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范文

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篇1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最近撰文解读党的十报告,诠释如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他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而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环境有密切联系,特定的发展环境必须要用相应的发展方式与之相对应,当发展环境发生变化时,发展方式就必须与时俱进。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具体体现在“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的要求上。

一个立足点——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发展方式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具体表现为:制造业产能过剩严重,重复建设问题没得到根本遏制,产业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城市化发展质量不高,等等。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就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如果不尽快改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方式,即便国内生产总值上去了、甚至跃居世界前列,但中国也很难真正成为世界强国。我们必须痛下决心,坚决克服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真正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去,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四个着力——要把推动发展的重点放到“四个着力”上

——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改革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增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过程。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等问题,仍然严重地制约着市场主体的活力。因此,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创造体制政策环境。

——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强化创新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我国如果不能快速提高创新能力,将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和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更加被动。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抓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依靠创新驱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形成新的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随着欧美等推进“再工业化”,我国一些领域现有的生产能力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我国目前这种高度依赖低端加工组装、缺乏技术创新和品牌的产业体系已经极不适应发展需要,迫切要求适应市场需要变化,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着力构建与绿色发展、新能源、信息化相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我国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并逐步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土地供应日趋紧张、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传统优势正在逐步削弱,迫切需要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进一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五个更多——加快形成“五个更多”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国内外经验表明,只有立足内需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我们必须尽快改变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增长格局,努力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需持续扩大、民生不断改善的基础之上。

——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既加大了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也制约着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

——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要素数量投入,致使各项要素技术含量不高,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贡献有限。要改变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动力赚取微利润的发展方式,促进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核心的新的增长动力。

——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我国经济粗放式增长,不仅单位产出资源、能源消耗居高不下,而且各种原因造成的浪费也相当严重。我国部分资源已高度依赖进口,能源资源供应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强化资源节约,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力争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更可持续发展。

篇2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道路;城乡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077 — 03

党的十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样的国际地位、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工作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新抉择。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新抉择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科学发展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在过去十年我国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主要包括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作为头等大事,实施了一系列重大行动。自2004年以来,粮食连续增产,2007年起产量稳定在5亿吨以上。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作为重要途径,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推动制造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逐步提高发展质量。着力实施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初步扭转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国土空间开发朝协调、有序的方向迈进;稳步推进城镇化,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不断加大扶贫力度,努力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状况、逐步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成为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目标的国家,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

过去几年,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仍然制约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然今后我国经济科学发展的主线。

(一)发展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局部地区和领域发展程度不高。除东部沿海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区域还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中期乃至初期阶段。贫困人口规模大,按照2011年中国制定的新的农村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2 300元),扶贫对象尚有1.22亿,且大多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区域,消除贫困任务极为艰巨。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增长的惯性作用,使中国人口总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同时,中国的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转岗就业、青年就业、农村转移就业等压力较大。老龄人口比重迅速上升,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刚刚建立,与其他主要发展中大国相比,保障水平还较低。

(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发展的不可持续问题突出。中国的地理地质环境复杂多样,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土比重偏高,自然生态条件相对恶劣。占52%的国土面积是干旱、半干旱地区,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碱化等中度以上明显退化的草原面积约占半数。极度脆弱的自然环境给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带来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构成重大威胁。另外,中国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资源占有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0%和25%,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7%、17%、17%。中国经济依然处于重化工业比重偏高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短期内难以摆脱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持续面临资源、环境的的巨大挑战。

(三)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人口流动与转移带来的社会管理压力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发展差距较大,贫困地区发展落后问题突出。三次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国内消费需求明显不足,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

所以,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了扎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一定要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主线。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崭新思路

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是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存在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调整,但在不同时期根据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又存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党的十对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重点做了战略部署。我们要在深刻领悟十相关论述的基础上找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

中国要在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其中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目标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要求,我们在当前和今后的工作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定要向十部署的一样做到“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方面。

(一)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制造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严重、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城市化质量不高等问题突出。如果不改变过去“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即使将来有一天我们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也很难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所以,发展不应该仅是总量的增加,更应该是效益和质量的提升,提升效益和质量应该是我们今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立足点。

(二)把推动发展的重点放到“四个着力”上。

1.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其中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最主要和最活跃的因素,过去计划经济其主要弊端就是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市场经济在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方面比计划经济优越。但是市场经济是不是自发的存在发展活力而不存在激发和调动市场主体活力和积极性的问题呢?当然不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个永恒的议题,市场经济体制也需要不断调整各种激励机制,使各种市场主体的活力充分涌现,从而才能推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当前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大型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等问题,仍然严重制约着市场主体的活力,对此,必须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创造体制政策环境。而且,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市场主体也不同程度的遭遇发展难题,为此,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激发市场主体的新的发展活力,使其能够度过难关,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我国以较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压力,面临着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发达国家曾经拥有的资源环境等有利条件,是目前我国所不具备的。我们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创新。如果没有创新能力的提升,就难以真正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而我国目前创新能力不强的现实更加迫切要求我们着力提升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新技术实践转化,完善创新评价、激励,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3.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其中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面,当前持续的国际金融危机证明了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所以,我国也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另外,我国风设备、锂电池、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多晶硅等部分新兴行业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也比较严重,因为,现阶段我们要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而且我国制造业发展粗放型发展方式仍占主导,产能过剩严重,对此也有必要进行制造业的调整,发展先进制造业,使我国的制造业在面临新兴经济体的激烈竞争时能够长胜不败。

4.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我国高技术产业遇到发达国家的强大压力,过去靠生产要素的低成本比较优势获得的贸易大国地位面临着新兴经济体的激烈竞争和亟待摆脱经济虚拟化引起的金融危机的美欧国家“再工业化”的威胁,在这样的国际市场形势下,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培育开放型经济新的发展优势将是我们长期的必须选择。

(三)加快形成“五个更多”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1.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我国人口多、地域广,很多国外的企业都纷纷把眼光投入中国的广大消费市场中,没有理由这么多的消费需求我们自身不去发掘和利用。而且,国内外经验也证明,只有立足内需才能抵御外部冲击,比如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受到冲击较大的都是外向型以出口为主导的部门和企业。所以,我们必须尽快改变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增长格局,把经济增长的眼光投向国内,扩大国内市场,扎扎实实改善民生,增加居民消费力,为国人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使消费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架马车。

2.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严重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状况没有根本转变。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大了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也制约着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要按照十的要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

3.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我国目前面临的情况,无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看,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

4.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那种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都非常低。比如,我国的耕地、草原、淡水、森林等资源总的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拥有量却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二、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又比如,我国许多矿物质和可开发能源的总量名列世界前茅,有些甚至是世界第一,但人均占有量相当多的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人均石油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左右。而且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不把节约资源和实行循环经济放到更重要的位置,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不仅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中华民族和长远发展的大计。因此,必须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5.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生活条件和居民收入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广大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仍然滞后。要加快消除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注重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使不同区域的人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缩小生活水平的差距,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报告还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论述“四化”同步发展,是在过去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理念基础上的理论深化和创新,是现实生活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部署。

在党的十报告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部署中,不论是“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还是“五个更多”的要求都始终体现着深化改革的理念,深化各项经济机制、体制、方式甚至人们经济观念的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深化改革的理念支撑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将取得重大的进展,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必将可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篇3

【关键词】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发展

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实施和普及,我国的农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农业本质的基础环节薄弱、发展推动力不足和农民谷物产量增收难度大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富的更富、贫的更贫,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依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优化农村发展方式、用现代科技和机械化水平助推农业发展,使农业产业结构更符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创新农村发展方式和经营体制,坚持可持续发展,从实际出发,为农业生产率和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增长而努力,最终实现农业的绿色、高产、优质化生产目标。

一、用科技的动力推进农业,用现代的视角规划农业

认识到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弊端,积极转变生产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明确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做到以农村为立足点,以机械化科技化设备和思维指导农业,以农民自由竞争、政府积极引导的理念组织农业,以最新的视角和管理模式优化农业,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在发展过程中强化对重点产业的扶植力度,富带贫,创建产业品牌,提升经营水平。在生产粮食的本质任务上,还要积极创新农业,优化生产结构,建设有特色、有水准、有规模、有品牌的农业生产基地;紧跟第三产业的发展大潮,建设具有农业特色的观光农场、休闲旅游农业等。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精细化“包装”,实现由农产品简单的生产工作、粗加工向农产品深加工的转化。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力求农产品附加值的最大利益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科技创新力量推动农业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使农业在更少资源耗费基础上生产出更高产的农作物的内在动力,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并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将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生产模式转向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机械化水平的设备来增加产量。注重研发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建立一个有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相融合的农业科研投资渠道,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力量来源组织的建设和农业公共服务职能的更新换代,达到农业科技高研发率、高推广率和高应用力。倡导全体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定期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检测,尤其针对最常用和最基础的科技知识。从生产力上确保科学农业技术的落实,积极将农业高新技术运用于日常的农业生产工作中,为新一代农业培养出与之相符的文化知识达标、技术水平牢靠、经营管理理念先进、有创业潜力的新一代农民,并依靠他们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从创新发展体制出发,建设新型经营主体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统分结合双层面的农业经营体制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形态,是党的政策在农村的根本立足点。我们必须要在坚持此发展策略长期稳定不改变的基础上,鼓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生产大户或者合作单位等新时代下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的更新和优化,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从各个方面鼓励农民自愿自觉的让出对土地的承包权力,促进土地的大规模、集群化经营。鼓励农民合作经营,集体致富,增强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能力,实现土地向大规模、集约化经营方式的快速转变。始终瞄准最终目标――创新型、现代型的农村建设目标,从立体的角度,多维的空间和微宏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层次上改革农村发展机制,切实为城乡协调发展拼出全力,使工业、服务业、农业三个产业齐头并进,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尤其是要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国有资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提倡并鼓励农民多接触科技人员或者工商管理企业,增强交流,加大合作力度,使农业创业主体的数量逐年增多。

四、坚持走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之路

农业资源的利用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传统资源的高消耗走向现代低碳科技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使资源的利用率和低碳的农业技术得到提升。以新的生产经营理念推动生产制度革新,使稳定的粮食来源、高效的生产、绿色的生态循环和水源、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加大新能源(如:沼气、农业废弃物等)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优化并丰富农村能源的使用结构。

五、结语

归根结底,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有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化水平高的配备根本不够,因为这些都是需要农民去操作去利用的,所以必须加强对农民科学技术和实际操作技术的培训力度,培养出一批文化素质与科技才华兼备的新一代农民,在此基础上不断投入科技创新力量并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的建设力度,加快农村发展模式的创新步伐与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 危朝安.明确目标 把握重点 切实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村工作通讯,2010(15)

篇4

【关键词】 新时期;中学;诚信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诚信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根本性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是我国自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和立身治国之本,也是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司法和教育等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但是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客观的和主观的等原因,“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这一社会公害如果继续扩大,不仅会严重破坏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对改革发展大局造成危害,而且会引发人们对他人、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国家和政府乃至执政党的信任危机,使个人丧失人格,使法律丧失威严,使道德丧失魅力,使政府丧失民心。诚信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诚信缺失现象在社会上极为普遍,也影响到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职业中学更为突出。因而中学思想政治课加强诚信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一、诚信是社会转型期时代对青少年的客观要求

跨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使人们的规则意识愈来愈强,即“信誉”将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资本。因此,诚信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愈来愈重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热切呼唤。因为没有了诚信,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就失去了基本的维系和支撑;因为缺少了诚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缺少了前进的动力和可靠的保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我们要从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必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公民意识,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品德教育首要就是做人的诚实与守信。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青少年在未来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纵览全球,当今许多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国民的诚信教育,而且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美国从幼儿园和小学起就重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日本的诚信教育几乎贯穿于人的一生,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不许撒谎”,到学校里耳濡目染的是“诚实”二字,到公司里“诚信”几乎是普遍的经营理念。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老师和家长必须作出表率。因此,在国外一些国家,诚信教育不仅塑造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也规范了成年人的行为,在全社会逐渐形成了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诚信是社会转型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立足点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些道德品质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诚信是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立足点。孔子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他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兀,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就像车子没有轮中的关键一样,是一步也不能行走的。先秦以后的思想家们,都把“诚”和“信”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周敦颐把“诚”提到“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高度。陆九渊也把诚信看作人区别于动物、人之所以为人的标识。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看来,古今的学者和教育家都把诚信视为做人的道德支柱和必备素质,看得极为重要,这对我们今天的诚信教育不无启示。

当代中学生正处在思想品德的形成时期,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至关重要。因为就一个人的一生而言,做人是第一位的,而诚实守信则是一个人高尚道德形成的基石。我们必须从点滴抓起,如诗圣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诚实守信的启迪、熏陶和教育,同时,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环境氛围,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说真话、办实事的良好品质,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三、诚信教育是中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石

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孩子全面和谐发展。诚信是一个孩子全面和谐发展的最基本道德基础,没有诚信,学生不可能在各方面真正获得充分发展。一切良好道德品质都必然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待人以诚,立信于社会,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立身于社会的最基本的为人准则。即诚信是青少年、儿童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做一个新世纪的合格公民,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诚恳、诚实和守信的人,待人欺诈,随口许诺,很难设想这样的孩子会发展成为灵魂高尚的人。因此,诚信既是最基本的人格修养,同时也是一个人拥有人的高贵人格立身社会的最后防线。广大学生养成“人而无信勿宁死”的道德情操,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创新中来,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走上社会认真履行他的岗位职责,完成他与社会的约定。

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心愿。《礼记・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充分认识新时期学校诚信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总之,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开展诚信教育意义至关重要,是青少年德育教育最有效的突破口。目前,学校教育中德育虚无主义观念仍然相当严重,认为德育无非是劳民伤财,这是国民精神贫乏的一个可怕的信号,不可等闲视之。但这种观念是一种客观存在,德育工作者不能回避,要使德育工作有实效,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而诚信教育正适应这一情况为整个德育工作打开了一个窗口,以提倡诚实守信入手逐步扩大德育内容,有步骤地深化德育教育,这样教育才是最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吴国桢.中学生不诚信行为探析.人民教育,2004.3-4.

篇5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企业员工;管理模式

一、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在新世纪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管理,成为当前企业提升竞争实力的一大法宝。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工作,企业在重视生产经营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将员工管理提升到战略地位。人文、和谐的企业员工管理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能够提升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关注人、尊重人、体现人的价值的企业员工管理也是和谐社会下企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新形势下企业员工管理的立足点

新形势下企业要坚持以“以人为本”为员工管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促进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的和谐发展。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员工的劳动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利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发展。“以人为本”强调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关注人、尊重人、发展人,在肯定员工劳动的同时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培养员工对于企业发展的责任心,为员工与企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此外,员工管理坚持“以人为本”还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表现,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增强企业的责任度和公信力。

三、新形势下企业员工管理面临的难题

1.缺乏企业员工管理的意识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根本目标是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对资本的盲目崇拜导致企业管理者片面重视生产效益和利润,忽视了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导致企业劳资关系紧张、社会责任感淡化,“富士康七连跳”为新形势下企业员工管理敲响了警钟。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管理的重视普遍不够,员工的价值在劳动中无法体现,造成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紧张,此时管理者常常采取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劳资关系紧张。此外,企业尚未形成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不能为员工的生产活动树立一个良好的导向,企业文化流于形式,不能实现其在员工管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

2.缺少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机制

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这样那样的矛盾,而企业员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多为沟通不力造成的。及时的沟通是解决企业员工冲突、降低内耗的有效途径,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层与员工有着鲜明的层级,再加上管理者缺乏关注员工的意识,造成两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工作相对滞后,给企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再加上,我国企业的激励机制尚不健全,不能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员工真正的激励,从而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不利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新形势下企业做好员工管理的方法策略

1.树立沟通、交流的员工管理理念

在新形势企业管理者做好员工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是转变管理观念,树立平等、和谐、沟通、交流、创新的管理理念,摒弃落后的管理作风,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切实做好企业员工的管理工作。在充分考虑员工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以及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和谐发展。

2.打造积极、和谐的企业文化

员工的知识和智慧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企业发展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企业文化的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打造积极、和谐、创新的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更深层次的文化熏陶。首先,强调对企业员工精神激励的重要性,肯定员工的劳动价值,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其次,强调知识、企业信息之间的创新与共享,打造精英团队,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企业的竞争实力;最后,强调企业决策的公开、公平、公正,树立透明的的企业文化。

3.鼓励创新、关注员工的个人发展

企业员工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因此,在新形势下做好企业的员工管理要从鼓励创新、关注员工的个人发展着手。第一,通过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员工之间的认知异同,培养员工之间的协作能力;第二,鼓励员工做好信息的共享,促进企业团队整体实力的提升;第三,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培训,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促进个人发展;第四,促进员工的知识创新,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共享环境,鼓励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技术的改进。

4.建立健全企业员工激励机制

在新形势下对员工的激励要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结合,满足员工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或更高层次的需要,从而提高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还要注重对员工知识产权的保护,承认员工的工作价值,保护员工的工作创新成果,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新形势下的企业员工管理还要处理好普通员工与知识员工之间激励机制的关系,促进企业员工内部良性竞争的形成,提高企业的生产活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的员工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以人为本”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和谐的企业文化为导向,以平等的沟通交流为桥梁,建立健全员工激励机制,真正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晓英 李精华 郑克岭:优势视角下现代企业员工管理的社会工作介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3-115.

篇6

在会议明确的明年五大主要任务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毫无争议地位列其间。会议部署了就业、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等各项关乎民生的任务,凸显了决议中明确的“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会议明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

事实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体现了决策层认识的深入。从为发展而发展,到为民生而发展,多年衔枚疾走的中国经济终于觅到了自己应有的归宿,以此为基石再次起跳,方有逃出“中等收入陷阱”魔咒,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国际社会的经验教训,决定了中国决策层绝不会忽视民生的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时,河南省经济学会副会长、郑州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杜书云指出。

而在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蒋选看来,如果被裹挟在高速发展洪流中的民众,连最基本的住房都住不起,那么“这样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政府的职能又体现在何处呢?”

12月14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议明确,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在记者采访的多位经济学者看来,选在此时再次强调此语,彰显了中国决策层保民生的决心与信心。

除了置身舆论聚光灯下的房地产行业,决议中对于其它关乎民生的各项工作均予以定调。12处民生的明线,辅之以纵横交错于公报文字间的种种暗线,昭示着来年经济工作进一步向民生倾斜的大势。

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自我救赎”。以外贸为例,面对欧美经济的不振,风光多年的中国出口增速已呈连续回落之势,这一现状对扩大内需形成空前强大的倒逼。12月14日公布的决议中,强调扩大内需为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而攻克这一“战略基点”的首要“秘笈”,无外乎“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面对风云诡谲的2012年,中国经济前路之荆棘可以想见。此间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明了来年“为民生而发展、以民生促发展”的必然之途。可以预见,“民生”将成为统御来年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更将成为破解中国经济发展瓶颈的“源代码”。

编后语:

“稳中求进”才能应对复杂多变挑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幕,会前被高度关注、多方揣测的“定调”也公之于众: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求稳而非求快,先稳而后求进,是纵观国内外经济大局后作出的审慎判断,是应对未来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明智决策。

未来一年,中国经济将复杂多变,控制风险的难度也日趋增大。比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膨胀的泡沫风险、民间借贷非法集资的影子银行风险等等。加上外部需求趋于下滑、通胀并未根本缓解、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等等,种种风险交织纠结,未来一年的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

篇7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科学发展观;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7-0065-03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在新世纪战略发展机遇期,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优化结构中促进总量平衡。优化结构,必须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制造业,进一步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依法淘汰落后生产力。要认真落实中央的要求,就必须积极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的大跨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走的是一条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经济效益低、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进步缓慢、产品质量低等一系列问题。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看我国在经济增长问题上的不足与差距。一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入的增加,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特征明显。据统计,2003年我国消耗的能源、原材料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煤炭占31%,发电量占13%,钢材占27%,铜占19.7%,水泥占45%,棉花占32.7%。而我国GDP只占世界总量的4%,2001年我国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总数为8083万人,分别是美国、日本和德国的5.48倍、9.45倍和13.4倍,但制造业的增加值分别是上述三国的31.6%、50.6%和98.1%;我国钢铁工业的吨钢能耗比世界平均先进水平高出30%,除上海宝钢外,钢铁工业生产每吨钢的平均耗水量为15吨,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2.7倍。与此相对应,我国的投入产出比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尽管由于人口规模不同,产业结构不同,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同,相互之间存在不可比的因素,但从很多技术经济指标的统计数字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摆脱粗放运行的局面。二是快速增长,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仍然突出。当前,从江苏省来看,经济发展总的形势很好,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在2002年突破万亿元后,去年超过2万亿,四年基本翻一番;工业经济从2003年开始,持续4年保持在20%以上快速增长,到2006年规模以上销售收入达41030亿元,比2003年增长2.28倍,三年翻一番多,但江苏能源结构单一,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近2/3,2006年消耗原煤1.8亿吨,成品油1275万吨,我省一次能源中90%以上燃油、80%以上的煤炭来自省外。江苏每增加1万元GDP,要耗煤835公斤,油59公斤,不仅造成环境污染,也给运输带来很大压力。三是我国生产技术水平偏低,劳动者素质结构改善缓慢,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如在技术进步上,我国在1952-1990年的综合要素生产率仅为0.0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无论从全国形势,还是江苏形势看,主观和客观都要求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也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把握好立足点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但是实现工业化的过程、方式、手段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在江苏能源约束和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把握好“三个立足点”。

第一是立足现实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是另起炉灶、从头再来,而是立足现有基础,发挥已有优势。苏南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苏南走的是一条由乡镇集体经济主导下的渐进式发展道路,起步发展模式是“发展-污染-治理”的传统模式。改革发展到今天,传统发展模式的高投入、低效益、追求数量增长、忽视质量提升已不适应新形势要求。苏北落后主要是工业落后,苏北振兴主要靠工业振兴,新型工业化可以使苏北等欠发达地区在较高平台上推进工业化,少交学费,少走弯路,是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从国际经验看,后发快进不乏先例。以韩国为例,上世纪中叶,韩国还是一个经济非常落后的国家,资本、技术资源、高素质人才市场比较缺乏。为了迅速崛起,韩国政府高起点规划,大力度扶持,及时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升级,突出发展精细化工、电子机械等战略产业,并对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进行培育,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迅猛成长,在几十年里完成了欧美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1962年至1995年中,韩国经济均增长超过8%,这是一个基础薄弱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跨越发展的典型事例。其次,从发展路径看,后发快进起点要高。新型工业化是针对传统工业所带来的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恶化和深层次社会矛盾而提出的工业化战略。实践经验表明,苏北地区完全可以超越传统工业化方式,高起点、高标准地通过新型工业化来迅速集聚资本和要素,形成优势产业,实现跨跃式发展,从而缩小与苏南地区的差距,不是从头赶起,而是迎头赶上。对淮安来说,推进新型工业化首先是量的扩张,通过外向带动的投资扩张来增加工业经济总量;其次是质的提升,通过优势企业的集聚来促进优势产业的形成。当前,淮安新型工业化必须突出“五个新”:一是产业结构新调整,由过去传统的、简单的产业梯度转移向信息化和世界新兴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的跨越转变;二是投资渠道新拓展,不再是单纯的区域范围内的资源整合,而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三是企业家队伍新提升,不仅仅是资本积累式的原始实业家,更要成为放眼全球,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市场整合的现代企业家;四是发展模式新转变,不再是分散自发、自下而上式的,而应该是集中集约、有选择的自上而下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五是政府推动新举措,政府不再是简单的、低廉的成本提供者,而是建立一种与世界接轨的运行体制。

第二是立足生产业的支撑与推动。新型工业化不能就工业论工业,无论从国际经验和国内经济发展需要看,工业越来越离不开生产业的支撑和推动。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生产业所完成为工业增长必要的中间投入,其投入的数量、质量和方式,直接影响工业化的速度和水平。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跳出工业抓工业,提高生产水平。发挥生产业对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延伸产业链条,催生产业集群。在当前经济发展中,制造业与生产业的产业融合加深,生产业向制造业渗透,直接作用制造业的生产流程。从时间上计算,一个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处在研发、采购、储存、运营、销售、售后服务等阶段。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延伸了制造业的产业链,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和依托;另一方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成本和效率是最重要的竞争优势。生产业的水平越高,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越强。发展生产业,主要围绕工业制造业、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务等服务业。加快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完善现代化流通体系。推进服务业市场化改革,打破高层壁垒,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

第三是立足惠及人民。发展的目的是增加老百姓收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是为了工业化而工业化,而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让工业化的成果惠及人民。要把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放到战略层次来看待,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工业化不仅要考虑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还要特别关注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在保护环境中推进工业化,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避免对水、大气、土壤的污染,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在发展循环经济等重大举措上找出路,要坚持节约优先方针,把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作为优先选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源和节流并举,加快资源综合利用,逐步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分批实施改造方案,有效促进企业节约降耗,减污增效,促进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治理转变,让老百姓生活空气新鲜,河流清洁,更加利于人居住的环境。

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革创新是关键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加快推进。为什么2006年我们摆脱传统增长方式进展不理想?它折射出什么问题?我认为它折射出我们经济机体内部与“粗放型”相配套的经济体制仍走“惯性运作”,并由此形成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改革力度”的明显落差。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就必须从各个层面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具体要做到:

一是不断改善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环境。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全社会关心经济、支持经济,用新型工业化的思想指导工业经济,用新型工业化的措施去抓工业经济,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创新的力度。其次是完善配套能力,不断地满足企业需求。要适应发展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搞好配套和服务,满足企业在价值链上上下游的配套和延伸的需要,满足企业在培训、研发、智力支持等方面的需要,满足企业对政府在排忧解难,解决具体问题方面的需要。再次是改善经营环境。要遵循国际普遍规则,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要解决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淡薄问题;第四进一步扩大开放,要在总结过去招商引资已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当地实际,特别是当前中央的宏观调整政策,要促使观念进一步更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篇8

在成本上涨、代工制造业利润被不断削薄的今天,郭氏这一系列关于加薪的高调表态虽然令人疑窦丛生,但也令人想起98年前,亨利·福特做出的一个惊人决定:公司立即从2.5美元执行日薪5美元的标准。他说,福特自己的员工应该有能力买得起自己生产的车。到1925年,福特的T型车售价为260美元,按日薪5美元算仅是两个多月的工资。

福特前CEO艾柯卡认为,5美元日薪是福特的最大贡献。其带来的社会效应造成了一个有购买力的中产阶级,启动了庞大的内需市场,美国由此腾飞。

工业革命后的世界经济不同于传统社会。传统社会由于产能不足而抑制消费,提倡节俭。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成为美德,节俭反而会带来萧条。

一个健康的现代经济体,必然是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共同体。培育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实现共同富裕,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精髓。在现代世界,劳资关系并不仅仅是个社会公正问题,还可以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解决现代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动力机制问题。

对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来说,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靠大规模的投资来拉动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模式如果被常态化,则会带来许多恶果,因为投资会经常性地偏离生产为居民消费服务的根本目标,经常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造成产业结构失衡,资源浪费严重,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只能作为一种暂时性的手段。只有国内消费需求才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如何扩大内需、培育中产阶层是中国近几年热议的问题。谈及这个问题,人们往往习惯性地指责政府应该减税,垄断企业应该让利于民等,但如果有一个像福特那样的标杆性的企业来进行“破坏性的创新”,打破僵局,也不失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好办法。富士康宣称要向内需服务型企业转型,要通过加薪“催生当地中产阶级,扩大内需市场”,其具体的战略考量不得而知,但我们乐见其成。

郭台铭如果这样做,会不会把自己拖垮呢?这其实不用我们担心,因为生意场上的资本家比谁都精明。当年资本家们一致责骂福特不但要毁了自己,还要毁了“整个美国工业”,但后来的事实恰恰相反。

另外,加薪造成“蝴蝶效应”,使用工成本普遍上升,制造业资本会不会逃离中国,转移到印度、东南亚呢?这也不见得。

篇9

首先,要想把林业管理变粗放式的管理为现代化的管理,首先需要充分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在具体的林业管理规划工作过程中,也需要借鉴其他领域管理取得的一些成功的经验,把计算机、网络、GPS、GIS以及遥感等技术用到现代林业规划管理工作当中,这样能够极大地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促使现代林业管理工作顺利地开展下去。现代技术的合理使用还能够有效促使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能够促使林业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2进一步加强林业站基础设施建设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在经济发展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进一步规范林业发展,首先需要加强林业站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要把基层林业机构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此外,也需要进一步强化林业队伍的建设力度,充分调动林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把林业资源管理、组织生产以及科技推广和林政执法等各项林业站的职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来。另外,也需要建立并且逐渐完善森林的防火体系以及防虫系统。以此不断地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科学化、加快实现现代化林业管理的既定目标。

3重点支持林业种苗工程建设

在林业规划工作当中,要重点发展林业种苗的工程建设,从根本上保证树苗的质量;加强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实验室,还要加大森林防火意识,宣传森林防火理念,强化群众的防火意识,积极建设一些能适应于森林资源保护以及还能够抑制有害生物防治的一些最基础的设施,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了保障。

4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林业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经过精心的筹备,今天,我市的行政审批办证中心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揭牌典礼,这是象州政治、经济生活的一件大事、好事,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适应WTO规则,加快富民兴市奔小康大背景下作出的重大决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我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这个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扩大开放为带动,城乡统筹兼顾,外引内联双管齐下,不断优化改革与发展的软硬环境,一、二、三产业百花齐放、齐头并进,特别是非公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愿意落户我市,加快了我市与外部经济接轨的步伐,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但是,我们的行政事务管理机制还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分散、低效而不透明的行政审批体制已经成了严重束缚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部分外来企业主和人民群众很不满意,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建立一个便民高效的行政审批管理机制,以此提升行政效率。

现在,我们建立行政审批办证中心,把面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审批事项进行集中办理,实行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是对传统审批制度和审批模式根本改革,更是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有益尝试。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我们要以改善投资环境和方便群众办事为立足点,以“服务经济、方便群众、塑好形象”为宗旨,树立宁可自己麻烦百次,不让服务对象麻烦一次的行政理念,真正建立一个“窗口围着群众转,部门围着窗口转”的运作机制,各部门要调整好分工和科室设置,审批工作人员要尽可能进驻到服务中心中来,强化当场办结,强化限时承诺,强化联合审批,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东跑西跑重复跑,你批我批重复批”等对服务对象不利的行政事项审批方式,努力提高在中心内部办结事项的比例,使我市行政办理事项逐步走上公开、便民、廉洁、高效的轨道。

篇11

看点二:通胀形势有所好转 。

国家统计局权威人士和经济学家指出:“随着经济增速下降,物价上涨的压力在减少,对今年实现全年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有信心”。“去年国内外形势严峻,因而没达到4%的目标,今年一定能够实现”。

看点三:积极财政政策强调减税。

其主要观点为:“ 结构性减税将成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体现”。“具体来看,结构性减税要点将包括推进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落实小型微利企业税费优惠政策、减轻物流企业和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税收负担以及清理税费等”。

看点四:货币政策稳中有变。

亮点为:“继去年底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后,今年关于货币信贷问题的亮点是强调:‘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看点五:扩内需成“立足点”。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要完善鼓励居民消费政策”。而此前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也表示:“将总结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的经验,及时研究制定替代接续政策;研究节能环保产品消费扶持政策,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

看点六:外贸仍肩负重任。

强调了:“在经济不乐观的情况下,‘稳出口’的重要性”。指出:“要稳定出口退税政策,扩大贸易融资和信用保险,改进海关、质检、外汇等方面的监管和服务,帮助企业克服订单不足、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多重困难和压力”。

看点七:“稳投资”有新含义。

《政府工作报告》对“优化投资结构”作出了详细的阐述。其中指出:“保持投资稳定增长,是‘报告’的亮点之一”。记者对比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是今年的新表述。这意味着与去年相比,‘稳投资”的重要性明显提升”。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变化将为民间资本带来诸多机遇”。

看点八:重点提及战略性新兴产业。

‘报告’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被重点提及”。‘报告’在谈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时,首先提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如此排序说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地位”。多位专家向记者表示:“这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而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也将因此展开”。

在新兴产业的重点内容上,‘报告’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物联网就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与‘云计算’技术结合后,物联网发展将进入到一个更加理性的、追求价值、回归、价值发展的良好阶段”。

看点九:强调股市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健全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和退市制度”。指出:“发行和退市,其实就是资本市场一进一出的两个关口,把握住这两个关口,实质上就是在强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有专家认为:“健全和完善这两项制度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像当年股权分置改革一样,将是载入史册的、中国证券市场的伟大变革。”

看点十: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报告’强调了‘两个提高’:“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专家指出:“‘两个提高是改革的重点’。在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方面,中央财政社保支出今年安排5750亿元,占中央财政支出比重由28%提高到31%”。

当前的分配,社科院专家指出:“当前导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收入分配秩序混乱,例如非法收入等。因此,通过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可以有效地杜绝非法收入,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

篇12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包括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扩大消费需求,难在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投资需求,重在形成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同时,内需与外需共同构成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无论是扩大内需还是稳定外需,根本目的都是改善民生。

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就是要形成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的机制,让百姓“有钱可花,有钱敢花,有钱能花”。这就需要从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培育内需增长新动力。按照五中全会要求,既要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居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还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同时,要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出发,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拓展内需增长新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寻求扩投资与促消费的结合,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把扩大投资和增收入、促就业、惠民生有机交融,创造更多最终需求,使扩大内需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

“十二五”期间,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但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外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仍十分重要,对扩大就业、促进增长、调整结构、提升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各种资源要素,推动扩内需与稳外需协调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资源配置,为国内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外部支撑。

相关链接

叶檀:继续维持高投资率就是自掘陷阱

中国的投资率已经过高,并且投资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

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都保持着较高的投资率。美国“一战”前向欧洲借款,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巴西向发达国家借款,东亚国家除了借款外主要手段是压低利率掠夺民财,让民众勒紧裤腰带保障投资所需的低成本资金。

中国投资率已经超过警戒线。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投资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自2003 年以来,投资率已连续4 年超过了40%,投资增速也在20%以上,大大超过GDP 的增速。从上个世纪80 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投资率为22.7%,中国是其两倍左右。

当然,中国有特殊性,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正值工业化的关键时期,投资率高情有可原。问题是,中国投资率高到损害内需与公平的程度。

按理,经历了三十年的高投资时期,中国应该基本完成工业化。但现实并不乐观,中国的工业化远未完成,城市化率不到50%。如果按照传统思路,中国必须 维持高投资率,但是高投资之路业已遭遇瓶颈。中国的资金来源不足,政府借贷过多而效率过低,资产泡沫急剧扩张,有产生系统性债务风险的可能。与此同时,支撑中国高投资率的产能,在全球范围内遭遇成本上升的壁垒,并不是中国想不想维持高投资率,而是以目前的经济架构维持高投资率,将使中国制造彻底过剩,而内需严重不足。

在苏联重工业化时期,高投资率发展了重工业与军事工业,一度经济增长位居全球前列,但耀眼的数据并未能阻挡苏联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直到苏联解体,经济发展模式被彻底重构。

鉴于中国工业化尚未完成,有可能在未来二十年还将维持较高的投资率,化解高投资率的风险要靠提高投资效率,彻底重构目前以政府为主导、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释放民间资本的力量;与此同时,提高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准。

与历史相比,中国人的消费率并不低,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比1978年扩大了11倍,年均增长8.8%,虽然比不上GDP增速,但并不低。我国的消费能力还有可能被低估,最明显的是在住房、教育、医疗消费方面。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保体系,这三方面的支出都属于刚性支出部分,与吃穿住行等相同,如果将这三部分纳入消费支出,中国的消费率上升10个点没有问题。

可以看出,中国消费明显不均衡,消费与投资关联过于密切,在某种程度上使消费成为吹大资产泡沫与财富重新分配的工具。目前需要做的并不是提高政府消费,提高奢侈品的消费比例,而是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与消费比例。

篇13

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这一重要论断至少有三层含义:第一,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有效益的增长“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效益增强、投资效益上升等基础上的增长,是靠创新驱动、科技进步支撑的增长。

第二,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保持合理速度的增长。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增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合理的增长速度,就业就无法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就难以提高。因此,在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我们要破解发展难题、突破发展瓶颈、化解发展挑战,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仍然是必要的。

第三,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尊重经济规律的增长。我们作决策、办事情、谋发展,都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要避免犯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错误,真正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遵循好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这“三大规律”,实现经济的科学发展、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包容性发展,通过不断对“增长”内涵进行反思,为增长“脱水”,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较大代价,存在效益低下、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水分。主要原因何在?一是“唯GDP”导向。一些领导干部将“发展是第一要义”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要求割裂开来,甚至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结果为了GDP数字的增长不讲成本、不讲质量、不讲效益,甚至造成质量和效益下降。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的痼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是可持续的增长,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从长远来看,这种增长不仅仅是有水分的增长,也是有害的增长。三是政绩考核机制的偏向。在“增长至上”的评价体系指引下,经济增长成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难免出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速度、政府和市场的手错位、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新官不理旧账、公司化政府倾向等突出问题。

以改革之手为经济增长“脱水”,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指南。原有的外需拉动、人口红利等增长动力减退,倒逼我国经济逐步转换增长动力,着力打造“中国质量”,实现增长质量上台阶。新常态经济下,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应当全面深化改革,在改进考核手段、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推进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力。

改进政绩考核手段,不单单以GDP论英雄。要树立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各级政府应当把GDP当成预测性指标,而不是层层考核的指令性指标。换句话讲,应当更加强调就业优先的指标。如果有可能,可考虑以就业、收入、CPI、环境指标替代GDP。

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和动力的本质要求,关键是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实现增长。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要把国土空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厉的法治。

篇14

最近,各部门都在集中召开春训工作会议。年前,我和王县长到地税局开展了调研,并看望了班子成员。今天受王县长委托,来参加地税系统春训工作会议。首先,我代表县委、县政府,代表孙书记、王县长,向全县地税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并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刚才,程局长总结了2011年各项工作,对2012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报告做的很好,我完全同意,请大家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税收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关键之年。在税制方面,中央“十二五”在增值税扩围、调减营业税等方面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地方主体税种必然削弱,政策性减收预期加强,直接影响地方税收的持续稳定增长。在地税部门内部方面,由于近年来地税收入增长幅度较大,收入任务的高位运行必然加大增收压力。国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后发展、欠发达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对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推动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社会各界、各阶层越来越多地将利益诉求的实现寄托在税收作用的发挥上,使得税收本身和税务部门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有效应对各种压力,科学化解各种矛盾,已逐步演化为对税务部门执政能力、应对能力的全方位考验。因此,地税部门一定要积极加强经济税收形势研判,用创新的思维、实干的作风、扎实的措施,认真研究、积极应对。

二、突出重点,强化征管,确保税费应收尽收

今年是我县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县、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新一届县委、政府班子开展工作的开局之年。结合县十五次党代会、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县委、县政府提出,以项目建设统领经济工作,围绕五大板块,打好五大战役,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年内,我县将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项目建设上寻找新突破,在财税收入上寻求新突破。

一要抓中心,在组织收入上有新跨越。要牢牢把握组织收入这一中心工作,强化收入分析,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向产业升级、提高城镇化率、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推动现代物流服务业和税收精细化管理等方面“要税收”。要继续采取行之有效抓收入的措施和办法,年度计划要早分解、早安排、早落实,日常计划执行情况要加强分析和考核,切实做到均衡入库,确保全年任务如期完成。要全面分析调研经济税源,建立完善税源管理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培育税源。要切实开展查找税源活动,找出税收的增长点和隐蔽点,把潜在隐蔽的税源和可能流失的税源查找出来,转化为收入。要研究建立税收预警分析系统,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跟踪监控,提高重点税源对税收收入的贡献率。要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强化税务稽查工作,严肃查处各种税收违法行为,加大对涉税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二要重调控,在服务发展上有新成效。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源自于发展、又服务于发展。地税部门要充分发挥税收杠杆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培植税源作为税收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正确处理组织税收收入与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税收征管与培植涵养税源的关系,多想挖潜增收之策,多开培植税源之道,多思加强征管之路,形成经济发展与税收增长的良性循环。要大力宣传和认真兑现落实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保证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及时、足额落实到位,进一步在刺激经济、调整结构、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好税收的应有的作用。

三要强协作,在齐抓共管上有新发展。税收工作离不开各部门的协同配合、齐抓共管。我们县委、县政府将把税收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对税收工作的领导,把依法治税作为创建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把运用税收调控手段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能力,把优化税收服务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方面,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税收工作,帮助地税部门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地税部门要坚持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大力推进综合治税进程,各有关部门也要旗帜鲜明地支持地税部门依法行政,为税收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地税部门更要立足本职,着眼全局,把税收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全局中去考虑,主动沟通,热情服务,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要抓当前,实现首季“开门红”。税收工作一季度实现“开门红”、二季度确保任务双过半。现在,距离一季度末有效时间仅有40多天,我希望,地税部门要继续保持积极高昂的工作激情,拿出比以往更加辛苦、更加努力、更加投入的干劲再添新措施,强化责任落实,全身心地投入到组织税收收入的战役中去,认真履行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职责,确保全县财税收入首季开门红。

三、内敛素质,外树形象,抓好队伍建设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队伍建设是税收工作的生命。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税务干部队伍是实现地税收入稳定较快增长的根本保证。要扎实树立“一切为了纳税人、一切服务纳税人、一切方便纳税人”的理念,转变管理职能,创新管理制度,简化工作程序,规范内部管理,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努力塑造地税部门高效率、快节奏、优服务的良好形象。要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通过开展税收执法检查、执法监察、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从根本上杜绝执法随意性问题的发生。要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认真执行财政和税收纪律,确保不出现任何问题,努力打造清正廉洁的税收队伍。

同志们,谋划实施今年的地税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在上级地税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锐意进取,确保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奋力开创地税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全县经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