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和经济学范文

金融和经济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和经济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金融和经济学

篇1

关键词:财务管理;金融学;经济学;融合教学

高等教育中,财经类专业囊括的范围较广,常见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经济与管理类。这些专业之间都有宏观、微观、市场、政策、核算的联系,这一系列的因素构成了整个的财政经济体系。因此,选择财经界的任何一个专业,其他一系列的财经知识也都是有必要涉足的。

一、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缺乏金融、经济知识的原因

基于知识的全面性和财经知识的贯通性,本文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对高等教育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进而研究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金融学、经济学融合教学的必要性。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

当前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以培养职业型人才为首要目标,对学生多学科涉猎、全面发展的认识不够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学习到的多是会计类知识,因为会计专业将来就业机会多,可操作性、实用性较强,契合应用型高校的教育目标。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深受就业市场和学校教学理念的影响,对会计知识关注度较高,对财务管理专业课不甚重视。

(二)学科划分过细

过度细分的学科,相互之间的纽带被强行割裂,知识体系不完整、不衔接。事实上,这些专业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利用手中的闲置资金进行投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财务管理行为,在选择投资项目之前,了解国家的政策是十分必要的,需要财政学的相关知识;但了解国家的政策还远远不够,整个经济环境的概况要熟悉,经济学会来解释市场规律;至于选择什么样的产品或者项目来进行投资,金融学在金融创新产品方面派上了用场;会计核算负责记录和监督经济行为,进而指导其后的经济决策。由此可见,一项理财投资想要做好,需要几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三)学生对金融学、经济学兴趣不高

本人入职高校不久,身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了解到本专业的学生只对会计相关的知识感兴趣,财经新闻从来不看,原因是看不懂、没意思。经济常识、金融理论都知之甚少,更别说将其理论用于实践和理财规划了。这种现象并不是由于学院没有为财务管理或会计类学生开设经济和金融相关的课程,而是因为学生甚至老师都觉得这些课程是外专业的,没多少作用。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学生们只钻研本专业的几门核心课程,考研、考证热度不减,其他的知识懒得学习甚至懒得了解。但是,我们要培养财会专业学生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记录和核算,要将眼光放长远、视野开阔,从整个经济形势着手,旨在核算准确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创造价值的决策能力。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会计以外的其他财经专业课,尤其是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个学科既是基础也是热门。

二、金融学和经济学的概念及关联

金融学是在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可以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而金融学便是经济学的货币表现形式,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部分,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和货币流通不可分割,把信用和货币流通紧密联系在一起,金融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它们本身的运动规律和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范畴的相互制约关系。最近几十年,金融学发展迅速,无论是在理论领域还是实践领域,金融市场生机勃勃,不断创新,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各大高校也都越来越重视金融学学科的建设。主要开设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世界经济概论、金融工程学、国际保险、信托与租赁、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统计分析、国际结算、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金融学专业的课程里,有一半属于经济学的内容。

三、将金融学和经济学知识融合注入财务管理专业教学

从对金融学和经济学的介绍可以看出,要想在金融学界和经济学界有所专长,精通上述主要课程是首要之举。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本身对经济和金融的敏感度偏差一些,基础不牢,在继续学习中难免会吃力,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财务管理专业非经济、非金融科班出身,学生们并不需要太过专业的金融经济知识,只是为了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核算、决策工作提供帮助。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应选择从兴趣培养入手,慢慢带入,多加实践,寓教于乐。

(一)培养兴趣

笔者平时浏览微信平台发现了一个财经新闻的公众号,这个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很有意思,是通过画图、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财经事件,十分生动形象。课堂上跟学生说起本专业的学生要培养经济和金融的敏感性,顺便把这个公众号推荐给学生们。一段时间以后,有学生反映非常喜欢该公众号,从最开始的新鲜好奇,到现在每天都会特意翻看当天的财经信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途径把财经信息介绍给他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金融学与经济学理论融合教学

从教学顺序上来说,金融学是在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史和重要理论,是继续学习金融学之前要夯实的基础。从教学效果上来说,在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发动学生们亲自去查找相关金融学和经济学案例,结合理论基础,小组分析讨论,再进行汇报总结。

(三)多增加实习实践环节

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网络,校企合作项目多推荐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不只是会计职位的工作,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也可以推荐学生加入,一方面,消除他们对金融行业的不了解;另一方面,对所学的金融学和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融合。对各类相似或迥异的知识进行巩固,莫过于将之结合实务加以运用,能够显著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和阐释,我们可以看出,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强金融、经济知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从兴趣出发,夯实理论基础,多加实践,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吴英杰.后危机时代的高校金融教学该给:理论发展与实践模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4).

篇2

一是美国主导的世界金融制度出了问题。1944年7月,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后来人们习惯称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布雷顿货币体系。布雷顿货币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从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美元过剩”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宣布,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自由浮动,标志着布雷顿货币体系崩溃。之后,美元与黄金挂钩不再受约束。美国可随意印美元,剥夺世界经济成果;世界各国也在研究如何给美元套上“缰绳”,并要求建立新的世界金融秩序。这是导致本次危机的制度性原因。

二是美国的消费增长模式出了问题。美国推行的是“高消费、低储蓄、多借贷”的消费增长模式。为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出台金融政策鼓励穷人买房,可以不交首付。他们预测房价10年内涨一倍,假定一所100万美元的房子10年后就是200万美元,每年有10万美元的溢价。这10万美元5万归银行还帐,5万归买房的穷人消费。现在是房价没有上涨反而下跌为负资产,穷人还不上贷款,银行亏损,房地产商倒闭,资金链断裂。据权威人士估计,次贷所形成的亏损有2万亿美元,占美国gdp14万亿美元的1/7。目前美国70%的经济靠个人消费,每户5张以上信用卡,信用卡债务累计近1万亿美元,汽车和其他消费信贷1万5千亿美元,私人性质抵押贷款10万亿美元。整个美国的债务是多少,很难算清楚。正是这种“高消费、低储蓄、多借贷”的消费增长模式促成了当今的金融危机。

三是美国金融监管出了问题。虚拟经济是美国发展的一大特点,即通过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自上世纪美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来,美国大量的实体制造业被转移到了拉美和东南亚,而美国本土成了贸易、金融等服务业中心,随后美国政府废除了金融管制法,取而代之的是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结束了美国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开辟了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虚拟资本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开始不断泛滥。金融衍生品的过度使用,使人们投机心态加重,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被忽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其实已经告诫我们,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最终形成泡沫经济。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美元作为世界主导货币,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一直处于霸权地位,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加入wto之后,我国的经济也越来越全球化,美国金融危机也将不可避免地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是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上升。此次浩劫我国也难幸免。在危机不断扩散的过程中,美国不断采取降息、注资、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防止经济衰退,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剧了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再加上中、美利率倒挂,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更是无法阻挡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步伐,使我国再次成为国际资本保值增值的避风港,也使我国的美元资产投资暴露于风险之中。我国的1.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中,目前大约有1万亿美元左右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其中,我国持有“两房”相关债券3000-4000亿美元,占官方外汇储备近20%;我国商业银行持有“两房”相关债券253亿美元;我国商业银行持有破产的雷曼兄弟公司相关债券约6.7亿美元;中国投资公司持有美国投行摩根斯坦利9.9%的股份;雷曼对花旗集团香港子公司欠款额约为2.75亿美元;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也曾主导给雷曼贷款5000万美元。若美元贬值、资产抵押品缩水,我国将替美国承担风险。

二是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在国内楼市低迷的情况下,近来美国投行抛售在华物业。如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出售在上海的部分住宅项目,除大摩之外,花旗也酝酿将一处上海住宅物业出手。这都是基于美国的金融体系出现问题才产生的连锁反应。现在,我国经济虽然没有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但也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所以美国投行抛售在华项目可能会加快中国房地产下滑。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的影响,还表现在打击购房者的信心。尽管各省市纷纷出台房地产救市政策措施,但市场观望气氛浓郁。金融危机也使房地产融资更加困难。银行给房地产公司的贷款在下降,已经上市的房地产公司通过债权和股权进行融资的路基本已经被堵死,未上市的房地产公司想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融资也基本行不通,从整体上看房地产业陷入了困境。

三是对进出口的影响。我国进出口总值超过gdp的60%,在美国国民借钱消费模式终结的情况下,“中国制造”随之受到影响。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非常重要,2007年经济的增长,有2.5个百分点是进出口拉动的,而2008年出口明显萎缩,1-9月份出口平均下滑4.8%。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我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由于近期美元逐渐反转走强,原油、铁矿石等商品的价格显现下降趋势,这对需要大量资源性产品的我国来说本属利好消息,然而美国金融市场反复动荡严重影响到美元汇率的走势和持有者的信心,短期内弱势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场所认可。如此一来,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将被再度推高,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将大为增加。

四是对经济增速的影响。目前经济增长势头明显回落。我国未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尤其是工业增速明显下滑。2008年1-9月我国gdp的增长率是9.9%,但9月份gdp的实际增长为9%,10月份的gdp增长率有可能低于9%,表明我国经济上半年增长较快,下半年增速有所下滑。就我国近几年经济增长而言,gdp增长率2003年为10.0%,2004年为10.1%,2005年为10.4%,2006年为11.1%,2007年为11.9%,而2008年1-9月为9.9%,并且下半年存在下滑趋势。2008年全年gdp增长将低于10%,相对近年来的强劲增长态势而言,近期经济增速下滑值得我们关注。

三、美国金融危机为我国留下的教训

这场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动荡尚未达到尽头,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未来不确定因素还将继续增多。所幸的是,由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步伐较为谨慎,因此较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些成因却为我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一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及其可能的扩散效应。美国发生的全方位甚至有可能终结现有金融体系的危机,诱因首先是房地产价格的泡沫。我们应看到,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与金融的最大风险。在我国,房地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4,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银行总贷款的1/3。房地产价格很可能出现全面性下跌,与股票市场相比,房价下降所带来的后果要严重得多。因此,稳定房地产市场应该成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

二要摆正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金融衍生品是把双刃剑,其创新本来可以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效率,但当风险足够大时,分散风险的链条也可能变成传递风险的渠道,美国的次贷风暴即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次贷危机也可以说是市场失灵的表现,美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着监管缺失或监管漏洞难辞其咎。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引以为戒,对相似情形应有预警能力。当前我国正在鼓励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美国的教训警示我们,在提倡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相应监管,适度进行金融衍生产品开发,控制风险规模。

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经济学;资源配置

一、引言

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打造互联网金融领域“一站式投融资服务平台”的构想,为提升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文章首先概述了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随后在介绍了集中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提升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

1.覆盖范围广

互联网的应用优势之一在于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实现了多种数据信息和金融资源的交流、共享。客户能够随时随地的在互联网上查找自己所需要的金融资源,并且根据金融市场信息的变化,及时做出决策。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仍然面向小微企业,随着互联网金融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还能够实现区域内市场要素和各类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为加快地区间实体经济的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2.业务办理效率高

传统的金融业务办理主要由人工来完成,客户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排队等候,业务办理效率较低。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许多简单性的工作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极大的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为客户带来了更加完善的服务体验。以阿里巴巴小微贷款为例,客户只需要登录贷款申请界面,后台就会自动调用数据库内的客户信息,并进行风险预测和资信调查。当系统检测到客户信息符合贷款要求时,就会自动完成贷款。整个流程只需要几秒钟,真正实现了互联网金融业务办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3.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管理和服务模式,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应的监管机制和行业规定还有待进一步的健全,行业自身也面临较多的法律风险和商业风险。其中較为突出的有两类:第一类是信用风险,目前互联网金融尚未纳入到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加上互联网金融本身的违约追究困难,也容易诱发互联网金融诈骗。第二类是网络风险,互联网作为完全开放的环境,自身的安全性问题一直得不到彻底的解决,一旦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客户的信息安全、资金安全都会受到威胁。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

1.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是在银行监管下保障交易双方利益的独立机构,是买卖双方在交易中的资金“中间平台”。第三方支付以其简化的交易操作流程、较低的商家和银行之间资金使用成本和交易记录详尽易查被用户所青睐。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近几年发展迅猛,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极大的改变了大众的消费支付习惯。另一方面,作为第三方支付的纽带-银行,也表现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越来越多的依赖,接下来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之间的联系将愈加紧密。

2.众筹

众筹是目前互联网金融一种较为普遍的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大众筹资,借助于网络预购等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众筹主要是利用了互联网快速进行信息传播的特性,将个人的项目在网络上进行展示,并且借助于互联网推广等手段,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的获取网友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达到获取资金援助的效果。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众筹平台也逐渐增多。

3.P2P网贷

贷款人将资金放置于第三方的互联网平台上,然后借助于该平台的影响力吸引一定数量的借贷人。互联网平台根据实现确定的出借标准,对借贷人的资信、身份等信息进行确认,从而挑选出符合要求的借贷人。目前来看,P2P网贷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线上模式,即所有的借贷款活动均在互联网平台上完成,主要的认证方式以视频认证、上传身份认证等;另一种是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模式,借贷人在线上提交申请后,由就近的商负责一对一调查借贷人的相关信息。

四、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分析

1.互联网金融主营业务竞争力

互联网金融主营业务有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网贷、大数据金融、金融理财产品,这五大业务的分值都在6分以上,体现了这五大业务对比传统金融业务有突出的竞争优势。第三方支付最初定位是电子商务的辅助工具,但由于它的资金沉淀功能和资金流数据分析存储功能,使其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业务,第三方支付依托的互联网技术将金融服务下沉到零散的小额账户内,延伸至低净值客户中,在提高自身盈利的同时推动我国普惠金融的进程。从2011年央行首批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到2015年3月已有270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被获准进入金融支付领域,2014年互联网支付用户规模达4.5亿人,2015年双11当天支付宝系统支付峰值达到每秒钟8.59万笔,这是全球首个应用在金融业务的分布式关系数据库OceanBase的显著效果,支付宝也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网络购物、网商支付领域开展金融业务活动的成功代表。

2.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力

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壮大,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展开激烈竞争,虽然互联网金融为中国数以亿计的长尾客户人群和小微企业打破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金融困境;随时随地便捷、跨地域、低转账成本的支付方式也惠及了6万多网民,但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要想在传统金融主导的市场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制定高标准的发展战略和建立明晰的产权结构,引进和培养高端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走在战略技术创新的最前端,实时洞察分析竞争者的行为动态防范于未然。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的四个二级指标看分值都在6分以上,这表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是明确的、企业产权结构是科学合理的、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是理性的、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其竞争力还是远远不够的。

五、经济学角度提升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1.资源配置上谋求创新

智能匹配借贷双方需求。在以往的金融模式下,由于借贷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因此需要借助于专门的中介公司来完成。同时,由于借贷人的信息审核、审批等工作全部由人工来完成,因此办理效率较慢,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可以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实现信息的自动搜索,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客户在办理贷款手续时,只需要在线填写一份表格,就能够在短短几秒内得到答复,省去了排队等候的时间。

2.交易方式的变革

交易成本是影响到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与传统的金融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由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桎梏,因此极大的降低了交易成本。在交易方式上,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现金交易也正逐渐被电子支付所代替。接下来进一步完善交易和支付流程,建立严格的风险管控制度,提升普通大众的安全感和信任度是提升互联网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3.产品形式更加多元化

互联网行业的长尾理论是指互联网利用其平台将无数的闲散资金通过互联网平台汇集起来,进行理财投资。这有点类似于传统基金行业将众多细小资金归集起来进行集中投资,其不同之处在于平台不一样。互联网金融应充分利用其巨大的潜在客户资源、开发多元化的产品满足普通大众的不同需求,不断创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才是开拓互联网金融增量市场的主导力量。另外由于互联网平台没有地域限制,加上操作方便、成本较低,使得“碎片化理财”成为可能。因此,只有利用自身优势,不断创新、产品多元化发展才是提升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4.加强大数据管理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大数据据时代真正到来。现在人人都在网上购物、冲浪、网络贷款、小额理财,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数据可以通过沉淀用户的数据库,从而加强对用户投资理财的风险评估;很多中小企业贷款也是通过对数据模型的研究,从而确定合适的金融创新产品。通过加强对大数据的管理,使得信息透明化、对称化,对产生的大数据进行整合利用,让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毫无疑问,大数据管理将加速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磊.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客户服务模式的借鉴意义--基于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6(1):36-40.

[2]姜震,郭健新.搭建多元化互联网金融平台提升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J].吉林农业,2017(1):105-105.

篇4

文书的作者戴维•欧瑞尔系应用数学家出身,从毕达哥拉斯的数学谈起,结合新发展出来的数学领域、系统工程、牛顿力学、统计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背景,对主流经济学及其政策应用进行了驳斥。在他看来,经济学只是对人类行为的数学表述,但这门学科确立的假设前提非常不切合实际,因此,与其说经济学是科学,不如说是一门观念学。

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独立的市场主体,经济则是理性自私的人为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而采取相互独立的行动的最终结果。这种假设实际上取于物理学,假设人无限接近甚至等于牛顿学说中的原子,不存在过大的个体差异、选择差异。在2007-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此种观念与假设曾长期驱动美国及世界其他主要金融市场去监管化的政策方向,从根本上忽略了节点风险,更无法预防整体风险。

经济学的又一个重大假设是,经济本质上是稳定的,价格只是发生微小且随机的变化,所以波动很快就会被市场力量这只“看不见的手”平息下来。戴维•欧瑞尔认为,这种假设与金融史相悖,他一一分析并驳斥了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利昂•瓦尔拉斯和维弗雷多、帕累托三人奠定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论证:杰文斯只接受和分析事实上不存在的理想化市场,其中,每个个体决策的基础是“对自己的要求或私利的单方面关注”,“交换的意图众所周知”,而且市场参与者之间存在着“完全自由的竞争”;价格机制跟钟摆运动一样,将最终停止在理想的供求平衡状态。

瓦尔拉斯直接将数学原理用于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家熊彼特高度赞赏瓦尔拉斯的贡献),他的学生帕累托则在老师学说基础上拓宽了其数学基础。戴维•欧瑞尔指出,此三人将稳定性的概念从物理学和工程学范畴引入到经济学,但没有且无法证明他们列出的方程组具有稳定解,他们可用的数学工具仅仅适用于研究静态系统或只适用于周期性波动的系统。

主流经济学及由其指导的金融理论一贯认为,经济中的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建立风险模型来管理。如前述,投资者是理性的、独立的,市场是稳定的、价格变动是随机的等观念前提存在诸多缺陷,但风险管理理论及实践恰恰就建立在这些存在极大缺陷的观念前提基础之上。这方面最典型、最具有讽刺意味的例子就是1998年倒闭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该公司是由多名诺奖经济学家组建管理,利用有效市场理论发放高杠杆效应的债务,主要出售对极端小概率事件的保险。同样,2008年初,美国贝尔斯登公司还在报告说其业务风险系数得到稳定控制,随后不久就全面崩盘。书中引用了对冲基金经理大卫的一番话称,金融风险定量管理带给使用者一种“错误的安全感……就好比一只好用但出事故时却坏掉的气囊”,低估风险发生概率、错估风险规律使得风险行为增多,从而提高了经济运行不稳定的程度。

篇5

关键词:经济学;实验室;金融与贸易;

一、金融与贸易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加入WTO,我国加速了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要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其关键是人才流的建设。正因如此,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规划中,将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作为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的努力目标。在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机制的前提下,优化教学内容结构以及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课堂教学方式以及装备精良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这不仅是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基本保证,而且对培养高素质、实用型高级商务人才也非常必要。

建设金融与贸易实验室该项目以经济类课程的基本培养要求为依据,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具有现代经济与贸易理念,能运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的高级商务人才。金融与贸易实验室不仅可提高开设的单项实验数、接纳更多的学生容量,而且使得先进的教学思想及多媒体技术引入经济与管理类基础实验教学成为可能。所以无论是从教学的受益面来看,还是从培养的目标来看,本实验室的建设都是必要的。

二、金融与贸易实验室建设的必备条件

1.必须具有一定的实验教学基础

我院自1995年开设经济类课程模拟教学,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学院近年来改变了过去偏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加大了对经济类基础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投入,且于1998年建立了商务模拟实验室,又于2002年建立了金融证券模拟实验室,在实验课程的建设和实验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了系列的探索,也形成了较完整的设想和计划。

2.实验场地要有保障

目前我院金融与贸易实验室有两个实验机房,实验面积为236平方米,随着我院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将有更多的实验场地投入使用。

3.实验人员结构必须合理

实验室必须有一支业务素质高、热心教学、有强烈责任感的师资队伍和实验技术队伍。目前我院有副教授、博士和具有丰富实验教学经验的多位青年教师直接参加了各门实验课的实验建设和教学,开展了积极的教学改革。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7人,助教1人,兼职人员2人,能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4.组织上要有保证

事实上金融与贸易实验室的总投资并不多,但受益面非常广,建成后可以使绝大部分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应用实践能力训练,拉近学校教学与社会实际的距离,为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事实上一般院校都具备开办金融与贸易实验室的基础和必要的条件,主要在于各个院校重不重视,愿不愿意做的问题。

三、金融与贸易实验室建设内容

1.金融与贸易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

结合目前的现实情况,金融与贸易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实验教学不应附属于理论教学,应作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和途径;同时改造实验内容并研发相应的实验软件。

金融与贸易实验教学通过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手段的开放,教学结构的开放,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时空概念,拓宽各学科教学的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造就高素质的世纪人才。

2.金融与贸易实验室建设思路

为适应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要求,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学水平,金融与贸易实验室至少应保证做到人手一机,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上机的需求,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经济问题和动手的能力。同时为使教学过程更为直观,教学形式更加互动,增加投影仪等相关设备进行教学,也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

另外,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院发展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中心建设方案,满足教学需要。坚持投入与质量、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和实验项目建设责任人制度。

3.金融与贸易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金融与贸易实验室一般应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由学院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系部负责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及实验过程的管理。实验设备实行由院资产设备管理处管理,实验教学内容则由院教务处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实验中心由各专职实验员进行具体的管理与运行。本实验室除对经济学相关专业开放外,还应该对全院学生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开放。

4.金融与贸易实验室的建设内容

目前我院金融与贸易实验室由三大部分构成——经济学类实验、国际贸易模拟实验、货币银行学模拟实验。从目前看我们认为现有的这三大块实验,普遍存在操作方式较陈旧、内容有待完善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目前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只占开出实验项目总数的40%左右。因此需要对原有实验项目进行整合、扩充,重新归类,力争使其在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指标上达到总数的70%以上,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商务人才的需要。

金融与贸易实验室是面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模拟,实验室建设应严格按“国家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建设标准”进行,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在现阶段我们认为可主要从事下列实验项目:

西方经济学实验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提高全院学生熟练运用经济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计量经济学检验类实验

通过线性回归模型等模型下的统计、计量经济检验,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计量经济方法验证经济中的简单经济问题。

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

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结合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等多门相关课程的知识体系,模拟仿真一个进出口贸易的实务流程,并进而熟练地掌握各种单据的缮制,并逐步提高交易磋商的能力。

期货贸易模拟实验

结合具体案例,模拟期货交易所的运作模式,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熟悉期货交易流程,并能进行简单的期货交易决策。

电子商务模拟实验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增强学生对电子商务的感性认识,并要求学生能进行简单的网上交易。

国际结算模拟实验

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在熟练进行单据制作的前提下,能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最优结算方式,并能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单据审核服务。(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经贸学院国际贸易系)

参考文献

篇6

Abstract:The expansion of the Universities and the whole world financial crisis make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entering the employment of a new embarrassing situ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schools and students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poor competitiveness, and put forward the coping strategies.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竞争力 问题 对策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Problem;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31-02

金融危机使当代的大学生都感到不知所措,就业的种种不如意,让大学里的老师不得不思考在教育育人方面和专业设置方面是不是存在问题?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不得不回望四年大学生活:所学知识是不是太少?选择专业是不是太盲目?有没有为就业做过充分准备?其实就业压力的阵阵寒意从2002年就开始了,只不过前些年没那么突出,而今明两年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前景更加不如意而已。可知从十年前开始高校扩招,几乎每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都是“严峻的”。但这一次的情况是全新的。高校的持续扩招加上目前金融危机的洗礼,2009年全国高校将近600万的毕业生,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就业大军就高达1000万人。这对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是首次的、真实的并且是立刻的挑战,摆在他们面前的将不是重复十年前的老问题,而是一个全新的就业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从学校和大学生们自身来分析和应对这个问题。

一.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原因分析

1.高校教育体制和制度不健全

1.1高校教育模式和学生引导、管理方面欠佳

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在许多方面有点背道而驰, 很多高校未能面向市场办学,其专业设置既没有符合社会的需求,也未能根据本校特点,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有的甚至严重偏离社会要求。有的高校师资力量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理论和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有的高校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有的高校没能够整合优势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很多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建立完好的、科学的正确引导学生成功成才的体系。种种这些成为了影响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1.2高校就业指导不健全

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有的高校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职业指导的老师,一般都是由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和辅导员来指导,而这些老师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原来简单的和政策性、观念性的就业指导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的局限性、不规范性和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不完善、专业人员的缺乏、就业渠道的不通畅,这些使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难堪的境地。

2.大学生自我放纵和不思进取

目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但绝大部分大学生在观念上还停留在以往计划经济和精英时代,还沉迷于天之骄子的时代。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欠佳

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大学四年,基本上是在打游戏,上网吧,谈恋爱中度过的。四年大学生活,没有学到真本领,自身综合素质欠佳,社会适应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交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普遍缺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当前大学生群体处于待业状态的多数就是这一类型的大学生。

2.2大学生未能正确对待就业

其一、当代的大学生,无论其生源来自农村还是城市,都陷入眼高手低的怪圈。就业的时候对工作要求甚高,不仅要求工作环境好,待遇高,而且还要工作轻松,社会地位高,这样由于定位不准,期望值偏高使得他们在形势严峻、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职场处处碰壁。其二、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评价,同时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又没有一个准确的求职标准,在求职过程中盲目从众,从而由于求职择业的盲目性使他们的就业成功率大为降低。其三,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不健康的心理,有的攀比心理较强,总是要求自己找的工作比别人好,有的自信心缺乏,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激烈的竞争,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着择业的成功。而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然而这些对很多高校毕业生来说是严重缺乏的。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的应对策略

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难的现状,学校和学生自身必须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多管齐下,提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措施。

1. 高校应利用优势资源促进学生成功、成才

1.1改革教育体制

在学校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利用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努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同时不断增强学科专业实力。(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改变教育理念,高校应积极面对市场的挑战,认真分析就业市场的特点和规律,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方向符合社会的需要,同时应有大胆创新意识,例如本科生也可以尝试导师制培养模式,导师可以带相应的本科生进入自己的研究领域,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逐渐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术能力,同时提高专业技能。

1.2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应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制度,配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师,进行就业指导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正确对待择业、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和合理的择业目标,提高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学校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让专业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介绍本专业的社会需求、专业特长和技能特点,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本专业有更加完整的认识,同时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在平常向着社会需求而努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竞争力。

1.3积极提高提供条件培养学生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采取举行关于模拟招聘会等这样的活动,模拟现实招聘情景,邀请学校附近的企业参加,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让更多的同学提前了解、熟悉职场需求,进而在平常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达到社会要求,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强和企业的联系,这包含举办有针对性的讲座,邀请企业家和知名企业高管到校内演讲,交流经验,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企业运作和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让企业有机会认识学生。在课程的规划和设计上,应该要更有弹性。大学教育应该要的是通才而不是专才,所以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大学应该培养的是“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学什么具体内容,因为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很多在踏出校门几年后会过时。因此学校应该设计更多辅修、双学位和选修课程,鼓励跨学院和跨学科的学习,培养更多元的学习兴趣。

2. 大学生应加强自我塑造提高综合素质,正确对待就业

对大学生来说读大学无非有三个目的:学习足够的专业知识、积累足够的人脉资源、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我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塑造自己从而应对当今就业压力。

2.1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在整个大学期间,我们应该按高要求有针对性、分阶段地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多地应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在学好专业知识之余应该加强对非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1)准确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2)完善的社会交际能力,学生步入社会后应该要能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3)杰出的组织管理能力,要求大学生必须能从全局的角度加以协调处理好工作中涉及的日常事务,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4)正确的决断能力,良好的决断能力可以实现对目标的最佳选择及核心地位的确立;(5)沉着冷静的解决问题能力,包括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及策划能力;(6)适度的自控能力,遇到不顺利的事要能压下心头的怒气,冷静处理;(7)新意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立足于现实的必备素质。

2.2正确对待就业

大学生应该正确地认识就业问题,改变择业观念,我们应该要完成一个从“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到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的转变,抛开自以为是的光环,抛开幼想,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这样一个现实。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摆正自己的心态,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迎合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参考文献:

[1]李莉.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04,02:83-85

[2]邓希泉,安国启.试析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成原因[J].高等教育,2003,(4):95

[3]楼锡锦,周树红,吴立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49-50

篇7

【关键词】 就业市场能力

择业焦虑症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补偿机制

据统计,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11万人,还有一百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今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

中国社会调查所最新在北京、上海、深圳、石家庄、郑州、成都、沈阳、武汉、厦门、哈尔滨、西安等地抽取一千位应届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样本显示,最理想职业中,二成八的大学生选择国家机关,之后是国有企业、科研单位、学校这此较稳定的企事业单位;选择民营私企、自主创业的学生最少。约七成一受访者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不好找工作,有五成六的受访者表示非常焦虑。主要反映在专业所学与实际所用之间,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另外是对职场人际关系的害怕等。

1.就业结构中不合理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成因分析。

1.1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带动了对知识素质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并极大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但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1.2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并且由于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在地理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与中部、东部及沿海地区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人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人才的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反,部分大城市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并且有的还占据着经济中心的重要位置,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但是一些地方性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人才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结果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或者“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1.3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缺乏适应职场变化能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基于节约人力成本的原因,他们更需要能一上岗就可以直接创造财富的员工,而不是无法胜任却要求颇多的学生,因此目前需求更多的是复合型人才。

可是从学校走出的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本。长期以来,在我国部分大学在整个四年的教育过程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因此,在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中,可以分析出当代大学生在初入职场选择时缺乏以下几种能力:(1) 从客观角度出发思考问题;(2) 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无法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4)意识不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2.在金融危机下所产生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部分大学生择业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2.1 焦虑、急躁心理。毕业前夕,多数毕业生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焦虑的情绪。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担心能否如愿以偿,还有的害怕就业无门,有的甚至患了“择业焦虑症”。择业时焦虑心理的特殊表现就是急躁。毕业生在就业中产生的急躁情绪,主要表现在就业单位没有最终落实以前,不是恨时间过得太慢,就是怨用人单位迟迟不给回音,他们希望在供需见面会上当场就能决定下来,希望不费周折就能如愿以偿。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时,在对用人单位信息掌握较少或不完全了解时就匆匆签约,签约以后又往往反悔;而未能如愿签约时,事后又每每后悔莫及。尤其是那些在毕业离校前尚未落实单位的就更为急躁和恐慌,他们没有目标地四处出击,东奔西跑,病急乱投医,不能冷静、客观地思考,情绪处于一利,难以自制的急躁状态中,其结果是处处碰壁、得不偿失。

2.2 自卑、怯懦心理。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失去心耻平衡的心理状态,常和消极、依赖、怯懦等心理交织在一起。不少大学毕业生择业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心理,他们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总认为自己竞争实力不够,因而在择业中缺乏一定的信心和勇气。有些专科毕业生在一次双向选择中未被单位录用,情绪便一落千丈,悲观失望;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来自农村、不善言辞、成绩平平,的大学生,面对择业市场更是不能勇敢地推荐自己:有的在求职桌前不是面红耳赤就是语无伦次、答非所问,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一急之下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形象,以至于畏畏缩缩。这些学生渴望机遇,但在机遇到来时却手忙脚乱、局促不安,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因而在“自我推销”中常常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致错失良机。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它不仅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而且过度的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以及沮丧、失望、孤寂、脆弱等病态心理。自卑心理主要源于对自己的过低评价和消极暗示。反复的消极暗示可能

导致认知功能的丧失,尤其是对于一些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来说,强烈的自卑心理会成为他们择业的大敌。

2.3 依赖、盲从心理。有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存在明显的依赖心理。他们虽然接受了三四年的大学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择业时,对用人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的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过多地依赖他人。有些毕业生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前景不明了,而个人又缺少自我选择和独立决断的能力,极易受到他人的干扰,因此在择业时往往会表现出盲从心理。在招聘现场我们常常看到,在热门招聘单位的摊位前人头攒动,以至于招聘单位接收求职材料应接不暇,这就是在从众心理驱使下表现出来的盲从行为。“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毕业生应根据自身条件摆正位置,找准坐标,盲目从众只会错过许多本应属于自己的求职机会。

2.4 悲观、低就心理。供需失衡的矛盾、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无情地打碎了大学生的幻想,特别是那些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在现实面前更是显得手足无措、茫然无助,产生了较强的失落感,变得悲观失望。目前,大学毕业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毕业生就业市场己转变为买方市场,很多用人单位并没有自己的人才招聘标准,而是片面地追求高学历,结果人才的高消费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使得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形势产生了困惑和怀疑。有些学生迫于就业的压力,为了安身立命,不得不降低就业门槛,低就职业。这种低就心理,一方面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的务实、理性的态度,另一方面也给低学历的就业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2005年3月19日,福建省厦门市工商局面向全市招考1 5名劳动合同制工人,引来849人报名参考,其中中专学历的仅有5名,大专学历的有473名,本科学历的有368名,还有3名研究生学历的应考者。研究生报考工人无疑是人才资源的浪费。人才资源浪费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大学毕业生求职低就的无奈心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自我心理调适的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保持一种稳定而从容、乐观而进取的良好择业心态。

3.国家所采取的鼓励大学生成长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尽管大学生就业当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有些困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但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是非常乐观的,虽然我们不能指望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总是一帆风顺的。

3.1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更关键的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这些需求已经被成功启动,首先在大中城市,然后是沿海的小城市与农村地区,随之而来的将是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中国同时兼具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

3.2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3.3 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政府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含高职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优化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就业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3.4 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机制。我国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就业激励政策,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政策在2004年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地完善和强化。国务院规定,政府支持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等重大项目,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加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力度,扩大由中央财政支持的西部志愿者规模。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4.金融危机形势下,重塑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4.1 高等教育改革使得大学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知识化与全球化使得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正在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整合教育与工作的联结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大学已经开始强化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增强大学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消除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为此,我国的大学可能需要创新教学、创新课程、创新专业乃至于创新大学、创新高等教育。

4.2 大学正在将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转化为教学创新行动。在教学模式创新行动方面,以强化通识教育为目的的通识型教学、以需求驱动的实践基地建设为标志的实践型教学、以强调研究方法为内容的研究型教学、以拓宽国际视野为目标的国际型教学、以培养就业能力与学习能力为内容的能力型教学、以强化学生的参与和投入为目标的参与型教学等都在不断尝试,试图通过教学创新,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

篇8

【关键词】金融证券化 法律监管 法律经济学

一、金融证券化和非理性繁荣

在中秋节期间,大量月饼券充斥于市场。为何市场上有这么多月饼券?原因在于月饼生厂商想创造更多利润,但困于生产函数限制(柯布-道格拉斯函数:Y= A(t)L*α.K*β.μ),生产商并不能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其产量。假定月饼生厂商A,创造面值$100月饼券,然后A以$65价格卖给经销商B。B再将其以$80的价格卖给消费者C。由于某种原因,C并不真需要这些月饼券(因为月饼并不是日常必需品)。C将其月饼券以免费的方式赠送于D(可能暗中输送利益以获取未来收益)。D也并不需要这些月饼券,故希望能最快时间变现(以避免时间成本和搜索成本),故将其以$40低价卖于月饼券收购者—比如黄牛E。对黄牛E来说,立马将其以$50卖于回购的月饼生厂商A。

A可能没有生产任何月饼但获得了$15,B获得了$15,D获得了$40,黄牛获得了$10。在这种交易模式下,消费者能够实现以较低价格购买月饼券,生厂商可以避免生产函数的限制来创造更多利润。即便行为可能违法的黄牛也实现了获利,这就是金融证券化。金融证券化使经济更加流动而且大多数人状况都变得更好。考虑到乘数效应,其影响会更加显著。大多数人都从这种金融证券化过程中获得利润,促使他们自信(甚至是自负)未来市场会变得越来越好,市场便开始陷入非理性繁荣。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种非理性繁荣是建立在一种海市蜃楼般的想象上,而不是建立在稳定的实体经济上。

二、金融证券化和金融风险

(一)法律监管风险

第一、法无明文规定风险。在这次月饼证券化的过程中,月饼生厂商是发起者,如何从法律上界定月饼券之性质?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在市场经济中,却大量地充斥着这样的行为,这便陷入无法可依或者有法难依的困境。

第二、利益输送风险。在月饼证券化中,我们看到:除了C,其他每个人都因月饼证券化而获得收益。但在证券化过程中,C很可能是利益输送者,甚至可能成为的温床,以送礼贿赂的形式满足他人的利益,其实质在于谋取未来的更高利益。而且这样以购物券的形式的利益输送,不利于法律监管与核查。这样的利益输送,其危害是巨大的。

第三、间接共谋损害风险。为何A敢把票面价值为$100的月饼券以$65让经销商经销?在现实中,我们常看到企业(类似于C)在中秋节时免费发放月饼券(100美元)给员工,此时对企业而言,从经销商购买$80月饼券,相对于市场$100,实际上是8折优惠。公司为何享有8折优惠?这便存在着月饼生厂商A、经销商B、公司C之间的间接共谋,其间接损害的便是D的利益。虽然D好像得到了月饼券,但它并不是现实的货币,而是代表实物的有价证券。月饼并不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较大,员工并不可能都去兑换,还不如直接找第三人兑换为现实的货币。此时黄牛市场就这样形成了,因为试图兑换月饼券的人不在少数,故月饼券的价格会被大势打压,只为$40。

(二)挤兑风险与市场风险

月饼生产商在创造月饼证券化的过程中,同时也创造了证券化风险。将月饼证券化放大到金融市场,原来人们在进行金融创新同时也在创造金融风险。

每个人似乎都在获益,但如果D不都转卖给第三者E(黄牛)。那么A便陷入了僵局。假定D中有k(0

(三)金融危机与市场重构

篇9

关键词:非晶合金;激光熔凝;晶化;剪切带;塑性

1引言

通过激光表层重熔处理,改变块体非晶合金近表层微观结构,来提高块体非晶合金的塑性变形能力。研究表明,非晶合金在上述激光表层处理后,其图1.1所示重熔层地微观结构可能发生以下变化:

图1.1 激光重熔处理后非晶试样微观结构空间分布示意图

在压缩变形过程中,心部非晶体系由于表层晶体阻碍剪切带增长,从而得以使非晶剪切带各向扩散,从而提高塑性。

2.试样制备和实验方法

制备Cu46Zr46Al8块体非晶合金的铸锭是在钛吸附氩气气氛保护下,采用纯度为99.9%的Zr、纯度为99.99%的Ti、 Cu、Ni及Al高纯金属,然后利用真空电弧炉进行混合熔炼。再通过铜模吸铸法制备出直径为4mm的Cu46Zr46Al8非晶合金柱状试样,为后续激光熔凝处理使用。

采用YAG激光器脉冲式的高能激光束在Cu46Zr46Al8非晶块体表面进行熔凝处理。激光处理方法为沿非晶合金棒轴线方向逐道扫描。将处理好的非晶合金试样通过XRD分析其物质组成含量,分析激光处理对非晶合金表面成分的改变。再通过SEM电子扫描显微镜分析其微观形貌。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XRD分析

在其他工艺参数额定的状态下,在不同激光功率和激光扫描速率的条件下制备Cu46Zr46Al8非晶合金熔凝层,并分析功率和速率的影响程度。最终在功率1.0kw、扫描速率10mm/s、频率15Hz、搭接率30%、离焦量5.5mm的参数设定条件下,激光处理Cu46Zr46Al8非晶合金能得到最佳熔凝层。如图3.1,为铸态非晶合金和激光处理后非晶合金XRD图谱,明显看出激光处理后有较多ZrCu、Zr2Cu晶体相生成。

图3.1 Cu46Zr46Al8铸态非晶合金及激光处理后试样XRD图谱

3.2.微观组织分析

通过激光处理,可有效的控制Zr2Cu相的位置和形态。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微观结构,如元素体积分数和第二相的分布及形态。如图3.2,激光参数为功率1kw、频率20Hz、速度10mm/s、脉宽10ms的条件下,熔凝层附近的金相形貌。以明显看出,从熔凝层外部向内部产生了明显的多层梯度复合材料的特性。

图3.2 激光处理后 Cu46Zr46Al8熔凝层金相图

3.3 力学性能

同一非晶合金在不同加工处理后组织结构改变,导致其力学性能有所变化。图3.3为Cu46Zr46Al8铸态非合金和激光处理功率1.0kw、扫描速率10mm/s、频率15Hz、搭接率30%、离焦量5.5mm的参数条件下样品压缩应力应变曲线,铸态Cu46Zr46Al8非晶合金在压缩实验中明显表现为脆性断裂,而激光处理后的Cu46Zr46Al8非晶合金由于晶体的引入,表现出良好的塑性。

图3.3 Cu46Zr46Al8铸态非晶合金及激光处理后压缩实验应力应变曲线图

4 结论

(1)在其他工艺参数额定的状态下,在不同激光功率和激光扫描速率的条件下制备Cu46Zr46Al8非晶合金熔凝层,并分析功率和速率的影响程度。最终在功率1.0kw、扫描速率10mm/s、频率15Hz、搭接率30%、离焦量5.5mm的参数设定条件下,激光处理Cu46Zr46Al8非晶合金能得到最佳熔凝层。

(2)通过电子显微镜(SEM)对熔凝层分析可知,Cu46Zr46Al8非晶合金在适当激光熔凝处理后,会生成ZrCu、Zr2Cu相,且熔凝层中以ZrCu相为主,伴随生成有少量Zr2Cu相。随着激光功率增大,ZrCu相含量显著增长,Zr2Cu相则适量增多。且由于形核质点位缺乏而无法形成支状晶。

(3)在其他工艺参数额定的情况下,当功率为率为1kw,频率15Hz,速率10mm/s,脉宽20ms时,由此激光参数下,可有效生出适量晶体,阻碍剪切带沿单一方向扩展,而是均匀塑性形变,即可以得到近10%的塑性提升。

参考文献

[1]Luborsky F E.非晶态金属合金[M].柯成,唐与谌,罗阳,译.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

[2]旺卫华,金属玻璃研究简史[J].物理.2011(11):701-709

[3]郦振声,杨明安.现代表面工程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存量改革;增量发展;增量渐进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5-0003-06

一、引言:农村合作金融改革正处在历史性突破的前夜

自1996年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商业银行的陆续撤出,合作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中央高度重视农信社改革,并将其作为整个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从1996年的“行社脱钩”,到2003年8省(市)和2004年2l省(区、市)深化改革试点,直至2007年8月海南农信社省联社成立,标志着农信社新管理体制框架已全面建立和第一阶段改革试点基本完成,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迎来新起点。

然而,在中国合作金融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存在过;中国不存在合作制生存的条件,在当前制度背景下,现有农信社体制确实不具备向真正合作制过渡的可能性(谢平,2001)。农信社改革的目标已变得越来越清晰,即要将农信社改造成既能商业可持续,又能有效支农的农村金融组织,而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信用社私有化应该是未来可能的改革选项之一(谢平,2006)。

谢平的看法基本代表了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即中国现有农信社已经严重变异且积重难返。官方对存量改革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一开始强调存量改革的“恢复合作制性质”和“支农”双重目标;后来转向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改革途径,但以“合作制”为主,仍强调支农;最近强调在商业可持续前提下“支农”的务实态度,对“合作制”已不再关注,并于2006年底允许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这种草根性质的合作金融组织。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正处在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的前夜。至此,有必要对农村合作金融做出实践考察与制度分析以及前瞻性理论探讨,以利于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既快又好地发展。本文试图超越现有存量视角,而以整个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为着眼点,对农村合作金融未来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并提出了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的政策建议。

二、农村合作金融存量改革的制度分析

(一)存量改革简况

农信社长期存在着产权不清、行政干预、效率低下等问题。2003年6月《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中央对存量改革力度增大,政策扶持加强。同年8月,试点从8省(市)启动,次年迅速扩展到除琼、藏外的29个省(区、市)。

存量改革尽管取得一些成效,如实现了组织独立、抗风险能力增强、支农能力提高等,但成效的形式大于实质,仍然存在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待突破。存量改革的问题主要有目标定位不够理性、缺乏突破性成效、“支农”作用日益空洞、信贷风险值得关注、上下改革动力冲突等(彭克强、陈池波,2007)。

(二)存量改革难的制度分析

1.合作范围超越效率边界。据交易费用理论,合作的边界应被限定在合作组织内部交易的边际费用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或等于其它合作组织内部交易的边际费用的那个点上(R.H.Coase,1937)。若超越了此边界,则合作就缺乏效率。而我国农信社由于行政推动色彩浓厚加上管理体制的多次变迁,早已失去合作制性质,且其合作范围与规模明显偏大。其表现在:一是每家农信社覆盖的人口太多,社均覆盖人口约3.5万人,而中、东部地区社均覆盖人口数为7万左右;二是每家农信社服务的地域范围过大,社均覆盖面积约350平方公里。在当前农信社的服务效率和农村交通通讯条件下,农信社存在严重规模不经济。

2.实施机制缺位。作为制度的三要素之一,它是判断一种制度是否有效的最主要标志。离开了实施机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制度就形同虚设。须知,“有法不依”比“无法可依”更坏。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有主体认识不足的问题,也有整个国家制度建设现状与水平的问题,还有中央政府已遭农信社严重倒逼的问题等(彭克强、陈池波,2007)。

3.利益集团初步形成。农信社已形成比较强大的利益集团,他们设法阻止对其不利的任何改革方案的实施。本次“花钱买机制”的改革只能是中央花钱而很难买来好的机制。

4.初级行动团体“搭便车”。“搭便车”指某些人或某些团体不付出任何成本而从他人获得收益并使他人经济活动的私人收益率低于其社会收益率的一种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的机会主义行为。产权界定不清、外部性、公共品等的存在均是产生“搭便车”的根源。有两种主要的“搭便车”行为:一是制度创新中的“搭便车”。其实“搭便车”是经济人的本性,但问题是“搭便车”必须有个度,若超越了某一限度,必然最终“扼杀”创新活动,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降低(卢现祥,2003)。二是内部监督上的搭便车。由于合作范围过大,单个社员的股金较少,监督收益远低于监督成本,导致农信社监督上的严重“搭便车”心理,如此,农信社的严重异化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就在预料之中了。

5.次级行动团体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最初指技术轨迹依赖,诺思将它引入制度变迁的分析中,其含义是:初始制度选择会强化现存制度的刺激和惯性,因为沿着原有制度变迁的路径和既定方向前进,总比另辟蹊径要来得方便些(路径依赖Ⅰ);路径依赖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利益因素,且一种制度一旦形成后,会形成某种在现存体制中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对已有制度(路径)有着强烈的需求,并力求巩固现存制度,阻碍进一步的改革,即便是新的制度比现存制度更有效率(路径依赖Ⅱ)。诺思认为,路径依赖是对长期经济变迁作分析性理解的关键。自1923年诞生中国第一家农信社以来的实践证明,西方现代信用合作思想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加之中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多次重大变迁,农信社已被弄得面目全非,基本丧失了合作制性质。农信社体制基本成形后,就存在着制度惯性,制度变迁就易变成“修修补补”的游戏,若没有重大外力冲击,则其惯性的趋势不易被打破。现存农信社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已经形成,要想扭转农信社的发展方向(即使是错误方向)就更难。事实上,中央政府已被农信社的既得利益集团“绑架”,存量改革的路径依赖色彩日益明显,他们竭力维护、加强现存制度,在存量改革中他们只要国家政策扶持而百般抵制改革。

事实证明,只寄希望于政府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来满足农村迫切的金融需求未必可行,农信社目

前的改革困境即是明证;故应为农民的制度创新留下空间,允许农民创立自己的合作性金融组织与形式来满足自身的金融需求。

三、农村合作金融增量发展的制度分析

迄今已出现的农村合作金融增量形式主要包括农村合作基金会、合会、互助借贷、合作担保、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以下分别予以简要考察与分析:

(一)增量发展考察

1.农村合作基金会。简称“农金会”。农民自愿的资金互助合作并实行民主管理的农村非正规(或准正规)合作金融组织。1983年一些乡村为有效管理、用活和清理集体资金,将集体资金由村或乡管理并有偿使用而设立,有效填补了大片金融真空,发展――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正式挂牌营业。其成立5个月来,在满足农民零星、急迫的资金需求方面优势明显,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吸存难,经营规模过小,处于“亏本赚吆喝”的窘境。应辩证地看待此问题,首先,互助社的业务定位有问题,顾名思义,互助社理应是社员之间资金调剂的合作金融组织,如果允许其吸收存款,其还是互助社吗?岂不成了新农信社?即互助社应恢复其本义,应办成少量相对稳定的社员之间资金调剂的互助合作金融组织;其次,政府缺乏必要的扶持措施或口头承诺的扶持措施不能及时兑现。总之,互助社虽是一个不错的制度创新,但当前政府对其功能定位不清,使其偏离正确方向,且政府扶持未跟上,使其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这使人联想起与其在机构性质上比较接近的农金会的命运,不免担心其发展前景。因此,必须及时对农村互助社这一重要制度创新成果进行修正与完善,以确保其能健康发展,为“三农”融资困境的缓解做出贡献。

农村合作金融增量发展总体上仍陷入被压制的困境,即增量发展的潜力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约束而难以发挥的状况。

(二)增量被压制的制度分析

1.次级行动团体存在改革路径依赖。关于次级行动团体的路径依赖问题,上已述及,不再赘述。由于中央政府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倾向,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总是不切实际地寄希望于存量改革,并对初级行动团体的民间合作金融制度创新活动及成果进行压制、取缔,迄今,中国政府仍不承认已对“三农”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民间合作金融组织与形式的合法性即是明证。这势必严重阻碍农村合作金融增量的发展。

2.制度变迁主体有限理性。K・阿罗说,人的有限理性指人的行为既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人总想把事情做得最好,但人的智力是一种有限的稀缺性资源。威廉姆森认为,只要不确定性或复杂性的存在达到了必要的程度,有限理性就会产生(迈克尔・迪屈奇,1999)。①初级行动团体的有限理性。虽说其是任何社会制度变迁的主力军,但其也是有限理性的。这决定了初级行动团体在进行制度创新过程中,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若没有次级行动团体的宽容、引导与扶持,其制度创新活动可能受挫。②次级行动团体的有限理性。由于受意识形态、主观偏见、学习、认知能力不强、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作为制度变迁次级行动主体的政府也存在(甚至严重存在)有限理性的问题,导致不能对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判。这导致政府在认识和对待民间合作金融问题上容易产生偏差,从而对合作金融制度的创新、演进造成不利影响。

3.对制度创新者的激励不足。首先,现存法律、制度状况。诺思认为,影响制度创新的最重要因素是现存法律和制度安排的状态,因其规定了制度创新的可行性空间。由于民间合作金融的非法地位,初级行动团体的合作金融制度创新要冒较大的制度风险,增量制度创新必然很缓慢。其次,成本――收益的权衡。制度创新成果具有公共品性质,无法取得专利权,致使其制度创新者的个人收益率远低于社会收益率,这严重挫伤了初级行动团体开展合作金融制度创新的积极性。再次,制度创新收益的非对称性导致实践中业已被创新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存在明显制度缺陷而不能通过持续创新给予修正与完善,反过来又影响到次级行动团体对制度创新成果的认可及其正式化。实际上,任何制度安排都存在缺陷,关键是有没有进一步创新并使之不断完善的机制条件。因此,不难理解我国的民间合作金融长期维持在幼稚阶段而未获得长足发展。

四、推进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1.尽早出台《合作金融法》,依法引导和管理合作金融事业健康发展。西方国家基本都有专门的合作金融法律制度,而我国发展合作金融50多年却没有《合作金融法》,不能不说这是我国合作金融发展上的重大制度缺陷。

2.走增量渐进式改革之路。在“存量”改革受阻时,应在稳定“存量”的同时,积极寻求“增量”发展的突破。增量与存量的辩证关系应是:战略上,应积极扶持增量发展,作为存量的未来替代者和现在的竞争者;战术上,由于发展增量不可能一蹴而就,“三农”发展又不允许出现农村金融空洞,故应通过政府扶持、改造,尽量发挥存量支农的余热;通过增量与存量的长期公平竞赛,实现增量最终取代存量或促进存量改造的根本目标。必须纠正农村合作金融的目标定位,应按照实质高于形式原则对其重新定位,即应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程度”作为判断成败得失的准绳,而不能再以“理想化、形而上”的脱离农村实际的标准来判断问题。

3.发展增量合作金融的五项原则。(1)政府不直接介入原则。政府应主要以立法、政策扶持等方迅猛。但其运作违背互助合作宗旨,演变成办理存、贷业务的第二个农信社。后因出现兑付风险甚至挤兑风波而被政府先整顿后取缔。然而,关于农金会的功过是非一直颇具争议。农金会的经验:(1)它是农民在农村金融枯竭背景下开展自发金融创新的初步尝试,展示了农民作为初级行动主体进行制度创新的热情与力量;(2)它的产生与发展充分说明了农村正规金融服务能力的严重不足,应在加快正规金融改革的同时,鼓励增量制度创新,以增强农村金融的支农力量;(3)其缺陷与消亡为今后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提供了前车之鉴等。农金会的教训:(1)产权不清,官办色彩浓厚,行政干预严重;(2)缺乏必要的监管;(3)政府未能给予必要的扶持,如资金、税收优惠、引导服务等,而是任其自生自灭;(4)其终被取缔与当时国际、国内金融大背景有关,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肆虐之际,中国正经受着金融风险的严峻考验,这是促使中央出重拳的环境因素;(5)未对建立健全法人治理和内控机制、经营管理者的选拔、职工培训等给予应有的重视;(6)缺乏市场退出机制,风险无法缓释。这显示了合作金融增量创新中合法化与适度监管的重要性。

2.合会。包括“轮会”、“标会”、“摇会”、“抬会”等,是农民自发创新的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也是民间直接融资形式。合会的历史悠久,诞生于隋唐并延续至今。其活跃程度与当地的经济状况及发展潜力相关。目前在发达农村地区(如温州地区)比较活

跃,规模较大,人们完全理解、接受,并参与其中;而在中西部地区比较少见。虽非现代信用合作形式,但其在缓解农民借贷难方面很有成效。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合会发挥了巨大作用。虽出现过若干倒会风波,但不应以瑕掩玉,况且倒会风险的存在和发生主要是政府未及时使其合法化而缺乏必要监管所致。须知,由于中国在漫长封建制度演进中因国家塑造色彩浓厚及国家早熟性介入,导致中国的小信任系统十分发达,但是由于缺乏产权、市场和法律制度等普遍主义要素,它们无法联结成一个大信任系统;在不存在普遍主义的场合,特殊主义会变异为关系主义,从而大范围合作会增加交易费用,妨碍合作秩序的扩展(张杰,1998);在只有压制而无监管情况下,易诱发金融风险。因此,必须倍加珍视“合会”这一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金融民主性精华,挖掘其现代金融价值,使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三农”难题的破解做出应有的独特贡献。

3.互助借贷。农村居民基于血缘、地缘、业缘等发生的互助友情借贷,即农村民间借贷中的无息或低息借贷部分,属于农民之间非正式、非组织化的资金互助合作形式,是农村合作金融形式中最松散的一种,分布甚广,历史最久。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存在无息或适当利息的简单货币信用交易,其主要发生于家族、村落内部,带有互,这也许是信用合作的最初萌芽(马歇尔,1986)。现阶段我国农村民间借贷的发生率很高,据曹力群(2001)的调查,1995~1999年,全国农户私人借贷约占全部借入资金的70%,且约80%的民间借贷利率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温铁军(2000)对东、中、西部15个省份的调查发现,民间借贷的发生率高达95%,高利息的民间借贷发生率达到了85%;何广文等人(1999)的调查也发现农户贷款中来自民间借贷的比重约占61%,其中约94%的放款行为是在亲戚、邻居和朋友之间进行的。可见,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并不是农信社,而是民间借贷,农信社充其量只能算是农村正规金融的主力军。农村民间借贷利率偏高,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一这是由农村资金供需紧张所决定的,二是民间借贷的不合法状况使民间债权缺乏法律保障而产生的风险溢价。

4.互助担保。以互助信用担保形式达到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目的的新型合作金融形式,属于间接融资范畴。其包括:(1)农户联保贷款。农户组成联保小组,农信社对联保小组成员发放的由联保小组成员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小额贷款。实行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的管理办法;联保小组由居住在农信社服务区域内的借款人组成,一般不少于5户。这是解决农户贷款抵押、担保难,简化贷款手续的重要金融制度创新。(2)中小民营企业担保合作。彼此熟悉或存在长期供货合作关系的民营中小企业以互助担保合作的形式达到向当地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目的的合作金融制度创新形式。目前主要是沿海发达地区民间中小企业在业缘、地缘基础上结成的信用互助担保组织,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有重要意义。其主要是3~6个中小民营企业主要负责人根据“自愿、互助、以强助弱”原则形成信贷利益共同体,即“民企联保小组”,各成员的信用额度在成员间调剂使用(李红,2006)。

5.农村资金互助社。2006年底,银监会允许农民自发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这是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中最具突破意义的事件。2007年3月,中国第一家全部由农民自愿人股组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式营造宽松的合作金融发展环境,让广大群众和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放手开展多种形式、不拘一格的资金合作,以促进经济发展、方便群众生活。(2)小范围合作原则。由于我国独特的历史传统导致的农村小信任系统十分发达而大中信任系统十分罕见,所以在发展新型的内生增量合作金融时,应鼓励、引导农村地区小范围、小圈子内的资金合作,不宜提倡较大范围内的金融合作。2006年底银监会允许成立以行政村为边界的“农村资金互助社”是一个可喜的开端。(3)“人和”为本原则。合作金融是“人合”性质的金融组织,人合必须首先“人和”,如果只有“人合”而无“人和”,则必然是貌合而神离。没有坚实的“人和”基础,合作金融脆弱的资金链条容易断裂,导致倒社、倒会。(4)非正规化原则。应提倡将民间金融合法化而不是正规化,实践证明,民间组织一旦正规化,则易出现诸多弊病,丧失原本的高效率,而经济主体的理性决定了非正规化的“诱致性自发制度创新”比正规化的“强制性外生制度变迁”更有效率。(5)不吸存原则。一旦允许新型合作金融组织吸收存款,则会带来过大的金融风险,甚至可能重蹈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覆辙。

篇11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源泉

(一)服务品质是现代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金融业在实质上是为社会提供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的行业,服务是其基本职能也是其创造价值的基本途径,金融业的竞争一般体现在规模竞争、价格竞争和服务竞争三个方面,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实践证明,规模竞争和价格竞争机制缺乏可持续性,很容易落入粗放经营或价格战的误区,不利于行业的稳健发展,而服务竞争则体现了金融业发展的内在本质,金融服务品质的优劣、服务效率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金融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是金融业赢得市场、创造价值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 二)“十二五”期间金融改革形势使金融业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面临更加严峻挑战。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将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欧债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境外金融机构将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国内金融市场将呈现主体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竞争白热化的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金融业只有不断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赢得主动、取得优势。

(三)服务实体经济对金融业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提出了更高期待。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互利共赢,金融业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而实体经济也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如果实体经济不能健康发展,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必将受到严重制约和冲击,这已为美国次贷危机和当前欧债危机的发生发展所证明。金融业只有不断强化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经营理念,才会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实际上是一个如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方向、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在操作层面则是如何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如何优化信贷结构,如何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经济领域聚集等一系列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这无不对金融业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提出了更多期待和要求。

(四)瞄准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有助于推动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不仅是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已成为金融业保持核心竞争力,在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中,着眼满足实体经济和市场主体的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通过调整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客户结构和渠道结构,优化组织架构、管理机制、业务流程,努力构建起集约化经营、内涵式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经营管理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化、差异化的金融改革道路已成为是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必然走向。

二、突出重点,充分把握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中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的基本方向和主要任务

(一)以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为推动力,打造服务实生体经济的交通枢纽。要围绕配合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工程,加强各金融机构之间信息沟通和资金配合,通过银团贷款、委托贷款、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开展个性化项目金融服务,确保在建续建项目、铁路公路、重大装备等项目资金需求,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打牢经济发展基础。

(二)以支持“三农”发展为着力点,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找准定位,以强化支持“三农”职能为着力点,以大力支持实体经济为目标,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出贡献。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超对接、专业市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积极探索对县域粮食龙头企业、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的信贷延伸服务,积极探索农业生产保险业务,重点支持农业综合开发、中长期项目,积极扶持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完善提升“三农”金融服务,加快推进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三)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为突破口,践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积极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为突破口,践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一是加大政策扶持。要对小微企业贷款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保证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贷款额度;二是完善服务管理平台,围绕区域核心企业、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等小微企业集聚度高的客户群体,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全部纳入目标客户库;实施项目管理,围绕“串串、结块、挖转、帮扶”四个环节,积极服务好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客户,加强省、市、县三级行联动,重点推动县域小企业发展。

(四)以支持“节能减排”为切入点,夯实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要以支持“节能减排”为切入点,支持发展以设计、建设、运营为核心的节能环保工程,支持各地环保产业园区的建设,支持钢铁、有色、石化等重点耗能行业余热余压利用,支持煤炭资源整合与清洁利用,支持先进技术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通过“节能减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不牺牲生态和环境的发展原则,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12

摘 要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是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的一本畅销经济学读物,主要运用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知识介绍和分析了1929年股市大崩盘,拉开20世纪大萧条序幕;1982年债务危机,第三世界国家(墨西哥、阿根廷)遭遇危机后的萧条;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至今仍在萧条中徘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诸多经济体深陷衰退;2007年美国次贷风波愈演愈烈,经济萧条再度袭来;在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前夕,克鲁格曼再次预言,21世纪严重经济衰退无法避免,世界或将遭遇“失去的十年”。

但凡思考过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问题的经济学家,大都认为那是一场无妄之灾,而不是无法避免的悲剧。他们认为,假如当年赫伯特・胡佛没有在经济萧条迫在眉睫时还试图保持预算平衡,假如当年美联储没有以牺牲国内经济为代价来维护金本位,假如当年政府官员迅速向境况不妙的银行注资,以平复1930~1931年间蔓延开来的银行恐慌,那么1929年的股市崩溃将只会引发一场普普通通的、很快被人遗忘的经济衰退。他们还认为,经济学家和决策者已经汲取了教训,所以像“大萧条”那样的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本文将重点运用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知识分析了日本的重大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特殊情况作以详细阐释。

日本在经历了二战后长达二十年令人嫉妒的高增长后,在20世纪80年代登上了经济繁荣的顶峰,然而1990年经济泡沫的破裂使日本经济由繁荣逐步走向温和衰退,期间伴随着日本社会老龄化、邻国中国的强势崛起和国际其他环境的错综复杂的变换,日本深感过去二十年是“失去的二十年”。那么这二十年中日本经济到底是什么样一种状态呢?

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分析日本衰退的形成,根据IS-LM模型,一个负向的 IS冲击向左移动IS和AD 曲线,引起 Y下降。

而日本IS 移动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1.股票市场崩溃。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股价达到最高38915.87点,此后开始下跌,土地价格也在1991年左右开始下跌,泡沫经济开始正式破裂。到了1992年3月,日经平均股价跌破2万点,仅达到1989年最高点的一半,8月,进一步下跌到14000点左右。紧跟其后,日本地价也开始剧烈下跌,跌幅超过46%,房地产市场泡沫随之破灭。

2.投资下降。

3.财政政策紧缩。正是为了主动戳破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后非理性繁荣的日本经济泡沫,1989年,日本政府开始施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戳破了泡沫经济的同时,股价和地价短期内下跌50%左右,银行形成大量坏账。

从此以后日本陷入“流动性陷阱”,并极罕见的出现了“增长型衰退”。我认为,与其分析种种日本经济现象,不如认真研究日本经济较低增长率的根本性原因,就这一点而言,个人认为,按照产业组织理论,是没有在此阶段寻找到支柱型产业拉动经济发展。而近些年日本经济从中国的崛起中受益匪浅,中国广阔的市场,低廉的劳动力,再加上由于日元贷款ODA给日本企业塑造的良好口碑和形象,使日本产品和企业在中国市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欧美同行所嫉妒。

同时我们要注意一点,日本经济失去了二十年,但日本就真的不行了吗?显然并非如此,日本其实是在泡沫破灭之后开始了经济的软着陆,大部分年份日本经济都有小幅增长,物价稳定,通胀率极低,居民生活水平也没有像拉美经过债务危机后的大幅下降,而是稳步上升,经济总量仍为世界第三,人均GDP在4万美元以上,企业创新能力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可以说,日本经济仍然是紧随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强国,不像中国经济一样,只是因为人口多,所以总量大而已,竞争力比之发达国家仍然难望项背

评论及思考

在观察和思考了日本发生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后,可以总结出以下共同特点,作为借鉴:

经济由繁荣走向非理性繁荣,投资者容易陷入“自我实现的预言”。

篇13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8-0049-04

一、引言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尤其是金融发展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一直以来.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在理论界,Bagehot是最早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学者,他在1873年就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其后有大量的学者研究这一问题.但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共有三种:一种是金融发展引领经济增长假说,认为金融市场通过动员储蓄为长期投资提供资金支持、诱致技术发明,并进而推动增长(W.Bagehot,1873;Hicks,1969);另一种是经济增长引领金融发展假说(Robinson,1952;Lucas,1988);第三种是反作用假说.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Lewis,1955;Patrick,1996)。

篇14

也许连作者本人都没有想到,一本《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在全球产生的反响如此大,甚至是在文人相轻的学术界,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是自二战以来,经济学界不曾有过的现象,因为经济学研究已经日益被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晦涩的理论所占领,尽管该书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但通篇没有一个复杂的数学公式,是一本通俗易读的畅销书。许多著名经济学家毫不吝啬对此书的夸赞,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它是“本年度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甚至可能将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一本书”,更有人将它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相媲美,称之为“新资本论”。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是来自法国的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迪,他虽然接受的是主流经济学的博士训练,也会写艰深的模型,但在骨子里并不认同越来越脱离现实的主流经济学研究,于是放弃了在美国的教职,回到法国潜心著作。在这本书里,他研究的是一个长期困扰全球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即经济增长和财富收入分配的问题,揭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资本的回报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收入不平等持续扩大的根源。他的研究基于长期的观察和大量的历史数据,不乏严密的逻辑推理,这也是为什么就连不完全赞同他书中观点的哈佛教授曼昆也不得不承认此书的学术价值。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的研究结论对于西方经济的意义不言而喻,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的资本拥有者,劳动者仅靠勤奋劳动累积财富,是无法与资本累积财富的速度相比的,因此必须通过对最富有的人群征税来缩小贫富差距。尽管皮克迪关注的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但他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在中国也同样适用。在过去20年里,金融行业的收入持续上升,员工平均工资是社会平均工资的10倍以上,金融机构的利润不断攀升,即使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年份也丝毫不受影响。金融行业过度盈利的现象,恰恰说明资本拥有者获得的财产性回报是普通劳动回报难以企及的。

资本的拥有者(富人)一方面可以自行或通过金融机构帮助其进行资产(包括金融和房地产)投资、套利,获取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财产性回报,一方面可以通过实业投资获取生产性资本回报。事实表明,在中国,生产性资本的回报率远远低于财产性资产的回报率,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长期存在所谓的“金融抑制”现象,资本的财产性套利空间更大。

皮克迪认为,市场经济有一种天然的不平等倾向,如果政府放任其自由发展,不加强有力的管制和平衡,社会财富差距就会不可遏制地日益扩大,反过来会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以基尼系数来衡量,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早已越过了0.4的警戒线,并呈现一直扩大的趋势。为缩小收入差距,地方政府大力倡导提高百姓的财产性收入,可问题是,普通百姓手中所拥有的资本基本都是从劳动收入中累积而来,与富人相比,能够用于财产性投资的钱少得可怜,加上我国的税制不完善(没有遗产税和合理的累进税),收入差距的问题日益严重也就不足为奇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