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范文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篇1

[关键词] 护理干预;新生儿;疼痛;生命体征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2-0100-02

疼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症状,同时也是一种疾病。继呼吸、体温、脉搏和血压之后疼痛被确认为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一直以来人们对儿童特别是新生儿疼痛的认识存在着误区,缺少足够的重视。研究发现新生儿对疼痛有生物学感知能力,与成人相比这种感知更加强烈、持久,新生儿对疼痛存在记忆,且因疼痛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是长期存在的[1]。医护人员需加强对新生儿疼痛的认知,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以减轻或消除疼痛的不良影响。本文就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所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总结,探讨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疼痛及生命体征的影响,以评价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2年3月间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新生儿10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3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53例,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中男27例,女26例,其中足月儿34例,早产儿19例,平均胎龄(37.6±3.5)周,新生儿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时平均体重(3095±556)g;对照组中男30例,女23例,其中足月儿32例,早产儿21例,平均胎龄(36.8±3.9)周,平均体重(3125±574)g。两组新生儿的性别、胎龄、体重等具有可比性,P >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新生儿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护理:对所有患儿进行严密监控生命体征变化(每隔3 h监测体温、脉搏、呼吸各1次),严格隔离,护理人员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护理人员动作宜温柔,态度和缓,给新生儿给予足够的体贴和关爱。

观察组加强护理干预:①改善病室环境:保持室内安静、整洁,床单改用暖色调,可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调节适宜的光线强度和室温。尽量为新生儿营造较为舒适的环境以利于休息。②护理:协助新生儿保持舒适的,如侧位、卧位为佳,屈曲为佳,新生儿保持屈曲可以放松机体。同时,给予新生儿襁褓进行包裹,营造温暖的生存环境。③抚触:将新生儿抱在怀中轻柔的摇晃,或者通过肌肤接触给予新生儿温和的按摩。④非营养性吸吮:致痛操作前先于新生儿口中放置无孔安慰进行非营养性吸吮,然后再进行操作,直至操作完成后,安慰始终保持在新生儿口中[2]。非营养性吸吮可使新生儿接受致痛操作后尽快停止哭泣,恢复平静。⑤口服蔗糖水:疼痛刺激后喂食2 mL30%葡萄糖液,一方面增加了吸吮动作,有利于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同时可以通过刺激甜味味觉达到激活体内内源性阿片的作用,产生镇痛效果。采用以上干预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

1.3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接受疼痛刺激时急性疼痛评分结果。观察两组新生儿接受疼痛刺激时的面部表情、肢体活动以及声音表现,填写急性疼痛评分量表[3],总分为10分,0~3分表示轻度疼痛,4~7分表示中度疼痛,8~10分表示重度疼痛。

观察两组疼痛刺激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录入SPSS 1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刺激时急性疼痛评分结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接受疼痛刺激时轻度疼痛例数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χ2=5.781 8,P < 0.05;重度疼痛病例数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χ2=4.970 3,P < 0.05。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执行护理干预前、后执行疼痛操作的生命体征

结果显示:采取护理干预前,两组患儿各项生命体征未见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针对实验组新生儿采用以上干预护理操作后再行疼痛性操作,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变化平稳,效果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疼痛刺激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疼痛刺激前两组新生儿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疼痛刺激后观察组各项生命体征与对照组相比较能更快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是最为脆弱的个体,机体神经系统及其他各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处于内环境发育不稳定且还未完全适应外环境的时期。不同来源、不同种类的疼痛刺激均会对新生儿造成近期或远期的影响。建立客观的新生儿疼痛评估系统,采取系统、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减轻新生儿的疼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实验通过改善新生儿特护病室的环境,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等护理干预后,分析结果发现,新生儿处于安静休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较平稳,能起到很好的安抚作用。给予襁褓包裹,使新生儿感觉到温暖、安全,可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缓解疼痛。有研究显示,襁褓包裹可以显著减轻新生儿足采血时产生的疼痛,且作用持续时间长。保持侧位、卧位,四肢屈曲是新生儿最舒适、最放松的睡眠姿势,保持适宜,可增加新生儿疼痛承受力。轻柔抚摸,可以增进医护人员与新生儿的感情,使新生儿消除孤独、恐惧的不良情绪,产生安全感,以减少哭闹、促进睡眠。非营养性吮吸,可以分散新生儿注意力,减少新生儿疼痛操作时的激惹状态,而非营养性吮吸可以减缓心率、血氧饱和度的波动。口服蔗糖,不仅可以预防性控制疼痛,还可缩短啼哭时间。

研究发现,新生儿受到疼痛刺激时,血氧饱和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心率、血压会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疼痛刺激对新生儿具有明显的近期影响[4]。我院在新生儿救治过程中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给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新生儿接受疼痛刺激时轻度疼痛病例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重度疼痛病例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且疼痛刺激后观察组各项生命体征与对照组相比较能够更快恢复正常。可见在接受疼痛刺激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地缓解新生儿的各种应激反应,有助于患儿生命体征尽快恢复正常[5]。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生儿的康复,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因此,临床应加强护士对新生儿疼痛知识的普及,树立正确的护理态度,加强人文关怀。在执行疼痛性操作时,选择新生儿最佳状态,或提前执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将避免或减轻操作性疼痛。此外,将所采取的日常干预措施纳入到临床工作指南当中,是新生儿监护室提高护理水平的重要内容[6]。

[参考文献]

[1] 陈颖,楼建华,章雅青. 对新生儿疼痛护理的探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2):2080-2082.

[2] 唐晓燕,甄宏,韦玉华,等. 非营养性吸吮对新生儿医疗操作性疼痛的干预研究[J]. 中国临床新医学,2009,2(6):574-576.

[3] Merboth M K,Barnason S. Managing pain: the fifth vital sign[J]. Nurs Clin North Am,2000,35(2):375-383.

[4] 陈梦莹. 新生儿疼痛对机体的近期和远期影响[J]. 国际儿科学杂志,2010,37(2):112-115.

[5] Gray L,Watt L,Blass E. Skin-to-skin contact is an algesic in healthy newborns[J]. Pediatrics,2000,10(5):14-24.

篇2

椎管内麻醉是临床常用的手术麻醉方式,通过麻醉局部的脊神经来发挥镇痛效果。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神志清醒,会受到手术室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各类负面情绪、并引起生命体征不稳定,进而影响手术的进行。因此,需要在麻醉维持过程中给予相应的环境护理,以保证手术过程的顺利实施。为探讨研究手术室环境护理在椎管内麻醉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该研究分析了2010年1月―2012年9月期间手术室环境护理在椎管内麻醉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期间在该院接受椎管内麻醉的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①明确的原发疾病诊断,符合手术指征;②收住院完善各项检查后给予椎管内麻醉手术;③麻醉方式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和骶管麻醉;④无其他合并症;⑤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⑥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共入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给予手术室环境护理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37~57岁、平均(45.2±6.2)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35~56岁、平均(44.8±5.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术室常规护理,包括摆放、体温维持、环境清洁、监测生命体征、记录出入量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室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环境护理措施,具体包括:①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向其交代手术室环境,使其尽快熟悉陌生环境、较少不必要的焦虑;②麻醉诱导及维持过程中,保持手术室安静、亮度适宜,避免噪音及强光对患者的刺激;③保持环境温度与患者体温适宜,及时为患者覆盖被褥。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 麻醉诱导前,观察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情况,包括HAMA焦虑评分、HAMD抑郁评分。

1.3.2 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 做手术切口时,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麻醉诱导前,观察组患者的HAMA评分、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做手术切口时,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椎管内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1],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入椎管内的某一间隙,来阻断脊神经的传导功能,进而发挥麻醉效果[2]。对于接受椎管内麻醉的患者而言,一方面,当其进入手术室后,处于陌生的缓解之中,加以对手术操作认知不够,会引起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利于麻醉诱导工作的进行[3];另一方面,在麻醉完成后,又由于患者神志清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知医生的手术操作过程,当手术开始时可诱发应激反应并导致生命体征不稳定[4]。因此,需要针对该情况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5]。

目前的临床经验表明,麻醉诱导前的负面情绪情况以及手术切口时的生命体征情况是评价椎管内麻醉患者围手术期状态、反应手术室环境护理价值的重要指标[6]。为此,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就从麻醉诱导前的负面情绪以及手术切口时的生命体征两个角度分析了手术室环境护理在椎管内麻醉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探寻椎管内麻醉患者合适的手术室环境护理方式提供参考和依据。

篇3

夜间护理观察的特点与要求

夜班护士工作的特点:夜班工作对于每个护士来讲并不陌生,从工作时间上看,几乎占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夜班占有16个小时,2个班次,而白班仅占8个小时。从主观方面看,大脑皮层在夜间一般处于拟制状态,中枢神经敏感性降低,故护士易出现精神不集中、打瞌睡、疲乏等现象。从工作量看,夜班护士一个人要护理40例左右位病人,既无护士长指导,又无同事间的协助,工作独立性相对加强;加之夜间病情变化快、急症多、病情变化不易被发现等特点,这就加大了护理难度和护理工作量。而护士经常轮夜班,精力和体力消耗都很大,得不到充分睡眠及休息,夜间护理观察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的。

对夜班护士的要求:鉴于上述特点,就要求护士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责任心,过硬的本领,良好的业务素质,严格的交接班制度,广泛的医学知识,训练有素的观察能力及充沛的体力和连续工作、顽强作战的精神和毅力。

夜间护理观察的内容极其特殊规律

对生命体征的观察及其规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统称生命体征,是机体内在活力的一种反映,也是衡量机体状况的有效指标。当肌体患病时,生命体征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所以,护士必须及时准确观察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变化,为挽救病人争取时间。夜间生命体征的观察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夜间人们都处于睡眠状态,不论健康人还是病人,大脑皮层、中枢神经都处于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不易发现某些病情变化。而睡眠有时也掩盖一些病情变化,如意识朦胧、昏迷、甚至脑疝都容易和睡眠相混淆。如不按时观察生命体征,只观察表面现象往往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准确、按时观察生命体征,才能为医生提供充分的临床依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我科一位护士,凌晨2点给一位高颅压的病人测生命体征,当时病人很清醒,能与她简单对话,无任何不适,但测量结果是血压75/50mmHg,比2小时前的血压低了很多(2小时前为120/80 mmHg),脉搏62次/分,呼吸16次/分,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这个护士立刻意识到病人有形成脑疝的可能。她立刻通知了医生,并做好一切抢救准备。当医生赶到时,病人出现了意识丧失,一侧瞳孔放大,血压为50/0 mmHg,此时护士已经给病人吸上了氧气,并为病人静脉加压输入了20%的甘露醇。经过抢救,病人转危为安。

重点定向定时观察的必要性:夜间护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夜间护理观察需要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先做急需的事情。观察病情还需有重点,选择好重点观察对象,更细致、认真地观察。如全科有40例左右病人,对于轻症患者,2~3小时巡视1次即可,而对于病危、病重患者需严密观察,定时、定向观察。例如,一位夜班护士,接班时认真察看了一遍病人,未发现什么特殊变化。一位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也很平稳。过了一会儿,她仍不放心,正好测量生命体征的时间到了,她来到病人床旁,这次她发现,病人面色有些苍白,呼吸浅快,触摸四肢末梢有些发凉,且甲床青紫,测血压为70/0mmHg,脉搏微弱,是否是临终前的征兆?她马上叫来医生一起进行了抢救,虽然抢救失败,但家属对她的工作作风、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负责的态度表示满意。同时也说明了夜间重点定向定时观察的必要性。

夜间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是夜间观察的一项主要内容。观察药物疗效及毒性反应是协助医生决定停药或继续用药的主要参考。某些病人病情重,需长时间用药维持,抑制病情进展,控制症状,往往夜间也需用药。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加强观察,注意其变化,尤其对于一些易过敏的药物更应密切观察,防止发生意外。另外,对一些药物疗效观察也非常必要。例如,医生给一位病人用了某种安眠药物,病人服用后是否见效,是否达到催眠目的,是否影响第二天起床及精神状态,都需要我们去观察、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配合医生制定医疗计划,合理用药。

夜间一般观察及心理观察的规律性:一般观察内容很多,但夜间重点观察的有意识状态、表情和面容、姿势和、皮肤黏膜、分泌物及排泄物和睡眠状况。通过观察上述这些内容,可以反映出患者病情的不同进展,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做好抢救准备,为临床诊断提供线索。一般观察也是夜间观察不可忽视的主要内容。随着护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认识到护士不仅要照顾好患者躯体上的疾病,而且也要对心理进行整体治疗。护理心理观察就是要从过去单纯的病情观察发展到对病人全面、整体的心理观察,通过心理观察发现心理问题,从而使医护人员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改善患者情绪和心理状态,使病人配合治疗,加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夜班心理观察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一些问题在萌芽状态就可以得到解决,避免发生意外,也为第2天的护理治疗提供依据。

篇4

关键词 腹部闭合性损伤 观察 护理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7~2009年共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77例,男70例,女5例;年龄6~73岁;脾破裂34例,肝破裂6例,肝挫伤2例,肾挫伤15例,肾破裂2例,腹膜后血肿1例,小肠穿孔15例,小肠横断1例,肠系膜裂伤1例。手术治疗59例,本组经抢救死亡1例,其余痊愈出院。有下列情况之一应考虑有腹内脏器损伤[1]:①早期出现休克;②持续性腹痛并有加重趋势;③有固定的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④呕血、便血或尿血;⑤腹部有移动性浊音。

护 理

急救护理:①护理措施:使用18号静脉留置针迅速建立2条有效静脉通道快速输液、输血。取仰卧中凹位,经鼻道管给氧,氧流量6L/分,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呼吸困难者,应协助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尽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行心电监护。②术前准备:大部分患者需进行早期手术治疗,在密切观察和积极抢救的同时,做好术前准备,包括备皮、导尿、胃肠减压。

病情观察:①严密观察全身情况:每隔15~30分钟测量生命体征1次,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皮肤色泽、末梢循环、体温、尿量,做好记录。若出现面色苍白、口唇发绀、表情淡漠、烦躁不安、脉细弱、血压下降提示休克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手术准备。本组病例合并休克43例,经仔细观察、及时处理、精心护理,仅1例抢救无效死亡。②密切观察腹部情况,有下列情形之一时立即通知医生决定手术治疗: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腹穿或灌洗阳性;腹腔有游离气体;胃肠道出血;持续性低血压难以用腹部以外的情况解释的。③禁食、禁饮:因腹部损伤患者可能有胃肠穿孔或肠麻痹,诊断未明确前应绝对禁食、禁水、禁灌肠,以防肠内容物漏出增加并加重腹痛和病情[2]。④:绝对卧床休息,禁止随意搬动伤员,以免加重腹痛;协助采取舒适的,如腹部剧痛、面色苍白、恶心呕出冷汗,应让其平卧屈膝,以使腹部肌肉松弛,减轻疼痛。⑤处理:明确诊断后的处理主要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本组病例手术治疗59例,无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非手术治疗18例,其护理观察措施:禁食、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绝对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复查X线、B超CT检查,了解治疗效果。17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

术后护理:术后平卧6小时后生命体征平稳,麻醉过后取半卧位。尽量让腹腔残留液体流入盆腔,预防膈下血肿及膈下气肿的形成,尽早鼓励病人下床活动,有利于恢复胃肠功能。观察生命体征及饮食护理。

心理护理:严重的腹部闭合性损伤,多个重要脏器损伤,患者病情凶猛,往往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患者及家属惊恐万分,不知所措。根据其心理特征,我们接诊时,要主动快速安排就诊和治疗,本组病例均安置在抢救室,形成医护人员围着病人转的局面,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帮助解决就医中的问题,向他们详细讲解有关病情和医学知识,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结 果

经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护理,76例治愈出院,1例因肝、脾破裂,伤势严重死亡,其他无并发症。

讨 论

经上述分析,腹部闭合性损伤病情变化快,有些症状隐匿、体征较轻,不能及时诊断。如在治疗过程中不能细致观察、及时明确诊断,将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全面细致地观察病情动态变化,能尽早发现内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为采取有效治疗护理措施提供合理依据。及时抢救和精心护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恢复。

参考文献

篇5



【摘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07年4月至2011年11月间收治的64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型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数据。结果 观察组32例患者中,显效17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护理有效率为906%,对照组32例患者中,显效12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治疗有效率为75%。结论 临床上采用舒适型护理方法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进行护理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脑梗死;舒适型护理

糖尿病主要是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各种致病因子对机体产生作用,从而致使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并由此而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危重的疾病,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而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对于患者的危害更大,导致患者的死亡率不断上升[1]。对此,临床医生要及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并给予其有效护理,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实现对患者病情的良好控制。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对其采用舒适型护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7年4月至2011年11月间收治的64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其中,男33例,年龄56~79岁,平均年龄为658岁,女31例,年龄59~80岁,平均年龄为671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需要进行有效护理。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型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数据。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型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进行对症护理,以缓解患者的病情。观察组患者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生命体征监护 出现此种疾病的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导致其生命体征不稳定,对此,医护人员要首先给予患者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护,对于患者的血糖、血压、意识状态等指标进行监控,对于波动剧烈的患者,要及时给予其对症处理,以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

122 局部皮肤护理 在对患者实行治疗的过程中,会导致患者的局部皮肤出现输注切口,这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感染,从而对其治疗产生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皮肤输注口进行有效护理,采用无菌操作,以有效预防感染,从而保证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2]。

123 偏瘫护理 糖尿病伴有脑梗死疾病的患者会出现偏瘫症状,从而导致患者的正常活动受到限制,对此,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加强按摩,以刺激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以增加皮肤营养,逐步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促进患者的正常活动。

13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生命体征稳定。好转: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生命体征稳定。无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无消失,病情加重[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P

2 结果

通过护理,所有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改善,观察组32例患者中,显效17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护理有效率为906%,对照组32例患者中,显效12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治疗有效率为75%。

3 讨论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危重的一种疾病,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而且死亡率较高,严重制约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此种疾病,应当给予患者有效护理,以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实现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型护理的效果较为显著,此种护理方法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尽量满足患者的各种治疗要求,以缓解患者的痛苦,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帮助较大,同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从而实现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照组则难以达到此种治疗效果。因此,舒适型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蔡红卫,陈兵,邹英,等216例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护理体会 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51(02):5657.

篇6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急救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209-0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发病急、起病快,且病死率高,对临床护理、急救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1]。笔者回顾总结了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1月收治的6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临床资料,现将临床急救及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1月收治的6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为本观察对象。68例患者中男44例,女24例;年龄35~84岁,平均为(56.7±3.2)岁。68例患者中为不稳定心绞痛者43例,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者15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者10例。68例患者治疗期间经急救治疗并加强护理。

2 急救观察

2.1 严密观察患者基本生命体征

严密观察患者呼吸、脉搏和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发作后24小时内极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故必须对患者24小时进行心电监护。如发现患者有频发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RonT现象等,应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并做好电除颤仪、利多卡因、临时起搏器等紧急设备和药品。同时,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尿量变化且做好记录。

2.2 密切观察药物使用情况

本研究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0例中有6例患者应用了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该类药物能激活纤溶酶原,水解纤维蛋白,进而将血栓溶解[2],应用过程中必须尤其注意有无出血、便血、血尿等,同时应密切关注患者心律、血压等变化,发现出血及时治疗。

2.3 密切观察患者疼痛情况

密切观察患者心前区疼痛情况,包括疼痛性质、疼痛持续时间、有无放射疼痛及疼痛部位等。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症状不典型患者急救期间一定要注意观察,因为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恶化转为急性心肌梗死[3]。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入院时仅诉上腹疼痛而复查心电图发现有急性的下壁心肌梗死。另有1例患者主诉咽喉部疼痛而后确诊有广泛性的前臂心肌梗死。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立刻卧床休息,给予吸氧;并迅速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遵照医嘱进行扩冠、抗凝等治疗;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做好除颤、抗心律失常等器械及药品准备;动态性监测患者心电图,以掌握患者心梗进展过程;必要时给予患者镇静、止痛等治疗,以解除患者疼痛、焦虑。

3.2 溶栓治疗护理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梗死发生的前6小时内即可开始进行溶栓治疗,护理人员在遵医嘱用药时应当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发生低血压、荨麻疹、发热、皮肤潮红、脉管炎等过敏反应[4]。同时溶栓治疗中可能伴有其他出血,故应当每隔4小时进行一次血常规、血凝等检测。对患者胸痛缓解而后突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则可能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应该及时做好电复律准备。

3.3 介入治疗护理

本研究中46例患者选择进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前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包括对患者讲解手术方法、目的、注意事项等,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及紧张。同时应做好术前准备包括各项术前检查、备皮、术前禁食水、床上大小便训练等。术后应继续24小时心电监护,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并对穿刺肢体进行12小时制动,以防过早运动影响手术疗效。对穿刺部位应密切观察有无渗血、出血等,仔细观察有无皮肤色泽、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术后还当遵医嘱进行严格抗凝治疗及注意有无术后并发症等。

3.4 加强心理护理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通常有紧张焦虑等情绪,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而加重患者心肌梗死、心绞痛。故必须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听患者倾诉,并安慰患者使其情绪放松、焦虑减轻、疼痛缓解。同时护理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时应当技术纯熟、沉着冷静,给患者以安全感,增加患者治疗信心。

4结果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生命体征、药物使用及疼痛等急救观察,并加强一般护理、溶栓护理、介入护理及心理护理等。68例患者中3例患者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1例患者因冠状动脉多支发生堵塞转院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其余64例患者经积极抢救后均痊愈出院,无1例出现并发症。

5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技术如微创介入手术等发展较快,对临床护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救和护理当中,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是早期发现患者病情变化进展的重要方法,在患者应用各种抢救药物过程中也必须加强对患者药物使用情况观察,以防发生各种不良反应而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同时,加强对患者疼痛治疗对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减轻心肌梗死症状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个急救过程中加强一般护理、溶栓护理、介入护理及心理护理等也是保证患者急救成功的关键。总之,做好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生命体征、药物使用及疼痛等急救观察,加强一般护理、溶栓护理、介入护理及心理护等对患者抢救成功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汉青.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急救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25):113.

[2] 何伟勤,邵小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护理体会[J].中国护理,2004, 1(5):282-283.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于2014年10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迟发性脾破裂患者10例,其中有3例为女性患者,7例为男性患者,年龄介于27岁-63岁之间,平均为45.0岁。10例患者汇总,有4例患者为左下胸部外伤,6例患者为腹部外伤;9例患者为脾包膜下破裂,1例为中央性脾破裂;对10例患者分别行以CT检查和B超检查,有7例得到B超证实,3例得到CT证实,对患者行腹腔诊断性穿刺,有3例患者血液不凝固。

1.2护理方法

对患者行严密性急诊观察与护理,主要包括询问既往病史、动态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与腹部症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基础护理以及术前准备等,详情见讨论。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护理满意度。

2 结果

10例迟发性脾破裂患者中,不存在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并发症发生概率为0%,且病死率为0%,临床治疗有效率为100%;在护理满意度方面,1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表示满意,有8例患者表示非常满意,不存在不满意情况,护理满意度为100%。

3 讨论

本次实验过程中,对迟发性脾破裂患者行以严密性急诊观察与护理,10例患者均没有出现并发症以及病死情况,护理效果非常显著,而且护理满意度较好,与张红宇[2]的实验结论基本一致。

急诊观察护理过程中,首先,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由于留观室患者在腹部外伤的基础上,多伴有其它损伤情况,例如,不明显错位四肢骨折、肋骨骨折、皮肤裂伤以及皮肤擦伤等,患者极易因这些损伤造成的不适,或是疼痛转移自身注意力,而且迟发性脾破裂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特征,或是腹部症状,极易漏诊。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的损伤原因、损伤地点、损伤时间、外力方向、外力大小、外力性质以及身体着力部位、检查与治疗情况进行详细询问,如果患者为高处坠落损伤,要对患者的着地姿势、坠落高度进行准确把握[3]。

其次,动态观察患者的特征以及腹部症状:一般情况下,留观室患者均接受了详细检查,但护理人员不能因为患者的检查结果呈现为阴性,便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动态观察。患者要密切观察患者腹痛情况、部位、性质、疼痛是否存突变、疼痛范围、是否存在腹膜刺激症状、刺激程度、刺激范围以及头晕、皮肤湿冷、心慌、心悸与口渴等早期伴随休克症状。

再次,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如果患者病情无法确诊,需要对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测主要有:间隔20min,测量并对比患者呼吸、脉搏、心率、血压指标;对患者的心率、脉压给予高度重视。早期迟发性脾破裂并不存在失血量过大的情况,相对于血压而言,脉压、心率指标更具敏感性,如果患者血压下降、脉压降低、心率加快,极易出现早期休克;间隔30min,对患者的腹部体征进行检查,观察腹膜刺激症程度与范围;定期检测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量以及血空细胞计数;观察患者出入液量以及尿量变化情况。

又次,患者观察阶段,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出现不必要活动,并告知患者观察阶段不能使用镇痛药,避免患者实际病情被掩盖,出现误诊、漏诊情况。如果患者的腹痛情况逐渐加重,或是突然减缓;血压不稳或下降;腹腔穿刺血液不凝固;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量、红细胞计数逐渐减少;脉压缩小;心率增快;病况恶化;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腹胀;腹膜刺激征范围扩大等情况,要及时上报医生,准本急诊手术。

最后,急诊手术准备:如果患者属于高度怀疑性,或是明确性迟发性脾破裂,护理人员要尽快对其进行急诊手术准备工作,例如,皮肤准备、配血等,并告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急诊手术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向患者讲解基础内容;一般来说,迟发性脾破裂患者在手术前会存在一系列不良情绪,例如,紧张、焦虑、恐惧以及慌乱等,护理人员要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安抚患者情绪,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拥有平稳的心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这样有利于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与治愈率,对于加快患者术后康复以及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

篇8

[关键词] 股动脉穿刺;延迟性皮下血肿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4-0108-02

冠状造影(CAG)与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PCI)在目前临床技术上具有术后恢复快且创伤面小的特点,但介入治疗毕竟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措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类型的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1]。经股动脉途径TFA是较为广泛的经皮介入途径。尽管股动脉是相对深部、远端的血管,经此入路发生缺血性并发症较罕见,但出血和血管并发症较常见[2,3]。心脏介入手术后一般在24 h内会出现皮下血肿现象,>24 h发生的皮下血肿则称为延迟性皮下血肿[4]。作者探讨对经股动脉穿刺行心脏介入手术后并发延迟性皮下血肿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及围期护理经验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80例经股动脉穿刺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男120例、女60例,年龄45~86岁,平均65.5岁。PCI术后并发延迟性皮下血肿的患者40例,男32例、女8例,包含20例假性动脉瘤、12例动静脉瘘,8例发生严重的皮下组织坏死。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和干预组,分别为16例与24例。进行术前、术后系统护理并对相关指标进行评估,效果良好。

1.2护理

1.2.1 常规护理 按照常规进行病房巡视、药物配给、观察病情,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与家属,并进行常规性清洁护理。

1.2.2 护理干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心理辅导、知识宣传、康复锻炼指导以及营养支持,以达到最好的护理效果,让患者积极配合医师治疗以及护理人员的护理干预工作。①患者术前生命体征指标评估 术前患者进行三高、糖尿病、血管硬化等生命体征指标检测,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血糖以及血脂指标变化,确保指标变化在正常范围之内,并提醒医生术中控制或减少使用肝素的剂量[6]。②术后延长生命体征检测 患者术后首先进行常规护理、24 h心电图功能监护,并每隔半小时进行1次监测记录。严密观察患者术后穿刺点皮肤,并且定时进行患者脉搏以及皮温的详细记录。观察术后患者合并疾病症状表现,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③ 预防皮肤感染 患者术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抗生素注射,连续3 d。注意患者穿刺皮肤点的清洁护理,禁忌沾水,避免其对穿刺点皮肤污染。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分组t检验。

2 结果

见表1。由表1可知术前指标常规组显著低于干预组(P < 0.05)。术后指标也是常规组显著低于干预组,且差异极显著(P < 0.01 ) 。由此可知干预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病患的病情,加快其恢复速度。

3 讨论

目前,股动脉穿刺是心脏介入治疗方法的主要手法之一,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设备不断的改革创新,PCI操作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支持。本文通过研究并发延迟性皮下血肿4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观察,并结合常规护理与干预护理两组试验结果得出:常规护理组延迟性皮下血肿患者16例,出现皮肤感染的患者达4例,干预组24例延迟性皮下血肿患者,皮肤感染仅1例。表明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生命体征监测与临床观察并进行心理疏导、营养支持等干预性护理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或预防患者出现感染现象。因此对于高危患者应加强术前、术后的血糖、血压、血脂等生命体征进行临床检测;患者进行心脏介入术麻醉苏醒前后必须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数,如果出现病变或者延迟性皮下水肿现象必须及时进行最佳时间抢救,稳定患者生命指数;同时要做好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让患者进行轻松术后恢复。

经皮穿刺股动脉行心脏介入诊疗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临床实践操作技术,具有方便、快捷、有效、微创等优点。虽然存在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等并发症[6],但由论文结果可以看出,对经股动脉穿刺心脏介入手术并发延迟性皮下血肿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干预,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但可以减低患者并发症的出现,而且还可以降低患者出现皮肤感染的机率。

[参考文献]

[1] 高佩凤. 介入诊疗术的适应范围及护理进度[J]. 职业与健康,2007,7(23):1150-1151.

[2] Doyle BJ, Ting HH, Bell MR, et al. Major femoral bleeding complication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cidence, predictors,and impact on long-term survival among 17,901 patients treated at the Mayo Clinic from 1994 to 2005[J]. J Am Coll Cardiol Intv,2008,1:202-209.

[3] Elbarouni B, Elmanfud O, Yan RT, et al. Temporal trend of in-hospital major bleeding among patients with non 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Am Heart J ,2010,160:420-427.

[4] 赵芝香,唐迎红. 经股动脉穿刺行心脏介入手术术后并发延迟行皮下血肿的观察与护理[J]. 现代医院,2010,10(3):87-88.

[5] 郑耀珍.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预防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56.

篇9

关键词:动脉瘤;夹闭术;有效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00-01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国内开展较多的是在显微镜下用特制的动脉瘤夹将动脉瘤夹闭,使动脉瘤隔绝于血循环之外防止和减少出血机会,术前、术后的有效护理是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探讨了11颅内动脉的有效护理,效果较好,现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动脉瘤患者,男3例,女8例年龄33-6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和/或神经功能障碍,动脉瘤破裂1例,未破裂10例,

1.2 方法。本组10例均在全麻下行动脉瘤夹闭术,均康复。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镇静,严格控制血压,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的变化,烦操患者使用适量镇静药物,同时严格控制血压,严格控制血压是预防和减少动脉瘤再出血的重要措施。

2.1.2 心理护理。护士1小时到病房巡视,了解病史及患者心理情况,主动向家属及患者详细介绍有效的手术案例,消除或减轻患者及家属的恐惧心理,瞩其安静休息,心情放松,避免情绪激动,使其以积极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2.1.3 术前常规准备。术区皮肤准备,卧床休息,完成各项检查及检验,术前1小时作抗生素药物皮试,配血,导尿,术前8小时禁食、禁水,术日晨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1.4 加强健康宣教,指导患者绝对卧床,切记情绪激动,选择清淡的流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一切诱发动脉瘤破裂的因素。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区护理。术后患者留置无菌贴膜保护,及时巡视,防治躁动患者抓脱并保持制动,必要时行肢体约束,严密观察伤口有无渗出。

2.2.2 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术后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持续心电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每1小时观察并记录1次,应特别注意血压的变化,维持血压在120-130/80-90mmhg,以增加脑灌注,防止脑组织缺血缺氧。

2.2.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1)继发性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多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5天发生,可表现剧烈头痛,嗜睡,烦躁和多语等。本组10例术前CT证实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所有病例均有使用尼莫地平扩张血管,以期望缓解脑血管痉挛。(2)脑梗死:患者出现血压下降、瘫痪及昏迷等,术后除监测生命体征外,还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肢体感觉,运动和语言等神经系统体征,及时发现有无并发脑梗死。(3)深静脉血栓:对于长期卧床,偏瘫的患者加强翻身护理及肢体的被动运动训练,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3 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再出血与脑血管痉挛是患者致死与致残的主要原因,预防这些因素的产生与发展是治疗与护理的关键。我科对收治的10例动脉瘤行夹闭术患者术前术后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做好应急处理,积极预防脑血管痉挛和脑梗死。术前术后护理有效促进了患者病情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89

篇10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24-01

引言

产后大出血是产科中常见的导致产妇死亡的常见原因。其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导致产后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之一。产科中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失血性休克,其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高,导致救治困难[1]。本文主要是回顾总结产妇发生产后出血休克的原因,以及相关的护理措施,降低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死亡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2010年3月到2011年3月收治的发生失血性休克的产妇共27例。产妇年龄在24岁到32岁之间,其中初产妇为19例,经产妇8例。入选孕妇均符合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标准,产妇的血小板均少于100×109/L,凝血酶原凝血时间均在3min以上。患者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小于125g/L。

1.2 病因分析:导致患者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产后失血性休克的原因主要是:宫缩乏力有15例,占55.6%;胎盘因素6例,占22.2%;软产道受损4例;占14.8%;2例凝血障碍,占7.41%。

2 抢救和护理

2.1 病情观察: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在产后进行密切的观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阴道流血量增加,并且情绪烦躁,脸色苍白等表观症状时,需要密切留意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其血压和脉象等,对其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并且及时通知主治医生。与此同时,需要给患者给予正压的高流量吸氧操作,并且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便抢救工作的开展。需要观察患者的每小时的尿量,以及患者是否有出现有溶血变态反应。主要临床表现有腰痛以及皮疹等。

2.2 抢救护理:由于患者出现出血性休克,患者大量失血导致患者体内的血容量不足而发生休克。护理人员除了需要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抢救外,还需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生理指标等进行严密观察。对于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产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其首要的抢救工作是查找失血性休克的原因,迅速补充血容量。为了避免患者的器质性器官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应该在患者发生休克的4小时内改善其微循环障碍。护理工作人员要协助医生估计患者的出血量,可以通过在产妇臀部垫接血器收集计算患者的出血量。同时需要对患者的血液进行观察,是否出现凝固等协助医生进行抢救治疗。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出现各种的并发症。例如患者是否有出现内脏的血栓,一般患者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整个抢救过程中,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以及在抢救时的用药情况和用药剂量等。

2.3 基础护理:要将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产后失血性休克的产妇的摆置于平卧位,使得患者的脑部能有一定的血液供应,避免休克对于患者脑部缺氧的损伤。另外由于患者处于休克状态,应该将患者的头偏向于一侧放置,这样能避免患者因为舌根后坠而出现窒息等。休克还会使得患者的呼吸道防御功能出现衰减,因此必要时需要给患者进行吸痰操作,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呼吸道感染。注意给患者进行保暖,特别是在冬季。由于患者流失大量的血液,其机体的体温等会有所下降,而且其机体的免疫力也同时下降,容易感染细菌引发疾病。常见的感染是呼吸道感染。因此需要给患者进行保暖护理。协助进行患者切口的护理以及会阴护理等。要及时更换患者切口辅料,保持患者切口处保证干爽。另外对患者的会阴处需要进行消毒清洁处理。可以用碘伏对尿道外口进行搽拭消毒,对会阴进行搽洗,避免发生感染。患者在48小时后可以拔除尿管,并且可以叮嘱患者多喝水,保证尿液充足,避免尿路感染。另外需要观察患者的体温以及其他生命体征等情况,需要及时将患者的贫血症进行纠正,保证电解质平衡。一旦患者发生体温升高,需要考虑患者是否出现感染,需要及时报告医生。患者的情况稳定后,可以鼓励患者早日下床进行运动,避免卧床时间太长。在患者身体允许情况允许下,鼓励患者进行母乳喂养,宣教母乳喂养的知识及产后健康教育等。

3 结果

27例发生产后失血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中,均没有发生死亡病例。其中有12例成功纠正DIC和失血性休克的状态,术后的生命体征稳定;有11例需要进行子宫切除,术后的生命体征等恢复正常,切口等恢复良好。患者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均治愈出院。

4 讨论

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环节在于抑制患者继续出血,纠正患者的休克及快速补充血容量。护理工作人员需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和保证有效的通气量,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积极协助医生开展各项抢救工作,降低产妇死亡率。

篇11

关键词 迟发性颅内血肿 观察 护理

资料与方法

我科自2003年6月~2006 年6月,共收治了经CT扫描或手术证实的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58例,男34例,女24例,年龄22~ 58岁,平均38岁。受伤原因:车祸伤32例,坠落伤16例,跌伤10例。

症状体征:观察治疗中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48例(大部分),频繁头痛、呕吐15例,瞳孔变化8例,明显贫血5例。血肿位于额叶15例,颞叶32例,顶叶8例,小脑半球3例。出血量<15ml有8例,15~30ml有38例(多数),>30ml有12例(少数)。

治疗及结果:本组病人入院后予止血,降颅压,抗脑水肿,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对症和支持等综合治疗,并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瞳孔、Gcs和SPO2,如发现异常,及时纠正。在治疗观察中发现并确诊58例,手术治疗42例,非手术治疗16例。本组治愈55例,死亡3例。

观察与护理

意识变化的观察:尽管病人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但观察过程中,随着迟发性脑内血肿的发生而出现意识障碍。前72小时每30~60分钟进行1次Gcs评分动态观察。如Gcs评分减少或一度烦躁不安,然后突然转为安静状态,或在意识尚清醒的情况下出现小便失禁,病人由非昏迷转为昏迷状态等,均提示迟发血肿的可能。应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争取尽早复查CT明确诊断。

瞳孔变化的观察:迟发性脑内血肿多发生于额颞部,当血肿达到一定量,超过颅腔容积代偿能力而引起小脑幕裂孔疝。除意识变化外,另一重要的早期征象是瞳孔变化。因此,头部外伤病人应每15~30分钟观察双侧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是否灵敏。本组有8例瞳孔变化均得到及时诊治。

颅内压的观察:迟发性脑内血肿可加重或引起颅内压增高,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及烦躁不安[2]。本组有15例入院意识清醒,但观察过程中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立即复查CT确诊为颅内血肿,为治疗抢救赢得了时间。

生命体征的观察:迟发性颅内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均可导致生命体征的改变。早期表现为收缩压增高、脉压差增大、脉搏及呼吸变慢[3]。 伤后应每15~30分钟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并记录,注意有无低血压存在。有学者认为,低血压引起脑缺血缺氧,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形成中起重要作用[4]。本组有2例合并脾损伤,在观察中发现血压下降,腹腔内出血,予及时处理,纠正低血压,以减轻迟发血肿的发生。

缺氧情况的观察:缺氧可促使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要密切观察有无紫绀、血氧饱和度低下等缺氧情况,每15~30分钟监测血氧饱和度1次,一旦发生异常,及时处理,特别要注意保持呼吸通畅。本组有4例行气管切开术,及时清除呼吸道阻塞物,同时加大氧浓度,以改善缺氧状况。

出血倾向的观察:颅脑损伤可导致凝血机制障碍,并促使迟发血肿形成。我们要重点观察有无注射后针眼出血难止,牙龈出血,颅底骨折后耳鼻出血经久不止等现象,及时检测凝血功能,以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脑受压神经体征变化的观察:迟发血肿可加重原有神经体征,或引起新的神经体征。每30~60分钟观察病人肢体活动及语言功能,随时注意有无肢体抽搐、偏瘫及失语现象。

讨论

本组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特点是,绝大多数发生在伤后72小时内(90.2%),年龄大者多见,平均达51岁。早期征象中,最多见的表现是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同时头痛、呕吐、贫血加重或生命体征不稳定等基本临床特点。病人入院时临床症状较轻,首次CT扫描可能无血肿存在,但我们不能忽视临床症状、体征的动态观察。颅脑损伤后72小时内,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颅内压、缺氧缺血等情况,如出现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等,应立即复查CT扫描以明确诊断。因此,掌握观察护理的要点,能为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有效地减少病人死亡率。

参考文献

1田力学,左焕琮,秦志平,等.外伤性颅内迟发血肿的早期诊断.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11(4):242-243.

篇12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171-01

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运用游离皮瓣修复创面术,但由于此手术存在对机体创伤大、手术难度高、术后皮瓣臃肿等缺点,病人往往难以接受。随着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外科多个领域的推广[1],运用VSD引流技术治疗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可达到有效改善组织微循环、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目的,为创面植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减少了患者的痛苦。2010年12月至2012年1月,我院手显微外科应用VSD技术治疗26例因外伤所致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0~52岁,平均年龄27.8岁;致伤原因均为车祸伤。

1.2手术方法。修剪创面明显坏死的组织,创面彻底止血后,根据缺损创面的长度、深度及形状,修剪VSD薄膜,创面较大可采用多块VSD薄膜。修剪时注意VSD多侧孔引流管的端孔及所有侧孔都位于VSD泡沫内,使薄膜与薄膜、薄膜与创面连成一整体,便于封闭。把带有引流管的VSD薄膜置入被引流区,确保VSD薄膜与需要引流的创面充分接触,不留空隙,用75%乙醇棉球擦干创缘皮肤,用生物透明膜粘贴密封整个创口,将引流管连接负压装置,开放负压,如果引流管较多,应用引流“Y”接头,将多根引流管串联成并联线或并来联成1~3个接点再接通负压装置。调节负压为-125mmHg~-450mmHg,常规-300mmHg~-400mmHg,除必要时短暂夹闭引流管外,24小时持续进行负压吸引。一次VSD治疗一般维持5~7天,根据创面皮肤软组织缺损情况,可进行多次VSD治疗。[2]

1.3结果。本组26例经1~5次VSD治疗,肉芽组织生长良好,适合植皮条件。住院时间18~59天,平均22天。

2护理

2.1VSD引流前术前准备。观察患肢创面和肢端血运情况,若创面有活动性出血和肢端血运差,则不宜使用VSD。向患者介绍VSD技术原理,取得患者的配合,术前常规禁食水,备皮。准备好负压引流装置,检查中心负压引流源压力、压力表性能、引流瓶密封性能是否完好、引流瓶消毒等情况,确保术后负压引流能持续有效顺利进行。

2.2VSD术后护理。

2.2.1生命体征监测。开放性损伤创口及手术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病情可能随时发生变化,患者术毕返回病房后,应与麻醉师详细做好交接班,了解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情况及术中出血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2.2.2护理。术后根据麻醉方式采取合适,患肢用下肢垫抬高20°~30°,以利静脉回流,且患肢需要相对制动,避免受压。术后6~8小时生命体征平稳后,协助患者翻身,更换,避免组织因长时间受压而引起缺血。

2.2.3VSD引流系统性观察。

2.2.3.1持续负压吸引。调整负压在-125mmHg~-450mmHg范围内,常规-300mmHg~-400mmHg,负压过大可能损伤组织及血管,负压过小可能导致管道阻塞,引流失效。观察VSD材料是否塌陷,引流管管型是否突起,管型突起,则封闭良好,负压引流有效;如VSD材料塌陷转为隆起,听到“嘶嘶”漏气声,局部有液体渗出,提示可能漏气。

2.2.3.2引流液观察。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特别是术后48小时内应重点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若发现大量新鲜血液引流出,应警惕创面发生活动性出血,需立即报告医生作相应的处理。

2.2.3.3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扭曲、折叠、受压而影响引流效果。为保证负压引流持续有效,引流管要有一定的硬度,能耐受负压吸引而不变瘪,且引流管长度适宜。防止引流管堵塞,如果引流物粘稠成团堵塞在引流管内,引流量减少或无液体引出,提示引流管堵塞。处理方法:严格消毒引流管,用20ml注射器吸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抽吸,直至通畅。告知患者床上活动时,避免过份牵拉引流管,以免造成引流管滑脱。

2.2.3.4引流瓶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瓶,防止引流瓶倾倒引起引流液逆流而造成逆行感染。保持引流瓶密闭性良好。引流瓶每日予以更换,以减少细菌滋长机率。更换引流瓶时,应先夹闭引流管,关闭负压源,然后更换引流瓶。污染引流瓶及时送往消毒中心进行消毒处理。

2.2.4患肢血运观察及护理。密切观察患肢肢端颜色,毛细血管反应及皮温变化情况,注意观察局部肿胀情况。评估有无疼痛,疼痛的程度及性质。患肢应注意保暖。

2.2.5防止护理并发症。由于患者卧床时间较长,活动量减少,加上创伤状态下的高代谢反应及负压引流每天吸出的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患者极易造成负氮平衡,患者可能出现营养不足情况,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因此,需加强营养,指导帮助患者进行床上肢体功能活动锻炼,防止肌肉萎缩。鼓励患者多饮水,预防泌尿系感染。勤做深呼吸运动,定时扣背,预防坠积性肺炎。

3小结

应用VSD引流技术治疗足踝部大面积皮肤缺损,为创面植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护理重点是做好VSD引流前术前准备工作,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重视护理,重视VSD引流系统性观察,保证持续有效的负压吸引,做好患肢的观察及护理,注重心理护理,防止护理并发症,以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  脑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护理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去大骨瓣减压术是重型颅脑损伤的重要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因脑肿胀而引起的颅内压增高,但去骨瓣减压术后出现迟发性血肿较少见,我科2003年1月—2009年12月共发现脑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后迟发性血肿20例,经积极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15岁~65岁,平均48岁;入院时gcs评分3分~8分,其中3分5例,4分~8分15例。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均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6 h内发现对侧迟发性血肿4例,术后48 h内因病情加重复查ct发现迟发性血肿12例,术后2 d~7 d发现血肿4例,其中8例再次手术清除血肿,12例保守治疗。

1.3 结果

恢复良好8例,生活自理4例,重度残疾2例,死亡6例。

2 护理

迟发性血肿的发病高峰在脑挫裂伤后3 d内或于清除其他脑内血肿减压术之后,特别是曾有低血压、脑脊液外引流、过度换气或强力脱水的病例预后差[1]。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处理,这就要求护士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丰富的专业知识。

2.1 重点观察骨窗张力

骨窗张力可直接反应颅内压的变化。骨窗张力可分为3级,ⅰ级:触唇感,骨窗张力低;ⅱ级:触鼻感,骨窗张力中等;ⅲ级:触额感,骨窗张力高[2]。骨窗张力可直接反应颅内压的变化,术后应30 min~60 min观察并记录1次,骨窗张力应作为交接班的重点,双方同时轻轻触摸骨窗,共同感受骨窗张力,以做到动态观察骨窗张力。如果骨窗张力增高,应立即监测病人的意识、生命体征,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有研究表明:通过对骨窗张力的观察可使40%~50%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病人避免再手术的痛苦,而通过快速及时地保守治疗使病情得以控制并康复[3]。本组7例病人术后48 h内骨窗张力由ⅰ级增至ⅲ级,9例由ⅰ级增至ⅱ级,经积极治疗后,12例骨窗张力降低,4例骨窗张力无改变,8例二次手术清除血肿。由于发现及时,得到早期正确治疗,8例预后良好。

2.2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

迟发性血肿所产生的占位效应,将直接影响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这也是早期发现迟发性血肿的护理观察要点。①意识状态的观察:术后意识清醒的病人出现躁动或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应及时通知医生,尽早复查ct。②瞳孔的观察:瞳孔变化是迟发性颅内血肿导致脑疝的早期重要体征。一侧瞳孔逐渐散大,对光反应由灵敏变为迟钝或消失,警惕迟发性血肿的发生,同时注意与动眼神经、视神经损伤、药物、眼部疾患引起的瞳孔变化进行鉴别。③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应15 min~30 min监测1次生命体征并记录,早期的“一高二慢”(血压高、呼吸慢、脉搏慢,即cushing三联征)较常见。同时应了解病人有无其他复合伤,手术中有无大出血,血容量是否充足等,结合意识、瞳孔作出正确判断。本组病人术后48 h内发现病情变化16例,其中8例二次手术清除血肿,8例保守治疗。

2.3 观察早期临床症状

①颅内压的观察:迟发性血肿可加重或引起颅内压增高,主要表现为头痛加重、频繁呕吐、烦躁不安。若病人头痛加重或呕吐,应警惕迟发性血肿的发生。②神经系统体征:迟发性血肿会加重原有肢体活动障碍,注意检查肢体的肌张力,有无感觉障碍。

2.4 护理

准确控制病人的有助于降低颅内压而减少迟发性血肿的发生。①术后6 h生命体征平稳者,给予头高脚低位,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促进静脉回流,利于减少脑疝和防止并发症。②翻身时动作轻稳,避免颈部扭转和头部震动,使头部与躯体在一纵轴线上, 对于躁动的病人,使用约束带约束病人肢体,加床栏保护,必要时根据医嘱使用镇静剂。③当减压窗处于重度脑膨胀时,应避免患侧卧位,骨窗勿置于较硬的物体上,采用让病人头部睡水枕的方法,有利于减轻脑水肿,又能预防枕部后疮的发生。

2.5 减少诱发因素

颅内压增高是导致迟发性血肿的重要因素,对迟发性血肿除及早发现和及时处理外,还应尽量减少引起颅内压增高的操作。术后病人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带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痰液黏稠者,使用微量泵持续泵入0.45%生理盐水2 ml/h~4 ml/h行气道湿化,吸痰时动作轻柔,防止剧烈咳嗽。保持大便通畅,3 d无大便者,根据医嘱使用缓泻剂或灌肠。躁动病人应分析躁动原因,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3 体会

迟发性血肿的病人病情变化快,护士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术前、术后护理工作到位,班班交接清楚,为病人赢得最佳治疗时期,提高抢救成功率及病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出版社,1998:339.

篇14

1资料与方法

1.1观察评价指标①比较观察两组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治疗后后遗症发生情况;②我院自制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量表,观察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患儿发热、呕吐、口腔疱疹等生命体征显著改善,进食顺畅,食欲良好,精神良好;比较满意:患儿发热、呕吐、口腔疱疹等生命体征改善,患儿偶有食欲不佳;一般满意:患儿发热、口腔疱疹生命体征部分改善,部分患儿食欲减退,有呕吐发生;不满意:患儿发热、呕吐、口腔疱疹等生命体征无改善或病情加重,患儿精神不振,偶有哭闹。护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比较满意度+一般满意度)/总例数×100%。

1.2统计学方法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减少,后遗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并且观察组中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上述差异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手足口病是临床婴幼儿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临床主要特征为手足部疱疹和发热,轻者可自愈,重者则病情发展非常迅速,可引起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或神经系统的严重并发症,危机患儿生命。由于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很多家长对患儿极为担心,况且临床上尚无特异性的有效治疗方法,这就提高了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

常规的护理方法比较单一,并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中全面人性化的护理方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人性化护理中,首先强调的是对病情的密切观察。因为患儿年龄太小,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身体不适和感受,对患儿病情的观察不仅是对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测,还应对患儿所表现的各种临床症状也要及时的进行发现,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呼吸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的表现,如有则及时给予机械通气。指导患儿进行有效的咳嗽,以排出呼吸道分泌物,避免呼吸不畅,对高热患儿进行物理降温,更换潮湿衣物。对颅内压较高者则静脉滴注甘露醇,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儿输液部位皮肤温度和色泽的变化,避免高渗液外渗。在饮食方面给予半流质饮食,指导患儿多食柔软、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且食物不可太烫,避免黏膜被损伤。此外护理人员应对患儿的心理进行护理,由于患儿对周围环境比较陌生,且身体不适,往往有焦躁不安的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对患儿心理进行疏导,并给予耐心的安慰,或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减轻其心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