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创业现状分析范文

创业现状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创业现状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创业现状分析

篇1

一、近几年来吴江市创业培训的情况

创业培训是对具有创办小企业意向的人员和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企业创办能力、市场经营素质等方面的培训,并对他们在企业开办、经营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政策指导,其目的是通过提高企业创办者创业的心理、管理。经营等素质,增强参与市场竞争和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使小企业创办者在成功地创办企业,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创造和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或再就业。自2003年起根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一部署,在苏州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创业培训。

创业培训也称SIYB培训,SIYB是国际劳工组织为了促进就业,支持发展中国家微小企业的发展,以创业促就业,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专门组织专家开发的。SIYB培训项目由四套以教材为主的培训课程组成,体系包括GYB即创业意识初始阶段;SYB是创办你的企业;IYB是改善你的企业;EYB是发展你的企业。我们目前举办的主要是前两项培训,自2010年开始尝试第三项培训IYB。从2003年到现在,吴江市参加创业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有5981人。

总的来看,近几年参加培训的人数逐年增加,培训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反响较好,能取得这样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领导重视,宣传到位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把创业促就业工作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苏州市分别于2008年、2010年举办了苏州市民创业创新大赛,由电视台进行直播,市领导颁奖,营造了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吴江市配合苏州大市也分别搞了两次创业大赛,得到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重视,在吴江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我们还充分利用吴江日报、吴江广播电台等媒体常年开展创业培训的招生及政策宣传,让更多的吴江市民了解创业。2010年我市配合苏州大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各项工作在全市上下得到了充分重视,创业培训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

2、培训范围 不断拓展

2003―2005年,实行免费创业培训的对象主要是下岗失业人员,2006年开始拓展到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退役士兵、大学生村官、残疾人。

只要有创业愿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都可以申请参加开办企业的培训。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对已经是企业主,但需要提高经营能力的人员进行提高培训。

3、培训目的 更加明确

通过创业培训,培养、提高“创业者”的心理、管理、经营素质,增强其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中的“创业者”实施心理、管理、经营素质的培训,帮助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的自信心。同时,对他们实施市场分析能力、市场竞争意识、组织管理能力的培训,增强他们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造就一批成功的小老板。

通过创业培训,实现就业倍增效应。部分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创业培训成为小老板,开办了新企业或实体,在解决创业者本人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一批就业岗位,能帮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实现就业倍增效应。

通过创业培训,推动民营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吴江历来都是民营经济特别发达的地区,创业的环境很好,对创业者进行培训,使这支新生的创业者队伍了解、掌握国家的有关经济法规,学习工商、税务、金融、科技、管理、劳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们选准经营方向,减少经营投资的盲目性,从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促进吴江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4、创业优惠 政策到位

这几年,吴江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使创业者得到了极大的实惠,为成功创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创业方面的优惠政策主要有:

创业补贴。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具有本市户籍经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创业培训结业的自主创业人员,并符合下列情形之一:(1)在领失业保险金人员;(2)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包括:女40周岁、男48周岁及其以上失业人员;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长期失业人员;夫妻双失业人员;单亲家庭失业人员;特困职工家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员; “零就业家庭”的人员;(3)无单位就业经历,初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4)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低收入纯农户家庭和农村单亲家庭等农村就业困难群体;(5)持有效证件初次创业的复员转业退役军人。

对确认符合上述对象和条件的自主创业人员,自2008年1月1日后领取营业执照,所办实体正常经营,已办理社会保障登记,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正常经营是指办理纳税登记并已进行纳税申报,缴纳税款的,可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2000元。

小额担保贷款。经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创业培训合格并创业的人员,可直接向职业培训指导中心申请,填报《吴江市小额担保贷款(个人)申请表》,并按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证件报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审查,经审查通过后直接提交担保机构。市担保机构接到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查的申请材料,在3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并为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办理担保手续和反担保手续,并出具担保书。农商行收到担保机构提供的申贷材料后,对材料齐全、符合贷款条件的,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贷款审批手续,核定贷款金额和贷款期限,签订借款合同并发放贷款。贷款担保基金收取的担保费不超过贷款本金的1%,由市财政全额向担保机构支付。贷款额度不超过10万元,贷款期限最高为二年,贷款利息由财政全额贴补。

2008年出台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给广大经创业培训合格后自主的小老板得到了强大的资金支持。2009年实现成功贷款人数为59人,贷款金额为570万元;2010年实现成功贷款人数为164人,贷款金额为1626万元。

社会保险补贴。经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创业培训结业的人员,自办实体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给予定额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补贴标准参照当年企业参保缴费基数下限,按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合计单位缴费比例计算,2009年补贴标准为每月300元,2010年调整为每月317元。

5、带动就业 成效明显

各镇“一镇一品”活动的开展和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为自主创业者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营保障,增强了初办企业的成活率,也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和成本压力。创业孵化基地还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便于小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便于市场的集中,形成固定的客流及订单,有利于规模经营,提高市场的知名度。目前吴江市各个镇(区)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建立了10个创业孵化基地,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创业培训的成功率,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

二、创业培训目前存在的问题

1、创业师资建设受到瓶颈制约,创业服务专家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的创业师资结构比较单一,随着创业培训的目标任务的增加,创业培训质量要求的提升,无论是从知识结构、还是年龄结构,师资问题将越来越受到严峻的考验。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的建设,依靠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个体的力量,无法聘请到高层次的专家,需要更高层面的推动。

2、小额担保贷款的审批程序有待细化

目前的小额担保贷款,给创业者提供了很好的融资渠道,极大地推动了吴江的创业活动。但在担保审核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没有明确的标准),造成了许多学员的不理解和埋怨。需要进一步细化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担保贷款的操作流程及标准。

3、自主创业者的融资需要更多的支持

自主创业者要实现成功创业,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成熟,开办企业的各项成本都在水涨船高,目前实施的小额担保贷款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燃眉之急,创业者需要通过其他渠道筹集到更多的资金。

4、创业项目、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上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沟通

当前创业培训的过程中,主要以教材内容为主线,所涉及的案例与吴江市创业项目推介(一镇一品)、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缺乏有效的衔接,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交流。

三、进一步优化创业培训的工作思路

1、成立创业讲师志愿团,并定期进行交流,开展教研活动

向社会公开招聘兼职创业培训讲师,充实创业培训师资队伍,着重培养有自主创业实体或经历的创业讲师。定期开展创业业务培训,通过教研活动、参观学习、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提升自身业务水平。

2、强化创业培训的后续服务工作,提高创业培训质量,提升企业经营水平

加强创业指导专家委员会的建设,聘请高层次的企业家、高校教师、企业高管、政府相关部门的专家为创业者出谋划策,指点迷津,优化企业经营方案,提升企业经营水平,提高创业成功率和成活率。在服务形式上开展“门诊式服务”、“会诊式服务”、“结对子服务”、“上门服务”、“网上服务”等形式的指导服务。

3、鼓励引导社会各界捐助成立创业基金,改变由财政独撑的局面

创业存在着风险,财政资金的特殊性规定了严格的反担保措施。初次创业者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所以融资的需求量较大。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弥补这一差距,需要政府或行业协会出面向社会各界发起募捐,成立创业基金,缓解资金矛盾。

4、扩大免费创业培训的覆盖范围

将创业培训的范围扩展到有创业意愿的吴江市民。将创业培训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体现政府为民服务的理念,鼓励更多的市民通过创业实现更好地就业。

5、成立自主创业者协会

今年我们在市人社局的指导下,成立了吴江市自主创业者协会。今后我们将利用这个平台有序开展联谊会活动,加强创业者之间的交流。定期组织专家志愿团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工作,为创业培训学员答疑解惑。加强地区间的创业联谊活动,及时掌握最新动态,扩大地区间的合作。扩大创业者协会的知名度,让更多的自主创业者加入到这个阵营来,为吴江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2

关键词:高职 大学生 创业教育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153-02

创业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是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以开发和提高青少年的创业基本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是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江苏省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开展较好的省份之一,近年来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分析其开展的现状与存在的不知,对全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起到很好借鉴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群体抽样方法,根据江苏地区分布,从苏南、苏中、苏北抽取7所高职院校(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的1 0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采取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设计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发放问卷1 000份,得到有效问卷976份,问卷有效率97.6%。

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2.1 大学生对创业和创业教育的理解

创业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是人才观的转变和教育观的革命,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调查得知,有87%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开设创业教育很有必要,但对什么是创业教育不理解,认为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创业的同学占38%,认为上学期间勤工俭学、外出干兼职是创业的学生占61%,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仅仅局限于一个相对较浅的层面。另外,有88.5%的大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开设创业教育很有必要,大多数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意义保持肯定态度,说明当代大学生支持创业,希望参与创业,这对今后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环境基础。

2.2 大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的评价

创业教育观念是决定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学生如果对创业教育有较好的评价,有良好的创业观念,则在创业教育活动中会积极投入学习,然而,受多年来应试教育影响,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响应国家创业号召,象征性地做些创业教育宣传,不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而把重心偏向于鼓励学生学好专业技能知识。调查得知,江苏省高职认为学校创业教育较差的为59%,2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开展得比较好,20%的学生认为一般。多数高职院校只是开展“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多数学生也仅仅知道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反映了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

2.3 学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创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创业教育课程与教材的支撑,从高职院校现实创业教育现状看,课程设计简单、教材匮乏。调查得知,有71%的大学生认为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没有意义,只有11.5%的大学生认为应该设置创业课程。认为把创业类课程列为高职必修课的占总数31.6%,认为将创业课程作为选修的占68.4%,可见开设创业课程成为高职院校普遍的共识。访谈得知,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拘泥于创业讲座、报告,创业教育相关专业教材几乎没有,多数高职培养人才的目标更多倾向于岗位工作者,而不是岗位创造者。

2.4 创业教育的模式和内容

学生对创业知识的需求并不仅限于开设几门课程,而是能切实提高创业意识,需要一个系统的模块和多样化的内容。调查得知,56.3%的学生希望得到挫折心理教育;78.3%的学生期望得到实践能力的教育;91.2%的高职大学生期望得到创业基本理论教育;33.9%的学生期望得到团队精神教育与培养;41.2%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创业学或创业管理方面的课程,说明大学生对创业和创业教育知识了解有限,创业胜任力中最缺乏的因素是积累社会经验和人际技能,多数高职学生没有接受过创业专门教育,一部分学生创业自信心不足,缺乏创业精神。

2.5 创业师资配备现状

创业教育领域的师资要通晓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要有社交、营销、管理等各方面创业实践经验,对讲授该课的教师要求相应提高。调查得知,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创新性评价不高,31%的学生认为老师无需接受创业教育的培训,14.7%的学生对老师是否接受创业培训抱无所谓态度,80.3%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接受创业培训。访谈得知,高职现有的教师大都没有创业经验,63.5%的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不具备“双师素质”,许多教师边自学边教学,对于新时期大学生创业必须的虚拟企业知识、融资、创业等知识欠缺。

创业教育目的是发挥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优势,培养出具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人才,要求高职院校要从多个方面为创业教育提供资源。调查得知,目前认为创业教育学校政策支持不够的占26.1%,认为资金缺乏的占36.7%,认为学校创业能力不够的占32.5%,高职生对创业政策的了解贫乏,只有52%的大学生知道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有鼓励政策,多数学生对政府创业政策关注不足。访谈得知,高职中一些教师对创业教育的实施对象不明确,部分教师认为实施创业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毕业班的学生,不应该对大一学生实施,一些学校缺乏创业的氛围,缺乏鼓励个人创业的配套措施。

3 提升高职创业教育的策略

3.1 创建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与宽松的创业教育环境

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可以促使学生理性思考未来,规划职业生涯,打造和谐的创业氛围和环境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前提。树立创业是一个公民素质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全社会培育创业意识,倡导创业精神,倡导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要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宣传栏、校园刊物、校园网络等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政策法规等信息,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

3.2 加强高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需要的具有创业激情、创业能力、创业实践的教师,培养一支具有创业意识和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建立有效的创业教育激励机制,促使教师主导提升自我职业素养,要为教师个人的进步拓展空间,建设创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基地,组织教师到创业市场进行系列考察活动,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3.3 构建高职多样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开发出一系列实用适需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发展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在创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将创业成功者都纳入创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体当中来,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围绕创业过程的具体环节而展开,要注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充分发挥不同地区高职的教育特色,不断探求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构建多样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费小平.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6):55-57.

篇3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创业;现状;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128 -03

一、引言

“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二十一世纪的奋斗目标,是引领我国走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复兴道路。在亿万人民实现“中国梦”进程中,青年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现实中大学生创业项目仍呈现“三低状态”(即创业率低、存活率低、成功率低)现象,且成功的项目也因大多停留于“现象级”项目层面,难以维持可持续发展。此次调研活动,我们通过一手调研和二手资讯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来自广东省工科院校的广东工业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创业团队和创客街、宏太智慧谷、百达国际电商城青年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等孵化器进行实地访谈,剖析双创时代下大学生创业现状。

二、现状分析

2014年9月总理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双创”战略正式纳入政府工作,2016年4月“双创指数”被提及当做决策重要参考依据,创新创业迎来了最好的时代。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创业孵化环境的便利、相关政策的扶持,大学生创业者也迎来前所未有的优越环境。

(一)政府层面

1.大学生创业政策配套扶持力度大

随着创新创业的步伐加快,为了引导大学生多渠道就业,尤其是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政府提供了多项优惠扶持政策,于2011年6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发〔2011〕6号)。意见规定,高校毕业生可于毕业所在自然年期间申请《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从事个体经营的毕业生可凭《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享受3年内按每年8000元金额的税收补贴,可冲抵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等(备注:从2015年起,《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已取消,《就业失业登记证》变身为《就业创业证》,自主创业毕业生可继续享受3年税收减免补贴政策)。

2.政策导向颇具效果

无论是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根,还是“双创”环境不断优化,双创导向效果日益显现,主要体现在“创客群体不断壮大、双创氛围不断向好、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就业”等方面。总体而言,我国正处在创业创新的黄金期,呈现出“六增长”的发展态势,一是新增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二是初创企业用工需求迅猛增长,三是大型企业“双创”支撑平台大幅增长,四是技术市场交易明显增长,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增长,六是新三板挂牌企业翻番增长。实践表明,“双创”已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培育新动能、壮大新经济的重要动力。

(二)学校层面

1.创业竞赛逐步普及,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多元化

根据大学生就业网2014~2016年“高校创业竞赛发展状况”统计发现,随着高校创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创业竞赛成为高校学生竞赛的重要项目。从“挑战杯”等国家级赛事到各省市级赛事,创业竞赛网络已初步成型。根据调查,在创业教育的大力推进下,2014-2016年全国大学生参与创业竞赛的项目数、团队数及参赛人数都得到了高速增长。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于2014-2016年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项目数量分别为665项、611项以及1022项,而且较多项目获得较好名次立项,整体来看参赛项目及人数都有很大突破。与此同时,各高校也通过积极举办创业竞赛组队沙龙、创业论坛、KAB/SYB创业培训、创业集市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创业,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此外,少数院校利用已毕业的创业校友资源,将在校生与毕业生汇聚同平台,提供共同参与创业沙龙等集聚多元化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氛围。

2.创新创业教育显成效,实践体系渐成型

从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历程来看,最早要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从此之后,共青团系统组织的创业计划竞赛便在全国开始普及,相应的创业教育实践也于2002年进入了政府引导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同时,随着创业教育试点的深入探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也取得相应的成效,于2008-2012年间,教育部便从教学原则、活动开展、项目推进和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创业教育及其实践全面且系统地开展及落实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三)团队层面

1.创业趋于冷静,创业者量力而出

根据智联招聘2014~2016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统计发现,应届毕业生创业比例从2014年的3.2%上升到2015年的6.3%之后回落为2016年的3.1%。其上升回落的状态,映射出“创业热潮的兴起到创业热潮退却”的表象。虽然这看似是创业潮的落幕,但实则却是创业环境孵化效果良好的信号。如同报告显示:“虽然政策、投资环境和社会整体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但鉴于当今创业成功率低、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显效等原因成为2016年应届毕业生直接创业人群有所回落。”可见通过近3年的成长,大学生创业者少了莽撞多了冷静。

2.融资渠道仍处困境,自救能力尚低

随着投融的环境逐渐明朗,大学生创业融资的可供选择的渠道得到相应发展。对于融资渠道而言,按照融资对象可分为私人资本、机构资本和政府背景资本,其中私人资本由于难度小时间短的优势而成为大学生创业者的主要筹资方式。相对而言,机构资本和政府背景的资本支持由于严格和繁琐的审批程序常常使得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面临着资本难关,甚至导致有些创业者因为资金的不足而最终放弃创业想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扶持层面――创业资源也需供给侧改革

“双创”政策的扶持力度对于创业潮而言,无疑是历年力度最大的一次。纵观行业的经济发展,无论是技术改进还是科技颠覆,创新是万年不变的标签。正如2015年11月主席于APEC会议上提及的供给侧改革目标――“努力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加快产业升级换代,以科技创新带动产品、管理、商业模式创新一致”,创业资源的对应扶持也应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调整,创业资源不应局限于资金的投入,更要注重人力资源的配合以及相应教育制度的调整。

(二)创业教育层面――创新创业服务配套不到位,普遍存在运营瓶颈

自2002年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迈入政府引导的多元发展阶段以来,众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实施已颇具成效。但是,通过我国综合创业教育实践的研究现状发现,我国的创业教育大多以课程教育为主,在关于如何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方面,还是探讨多于实践。同时,基于创业实践而言,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创业产地等配套服务大多存在运营瓶颈,关于调动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方式较为生硬以及普遍存在“创意难以转化为创业”等困境。

(三)创业团队层面――创业意识不成熟,缺乏市场经验

对于创业的阶段,按融投资金的金额划分,可以划分为种子轮、天使轮、pre―A,A轮,B轮,C轮,C轮以上(D,E,……),pre―IPO,上市(新三板,A股)以及在创业时期内发生的并购等阶段。大学生创业目前大都处于种子轮、天使轮时期或者尚未达到种子轮,该时期特点是创业团队拥有创意或者单一的技术,而其他创业要素都尚未完善(例如符合市场运作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等)。同时,此时大学生创业者的心态很容易处于先入为主的市场意识,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对于创业产品或服务的定位把握较差,难以掌握自身的产品或服务需要符合“普遍、显性、刚需、高频”等定位而导致创业项目的软弱、难以市场化以及难吸引投资。

四、调研结果分析

(一)调研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研以实地采访及电话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所选取的调研对象为广东省工科院校的广东工业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的创业团队以及创客街、宏太智慧谷、百达国际电商城青年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等孵化器,其中所调研的创业者对象均属于毕业3年内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均处于良好的运营阶段。同时,此次调研具有跨城市、跨对象等特点,凭借广州一线城市和东莞二线城市的角度以及创业者和创投人的角度,以不同调研视角对大学生创业现状进行思考。此次共调研16人,且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调研结果分析

1.二线城市盼创业带动经济产业改革

一线城市的创业氛围活跃,在创业氛围的营造下,结合城市发展特点,创业方向呈现多元化,而二线城市的创业氛围主要由当地产业升级的刚需而带动发展。基于创业氛围的不同,其发展情况也呈现独特的地域特点,例如,东莞理工大学生更趋向服务于当地传统行业的转型而孵化对应的产业链,而广州大学生创业涉及的方向则更俱前瞻性。

2.创投考核展现多层次、长周期等特点

从“一个概念到一场路演就能融到钱”的情景到团队要拿出“更多的佐证和实力”去融资,资本的流向如今越来越流向更有价值和符合经济发展的创业项目。在资本寒冬的情况下,如今的融投圈主要呈现:“好的项目趋之若鹜,一般的项目无人问津”的状态。这对于经验甚少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而言,面临着项目的不成熟、团队的能力不足等问题无疑给融资之路带来很大阻碍。但是,并非全部大学生创业者都陷入资金困难的窘境,经调研发现,技术类的项目及现金流业务的项目创投人还是乐于资助的,同时创投圈对投资企业的考核除了对项目情况、财务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等基本项的考察外,也更倾向于通过业务进一步的合作对团队领导者以及整个团队的执行力、业务能力、人品等因素进行细节性考察。

3、大学生创业项目趋势:互联网科技、传媒、公益

对于创业所集中的行业,互联网科技、传媒、公益类方向囊括了所调研的孵化器入孵团队的95%,仅有5%左右归属其他行业。一方面是,如今大学生创业产业更趋向于 “高速发展”以及“社会高需”等特点,另一方面则为学科力量与创业动力相互促进的结果。

五、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双创”政策的深入实施,我们不难看出现阶段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大学生市场经验尚欠等劣势,本文认为解决大学生创业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追求创业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策的协助、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等手段,同时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监督、校企间的合作、学生自身层面的自我规范等措施。

(一)政府指导创业

1.开启精准指导模式,反馈助力共进步

对于大学生创业扶持而言,政府担任着重要的“引路人”角色。一方面,除了战略引导外,对于扶持资金的使用,需要建立独立的创新创业管理部门,指导创业活动以及审核对应企业的成长性,制定促进政策,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另一方面,除了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外,还需要创建相应的反馈制度,定时关注创业发展现状,将问题产生的因果真实呈现在官方平台,助力更多创业团队往正轨方向发展。

2.多元化扶持导向,配合经济新常态

从社会经济层面上说,经济发展与政府政策指导是互相协同的关系,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的配合,政策的具体落实需要经济实力的匹配。同时,创业领域也不例外,创业资源的扶持政策需要配合经济发展而制定。因此,本文认为,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体系,强化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调整相关的教育制度等政策,从人才、创业教育等角度助力经济新常态的“软文化”建设。

(二)学校扶持创业

1.加强创新创业高等教育,增添实践教学课程

创新创业包含着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前者倾向以原创性与拓展性的思维去思考与处理问题,后者偏重发现与识别商业机会、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以创造价值。这两种素养都是现代大学生所应该培养具备的,因此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操刀者”而言,高校应该不局限于理论教学,更该开展更多关于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诸如用商业运营实践课外课程、创业成功与失败案例的双面案例教学等形式增强大学生市场经验,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

2.加强与孵化器与创投基金的合作,三方共赢

高校除了自身师资资源外,可以通过引入社会性质的孵化器与创投基金等专业创投人入驻校方孵化平台,实现校方、创投方、学生方等三方共赢的局面。结合双方优势,对于校方而言,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及孵化平台的运营;对于创投方而言,有助于深入接触早期优质创业项目;对于学生方而言,有助于增强其在校期间对创业商业化的把握。从而,以三方力量达到共同孵化、精准服务的效果。

(三)学生自主创业

1.打破学生的狭隘思维,主动积累市场经验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的时点已成为创业竞争的重要因素。把握社会需求,对于初创团队而言是立足于风口之处的首战。因此本文认为,大学生需要把握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在创业运营前期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与数据收集,以及借助科学统计分析仔细权衡决策内容,精准产品(服务)定位,累积市场经验。

2.完善团队组织架构,提高核心人员专业素养

众所周知,创业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团队综合体系的相互协作。创业团队的协同作用是实现创业从0到1,从1到10,10到100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认为,健全与完善创业团队的组织机构,通过在技术、营销、财务、人资、运营等方面培养与学习专业技能以提高公司管理能力是保证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总而言之,对于大学生创业可持续而言,创业成功的三要素:“团队”“项目”“资金”,其重要程度是缺一不可的,但是对于初创期而言,在一个企业家精神的团队领导带领下,去把握一个有前景且该项目符合“普遍、显性、刚需、高频”的特点已成大学生创业可持续的关键因素。以项目为基础,磨合团队,发挥项目预期价值,大学生创业维系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将事半功倍。因此,本文从政府指导监督、校企间的合作、学生的自我规范等层面提出相关建议,希望给予相关从事人员以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兴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

[2]刘丽靓. 发改委:不断拓宽“双创”融资渠道[N].中国证券报.2016-08-26(A01).

[3] 商应美,方琳,马成龙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及其发展现状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3,(01).

篇4

关键词:职业院校;创业教育;

一、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几种形式

1.论坛讲座

目前职业院校采用最多的方式,通过邀请创业专家、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开展系列讲座、专题分享和论坛交流等方式,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创业。但该形式缺乏创业实践行动的指导也缺少对学生如何开展创业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难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创业意见和创业指导。

2.创业竞赛

诸多职业院校组织指导学校具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参加各级创业计划竞赛,再通过宣传途径影响全校师生。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利用电脑软件开展的网络虚拟经营竞赛等。该形式存在着受众群体小,连续性差,理论深度和实践程度浅的缺点。

3.选修课程

部分职业院校尝试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但因师资、教材、教育资源的缺乏,主要以采取开设一到两门创业教育选修课程,让学生认识创业,了解创业。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创业务实》。该形式难以将课程贯穿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存在着连续性差,理论深度较浅,实践指导不足的缺点。

4.基地实训

部分职业院校一是积极与地方政府和当地企业联系构建校外创业实践实训基地,二是利用学校培训资源设立创业实践基地和科技园。依托创业基地和创业园区开展创业技能指导、发现解决创业实际问题。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园。该形式有效地锻炼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但缺少让学生对创业理论层面的认知,学生的创业知识来自于经验不成系统,易受周围环境影响。

5.扶持指导

少部分职业院校设立创业服务指导机构或创业扶持基金,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开展创业实践,学校方面给予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指导以及创业资金扶持。该形式有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但面向群体小,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不成系统、深度不足。

6.创业基地

利用校内外资源,依托校企联盟、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创业项目孵化器、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等,开展学习参观、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成果转化、企业创办等创业实践活动。该形式注重对创业的体验和实践的能力,缺少理论知识深度,需要进一步结合课堂教学。

二、我国职业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认识有待深化

职业院校对创业教育还存在如下认识:一是认为创业教育是赶时髦、追时尚,只是暂时的政策需要,忽略了创业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教育的方法与手段;二是缺少对创业教育内容的探究,没有认识到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应传授什么样的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除了以上内容还应教给学生什么;三是认为创业教育是“企业家的速成教育”,狭义的认为是指导学生办企业、办公司的教育;四是单一的认为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的补充,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开展的教育;五是盲目的跟风,没有根据自身院校特色开展创业教育,按照大学创业教育思路和方式开展,没有明确分析两者的区别和职业院校的特点。

2.社会家庭观念有待引导

社会层面,很多人都认为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认为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只需把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学好,不需要进行创业教育。

家庭层面,家长对创业教育有着不同程度的偏见和认识误区,传统观念中只要有毕业文凭,能够找到一个安逸、体面、收入高的工作,很少考虑过自主创业。

3.国家政策支持有待进一步加强

缺少明确的教育实施规定。近些年国家虽然下发了一些创业教育的指导性意见,但对于创业教育组织管理、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设置、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等具体实施问题还缺少明确的规定。

缺少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资助力度。创业还没又形成浓郁的氛围,在校职业院校学生对于国家和所在省份及城市创业扶持政策的了解的比例5%。创业政策不完善,可操作性差,政策和资金难以落到实处,不能满足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需求。

4.创业教育基础条件不足

缺少完备的创业实践基地。诸多职业院校因政策、经费等条件的制约,没能建立起具有创业指导、创业服务、创业扶持、创业孵化于一体的较为完备的创业实践基地。

缺乏专门的创业教育指导机构。职业院校一般不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统筹全校的创业教育, 这部分工作通常归属于高校的学团工作系统, 如团委、学生工作部门、就业指导部门等。

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大多来来自高校的大学毕业生也有部分企业转换人员。他们多为缺乏创业经历,主要来自行政和教学岗位,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就业经历,选取的课程内容和采用的授课方式与平常的专业课教学没有太大差别,对学生的创业指导显得力不从心。而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理论传授与实践指导的“双重型”教师队伍。

缺乏统一认同的创业教育教材。在我国几乎还没有统一、科学的职业院校创业教育教材,已经开设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教材方面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5.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不够

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教育科学研究部门及职业院校本身对职业院校创业教育都缺少系统研究、探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理论指导实践作用发挥不足。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系统理论论述薄弱,加上对创业教育实践总结不够,导致理论研究不能够充分发挥对实践指导作用。

6.学生(受教育者)自身存在问题

篇5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就业难的问题是全球性的,针对这个问题,国外各个国家倡导学生要自主创业,并开展了相关的教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在二十世纪末期,开始了解创业教育的问题,并推动各个高校开展IAEE,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想法和能力。但是根据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整体开展的IAEE有效性不高,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其不重视,不明确IAEE的现实意义,所以国家和高校负责人需要重点研究,找到解决的办法,提高IAEE的效果。

1 当前我国整体IAEE的现状分析

IAEE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创业想法和能力,让他们有创业的意识,重视到创业的重要性,并且做好规划,而面对挫折,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努力前进。近些年,各部分高校虽然根据要求,开展了IAEE,但是实际的教育中,有些是形同虚设的,有些只运用讲座的形式,实际的效果并不高,总体来看,IAEE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大部分高校的负责人对IAEE的理解有缺失,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的真正意义和要求,所以在开展的IAEE中,认为它只是一个小科目,不用重视,或者没有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或者是过渡强调创业,强行让每一个学生都研究创业项目,实际的效果不高;第二,IAEE的老师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不高,而且缺少完备的教材,在实际讲解的过程中,讲解内容或是缺少理论性,只举例子,或是只讲理论知识,实际的效果不强;第三,上面两点问题共同作用,高校负责人不会更新教育的内容,导致现阶段整体上的IAEE没有完备的制度,而且教育部门和学校内部都没有做好IAEE的评价工作,不能及时发现问题[1]。

2 做好IAEE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当前高校IAEE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存在问题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明确IAEE的现实意义。第一,做好IAEE的教育工作,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动他们进行创业的思考,从而一些有潜力的学生未来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对就业难的问题有很大的缓和作用;第二,高校学生通过学习IAEE的内容,了解创业成功者的事迹,对提高自身的能力有一个正面的影响;第三,开展IAEE,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符合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从而为提高教学改革的效果做贡献。

3 关于如何提高IAEE效果的几点思考

(一)高校负责人提高对IAEE的认识程度,合理制定教育方案

只有高校负责人重视起来IAEE,才能够制定提高其效果的方案,所以这是目前需要最先开展的工作。第一,国家完善IAEE的大纲要求,并且做到与时俱进,推动各个高校认真学习;第二,高校的负责人根据国家的大纲要求,结合国外的经验,加深对IAEE的理解,提高重视程度;第三,认真分析本学校IAEE的开展情况,总结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的方案,这需要从学生全面发展和国家发展的角度上出发。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在教育方案中,要对IAEE课节数进行思考,至少保证每周都有一节,每个月要举办一次创业演讲,每个学期至少要举办一次创业性质的比赛,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2]。

(二)组建IAEE老师队伍,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合理制定IAEE的方案之后,就需组建IAEE老师专业的队伍。第一,高校负责人根据学校的规模、学生数量,建立IAEE专业老师的队伍,禁止用其他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代替,并且定期组织培训,提高老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开展教育工作的时候,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保证教学的有效性;第二,做好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在这个基础上,提高IAEE老师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的能力,这样可以保证IAEE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避免用老旧的内容或者例子;第三,IAEE教师自身要有自我学习的意识,做到多思考、深研究,并且创新教学的方法,可以借鉴其他专业学科的经验,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对IAEE的兴趣,从而保证IAEE的有效性,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3]。

(三)制定完备的教材,组办相关的活动

在进行上面两点改进措施的同时,还要对IAEE的教材进行研究。因为创业也需要符合实际的需求,一些已经落后的创业思路或者饱和的项目,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学习,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高校相关人员要认真做好实际调查,找到新的方向,将教材中落后、饱和的创业思路和项目删除,添加新的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创业新方向的能力。另外,在日常的高校生活中,负责人和各社团的团长,需要针对IAEE的内容,定期地举办一些活动或者比赛,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为日后工作和学习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

4 结论

总之,高校的IAEE对学生有重要的正面影响,国家和高校的负责人需要重点研究。除了文中提到的内容外,各个高校还要进行交流,促进IAEE的经验及时流通,为高校自身做好IAEE的改革工作提供正确的方向,从而保证IAEE的有效性,实现其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4,06:79-84.

篇6

一、基本情况

1.创业主体根本改变

随着秭归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以前单靠政府引入外地企业的单一主体,已逐渐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残疾人创业、农民工创业、返乡人员创业、复转军人创业等多种创业主体。创业主体的多元化,为秭归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创业类型异彩纷呈

至2014年底,除规模企业外,秭归县创业企业的类型有以下8种:种养殖、餐饮酒店、物资销售、快递运输、办公通讯、美容美发、装潢设计、家政服务,其中,种养殖业大多是以合作社的方式运行。严坪茶叶专业合作社,辐射周边6个行政村,入社140多户,社员400多人,常年聘请本土专家6名,采摘时节每日带动就业100多人。文才黑豚鼠特种养殖场,辐射周边4个行政村,入社100多户,饲养简单、投入低、出栏率高、效益回收快。宇峰药材种殖专业合作社常年吸纳4个残疾人就业,采摘季节可带动近200人就业。目前,创业类型涉及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创业的兴起,不仅方便了秭归县人民的日常生活,也为全县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促进了就业事业的发展。

3.创业人员大幅增加

从全县仅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的创业人员来看,2004~2006年有290多人,2007~2009年有420多人,2010~2014年有1600多人,10年时间累计达到了2300多人。

4.创业规模逐渐扩大

如果从用工人数来看全县创业规模的现状,其大致情况如下:500~1000人的有3家:百丽有限责任公司、吉盛织染有限公司、匡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00~500人的有5家:屈菇食品有限公司、帝元食品罐头有限责任公司等;100~200人的有10家左右;50~100人的有50家;10~50人的有500家左右。另外,还有一些创业者正在积极地筹划与准备之中。

5.创业经验辐射全县

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创业、了解创业,加入创业的队伍中来,秭归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从2008年开始,连续六年在全县各种类型的企业中广泛开展了评选“十佳家乡建设者”“十佳创业之星”“十佳创业带头人”等活动,到目前为止已评选出60位成功的创业人士,并把创业者成功的经验以及他们在创业中的点滴感悟向全县宣传。2014年,秭归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过积极筹划、精心组织,把最具代表性的创业者的创业之旅编成了《秭归创业人》一书,免费发放给有创业需求的县人民。

6.创业流程简单便捷

一般创业者都会经过以下过程:申请培训参加培训市场调查(了解市场行情)确立项目联系主管部门(咨询政策)规划设计筹集资金选择场地正式创业。

7.创业优惠条件众多

创业者可享受七大优惠:免费参加创业培训、免费参考创业项目、积极的税费政策、政府贴息的创业贷款、困难人员可获得奖励资金、发展农家乐可获一万元资金扶持、高校毕业生享受创业资金扶持。

二、存在的问题

1.创业资金短缺

一般创业者自有资金有限,不能满足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后续发展,基本上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虽然他们可以申请创业贷款,但由于担保基金总额有限,贷款额度有限、担保条件有限,而且创业担保贷款手续繁杂、要求严格、放贷时间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严重影响创业者创业的进程。

2.创业项目找不准

创业者在创业前缺乏科学的考证、深入的思考、长远的规划,也缺少对市场的调研,即使有也是浅层的、表象的。他们往往凭借的是个人感觉或熟人的建议,感性地投资某一个项目,有时选择项目时甚至出现“跟风”现象,认为有人在这个项目上效益很好,自己也能干出一番成就,往往投资后达不到预期效果,出现亏损的情况。

3.创业竞争力不强

纵观全县的创业,普遍存在投资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机械化程度不高、抗风险能力差的现象。创业投资大多在5万元~30万元左右,其生产结构以劳动密集型或手工操作为主,产品增加值有限,导致产品竞争力不强,效益偏低。

4.创业经验不足

农民工的创业基本上都是处于边摸索边创业的现状,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这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学习能力,影响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往往较难分析把握市场需求和动态,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5.创业缺乏系统引导

创业者在创业之前都参加了创业指导培训,但那是粗线条的方法步骤和宽泛的理论经验,是一种共性的培训,这种培训不是面对每一个不同的企业而开展的。即使培训了,仅能让培训者知道创业应该怎样做,具体到细枝末节的环节,除了创业者自己领悟之外,更需要职能部门的系统引导。

三、建议及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

以每年评选的“十佳创业之星”为平台,以他们成功的典型事迹为载体,由创业成功者组成宣讲团在全县巡回宣讲,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手机短信等媒体上大力宣传。同时,要深入镇村,运用多种方式将政府对农民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在全县范围内营造积极创业、敢于创业、善于创业、支持创业的氛围。

2.加大指导力度

政府应加强与大专院校、大型企业联系,开展专家为农民“出金点子、送创业项目”活动,也可组建创业专家咨询指导小组,对创业项目进行详细的科学论证,切实帮助农民选好、选准创业项目。农民资金不多,最好选择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适合农民自主创业的项目,例如生态农业、加工农业、精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花卉种植、竹木工艺等项目。

3.加大信贷力度

一是人社部门继续向上争取更多的担保基金,弥补当前基金总量明显不足的缺口;二是人社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适当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从实地查看的情况来看,目前实行的男性创业者最高限5万元,女性创业者最高限8万元明显不能满足其需要,对不少的创业者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三是人社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适当放宽担保条件。现在,部分创业者有创业技能、选择的项目有广阔的前景,但不具备目前担保机构规定的几种担保条件。

4.加大培训力度

县就业培训中心要大力开展农民创业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创业本领和经营管理水平。有计划地组织有资金、懂技术、会管理、立志创业的优秀农民到县内外重点企业、龙头企业、规模企业学习锻炼,开阔创业视野、拓展创业思路。为进一步提升创业者综合素质,可以以县人社部门为主导,建立创业交流平台。在交流平台上,创业者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学习。这样长此以往可以让创业者们摆脱文化水平低的限制,从而转变创业的观念,为创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加大监管力度

创业贷款作为一项惠民措施,主要是解决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资金缺乏这一难题,对创业者来说是“雪中送炭”。针对创业者没有把这一笔资金用于创业的问题,创业指导中心要加大对创业贷款的监管力度,让它能真正扶优扶强,让它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篇7

关键词 就业 创业教育 素质型大学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最近几年,我国的就业形势显得尤为严峻,除了学历不高的人群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们也遇到了同样的就业难问题,青年的就业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话题。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来看,据人民网-人民日报报道,2010年新新增就业人数达到了1500多万,加上之前近900万未就业人员,我国城市等待就业的总人数超过了2400万,而我国 GDP的增加速度却只保持在8%左右,企业能吸纳的人员仅仅只有约1200万人,城市就业供需的缺口在1200万人左右。所以,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和矛盾日渐突出。2012年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又达680万人,创历年来的新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把2010届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目标定为:争取应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70%左右,年底时争取整体就业率能基本达到80%以上。这个数字相对保守,但还是从另一面展现了当今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中的难度。大学生的就业率实质上是每年在递减,尤其是近几年,各大高校的持续扩招和我国就业体制的问题,大学生就业的机制在市场经济的检验中败下阵来,寻求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1 依据和背景情况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之后的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中,都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应对就业难题的基本工作方针。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我国的政策要支持和 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和多形式的就业,用创业教育来带动就业。增强在校期间的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提升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增加就业后稳定性,“全党都要关爱年轻人、多关心年轻人、多关爱年轻人,多听听年轻人的想法,多鼓励年轻人健康成长,多支持年轻人投入到创业中去”。根据报告精神地方政府和高校相继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或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近年也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自主创业者在不断增加。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各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占到在校生的5%左右,而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数量所占的比重则更大。当前,大学生创业热情空前地高涨,但是在创业的过程中却蕴涵着巨大的风险。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只有2%~3%,远远低于一般企业。在此种背景下,对于大学生开展创业的教育就引起了很多高等院校的重视。

让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激发创业意愿这就是创业教育要做的,也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创业教育对于更多地培养出具有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为让我国能更快地建设成为创新型的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创业教育的理念是指导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现今的很多的高等院校开设的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更倾向于锻炼学生的创业方面的技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转型和升级,创业教育的转型与升级,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转型与升级,只有指导创业教育的理念得到发展,才能走出当前创业教育面临的一些困境,使我国创业教育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关于创业教育的理念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技能型创业教育,另一种是素质型创业教育。当前我国创业教育的理念总体来看是技能型创业教育,这一指导理念本身存在一些盲目性和功利性,不利于我国创业教育长足发展。素质型创业教育是与技能型创业教育不同的一种教育,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企业家的精神与素质,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与素质。即为素质型创业教育,我们可以概括为是指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具有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意识为主要任务的一种综合素质教育。

那么,创业教育的理念应如何重新定位呢?技能型创业教育有哪些局限? 技能型的创业教育和素质型创业教育有什么不同呢?素质型创业教育要如何实现呢?这种教育方式能给我国的创业教育带来哪些变化?本研究主张的素质型大学生创业教育方式就是想理清这些问题,为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2 研究的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全球化脚步的加快,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由原来更多看中的专业对口转变为更加看中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价值观。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也需要高等院校也调整出适应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再一味地按照原来的模式埋头教学,而是需要和企业对视,时刻关注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创新和创业教育,多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又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这样既能缓解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速发展。所以,本研究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1 理论意义

创业需要综合素质,特别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和推广,也没有引起大学生们的重视和关注。本论文试图借鉴国外和我国已有研究在创业教育基本理论、素质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索,以期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进而拓宽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视野。

2.2 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面对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挑战以及高校学生就业和再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增大,如何切实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教育者的愿望和责任。研究我国素质型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还能使更多的大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素质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创业教育不仅是我国教育主动调整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所采取的措施,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趋近国际化和大众化背景下开展的综合性素质教育的具体操作和体现,素质型创业教育的研究,对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综合竞争力、全面推进国民综合素质、创建创新型国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3 结束语

所谓素质型创业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注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即是一种提升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本文从分析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教育现状出发,借鉴相关学科的已有研究成果和分析方法,希望能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谢志远,吕一军,邹良影.大学生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5] 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 胡解旺,欧清华.大学就业教育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7] 谢安邦等.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 彭行荣.创业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9] 罗天虎.创业学教程[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10] 张喜梅,吕雅文.大学生创业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现状

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2.89%,在西部地区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变生产和生活观念,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一基础环节抓起。而重庆市的涪陵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这直接影响着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本文结合我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实际,对我区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系统分析。

一、涪陵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基本情况

1.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基本情况。截至2010年12月31日,涪陵区农村总人口801 732,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数(16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485 297人,性别结构:男253 125人,女232 172人。年龄结构:30周岁以下217 474人,31~45周岁231 308人,46周岁以上36 515人。文化结构:初中以下388 875人,高中以上96 422人。与2009年同期相比,2010年全面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人数为12 611人。转移就业30.37万人,区内就业14.16万人。全区农民人口总创业人数为27 216人,创业实体户21 738户。

截至2010年12月31日,涪陵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为303748人,性别结构:男176 604人,女127 144人,男女比例为1.38∶1。年龄结构:30周岁以下11 045人,31~45周岁143 578人,46周岁以上49 719人。文化结构:初中以下230 335人,高中以上73 413人。产业分布:第一产业23 075人,第二产业159 773人,第三产业120 900人。地域分布:乡内从事第二、三产业40 672人,乡外县内97 845人,县外市内59 520人,市外国内102 592人,国外3 119人。组织方式:自发转移241 697人,有组织转移62 051人。

2.涪陵区促进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的主要举措。目前,涪陵区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有收费减免、税收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农民工创办企业有放宽准入条件、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优惠、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再就业重点企业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此外涪陵区为切实促进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补贴:(1)农民工创业园区建设补贴。对市、区建立的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区、基地、商贸一条街等农民工创业平台,按农民工创业实施方案所定标准,经验收合格的分别给予20万元、3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经费补贴,用于园区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招商引资和扶持相关企业发展。(2)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补贴。入驻经市或区劳务办认定的农民工创业园区、示范基地或商贸一条街的农民工创业企业,吸纳重庆籍农民工5人以上,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按销售收入核定),给予一次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补贴:按每吸纳一名农民工补贴100元计算,最高补贴不超过30 000元。农民工创业重点企业及潜力好的发展项目(由农民工创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定)场地补贴不局限于创业园区。2010年区内以劳动带动就业人数为41 258人,区财政对带动者都给予了及时相应的补助。(3)场地补贴。入驻经市或区劳务办认定的农民工创业园区、示范基地或商贸一条街的农民工创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取了营业证照并持续正常经营一年以上的,吸纳5名以上农民工稳定就业的,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按销售收入核定)以及未领取营业执照实际持续经营一年以上的种植、养殖业大户或实体,租赁厂房的按每平米1元享受一次一年度的租金补贴,流转土地的按每年每亩700元以内的50%享受一次性补贴(不足700元的按实际流转费用计算),租金及土地流转费用补贴最高不超出10 000元。农民工创业重点企业及潜力好的发展项目(由农民工创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定)场地补贴不局限于创业园区,每户补贴最高限额放宽到30 000元。(4)就业创业服务补贴。对完成年度新增创业人口、创办实体的乡镇街道,经区人力社保局组织考核验收合格的一次性给予每乡镇街道社保所5 000元~10 000元的工作经费补助。项目实施期间,每年给予区农民工创业指导咨询服务中心,农民工创业专家指导组活动经费5万元(包括:包户帮扶补贴、会议、资料印刷费等)。(5)品牌创建补贴。对成功创建市级品牌的企业,每个品牌一次性给予10 000元奖励;对成功创建国家级品牌的企业一次性给予20 000元的奖励。(6)农民工创业培训补贴。进入市、区两级农民工创业园区创办实体的农民工可免费参加创业培训;创办实体吸纳的农民工可免费参加各类政策性项目的技能培训。

概言之,目前涪陵区促进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的主要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创业服务机制。分别从开展创业指导咨询服务、建立两大创业信息库、搭建创业平台等角度全面建立了创业服务机制。二是建立创业培训机制。涪陵区大力推介宣传SYB创业培训、精心组织提升培训质量、加强培训后续跟踪服务等。三是建立创业帮促机制。从准入帮促、手续帮促、税收政策帮促、就业政策帮促、信息帮促机制。四是建立激励机制。从表彰先进、宣传典型、培育重点等方面建立健全了激励机制。

3.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分析。从我们收回的565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返乡创业投资环境的改善。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各级政府招商引资条件的优惠,外加外地投资风险和创业成本的增加,使相当一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也愿意选择返乡创业。这类因受家乡投资环境优化和创业扶持政策吸引而返乡创业的占36.8%。二是乡土观念和“根”文化的需要。大量农民工有故土情结和情系家乡的情感需要。大量创业人员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和荣誉去打拼、去贡献,主动捐资公益事业,并响应家乡政府的号召,在家乡投资办企业,带领乡亲们致富,并就近吸纳了当地农民工就业。从而使“衣锦还乡”变为“本地凤凰”,这类创业者占41.4%。这些农民工对自己家乡的资源情况、人事关系和投资环境比较熟悉。也掌握了家乡内外的市场信息,有助于其成功创业。一是农民工自身创业条件的具备。经过几年的外出务工。一般农民工每年都能挣到上万元甚至几万元收入,外加在外结交的朋友多,见的世面大,学到了一技之长,创业意识增强,回乡创业。这类创业者占21.8%。这些农民工通过“打工大学”接受到了先进的科技文化,有了发展现代产业的冲动和信念,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本的提升都是促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础。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类型

1.依托本地优势农业,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有的还成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我区返乡农民工兴办规模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约占全部返乡创业企业的25.1%。以涪陵区龙潭镇为例,2008年10月以来,凝聚大量心血,倾注巨大财力、物力打造了规模农业发展示范园。随着园区的发展,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得到转变,农民有了新的增收渠道。特别是龙潭镇的特色蔬菜种植业,已然成为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特色产业。截至2010年12月31日,龙潭镇新型农民扶贫示范园内园区面积发展至7 000余亩,业主62人,总投资4 285万元,发展了蔬菜3 800亩、优质西瓜1 000亩、水果400亩、草莓200亩、优质花卉苗木100亩。

2.依托本地优势大企业,引进或者兴办适宜本地发展的工业企业或大中企业的配套产业。例如涪陵区蔺市—义和片区统筹城乡发展集中示范点,示范点内现有美心、金科、桂楼等三个城市资源下乡试点项目,当地农民工依托这一优势产业带,大力发展副食品加工、旅游服务业等项目。这类企业约占全部返乡创业企业的25%。

3.兴办餐饮、副食销售、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返乡创业人员选择这类产业的较多,相对来讲比较容易经营,所需资金量也不大。我区返乡创业的企业从事服务业,约占全部返乡创业企业的51.9%。经过努力发展,有的企业已成为该行业的标杆。如我区田小洪经办的餐饮服务企业“五谷杂粮”现已成功开设五家分店,最近即将在主城江北区开张一家分店。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特点

1. SYB创业培训,突出实用、实效、实绩。2010年,涪陵区共举办SYB创业培训12期,月平均一期,参训学员达558人,为提升培训质量,每一期培训都严格按照国家SYB项目办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聘请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强的专业培训师授课,安排了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等方面的专家和成功创业者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培训,让大多数参加培训的返乡农民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各种创

业方式和类型。截至2010年底,涪陵区通过“就业再就业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惠农工程”、“移民培训”等项目共培训农民工19 635人次,通过培训实现转移就业达0.97万人。同时围绕以培训打造品牌,以品牌带动转移的工作思路,培育了“涪陵焊工”、“涪陵建工”、“涪陵船工”、“榨菜技工”等劳务品牌,全年累计培训输出“涪陵焊工”1.2万余人、“涪陵建工”1.7万余人、“涪陵船工”0.4万人、“榨菜技工”0.9万余人。

2.返乡创业者以中年男性为主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从年龄分析、返乡创业者中30~45岁占整个返乡创业农民工的75%,从性别分析,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者中67.9%为男性。经过外出打工的锻炼后,几乎所有的返乡创业者都掌握了1~2门专业技能,还有的积累了丰富的财会知识和企业管理经验。创业者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他们在打工中不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返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返乡创业者大多从事非农产业,企业形式以个体和私营为主,企业规模较小。从产业构成看,农民工返乡后在很多领域进行创业,如,特色种植养殖业、加工业、小型工矿业、餐饮服务业、运输业、农村旅游业等。从我们发放的565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从总体上看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在第一、二、三产业的总体分析情况如下:第一产业占25.1%,第二产业占23%,第三产业占51.9%,虽然创业者大多从事非农产业,但根据调查发现,98.5%的创业者所在家庭还有承包耕地,他们和农业之间的天然联系仍然存在。

根据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的经营形式是个体经营,所占比例为68%,其次是私营企业,所占比例为20.2%,股份制为6.5%,另外有4.6%的承包、租赁经营,主要属于商品农业开发。从企业规模看,以中小企业(包括微型企业)为主。企业初次投资规模在5万元以下的占近七成。年产值在10万元以下的约占五成。从规模上说,可把企业分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就业谋生型的企业,第二类是成长谋利型的企业,第三类是能达到沿海先进企业水平的现代企业。

4.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和居住地主要集中在农村或离农村较近的(集)镇。返乡创业者选择在农村居住占总调查人数的46%,其中54%的创业者则集中在(集)镇。选择在农村居住的创业者占总调查人数的51.1%,在(集)镇居住的创业者占总调查人数的48.9%。这说明大部在乡农民工所选择的创业和居住地点是离家较近的村庄或(集)镇。据调查,我区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者中已获得城镇户口的占13.5%,在未取得城镇户口的人中,约1/3还处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部分返乡创业者虽然回到城镇创业,但仍然没有实现其举家迁移,也没有取得城镇居民身份。

5.近年出现了一些新的创业方式和创业力量。一是一部分年轻农民开始成为农村经纪人或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二是一部分农民工开始竞选担任村干部,改变落后的村面貌,创业开始出现政治化倾向。三是一些在城市难以就业或者想回农村发展的农家大学生开始回村创业,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生创业力量。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作用

据统计,在我区每年返乡农民工大军中,希望返乡自主创业的人占了不小比例。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助于培育特色新型农民、缓解地方就业压力、保证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长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1.返乡创业是推动涪陵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机制。总结涪陵区自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发展经验教训,我们发现,涪陵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在过去,涪陵的城镇化战略主要是靠“农民离农、农业离村”来实现的,即“增大分母,减少分子”。靠农民工在城市经济当中的收入确实能够增加部分农民的收入,但是不能够增加所有农民的收入,涪陵区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双百”目标,到2020年,城市人口要达到100万左右,城区面积要达到100平方公理,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实现从“强国”到“富民”的转变,而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的“返乡经济”,正是把优势资源由城市引向农村、由经济发达地区引向不发达地区,这样的要素流动机制把城乡、发达地区与涪陵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形成由沿海发达地区带动涪陵区农村发展的格局,使得我区的城乡真正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这样形成的城镇化道路才是内生的本源的可行之路。

2.返乡创业是促进涪陵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本质上讲实现了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模式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模式转变。从农民工本身分析,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经过多年外出打工的,全面锻炼提高了自身的技能,大部分打工农民实现了知识化和技能化,同时,返乡创业的农民在回乡的同时,还会将在发达地区的企业、城市、单位中看到、学到的先进生产方法、先进生产工艺、甚至是先进生产设备带回到自己的家乡,比如涪陵区龙潭蔬菜种植就是由个别农民工在广东一带的蔬菜种植基地打工经验积累后返乡自己当业主带动整个园区建设的典型。

篇9

【关键词】普惠金融 小额信贷 农民创业

一、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和政府关心的问题,国家政府一直在探索新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城乡贫富差距大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创业可以带动农民就业,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普惠金融体系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我国的重视并得以发展。但普惠金融的不完善性仍会限制对农民创业发展,只有实现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更加推动农民创业,从而更好更快的发展农民经济。

二、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出台普惠金融发展支持政策

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各类财政支持政策,通过运用小额贷款,区别再贴现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金融货币政策,鼓励和引导大中小银行,贷款公司,农信社等金融服务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这些政策措施都是由政府出面,在市场机制存在不足的情况下,试图建立完善的扶持政策体系来帮助解决普惠金融“高成本、高风险”的问题补了市场机制的不足。

(二)全面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1.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21.03万个,自助设备总数达到62.69万台。县域银行业物理网点11万个,24个省实现了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并已覆盖全国近三分之二的行政村。证券机构服务网点基本覆盖地级市。县区保险分支机构增至6.7万家,农村保险服务网点增至2.2万个,覆盖全部县域和大部分乡镇。

2.新型金融机构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贷款余额3632亿元;农村资金互助社49家,贷款公司14家。小额贷款公司7839家,贷款余额8191亿元。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组建113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包括1071家村镇银行、14家贷款公司和4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地处中西部地区的占比达62%,各项贷款余额中农户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合计占比90%。截至2014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127家,贷款余额8444亿元。

三、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农村金融环境相对较差,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农民资信情况不佳,经济发展相比城市地区较为缓慢。在市场的竞争机制下,各类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经济效益,势必减小对农村地区的贷款投放量,农村地区金融水平只会进一步萎缩,而这部分减少的信贷资金将会自发的流向城市和东南发达地区,这导致城乡贫富差距和金融服务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后果。

第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作为自身实力比较雄厚的服务农村金融的排头兵,农业银行在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到强有力的功效;另外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较少,金融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力不强。此外,内部风险控制能力差,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法等问题仍然很突出。

第三,出现农户“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局面。由于存在贷款门槛的问题,贷款手续相对繁琐,很多农民除了自身的宅基地和可供使用的田地之外没有更多可供担保的资产,这使得其难以从金融机构得到资金支持。其次面向农民贷款的金融机构数量不多,涉农贷款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风险相对较高。另外,由于农村客户信用意识淡薄,缺乏资金时不愿向金融机构贷款,金融机构较难获取农民的资信情况,对贷款的风险水平比较难把控,甚至会出现扭曲逃避金融机构债务的现象,因此金融机构无论是出于自身工作的可操作难还是贷款的风险大的原因,就更不愿意贷款给贫困农户。

四、农民创业现状

团队采取问卷访谈,对江苏淮安,连云港地区农民创业者实地调研,调查的对象具有典型性,年龄18~65岁,获得有效问卷307份,其中淮安地区有效问卷份145份,连云港地区有效问卷162份。调查发现,改善生活、发家致富是农民创业者选择创业的主要原因,成为创业的直接动机。其次是追求独立的想法,追求独立、发挥自身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再次是成就动机,振兴本地经济、带动周围乡邻致富。农民创业不仅给家庭和个体带来收益,同时也带来一些正的外部性效应,如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振兴本地经济发展、带动周围乡邻共同致富等。

(一)农民创业特点

1.以男性居多,规模大多不大,大多是风险规避者。农民创业者男性占样本总数67%,女性占33%。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43.6%,初中学历的占47.1%,小学文化程度仅占9.3%。现有资产在10万以上的占41.6%。选择低风险低收入的类型的占91.5%。

2.创业带有明显的兼业特征。农民专业化创业的比例不足30%,大部分农民创业者有或多或少的农业兼业行为。主要原因是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创业者抵御风险能力低,创业者都将土地作为最后的保障。因此,对于离开土地进行创业的农民创业者来说,并没有彻底割断同土地的“脐带”关系,仍不肯“放手”手中的土地农业。

3.创业资金来源及困难。创业者通过其它途径很难获得所需的资金,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创业发展和创业者提高创业绩效的重要障碍。农民创业者的启动资金主要源,“个人与家庭积蓄”排在第一位,其次是“民间借贷”,再次是“银行贷款”,最后才是“政府项目扶持资金”。除资金外,“创业中您最缺乏的是什么”时,创业者的选择依次是“技术”、“政府支持”、“市场和经营管理能力”。

(二)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农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受传统思想影响大。多数创业是为了养家糊口,并且仍然缺乏创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经验和胆识。选择的都是风险及回报较低的行业。随着创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创业者的厌恶风险的特征越发明显,往往都选择“点到为止”,满足于目前的创业现状。

2.缺乏创业资金。创业过程中最缺乏的就是资金,而在创业资金的来源中,个人和家庭积蓄是最主要的来源,向亲戚朋友借款占居第二位,而向银行贷款和争取政府的项目投资难度较大。政府和银行不给予较大的支持,信贷门槛高,资金问题不能解决,农民创业者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实施创业规划和施展创业才能。

3.缺乏创业环境。创业环境作为外部因素影响着创业的成败。创业环境优势主要集中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25.9%),发达便捷的交通资源(20.9%),而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足服务效率低下(16.6%),市场竞争激烈、秩序混乱(35.4%),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13.4%)是创业者集中认为不好的地方。调查改善本地创业环境时,创业者们提出首先要提高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水平,其次是改善政府部门服务水平,再次是规范本地的市场竞争环境,进行有限监管,最后是完善公共基础实施建设和营造创业文化环境。

4.个人能力不足。农村地区由于学历普遍较低,所接受的知识信息不足,导致创业农民自身存在局限性。无论是管理能力,风险意识,战略眼光都有所欠缺。从而导致其创业规模无法进一步扩大。

五、从普惠金融角度谈促进农民创业

第一,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依据,进一步完善法律和制度设计,提供良好稳定的的普惠金融运行环境。

第二,普及普惠农村金融教育,提高居民对普惠制金融的认识,使其自觉运用小额信贷工具脱贫致富。可以举办各类金融知识普及活动,送金融知识下乡,不断丰富社会农民对金融的了解和对金融机构的了解,消除农民想不到找银行贷款或者不敢不愿意找银行求助现象。通过知识普及,进一步完善农民的信用意识,自觉维护自身信用水平,降低贷款违约率和损失率。

第三,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正规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业务。作为主力军,我国大型和区域性商业银行应积极响应政策。利用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进行业务结构,设立专门面向农村的小额信贷部门,开辟对城乡居民和农村小企业的信贷窗口,提高贷款覆盖面;进一步推进农信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深化农信社小额信贷试点工作,把符合条件的农信社办成专门从事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乡村银行”;邮政储蓄赢;利用其网点多,在农村地区工作开展深入的特点,进一步扩大邮政储蓄小额信贷规模,努力成为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第二方阵。

第四,结合目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在农村地区的普及,重视发挥互联网金融助推普惠金融的作用,发挥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能力,让金融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向需要它的农民手中。

六、总结

普惠金融理念作为和谐金融的一种体现,是对现有金融理念的继承和扬弃。在今后一个时期为农村及农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大力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必将是今后的一个方向。为此政府金融机构等要多方助力从组织体政策支持产品创新宣传普及等方面大力发展小额信贷推广普惠金融服务,努力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这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相信充分发挥普惠金融体系的作用,为农民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必然能促进农村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吕萍.1156家小额贷款公司可变身村镇银行[N].北京商报,2009-06-19.

[2]王华峰.普惠制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制度建设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0).

[3]中国农村金融学会.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三十年[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4]杨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的研究[J].征信,2015.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行业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173-02

1 大学生创业行业选择的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全员创业活动指数为10%-35%,即每100位年龄在18-6岁的成年人中约有12人参与创业活动。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异常高涨,但是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活动指数不到3%,大学生的创业失败率却高达70%,据有关数据显示是由于创业行业选择的不佳和模式的不合理导致了其创业的失败。

依据我们暑假在创业园和创业街的调查发现,由于大学生创业时资金,经验等方面的缺失或不足,所以大学生在创业时选择的行业有聚集的现象。在此为了便于数据统计与分析说明问题,我们按照三大产业的分类标准,将我们所调研的行业分为服务业与制造业这两大块,同时依照其出现的时间及形式,又将服务业化为较传统服务业与较现代服务业;而将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行业称为“三新产业”,视为与现代服务业及现代制造业相联系的另一类经济形式。其中传统服务业包括餐饮、运输、销售等行业,较现代服务业包括咨询培训业、旅游业、艺术工艺品业、娱乐业等;“三新行业”囊括新能源、新技术行业、通讯技术行业、软件行业、电子技术行业等等。其大概的比例分配为:较传统服务业占19.5%;较现代服务业24.3%;“三新”行业46.4%;较传统制造业9.8%。

2 大学生创业时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通过我们对大学生企业的走访调查和相关问卷的数据分析,我们对影响大学生行业选择的因素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从理论上说,制约大学生行业选择的因素主要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具体为利润率,风险性与创新性,竞争的激烈程度,政府对与该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等。内在因素则是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包括他们所学的专业特色,自身的兴趣爱好,自身的特长,资金的多少等等。

2.1 行业发展的前景

我们的调查问卷分析反映出30%的大学生在选择行业时会考虑该行业的发展潜力。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在创业时都会选择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进行创业,我们通过数据统计发现:选择创业行业的时候不能只注重行业的现在的发展情况,而且要根据该行业现在的发展势头、政府的相应政策、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速度、该行业自身的特色和经营模式等一系列外在因素综合考虑该行业在未来的世界发展浪潮中所占据的位置,换句话说,就是要关注一下行业的发展前景。以武大科技园威泰克斯公司为例。该公司的夏董事长可以说对于他所从事的行业有了很好的认识。当谈到他的公司的行业选择时,他指出,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可以从那些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寻找突破口。要善于分析你将要投资的城市的经济特色和居民消费特色,同时学会观察沿海地区的发达并且发展成熟的行业,从内地市场挖掘发展该行业的潜力,并且要善于借鉴沿海发展该行业的经验和管理运营模式。

2.2 行业利润率

统计我们的调查问卷中,16.7%受访者的选择了利润率作为他们选择该行业的主要原因。我们调查的企业所选择的行业的利润率还是比较高的,其中33.3%的调查企业的盈利是比较高的,76.7%的调查对象的盈利是一般。

一般的创业大学生在行业选择的初期都会把绝大多数的注意力放在备选行业的利润率上。诚然,追求利润本身就是大学生创业者的初衷所在,但是一些高利润行业,如通信类和生物制药类,进入该行业的门槛过高,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的要求,对于经营的场地和启动资金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这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对于利润率要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认识,不再是盲目地把利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行业优劣的标准。简言之,利润率在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2.3 资金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受访的20%的大学生都表示了资金是他们目前创业活动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也是制约他们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一些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和发展潜力的项目就是因为资金的匮乏,缺少相应的投资而搁浅。

2.4 竞争程度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6.7%的创业者会注重所选行业的竞争程度。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现在有很少的创业者会抓住行业的空白进行创业,他们所选的行业还是比较传统的,因而行业的竞争度比较高,我们调查的企业中14.3%的是竞争非常激烈;71.4%的竞争是较激烈;9.5%的竞争是一般;4.8%的企业选择的是市场的空白区,如创意产业,它们的竞争是不怎么激烈的。

竞争的大小还会决定企业未来在行业的发展水平,我们发现在调查中大多数的企业会根据自己的资金状况来选择相应的行业,从而使自己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处于行业的较高的水平,获得高额利润,但是由于创业者选择的行业时传统行业早已竞争激烈,所以各个企业的发展水平差距不是很大,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只有27.4%的企业处于行业发展的较高水平;52.3%的企业还是处于行业发展的一般水平;而其还有20.3%的企业处于行业发展的较低水平。

2.5 兴趣和爱好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不竭动力的源泉。依照我们的调查发现10%的大学生在创业时会考虑到自己的兴趣,想通过创业的方式让自己的爱好转变成现实中的一种职业。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甄善美甲店”的老板之前在深圳做销售业务,但是对于美甲很感兴趣,不过为了改变自己现状,想体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她选择了美甲这行业,虽然也是刚上手不久,但她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把她的店做大强。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创业者是基于自身的兴趣来选择创业行业的,所以对顾客的心理和需求有着很好地把握,在顾客服务方面有着优势,能够将心比心,凭借细致人微的服务赢得顾客的认同,从而为企业攒下人脉。

2.6 自身的特色

很多大学生在创业的时候希望能够结合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知识和技能水平高,是大学生创业群体最显著的特征。知识和技能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是巨大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生产要素;缺乏知识和技能,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和生存空间。大学生经历了系统的高等教育,积累了诸如语言表达、写作、管理等技能,以及大量的金融、会计、营销等专业知识,是社会中的精英部分。这为大学生创业搭建了更高、更宽阔的平台。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在选择创业行业的时候很少考虑到自身专业的特色,他们认为在受到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很难全面地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只能等以后条件成熟了再进行选择。

总之,大学生选择行业时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各个因素对创业者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30%的企业认为成长空间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20%的企业认为自我实力是制约他们选择行业的因素;16.7%的企业更注重的是行业未来的利润空间。

3 大学生成功率的影响因素

3.1 武汉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现状

2009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610万,再创新高,而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更是让形势逐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那么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到底如何呢?

据不完全统计数字显示,一般创业企业的失败率在七成,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则只有2%―3%。而另据教育部在2004年的一项报告表明,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中有17%的能实现赢利,在5年内还能继续存活下去的学生创业企业又仅占其三成左右。

据武汉市人事局统计,2007年武汉地区有93393名本科毕业生,当年就业人数69223人,就业率为74.12%;考研人数14345人,考研率15.37%;创业人数638人,创业率为0.68%,其中大学生被动型创业者居多。2007年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仅为0.68%。“创业”被许多大学生认为是找不到工作或没有更好出路的学生才去干的事,是工作不理想的情况下才有的无奈之举。针对大学生出于就业压力而被迫进行的创业活动,我们称之为被动型创业,而此类创业者占大学生创业人数的7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一般初次创业企业的失败率在70%以上,而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却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

3.2 影响创业成功率的因素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很低,有关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低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我们总结到的几点。

3.2.1 国家的创业环境因素

国家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出台的《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带来重大利好,但是由于各地没有出台具体实施的方案,对于学生创业的支持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政府的确在帮助大学生创业方面给出了一些扶持政策,但是很多政策难以操作,有些在执行过程中变了样,创业的大学生们很难得到真正的扶持。仅办卫生许可证以及工商、税务等方面的手续,就要花三、四个月时间,实在令人膛目结舌。

3.2.2 高校创业教育的缺失

国外的创业教育从小学开始,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由于国内创业教育的跳跃性和间断性,使大学生对创业知识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和应用,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结构、创业个性心里品质,也限制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和技能的提高。使得大多数的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毫无头绪。

3.2.3 大学生内在因素

①是资金不足,社会阅历和管理经验的缺乏;②是个性的、有价值的信息的缺乏;③是创业意愿高,但是行动力差;④创业优势劣势明显,难以应对已存在的企业的威胁。其中“缺资金、缺项目、缺经验”是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最主要障碍。资金不足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调查显示,有73.47%的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自主创业资金不足10万元;61.63%的大学生认为“缺乏启动资金”是创业的最大障碍。除资金因素外,对项目选择不准、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缺乏等也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难题。“重庆大学生创业基地”负责人雷程亮分析,大学生普遍缺少社会阅历和经验,往往找不准项目,对公司不具备完整的管理体系,同时对市场的分析、判断、处理等方面的能力还很欠缺,不少人连开办公司的基本流程都不知道。

3.2.4 行业选择方面

目前大学生创业者大多从事技术含量和门槛都较低的服务行业。虽然开始比较容易,但最后无疾而终者居多。目前中国大学教育中,素质教育还相对薄弱,因此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创业的“武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许多同学只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赚大钱”的念头,就匆匆投身于某个行业中,对形势估计不充分甚至是盲目行动,因此往往事倍功半或者一无所获。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服务功能定位社会效益

[作者简介]许宁(1979-),女,河北承德人,河北大学工会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培培(1980-),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文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河北保定071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计划研究项目“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保障创新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YGH201101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46-02

随着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张以及近来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大学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用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教育推动大学生创业不仅是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立,创业师资队伍初具规模,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教育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历史传统和现行教育体制等原因,在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和服务保障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相对于创业教育而言,创业教育服务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高等教育的视角下,创业教育服务可以界定为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它是针对接受创业教育之后有了一定基础的创业构思或者有了初步创业行动的大学生进行的包括政策法律、工商税务、生产营销、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等内容在内的支持和帮助活动。高等院校是开展创业教育服务的重要力量,政府机构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则是创业教育服务重要的参与者。高校、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力量应当围绕知识传授、技能培训、资金支持、法律维权等众多方面建立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和制度,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社会支撑体系。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开展的现状分析

1.高校缺乏具备一定创业实践经验、能够开展创业实践指导的师资力量。教师作为教学任务的直接承担者,其水平和素质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状况,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工作的前提就是师资队伍建设。高校现有的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多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分管就业的教师为主,辅之以从事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领域的课堂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专业课教师,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创业教育和和系统培训,几乎很少有从事创业的社会经历,缺乏指导创业的实践经验。而创业教育主要强调的就是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经历,现有的师资队伍对学生的服务和指导更多的是停留在形势政策分析、技巧介绍和心理辅导等方面,这种以理论阐述和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创业过程中多样性和实战性的需求。

2.创业教育服务保障工作需要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且数额存在较大的缺口。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基本建设上的大量投入,经费不足成为限制其未来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创业教育服务需要对教师进行创业实践的培训,需要从社会上邀请具备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进行创业指导,需要培育创业孵化器和向大学生提供相当数额的创业启动资金,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从资金的来源途径来看,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能够获得风险投资基金,而在国内除了教育部确定的部分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能够获得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外,大部分院校只能依靠自筹的方式,显然无力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工作,而天使基金、校友捐助公益基金等这些国外主要的创业教育资金来源形式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发挥的作用实在有限。资金困境使得对外的沟通交流受到了严重制约,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创业实践缺乏物质基础,限制了教育服务工作的持续展开,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无法建立创业教育服务和保障的长效机制。

3.政府相关部门在创业教育服务中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参与方式相对单一。近年来,政府在创业教育服务中的角色主要定位在宏观政策的制定者,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省市的教育部门和劳动就业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部和团中央还设置了创业教育的专项经费,但由于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政策的制定缺乏理论上的系统思考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有限的经费投入无法形成创业投资产出的良性循环,造成创业政策的扶植力度不够、效果有限。在微观层面,政府相关部门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推动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开展,对引导社会力量介入创业教育的力度不够,无法有效促进高校形成创业教育与中小企业育成的综合工作机制。

4.外部缺乏成熟和完善的社会支持和服务环境,服务和保障工作对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力量的借助有限。从国内的普遍情况来看,以企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和高校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高校在整个创业教育服务工作中对企业力量的借助有限,特别是在教师创业实践培训和小企业育成、孵化等最需要社会力量介入的环节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难以完成创业教育及其服务保障的所有环节。相对于国外的风险投资商在创业项目形成之初即开始介入,国内的风险投资商对学生创业的关注程度明显不够,很多企业都是在创业计划大赛结束后才开始挑选项目,而由于创业计划大赛的获奖项目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实际操作效果不佳的问题,导致能吸引企业投资的创业计划项目数量偏少,创业成功率很低,风险投资往往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因此,企业的参与热情普遍不高,而国内通行的企业制度也难以保障学生从中获得足够的创业空间和技术支持。

5.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一些不足,高校、政府、社会力量在创业教育服务中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几个企业家,创办几家企业,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通过传授创业技能和相关知识学会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在当前社会,大多数高校把创业教育作为一项提高就业率的就业举措,尚未将其纳入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当中,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后续工作缺乏必要的服务方式和保障途径。高校、政府和社会力量间缺乏联系和互动,整个社会没有形成集培育、指导、孵化和服务于一体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保障体系,对创业成功与否缺乏远见,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社会舆论环境还不存在。

二、完善我国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想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创业实务操作能力。创业教育不同与其他的课程教育,对教学的实践性要求更高,特别是在创业实务和企业运行操作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业指导教师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产生创业意愿、开始进入到创业的实践环节时,为他们提供企业运行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知识,传授涉及企业管理、营销策划、企业文化构建等实际操作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和创业实践经验。一方面,高校应当勇敢地走出去,选派相关领域的教师到企业生产或销售一线进行实际锻炼,青年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创业项目中来,在实战中积累创业经验;另一方面,高校在发掘、培养本校创业教师的同时应加大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和聘任具备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家、创业者和技术专家参与到创业教育服务当中,将他们源于实践的丰富的企业管理实务经验纳入规范化教学体系当中,满足创业教育对管理类、营销类、法律类等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打造一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丰富创业经验的专兼职创业教育服务教师队伍。

2.拓宽融资渠道,打造科学高效的创业实践融资体系。创业教育的资金来源不仅需要国家的专项拨款和高校的自我筹措,更需要风险投资和社会资本的介入。民间资本的充分参与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大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资本天生的逐利性能够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到真正具备创业价值、具有高回报的有潜力创业项目中去。一方面,可借鉴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由政府出面设立主要面向大学生的“创业专项资金”。同时,针对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制定促进政策,降低大学生创业融资的准入门槛,采取更加灵活的担保方式提供无息或低息的中小额贷款。另一方面,应当允许民间资本设立金融机构,促使民间资本积极介入创业投资领域,积极开拓天使基金、校友捐助、社会公益基金等多种融资渠道,提高中小企业创业的外源性融资水平,优化创业投资结构,通过企业上市或股权转让等方式建立健全风险资本的退出渠道,完善创业融资资本市场体系,真正建立起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成熟的投资、融资体系。

3.对高校和政府在创业教育服务中承担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在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中应当明确高校的主导地位,利用其熟悉学生自身特点、了解学生创业意愿的先天优势充分发挥主要作用。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强自身组织和制度建设,将创业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的综合教学体系中,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探索不同领域的学科交叉和知识交流,满足创业学生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知识技能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借助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创业教育服务领域,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我所用。把政府在创新教育服务保障中的角色定位于宏观层面的引导者和微观层面的服务者。在宏观层面,要强化政府在宣传导向和政策法规制定方面的职责,建立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帮扶机制,制定税费优惠和资金贷款的优惠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微观层面政府应充分发挥联系纽带作用,在高校和以企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间建立联系,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教育的服务保障领域,推动校园创业教育科技园区即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在师资、经费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4.优化社会环境,建立创业服务网络,带动形成一体化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在大学生群体当中要树立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发展理念,重视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获得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素质,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并加以正面引导,引导更多的有志青年参与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去,带动形成系统科学的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在社会中要大力宣传大学生创业的积极作用,摒弃以成败论英雄的传统观念,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调节等手段降低创业成本,减轻创业失败带来的经济损失,带动整个社会形成对创业关注支持、对创业失败宽容谅解的舆论氛围。利用政府的桥梁作用引导企业等社会资源加大对创业教育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和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政府劳动就业相关部门和高校创业教育机构的工作效率,面向在校创业大学生和毕业一定年限的创业青年提供简洁、高效的创业服务,建设形成创业教育服务保障的综合网络。

[参考文献]

[1]曹胜利,雷家.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2]于连涛,刘伟.创新与创业教育[M].北京:中国海洋出版社,2004.

篇12

关键词:市场营销;学生;创业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应届毕业生面对的不仅是本届毕业生的竞争压力,还有上届乃至上上届未就业前辈的竞争压力,除非你足够优秀,否则很难在社会上站稳脚。因此,创业成为很多毕业大学生的不二选择。但是如今,创业这条路并不好走,需要创业者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多的经验,以及不泯的信心。市场营销专业是个很适合创业的专业,由于该专业的特点,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创业这条道路。

一、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现状与问题

1.营销专业学生缺乏创业课程的学习

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主要是经管类专业都要学习的基本课程,包括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会计学、经济学、市场调查等学科。虽然课程的专业程度很高,但是知识范围太狭窄,阻碍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教学课本的内容过于死板,不利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与创业有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少之又少,学生接触到的创业信息过于局面,因此,大学生普遍会形成一种创业难,无从下手的想法。

2.营销专业学生缺乏营销创业实践

实践是对事物认知的重要来源。同样的,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够对事物有更好的把握。创业就是这样。创业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创业实践更是重中之重。很多的教师只是过分的看重学生最后的绩点,也就是对理论知识的把握,而忽视了对实践的教育。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理论知识,而不知如何运用,那他所掌握的知识也就毫无用武之地。创业实践是各大高校普遍忽视的地方。

3.很多教师拥有高学历但缺乏创业经验

现阶段很多教授创业课程的教师没有创业经验,实践能力仍十分缺乏,导致了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指导创业竞赛的教师或辅导员,没有任何创业竞赛或实质的创业经历,指导学生创业作品不知从何入手,严重影响创业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就业”,注重培养学生顺利就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忽视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4.营销专业就业方向往往与培养方向不一致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形式和行业选择面较广,创业人数多于其他专业,但因为创业时并不拥有技术或发明专利,很难形成固定的创业基地或创业园,更难找到具体的项目资金支持。它不像会计专业,财务专业的就业方向很固定,营销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行业与培养方案有所出入,因此,在对比之下,市场营销专业更需要了解创业方面的知识。

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问题分析

1.营销专业学生对在校课程不够重视

在如今的社会上,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度普遍低于以前社会的大学生。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学习课程不重视,玩心重。据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课存在逃课、课上睡觉等现象。通过调查,学生开始重视专业课与创业教育的课程大多在大四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大多数人面临着就业的问题,也开始考虑今后的生活。

2.营销专业学生对专业实习不够重视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普遍有一种思想就是学会课本上的知识就够了,考试考高分就行了。但是在大学里和社会上并不是这个标准。学以致用才是硬道理。大学之所以会安排实习这一环节,就是为了让大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发挥作用。很多大学生认为实习累、实习难,而想尽办法不去参加实习,想要直接进入工作岗位。

3.营销专业教师与先进教学模式脱节

有些营销专业教师还未接受新的教育模式,教学大多以课本为主,限制了教师的教育思维,同时缺少了课堂的活跃氛围。高校教师没有意识到创业是一门科学,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学生要培养从创业意识到创业能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创业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兴趣的指引。

4.营销专业学生未能意识到专业特点

前文说到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那么固定,而是很灵活的。很多人认为市场营销专业就是推销东西的,其实不然。市场营销专业接触到市场方面的东西很多,抓住瞬息万变的市场,创业就成功一半。显然,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还未意识到这个专业特点。

三、提高营销专业学生创业的对策建议

1.完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市场营销专业除了应该开设经管类课程,还应该增设创业培养等课程,注重营销专业核心课程的讲解,如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市场预测、市场营销策划等课程。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创业类的选修课程,这样就扩大了大学生对创业的知识面了解。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除此之外,还要增加市场营销的课程设计,让学生们有一个充分认识创业的过程。

2.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专业创业实践

大学生应该在学习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到企业去进行实习。像市场营销这类经管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到相应的企事业单位去实习,将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学校应该和校外的事业单位联系起来,形成供学生实习的基地,可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积累更多的经验。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创业指导水平

教师和学生一样,也需要对其进行创业知识的教育。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与创业技能,通过专业知识培训或者实践活动,加强教师对社会发展动态的了解,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

4.创设良好的营销专业的创业环境

良好的创业环境包括国家对创业的政策支持,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进行讲解,鼓励学生创业,并对大学生创业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创业的美好前景。

四、结束语

总之,鼓励创业是一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有力举措。市场营销专业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指导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是一项明智的决定。通过完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专业创业实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创业指导水平、创设良好的营销专业的创业环境等举措可以有效地帮助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创业。

[参考文献]

[1]罗月云,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J].科教导刊2015(04).

篇1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问题 ;解决途径

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自身成长都非常重要,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但大学生作为创业大军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创业成果并不十分乐观。因此,探索如何解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问题以及提高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大学生创业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如下:

第一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观念不成熟,想法过于简单,盲目创业;大部分创业学生所从事的行业与自己的专业无关,其专业知识不扎实,科技含量低;创业资金紧缺,大多数好的创业项目都被埋没;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对相关优惠政策及法律条文不清楚。

第二是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指导有待加强:现行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教育引导不够,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相对缺乏,其理论研究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由于创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和相应教材,对学生创业方面的指导也不够。

第三是政府方面的扶持力度不够:政府虽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政策,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有些政策操作性不强不能落实到实处,导致高校毕业生缺乏先期创业所必需的资金以及财税、服务、场地、舆论支持和新闻宣传等各方面的支持,不能很好的为大学生创业服务。

第四是社会提供给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和条件不是很理想:传统的家庭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大众媒体没有发挥其在社会中的舆论导向作用;当地街道、社区没有因地制宜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机会;社会人士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还微乎其微。

面对以上的诸多问题的产生,大体可以从以下四个大方面进行解决:

一、从大学生视角出发

(一)要学好专业知识,加强创业知识学习的能力

在大学期间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在以后的创业道路上的基石。所以,大学生应该珍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侧重地对所学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在课余时间也应该积极扩展一些课外知识,例如了解国家的最新经济产业动态,政府出台的一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等。大学生要提前不断地积累,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接受商业知识培训,强化管理能力。

(二)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方式补充创业缺乏的经验

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和提升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相关的创业活动及创业培训,使创业教育的理念以及创业成功者的经验深入内心,同时多调研、多搜集相关行业的信息加以总结,整合必要的创业资源,以补充缺乏的商业经验。大学生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到社会上进行实习,增加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也可以为自己以后的创业提供一些实际经验的参考。

二、从高校的视角出发

(一)高校应创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模式

高校要敢于打破传统育人理念,确立人才培养新思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的综合人才。要转变其教育观念,大力进行教学改革,突出创业实践。高校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使专业与市场比较好的融合,要加强创业指导相关课程建设,并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去,结合大学生实际、丰富教学资源、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并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二)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培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大学生只有拥有创业意识,他才会了解创业、关注创业,并试图自己实现创业。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 拓展大学生的就业之路,这不仅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而且有利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创业和做学问是一样的, 都是非常严谨的事情, 只有先树立一个实事求是的创业心态,才有减少失败的可能性。高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一个切合实际的创业心态,培养他们坚忍不拔,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以积极向上、沉着冷静的心态面对创业。

(三)优化创业指导和服务,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搭建平台

目前,有些学校已经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投入使用,为大学生提供免费创业场所,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高校要不断完善孵化基地的建设,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更完善的创业平台,帮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因此,高校要积极为大学生搭建平台,主要通过扶持大学生的各种创业团体、举办各种创业活动和比赛、组织创业模拟培训、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等,给他们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

三、从政府的视角出发

(一)呼吁政府出台扶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

政府应推出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为大学生创业排除一切政策障碍。例如一些资金、工商、税收、许可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之前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可操作性不强, 有些还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尤其是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问题。所以要不断深化政策配套支持,并确保贯彻落实,且加强各项扶持政策执行的监管力度,确保各项政策能够落到实处。国家教育部门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改变当前的大学生培育模式,督促各高校实施专业学习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让大学生在学习中操作实践,在操作实践中学习。

(二)完善融资渠道和进一步解决场地问题,为其搭建创业平台

政府应完善新企业信贷政策和大学生创业基金政策。加强资金审批和资金去向的监管,确保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尽快完善、成熟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构建起一个涵盖政府金融支持、大学创业的种子基金扶持、民间风险资本积极参与的大学生创业金融支持体系。 政府还应该通过相应的资金补贴和其他帮助,鼓励大学生创业企业入驻创业园。放宽其经营场所限制,允许大学生租用、使用高校范围内的相应场地作为经营场所进行注册登记;在创业园区内可以考虑3年免费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办公场地等。

(三)政府应大力倡导大学生创业,为其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政府需改善整个社会的创业环境,解放思想,在全社会倡导创业精神,大力加强对创业人物及其创业事迹的宣传,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营造创业氛围,倡导创业精神,激励大学生在创业中就业,在就业中创业。为大学生健全创业服务机制,提供相关的创业信息和创业指导。同时,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培训。这些都需要政府部门起牵头带动作用,使社会各行各业都参与进来,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四、从社会的视角出发

相对于欧美国家比较成熟的市场环境, 中国社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还不完善,创业者肩上的负担很重。我国社会的大环境让大学生创业感到困难重重,为此,希望全社会都能够关心和帮助大学生创业,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及有利于的创业氛围。可以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改善:

(一)家庭要更新文化观念,鼓励创业行为。

事实上,基于国情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和父母的价值观会对大学生的创业选择产生影响:如果父母鼓励孩子不要担心失败、大胆尝试、勇于探索,那么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就会持更积极、乐观的态度;如果父母担心孩子吃苦受累,希望他们找一个安稳的工作,一步一步发展,那么,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就会表现的更为谨慎。所以,要形成大学生创业氛围,创业首先要取得家庭的支持。因此家庭要发挥动力支持的巨大作用,鼓励大学生独立自强,投身社会创业实践,实现自我价值。

(二)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新闻媒体机构要充分报道国家有关自主创业的方针、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的一些新规定、成功案例分析、资深专家讲座、企业家访谈和社区讨论等内容,也可以制作一些专题节目,可以利用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媒体的各自优势,进行传播大学生创业的各类信息,覆盖各类社会群体,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认同和支持,营造全社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氛围。

(三)要积极鼓励社会人士扶持创业者的公益活动。

已经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可以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一定的支持。由于成功的企业具有较雄厚的资金、融资渠道,较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产品的质量或技术含量较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能为大学生创业打下一定基础。如果他们能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大学生毕业提供就业岗位,为大学生创业者传授经营管理经验,甚至提供一些创业项目,提供小额资金信用担保,甚至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天使援助基金,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创业的相关困难。

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大学生的创业之路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各方面的矛盾还比较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改变,相信在高校、政府、社会的支持和关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会走向创业之路,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一条光明的创业大道。

参考文献:

[1]张睿.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探索,2008(7).

篇14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为了更加客观准确地了解高职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法,以湖南省为例,对省内的45所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湖南省高职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课题的下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45份,回收率达100%,其中有效问卷43份,有效率达96%。课题组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对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部门负责人及创新创业专任教师进行了有关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深度访谈,具体归纳为以下六点。

一、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机制方面

据统计,目前湖南省的高职院校共有校企共建二级学院10余个,牵头组建的职教集团30个,拥有“校中厂”“厂中校”的省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11个。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93.02%的被调查院校都以理事会、董事会等为抓手,创新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如湖南外贸职院与湖南安信集团校企共同组建了中德安普成本管控学院,共建成本管控专业,实现双主体育人;湖南生物机电职院与湖南省畜牧研究所共建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以研究项目与成果为依托对大学生给予创业指导与扶植;湖南电气职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理事会的领导与监督下,校企双方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

高职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有97.67%的受访者认为政策法规缺失,职责权限不明,运行机制不健全;有83.72%的受访者认为协同发展理念滞后,缺少地方政府支持;有95.35%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参与协同育人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有74.42%的受访者认为创业创新氛围不浓,校企协同育人效果不佳;有88.37%的受访者认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融不协调,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环境建设有待加强。

二、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方面

调查发现,湖南省高职院校根据学校发展面向的服务领域,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推动了区域产业快速发展。各高职院校都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许多有突破、有创新的成功做法。如湖南汽车工程职院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以北汽、上海大众等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湖南工艺美术职院与长沙依柳服饰公司、圣得西集团等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专业实训基地,并以此为依托,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湖南城建职院积极推行“订单”培养,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了学校办学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有51.12%的受访者认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仍有脱节;有74.42%的受访者认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缺乏特色,规格单一;有83.72%的受访者认为校企利益诉求不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有79.06%的受访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有86.05%的受访者认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着盲目性,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方面

据统计,湖南省现有高职院校65所,备案专业377个,专业点1503个。调查发现,湖南高职教育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引导各高职院校以重点专业为核心打造特色专业群。如岳阳职院主动融入健康产业及沿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淘汰与产业对接不紧密专业,改造转型部分传统专业,构建健康照护、健康促进、健康管理、健康产品等6个专业群;长沙航空职院围绕航空产业链,撤销与航空产业链对接不紧密的专业22个,新增与航空产业紧密对接专业10个,形成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航空机械制造、航空服务与管理4大专业群;湖南铁路科技职院专业分布由5个大类调整到2个大类,专业个数由22个调整到15个,聚焦资源对接轨道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需求。

目前高职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有83.72%的受访者认为专业设置不合理,与产业发展对接不紧密,造成学生就业难;有74.42%的受访者认为缺乏整体规划,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不尽合理;有65.12%的受访者认为专业设置过于细化,知识面偏窄;有86.05%的受访者认为专业建设企业参与度不高,多数流于形式;有76.74%的受访者认为跟风现象严重,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盲目争办热门专业。

四、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方面

调查发现,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共开设课程30231门,理论加实践课和纯实践课门数总计占比达83.52%,体现了高职教育能力为本的培养特征。81.39%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积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校企共同开发或构建具有职业岗位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如长沙民政职院校企联合开发了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秘书基础》《秘书写作》《秘书礼仪》《文书与档案管理》等4门主干课程资源;湖南铁道职院构建专业指导团队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数29门,丰富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定期举办模拟创业大赛,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湖南现代物流职院校企共同开发课程20多门,建成了《物流信息技术》《仓储与配送》等一批精品课程。

目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不能从整体上满足岗位能力的要求,有88.37%的受访者认为实践类课程比例偏低;有58.14%的受访者认为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实践脱节;有67.44%的受访者认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资源短缺;有76.74%的受访者认为课程标准没有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有83.72%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动力不足。

五、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师资方面

据统计,湖南省高职院校教职工总数为29945人,其中专任教师占58.58%,兼职教师17.55%,平均生师比为15.83:1,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高职院校在发展中都非常重视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人才来校任教,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如湖南汽车工程职院积极探索“引转培练,四轮驱动”建设路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湖南财经工业职院通过聘、练、带等途径,提高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湖南工业职院深化校企合作,牵头组织开展了全省装备制造企校技能大师对接活动。

目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有83.72%的受访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不健全;有95.35%的受访者认为要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和提高教师待遇;有60.47%的受访者认为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途径不多;有74.42%的受访者认为学校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有88.37%的受访者认为外聘兼职教师质量不高,且缺乏有效的管理。

六、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方面

调查发现,湖南省高职院校的质量监测手段和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通过每年组织各类专业技能抽查,引导和督促高职院校按用人单位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如湖南大众传媒职建立了校企协同育人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促进传媒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湖南交通职院订单培养覆盖所有专业,实现订单学生校企共选、培养计划校企共定、教学资源校企共享、教学过程校企共监、实训就业校企共管;长沙商贸旅游职院从小切口出发,走出了一条“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协同育人的新路子。

目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有86.05%的受访者认为评价主体单一,社会参与程度低;有53.49%的受访者认为评价侧重定性而忽视定量,评价标准不科学;有76.74%的受访者认为评价方式教条化、表层化,过程评价体现少;有79.07%的受访者认为评价方法单一,评价结果偏差大;有93.02%的受访者认为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督,评价结果不具有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吴光明.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问题与解决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