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防法规的主要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既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园区,也不同于一般的民产业基地,它是在满足国防军队建设需求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摆脱传统的国防和经济社会环境平台和运行机制束缚,在一定区域内围绕军地双方资源的优化组合,建立形成的以军民融合为特征、以产业发展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引领示范为导向,军民在生产生活服务等领域全方位高度融合的新型经济主体,是军民融合类园区发展的更高阶段。
(一)军民融合是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随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革的迅猛发展,军民融合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拓展和提升,不再只是简单产品层面上的“民”或“民转军”。军民融合的层次由军地双方的协商式结合提升到国家战略层次的制度式结合,提出建立军民融合式国家规划计划体系、体制机制体系、法规政策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军民融合的范围由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提出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体系和国防动员体系;军民融合的程度由军民行业的“板块式”对接深化到了融为一体的“无缝式”对接,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盘考虑,在国家层面上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①”。
建设发展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是适应新时期军民融合式发展特点和要求,在产业链集成、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服务等层面上实现具有全价值链体系特征的“军为民用”和“民为军用”,是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多领域全方位深度融合的重要实践。
(二)产业化发展是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和抓手
军民融合产业是以国防科技工业在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为核心和依托,通过军、民领域间的双向交流互动所形成的产业,主要涉及产品结构、技术、工艺相通或相近的电子、机械、汽车、新材料、核能、航天、航空、船舶等产业领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构成国防科技工业新增长点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多为技术优势产业;另一类是国防科技工业的支柱民品产业,多为规模优势产业。
自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军民融合型高新技术开发区“硅谷”开始,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均采取多种措施来推进军民融合产业的集群化。近年来随着我国军民融合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军民融合类园区也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
(三)创新驱动是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动力和源泉
我国已进入一个必须更多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自主创新也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首先要实现思想观念的创新,破除“自给自足”、“自我发展”的观念,树立统筹建设、开放式发展理念;要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克服军民融合体制机制上障碍,建立与军民融合式发展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制度规范;要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摒弃国防建设不计成本、封闭发展的模式,推行成本效益和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要实现重点领域的创新,突破现存的技术、生产、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军地壁垒,形成军民各领域协调发展、逐步深入融合的良好格局。
二、我国军民融合类园区建设现状
我国已从不同层面和不同领域,借助不同体系,探索形成了一些可行的军民融合类园区建设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军民结合示范基地”模式。自2009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积极开展了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的培育和认定,推动军民结合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截至目前,已在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内蒙古、北京、上海、甘肃等地分3批认定和挂牌了24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
二是“动员中心和保障基地”模式。1998年以来,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已经在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四川、重庆、湖北、陕西、甘肃等地批准建设了一批涉及野营装具、粮食及主食加工、食品与配餐制作配送、药品及医疗器械、成品油、工程机械、抢险装备、特种材料等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和保障基地。
三是“产业基地或园区”模式。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我国一些省市也在推动军工企业及其配套民营企业的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培育和探索性发展。一些省市依托地方上现有的军工资源,在当地军工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规划建设了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或园区。如西安市2006年以来相继建立了西安军民两用光机电技术产业示范园、西安军民两用电子元器件技术产业示范园等多个示范园等。
四是“战略合作协议”模式。一是军地之间的战略合作模式,如2011年7月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达成军民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选择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军民融合平台,携手推进军地在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供应采购、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二是省部之间的战略合作模式,如2007年12月天津市政府与原国防科工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在滨海新区建立“滨海新区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实施一批重大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
三、我国军民融合类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军民融合类园区或保障基地建设呈现出军工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保障政策配套、国家有关部门协调支持等突出特点和示范效应,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国家层面上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到目前为止,从中央到地方、从军队到政府还没有建立起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综合性协调管理机构,因而军队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客观上难以对军民融合类园区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总体协调、宏观指导和有效监督。园区建设都是以工信部、发改委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军队有关部门、军工集团以及地方政府等为主导,分系统并独立分散建立。军民融合类园区在总体目标、建设布局、功能定位等方面还没有与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年度计划之相互衔接,缺乏总体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建设的有序推进。
(二)法规制度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
时至今日我国依然还没有一部规范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综合性法律法规。已有的一些政策法规内容也己经不适应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要求。如 1988年颁发、至今仍然生效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第12条规定:“私营企业不得从事军工、金融业的生产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类公有制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发展思路不够清晰,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链
军民融合产业链是指相互关联的军民科技企业、公共机构等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地理位置的集中,形成一个“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具有完整价值链的有机体。然而目前我国军民融合类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高,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体系尚未形成。如何促进市场发育,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以大生产促进专业分工和合作,按照产业链聚集企业,是政府在军民融合类园区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公共服务体系尚需健全,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在我国军民融合类园区发展的过程中,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力度和手段有限,技术研发、信息咨询服务、行业协会、技术成果交流平台、金融担保体系、标准体系、管理体系等促进园区内军民创新要素充分融合的服务体系还亟须进一步完善。
四、新时期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实现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顶层设计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突出目标任务的军地衔接。要着眼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双赢共进,坚持做到示范区建设与军事斗争准备发展相适应、与我军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相适应。二是突出规划计划的军地对接。在整体层面上,实现区域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与军队战备计划和战场建设规划对接;在重点领域内,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和国防动员建设规划对接。三是突出发展布局的军地兼顾。在充分尊重区域自然生态和经济发展本底条件的前提下,要结合军事斗争准备重要方向和发展趋势,以满足国防军事保障服务需求,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导向,合理确定示范区建设空间布局。四是突出实施过程的军地协调。加强军地沟通协调工作机制建设,确保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军地双方能够主动、及时、有效的对接,从而实现军队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情况动态衔接。
(二)协调资源配置,更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军民融合的发展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特征。首先,军民融合包含了所有经济主体。军事领域既包括传统的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也包括军事人才培养、军队保障以及基础建设等诸多领域;民用领域也不单指国有企业与国有控股企业,而是包括具有多种经济成份的所有企业。其次,军民之间的流动具有双向性。既包括军事领域的人员、技术、信息、资源、资本等要素向地方流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也包括地方人员、技术、信息、资源、资本等要素向军队流动,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
因此,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要以市场为基本平台,更多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融入式发展,使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向国防建设聚集,使国防建设成果向经济社会领域溢出。最终,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自主调节,整合军地各方资源优势,打破军地壁垒、军民界限,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一份投入、多重收益”的良性格局。
(三)提升产业能力,促进军地经济一体化转型升级
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往往首先产生并应用于军事领域,尔后再由军事领域向民用领域转移。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涵盖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工电子六大行业,目前国资委所属的十大军工集团拥有数十万科研人员,已自主研制了多项先进武器装备。国防科技成果的先进性也为它向民用转移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在推进军民融合类园区建设进程中要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国民经济转型升级。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许多非国有企业在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管理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相当多的军工企业,但由于受观念、政策、制度、标准等方面的限制,这部分宝贵资源在军工产业发展中尚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在示范区建设发展过程中,首先要突破思想和制度,逐渐消除民、民参军的各种壁垒,促进统一的军民融合型产业能力的整体提升。
(四)完善工作机制,消除军民融合的体制
一是成立军地双方共同参与的示范区军民融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示范区内的军民融合发展工作进行指导,就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军地高层联席、重大问题会商、情况通报、定期走访、联合办公等工作制度。三是军队经过充分评估和论证后提出示范区建设中有关军事科研生产、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军队人才培养、军队后勤保障等需求,地方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主动将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当中。四是整合利用国家和军队资源,形成军建民用、民建军用、共建共用的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五)健全政策法规,实现制度保障型发展
政策制度是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基本保障,是确保军民融合高效运行的重要措施和行为准则。过去颁布的一些相关政策法规已经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和不衔接性,必须尽快补充或调整。
一是制定新的法规,国家层面须加快《军民融合促进法》的制订和实施,二是根据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新的实践修订已有的法规政策,包括在装备研制生产、国防交通、人民防空、物资储备、国防设施与资产、产品和服务等领域现有法规制度中增加军民融合相关内容等;三是在企业法、金融法、基本建设法、交通法、投资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中充实军民融合的内容条款,体现军民融合的需要。把国防专门法规与经济社会法规协调起来,逐步形成有利于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保证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规范运行。
注:
[关键词]军人社会保障制度;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实施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6)04-0141-04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因此,我国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从结构上说也包括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实施机制三个要素。我国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功能在三个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因此,在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创新问题上我们要有整体思路,同时也要有具体的路径选择。
一、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创新的整体思路
新制度经济学对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既继承了西方正统经济学理论的某些传统(如经济人分析、边际分析和成本收益分析等等),又超越了这种正统经济学理论的限制,这种超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把在正统经济学理论中被认为既定不变的制度视为会被修正和创新的,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制度内生化是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特征。(2)放弃了正统经济学理论中的“信息费用、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都不存在”的非现实假定,理论分析更加接近于真实现实。(3)认为经济人并不能解释所有的经济行为。但是,任何制度创新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功能创新问题从宏观上和整体上作出基本的理论和实践准备。
(一)培育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变迁主体
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变迁的主体就是指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变迁中的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初级行动集团是指一个决策单位,它们的决策支配了制度安排的创新过程,这一单位可能是单个人或由单个人构成的团体,这一单位意识到了一些目前暂时不能获得的收益,只要能改变制度安排的结构,收益就有可能增加。次级行动集团是指一个决策单位,它们帮助初级行动集团获取收益而进行一些制度变迁。
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变迁中的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都是制度变迁的主体,初级行动集团是制度变迁的创新者、策划者和推动者,次级行动集团是制度变迁的实施者,初级行动集团通过制度变迁创造收益,初级行动集团虽然不创造收益,但是,参与收益的再分配过程。划分并考察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的意义就在于有利于帮助对军人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主体的分析。我们要注重培育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变迁的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
(二)完善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和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是指,目前,我国现实存在的一系列旨在促成国家和社会对军人给予特别激励的政治、社会和法律方面的基础规则。从实质上来说,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就是指基础性的制度安排(Foundamen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熏它是我国基本制度规定,决定并影响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的构成及变迁,在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中,我国宪法和法律结构至关重要。与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相比,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也是可以变迁的,所不同的只是变迁的速度要慢得多。
(三)重构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安排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安排”的含义就是“制度”最通常使用的含义。制度安排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长久的。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安排就是指具体的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给予特别激励的设计和安排。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安排应该在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中进行,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决定着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安排的性质、范围和进程,反之,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安排也会反作用于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从比较静态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一项新制度安排的评价标准有两个:帕累托改进和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帕累托改进是指新制度安排为覆盖群体提供利益时,没有一个人会因此受到损失。卡尔多―希克斯改进是指虽然新制度安排损害其覆盖下一部分人的利益,但是,另一部分人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受损人的损失,总体上还是合算的。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进行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创新,我们必须准确厘清上述基本概念的准确含义,同时,把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和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安排区别开来,还要注意准确把握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变迁中的初级行动团体和次级行动团体的区别。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变迁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边际调整过程,制度环境决定了制度安排的性质、范围和进程,制度创新也会使制度环境不断完善。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变迁的初级行动团体是制度变迁的主力军,目前,缺乏适宜的初级行动团体是我国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变迁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创新路径选择
(一)积极培育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非正式制度
由于对根源于文化历史传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非正式制度的培育和演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结果导致非正式制度存在重大缺陷,全社会缺乏普遍的拥军爱军的主流意识,致使已有的正式制度设计缺乏运行的制度环境和基础。因此,积极培育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非正式制度要重点把握以下方面:
1.转换指导思想,确立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新理念
我国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的指导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对军人所承担的额外义务进行特别补偿是现行军人特别保障的立法根据,这一点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通过军人社会保障对军人应该如何激励?在具体的制度设计层面上,我国军人保障的指导思想却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重牺牲奉献,轻优待激励”的立法思想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只强调对军人设置义务,忽略了对军人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忽略了应该从内外两方面进行立体的激励和保护,在保护理念上具有显著的偏差和错位。由于军人特别保障强调“牺牲和奉献”忽略“优待和激励”的制度设计没有回应市场经济发展而做到与时俱进,在新时期根本担负不了保护军人的重任,它已经和正在给军人造成制度性的伤害。
因此,在新时期我们要转换军人社会保障的指导思想,确立军人激励的新理念,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大力研究军人职业不同于普通职业的特点和规律,对军人实行科学激励;
(2)充分挖掘“保障”的内涵,对军人实行全面立体保护;
(3)顾及军人的私权性质,对军人实行官方和民间双重保障;
(4)与时俱进,不断修正保障激励思想,完善保障激励范围和保障激励内容。
2.发动思想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国防价值观
心理学和行为学理论认为,人的价值观念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价值观念会影响人的思维模式从而决定人的行为方式。国防价值观念就是指人们对国防价值的观点、思想和看法,具体包括国防为什么存在,国防对人民意义的大小,如何建设国防以取得最大的国防效用,如何对待军人职业,军人职业与社会的关系等等一系列的观点和态度。可以这么说,有什么样的国防价值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国防态度和行为。国防价值观念的形成与个人的家庭经历、受教育程度、人文环境、政府宣传导向、价值观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诸多因素有密切关系,国防价值观念的形成和转变都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优势,20世纪80年代以前,党和政府在培育整个社会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国防价值观念曾起到很大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党和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较之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大大落后并凸显消极负面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都崇尚金钱、地位、权力、美貌等,浮躁趋利成为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主要特征,国防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军人作为一个群体无疑成为这种业已变化了的国防价值观念的牺牲品和受害者。现代社会价值观念所崇尚的金钱、地位、权力、美貌、学历等似乎都与军人群体没有太大关系,相反,由于军人职业特点和舆论导向的作用,军人群体给整个社会的印象是贫穷、危险、困顿,等等。因此,党和政府要根据国防价值观念形成、转变特点和规律,从正面的思想教育入手,大力进行舆论引导,辅助以改善军人整体形象,增强军人职业吸引力,从而在全社会培育积极向上的国防价值观念。
3.培育军人意识,强化军队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军人保障更应该从强化对军人的激励入手,如果军人职业的吸引力、竞争力增强了,军队自然也就会坚不可摧。因此,我们在进行非正式制度的培育时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激励军人,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增强军人荣誉感;(2)提高现役军人待遇,增大军队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军人优越感;(3)发动思想教育,增强国防事业的主流意识,增强军人归属感;(4)打击破坏军人形象行为,增加外力破坏的犯罪成本,增强军人职业神圣感。
(二)建立健全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就是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非均衡、低效率和不公平。因此,建立健全军人保护正式制度要把握以下方面:
1.建立健全新时期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法律法规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前,党和人民政府就十分重视军人的社会保障激励,并对军人社会保障激励问题实行特殊政策。主要体现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共同纲领》有关规定、1950年制定的《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上,但是,当时的法律规定主要是通过强制性的法律规定来对军人进行保障,这种规定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曾起到激励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军人得到了《宪法》、《兵役法》、《军官法》以及各种关于军人社会保障的条例从多个层面的不同保障,从而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军人社会保障激励体系。但是,现行的法律制度同样是靠各项强行性规定来进行社会保障,强行性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法律规定没有任何变化。
因此,在新时期我们在立法规划中,必须重新构建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有关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法律规定。除了保留《宪法》、《兵役法》、《军官法》以及各种关于军人社会保障的条例的军人社会保障激励条款之外,还要在《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社会救助法》中规定有关对军人进行社会保障激励的各种事项。国家采取措施保护现役军人及其亲属的荣誉、人格尊严,对现役军人实行特别保障和优待,在退役安置、医疗保险、住房补贴、子女入学、生活补助、法律援助、乘坐交通工具等方面给予特别优待。重点优待军人及其配偶,给以实实在在物质刺激,增强军人优越感和军人职业的吸引力。从而构建新的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激励军人,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
2.建立健全新时期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政策体系
军人社会保障激励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法规,还必须依靠党和国家的各项激励政策。政策一般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完成一定的任务而做出的政治决策。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基本内容和本质方面具有联系,包括阶级本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社会目标等方面存在共性,但是,二者也有显著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意志属性不同。法律法规体现国家意志,政策体现全党意志。(2)规范形式不同。法律法规表现为规范性的法律文件和国家认可的其他形式,具有稳定性和成文性。政策表现为党的决议、宣言、决定、声明、通知,等等,具有纲领性、原则性和方向性。(3)实施方式不同。法律法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政策依靠党的纪律保证实施。(4)调整范围不同。法律法规主要调整以权利义务界定的社会关系领域,政策调整的范围比法律法规更为宽广。(5)稳定性和程序化程度不同。法律法规具备极强稳定性,非经严格程序不能变动。政策较为灵活,可根据形式变化做出较为迅速的反应。由于法律法规和政策各有其适用的对象和调整范围,各有其独特的调整方式和强制措施,因此,我们在制定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正式制度时既要注重法律法规建设,同时还要兼顾政策的制定,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套和衔接,共同激励。
(三)合理配置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实施机制
任何设计完美精细的法律和制度都必须依靠实施机制才能体现出价值。判断一个制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实施机制是否有效,离开实施机制,任何制度安排都形同虚设。检验某种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否有效,最关键是考察社会收益与个人收益之间的关系。根据诺斯的理论,当个人收益等于社会收益时,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就会得到有效实施。
1.强化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非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
从本质上说,非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主要是一种软约束,它不是一种强制性的规范,因此,军人通过国防活动产生的社会收益大于个人收益的那部分别人获得的收益,难以得到强制性的补偿,并且还会导致已有的正式制度设计因缺乏运行的制度环境和基础,预期的激励难以体现。
但是,非正式制度实施机制的非强制性本质并不能成为我们束手无策无所作为的借口,我们可以强化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非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增加破坏国防事业的道德谴责,将珍视国防事业的道德观念与思想品德建设挂钩,将国防价值观念作为考察人的“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增大破坏国防事业的违约成本,从而增强非正式制度的强制性,使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非正式制度的实施得以强化。
2.重构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
在正式制度中,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法律制度最为完整系统,但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正式制度实施机制的设计和安排具有先天性的缺陷,军人从事国防活动产生的社会收益与个人收益之差过大,导致激励不充分。因此,要对军人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综合激励。这就要求我们的实施机制在制度设计的保障范围上不仅要保障军人本人,还包括军人的其他近亲属。现行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设计重心是放在军人本人的激励且激励力度不大,没有全面构建实施机制体系,没有建立保障军人近亲属的全程激励的实施机制,没有科学合理地配置激励资源,难以起到激励的作用。因此,全面构建军人社会保障激励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体系,科学合理地配置激励资源,就成为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改革时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汪洪涛.制度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美国)这款看似一般的腰带是与iOS或者安卓结合的导航装置,利用专用的应用程序设置,点击自己想去的地方,然后将手机放进兜中,只要你开始走路,到拐弯处,皮带会从正确的方向发出蜂鸣声,指导你拐向那里,再也不用掏出手机仔细观察了。
电子口译员
(美国)
SIGMO 是一款小巧的口译机,它能识别 25 种语言并能进行自动翻译、发音,彻底改变外语盲无法与人沟通、交流的问题。用户只需要按着SIGMO右侧上面的按钮、对着产品说话,手放开后,SIGMO会把用户的话转换成目标语言。当按着右侧下面按钮的时候,产品会把对方的话翻译成自己熟悉的母语,就像是旁边站了一个口译员一样。淘宝网有售。
指导做饭的“把手”
(美国)
学做饭可真是一件辛苦活,水要放多少、菜要怎么切以及怎么使用搅拌机等等各种流程缺一不可。针对于此,设计师设计了一套智能厨具,以切菜板为中心,利用电子墨水在面板上显示做饭的具体步骤,当切完蔬菜需要加水或搅拌时,只需把把手拿下来插入其他电器的把手位置,需求信息便会自动载入,并将水位线显示在杯面上,或者自动控制搅拌时间,如此一来,做饭不再困难。
现实版的钢铁侠(美国)
美国国防部正在开发一套名为“勇士织衣”的高科技内衬型战斗服。据悉它的主要特征是轻便,有效帮助士兵抵御伤害并增强单兵的灵活性。一般而言,士兵在负重45kg条件下执行任务时,肌肉与关节极易产生慢性病变。如今生产出的三套“勇士织衣”样品已证明可以有效满足任务需求,增强士兵负重能力并且在作诸如奔跑、攀爬和跳跃等高强度动作时也能提供有效保护。
能上路的“未来汽车”
(美国)这辆形如未来车辆的座驾花了佛罗里达男子Michael 6个月的时间打造和改装,其中包括不下8000美元的涂装开销。据他所说,所有的改造都是符合道路交通法规的,因此驾驶员可以安心开它上路。车辆的操控手感和性能都很棒。最重要的是,这辆酷炫轿车一定会带来极高的回头率。目前,它已经在ebay上以一亿韩元成交(约合人民币56万)。
私密的体重测试机
[关键词]财务控制 财务欺诈 内部控制
财务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企业的财务控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当今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许多企业因为财务控制薄弱导致经济效益低下,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财务欺诈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和十分突出的问题,一些单位通过虚报利润等财务欺诈手段,牟取不正当经济利益和实现其他不正当目的;一些中介机构在执业中无序竞争,使国家赋予的社会监督职责流于形式,甚至协同造假等,不仅直接干扰了党和政府的经济决策,还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严重腐蚀了社会经济的健康肌体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在收益管理制度下财务欺诈不仅限于收入调节,还包括虚增期末存货、将费用资本化以少列成本、虚增收入,以及编造假的评估及其它文件来获得信贷、通过内部交易或建立虚拟公司获得非法融资等。欺诈性财务报表是指一种故意从本质上提供误导性财务报表的行为。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构成欺诈性财务报表的三个关键要素:(1)故意的或过失的行为;(2)实质上是对财务报表的谎报;(3)谎报的符合重要性原则,即谎报必须是重要的。
一、收益管理制度下财务欺诈防范措施
1.完善集团公司内部管理制度
(1)内部控制制度
一个好的、有助于在收益管理制度下防范财务欺诈的内部控制机制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
首先,内部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包括公司最高管理层),任何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
其次,过程控制受到特别重视,操作程序规范。
第三,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和业务活动按适当授权进行。内部控制机制要对涉及会计工作的机构和岗位进行合理设置,并对其职责权限进行合理的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第四,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内部控制机制要能够做到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的需要,要使公司和部门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此外,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用内部控制防止欺诈的关键是职责划分。职责划分增大了欺诈的难度,使人们很难欺诈。
(2)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也是一种在收益管理制度下可有效防范财务欺诈的管理制度。从而不仅可以做到防止欺诈,又可以做到发现欺诈。
2.外部审计监督
外部审计监督指由外部审计公司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独立审计,并对公开的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外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其发表审计意见,而不是发现或阻止欺诈的发生。
3.改革业绩评价标准,采用剩余收益作为业绩评价指标
评价公司的业绩评价制度是否运行良好时,要考虑和解决两个基本问题:(1)这一制度激发了什么行为?(2)这一制度应该激发什么行为?
二、我国防范财务欺诈应采取的措施
1.健全会计法规制度体系,严肃财经法纪,加大执法力度
(1)会计法规体系建设。会计法规是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基本法律规范。
(2)严肃财经法纪,加大执法力度。
2.加强中介机构监管
加强中介机构监管,对防范财务欺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介机构的工作不仅可以对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监督,而且能够有效鉴证会计信息。
3.改进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改进并规范信息披露方式和内容
(1)改进财务报告体系。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97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中规定,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包括下列组成部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权益变动报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政策和说明性注释。同时又指出,鼓励企业在财务报表之外披露管理部门提供的财务评述,该评述应描述和解释企业财务业绩和财务状况的主要特征极其面临的主要不确定性事项,诸如决定业绩的主要因素和影响,企业筹资来源、举债政策极其风险管理政策,以及价值未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企业实力和资源等。另外,该准则还鼓励企业提供诸如环境报告和增值表等附表。
(2)改进并规范信息披露方式和内容。概括讲,改进和规范信息披露的方式和内容重点是要拓展信息披露范围。
其中最重要的是表外信息的披露。表外会计信息的揭示应满足的要求:披露的内容要全面,揭示的方法要有助于使用者理解和利用,揭示的形式要简洁、规范;揭示的形式主要有:附注、注释和补充报表(附表、调整报表、专项报表或称非财务报表)三种。
(3)改进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周期和时限。针对我国目前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周期和时限过长,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现状,改进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应缩短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周期和时限,如规定披露中期财务报告(含季度财务报告),将年报披露的时限由年度结束后4个月改为两个月,中期财务报告披露的时限由中期结束后两个月改为1个月。
参考文献:
[1]杨宗昌,杨淑娥.现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与外部化改进.财会月刊,2003,(1).
关键词: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壁垒 贸易壁垒 OIE标准
“动物福利”(AnimalWelfare)正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一条新的“流行语”。在国际上,动物福利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贸易议题。动物福利的出现,一方面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国家间的经济水平、教育文化和道德标准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动物福利的出现无疑就构成了一道新的贸易壁垒——动物福利壁垒。动物福利潜在的贸易壁垒作用不可忽视,如果不给予足够重视,我国相关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将会遭遇巨大障碍。
一、动物福利的起源与发展
动物福利活动最初是由一些关心动物福利的民间人士和动物保护团体倡导并发展起来的。在18世纪末,英国功利主义哲学JeremyBentham首先提到动物的福利问题,认为动物福利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动物也能感受到痛苦。1822年,理查德·马丁(Martin)提出“反对虐待以及不恰当地对待牛的行为”的法案(即《马丁法案》)在英国国会获得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动物福利的法律。法国也在1850年通过了反对虐待动物的相关法案。1866年由美国外交官亨利·伯格(HenryBergh)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动物福利组织——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ASP—CA),并推动纽约州通过了美国的第一个动物福利法:《反虐待法》。其后的一段时间里,世界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动物福利保护法规。这些法规都是在道德伦理方面强调我们应该对动物权利的保护。
20世纪60年代后,因为西方国家农业的发展已经满足了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公众开始转而关注生产活动中对动物福利的影响。1965年的英国政府发表的“BrambellRepo~”报告就是公众对动物福利关注的集中反映。其后,各国学者纷纷研究动物福利间题:Moberg(1987)和Barnett(1987)认为生理指标应该在评估动物福利上起主要作用;Mcglone(1993)同样认为生理指标优于行为指标,因为它们更客观而且更少一些人为倾向性;Duncan(1993,1996)建议动物福利应该和动物感受而不是它们的生理或别的指标相联系。
目前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动物有“五项基本福利”:(1)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清洁饮水和保持健康与精力所需要的食物,使动物不受饥渴之苦;(2)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不适之苦;(3)为动物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给患病动物及时诊治,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病之苦;(4)保证动物拥有良好的条件和处置(包括宰杀过程),使动物不受恐惧和精神上的痛苦;(5)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比如,对猪的动物福利国际法规规定:猪在运输途中必须保持运输车的清洁,要按时喂食和供水,运输时间超过8小时就要休息;在宰杀时,应当使用高压电快速击中致命部位,使其在很短时间内失去知觉,以减少宰杀的痛苦,并且必须隔离屠宰,以防被其他猪看到而产生恐惧感。不少欧美国家要求供货方必须能提供畜、禽或水产品在饲养、运输、宰杀过程中没有受到虐待的证明才准许进口。
二、动物福利壁垒的实施特点
(一)合理合法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把动物仅仅当作人生存的资源发展到保护动物最后提升到了福利保护的地位,不能不说是社会的进步、观念的进步。于是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订动物福利法规。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对食品的安全与卫生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世贸组织又规定允许成员方采用“为保障人民、动物、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措施”。因此,利用动物福利名义设置贸易壁垒,不仅穿上了符合进口国法律的外衣,而且还能获取社会公众的同情和支持。
(二)歧视性和隐蔽性
动物福利条款在不违背WTO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与其它贸易壁垒相比,更具隐蔽性和歧视性。动物福利标准都是发达国家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强者制定标准,对弱者显然是不公平的。由于各国的国情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畜禽产品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动物福利标准的实施即使是非歧视的,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进体动物及动物制品一视同仁,也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构成障碍。经济实力是基础,发展中国家如果温饱问题都还没解决,如何讲“动物福利支出”,此外,以自己国家的动物法案为屏障,利用动物福利名义设置贸易壁垒,还涉及社会道德问题,不仅穿上了符合进口国法律的合法外衣,而且极易博取公众的同情和社会舆论支持,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三)实施领域的广泛性
动物福利壁垒的实施客体目前主要针对活体动物的进口。但有向其它与动物和动物制品有关的领域和上下游产业施加影响的趋势,与动物制品有关的行业,如:餐饮业、化妆品业、医药业、服装业等都有可能受到冲击和波及。由于目前有关动物福利的呼声和抗议活动越来越多。一些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如: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公司迫于国际供货的养殖场采取措施,改善动物的养殖环境,不得采用强迫进食等虐待动物的措施,否则将停止进货。
(四)复杂性和争议性
动物福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既涉及到动物保护,又涉及到国际贸易,还与社会自身的发展、道德、伦理有关。动物福利问题有它合理生的一面,但如果以“动物福利”名义来设置贸易壁垒并用在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上面,那么将有可能使出口国人民本来就很低下的生活条件日益恶化,这种在人类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优先考虑满足动物的基本需求乃至“精神需求”的做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仅不公正,而且这种变相的贸易保护,可能会造成人道主义的灾难。因此,动物福利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很大争议性的问题,如果仅仅从其中一个方面孤立地看待这个问题,则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引起诸多负面影响。
三、动物福利壁垒的利用方式
(一)利用WTO有关动物福利的条款限制进口
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和《反倾销措施协议》关于动物福利以一般例外等形式出现。发达国家利用这些规定以一般例外措施、卫生检疫、技术性与非技术性壁垒、补贴与反补贴、倾销与反倾销的形式,限制进口。欧盟和美国目前正在考虑用不可诉的动物福利保护补贴。
[关键词]基础测绘,发展,测绘技术,对策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157-01
一、基础测绘的定义、城市基础测绘的主要目标、特征
基础测绘通过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广泛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文化教育,行政管理,人民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前期性,公益性事业。
1、基础测绘的定义
测绘是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核心。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置信息,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基础测绘是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2、城市基础测绘的主要目标
(1)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基础测绘设施建设要形成以3S(GIS,GPS,RS)技术。4D(DLG数字线划地图,DOM数字正射影像图,DEM数字高程模型,DRC数字栅格地图)技术产品和数字通信等技术构成的较为完善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2)加快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和数据库建设,重点是全面开展城市1:500――1:100000系列数字地形图更新和数据库建设以及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为建设“数字城市”奠定基础,开创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的新领域。(3)建立健全基础测绘管理的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推进基础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勘测产品价格机制。
3、城市基础测绘成果的主要特征
(1)基础性:城市的建设发展,交通,农林,水利,土地,矿产,城建等部门的规划设计,都是以基础测绘成果作为平台。(2)公益性:基础测绘其服务对象是政府及各个部门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为之提供及时,适用,可靠的测绘保障。(3)商品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第六章第三十一条规定,除国家机关决策和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基础测绘成果实行有偿使用,但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军队因防灾,减灾,国防建设等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无偿使用。
二、城市基础测绘主要内容
基础测绘是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为国家各个部门和各项专业测绘提供基础地理信息而实施的测绘工作的总称。城市基础测绘工作主要包括:平面高程控制网的建立与维护,城市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与更新,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的普查整测与动态管理,城镇地籍测量,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对立与维护等内容其中前三项是城市基础测绘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内容。
三、我国城镇基础测绘发展现状
国家基础测绘设施工程的实施,推进了由传统的纸质测绘时代迈向现在的数字时代的步伐。“数字中国”,“数字省(市)”,地理信息空间基础框架建立工程已经启动。目前,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已接近尾声,同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形成了1:10000的农村土地利用现状的数据库和1:500的城镇地籍数据库系统,基本实现了测绘技术的数字化改造。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测绘领域,使得许多传统测绘技术手段与测绘信息处理技术都有了质的飞跃。
四、目前我国城市基础测绘存在的问题
(1)一些地方政府过度的追求经济建设,忽视了基础测绘及信息化建设工作,对基础测绘的意义认识不够深远,有些地方甚至没有编制基础测绘规划,更没有将基础测绘的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以至于信息化建设成果不能快速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由于一些地方测绘法制建设滞后,未制定完善的配套法律法规,加上政府缺乏对基础测绘的有效宣传,致使大众没有认识到基础测绘的作用,基础测绘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2)缺乏测绘数据共建共享机制。由于测绘数据的共享机制未完全建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企业事业单位为满足自身建设和管理的需要,自筹资金组织施测,造成同一地区不同单位重复测绘的现象,导致基础测绘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还造成测绘基准不同,技术标准不一,成果质量不均等现象。
(3)测绘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导致各地区测绘人才分布不均衡,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由于财力问题,对基础测绘投入少,造成基础测绘队伍经费来源不足,人才身沿海城市流失的现象严重。
(4)缺乏开发,创新能力。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测绘仍然是劳动密集式生产,只是停留在对一些软件的表面应用上,测绘技术单位通过实地调查,数据采集,矢量建库而获得经济效益。而缺乏对数据的归纳整合,为政府及企业提供咨询分析,辅助决策等服务。基础测绘新技术的开发,创新的能力不足,数据的采集,管理与应用等方面的软开发能力薄弱,与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测绘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5)基础测绘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测绘产品不够丰富,社会化程度不高,现阶段,我国的测绘主要应用在国土,城建等一些建设部门,并没有走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中,应用的范围太小,同时,现有产品生产周期长,更新速度缓慢,种类少,致使一些用户使用比较困难,侵权盗版,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究,应急保障能力不强,基础地理信息现实性差,造成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后,不能适应应急需求。
五、对我国基础测绘发展的建议
(1)明确职责,加大宣传。(2)建立地理信息的共享工作机制。(3)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4)加大基础测绘的应用服务范围。大力推动基础测绘成果的应用,拓空测绘应用服务范围,推进大,中比例尺等测绘成果的广泛应用,努力开发网络地图,导航电子地图,影像地图等公共产品,加强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统计地理信息平台,公共应急地理信息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深层次测绘成果的社会化应用。
[关键词]微型燃气;发电技术;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TE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276-01
1 微型燃气轮机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家航空与宇航管理局在涡轮增压器的基础上发展了1种微型燃气轮机发电装置,随后在70年代开展了微型燃气轮机作为辅机电站在航天飞机上应用的研究。之后的50年间,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除用于军用车辆的辅机电站外,带有回热器的高效微型燃气轮机被用于分散式发电、热电冷联供、车辆混合动力装置等领域。目前,燃气轮机和燃料电池联合循环系统是研究的热点,据最新报道,美国能源部和西屋电器公司成功建造了1个250kW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与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示范电站,其中燃料电池发电200kW,燃气轮机发电50kW。
随着技术的发展,微型燃气轮机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高速永磁发电机的出现使发电机与压气机间的连接采用空气轴承代替滚动轴承,不再需要减速机构,这使整个机组的重量和尺寸大大减小,成本降低很多;为提高机组的热效率,普遍采用高效紧凑型回热器;为克服涡轮入口温度的提高受涡轮材料的限制这一矛盾,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研究机构相继开展了采用陶瓷作为燃烧室、涡轮、回热器等热端部件的材料的研究。1995年在美国动力年会上,AlliedSignal、Capstone与Elliott公司率先展示了25~70kW微型燃气轮机样机,其后每年均有样机推出。2001年2月Capstone宣布该公司生产的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微型燃气轮机刚刚获得CARB颁发的国际第1个证书。据报道,其30kW微型燃气轮机燃天然气时的排放仅为新一轮重型汽车最低排放标准的80%。美国专家预测微型燃气轮机的潜在市场将达每年80~100亿美元。
我国在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方面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研制了1种单轴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目前,国家对发展我国的微型燃气轮机给予了相当重视,科技部已多次研讨论证,并决定进行我国的微型燃气轮机研制攻关,迄今为止已经研制出基本达到国外先进水平的微型燃气轮机。
2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技术特点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具有4项主要特征:①采用了简单的径向设计原理以及单级径向压缩机、低排放环型燃烧器、单级径向透平,压比为4:1,采用空气轴承。恒温运行排除了使用高成本的尖端材料,维修成本低,振动更小,排放更低,结构紧凑。②将高速交流发电机装进燃气轮机机械装置中,2机同轴,组成1个紧凑的高转速的透平交流发电机。装置不需要减速箱,交流发电机又可用作启动电动机,从而进一步减小了机组的体积。③由于采用效率可达90%的高效回流换热器先预热燃烧室所用空气,减少燃料消耗,故可使燃气轮机的效率由18%提高到30%。④由微型处理机控制的功率逆变控制器可进行输出频率转换,也可调解成其它输出频率,它把高速交流发电机输出的频率为1~3kHz的电力转换成50~60Hz的电力。功率逆变控制器可根据负荷的变化调节转速,也可根据外部电网负荷变化运行,还可作为独立系统运行,包括远程管理、控制和监测。
目前国际市场微型燃气轮机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带有回热、变频、高速电机等设施;微型燃气轮机的效率达25%~29%(研制目标为40%);冷热电能量利用率达70%~90%;污染物NOx排放≤9×10-6;功率为25~100kW。
美国国家能源部制定的2000~2006年度财政计划项目“先进微型燃气轮机系统”,共投资1.63亿美元,研制功率为25~1000kW带有回热的微型燃气轮机,并提出更高的性能指标要求:效率:燃料―电力转换效率至少达到40%;环境:燃用天然气时,在实际工作范围内NOx排放
3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与其他发电机组的比较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可以用作常规机组或紧急备用机组,与柴油机发电机组比较的主要技术特点:①寿命特长。可达45000h,而同功率等级柴油机仅为4000h,不足燃气轮机的1/10。②移动性好。1台30kW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重量小于1台3kW的柴油发电机组。③高可靠性。仅有1个运动部件,故障率被降到最低;内置式保护与诊断监控系统,提供了预先排除故障的手段,在线维护简单;采用空气轴承和空气冷却,无需更换机油和冷却介质,发电机组的首次维修时间在8000 h以后,维修费用低。④噪声小,排气温度低,红外辐射小。⑤具有整体集成特征,能使2~10台机组组成系统运行。⑥燃料可变性。能够采用多种液体、气体燃料(如天然气、丙烷、生物质燃料、煤油、柴油等),可使用含硫比例高达7%的酸性气体。⑦遥控与通信。通过显示板或Modem连接进行控制操作,系统具有通信、控制作用。⑧保护。具有一系列的自动超限保护和停机保护,所以特别适用于移动电源、城市电站和汽车动力。⑨超低排放。远远低于柴油机,有利于环境保护。
与电站相比,微型燃气轮机具有以下优势:①没有或很低输配电损耗;②可避免或延缓增加输配电成本;③利用燃机产生的热烟气进行高效率的热电联产;④适合多种热电比的变化,使系统根据热或电的需求进行调节,从而增加年设备利用率;⑤用户可自行控制;⑥可进行遥控和监测区域电力质量和性能;⑦非常适合对乡村和发展中区域提供电力;⑧在成本增加很小的情况下可增加装机容量;⑨土建和安装成本低;⑩大大减轻环保压力。
4 我国微型燃气轮机的发展前景
美国:列入国家战略实现系列突破
在美国,对量子通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开始得较早,并最先被列入到国家战略、国防和安全的研发计划。
上世纪末,美国政府便将量子信息列为“保持国家竞争力”计划的重点支持课题。而隶属于政府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则将量子信息作为三个重点研究方向之一。随后,美国加州理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南加州大学联合成立了量子信息与计算研究所,直接归美国军队研究部门管辖,从属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超大规模计算工程系统。体制上的规划与布局,为各机构与部门间的研发铺平了道路。
早在1989年,美国IBM公司在实验室中以10bit/s的传输速率成功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量子信息传输,虽然传输距离只有32公分,但却拉开了量子通信实验研究的序幕。1994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便开始着手,用3到5年的时间全面推进量子通信技术方面的研究,而且已经通过军队实施了相应方式的向战场和向全球传输报文能力的量子通信计划。
在大量科研资源与研发力量投入的情况下,美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2000年,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宣布,他们于全日照条件下实现了1.6公里自由空间的量子密钥分发,使量子通信向实用工程化迈进了一大步。不仅如此,在美国国防部2013年至2017年科技发展“五年计划”中,“量子信息与控制技术”已被列为未来重点关注的六大颠覆性研究领域,同时将IBM、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日本NTT公司列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美国国防部支持的“高级研究与发展活动”(ARDA)计划到2014年将量子通信应用拓展到卫星通信、城域以及长距离光纤网络。
如今,量子技术已经成为美国军方六大技术方向之一,即对未来美军的战略需求和军事任务行动能产生长期、广泛、深远、重大的影响。量子通信产业已渗透到美国国家发展的各个层面,包括国防、外交、经济、信息、社会等不同领域的内容。
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关注的量子科技发展动向主要涉及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及量子密钥等领域。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启动了多项量子通信方面的相关研究计划,对其开展了广泛探索。可以说,量子通信技术在军事应用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广阔前景。
在量子通信领域未来发展规划下,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正在创建一套辐射状的量子互联网,同时美国非常重视量子计算机领域的技术拓展,谷歌、微软、IBM都已投入研究量子计算机技术,以量子计算机技术研究为突破点,延伸到物质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领域,形成规模优势。
欧盟:联合攻关共建量子互联网
提前“操练”,打牢根基,政策法规护航,并贯穿到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以及国家对内对外战略影响相关的不同环节,这是欧盟在量子通信领域发展方面采取的主要手段。
早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就意识到量子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的巨大潜力,充分认定其高风险性和长期应用前景,从欧盟第五研发框架计划(FP5)开始,就持续对泛欧洲乃至全球的量子通信研究给予重点支持。
紧接着,欧盟了《欧洲研究与发展框架规划》,专门提出了用于发展量子信息技术的《欧洲量子科学技术》计划以及《欧洲量子信息处理与通信》计划。与此同时,还专门成立了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和西班牙等国在内的量子信息物理学研究网。
2008年,欧盟《量子信息处理与通信战略报告》,提出欧洲在未来五年和十年的量子通信发展目标。同年9月,欧盟了关于量子密码的商业白皮书,启动量子通信技术标准化研究,并联合了来自12个欧盟国家的41个伙伴小组成立了“基于量子密码的安全通信”(SECOQC)工程。这是继欧洲核子中心和国际空间站后又一大规模的国际科技合作。自1993年开始,欧盟就加强了对量子通信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在理论研究和实验技术上均取得了重大突破,涉及的领域包括量子密码通信、量子远程传态和量子密集编码等。利用欧盟国家的联合技术力量,在多个研究机构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体制,是欧洲量子通信领域一直走在前列的“制胜法宝”。
在量子信息物理学研究网的框架下,1993年至2011年期间,英国、瑞士、奥地利、德国、法国、瑞典等国的科学家曾连续创造了量子密钥分发、量子密码通信、太空绝密传输量子信息及量子信息存储等一系列的根本性突破,为下一步量子互联网的全面建设铺平道路。
从2007年至2014年,欧盟开始致力于量子密码通信和量子密集编码研究,实现了量子漫步、太空和地球之间的信息传输,为卫星之间以及卫星与地面站之间进行量子通信提供了可能性。
发展量子通信技术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构建广域乃至全球范围的绝对安全的量子通信网络体系。2008年以来,欧盟加紧推进星载量子通信计划。一场世界范围的技术与才智竞赛已悄然拉开帷幕。欧洲不应落后,更不能让人才和知识流失。于是,就在今年4月19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宣布,计划启动总额10亿欧元的量子技术旗舰项目,目标是建立极具竞争性的欧洲量子产业,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及量子测量等,以增强欧洲在量子研究方面的科学领导力和卓越性。
日本:紧跟大势有所作为
日本政府和科技界一贯重视量子科技领域的研发攻关,并将量子技术视为本国占据一定优势的高新科技领域进行重点发展、重点引导。
美国和欧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一连串突飞猛进,使日本备感形势紧迫。
早在2000年,日本邮政省就将量子通信技术作为一项国家级高技术列入开发计划,预备10年内投资400多亿日元,主要致力于研究光量子密码及光量子信息传输技术,并专门制订了跨度为10年的中长期定向研究目标,计划到2020年使保密通信网络和量子通信网络技术达到实用化水平,最终建成全国性高速量子通信网,实现通信技术应用上的飞跃,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在当年题为《创造面向21世纪划时代的量子信息通信技术》的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国家应该充实及完善该领域的研究开发体制, 并促进民间企业和大学等进行研究开发。在接到该报告书后,邮政省正式启动了研究和开发量子信息通信的活动。该技术的实用化预计会发生在2030年至2100年期间。
尽管日本对量子通信技术的研究晚于美国和欧盟,但相关研究发展迅速。在国家科技政策和战略计划的支持和引导下,日本科研机构的研发积极性高涨,投入了大量研发资本积极参与和承担量子通信技术的研究工作,实际地介入到量子通信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开发当中。
数年前,日本提出了以新一代量子通信技术为对象的长期研究战略,并计划在2020~2030年间建成绝对安全保密的高速量子通信网。目前,日本每年投入2亿美元,规划在5至10年内建成全国性的高速量子通信网。不仅如此,日本的国家情报通信研究机构(NICT)也启动了一个长期支持计划。日本国立信息通信研究院也计划在2020年实现量子中继,到2040年建成极限容量、无条件安全的广域光纤与自由空间量子通信网络。
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产官学”联合攻关的方式极大推进了研究开发,推动了量子通信的关键技术如超高速计算机、光量子传输技术和无法破译的光量子密码技术的攻关和实用化、工程化探索,在量子通信专利申请上成绩显著。比如NEC、东芝、日本国立信息通信研究院、东京大学、玉川大学、日立、松下、NTT、三菱、富士通、佳能、JST等,各大企业和科研机构在量子通信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居全球领先,专利质量较高,技术水平突出。
就目前而言,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优势上,日本主要集中在延长量子通信传输距离、提高信息传输速度和改进量子通讯的加密协议等方面。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切实做好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工作,保证城市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辖区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国务院《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和《*市城市防洪抢险预案》编制本预案。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辖区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城市市区内暴雨、洪水等灾害事件的防御和处理。
第四条: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坚持公众参与、军民联防的原则。
第二章城市概况
第一条:自然地理
*街道办事处位于市中区最北部,东面紧邻魏家庄办事处、西面与槐荫区搭界、北倚天桥、南接杆石桥街道办事处,地势南高北低;辖区总面积1.29平方公里,人口3万余人,辖区主要道路有经一路、经二路、经四路、纬一路、大纬二路等。
第二条:气候特征
*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平均在400毫米以上,占全年降雨量的60%左右,且主要集中在七月、八月两个月。全市地势南高北低,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城市,每逢有大到暴雨时,短时间内大量雨水经过市区,而下游小清河排水不及时,导致易形成涝灾。
第三条:洪涝水险分析
暴雨、洪水主要特征:因地势南高北低并且落差较大,南部山区洪水向市区快速流动,且夹带沙石,危害较大;市区内河道较少,排水设施老化,泻洪速度慢,洪水滞留时间较长,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辖区经一路纬三至纬五路路段暴雨期间积水严重,达110公分,经四路、小纬四路、大纬二路路段积水达30至40公分。
第四条:重点保护对象
辖区居民群众,重点是经一路路段的居民群众和市政府、电力、通讯、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及城市公共设施。
第三章组织体系与职责
第一条:指挥机构
*街道办事处防汛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城市防汛救灾的指挥与调度。街道办事处主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办事处各科室、社区居委会、派出所、执法中队、房管所、交警中队、环卫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第二条:成员单位职责
城管科:负责城市防汛工作,组织协调辖区各单位开展防汛抢险救灾工作。负责协调筹备及监督检查各项防汛物资的供应。组织协调重要防汛抗旱物资的运输工作。积极配合上级各部门开展各项工作,负责组织医疗救护、抢救伤员,加强饮用水、食品的卫生检查,防止瘟疫,确保参加抗洪抢险人员和灾区人民的身体健康。负责辖区污染源的监控防治,确保人畜饮水不受污染,力保不污染河道。负责防汛抢险道路的抢修维护,确保防汛道路畅通;负责城区防洪工程的行业管理;组织城区抗洪抢险及水毁工程的修复。负责防汛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协调工作。
行政办公室:负责制订防汛值班表,负责筹集落实防汛抢险经费、物资用品。
社会事务科:负责洪涝灾害调查,做好救济救灾工作,搞好灾情统计;管理、分配救助受灾群众的款物,并监督使用;组织、指导和开展救灾捐赠等工作。
派出所:负责组织防汛抢险现场封闭警戒、维护秩序、疏散群众,及时侦破破坏防洪工程、水文测报和通信设施及盗窃防汛物资的案件。
环卫所:负责灾后道路洒水冲洗,切实防治雨后道路扬尘污染。
房管所:负责对所管辖的危房进行普查、修缮,制定紧急疏散预案,组织灾后房屋重建。
市中交警大队:负责组织防汛抢险道路管制和疏导交通,及时疏散群众。
执法中队:负责辖区低洼路段乱搭乱建的拆除工作。
各社区居委会负责本辖区内“三查”(查设施、查漏洞、查隐患)工作和防汛抢险工作。
第三条:办事机构
设立*街道办事处城市防汛办公室,由城管科科长任办公室主任。城市防汛办公室负责贯彻国家有关防汛抗旱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执行区委、区政府和区防指下达的各项指令。
第四章预防与预警
第一条:汛前预防
建立健全防汛责任制,于每年6月1日起进行24小时的防汛值班制度。办事处城管科联同各社区居委会对辖区进行全面普查、登记,采取以下措施:
1、对辖区进行详细的查设施、查隐患、查漏洞“三查”工作,及时通知各相关部门制定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
2、根据辖区危漏房屋产权单位(房管、单位、私人)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维修加固。
3、对暂时无法落实产权单位的危漏房屋上报城管科后由城管科继续联系、落实。
4、对经一纬四路低洼路段上的95、97、101、110、108、106、104号院7个院进行再次摸底,现有16家住户,人员36人。这部分人员是重点保护对象。
由办事处34名工作人员组成防汛抢险队伍,同时抽取26精干力量参加防汛突击队。备足备好防汛物资、确定*铁路工人文化宫(联系人:王国庆;联系电话:1365541177682426099;转移人员:经一路南面纬四路附近低洼路段上的住户与行人)、海悦商务宾馆(联系人:马经理;联系电:1396918600081772222;转移人员:经一路97-105号12户32人与行人)、省人民银行*分行培训中心(联系人:于经理;联系电话;86167286;转移人员:经一路110号10户20人与行人)为防汛转移地点,暴雨期间辖区低洼路段上的住户与被困行人将转移至安全地点。抢险队伍划分3组,其中转移组10人,由张务民同志负责。负责转移辖区低洼地区人员,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抢险组20人,由闫勇同志负责。负责转移居民贵重物品降低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保障组4人,由徐建柱同志负责。负责转移出的居民日常生活保障。
第二条:预防预警信息
在经一纬四路口标划水位标志,以便雨天随时查看水位,掌握汛情。发生灾情后,立即将灾情范围、房屋损毁、人员伤亡等情况上报区城市防汛办公室。
第三条:预警级别划分
根据降雨量等级(见附表2),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4个预警级别向公众。
1、蓝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为五年一遇。
2、黄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个别低洼地区及部分道路有积水,为十年一遇,轻度超标准洪水。
3、橙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城区积水面积较大,低洼地区形成灾害,为二十年一遇,超标准洪水。
4、暴雨红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mm以上,或者已达10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出现大面积洪涝灾害。
第四条:预防预警行动
1、蓝色预警信号时:办事处防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值班人员24小时值班。随时监测降雨情况,及时上报雨情、水情、险情,并加强与区有关部门的联系,
2、黄色预警信号时:办事处和居委会及时派出人员对辖区内的危漏房屋进行巡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并按照低洼地区转移方案组织受灾群众转移。
3、橙色预警信号时:办事处主要领导现场指挥,保持与上级和各单位防汛值班室联络;各社区居委会主任在社区居委会待命,随时准备完成抢险救灾任务,办事处34名抢险队员将全部到岗,并分成三组在辖区水流较急得三个路口坚守岗位,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第一组15人设在经一纬四路路口,负责监看水位和转移群众。第二组10人设在经五小纬四路路口,负责辖区群众的转移。第三组9人设在经四大纬二路路口,负责堵塞车辆的疏通工作。
4、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时:办事处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各社区居委会主任、防汛抢险队伍成员按照各自的分工发动组织人员投入抢险救灾,指挥低洼地区的群众疏散转移。
第五章应急响应
第一条:应急响应体制
1、防汛是社会公益性事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与抗洪抢险的义务。
2、汛期,各级防汛机构应根据灾情的发展,认真做好社会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投入抗洪抢险工作。
3、在严重灾害期间,各级防汛责任部门应按照分工,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及时解决防汛实际问题,同时充分调动本系统的力量,全力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第二条:社会动员保障
按照市中区防汛预案的规定,*街道办事处辖区属*市口腔医院、市中区人民医院保障范围,当发生暴雨渍涝时,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就近便利的原则对灾民实施紧急救助。
第六章应急保障
第一条:各责任单位防汛值班专用电话及分管负责人电话必须保证24小时畅通。
第二条:按照市中区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的要求,指挥配合各社区居委会进行工作,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居民生活稳定。
第七章后期处置
第一条:灾后救助
发生重大灾情时,按照区相关部门的要求,负责辖区灾害救助的组织、协调和指挥工作。
第二条:水毁工程修复
对影响防洪安全的水毁工程,联系相关部门立即修复,力争在下次洪水到来之前恢复主体功能;遭到毁坏的交通、电力、通信以及防汛专用通信设施,立即组织修复,恢复功能。
第三条:灾后重建
各相关部门应当尽快组织灾后重建工作。灾后重建原则上按原标准恢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提高标准重建。
第四条:汇总与上报
办事处对灾情进行统计,内容包括人员伤亡、受灾面积、财产损失等。
第六条:调查与总结
防汛领导小组对防汛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总结、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制定整改措施,进一步做好防汛工作。
第八章附则
第一条: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在防汛抢险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在防汛抗旱工作中造成损失的单位和个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公务员管理条例》、《*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条: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街道办事处防汛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论文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动物福利的出现无疑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设置动物福利壁垒来对国际贸易施加影响。文章对动物福利壁垒的主要特征以及对我国出口状况和潜在的贸易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动物福利”(AnimalWelfare)正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一条新的“流行语”。在国际上,动物福利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贸易议题。动物福利的出现,一方面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国家间的经济水平、教育文化和道德标准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动物福利的出现无疑就构成了一道新的贸易壁垒——动物福利壁垒。动物福利潜在的贸易壁垒作用不可忽视,如果不给予足够重视,我国相关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将会遭遇巨大障碍。
一、动物福利的起源与发展
动物福利活动最初是由一些关心动物福利的民间人士和动物保护团体倡导并发展起来的。在18世纪末,英国功利主义哲学JeremyBentham首先提到动物的福利问题,认为动物福利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动物也能感受到痛苦。1822年,理查德·马丁(Martin)提出“反对虐待以及不恰当地对待牛的行为”的法案(即《马丁法案》)在英国国会获得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动物福利的法律。法国也在1850年通过了反对虐待动物的相关法案。1866年由美国外交官亨利·伯格(HenryBergh)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动物福利组织——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ASP—CA),并推动纽约州通过了美国的第一个动物福利法:《反虐待法》。其后的一段时间里,世界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动物福利保护法规。这些法规都是在道德伦理方面强调我们应该对动物权利的保护。
20世纪60年代后,因为西方国家农业的发展已经满足了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公众开始转而关注生产活动中对动物福利的影响。1965年的英国政府发表的“BrambellRepo~”报告就是公众对动物福利关注的集中反映。其后,各国学者纷纷研究动物福利间题:Moberg(1987)和Barnett(1987)认为生理指标应该在评估动物福利上起主要作用;Mcglone(1993)同样认为生理指标优于行为指标,因为它们更客观而且更少一些人为倾向性;Duncan(1993,1996)建议动物福利应该和动物感受而不是它们的生理或别的指标相联系。
目前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动物有“五项基本福利”:(1)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清洁饮水和保持健康与精力所需要的食物,使动物不受饥渴之苦;(2)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不适之苦;(3)为动物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给患病动物及时诊治,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病之苦;(4)保证动物拥有良好的条件和处置(包括宰杀过程),使动物不受恐惧和精神上的痛苦;(5)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比如,对猪的动物福利国际法规规定:猪在运输途中必须保持运输车的清洁,要按时喂食和供水,运输时间超过8小时就要休息;在宰杀时,应当使用高压电快速击中致命部位,使其在很短时间内失去知觉,以减少宰杀的痛苦,并且必须隔离屠宰,以防被其他猪看到而产生恐惧感。不少欧美国家要求供货方必须能提供畜、禽或水产品在饲养、运输、宰杀过程中没有受到虐待的证明才准许进口。
二、动物福利壁垒的实施特点
(一)合理合法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把动物仅仅当作人生存的资源发展到保护动物最后提升到了福利保护的地位,不能不说是社会的进步、观念的进步。于是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订动物福利法规。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对食品的安全与卫生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世贸组织又规定允许成员方采用“为保障人民、动物、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措施”。因此,利用动物福利名义设置贸易壁垒,不仅穿上了符合进口国法律的外衣,而且还能获取社会公众的同情和支持。
(二)歧视性和隐蔽性
动物福利条款在不违背WTO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与其它贸易壁垒相比,更具隐蔽性和歧视性。动物福利标准都是发达国家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强者制定标准,对弱者显然是不公平的。由于各国的国情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畜禽产品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动物福利标准的实施即使是非歧视的,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进体动物及动物制品一视同仁,也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构成障碍。经济实力是基础,发展中国家如果温饱问题都还没解决,如何讲“动物福利支出”,此外,以自己国家的动物法案为屏障,利用动物福利名义设置贸易壁垒,还涉及社会道德问题,不仅穿上了符合进口国法律的合法外衣,而且极易博取公众的同情和社会舆论支持,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三)实施领域的广泛性
动物福利壁垒的实施客体目前主要针对活体动物的进口。但有向其它与动物和动物制品有关的领域和上下游产业施加影响的趋势,与动物制品有关的行业,如:餐饮业、化妆品业、医药业、服装业等都有可能受到冲击和波及。由于目前有关动物福利的呼声和抗议活动越来越多。一些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如: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公司迫于国际供货的养殖场采取措施,改善动物的养殖环境,不得采用强迫进食等虐待动物的措施,否则将停止进货。
(四)复杂性和争议性
动物福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既涉及到动物保护,又涉及到国际贸易,还与社会自身的发展、道德、伦理有关。动物福利问题有它合理生的一面,但如果以“动物福利”名义来设置贸易壁垒并用在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上面,那么将有可能使出口国人民本来就很低下的生活条件日益恶化,这种在人类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优先考虑满足动物的基本需求乃至“精神需求”的做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仅不公正,而且这种变相的贸易保护,可能会造成人道主义的灾难。因此,动物福利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很大争议性的问题,如果仅仅从其中一个方面孤立地看待这个问题,则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引起诸多负面影响。
三、动物福利壁垒的利用方式
(一)利用WTO有关动物福利的条款限制进口
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和《反倾销措施协议》关于动物福利以一般例外等形式出现。发达国家利用这些规定以一般例外措施、卫生检疫、技术性与非技术性壁垒、补贴与反补贴、倾销与反倾销的形式,限制进口。欧盟和美国目前正在考虑用不可诉的动物福利保护补贴。
(二)用国际兽医局OIE标准限制进口
国际兽医局的OIE标准有关于动物福利的基本要求。发达国家利用这些标准来限制我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发达国家要求供货方必须达~gJlOIE所规定的标准,否则无法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也无法向WTO提出贸易纠纷仲裁。
(三)用国内动物福利法限制进口
发达国家对于动物福利一般都有国内立法。这些动物福利法成为限制对外国产品进口的借口。要进口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内动物福利标准,如果外国产品在生产、加工或者屠宰过程中受到虐待,低于国内的动物福利法所规定的标准,就不准进口。
四、我国动物福利现状
(一)公众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公众的动物福利意识仍普遍淡薄,对动物福利保护的意义及如何实现动物福利保护的知识了解甚少。人们通常以动物主宰者的身份肆意对待动物,例如“活猪注水”等残忍对待动物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种虐待残害动物的行为不仅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还被人们认为是不足为奇的,最近几年动物福利已逐渐引起各行各业人们的关注,很多民间动物保护组织自发而生,动物福利意识有所提高。12004年在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建成的一座38只恒河猴慰灵碑。旨在纪念在抗非典疫苗和药物实验中为人类健康献身的动物。由此可见,我国的动物福利意识水平在提高,但总体上仍远滞后于发达国家。
(二)动物福利立法进程需继续推进
我国除香港和台湾地区有完善的动物福利立法外,其他地区针对动物福利立法还相当滞后,除《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我国尚无一部比较完整统一的动物福利保护方面的法律。然而在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立法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动物,不但对列人国家一级、二级保护的珍稀动物要依法保护。对于一般动物,特别是那些人工饲养的禽畜,也要给予“动物福利”。最近几年,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已开始出现针对动物福利的条款,~N2004年12月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条例》明确规定了“实验动物管理机构负责实验动物工作中涉及的实验动物项目的管理并对实验动物进行伦理审查”。正在修订和准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都将有关动物福利方面的内容写入法案中,但和国际动物福利立法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家的动物福利保护法律体系急需完善。
(三)禽畜产业动物福利实施细则不完善
由于动物福利公众意识淡薄及没有相关法律保护,使得我国禽畜产业的动物福利在饲养、运输、宰杀方面的实施细则令人堪忧,达不到国际动物福利标准。我国目前畜禽产业饲养密度大动物生活条件差,运输条件选不到要求。粗暴屠宰等现象普通存在。作为食品被批量生产出来的各类动物的生存状态急剧恶化。同时动物异地运输特别是长途运输量越来越大,这样生产出来的畜禽产品不仅直接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而且很难经得起国际市场越来越严格的检验。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经不起风浪的冲击,严重影响了我国畜禽产品在国外市场占有率,而且对其他动物相关产品方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动物福利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一)对我国养殖业出口的影响
欧美等发达国家制定的动物福利标准,要求保证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生活舒适、避免肉体疼痛和精神恐惧以及享有表达天性等方面的自由,即使在贸易运输的过程当中,也要求每只动物与同类伙伴在一起,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笼舍清洁,饮食和空气充足、新鲜,屠宰这些动物时要单独进行,以免影响其他动物受到刺激和惊吓。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将动物福利作为进口农产品的一个重要标准。2002年,欧盟国家的一个畜牧产品进口商曾经造访黑龙江省正大实业有限公司,准备大量购买一批活体肉鸡,但是,这笔生意最终因该公司“不够宽敞、舒适的鸡舍”而流产。
(二)对我国中药出口的影响
我国是中药的生产大国,传统的中医药学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其独特的原理和神奇的疗效世人皆知。但是,现在许多中药的制药方法却遭到批评和抵制,如活熊取胆。由于是活熊取胆汁,这个过程势必给熊造成极大的痛苦和恐惧,往往会使熊惨叫不已。虽然熊胆汁在中药用药里疗效显著,但是,这种令熊痛苦不堪的取汁方法却遭遇了不少的批评。又如,我国某著名品牌的龟鳖丸在国外销售时也曾遭遇国外消费者的抵制。原因是该厂在介绍其采用的生产技术时,提到要将野生龟鳖冷冻到零下192℃,这样制成的药品更容易为人体所吸收,比直接食用龟鳖的效果要好很多,但这种制药方法在国外却遭到了强烈抗议和抵制,影响其制品在海外的销售。我国中药的疗效世人皆知,但中药的出口却屡屡碰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药动物的福利没有得到保障。
(三)对我国水产业出口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第一位的水产养殖大国。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水产品产量为4855万吨。尽管我国水产品具有比较大的出口潜力,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美国、欧盟等国家的诸多有关规定和法令。欧盟多个国家,如德国、英国等就对屠宰动物有严格要求,其中包括卖鱼者不能将活鱼直接卖给顾客,由商家把鱼放进电箱里快速杀死后才能出售。美国的“濒危物种法案”将龟列为保护对象之一,禁止所有不符合TED(海龟隔离器,装于海虾拖网颈部,便于误人拖网的海龟逃生)装备要求的国家或地区捕获的野生虾及虾类进入美国市场。美国从1995年至今仍禁止进口我国的虾类产品,原因是美国认为我国的一些渔船上没有海龟逃生装置。2002年的“食人鲳”事件同样引起人们的关注,尽管“食人鲳”是属于“黑名单”物种,但国际动物保护组织要求我国有关方面必须对“食人鲳”实施安乐死,否则将利用自己的影响呼吁世界各国抵制中国的水产品。
六、应对动物福利壁垒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紧推进动物福利立法
应紧跟国际形势,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外动物福利的相关法规。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国家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动物福利法规。如美国就有“动物福利法案”;英国有“猪福利法案”;欧盟制定了宰杀动物的法规;除欧美之外,亚洲的新、马、泰和日本。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都在上世纪完成了动物福利立法。我国政府可以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和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的动物福利法规。
(二)积极椎广和宣传动物福利标准
国际动物福利标准是世界各国协调的产物,它反映了国际上普遍达到的动物福利要求,代表着一定的质量水平,并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认可,成为国际级别上的协调标准和处理贸易纠纷的重要基础。政府应加大对动物福利标准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国际贸易壁垒动态,提供动物出口改进的方向和目标,推动相关养殖技术的进步。
(三)改变传统生产作业方式。提倡健康养殖
动物福利壁垒会给出口企业短期内带来成本增加甚至是禁止陛壁垒等负面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企业生产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动物是为人服务的,但关键是怎么服务。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企业应改变传统对待动物的观念和作业方式,从自身条件出发,进行人道的畜养和屠宰,在兼顾对动物利用的同时,考虑动物的福利状况。
(四)从国情出发。加强制度建设
我国现行的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寥寥可数,动物制品的标准、监测、监督三大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食物链质量安全控制常常出现问题。由于没有相关法规的约束,动物经营者很少考虑动物的福利,而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我国动物福利标准定得太低显然是不行的,但如果定得过高,又脱离了我国实际,加重经营者的负担,因此,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推进与国际接轨的与动物福利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制度监测和监管力度,以保护公众健康和动物福利。
关键词:动物福利动物福利壁垒贸易壁垒OIE标准
“动物福利”(AnimalWelfare)正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一条新的“流行语”。在国际上,动物福利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贸易议题。动物福利的出现,一方面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国家间的经济水平、教育文化和道德标准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动物福利的出现无疑就构成了一道新的贸易壁垒——动物福利壁垒。动物福利潜在的贸易壁垒作用不可忽视,如果不给予足够重视,我国相关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将会遭遇巨大障碍。
一、动物福利的起源与发展
动物福利活动最初是由一些关心动物福利的民间人士和动物保护团体倡导并发展起来的。在18世纪末,英国功利主义哲学JeremyBentham首先提到动物的福利问题,认为动物福利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动物也能感受到痛苦。1822年,理查德·马丁(Martin)提出“反对虐待以及不恰当地对待牛的行为”的法案(即《马丁法案》)在英国国会获得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动物福利的法律。法国也在1850年通过了反对虐待动物的相关法案。1866年由美国外交官亨利·伯格(HenryBergh)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动物福利组织——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ASP—CA),并推动纽约州通过了美国的第一个动物福利法:《反虐待法》。其后的一段时间里,世界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动物福利保护法规。这些法规都是在道德伦理方面强调我们应该对动物权利的保护。
20世纪60年代后,因为西方国家农业的发展已经满足了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公众开始转而关注生产活动中对动物福利的影响。1965年的英国政府发表的“BrambellRepo~”报告就是公众对动物福利关注的集中反映。其后,各国学者纷纷研究动物福利间题:Moberg(1987)和Barnett(1987)认为生理指标应该在评估动物福利上起主要作用;Mcglone(1993)同样认为生理指标优于行为指标,因为它们更客观而且更少一些人为倾向性;Duncan(1993,1996)建议动物福利应该和动物感受而不是它们的生理或别的指标相联系。
目前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动物有“五项基本福利”:(1)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清洁饮水和保持健康与精力所需要的食物,使动物不受饥渴之苦;(2)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不适之苦;(3)为动物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给患病动物及时诊治,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病之苦;(4)保证动物拥有良好的条件和处置(包括宰杀过程),使动物不受恐惧和精神上的痛苦;(5)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比如,对猪的动物福利国际法规规定:猪在运输途中必须保持运输车的清洁,要按时喂食和供水,运输时间超过8小时就要休息;在宰杀时,应当使用高压电快速击中致命部位,使其在很短时间内失去知觉,以减少宰杀的痛苦,并且必须隔离屠宰,以防被其他猪看到而产生恐惧感。不少欧美国家要求供货方必须能提供畜、禽或水产品在饲养、运输、宰杀过程中没有受到虐待的证明才准许进口。
二、动物福利壁垒的实施特点
(一)合理合法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把动物仅仅当作人生存的资源发展到保护动物最后提升到了福利保护的地位,不能不说是社会的进步、观念的进步。于是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订动物福利法规。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对食品的安全与卫生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世贸组织又规定允许成员方采用“为保障人民、动物、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措施”。因此,利用动物福利名义设置贸易壁垒,不仅穿上了符合进口国法律的外衣,而且还能获取社会公众的同情和支持。
(二)歧视性和隐蔽性
动物福利条款在不违背WTO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与其它贸易壁垒相比,更具隐蔽性和歧视性。动物福利标准都是发达国家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强者制定标准,对弱者显然是不公平的。由于各国的国情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畜禽产品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动物福利标准的实施即使是非歧视的,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进体动物及动物制品一视同仁,也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构成障碍。经济实力是基础,发展中国家如果温饱问题都还没解决,如何讲“动物福利支出”,此外,以自己国家的动物法案为屏障,利用动物福利名义设置贸易壁垒,还涉及社会道德问题,不仅穿上了符合进口国法律的合法外衣,而且极易博取公众的同情和社会舆论支持,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三)实施领域的广泛性
动物福利壁垒的实施客体目前主要针对活体动物的进口。但有向其它与动物和动物制品有关的领域和上下游产业施加影响的趋势,与动物制品有关的行业,如:餐饮业、化妆品业、医药业、服装业等都有可能受到冲击和波及。由于目前有关动物福利的呼声和抗议活动越来越多。一些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如: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公司迫于国际供货的养殖场采取措施,改善动物的养殖环境,不得采用强迫进食等虐待动物的措施,否则将停止进货。
(四)复杂性和争议性
动物福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既涉及到动物保护,又涉及到国际贸易,还与社会自身的发展、道德、伦理有关。动物福利问题有它合理生的一面,但如果以“动物福利”名义来设置贸易壁垒并用在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上面,那么将有可能使出口国人民本来就很低下的生活条件日益恶化,这种在人类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优先考虑满足动物的基本需求乃至“精神需求”的做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仅不公正,而且这种变相的贸易保护,可能会造成人道主义的灾难。因此,动物福利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很大争议性的问题,如果仅仅从其中一个方面孤立地看待这个问题,则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引起诸多负面影响。
三、动物福利壁垒的利用方式
(一)利用WTO有关动物福利的条款限制进口
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和《反倾销措施协议》关于动物福利以一般例外等形式出现。发达国家利用这些规定以一般例外措施、卫生检疫、技术性与非技术性壁垒、补贴与反补贴、倾销与反倾销的形式,限制进口。欧盟和美国目前正在考虑用不可诉的动物福利保护补贴。
(二)用国际兽医局OIE标准限制进口
国际兽医局的OIE标准有关于动物福利的基本要求。发达国家利用这些标准来限制我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发达国家要求供货方必须达~gJlOIE所规定的标准,否则无法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也无法向WTO提出贸易纠纷仲裁。
(三)用国内动物福利法限制进口
发达国家对于动物福利一般都有国内立法。这些动物福利法成为限制对外国产品进口的借口。要进口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内动物福利标准,如果外国产品在生产、加工或者屠宰过程中受到虐待,低于国内的动物福利法所规定的标准,就不准进口。
四、我国动物福利现状
(一)公众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公众的动物福利意识仍普遍淡薄,对动物福利保护的意义及如何实现动物福利保护的知识了解甚少。人们通常以动物主宰者的身份肆意对待动物,例如“活猪注水”等残忍对待动物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种虐待残害动物的行为不仅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还被人们认为是不足为奇的,最近几年动物福利已逐渐引起各行各业人们的关注,很多民间动物保护组织自发而生,动物福利意识有所提高。12004年在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建成的一座38只恒河猴慰灵碑。旨在纪念在抗非典疫苗和药物实验中为人类健康献身的动物。由此可见,我国的动物福利意识水平在提高,但总体上仍远滞后于发达国家。
(二)动物福利立法进程需继续推进
我国除香港和台湾地区有完善的动物福利立法外,其他地区针对动物福利立法还相当滞后,除《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我国尚无一部比较完整统一的动物福利保护方面的法律。然而在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立法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动物,不但对列人国家一级、二级保护的珍稀动物要依法保护。对于一般动物,特别是那些人工饲养的禽畜,也要给予“动物福利”。最近几年,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已开始出现针对动物福利的条款,~N2004年12月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条例》明确规定了“实验动物管理机构负责实验动物工作中涉及的实验动物项目的管理并对实验动物进行伦理审查”。正在修订和准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都将有关动物福利方面的内容写入法案中,但和国际动物福利立法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家的动物福利保护法律体系急需完善。
(三)禽畜产业动物福利实施细则不完善
由于动物福利公众意识淡薄及没有相关法律保护,使得我国禽畜产业的动物福利在饲养、运输、宰杀方面的实施细则令人堪忧,达不到国际动物福利标准。我国目前畜禽产业饲养密度大动物生活条件差,运输条件选不到要求。粗暴屠宰等现象普通存在。作为食品被批量生产出来的各类动物的生存状态急剧恶化。同时动物异地运输特别是长途运输量越来越大,这样生产出来的畜禽产品不仅直接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而且很难经得起国际市场越来越严格的检验。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经不起风浪的冲击,严重影响了我国畜禽产品在国外市场占有率,而且对其他动物相关产品方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动物福利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一)对我国养殖业出口的影响
欧美等发达国家制定的动物福利标准,要求保证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生活舒适、避免肉体疼痛和精神恐惧以及享有表达天性等方面的自由,即使在贸易运输的过程当中,也要求每只动物与同类伙伴在一起,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笼舍清洁,饮食和空气充足、新鲜,屠宰这些动物时要单独进行,以免影响其他动物受到刺激和惊吓。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将动物福利作为进口农产品的一个重要标准。2002年,欧盟国家的一个畜牧产品进口商曾经造访黑龙江省正大实业有限公司,准备大量购买一批活体肉鸡,但是,这笔生意最终因该公司“不够宽敞、舒适的鸡舍”而流产。
(二)对我国中药出口的影响
我国是中药的生产大国,传统的中医药学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其独特的原理和神奇的疗效世人皆知。但是,现在许多中药的制药方法却遭到批评和抵制,如活熊取胆。由于是活熊取胆汁,这个过程势必给熊造成极大的痛苦和恐惧,往往会使熊惨叫不已。虽然熊胆汁在中药用药里疗效显著,但是,这种令熊痛苦不堪的取汁方法却遭遇了不少的批评。又如,我国某著名品牌的龟鳖丸在国外销售时也曾遭遇国外消费者的抵制。原因是该厂在介绍其采用的生产技术时,提到要将野生龟鳖冷冻到零下192℃,这样制成的药品更容易为人体所吸收,比直接食用龟鳖的效果要好很多,但这种制药方法在国外却遭到了强烈抗议和抵制,影响其制品在海外的销售。我国中药的疗效世人皆知,但中药的出口却屡屡碰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药动物的福利没有得到保障。
(三)对我国水产业出口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第一位的水产养殖大国。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水产品产量为4855万吨。尽管我国水产品具有比较大的出口潜力,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美国、欧盟等国家的诸多有关规定和法令。欧盟多个国家,如德国、英国等就对屠宰动物有严格要求,其中包括卖鱼者不能将活鱼直接卖给顾客,由商家把鱼放进电箱里快速杀死后才能出售。美国的“濒危物种法案”将龟列为保护对象之一,禁止所有不符合TED(海龟隔离器,装于海虾拖网颈部,便于误人拖网的海龟逃生)装备要求的国家或地区捕获的野生虾及虾类进入美国市场。美国从1995年至今仍禁止进口我国的虾类产品,原因是美国认为我国的一些渔船上没有海龟逃生装置。2002年的“食人鲳”事件同样引起人们的关注,尽管“食人鲳”是属于“黑名单”物种,但国际动物保护组织要求我国有关方面必须对“食人鲳”实施安乐死,否则将利用自己的影响呼吁世界各国抵制中国的水产品。
六、应对动物福利壁垒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紧推进动物福利立法
应紧跟国际形势,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外动物福利的相关法规。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国家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动物福利法规。如美国就有“动物福利法案”;英国有“猪福利法案”;欧盟制定了宰杀动物的法规;除欧美之外,亚洲的新、马、泰和日本。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都在上世纪完成了动物福利立法。我国政府可以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和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的动物福利法规。
(二)积极椎广和宣传动物福利标准
国际动物福利标准是世界各国协调的产物,它反映了国际上普遍达到的动物福利要求,代表着一定的质量水平,并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认可,成为国际级别上的协调标准和处理贸易纠纷的重要基础。政府应加大对动物福利标准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国际贸易壁垒动态,提供动物出口改进的方向和目标,推动相关养殖技术的进步。
(三)改变传统生产作业方式。提倡健康养殖
动物福利壁垒会给出口企业短期内带来成本增加甚至是禁止陛壁垒等负面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企业生产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动物是为人服务的,但关键是怎么服务。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企业应改变传统对待动物的观念和作业方式,从自身条件出发,进行人道的畜养和屠宰,在兼顾对动物利用的同时,考虑动物的福利状况。
(四)从国情出发。加强制度建设
我国现行的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寥寥可数,动物制品的标准、监测、监督三大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食物链质量安全控制常常出现问题。由于没有相关法规的约束,动物经营者很少考虑动物的福利,而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我国动物福利标准定得太低显然是不行的,但如果定得过高,又脱离了我国实际,加重经营者的负担,因此,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推进与国际接轨的与动物福利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制度监测和监管力度,以保护公众健康和动物福利。
关键词:金融;项目融资;风险识别;风险处理机制
在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投入建设,项目规模逐渐呈现大型化趋势,传统的项目融资与筹资方式已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金融工具,项目融资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开发及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筹集资金的作用更加突显。项目融资的方式成为大势所趋,我国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也能够得以大幅度改善。从项目融资的全部过程来看,其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分担和风险控制,其中风险识别是首要环节。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项目融资和项目经营的成功,风险识别应当运用于各个阶段,尽可能地减少和降低风险要素对项目的不利影响,这也是项目投资者及贷款人共同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阐述融资管理理论知识的同时,对风险识别做了详细的划分,从而提出不同风险的防范策略,希望有助于更好地运用项目融资。
一、项目融资概述
(一)项目融资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讲,项目融资是指为了收购一个现有项目或建设一个新项目,或对已有项目进行债务重组,所进行的一切融资活动。从狭义上来讲,以项目的资产、预期收益或权益作抵押,取得的一种有限追索权或者无追索权的贷款或融资活动称为项目融资。一般来说,项目融资仅指狭义上的概念。
(二)项目融资的主要特征
1. 项目导向
项目发起方的财务状况和资信往往不是投资者最为看重的,项目本身的资产和未来的收益才是首要考虑因素,因为项目融资成功的关键在于项目本身的高质量,项目融资可以说是以项目为主体安排的融资。
2. 有限追索
项目具有的不可预见的复杂风险因素,如一些能源开发等基础性项目建设周期长、资本密集,使得投资者不愿意完全承担风险,他们希望在获得项目所需资金的同时,将自己的其他资产与项目风险切断。项目融资正好能够满足这种要求,投资者想要规避风险从而获得预期的收益,可以通过这种有限追索来实现。
3. 风险分担
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项目融资要想减少风险,主办者或者项目投资方必须确定项目的关键风险,评价项目里面各种风险可接受的程度,并将风险合理地分配到有关各方。有效合理地分担项目融资中的各种风险,是规避和降低风险的重要措施。
4. 表外融资(非公司负债型融资)
项目融资的另一大特点在于表外融资,也就是资产负债表外融资。如果项目发起人直接从银行贷款,那么其负债率就会相应增加,从而使得其所面临的金融风险随之加剧,其未来的融资成本也会逐渐加大。
5. 项目融资成本高
组织项目融资相较于传统的融资方式,需要更长的时间,因而带来较高的筹资成本。由于涉及面广、结构复杂,项目融资需要进行大量有关风险分担、资产抵押、税收结构等技术性工作,且由于其有限追索性质,导致融资的成本要比传统融资方式高。
二、项目融资的主要风险及识别
在我国,项目融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核心风险、非核心风险。风险识别在项目融资中是整个风险管理的基础,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风险的合理分配及严格管理。因此,准确识别项目融资中的风险,是项目融资活动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做好预先的防范措施,将有利于融资的顺利完成。
(一)核心风险
1. 信用风险
由于参与者对于双方的资金状况、偿还能力、专业能力、可靠性和诚信程度等难以把握,以及项目合作者各方是否能根据合同文件履行职责及其承担的项目信用保证责任的不确定性,项目融资存在信用风险。
2. 完工风险
由于资金没有到位,技术力量不足,环境等原因造成项目建设达不到经济指标或项目延期、超支、甚至停工。因此,选择资信良好、实力雄厚的承包商,对于减少完工风险至关重要。
3. 生产风险
项目的生产阶段是项目生产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生产风险主要包括生产条件、技术和经营维护三个方面,如原材料、能源的供应是否可靠,由于设备安装、使用不合理导致产品质量低劣;技术会不会被新技术所代替,在项目建设期结束后技术能够依然保持先进水平;经营者由于疏忽而引发的重大经营问题。
4. 市场风险
价格和市场销售情况是项目在产品市场上存在的两大风险。
(二)非核心风险
1. 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对于前者,投资方采用固定利率融资,如果市场利率下降,那么机会成本就会相应提高;投资方采用浮动利率融资,如果利率攀升,那么项目生产运营成本则会因此攀升。对于后者来说,国家一旦发生通货膨胀,成本价格就会相对上涨,产品的价格也会随之上涨,使得消费者采取其他方式或降低需求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会降低收入。
2. 政治风险
行业政策及政府政策的变化,都会使融资项目的赢利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这些政策的实行,都会导致融资项目预估的准确性受到严重影响。对于投资者而言,避免政治风险是其需要面对的一个大难题,因此要求企业财务主管尽可能地将企业的财务风险降低到企业能够承担的范围。
三、项目融资风险的防范策略
系统地识别项目融资中的各种风险,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项目融资建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风险,以及容易被忽略却能引起重大损失的风险。针对这一系列的风险,应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对以后项目的顺利进行大有益处。
(一)核心风险的防范策略
1. 法律风险的防范
项目公司要想规避项目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可以聘请当地的法律顾问,研究并规避项目融资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并通过担保等协议的签署来分散风险承担,以实现法律风险的最小化。
2. 完工风险的防范
项目完工风险的主要受害者之一是贷款银行,因此贷款银行为了转移或者限制项目的完工风险,可要求工程承建公司提供相应的“完工保证”作为保证,同时还可聘请项目管理代表来监督项目的建设进展及完工情况。
3. 生产风险的防范
针对不同种类的生产风险,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合同文件来防范生产风险。此外,还可以通过一系列信用担保协议来防范生产风险,具体措施如下:在项目文件中订立严格的条款,以及涉及供应商与承包商的固定成本、延期惩罚、项目效益与效率的标准;项目公司拥有基本设施及供给来源。
4. 市场风险的防范
降低市场风险需要从两个方面(价格和销售)着手。项目融资要求项目必须具有长期的市场产品销售协议作为融资的支持,这种协议的合同买方除了项目融资者本身,还可以包括项目产品有兴趣的具有一定资信的任何第三方。如果一个项目能够签订这样的协议,无疑可以大大降低市场风险。
(二)非核心风险的防范策略
1. 政治风险的防范
针对这一风险,可以从政治风险投保和引入多边机构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前者是项目公司或项目投资者、贷款银行和其他参与方向官方机构或商业保险公司投保政治保险,在融资中尽量使项目有政府参与以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多边机构的书面保证也能为参与各方提供政治上的保护。
2. 金融风险的防范
项目公司在项目开始初期,积极寻求大银团的支持,并规划好资金来源,从而确保项目建设资金链的完整性。为了防止利率提高带来的项目预期利率大幅下降,项目经营者可在每年收入中提取一定金额作为预防基金。此外,在与政府签订有关协议时,应当明确规定因利率变化而由项目公司承担和政府补偿的协议内容。
四、项目融资风险处理的一般机制
(一)分散资金来源
从项目融资的资金来源看,其中以银团居多,一些大型项目融资的贷款来源于数十家甚至十多家,这极大地减少了单个债权人面临的信用风险。这些贷款人多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业务性质也不尽相同,因此能够根据各自的风险偏好满足项目不同形式和层次的资金需求,因为他们充分考虑了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二)分散风险承担
由于项目风险以项目为导向,项目的直接借款人一般为项目公司,而不是项目的投资者,因此投资者的其他业务风险对于项目的影响较小。同时,项目公司的资产和业务被限定在项目的范围内,贷款人也可以根据风险管理的需要对项目进行全程的监控,因此项目融资的这种安排将项目融资的风险与项目最终借款人的项目以外的风险相对隔离开来。
(三)以合理的融资模式进行风险的合理分配
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方面,灵活的融资模式能为项目融资提供多样化手段,通过设计一个成功的项目融资模式,项目融资的风险也能够在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四)多样化的信用保证结构
一是项目融资额度取决于项目未来现金流量或者项目未来收益的一定比例,在这些未来的项目现金流量及收益分配顺序中,归还项目融资的贷款具有优先性,这是项目融资最强有力的融资保证。二是业主保证人和第三方保证人还会通过各种保证书和承诺形式为项目提供必要的担保,这些担保将成为规避项目融资风险的另一个有力的保证。
五、项目融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相关法规不完善
我国的项目融资相对欧美国家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始终有漏洞,并且由于相应的法规出自不同的部门,不系统、不全面,甚至细节上存在一定的冲突,这就使得一些项目没有可以遵守的规章制度或者不知适应何规,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二)金融体制不完善
目前,随着现实经济的发展,各种问题诸如国际收支不平衡、市场失灵、通货膨胀等相继出现,导致汇率波动性较大。我国未成熟的金融市场、不健全的机制体制、较少的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导致金融风险的规避问题重重。
(三)技术基础薄弱造成风险管理水平难有保障
由于我国风险管理技术基础普遍薄弱,风险识别困难、评价的误差大,与欧美发达国家较成熟、全面、系统的融资风险管控理论及较专业的融资咨询业务相比,我国的融资业正处于少年期,缺乏适应我国行情的科学系统的风险评价理论,往往只依靠风险源等面上的因素作为依据来评价和识别,这就导致风险的识别常出现偏差。
(四)主观意识淡薄、客观条件欠缺,限制了风险管理发展
由于我国的项目融资模式应用较晚,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实践经验和指导性的实施准则,致使我国的项目融资风险种类数量有限,保单形式单一。同时,由于缺少专业的担保人员和专门的风险管理咨询机构,使人们的项目风险意识较弱。
六、降低项目融资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一)通过完工担保协议和债务承购保证,转移和限制完工风险
为了转移和限制项目的完工风险,贷款银行可以要求项目公司提供无条件的“完工担保”和“债务承购保证”。 如果项目不能完工是项目投资者不履行其提供资金的担保义务所致,则按照提供“债务承购保证”偿还贷款人的贷款,将有限追索的项目融资转化为完全追索的公司融资。
(二)通过无条件的供应协议和销售协议,限制生产经营风险
长期的、无条件的供应协议是减少项目生产风险的一种有效方法。尤其是在一些原材料和能源依赖性较强的项目中,签订无条件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协议能够稳定经营成本,减小项目生产风险。同时,项目融资都要求有长期的产品销售协议作为融资的支持。通过长期的、无条件的销售协议安排,使项目有了较为稳定的收益来源,从而降低了产品市场风险。
(三)通过多元化的投融资结构和政府书面承诺,规避国家风险
在国际项目融资中,规避国家风险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为了限制东道国政府实行没收或国有化的风险,对于项目的投资者而言,可以通过组成国有化的投资集团。这样一来,东道国政府的没收或国有化行为就会面临国际压力。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事先与东道国政府进行谈判,尽量寻求东道国的书面承诺,以降低国家风险。
(四)通过保险保障体系的建立,转移不可抗力风险
对于政治风险、自然风险等不可抗力风险,降低项目公司和承包商风险的有效途径是通过保险来部分或全部地转移风险。因此,通过建立融资项目全面的保险保障体系,对直接投入的人、财、物及主体工程、设备等可能出现的意外保险、资产损害、设备故障等情况及相应发生的损失进行投保,转移项目融资中的不可抗力风险。
七、结语
由于我国目前的基础设施较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特别是西部地区,所以项目融资在我国的发展空间极大。为了更好地将这一新型的融资方式植根于我国,必须进行项目融资风险的防范,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在防范项目融资风险中,项目投资者必须准确识别项目运作中的主要风险,评价项目各个风险的水平及可接受的程度,并将项目风险分配给对这一风险偏好最大的一方承担,将融资结构结合项目风险,恰当运用风险防范策略,最大限度地规避因项目融资风险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任准秀.项目融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美国防务系统管理学院.风险分析与管理指南[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
[4]徐莉.项目融资[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陈建,陶萍.项目融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梅明华,李金泽.项目融资法律风险防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关键词: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
0、引言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材料都是国家经济和国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个材料工业去得到巨大的发展。而金属行业作为材料行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产量更是连续世界第一。金属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消耗大量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的同时,更是由于长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对环境带来了极大地危害。如今我国矿石主要依赖外部进口,随着我国对金属材料需求的进一步加大,这一依赖程度将会进一步加大,这种高程度的依赖进口的产业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受制于它国,影响到了国家的安全稳定。
1、资源循环利用概念
资源循环利用,简而言之就是将废弃的资源经过一定的技术理出,被人们重新利用的过程。详细来说就是要利用社会已经使用过的产品、或者产品生产过程中剩余的边角料及废料等作为重新的利用资源。事实已经证明,一味的开采矿石,一提高金属材料产量的作法是不明智的,因为这种不可再生资源总有被开采完的一天。而如果能够将社会中废弃的资源重新利用,充分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且减少矿石开发的同时,更是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
2、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的意义
由于国家的矿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国防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金属矿石的过度开采、冶炼给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尤其是冶金行业,更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虽然我国的主要金属矿产储量丰富,但人居占有量少。经过长期的开采,部分地区矿产资源已经出现了枯竭现象,如不能解决这一问题,长期来看,将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展金属材料的循环利用已刻不容缓。
3、我国有色金属循环利用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金属材料循环利用技术方面的研究,而欧美国家由于经历过工业革命,甚至矿产资源的重要性,道理开发金属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并将其列入国家的战略性高度,因此发展较快,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我国有色金属循环利用技术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设备及技术落后,产业化程度低。
3.1社会对有色金属循环利用意识不强,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
很多民众,还没有认识到有色金属材料的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国家缺乏这方面的宣传工作,这就为其循环利用有关的工作的开展不利。而法律制度这块,可参考发达国家,他们已经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法规。这样我们可避免走弯路。
3.2再生金属企业规模化程度低
我国再生金属企业数量发展迅速,近年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这些企业绝大部分为小规模的企业,小规模企业注定了在技术和工艺上的相对落后。不利于有色金属材料循环利用的规模化,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落后的工艺设备,影响了其应有的效果。很多企业在循环利用有色金属材料的同时,给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3.3技术及生产设备落后
由于企业规模的限制,绝大部分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对金属的利用效率低,且通常为高耗能、高污染。有些只回收容易处理的金属,没有技术对其他金属回收,丧失了资源循环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
3.4科研投资低,力量薄弱
由于企业通常经费有限,长期以来在资源循环方面的投资就严重不足。而全国范围内,这以技术的研究单位少,发展时间短,科研力量薄弱。因此这就成了制约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整个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4、有色金属循环利用的好处
传统的有色金属材料生产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需要大量的矿石、消耗大量的能源、造成严重的污染。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只有采用有色金属循环利用,有色金属行业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具体优点如下:
4.1金属循环利用可减少矿石开采
社会上一方面矿石资源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是废弃的金属制品、矿石废料及富含金属的各种物料却越来越多。这些废料的金属含量普遍比原矿更高,如果这部分废弃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循环利用,不仅经济效益上比冶炼原矿石更高,产生大量社会效益的同时,更能减少矿石的开采。
4.2金属循环利用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对于有色金属工业,产生的大部分的环境污染都是源自矿石本身。原矿石在冶炼加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而金属循环利用,一方面其本身即产生相对较少的污染物,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原矿的开采,间接也减少了其带来的污染,从而改善环境。
4.3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可以节约能耗
有色金属行业是一个高耗能的行业,一般要想增加产量,增加能耗是必然的,而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单靠采取一些小的措施所取得的效果有限。相对而言,金属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所耗能相对少很多,因此加大金属资源循环利用的力度将有利于降低行业的耗能。
4.4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行业更安全
相对于传统的有色金属行业,矿石的开采过程中给,难免会出现各种的问题,尤其是在小规模的矿山,每年都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而金属循环利用行业,不用开采矿石,从而可以使得行业生产更安全。
4.5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行业投资少
因为金属循环利用,不用开设矿山,减少工艺流程的同时,降低了基建投资和生产成本。如生产1 t再生铝比从矿石中生产1 t铝节约投资87?5%,生产费用降低40%~50%,因此发展循环利用大有可为。
4.6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行业可增加就业
这一行业的收集、拆卸、分类及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工人完成。因此可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对于社会的稳定是有利的。
5、为促进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举措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讲是有利的,只有全社会都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并参与到其中,将会加快有色金属循环利用行业的发展。
2)国家要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对于这种利国利民又有利于自然环境的行业,国家及各地政府应该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以促进行业发展。
3)加大科研经费。我国有色金属循环利用行业,与西方国家相比,在技术和设备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大科研经费,充分利用废弃的有色金属资源的同时,还可减少其对环境的二次利用,充分体现其发展优势。
4)促进企业规模化。事实证明,小型企业所具有的技术资源有限,这就必然会降低其循环利用的优势。只有建设规模化的企业,才能在技术上加大投入,更能扩大产业规模,充分的发挥金属资源循环利用的优势。
6、结语
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优势很明显,而我国在这一行业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然而我们相信,国家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将会促进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快速发展,其实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邱定蕃,吴义千,符斌等.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J].有色冶金节能,2005年8月第4期,6—13
【论文摘要】自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来,各地纷纷加速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但与国外相比,其进程与成效差距颇大。纵观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各地应大力营造区域内特有的创新文化氛围,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与集聚效应,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进而推动国内区域创新的发展。
一、美国硅谷的区域创新
硅谷,按美国《哥伦比亚简明百科全书》的注释是:一个长度大约32英里的工业区,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帕拉阿图和圣何塞之间。上万家中小企业集中形成的企业集群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激发了创新精神,并使硅谷始终保持着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在全球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区域内技术人才与大学和研究机构高度密集。区域内有著名的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克拉拉等大学。如今世界上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有近I/4在硅谷工作,该地区有6OOO多名博士,占加州博士总数的1,6。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和众多智力人才的地域集中,对硅谷地区的经济发展作用不可估量。
第二,区域内利于创新的特殊社会文化环境。硅谷文化的主要特征可归结为:鼓励冒险、善待失败、乐于合作。勇于冒险、不断进取的独特思维方式,提供了无休止衍生公司的土壤,从而也提高了硅谷不断创新的持久力和活力。硅谷对创业者失败的宽容和冷静也是硅谷保持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硅谷区域内各行为主体之间令人吃惊的合作文化和精神也是十分独特的。市场竞争要求持续创新,而公司间的正式合作特别是非正式的合作则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
第三,区域内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统计,美国现有各种风险资本基金4200多个,风险投资公司6oo余家,大约有一半在硅谷。硅谷风险投资成功的原因是,一方面,集中了一批既懂业务又富经验的风险投资家;另一方面,成熟的高新技术股票和证券市场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四,硅谷特有的区域创新网络系统。它由包括创新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在内的四个相互联络、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要素有机组合而成。这四类要素又各自包含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创新机构主要包括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孵化器及其他中介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图书馆、数据库、公共基础设施等基本条件;创新资源指资金、人才、信息、知识、专利等;创新环境是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与服务的统称,是维系与促进高新区创新的保障因素。正是它们的存在与积极作用,推动了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完善。
二、印度班加罗尔的区域创新
被喻为印度硅谷的班加罗尔,是印度著名的高科技城。自1991年在班加罗尔建立了印度第一个软件技术园区以来,班加罗尔已吸引了海内外400多家著名信息技术业公司,被称作印度的软件之都、全球的十大硅谷之一和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甚至被认为已经具备了向美国硅谷挑战的实力。1991~1992年,班加罗尔的计算机软件出口仅为150万美元;2000-2001年度,计算机软件出口猛增至16.3亿美元,1O年内飙升了108倍,占印度全国软件出口总额62亿美元的26.3%。班加罗尔迅速崛起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良好的区域创新硬环境的建设。卡拉塔克邦政府艰苦创业,不遗余力地为发展IT业搞基础设施建设,筹资兴建发电厂、供水系统,扩建电信设施。尤其是投人大量资金用于数据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如中央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卫星高速数据通信系统。一方面,可以为区内企业提供专项数据通信服务和增值服务;另一方面.软件公司可利用数据系统进行传输,通过卫星地面站与国际用户联系。从而在软件园区内为软件研制人员和企业提供可与任何发达国家相比的一流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第二,良好的区域创新软环境的建设,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政策环境。尽管印度政府不断更迭,但历届政府都一如既往地支持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特别是把软件产业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对软件园区内企业提供发展信息业的种种优惠政策。同时,政府在吸引外资和向世界宣传班加罗尔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放宽外资软件企业进入印度的壁垒,外方控股可达75%至100%,使班加罗尔成为世界企业界的进军目标。另外,印度政府对当地除软件业以外的其它高科技企业也给予特别的支持。二是科研环境。高新技术产业离不开一个开放的科研环境。印度政府花巨资建立了一批重点试验室,包括与国防工业有关的试验室,都最大限度地向民间开放。
班加罗尔的研究机构在航天、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与俄罗斯、美国、欧洲的科研机构以及联合国的有关组织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和许多机构有双边和多边合作,充分利用国外的技术成果和资金援助。因此,班加罗尔被誉为印度最开放、经济最自由的城市。三是法律环境。为了保护软件业的发展,印度政府十分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版权者的权利、软件的出租、用户备份的权利、侵权的惩处和罚款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印度政府还严厉打击盗版活动,维护软件创作者的权益。
第三,注重产学研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印度的高校都设有董事会,董事会里有很多大公司的成员反映企业要求,教师队伍中也有不少来自第一线的专家,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和实践联系十分密切。另一方面。班加罗尔地区的大学也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师生到该科技园中从事创新、创业活动。这种双向互动的模式,不仅实现了人才合理流动,也逐步形成了班加罗尔科技园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良性循环机制。同时,班加罗尔与周边的其它科技园,尤其是布巴内斯凡尔和浦那构成全印的“IT金三角”,很好的形成了立体的社会关系网络,有效延伸了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力流等产业价值链,利于与企业建立合作项目,共同发展。
三、经验借鉴
第一,营造区域内特有的创新文化氛围。如硅谷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它是在4O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多国多民族移民带入的多国文化的交融,凝结成了一种新型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文化。硅谷人正是依靠这种文化,推动了硅谷地区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硅谷模式,这是先进的创新文化对现实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个鲜活实例。硅谷文化不可能完全移植,但可以借鉴。
第二,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与集聚效应。作为知识的载体,人才是重要的资源。硅谷、班加罗尔的成功是与其有效地吸引海内外科技人才集聚创业密不可分的。集聚人才的关键在于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需求规模。硅谷地区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成长能力很强.并建成了面向全球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使得世界各国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都能自由地向硅谷集聚。
第三,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的软环境主要指鼓励创新,吸引人才的法律、法规等政策供给。如硅谷,除了对高科技企业在地方税收上给予一定优惠以外,在房地产价格方面也尽可能降低。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与国际接轨,并坚持不懈的加以落实,从而为本国的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和背景。创新的硬环境主要指创新所需的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一般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为本地创新活动主体服务的公用设施,即区域创新基础设施,如公共图书馆、公共信息网络等创新的有形设施以及劳动者培训、人才继续教育、企业家进修等创新的无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