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

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篇1

通化市地处长白山的东南坡,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占67%,这个立体宝库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我市的地理位置正处在这个生态圈内,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达1100余种。吉林省是全国最大的中药生产省,通化中药产值占全省的一半以上。通化市生态资源丰富,特别是动植物药,是全国“五大药库”之一,有“中国中药之乡”之称。现已查明的药物资源252科、596属、1133种。长白山素有“天然绿色宝库”之称,如山葡萄、蕨菜、薇菜、蒲公英、黑木耳、榛蘑、元蘑等190余种。特别是以通化山葡萄为主要原料生产的通化山葡萄酒更是通化特色产品,也是通化最鲜明的“城市名片”。2013年全市葡萄生产面积已发展到5.16万亩,产量35800吨,产值11500万元。其中鲜食葡萄种植面积0.85万亩,产量4500吨,产值2200万元。此外,还有林蛙、蜂蜜、花粉、天然色素等资源。通化是中国著名的“人参之乡”,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以人参、中药材、葡萄籽、林蛙等为基源的6大类产品。紫鑫药业投资20亿元建设4个人参加工基地,对医药、化妆品500个人参系列产品进行深度研发,在全国享有盛誉。通化是中国首个“医药城”,医药产业是通化市第一大支柱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实施医药城发展战略以来,通化市医药产业在中药资源开发、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医药产品二次开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企业集群化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绩,形成了集医药加工、医药商贸、医药科教、药材种植、医疗康复、医药文化“三区十园一线”“六位一体”的医药城发展框架。

通化市有众多的特产和医药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全市不同区域,政府推进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需要与这些企业进行大量信息交流,对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要求很高。因此,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网络环境,以便将政府与企业连为一体,实现政府与企业互联互通,是政府和企业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把企业之间的互连互通和实现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从通化区域的全局出发,打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局限,统一规划、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信息化建设整体优势。通化市的食品和医药誉满全国,要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快通化市食品与医药建设,进一步促进全市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竞争实力的全面提升。建立一个有效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政府及时有效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问题的直接方案。通化市政府正是从战略高度实时地提出了整合区域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整体资源,带动本区域各行业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体系中。将支撑着市区内各政府部门、各相关企业的信息共享、资料收集、电子商务等,并为政府部门、各相关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业务数据通信服务。形成以市场为主线的全新的国际化电子贸易体系。通过平台接入技术统一和管理统一的综合服务机制,实现种类繁多的电子商务应用,从而建立一个服务功能完善的经济合作圈——通化市医药两化融合实验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通化市医药两化融合实验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以区域内现有已成熟的企业信息技术为依托,以该网络为媒介,以知识管理为手段,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类资源,构架基于互联网方式的,服务于本区域内医药企业的网络工作平台。实施通化市医药两化融合实验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政府主导和支持的工程,更要有政府的政策倾斜,这样才能推动通化市食品与医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的顺利开展。随着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服务、法规的不断完善,使电子商务交易与物流资源及政府监管手段的集成成为未来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方向。

基于通化市医药两化融合实验区利用区域政策和医药企业相对集中的优势,整合医药信息、物流信息、政府监管信息技术等,打造一个真正的区域医药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为通化市医药企业在两化融合乃至深度融合提供一个范本,前景广阔。加快通化市医药两化融合实验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有效的整合和集成通化市信息技术、地域资源优势的需要,是实现企业发展的需求,是实现资源最大化、风险最低化的需求,是充分实现IT价值的需要,是实现政府职能服务于经济的需要。平台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食品与医药企业发展,有利于建设和完善新的销售方式和销售渠道,更有利于加强企业间协同,打破行业壁垒,消除“信息孤岛”,以实现特产与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增强了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推进通化市医药两化融合实验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施,将更加有利于提升通化市企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将更加有利于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优化资源配置,将更加有利于完善信息化建设保障体系。一是加快通化市食品与医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促进食品与医药企业发展,建设和完善新的销售方式和销售渠道,加强企业间协同,打破行业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持,统一规范为保障,通过加快“通化信息港”及“政府上网工程”的建设,实现企业与政府的全方位联网,满足企业对信息产品的需求。三是建立超前、准确、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强化服务职能,围绕企业发展过程遇到的重点、难点进行调研,及时分析、报告,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四是通过服务平台,提高政府服务职能的效率,企业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准确地了解到相关政策及重要信息,实现政府对企业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双向关系。

通化两化融合实验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实施,将为我市两化融合工作和试验区发展开辟出一个“大数据”“大平台”“大物流”的崭新建设篇章。首先,将各企业产、供、销、物、研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结果及时发现、评估企业经营各环节中的优劣。原材料的集中大宗采购,将解决单个企业采购量小、价格高的问题。其次,通过平台接入统一、应用统一和管理统一的综合服务机制,促进电子商务逐步代替人工完成药品追溯、数据分析等工作;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供销货品集中配送;引导与新GMP融合建设,结合生产过程控制、质量管理、办公自动化等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第三,在宣传、登报国家、省、市级别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行业动向等方面好的做法及企业的各类宣传,为企业间搭建论坛,共享成功经验和共性、个性问题的解决方法,企业各类信息,增加企业间的合作方式和途径,培训用工等信息可有效增加专业人才的流动性和功能扩展性。第四,建立专家在线解答专题,为患者提供求医问药方面进行专业回复,并为研究成果与企业之间搭建一座“沟通桥梁”。

篇2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大大促进了黑龙江省广大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对于这项工作,黑龙江省信息产业厅在整个平台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确立平台模式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的大面积推进是从2000年开始的。先后由省信息产业厅、省科技厅、省经贸委出面组织召开全省企业信息化经验交流会和培训会,以典型引路和提高认识为主来推动工作。同时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截止去年先后投入资金2亿元,帮助300多家企业实现信息化。这些企业大多数是大中型企业,这些大中型企业在黑龙江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这些大中型企业管理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同时具有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除了省里拨付部分支持资金外,企业都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凡上ERP的企业多的投入上千万元,少的也要上百万元。在重点支持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上,从2005年开始转向中小企业。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这么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怎么开展,对主管部门来说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政府不可能拿出更多资金对每一家企业进行支持。

国家近几年来对广大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也非常重视,2004年决定开展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公共平台模式试点工作,黑龙江省成为试点省份之一。我省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招投标,由省内有实力的IT公司牵头组建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负责“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行,联合电信部门、软件供应商组成应用联盟,共同为平台建设出力。

平台建设以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为目的,以建设区域性公共信息平台为已任,以中小企业为重点,以解决企业信息化瓶颈问题为突破口,本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立足服务,讲究实效,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全面提高。

省信息产业厅一方面在国家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并通过省内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与广大企业用户牵线搭桥。到目前为止,该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应用初见成效。

破解三大难题

几年来的实际工作使我们感到此项工作的开展还存在许多困难。首先是黑龙江省现正处在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时期,一大批老国有企业的体制需要改革、改造,这项工作,一方面工作量极大,另一方面需要资金,这就使企业领导在信息化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够,也使企业信息化资金紧张问题暴露出来。其次是很多老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新兴民企规模有限,很难吸引高新技术人才进厂,这些企业的IT人才十分缺乏。总之,资金、技术、人才是影响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的三大难点。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是解决广大中小企业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有效方法。平台建设可以使国家有限的支持资金集中使用,克服过去分散投入效果有限的弊端。一个平台建设,可以带动一大批企业实现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模式有许多优点:它可以整合各种资源,集中建设软硬件及网络应用环境,质量和可靠性都可以得到保证;集中优势兵力,使技术服务水平大大提高;上平台的企业自身不用购买价格昂贵的主机服务器,不用自己建机房,这为企业节省了信息化所需的大部分资金;企业也不用配备专门的计算机专业队伍,解决了资金和人才问题,也就为企业领导解除了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难题,使其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和精力投入大大增强。

在平台模式推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首先是技术方面,ASP模式需要在平台上开发和安装能够支持远程“一对多”、功能完整、操作简单、可靠性强的成熟应用软件,这在当时国内外都很难找到。经反复研究、分析和实验,我们决定选用国内较为成熟的用友、金蝶等管理型应用软件,但这些软件只支持本地应用,在我们中心技术人员的积极努力下很好地解决了远程接入难题。同时采用变通方法使这些软件能够实现“一对多”应用。其次是运行环境方面,我们积极协调本地电信部门,如黑龙江网通公司,确定他们为平台建设联盟成员,免费为平台建设承担服务器托管任务。对于认识方面的问题,我们通过反复宣传教育、宣传典型的示范企业等方式来做工作,使平台用户数不断增加。

平台模式建设经验

黑龙江省作为国家平台模式应用试点省份做了很多尝试性的工作,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一是找准方向,重点支持。前几年黑龙江省信息化工作也投入了不少支持资金,有的企业解决了一些问题,有的企业没解决多少问题。原因是资金有限,技术和人才匮乏,企业领导认识不够深入。对全省几十万家中小企业来说,无法靠对每一家提供支持资金来推动的。平台模式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机遇。重点支持一个或几个平台去带动全省大面积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是一个好办法,投资少,见效快。

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在平台建设中要起到参与和监管作用。平台建设投资大,回收期长,因此政府资金支持是必要的。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还要在资源整合方面做好各方协调工作。

三是抓好试点,典型引路,逐步推开。由于ASP平台模式是一项新的技术,推广应用要有个过程。根据企业用户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应用层次,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推广应用。

四是选择好ASP运营商。建设和推广平台模式应用对全省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至关重要,因此选择平台运营商也十分重要。省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做好管理和监督工作,严格把关。

未来工作的四点建议

对今后的工作我们考虑要做好以下几点:(1)要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确保满足不断扩大的应用要求;(2)加强宣传,使广大企业充分认识平台模式的好处,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积极配合运营商开展工作;(3)搞好规划,在全省范围内分期分批稳步推进;(4)向全国其它省市学习,吸取各方的有益经验,把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的更好。

链接: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的注意事项

篇3

【关键词】信息化平台建设 b2b模式 企业

近年来各类型企业都在加大自身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特别在适应当前国际贸易新趋势、新发展的要求下,b2b模式则成为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点。笔者所在公司承担着海外工程建设和金属贸易,从而借助b2b模式将能显著提升企业的目标市场进入能力。具体而言,b2b模式的优势可从企业信息和降低交易成本上来理解。特别对于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来说,借助b2b模式建立起前期与客户的沟通机制,将是决定能够获得外方信任的关键;而它的应用模式也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因此,本文在探讨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同时,也是对笔者所在企业经验的一种总结和推广。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信息化平台所具有的专用性将增大企业运营中的沉淀成本。这种看不见的成本支出,将通过影响企业的业务调整来显现出来。因此,这也是笔者所在公司面临的问题。

一、对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功能定位

针对施工类和贸易类企业特点,以下将从两个方面来对企业信息化平台进行功能定位。

(一)针对施工类企业特点的功能定位。在承担海外工程项目时,必然面临着物资、设备、人员的大量投入。从而,随着工程施工进度的延续,也需要不断的向其投放生产要素。其中,与施工进度形成正相关关系的便是原材料的投放。此时,施工企业方b便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及时向供应商b供货指令。作为部分原材料出自国内的情况下,这种电子商务模式则能建立起高效、无缝的信息传输平台。可见,针对参与国外和国内工程项目施工的企业来说,根据施工进度和环节针对性的采购原材料,则成为了这里的功能定位。

(二)针对贸易类企业特点的功能定位。这里的贸易类企业,主要指代提供金属的资源指向型企业类型。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该类型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上游,其供应量不仅受到下游企业产能结构的影响,也受到目标市场搜索、谈判等事项的影响。目前,在我国大力优化产能结构和压缩产能水平的当下,必然直接影响到金属交易的数量和稳定性。为此,在适应当前宏观经济环境的特征下,通过b2b模式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将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而增强企业的产品销售能力。

二、定位驱动下的建设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企业信息化平台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构建。

(一)探寻企业目前信息化平台的短板。在本文开篇指出就提到了信息平台构建中的成本控制问题,这一问题须得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若要做到有的放矢的完成信息化平台建设,则需要探寻企业目前信息化平台的短板,而短板问题的提炼则依赖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具体而言,重点在于业务部门与信息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从而在生产导向下来发现当前电子商务系统的不足。然而,遵循“核心、”的优化路径,进行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二)针对国际市场环境下的平台建设。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类型企业在发展中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如何凭借自身的比较优势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优势,则需要将目光从国内市场转移到国际市场中来。

1. 国际工程承包环境下平台的建设。借助现有国际商务门户网站资源,增强企业自己在产品信息、谈判中的实力。如笔者所在公司在承担海外工程项目施工时,便可很好的通过国际b2b模式向国外目标市场的资质信息,这极大的促进了国外客户对我们的识别效率。因此,企业应积极与各大门户网站建立起业务合作联系

2.国际贸易环境下平台的建设。与国际工程承包环境下平台建设相似,首先仍需要在企业自建信息化网络与门户网站的对接上下功夫。另外,在促进企业有色金属销售的要求下,还应在信息联动上做文章,如,建立即时对话窗口,以及优化企业内部局域网对于客户订单分类处理的功能。这其中,还应加大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三)建立信息化平台使用的评价机制。这里需要指出,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须在应用中得到完善,从而满足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从而,建立信息化平台使用的评价机制便十分必要。对此,企业方应组建信息化平台功能评价小组,小组成员由各部门管理者组成。在开展联席会议时,成员从各自部门的角度来探讨当前信息化平台的优劣,从而为进一步的完善提供路径指向。

三、问题拓展

在最后,笔者将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拓展。

(一)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若要保证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有效运转,便需要设置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岗位。这样一来,就涉及到对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作为单纯的信息管理方面的人员并不稀缺,缺少的则是既懂信息管理又懂企业生产经营的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获得,便可以通过在岗培训以及引进的方式来实现。无论培训和引进,都应该聘请企业生产、管理方面的专家给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讲授的目的在于告诉他们:企业需要怎样的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平台应能解决哪些关键问题等。

(二)企业信息化功能的全面挖掘。企业信息化功能的全面挖掘,依赖于两个环节:1.建设前的方案论证环节;2.建设后的功能自主拓展环节。因此,在建设前各职能部门应建立联动机制,根据现实需要充分提出对信息功能的预想,并通过优化写进方案中;在建设后的使用过程中,则需要企业信息化管理人员根据生产经营的动态变化,进行适应性的拓展。当然,此时也应时时与开发商进行技术沟通。

四、小结

本文认为,对于那些承担着海外工程建设和金属贸易活动的企业,借助b2b模式将能显著提升企业的目标市场进入能力。应在探寻企业目前信息化平台的短板;增强国际贸易环境下的平台建设,以及建立信息化平台使用的评价机制等三个方面下功夫。所建设信息化平台,将实现降低信息不对称而对企业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赵兰珍.如何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研究[J].中国商贸,2012,(1).

篇4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化;SaaS

一、 引言

云计算作为IT发展的一个新理念,得到了IT服务商的大力推广,在学界、业界、商界都成为炙手可热的热点名词,被认为是引导“第三次IT革命”的大旗,将对组织、企业和个人带来深远的影响,从而也必将深刻地影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二、 云计算信息化模式

与其说“云计算”是一种IT新技术,不如说是一种新的运营模式:从传统PC机中分离出“沉重”的软、硬件设备,将其集中起来以构成无比强大的“超级算机”,为无数“轻便”终端提供更为优质、专业的软、硬件服务。

在云计算平台的支撑下,应用程序、存储空间、计算能力等计算机传统部件都可以从云端直接获取,从而使终端用户可以极度轻型化。轻型化的客户端设备将日益沦为未来计算机的“显示器、鼠标和键盘”,而庞大的云将成为终端的“主机箱”,使“网络即计算机”的理念逐步成为现实。为此,企业传统的信息化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1. 硬件设施建设模式。规划良好的硬件设施才能为各种信息系统提供充分保障,但是过高性能的设备也会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而过低性能的设备则造成企业信息化性能不达标。另外,计算机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折旧速度远高于企业其他固定资产。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常陷入设备购置的两难境地。云计算概念出现之前,服务器租赁就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常采用的方式。但是这种简单的服务器托管服务难以真正满足企业信息化的需要。云计算这个“超级网络计算机”使得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信息系统直接搭建在以低廉价格租用的专业、高性能的云设施上,并可方便、廉价地进行硬件设备升级。企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已有硬件设备的基础上部分租用SaaS服务进行企业信息化硬件平台混合搭建。云计算模式的出现使企业在提高自身信息化水平的情况下又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大大消减硬件设施投入。

2. 软件服务建设模式。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常依据其自身软件开发实力的强弱进行自主开发或外包给软件开发商。软件开发本身存在巨大的风险,同时软件开发还需要与硬件相匹配才能最大地发挥其效能。而云计算模式的出现,提供了全新的在线软件服务模式:从简单的办公软件到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大大消减了对企业自身硬件的要求,也为信息化的软件服务建设提供了新选择。同时由于软件是云服务上提供的,繁琐的软件维护工作也一并由云服务商负责,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3. 系统集成模式。大多数企业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了部分信息化建设工作,形成了自己的硬件、软件及数据等宝贵资源,借助这些宝贵资源构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信息化平台则是系统集成的主要目的。通过专业咨询公司的资深方案,结合现有软、硬件资源和企业实际,将企业现有资源与云服务商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和无缝连接,使企业直接跨入云信息化时代。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IT资源的需求并不均衡,在运营高峰阶段访问需求激增,如大量文档的临时转换和大量数据的挖掘;运营周期闲暇时段服务器则处于闲置状态,对拥有高性能数据中心的企业而言,资源利用率很低。低于80%计算能力和65%存储空间利用率的数据中心都是低效的,具体统计显示有许多数据中心都是低效的。云计算模式中云计算平台根据数据访问需求动态分配资源,大大降低IT投资成本,以便企业能够集中资金于核心业务的发展。

采用云计算模型进行信息化建设具有更低的建设成本,更低的维护成本,更低的应用门槛,及更低的应用风险。张秀菊认为云计算能够减轻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资风险,降低信息化资金的支出,促进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和工作模式的转变,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张秀菊,2010)。韦群锋认为从技术人员配备方面看,IT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大大减少;从投资成本看,企业以相对低廉的“月费”方式投资,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并能及时获得最新硬件平台及最佳问题解决方案;从维护和管理方面来看,不需要专门的维护和管理人员,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在人力、财力上的压力,使其能够集中资金对核心业务进行有效运营(韦群锋,2009)。

在云计算大潮之下,借助云计算实施企业信息化已逐渐成为业内共识,然而如何借助云计算东风,深化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是摆在众多企业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云计算项目的盲目上马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风险。管理者必须权衡利弊,进行充分论证和全面分析才能作出科学决策,其中成本与收益是主要的考虑因素,硬件设施的成本与收益核算相较于软件要清晰和简单得多。

三、 硬件设施成本分析

作为进行云信息化的第一步,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企业经营战略和经费预算等选定硬件设施的建设方案。

立足自我:以现有资源为主,进行适当添置,以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外包租赁:根据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从专业基础设施服务商租赁主机、磁盘、路由等硬件设备;

混合搭建: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再进行一定程度的设备租赁,通过资源整合来满足企业信息化的需求。

除了战略上的考量,企业通常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结果来进行方案选择。上述三个方案的权衡实际上是自主购置硬件搭建平台与租赁成熟硬件平台两个方案的成本-收益对比分析。要进行全面的成本比较,需要将硬件整个服务生命周期中发生成本均需计算在内,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这样才能确保评估结果准确、有效。把使用周期内企业的IT设备购置、保养及专业维护人员的成本与达到同等效用的设备租赁成本进行比较,成本偏高的方案将是不符合企业经济利益的方案。杨振东从信息化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考察其总体拥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杨振东,2010),评价其投资回报率(Rate Of Invest,ROI)。TCO方法是Gartner公司于1987年提出的,用于评估拥有IT的可见成本和隐性成本,包含IT资产的生命周期内涉及从采购到最后处置的全部成本。

在自购模式下,企业IT部门通过一次性的投资获得所需硬件,并支付这些硬件设备使用周期内的后续维护所需的材料费用、服务费用和人员成本。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除了这些传统的显性费用,还应包括如能耗、环保等常被忽略的隐形成本。企业购置了大量的硬件设备的同时,还需要支付运行这些硬件设备所耗费的电力和空间成本,尤其是大型服务器的冷却耗电。据调查,2007年中国用于服务器的电源和冷却总开支就达到了19亿美元。Gartner公司对全球公司做的一个跟踪调查显示,有超过75%的IT预算是用于维护和运行现有的系统基础架构和软件,还推断出企业在维护和管理这些系统中花费的成本是购买系统所花费的四倍多。

而在云计算模式下,企业通过支付租赁费来使用SaaS提供的硬件系统,无需承担拥有和维护硬件资源的大笔费用。由于云计算厂商提供云服务是规模经济的,每个租赁用户分摊的服务成本较小,因此单个企业的租赁费用相当低廉。云服务提供商和用户借助服务级别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对各种服务(计算、存储、网络和安全服务等)、质量以及违约责任进行定义。云计算实施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决定于提供商服务质量及其可靠性,也影响了企业采用SaaS方式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如微软的SLA协议规定起始点可用性99.9%的可用性(低于这个百分比时客户每月可得到25%的补偿)和可用性99%(低于这个百分比时客户可得到50%的补偿)。在SLA协议的约束下,企业为信息化建设租赁的硬件设施也有久了保障。企业租赁SaaS服务的成本函数如下所示。

其中Cr代表企业从SaaS服务提供商获得硬件设施的累积成本,Cl代表企业为了能够使用SaaS服务而对企业进行的一次性改造费用,R为SaaS服务租赁年费用,k为服务使用时间。通常合同所约定的年租赁费为常数,或在使用期限内等同于一个常数,因此成本核算模型中将其处理为常数。从而企业租赁SaaS服务的成本曲线类似于如图1所示的线性函数。

企业自建信息化硬件平台的成本函数如下:

其中Cb代表企业自主购置硬件设备的累积成本,Cc代表企业购置硬件设备的一次性投入,?啄是硬件设备在经过n年后的折旧虑,C?祝是系统集成的改造费,P是企业进行设备维护与管理的人员费用,M是企业管理和维护硬件的费用,由于保修期的超出和设备逐渐老化,维修费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琢k为设备在第k年硬件设备的管维因子。鉴于设备维修费用通常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从而使得企业的成本曲线如图2所示。

两种方式的成本核算因子如表1所示。

从而在n年的设定使用年限中,企业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外包与自购的权衡主要依据租赁SaaS服务商服务总成本Cr与自建云计算平台成本Cb数值的大小比较。

四、 案例分析

为了合理评估不同类型的企业满足自身需求的信息化建设方案选择,本文以三个同行业类型而规模各异的企业为例,通过对其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所拥有的固定用户群规模的描述体现公司规模的差异,如表2所示。

三个公司都在向Amazon EC2购买服务和自主购买设备之间进行选择。Amazon EC2的服务项目价格列表如表3。

为了评估服务租赁费用,采用CloudAnalyst软件进行模拟估算。CloudAnalyst和CloudSim软件都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云计算开源仿真软件,能够进行IaaS、PaaS和SaaS层次的仿真。(Calheiros,Ranjan et al.,2011)开发的CloudSim软件能够进行云计算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支持对云计算部件的系统性和行为建模,如数据中心、虚拟机、资源分配政策等。(Wickremasinghe,Calheiros et al.,2010)CloudAnalyst是基于CloudSim的一个图形化仿真软件,可以不用像CloudSim软件那样需要建模者编写大量的代码,具有友好的图形化界面、灵活的参数定义、图形化输出、易于扩展等优点。借助仿真软件不仅可以从云计算服务商的角度对服务策略、负载均衡、成本优化等进行仿真,也可以从顾客的角度评估企业租赁服务的成本,从而为企业云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假定北美的用户每5分钟请求一次,欧洲的用户每10分钟请求一次,亚洲的用户每3分钟请求一次,且每次请求的数据大小都是100b。数据中心为一个,包含5个相同配置的服务器,内存2G,存储空间100G,4个处理器的速度都为10000MIPS。数据中心DC2包含4个服务器,内存204800Mb,存储空间108Gb,4个处理器的速度都为10000MIPS,所有虚拟机的策略都是时间共享机制。

通过模拟估算出的各企业的年租赁费用如表4。

为使用SaaS提供的服务,企业还需承担一定的系统集成费用,以很好地将企业内网与SaaS提供的服务整合起来。企业规模越大,整合费用越大,反之则越小。

企业如果采用自购设备构建数据中心,需要购置服务器、路由器、集线器等硬件设备和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等软件。粗略估算构建同等规模的数据中心需要一次性投入100 000购买各类设备。此外还需要雇佣一定数目的人员进行网络管理与维护工作,假设硬件平台自购成本估算清单如表5。

硬件使用生命周期以5年为计,硬件5年届满后折旧率设为80%,管维因子分别为0.1,0.2,0.4,0.6,0.8。从而参照方程(1)与(2)得到的两种方案对应总费用如表6。

因此企业最终究竟采用哪种方案还依赖于企业对现有系统的集成费用。不妨假设两种方案的集成费用相差不大,从而从表6可以看出企业A采用SaaS租赁方式比自购方式要昂贵(五年共计31 028),而其他两个企业则是选择SaaS租赁更为廉价(五年成本分别少145 632和152 549)。因此,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宜租赁SaaS服务,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宜自主构建信息化基础设施。

五、 结论

借助云计算模式实现企业信息化是大势所趋,采用云计算进行信息化建设具有更低的建设成本,更低的维护成本,更低的应用门槛,及更低的应用风险。但是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租赁SaaS服务进行信息化建设。只有科学判断企业适合何种方式的建设模才能有效降低投资风险,消减运行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分析和总结了企业借助云计算模式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三种模式,认为企业云计算硬件平台的建设模式主要体现为全自建和全租赁的对比。借助CloudAnalyst软件仿真满足企业使用需求的SaaS服务成本,与自建成本进行对比,从而辅助企业根据自身实际作出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 Calheiros, R. N., R. Ranjan, et al. Clou- dSim: A Toolkit fo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s and Evaluation of Resource Provisioning Algorithms. Softwar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2011,41(1):23-50.

2. 郝雪梅.基于云计算的煤炭信息化研究.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

3. 张秀菊.“云计算及其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篇5

[关键词] 橡胶;信息化;PA总线;计量;能源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26

[中图分类号] F270.3;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7- 0044- 03

1 引 言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橡胶行业是典型的劳动、技术、资金密集性行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建设对企业有着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符合国家的橡胶产业发展战略,适应国家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

青岛橡胶六厂借助迁建项目的机会,进行了能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本文对该厂能源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方法进行介绍。

2 能源管理的功能需求

企业的能源管理主要包括能源(水、电、蒸汽、压缩空气等)计量采集、能耗状态监控、统计分析报表、能量平衡、设备能效分析、能源报警与预警、综合能耗分析及优化决策等功能,以实现企业生产系统的经济运行、提高能源利用率,利用能量平衡与用能分析,实现能源顺畅调度,以达到企业节能降耗的目标。

能源管理信息化平台要实现能源数据的采集、归档、工艺流程监控、数据统计分析计算,为MES其他功能组件、ERP等提供开放的数据通信接口。

3 企业能源概况

青岛橡胶六厂新建厂区的生产能源主要有自来水、循环水、软化水、电、蒸汽、压缩空气。能源管理采取三级管理方式。一级管理:进入厂区的自来水、电、蒸汽;一级半管理:动力站送往各个车间的循环水、软化水、蒸汽、压缩空气;二级管理:进入各个车间的自来水、循环水、软化水、电、蒸汽、压缩空气;三级管理:进入主要设备的自来水、循环水、软化水、电、蒸汽、压缩空气。能源的分级管理结构如图1所示。

4 信息化平台建设

信息化平台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主要由操作/管理层、控制层、现场总线层构成。

操作层/管理层由1套大屏显示、1台工程师站、1对冗余服务器、4台操作员站、1对归档服务器、1台网络打印机组成,设置在能源管理中心。

控制层由主控制器、通讯组件构成。控制层主要完成生产能源数据的采集、二级与三级的能源管理与数据统计。分别设置在炼胶车间、输送带一车间、输送带二车间、输送带三车间、科技试验楼、动力站。

现场总线层采用先进的PA总线实现控制器与现场测量仪表的连接,并能够对现场测量仪表进行远程诊断和参数设置;采用Modbus与综合保护器通讯,采集用电数据。

信息化平台通过PA总线和Modbus通讯对能源数据进行实时采集;通过工业以太网将数据上传到能管中心,并在归档服务器中对数据进行及时归档,在操作员站和大屏幕中清晰显示能源消耗的车间、设备、实时数据、累积数据、对比数据等;对能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对企业内部的绩效考核、节能改进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依据。

信息化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

5 PA总线特点

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中,能源数据的采集采用了PA总线的方式,而非常规硬接线的采集方式,是该平台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PROFIBUS-PA是一种用于分散式自控系统和现场设备之间的通讯系统。它以符合国际标准IEC 61158的PROFIBUS-DP为基础,增加了PA行规以及相应的传输技术,使ROFIBUS 能更好地满足各种过程控制的要求。

PROFIBUS-PA将自动化系统和过程控制系统与压力、流量、液位等现场设备连接起来,PA可用来替代4~20mA的模拟技术。PROFIBUS-PA具有如下特性:

(1)适合过程自动化应用的行规使不同厂家生产的现场设备具有互换性;

(2)增加和去除总线站点,即使在本征安全地区也不会影响到其他站;

(3)在过程自动化的PROFIBUS-PA段与制造业自动化的PROFIBUS-DP总线段之间通过耦合器连接,并使可实现两段间的透明通信;

(4)使用与IEC 1158-2技术相同的双绞线完成远程供电和数据传送;

(5)在潜在的爆炸危险区可使用防爆型“本征安全”或“非本征安全”。

6 运行效果

信息化平台为企业提供了能源消耗的数据,各车间能够实时了解各班、各设备、各种类的能源消耗,企业管理者能够实时了解各车间的能源消耗。企业能够从管理上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耗;也能够提高生产操作人员的节能积极性。信息化平台监控画面如图3所示。

7 结 语

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到十六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十七大“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再到十提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在不断加深,也为国内工业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目标。

具体到橡胶企业生产信息化如何发展,如何能够脚踏实地,从基础建设、网络结构、软件功能、管理观念、操作意识等方面做出实实在在成绩,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本文提出了一种橡胶企业生产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有效方法,为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章万友.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在橡胶轮胎行业的应用探讨[J]. 中国橡胶,2013,29(21).

[2]李东平,王喜成. 利用信息化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J]. 橡塑技术与装备,2006,32(10).

[3]姜馨. 我国轮胎模具行业信息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橡胶科技市场,2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