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实践技能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5S”管理; 技能培训
我校作为中职学校,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企业培养了大批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学校与多家企业通过冠名班和派遣学生到企业进行专项实习的方式深入加强校企合作。为了缩小校企距离,更好地与企业对接,缩短学生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的时间与步骤,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关系到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在中职学校中学生管理中引入“5S”管理理念,让学生提前接触、了解企业“5S”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让学生就业后能很快地认同和接受企业文化及管理理念,缩短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的时间和步骤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及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1.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
企业的发展靠员工,但企业员工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养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通过我们对企业人员的调研,企业对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主要有知识、态度和技能三个方面。首先是知识和技能,从企业来看,员工首先要掌握自身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产品的更新,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也在不断的提高,就要求员工不但要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其次是态度,要求员工有从基础做起的态度和积极对待工作的心态、工作中要诚信有很强的责任感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1)缺乏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做事或处理问题时会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的感受;有问题不会从自身反思,一味的职责埋怨周围同学,遇事不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2)缺乏积极的心态和好的学习习惯
缺乏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有些学生培训过程中不能自觉主动的完成培训任务,遇到问题就找培训教师寻求帮助,自己不能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纪律涣散,有些学生培训时迟到、旷课、玩手机、聊天等现象。培训中需要培训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维持纪律、督促学生完成培训内容。
(3)缺乏诚信和责任感
有些学生在培训时将零食、饮料等带入实训车间,将包装袋或饮料瓶随手乱扔,破坏车间实训环境;维修电工技能培训所使用的低压电器容易损坏,部分学生没有保护工具、器件的意识,器件损坏后为了逃避责任不承认自己损坏器件或将损坏器件偷偷的换给其他同学。
因此,我们的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远远达不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本课题通过在维修电工技能培训中引入“5S”管理理念,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能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工作习惯和培训效果的管理方法,使学生成为受企业欢迎的好员工。
二、“5S”管理的内容
“5S”是源于日本的一套管理方法,它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TION)、清扫(SEIE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等五项内容。由于它们在日语的罗马拼音中,均以“S”开头,故简称“5S”。它是现代企业中的一种先进管理模式,是通过规范的现场管理来提升员工的素养,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
但是企业“5S”管理和学校“5S”管理又有明显的不同。企业“5S”管理针对的是生产现场的事和物进行管理,如各种材料、机器、半成品、切屑、垃圾、废品、多余的工具甚至是工人的生活用品等,讲求的是什么地方放置什么物品、放多少、怎么放,并进一步形成规章制度。但是学校的“5S”管理针对是是学生,通过教师的严格管理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等,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培训效果。因此我们只能借鉴企业“5S”管理理念,不能照搬企业的“5S”管理的形式。我们根据维修电工技能培训的实际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5S”管理内容:
1.整理
首先让学生明白在实训车间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东西可以带入实训车间,什么东西不能带入;其次让学生知道培训所用到的工具、器件放在哪里,怎么放。最后,让学生能根据培训内容确定培训需要的工具和器件,把能用到的工具、器件拿出来,工作台上只能有能用到的工具、器件和电路图,其他东西都不应该出现在工作台上。整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物流通畅,防止误用工具、器件。
2.整顿
学生将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出来的工具和器件以及万用表和导线分别放在什么位置方便自己完成培训任务。同时将再次使用的导线和绝缘皮、纸屑等垃圾分开放置。整顿的目的是为了使工作场所整洁明了,减少取放物品的时间,提高培训效率。
3.清扫
首先,教师安排好培训的值日生,每次培训结束后及时对实训车间进行清扫后方可离开,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保持实训车间的整洁干净。其次,每次培训前和培训结束的时候,学生都要针对所使用的工具和器件进行检查,如发现存在问题的,要及时上报,及时维护;最后,将检查无误的工具和器件放回原处。清扫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4.清洁
要求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保持实训车间的整洁干净。培训教师制定相关的培训管理制度和车间“5S”检查项目,使整理、整顿和清扫的执行深入人心。让这项工作从形式化、到行事化、再到习惯化,使学生能自觉主动的执行“5S”的内容。清洁的目的是将整理、整顿和清扫工作成为一种习惯和制度,以此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
5.素养
教师在培训时严格按照以上步骤执行,并在每一步骤的细节上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主动去践行培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素养的目的是通过素养让学生成为一个遵守规章制度,并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的人。
三、本课题的研究特点
本课题研究重点在于寻求一种有效的提高学生素养和培训、学习效果的管理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培训来看,5S管理模式的引入对学生习惯养成、增强责任意识和提高培训效果有着一定的效果,但是“5S管理”是一项循序渐进的长期管理工作的理念,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很大的效果。因此,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或培训中坚持5S管理理念,将这项工作从形式化、到行事化、再到习惯化,使“5S管理”成为每一个学生日常工作学习的一部分。让我们的学生缩短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过渡的时间,更容易让企业接受他们。
此外,课题研究过程中由于各培训教师对5S管理理念的理解和对相关规章制度的执行上存在差异,因此在《技能培训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上存在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实施力度也有所欠缺;在利用5S管理理念对培训学生进行管理和检查时不同的培训教师所关注的重点也不一样。因此,就要求我们的培训教师要统一认识,坚持认真执行相关规章制度。
四、“5S”管理在技能培训中的实施效果
1.学生对“5S”管理理念的理解及“5S”素养养成情况
我们在培训前,选取一个自然班级的培训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问卷的填写,培训结束后选取两个自然班级的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另外我们还抽取本校12年毕业学生20多人进行相同的调查问卷,这20多名学生分别涉及到青岛及周边地区近十几家企业。
(1)培训前后针对学生对5S管理理念内容的了解设定了如下内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经过培训后学生对5S管理的内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和较深刻理解,但是和毕业学生在企业接受到的5S管理的教育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2)培训前后针对学生5S素养养成和毕业学生在企业的5S素养养成进行了调研,从结果上可以看到,尽管经过培训后学生的工作习惯整体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和毕业生在企业形成的工作习惯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3)除了针对参加技能培训的学生进行上述两个内容的问卷调查,我们还选取了多家企业的人事或一线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关于新员工对5S内容是否了解和理解、5S素养养成、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有必要接受5S管理的问卷调查并给出了学校5S管理实践的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在技能培训和日常的实训室教学中运用“5S”管理模式进行教学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必要可行的。学生在校期间可塑性较高,这个阶段如果接受5S管理养成良好工作习惯的话,在踏上工作岗位后不管技能如何,首先都能给人留下一个积极的印象。
2.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以往的培训中,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自我约束能力差,而且缺乏耐心和责任心,导致学生的出勤、组织纪律性和培训效果较差。因此,在总结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技能培训的特点,首先制定了《技能培训管理制度》和《技能培训5S管理检查项目》,其次是将整个培训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排队点名进入车间。(2)培训前领取检测器件、工具的好坏。(3)控制线路的安装连接及检测。(4)培训结束,断电、检测回收器件。(5)教师检查回收器件后打扫卫生。培训时严格执行上述5个步骤,培训学生只有将上一步完成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同时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和检查项目,通过培训老师的严格管理和正面引导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在习惯养成上杜绝学生将零食饮料带人实训室的现象;敦促学生在培训开始和培训结束时自觉主动的检查器件工具是否完好,降低器件的损坏率;敦促学生在线路连接完毕和培训结束时自觉主动的整理现场,提高学生的卫生和安全意识。其次,通过5S管理在细节上要求学生,给学生强调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养成遵守规定、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自觉维护工作环境整洁明了的习惯和文明礼貌的习惯。
3.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时学生在实训室的工作位置为其工位,不允许串岗。在培训开始前进行考勤点名,让学生意识到今天上课迟到,明天就有可能上班迟到,虽然上课迟到或旷课不能扣工资,但是要扣平时成绩。这样虽然不能完全杜绝迟到现象,但多数学生都有所收敛;另外在培训过程中加大教师的巡查力度,对实训室现场管理,敦促和指导学生练习,杜绝以往个别同学培训点名后在实训室只玩不干的现象。通过教师的严格管理,让学生对5S管理细节的执行从形式到行事,最后形成习惯。当学生习惯与完成培训任务的时候,培训效果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提高。
总之,通过努力将5S管理应用在技能培训中并不难,只要能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就一定会取得一定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强化5S管理意识,对学生要加强教育,使技能培训中的5S管理实践能够深入进行下去并将其推广到日常的实践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王劲,刘萍,薛莉英. “5S”在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以机电产品装配工程训练课程为例
[2] 罗松涛. 浅谈“5S”管理法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运用
[3] 李冬. 5S管理在实训教学寸的应用
[4] 王琼. 从企业文化管理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路向―― 以5S管理为例
近年来,随着机关事业单位不再沿用未经考试直接安置退役士兵的做法,大中型企业愿意安置退役士兵的数量也越来越少,退役士兵安置矛盾越来越突出,广大退役士兵的安置就业愿望和政府安置能力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距。
2008年12月,江苏省委、省政府从构建和谐江苏这一高度出发,提出了"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工程",为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创出了一条新路子,这本身就是退役士兵就业安置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也是江苏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和理论发展。对退役士兵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退役士兵安置机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是改进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重大创新。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让一技甚至多技在身,用技能充实了他们的人生,提升了素质,再加上已经经过部队这所大熔炉的洗礼,使其成为社会上各类企业单位的"抢手货"。因此对退役士兵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能有效促进广大退役士兵实现充分稳定就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城乡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
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做为区第一批承训学校,在培训过程中,坚决贯彻落相关文件精神,并自觉地肩负起探索培训规律的责任。退役士兵技能培训是一项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理论或经验可循,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如何做好退役士兵学员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教学工作?是当前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这要求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创新思路,通过踏实认真的探索,总结规律,逐渐形成相应的教育管理理念。近两年来,我们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结合我校退役士兵学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际,从承训单位的角度,探讨进一步做好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恳请广大退役士兵技能培训教育工作者、有关专家学者、相关政府部门批评指正。
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实践和经验问题
1.培训实践概况
针对2009级和2010级退役士兵学员的培训工作, 我校考核培训部门联合相关专业办公室制定了:面向两年制学员的《退伍士兵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二年弹性学制)》和《退伍士兵计算机及应用实施性教学计划(二年弹性学制)》;面向短期学员,侧重于动手能力培养的《退伍士兵数控车(铣)中级工短期培训计划》和《退伍士兵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中级工短期培训计划》。专业办抽调教有余力的教师负责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考培办抽调教师负责班主任管理工作。具体情况如下表: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我校的培训计划实施情况良好,其中2009级学员将进入推荐就业阶段。
然而,对退役士兵技能培训这一项新生事物而言,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找出相关规律,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退役士兵实际的培训之路。
2.培训过程中发现、总结出的问题或经验
(1)现行培训只对当年的退役士兵给于培训减免,不包括往年的退役士兵。而实际上,那些未参加过技能培训的退役士兵,通过外出就业感受到一技在身的重要性后,更需要也更能够认真参加培训,但却未能同当年的退役士兵一样享受生活费补助和技能培训补贴,这既引起了这部分退役士兵的不满;对承训单位而言,也限制了这一培训项目形成规模效益(对教学而言)。
(2)虽然省级财政加大了支持力度,但地方财政没有预算培训经费或很少,对于经济不好的地区仍有较大缺口,尚不能满足退役士兵就业所需的全部技能培训的各项费用需要;这也使得承训单位未能将该培训工作独立出来,经常是挂靠某部门,抽调工作量不大的教师予以实施的原因之一。
(3)因为以上规模和经费的原因,承训单位无法有效做到“因材施教”。而细分受教育者(退役士兵):义务兵,初、中级士官(其中有的年龄较大,已有家庭,有的家庭实际困难多,认为现在找工作比较实惠等)是应该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相应的培训实施计划的。
(4)培训日常管理方面的问题:见下表
对于上述在实践中发现和归纳出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出一些新办法、新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模式,正在初步形成相适应的教育管理理念,也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姑且抛砖引玉……
方法创新与政策建议
1.培训日常管理制度不断创新,逐渐完善
针对退役士兵学员的社会化、成人性特点,一是要体现出制度的可操作性,新制度的实行应充分考虑学员能否接受和推行,在具体做法上我们注意与相应的学员多加沟通,或试行一段时间进行观察,再修正施行。二是体现出人文关怀,因为通过一年多的教育实践,我们感到大多数学员能够尊敬老师,组织纪律观念较强,理性处事;不少人工作积极主动,好学上进,求技心切;从制度的制订上让他们体会到我们对退役士兵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形成良性互动。三是在惩罚性的制度制订上,要以“预防性”为主要目的,体现出“预防”为主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强化制度的引导和教育效能。我校在制订退役士兵培训日常管理制度时,由于充分考虑这三个方面,既收到了很好的管理效果,促进了退役士兵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又达到了相关任务目标。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大胆创新,逐步完善
根据退役士兵学员的不同特点,我校在教学模式上,逐步实现“一体化”、“课题化”教学模式。把全部专业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揉合到“课题化”教学中去,实现“师傅带徒弟式”的“一体化”教学,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方法上,数控专业逐步实验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学员反映良好,提高了他们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正在推广。
3.精心选择培训专业,优化职业技能培训
我校一方面准备因地制宜,试行创业培训,把具备较强开拓创新和社会交往能力、有意愿有条件的退役士兵组织起来,开办创业培训班,帮助他们掌握相关政策法规知识,请有经验的成功人士完善创业设计,使更多的退役士兵成为 “小老板”、“商”或“农场主”。另一方面准备开展联合培训,如与其他承训学校在培训专业设置上,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与金融、保险、公安联合培训保险代办员、保安、辅警等。另外,也要注重学历教育,充分协调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做好退役大学生士兵的复读和部分退役士兵对高学历的求学工作。
4.与民政部门形成固定时间联席会议机制
关键词:退役士兵 职业技能培训 管理探索 组织机构 实践与思考
江苏是兵源大省,退役士兵每年都在3.4万人左右。其中,需政府安置的城镇退役士兵和l0年以上的专业士官约有1.6万人,占退役士兵总数的47%,安置任务十分繁重。为了帮助退役士兵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合适的工作,江苏省委、省政府从2009年春季开始,率先依托职业院校,对城乡退役士兵全部实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退役士兵学员与在校学生同为年轻人,有诸多的共性,但他们也有别于在校学生,呈现出独特的一面,在学员管理方面应有所不同,区别对待。在过去几年的培训中,各个承训学校就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期间的管理,开展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由于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的特殊性,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下面以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为例,就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期间的教育管理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以入学教育为契机,强化学员思想教育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和灵魂,只有思想到位,才能有行动的到位。承训学校要高度重视学员入学教育,围绕优良传统、守法、感恩等主题开展系列教育,从而做好培训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优良传统教育
学员在部队都经过两年甚至更长时间严格的军营训练。这一批青年人,虽然离开了部队,但是他们喜欢与现役军人交往,喜欢追忆在部队时的集体生活。所有学员都讲团结,能吃苦。继续发扬退役士兵在部队养成的好习惯、好作风、好传统,对于培训期间的教育与管理意义很大。在学员的传统教育方面,学校可以聘请部队现役干部以校外辅导员的身份前来授课。在授课中要把道理讲透,把传统讲够,多赞扬他们,多鼓励他们,激励他们始终保持革命军人的英雄本色,始终保持在部队遵规守纪的良好作风。
2.遵守法制教育
学员从军营到校园,由军人到学员,与社会接触较少,对社会了解不多。一些学员还有讲义气、易冲动的特点,平时总喜欢三五成群在一起吃喝。如果教育不好,也能引发社会矛盾。简单的宣讲,教育效果可能会很差。直接邀请公安系统的干部来宣讲,学员也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因而,如何正确引导他们遵规守纪,不仅要引起高度重视,也要注意工作方法。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于每年的开学初,给每位学员发放一套丛书――《安置政策200问》、《公共基础教程》、《先锋军――先进事迹汇编》,该丛书中有《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法律常识、有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成功的报道,也有因为违法犯罪导致家庭悲剧的案例。学员拿到丛书后,由班主任在班级带着学员学习,学员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同时,每个班在开学初都与学员签订《培训协议》,其中明确规定,凡是没有修满学分的第二年不得领取生活费,凡是在培训期间违法乱纪的,一律上报民政部门取消培训资格,并将违纪及处理结果通报给学员家庭。自从2012年开始签订《培训协议》以来,培训期间的学员管理,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综合表现,都较以往有了明显的变化。
3.感恩教育
一些退役士兵刚退役回乡又出来上学,与父母相处时间不长,对家中亲人有疏离感。对于自己在学校遇到的问题及困难不愿让父母知道,怕父母担心。为此,学校可组织各班开展“感恩”主题教育,组织学员观看《感恩父母》录像,要求学员每星期至少打一次电话问候父母,通过这些方式促进学员与父母的交流,也让家人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作为培训班的班主任,还经常与学员家长联系,引导亲属们在平时的电话、书信中多鼓励学员学技术,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二、择优选聘班主任,重视管理队伍建设
承训学校的领导要高度重视,要把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要在配备教育教学人员,特别是在配备培训班的班主任、授课教师、技能实训指导教师等方面作出倾斜。要建立退役士兵培训专项督查制度,明确专门部门和专人牵头负责,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
1.择优选聘班主任
为保障培训工作的平稳进行,要选聘组建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学校可以从各个处室、系科、优秀学工人员中选拔。退役士兵这个群体,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只要学校政策一致、透明,只要注意尊重学员的人格,注意与学员沟通的技巧,学员的教育管理就比学生的教育管理来得容易。平时班主任要以事实为依据,要跟学员讲清道理,做细做实学员的思想工作,确保培训顺利进行。如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选聘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中层管理干部、学工人员担任退役士兵班主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注重班主任培训
众所周知,班主任的自身素质是班级管理的关键所在。班主任作为培训班的一线管理人员,直接关系到退役士兵培训的管理水平。为了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在组建好班主任队伍之后,还要注重对这些班主任的业务培训。毕竟对学员的教育管理,对于新班主任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即使已经做过学员班主任工作的老班主任,也有个提高、改进的过程。承训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集中学习,邀请专家开设讲座,也可以组织退役士兵学员班的班主任到相关学校参观学习。
3.成立专门部门负责退役士兵培训与管理,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成立退役士兵培训专职管理部门,来负责退役士兵的教学培训、日常管理等工作,这样可以做到职责明确、管理高效、如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专门成立了退役士兵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学院,校长亲任院长。下设管理办公室作为日常工作机构。如无条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可将退役士兵培训纳入继续教育部门的只能。
4. 加强考核
学校在对学员班级和班主任的考核上,要有严格的制度和规范。为了拉近班主任与学员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问的感情,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明确要求班主任每周与每位学员沟通交流一次,并记录在班主任手册上,同时学校专门组织考核。
三、抓好日常管理,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由于退役士兵这个特殊群体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不同,具备的社会和政治影响不同,他们有军人的特点,但又不是现役军人,他们是学生,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学生。因此,必须在管理体系上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促使他们既能发扬军人的优良传统,又能体现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和特点,保证他们在校能够安心学习、乐于学习。
1.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
各培训班在学员中精选出思想觉悟高,自身素质好,学习成绩优,纪律严明的学员组建班委会。在教学管理、日常生活、各项活动中,班委会成员能起到号召和模范带头作用,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学员的思想状况、行为动态。在针对学员的日常生活管理上,各班可以充分利用班委会这个得力助手,及时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任务。
2.创设学员实现自我管理的机会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作为班主任要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首先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的班级管理环境,通过学生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教育。同样,在学员的教育管理中,只有实现了学员的自我管理,才能激发管理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的效果。学校要尽量创设各种机会,让学员参与到管理中去。
3.评优评先激励学员不断进步
基于退役士兵的思想、心理特点,学校设立评优评先制度,每月评选、表彰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员,通过在退役士兵群体中树立典型,在全校公开表扬奖励,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使得学员在培训期间,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事实证明,承训学校在强化学员管理方面,通过加强对学员的指导和教育,使学员学会重新审视自我,认识社会,从容面对现实,最终完全可以实现高质量就业或成功创业。当然,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每个人只有全力以赴,拓宽思路,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才能不负重托,将“最可爱的人”培养成为“最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与思考》,作者:潘建华,《华章》2011年第34期。
[2]《退役士兵职业培训探索》,作者:袁毅棕,《中国培训》2008年02期。
[3]《以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为突破口 进一步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作者:李容根,《中国民政》2006年第12期 。
[4]《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与探索》,作者:陈锦元,《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12期。
[5]《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的几点思考》,作者:伏广利,《文学教育(中)》2010年第12期。
[6]《退役士兵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创新探索――分层培训模式的研究》,作者:徐圣龙;王海燕,《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2期。
[7]《浅析退役士兵的特点及管理》,作者:夏平方;陈建鹏,《警官教育论坛》2010年第01期 。
[8]《如何做好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工作》,作者:张廷彩,《职业》2010年第20期。
[9]《实施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探索》,作者:郭双锦 秦春艳《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2010年 第10期。
一、一体化培训课程分析与设计
短期培训业务:2016年9月,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送培一批新入职员工,委托广西工业技师学院完成对该批新入职人员的低压电工作业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工作,考取低压电工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操作证。
企业调研:学员大多是农民工学员(初中、高中毕业或初中、高中未毕业),文化基础和技能水平较薄弱。经过短期培训,入职人员完成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能上岗完成通信网络工程设施设备安装和维护的基础性工作。
一体化培训课程设计:一体化培训课程的设计,关键是将短期培训目标、岗位技能需求和职业规范(标准)结合,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为此结合企业需求、低压电工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要求(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术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编写了《低压电工作业人员培训指导书》。低压电工作业人员典型工作任务:触电急救、电工安全基本技能、低压配电及电气照明、电气控制线路。
二、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1.一体化培训课程学习资源库的建立
构建《低压电工作业人员培训指导书》学习资源库,如电工作业相关书籍资料、网络学习资源(安全标志、低压电气设备原理、生产岗位技能实例)、视频课件、配线仿真软件等。培训学员根据自身的学历能力,反复观看(阅读)相关学习资源,不断学习巩固技能知识和仿真练习。学习资源库的建立可以兼顾能力不同的学员需求,同时解决了企业用工时间和培训时间安排上的冲突,学员可以根任务指引,自主完成网络学习和仿真练习,最终完成项目工作任务。
2.一体化教学过程和效果
贯彻“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理念,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结合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一体化教学方法,以培训学员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模式,是教师指导、学员独立完成操作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一体化教学过程有效调动了培训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材施教,因需学习,培训针对性较强、效率高,学员和企业培训反馈满意率高。
三、短期培训一体化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
1.培训课程的设计与改革应结合培训需求及专业特色
短期技能培训的学员每一期都不同,每个企业培训的需求和专业重点不同,因此在进行短期培训一体化课程设计和改革时不能生搬硬套,应研究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学员基本情况,培训实际场地设施设备,现有培训教材、资料等因素,综合分析研究与设计,提高短期培训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短期培训实现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是短期培训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培训教师不仅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完成培训大纲、培训计划和适合短期培训需要的一体化教学教材的编写,还要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完成相应课件、视频、网络资料的制作、设计和整理,一体化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和改进,这些对培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其他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战和促进。
3.辅助教学资源的积累和更新是提高短期培训效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职业技能 培训与鉴定规模 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也适应了用人单位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是实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目的,以及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技能,便于学生的就业,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色,更好地服务社会,扩大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竞争力对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发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作用
(一)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积极配合国家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应培养拥有“双证书”的学生,使之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内在素质,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制造业为重点加速培养高技能型紧缺人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同时,学校技能鉴定机构在面向校内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同时,为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服务,在高校与行业共同制定鉴定标准的过程中,高校还可获得大量的来自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信息、行业标准与规范信息,有力地推动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二)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2011年我院面向校外企业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共开展12个职种22个批次共培训2860人。高职院校的鉴定机构具有资源及品牌优势,设备的数量及先进性远优于一般鉴定机构。开放高职院校的资源,而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既可提高院校的资源利用率,又可提升人们对高职院校自身的认知程度。
(三)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造血机能。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日前已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2011年我院共有3957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按每人300元计,培训收费达118.7万元;1475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按每人200元计,鉴定收费达29.5万元。高职院校进入这一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品牌和资源优势,产生的经济效益可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有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
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实践与探索
(一)面向在校学生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推动高职教学改革。在高职教育中积极推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是使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接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的需要。首先,在专业教学中导入相关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使专业教学内容涵盖行业或职业所要求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其次,解决学历层次与职业技能鉴定等级的对应关系问题;最后,向专业推荐与其核心能力最贴近的1~3个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供学生选择。
(二)面向社会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劳动者。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高新技术和先进的鉴定设备,开展工种新、技术含量高、鉴定层次高、社会需求量大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在鉴定层次上,倾向于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在鉴定范围上,扩大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覆盖面,使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都得到及时、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服务方式上,方便考生与企业,到企业生产现场考评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根据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要求,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鉴定服务。
(三)配合职业技能鉴定主管部门进行技能开发,全方位提供技术支持。高职院校站在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广泛吸收本行业、本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装备,将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工作对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的变化信息,及时反映到相应的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和题库中,做好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相关的职业分类、标准制度、题库和教材开发等配套基础工作,为职业技能鉴定主管部门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郁新亚.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实践分析与理论研究[J].浙江工艺美术,2012(3).
[2]丁如芷.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研究与探讨[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为进一步探索职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东方物探职业技能培训部依托石油物探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设备设施等资源优势,以提升培训质量为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全过程实施项目管理,实施项目长负责制,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一、项目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是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提出的全球标准,它借鉴和融合了其他通用或专业管理领域的许多知识,集合了国际项目管理界精英的观点。运用PMP科学管理,能够提高培训效率,控制培训进度、成本,提高工作执行力,保证了培训质量。
二、项目管理实施
笔者面对的培训对象是具有一定专业特长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专业技能人员。多数学员是带着理论上的疑问和实践中的困惑来参加培训的,他们急需在培训中获得对理论和技能问题的正确解答,并能将其快速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这就需要在培训项目启动过程中预先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各受训人员的水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界定培训范围和制订培训方案,力求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更贴近企业实际。
物探职业技能培训部采用PMP项目管理模式,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公司主业、设备制造、国际服务和新兴业务,分类别、分专业(工种)、分层次、分级别地开发了11个大类63个工种(岗位)培训项目。
1.调查分析培训项目需求
通过调查分析,将培训组织的需求与受训对象的实际需求有效结合。在培训项目内容设计上,采用学员“点菜”、教师“掌勺”方式,按照 “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摸底考试、座谈等形式进行调研,摸清受训单位和学员的需求,为不同层次的学员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实现个性化培训。
2.制定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在每个培训项目启动时,项目长要考虑师资配备(团队组织)、培训进度、沟通渠道、成本管理和培训质量等计划的制订。这些计划对不同的受训单位和工种是相互交织、复杂多样的,项目长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保证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
(1)做好师资配备。
根据各项目不同的培训需要,我们配备了不同的教师团队,在师资配备中做到选拔责任心强、知识面广、管控能力强的优秀员工为项目长;选派学校各专业顶尖的“三师型”(讲师、培训师、技师)教师;针对某些特殊培训项目需求,聘请集团公司、公司技能专家为兼职培训师,有些项目还需要聘请不同专业的高校教授、专家任教。
(2)提供设备设施。
根据培训项目的需要,为每个不同的培训项目提供不同的实训车间、演练室、教室和室外实训基地等。同时,对设备和场地进行编号,在培训指南上注明设备设施、场地所在的位置,标注室内、室外、校内、校外,便于学员提前做好准备。
3.控制培训项目全过程
在培训教学过程中,推行“教、学、管”一体化培训模式,考虑到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接受能力,在“教 ”的过程中,采用“模块、滚动、互动”的教学方法,强化学与做融合,学习与考试同步进行,形成“教中学、学中做、做中评”的一体化培训体系。在“学”的环节中,采用开放式教室管理、分组式学习模式、以考代训的教学手段,为学员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条件,促使学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管”的过程中,实行项目长(班主任)负责制,在培训运行过程中,项目长负责计划安排、实施与跟踪、多部门协调与沟通及风险控制,通过考勤管理、跟班听课、学员座谈、档案整理等手段,确保每个培训项目的教学质量。
三、项目管理效果
2014年,共完成培训项目百余个,培训近万人次,覆盖了东方公司职业技能竞赛等六大精品培训项目和物探技术与设备、地震勘探、营地电工、计算机、管理等专业的项目培训,实现了培训质量与效益同步提升。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物探职业技能培训部逐步形成了公司主业、设备制造、国际服务和新兴业务,分类别、分专业(工种)、分层次、分级别地开发了11个大类63个工种(岗位)培训项目模块,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关键词】:临床技能 实践 思考
临床技能包括:实际操作、思维判断、医嘱下达、人文关怀、医患沟通等方面。临床技能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实现自身位置的转变,由听课接受输入,到付出主动工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的培训原则。我院是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晋城地区唯一的一所三甲医院。充分利用本院先进的教学设备、临床学科资源及具有丰富经验的师资队伍。发挥临床专家的积极性,积极探索临床临床技能培训与时间的新模式,取得显著效果。
1.临床技能培训与时间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方面:
1.1.1教师的能力层次不一、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我院临床带教老师学历、水平参差不齐,高校的不断扩招,刚毕业参加工作的一些年青住院医生,知识结构有限,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少,医生个人自己的技能操作动手能力尚需进一步培养。因此不能满足目前医学生高标准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实习质量。
1.1.2 授课能力欠佳 ,个别年青教师技能操作不够准确,特别是对操作的细节重视不够。例如动作不够规范、无菌意识差、有部分遗漏、不注意细节,这是影响实习教学的另一因素。
1.1.3 带教时间与精力不足 因临床工作繁杂琐碎,一线医生负责的任务繁重,且病床使用率和患者更换的加快、手术病例的增加、以及新技术的开展、患者要求的提高,特别是医疗文件的书写、与病人和患者家属的沟通等等,占据了许多时间,都使工作量不断加大,带教老师必须在完成大量临床工作的同时再负责带教,时间和精力都不够。
1.1.4 带教意识的淡薄 负责具体实习生带教的教师均为临床一线医生,存在着带教观念不够强、带教意识淡薄等问题。同时临床工作繁忙,人手紧张,实习带教工作常让位于常规的医疗工作。医生常重视作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角色,而忽视了同时还是一名教师。认为反正带不过来,索性让学生毕业后到临床再慢慢去学。特别是碰到所带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就随他而去,日后工作能力到底有多高,与己无关。
1.2.学生方面
1.2.1 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 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娇惯、有惰性,总体上缺乏主动勤奋、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社会竞争意识,实习中往往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一个轮回下来,只学会了办出院,开化验单,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却无长进。现在学生写的病历不用放进出院病历中,书写病历相对马虎,老师对其病历的修改也很草率,写病历的水平得不到提高。
1.2.2 学生就业的压力 就业制度改革后,随着就业的难度增大,所以很多学生从实习一开始就四处联系工作,很多情况下要利用实习时间请假去面试等等。此事关系同学就业大事,老师不好阻拦,实习也就放在一边。此外为考研奋斗,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一点筹码,很多学生选择了考研,实习时间成了这些学生的考研复习时间,对实习不感兴趣,有部分学生不重视甚至放弃了临床实践,更谈不上培养综合能力了。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大打折扣。
1.2.3 缺乏与病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实习生很少主动深入病房和病人接触。在临床科室中经常可以见到实习生端坐桌前,一人面前一本教科书,大家都在埋头看书。大部分实习生除了在早上查房时跟随老师在病房走一圈,其他时间基本不去病房,接触病人太少。有一学生回答科主任的问话时竟然回答:“问病史可有可无,辅助检查就可以诊断”。可见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首先是实习生尚未学会如何与病人沟通、如何关心体贴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其次是还未掌握临床学习方法,不能结合实践。三者,还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又要管病人,又没有处方权,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心里没数,所以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临床工作中来。
1.2.4 学生知识结构参差不齐 我院实习生来自不同等级的学校,各校教学方法不一,学生(特别是扩招生或自费生)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不一样,给带教带来一定难度。另外,医院对学生的管理没有实质性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对学生没有具体的量化考核管理制度,对学生实习表现的好坏医院无权作出相应的奖惩处理。
1.3 病人及社会问题
1.3.1 医疗环境与医患关系的影响 社会不断进步,法律逐步完善,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给学生实习带来了负面影响。 医疗纠纷、举证倒置使带教老师不敢放手,学生不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无实践经验,动手操作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动手的机会就少之又少。这严重影响了实习生的操作能力。更有甚者,有些病人拒绝让实习生询问病史和查体(这在临床见习中更为常见),这大大挫伤了同学的求知欲望,严重影响实习教学效果,很不利于未来医生的培养。
1.3.2 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病人要求有知情权,隐私权,每项操作都需向病人交代清楚。实习生缺乏社会经验和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不能简单通俗地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宣教。
加上患者缺乏对实习医生的技术水平的信任度,这样病人大多拒绝学生操作,减少了动手机会,使实习成为走马观花,形同虚设。只有理论,没有实践。
1.4 目前临床技能评价存在的问题忽视技能考核,培训标准不统一。技能考核成绩相差较大,临床技能评价水平参差不齐 临床技能是医学生将来的工作的重点,各医院对学生进行临床技能的评价水平参差不齐,各行其道。有的医院只进行出科理论考试,无出科技能考核;有的医院甚至以出科鉴定代替技能考核。没有统一规范的技能评价体系和量分标准.
总之:行业的要求不断提升,对伦理道德的不断重视,以患者为学习对象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既要保护患者隐私、又要学生实践,二者无法兼顾,有时为了减少麻烦,就减少了学生动手的机会。致使学生只能写处方、写病历,至于查体、上手术等动手的机会很少。再加上学生的实习积极性问题,教师带教水平及责任心等造成医学院学生临床技能的水平低下。
2.为了提高医学院学生的临床技能,我科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临床教学及培训的模式,取得明显效果
2.1入科前准备:
2.1.1创造良好外部条件:(1)、我院已配备多媒体电脑、幻灯设施。(2)、保护患者隐私的床边隔帘已经使用。(3)、今年我科又申请胃镜检查模拟人,便于进行胃镜实习及进修人员的教学。
2.1.2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入科前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考验观、人生观,形成学生培养临床能力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为医学献身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患者解除痛苦的思想。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知识应用的重要环节。
2.1.3使学生认识实践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实习是学生时期的最后阶段,一定要珍惜,不懂时随时提问,任何问题都不过分,因为是学生。而1年以后工作后,成为医生,所提的问题时,自己也会考虑是否天真?是否可笑?能提吗?会影响进步。
2.1.4宣讲科室实习纪律:不允许不请假不上班,不能迟到早退,实习课不学到位,实习课结束后要参加考试等。
2.1.5对带教老师进行三基三严培训:如果老师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处处按照规范进行,同时提醒同学该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对学生的提高帮助更大。2.2入科后工作:
2.2.规定临床技能培训项目、建立教学管理监控系统:
2.2.1我科非常重视临床技能培训,学生入科后科室教研室(组长由科主任担任)根据教学大纲,首先制定定期定时的操作及理论教学计划,并要求每次教学有组织、有安排、有实施、有记录。
2.2.2、细化在我科实习期间技能培新项目、体格检查、病历书写、临床操作技能的任务及指标。每项教学均以分数来评判,体格检查一项不合格1分,技术操作一想不合格1分、顺序混乱着扣1分,病例书写扣分标准按照《山西省病历书写规范评分标准》评判,超过15分
2.2.3临床实习时,为保证实习医生的临床教学质量,使临床教学工作科学化、制度化,我科实行教学干事负责制。由教学干事具体负责组织、监管学生学习,观察学生书写、操作中的每个细节,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根据每个学生的操作、书写及沟通、思维等方面能力打分。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手把手纠正。
2.2.4 教研组监督带教老师,监督带教老师的教学过程是否认真、尽力,使之能为学生进行有效、规范、准确的教学,要求带教老师把教学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严禁只看病人不教学生,对不能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从当月工作考核的奖金中体现。
2.3、严把出科关
2.3.1 制定一套完好的出科制度:医学生的临床技能的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生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是决定所诊治患者疾病治疗效果的的关键。所以出科的学生是否合格是判断学生在该科实习的效果。我科实习医师出科包括考试及出科考核,出科室时由教研组统一进行技能考试及闭卷考试。最后签字通过。
2.3.2 出科考试也就是没闭卷笔试,教研组组长监考,重点观察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比如xx疾病的治疗原则、具体遗嘱的的开具、饮食要点(包括具体食物等),健康教育。一次考试不及格者补考。
摘要:仿真技能培训凭借着模拟学习的逼真性,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培训效果的经济性等优势成为电厂运行人员岗前培训、岗中轮训的重要学习形式。精心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形式,严格的教务管理,良好的学习效果反馈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基石,也是技能类培训取得实效的核心和关键。
关键词 :电力企业 仿真培训 教学设计 教学管理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提高员工基本素质和工作水平是企业增加效益,提升竞争力的不二法宝。对于发电企业而言,生产运行人员的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增强一线员工的安全工作意识,是保证机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的关键。仿真技能培训凭借着模拟学习的逼真性,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培训效果的经济性等优势成为电厂运行人员岗前培训,岗中轮训的重要学习形式。
电厂仿真培训通过电脑控制,模拟操作生产现场操作盘操控步骤,演示练习生产运行过程中机、炉、电专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以实现生产员工现场操作技能熟练度和准确度的提高。仿真培训是发电厂岗位技能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一线运行人员操作水平,提升生产运行队伍业务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职责。如何保证培训质量?怎样优化教学内容?如何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这些都是仿真培训教学与管理者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一、精心设置课程,优化教学内容
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少不了严谨周密的教学体系设计。仿真培训融合了操作熟练、技能提高、夯实知识等多种培训要求,这就给技能培训教学组织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课程设计环节中,由教学管理专员组织教师召开教学设计研讨会,根据参培人员信息制定教学计划,由班主任、任课老师、生产部门专工组成教研小组,针对学员特点制定上机操作、理论授课课程表。研讨过程中,要秉承“学用结合,按岗施教”的原则,教师需根据学员岗位、专业、年龄、工作年限、技术特长等方面信息为每期培训量身定制教学进度表;教学课程内容方面要不断优化更新学习知识,融入电力基础知识、操作实际演练、生产技术规范、典型事故处理等内容,使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员在培训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多样学习形式,严把教学质量关
1.多元教学方式,丰富培训内容
技能培训课程以运行操作步骤为主要学习内容,教师可采用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参观学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形式,以实现活跃学习气氛,促进知识吸收的目的。上机操作课堂中,教师先对操作系统中部件、结构、工作原理、注意事项以讲授法方式传达给学员,之后将操作步骤一一演示。学员随之效仿逐步操作,教师在一旁观察指导,及时给学员纠正错误指出不足。除实操课程外,技能培训必须设置一定比例的讨论课。每节操作课后,学员分组进行自主学习,以自由讨论的形式总结操作感受,并就企业历年下发的生产技术文件、非计停事故分析报告为纲,交流工作心得,总结工作经验。上机操作演练是仿真培训重点,但不能偏废生产基础知识学习和安全生产教育的宣贯。实操课及讨论课的结合,使得技能类培训不仅仅是一个单向传播知识的课堂,更是员工们互通有无、互相学习的多维交流平台。
培训过程中可以组织竞技竞赛,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员学习热情。通过设计理论答题、现场操作、命题演讲等多项比赛环节,分别考核学员的知识储备、技术能力及应变能力,让学员在高压逼真的竞技环境中,展现业务实力,激发内在潜能。这种“以赛促培,以赛促学”的形式,帮助学员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自我检查与测验,为企业培养和发现一批技术过硬、素质全面的优秀员工作为人才储备。
2.重视学员个性,拓展第二课堂
培训的课堂不能局限在室内,还要注重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第二课堂是针对早操训练、课外活动所设置的学习形式,学员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增进了解,迅速融合,也为单一的课堂学习增加了活力和生机。培训过程中可以组织晨练,通过站军姿等基本的军训练习,让学员们的言行举止迅速整齐划一,在思想上强化令行禁止的纪律要求,为打造纪律严明、作风硬朗、敬业干练的工作作风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学员年龄、性别、性格等特点,在早操训练中穿插拓展游戏进行体验式教学实践。通过破冰、游戏参与、游戏总结等环节,学员积极参与,激发潜能,在完成任务后的经验总结分享中,用自己的语言发现和总结不足,在游戏中体会到服从命令、团结协作的重要性。第一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第二课堂上学员是主角,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接受到积极思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密切配合,严把教学过程质量关,全面保证教学效果。
三、重视教务管理,思想教育先行
培训的实效取决于教学团队水平高低以及学员们认真学习的程度,除此之外,科学合理的思教体系,严谨有序的教务管理对于良好培训效果的取得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严格教务管理,注重过程监督
教务管理工作内容丰富,琐碎繁杂,从教材选购征订到教学设施管理维护,从培训教师管理到学员日常表现考核,每项工作的完成情况都会影响培训效果。培训前需制定严谨规范的管理制度,从组织领导、学员守则、培训日常行为规范等各方面对参培学员做出要求,并专门组织课程学习宣贯,确保学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严谨规范。建立科学完整的学员考核测评体系利于日常学习监督,也是教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另外,可以定期组织日常测验,不定期抽查学习笔记心得,营造紧张、严肃学习气氛,使得学员每天有所收获,有所进步,进而提高培训实效。
2.规范培训制度,凝聚团队精神
良好学习成绩取得的第一步是必须让学员从思想上明确培训意义、学习目标和纪律要求。自学员报到起,教师结合不同学习阶段学员表现组织见面会、入学教育、期中教育、期末总结会,分别就仿真培训意义、培训目标、学员管理制度、安全管理要求对学员进行教育。培训也是进行企业文化宣传、凝聚员工思想的重要时机。教师可定期举行主题班会,设置一定比例企业文化课程,让每位员工真切体会到企业发展与个人命运的紧密关系。思想教育工作在了解学员思想动态及学习成果的同时,统一了大家的思想,激发了学员“人人发展为企业”的主人翁责任感,在班级中形成自觉自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做好培训反馈,形成闭环管理
教学反馈是培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面谈交流、民意测评等多位一体的培训评估体系全面测评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前,可以发给学员培训需求调查单、教师教学质量打分表、培训意见反馈单等调查问卷,以书面形式测试培训效果,学员们从教学实用性、教师表达沟通能力,授课认真程度等方面以量化打分的形式对授课及管理教师进行考核,并将培训建议、需求以无记名的方式写在意见反馈单上。待学员离开后,教师整理学员意见并召开总结会,积极改进及调整教学方式,并以文字形式总结培训经验,为下一期培训更优教学效果的取得做足准备。
综上所述,精心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形式,严格的教务管理,良好的培训反馈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基石,也是技能类培训取得实效的核心和关键。只有将每一个培训环节抓牢、把每一项具体工作做实,才能为企业提升员工业务技能,实现人才储备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成为,高文,王行仁.灵境(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实现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朱晶婷.仿真技术在电力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
[3]宋东辉等.电力运行仿真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
作者简介
周宇洁,女,汉族,山东淄博人,1984—,硕士研究生,现任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教育培训管理职务
上班族缓解眼疲劳的水果
香 蕉:香蕉能护眼,首先和其富含钾有关。其次,香蕉中含有大量的β-胡萝卜素。当人体摄入过多的盐分时,会导致细胞中存留大量的水分,这样可引起眼睛红肿, 而香蕉中的钾可帮助人体排出这些多余的盐分,让身体达到钾、钠平衡,缓解眼睛的不适症状。所以,美眉要注意,用眼过度时就吃根香蕉,这样可通过饮食增加营 养,改善视力,并能对眼睛干涩疼痛等症状起到—定的缓解作用。
一直以来受到教育体制的限制,我国的学生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存在着动手实践能力差、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欠缺的问题。这一问题很长时间成为教育界甚至全民的关注,与教育相关的各层次的研究者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是提高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主要对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影响从理论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专业技能培训;科技竞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1 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教育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论是软实力还是硬件的提升都要良好的教育打基础,在教育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又是重中之重。但是,受到我国固有的课堂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多方面的研究者们都对其改进措施进行了研究、探讨和分析。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着以下几点: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无论是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愈加重要,成为了一个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发达程度的标志。2)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科技知识、设备以及概念层出不穷,不断地被改革和更新,如果没有具备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很难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不能在社会上体现自身的价值,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3)对于未来社会生产的特点来说,以前的生产活动都需要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如果学生不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就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4)创新实践能力是其他一切能力发展的基础。从哲学上说,劳动创造了一切,人类是靠双手来开发大脑的,可见创新实践能力对于其他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2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的相关知识阐述
2.1 专业技能培训的概念
对于当前的学生来说,专业技能培训一般是指按照一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要求,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从事某种职业和做好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的培训工作。
专业技能培训是社会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就业的需要。学生如果想从事任何一种职业,进行生产劳动,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的操作技能,所以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学生还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来培养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操作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掌握专业技能,还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2.2 科技竞赛的概念
对于学生来说,科技竞赛是一种与科技课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在教导老师的带领下,参与的某项校级、地区级、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针对某种项目或某个研究范围的各类科技竞赛,一般可单人参加也可学生自由组队参与。例如较为常见的“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中国青少年数学论坛、数奥等。这些科技竞赛大多都是基于对学生理出学科知识(包括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动手技能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和培养。
2.3 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创新能力是除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以外的最为重要的一项能力,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诸多要素。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点是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之在主观上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并怀有极大的兴趣对现有的知识开展探索创新。
3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力分析
3.1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那种想要创造崭新的、尚未出现的新的事物或观念的某种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意向、想法和设想。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创新能力的基点和出发点,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会进一步的产生出创新能力。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的相关概念和内容决定了其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在这两项活动中,学生都需要接触新鲜的事物和知识,为了很好地完成这两项活动,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想法,要有钻研的精神,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这两项活动,学生对新鲜事物和知识的探索兴趣被激发出来,从而产生了探求心理,进一步引导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产生出创新行动。
3.2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当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的层面上才产生出了创新思维,这个升华过程就是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实现飞跃的过程。在长期的校园学习中,受到旧有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容易形成某些惯用的、格式化、大众化的思维模式。一旦面对外界的新鲜事物或者某些从未经历过的现实问题时,他们会一贯地、不加考虑地应用这些固定化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并处理问题。这在处理问题方面往往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针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就是要打破这种固有的思维定势、思维惯性,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思维成果。
针对学生开展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和开发的途径。在专业技能培训中,通过认识、操作、摸索到熟练应用;在科技竞赛中,通过选题、分析、到设计完成作品,无不对学生的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起到帮助作用,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多样性创意,训练其思维的发散性,通过缜密的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锻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有利于学生创新技能的掌握
对于创新能力而言,创新技能同样居于创新素质的核心地位。只有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技能才能得以表现和确认的(的字不要)。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活动就是一项技能的实践环节,在这两项活动中能够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自身学习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能够最大程度地对创新技能起到锻炼的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专业技能培训、科技竞赛和创新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了重点阐述。这两项活动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这三个方面的作用来对创新能力施加影响。
【参考文献】
[1]周雪梅,何昆鹏,许德新,等.基于科技竞赛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184-185
[2]孔丽英,梁汉昌.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创新型人才[J].肇庆学院学报,2011(5):8-10
摘要:本文根据现场培训的特点、课型、方式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中应该注意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概述,结合企业发展方向和生产实际的需要,以及工人职业技能素质提高的要求,创新培训方法,探索大力提升职工职业技能水平的新路子。
关键词 :现场培训 实践教学
现场教学(培训)法越来越受培训职工的欢迎,深受送培单位的好评。现场教学(培训)法,不仅使职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得到提高,还是一种创新,是对传统培训法的突破,讲授理论与技能实际操作交替进行,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使学员们尽快掌握职业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
一、现场教学的特点
现场教学是培训教师带领学员到生产实际现场,边讲边做的一种教学模式。现场培训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的,弥补缺乏感性认识的不足。但是,各个工种的“现场”一般不是为教学准备的,只能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灵活地进行教学活动。
二、现场教学的类型
根据不同工种的教学要求及教学活动的特点,现场培训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生产性的现场教学
这是结合职业技术特点及其要求而组织的学员到油矿、生产大队的生产劳动现场,对培训工种生产劳动进行深刻了解和研究,向正在工作的师傅学习,并参与一定的生产劳动,一般时间较长,培训内容要与单位生产同步。
2.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现场教学
本工种理论与实际结合,现场边看边学。这样,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了解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时间不会长,有助于学员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以利掌握。
3.边看边学边做的现场教学
形式灵活多样,根据培训需要有目的地组织学员到有生产现场进行了解、学习和实际操作,加深学员的感性认识,切实做到培训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时间虽短,但印象深刻。
三、现场教学的几种方法
1.学员学习新版本、新内容的现场教学(培训)
一般是在学习新的版本之前,教师带领学员到生产现场去观看,去了解。在学员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讲授新内容,这样就便于学员理解新概念,掌握新的理论、新的工艺。
2.现场教学有利于学员巩固知识和加深知识的理解
学员初步了解新知识以后,就组织他们去生产现场作进一步调查、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了解其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解决疑难问题,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巩固所学知识。
3.现场教学能帮助学员尽快掌握生产劳动技能
在学员初步了解生产工艺和生产劳动技能之后,到生产一线参与一些实际生产劳动技能操作,能使学员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实际操作。
四、现场教学应用的需要注意问题
1.现场培训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我们处在科技高速发展和信息高速传递的时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大量涌现,生产技术不断更新,要求职工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和掌握新技能。现场教学(培训)法能有效地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使工人师傅们尽快成为合格的相应级别的员工。
2.树立既重知识又重技能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给学员死板硬套地灌输新知识,至于学员是懂不懂?会不会?理解不理解?全然不顾。培训得效果在理论和实操考试之后才晓得,较难判断,实际操作能力如何,能不能胜任工作,事实上工人实际操作技能提高慢,较快的把知识遗忘,而实操技能一旦获得不易忘掉。因此走出一条知识理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既重知识又重技能提高的培训路子是非常必要的。
3.抓住实践教学的四个关键点
现场技能教学(培训)是我们中心树立的培训理念。面向送培单位,面向生产一线,面向岗位员工,采取灵活多样的现场培训形式,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生产。
(1)做好前期调研。这一过程是深入调查研究的过程,要充分了解送培单位想培训什么,有什么层次的人参加,现场的设备、要准备的工具和物品等,还需要解决那些问题,工人的实际职业技能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为现场培训做好基础性工作。
(2)结合生产实际设计教培方案。培训的学员要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解决问题,提高技能水平,完成工作任务,就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受训员工的单位工作性质及工种情况,确定他们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基本技能,然后再与送培训单位商讨,确定培训要达到的目标(3)激励学员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培训成功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实施。
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便是再详细的调研,再具体的课程设计,那么所做的一切都是没有价值的。让学员全员参与,动脑动手,有效地调动学员的培训积极性,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要培训的目标。
关键词:外科住院医师 技能培训 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29-02
外科基本技能包括无菌技术和手术基本操作两大部分,是临床各外科系统的基础,也是外科理论到外科实践的桥梁课程。怎样才能使外科住院医师尽快熟练掌握外科基本技能,规范之前所学的手术基本操作,完成从临床医学生到临床住院医生的过渡,一直是我们在临床带教中探索的问题。过去,住院医师的外科基本技能的获得依赖于大量的实际操作训练,然而,仅仅通过临床的外科轮转,缺乏专门的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及统一标准,且没有相关的考核方式,培养出来的住院医师技能水平参差不齐。2010年,上海市率先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参加规范化培训的首批住院医师于2010年7月下旬进入全市39家培训医院接受培训,作者所在单位上海长海医院是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我院医教部以此为契机,在对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围绕外科各专科常见疾病的诊治,重点加强外科住院医师的基本技能规范培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住院医师的外科基本技能获得明显提高,达到了全面提升外科住院医师临床实践能力的目的。现将我院在这方面教改与实践的体会报道如下。
1 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利于培训工作开展与落实
由院医教部牵头,成立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领导小组,防止机关教务科、医疗科、外科临床各科室的相关人员责权不明确的现象发生,避免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工作虽多方负责,遇事却相互推诿,造成落实困难的情况。外科各专科科室多,对外科基本技能培训的要求和重点各不相同,成立外科住院医师规培领导小组后,通过组织集中外科片各专科经验丰富的教员研究讨论,统一住院医师外科基本技能培训目标,详细制订培训计划和方案,并设计技能量化考核表。同时,规培领导小组通过组织上的协调工作,将我校外科动物实验中心和院临床教学中心纳入培训基地,克服场地、时间等冲突矛盾,合理安排,使所有培训对象能够集中接受规范统一的外科基本技能培训,明显提高了培训效果。总之,在专门的组织机构的领导下,外科住院医师培训的各项工作内容得以顺利的展开与落实。
2 规范统一外科基本技能操作标准
参加规培的外科住院医师来自各个不同的医科院校,并曾在各个医院实习工作,他们的外科基本技能操作有各自的特点,其中有些是好的做法,有些却并不是。因此,在外科规范化培训开始阶段,将外科基本技能操作标准规范统一显得十分必要。我们首先紧扣上海市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结合外科各专科的基本技能的各自特点,规范统一了外科基本技能操作标准,并对所有外科教员进行专门培训,要求大家在临床教学工作中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授课。同时,在外科住院医师进入各专科培训之前,即由院里组织外科教研室专职教员进行集中授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动物实验操作示范及分组练习等方式,规范统一外科基本技能操作,重点讲授基本操作原理和规程,指导住院医师认真完成每一项基本操作,通过外科基本技能的训练,不仅增强了他们对外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强化树立了住院医师严格的无菌操作观念,规范统一的学习掌握洗手、穿衣、戴手套、消毒、铺巾、切开、分离、止血、结扎、引流等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技能,为外科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3 采用规范化滚动轮转的方法实施外科基本技能学习,有效地保障了轮转质量
外科轮转涵盖外科学10个专业,包括胃肠疾病、肛肠疾病、肝胆胰脾疾病、甲乳疾病、血管疾病、矫形外科专业、胸心外科专业、神经外科专业、烧伤外科专业与泌尿外科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建立和完善相关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将同一年级的住院医师分成多个小组,每组设立小组长,负责落实轮转计划。外科轮转采用由教学秘书统一带领、指定1名固定的带教老师具体指导、小组集体交接的方式,通过组织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病区专题讲课、读书报告会、外语查房、出版《临床实习论坛》等多种形式,规范外科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训。通过滚动轮转,住院医师的外科基本技能得到了巩固加强,有效地保障了轮转质量。
4 实行“专业的住院医师教学法”,激发了住院医师学习积极性
在每个科室专门安排经验丰富的主治以上医师进行专人带教,积极开展“导心、导学、导向”活动,促进其外科临床思维能力和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让住院医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病情分析、诊断、手术操作、术后处理和医疗文件书写等医疗实践,促进了学员更好地将外科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提高学员独立工作和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我们还通过积极推广“带教教员负责制”、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病区专题讲课、读书报告会、外语查房、每月轮转工作讲评等活动,大大拓宽了外科规范培训的内容,进一步提高了临床学习效果。
5 借助新教具,采用新模式,提高外科基本技能培训效果
传统的医方主导、患者盲从的医患关系模式正在向医患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模式发生转变,由于患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在患者身上进行真人演示逐步减少,这对住院医师进行外科基本技能的学习带来了挑战。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采用“标准化病人”和“医用模拟人”双人辅助实训的教学法,同时借助新一代手机软件功能,将基本技能的多媒体资料发到所有的受训人员,同时,借助人体模型,反复进行各种临床操作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再过渡到真人实训,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新挑战,住院医师们在规培学习中真正掌握了规范的各项基本技术和操作。
6 完善了外科学临床教学的和技能培训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临床外科基本技能五站式考试模式,对进入外科学习之前的住院医师进行外科基本技能考核,结合笔试和实际操作,以考核促进学习,提高了住院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
7 结果
通过2年甚至3年的规范化培训,我院外科住院医生临床基本技能获得明显提高,无菌观念和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在临床工作中,基本功扎实,适应性加快,比较熟悉外科手术操作技能,对外科常见疾病进行诊断和处理,以及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比较复杂的外科手术,达到具有独立从事外科临床工作的能力。在上海市外科学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考核中我院外科住院出站通过率连续2年达到100%。
8 讨论
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患者权利及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同时实习学生增加,医疗教学引发的医患矛盾等因素使床边教学阻力增大,临床医学生的操作机会大大减少,临床基本技能操作水平受到影响,因此,应加强对住院医师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按照国家对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的要求,强调临床医师必须掌握基本技能,注重学生通科技能和临床素质的培养。
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强临床教学与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文献已有报道。本文从外科的专科特色出发,提出了对外科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系统全面、有针对性的培训与考核方法,使外科住院医师能较快地掌握外科的临床操作技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了临床医疗和服务质量,可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赵志丹,李树人.现代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的探讨[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6(6):740.
[2] 于晓松.临床综合能力评价的探索与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5):39-40.
[3] 叶军青,叶晓明,田谋利,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应注重心肺脑复苏技能的提高[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1059.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技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80-03
一、研究的缘起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多年以来形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考核被过度强调,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却被大大忽视,导致了高职教育并没有完全同本科教育区分开来, 职业技术院校的特色不够鲜明。造成当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没有较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质量和发展水平。
本课题通过实地调研,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对校企合作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提出一系列子问题,从高职院校专业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建设现状切入,验证“校企合作”的方式才是提升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最优策略。力图使本课题的研究为解决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问题,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找到可行的途径与方法,为市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门制定和完善面向全市范围内包括技工院校在内的全体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培养政策提供咨询建议与决策服务。
二、问卷与调查样本分析
为深入研究高职学院教师实践技能发展的现状,本课题组根据相关资料,结合高职学院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以苏州市5个院校为10个主流专业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8份,回收率为94%,数据结果可以作为科学分析的可靠依据。
调查问卷的内容由三部分构成,具体情况及分析如下:
调查内容一:教师基本情况。
这一部分是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包括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学历和来校的途径。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统计表(如表1、表2所示):
在调查对象中,性别分布相对均衡,被调查的女性人数超过40%;被调查对象多为中青年教师,年龄多是30~50岁的教师,40岁以下人数占到75.71%;教龄以6~14年居多,以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学历和中、高级职称为主的中青年教师是本次调查的重点群体,也是高职院校目前专任教师的主力军。调查学科文科占38.21%,理工科专业占61.79%;文科专业主要是基于会计、金融、企业管理专业,这些专业在文科专业中对教师实践技能的要求较高,因此,调查结果的针对性较强,理工科专业,主要是基于高职院校中招生规模大,就业好,发展前景比较广阔的几个专业进行重点调查。
调查内容二:教师实践技能提升的认知情况。
这一部分主要对教师实践技能内涵的了解、是否思考过去企业一线学习、认为提升高职教师实践技能的主要动力和阻碍因素有哪些、利于专业技能提升的方式有哪些?
有58.36%的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内涵“一般了解”,35.6%的“清楚”,也有6.04%表示“不知道”;在是否思考过专业发展的项目中,选择“经常思考,有自己的发展规划”的老师占到了38.1%,选择“考虑过,但不知道怎样着手”的占50.33%,选择“听从管理部门安排”和“从未思考”的各占8.7%和1.67%。
从表3、表4、表5中可以明显看出,“更新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学院专项经费不足”和“学校制度不完善”则成为阻碍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提升的最主要的因素。超过80%教师认为“企业挂职锻炼”和“外出考察,参观学习、培训”最利于专业技能提升发展。
调查内容三:教师实践技能提升的诉求情况。
这一部分主要对教师们最关注的专业技能提升目标、提升实践技能的主要途径以及影响教学水平的主要因素等内容展开调查。
教师认为“本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是最需要补充的,在新技术,新工艺和方法方面占到57.43%。由于高职学院教师来源于不同背景不同学科,因此,所掌握的的专业技能程度不同,其对专业技能提升的要求也不相同。教师群体中,毕业直接入校的教师对在职培训的需求远远高于从企业调入的教师,而企业调入的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对提高知识层次需求更为强烈,这些都反映出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技能现状。
到行业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参加专业实践工作是高职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有68.35%的人只是“偶尔”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12.49%的人“经常”,20.16%的人“从来没有”。81.98%的人认为职称提升是最能激发教师提升实践技能的动力,18.12%提升实践技能的动力是职务提升,32.18%的人是为了收入的提高,更多的人提升技能的动力是来源增进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在简述存在的问题和提出建议的调查中,教师们反映绝大部份的人没有参加过专项培训,即使参加过的也感觉形式大于内容、学不到真正的知识、走过场、没有实质性效果、没有系统性,未能根据老师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组织培训。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对专业化发展的态度普遍是积极的,并希望有多样化的、更具有实际效果的专业发展机会。同时,作为高职院校,学院在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提升发展方面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需要进行不断完善。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技能发展的路径
(一)以企业为依托建设完善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一般来说,利益诉求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动力。职业院校参与校企合作将有力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将有效获得所需人才,教师将成为二者融合的接点,教师在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中提升了职业技能,提高了教学水平,反哺高职学生,最终提升学生的职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因此,以企业为依托建设完善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利益追求,形成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对于职业院校,要不断深化对基于企业平台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对于企业,应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确保企业在合作中能获得预期的利益,
(二)拓展企业院校人员互动机制
高职院校要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拓展企业院校人员互动机制,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理论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兼“双师型”教师,不断提升产教结合的质量和效果。为此,高职院校一方面应定期组织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学习相应工作的流程,企业配置专门的工作人员作为导师进行现场示范,遇有疑问,当场解答。这种交流互动机制将有效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面向企业公开招聘实习基地或学科兼职带头人,实行双学科带头人机制,有效地补充和改善师资及配备,设置专项基金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成果的专业人才来校任教,教学的方式可以是课程、实训、讲座、技能辅导等,真正确保社会人才的专业技能与高校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同时,定期开展校企座谈交流会,一方面有利于双方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的探讨,另一方面也使高校教师更深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激发换位思考意识,强化专业建设。
(三)多元化的管理与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能提升是复杂的过程,需要院校层面进行统筹,完善多元化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因为它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提高,也包括专业教育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也应该通过多元化的管理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发展途径,在此基础上健全相应的评价机制,拓宽校企合作的平台,结合行业信息、行业技术的变化进行创新。
1.成立教师专业发展管理与指导机构,规范教师专业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学院应成立教师专业发展管理与指导机构,逐步推进高职教师专业发规范化和持续化发展。该管理与指导机构应从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后续保障等方面进行架构,其主要职能应涵盖教师发展规划、培训方案、评价体系,并负责不断调研修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且监督各学科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情况。
2.完善评价机制,构建良好的专业化发展环境。高职院校要逐步完善教师职业评价机制,评价体系涵盖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个维度,具体衍生出若干相关标准和行为观测点。评价机制不仅为全面评价教师的职业能力与发展提供标准,同时使高职院校教师真正明确什么是教师职业能力,教师职业能力由哪些维度、标准构成,为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提供目标导向。同时不断完善或提升现有的激励政策,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与其专业发展目标有机融合,不断优化专业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总之,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是关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命题,各职业院校应积极吸收国内外各院校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选拔教师、培养教师、评价教师上不断开拓创新,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月凤.高职教师队伍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8,(7).
[2] 郑秀英,周志刚,郑秀春.高职教师专业化:内涵、差距与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10,(4).
调查目的:通过这次调查,及时掌握大学生技能培训需求状况,以指导大学生有的放矢结合社会需求提高自己,为将来毕业后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好准备。
调查地点:学院宿舍.学院自习室.图书馆
调查对象:不同年级在校男女大学生
调查方法:实地访问调查.随机问卷调查.最后记录汇总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调查过程:在学院宿舍,自习室以及图书馆随机寻找符合调查条件的男女大学生,通过简单的交流了解他们最为迫切希望提升的技能,然后邀请他们认真填写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见附录),最后将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得出最终调研报告,并找出相关的问题。
结果讨论:①实际动手操作技能成为大学生最为迫切提升的一项技能。在我调查的100名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中,有平均大约76%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太差,而这一比例又以理工学院的最为明显,达到91%。实际动手操作技能所占比例如此之高,一方面反映出当代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那就是只重视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忽视了这种知识与实践实际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高校教育致命的一个弱点:学校培养出的大部分是一个一个“抽象的理论家”,那些“具体的实践家”少之又少。大学生亟待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商贸类专业 课程改革 技能培训 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王福君(1968- ),男,辽宁宽甸县人,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高职教育管理。(辽宁 鞍山 114016)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科研专项(2009~2010年度)一般资助项目“商贸类专业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耦合化研究”(项目编号:GZYB09009)和2009年度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商贸类专业课程、教材、培训一体化建设研究”(指南编号: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098-03
一、改革背景
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称之为耦合度,当三者之间耦合度越高时,说明三者之间密切联系的程度越高;反之,相关性越小。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存在着重理论阐述,轻动手技能;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养成;重课程讲授,轻技能培训等问题。在课程、技能、教材三者关系上课程改革没有起到跑道的作用,没能实现与其他二者的有机结合。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但它的本质毕竟是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和行业依赖性,与技能、适应就业等关系密切,因此必须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理念来开发课程,倡导能力为本的高职课程建设。当前,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教材建设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由于商贸类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复杂多变,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跟不上,没有形成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所需知识能力的高职教材体系;二是高职教材内容陈旧,缺乏行业前沿的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没有形成行业岗位系列课程和人才持续发展系列课程的融合;三是高职教材与实际岗位技能、知识耦合度不高,学生通过教材所获得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工作过程结构不一致,以致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四是不少教材与岗位技能培训相脱节,教材是教材,培训手册是培训手册,无法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的融合。因此,我们要以正确的理念来处理课程、技能、教材三者的关系,以课程为规范,以教材为手段,以技能为目标,实现课程改革、技能培训和教材建设的耦合化。
二、辽宁省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实践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的划分,商贸类专业包括市场营销类专业和经济贸易类专业中的贸易类专业。辽宁省高职院校中市场营销类专业点数是52个,分别是市场营销专业点14个,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点12个,营销与策划专业点8个,医药营销专业点2个,电子商务专业点14个。经济贸易类专业中与商贸相关的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点1个,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点13个,国际商务专业点4个,商务经纪与专业点1个,全省共有71个商贸类专业点,占全省202个专业点的35.15%。近年来,随着辽宁地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辽宁省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数量不断增加,各个学校也开始进行专业群建设,不断理清专业与专业之间的逻辑关系。目前,辽宁省很多高职院校把与市场营销专业相近的专业归类形成商贸类专业群,绘制商贸类专业群发展规划图,形成大类专业(商贸大类)—主干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方向(汽车营销、房产营销)发展脉络,并对应形成专业群内课程结构体系。
在辽宁省82所举办高职教育的院校中,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鞍山市唯一一所商贸类专业比较齐全、以服务第三产业为主的高职院校。目前,我院的商贸类专业主要有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汽车方向、市场营销房地产方向、电子商务、商务经纪与以及为连锁卖场培养人才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从2008年开始,我院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校企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顶岗实践、企业百家讲坛、专业招聘会为媒介开展校企合作;针对课程改革、技能培训、教材建设、双证书制度、实践教学等进行深层次改革;依托专业群建设,不断梳理出专业群的基本素质、通用能力、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形成专业群内完善的课程体系,在选课范围、课程置换、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相应的配套探索。
三、商贸类专业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一体化改革实践
(一)课程改革
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按照行业、岗位所对应的典型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任务驱动为理念有选择地将原来分属于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组合成一门新的课程,积极开发有别于学科知识型的岗位技能培训课程。
1.在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上,实行任务驱动的模块式教学,将技能训练、实践知识、岗位培训纳入商贸类专业课程,避免以理论的系统性为目标形成学科课程,实现以实践的系统性为目标形成技能活动课程。从纵向来看,课程内容的选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而这个专业知识体系必须以岗位技能为主线,理论知识必须能够支撑这一主线。从横向来看,每个课程都是构成岗位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是岗位任务及相关岗位要求;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综合理论知识;完成该任务的工作步骤;完成该任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在课程的组织上实行归类管理,与专业归类相对应把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方向课程这样的课程结构,形成“能力类别+能力模块+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实训”的新型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由通修课程和通选课程组成,通修课程主要有5~6门构成,侧重于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的养成,以及非专业职业技能(即通用能力)的养成。通选课程主要按照人文与社会、自然科学、语言与艺术、经济与管理、综合业务素质五个系列设置,引导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目的在于文理交融、一专多能。大类专业基础课程(3~4门)在于搭建专业群内各个专业的平台课程,其内容能够支撑相近多个专业。专业主干课程(5~6门)体现了专业群内专业之间的异质性,也是专业岗位能力的主要载体。理实一体化课程(1~2门)是基于岗位的操作理论与操作实践高度融合的课程,目的在于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课程组织时,学院从总体上控制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
2.在课程目标上,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或重技能训练转向重知识、素质与能力并重,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目标的确立与专业知识体系和技能项目体系相适应,按照岗位技能链进行课程整合。如学院把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和商务经纪与三个专业中的《商场服务技术与规范》(60学时)、《商品学基础》(34学时)和《店铺开发规划》(26学时)三门课程按照岗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整合为《卖场营销实务》一门课程。整合后的《卖场营销实务》(68学时)由卖场基础知识和卖场营销实务操作两部分组成。卖场基础知识主要介绍了卖场的含义和种类、卖场的组织结构与营运岗位、卖场选址定位、卖场的招牌与店面、卖场的照明与色彩、卖场的POP广告、价格标识、卖场安全、商品等基础知识。卖场营销实务操作部分主要从市调、订货管理、销售管理、库存商品管理、商品陈列与盘点管理、损耗管理与防损、收银管理、会员管理、顾客服务与投诉处理、卖场营运效益分析十个任务出发进行卖场营销实务操作教学,边讲边练,使学生掌握卖场中各个岗位的技能。整合后的《卖场营销实务》剔除了原有课程中陈旧、重复的部分,大大地缩短了学时,突出了课程中实践技能的培养。
3.在课程价值取向上,走出单纯围绕岗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思维框架,实现学生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为理念的课程设计。课程的价值取向克服了技能与人性、科学的脱离,克服了唯就业的技能论和唯学科的知识论,注重了学生发展潜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满足学生从低层级向高层级发展的需要,处理好培养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关系,处理好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更要处理好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的迁徙能力的关系。
(二)技能培训
技能培训是高职院校区别于一般普通本科院校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学院紧密结合岗位关键技能的要求,对照国家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确定和调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关键技能点,按照企业岗位标准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学院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及岗位培训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理实一体化课程。这样的课程有利于学工交替、校企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进行岗位培训、从业前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等。
在技能培训上,重点打造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训师资上,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适合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逐步形成专职教师既能从事基础课程讲授、实践课程操作,又能进行岗位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的工作机制,提高专职教师的职业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打下基础。在实训基地上,重点建设校外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促进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力求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化。为了缩短学生素质、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我们规定大一、大二的学生每天早上进行公共交际及语言文字表达训练半小时,主要是在校内进行普通话语音训练、职业口才实训、礼仪实训和应用文写作实训;每个周二下午都要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学期末要进行职业技能汇报展示。在校期间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行业以及企业文化,学校积极进行教授论坛、企业百家讲坛以及企业培训、相关职业资格培训进校园活动。更重要的是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根据企业不同岗位的要求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专项礼仪等非专业素质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使这些学生能够立刻进入工作角色,有的还成为顶岗实习单位的中坚力量。
(三)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最主要内容,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学院商贸类专业大类基础课程教材既注意了教材内容的先进性,针对行业企业的发展以及技术进步及时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又保持了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专业课程主要根据校企商讨的教学大纲来组织自编教材和讲义,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任务驱动来设计内容,以提倡能力本位理念为立足点,充分以教材来体现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为商贸类专业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建设关键在于确定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与商贸企业培训专家共同开发紧密结合行业实际,突出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教材,作为商贸类专业的平台基础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力求实现三个创新,一是打破一灌到底的单一知识叙述型教材模式,尝试建立包括知识学习目标(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和以任务为模块的技能操作训练相结合的教材模式;二是实现文、音、像相统一的配套建设,构建教材的立体化模式;三是尝试建立课程、岗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一体化的教材模式,实现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学生多参与、多动手、多训练的高职教学模式。专业选修课程教材内容的建设更是体现岗位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课程形式和结果的多样化,不搞“一刀切”,允许顶岗实践和订单培养中的培训课程与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进行课程置换。
(四)实现三者的高度耦合
卖场与卖场之间的培训差别很大,很多中型卖场和大型卖场培训出来的员工在其他大型卖场和外资卖场中无法立即工作,主要是没有一个三者之间耦合化程度很高的教材。商贸类专业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一体化建设主要是按照大型标准卖场的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陆续出版了一些商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如《卖场营销实务》《推销技术》等,非常适合作为各大卖场人力资源培训使用。
首先,基于工作过程找出岗位上的技能要求,分解出岗位能力标准,设计出相应的学习领域即课程,构建“能力类别+能力模块+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实训”的新型课程体系。其次,对新型课程体系中的技能链进行详细分解,能力类别分为基本素质、通用能力、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能力模块是支撑能力类别的具体能力,如基本素质可以分为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通用能力可以分为公共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礼仪和口才能力;岗位能力是指本专业中的关键岗位能力,一般能够分解为4~5个;拓展能力主要是指与本专业相关的纵向或横向的外延能力。在能力类别中基本素质、通用能力、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分别占总额的15%、15%、55%和15%左右。学习领域即支撑能力模块的课程结构,主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职业标准,科学合理地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最后,坚持素质与能力并重的原则,进行课程和技能项目体系的构建,在课程设置和顶岗实践、订单培养的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技能的培养,可根据合作行业、企业的不同采取校企两地培训与考核,教学学时可以灵活地在校企双方完成,增强了针对性和灵活性。
四、对改革的反思
商贸类专业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一体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存在着有些教师动手能力弱、校企之间缺乏深层次合作以及商业秘密保护等原因,往往会使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缺乏完整性。
[参考文献]
[1]董新伟,杨为群.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