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德育的核心任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德育教育 渗透 英语学科
教学背景:
随着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要充分发展学生全方位的素质,使之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要抓住课堂这个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既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和参与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性,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潜在的情感因素,发挥科学知识的教育力量,善于从英语学科教材的性质和特点出发,有机渗透德育。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程从目标到内容都要反映时展的需要和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策略以及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的形成。课程采用模块方式设置,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从而使学校和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之具有时代性。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学科的英语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怎样才能在英语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这是新时代每一位英语教学者在摸索探究的一个问题。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思想倾向性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在教材的呈现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构思:
教育部长周济在《切实落实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中指出英语学科教学要自觉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要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首先以一节具体的课为例,在高一年级Unit1的教学中内容谈论的是关于友谊方面的。对学生来说这个话题及熟悉有话可谈所以在备课时我先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再结合学生水平设计整节课。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单元教学结束时既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又能够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描述:
Unit1 Friendship
教学德育目标:让学生懂得朋友和友谊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衡量朋友的好坏。
让学生学会怎样成为一位好朋友。
学会怎样在逆境中生存。
教学步骤:
第一步,让学生总结一些关于友谊与交友方面的谚语。
师问:Can you tell me some proverbs about making friends?
( 你能说出一些关于交友方面的谚语吗?)
师问:What should a good friend be like?你认为好朋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第二步,讨论问题:〝你有朋友吗?你认为你的朋友怎样?用一些形容词描述一下你心目中好友的为人!”然后教学生学会以下形容词。
Qualities:
kind kind-hearted / warm-hearted polite helpful gentle noble
honest trustworthy frank openhearted
brave great full of courage / courageous
loyal true faithful to a friend dependable
wise clever bright learned
第三步,听力。听一段对话,对话内容讲述的是三对好友间怎样解决他们之间的小摩擦。
教师先播放一遍,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怎么解决此事?再播放一次录音,听文中人物解决办法。
第四步,直接进入这课的中心阅读。通过讲述查克·诺兰德在孤岛上与排球为友意识到人应该珍惜自己目前所拥有的好友并自我检讨没有尽到好友职责的故事。教育我们应该与好友一起分享快乐与悲伤,自己应该对好友“付出比索取多”应对别人多点关心等等。
教师:给学生设计以下任务,要求5分钟时间阅读全文后完成任务。
任务一:找出在查克·诺兰德出事故之前,他对朋友的态度:
学生回答:查克·诺兰德因公事很忙,几乎没有时间与朋友联系。
任务二:在岛上查克·诺兰德领悟出自己对待朋友的不足指出是什么?
学生回答:他认识到自己不是个好朋友,对自己考虑很多而对别人关心不够。
第五步,听课文录音之后发动学生讨论。
讨论一:“查克·诺兰德怎样独自一人在荒岛存活下来的?你从中学会了什么道理?”
学生总结:查克·诺兰德 学会了找寻食物和水,还学会怎样生火。在精神世界他建立了与排球的特殊友谊。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借鉴到:当你遇到困境的时候,不要灰心丧气,要多动脑筋,采取一切方法使自己先能安全生存下来再寻找逃生出路。
讨论二:“从本文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应该怎样对待朋友?”
学生总结:朋友即师长。(三人行必有我师。)友谊是情感的付出,我们应该给与别人的要比别人给与自己的要多。第六步,教师总结学生发言,要求学生学会表达书上的经典句子,像,
Friends are teachers.
Friendship is about feelings and we must give as much as we take.
第七步,家庭作业:
教师:布置一项研究性学习任务:
“Is it better to have a human friend or an unusual friend such as a volleyball, a pen or a dog?”
an unusual friend
教学反思:
整个教案的设计把德育渗透在英语课堂活动中进行。首先,在使用课堂用语时教师就须注意使用委婉,文明,地道的疑问句形式。让学生了解在英语语言中,请求别人做事时,一般要用这些结构:Will you please …? Would you like to …? Could you …? Excuse me…..这样可以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文明用语的教育,告诉学生在我们国家也是很讲究语言的文明礼貌的。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英语语言时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第五步,第七步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进行总结和自我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例如,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比如说我们现在比较通用的pair work, creative work, discussion等课堂活动方式. 在英语研究性学习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上课课题的设置,准备材料,挑选修改材料,用英语表现,解说几个环节上很容易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自我牺牲和取长补短的高尚品德。
再次,德育渗透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上体现,还可以与英语的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提出要大力加强学生课余活动主阵地建设的号召。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英语活动课和英语主题活动。例如,本单元的英语教学的主题都是围绕 Friendship这一主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举行以Friendship为主题的英语角, 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加强道德教育和责任意识。或是以Friendship为主题的欧美经典流行歌曲比赛。通过这些活动中,既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又可以通过活动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对传统美德进行深入的讨论。
最后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回顾对教材的整个处理施行过程发现: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充分,但出现个别学生对复杂句子的理解及再现存在困难。这一点对于基础差的同学
在下一节课中把复杂的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之后,再要求学生再现。另外,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有很多种答案教师需要给以肯定并耐心的加以指导,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英语语言来表述。特别是在对文章的德育因素进行挖掘时要兼顾学生对文章所给语言教学任务的完成。
所以,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教书”和“育人”两个环节。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而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那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应该紧紧围绕这两个基本点。作为合格的人民教师,无论上任何课程,都应时刻注意在学英语语言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理想道德教育、爱国竞业教育。英语这门课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运用得当,就像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打开了另一扇明窗会使得枯燥的语言讲解既有意义,又生动活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内容摘要:教学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每个教师都在进行着自己的创造,教书育人,为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做贡献。在学科教育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是这些年自己在教学中贯穿的一个主题,并深感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就自己的一些具体教学实践谈谈在英语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体会。
关键词:德育教育 渗透 英语学科
教学背景:
随着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要充分发展学生全方位的素质,使之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要抓住课堂这个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既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和参与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性,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潜在的情感因素,发挥科学知识的教育力量,善于从英语学科教材的性质和特点出发,有机渗透德育。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程从目标到内容都要反映时展的需要和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策略以及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的形成。课程采用模块方式设置,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从而使学校和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之具有时代性。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学科的英语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怎样才能在英语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这是新时代每一位英语教学者在摸索探究的一个问题。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思想倾向性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在教材的呈现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构思:
教育部长周济在《切实落实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中指出英语学科教学要自觉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要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首先以一节具体的课为例,在高一年级Unit1的教学中内容谈论的是关于友谊方面的。对学生来说这个话题及熟悉有话可谈所以在备课时我先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再结合学生水平设计整节课。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单元教学结束时既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又能够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描述:
Unit1 Friendship
教学德育目标:让学生懂得朋友和友谊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衡量朋友的好坏。
让学生学会怎样成为一位好朋友。
学会怎样在逆境中生存。
教学步骤:
第一步,让学生总结一些关于友谊与交友方面的谚语。
师问:Can you tell me some proverbs about making friends?
( 你能说出一些关于交友方面的谚语吗?)
师问:What should a good friend be like?你认为好朋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第二步,讨论问题:〝你有朋友吗?你认为你的朋友怎样?用一些形容词描述一下你心目中好友的为人!”然后教学生学会以下形容词。
Qualities:
kind kind-hearted / warm-hearted polite helpful gentle noble
honest trustworthy frank openhearted
brave great full of courage / courageous
loyal true faithful to a friend dependable
wise clever bright learned
第三步,听力。听一段对话,对话内容讲述的是三对好友间怎样解决他们之间的小摩擦。
教师先播放一遍,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怎么解决此事?再播放一次录音,听文中人物解决办法。
第四步,直接进入这课的中心阅读。通过讲述查克·诺兰德在孤岛上与排球为友意识到人应该珍惜自己目前所拥有的好友并自我检讨没有尽到好友职责的故事。教育我们应该与好友一起分享快乐与悲伤,自己应该对好友“付出比索取多”应对别人多点关心等等。
教师:给学生设计以下任务,要求5分钟时间阅读全文后完成任务。
任务一:找出在查克·诺兰德出事故之前,他对朋友的态度:
学生回答:查克·诺兰德因公事很忙,几乎没有时间与朋友联系。
任务二:在岛上查克·诺兰德领悟出自己对待朋友的不足指出是什么?
学生回答:他认识到自己不是个好朋友,对自己考虑很多而对别人关心不够。
第五步,听课文录音之后发动学生讨论。
讨论一:“查克·诺兰德怎样独自一人在荒岛存活下来的?你从中学会了什么道理?”
学生总结:查克·诺兰德 学会了找寻食物和水,还学会怎样生火。在精神世界他建立了与排球的特殊友谊。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借鉴到:当你遇到困境的时候,不要灰心丧气,要多动脑筋,采取一切方法使自己先能安全生存下来再寻找逃生出路。
讨论二:“从本文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应该怎样对待朋友?”
学生总结:朋友即师长。(三人行必有我师。)友谊是情感的付出,我们应该给与别人的要比别人给与自己的要多。第六步,教师总结学生发言,要求学生学会表达书上的经典句子,像,
Friends are teachers.
Friendship is about feelings and we must give as much as we take.
第七步,家庭作业:
教师:布置一项研究性学习任务:
“Is it better to have a human friend or an unusual friend such as a volleyball, a pen or a dog?”
an unusual friend
教学反思:
整个教案的设计把德育渗透在英语课堂活动中进行。首先,在使用课堂用语时教师就须注意使用委婉,文明,地道的疑问句形式。让学生了解在英语语言中,请求别人做事时,一般要用这些结构:Will you please …? Would you like to …? Could you …? Excuse me…..这样可以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文明用语的教育,告诉学生在我们国家也是很讲究语言的文明礼貌的。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英语语言时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第五步,第七步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进行总结和自我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例如,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比如说我们现在比较通用的pair work, creative work, discussion等课堂活动方式. 在英语研究性学习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上课课题的设置,准备材料,挑选修改材料,用英语表现,解说几个环节上很容易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自我牺牲和取长补短的高尚品德。
再次,德育渗透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上体现,还可以与英语的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提出要大力加强学生课余活动主阵地建设的号召。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英语活动课和英语主题活动。例如,本单元的英语教学的主题都是围绕 Friendship这一主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举行以Friendship为主题的英语角, 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加强道德教育和责任意识。或是以Friendship为主题的欧美经典流行歌曲比赛。通过这些活动中,既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又可以通过活动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对传统美德进行深入的讨论。
最后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回顾对教材的整个处理施行过程发现: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充分,但出现个别学生对复杂句子的理解及再现存在困难。这一点对于基础差的同学
在下一节课中把复杂的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之后,再要求学生再现。另外,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有很多种答案教师需要给以肯定并耐心的加以指导,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英语语言来表述。特别是在对文章的德育因素进行挖掘时要兼顾学生对文章所给语言教学任务的完成。
所以,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教书”和“育人”两个环节。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而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那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应该紧紧围绕这两个基本点。作为合格的人民教师,无论上任何课程,都应时刻注意在学英语语言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理想道德教育、爱国竞业教育。英语这门课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运用得当,就像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打开了另一扇明窗会使得枯燥的语言讲解既有意义,又生动活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张亚军
2. 杨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改应试卷教育为素质教育”。载《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3. 康俊民 “谈初中英语教学通过美学渗透公民道德建设”开《英语辅导报》(初中老师版) 2001-2002学年第24期
4. 《教育情报参考》2004.5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
5. 《中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柳海民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普及与公平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之一。教育要保障每一个人公平的受教育权。教育改变人的命运,教育之所以崇高和神圣,就在于它是改变社会分层、促进社会流动、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这就要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和发展教育事业。2014年,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全面普及。学前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毛入园率达到70.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6.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的教育差距凸现出来,因此国家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把均衡发展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努力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结构与质量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另一战略重点。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性特征,就是要由“有学上”到“上好学”,要由“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提高教育质量,就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就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坚持学习者中心的教育新理念,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战略上面向全体,在策略上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发展,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就要完善教育结构,努力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各级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教育结构体系和人才成长立交桥,努力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人人、时时、处处泛在学习环境和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条件与保障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其一是教师,这是教育中的第一资源。要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学历水平,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并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研修。其二是硬件办学条件,这就要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学校传统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和进一步改善,并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着力提高信息化配备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其三是教育经费,这体现政府教育投入的保障能力和努力程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5月在韩国召开世界教育论坛,形成的《仁川宣言》倡导各会员国将至少4%-6%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或15%-20%的公共支出用于教育。
【关键词】核心 语感 指导 实践 训练 积累 诵读 分析
语感即语言感受,是读者对语言表达的直接感悟。它是一种语文素养,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能力,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形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敏锐的领会和领悟能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指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吕淑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理应成为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语文能力不是别的,就是指语感。由此看来,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自然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感,必须将语感知识化、技能化,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语感实践和语感训练。训练,一方面是教师的指导――“训”,一方面是学生的实践――“练”。教师的“训”要靠学生的“练”来实践,学生的“练”要靠教师的“训”来指导。这二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既要强化学生的语感实践,又要加强对学生语感实践的指导。
语感是自己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要靠学生自己的实践获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使学生养成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叶圣陶说:“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学生自身的语感实践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要想将学生的语感实践落到实处,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指导工作。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语感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积累语言文字材料和语言文字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多看多记则是积累丰富语言材料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培养语感的不二法门。多看,既要看书又要看生活。现代教学观认为:教材不是学习的唯一凭借,应该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超越教材。现在的中学生,学业负担重,接触社会与生活较少。除课本之外,能大量阅读博览群书的人实在不多,能大量阅读经典的更是寥寥无几。学生缺少了对语言材料理解和领悟的机会,语感能力自然就无从提高。该记而没有记住的东西太多,中外名著、文化文学常识、成语、典故等的了解和掌握太少,少得可怜,令人寒心。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本就不多,但在语文教学中还常被忽略。对丰富的语言材料连最起码的记忆也谈不上,怎么能有感受呢?所以,观察和积累是培养语感最基础的一步。多写,即勤写。要鼓励学生多动手,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随心所欲。教师可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等,或办黑板报、手抄报、墙报等。写的时候,坚持以正确的语感为前提,讲究文气,便于听读,还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把自己的语言念一念、听一听。要是不怎么上口,不怎么入耳,就得修改。多写多念多改,作文进步就快,语感能力就强。这样,文章上口入耳,语言规章和表达习惯就会变成“熟套”,敏锐的语感自然会形成。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积累的语言材料,感知语言的神妙。多读、熟读,读后深思,一定能有效的激发语感。重复是学习之母。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来也会吟”,便是对诵读功效的评价,实在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因为“读”的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的过程。通过诵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感知和层次感悟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和提高。朱作仁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生命。”我们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感悟时,应该是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过程,而且是不同学生的不同感受,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诵读、吟咏是语感培养的基础。只有引导学生有语调语气、有节奏、有感情、全身心投入的去诵读,在诵读中接收、积累有关的语言材料,储存语言的表象材料,使其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语感能力才能逐步增强。学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感悟语言材料中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和感人肺腑的情,良好的语感才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培养学生语感要提倡学生出声朗读,同时还要加强默读指导,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质量,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良好途径。
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成为能言善辩之人,进而增强学生语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加学生说话的机会,把口语训练纳入教学轨道。课堂上应避免教师的“一言堂”格局出现,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一般教师对于学生,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语文教师对于学生却应该知有不言,言有不尽,点到为止,给学生留出想象的空间和活动的时间。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形式进行说话训练,如口头复述、口头回答、口头作文、改编课文、扩展语段等,通过各种形式训练学生说话。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外活动进行说话训练,如开展演讲、经验交流、记者访谈、专题报告等多种语文活动,以指导学生多说。同时,要求学生说得上口入耳,言之有物,说得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正如叶圣陶所说:“无论如何不说一句不完整的话,说一句一定要表达一个意思。”
最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语感分析。文学作品不同于自然科学,语言文字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弦外之音或言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不可言,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教师可以凭借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学积淀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揣摩,领悟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等隐含信息,从而形成敏锐而准确的理解和鉴别语言的能力,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和使用语言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的方式有:
其一:依据语境推敲语言内涵。语境是个别语言赖于生存的“上下文”和“前后语”的集合语言,它对语感起直接作用,且包孕着语感。语境确定了语义,只要依据语境进入角色,就能解读蕴藉极深的隐含意义。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这对偏正词组在语言形式上是互文,意思是“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武功伟绩”,因而应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而不能当作两个事件对比去看待。根据上下文脉判断,其中“屠戮妇婴惩创学生”无疑指的是刘和珍等女学生的遇难,“武功伟绩”是对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的极大讽刺,表现了作者对帝国主义同段祺瑞政府相互勾结屠杀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只有在具体语境提示下,通过揣摩品味,才能领悟其用法用意。
其二,巧借经验,类推语言意蕴。语感分析的最大难点是把握语言的隐含信息。叶老认为敏锐的语感总是和生活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应能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走进作者的心灵。比如,当我们读到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天可真凉了――”这别有韵味的一声叹息时,如果不能联系生活经验去体味,就难以领悟“了”字的所蕴含的丰富情韵。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绘画语言风格化新材料
一、风格化语言在当代艺术家绘画中的显现
风格的本质是艺术家独创性与存在的标识和识别系统。无论是艺术大师还是普通的艺术创作者,没有个性化风格就不能称为独立的个体。南朝・梁・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中指出,风格即人之礼法风貌;法国作家布封《论风格》提出“风格既是人本身”的观点。因此,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对个性化形式语言的探索和创造。比如,以当代艺术家中个性化的语言为例,岳明君“傻笑的脸”、武明中的“玻璃人”等,这些绘画语言可以让观者短时间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工笔人物画创作中风格化语言的自我摸索
1.艺术题材的来源
艺术题材的来源对风格化语言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绘画艺术最初主要为贵族服务,反映宫廷与官宦生活的题材。例如,唐代周的《簪花仕女图》。后来逐步扩展到相关领域。例如:文人画、历史画、宗教风俗画等,例如:明代仇英的文人画――《桃李园图》,南宋宫素然的历史画――《明妃出塞图》,都是描绘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时至今日,题材更加广泛,反映了不同时代社会时尚与生活风俗的变迁。
①传统文人画家对自我生活状态的记录是绘画题材的一个广泛来源。传统文人画中尤为常见,例如北宋赵佶的《听琴图》表现的是人们在树下弹琴和听琴的一种生活状态。②画家对哲学、文化与社会的艺术表达形式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而发展的。这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表现在当代画家对题材选取的思考上,以及绘画媒介与表现方式上,出现了作品的交插互融与多元化的局面。例如,《女权世界》表现作者对东、西方以及古、现代中形形的女性的思考。③画家对周围生活的描绘。传统绘画很多以民俗与市井文为题材,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方式,是我们了解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传统绘画中最具典型的作品是《货郎图》,宋代的李嵩、苏汉臣都描绘过类似的画面:货郎肩挑杂货担,欢呼雀跃的儿童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货担上物品繁多,不胜枚举。④画家生活的随笔、小品集表达了作者对生活感受。例如,中国90年代至今的社会生活发展同轨《霹雳娇娃》是对当代流行元素的表达。《命运的E-mail》表达了网络充斥人们生活的一种状态。⑤情感题材的作品描绘了人们的情感生活。在任何时代情感生活都是画家作品题材的一部分。当代画家魏东的作品大多以此为题材。
2.自我绘画的风格化语言的灵感来源
①风格化语言来源的表述。和大多数女孩子一样,自己在孩提时非常喜欢芭比、卡通、布娃、玩具熊等可爱玩具,时至今日对幼年时记忆深刻的俏皮玩偶,自己更倾向于温顺、乖巧、可爱的娃娃,她就像一个永远不抛弃你的好朋友一样,无论生气、难过还是高兴、欢快都是默默的倾听。用这种天真稚嫩形象作为画面更能表现自我心境中好玩有趣的生活一角。
②在表现题材方面。在表现题材方面笔者更倾向于悠闲的生活场景及其小城里人的趣闻趣事。这与笔者出生及生活的小城环境有关。小城生活悠闲、环境宁静自在,没有大都市的喧嚣。这决定了笔者的题材风格化特征。
3.风格化语言的初步探析到创作中与新材料的结合
①风格化语言自我探索形成的初步认识
在绘画语言探索初期,如何将课堂的直接写生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笔者第一幅作品《夏》就是通过课堂写生完成的。根据笔者设想的情景,将人物重新组合并添加相应背景,最后采用揉纸法丰富画面效果,使之从主体意识、视觉构图、制作技法等多方面融入主动性因素变,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对于初级创作阶段是一种有效的创作手法。
②风格化语言因素的摸索过程
在绘画过程中,如何寻找适合自己意趣和审美观点的语言形式。首先,笔者选择了感兴趣的样式和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选取一种或者多种进行思考领悟,根据自身的性格因素和成长背景,主动的观察他们。然后,总结提炼并应用到自身创作中,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在作品的内容题材、形式和笔触技法样式上。独特语言在内容上有抒情的、叙事的、严肃的等,在题材上有乡村的,城市的等。在工笔领域有何家英的女性题材,吕鹏的都市符号式人群等,而陈子的积染、江宏伟的仿旧洗染等又是笔触技术语言的显现,他们不否认传统,不排斥现代,深含主观性,又都涉及到了风格化的个性语言。
在自我语言风格的形成时,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笔者选择了“卡通娃娃”形象作为自己的语言形式。在使用这种语言形式之前,笔者曾尝试了工笔画中比较传统的画面效果,更偏重于浪漫唯美的创作手法,虽然这样的画法也能进行创作,也能出现很好的效果,但是在这种创作中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语言形式。而笔者在表达“卡通娃娃”的语言形式时,将穿着现代玲珑的娃娃形象处于古代的意境之中。这与浪漫唯美创作手法相比较,笔者在创作欲望和表达情趣上更倾向于娃娃形象系列创作。
三、风格化语言与新材料结合的探索
在创作实践中对于材料的实验,以当代艺术实验成果为依托,分析其语言表现规律,确立部分语言样式与思维方向,使自身语言样式与当代艺术实验现实相连。
以中国画体系为本,保持原有中国画材料不变,并融入西方视觉与材料下的形式语言,扩展现代生活题材、人文范畴等方面内容。在新语境的前提下,淡化对纸、墨、笔、色材质意识,打破传统程式化的规则。在工笔画作品中实现从传统的有形表现到现代变形,甚至抽象表现的转化;人文意义及更广阔的思情的有形表现与具象图式,往往作为一种对人类的生存境况的关注与呈现。再次,现代工笔画的表现多呈兼容性很强的开放性特点,表现在图式形态方面,既保留了工笔性能的某些地方(渲染表现方法、造型语言、材料工具),又引入很多现代意味的传达因素,(符号或语言的个性化与情感化,材料工具及处理手法的宽泛,现代规则的视觉传达方式)。使工笔与写意从语言形式到技术材料上的互渗、互用,优势互补。(如:利用生宣纸画工笔,追求洇染味道的工笔细节,或追求肌理制作味道的写意随形。)即保持着“基因”性――中国传统绘画特质,也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及视觉传达形式。
简而言之,艺术语言的风格化是艺术家成功的标志。绘画中的风格化语言也是衡量一个画家成功与否的基本准则。建立和完善自身绘画语言样式是每个艺术家的重要任务,在创作的同时主动性的去融合新的材料技术,利用好的材料技术制作特定的画面效果,从而为自己的创作意图而服务。赋予工笔人物画传统与当代文化的双重翅膀,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林著.绘画与观念[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版
[2]贡布里希著,卢小华译.艺术与幻觉[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8 版
[3]克莱门特.克林伯格著,沈语冰译.艺术与文化[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
[4]张黔著.艺术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版
一、文明的进步与极限
文明当然是一种教育的重要项目,但是,如果某个民族或某个国家把文明视为教育的唯一目标,这个民族或国家迟早会受到“自然意图”的惩罚:文明的民族总是被野蛮的民族征服,而且,野蛮的民族获得统治权之后,也同样会因为贪图安逸享受而走向衰落和衰败。
如果说中国人在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专制制度”压制了民众的活力,那么,此前的蒙古人和满族人之所以能够入住中原,几乎与制度无关。因为,当时的蒙古人和满族人也没有实行所谓的“民主政治”。蒙古人和满族人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主要的原因只在于,当时的蒙古人和满族人接近卢梭的“自然人”。历史学家曾经把他们描写成“几乎粘在马上”的人。“他们没有固定住处,没有家,没有法律,没有稳定的生计”,过着“自然生活” [1 ]。这种自然生活成全了他们的“高贵的野蛮人”的精神状态。“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耐寒苦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性坚刚勇猛。” [2 ]
蒙古人成吉思汗当初入主中原后,认识到舒适的生活对尚武气质是一种损害,对舒适的生活一直持警惕的态度。满族人入主中原后,他们很快就发现,舒适的生活使他们身上的“勇武”精神出现消退的征兆。皇太极制定了著名的“清语骑射”的国策:“提倡国语”、“不废骑射”、“严禁奢侈”,防止满族武士丧失“尚武”气质。
但是,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任何人都贪恋舒适安逸。蒙古人以及满族人入主中原后,一旦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他们就再也不愿意返回风餐露宿的原始状态。他的曾孙子们住进北京时,随即开始堕落。“他们被宫廷生活和过度的骄奢逸所腐蚀。” [2 ]最终逃脱不了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历史的狡黠。
二、主奴辩证法与尚武精神
黑格尔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为承认而斗争的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黑格尔将他的承认理论称为“主奴辩证法”。
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以“自我意识”为前提:承认就是一个自我意识与另一个自我意识的相遇和相争。每个人都确信自己是“自为存在”,但“它们必定要参加这一场生死的斗争”,并通过生死之争才能使一方获得另一方的“承认”(最后走向“相互承认”)。正是这种为承认而斗争的运动,推动了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 [3 ]。
最初,承认总是单向的承认。主人是对奴隶的征服,奴隶的失败成全了主人的胜利。那个能够彻底满足自己“虚荣”的人,就是那个不畏死的人。“只有通过冒生命的危险”才有可能成为主人。“一个不曾把生命拿去拼一场的个人,诚然也可以被承认为一个人,但是他没有达到他之所以被承认的真理性作为一个独立的自我意识。同样每一方必定致对方于死命,正因他自己为此冒生命的危险,因为他不复把对方看成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对方的本质在他看来乃是一个他物,外在于他自身,它必定要扬弃他的外在存在。对方是一个极其麻烦的、存在着的意识,他必须把他的外在存在看成纯粹的自我存在或绝对的否定。” [3 ]
可是,问题是主奴辩证法的“狡计”就在于:历史的发展将出现颠倒:主人必败,奴隶必胜 [4 ]。原因在于,主人虽然获得了对奴隶的统治,满足了被奴隶承认的虚荣并获得了不劳而获的享乐的权力。但是,主人的不劳而获的享乐也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他失去了与物的直接联系,主人与物的中间横亘着奴隶并因此而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主人把奴隶放在物与他自己之间,这样一来,他就只把自己与物的非独立性相结合,而予以尽情享受;但是,他把对物的独立性一面让给奴隶,让奴隶对物予以加工改造。” [3 ]
主人之所以成为主人,就因为他不怕死,并因此而可以不劳动。奴隶之所以成为奴隶,也因为他怕死,并因此而必须劳动。正是因为主人的无忧无虑和不劳动而使自己逐步走向堕落和衰败。相反,正是奴隶的恐惧以及他所必须承担的劳动,反过来却成全了奴隶的逐渐的强大和最后的解放。
奴隶逐渐强大的第一个原因是奴隶对死亡的恐惧、对主人的恐惧以及相关的“苦恼意识”而带来了坚实的屈辱感、焦虑感和存在感。“死的恐惧在他的经验中曾经浸透进他的内在灵魂,曾经震撼过他整个躯体,并且一切固定规章命令都使得他发抖。” [3 ]正是这种对死亡的恐惧,奴隶获得了自我意识和存在感。恐惧是智慧的开始。
奴隶逐渐强大的第二个原因是奴隶的劳动带来了强健的身体和精神。主人的不劳而获虽然是一种享受,但它是消费和消耗性的,它转瞬即逝,缺乏“持久的实质的一面”。相反,奴隶的劳动使奴隶找回了他的自我意识。劳动不仅“陶冶事物”,而且给人带来独立性,“开始意识到他本身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奴隶在对主人的恐惧中丢失了自己,而通过自己的劳动“再重新发现自己”。奴隶的劳动过程,就是一个改造外物、摧毁异己者并因此而成为一个否定者的过程。“在持久的状态下把自己建立为一个否定者,由此他自己本身便成为一个自为存在着的东西。” [3 ]在这个意义上,“劳动不再被看成圣经中对亚当的诅咒,而是被看做历史形成或进步的基础” [5 ]。
也就是说,在黑格尔那里,虽然每个人都为承认而斗争并在殊死搏斗的主奴之争中一决高下,但是,主人和奴隶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暂时的,时间将取消和改变人的主奴身份 [4 ]。最初,主人自己为自己争取了主人的身份,因为主人愿意冒生命危险而坚持斗争到底,随时准备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奴隶怕死,自愿服从和承认主人。但是,在接下来的交往过程中,主奴关系必发生改变,因为,主人通过斗争而获得承认之后,他就闲下来,不劳而获;而奴隶在主人的命令下不得不劳动。表面看来,奴隶的劳动显示了奴隶的身份的低微。实际上,正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奴隶迟早会成为新主人。不仅因为劳动具有“培养和教育”的力量,而且因为不劳动必导致身体的衰败和精神的萎缩。
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已经预演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准确的说法是“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两个观念。
三、新时代的尚武精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既来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C. Fourier,1772―1837)、欧文(R. Owen,1771―1858)等人的启发,也来自对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改造。
马克思从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借鉴了“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思路:“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6 ]
但是,相比之下,马克思更看重黑格尔的“主奴之争”中所隐含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积极因素。正是从黑格尔的“主奴之争”中,马克思看到了“劳动”的力量。如果说,马克思从欧文等人那里接受的启发是“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那么,马克思从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那里接受的启发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前者把教育当做改进劳动者生活质量的手段,它把教育当做劳动者的福利(尤其是童工的福利),它关注的重点是教育;而后者却更看重劳动本身所蕴含的解放人的力量,它把劳动当做受教育者的福利,它关注的重点是劳动本身。鉴于劳动者已经失去了自由支配自己劳动的权力,马克思主张必须采取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以便重新赢得人的劳动权力。只有赢得了自由劳动的权力,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自由本质。自由的本质并不需要教室里的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因为,自由劳动本身就是最佳的自由教育,只有自由劳动才能给人带来解放并显示人的自由本质。
黑格尔“主奴辩证法”是一种无休止的战争,任何主人都不会长久。按照黑格尔的思路,主人凭借自己的奋斗(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劳动,甚至包括一些高级形式的劳动)而使自己成为主人,使某些他人成为自己的奴隶。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主人表面上享受了奴隶的服务,事实上,主人反过来又会受到奴隶的控制。更严重的问题是,长期的“不劳而获”将使主人的身体和智力都渐趋衰落,而长期的劳动将使奴隶的身体和智力渐趋发达。主人表面上摆脱了繁重的劳动而获得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事实上,主人必然会走向全面衰落,因为主人不劳动。真正能够全面发展的是奴隶,因为奴隶总是让自己处于劳动状态之中(暂不讨论机器大工业的劳动是如何导致人片面发展的)。这种力量的变化迟早会导致奴隶革命的发生,迟早会导致主奴换位。
正因为如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显得至关重要,它是克服无休止的主奴之争以及劳动异化的唯一道路。也只有当所有人都成为劳动者,才能保证无产阶级赢得解放之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成为相互承认的平等的人。否则,如果无产阶级赢得解放之后使自己成为不劳而获的人,迫使资产阶级反过来接受惩罚性劳动或成为奴隶,那么,这种暂时的胜利必然会导致新一轮的主奴之争。
马克思的思路是:人将借助科学技术而彻底摆脱繁杂劳动的束缚。科学技术的最高形态是自动化机器,自动化机器将全面接管人类的劳动。如果将来有了更多的自动化的机器人,那么,人类的很多繁杂的劳动就可以由机器人来代替,那时,人类就有了新式的“亚里士多德的奴隶”。人类就可以由此而获得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精力。亚里士多德倡导“自由教育”时,他的自由教育是“自由人”的教育,而他的“自由人”之所以能够拥有闲暇,那是因为古希腊社会中有大量的奴隶的帮助和支持。“自由人”正是因为有大量的奴隶的存在,他们才有接受自由教育(或闲暇教育、博雅教育)的条件。就此而言,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预演了马克思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
取消了奴隶制之后,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条件,所有人就不得不从事繁杂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甚至不得不陷入劳动分工的困境之中而导致人的片面发展或畸形发展。为此,马克思对“自动化机器”寄予厚望。马克思本人并没有也不太可能描述自动化机器的具体形态,但现代“机器人”的诞生,使马克思的及其机器自动化的想象和预言有了现实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M].吴象婴,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1.
[2]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历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0,160.
[3][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 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24-125,126,128,130.131.
[4][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M].姜志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5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