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

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篇1

通化市地处长白山的东南坡,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占67%,这个立体宝库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我市的地理位置正处在这个生态圈内,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达1100余种。吉林省是全国最大的中药生产省,通化中药产值占全省的一半以上。通化市生态资源丰富,特别是动植物药,是全国“五大药库”之一,有“中国中药之乡”之称。现已查明的药物资源252科、596属、1133种。长白山素有“天然绿色宝库”之称,如山葡萄、蕨菜、薇菜、蒲公英、黑木耳、榛蘑、元蘑等190余种。特别是以通化山葡萄为主要原料生产的通化山葡萄酒更是通化特色产品,也是通化最鲜明的“城市名片”。2013年全市葡萄生产面积已发展到5.16万亩,产量35800吨,产值11500万元。其中鲜食葡萄种植面积0.85万亩,产量4500吨,产值2200万元。此外,还有林蛙、蜂蜜、花粉、天然色素等资源。通化是中国著名的“人参之乡”,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以人参、中药材、葡萄籽、林蛙等为基源的6大类产品。紫鑫药业投资20亿元建设4个人参加工基地,对医药、化妆品500个人参系列产品进行深度研发,在全国享有盛誉。通化是中国首个“医药城”,医药产业是通化市第一大支柱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实施医药城发展战略以来,通化市医药产业在中药资源开发、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医药产品二次开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企业集群化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绩,形成了集医药加工、医药商贸、医药科教、药材种植、医疗康复、医药文化“三区十园一线”“六位一体”的医药城发展框架。

通化市有众多的特产和医药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全市不同区域,政府推进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需要与这些企业进行大量信息交流,对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要求很高。因此,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网络环境,以便将政府与企业连为一体,实现政府与企业互联互通,是政府和企业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把企业之间的互连互通和实现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从通化区域的全局出发,打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局限,统一规划、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信息化建设整体优势。通化市的食品和医药誉满全国,要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快通化市食品与医药建设,进一步促进全市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竞争实力的全面提升。建立一个有效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政府及时有效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问题的直接方案。通化市政府正是从战略高度实时地提出了整合区域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整体资源,带动本区域各行业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体系中。将支撑着市区内各政府部门、各相关企业的信息共享、资料收集、电子商务等,并为政府部门、各相关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业务数据通信服务。形成以市场为主线的全新的国际化电子贸易体系。通过平台接入技术统一和管理统一的综合服务机制,实现种类繁多的电子商务应用,从而建立一个服务功能完善的经济合作圈——通化市医药两化融合实验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通化市医药两化融合实验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以区域内现有已成熟的企业信息技术为依托,以该网络为媒介,以知识管理为手段,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类资源,构架基于互联网方式的,服务于本区域内医药企业的网络工作平台。实施通化市医药两化融合实验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政府主导和支持的工程,更要有政府的政策倾斜,这样才能推动通化市食品与医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的顺利开展。随着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服务、法规的不断完善,使电子商务交易与物流资源及政府监管手段的集成成为未来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方向。

基于通化市医药两化融合实验区利用区域政策和医药企业相对集中的优势,整合医药信息、物流信息、政府监管信息技术等,打造一个真正的区域医药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为通化市医药企业在两化融合乃至深度融合提供一个范本,前景广阔。加快通化市医药两化融合实验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有效的整合和集成通化市信息技术、地域资源优势的需要,是实现企业发展的需求,是实现资源最大化、风险最低化的需求,是充分实现IT价值的需要,是实现政府职能服务于经济的需要。平台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食品与医药企业发展,有利于建设和完善新的销售方式和销售渠道,更有利于加强企业间协同,打破行业壁垒,消除“信息孤岛”,以实现特产与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增强了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推进通化市医药两化融合实验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施,将更加有利于提升通化市企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将更加有利于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优化资源配置,将更加有利于完善信息化建设保障体系。一是加快通化市食品与医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促进食品与医药企业发展,建设和完善新的销售方式和销售渠道,加强企业间协同,打破行业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持,统一规范为保障,通过加快“通化信息港”及“政府上网工程”的建设,实现企业与政府的全方位联网,满足企业对信息产品的需求。三是建立超前、准确、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强化服务职能,围绕企业发展过程遇到的重点、难点进行调研,及时分析、报告,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四是通过服务平台,提高政府服务职能的效率,企业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准确地了解到相关政策及重要信息,实现政府对企业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双向关系。

通化两化融合实验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实施,将为我市两化融合工作和试验区发展开辟出一个“大数据”“大平台”“大物流”的崭新建设篇章。首先,将各企业产、供、销、物、研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结果及时发现、评估企业经营各环节中的优劣。原材料的集中大宗采购,将解决单个企业采购量小、价格高的问题。其次,通过平台接入统一、应用统一和管理统一的综合服务机制,促进电子商务逐步代替人工完成药品追溯、数据分析等工作;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供销货品集中配送;引导与新GMP融合建设,结合生产过程控制、质量管理、办公自动化等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第三,在宣传、登报国家、省、市级别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行业动向等方面好的做法及企业的各类宣传,为企业间搭建论坛,共享成功经验和共性、个性问题的解决方法,企业各类信息,增加企业间的合作方式和途径,培训用工等信息可有效增加专业人才的流动性和功能扩展性。第四,建立专家在线解答专题,为患者提供求医问药方面进行专业回复,并为研究成果与企业之间搭建一座“沟通桥梁”。

篇2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大大促进了黑龙江省广大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对于这项工作,黑龙江省信息产业厅在整个平台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确立平台模式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的大面积推进是从2000年开始的。先后由省信息产业厅、省科技厅、省经贸委出面组织召开全省企业信息化经验交流会和培训会,以典型引路和提高认识为主来推动工作。同时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截止去年先后投入资金2亿元,帮助300多家企业实现信息化。这些企业大多数是大中型企业,这些大中型企业在黑龙江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这些大中型企业管理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同时具有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除了省里拨付部分支持资金外,企业都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凡上ERP的企业多的投入上千万元,少的也要上百万元。在重点支持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上,从2005年开始转向中小企业。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这么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怎么开展,对主管部门来说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政府不可能拿出更多资金对每一家企业进行支持。

国家近几年来对广大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也非常重视,2004年决定开展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公共平台模式试点工作,黑龙江省成为试点省份之一。我省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招投标,由省内有实力的IT公司牵头组建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负责“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行,联合电信部门、软件供应商组成应用联盟,共同为平台建设出力。

平台建设以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为目的,以建设区域性公共信息平台为已任,以中小企业为重点,以解决企业信息化瓶颈问题为突破口,本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立足服务,讲究实效,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全面提高。

省信息产业厅一方面在国家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并通过省内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与广大企业用户牵线搭桥。到目前为止,该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应用初见成效。

破解三大难题

几年来的实际工作使我们感到此项工作的开展还存在许多困难。首先是黑龙江省现正处在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时期,一大批老国有企业的体制需要改革、改造,这项工作,一方面工作量极大,另一方面需要资金,这就使企业领导在信息化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够,也使企业信息化资金紧张问题暴露出来。其次是很多老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新兴民企规模有限,很难吸引高新技术人才进厂,这些企业的IT人才十分缺乏。总之,资金、技术、人才是影响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的三大难点。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是解决广大中小企业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有效方法。平台建设可以使国家有限的支持资金集中使用,克服过去分散投入效果有限的弊端。一个平台建设,可以带动一大批企业实现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模式有许多优点:它可以整合各种资源,集中建设软硬件及网络应用环境,质量和可靠性都可以得到保证;集中优势兵力,使技术服务水平大大提高;上平台的企业自身不用购买价格昂贵的主机服务器,不用自己建机房,这为企业节省了信息化所需的大部分资金;企业也不用配备专门的计算机专业队伍,解决了资金和人才问题,也就为企业领导解除了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难题,使其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和精力投入大大增强。

在平台模式推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首先是技术方面,ASP模式需要在平台上开发和安装能够支持远程“一对多”、功能完整、操作简单、可靠性强的成熟应用软件,这在当时国内外都很难找到。经反复研究、分析和实验,我们决定选用国内较为成熟的用友、金蝶等管理型应用软件,但这些软件只支持本地应用,在我们中心技术人员的积极努力下很好地解决了远程接入难题。同时采用变通方法使这些软件能够实现“一对多”应用。其次是运行环境方面,我们积极协调本地电信部门,如黑龙江网通公司,确定他们为平台建设联盟成员,免费为平台建设承担服务器托管任务。对于认识方面的问题,我们通过反复宣传教育、宣传典型的示范企业等方式来做工作,使平台用户数不断增加。

平台模式建设经验

黑龙江省作为国家平台模式应用试点省份做了很多尝试性的工作,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一是找准方向,重点支持。前几年黑龙江省信息化工作也投入了不少支持资金,有的企业解决了一些问题,有的企业没解决多少问题。原因是资金有限,技术和人才匮乏,企业领导认识不够深入。对全省几十万家中小企业来说,无法靠对每一家提供支持资金来推动的。平台模式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机遇。重点支持一个或几个平台去带动全省大面积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是一个好办法,投资少,见效快。

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在平台建设中要起到参与和监管作用。平台建设投资大,回收期长,因此政府资金支持是必要的。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还要在资源整合方面做好各方协调工作。

三是抓好试点,典型引路,逐步推开。由于ASP平台模式是一项新的技术,推广应用要有个过程。根据企业用户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应用层次,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推广应用。

四是选择好ASP运营商。建设和推广平台模式应用对全省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至关重要,因此选择平台运营商也十分重要。省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做好管理和监督工作,严格把关。

未来工作的四点建议

对今后的工作我们考虑要做好以下几点:(1)要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确保满足不断扩大的应用要求;(2)加强宣传,使广大企业充分认识平台模式的好处,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积极配合运营商开展工作;(3)搞好规划,在全省范围内分期分批稳步推进;(4)向全国其它省市学习,吸取各方的有益经验,把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的更好。

链接: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的注意事项

篇3

【关键词】信息化平台建设 b2b模式 企业

近年来各类型企业都在加大自身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特别在适应当前国际贸易新趋势、新发展的要求下,b2b模式则成为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点。笔者所在公司承担着海外工程建设和金属贸易,从而借助b2b模式将能显著提升企业的目标市场进入能力。具体而言,b2b模式的优势可从企业信息和降低交易成本上来理解。特别对于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来说,借助b2b模式建立起前期与客户的沟通机制,将是决定能够获得外方信任的关键;而它的应用模式也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因此,本文在探讨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同时,也是对笔者所在企业经验的一种总结和推广。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信息化平台所具有的专用性将增大企业运营中的沉淀成本。这种看不见的成本支出,将通过影响企业的业务调整来显现出来。因此,这也是笔者所在公司面临的问题。

一、对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功能定位

针对施工类和贸易类企业特点,以下将从两个方面来对企业信息化平台进行功能定位。

(一)针对施工类企业特点的功能定位。在承担海外工程项目时,必然面临着物资、设备、人员的大量投入。从而,随着工程施工进度的延续,也需要不断的向其投放生产要素。其中,与施工进度形成正相关关系的便是原材料的投放。此时,施工企业方b便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及时向供应商b供货指令。作为部分原材料出自国内的情况下,这种电子商务模式则能建立起高效、无缝的信息传输平台。可见,针对参与国外和国内工程项目施工的企业来说,根据施工进度和环节针对性的采购原材料,则成为了这里的功能定位。

(二)针对贸易类企业特点的功能定位。这里的贸易类企业,主要指代提供金属的资源指向型企业类型。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该类型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上游,其供应量不仅受到下游企业产能结构的影响,也受到目标市场搜索、谈判等事项的影响。目前,在我国大力优化产能结构和压缩产能水平的当下,必然直接影响到金属交易的数量和稳定性。为此,在适应当前宏观经济环境的特征下,通过b2b模式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将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而增强企业的产品销售能力。

二、定位驱动下的建设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企业信息化平台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构建。

(一)探寻企业目前信息化平台的短板。在本文开篇指出就提到了信息平台构建中的成本控制问题,这一问题须得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若要做到有的放矢的完成信息化平台建设,则需要探寻企业目前信息化平台的短板,而短板问题的提炼则依赖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具体而言,重点在于业务部门与信息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从而在生产导向下来发现当前电子商务系统的不足。然而,遵循“核心、”的优化路径,进行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二)针对国际市场环境下的平台建设。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类型企业在发展中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如何凭借自身的比较优势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优势,则需要将目光从国内市场转移到国际市场中来。

1. 国际工程承包环境下平台的建设。借助现有国际商务门户网站资源,增强企业自己在产品信息、谈判中的实力。如笔者所在公司在承担海外工程项目施工时,便可很好的通过国际b2b模式向国外目标市场的资质信息,这极大的促进了国外客户对我们的识别效率。因此,企业应积极与各大门户网站建立起业务合作联系

2.国际贸易环境下平台的建设。与国际工程承包环境下平台建设相似,首先仍需要在企业自建信息化网络与门户网站的对接上下功夫。另外,在促进企业有色金属销售的要求下,还应在信息联动上做文章,如,建立即时对话窗口,以及优化企业内部局域网对于客户订单分类处理的功能。这其中,还应加大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三)建立信息化平台使用的评价机制。这里需要指出,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须在应用中得到完善,从而满足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从而,建立信息化平台使用的评价机制便十分必要。对此,企业方应组建信息化平台功能评价小组,小组成员由各部门管理者组成。在开展联席会议时,成员从各自部门的角度来探讨当前信息化平台的优劣,从而为进一步的完善提供路径指向。

三、问题拓展

在最后,笔者将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拓展。

(一)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若要保证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有效运转,便需要设置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岗位。这样一来,就涉及到对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作为单纯的信息管理方面的人员并不稀缺,缺少的则是既懂信息管理又懂企业生产经营的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获得,便可以通过在岗培训以及引进的方式来实现。无论培训和引进,都应该聘请企业生产、管理方面的专家给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讲授的目的在于告诉他们:企业需要怎样的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平台应能解决哪些关键问题等。

(二)企业信息化功能的全面挖掘。企业信息化功能的全面挖掘,依赖于两个环节:1.建设前的方案论证环节;2.建设后的功能自主拓展环节。因此,在建设前各职能部门应建立联动机制,根据现实需要充分提出对信息功能的预想,并通过优化写进方案中;在建设后的使用过程中,则需要企业信息化管理人员根据生产经营的动态变化,进行适应性的拓展。当然,此时也应时时与开发商进行技术沟通。

四、小结

本文认为,对于那些承担着海外工程建设和金属贸易活动的企业,借助b2b模式将能显著提升企业的目标市场进入能力。应在探寻企业目前信息化平台的短板;增强国际贸易环境下的平台建设,以及建立信息化平台使用的评价机制等三个方面下功夫。所建设信息化平台,将实现降低信息不对称而对企业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赵兰珍.如何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研究[J].中国商贸,2012,(1).

篇4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化;SaaS

一、 引言

云计算作为IT发展的一个新理念,得到了IT服务商的大力推广,在学界、业界、商界都成为炙手可热的热点名词,被认为是引导“第三次IT革命”的大旗,将对组织、企业和个人带来深远的影响,从而也必将深刻地影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二、 云计算信息化模式

与其说“云计算”是一种IT新技术,不如说是一种新的运营模式:从传统PC机中分离出“沉重”的软、硬件设备,将其集中起来以构成无比强大的“超级算机”,为无数“轻便”终端提供更为优质、专业的软、硬件服务。

在云计算平台的支撑下,应用程序、存储空间、计算能力等计算机传统部件都可以从云端直接获取,从而使终端用户可以极度轻型化。轻型化的客户端设备将日益沦为未来计算机的“显示器、鼠标和键盘”,而庞大的云将成为终端的“主机箱”,使“网络即计算机”的理念逐步成为现实。为此,企业传统的信息化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1. 硬件设施建设模式。规划良好的硬件设施才能为各种信息系统提供充分保障,但是过高性能的设备也会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而过低性能的设备则造成企业信息化性能不达标。另外,计算机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折旧速度远高于企业其他固定资产。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常陷入设备购置的两难境地。云计算概念出现之前,服务器租赁就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常采用的方式。但是这种简单的服务器托管服务难以真正满足企业信息化的需要。云计算这个“超级网络计算机”使得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信息系统直接搭建在以低廉价格租用的专业、高性能的云设施上,并可方便、廉价地进行硬件设备升级。企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已有硬件设备的基础上部分租用SaaS服务进行企业信息化硬件平台混合搭建。云计算模式的出现使企业在提高自身信息化水平的情况下又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大大消减硬件设施投入。

2. 软件服务建设模式。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常依据其自身软件开发实力的强弱进行自主开发或外包给软件开发商。软件开发本身存在巨大的风险,同时软件开发还需要与硬件相匹配才能最大地发挥其效能。而云计算模式的出现,提供了全新的在线软件服务模式:从简单的办公软件到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大大消减了对企业自身硬件的要求,也为信息化的软件服务建设提供了新选择。同时由于软件是云服务上提供的,繁琐的软件维护工作也一并由云服务商负责,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3. 系统集成模式。大多数企业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了部分信息化建设工作,形成了自己的硬件、软件及数据等宝贵资源,借助这些宝贵资源构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信息化平台则是系统集成的主要目的。通过专业咨询公司的资深方案,结合现有软、硬件资源和企业实际,将企业现有资源与云服务商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和无缝连接,使企业直接跨入云信息化时代。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IT资源的需求并不均衡,在运营高峰阶段访问需求激增,如大量文档的临时转换和大量数据的挖掘;运营周期闲暇时段服务器则处于闲置状态,对拥有高性能数据中心的企业而言,资源利用率很低。低于80%计算能力和65%存储空间利用率的数据中心都是低效的,具体统计显示有许多数据中心都是低效的。云计算模式中云计算平台根据数据访问需求动态分配资源,大大降低IT投资成本,以便企业能够集中资金于核心业务的发展。

采用云计算模型进行信息化建设具有更低的建设成本,更低的维护成本,更低的应用门槛,及更低的应用风险。张秀菊认为云计算能够减轻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资风险,降低信息化资金的支出,促进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和工作模式的转变,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张秀菊,2010)。韦群锋认为从技术人员配备方面看,IT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大大减少;从投资成本看,企业以相对低廉的“月费”方式投资,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并能及时获得最新硬件平台及最佳问题解决方案;从维护和管理方面来看,不需要专门的维护和管理人员,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在人力、财力上的压力,使其能够集中资金对核心业务进行有效运营(韦群锋,2009)。

在云计算大潮之下,借助云计算实施企业信息化已逐渐成为业内共识,然而如何借助云计算东风,深化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是摆在众多企业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云计算项目的盲目上马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风险。管理者必须权衡利弊,进行充分论证和全面分析才能作出科学决策,其中成本与收益是主要的考虑因素,硬件设施的成本与收益核算相较于软件要清晰和简单得多。

三、 硬件设施成本分析

作为进行云信息化的第一步,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企业经营战略和经费预算等选定硬件设施的建设方案。

立足自我:以现有资源为主,进行适当添置,以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外包租赁:根据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从专业基础设施服务商租赁主机、磁盘、路由等硬件设备;

混合搭建: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再进行一定程度的设备租赁,通过资源整合来满足企业信息化的需求。

除了战略上的考量,企业通常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结果来进行方案选择。上述三个方案的权衡实际上是自主购置硬件搭建平台与租赁成熟硬件平台两个方案的成本-收益对比分析。要进行全面的成本比较,需要将硬件整个服务生命周期中发生成本均需计算在内,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这样才能确保评估结果准确、有效。把使用周期内企业的IT设备购置、保养及专业维护人员的成本与达到同等效用的设备租赁成本进行比较,成本偏高的方案将是不符合企业经济利益的方案。杨振东从信息化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考察其总体拥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杨振东,2010),评价其投资回报率(Rate Of Invest,ROI)。TCO方法是Gartner公司于1987年提出的,用于评估拥有IT的可见成本和隐性成本,包含IT资产的生命周期内涉及从采购到最后处置的全部成本。

在自购模式下,企业IT部门通过一次性的投资获得所需硬件,并支付这些硬件设备使用周期内的后续维护所需的材料费用、服务费用和人员成本。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除了这些传统的显性费用,还应包括如能耗、环保等常被忽略的隐形成本。企业购置了大量的硬件设备的同时,还需要支付运行这些硬件设备所耗费的电力和空间成本,尤其是大型服务器的冷却耗电。据调查,2007年中国用于服务器的电源和冷却总开支就达到了19亿美元。Gartner公司对全球公司做的一个跟踪调查显示,有超过75%的IT预算是用于维护和运行现有的系统基础架构和软件,还推断出企业在维护和管理这些系统中花费的成本是购买系统所花费的四倍多。

而在云计算模式下,企业通过支付租赁费来使用SaaS提供的硬件系统,无需承担拥有和维护硬件资源的大笔费用。由于云计算厂商提供云服务是规模经济的,每个租赁用户分摊的服务成本较小,因此单个企业的租赁费用相当低廉。云服务提供商和用户借助服务级别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对各种服务(计算、存储、网络和安全服务等)、质量以及违约责任进行定义。云计算实施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决定于提供商服务质量及其可靠性,也影响了企业采用SaaS方式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如微软的SLA协议规定起始点可用性99.9%的可用性(低于这个百分比时客户每月可得到25%的补偿)和可用性99%(低于这个百分比时客户可得到50%的补偿)。在SLA协议的约束下,企业为信息化建设租赁的硬件设施也有久了保障。企业租赁SaaS服务的成本函数如下所示。

其中Cr代表企业从SaaS服务提供商获得硬件设施的累积成本,Cl代表企业为了能够使用SaaS服务而对企业进行的一次性改造费用,R为SaaS服务租赁年费用,k为服务使用时间。通常合同所约定的年租赁费为常数,或在使用期限内等同于一个常数,因此成本核算模型中将其处理为常数。从而企业租赁SaaS服务的成本曲线类似于如图1所示的线性函数。

企业自建信息化硬件平台的成本函数如下:

其中Cb代表企业自主购置硬件设备的累积成本,Cc代表企业购置硬件设备的一次性投入,?啄是硬件设备在经过n年后的折旧虑,C?祝是系统集成的改造费,P是企业进行设备维护与管理的人员费用,M是企业管理和维护硬件的费用,由于保修期的超出和设备逐渐老化,维修费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琢k为设备在第k年硬件设备的管维因子。鉴于设备维修费用通常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从而使得企业的成本曲线如图2所示。

两种方式的成本核算因子如表1所示。

从而在n年的设定使用年限中,企业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外包与自购的权衡主要依据租赁SaaS服务商服务总成本Cr与自建云计算平台成本Cb数值的大小比较。

四、 案例分析

为了合理评估不同类型的企业满足自身需求的信息化建设方案选择,本文以三个同行业类型而规模各异的企业为例,通过对其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所拥有的固定用户群规模的描述体现公司规模的差异,如表2所示。

三个公司都在向Amazon EC2购买服务和自主购买设备之间进行选择。Amazon EC2的服务项目价格列表如表3。

为了评估服务租赁费用,采用CloudAnalyst软件进行模拟估算。CloudAnalyst和CloudSim软件都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云计算开源仿真软件,能够进行IaaS、PaaS和SaaS层次的仿真。(Calheiros,Ranjan et al.,2011)开发的CloudSim软件能够进行云计算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支持对云计算部件的系统性和行为建模,如数据中心、虚拟机、资源分配政策等。(Wickremasinghe,Calheiros et al.,2010)CloudAnalyst是基于CloudSim的一个图形化仿真软件,可以不用像CloudSim软件那样需要建模者编写大量的代码,具有友好的图形化界面、灵活的参数定义、图形化输出、易于扩展等优点。借助仿真软件不仅可以从云计算服务商的角度对服务策略、负载均衡、成本优化等进行仿真,也可以从顾客的角度评估企业租赁服务的成本,从而为企业云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假定北美的用户每5分钟请求一次,欧洲的用户每10分钟请求一次,亚洲的用户每3分钟请求一次,且每次请求的数据大小都是100b。数据中心为一个,包含5个相同配置的服务器,内存2G,存储空间100G,4个处理器的速度都为10000MIPS。数据中心DC2包含4个服务器,内存204800Mb,存储空间108Gb,4个处理器的速度都为10000MIPS,所有虚拟机的策略都是时间共享机制。

通过模拟估算出的各企业的年租赁费用如表4。

为使用SaaS提供的服务,企业还需承担一定的系统集成费用,以很好地将企业内网与SaaS提供的服务整合起来。企业规模越大,整合费用越大,反之则越小。

企业如果采用自购设备构建数据中心,需要购置服务器、路由器、集线器等硬件设备和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等软件。粗略估算构建同等规模的数据中心需要一次性投入100 000购买各类设备。此外还需要雇佣一定数目的人员进行网络管理与维护工作,假设硬件平台自购成本估算清单如表5。

硬件使用生命周期以5年为计,硬件5年届满后折旧率设为80%,管维因子分别为0.1,0.2,0.4,0.6,0.8。从而参照方程(1)与(2)得到的两种方案对应总费用如表6。

因此企业最终究竟采用哪种方案还依赖于企业对现有系统的集成费用。不妨假设两种方案的集成费用相差不大,从而从表6可以看出企业A采用SaaS租赁方式比自购方式要昂贵(五年共计31 028),而其他两个企业则是选择SaaS租赁更为廉价(五年成本分别少145 632和152 549)。因此,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宜租赁SaaS服务,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宜自主构建信息化基础设施。

五、 结论

借助云计算模式实现企业信息化是大势所趋,采用云计算进行信息化建设具有更低的建设成本,更低的维护成本,更低的应用门槛,及更低的应用风险。但是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租赁SaaS服务进行信息化建设。只有科学判断企业适合何种方式的建设模才能有效降低投资风险,消减运行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分析和总结了企业借助云计算模式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三种模式,认为企业云计算硬件平台的建设模式主要体现为全自建和全租赁的对比。借助CloudAnalyst软件仿真满足企业使用需求的SaaS服务成本,与自建成本进行对比,从而辅助企业根据自身实际作出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 Calheiros, R. N., R. Ranjan, et al. Clou- dSim: A Toolkit fo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s and Evaluation of Resource Provisioning Algorithms. Softwar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2011,41(1):23-50.

2. 郝雪梅.基于云计算的煤炭信息化研究.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

3. 张秀菊.“云计算及其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篇5

[关键词] 橡胶;信息化;PA总线;计量;能源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26

[中图分类号] F270.3;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7- 0044- 03

1 引 言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橡胶行业是典型的劳动、技术、资金密集性行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建设对企业有着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符合国家的橡胶产业发展战略,适应国家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

青岛橡胶六厂借助迁建项目的机会,进行了能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本文对该厂能源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方法进行介绍。

2 能源管理的功能需求

企业的能源管理主要包括能源(水、电、蒸汽、压缩空气等)计量采集、能耗状态监控、统计分析报表、能量平衡、设备能效分析、能源报警与预警、综合能耗分析及优化决策等功能,以实现企业生产系统的经济运行、提高能源利用率,利用能量平衡与用能分析,实现能源顺畅调度,以达到企业节能降耗的目标。

能源管理信息化平台要实现能源数据的采集、归档、工艺流程监控、数据统计分析计算,为MES其他功能组件、ERP等提供开放的数据通信接口。

3 企业能源概况

青岛橡胶六厂新建厂区的生产能源主要有自来水、循环水、软化水、电、蒸汽、压缩空气。能源管理采取三级管理方式。一级管理:进入厂区的自来水、电、蒸汽;一级半管理:动力站送往各个车间的循环水、软化水、蒸汽、压缩空气;二级管理:进入各个车间的自来水、循环水、软化水、电、蒸汽、压缩空气;三级管理:进入主要设备的自来水、循环水、软化水、电、蒸汽、压缩空气。能源的分级管理结构如图1所示。

4 信息化平台建设

信息化平台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主要由操作/管理层、控制层、现场总线层构成。

操作层/管理层由1套大屏显示、1台工程师站、1对冗余服务器、4台操作员站、1对归档服务器、1台网络打印机组成,设置在能源管理中心。

控制层由主控制器、通讯组件构成。控制层主要完成生产能源数据的采集、二级与三级的能源管理与数据统计。分别设置在炼胶车间、输送带一车间、输送带二车间、输送带三车间、科技试验楼、动力站。

现场总线层采用先进的PA总线实现控制器与现场测量仪表的连接,并能够对现场测量仪表进行远程诊断和参数设置;采用Modbus与综合保护器通讯,采集用电数据。

信息化平台通过PA总线和Modbus通讯对能源数据进行实时采集;通过工业以太网将数据上传到能管中心,并在归档服务器中对数据进行及时归档,在操作员站和大屏幕中清晰显示能源消耗的车间、设备、实时数据、累积数据、对比数据等;对能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对企业内部的绩效考核、节能改进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依据。

信息化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

5 PA总线特点

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中,能源数据的采集采用了PA总线的方式,而非常规硬接线的采集方式,是该平台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PROFIBUS-PA是一种用于分散式自控系统和现场设备之间的通讯系统。它以符合国际标准IEC 61158的PROFIBUS-DP为基础,增加了PA行规以及相应的传输技术,使ROFIBUS 能更好地满足各种过程控制的要求。

PROFIBUS-PA将自动化系统和过程控制系统与压力、流量、液位等现场设备连接起来,PA可用来替代4~20mA的模拟技术。PROFIBUS-PA具有如下特性:

(1)适合过程自动化应用的行规使不同厂家生产的现场设备具有互换性;

(2)增加和去除总线站点,即使在本征安全地区也不会影响到其他站;

(3)在过程自动化的PROFIBUS-PA段与制造业自动化的PROFIBUS-DP总线段之间通过耦合器连接,并使可实现两段间的透明通信;

(4)使用与IEC 1158-2技术相同的双绞线完成远程供电和数据传送;

(5)在潜在的爆炸危险区可使用防爆型“本征安全”或“非本征安全”。

6 运行效果

信息化平台为企业提供了能源消耗的数据,各车间能够实时了解各班、各设备、各种类的能源消耗,企业管理者能够实时了解各车间的能源消耗。企业能够从管理上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耗;也能够提高生产操作人员的节能积极性。信息化平台监控画面如图3所示。

7 结 语

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到十六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十七大“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再到十提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在不断加深,也为国内工业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目标。

具体到橡胶企业生产信息化如何发展,如何能够脚踏实地,从基础建设、网络结构、软件功能、管理观念、操作意识等方面做出实实在在成绩,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本文提出了一种橡胶企业生产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有效方法,为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章万友.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在橡胶轮胎行业的应用探讨[J]. 中国橡胶,2013,29(21).

[2]李东平,王喜成. 利用信息化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J]. 橡塑技术与装备,2006,32(10).

[3]姜馨. 我国轮胎模具行业信息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橡胶科技市场,2012,10(2).

篇6

关键词 技术标准体系;信息化管理;NTKO_Office文档控件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2-0159-02

1 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某公司是集电力、铝业、煤炭多产业集群的综合性能源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分三个产业板块进行管理,每个产业分别包括设计技术标准、产品标准、采购技术标准、工艺技术标准、运行与维修规程、半成品技术标准、设备、工艺装备、检验方法和技术标准、安全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标准、数值与精度等标准明细。各标准明细内容繁多,文档格式为WORD或PDF,由标准管理人员单机保存。技术标准管理没有信息系统支持,不利于标准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不便查阅。针对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公司拟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技术标准信息化管理,同时要求支持保密控制,限制技术标准文档打印及下载。

2 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内容

2.1 建设目标

建立技术标准体系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确保生产科研安全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创建公司标准化管理体系为宗旨,建立公司技术标准体系为具体目标,从建立规范的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着手,通过编制技术标准管理办法,规范公司制定、采用技术标准的流程,收集整理公司科研经营管理范围内的技术标准并纳入体系,形成技术标准体系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技术标准体系的持续改进。

2.2 建设内容

本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共有两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基础标准体系框架结构、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结构。基础标准体系包括标准化工作导则、术语标准、符号代号代码标志标准、技术制图标准、量和单位、数值与精度明细内容。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结构按电力、铝业、煤炭三个产业板块进行分类。电力技术标准体系包括火电技术标准体系、风电技术标准体系、太阳能发电技术标准体系,各标准体系分别包括各自产业的电站勘察规划设计标准、电站施工安装标准、电站生产运行标准、电站设备材料等方面标准内容。铝业技术标准体系包括市场与贸易、设备安装与维护、检验方法与分析、产品与质量、安全生产、能源与节能、环境保护标准等内容。煤炭技术标准体系包括勘探设计、地质测量防治水、井工开采技术、机电运输技术、一通三防技术、智能化技术、地面建筑、安全环保培训、设备材料、煤炭洗选加工技术等标准内容。

2.3 信息化建设要求

为了保证公司技术标准信息化建设工作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规范的起点,首先要进行大量的需求分析和准备工作。制定管理办法,建立技术标准数据库,规范公司技术标准的计划、起草、制定、批准、、实施、复审、修订流程。

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要求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支持限制下载与打印权限,按分配的权限进行标准内容的查阅等。利用流程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技术标准修订与复审的规范化管理。

3 技术标准体系信息化管理平台简介

3.1 系统设计

技术标准体系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模式为浏览器/服务器的模式,采用Visual C#作为系统开发工具,作为界面设计工具,SQL Server2005作为数据库管理工具。由于技术标准体系涉及公司保密业务,在系统开发设计中使用了NTKO_Office文档控件,通过在程序开发过程中,对该控件的编程设置,实现对文档按权限的查阅、打印及下载。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技术标准库建立、技术标准复审、技术标准修订模块。

3.2 系统功能模块说明

3.2.1 建立技术标准库

技术标准库是存放公司所有技术标准的“仓库”,可以通过多种查询条件来检索和浏览标准,查看标准属性、下载标准。技术标准库按公司产业分类,每个产业包括细化的标准分类,各标准分类包括该类对应的标准明细内容。

3.2.2 技术标准复审

技术标准复审模块主要实现功能是对技术标准库中的标准明细进行每年一次的复审,以确定该标准是否继续有效、废止或修订,实现对技术标准库的更新和完善。

3.2.3 技术标准修订

技术标准修订主要实现对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修订管理,实现技术标准库的补充与完善。编制人创建送审稿页面中使用了NTKO_Office文档控件,创建送审稿时,系统打开标准编辑模板,可在线编辑文档,完成标准草案起草后保存退出。也可以下载模板进行线下编辑,完成后上传到系统中。编辑送审稿页面如下图。

3.3 NTKO_Office文档控件的应用

在信息服务平台设计过程中,通过在页面中嵌入NTKO Office文档控件,实现文档在IE页面中的查阅、编辑并保存到Web服务器。NTKO OFFICE文档控件支持在线编辑、痕迹保留、手写签名、电子印章、全屏批注、电子签名、简单OCR等实用功能,支持ASP,等各种web编程语言和服务器。NTKOOFFICE文档控件能够在浏览器窗口中直接编辑Word、Excel、Wps等Office文档并保存到任意Web服务器。实现文档和电子表格的统一管理。

3.3.1 在IE页面中嵌入NTKO_Office文档控件原理

NTKO_Office文档控件是一个OLE文档容器,可以支持嵌入WORD或PDF文档对象。在IE页面中嵌入该控件,通过控件本身的ActiveDocument接口,使用JAVAScript编程语言,实现对NTKO_Office文档控件的控制,完成文档的创建、保存或打开功能。

3.3.2 数据提交到Web服务器原理

NTKO_Office文档控件将文档数据提交到Web服务器是通过调用控件的SaveToUrl方法。控件会自动分析并获取指定FORM的其他INPUT,SELECT,TEXTAREA等标志中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和编辑的文档一起,提交到WEB服务器的某个页面。因为控件产生的数据是基于RFC表单提交标准的,因此,NTKO OFFICE文档控件是和浏览器无缝集成的,可以支持任意后台WEB服务器(只要该Web服务器支持上传文件),并且可以和现有应用迅速集成。

4 结论

企业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技术标准体系进行管理,规范了公司技术标准文件,统一了技术标准应用,规范了管理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更好地支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了技术标准体系持续完善的科学化与透明化。

在技术标准体系信息化建设的初期,还存在磨和的过程,需要对各级员工进行分层次的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培训以及信息系统使用的培训。在各部门以及各基层单位之间建立常效的技术标准化工作网络,加强员工的标准化意识,从而使公司各层面人员能够尽快融入公司技术标准体系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公司技术标准体系持续完善。

篇7

关键词:信息化平台 全面预算管理 建设

研究的缘起

全面预算是以货币及其它计量单位反映的企业未来某一特定时期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等各项指标的行动规划及其相应措施的定量说明。全面预算管理就其本质特征而言是基于企业效益目标,集计划、预测、控制于一体的全面管理活动。全面预算是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工具,也是一套系统的企业管理方法,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促进企业各种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并与相应的绩效管理配合控制费用支出,预测资金需求与利润,确保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企业努力朝着集团化方向发展,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企业管理水平也在提升建设中,全面预算凭借优化和整合企业资源,提升企业运营管理的强大功能,成为企业战略发展的关键支持点。基于此,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企业高级管理层的关注,一场预算管理变革已经在大型企业中掀起。根据有关资料,3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始实行全面预算,但是在实施范围与执行力度方面企业存在差异。与此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促使许多大型民营企业集团纷纷展开全面预算,在这种竞争格局下,企业从战略架构到战术实施,都力争实现突破和创新。全面预算实施过程中虽然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信息化迅猛发展给企业全面预算带来崭新的希望。

近年来,许多大中型企业遵循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与思路对传统计划管理进行革新,借鉴国际经验并挖掘企业全面管理的内涵,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集团企业寻找管理提升的突破口和主线。为此,政府各种规章制度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也凸现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这一科学理念己渐渐被政府、企业与大众所重视,并逐渐进入制定规范和实施阶段。同时,大量的企业管理经验告诉我们:在企业中应用强有力的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更好的提高企业管理质量,推动企业的不断创新,促进本企业健康发展。但是,囿于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本质和精髓不充分的认识,再加上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多变,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用方面暴露了很多问题,问题的存在是我们进行相关研究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本文沿着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阻力因素分析,尝试寻找符合我国企业实际的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路径。

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阻力因素分析

(一)预算工作整合思想缺乏

长期以来,大多数企业把全面预算混淆为财务预算或财务计划,认为预算都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只要是同预算有关的事情全都归属到了财务部门,其他部门只是提供一些辅助数据而已。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企业推行全面预算不仅加大了财务部门的工作压力,而且企业内部间的信息传递与工作经验交流也会遇到来自其他部门和人员的阻力。

现实中,许多企业没有总体预算管理构建,而仅仅局限于财务方面的预算控制,看重企业的结果利润,缺乏企业整体的预算控制与分析。企业整合管理思想的缺乏常常导致部门之间的冲突,预算执行的乏力。其实,全面预算是企业综合的管理系统,它的内容包括投资预算、管理预算等。全面预算直接关系到各种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分配,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编制过程中,企业战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每层机构、每个人员既是预算目标制定的参与者,也是预算管理的执行者,因此,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基于全员参与的管理。

(二) 全面预算的组织保障体系不完善

组织体系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处于核心地位,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主导着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发展,充分保障企业全面预算顺利实施。然而,我国企业在践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一方面,许多企业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尚未建设起来,另一方面,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大多数企业把全面预算混淆为财务预算或财务计划,认为全面预算仅仅是在企业财务预算基础上的拓展,全面预算只是财务行为,理应由财务部门及财会人员制定和实施。事实上,我国大多数企业现行的组织结构并没有把企业的生产、销售等基层业务部门纳入全面预算编制过程的范围,这不仅降低了企业预算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而且缺乏基层机构和人员的真正参与,预算在执行过程中也将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很多企业预算的范围还没有延伸到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预算更多地是关注企业成本的变化,而不是强调企业价值的增加,正是缺乏一个健全的预算管理组织保障体系,导致企业不能有效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制定、反馈与考评,不能较好地凸现全面预算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三)预算管理的考评及反馈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另一阻力是企业重预算编制、轻执行,而对预算执行绩效考评及反馈没有健全的机制,企业预算管理目标管理缺乏相应的预算考评制度,致使预算无法成为相关机构和人员的约束,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大大降低。同时,健全的预算反馈机制也没有形成,预算指标没能有效执行,就算部分机构和人员认真执行了,也很难界定出执行的效果。对预算工作执行到位的单位和个人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不执行或不严格执行预算的机构和人员缺少必要的惩罚措施,既影响了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同时造成了人力、财力的浪费。

预算考核及反馈是企业业绩评价奖惩的依据及激励导向的节点。但目前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较普遍地存在着考核主体不清晰,考核指标不具体,考核标准不统一。这种现象最终会使企业预算管理无法全面实施,也不能保证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企业基于信息化平台建设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路径

现代企业要想成功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必须借助于信息化平台。企业信息化平台也要定位于项目管理,要求全员参与。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实现各类信息化技术的集成成为现代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一些主流的信息化产品厂商为企业提供更紧密的集成方案,已经拥有了全面解决企业各个环节预算管理问题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为此,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企业基于信息化平台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借助信息化平台架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企业架构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信息化平台对企业成本费用的有效控制、业务流程的再造和风险管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正因如此,企业信息化被认为是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升级,一场前所未有的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全面预算管理变革在许多企业集团管理提升变革中掀起。在这场变革中,需要借助一个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平台;一套融合战略、业务、财务的预算体系且符合中国企业特点的预算管理软件。借助信息化平台架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理念是:以子公司或基层机构为起点的预算编制流程;单位内部上下机构可以不断往返的申报和分解预算;总部或上层机构也可以有效的指导和监控下属公司或基层机构预算的编制,确保公司总体的预算政策能够有效的得到贯彻和执行。同时,预算编制和调整中的多级审批可以通过预警平台设置预警条件,进行事前预警。通过预算调整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进行矫正,更可以通过预算分析进行绩效的评估。

(二)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企业全面预算的科学制定与客观评价的基础是一个完善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完善有效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能较快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实现组织的动态平衡。当前,我国多数企业的预算管理组织不完善,基本上都是由财务部门主要负责,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以达到全面预算目标与各级组织机构间的预算一体化管理。因此,企业应建立联动的多层级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其组织模式如图1所示。

多层级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由董事会、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工作机构、预算责任中心组成。董事会和预算管理委员会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决策机构,负责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的规划,审查和批准公司总体预算方案。预算管理工作机构是预算管理日常工作机构,负责全面预算管理的各项日常工作。预算责任中心是预算的执行机构,它包括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收入中心等,负责具体的组织编排本中心的预算方案,并协调预算的调整、执行、分析和考核。

(三)加强预算管理的考评和反馈并提升全面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目标设定后,层层分解出各级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权、利,清楚地界定每一个岗位及岗位之间界限,并确定出岗位的相应责任人。同时,通过关键业绩指标确定机构与人员的岗位薪酬,促使各层次的人员齐心协力,共同为实现全面预算目标而努力。借助多层级预算管理跟踪报告制度,对各项预算目标进行实时跟踪分析、监控。在实施考评过程中不断强化预算编制信息的反馈,对偏离目标的行为及时纠正,增强企业员工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企业各级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企业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在面向市场做全面预算时,要求编制的全面预算指标具有激励导向作用。而在全面预算的执行和考核过程中,往往由于全面预算激励不足致使执行者过分强调自己业务的特殊性而抱怨全面预算,使得全面预算方案不能有效贯彻执行,最终导致全面预算管理虎头蛇尾。

(四)把财务部门的全面预算变成全员的全面预算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企业和人员都把全面预算当成是财务部门的事,其他部门不需要过多参与,仅仅是辅助提供一些数据而已。因此,我们在基于信息化平台重新架构企业全面预算体系时,财务部门也是处于提供服务支持的位置,预算应由承担实现具体管理目标责任的责任主体负责编制,财务机构和财务人员应做的只是参谋、建议和协助工作。真正的数据来源是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分解,是企业每一个人的工作所需资源的汇总。从某种角度说,全面预算也是全员预算,如果每个人都关心预算,都支持预算,工作的开展就会有坚实的基础。

结论

在信息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全面预算管理不再是一种理念,一句口号,许多大型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后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中存在着理念和认识上的偏差。因此,研究和探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全面预算实施过程中虽然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信息化迅猛发展给企业全面预算带来崭新的希望。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用方面暴露了很多问题,问题的存在是我们进行相关研究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有关方面要不断地摸索经验和总结教训,从而提高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吕雪梅.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研究.商业经济,2011(10)

2.曾文景.全面预算管理在施工企业的应用研究.广东科技,2011.20(12)

3.刘畅.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应用问题研究.沈阳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4.赵晓梅.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分析.天津经济,2010(8)

篇8

1.1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首先,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专业人员,而我国中小企业众多,资金和人力不足以支撑物流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另外,一些企业管理者对构建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的意识不足,造成我国企业整体物流信息化水平不高,一些中小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企业发展。其次,一些企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物流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的发展作用,也已经建立起初步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但由于物流自动化设备比较落后,不能很好地和信息平台相融合,导致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2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缺乏完善统一的标准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需要完善统一的标准来规范,才能保证物流管理的协调性和准确性。另外,在制定统一完善标准的基础之上,要对不同的行业进行细分优化,才能保证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有效性。一些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缺乏必要的订单管理、货物跟踪、货物分拣系统及运输管理系统,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依旧没有成形,导致物流信息不通畅,一些先进的物流技术在我国物流企业中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2新时期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措施

2.1积极引入先进的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提高物流管理效率

目前,国内外的物流管理信息技术不断出现,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进而发展应用,例如条形码技术、无线射频技术、GPS技术、EDI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总体上来说,一个成熟的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其基础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采集与识别技术、数据传输与交换技术、物流动态跟踪技术等。以EDI技术为例,其属于数据传输与交换技术的一种,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易中的标准商务单据在两个企业的计算机之间进行交换,并不需要人工的介入,这样就可共享信息,提高信息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这些标准单据包括发货票、购货单、提货单等。以无线射频技术和条形码技术为例,其属于数字采集与识别技术的一种,主要应用于仓库货物存储和物流配送管理过程中。在货物包装箱或托盘上贴条形码标签的方式,用以记录货物的详细数据,在流转过程中,用无线射频枪对条形码进行扫描,即可获得货物详细的规格和参数、储运历史、位置等信息,进而对货物的流转进行全过程监督和控制。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的实施将会给企业的经营运行带来质的改变,它将极大改变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物流信息技术众多,企业的类型和行业也不同,在建立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时候要充分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特点,选择合理的物流信息技术,才能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2积极引入供应链管理部门参与企业物流管理平台建设

在企业物流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供应链管理部门参与其中,使得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制订平台建设模式,使得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共享,共同为物流管理规范化这一目标努力。对供应商来讲,可使其更清楚企业的物流管理制度和模式,目标一致,共同协调,风险与利益共担;对客户来讲,企业将信息化的实施与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客户的服务结合起来考虑,有利于及时了解客户动态和需求,提高物流效率,增强客户满意度和企业的竞争力。

2.3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配套自动化设备

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建立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保障环节,要实现企业物流效率的提高,物流配套设备自动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目前企业物流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实现物流配套设备的自动化,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合理运用,由于购买整套自动化设备费用较高,企业可对现有设备进行自动化改造,在包装、点货、搬运、订单、数据处理及分拣等诸多物流作业环节上存在很多可施行自动化改造的设备。另外,可建立现代化的立体仓库和与之配套的仓储电脑信息管理系统、条形码自动录入系统,货物分拣系统,实现仓库作业机械化和仓库管理信息化。

3结语

篇9

关键词:企业工会 信息化 建设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王玉普在全总十五届五次执委会议上指出,要站在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高度,把工会信息化建设作为创新企业工会工作模式、转变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兴起,信息时代悄然而至,网络的共享性、便捷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既给工会工作带来了种种挑战,同时也给进一步推动和创新工会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平台。那么,企业工会组织应当如何认识和开展信息化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工会建设中一项意义深远、责任重大的任务。

1.建立企业工会信息管理系统的意义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广泛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使人们运用信息技术,大大增加了接触信息和各种数据的可能性。单纯以传统的方式对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进行管理,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需要我们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工会组织、工会会员进行动态管理,这样我们能随时掌握组织机构和会员的变动情况,促进建立健全工会纵横网络,加强工会的组织建设。

2.创新思维,转变工作思路,提高对企业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认识

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特别是单位兼并成立了新的工会组织,有不少新的员工加入到工会干部队伍中来,他们对工会工作很陌生,建立起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可以让他们学习如何开展工会工作,并迅速获取和高效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

建立和强化信息平台,既能很快地查阅到所需要的法律法规条文、政策文件精神,又能及时反映自己的呼声,通过工会组织反映到各级各有关部门,迅速的解决他们所反映的问题。也是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好去处,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取长补短,学习其他单位工会的好经验,也可以对如何开展好工会工作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正因为工会信息化建设对职工和工会干部而言都具有实在而具体的重要性,因此也必然成为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的桥梁。

3.建立企业工会信息管理系统,是全面提高工会各项工作的基础

建立企业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全面提高工会干部素质。加强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工会干部的素质,工会干部可以利用信息平台加强学习与交流,提高分析能力。加强工会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拉近工会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建立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工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水平。当前,在推进工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单纯以传统的方式对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进行管理,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需要我们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工会组织、工会会员进行动态管理,这样我们能随时掌握组织机构和会员的变动情况,促进建立健全工会纵横网络,加强工会的组织建设。还有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劳模管理等大量的管理工作必须依靠信息化手段。

建立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工会组织的工作效率。通过应用网络信息化工作模式,促进工会与各职能部门之间和本级工会与本系统上下级工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部门间信息的横向和纵向流动。信息化还能给工会组织文件的上传下达、工会理论的探讨、工作经验的交流提供平台,工会需要下达的文件、通知等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可以快捷地下发到各级工会,也可以迅速地收集到各基层的反馈信息,及时对工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提高工会组织的反应速度。

建立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工会组织信息工作水平。信息化能加强工会组织对内对外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我们能及时了解各基层工会所发生的事情,能及时了解职工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和要求,能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能及时把职工的要求反映到相关部门,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能及时把不稳定、不和谐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建立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工会维权帮扶工作水平。运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科学地动态地对公司困难职工档案进行管理,能及时、全面地掌握公司困难职工生活困难状况,既能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翔实的资料,又能及时快捷地给困难职工提供援助;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及时掌握职工的反映呼声和要求,工会特别是上级工会能迅速摸准职工脉搏,贴近职工需求,能及时给他们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实现维权工作零距离,真正使工会成为职工的“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扶人、第一监督人”,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

4.抓好企业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全面提高工会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

如今,要加强工会信息化建设,需要工会构建一个平台,而这个平台就是建设好“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工会网站建设,以带动整个工会信息化建设。

要把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成为广大会员群众和各级工会信息交流的平台。既要加强信息数据库建设,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为广大职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咨询服务,实现知识、资料、信息共享,使有用的信息资源自由流动;又要及时搜集职工和会员反馈的信息,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迅速反应到有关部门,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要把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成为为工会组织和广大会员服务平台,建设网上工会,通过开设各类人性化的网络板块,虚拟一个网络“职工之家”,弘扬劳模精神,展示职工风采,开展爱心帮困,交流先进经验,举办知识讲座等,和职工实现“点对点”的零距离交流,为职工提供“心对心”的服务。

通过工会信息管理系统还要建立起一个拥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意见反馈系统和上下畅通、反映敏捷、表述准确的意见反馈渠道的意见管理平台,使被动方式的信息收集逐步转变为主动式的信息开发和利用,使工会工作由“福利型”向“服务型”切实转变,使工会真正成为职工心中的“家”。

抓好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首先要加大投入。我们不仅要引进信息化专业人才,更要加大对现有工会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让工会干部懂电脑、会操作、能运用。抓好工会信息管理系统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资金投入,保持相适应的设备和软件水平,要保证必要的学习和工作经费。

篇10

“三集五大”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重点项目,要提前展开工作,就要以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平台,以做到超前谋划。电网公司为此而开展了运行系统的调研工作并进行了梳理,以使“三集五大”管理体系的建立符合电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对于信息化平台的建立,电网公司在设计方案以及梳理流程时,围绕着“一强三优”战略目标展开,将电网公司传统的纵向管理转为集约化的扁平化管理。在管理模式上,更为强调专业技术化、管理模式创新化,在变革组织架构、优化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实现了人、财、物的集约化管理,对于促进电网公司的管理服务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三集五大”体系的内涵

信息化技术支撑下,国家对于电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作为目前电网公司的管理标准,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物资销售管理进行集约整合。为了提高电网公司的运行能力,还要实施“五大”管理,即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大建设、大规划,使供电公司在安全可靠运行的情况下,使得资源的可利用率有所提高,从而促进了电力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推进电力企业持续而稳定地发展。“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集约了人、财、物核心管理资源,还将电网公司的管理层级和业务链条压缩,使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协同、高效运作。

2 “三集五大”体系结构分析

2.1 大运行体系

大运行体系是将电网公司的各项业务统一调度、一体化运作,其中的内容包括公司调度与设备运行的整合、调度体系功能结构的调整、组织架构的变革、业务流程优化以及管理创新等,将输电设备运行的监督管理控制融合于其中,形成一体化调度控制,并实施国调、分调相结合,确保电网运行顺畅。

2.2 大检修体系

大检修体系实现了检修与运维一体化,其中的内容包括人力、物资、设备、技术等,同时还要对社会资源以有效利用,使得电力运维的检修工作不断深化。要实现大检修体系的全面推进,要对于有关管理制度全面梳理,并逐步完善,同时还要实施必要的培训考核制度,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使得业务平稳过渡。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要充分地利用激励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并建立监督机制,以为新的体系运行创造条件。对于工作人员的作业装备以及检测仪器,要注重科技含量,确保设备高效而适用。

2.3 大营销体系

大营销体系是对于组织机构强化指挥协调能力,使各项方案不断细化,并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提高管理体系的协调有序性。营销的效果在于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要,因此,建立跨专业服务,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不仅可以实施标准化设计,使营销业务系统更为完善,而且还使配电、调度系统集成化管理,促使服务支撑能力有所提高。相应地,人力资源、资金运作以及各项培训工作都会有序展开,提高了业务管理效率。

2.4 大建设体系

大建设体系就是要对电网公司的建设实施专业化管理,其中所涵盖的内容包括建设标准、技术规范以及管理流程,同时还要对各项建设职能、工程项目以及工艺水平实施管理。此外,还要结合工作实际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对于工程建设中的关键节点以有效控制。

2.5 大规划体系

大规划体系,就是要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注重人才素质培养、业务水平提高、建立合理的结构都是规划设计的关键。这其中,提升规划设计理念是重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工作标准和设计技术标准,建立闭环管理控制机制。此外,还要对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地完善,提高规划计划的科学性,以通过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各级规划的有效衔接。

3 支撑“三集五大”体系的信息化平台建设

将“三集五大”体系引入到电网公司的运营管理中,堪称是一次管理变革。要确保“三集五大”体系有效运行,就要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以提高电网安全性和稳定性,强化风险防控效力,确保企业在和谐的环境中稳步前行。信息化管理平台并不是简单的机构合并,而是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水平,不仅促进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而且还提高了运维水平。

3.1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主要内容

信息化管理平台工作内容主要划分为三个方面,即信息管理体系研究、应用技术以及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目前的国家电网公司实施智能化管理,通过建立空间信息平台,对于有关设备的三维模型进行研究,在人机交互环境中,信息管理平台的全景模拟。为了实现一体化运维管理,在信息共享平台上接入监控设备和预警设备,形成一体化运维综合监管系统。各种设备职能的整合,有效地消除了信息与设备资源管理之间的壁垒,实现运维各个环节包括制定运维计划、运维工作安排以及全过程管理控制、运维结果的验收的统一管理。

3.2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目标

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基于各项资源全面整合而建立起来的,与传统的电网运营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所不同。传统的电网运营中,也实施了信息化管理,但是作为独立的管理模式存在的,其中的信息资源没有与设备以及各项资源构成统一的管理体系,更不会形成一体化的人员培养机制。建立信息化平台,可以是“三集五大”体系建立在各项资源融合共生的基础上,推进电网公司快速发展。在具体实施中,所建立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了标准化信息管理流程,信息技术资源、标准化信息管理流程、物联网的技术维护等在信息平台上集成,同时还可以将平板电脑利用起来,以实时上网巡查机房设备、设备运行状态,实现设备标准化作业,精益化运维、业务处理整合优化。此外,还可以建立信息资源库,对于日常工作中的设备故障处理以及标准化检修等工作内容记录下来,储存在信息资源库中以备参考之用。

3.3 建立信息化平台的规范体系

电网公司要正常运行,就要在建立信息化平台的同时,将有关规范体系建立起来。对于信息化电网建设而言,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是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国家电网公司要对于整个智能电网系统以规划部署,与各个科研机构进行研究、商讨,并制定出统一的规范、标准的信息体系以及通信标准,从而促进发电与用电之间的无缝链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起来,并根据实际制定方案,可以对于电网运行中所存在的隐性问题以挖掘,为电网的信息化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3.4 信息化平台的运作可以促进用电系统与经济的协调性

对于电网公司而言,安全管理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有效的经济循环。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提高电网的系统运行效率,以制定出良好的控制策略。为了确保电网安全稳定地运行,还要在信息化平台上引进通信控制技术和信息支撑技术,强化仿真技术的应用,并建立系统风险机制,以保证系统可靠运行。

篇11

ASP,这个曾经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失败的软件交付模式,其“失败”是片面的。事实上,我国很多地方政府正在通过ASP来突破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困境。黑龙江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那么,黑龙江省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平台未来的路又该怎么走?地方政府在平台建设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支持平台的建设,推动平台的应用?企业又该如何利用平台来为自己服务呢?

8月29日,信息产业部重点支持的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在哈尔滨正式开通。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苟仲文和黑龙江省副省长刘海生等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将通过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应用服务供应商)模式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了多种应用模式,有益于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被认为标志着该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无论是黑龙江省,还是作为省会的哈尔滨,都将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作为推动黑龙江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

ASP,这个被认为是“不成功”的软件交付模式,为什么在今天还被成为焦点?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正式开通,是否将颠覆ASP的失败说。这个平台,又是怎样,或者将怎样突破当前ASP的弱点,推动黑龙江中小企业信息化呢?

破中小企业信息化困局

尽管很多地方政府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部分之一,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等特点,使得相关的政府部门很难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给予合理的支持或者指导。记者了解到,很多地方政府都有专项资金来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无奈资金有限,支持了这家就支持不了那家,很难协调,也难以获得根本的改变。

而中小企业本身,往往都要以生存发展为首要任务,没有多余的资金来进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硬件设施的投资,对中小企业来说;即时解决了资金问题,要聘用专职的IT人员来进行系统的支持和维护,也是个问题。

因此,政府的引导作用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哈尔滨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严克强认为,政府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方面的资金应该是导向性资金,如果像过去那样去支持某家企业,会由于资金有限,项目建设难以成系统,系统所发挥的作用也有限;与此同时,IT技术更新换代很快,需要很多的后续资金以支持信息化的持续建设,政府有限的资金很难满足企业信息化后续资金的支持。

因此,他指出,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关配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难的问题。

当被认为能够减少IT投入的ASP被提出来时,被受到热烈的追捧。ASP发展到了今天,由于不能解决“一对多”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带来IT成本的节约,大部分ASP供应商都放弃了这一模式。于是,“ASP是失败的”的观点被越来越多人认同。

但是,就这样下定结论恐怕为时过早。在很多地方,ASP已经被很多地方政府很好地利用,用来帮助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其中,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的黑龙江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黑龙江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总经理高雪岭透露,目前黑龙江省已经有包括哈尔滨工大高新玉米淀粉糖公司、哈尔滨市利盛达木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汉德轻工医药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变压器厂、黑龙江省印刷物资公司、黑龙江省佳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佳木斯畅通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黑龙江风驰车桥有限公司等在内的12家企业已经成功地通过黑龙江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来实现企业管理的深度信息化,帮助他们提升管理。

多层次满足不同需求

黑龙江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成立,得益于2004年我国开展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公共平台模式试点应用的决定。当时黑龙江省作为试点省份之一,通过招投标由黑龙江省内有实力的IT公司牵头组建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负责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行,联合电信部门、软件供应商组成应用联盟共同为平台建设出力。

据了解,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为目的,建设区域性公共信息平台,以中小企业为重点,以解决企业信息化瓶颈问题为突破口,本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立足服务、讲究实效、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全面提高。

作为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单位,黑龙江省企业信息服务中心负责平台的搭建。为了保障平台系统稳定的运行及平台数据的安全,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专用租用了黑龙江电信的机房,配置了5台惠普M150塔式服务器,6台惠普DL320机架式服务器。目前,平台已经安装了包括用友、金蝶浪潮、新中大、正林软件、i1等在内的多种应用软件,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用这些软件。

对黑龙江中小企业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应用ASP平台能够从根本上打消他们对信息系统的疑虑。因为对他们来说,系统的投入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支出,万一应用不成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而如何通过平台来实现信息化,企业只需要花费少量的软硬件租用费用,再加上黑龙江政府本身还对应用平台的企业还有所支持,企业很轻松地就能获取信息化服务。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资深顾问马洪华介绍说,平台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和需求提供了初中高不同层次的应用。

最简单的初级应用有企业名片、企业门户、IDC等服务项目。截止目前企业名片库已有一万余家企业登录注册,可方便查询显示单位名称、企业简介、产品展示、联系人、联系方式等信息;为七十余家企业采用平台上的自主建站功能建设了门户网站,设置有企业新闻、信息、模板、产品库、人才库、知识库等栏目,为企业提供了宣传自己的窗口;还为二百余家用户提供了IDC服务。

中级应用是指帮助企业在平台上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如巾帼大米商务网、海纳斯建材网等。可以实现网上订单、查询确认、用户管理、在线支付、在线交易、品牌管理等功能。

高级深度应用是指采用ASP平台模式帮助企业实现企业OA、进销存、财务以及CRM、SCM、ERP管理应用,截止目前已有12家企业实现了此种应用。记者了解到,对于深度应用的用户,由于实施往往都比较复杂,因此软件是由软件供应商的实施顾问到现场去帮助客户实施。

至于用户比较担心的系统安全问题,黑龙江中小企业平台也进行了很好的部署。

平台主机服务器安放在电信公司机房中,机器的物理环境没有任何问题,机房的安防制度完善,管理严格,确保主机安全正常运行。平台系统配备有高级防火墙,确保阻止系统非法入侵;平台还设置数据异地备份以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系统本身还有多级权限和密码设置与控制。

对于企业信息保密问题,这里涉及到运营商的信誉度问题,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作为得到国家和省信息主管部门支持和领导的一家公司,是值得用户信赖的。

多账套解决一对多难题

在ASP失败说中,人们强调的最多的就是,作为一种租赁模式,ASP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减少企业的IT成本,只不过是软件和硬件都从用户那里转移到ASP供应商那里。如果不能解决一对多的问题,对黑龙江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来说,并不能从实质上来解决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问题。

在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对多的软件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被应用,黑龙江信息化服务中心充分利用了软件的多账套功能。这样,就避开了原来ASP服务一个用户占用一个软件和一台服务器的弱点,从而实现了一对多的软件服务,降低了用户的IT成本。

这一点对黑龙江中小企业来说非常关键。

众多周知,在信息化被越来越广泛地用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今天,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情况越来越明显―强大的企业通过信息化来提升竞争力,从而变得更加强大;而弱小的企业生存都成问题,缺乏资金来进行信息化建设,跟那些已经通过信息化提升管理的企业的距离越来越大,从而变得更加弱小。黑龙江中小企业受历史原因等因素的影响,本来就不算强大,信息化对他们来说,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如果从政府层面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很难将黑龙江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提升起来。而ASP平台已经被证明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黑龙江佳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受益者。这个起点很高的奶制品加工基地诞生在我国奶制品行业竞争极其激烈的时代,本来希望自建品牌的佳润农业考虑到自建品牌的成本太高,只好先给品牌企业做代工。尽管佳润农业有心通过信息化来提升整体水平,无奈企业没有多于的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只好暂时应用一些简单的应用。但是通过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佳润农业只需要花少量资金就可以用上ERP,再加上政府还有支持,佳润农业更是花了很少的一点钱就获取了财务和进销存应用,快速走上信息化之路。

哈工大高新玉米淀粉糖公司在上平台前企业已经花了不少钱购置了终端PC设备,但在应用方面只开展了简单财务等单项管理应用。在省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的帮助下采用ASP平台模式应用,企业不用自己购置价格不菲的主机服务器以及大型数据库和ERP软件,不用自己建设专用机房,这些为企业节省信息化初期投资近100万元,很快企业购置多年的终端设备得到有效利用,实现了各项管理全面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实施后全面改善了企业管理现状,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产品成本,极大地提升和改善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加强平台的利用

黑龙江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从建立到现在之所以能够很好地被应用,很大的原因是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黑龙江相关政府部门已经确实将平台作为一个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工具,从各个方面推动平台的完善和应用。

记者从哈尔滨市信息产业局了解到,作为黑龙江的首府,哈尔滨将完整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作为其未来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点,将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产品体系、服务体系和考评体系的建设,通过网络环境下ASP的服务平台为小型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和专业化支持,增强区域企业群体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通过基于ASP模式的咨询、监理、培训等公共服务,帮助中小型企业有效地规避信息化建设的风险。

同时,哈尔滨将鼓励资金和信息技术人才有限的企业,利用中小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企业信息化,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平台信息安全,打消企业信息泄露的顾虑。

尽管如此,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资深顾问马洪华还是认为,平台还有更广阔的空间。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真正适合于ASP模式应用的B/S结构的支持“一对多”用户的ERP软件还很难找到,还有赖于应用软件提供商的继续努力,尽快开发出好用适用的软件产品。对产品的要求是即要功能相对完整又要操作简单容易、稳定可靠。

与此同时,马洪华认为,ASP模式对网络运营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运营商要确保实施用户网络的安全可靠,在保证带宽足够的前提下并保持低廉的价格。为此,2007年,黑龙江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加强了与网通的合作,以更好更快地推进平台的应用。

可见,黑龙江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观点

严克强:

政府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方面的资金应该是导向性资金。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关配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难的问题。

链接:部分ASP平台成果

1、香港理工大学和同济大学于1997年提出了分散网络化制造的构思,希望通过互联网将香港和内地的制造资源集成。

2、西安交大的网络化制造E-Service体系框架。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出了基于ASP的客户化定制服务的制造资源的评估模型。

4、杭州爱科电脑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服装产品设计及数据管理ASP平台开发与应用”。

5、清华大学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异地协同产品开发ASP平台开发及应用”。

6、绍兴县轻纺科技中心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纺织面料设计ASP平台开发与应用”。

7、四川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与西南交大CAD工程中心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面向装备和汽车产业链的企业网络化协作ASP平台开发与应用”。

8、由厦门大学、福州奥迈软件公司和厦华德茂科技公司联合承担的国家863课题司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福建中小企业ASP应用研究”。

篇12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超过4500万的中小企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对于企业信息化领域而言,就有4500万个不同的需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从几年前开始,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呼声就从未停止过。然而,经过几年的探索,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依然没有定论。什么才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标准?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迟迟难以成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厂商及用户应该从哪方面下手来解决这一难题?如何理解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

5月13日,在一场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行业标准的沙龙上,信息化专家和企业代表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给出了各自的结论。

信息化研究中心刘权博士认为,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建立在业内已经持续探讨了多年时间,而标准迟迟没有出炉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标准的理解不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主要涉及两类人群:一是中小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和运营人员,二是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建设和服务的厂商。

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标准而言,应该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标准。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流程?应该搭建怎样的信息化平台?如何利用该平台来推进中小企业业务增长?这是该标准需要涉及的领域,也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标准。

二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标准。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是第三方服务平台。目前,全国第三方服务平台数量超过100个。如此多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同时服务于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信息化可能出现非良性发展。因此,如何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开展服务成为摆在众多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商面前的一大挑战。服务标准的推出,对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进程更具意义。

对于服务标准,业内有发言权的企业当属凤毛麟角。尽管面对着如此众多的困难和挑战,以中企动力为代表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厂商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建设打开了一道大门。

篇13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风险;思路;信息化构建

一、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将企业生产的过程、物料的移动、事务的处理、现金的流动、客户的交互等业务过程进行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进处理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把它提供给各层次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利于组合并优化生产要素的决策,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以使企业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信息化这一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历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基于信息化开展制度创新、结构调整、企业资源拓展、基础设施重建以及技术应用等一系列流程再造的过程;

2.企业持续提高自身活力,并由此经历一个不断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

3.是企业从传统管理转变为现代管理的过程;

4.是企业通过建立和实施信息技术,得以从业务应用转变为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

5.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最终目的,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改进的动态进程。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

1.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

我国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有了一定发展和成就,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的改造方面的运用有了新的广度和深度。当前,计算机在企业的运用已经从单项化运用走向集成化、综合化和网络化方向,大部分大中型企业已基本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重大信息工程推广运用也获得了较大进展。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300多家国家重点企业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已经完成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七成以上的企业接入了互联网,一半以上的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局域网。但从总体上来看,1500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基本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的仅占一成左右,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实现的比例则更低,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

2.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非均衡

首先,从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来看,经济的发展快的中东部及沿海地区,企业的信息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与普及的程度明显较高,而西部以及内陆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信息化发展则较为缓慢;其次,从企业的类型上看,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国际开拓能力的外向型企业以及刚刚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效益的企业信息化发展较为迅速,而中小企业由于竞争性差、效益低等原因而发展较为缓慢与困难,老企业的信息化也因更新不及时而发展缓慢。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风险

1.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是指伴随着信息化项目的进行而出现的威胁信息化项目开发与发展的技术类的风险。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不确定性的因素大大增加,人们对这些因素导致的后果的认识和控制能力较弱。其次,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的不同,也会对信息技术的变化和一些不合理的内容等产生偏差。

2.成本风险。成本风险是指在信息化建设中提高成本及经费预算等情况的发生所带来的风险。信息化建设投资的成本预算弹性较大,成本的风险也需要进行考虑。另外信息化项目的工程量较大,周期较长,导致成本预算较为困难,特别是在项目需求变动时,若不能很好进行经费的预算,将导致信息化项目在建设中遇到巨大的阻力。

3.人员风险。人员的风险主要是指在信息化项目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专业人才的流失和变化以及信息化系统与人员之间的误解造成的风险。信息化建设需要专业性较强的技术人员的加入,这些骨干人员的流失或者变化会对信息化建设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一些核心部门的人员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信息系统只是一个电脑系统,没有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造成人员与系统之间产生误解的情况。

4.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在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主要表现在项目实施不力的风险和延误时间的风险。在厂家与用户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各方又由于自身利益,很可能造成一些分歧,造成信息化项目实施不力的状况。在实施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人们由于没能制定详细的时间进度表,以及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按时完成相关的项目,导致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时间上的延误。

四、企业信息化构建的思路

1.对企业信息化战略进行合理规划

与企业的其他重要决策一样,企业的信息化构建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第一,从时间层面来看,企业信息化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随着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演进,企业自身发展目标也呈现出动态变化趋势,由此,企业信息化工作也需要紧密围绕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不断调整,形成可续合理的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第二,从空间层面来看,由于企业信息化工作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因此,这一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不仅涉及到是技术范畴,而且还要涉及到管理范畴,业务范围广,会涉及到很多职能部门。

2.倡导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

尽管企业的IT部门地位日益上升,并在企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信息化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涵盖了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这就意味着,只有各个部门以及每一名员工都需要立足于系统观点,从全局角度出发,积极参与和主动调整、适应自己在新业务环境,才能真正成为信息化的受益者,并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这也同时意味着企业的信息化实施过程应该按做事企业更新管理理念以及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

3.使用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信息化软件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就算自身已经拥有了IT部门,并具备一定的能力进行软硬件的制作和研发,但从专业化生产的角度来看,其制造和研发能力较之于企业外部的专业化软件公司,在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这样在多数情况下,构造企业信息化平台的软硬件产品从外部购买要优于内部生产,尤其是对于硬件环境的搭建、实施和维护等一系列工作,由于企业靠自身力量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更加有必要把这些项目外包给企业外部的专业公司。

五、企业信息化的构建

1.构建标准化的业务平台

身处信息化时代的企业,构建标准化的业务平台可以实现两个功能:一是可以为企业的各个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信息标准规范框架、统一的开发环境以及同一的信息化服务,二是可以为企业业务系统提供通用的管理支持,从而保障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企业在构建标准化业务平台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定制开发带来的周期长、系统不稳定、维护工作复杂等麻烦,企业要确保核心平台软件尽量与具体的业务无关。

信息核心平台软件主要包括企业门户平台、工作流程平台、报表工具平台以及各种有效信息的平台,由于这些平台在日后将成为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基础,因此,不仅要保证其安全性,而且要保证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而言,企业的各个平台又可以由工作流引擎、系统权限管理、系统公共组件、报警管理、消息管理、数据维护管理、系统配置工具、编码规则和系统日志管理等要素构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以下三个问题值得重视,其一,要体现出信息系统的整体构架和规划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能够反映出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业务分工,其二,要具备强大的业务扩展能力,使企业的各项管理、业务以及流程变革工作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调整;其三,要具备统一的用户及权限管理机制具备严密精细的数据权限、使系统能够开展安全、便捷的权限管理。

2.构建内部信息门户系统

企业内部门户系统主要可以体现出以下功能:其一,可以为企业领导及全体员工提供即时的信息共享服务和信息查询服务;其二,可以为企业的各个应用系统(包括如企业项目管理、财务信息公布、日常办公管理以及协同设计等各种业务系统)提供规范和统一的企业窗口,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办公环境,从而顺利开展对企业的人、财、物、项目存量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工作。

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该把各个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有效集成,从而把不同业务模块、业务流程以及其他的信息服务功能统一到一个通用的环境中。由此构建一套功能强大,运转有序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其次,还需要把企业的信息门户与各个业务平台有机结合,统一企业内部各个分支应用系统的界面风格,由此形成鲜明的企业文化;此外,还应该遵循“先重点,后周边”的门户系统建设流程,即先满足企业目前急需的各类需求,并在这一基础上逐步把后续的各个分支系统纳入到这一信息门户中进行有序管理。

3.构建决策查询系统

建设企业的决策查询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实现人力资源查询系统。例如,可以通过饼状图、柱状图等多种图标形式对目前企业各部门、各专业工作人员总数、岗位结构等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从而判断企业人员结构状况的合理性与否;再如,还可以针对某个员工,对其以往的工作经历、目前从事的项目及岗位变动情况等信息进行针对性查询和统计,从而快速判断人员的动态变动情况。

第二,实现项目统计查询功能。可以通过图表、明细表以及平衡积分卡等方式向员工系统展示项目的基本信息、项目即时状况以及统计分析等相关信息。

第三,实现财务信息查询系统。这项工作可以为企业领导层提供总体财务信息及预算汇总数据,具体包括财务月报和诸如项目合同总额、合同收款总额、收入确认总额等相关内部台账信息,从而可以便于领导层随时了解一定期间内企业利润总额、利润率等重要财务信息;从职能部门角度来看,可对各部门的年度预算指标、完成比例、完成数量以及各项预算支出等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并通过与往年同期数据对比,由此掌握各项工作的实际执行情况,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4.构建经营管理系统

第一,实施有效的合同管理工作。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合同管理作为市场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企业市场开发部的合同管理人员提供从合同登记、合同收付费用管理以及各种合同的相关信息统计等多种功能。

第二,实施有效的售后管理工作。在“服务至上”观念的驱使下,客户服务质量的好坏对维系企业和客户关系至关重要,有效的售后管理能够实现对客户回访、客户请求等具体事项的细致管理,同时要及时掌握客户的联系信息、客户接触记录、客户提交资料记录以及客户接触费用等重要资料,从而为企业在日后更好地开展客户关系管理奠定系统有效的资料支撑。

5.评价信息化建设效果,动态调整

评价企业信息化建设效果,并动态调整一方面,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跟踪评价,准确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探索建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企业自身的信息化评价标准,激励企业巩固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总结,并予以反馈、评价,发现信息化建设中的不足,及时调整,使其符合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根据不同时期企业工作重点的不同,动态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及时更新、改造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具,继续深入挖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潜力,使其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六、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和完善阶段,但是仍然存在整体发展落后、区域和行业之间发展不均衡等不足,另外,对于企业而言,构建企业信息化还存在一定的系统性风险,在此基础上,企业应该从对企业信息化战略进行合理规划、倡导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以及使用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信息化软件等几方面开展思路,通过构建标准化的业务平台、建设内部信息门户系统、建设决策查询系统、建设经营管理系统、建设经营管理系统以及对信息化建设效果进行评价这几方面构建企业信息化系统。研究企业信息化体系是当前很多理论界和业务界学者的研究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信息化系统会更加完善,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促进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的更好更快更均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如福.信息化建设没有休止符——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价值工程,2009.

[2]蒋科蔚,张建栋.企业信息化培训中知识管理策略探析[J].企业经济,2012.

篇14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 管理效能 探索

0 引言

企业信息化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信息共享,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水平。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投入一定的资源进行信息化建设,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能、管理效能以及创新效能。本文主要是围绕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为突破口,分析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效能提高的影响,最后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之所以建设企业信息化主要就是为了通过信息化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能、管理效能以及创新效能,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1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的扩大,我国企业的经济活动范围也开始走向世界,而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国外看,美国70%以上的企业都实现了通过互联网进行业务宣传和销售,而我国70%的企业才处于摸索与学习阶段。从国内企业信息化发展看,我国企业管理方式良莠不齐。信息化程度低的企业常常会导致企业的重复建设或者企业生产过剩、库存积压过多、经营数据掌握不及时等现象的出现,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企业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系统,而企业信息化就是完善企业管理方式的良好途径。

1.2 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需要企业实现信息化

竞争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特点,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竞争,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比的就是谁能够将信息资源更好、更快地进行应用以及创新能力。因此企业的信息化与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企业竞争力的优势是信息资源的优势,因此企业要不断的保持信息资源的优势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信息化,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1.3 企业管理者决策科学性需要企业实现信息化

企业的决策需要以企业的各类信息为基础,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候,需要对企业的全部信息进行深入的掌握与分析,而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不可能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实现企业信息化后,通过“云平台”将各种信息汇集到一个平台上,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方便查阅企业的信息,并且信息的分类也比较清晰,便于企业管理者根据往年的信息分析其决策的科学性。

2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2.1 企业信息化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效益

企业的信息化能够实现企业管理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企业在现有的资源内实现整合,通过优化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等实现对企业管理资源的最大优化配置,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益。其主要表现在:企业的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对外界的了解情况,进而及时根据外界的变化及时的调整经营策略,提高企业的决策的科学性。在企业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之前,也就是说企业的产业结构常常是以高消耗、低收益为主的;而企业实现信息化后,企业的决策方式有了很大的科学性、企业根据信息资源不断地提高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积极向高效率、高增长、高效益的产业发展。同时,信息化的实现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解放大量的人力资源;企业信息化可以简化企业管理中间环节,降低因为中间环节的繁琐造成的信息资源的浪费与各种商机的延误。

2.2 企业信息化降低了企业成本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环节中的人力资源的支出,同时提高了产品的市场运转率,因此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支出。首先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借助高科技对现有生产技术进行创新与发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其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工作模式进行改革,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科学性;最后信息化改变了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为企业的产品营销环节节省了大量的费用。

3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平台支撑及建设内容

3.1 信息化建设的平台

目前许多企业都在积极构建企业信息化,而企业信息化的实现都是依托企业大数据库建设或者云平台的构建为形式,云平台是帮助企业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效益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云平台不仅可以降低企业之间信息资源的孤立弊端,企业可以通过云平台实现资源的享用,同时企业通过此平台将企业的各种信息进行储存,可以实现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因为如果企业单独发展信息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借助云平台管理模式的灵活性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回报率。

3.2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设内容

办公自动化:实现无纸化办公,利用当前4G或3G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企业管理人员随时随地移动办公。办公自动化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对企业员工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节约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办公效率。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员工登入、修改密码、个人办公以及管理等功能。日常办公:就是企业的员工以及管理者通过自动办公系统进行相应的企业管理,比如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对企业信息的查阅、工作事宜的审批与分析等;企业管理:对不同的管理人层授予不同的管理权限,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根据自动化办公系统给付的权限执行其权利,比如利用计算机系统优化人员配置等。

3.3 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

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就是企业管理者可以进行市场产品需求信息分析、掌握产品的销售以及库存情况、产品生产管理、企业投资的规划,也可以及时查看产品的生产情况、企业中的各种资源的消耗情况;各部门通过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很简单实现其职能,如仓库管理员可以记录出入库零件、产品的情况作为以后查询浏览、统计、盘库的基础信息,帮助企业人员分析出企业管理或运营的薄弱环节等等。

3.4 外勤工作人员管理

企业的日常销售以及对企业分支的管理都需要外勤人员的管理,因此对外勤人员的管理是提高企业规范化运营的重要措施。外勤人员管理主要包括:位置管理、考勤管理以及报表管理。通过信息化可以随时了解外勤或分支机构工作人员的位置(状态),以及通过信息化对外勤人员的工作效率进行考核,避免外勤人员不从事企业的经济活动,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外勤人员工作的时候其在面对一些复杂事情时要做出快速反应,而一些决策可能会超出外勤人员的权限,这时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及时调取需要的数据,让企业的管理者根据外勤人员的报表等做出科学的决策。

3.5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一方面要求“以客户为中心”追求信息共享,完善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机制,优化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流程,构建新型管理系统来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另一方面,CRM实施于企业与客户相关的业务领域,使企业与客户保持一种卓有成效的“一对一”关系,从而建立客户驱动的产品、服务设计和向客户提供更快捷、更周到的优质服务,以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资源,降低成本的同时扩大销售。

4 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效能提高的措施探索

4.1 加快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步伐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企业制度的保障,因此需要加快企业现代制度的改革步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首先,企业要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因为信息化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会受到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影响,而更多的是受到企业管理制度的限制,因此要转变企业的管理制度;其次要鼓励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进行上市,通过上市操作规范企业的经营模式,推进实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4.2 构建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模型

信息化建设并不是对企业的技术进行现代化处理,而是要从整体上实现企业信息化改革,因此企业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进行科学设计,并运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自动化管理。具体就是企业的业务流程要以实现其信息化为目的,企业的文化建设也要根据信息化发展的特点而变化,惬意的组织结构也要逐步向扁平化结构发展。

4.3 提高企业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应用的技能培训

企业信息化实施需要企业人员进行操作,因此企业要提高对企业员工的信息化应用技能的培训力度,通过各种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让他们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增强对使用信息化系统的操作技能;同时企业的管理者也要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员工的信息化技能培训,让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形成浓厚的氛围;最后要积极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支持,通过资金支持增强信息化建设的软件、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

4.4 提高云平台大数据分析的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

2013年方圆集团荣获“2013工程机械信息化应用优秀企业金奖”荣誉,其获得此项荣誉是因为其在管理中应用云平台进行企业管理,云平台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方圆集团云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两个平台和一种模式,即“应用平台”、“支撑平台”和“商业服务模式”。

4.4.1 “应用平台”包括计算、制造、管理和服务等功能。应用平台的工作重点是对CAX/PDM/CAPP/ERP增加功能和系统优化,建立统一的应用共享平台,建立集团管理驾驶舱,建立决策反馈系统;改进和扩大物联网技术应用,提升远程监控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应用规模。

4.4.2 “支撑平台”建设是在企业中心机房、网络、服务器等基础上,利用虚拟技术建立符合“云”应用要求的资源优化共享的硬件平台。在支撑平台上,进行网络改造升级,加强硬件建设,对服务器、工作站等硬件设备进行采购,建立虚拟服务器,建设集团数据中心,建立大型存储及异地备份系统。

4.4.3 “商业服务模式”是根据集团云应用方式的转变,建立方圆信息化应用新的商业模式,其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在线租用服务和运维及托管服务。

5 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过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能,因此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发展,需要不断地完善其信息化建设系统,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胡东杰.浅谈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J].现代营销・营销学苑,2010(7).

[2]何祖联,董艳.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优化研究[J].时代金融, 2014(3).

[3]王杰敏,叶羽萍,刘艳.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的分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