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范文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电力设计、信息化、生产经营、管理系统、资料链、业务流程、成品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目前, 信息化产业革命已蔓延全球, 自上世纪90 年代初以来,计算机互联网的改革带来了新一轮经济革命, 世界正走进信息社会。各国也都深深感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电力企业也不例外。从企业规划或计划、生产、营销等整个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逐步提高企业集约化经营管理程度, 彻底实现电力设计企业气息化设计与管理,使信息对企业的贡献达到较高水平的过程。

2.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对于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就是建设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就是将网络和信息,硬件和软件,管理和生产相融合,综合利用各种数据、信息、流程和技术,形成信息系统资料链,进而把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提升为一种在企业战略目标和企业资源总体规划指导下的综合项目管理的理念和应用。

3.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追溯可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本的特征形成在上世纪末,而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征日趋明显多样化。

3.1从无到有

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计算机技术开始出现,并且在企业之间引起了巨大的波动,电力设计企业也开始尝试将简单的编程应用与计算利用PC机操作,到了八十年代,电力设计企业就开始实行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例如:利用CAD制图,实行财务电算化。

3.2从模块到系统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力设计企业对实现信息化管理更加迫切,开始根据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建设该部门的业务管理应用系统,使电力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由以往简单的功能应用模块渐渐向部门级的信息系统模式转变,使电力设计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3.3从分散到集中

前些年来,为大力推进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电力设计企业制定了“整合信息孤岛、提升管理效能”的目标,按照“统一应用、统一设计、统一组织”的目标思路,进行优化整合发展。

4.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4.1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的融合

随着那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电力设计企业只有快速、合理地调配资源,提供优质核心服务,才能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创造更多实际价值。一般来说,除财务系统因其特殊性需要独立外,综合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经营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系统应系统整合,统一信息化。企业员工对信息系统的掌握水平,也是影口向整个系统效率的最要因素之一,对于以应用为主的多数员工,掌握一个系统相对来说更容易。员工登录一个系统,即可完成所有工作,可以实现身兼多职、管理与生产兼顾、多个项目兼顾比较普遍的特点。

4.2信息化的标准化

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标准化也是一大发展趋势,是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要获得最佳秩序,实现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最佳方案的要求。标准化的进程要远远早于信息化建设,随着人类社会工业文明进程的开始,标准化活动就已经开始。

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中,信息流动是根本,信息要在各个环节之间流动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无论是综合办公、人力资源、项目管理,所有的系统进行信息化的前提是标准化,只有用精确的编码定义事物,用准确的规则规范行为,才能充分发挥精确信息化工具的优势。标准化与信息化紧密相连,标准化应走在信息化建设的前面,或者保持同步发展,决不能滞后于信息化。对于电力设计企业,在保持设计产品标准化的同时,还要进行管理标准化建设,信息系统在内容标准化的同时,也要有程序标准化。标准化与信息化互相融合,互相促进。

4.3即时通讯作为信息系统的应用界面

据统计,90%以上的企业网内的电脑终端上都在运行QQ等个人即时通信软件,日常的沟通和联络除了实际接触外,大部分都在使用即时通讯。即时通讯方便快捷,更便于沟通、协同,在使用系统内共同的即时通讯信息、指导业务流程、协同操作方面,形成各个模块集成的通讯客户端,这样,便进一步节省时间,实现即时操作。

4.4业务对象数字化

电力设计企业的主要业务是电力工程设计,业务对象数字化包括设计过程的数字化和设计成品(图纸)的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是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设计数字化不是简单的使用CAD绘图软件替代图板,而是建立设计对象的可视化信息模型,用此模型完成专业问协同配合并生成设计成品。在设计数字化方面,电力设计企业在国内的设计行业中是比较领先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地区级电力设计院就率先引进了三维设计系统,本世纪初,省级电力设计院先后普及了三维设计系统。在一些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电力设计院,由项目定制、工艺设计、系统设计、布置设计、详图设计组成的发电工程设计新流程已经基本形成。三维设计也由发电工程三维设计拓展到变电站三维设计、送电线路三维可视化选线。

设计数字化的另一个方面是设计成品数字化,设计成品数字化又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就是设计成果的数字化移交,另一部分就是设计成品(图纸)的数字化。数字化移交在国内的一些发电工程项目中已经得到应用,在设计方或总包方向业主提供设计图纸或物理电厂的同时,提交包含所有设计信息的数字电厂。图纸的数字化现在并没有实际应用出现,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纸的数字化必将是发展发向。现在数字出版领域,数字水印、数字版权证书技术已经成熟,随着业主及施工安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步,数字化图纸必将取代纸介质图纸。

4.5云技术的应用

云的应用包括云计算和云存储,云可以说是当今信息技术最热的话题,据最新报道,澳大利亚已经有4O%多的企业将计算机应用转移到了云端。云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云技术的应用也是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云技术的特点对于用户来讲,就是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云应用可以为其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当然,目前云技术只在商业应用领域应用比较广泛,但工程领域的应用也为期不远。

对于电力设计企业,每年投入信息系统软、硬件的资金有限,一些大型工程设计、计算软件(包括工厂三维设计系统),工程应用频率较低,维持有效的应用节点数量并支付升级服务年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这些软件从云端获取,按需要扩展,使用完释放。软件来自云计算和项目数据来自云存储,为异地分布式协同设计、现场设计、工地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同时,云计算、云操作、云管理等云端业务也将进一步进入电力行业,推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升级发展。

5结束语

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必将扭转了信息化滞后制约电力设计企业发展和管理的被动局面,完成信息化应用从条块分割的部门级向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企业级的转变,实现了电力设计企业的信息化跨越发展。信息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充实、完善、改进,再充实、再完善、再改进,才能把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好做实,把信息管理平台推开推深。

参考文献:

【1】孙斌.电力设计信息化演进阶段及其战略规划路径分析[J] 电力工程技术,2011,(9):72-76.

【2】何曦.电力设计企业基于SOA实施信息化探讨与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09,(2).

【3】吴俊华.标准化为信息化奠定技术基础[J]经济研究导刊,2008,(14)237-238.

【4】洪颖.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勘察设计,2011,(1):121-124.

篇2

关键词:SaaS孵化器 中小企业 信息化建设 风云在线

受国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广大中小企业面临较大困难;推进两化整合,有利于企业克服困难、增强企业竞争力。近日,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苏州工业园区和微软共同建设的国内第一个SaaS(软件即服务)孵化器和在此基础上打造的在线信息化服务平台――风云在线,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开辟了一条投入少、见效快、效率高的新路。建议有关部门大力推广这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新模式,帮助广大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一、中小企业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有4,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信息化有利于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提高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建设费用是企业首先考虑的因素。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有限,信息化建设的初期投入较大,不利于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其次,技术力量薄弱也阻碍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内部没有专门的lT部门,或IT部门力量薄弱,信息技术人才水平不高或人员不够,这也不利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和应用。另外,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基础管理薄弱等也阻碍了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二、SaaS模式优势明显,渐成软件业新趋势

SaaS是Software as a Service的缩写,意为“软件即服务”。SaaS是由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产生的ASP模式(应用服务提供商)演变而来的,通过Internet交付软件和服务的模式,客户无需像传统模式那样购买、构建和维护基础设施及应用程序,只是通过Internet向厂商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和服务,按定购的数量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并通过Internet获得厂商提供的软件和服务。在SaaS模式里,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自由地选用适合公司特点的信息化管理软件,也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改善企业应用软件的外包、运行等问题。

1、SaaS服务的提供模式

SaaS服务提供商为中小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作平台,并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服务商全权管理和维护软件;在支付前期一次性的项目实施费和定期的软件租赁服务费后,用户通过租用服务商提供的基于Web的软件,享用信息系统和管理企业经营活动。服务商通过有效的技术措施,保证每家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效果上,企业采用SaaS服务模式与自建信息系统基本没有区别,但却节省大量用于购买IT产品、技术和维护运行的资金;可以方便地使用信息化系统。SaaS服务模式可以大幅度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门槛与风险。

2、SaaS服务的优势

对企业而言,SaaS的优势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技术方面:企业无需配备IT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又能得到最新的技术应用,满足企业对信息管理的需求。

投资方面:企业以相对低廉的“月费”方式投资,不占用过多的企业资金,可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不用考虑成本折旧问题,并能及时获得最新硬件平台及最佳解决方案。

维护和管理方面:采取租用方式进行物流业务管理,企业勿需配备专门的维护和管理人员,可以节省支出,缓解企业人财压力,有利于集中资金有效运营核心业务。

3、国内首家SaaS(软件即服务)孵化器

2005年,苏州软件园一微软联合实验室的启用拉开了苏州工业园区和微软公司战略合作的序幕。此后,微软定期在苏州举办培训、讲座、沙龙等各种活动,将微软最新的技术带到苏州,并在专利技术、嵌入式软件、SaaS等领域进一步拓展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对推动苏州软件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6年苏州工业园区和微软共同建设了国内第一个SaaS(软件即服务)孵化器。2007年底,苏州工业园区和微软达成共识,将在孵化器的基础上共同建设SaaS产业化平台,打造在线信息化服务平台。2008年3月19日,根据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2007年68号会议纪要精神,江苏风云网络服务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负责运营SaaS产业化平台。

三、借力SaaS模式,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进程

1、建立在线信息化服务平台――风云在线

2007年10月,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决定建设在线信息化服务平台,用以集成软件企业开发的在线信息化应用方案,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同时带动新的软件产业集群的形成。2008年3月,江苏风云网络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线信息化服务平台――风云在线(省略)正式开始研发,研发团队不仅有苏州本地的技术精英,同时汇聚了微软公司在该领域内最资深的技术专家。该平台于2008年6月2日试运行,2008年8月8日正式上线面向广大客户提供服务。

目前,风云在线平台已集成了以微软产品为主的众多在线信息化产品,实现了数据互通、本异地存储、脱机使用、在线定制等功能,以便捷的方式、低廉的价格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在线信息化服务。用户不再需要购买软件,而是通过互联网在平台上租用所需的应用软件,付出低廉的租金即可得到所需的信息化服务。在中国,这是一种全新的软件服务模式。风云网络的出现,引起了业内的普遍关注。2008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SaaS(在线信息化)高峰论坛将“SaaS领域最具影响力企业”荣誉颁给了风云网络,显示了风云网络在行业内的分量。

2、风云网络实现的变革

和传统的信息化模式相比,风云网络以其全新的技术架构和商业模式实现革命性的变革。

(1)租和买的差别。通过风云在线信息化服务平台,客户按需租用软件,无需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买断软件,使客户实施信息化的起步费用一下子降到原来的几十分之一甚至更低,而且在开始的前几个月中可以免费试用,资金压力化于无形。由于在这种模式下客户通常按月支付租金,客户可以很准确的作出信息化的投入预算,集中精力对核心业务进行有效运营。

(2)化解技术和人才难题。通过风云在线信息化服务平台实施信息化建设,客户不需要额外采购大量硬件,不需要组建自己的IT部门

和技术人员来安装和使用软件,所有的软件都安全的运行在服务商端,由平台负责维护。客户是纯粹的享受服务,免去了技术和人才的烦恼。

(3)盗版软件不再有生存空间。为用户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应用软件是集成在信息化服务平台上的,这种模式下,软件的编码不会外泄,在技术层面保护了软件开发企业的知识产权;和传统模式相比,在线信息化服务的费用极为低廉,盗版软件将不具有价格优势。

3、风云网络的优势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政府投资建设的公益性的平台,风云网络以服务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带动软件产业发展为宗旨,帮助中小企业更快更好地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发展。公益性平台更容易赢得客户的信任,快速推广。

已经具备一定产业基础。从2006年开始,国内已经有一批软件企业开始开发适用于信息化平台的软件,通过孵化器的服务,风云网络和这些企业建立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同时,在线信息化模式在国外的兴起也使国内用户对这种更廉价、更专业的信息化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充分了解我国中小企业需求。风云在线平台的建设经过了长达一年多的市场调研,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对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这些需求的可行性进行了严谨的论证

具备迅速做大潜力。风云网络整合了在线信息化领域的各个环节,居于在线信息化服务的核心节点,同时,通过互联网实现服务,服务范围可以涵盖全国的4,000万家中小企业,可以迅速做大。

此外,风云网络适应我国中小企业快速高效地实施信息化的需求;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门槛。

篇3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管理变革 原则 实施过程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256-02

在现代企业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企业中的产品信息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势头,并产生了新的问题。由于不同系统软件产生的信息互通性差,想从漫无边际的数据海洋中查找所需要的正确数据,变得越来越难。如果对它们处理不当,会对工作效率产生负面效应。所以产品信息的管理问题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问题。

一、信息化技术引导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管理方法、产品营销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内容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在单一的区域内进行,而是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找市场,提高产品和服务,出现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和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2.企业的创新与管理。关于创新的定义和解释,对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才,不同的技术都有不同的方法,每个企业领导者都会重视这个问题,并且创新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创新是可以有意识去达成的。而管理,则是一个相对模糊的东西,每个人都知道管理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管理方法,但是管理效果却是千差万别。

3.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实施必涉及企业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组织行为的改变等,是一个复杂的组织与管理变革过程。通过全员参与,使员工了解和明白变革的意义,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性的想法以推动变革的进程。通过变革导向、领导方式、激励支持、全员参与四方面的变革管理使员工逐步深入参与到信息管理变革中以尽快实现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

信息化管理的出现和升级,改变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容和形式,也为企业谋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可以说,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将对未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并与其他变革思想和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大量实践经验表明,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需要管理思想与管理环境的变革;同时,从另一方面看,信息技术的普及又不断推动着管理,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变化。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需要有新的技术手段给予支撑,而新的技术手段的问世,必然促进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企业信息化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业,使企业成为未来经济时代的佼佼者。

二、信息化实施过程的管理控制

企业信息化实施运作过程管理主要包含对信息化过程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沟通。具体如下:

1.计划主要指对企业信息化过程的管理首先要明确不同时期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重点和发展目标。中小企业要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和现实条件出发,确定企业近期、中期以及长期的企业信息化的任务和要求,做到企业信息化方向正确,目标清晰,实施进程有保障。

2.组织主要指成立必要的企业信息化协调管理机构,统一指挥和部署企业信息化的整体发展。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实施难度大是其重要的特征,如果没有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和推动,没有专门协调与管理机构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所以,在制定企业信息化实施规划时,应考虑成立专门的、有较高管理权限和协调职能的企业信息化领导和指挥机构,并由企业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如成立“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由企业主要领导组织企业信息技术支持部门以及企业各相关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共同组成工作小组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全面深入的推行。

3.控制主要是指预测和分析企业业务发展的走向,以对信息化的现实和潜在需求进行分析与规划。企业信息化必须按照企业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推进,所以围绕企业业务发展的当前和今后的需要,确定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项目的选择、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制定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的风险进行分析管理等。

4.协调主要是指调节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包括信息化项目实施时各部门之间资源分配的协调,对不同岗位职责间矛盾进行的协调等。确定企业信息化不同发展阶段的投资预算。信息化建设必然需要一定数额的资金以及其他资源的投入,这一点应在制定信息化实施规划时充分考虑到,并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在安排企业信息化预算时,既要避免不切实际的盲目投入,造成信息化投入的无谓浪费,另外,也要避免借口企业资金紧张等原因而削减必要的资金预算,导致企业信息化“半途而废”。

5.沟通主要是指通过下达命令、指示等形式,对组织内部个人施加影响,将信息化规划的目标或者领导者的决策变成全员的统一活动。制定必要的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规章与制度。企业信息化牵涉面广,实施难度大,制定必要的规章与制度,使企业信息化发展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标准可执行,对加快信息化的顺利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还应在企业信息化实施规划中明确信息化实施效果评估的方法,信息化方案优化等措施,以便在信息化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保证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效果。

三、信息化实施的原则

1.效益原则。尽管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效益很难得到确切衡量,但是中小企业必须避免搞“没有效益的信息化”,盲目推行各种信息化软件或起步就同时启动二个以上项目,为赶时髦而搞没有实际效益的信息化只能劳民伤财,于企业的发展有害无益。

2.实用原则。中小企业的业务相对比较简单,业务的牵涉面也没有大型企业复杂,所以,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时要根据自身的业务发展特点,选择实用的信息化实施方案,以“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际效果”作为追求目标,使企业信息化落到实处。比如可先上ERP项目,待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再行完善其他项目。

3.适用原则。中小企业在选用信息化解决方案、构建信息化系统时应坚持“适用”的原则,不必过分追求技术先进、功能全面,以“适用、够用、好用”为衡量标准,使企业信息化与实际业务紧密结合,为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员工所接受,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4.系统性原则。不同规模和发展基础的中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在实施过程中都应考虑到企业的整体发展需要,以更好地实现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应用集成,包括各类信息化软件的互通性,尽量避免在信息化过程中产生新的“信息孤岛”,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效果。

5.可扩展性原则。企业信息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优化,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考虑到扩展性问题,在硬件的配置、软件的开发、系统的建设等各方面都应注意到企业今后发展的需要,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能有序推进。

企业需要能解决自己问题的工具,用信息化手段弥补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缺失,企业所需要的是蕴含管理思想的武器,它帮助企业贯彻企业战略,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升销售能力,加强团队执行力,(下转第259页)(上接第256页)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且不是昂贵的奢侈品,它需要足够便宜。

四、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工具,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载体。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推进,是中小企业的首选。一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推进企业信息化;二是建立起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三是积极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工作。通过PLM项目管理的实施,对新产品从设计到批量生产全过程数据进行管理及监控。使公司高端产品的机密性技术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等得到有效规范,为企业的新兴产业保驾护航。

五、结论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任何一家渴望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壮大的中小企业来说,信息化是其成长的“车轮”,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并没有发展的尽头。中小企业信息化总体的发展历程应该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多项,从局部到整体的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当中小企业从一些重点项目取得突破后,就有必要进入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全面实施企业信息化的阶段。所以,由点到面,逐步铺开,拓宽应用范围,加深应用层次,使信息化全面融入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和成长的“催化剂”,既是广大中小企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颇为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中小企业付出锲而不舍的努力,以实现持续不断的改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应用领域已变得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企业不要错过信息化发展的有利时机,应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打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应用基础,一步一步地探索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实实在在地获得企业信息化产生的综合效益。“走一步,用一步,见效一步,持续发展”是不少中小企业通过自身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信息化发展经验,值得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杨学山.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M].北京出版社,北京.2005

2.赖茂生.企业信息化知识手册[M].北京出版社,2004

篇4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目标是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设施并适应现代化发展。例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明确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发展战略[1];国家大力投资于电力、通信线路,扩大电讯容量,加强对集成电路、计算机硬件设备、数字程控、远程通讯的投入等。同时,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增加效益。各种企业根据行业特色、具体运作状况,均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据国家经贸委对2000年 IT 投入最大的100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机构,80%以上的企业设立了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总裁或副总经理[2].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国家和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国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外部网络,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发展,但仅处于简单的使用计算机阶段。第3阶段,部分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主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第 3 阶段,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面临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自主投资及经营力度,信息化服务作为新型产业也应运产生了,同时,也吸引了民间风险资金的进入。

2、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生产经营特点,如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信息管理难度大等,建筑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3],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3)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

(4)建筑企业未能充分利用 Internet 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5)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 PC 机的深度使用率为 38%,而中国只有 6%[4].

(6)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3、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我国信息化建设经过 20 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提高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与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4、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

(1)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便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4)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所以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5、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方面,如单机操作文档处理、数据计算,未能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进行整体化管理控制。建筑业在继续加大对信息化的投资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建设和应用的策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第三方信息公司的力量,深入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实现建筑企业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金达仁。我国企业信息化渐入佳境[OL].人民网,2003-05-14.

[2] 安筱鹏,王厚芹。中国企业信息化回顾与展望[N].中国计算机报,2003-02-26.

篇5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目标是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设施并适应现代化发展。例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明确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发展战略[1];国家大力投资于电力、通信线路,扩大电讯容量,加强对集成电路、计算机硬件设备、数字程控、远程通讯的投入等。同时,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增加效益。各种企业根据行业特色、具体运作状况,均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据国家经贸委对2000年IT投入最大的100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机构,80%以上的企业设立了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总裁或副总经理[2].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国家和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国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外部网络,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发展,但仅处于简单的使用计算机阶段。第3阶段,部分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主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第3阶段,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面临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自主投资及经营力度,信息化服务作为新型产业也应运产生了,同时,也吸引了民间风险资金的进入。

2、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生产经营特点,如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信息管理难度大等,建筑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3],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3)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

(4)建筑企业未能充分利用Internet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5)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PC机的深度使用率为38%,而中国只有6%[4].

(6)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3、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我国信息化建设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提高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与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4、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

(1)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便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4)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所以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5、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方面,如单机操作文档处理、数据计算,未能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进行整体化管理控制。建筑业在继续加大对信息化的投资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建设和应用的策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第三方信息公司的力量,深入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实现建筑企业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金达仁。我国企业信息化渐入佳境[OL].人民网,2003-05-14.

[2]安筱鹏,王厚芹。中国企业信息化回顾与展望[N].中国计算机报,2003-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