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2-0100-02
疼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症状,同时也是一种疾病。继呼吸、体温、脉搏和血压之后疼痛被确认为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一直以来人们对儿童特别是新生儿疼痛的认识存在着误区,缺少足够的重视。研究发现新生儿对疼痛有生物学感知能力,与成人相比这种感知更加强烈、持久,新生儿对疼痛存在记忆,且因疼痛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是长期存在的[1]。医护人员需加强对新生儿疼痛的认知,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以减轻或消除疼痛的不良影响。本文就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所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总结,探讨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疼痛及生命体征的影响,以评价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2年3月间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新生儿10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3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53例,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中男27例,女26例,其中足月儿34例,早产儿19例,平均胎龄(37.6±3.5)周,新生儿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时平均体重(3095±556)g;对照组中男30例,女23例,其中足月儿32例,早产儿21例,平均胎龄(36.8±3.9)周,平均体重(3125±574)g。两组新生儿的性别、胎龄、体重等具有可比性,P >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新生儿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护理:对所有患儿进行严密监控生命体征变化(每隔3 h监测体温、脉搏、呼吸各1次),严格隔离,护理人员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护理人员动作宜温柔,态度和缓,给新生儿给予足够的体贴和关爱。
观察组加强护理干预:①改善病室环境:保持室内安静、整洁,床单改用暖色调,可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调节适宜的光线强度和室温。尽量为新生儿营造较为舒适的环境以利于休息。②护理:协助新生儿保持舒适的,如侧位、卧位为佳,屈曲为佳,新生儿保持屈曲可以放松机体。同时,给予新生儿襁褓进行包裹,营造温暖的生存环境。③抚触:将新生儿抱在怀中轻柔的摇晃,或者通过肌肤接触给予新生儿温和的按摩。④非营养性吸吮:致痛操作前先于新生儿口中放置无孔安慰进行非营养性吸吮,然后再进行操作,直至操作完成后,安慰始终保持在新生儿口中[2]。非营养性吸吮可使新生儿接受致痛操作后尽快停止哭泣,恢复平静。⑤口服蔗糖水:疼痛刺激后喂食2 mL30%葡萄糖液,一方面增加了吸吮动作,有利于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同时可以通过刺激甜味味觉达到激活体内内源性阿片的作用,产生镇痛效果。采用以上干预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
1.3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接受疼痛刺激时急性疼痛评分结果。观察两组新生儿接受疼痛刺激时的面部表情、肢体活动以及声音表现,填写急性疼痛评分量表[3],总分为10分,0~3分表示轻度疼痛,4~7分表示中度疼痛,8~10分表示重度疼痛。
观察两组疼痛刺激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录入SPSS 1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刺激时急性疼痛评分结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接受疼痛刺激时轻度疼痛例数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χ2=5.781 8,P < 0.05;重度疼痛病例数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χ2=4.970 3,P < 0.05。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执行护理干预前、后执行疼痛操作的生命体征
结果显示:采取护理干预前,两组患儿各项生命体征未见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针对实验组新生儿采用以上干预护理操作后再行疼痛性操作,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变化平稳,效果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疼痛刺激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疼痛刺激前两组新生儿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疼痛刺激后观察组各项生命体征与对照组相比较能更快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是最为脆弱的个体,机体神经系统及其他各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处于内环境发育不稳定且还未完全适应外环境的时期。不同来源、不同种类的疼痛刺激均会对新生儿造成近期或远期的影响。建立客观的新生儿疼痛评估系统,采取系统、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减轻新生儿的疼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实验通过改善新生儿特护病室的环境,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等护理干预后,分析结果发现,新生儿处于安静休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较平稳,能起到很好的安抚作用。给予襁褓包裹,使新生儿感觉到温暖、安全,可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缓解疼痛。有研究显示,襁褓包裹可以显著减轻新生儿足采血时产生的疼痛,且作用持续时间长。保持侧位、卧位,四肢屈曲是新生儿最舒适、最放松的睡眠姿势,保持适宜,可增加新生儿疼痛承受力。轻柔抚摸,可以增进医护人员与新生儿的感情,使新生儿消除孤独、恐惧的不良情绪,产生安全感,以减少哭闹、促进睡眠。非营养性吮吸,可以分散新生儿注意力,减少新生儿疼痛操作时的激惹状态,而非营养性吮吸可以减缓心率、血氧饱和度的波动。口服蔗糖,不仅可以预防性控制疼痛,还可缩短啼哭时间。
研究发现,新生儿受到疼痛刺激时,血氧饱和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心率、血压会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疼痛刺激对新生儿具有明显的近期影响[4]。我院在新生儿救治过程中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给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新生儿接受疼痛刺激时轻度疼痛病例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重度疼痛病例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且疼痛刺激后观察组各项生命体征与对照组相比较能够更快恢复正常。可见在接受疼痛刺激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地缓解新生儿的各种应激反应,有助于患儿生命体征尽快恢复正常[5]。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生儿的康复,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因此,临床应加强护士对新生儿疼痛知识的普及,树立正确的护理态度,加强人文关怀。在执行疼痛性操作时,选择新生儿最佳状态,或提前执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将避免或减轻操作性疼痛。此外,将所采取的日常干预措施纳入到临床工作指南当中,是新生儿监护室提高护理水平的重要内容[6]。
[参考文献]
[1] 陈颖,楼建华,章雅青. 对新生儿疼痛护理的探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2):2080-2082.
[2] 唐晓燕,甄宏,韦玉华,等. 非营养性吸吮对新生儿医疗操作性疼痛的干预研究[J]. 中国临床新医学,2009,2(6):574-576.
[3] Merboth M K,Barnason S. Managing pain: the fifth vital sign[J]. Nurs Clin North Am,2000,35(2):375-383.
[4] 陈梦莹. 新生儿疼痛对机体的近期和远期影响[J]. 国际儿科学杂志,2010,37(2):112-115.
[5] Gray L,Watt L,Blass E. Skin-to-skin contact is an algesic in healthy newborns[J]. Pediatrics,2000,10(5):14-24.
椎管内麻醉是临床常用的手术麻醉方式,通过麻醉局部的脊神经来发挥镇痛效果。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神志清醒,会受到手术室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各类负面情绪、并引起生命体征不稳定,进而影响手术的进行。因此,需要在麻醉维持过程中给予相应的环境护理,以保证手术过程的顺利实施。为探讨研究手术室环境护理在椎管内麻醉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该研究分析了2010年1月―2012年9月期间手术室环境护理在椎管内麻醉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期间在该院接受椎管内麻醉的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①明确的原发疾病诊断,符合手术指征;②收住院完善各项检查后给予椎管内麻醉手术;③麻醉方式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和骶管麻醉;④无其他合并症;⑤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⑥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共入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给予手术室环境护理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37~57岁、平均(45.2±6.2)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35~56岁、平均(44.8±5.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术室常规护理,包括摆放、体温维持、环境清洁、监测生命体征、记录出入量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室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环境护理措施,具体包括:①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向其交代手术室环境,使其尽快熟悉陌生环境、较少不必要的焦虑;②麻醉诱导及维持过程中,保持手术室安静、亮度适宜,避免噪音及强光对患者的刺激;③保持环境温度与患者体温适宜,及时为患者覆盖被褥。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 麻醉诱导前,观察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情况,包括HAMA焦虑评分、HAMD抑郁评分。
1.3.2 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 做手术切口时,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麻醉诱导前,观察组患者的HAMA评分、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做手术切口时,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椎管内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1],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入椎管内的某一间隙,来阻断脊神经的传导功能,进而发挥麻醉效果[2]。对于接受椎管内麻醉的患者而言,一方面,当其进入手术室后,处于陌生的缓解之中,加以对手术操作认知不够,会引起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利于麻醉诱导工作的进行[3];另一方面,在麻醉完成后,又由于患者神志清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知医生的手术操作过程,当手术开始时可诱发应激反应并导致生命体征不稳定[4]。因此,需要针对该情况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5]。
目前的临床经验表明,麻醉诱导前的负面情绪情况以及手术切口时的生命体征情况是评价椎管内麻醉患者围手术期状态、反应手术室环境护理价值的重要指标[6]。为此,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就从麻醉诱导前的负面情绪以及手术切口时的生命体征两个角度分析了手术室环境护理在椎管内麻醉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探寻椎管内麻醉患者合适的手术室环境护理方式提供参考和依据。
夜间护理观察的特点与要求
夜班护士工作的特点:夜班工作对于每个护士来讲并不陌生,从工作时间上看,几乎占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夜班占有16个小时,2个班次,而白班仅占8个小时。从主观方面看,大脑皮层在夜间一般处于拟制状态,中枢神经敏感性降低,故护士易出现精神不集中、打瞌睡、疲乏等现象。从工作量看,夜班护士一个人要护理40例左右位病人,既无护士长指导,又无同事间的协助,工作独立性相对加强;加之夜间病情变化快、急症多、病情变化不易被发现等特点,这就加大了护理难度和护理工作量。而护士经常轮夜班,精力和体力消耗都很大,得不到充分睡眠及休息,夜间护理观察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的。
对夜班护士的要求:鉴于上述特点,就要求护士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责任心,过硬的本领,良好的业务素质,严格的交接班制度,广泛的医学知识,训练有素的观察能力及充沛的体力和连续工作、顽强作战的精神和毅力。
夜间护理观察的内容极其特殊规律
对生命体征的观察及其规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统称生命体征,是机体内在活力的一种反映,也是衡量机体状况的有效指标。当肌体患病时,生命体征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所以,护士必须及时准确观察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变化,为挽救病人争取时间。夜间生命体征的观察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夜间人们都处于睡眠状态,不论健康人还是病人,大脑皮层、中枢神经都处于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不易发现某些病情变化。而睡眠有时也掩盖一些病情变化,如意识朦胧、昏迷、甚至脑疝都容易和睡眠相混淆。如不按时观察生命体征,只观察表面现象往往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准确、按时观察生命体征,才能为医生提供充分的临床依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我科一位护士,凌晨2点给一位高颅压的病人测生命体征,当时病人很清醒,能与她简单对话,无任何不适,但测量结果是血压75/50mmHg,比2小时前的血压低了很多(2小时前为120/80 mmHg),脉搏62次/分,呼吸16次/分,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这个护士立刻意识到病人有形成脑疝的可能。她立刻通知了医生,并做好一切抢救准备。当医生赶到时,病人出现了意识丧失,一侧瞳孔放大,血压为50/0 mmHg,此时护士已经给病人吸上了氧气,并为病人静脉加压输入了20%的甘露醇。经过抢救,病人转危为安。
重点定向定时观察的必要性:夜间护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夜间护理观察需要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先做急需的事情。观察病情还需有重点,选择好重点观察对象,更细致、认真地观察。如全科有40例左右病人,对于轻症患者,2~3小时巡视1次即可,而对于病危、病重患者需严密观察,定时、定向观察。例如,一位夜班护士,接班时认真察看了一遍病人,未发现什么特殊变化。一位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也很平稳。过了一会儿,她仍不放心,正好测量生命体征的时间到了,她来到病人床旁,这次她发现,病人面色有些苍白,呼吸浅快,触摸四肢末梢有些发凉,且甲床青紫,测血压为70/0mmHg,脉搏微弱,是否是临终前的征兆?她马上叫来医生一起进行了抢救,虽然抢救失败,但家属对她的工作作风、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负责的态度表示满意。同时也说明了夜间重点定向定时观察的必要性。
夜间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是夜间观察的一项主要内容。观察药物疗效及毒性反应是协助医生决定停药或继续用药的主要参考。某些病人病情重,需长时间用药维持,抑制病情进展,控制症状,往往夜间也需用药。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加强观察,注意其变化,尤其对于一些易过敏的药物更应密切观察,防止发生意外。另外,对一些药物疗效观察也非常必要。例如,医生给一位病人用了某种安眠药物,病人服用后是否见效,是否达到催眠目的,是否影响第二天起床及精神状态,都需要我们去观察、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配合医生制定医疗计划,合理用药。
夜间一般观察及心理观察的规律性:一般观察内容很多,但夜间重点观察的有意识状态、表情和面容、姿势和、皮肤黏膜、分泌物及排泄物和睡眠状况。通过观察上述这些内容,可以反映出患者病情的不同进展,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做好抢救准备,为临床诊断提供线索。一般观察也是夜间观察不可忽视的主要内容。随着护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认识到护士不仅要照顾好患者躯体上的疾病,而且也要对心理进行整体治疗。护理心理观察就是要从过去单纯的病情观察发展到对病人全面、整体的心理观察,通过心理观察发现心理问题,从而使医护人员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改善患者情绪和心理状态,使病人配合治疗,加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夜班心理观察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一些问题在萌芽状态就可以得到解决,避免发生意外,也为第2天的护理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 腹部闭合性损伤 观察 护理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7~2009年共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77例,男70例,女5例;年龄6~73岁;脾破裂34例,肝破裂6例,肝挫伤2例,肾挫伤15例,肾破裂2例,腹膜后血肿1例,小肠穿孔15例,小肠横断1例,肠系膜裂伤1例。手术治疗59例,本组经抢救死亡1例,其余痊愈出院。有下列情况之一应考虑有腹内脏器损伤[1]:①早期出现休克;②持续性腹痛并有加重趋势;③有固定的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④呕血、便血或尿血;⑤腹部有移动性浊音。
护 理
急救护理:①护理措施:使用18号静脉留置针迅速建立2条有效静脉通道快速输液、输血。取仰卧中凹位,经鼻道管给氧,氧流量6L/分,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呼吸困难者,应协助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尽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行心电监护。②术前准备:大部分患者需进行早期手术治疗,在密切观察和积极抢救的同时,做好术前准备,包括备皮、导尿、胃肠减压。
病情观察:①严密观察全身情况:每隔15~30分钟测量生命体征1次,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皮肤色泽、末梢循环、体温、尿量,做好记录。若出现面色苍白、口唇发绀、表情淡漠、烦躁不安、脉细弱、血压下降提示休克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手术准备。本组病例合并休克43例,经仔细观察、及时处理、精心护理,仅1例抢救无效死亡。②密切观察腹部情况,有下列情形之一时立即通知医生决定手术治疗: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腹穿或灌洗阳性;腹腔有游离气体;胃肠道出血;持续性低血压难以用腹部以外的情况解释的。③禁食、禁饮:因腹部损伤患者可能有胃肠穿孔或肠麻痹,诊断未明确前应绝对禁食、禁水、禁灌肠,以防肠内容物漏出增加并加重腹痛和病情[2]。④:绝对卧床休息,禁止随意搬动伤员,以免加重腹痛;协助采取舒适的,如腹部剧痛、面色苍白、恶心呕出冷汗,应让其平卧屈膝,以使腹部肌肉松弛,减轻疼痛。⑤处理:明确诊断后的处理主要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本组病例手术治疗59例,无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非手术治疗18例,其护理观察措施:禁食、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绝对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复查X线、B超CT检查,了解治疗效果。17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
术后护理:术后平卧6小时后生命体征平稳,麻醉过后取半卧位。尽量让腹腔残留液体流入盆腔,预防膈下血肿及膈下气肿的形成,尽早鼓励病人下床活动,有利于恢复胃肠功能。观察生命体征及饮食护理。
心理护理:严重的腹部闭合性损伤,多个重要脏器损伤,患者病情凶猛,往往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患者及家属惊恐万分,不知所措。根据其心理特征,我们接诊时,要主动快速安排就诊和治疗,本组病例均安置在抢救室,形成医护人员围着病人转的局面,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帮助解决就医中的问题,向他们详细讲解有关病情和医学知识,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结 果
经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护理,76例治愈出院,1例因肝、脾破裂,伤势严重死亡,其他无并发症。
讨 论
经上述分析,腹部闭合性损伤病情变化快,有些症状隐匿、体征较轻,不能及时诊断。如在治疗过程中不能细致观察、及时明确诊断,将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全面细致地观察病情动态变化,能尽早发现内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为采取有效治疗护理措施提供合理依据。及时抢救和精心护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恢复。
参考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07年4月至2011年11月间收治的64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型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数据。结果 观察组32例患者中,显效17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护理有效率为906%,对照组32例患者中,显效12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治疗有效率为75%。结论 临床上采用舒适型护理方法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进行护理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脑梗死;舒适型护理
糖尿病主要是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各种致病因子对机体产生作用,从而致使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并由此而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危重的疾病,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而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对于患者的危害更大,导致患者的死亡率不断上升[1]。对此,临床医生要及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并给予其有效护理,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实现对患者病情的良好控制。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对其采用舒适型护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7年4月至2011年11月间收治的64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其中,男33例,年龄56~79岁,平均年龄为658岁,女31例,年龄59~80岁,平均年龄为671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需要进行有效护理。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型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数据。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型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进行对症护理,以缓解患者的病情。观察组患者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生命体征监护 出现此种疾病的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导致其生命体征不稳定,对此,医护人员要首先给予患者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护,对于患者的血糖、血压、意识状态等指标进行监控,对于波动剧烈的患者,要及时给予其对症处理,以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
122 局部皮肤护理 在对患者实行治疗的过程中,会导致患者的局部皮肤出现输注切口,这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感染,从而对其治疗产生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皮肤输注口进行有效护理,采用无菌操作,以有效预防感染,从而保证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2]。
123 偏瘫护理 糖尿病伴有脑梗死疾病的患者会出现偏瘫症状,从而导致患者的正常活动受到限制,对此,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加强按摩,以刺激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以增加皮肤营养,逐步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促进患者的正常活动。
13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生命体征稳定。好转: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生命体征稳定。无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无消失,病情加重[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P
2 结果
通过护理,所有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改善,观察组32例患者中,显效17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护理有效率为906%,对照组32例患者中,显效12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治疗有效率为75%。
3 讨论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危重的一种疾病,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而且死亡率较高,严重制约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此种疾病,应当给予患者有效护理,以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实现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型护理的效果较为显著,此种护理方法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尽量满足患者的各种治疗要求,以缓解患者的痛苦,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帮助较大,同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从而实现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照组则难以达到此种治疗效果。因此,舒适型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蔡红卫,陈兵,邹英,等216例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护理体会 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51(0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