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心理研究综述范文

中学生心理研究综述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学生心理研究综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学生心理研究综述

篇1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1.引言

激烈的社会竞争不但影响着社会中工作的成年人,也对在校园中学习的中学生带来诸多影响。学业压力的增大使得学校、家长、学生对体育课这类非升学科目非常忽视,使得我国中学体育课程的质量长期得不到有效提升。同时,学生课外时间被诸多补习培训占用,无法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导致当今的中学生长期运动量不足。

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人们逐渐意识到体育锻炼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但其影响似乎仅存于学术界,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显著影响。2005年较199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我国学生虽在形态发育方面有所提高,营养状况方面显著改善,但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素质等方面均明显下降,肥胖和视力不良检出率明显升高。辛自强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长时间以来持续增加,心理健康水平缓慢下降[1]。

本文通过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进行分析,在介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议。

2.概念界定与理论模型

心理健康是指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2]。如性格、心理动力系统、认知风格、自我、应对方式以及人际素质和适应状况等[3]。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机制有以下几种理论模式:

2.1 转移注意力假说

一般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特别是情绪方面存在抑郁、焦虑等问题的人,注意力往往专一、持久地集中在特定事情上。体育锻炼对生理资源的占用能使个体将生活中的不良情绪暂时忘却,或积极宣泄,体验锻炼的快乐感。Bahrbe等认为,体育锻炼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机制之一是为参与者提供了分散注意力的途径,避免深陷困扰[4]。

2.2 兴奋与抑制平衡理论

体育活动中,由于各种感觉信号输入机体引起唤醒水平的提高,使人精神振奋。马尔蒂森认为运动具有抗轻、中度抑郁的效果。

2.3 社会交往假说

社会适应良好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体育锻炼通常涉及与他人共同参与,促进人际交往的发展。任若鹏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常有自闭倾向,引导和鼓励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加其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5]。

2.4 内啡肽假说

这种假说认为,身体锻炼能促进内啡肽的分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抑制低落情绪,减少痛苦感,使人在运动之后精神状态良好,精力充沛。

2.5 认知行为假说

自我效能是指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种任务并达到预期效果所持有的某种信念。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在完成锻炼的过程中能体验到运动的愉和成就感,有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并泛化于生活的其他方面。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对抵制不良情绪的影响有很大作用[6]。

3.研究成果

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中,以中学生为被试的研究较少。在整理分析相关文献后可以发现,由于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课程任务的特殊性,相关研究更多的考虑了学业方面的因素。具体研究方面如下:

3.1 与抑郁、焦虑相关的研究

钱青文发现初中生较少进行有氧运动,学习和娱乐导致的久坐行为却不断增加,与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发生相关密切[7]。邱远在对中学生抑郁、焦虑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考察中发现,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周炼次数、次炼时间、运动强度和坚持程度对改善男生的抑郁有显著积极影响,喜爱程度和次炼时间对女生有显著作用;在焦虑方面,周炼次数的积极效果最明显[8]。

3.2 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研究

孙利红发现,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与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最强[9]。袁贵勇的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与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存在相关,运动时间与运动频次对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有良好预测作用。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能显著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促进身心健康。宋锋在调查中发现,有运动习惯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较高;在家庭形式的体育锻炼上主观幸福感最高,然后依次是与同伴一起、学校组织、单独一人;印证了中等运动量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较高的结果[10]。

3.3 与心理韧性相关的研究

戴丽玲的研究显示,不同锻炼次数的中学生在心理韧性的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锻炼时间的中学生在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和情绪控制维度存在显著差异[11]。欧阳翠云发现,参与体育锻炼的中学生有更高的心理韧性,表现在人际交往、问题解决、积极认知、自我悦纳、情绪的稳定与控制上;体育锻炼可通过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等中介变量对中学生心理韧性产生影响[12]。

3.4 与整体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

蒋碧艳调查发现,体育锻炼能有效降低负面情绪,提高自尊感,中等到较大的运动量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效应[13]。蔡赓发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活动后疲劳程度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外部动机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内部动机是导致心理健康产生变化的根本因素,因此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强化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14]。卢宏伟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较高,尤其在抑郁、焦虑、偏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强迫症等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上有明显差异[6]。

4.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对相关文献整理后发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作用在中学生中效果显著,体育锻炼水平高的学生更少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有更多主观幸福感和更强心理韧性,总体上显现更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但同时也发现,大多数学者采用相关研究方式,少有干预方法的研究。因此,国内鲜有能成功运用到现实教学中的研究成果。

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应在考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基础上,加强干预模式的研究,解决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 辛自强,张梅.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心理学报.2009, 41(11):69 -78

[2] 王永丽,俞国良,林崇德.学习不良儿童心理健康的特点研究.心理科学, 2005, 28(4): 797~800

[3] 沈德立,马惠霞,白学军.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1):107-111

[4] Bahrke, M. S. and Morgan, W. P. Anxiety reduction following exercise and meditation.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978,2:323-333

[5] 任若鹏.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17(5):61-62

[6] 卢宏伟.中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以成都市第46中学高中生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5-7

[7] 钱文青,孙莹,王彩红等.蚌埠市初中生有氧运动及久坐行为对心理认知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2):1479-1481

[8] 邱远.中学生抑郁、焦虑、人际敏感与体育锻炼关系的调查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4,18(4):1-4

[9] 孙利红.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研究.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21(2):36-39

[10] 宋锋.青少年体育锻炼中主观幸福感与运动习惯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37-39

[11] 戴丽玲.身体锻炼对中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内江科技,2010,6:164-165

[12] 欧阳翠云.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0:43-44

篇2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综述

一、前言

中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阶段,是教育发挥影响和作用最大的阶段,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对基础教育认识的深化发展,基础教育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被广泛关注的问题,逐渐从接受、认识走向探索、发展。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更科学地认识、更系统地探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状况,笔者在中国知网期刊论文电子杂志全文数据总库中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浏览了48篇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教育问题的文章,拣选其中32篇研究成果显著论点鲜明见解独到有力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归纳整理后,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展望。

总体看来,1999年至2005年左右,学者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索相对集中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界定、现状、成因,以及初步的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至今,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提升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专业化模式的探索,也有更多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资料,提供更为专业的论点。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界定

首先涉及心理健康的标准,从1999年起教育部逐渐颁布一系列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研究者们首先定睛于如何界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以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如美国奥尔波特六个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十条标准为依托,从不同侧重点具体把握从不同需要把握如何划定心理健康的标准。如杨建飞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5]中提出应系统综合地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研究者提出应结合我国传统价值观和正确的主导社会价值观来本土化心理健康的标准[1]。笔者认为,处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或者适用不同教育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把握基本标准下有所侧重有所添加,才能使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更好地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国内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的研究探讨结论相对一致,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爆发的比率逐年上涨,并且呈现多样性、集中性、年龄阶段性等特征,多体现在学习障碍、行为问题、社交问题、性心理问题、适应问题[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向内、外两个因素,内部因素指学生个人的主观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所囊括的人事物等方方面面,小到班级环境,大到教育机制缺陷,时代变革。

三、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及现状研究

2002年到2005年,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巨大进展,以下主要方式在中小学校中发展起来:1开设心理健康课;2建立心理咨询室;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渗透于学科教育之中;5建立学校-家庭合作通道;6搭建同辈互助咨询机平台[2]。

有研究者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样本学校校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包括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以及心理咨询开放时间供不应求,并提出了改善建议[3]。

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研究还有待发展,可以从更多角度进行研究,例如以受教育者为研究对象、以纵向研究或聚合交叉研究为研究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做深,做实。

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探索

(一)系统化趋势

1、以教育系统提升为依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学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单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只是表面上缓解了矛盾,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4]。在教育机制、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学生心理问题的爆发不可能完全杜绝。只有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置于其背后的教育系统的大背景下,才能更深刻更彻底地找到问题根源,叫停连锁反应。

2、提倡构建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由家庭、学校、社会构成的环境网络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外部因素,三者环环相扣密切联系互相作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问题最终可以归于环境适应问题。在处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三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逐渐达成的共识。

3、涉及学生个体、同辈、家长、老师、辅导员的人际互动网络

人际因素也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并通过环境因素起作用。人际因素的运用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很多研究者尤其提倡让孩子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体验健康向上的力量,达到自己成长,自我提升的目的。基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同辈、家长和老师在人际因素中是关键。

4、专业化趋势

不少研究者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于具体的方法研究上,对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进行了研究。例如同辈咨询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利因素[6],表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走向专业化发展方向。理论研究上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渠道,实践运用上也提高了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要求。

五、现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虽然从1999年起我国才开始提倡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我国有着优良的德育传统与和谐向上的社会价值观,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已有深厚的基础,这就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了方向引导和理论支撑。十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逐步拓宽、深化,初见规模,指引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但不少研究还是有稍显空泛的问题,如所提对策缺乏具体的可行性方案,没有通过实验验证的理论构建,缺少正反面的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经验研究,现有理论与实际脱节,宏观指导多微观指导少,实践性研究相对缺乏等问题。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用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逐渐发展的,需要广大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发表自己的认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感性材料。

六、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展望

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望从以下几个方面开拓道路:1进行实地调查,更多获取直接数据,揭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完整面貌;2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以适应广大中小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需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技术支持;3密切联系一线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理论与实践互为指导,共同促进;最后,还要继续加强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构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定湾,何凡,刘碧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9).

[2]沈永江,邓亚琴.论中小学生"预防-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2,(12).

[3]刘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1,(9).

[4]周燕.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环境因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

[5]杨建飞.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3,(5).

篇3

【关键词】 生活变动事件;问卷调查;统计学;精神卫生;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95.1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146-04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把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准确评价这一群体的生活事件。为此,国内外的研究者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笔者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国外问卷或量表条目的设置相对较少[1-4],过于强调急性或重大事件的影响;也有的所列事件过于细致,如Williamson[5]等人编制的应激性生活事件量表(stressful life events schedule,SLES)共列出了390条生活事件。但这些条目的设置对于国内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来说,使用上存在文化差异,缺少本土化研究;国内的问卷或量表大多经过缜密的设计和良好的信效度检验,但多为针对某一特定群体设计,如青少年运动员[6]、军校大学生[7];或是针对某一特定地域的青少年[8-9];部分较为经典且广为引用的问卷[10-12]所设计的年代距离现今已经有7~10 a,在我国经济文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这些问卷是否仍能满足对现代中学生的评估需要得到进一步考证。该研究旨在根据问卷开发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尝试编制适应中学生生活事件的多维评定问卷,为广大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者提供适宜的研究工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某市7所中学初一至高三学生3 928名,共获得有效问卷3 732份。其中,男生1 948名,女生1 784名,平均年龄(15.10±1.99)岁。初一589人,初二676人,初三618人,高一751人,高二560人,高三538人,各年级男女比例均约为1:1。

1.2 方法

1.2.1 问卷项目的建立

1.2.1.1 文献综述 以青少年、中学生、应激、生活事件为检索词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检索文献,进行综述。

1.2.1.2 半结构式访谈 根据文献综述的思路编制半结构式访谈表,对8名中学教师、15名中学生、6名中学生家长进行调查,了解影响中学生的主要生活事件。

1.2.1.3 参考国内外同类量表或问卷中的有关条目 主要参考Holmes[13]和Rahe的“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SRRS)、Byrne[3]的“青少年应激问卷”(Adolescent Stress Questionnaire,ASQ)、张亚林[14]的“生活事件量表”、刘贤臣[12]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郑全全[11]的“中学生应激源量表”、梁宝勇[15]的“中学生生活应激评定量表”等。

1.2.1.4 课题组座谈 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编制了82个项目的项目库,课题组专家及成员逐一对所列条目的代表性和合理性进行了反复修改,确定了由56个条目组成的初始问卷,并最终划分为5个维度,分别为家庭生活维度(16个条目),学校生活维度(14个条目),同伴维度(9个条目),健康成长维度(7个条目),恋爱与性维度(10个条目)。

1.2.2 实施与计分方法 中学生生活事件多维评定问卷为自评式问卷,被试者需要判断所列出的生活事件是否经历过,再根据实际经历或感受描述“最近0.5 a”内对自己的影响程度,测试时间需要10~15 min。

所编制的问卷为Likert式5点量表。若问卷中所列情境或生活事件被试没有经历过,直接勾取“未发生过”选项,数据分析时此项赋值为0;若发生过,按对被试者产生的影响程度依次分为:没有影响,轻度影响,中度影响,重度影响,极重度影响,分别赋值为0,1,2,3,4。

1.2.3 项目分析方法

1.2.3.1 敏感性 采用两样本t检验法进行筛选,将受试对象按总得分高低排序,得分高的27%个体组成高分组,得分低的27%个体组成低分组,以t检验比较各条目高分组与低分组的得分,2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条目考虑删除。

1.2.3.2 代表性 计算各条目与问卷总分及所属维度总分之间的相关性,相关系数

1.2.3.3 独立性 计算各条目与其他维度之间的相关性,与其他维度的相关性系数>0.4的条目考虑予以删除。

1.2.3.4 有效性 考察各条目5个选项(即未发生或没有影响、轻度影响、中度影响、重度影响、极重度影响)中被选中率低于10%的选项个数,数目多于3个的条目考虑删除。

1.2.3.5 内部一致性 计算某一维度的克朗巴赫α系数(Cronbach's α),比较去掉某一条目后系数的变化情况,如果不变或有较大上升,则说明该条目的存在对所属维度内部一致性不起作用或有降低的作用,应考虑删除该条目。

1.3 统计分析 应用EpiData 3.0 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运用t检验、相关系数、逐步回归等8种统计学方法及专家评议对中学生生活事件多维评定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同时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

2 结果

2.1 统计分析结果 用上述8种项目分析方法对问卷的条目进行筛选,其中t检验与逐步回归分析法的结果显示所有条目均可入选,重点考查其他6种分析方法的结果。若该条目被选入次数小于或等于3次,在统计学意义层面考虑删除;若提高对条目的筛选标准,被选入次数等于4的条目也可删除。在本研究中,笔者将此部分条目纳入待选范围,用“/×”表示,将结合文献报道以及专家意见做出最后取舍。

2.2 课题组专家意见

2.2.1 对统计学分析予以删除的条目 课题组成员对经过统计学分析后建议予以删除的11个条目逐一进行讨论,根据目前的文献报道以及专家意见,保留“家庭受创(如自然灾害、被盗等)”、“父母离异”、“网络成瘾”和“有过”4个条目,删除“家人违法”、“家庭重组”、“转学”、“休学”、“老师或同学生病或亡故”、“意外怀孕或导致异性怀孕”和“遭遇他人性骚扰”7个条目。

2.2.2 对统计学分析考虑待选的条目 提高条目的筛选标准后,共有9个条目进入待定状态。课题组成员经过审慎评议后,决定删除“搬家”、“家庭成员重病或亡故”、“上学不方便”、“恋爱关系维系消费大”、“与恋人相隔异地”5个条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3 对统计学分析考虑保留的条目 经审慎考察,决定删除第46条“有让你烦恼、痛苦的回忆”,此条的表述过于笼统和概括,学生不便理解。

结合统计学分析和专家意见,问卷56个项目的初始条目池共删除13个条目,保留43条,最终形成《中学生生活事件多维评定问卷》,见表1。

2.3 信度分析

2.3.1 重测信度 在某中学抽取114名学生在首次受测后2周进行重测,问卷总分及各维度在2次测量得分之间的相关性均大于0.75,见表2。

2.3.2 同质性信度 总分及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0,见表2。

2.3.3 分半信度 总分和各维度的分半系数均大于0.66,见表2。

2.4 效度分析

2.4.1 内容效度 该问卷条目的编制综合了文献综述、对中学生及其师长的半结构式访谈、国内外同类问卷或量表的设计以及课题组的认真评议。经专家评议,认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2.4.2 结构效度 见表3。

采用极大方差正交旋转的因素分析法对问卷进行因子分析,共获得10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53.87%,各条目在公因子中的分布符合问卷的理论维度构想。

2.4.3 效标关联效度 本研究使用《焦虑自评量表》[16]和《抑郁自评量表》[17]作为效标检测工具,该问卷得分与焦虑和抑郁自评得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35,0.512(P值均

3 讨论

3.1 问卷的理论构想 中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场所是学校和家庭,最主要的接触对象是父母、教师和同龄人。中学生直接接触社会的时间和经历都很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和变化多是从学校和家庭这两条途径间接地影响着他们。故该问卷主要围绕家庭和学校2个场所,父母、教师和同伴3个主要群体,以及结合中学生自身最为关注的学习、成长、恋爱与性心理等多个维度,来对他们进行评定。每个维度的条目设计都严格按照综述-访谈-参考同类研究-专家审议4个步骤进行。这些条目不仅包括重大生活事件如父母离异、家庭受创等,也包括影响较为持续的生活琐事,如父母经常争吵、座位安排不理想等。这些多维的、或巨或细的条目设计,为准确评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该问卷所编写的条目主要是负性生活事件。笔者及课题组成员认为,正性生活事件给人带来的是积极的心理影响,与焦虑、抑郁等对健康有害的负性生活情绪关系不明显。姚树桥等[18]认为引起痛苦体验且与疾病关系密切的大多数是负性生活事件。故该问卷条目在编制的过程中都是专注于负性生活事件来选择的。

3.2 多种项目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 问卷项目的筛选是制定问卷的一个重要步骤。根据项目筛选的原则即重要性大,敏感性高,独立性强,代表性好,确定性好的原则,并兼顾可操作性及可接受性[19]。该问卷的项目分析综合运用了8种统计学分析方法,从5个方面对条目进行考察。其中,克朗巴赫α系数法大多作为信度评价的指标,此次将其作为项目分析中考察内部一致性的分析方法,是一次较新的尝试。

除了t检验与逐步回归分析法外,其余6种方法中被选入次数≤3次的项目考虑予以删除;为了提升筛选标准,将被选入次数等于4次的项目纳入待选范围。而上述筛选均为统计学分析的结果,该问卷的项目分析并未机械地执行这一筛选原则,而是充分结合文献报道以及专家评审,对统计学分析予以删除的条目、待选的条目以及予以纳入的条目重新进行论证,以审慎的、发展的眼光最后对上述条目进行了决策性的筛选,这是另一新的尝试。

3.3 需扩大效度评价范围 问卷的效度检验也可以用实证研究来验证。郑日昌[20]等邀请医院精神科医生和高校心理咨询专家对前来求助的被试的症状作出评估和诊断,同时让被试使用研究的量表,通过对照分析来确定其实证效度。希望本问卷的效度研究也能跨出以问卷检测问卷的传统方法,用更多的实证研究来对其进行验证。

理想的应激问卷或量表除了可以用于了解现状外,还可以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预测。该问卷需要在今后扩大应用范围,在大样本人群的基础上,根据各条目的评分制定出常模,从而更好地预测某一个或一类事件对中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为更好地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作出努力。

4 参考文献

[1] MARX MB,GARRING TF,BROWER FR. The influence of recent life experience on the health of college freshmen. J Psychosom Res,1975,19(1):87-98.

[2] CODDINGTON R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events as etiologic factors in the diseases of children-Ⅱ:A study of a normal population. J Psychosom Res,1972,16(3):205-213.

[3] BYRNE DG,DAVENPORT SC,MAZANOV J. Profiles of adolescent stre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dolescent stress questionnaire (ASQ). J Adolesc,2007,30(3):393-416.

[41] WILLIAMSON DE,BIRMAHER B,FRANK E,et al. Nature of life events and difficulties in depressed adolescents.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1998,37 (10):1 049-1 057.

[5] WILLIAMSON DE,BIRMAHER B,RYAN ND,et al. The stressful life events schedule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 Psychiatry Res,2003,119(3):225-241.

[6] 胡桂英,许百华. 青少年运动员应激源量表的编制和分析. 浙江体育科学, 2006,28(1):75-78.

[7] 梅清海,李俊丽. 军校大学生生活应激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6):714-715.

[8] 廖喜明,刘治民. 广州市中学生应激反应状况调查与分析. 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27(6):834-838.

[9] 孙丹,古利奇,高明俊,等. 某县城高中生应激及相关因素调查.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 (11):2070-2072.

[10]王宇中,冯丽云,王志铭,等. 大中专学生生活事件量表的初步编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13(4):206-208.

[11]郑全全,陈树林.中学生应激源量表的初步编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45-49.

[12]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7,5(1):34-36.

[13]HOLMES TH,RAHE RH.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J Psychosom Res,1967,11(2):213-218.

[14]张亚林,杨德森. 生活事件量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01-106.

[15]梁宝勇,黄盈,马丽莉,等. 中学生生活应激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13-316.

[16]吴文源. 焦虑自评量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35-237.

[17]舒良. 自评抑郁量表和抑郁状态问卷.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94-196.

[18]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5.

[19]方积乾. 生命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1.

[20]郑日昌,邓丽芳,张中华,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102-108.

篇4

关键词:拖延;现状;原因;干预方式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14-02

目前,我国国内有关拖延行为研究的综述主要集中在总结国外拖延研究成果以及学业拖延这两个方面,鲜有研究者对不同被试的研究进行纵向比较。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拖延行为上有何不同呢?有何特点呢?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出现拖延行为的原因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呢?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干预的手段有哪些?到目前为止,国内研究者还没有对此做相关比较分析。因此,笔者对中学生和大学生拖延行为的现状、原因、干预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与归纳,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当前拖延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将来拖延行为研究的可能发展趋势。

一、中学生与大学生拖延行为现状的比较

1、拖延的程度

总的来说,拖延现象在我国的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据楚翘等人的调查显示,约有92.9%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行为[1]。具体就学业拖延而言,国内学者得到的数据结果并不一致。韩贵宁(2009)采用《大学生学习拖延问卷》测查了国内11所高校2200名大学生的学习拖延情况,结果显示,有近4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拖延[2]。侯祎、盖乃诚使用PASS学生版施测得出的数据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业拖延的人数比例不高,在0.6%—12.6%之间[3]。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样本,二是测量工具的不同,三是拖延行为本身很复杂,难以测量。

就中学生而言,其拖延情况属于中等程度范围,拖延状况不是特别严重,但也不容忽视。与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结果相比较,中学生学业拖延虽然较为普遍,但是严重的学业拖延现象并不多。这可能是因为,中学阶段正处于青春期,以知识学习为主要任务是这个阶段的最大特点,加上激烈的竞争以及家长和老师的严厉管教,使得极为重视学习成绩的中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而大学生自由时间比较多,学校管理又比较宽松,这给拖延行为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所以,相对来说,大学生的拖延现象比中学生更严重。

2、拖延行为的表现

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生活上较为常见的拖延表现为赖床,学习上的拖延主要表现在其学业与任务完成中,比如说,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匆匆忙忙,不到作业要上交不会去做作业等。但其学业拖延的具体表现还是存在差别的。大学生在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上的拖延最为严重,完成作业任务上的学习拖延最轻。而中学生则不同,由于他们的时间大部分由老师来支配,中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每天面对老师们布置的大量习题,加上巨大的压力(如:厌恶任务或害怕失败等),所以,中学生的拖延行为突出地表现在作业任务的完成上。

3、拖延行为的特点

虽然大学生与中学生的拖延行为在程度和表现上存在差差异,但是,根据对已有结论进行分析,不管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他们的拖延行为都具有以下特点:

(1)改变拖延现状的意愿强烈,有近80%的大学生表现出了要求改变学习拖延现状的强烈意愿。中学生“比较想或非常想”改变拖延行为的人数比例在43.3%到81.9之间[4],说明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减少他们的拖延行为。

(2)拖延行为带来的消极情感体验多于积极情感体验。拖延行为对学生的成绩、情绪和生活的影响都比较大,比如情绪困扰、学业不良、生活不适等,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拖延对其有积极的影响,主要包括高峰体验和认知效能。

(3)在自主学习任务上拖延程度最高。这是因为大学生的自主能力还相对比较薄弱,中学生就更不用说了,需要进一步培养其自主能力。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学习,老师应适当地强化学习要求,督促其学习以促进其学业进步。

二、中学生与大学生拖延行为原因的比较分析

1、客观原因

(1)父母教养方式 目前关于家庭对孩子拖延行为影响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与他们的拖延行为是相关的。左艳梅的研究结果显示,信任鼓励型教养方式、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与学业拖延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忽视型、专制型、溺爱型三种教养方式与学业拖延存在显著正相关[5]。马欣仪等人的研究也显示,采用惩罚、拒绝否认等不良教养方式的家庭更可能出现高拖延的孩子,采用情感温暖及理解教养方式的家庭则可能出现低拖延的孩子。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在信任、关爱孩子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的拖延程度低于在忽视、专制、溺爱孩子家庭中的学生。

(2)任务特征 有研究者指出,学生的拖延是由于任务的特征以及对个体对任务的看法、好恶造成的,比如不喜欢没兴趣、任务太难、不想做等等。陈保华(2006)、黄佳恩(2009)的研究结果显示,拖延程度与任务情景有关。关雪菁(2006)也发现,导致拖延行为产生的最主要情境因素为任务因素。这些结果表明不同的任务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拖延行为,可见任务特征是拖延行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班级环境 勒温认为,个人的行为决定于个体与情境。潘利若考察了班级环境中竞争、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纪律秩序等维度对中学生学业拖延的影响,结果发现:激烈的竞争和良好的同学关系会使学生的学业拖延减少[7]。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入大学以后,他们有更倾向于关注个人能力的锻炼,班级概念已经没有中学生那么强烈了,宿舍这个小集体、社团对其拖延行为产生有更为直接的影响。

2、主观原因

(1)人格特质 甘良梅对大学生拖延与人格、学业成绩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拖延与“大七”人格的大部分维度相关达到显著水平[8]。陈俊等人研究拖延行为与大五人格因素相关关系及其对不同人格评价词、拖延词的注意偏向,拖延行为高低分组在神经质、严谨性词和拖延词上的Stroop效应差异显著。高拖延行为个体对神经质评价词和拖延词存在注意偏向,低拖延行为个体对严谨性评价词存在注意偏向[9]。张传花等人(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责任感、神经质、完美主义人格与学习拖延有关,张文嘉(2007)的研究显示国小学生的自尊与拖延行为呈显著负相关。

(2)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拖延行为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薛玲玲等人(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影响拖延行为,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倾向于表现出更多的拖延行为。包翠秋(2007)探讨了唤起性拖延、回避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发现唤起性拖延、回避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负相关[10]。

(3)时间管理倾向 时间管理倾向反映出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和管理时间的行为。许多研究都证实了时间管理倾向与拖延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还有研究者认为时间管理倾向是学业拖延最有利的预报子。潘发达等人探索不同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业拖延的影响,结果显示,善于进行时间管理的人学业拖延水平较低,而不善于进行时间管理的人学业拖延水平较高[12]。王孟成等人对大学生拖延行为倾向与时间透视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个体在时间透视上的差异是造成拖延行为倾向的重要原因[13]。

三、中学生与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干预研究

国内对拖延进行干预方法用得较多的是认知行为治疗。邱(2008)认为,认知一行为团体干预能增强学学生拖延者的时间管理倾向,改进大学生短期内的学习拖延行为,尤其是自主学习状态下的拖延行为。吴进华(2010)在了解我国师范类大学生学业拖延的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设计出针对师范大学生学习拖延的团体干预方案,结果表明该研究设计的团体干预方案够较为有效地降低师范大学生的学习拖延行为,并能有效地提升师范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时间管理倾向。代丽男(2011)针对改善时间管理倾向、成就目标定向、学习自我效能感而制定相应的团体辅导方案,对中学生的学业拖延问题进行了近两个月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团体辅导可以有效的改善中学生的学业拖延问题。总之,国内对于拖延行为的干预研究相比现状描述研究和相关研究来说是相当少的。这也是今后拖延行为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问题与展望

国外对拖延行为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历史,而我国是近几年才引起各路学者的关注。从对国外的研究进行总结与介绍,慢慢到独立进行本土化研究,国内学者对拖延行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

首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顶级期刊上如《心理学报》上发表。这说明国内已有的研究还有许多不成熟、不完善之处,这也是今后国内学者奋斗的动力。其次,有些结论存在矛盾之处,比如说,有研究显示,拖延与性别、年级、班干与否等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而有的研究显示则显示不相关。当然,这与样本选择、样本容量和实验设计等有关。而且,在测量工具上,许多学者都是采用国外的量表,由于存在文化背景差异,这些测量工具在我国不一定合适。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自己编制一些量表,其信度和效度都是值得进一步考究的。再次,对产生拖延行为的心理机制的研究几乎没有,绝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国外文献综述,拖延的现状描述以及其影响因素。最后,今后的研究应更加注重研究的实效性,干预措施应更加贴近学生和学校的实际,以便真正帮助学生减少拖延行为或预防拖延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楚翘,肖蓉,林倩,大学生拖延行为状况与特点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970-972.

[2] 庞维国,韩贵宁,我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与成因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6):59-65.

[3] 侯祎,盖乃诚,大学生学业拖延现状与原因[J].心理研究,2008,1(4):91-96.

[4] 齐丹 初中生学业拖延的现状与特点研究[J].教育心理,2011.

[5] 左艳梅 中学生学业拖延的问卷编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

[6] 马欣仪,凌辉,张建人,熊恋,李新利,大学生拖延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5):675-680.

[7] 潘利若 中学学业拖延及班级环境对其的影响[D].郑州:河南大学,2009.

[8] 甘良梅 大学生拖延与人格,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9] 陈俊 拖延行为个体对人格特征词 拖延的注意偏向[J].心理科学,2009,32(2):316-319.

[10] 包翠秋 大学生拖延行为与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归因方式的中介效应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7.

[11] 叶晓红 初中生学习拖延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6):111-112.

篇5

>> 国内外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国内外企业实时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国内外劳资冲突管理研究综述 国内外企业环境管理研究综述 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综述 国内外建设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 真实盈余管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工程项目采购管理研究综述 环境成本管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Mashup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面子”研究综述 国内外社会惰性研究综述 国内外小费研究综述 移动阅读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组织承诺研究综述 国内外组织传播研究综述 国内外工业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完美主义研究综述 国内外休闲体育研究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0.

[3] 孙桂珍. 初中生错题管理的调查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 2006 (10):49-51.

[4] 孙桂珍. 中学生元认知、错题管理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以数学学科为例[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07.

[5] 刘儒德, 江涛, 李云芳. 高一学生的错题管理行为[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1): 54-58.

[6] 施良方. 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7] 宫献岭. 关于高中学生对纠错认识与错题管理策略的调查分析报告[EB/OL]. , 2010.

[8] 周婉. 数学学习中错题管理与有效学习[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9] Robin H. Kay. The role of errors in learning computer of software [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7(47): 441-459.

[10] Melissa A. Fischer, MD, Med, Kathleen M. Mazor, EdD, Joann Baril, BS, Eric Alper, MD, Deborah DeMarco, MD, Michele Pugnaire, MD. Learning from Mistakes Factors that Influence How Students and Residents Learn from Medical Errors [J].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JGIM, 2006(21): 419-423.

[11] Christian Harteis, Johannes Bauer, Hans Gruber.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from mistakes: How employees handle mistakes in everyday work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8(47): 223-231.

[12] ARD W. Lazonder, Hans van der Meu. Error-information in tutorial documentation: Supporting users’ errors to facilitate initial skill learning[J]. Human-Computer Studies, 1995, 42: 185-206.

[13] Stellan Ohlsson. Learning from performance errors [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6, 103(2): 241-262.

[14] ICY LEE. ESL Learners’ Performance in Error Correction in Writing: Some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J]. System, 1997, 25(4): 465-477.

[15] Tzu-Hua Wang. Web-based dynamic assessment: Taking assessment as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ategy for improving students’ e-Learning effectivenes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 (54): 1157-1166.

[16] Hongcui Wang, Christopher J. Waple, Tatsuya Kawahara.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dynamic question generation and error prediction for 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 [J]. Speech Communication, 2009(54): 995-1005.

[17] Doerte Heimbeck, Michael Frese, Sabine Sonnentag, Nina Keith. Integrating errors into the training process: the function of error management instructions and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J]. Personnel Psychology, 2003(56): 333-361.

[18] Kelly A. Chillarege, Cynthia R. Nordstrom, Karen B. Williams. Learning from our mistakes: Error management training for mature learners [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2003, 17(3): 369-385.

[19] Steven J. Lorenzet, Eduardo Salas, Scott I. Tannenbaum. Benefiting from Mistakes: The Impact of Guided Errors on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Self-Efficacy[J].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5, 16(3): 301-322.

[20] 符爱琴. 错题管理:从一道经典易错题谈起[J]. 化学教育, 2008 (12): 39-41.

[21] 王文. 个性化推荐算法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6(16): 4562-4564.

[22] 王文泉. 错题管理系统中个性化推荐练习算法的设计与实现[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6(11): 67-70.

[23] 周婉, 徐汉文. 指导学生错题管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J]. 数学通讯, 2009(10): 6-8.

[24] 刘博. 智能教学系统中个性化题库的设计与实现[J]. 中国电化教育, 2010, 284: 110-114.

[25] Marko Balabanovic, Yoav Shoham. Fab: Content-Based, Collaborative Recommendation[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7, 40(3): 66-72.

[26] John S. Breese, David Heckerman, Carl Kadie. Empirical Analysis of Predictive Algorithms for Collaborative Filtering[C]. Proceeding UAI’s 98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eenth conference on Uncertainty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998, San Francisco: 43-52.

[27] Nicholas J. Belkin, W. Bruce Croft. Information Filtering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J].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1992, 35(12): 29-38.

[28] 谭柳萍. 试从“错题、错解”的习题教学中谈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J]. 教学经纬, 2009 (9): 77-78.

[29] Michael Frese, Alexandra Altmann. The Treatment of Errors in Learning and Training[J]. Developing Skills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89, 6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