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际商务交际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国际商务活动 非言语行为 语用语境理论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46-02
一 引言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研究者们日益关注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及非言语行为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事实上,在实际的国际商务环境中,许多优秀的中国商务人士精读英语语法知识,语言表达流利,但却不能很好地理解和使用非言语符号。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有效地使用和理解非言语行为,取决于交际时的语境,因此,本文试着从语用语境视角来分析国际商务活动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
二 非言语交际的分类
毕继万教授将非言语交际分为以下四大类:(1)身势语,Kinesics;(2)副语言,Paralanguage;(3)客体语,Object language;(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
三 语用语境理论
语境理论历来都是语用学家、语义学家、语用学家、语言哲学家及认知科学家等共同关心的课题。各家各派学者都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对语境概念进行了界定,对语境要素进行了归纳,对语境意义进行阐释。经历了从传统的静态语境发展为动态的认知语境,徐思益教授提出了语用语境的两个层面:核心语用语境及认知语用语境。如左图所示。
四 不同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运用
1.身势语
Example 1:
(A is an American, B is a Japanese.)
A: Because of your inferior packing, the article had been badly damaged. So we now file a claim with you for the loss.
B: …(Keep quiet, fidgeting with a pen.)
A: what I mean is that we need you to arrange for immediate dispatch of replacement at the favorable price available.
B:(Put down his pen.)I am sorry for the very inconveniences bring to you.
The Time: after the article was damaged
Place: In the office
Participate: A and B
Purpose: A tries to get claim
Condition: A lodged a claim to B due to the damage
Topic: Claim
In this example, A’s existing assumption that is that B would pay for the loss. B’s fidgeting with a pen conveys B’s upset. Therefore, for B, new information strengthened the existing assumption, a new assumption was developed. We can not infer the information just by using the six core pragmatic contextual elements. Also analyze A’s psychological background in this case. Therefore, gestures can easily be understood by using pragmatic context theory.2.副语言
Example 2:
(A is a businessman from America, B is from Tanzania.)A conversation was made between them in Brussels.
A:Could you please have some coffee?
B:No, thanks, I am full.
A: (After a while)Some coffee?
B:Thanks. Pause a while, I am not hungry.
A:Soon, how about going out to get something to drink?
B:It is too cold outside.
A:Coffee?
B: Pause… OK.
Time: Business time
Place: In Brussels
Participants: A and B
Purpose: To get some coffee
Condition: One asks as the other answers
Topic: Coffee
From the conversation, we can get the information that at the beginning, A and B could not be well understood.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wa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offee. B was from Tanzania where coffee was cultivated. So in his daily life, coffee was a food rather than a drink. However, coffee in America was quite contrary.
3.客体语
Example 3:
Jun Chen worked in one American company that had formal dress code. Being unaware of this. When Jun Chen went to the company for registration, he wore a jeans and a T-shirt. His fellow employees were surprised at his lack of discretion. The boss told him he would wear suits.
The next week, Jun Chen was told to go to a restaurant for dinner. Jun Chen he wore formal suit to the dinner. But to his surprise he found the boss and the clients wore jeans and T-shirts.
Time: On the day Jun Chen went to the company for registration
Place: In the company
Participants: Jun Chen, the boss and his colleagues
Condition: Chen Jun wore a jeans and a T-shirt to the company
Topic: About clothes
From the cognitive pragmatic context, Jun Chen, like many Chinese people considered what clothing to wear was not so important. In other words, how hard you work, and what you are able to achieve to the company are the major concern for most Chinese people in their workplace. But, Jun Chen in America, at this time, of course, he had to know,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4.环境语
Example 4:
An American businessman, Jack, went to Asian for negotiation. He and the CEO of the Chinese company made an appointment to meet at ten o’clock and have lunch together. Jack arrived punctually and waited for the CEO almost half an hour. Mr. Li did not come on time. Jack felt offended. He left without taking the meal. Mr. Li went to the restaurant ten minutes later. He also felt astonished without seeing Jack. When Jack returned to the hotel, he called his stuff to stop the business with Mr. Li. However, Li was also puzzled about Jack’s decision.
Time: Appointment time
Place: Hotel
Condition: Punctually Jack and unpunctually Mr. Li
Topic: An appointment
Purpose: To do the business
Participants: Jack and Mr. Li
After analyzing the core pragmatic elements, Mr. Li and Jack had the different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s, Mr. Li’s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was that in restaurant, business could be negotiated. While Jack, who came from the low-context country, considered time could not be divided. So Mr. Li felt puzzled about Jack’s cold response, the communication broke down.
五 结论
通过对非言语交际的四个方面:身势语、副语言、客体语及环境语的分析发现核心语用语境和认知语用语境要素,语用语境理论的这两个层面,可以合理有效地解释国际商务活动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非言语交际的四个方面所传达的信息能在语用语境理论的引导下清晰明朗。核心语用语境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交际者、目的、话题、条件以及认知语用语境要素中的背景知识可以用来剖析国际商务活动中非言语行为所隐含的信息。通过对国际商务活动中交际双方的非言语行为所暗含的信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引导交际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毕继万.非言语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毕继万.跨文化非言语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窦卫霖.跨文化商务交际[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耿二岭.体态语概说[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2001
[论文摘要] 国际商务社交中语用失误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不同的语言有着截然不同的语用制约,但是语用失误却会造成错失商机。因此,了解英汉语用知识差异对减少误解、促进交际的正常进行才能成功地进行国际商务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国际商务交流日益频繁。彼此尊重、合作愉悦是国际商务交流双方的共同心愿。因而,语言的得体性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务交易的成败。然而,语言的得体具有相对性,在一种背景文化之中的得体语言有可能因文化的差异在另一种文化中就有可能是语用失误。因而了解语用知识、避免语用失误应引起中国涉外商务人才的高度关注。
一、语用失误
英国语言学者Jenny Thomas将语用失误定义为说话不合时宜、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的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他指出语言错误被看成是‘说的不好’,而语用失误会被认为是‘表现不好’,是行为品质有问题。
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前者指由于不了解目的语各层面上深层的语用含意而产生的语用失误,而后者则指因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语用失误。在国家商务交流活动中,社会交流的一种方式语言的使用都与特定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语境不同对话语的理解也就会有所不同,因此两种失误没有明显的区分。
二、国际商务交流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文化的形成和维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人们使用语言来组织社会合作的能力。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互相理解,顺利交流。美国哲学家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它由量准则、质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构成,它们都涉及到语用规约。英国语言学家Leech根据英国文化特点列举了六条礼貌准则,分别为: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以及同情准则。
在国际商务社交中,由于文化的多元性上述这些准则具有相对性。如果一方死板硬套不加以灵活变通,造成的语用失误就会引发误解、摩擦,使交际中断。国际商务社交的语用失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欠得体准则的语用失误
在国际商务社交中,最为重要的是得体的称呼、问候以及告别的方式等方面:
在国际商务中,彼此之间用Mr.、Mrs.或Miss+姓互相称呼,如“Mr. White”、“Miss Brown”等。在这方面语用失误最多的一是Mr.、Mrs.或Miss+名的称呼法,二是用汉语的职业或职务加上姓来称呼对方。
问候言语行为大多是高度规约化的,甚至可以是仪式性。中国人易于用中国式的模式套语问候西方人,结果导致语用失误。如:“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会使对方误认为“我没有钱吃饭。你要邀请我吃饭吗?”。“Where are you going?”会使对方误以为你在偷窥他的隐私。比较得体的问候语应该是“Hello!”、“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
寒暄的功能是调节人际关系。在国际商务社交中,中国式的话题诸如“How old are you?”、“How about your income?”、“How much does that dress cost you?”或“Are you married?”等都属于西方人的隐私,直接提出会冒犯对方,属于语用失误。如若感觉有必要了解对方可以用比较婉转的句型,如:Would you be offended if I ask you a personal question?。
告别有巩固双方的社会关系的功能。传统的中国式英语的告别用语 “Welcome you come again.”也常常会使对方误以为对他进行真诚地邀请。英语中道别时常常是“Goodbye.”、或者“Thank you for coming.”等等。
2.不得体的回应导致的语用失误
西方人常把“Thank you”挂在嘴边,这符合经济又得体的交际原则。但是中国式的回应“It’s my duty to do so.”却会使外商联想到“职责”制约,这种语用失误容易使对方误认为“并非诚心诚意”之语用含义。诸如“Never mind.”或者“It doesn’t matter.”的应答方式也属于语用失误,因为它们经常用来回应对方表示的道歉。类似“It’s my pleasure.”、“You are welcome”、“Don’t mention it.”的回应就会使对方领会你的诚意了。
在商务社交中,中国人表示认同用 “当然”表达,但是却与英语的“Of course”有着不同的语用含义,使用不当便会造成语用失误。如下例:
(1)Foreigner:Mr. Wang, the meeting is scheduled at 2:00 this afternoon. Have you made the necessary arrangements?
Mr. Wang:Of course.
of course易使对方产生“多此一举”之嫌,使对方听起来觉得口气生硬,与礼貌原则背道而驰。表达“Exactly”,“Yes”,或者“Certainly”就可以达到交际的目的了。
3.道歉方面的语用失误
“I’m sorry.”似乎可以包罗所有的道歉之意,但是它在一些具体的语境里却会使对方感觉粗鲁与唐突。看如下例: 转贴于
(2) Foreigner:Would you mind us having lunch together?
Chinese:I’m sorry.
语用失误中“I’m sorry.”违反了礼貌原则。令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应为“I’d love to, but I …”。
在商务社交中,麻烦他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但是中国式的表达法“I’m sorry to have wasted your time.”易使对方误认为你“故意而为之”,因而就成了语用失误了。比较恰当的表达法是“Thank you. I appreciate your time.”。
4.赞誉与谦虚冲突所导致的语用失误
赞誉准则是礼貌原则的一个方面,得体的赞美有助于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工作环境。中国人的谦逊原则与之发生冲突。如下例:
(3)Mr. Jacobs:Ms. Zhang, You’re doing a great job. The pision’s finances are in top shape.
Ms. Zhang:Oh, no, Mr. Jacobs. I should have done better.
中国人谦虚的否定是个语用失误,它使西方人误以为他们在说谎或者他们没有辨别好坏的能力。西方人对别人的恭维和赞美通常会愉快地接受说“Thank you.”
5.缺乏以言行事的技巧所导致的语用失误
英语中,祈使句和命令句远远少于汉语。Searle(1965)认为所有的语言交流都涉及到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的主要动机是礼貌的表达所要说的话。
在国际商务社交中,西方人往往在交际中借助于疑问句来表达请求或者命令,达到以言行事的目的。“Will you please answer the door?”这一疑问句间接、含蓄地表达了命令,而“Answer the door,please!”在此语境中显得唐突,就成了语用失误了。
在商务社交中的祈使句“Repeat!”也是一个发生频率较高的语用失误。比较得体的“Pardon”或者“I beg your pardon”是对方乐于接受的礼貌的请求用语。
三、结语
语言的得体是国际商务社交中的一面镜子,是维系商业合作的桥梁。员工的语用失误容易被对方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甚至工作与交际能力,无形中会给商务交流制造障碍。因此,涉外企业应注重员工的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员工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瑞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1989,3
[2]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Linell Davist:中西文化之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徐力生:跨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F715.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229-02
国际商务谈判是国内商务谈判的延伸,是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各类企业参与的国际商务活动与日俱增,商务谈判人才成为最急需的一类人才。因此,对《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探索,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商务谈判在涉外经济领域中的运用不断得到加强,《国际商务谈判》在国际经贸类专业的基础课地位不断得到确认和提升,但就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来说仍然存在一些明显值得探索和改进的地方。“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学习往往始于课堂,止于课堂,完全背离了该门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以期末的统一笔试作为主要的考核方式和成绩来源,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由于教学时间较紧,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常常出现冲突。所以,对《国际商务谈判》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改革目标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改革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经途径,必须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该课程通过教学改革,应实现以下目标:(1)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教学案例的采集、编写、使用分析,初步形成案例教学库,增加案例教学的数量,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2)初步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后继续学习的联动机制,尤其重视创造机会让学生到谈判现场进行实际观摩,或亲自参与到谈判中去,积累实战经验;(3)加强教学方法的趣味性、生动性、启发性,增加课堂的吸引力,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保证课堂教学效果;(4)针对该门专业的培养要求,结合学生的英语基础,在教学中加强英语的使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英文交际能力。
三、《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改革主要措施
(一)教学目标改革
本课程以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为教学媒介,以“全球化思考经济管理”为基点,旨在帮助学生在英语环境中学习和掌握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理论与概念。本课程以培养“双语、双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外语能力为价值取向,通过中英文双语授课、答疑和学生用英语完成作业和考试等教学形式,使学生“零距离”接触当代国际商务谈判领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惯例,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系统知识, 熟悉学科的未来发展动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学科交流,培养既有谈判理论基础又懂谈判实践的人才,同时,在教学中高度重视锻炼学生的谈判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将这一目标细化到每一章节的内容中。
(二)教学内容改革
1.根据“战略决定战术,战略指导战术”的传统思想,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意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谈判战略和谈判技巧。考虑到沟通是谈判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还必须让学生学会良好的沟通技巧。
2.除了传统的教学内容外,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补充。WTO是全球最大的多边贸易体制,是当今世界处理贸易问题的主要国际组织,其基本职能是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成员间的贸易争端,因此WTO 的贸易体制和贸易规则必须纳入《国际商务谈判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我国经常在国际贸易中遭遇外国提起反倾销,因此,学生也必须对倾销与反倾销等这类问题加强熟悉和了解;跨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谈判均具有重要影响,在《国际商务谈判》的教学改革中,必须重视学习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为此,可让学生收集和模拟世界主要贸易国家和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文化习俗、法律环境、商业游戏规则等,从而降低在未来的国际商务谈判活动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文化冲突的风险[3]。
(三)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所以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就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结合国际商务谈判的课程特点,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1.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知识点的参考书目、英文资料或拟采用的案例并准备专题发言和讨论。
2.课中:增加由学生主导的课堂时间,具体包括:每次上课的前10分钟,让学生对课前准备好的专题进行发言和讨论;分小组每两周进行一次模拟谈判;专题讨论经典谈判案例或时下热点事例,总结经验教训,拓展视野,提升谈判高度。
3.课后:(1)公开任课教师的电话号码、电子邮箱、QQ号码等联系方式,为学生与教师课后交流提供机会;组建谈判团队,布置谈判任务,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结果计入最终成绩。(2)积极创造机会,轮流安排学习小组参与谈判现场进行实际观摩,或亲自参与谈判实践,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与企业界保持密切联系,每月邀请优秀谈判人士举办专题讲座。
4.考核方式改革。科学的考核方式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应改变过去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将平常的课堂参与表现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将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对具有突出谈判实践能力的学生进行表彰,期末考试采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来进行考核等办法。
(四)教材改革与建设
该课程目前国内唯一的英文原版教材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商务谈判――理论案例分析与实践》,白远著。该教材是“21世纪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列教材”之一,为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懂谈判实践的高素质人才以应中国入世对商务谈判人才的急需而建设。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中文版教材。总的来看,现行教材有诸多不足之处,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不强,内容较散;如案例的切合性插入做得不到位;如案例陈旧,缺乏针对性,没有相关的音像教学资料等[4]。
鉴于此,必须积极改革和建设现行教材,首先要多方搜集和借鉴,在现用的英文原版教材的基础上对之进行改进,完善内容体系。辅助材料也需要搜集和整理,以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参考素材。此外,不断改进和完善立体化教材、教辅材料(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的编写工作。
四、《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改革配套措施
(一)加强师资培养,提高任课教师的理论素质与教学水平
学校和学院要积极鼓励教师在职深造,如支持教师攻读更高一级学位;鼓励教师到海外高校进修或担任访问学者,鼓励并帮助青年教师申报并承担各类课题;安排教学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教学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以便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和熟悉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缩短自己摸索的周期;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参加高层次、高级别的学术会议,尤其是到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参加学术研讨会等。除此之外,学校和学院还应积极引进人才,如海外大学毕业的优秀人才,因为他们懂得一定的谈判知识,同时具有熟练的英语表达能力;也可以邀请企业界优秀的谈判精英为教师开设讲座,开阔他们的视野。
(二)改进课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1.推荐编撰较好的国际商务谈判教材供学生参阅,提高他们对相关理论知识全面深入的掌握;图书馆与资料室应积极增订大量相关的杂志,如《企业家》、《商界》、《销售与市场》等,供学生与老师借阅;搜集相关音像材料,针对相关的教学内容,安排课外时间进行播放和讲解分析[5]。
2.在学院网站上开辟学科资源项目,罗列专题资料索引和目录,提供多样的材料供学生学习参考;提高学院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效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电子邮件、电子聊天室等多种途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授课内容。
(三)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学院与教研室必须定期组织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检查或抽查教师的教案,抽查督导教师讲课,探讨教学方法和手段,严格《国际商务谈判》双语教学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以此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改革展望
(一)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主动学习,更好地体现国际商务谈判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首先,克服现行教学经费普遍不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近距离地学习商务谈判经验的机会,或邀请商务谈判精英为学生讲授谈判经验和进行谈判示范;其次,与社会和企业进行良好沟通和接洽,让他们积极参与大学课堂,为大学生开放谈判视频和讲座,增加学生实习、见习的机会,履行他们的社会公民责任[6]。
(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提高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英文会话能力
国际商务谈判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的谈判知识,模拟和积累谈判实践与经验,同时它还要求学生掌握比较熟练的商务英语表达能力。如果学生不具备英文会话能力,就等于在未来的国际商务谈判活动中缺少基本工具和手段。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涉及到选用商务谈判英文版教材问题;其次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英文练习环境,因为上课时间有限,而企业和社会就算能提供一定的观摩和演练机会,但大多都采用中文进行,很少采用英语,这就对学生练习英文谈判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参考文献:
[1] 白远.国际商务谈判(英文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白远.国际商务谈判(中文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戴维A 拉客斯,詹姆斯K 西本斯.谈判[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潘肖珏,谢承志.商务谈判与沟通技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信息技术;商务谈判;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230-02
我国对外贸易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为满足培养具备较高英语水平和国际商务谈判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校的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建设,不仅要求有专业的师资,可读性及实用性较强的教材,还要有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
一、国内本科院校国际商务谈判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虽然当前高校大力推进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改革,但是各大院校的国际商务谈判教学的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关于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信息化教学研究少之又少,商务谈判课堂知识传授仍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学方式完全是单向的知识灌输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只知道被动地接受知识,主体意识淡薄,多习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滞后,具体的影像案例讲解尤为匮乏;虽然课堂上也有模拟谈判或者角色扮演的时候,但大多脱离实际,仍以“扮演”为主等等。这就和商务谈判要求很强的操作性相冲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而社会需要的商务谈判人员不是只有谈判知识的人,而应该是不仅具有相关的商务谈判知识,更具有谈判能力的商务人员。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商务谈判课程中的应用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依据构建理论,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通过学习者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构建知识,目的是强化对所学的国际谈判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对听说能力的培养。构建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教师是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活动从单一的平面向立体化发展,使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知识,专业素质和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呈立体交叉的发展。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也是教学软件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模式是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下的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模式是在阐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的原则和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如:
第一,建立以校园网为支撑,教学软件、课堂综合运用的个性化、主动式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商务谈判的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并在老师创设的商务谈判的情景、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自主地掌握学习进度,弥补说教式教学法的不足。
第二,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资料,从中提出问题,通过电子布告板、电子论坛、聊天室、留言板跟帖、微博、邮件等交互式地与各地对此问题感兴趣的人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或通过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找到问题答案。
这种信息化教学模式适应了多媒体教学方式改革的发展方向;具有信息反馈及时;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形式新颖,形象化、直观化,强化学生素质教育和智能,技能训练相结合等较多优势。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将国际贸易知识、商务谈判技巧和英语语言能力精巧地融合为一体,培养具有较强英语应用的国际性人才。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商务谈判课程中应用的实证研究
(一)实验研究问题
本实验的研究问题包括: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否对学生谈判策略意识的培养、交际策略使用频率有积极的作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二)实验对象和方案
针对该模式进行实验验证。成立实验班和对照班,运用综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和实验得出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本项目研究将设定哈尔滨商业大学2010级商务英语专业1班作为实验班,2班作为对照班,分别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中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试验研究比较。
(三)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建立在构建性基础之上的,设计或提出学习任务使学生主动构建学习策略和学习任务等。学习任务的提出或设计又是以学习者特征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为依据的充分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目标分析,教师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试确定学习者的发展学习内容,从而提出设计方案。
教学模式的构建从情景预设和教学构建两个方面进行。情景预设将商务谈判的学习任务预设到真正的谈判环节中,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教学构建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和指引,并协助提供商务谈判环节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方式。
整体循环构建方案是以教学目标为指导,通过分析商务谈判课程的学习特征,设计提出教学和学习任务,在实施任务完成环节中,从情景预设和教学构建策略两个方向,通过课堂多媒体、课下网络自学平台和其他互联网终端,如手机、PC、IPAD等完成辅助教学完成学生电子化学习与移动学习等,最终形成商务谈判的教学模式。
(四)实验工具
实验所采用的研究工具有三种,一是调查问卷,谈判策略学习调查问卷;二是谈判口语测试;三是学生的主观评价,包括学习日记或周记以及访谈,学习者自主学习计划执行反馈表。
谈判口语部分,试题为两套,分别作为前侧和后侧试题。每一套将有20题,提前两周将所有题目给学生准备,最终测试题目将抽签决定。主要测试学生的英语谈判用语使用的流利程度、内容的关联程度、发音的规范程度、语法的正确程度和跨文化用语的规约程度。
(五)实验过程
谈判教学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至2012年底学期末结束,历时17周。在学期初,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商务谈判口语学习策略使用频率调查测试,商务谈判学习需求分析调查。
1.实验班教学过程
在实验班中,教师首先介绍教学计划,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授课内容国际商务谈判策略知识、谈判语言交际策略、自主学习等培训通过结合教学资源《国际商务英语谈判》辅助教学系统对实验班实施基于自主学习与多维互动学习的教学实践,并以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进行辅助讲解演示,还通过Microsoft Student等软件搜集资料整合教学内容,使授课学生在具有商务谈判实战的模拟环境中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商务谈判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2.对照班教学过程
在对照班主要是进行传统的教学,不进行多维互动。先在课堂上讲授一些谈判技巧和语言,随后分析教材上的商务谈判文章,最后通过学生的口语背诵对学生的语言进行评测。
最后在学期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商务谈判策略与语用应用情况调查,和商务谈判口语能力测试。
(六)实验结果
1.调查问卷
2.谈判口语测试结果
在进行实验前和实验结束后,我们就对照班和实验班参加过两次口语测试(前测与后测)。其结果见表二
从表二可以看出,17周前对照班和实验班的策略使用均值分别是0.59和0.40经P值检测,概率为大于0.01。这表明,两个班策略使用频率都较低,口语策略使用情况基本没什么区别,策略使用情况相关性较少。17周训练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的策略使用均值有所提高,而且对照班的均价略高于实验班,经P值检验,概率为0.087,大于0.05,小于0.1,说明两个班的策略使用情况有所好转,并且有差异。
(七)实验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与口语测试以及学生访谈可以归纳出以下结论:
1.基于信息技术的商务英语谈判教学构建了新的自主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下的商务谈判教学使教学模式更加具有建构性,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这种模式完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的构建性。在多媒体辅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咨询者、鼓励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学习活动的管理者。这种模式完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动力支配性、团体合作和策略性等。
2.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商务谈判语言和运用商务谈判策略
信息技术下的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使教学更加直观。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教学的运用都能为谈判语言的学习创设更好的情境,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使枯燥的语言知识结构学习更加丰富和具有冲击性。同时为学生提供的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可以使课堂的内容更具有延展性,从而为学生谈判思维和策略的形成更具有深远的影响。商务谈判知识也不再是纸上谈兵,增加更多的实战经验,从而增加了学生输入和输出的机会和明显提高了语言交际和对话能力,达到了提高学习效率和丰富学习内容的目的。
四、结语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谈判教学是信息技术所催生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学校教育范畴内的一类学习方式,是依托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然而,它也只是学校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它有非信息技术环境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也存在着某新信息技术要求、软/硬件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特定的教学情况,科学地发挥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针对具体的教学条件、教学对象、教学摸底以及其他具体要求,灵活选择、运用某一教学模式或模式组合。
参考文献:
[1]傅秀梅.国际商务沟通教学设计与教学法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2]何培芬.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07(1).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电子信息专业课 创新性
一、职业教育下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当前我国进出口贸易急剧发展的时代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并且具备相当的终生学习能力,来满足外贸人才的应具备的素质。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与这些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到课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不再满足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机械移位。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国际商务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国际商务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学校毕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机构,没有必要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费,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国近10年来进行的职业教育实验证明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调查并得出研究结论,体现出他们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使人类主体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人类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研究性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实践方式看,传统教学主要是演练式、实验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认知、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验证-体验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主动、愉快、积极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知晓做人之理。治学之道与做人之理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们治学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
三、研究性学习是职业院校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创造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在进行重复性劳动,教学强度非常大。这样教师就无法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来进行研究工作。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强调系统性的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潜力,因而满足了形成创新精神和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学习对创新的形成起催化促进作用,大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现实舞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中还包含有课题组研究的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的合作和配合,这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对后续的科学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知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给他们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掘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质。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为进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使得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考核和创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办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势必有更多的学校、老师会去作进一步实践。在打破一校一课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摸索出合适的形式,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工作量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学将会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四、国际商务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外经贸等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互补,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对国际商务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国际贸易理论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国际商务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特别是国际商务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它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这符合国际商务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单证、货代、报检、跟单以及报关等领域中选择方向,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国际商务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研究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国际商务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
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检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创造能力;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五、结语
国际商务专业学生正在面对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终生学习能力,在专业课中通过设计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和处理教室以外的实际问题,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控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0.
[2]钟文芳. 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0.
[3]霍益萍.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
[4]陆宏. 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2.
[5]高宝玲.学习者特征与教学设计.中国电化教育.
B类考生为315分,单科(满分=100分)为42分,单科(满分>100分)为63分。
2016年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类国家线较2015年国家线总分下降5分,单科未变。
2015年考研国家线(专业学位)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类专业总分A类为330分、B类为320分。具体对比见下图: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引言
电子商务是采用电子形式开展的商务活动,跨境电商是在电子商务平台下达成交易,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支付,并通过快递方式送达商品的新型国际贸易方式。近年来,我国传统外贸发展速度放缓,跨境电商却保持较快发展速度。2014年跨境电商交易额接近4万亿元;2015年,交易规模为5.4万亿元,同比增长28.6%;2016年上半年交易额达到2万亿,同比增长42.8%,较2015年增速提高12.2%。跨境电商已经成为了我国外贸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国际贸易实务》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较高的课程。从三本院校的培养目标来说,强调的是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用、实践”,但目前的教学仍然以传统贸易模式为主,涉及跨境电商的内容很少且不成体系,不能适应当前国际贸易模式的新变化。所以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材更新速度慢
目前市面常见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基本都是根据传统国际贸易模式设计教学内容,一般围绕着贸易术语、合同、运输、保险、货款收付等业务流程进行。由于跨境电商与传统国际贸易相比,在业务流程的很多方面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原有的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知识点无法适用于跨境电商操作。
比如通过电商平台寻找商机、介绍商品、签订合同等,在教材中没有涉及。在货款收付时,跨境电商使用较多的第三方支付、信用卡等没有介绍。运输以海运、铁路运输等为主,跨境电商一般使用的邮政快递只是简单的提及,未做详细介绍。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专业性较强,会涉及很多的费用计算和专业术语,这些术语与平时的英语学习相关性不大,再加上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在学习中觉得较为困难,学习兴趣不高。
同时,教学内容以传统贸易模式为主,基本没有涉及在电子商务下从事国际贸易需要的操作技能。教学手段还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为主,能够上手实践的机会不多,学生学习热情普遍不高,不愿参与课堂互动,又进一步降低了学习的效果。
(三)实验内容与跨境电商有脱节
目前在教学实践方面以外贸综合模拟实验方式进行,实验虽然可以较为全面的模拟国际贸易的过程,但是从使用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模拟软件无法模拟多变的现实市场,学生不能体验到真实的业务环境。另一方面,模拟软件模拟的还是传统的单证外贸方式,对跨境电商没有涉及,导致了教学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三、电商时代下《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电商时代《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完善知识体系,补充相关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改革的内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使教学内容和跨境电商实践紧密相连。
(一)更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推广双语教学、采用校企联动、人才订单培养等方法,培养复合型人才。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随之跟新,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能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熟练掌握进出口操作技能,熟悉市场变化的新型人才。由于跨境电商门槛较低,给《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展学做结合带来了可能。在教学中渗透自主创业需要的知识,对课程教学和促进学生创业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增加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中相关知识点的完善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跟得上国际贸易的发展需求。
1.营销平台。传统贸易模式下的客户发展主要通过各种交易会、展览会,但是这种方式成本较高,效果不明显,不适合中小型外贸企业。跨境电商的营销方式主要通过电商交易平台进行,在教学中需要介绍主要的跨境电商交易平台,让学生懂得如何选择适合的电商交易平台、这些平台有什么特点、该如何操作、怎样借助平台进行营销,以适应目前跨境电商的发展趋势。
2.支付手段。传统教学中最主要介绍的是信用证、托收等方式,而在跨境电商下,有大量的第三方支付方式,这些支付方式和传统国际贸易付款方式有所区别。所以应该增加这些付款方式的介绍,包括账号的建立、支付方法、纠纷处理、相应规则等内容。
3.运输方式。与传统国际贸易经常使用的水上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不同,跨境电商应为交易数量较小,最常使用的运输方式是快递方式。在课程介绍中应该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例如:如何选择快递公司、是否需要报关等。
(三)改革实验课程
在实验、实践教学中以速卖通、亚马逊等平台为基础,尽可能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外贸环境,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自行创业。在进口业务中让学生多了解国外购物网站的操作,掌握进口相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以跨境电商网站开店为载体,采用现场演示、实际操作、小组讨论等课堂教学方法,课后通过对课堂上形成的问题再进行讨论、指导进行教学辅助,引导学生多上手操作,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
四、结束语
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和发展,国际贸易的知识体系、相关内容也产生了较大变化,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讲授中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贸易模式,需要补充跨境电商的新知识、新特点,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真正培养出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伟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15).
[关键词]人工智能;国际商务课程;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进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与商业模式正深刻改变人们的思维、生产、学习方式。关于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社会的冲击,已有不少论著。2016年,《自然》杂志刊发谷歌的“深度心智”(Deepmind),这将会极大的扩大人的能力。2019年初,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2019年8月29日,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人工智能有望引领教育的系统性变革,推动人才培养更加多元化、更加精准化、更加个性化。世界各国纷纷制定规划,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智能教育的发展。以美国、新加坡等为代表的各国相继推出面向未来的新教育改革战略,不断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设计本国智能教育的发展蓝图。
一、未来智能社会的能力预测
未来社会各种各样的颠覆性变革,全球各种组织都在做预测。世界未来研究所[1]对未来社会需要的10中技能的预测:一是意义构建,二是社交智能,三是新颖和适应性思维,四是跨文化能力,五是计算思维,六是新媒体素养,七是跨学科能力,八是设计思维,九是认知负荷管理,十是虚拟协作。十种技能分别体现在三个层面,即人际交往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与工作技能层面。引入这些技能,旨在深入探索未来技能存在的世界,以及目前教授和衡量这些技能的方式,希望这些技能能够更充分地融入高校国际商务的课程。[2]
(一)人际交往层面——团队合作精神
人际交往层面主要指与他人有效合作,有效沟通,与不同背景的伙伴有效合作的能力,即团队合作精神。数据来源:世界未来研究所第一,跨文化能力。4个主要组成部分可以用来评估一个人的跨文化竞争力:知识组成部分、情感组成部分、精神运动组成部分以及情景组成部分。第二,社交智能。尽管社交网络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联系,但它们培养的深厚友谊却很少。微信、Facebook等社交平台的主流化与普及鼓励人们以新的方式思考如何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3]第三,虚拟协作,即作为虚拟团队的一员,能够富有成效地工作,提高参与度,并展示自己的存在感。
(二)应用知识层面——逻辑性分析信息的能力
应用知识层面主要指个体可以逻辑性的分析信息的一系列能力,具体如下:第一,新颖的适应性思维。即熟练地思考和提出解决方案,而非死记硬背或默守陈规。第二,认知负荷管理。以多种形式表现的信息流丰富的世界带来了认知过载的问题,人们只有学会有效的过滤和关注重要的信息,才能把大量涌入的数据转化为优势。第三,意义构建,即确定对方所表达内容的深层含义的能力。人工智能将取代仅仅需死记硬背、日常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作,而对机器不擅长的高层次的思维技能、不能撰写为文本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三)工作技能层面——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
工作技能层面主要指个体可以成为一个问题解决者和决策者,包括计划和组织,解决问题,决策商业基础等。也就是需要如下的素质:第一,新媒体素养。由于可视化在技术时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过去信息的静态展示正在让位于信息图表和数据的动态模拟。第二,设计思维。从本质上讲,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反映了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结合。第三,跨学科能力。未来十年,专业领域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具有重叠性,所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会占据世界创新的中心舞台。第四,计算思维,即将大量数据转换成抽象概念,并基于数据的推理能力。随着人类社会中数据量呈指数级的增长,越来越多的职业需要计算思维和技能才能胜任。
二、应对能力结构变化的教育创新
未来社会中,人才能力结构的变化也会对教学模式产生新的需求,课程教学需要结合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创新,世界知名高校和一些国际组织也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数据来源:世界未来研究所
(一)能力结构及思维模式
世界未来研究所提出的十种技能的背后,所体现了以下一些基本的思维模式。同理心是指正确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进而做到相互理解、关怀和情感上的融洽。同理心非常有助于在虚拟空间中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增加团队伙伴之间的有效沟通。元认知对于意义构建能力十分重要。元认知知识包含三方面:学习者对于自己的认知,学习者对于学习策略和使用方法的认知。成长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在认知负荷管理、新颖和适应性思维、新媒体素养以及设计思维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长性思维是相对于固定思维提出的,固定思维者把反馈当做一种批评,成长思维乐于接受反馈,也从反馈中学习,反馈最终会产生积极的成长变化。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他们不会妄自评价他人,而是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并且去了解他们的世界观。跨学科一定有两种心态组成。首先,同理心。它允许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其次,好奇心。许多组织,包括IBM和IDEO,都开始从“T型”素质的角度来讨论这种技能,T型素质的技能组合中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但是杨壮①教授发现:现在π型人才已经在成为主流。所谓的π型人才是针对T型人才的一种升级,从字母的样式中就可以看出,π比T的下方多了一竖,所以它代表着“两专多能”,即除了你可能在高等教育阶段获得的专业能力之外,还需要有另一项专业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计算思维。未来的教育课程中应该纳入计算思维技能的发展,鼓励学生通过因果推理认知、元认知和其他技能来学习解决问题。这种模式的目的是让学生分析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可能遇到的真实情况,来教授计算思维能力。[6]
(二)国内外高校教育模式创新
1.“鱼缸讨论”“鱼缸讨论”,也是一种促进学生讨论的教学小技巧,不仅让讨论者积极参与,更能让其他学生积极反馈。第一步,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参加讨论的学生围成圆桌坐在教室中间,就像是在被第二组观看的鱼缸里一样。第二步,坐在中间的组开始时长10分钟左右的讨论,的第二组学生要听着,并且评估第一组的讨论。第三步,做出反馈。这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环节,学生可以从熟悉的同学那里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了反馈确实会使得讨论变得更加激烈。2.项目式教学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也叫“项目式教学”,是一种通过让学生展开一段时期的调研、探究,致力于用创新的方法或方案,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困难或者挑战,从而在这些真实的经历和体验中习得新知识和获取新技能的教学方法。PBL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批判思维的能力。3.跨学科课程教学自21世纪以来,美国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实用导向的跨学科课程,如ICT课程,环境教育和STEM课程。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STEM教育的核心是将原本分散的4门学科自然组合成一个整体,以项目探究方式进行综合性问题解决学习,以形成相应的综合。
三、针对国际商务课程的创新
结合世界未来研究所的十项工作技能、世界一流大学以及国际组织在教育方面的改革,结合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商务硕士(MIB)专业硕士教学情况,国际商务课程实际教学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7]
(一)培养同理心和元认知的实践方法
一种方式是开展课外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体验式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人际沟通和跨文化能力。例如:体验式学习周;商务礼仪情景剧等。另一种方式是线上项目,线上项目中,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投票互动式的方法来增加课堂活跃度,争取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课程中。国际商务课程是一门既要求专业知识扎实,又需要具备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综合性课程。那么,在已有的小组活动中,可以在每次小组活动或者小组作业之后加入一个环节——组员互评与打分。一些课堂讨论的小技巧会有助于培养元认知的思维模式。一种方法是在课上开展限时讨论,讨论映射是一种将学生的实时讨论视觉化的方法,这种讨论技巧使学生能够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培养成长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实践方法
在国际商务的案例分析中,引用PBL教学非常值得考虑。假设案例主题为跨国企业如何成功并购外国子公司,老师用一部分课时讲解完理论部分,提供参考资源之后,另一部分课时可以尝试组织PBL。一次PBL教学要分次给予问题,分次讨论。具体过程大致包括七个步骤:第一步,弄清不熟悉的术语;第二步,界定问题;第三步,头脑风暴(对可能的假设或解释进行集体讨论);第四步,重新结构化问题(对问题的尝试性解决);第五步,界定学习目标;(以上步骤为学生小组讨论);第六步,收集信息和个人学习(学生独立学习);第七步,共享收集到的和个人学习的信息(小组报告和讨论)。经过上述七步骤,完成一次PBL学习。在这个教学模式中,老师的角色是教学组织者、资源提供者、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学习者、合作者和研究者。在国际商务的课程中,有很多需要实际调研的案例报告,也有需要做营销策划的报告。创客空间则可以融入这种类型的报告中,结合导师的相关课题,最好有一定经费的支持,为学生的基于创造的策划提供完备的支撑。学生们可以就某个主题展开经验分享、头脑风暴、结合实际情况锻炼设计思维和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适用于学校,而且也适用于未来工作中。
(三)培养跨学科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实践方法
注重“国际商务专业+21世纪主题”的课程框架,希望通过超学科整合来弥补传统学科的缺点与不足,构建适切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框架。主题选择具有适当的弹性,为跨学科知识的联结提供空间。比如在国际商务课程授课内容中,注重添加区块链、人工智能以及中美、中欧关系等主题。在国内,“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最普遍和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每两年举办一届,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所以提倡创建跨学科小组参加“挑战杯”大赛,比如国际贸易学院、国际商学院以及工程管理学院组建团队参加挑战杯,成员对不同学科都有相当的专长和良好的基本知识:国际营销、国际文化视野以及数据分析基础,在这样的团队中,更可能激发出新的思维和优秀的方案。
(四)全案例情景式教学
不同于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案例情景式教学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开展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首先,准备阶段。针对国际商务专业硕士课程的专业特点,结合知识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案例作为分析材料。其次,授课阶段。在该阶段,教师讲授知识点之后,就将案例发放给学生;接下来就是考验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学生可以自发组成小组,根据案例内容,并结合自己能力和长处与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案例讨论,而在这当中,教师主要的角色是组织和引导学生。最后,拓展阶段。在学生汇报案例内容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探讨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个环节进行自查,发现自己是基础知识点薄弱还是实践能力欠缺。通过该阶段,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水平,学生也可以发现自己作为专业硕士能力缺失的部分,从而双方进行查缺补漏。
四、总结与展望
结合国外高校及国际组织已有的模式,针对未来社会所需十种能力的培养方式如何应用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活动和思维模式培养技巧,如在线学习(以MOOC为主)、讨论映射和鱼缸式讨论、项目式学习(PBL)、案例分析和创客空间以及课上的投票互动式环节等,希望对国际商务课程的改革创新有实质性的辅助作用。要想在未来取得成功,需要成为适应性强的终身学习者。随着组织形式和技能要求的快速变化,要求每位个人都必须具备远见,重新评估自己需要的能力,并迅速整合合适的资源来培养和完善需要的能力,适应万众创新时代,并形成决胜未来的新的竞争优势,赢得人工智能时代世界高等商科教育领域中的话语权。注释:①杨壮: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联席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美国福坦莫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终身教授,著名领导力专家。
【参考文献】
[1]InstitutefortheFuture.FutureWorkSkills2020[EB/OL].[2019-11-09].
[2]LiuJie.TheOptimizationStudyofGeneralEducationPracticeEffectinOurCountry[J].学术界,2013(12):283-290.
[3]陈妍蓓(编译).欧盟关注终身学习关键能力培养[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10):74-75.
[4]段世飞,张伟.人工智能时代英国高等教育变革趋向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9(1):3-9.
[5]王文.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4):187-188.
[6]吴朝晖.智能增强时代的学习革命--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的发言[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10):3-6.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跨境支付
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概况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契机,电子商务能够实现低成本的跨境贸易,使其得到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跨境发展使一些较为成熟的电子商务企业开始意识到全球范围内的跨境贸易进出口市场的重要性,各大电子商务企业开始抢夺跨境贸易的市场份额,以提高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竞争能力。电子商务跨境贸易主要包括为商家提供贸易平台或配套行业,如物流业等,部分电子商务企业拥有企业内部的物流行业、信用支付和电子支付等配套性保障,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效果。近年来,电子商务跨境贸易取得巨大发展。根据电子商务行业的投资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的电子商务贸易额达4.2万亿元,比2013年的3.1万亿元增长了33.33%,其中出口量占总交易量的85.4%。根据2013年和2014年的电子商务交易成交额估计,2016年我国电子商务贸易增长率为30%,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达到6.5万亿元。①尽管目前电子商务跨境贸易发展势头良好,但其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缺乏相应的法律监管机制、消费需求难以实现个性化和多样化、跨境贸易物流和资金结算存在障碍、境外产品和物流信息传递滞后等。国际物流行业的企业巨头主要包括马士基、DHL以及联邦快递等大型物流企业,我国物流行业的企业主要包括顺丰、邮政,以及电子商务内部或联合外部物流资源形成的跨境物流企业。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为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但国际贸易在跨境物流方面仍有许多障碍,包括远距离配送模式影响配送效率、跨境贸易物流信息传递滞后、物流配送协同不高等,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有效推动电子商务跨境贸易发展。
二、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下物流供应链特征与管理模式选择
(一)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下的物流供应链特征
1.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供应环境复杂。电子商务虽然发展较快,但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国际贸易中复杂的产品运输环境和时间差,使其物流信息的传递有一定的延迟性。这不单单是中国物流行业发展的问题,其他国家的物流行业也同样存在,但不同国家对物流行业的管理制度有所不同,同时国家的政治因素、经济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等也会影响物流行业的发展。2.不同国家间的物流供应链信息技术不均衡。国家间由于经济水平、科技水平以及政治体制的不同,往往会对物流行业的信息技术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电子信息技术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必须加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3.物流行业管理制度标准不统一。虽然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物流供应链方面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主要原因是受到地域的限制,使物流的配送渠道受到制约,而且还受到国际竞争环境和国外物流行业营销方式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物流行业的管理,促进电子商务参与国际竞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下的物流供应链模式选择
跨境贸易的物流供应链选择是指电子商务企业选择内部兼有物流供应模式或者与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合作,形成产品销售和配送的链锁式服务。这种产品销售和配送的一体化服务能够有效地实现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且高效的运作,也能扩大企业的境外交易额。物流供应链模式不仅仅是单纯的物流配送服务,它包括生产、财务、产品设计研发以及制造、财务等管理部门。因此物流供应链模式的选择能够提高电子商务企业的竞争能力,为用户提品的增值,如信息服务等。电子商务的物流供应链应该关注物流信息传递、营销手段多样性等。物流行业作为产品的配送性行业,应该有稳定的供应商,这是物流行业发展的核心。供应商承担产品生产和仓储运输等责任,并有义务将产品运送给顾客,而运送的过程和信息的配送等都应该由物流行业负责,电子商务的物流行业应该有效地控制物流行业的资金、信息和产品等,增强供应与运输的合力。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发展的关键点在于管理,如管理信息、管理配送等。有效管理物流行业的目的在于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完整的市场计划,这样的管理优化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手段进行。按照物流供应链的不同运营方式,其可以根据信息类型、订单发送方式以及仓储地址等分为推动型和拉动型。
三、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下的国际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配送成本问题
用户对境外电子商务产品消费体验的好坏,受跨境物流模式的影响。因为跨境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承担跨境税费、网络技术建设费用以及快递费等,这些费用越高,用户的消费体验效果就越不理想。当然,跨境贸易也会面临产品被退换及由此造成金钱和时间成本大量流失的问题。
(二)物流配送交货时间问题
时间周期是跨境贸易产品配送不可控因素,因为国际快递往往都是集中发货,通过这种形式来降低卖家的成本。这种集中发货的形式由于货物集中往往会出现货物丢失等情况,欧美等地的物流线路较为畅通,一般耗时较短,但巴西、非洲等国家或地区可能需要较长时间,这会降低用户的消费体验效果,进而申请退款服务,处理退款服务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耗时长。
(三)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物流体系问题
电子商务已经逐步成为大众消费的主流方式,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知名电子商务企业正在逐步完善跨境贸易物流体系,但跨境支付仍然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即支付方式无法实现国际统一,这已经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实现跨境贸易无障碍的关键性因素。
(四)跨境物流供应链配送信息不对称
物流行业在实现跨境配送过程中,包含国内运输和国外运输两个阶段。由于国内外的物流信息发展技术有一定的差别,因此产品配送信息无法与实际配送进程相吻合,物流配送资源不能实现有效整合,往往会影响企业的盈利。同时,物流信息的不对称还会造成产品是否签收的确认等问题,进而影响产品企业和物流企业的信誉。如果物流行业无法解决跨境贸易信息不对称问题,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资源就无法实现整合,因此,电子商务行业的跨境贸易亟需与物流行业建立协作性系统和网络信息数据平台。
(五)跨境贸易的海关问题
产品的跨境配送需要接受国内和国外海关的审核,但在利益的驱动下,电子商务的卖家往往会逃避国家的监管制度,报低商品的实际价格,以降低产品的运送成本。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品的配送成本,但往往因为报低或是错报价格而被海关扣留,从而影响产品运输。一旦当海关将货物扣留,就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产品运送给顾客,进而被用户投诉,影响企业的信誉。
四、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是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济全球化时代,供应链更应该从顾客需求出发,尊重市场导向,建立更好的大联合企业模式。在企业的联合中,核心企业必须占据有利地位,顾客、产品研发、产品制造、产品运输、产品分销、产品零售等都应该被囊括在一个完整的利益链条中,并且保持紧密合作。人们往往会将电子商务行业的供应链与产品的销售渠道相等同,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因为供应链包含了原料供应、产品生产、分销渠道、物流运输、客服等环节,而销售渠道仅仅属于其中的一个环节。当然对于供应链环节而言,没有价值大小之分,原料供应、产品生产、分销渠道、物流运输、客服等在供应链环节中都同等重要,而销售渠道专注于分销商这一环节。供应链是一个完整的产品销售系统,最为核心的是这些环节能够相互契合和沟通联络,能够整合不同领域的共有资源,提高产品服务水平,实现更有效率的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供应链管理应是实现生产、销售、服务、运输一体化的信息网络服务,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做好产品的营销宣传、实现畅通的物流服务以及优化客服等多种手段提高用户的消费体验效果。
五、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的构建
(一)物流供应链国内市场建设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抢占国际市场份额,这首先是要加强物流供应链的国内市场建设,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1.物流供应链下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流程改进。进一步改进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流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国际贸易中物流供应链的效率,这需要企业内部组织相互配合,增强部门间的协作性。改进企业的组织结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转变经营理念。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产品也离不开市场需求。在企业管理中,要进一步认识物流供应链,通过对其管理模式的了解和改进来改善企业经营的流程。第二,要在新环境新形势下重新认识企业跨境物流供应链的本质,企业应根据国际形势和市场环境变化,明确企业经营的主要方向,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2.加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人才永远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际物流行业供应链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托优秀人才对其进行管理。虽然物流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人才选拔和培养仍然需要一定的周期。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以专业化的培训授课为主,培养专业化人才。信息收集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因为信息的获取是企业制胜的关键法宝,信息的收集必须准确及时,只有了解市场和顾客需求,才能生产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3.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管理需要依靠电子信息技术,以促进其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凭借信息网络技术实现飞速发展,物流供应链发展必须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国际物流供应链下的跨境企业合作
1.转变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理念。企业在物流供应链构建中,应保持积极的竞争意识,因为国际市场环境与国内不同,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较为激烈,企业在境外贸易中必须有大局意识,参与国际化竞争。虽然国际竞争较为激烈,但中国企业仍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借鉴国际优秀物流企业的发展经验,抢占有利的国际市场地位,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国际市场话语权。2.国际物流供应链构建下的利益合理分配。国际贸易物流供应链构建的基础在于企业的盈利和信息的共享,构建供应链的目的是为信息共享搭建平台并由此获益。这两个重要因素是建立合作共赢的基础,也是供应链构建的基础,更是供应链有效管理的保障。3.国际物流供应链下的产业集群化。企业参与国际贸易需要提高企业竞争力,而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实现企业发展的产业集群化,通过资源的集中改善企业的发展环境,增强企业实力。企业产业集群化的定义是以政府的政策法令为基础,将企业的主体产业和共生产业一并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专业化发展。主体产业的发展需要伴生产业的支持,产业集群化有利于实现产品的专业化发展,也可以为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形成提供帮助。
(三)增加国际物流供应链下的企业主体数量和进行国际物流供应链的横向延伸
1.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中国企业在国际物流供应链上占据的份额虽然不断扩大,但其并不是国际物流供应链的主体,中国企业必须认清这一现实问题,通过加强生产、销售以及拓宽运输渠道来提高企业在国际物流供应链中的地位。只有提高企业的发展实力,才能在国际贸易中拥有发言权和建立自己的物流供应链。2.国际物流供应链的横向延伸。当国内物流供应链的管理日益成熟,国内电子商务贸易额已经稳定时,企业必须开始将眼光集中于国际市场,通过建立国际贸易物流供应链来促进电子商务的全球化贸易。
作者:王红娟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学校与行业组织合作,将行业专业人士请进来等,都是值得探讨的培养方式。基于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建立“双导师”教学团队有助于研究生对服装行业的了解,实现人才培养与服装企业需求的对接。
关键词:国际商务;专业学位;双导师;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24-02
北京服装学院自2015年起招收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国内服装领域知名高校,北服依托服装行业资源优势,与服装行业协会和知名服装企业专业人士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聘任校外兼职导师的目的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和《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等文件精神,要求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1.注重研究生对服装行业的了解。依托服装行业资源优势,聘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服装行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等行业内组织及研究机构的专家,为兼职导师,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使学生熟悉和了解服装行业,提高行业素养。
2.注重人才培养与服装企业需求的对接。依托北服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聘请国内知名服装企业高管,担任兼职导师,如北京爱慕国际商贸有限公司、湖南华升集团公司、溢达集团等相关管理人员,参与研究生培养环节,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还结合企业国际化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选择,使毕业论文真题真做,研究结果对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TPP的签署和英国退欧等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我校聘请国内国际贸易领域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导师,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国际贸易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WTO问题专家,为研究生举办国际贸易前沿问题讲座,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目前国际贸易热点问题、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学术能力。
二、“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思路
为了提高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教学水平,增强研究生对服装行业的了解,国际服装贸易前沿问题的了解,培养具有一定服装行业专业基础,胜任服装企业对外投资、跨国经营与管理、品牌国际推广、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商务专门人才,北服组建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双导师”教学团队,使校外导师参与到国际商务专题讲座、课程教学和学生实习环节中。
1.依托兼职导师组建国际商务专题讲座专家团队。按照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要求,每学期要为研究生举办四次讲座,每学年至少8次。因此,国际商务专题讲座主要依托校外兼职导师,组建讲座专家团队,例如,邀请服装行业协会专家、服装企业高管和国内学术机构的专家,为学生举办讲座,有助于学生了解国际贸易前沿问题、服装行业和企业发展问题等,还有利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校外兼职导师直接面对面沟通,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获得实习机会。
2.借力兼职导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商务谈判》和《跨境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活动。《商务谈判》和《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内容包括实务操作和专业技能的掌握,需要有实战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课程教学环节,两门课程通过邀请商务谈判专家、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士,参与课程讲授环节,为学生传授相关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知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3.运用兼职导师Y源为研究生提供实习机会。发挥北服面向服装行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行业优势,运用兼职导师行业资源,为研究生提供实习机会,其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实习后可以直接就业,实现校企之间、学校与行业组织之间人才培养的对接。
4.兼职导师参与培养方案制定。为了使人才培养符合服装行业人才需求,邀请服装行业专家、企业高管,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外导师定期交流合作机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构建分工分明、优势互补、通力合作的“双导师”教学团队,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机衔接。
三、“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遇到的主要问题
1.校外兼职导师聘任条件阻碍了部分行业专业人士受聘。根据学校遴选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管理规定要求,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基本条件主要包括:(1)必须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必须有硕士学位。(2)应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近年来发表过一定水平的论文,或有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或有通过部、市级以上鉴定的科研成果。(3)应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与我校有合作项目,或对我校学科发展、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就业等起到支持和推动作用,或能为专业硕士提供实习基地。
其中,副高级职称、硕士学位和几个硬指标,部分服装行业组织和企业专业人士由于未能达标,无法受聘为校外兼职导师,给人才培养带来一定的影响,失去了上述行业资源。建议完善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校外兼职导师聘任条件的相关管理条例。
【关键词】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分析
一、中间业务介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而言是一个新领域,发展历程较短,但迸发出的创新活力使其业务品种不断更新换代,产品日益丰富。并且由于监管因素和发展阶段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种类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各种类有所区别。我国于2001年6月21日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指出,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分析
(一)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现状及所占的市场份额分析
从收入总量上看,经数据整理得出,2009-2011年各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四大行占领先地位,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且上升幅度较大。其中2011年工商银行收入最高,达1015.5亿元,其次是建行869.9亿元、农行687.5亿元,最后是中国银行646.62亿元。这四大行遥遥领先于其余12家,后12家中收入最高的交通银行2011年的中间业务收入也仅有182.9亿元。从2011年全年中间业务收入所占的市场份额来看,位于领先地位的中、农、工、建四大行占据全部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79%,其中工商银行最高达25%,而其余12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量只占全部市场的21%。可见,上市商业银行的规模决定了中间业务的收入。其主要原因是,中间业务的开发、拓展与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分布、客户资源,以及进入国内市场的先后和银行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四大行在以上几个方面都具有优势,其中间业务收入高是必然的。
(二)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
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情况,可以直观反应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中的地位。经数据整理得出,2009-2011年大部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都是增长的,但增幅较缓。结合中间业务收入的绝对量情况可以看出,中间业务收入较高的行,其占比也较高。其中收入量位居前四的四大行,近三年的占比也位居前列。从2011年的数据可知,四大行中建行占比最大,达21.90%,其次是工行21.37%,接着中国银行19.70%,最后农业银行18.20%。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招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18.33%,超过农行位居第四位。相对于中间业务收入市场份额的高度集中,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区别相对较小,除四大行外的12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占比虽然在不同程度上低于(招行除外)四大行,但差距不大,距离2011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平均数14.18%不远,这说明近年来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中的地位较稳定。
此外,这一比例还能反映现代商业银行功能和性质的转变情况。中间业务是区别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另一个最主要的利润来源。这一比例越大说明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及寻求利润多元化的改革方面越成功。相比较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接近甚至超过50%的比例,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比例明显偏低(2011年平均14.18%)。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摆脱传统的靠单一利息差收入的格局,中间业务发展尚有很大空间。
(三)从同比增长变化看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能力的成长性
当年中间业务收入相对于上一年的同比增长情况可以反映中间业务盈利能力的成长状况。整理2006-2011年中间业务同比增长情况数据得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正处于高速稳定发展阶段。用上市商业银行近六年的平均增幅反映中间业务的成长状况,可以避免短期因素的干扰。首先,16家上市银行中有14家近六年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增幅均超过了50%,而且相对于四大行而言,其余12家增幅更为可观。表现突出的是民生银行(93.71%),兴业银行(93.87%)。其次,从不同年份各银行的增幅均值不难看出,经济周期和资本市场波动会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能力造成显著影响。2007年,多数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呈“井喷式”发展,行业增幅均值达103.26%。反之,2009年上市银行中间业务盈利能力的增长普遍缩水。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势头,虽然会受到经济周期与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但其发展势头仍然十分迅猛。
(四)从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变化看中间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可以反映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中的地位,那么从这一占比的变化就可以预测中间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整理数据得出,除个别银行在个别年份外,绝大多数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是呈逐年上升趋势的,这说明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此外,结合中间业务盈利能力的成长性可以看出,虽然相对于大型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型上市商业银行虽然中间业务收入提升的速度很快,但其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还明显低于前者。这说明中小型上市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还过分倚重传统业务,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然而,从不同年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平均变化可以看出,从06年到11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平均值已经从7.49%上升到14.18%。不可否认,未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盈利结构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利润贡献率会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从现有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发展态势良好,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迅速。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呈现层次差别,国有大型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已初具规模,而中小型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相对滞后。不管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还是中小型上市商业银行,相对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而言,都处于初级阶段,未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
三、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分析
针对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水平低,层次差别大,以及借鉴国际经验,我国上市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调整战略重点,形成以传统业务带动中间业务发展,以中间业务壮大和促进传统业务巩固和发展的新思路,将中间业务认真抓起来;其次,针对不同层次的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再次,要加大中间业务创新科技的投入。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创新科技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最后,要加强对中间业务监管,制定合理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建立和完善中间业务的风险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志鹏,张本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绩效定量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09.
关键词 辣椒;有机无机缓释生态肥料;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S641.3;S1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232-01
为了验证有机无机缓释生态肥料在蔡甸区辣椒种植上的施用效果,2013年武汉市蔡甸区土壤肥料工作站根据蔡甸区土壤质量分布特点选择在蔡甸区张湾街旭光村安排辣椒肥效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以供辣椒种植者参考[1-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选择在蔡甸区张湾街旭光村,土类为灰潮土,试验区土壤养分基本情况如下:pH值6.2,有机质11.2 g/kg,碱解氮126.0 mg/kg,有效磷12.7 mg/kg,速效钾100.3 mg/kg。试验区土壤肥力中等。
1.2 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肥料为万植缓释生态肥Ⅰ号、万植缓释生态肥Ⅱ号、尿素(纯N 46%)、普钙(P2O5 12%)、氯化钾(K2O 60%)和硼砂。试验作物:大棚辣椒,品种为 “楚人王”。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处理1:移栽前5 d整地时一次性基施万植缓释生态肥Ⅰ号(总养分≥30%,15-5-10硝硫基,有机缓释因子≥15%)750 kg/hm2+万植缓释生态肥Ⅱ号(总养分≥30%,15-5-10纯硫基,有机缓释因子≥20%)750 kg/hm2+12%普钙375 kg/hm2+15 kg/hm2硼砂。处理2:移栽前5 d整地时一次性基施46%尿素489.15 kg/hm2+12%普钙1 000.05 kg/hm2+60%氯化钾250.05 kg/hm2+硼砂15.0 kg/hm2。处理3(习惯施肥):移栽前5 d整地时施45%复合肥(15∶15∶15)1 050 kg/hm2。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53.3 m2。示范面积533.3 m2。7月7日播种,8月9日移栽,株距为55 cm,行距为28 cm,10月中旬盖膜。9月7日追45%(20-5-20)复合肥240 kg/hm2追施,各试验小区追肥相同。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状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9月11日之前3种处理的株高增长较快,但相差不明显,9月11日之后,株高增长变慢,处理2的株高比处理1、3的高。处理1与处理3表现相近(表1)。
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处理1分枝数最多,9月25日前分枝增长较慢,之后增长较快(表2)。
2.2 产量
整个采收期产量来看,处理1小区产量比处理2、3小区产量高,产量出现突然上升可能与追肥有关(表3)。
各处理产量中,处理1产量较高,为41 463 kg/hm2,其次为处理2,产量为38 086 kg/hm2,处理3产量最低,仅为36 023 kg/hm2(表4)。方差分析表明(表5),处理间F值=56.493 02>F0.01=6.944 272,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说明施用万植缓释生态肥有显著的增产作用。
2.3 经济效益
处理1产值为49 755.6元/hm2,纯收益为30 780.6元/hm2,均居首位,处理3产值、纯收益均最低,分别为43 227.6、24 777.6元/hm2,即施用万植缓释生态肥料处理效益较好,相对习惯施肥增效6 003.0元/hm2,相对施用单质肥的处理增效1 892.4元/hm2(表6)。
3 结论与讨论
“万植”牌有机―无机缓释生态肥料是一种较好的有机无机生态肥料,此肥料施用效果较好。通过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强土壤透气性,能够长效释放有机肥料的养分,与无机肥料配施,从而达到有机、无机肥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4-5]。科学施用有机无机肥料能够提高作物营养品质、食味品质、降低食品硝酸盐含量和提高VC含量,从而提高作物产量,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4 参考文献
[1] 刘藜,周瑞荣,孙锐锋,等.缓释肥料在辣椒上的应用效果研究[C]//贵州省土壤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贵阳:贵州省土壤学会,2012:5.
[2] 刘藜,周瑞荣,孙锐锋,等.缓释肥在辣椒上的应用效果[J].贵州农业科学,2011(10):72-74,78.
[3] 赵文英.微生物肥料在辣椒上的应用效果[J].中国果菜,2012(6):21-22.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视角下;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DOI]10.13939/ki.zgsc.2015.11.079
跨境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为了能在国际市场经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的竞争已经国际化,企业所采取的经营手段更加的合理化,以此来保证竞争力不断地得到提升。物流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管理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客户进行了深入的数据分析,根据客户需求不断调整业务项目,从而使客户充分地认识到企业的优势,使合作关系更加密切;另外,企业根据掌握的资料,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功能。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是管理好与客户的关系,这一工作关系到企业的发展。
在企业的内部系统中,供应链管理非常重要,可以影响到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企业通过对信息、资金、物流的管理和控制,来完成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了物流供应链的国际化。企业作为物流供应链的主体,要充分利用这一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对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1 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外有关供应链管理的资料显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可以理解为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在企业内部或是企业和企业之间所进行的商业活动,是保障商业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手段。物流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把商业活动转化成更为高效、有机的集约化管理模式。其包含了企业的一切物流行为,主要是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产品研发管理等活动过程。由此可以看出,物流供应链管理是对企业产品增值过程的管理。
狭义上的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指的是从有组织的供应者传递到客户端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商业化的,不仅仅包括为顾客提供各种产品、服务、信息等资源,还包括各种附加价值。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能够实现物料流、信息流的系统化、多方位的管理。物料流的形成离不开供货商,供货商处于供应链的上游。供货商所提供的产品要通过工厂生产加工,然后再经过仓储运输,最后送到下游顾客的手中。整个过程物流企业必须发挥全面的、系统化的整合作用才能完成。
笔者认为,在电子商务视角下的国家物流供应链管理是对处于供应链中的物料流、资金流、价值流、信息流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协调控制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把处于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作为共同目标,用最少的成本来满足顾客最大价值的需求。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实现的指导基础是企业同步性、统筹性的生产计划,依靠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作为技术支持,从原料供应、物流合作、生产规划等方面来完成的。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分类方式可以按照运作方式进行划分,包括推动型和拉动型,两种不同形式的供应链最大的区别在于应用信息类型、订单释放形式、货物存放地点、生产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
2 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
在电子商务视角下,国际物流已经成为不同国家间进行互通贸易的重要形式。这种贸易活动形式不仅突破了地域条件的限制,而且完全消除了时间上的不利影响,提高了各种物资在国际间的流通。国际物流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集中体现。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天,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间的贸易发展联系越来越密切,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国际贸易的大环境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国际物流已经能够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迅速成长。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物流所表现出的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2.1 复杂的物流供应链环境
在目前电子商务发展阶段下,国际间各种经贸活动所处的物流环境各不相同,造成了国际物流主体之间的通信系统的设置呈现出复杂性。与此同时,不同国家的物流行业发展程度不一样,物流行业法规等制度建设方面也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性有些是由于政治因素导致的,有的是由于经济和自然因素导致的。
2.2 信息技术发展不均衡
不同国家的信息技术发展程度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电子商务发展程度不一。信息技术的不均衡发展,造成了国家物流在管理过程中的成本大幅度增加。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了,不同国家建立的电子网络信息系统是发展国际物流的基础,如果这一条件受到限制,国际物流的发展将受到阻碍。
2.3 制度保障缺乏统一标准
目前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发展并不顺畅,其不仅受到各国不同营销方式和竞争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不同的金融构建体系、物资配送渠道等多方面的制约。在这种国际贸易大环境下,国家物流行业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物流供应链标准的统一化和制度化,才能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
3 国际物流对现代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所谓的供应链指的是围绕企业所形成的物流网络,主要是由原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仓储、流通渠道服务商以及商品配送等不同部门的组成。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必须对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控制,才能保证客户对产品信息有正确的认识,达到降低成本,实现最高效益的目标。目前企业供应链运行中,信息和物质的价值如果呈现增加的态势,就会给和供应链相关的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在电子商务发展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会对企业的一切活动产生深刻影响,客户的需求也会随着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了多元化。国际间企业的竞争会转化为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竞争,企业会更加重视对供应链的管理,以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1 重视非价值增值成本在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中的地位
在现代化的电子商务体系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是能够同时实施的。对各供应链的物资存储进行集中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成本的支出。另外,配送和转运过程之前,要进行统一的计划管理,进行合理的组织,提高物流流通速度的同时,实现最少的运输成本支出。在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中的价值增值以外的成本控制是非常重视的。
3.2 重视及时生产理念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贯彻
在电子商务体系下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依靠的是企业的准时生产。供应链体系中的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产品销售商共同制定统一的产品生产和流通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因此,随着国际物流业的发展,对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的及时生产模式的建设更加重视,及时生产理念必须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深入贯彻,这是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实现科学化的前提条件。
3.3 重视价值链思想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
在物流供应链中,企业可以通过特定的经营活动获得价值,其中物流在整个价值链中所占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企业通过实施价值链理念对企业本身的物流供应链进行管理,从而从根本上降低了经营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这些都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4 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条件
4.1 建立完善的基础数据库
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根本条件是要建立完善的基础数据库。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各自的基础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是实现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供应链管理进行规划,可以为满足用户的需求,降低物流过程中的成本支出,提高整个物流供应链的工作效率,还可以保障供应链相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在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体系之前,首先要对基础数据库进行完善。
4.2 编制供应链管理计划
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的首要任务,就是制订供应链管理的详细计划,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数据库进行访问,得到其编制计划的各种信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销售商和供货商的具体情况,制订出一套翔实的编制计划。销售商在制订销售计划时,不仅要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库存等信息进行编制。制造商的生产计划,要以配送计划和销售计划两项相结合所得到的信息进行计划的制订工作。供应商的供应计划要根据产品的运转计划、供货能力等信息进行编制。
4.3 实现核心企业相对的集权化
在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市场需求非常容易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把各种需求信息通过信息技术传递给相关企业,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计划编制。核心企业要不断进行集权,从而可以控制和协调供应链中的各方利益。这种方式是应对市场发生巨大变化时最有效的管理措施。
4.4 建立供应链合作的伙伴关系
在电子商务视角下构建国际供应链管理体系,要重视和上下游企业间保持长久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从事国际物流的企业,必须拥有正确的经营理念,既要和对手保持竞争的关系,又要有合作的态度,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合作的基础是资源和能力能够形成互补,而这种互补式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竞争起到了压制作用。但是,这种资源和能力互补的合作形式,能够产生协同发展的效果,形成独特的竞争核心力量,从而提高企业的持续发展。
5 电子商务视角下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策略
5.1 加快国内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的企业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企业本身对物流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
5.1.1 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流程
为了提高物流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就要协调和供应链相关企业和部门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经营活动流程的重组管理工作。首先,转变观念。企业要把一切生产管理活动和市场关联起来,找出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对物流供应链的管理有清楚的认识,能够按照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具体要求组织经营活动。其次,重新认识物流供应链。企业要对自己的经营活动进行重新认识,把工作重点放在和企业发展关系密切的核心业务上来。在物流供应链中寻求合作伙伴。
我国的优秀企业海尔集团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初步实现了国际化物流供应链的建设。海尔集团之所以成功,取决于对传统的市场链进行了再造,构建了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海尔模式”。海尔集团的物流供应链注重企业不同职能部门和下属企业的责任归属和利益共享,认真对待每一个流通环节,最后共同构建成高度闭合的作业链条。
5.1.2 引进和培养物流供应链管理人才
我国物流供应链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和国际物流供应链相关的管理人才比较匮乏。随着国内物流供应链发展的需要,物流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正在深入开展,但是在短期内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企业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供应链管理的人才培养。
海尔集团认为,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用户的满意度,这样才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消除本企业处于基层的员工和基层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传递的效果。市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要保证正确、迅速,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动向,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减少库存积压和优化盘活企业的不良资产。因此,企业非常重视对企业职工的培训,使得每一位海尔的员工都能够有面对市场、了解市场的素质。在海尔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上下级的关系,成为一种有特色的市场化关系。海尔集团对企业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和整个“物流供应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海尔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5.1.3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物流供应链的管理
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物流供应链的发展。供应链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依赖于企业间的信息传递以及信息共享。电子商务就是利用信息网络的特点发展起来的,信息资料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资源。物流供应链的高效运转,离不开信息网络,是物流供应链经营的关键。因此,企业必须健全自身的信息系统,才能更好地进行供应链的管理工作。
海尔集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信息管理实现了现代化管理,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生产资料的采购、订单信息管理、流动资金管理以及物流管理等实现了以市场基础的业务流程升级工程,并在对全球和企业相关的物流供应链资源进行了整合,实现了和客户之间的零距离接触。
5.2 积极参与跨境企业物流供应链的构建
随着商品和服务在国际上高度自由化的流通,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分配也更趋于合理化。我国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国家,必须对自身的优势有充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物流供应链中占有重要地位。国际上有很多成功的跨境大企业,他们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值得国内企业借鉴。因此,积极参与跨境企业物流供应链的构建工作,和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合作,借助这一跳板,成功地参与到国家市场的竞争中去,从而主动提高竞争能力和实力。
5.2.1 摒弃陈旧观念,接受新思想
首先,要有参与国际化物流供应链的竞争意识,树立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思想,有魄力开拓经营视野。国际供应链管理的建立基础是双赢,企业要有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有通过参与和合作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愿望。同时,企业要正确把握自身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合理位置,在同跨国企业进行业务合作时,还要把重心放在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最终提升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影响力,取得应得的利益分配。
5.2.2 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在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的国家物流供应链,实现了信息和利益的一体化。供应链中的企业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共享,而且还要对实现的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因此,建立供应链中企业的利益分配机制是整个供应链正常运行的保障。这种保障机制的最大作用是能够调节各个节点企业的合理收益。
5.2.3 提高产业集群化
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产业集群化来提高,完善企业发展环境,为企业参与国际物流供应链的构建提供基础条件,并且能够为企业的运作提供一定的保障。通常产业集群化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进行,利用促进行业发展的竞争力来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这种方式会在很大范围内促进其他生产要素高效率的开发利用。集群化可以促进和主体产业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可以为实现专业化的生产提供发展条件,主体企业在拓展核心业务方面将会更加专注。因此,提高产业集群化,才能更好地帮助企业实现跨国供应链的形成,实现跨国经营的目标。
5.3 努力成为跨国物流供应链中的主体
(1)我国企业在国际物流供应链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参与国际市场经济的程度有了质的飞跃。在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楚的注意到当前我国企业在国际物流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在国际物流供应链中,企业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在国际市场的生产、销售、配送等体系的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条拥有国际级别竞争实力的供应链,才能取得在跨国物流供应链中的主体地位。
(2)企业要敢于开拓国际市场,将物流供应链向横向延伸。企业要有全球的战略目标,利用互联网络实现经营活动国际化,从而持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国企业单纯依靠国内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是不能有长足发展的,必须走向国际,才能更好地吸收其他国际化大企业的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
6 结 论
物流供应链管理是新式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在跨境电子商务视角这一特殊的背景下。新形势下的物流供应模式的建立,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能够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跨国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不仅可以降低产品流通成本,还能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
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要求我们对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国际物流供应链的现状、要求、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构建对策。构建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的国际物流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对提高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先建.基于供应链理论的SW公司国际物流管理优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2]夏雪冰.基于业务流程集约化的MS公司物流供应链管理方案设计[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3]陈娟.基于电子商务的精益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3.
关键词:成果导向;电子商务;教学设计
一、引言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为了适应企业和社会人才的需求基本都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实务》作为该专业的基础课程,综合了计算机、营销、客服等多方面知识,因为交叉性强导致很多大一的学生在学习完该门课程后仍然不知道电子商务是什么,没有打好基础对后面的课程开展形成障碍。究其原因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教学,而没有实践运用,没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技能。
二、《电子商务实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电子商务实务》是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第一门课程,为后续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学习做铺垫。以我校为例,课程实施“五岗并行”的教学设计,即设置了网络编辑专员、淘宝运营专员、网络营销专员、网店客服专员、网站建设专员五个典型岗位。但是针对当前的教学效果,发现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电子商务实务》的课程因为学习的是基础知识,教学偏重对电子商务基本的认识,所以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理论和实际没有很好融合一直停留在“教为教会、学为学会”的层面。
第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不到发挥。在现在的基础课堂中,很多教师觉得学生刚刚进入大一学习,只需要被动接受就好,不需要就开始创业或者提高创新思维等等。这样学生感觉还是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导致教学效果差。
第三,对于基础知识的考核方式单一。对于《电子商务实务》的考核一般都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的考核标准。这样单一的考核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影响之后的专业课学习兴趣。
三、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分析
传统的教育形式过于注重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简单的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没有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随着教学手段方法的不断改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阶段成果也将成为最后考核的标准,这样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就产生了。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最早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简称OBE,亦称为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Spady在1994年提出成果导向金字塔,该金字塔由下列几部分组成,分别是最终目标、关键目的,特定前提、执行原则和要点,其中的一个目标就是成果导向理论当中需要学生最终达到的成果,理论中以“不论学生的基础如何,每个学生都能够学会”作为前提条件,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重视的是学生在取得成果过程中的经过的历程,和在此历程中自动自觉所掌握的技能体现,而不仅仅是在此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量化增长。
四、基于成果导向的《电子商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
为了有效的解决在《电子商务实务》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教学质量。以我校为例,结合成果导向的相关理论,本文提出了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两方面来进行教学改革。
1.成果导向性的教学设计
(1)设计理念
课程会针对网络编辑专员、淘宝运营专员、网络营销专员、网店客服专员、网站建设专员五个岗位进行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即对这五个岗位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最后以成果的形式展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学内容设计
在以岗位为基础,任务为驱动的指导下,对每个项目可展示的成果进行细化,然后学生提交总成果的教学内容设计。
(3)教学方法设计
第一,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譬如淘宝网店的开设,开学我们就会把任务安排下去,学生课后完成后,在课堂上就可以与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能够很好的利用“翻转课堂”的优势,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最后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上交优秀的课程成果。
第二,任务驱动法。我们的整个教学设计都是以项目任务为基础,一共分了5个大项目,针对每个项目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逐一去解决。教师可以提供相关教学资料,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譬如网站建设中我们有提供“火百合”网站的素材,这样学生可以按着教材自己创建网站,举一反三,自己最后完成个人特色博客网站的创建。
第三,互动教学法。成果展示最后的评分都由学生自评、老师评价和生生互评组成,加上与行业网站“i博导”的有效互动,这样的教学不仅充满趣味,还可以尽早与行业接轨,提高教学效果。
2.成果导向性的教学评价
整个教学评价主要以成果为导向,最后的成绩以100分封顶。具体考核比例见下表。
五、总结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于《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改革和完善势在必行。根据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成果导向研究出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设计和多样化评价考核标准,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后续的学习和人才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⒖嘉南祝
[1]陈楠.基于成果导向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0):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