业国际化市场发展信息,敏锐洞察各企业、行业的文化特征,提炼职业岗位典型的英语工作任务,形成有企业行业国际化特色的教学方案。同时,培训机构应谨慎挑选合适的师资,采用项目化实践式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各种条件创设模拟英语交流工作情境,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提高企管人员的英语主体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应用能力。培训考核以考核学员能够完成典型英语应用工作任务为标准,提高他们职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满足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的效果。
四、结语
新型企业管理人才职业英语培训模式,以企业、社会和培训机构合作为基础,以企业国际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企管人才完成岗位英语应用任务能力为标准,切实提高人才和企业培训投资的经济效益,增强人才和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l]何文贤.语言的经济属性与ESP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关键词: 应急管理; 公务员培训; 政府行为; 行政学院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4-0005-0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影响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因素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世界工业化浪潮的持续演进,造成了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频发。应急管理与突发事件的处置对各级政府公务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公务员的应急管理培训受到广泛关注。
一、应急管理及其培训的性质和特点
应急管理正在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不少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到应急管理及其研究中。那么,到底应急管理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笔者认为,应急管理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政府行为。应急管理的性质决定了应急管理培训的强制性和非盈利性特征。
(一)应急管理是一种政府行为
应急管理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政府一项重要的公共管理行为。虽然各个国家对应急管理的定义各异,但应急管理政府行为的本质受到各国的普遍认可,西方国家对应急管理的性质已经形成了共识。由国务院办公厅主管、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主办的我国第一份中央级综合性应急管理刊物《中国应急管理》杂志刊文《西方应急管理学科内涵初探》指出:应急管理是有组织的政府行为。[1] 文章分析了西方国家的应急管理的定义,指出无论是“分析、规划、决策和对可用资源的分配”,还是“建立的预案、机构和安排,将政府、志愿者和私人部门的努力结合到一起”,或者是对“知识、手段和实践”的运用,都是政府对公权的行使。西方国家对应急管理的定义是由政府给定的,表明现代西方国家的政府已经将紧急事态管理当作了政府的职责;这种职责的实现,需要政府的专门机构对政府的、民间的、社区的和个人的努力实施组织和协调。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指出:加强应急管理,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同时指出: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七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3]
可见,应急管理是一种政府职能,政府在应急管理中负有主体责任。我国政府已经明确,应急管理是一种政府行为,要逐级落实应急管理的“行政领导责任制”,以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格局。
(二)应急管理培训具有强制性特征
随着社会各界对应急管理的关注,应急管理培训也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应急管理培训是政府行为在应急管理领域的直接体现,具有强制性特征。
1. 各级政府在应急管理中起主导和组织领导的作用,是应急事件处置的责任主体,决定着应急事件处置的结果。应急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而公务员是实际操作者。因此,公务员对应急管理的认识和处置方式得当与否,直接决定着应急事件的处置结果,直接关系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危。所以公务员特别是各级政府应急事件处置相关部门的公务员,必须具备应急管理的相关知识,这也就决定了对应急管理的培训带有强制性,也就是说对有关公务员来说必须接受应急管理的培训,迫使其学习相关知识;同时,培训更具有教导启发、使其明白道理、理解政府职责、体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 从国家公务员培训主管部门为各级行政学院以及在应急管理培训人员的调训方式上,也证明了其强制的性质。这种调训是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一般调训的学员选自各级政府主管领导和与应急管理有关部门的领导,这种培训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约束力,从而保证其具备更好地行使职责的知识和能力。
3. 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应急事件处置常识的传播教育,应普及性与组织强化教育并重,最大限度地让广大群众了解应急事件处置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对防火、防洪、防震以及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知识。还应对基层群众组织,如村委会、街道办、厂矿企业等有关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使他们能够及时组织领导所在地区的群众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避灾自救,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
(三)应急管理培训应该是非盈利性质
《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1. 逐利性的应急管理培训不符合公务员培训的性质和要求。公务员培训是国家行政机关从部门实际工作需要和岗位要求出发,对其工作人员实施的以提高素质、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改进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优化工作绩效的教育手段[4]。这种对政府内部工作人员开展的培训,应该建立在低成本、高成效的基础之上,不应成为一种营利行为或营利活动。应急管理培训不应注重经济效益,而应强调注重政府职能发挥或社会效应,具有非营利性特征。
2. 市场化的应急管理培训难以确保培训的质量。我国的公务员培训有自身完整的体系,其培训质量受到党和政府的肯定。近年来,干部培训领域探索引进社会机构参与,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公务员应急管理培训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或观点式培训,它需要具有相应的培训场地、标准化的设施和实验室、能提供应急实训的相关设备。这些设备设施及实训投入,不仅需要前期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需要长期的维护及其费用投入,同时,还需要有与政府应急工作相互融合的专业团队。社会培训机构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没有稳定的专业团队,市场化行为以及自身的逐利倾向,势必会影响培训的质量。
3. 市场化的应急管理培训难以形成标准体系。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是政府,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相关方面协调行动的联动性极强的工作。统一的工作标准和协调体系是工作有序推进的基础。由此,应急管理培训就应该有一套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包括相应的实验设备、教学设施等体系应该是建立在统一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的。市场化的培训体系建立在竞争的基础上,竞争带来的差异化,不利于应急管理培训标准体系的形成。如果培训体系缺乏、培训内容要求不一致,可能会在应急处置中带来更大的协调工作量和成本,不利于应急事件的处置。
二、行政学院应发挥应急管理培训的主渠道作用
政府公务员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处置者,对公务员的应急管理培训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公务员的决策能力、应急事件的处置能力是应急处置的重要因素。作为公务员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的行政学院理应在应急管理培训方面发挥主体性作用。
(一)行政学院的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是政府行为的直接体现
行政学院的成立,是党和政府为适应改革开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面对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对公务员培训缺乏针对性而专门组建的,行政学院的主要职责是培训政府公务员。
突发应急事件应对处置的责任主体是政府。行政学院首先立足于党和政府工作的需要。《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国务院第568号令)规定:行政学院是政府直属单位”,行政学院“要始终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要以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成效作为检验行政学院工作的基本标准;培养政府需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是行政学院的根本目标。[5] 行政学院最大的特色就是“行政”,这也是与普通高校等其他教育机构的本质区别。
在突发事件频发的今天,各国政府都在迅速采取行动,积极探索和寻求补救措施和预防策略。其中,政府对应急管理的高度重视,政府机构对公务员的应急管理培训便是重要举措之一。行政学院的主要职责是培训政府公务员,应当发挥包括应急管理培训在内的公务员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作用。《条例》明确应急管理是行政学院的“着重建设”的学科之一,行政学院应该“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应急管理培训是国家应急管理机能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应急管理培训是政府公务员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行政学院的应急管理培训具有政府预期行为
行政学院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无论是从培训对象还是从培训过程与培训结果上,都体现了政府工作的强制性和政府行为的预期性。行政学院是依据公务员法而组建的,主要的职能是“教育培训”政府公务员。行政学院的应急管理培训,不仅着力于提高公务员应急处置的素质和能力,更在于通过“教育”深刻领会政府职责,自觉建立起“服务型政府”和“为人民服务”的预期。
“行政学院是政府直属单位”,“行政学院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政府“重视行政学院教学设施建设,保障学院发展的基本建设经费投入”。[5] 虽然我国政府提出“允许普通高校等社会力量资源参与公务员培训工作”,但这种参与并不能替代行政学院的主渠道作用,只是作为主渠道作用的一种补充。虽然这些社会机构不一定是赢利性组织,但至少在公务员培训这一项目的运作上是有利益倾向的。再进一步,如果政府继续投入,那显然就是一种重复建设,不利于资源的集中有效利用。
多年来,行政学院在公务员培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高校等教育机构相比较,我们更为了解公务员对培训的需求,由此形成了专门针对培训的硬件设施等。其中,最大的优势在于我们的教师资源和培训内容与政府工作的对接上。应急管理培训恰恰需要各方面的融合,行政学院的这种特色是社会培训机构所不具备的,是行政学院开展应急管理培训的重要法宝。
(三)行政学院可以有效整合应急管理培训资源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第十条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制订应急管理的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积极开展对地方和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并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培训内容。[2]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家行政学院工作的若干意见》第八条“加强应急管理培训”,明确“加快国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建设”“要依托国家行政学院整合中央国家机关、地方政府和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相关教学研究资源”“发挥国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的作用,指导带动地方行政学院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构建中国特色应急管理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体系”。[6]
行政学院具有与政府建设和政府工作相适应的特色鲜明的教学培训体系。依托行政学院整合应急培训资源,有利于实现政府应急管理实践与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紧密结合,这是行政学院的性质和使命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利于对公务员应急管理培训的国(境)外交流,有利于全国性的、系统内部的应急管理培训资源的整合,以及经验的交流与共享。
三、加强行政学院系统应急管理培训的几点建议
如何充分发挥行政学院系统作为政府应急管理人员培训的主渠道作用,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研究建立全国性的应急管理培训标准体系
目前,对应急管理培训的内容、方式等,在全国公务员培训系统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培训的效果,切实加强公务员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建议形成一个公务员应急管理培训的行业标准。具体可由国家行政学院提议并牵头,形成我国公务员应急培训教学的行业标准体系,并报请国务院相关部门批准。另外,整合或联合行政学院系统力量进行应急管理培训方面的联合攻关,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下开展合作培训、异地对接培训等。
(二)组建全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研究会
面对国家、地方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平台的建设,如何使得这些资源形成合力,也是值得思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家行政学院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由国家行政学院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国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的示范辐射和对国(境)外交流的平台作用,指导带动地方行政学院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工作。[6] 为此,建议依托设在国家行政学院的国家应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组建全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研究会,或全国应急管理人才培训工作委员会,同时建设全国行政学院系统的应急管理培训共享平台。全国行政学院应该在国家行政学院的牵头下,建立全国行政学院系统的应急管理培训共享平台,形成全国性的资源库、成果库、案例库等,实现系统内的应急管理培训资源共享。
(三)形成行政系统在应急管理培训领域的合力
目前,国务院在国家行政学院建设了国家级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应急管理模拟指挥平台等,各地方行政学院也在积极争取或筹办各地的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我们应该以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建设为突破口,从培训设施、师资、案例库建设等方面夯实基础。通过项目合作、联合课题攻关等,将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培训在内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作为政府决策咨询的重要内容,扩大系统影响力。通过师资互派、案例库建设等,加强系统内在应急管理培训中的资源共享,努力形成行政学院在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的合力。
(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应急管理培训模式
开放式办学,与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行政院校广泛合作,是行政学院的独特优势。所以,我们应该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地方行政学院积极配合国家行政学院的对外交流活动,国家行政学院在对外合作与交流上多给地方行政学院提供机会。如国家行政学院从英国引进的基于演练的体验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就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吸收国际应急管理培训的最新经验,创新我们的应急管理培训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培训模式。
总之,应急管理培训的定位是由应急管理的政府行为特性所决定的,行政学院应发挥应急管理培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行政学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夏保成.西方应急管理学科内涵初探[J].中国应急管理,2011,(11).
[2]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06-06-15)[2012-07-13].http:///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352222.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07-08-30)[2012-07-24].http:///ziliao/flfg/2007-08/30/content_732593.htm.
[4]欧文汉.当代中国公务员培训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根据广东省交通厅《广东省交通行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粤交科函?2009?734号)和省公路局《关于印发广东省公路管理局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公科函?2009?416号)要求,我局结合韶关公路系统的实际情况,在全系统职工中扎扎实实开展了交通行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做到“三到位”,认识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进一步强化了路职工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使他们正确掌握了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的基本常识,原则和方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收到预期学习效果。下面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在接到省厅、省局有关通知后,我局党委高度重视,马上召开专题会议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讨论,充分认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成立了以局党委书记、局长×××同志为组长的××市公路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并要求各下属单位也相应成立了以单位法人为组长的应急管理机构。全市公路系统应急管理的整体组织、协调、指挥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精心组织,全局动员。
为使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全面落实到各单位、各科室全体人员,我局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单位集中组织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对全体干部职工分期进行培训,一共进行了三期共×××人的培训工作,参加培训人员全部顺利通过了统一考试。其中第一期为局机关副科以上全体干部,下属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共×××人;第二期为局机关、直属单位全体管理人员共×××人;第三批各县局全体管理人员(含城郊公路局、韶赣高速)共××人。
三、明确目标,注重实效。
在充分认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的基础上,我局根据应急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的要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聘请了××××大学×××教授和我局养护管理科取得应急管理培训师资资格的×××工程师组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师资组,两位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平实的事例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参加培训的干部职工学会了如何有效捕捉带倾向性、潜在性的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在我们容易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地方,如桥梁建设工地、路面养护作业等,更要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培训落实到基层第一线,组织各养护中心主任以及工程安全员一起参加培训。使得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我们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对突发事件进行积极应对,妥善处理,尽最大可能减少损失和危害,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
四、扩大宣传,全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