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通过几年的探讨与实践,目前理论界和教育实践工作者都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开展心理辅导,不仅仅是要解决在少部分学生身上发生的心理问题,它更主要的内容应当是面向所有的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健康发展,形成健全人格并积极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具体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促进学生注意、观察、想象、记忆和思维等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情绪和情感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的不断提高。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能力:既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独立的人格,又预防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正确的自我认识。客观地了解、评价自己,全面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心理特点:有适当的独立性、自信心和好胜心;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悦纳自己;认识执著追求成功的重要性,自觉克服虚荣心、自大、自卑、悲观、依赖、自我中心、拒绝自我等问题。
(2)坚强的意志。有较强的自信心、自制力、坚持性(恒心);果断沉着,当机立断;坚毅、不畏艰难,不怕挫折。自觉地避免冲动性、易受暗示性、优柔寡断、顽固、惰性和随意性的不良心理特征。
(3)稳定的情绪。能自我调节情绪,用理智控制各种情境中的情绪波动,基本做到稳定而乐观;自觉地克服抑郁、厌烦、烦恼、急躁、易怒、压抑、孤独、焦虑等心理倾向。
(4)良好的品格。有健全的人格,有积极正确的社会认知,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有利他人精神和集体观念,自觉避免自私、狭隘的心理倾向。
(5)积极的心态。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自信、自强;能确立适宜的目标,不断追求,争强好胜,立志成才;自觉避免消沉、失望、自卑的心理倾向。
3.训练人际交往能力:认识社会交往的重要性,乐于交往;掌握正常的交往准则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建立相互理解、信任的关系;在交往中积极求得进步,让对方了解或接受自己的思想观点,能自觉地克服紧张、恐惧、偏见、故意报复、猜疑、嫉妒等心理倾向。
4.强化学习效率:认识学习的价值,形成恰当的动机;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能合理与人竞争,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能合理应试,自觉减轻焦虑程度等。
5.培养良好的性文化:认识自身性生理的变化及其对自我发展的价值,形成科学的性意识和健康的性心理,掌握准确的性知识,学会适宜的异往方法:能用有益的方式宣泄自我望,调节控制自我的性冲动;能自觉地抵御不良的性诱惑。
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辅导,其辅导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学习能力辅导;②应试能力辅导;③自我发展辅导;④人际关系辅导;⑤应对挫折辅导;⑥青春期辅导;⑦意志品质辅导;⑧情绪情感辅导;⑨休闲与消费辅导;⑩升学与就业辅导等等。
从辅导的功能来说,又可以分成发展性辅导和问题性辅导。从辅导的形式来说,又可分成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和家庭辅导等。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学校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学校各种教育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所有活动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许多现象和效果更是互为因果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学校德育和德育管理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都应注重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对全体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能充分运用心理学、心理健康学、心理咨询学的原理和方法,有机地与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相结合,从而积极有效地对学生施加良好的心理刺激和影响,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有些地区也叫心理健康教育课。本人认为,无论名称如何称呼,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都不应该以传授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的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必须始终以心理能力训练为目的。通过运用各种适合学生心理活动特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我心理发展的状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是专门开设的一堂课,也可以是在班主任安排和指导下的主题队会课。课程的内容可以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逐段、逐课进行;也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以主题的形式开展的活动。
3.开展团体与个人心理辅导
团体辅导是指在心理测查或调查的基础上将有基本相同心理问题的学生组合在一起,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和其它形式的心理辅导与心理训练,帮助这些学生在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基础上解决心理问题、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能力,个人心理辅导则是心理辅导教师与来访学生一对一的、面对面的帮助、分析、训练、宣泄、矫治的过程。
团体辅导和个人辅导一般应在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内进行。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可以根据各学校的自身房屋建设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但是,从方便学生来访的角度出发,有几点本人认为应当认真加以考虑:①地点要有安全可靠感,即有利于学生保护个人的隐私。②室内要有亲切舒适感,即有利于来访学生放松自己的紧张和不安。③要有文化层次感,即有利于来访学生从各种摆设中得到心理诱导和启发。④要有一定的科学技术感,即有利于来访学生对心理辅导建立信任感。
1、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专题片、法制教育影视片。
2、了解一些有关《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方面的知识,以及了解身边的不良因素对人的危害,从而使学生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3、让学生懂得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4、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活动准备:
1、《心理健康教育手册》
2、心理健康咨询台。
3、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网站
4、利用黑板报的形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5、大屏幕展示心理健康教育。
6、办心理健康手抄小报。
活动过程:
1、班主任介绍班会内容。并宣布大会开始。
2、中队长讲这次班会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师生的共同责任。
3、教师讲解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4、小组讨论:如何才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做?
5、让学生从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获取信息,增长知识。
【关键词】 糖尿病;健康护理;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41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44-01
现如今在治疗糖尿病中,对患者实行糖尿病健康教育早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1]。糖尿病健康教育属于一种长效治疗法,在治疗过程中,要求患者对糖尿病知识要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医师进行糖尿病治疗。我院对120例糖尿病患者实施糖尿病健康教育,治疗效果显著,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2年12月――2013年6月共收治了糖尿病患者12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50-66岁,平均年龄(55.6±3.4)岁,空腹血糖11-23mmol/l;对照组患者均未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53-70岁,平均年龄(58.3±3.2)岁,空腹血糖11-23mmmol/l。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检查,确诊为糖尿病患者。无论在年龄、性别上两组患者均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照医生叮嘱,检查肾功能、血糖水平以及血脂水平,同时使用甘舒霖R和甘舒霖N接受治疗。在接受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观察组患者每天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患者了解更多的糖尿病知识,同时了解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与日常饮食相关的知识,教导患者进行合理运动,不断加强自我监测,防止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在此基础上,向患者强调非药物治疗是一种长期且终身受益的健康疗法,非药物疗法在治疗糖尿病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对照组患者则只接受常规治疗。
药物疗法:患者应当对糖尿病治疗药物具有一定了解,患者若出现低血糖则应当给予有效处理。在三餐前用药可以帮助药效更加有效发挥,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以及病症的严重性,联合使用药物治疗同样可以加强药效。患者出院之后也应当与医生保持联系,若出现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及时告知医生,采取有效措施。
2 结 果
观察组在接受我院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后,无论是在血糖控制率、糖尿病相关知识水平或相关技能等各方面都得到显著提高。当两组患者在同时进行一周治疗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观察组60例患者中,55例患者空腹血糖正常;对照组60例患者中,空腹血糖正常32例,(P
3 讨 论
在治疗糖尿病中,健康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本治疗措施,与其他治疗方法相辅相成[2]。在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之前,首先需要让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有一定了解,对缺乏糖尿病知识的患者进行评估和分析,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出护理计划,要求患者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自我护理[3]。传统的糖尿病治疗主要是单纯依靠药物治疗,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患者的依从性较差[4]。而糖尿病健康教育则是一种非药物疗法,主要目的是对患者的并发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延长患者生命。
通过本次研究,患者在接受我院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后,无论是在血糖控制率、糖尿病相关知识水平或相关技能等各方面都得到显著提高。当两组患者在同时进行一周治疗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观察组60例患者中,55例患者空腹血糖正常;对照组60例患者中,空腹血糖正常32例,(P
参考文献
[1] 余敏.糖尿病健康教育在内分泌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729-4730.
[2] 袁媛.糖尿病健康教育在内分泌科护理中的策略[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07):34-35.
【关键词】小学健康教育 课程建议
一、小学开展健康教育课的现状与主要目标
我国自四十多年以前就开始开展针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教育课程,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小学生的健康教育教学中,总体教育体系并没有建立健全,相关的教学知识总是零散地分散于各类学科教材之中,而近十年发展以来,由于教育部门对于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已经逐渐出现了专门化、系统化的小学健康教育教材。
随着社会教育内容与教育模式的发展需求,目前国际以及国内的教育力量对于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总体上看,小学健康教育正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状态,但是小学教师对于健康教育课程中“健康”二字的概念却没有进行深刻化理解。小学健康教育课中的“健康”究竟是指代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所界定的 “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方面的良好状态,不仅仅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还是说其所指代的是一种意味着“没有疾病”的健康状态,小学执教者对此说法莫衷一是,而这种观念认识上的不一致也可以说是造成我们目前小学健康教育总状况散乱无章的根本原因。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的执教者在开展小学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其所侧重的还是对于小学生预防疾病能力的培养,即在课程性质上与卫生常识课极为接近。而对于小学生的一些情绪困扰的开解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整体上目前我国小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健康教育本身所应具备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为了让我国目前所开展的小学健康教育课能够切实提升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下面,本文将从如下几方面对如何开展小学健康课提出建议。
二、就如何开展小学健康课的几点措施建议
1. 处理好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其求学阶段,他们不仅仅要接受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性课程,也要接受健康教育课程,而为了能够让小学生在同时接受多门课程的过程中对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一个较好的接受度,教师和学生就必须同时关注于健康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类交叉性课程,其所涉及的知识层面是极为广泛的,包括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以及美学在内的多重学科,因而教师应当通过适当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明白健康教育与他们所接受的其他学科知识本质上是密切相关的。虽然由于学科的交叉性与知识内容的重叠性,可能会导致小学生的学科教材上出现重墨交叉的情况,即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的学科教材上反复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教师就应当从学科的教学目标出发,要让小学生知道不同的学科有其不同的学习重点,比如生物学中所教授的细菌只是为了介绍这一生物物种的存在状态与特点,而在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向学生讲述细菌的概念,则主要是为了让小学生明白注意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学科教学目的的阐述才能将各个学科进行明确的学科特点区分。
2.对小学生的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判断小学生的精神心理状态是否正常,我们往往从小学生以下几方面的状态来考察:首先,我们要判断小学生是够具备充沛的经历,能够对日常生活中以及学习中的一些压力从容应对;其次,小学生是否保持愉快开朗的心情;再者,小学生是否拥有比较正常的人际关机,在群体互动中是否收到信任与欢迎;最后,小学生自身的注意力是否比较集中,有没有出现身体不适等现象。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其今后的成长路程是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因而小学教师与相关教育部门必须对其引起重视,通过合理的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指引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目前多数小学生为独生子女,因而其性格上总体教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与情绪上的自我疏解能力都比较弱,而这些能力与素质都是关乎小学生未来成长状态的重要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性格往往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对于小学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健康教育的授课教师应该通过分阶段心理辅导教育,帮助小学生渡过青春期这一人生中的危险年龄阶段。
3. 强调师生的参与意识,重视评价和设计
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教育来说,卫生科学应当是其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健康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这种健康不仅仅指代于生理上的无疾病状态,更强调于其心理上的健康。小学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的教学作用将其作为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桥梁。具体来说,小学教师不仅仅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健康行为榜样,更需要在日常生活细节中让学生感受到健康行为的重要性,只有自己以身作则做好了表率,学生才会遵从教师的教学指引。例如在教授“节约用水”这一课程时,小学教师不仅仅需要在课堂中向学生介绍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以及实际行为范例,更应该在于学生相处的日常生活细节中注重节约用水,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卫生健康习惯,而这对孩子来说将会终身受益。
三、结语
总的来说,开展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言行与卫生习惯,因而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是与该教学目标所一致的。我们可以说,在小学生的整体教育中,由健康教育课所带来的教育影响效果是其他课程所无法达到的,而健康教育为我国培养四有人才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仲莹?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科技信息, 2007,(13)?
【关键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31-02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对世界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认知,并且逐渐具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还不够成熟,在此阶段的学生,心理情绪容易波动,在心理比较脆弱的情况下,如果受到外界的刺激,容易做出不理智的选择,从而酿成悲剧。所以针对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应该建构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综合学校各方面资源,作为学校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其他系统之间进行紧密的合作,从而促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提高实践性和时效性,从而确保中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一、组织管理模式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具有完善的组织管理,才能够确保工作的合理运行。所以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合作模式下,组织管理模式是核心要素,是确保整个教育系统能够高效运行的关键。所以应该组建以校长为主要领导,以专(兼)职教师为骨干,各中层处室领导为成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合作模式的高效运行进行指导。主要任务就是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向,明确服务对象,确定指导思想,并且组织策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形式。在组织管理模式的指导下,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中,与其它业务以及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从而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模式,也是对心理健康知识讲授最为直接和系统的模式。在课程教学模式中,应该注重课程设置与内容的选择,在内容方面应该遵循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导下,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根据每个年级而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主要应该以生活、环境以及学习的适应性为主,对于中年级应该以学习辅导为主,同时注意对情绪以及人际关系的辅导,对于高年级学生要主抓升学。总之,一定要注重实践性和实效性,避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子。在开展的途径方面,应该将心理学课程教学、学科渗透、专题讲座等各种方法相结合,但是要分清主次。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三、活动训练模式
课外校外活动训练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校外活动,可以充分的展现学生的个性,并且通过活动中的表现,能够对心理有所触动,从而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课外校外训练活动形式与内容,应该精心设计与规划,能够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明确的主题,并且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活动中,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到指导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正面引导,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至于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多样化选择,不要拘泥于以往的形式,可以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与学习经历,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形成正面的心理影响,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咨询与辅导模式
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且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成员应该以专业的心理教师为主,以有经验的班主任为辅,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在为学生提供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中,主要是对其学习、生活、情感以及人格等方面进行辅导,对于有轻度心理障碍和不良习惯的学生,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辅导,而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应该及时发现并且推介到心理门诊去矫正。
五、学术科研模式
学术科研是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合作模式的一项支持辅助模式,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增加综合实力,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学术科研就是要增加一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水平,可以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还可以提升自己咨询辅导的技巧,更好的为学生提供服务。
六、结束语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合作模式还不够成熟,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在合作模式中的各项模式之间需要不断的融合,彼此渗透,从而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学的基础要求,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帮助学生顺利的度过中学阶段。
参考文献:
[1]韩亚平.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4-15.
[2]张淑娟,吴杨.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2-20.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有关部门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明确在被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当中,有20%左右的大学生面临各类心理问题,有些甚至严重阻碍其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型心理教育思潮,具备完善的实验方法和心理问题测量手段,其实践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过于片面化。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一直是心理咨询,即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此种定位方式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割裂。在该种认知引导下,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教师的问题,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并无关联。同时,该种认知很容易造成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即部分学生认为其参与心理咨询主要是因为自身有心理疾病,且无法自愈。在这该种认知条件下,学生无法正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本身的功能无法发挥。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过分学科化。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一些学校过分注重对于心理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普及教育,缺乏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针对化辅导。另外,课程的教育内容着重于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强调学生需要对心理问题加以重视但不应该在解决心理问题过程中产生畏难心理。总体课程内容较为简单,缺乏对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有效培养,容易造成学生对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确定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的教育目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未进行准确定义。但是从现有心理学研究观点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人格。健全心理人格的培养,一般包括学生积极适应健康人格以及主动发展健康人格两方面内容。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健康的人格能够有效消除消极人格对人类自身的影响,进而提高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促进个人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将其确定为大学生教育的主要目标。2.明确塑造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品质和力量的形成能够提高个人预防心理问题的能力。从这一角度出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着重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第一,帮助学生形成幸福、乐观等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帮助大学生保持身心上的愉悦,进而转换其看待周围环境、他人以及自身的眼光,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其建立积极有效的社交关系。第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积极人格的形成能够引导学生正视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进而培养其自尊、自爱、独立的人格,获得乐观面对生活的内在动力。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心理学认为,创造力的形成同样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以及挖掘学生潜能,进而促进其智力和能力的开发。3.丰富大学生获得积极心理体验的教育方法积极心理学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心理测验,发现自身心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进而获得有效发展。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着重利用体验式教学、自助式教学、团体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不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提高其应对消极情绪的能力。4.建立积极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体系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打破原有单纯注重病理学评估的方式,以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发展为目的,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时,高校利用动态性的教育评价结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首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弱化心理问题的甄别功能,以积极的心理评价标准为教育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评价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其次,从教师评价、同行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最后,教育评价的动态性,即利用阶段性评价、调查问卷和方案相结合的评价以及学生个人的针对性评价,帮助学生形成对于自身高校心理健康水平的正确认识。作为新型的教育理念,积极心理学着重强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体验,提高其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进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为转变学生对于心理教育的观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发挥,针对性解决当前社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教师需要学习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转换原有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完善教育评估体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进而使学生过上有意义且丰富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张倩.一门教授幸福的学科——哈佛“积极心理学”课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2010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内容 教育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主导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结合学校如何构建符合学生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情况,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以期找到适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常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一是学业问题,如升学受挫、考试焦虑、成绩不理想、需要休学等;二是人际关系问题,如交际恐惧、与教师同学关系不好等;三是青春期性问题,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性幻想、、对性成熟的焦虑等;四是家庭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等;五是由个人身体缺陷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对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入学心理适应教育、学习动机教育、学习兴趣激发、人际交往心理教育等;初二进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挫折心理教育、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等;初三进行心理疾病防治、心理挫折承受、自我心理调节等教育。除确定内容外,还要选择有效的教育模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重在教育。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成一种“教育模式”,首先在于它发挥了学校教育的特点:一是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严密的组织系统、专门训练过的教师以及学生群体。二是指它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成其心理健康发展,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治疗,还重在预防与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区别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
其次,这种教育模式是立体式、全方位的。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初一至高三的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和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不尽相同。
【关键词】大学生 朋辈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54-01
朋辈辅导最早出现在20世纪的美国。而近年来,在国内各个地区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朋辈辅导是指具有共同语言的人们在一起研究并探讨其教育目标实现的教育方法。朋辈辅导的类别不同其内容也有所不同。从新的视角对大学生朋辈辅导进行实践,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而且对大学生的各项品格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 大学生朋辈辅导的内涵
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集目的与计划为一体的,并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的有关人们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育体系。而相对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新视角的大学生朋辈辅导则是以自我成长和同学积极改变为重要目标,进而通过个别的交流以及团体的辅导等进行的理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朋辈辅导员不论主动或被动地会与朋辈大学生建立起一种被称为“助益性”的辅导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对于朋辈辅导员在朋辈大学生中间所开展的一种人际互动的积极关系。
二 大学生朋辈辅导的工作重心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对人性所坚持的评价取向以及自身的潜能和目标的不断开发与成长,如此的核心问题间接地决定了传统的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重心。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并不在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解决,这也不是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在实践中,实现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必须依赖于专业人士。所以,朋辈辅导员需要经过大量的专业知识培训后才可以胜任这份工作。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间接地从客观上确立了应该以自我成长与同学改变为重心,其核心内容主要是针对理念的传递与大学生的朋辈辅导工作。
三 大学生朋辈辅导工作的实施
1.大学生朋辈辅导机构建设的完善
对于朋辈辅导员来说,主要构成要素之一是规模的大小。在各大学之间,朋辈辅导员的发展是因为专业的教师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应适当建立一支属于朋辈辅导员的专职队伍,以便更好地促进大学生今后的发展。
2.强化朋辈辅导员的培训理念
相对于传统的朋辈辅导员培训模式来说,高校进行朋辈辅导工作的基础和首要任务是培训,这是其与传统培训最大的差别所在。相对比较有意义的是这些培训皆属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主要目标是为增加朋辈辅导员的知识进而增进同学的心理健康。在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发展之中,在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同时促进大学生的自身积极改变。
3.朋辈辅导工作的实施
借助网络媒体等来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宣传,让大学生进一步体验活动的开展所带来的好处与感悟。
第一,个别的交流。在校园中,随着大学生的思想逐渐社会化,某些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朋辈来寻求帮助。根据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心理等受到某些困扰时,首先想到的是寻求朋友的帮助,很少有人选择比较专业的人士来寻求帮忙。在每一个班级中都会有心理委员来帮助同学解决困扰,进而主动地去帮助更多同学解决困难,运用朋辈的身份会拉近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一些同学更加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的烦恼与困扰。因此,在学习生活中,朋辈可以更好地对同学做一些比较有指导性意义的工作。
第二,网络的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也逐渐走向了高端化,而网络在无形中拓展了更多的交流空间,QQ、MSN等聊天形式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相反,在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或困扰时,可以通过网络来进一步解决问题,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认知。
四 结束语
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促进自身的成长,需要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为主要核心,进行相应的探索。然而,若想这样的模式得以实施并取得成功,则需要进行更加适合朋辈辅导的培训,强化其内容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崔诣晨、成静.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
关键词:健康教育 方法 作用
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降低伤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已在全国展开。整体护理工作不仅要求护士要做好患者身心的全方位护理,更要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要求护士不仅为病人提供适当的治疗及护理,还要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人群开展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的自控行为能力,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1 健康教育方法
1.1 书面教育 制订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手册、知识卡、健康教育指导卡,发放至患者手中,让患者有直观的感受。
1.2 口头教育 由病房护士对所负责的病人,按入院、住院、出院三个阶段进行一般常识的健康教育。包括入院须知,医院环境,规章制度,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康复等指导。
1.3 进行示范性教育 护士亲自向病人或家属演示一些功能锻炼方法,某些器具的使用,各种训练,深呼吸和咳嗽排痰的方法等。因直观易于掌握,从而保证患者准确执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4 因人而异实施健康教育 适当运用方言,对知识缺乏及老年病人进行反复教育。
1.5 出院教育 作好详细的出院指导,发放健康教育指导卡。详细记录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家庭关系、疾病名称、治疗情况、出院时状况等。对有电话的病人经常保持联系,随时解答病人所提出的问题,对无电话联系的病人,则采取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式定期进行宣传教育,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
2 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2.1 满足患者的需求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不再被动的接受治疗、护理,而是更多的渴望了解相关知识及自我护理技能。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住院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让患者掌握健康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增强身体素质和维持健康,是患者和健康人所期望的生活目标。护理健康教育必须把病人视为健康教育的主体,必须重视病人的意愿、需要、情感。护士要从整体入手,即要考虑病人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又要考虑病人的社会文化背景,明确病人已掌握的或未掌握的有关疾病的知识,确认病人所关心的问题。护士不仅为患者提供治疗和护理,还应借助各种健康教育方式使病人获取有关疾病及健康保健知识,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帮助患者尽快进入角色。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指导方法
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教育的一股全新的、重要的力量,首先兴起于美国心理学界。主要利用比较先进、有效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积极品质,激发人的活力与创造力。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人的潜力,使人的发展达到最理想、最完美的状态。就研究的范畴看,主要是研究人的主观幸福感,人的积极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社会氛围为重点的研究对象。
一、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不仅有利于真正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同时也是对消极心理学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警醒。这样,有利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进行科学的整合优化。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遵循“心理现象解读一心理问题分析一探究应对策略”的单一教育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狭隘单调。这种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病理模式偏离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偏离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而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每个人都有发展自我、促进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和积极的潜在的巨大心理能力,这种价值取向对于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在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也强调要建立互相信任的、尊重的、平等的咨访关系,但因受到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还远没有建立起这样的关系,还需我们进一步改变思维,继续努力。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中的、发展中的个体,而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摆正心态,一方面要积极接纳学生,积极看待学生,平等地尊重学生,同时,要理性地审视自我,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师生关系,理性构建积极的双向互动、共同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关系。在传统心理学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采取的途径与方法也不外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咨询、开设专题讲座等。积极心理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情感,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有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积极的人性观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利用一切积极资源,形成聚合优势,必须渗透在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的全过程,辐射大学生活的每个角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应该更加多元,更加宽广。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开展,已经从一定程度改善了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预防各类因心理状况引发的恶劣事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后知后觉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起到的实际作用却不敢让人苟同,他们往往缺乏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于未来的恐惧和无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心理健康工作并没有着力于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因此如何深刻的理解积极心理学的内涵,有效的应用于心理教育工作,让积极心理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我们主要探索的问题。
首先,从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目的来讲,心理健康的目标导向不明确,现在的心理健康目标是虽然已经开始做预防相关的工作,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在积极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二积极心理学的价值一向是符合这一实际情况的,那就是对教育导向的纠正,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关注学生的潜力和幸福观,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激发和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而且积极心理学,也做出了详细的阐述,这些是有效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健康教育;糖尿病护理;应用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6.182
糖尿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 主要是由遗传以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 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高血糖、多尿、消瘦、多食等[1]。近年来, 健康教育被引入到了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当中, 疗效显著[2]。本文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研究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现将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5例。排除智障及精神类疾病患者;其中男57例, 女43例;年龄46~68岁, 平均年龄(53.2±4.3)岁;病程1~21年, 平均病程(9.4±2.1)年;所有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均在11~23 mmol/L。两组患者在住院之后均接受糖尿病的相关检查, 均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组研究目的已详细告知所有患者及其家属, 本实验中所有患者皆是自愿参加并且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①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在患者入院之后, 医护人员要为其安排好病床, 并保证患者入住环境的干净整洁以及病房内的空气流通。按时督促患者服药, 帮助患者配合医师治疗。②观察组:除上述必要护理, 医护人员也要对患者进行有关糖尿病方面的健康教育, 可以通过健康讲座的形式让其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治疗糖尿病的基本药物以及治疗方法等。除此之外, 护理人员也要督促患者进行合理运动并注意日常饮食, 同时也要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必要的预防。让患者了解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③所有患者均进行血糖检测、肾功能检测, 并利用甘舒霖N、甘舒霖R进行治疗。
1. 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①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采用问卷形式, 问卷共20题, 每题5分, 满分为100分。总分≥60分为了解,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的了解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糖尿病的了解程度为88.9%, 对照组为57.8%。观察组患者了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对糖尿病了解程度的对比[n (%)]
组别 例数 不了解 了解
对照组 45 19(42.2) 26(57.8)
观察组 45 5(11.1) 40(88.9)a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11.136, aP
2. 2 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率(93.5%)优于对照组(59.7%),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7.8%明显优于对照组84.4%,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糖尿病症的临床治疗中, 加入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项护理举措和其他的治疗方式相辅相成, 不但提高了患者治疗效果同时也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之前, 一定要先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该病症了解程度的评估, 并依据评估结果制定健康教育计划[3]。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宣讲、调整饮食习惯、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以及自我护理等。过去治疗糖尿病的疗法主要是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 患者的依从性较差。而糖尿病健康教育属于非药物治疗,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患者血糖、控制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4]。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在实施了糖尿病健康教育之后, 无论是血糖控制率、糖尿病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 还是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相较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提高(P
综上所述,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不但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病症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参考资料
[1] 李旭亚, 杨萍, 周丹.糖尿病护理门诊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16(3):578-579.
[2] 俞燕.浅谈糖尿病健康教育课堂的实施与管理.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1):110.
[3] 马静.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23):2169-2171.
【关键词】健康教育;临床护理;护士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04-01
1具体做法
为了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保证健康教育的效果,我院在各临床科室开展健康教育,整体护理,在门诊大厅设立咨询台,导医台,指导门诊就诊及某些特殊疾病的咨询,发放一系列健康教育宣传单,针对入院,住院,术前准备,术后监视,康复,出院,通过几个环节进行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住院后的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意识。这种教育确实为患者缩短了住院天数,减少了医疗纠纷,降低了费用。
1.1入院环节的健康教育这是健康教育最基础的环节之一,病人入院到科室首先接触到的是护士,护士必须热情接待,把患者安排在干净,整洁,舒适的床位上,并介绍科室的环境,包括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主管护士,介绍住院需知。如不在室内吸烟,使用电器,大声喧哗,乱扔垃圾,床上,床下物品摆放整齐,使病人尽快熟悉科室环境,并讲解宣传卫生知识,消除陌生感和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1.2住院环节的健康教育
1.2.1心理指导人一旦患病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因此对病人的心理,生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护士应该通过观察病人的表情,行为,态度,根据其不同心理状态进行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尤其是必须手术治疗的患者出现的极度焦虑,恐惧,紧张,护士应与病人耐心交流,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可靠性,使患者消除思想顾虑,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手术治疗。
1.2.2术前环节的健康教育术前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术前指导有饮食指导,备皮目的,特殊手术病人特殊的锻炼,认真交谈,耐心回答患者的各种疑问。
1.2.3术后环节的健康教育术后指导包括,,饮食,伤口的观察,各种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记好出入量,对患者进行术后健康宣教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1.2.4出院患者的健康教育患者出院时,护士对患者进行休息、饮食、用药、活动等注意事项及有关术后康复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使之顺利康复。
2健康教育的形式
随时宣教和定期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口头宣教为主,配合图片,多媒体等,利用晨间护理,巡视病房与患者交谈的机会向患者随时宣教,同时利用每周工作座谈会的时间向患者介绍一些普遍常用的卫生知识。
3合理进行健康教育
护士应了解患者的人生观,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应合理评估患者的健康知识,对健康知识缺乏或不足的患者,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指导,进行语言教育、宣传科普知识、示范教育等形式进行随机教育。还可以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编写相关宣传材料使患者随时接受教育。
总之,在实施整体护理过程中加强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全过程,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护理和治疗。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强化护士对患者的教育意识,对患者的教育做到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使现代型的护理模式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参考文献
[1]吕福云,潘振玲.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3,4(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A-0096-01
早操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此,我想以两个具体事例说说自己的想法。
【例一】年级:小班。道具:圆形硬纸板。音乐:《奥尔夫音乐》《滴答滴答下雨啦》。早操内容:小朋友们跟着音乐,手握方向盘(圆形硬纸板)做开车、刹车动作入场,排成一个圆圈,双膝跪坐在硬纸板上,做搓毛巾、挤毛巾、洗脸等动作;站起来边扭屁股边做刷牙、漱口、洗澡等动作;围着圆形开车,盘腿坐在硬纸板上,拍腿、吹泡泡(由小变大)等;站起自由游戏(变着花样玩纸板,有的抛、有的滚、有的把纸板放在背上驼着走……)。表演:打雷(听到“轰隆隆”“轰隆隆”的打雷声,小朋友们赶紧用纸板顶在头上当雨伞)、刮风(左右摆动硬纸板)、戏雨(拿着纸板一蹲一站)、雨停了(露出笑脸转一圈)。开车退场。
【例二】年级:大班。道具:手翻花(红黄蓝三色)、四块小毛巾。音乐:《最美的光》《丢手绢》。早操内容:1.徒手操:《世界真美好》。2.玩丢手绢的游戏:全班幼儿分四组,排四个圆圈,玩丢手绢的游戏。3.手翻花表演操:幼儿排成纵队退至最后,打开手翻花进场,两排两排依次蹲下,蹲下的同时手翻花变色;两队两队站立,又变成另一种颜色;变成太阳形状,变成另一种颜色,轮流站蹲;变成两个大圆,圆变大变小(圆圈变大时,手翻花放胸前往后退;圆圈变小时,手翻花举过头往前走);变成纵队。连续变色,结束。
从以上两例中可以看出,例一是运用自制的、经济又实用的道具,创编器械操、玩游戏,让孩子借助道具在游戏中练习走、跑、跳、钻等动作,既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又发展了幼儿的各种动作,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例二选择的道具手翻花(网购现成的),有三种颜色,主要是变换队形、翻手翻花变颜色,幼儿重在表演,给人整齐优美的感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是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早操是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逐步实现幼儿运动能力与体能的不断提高是早操的主要目标。要达成这个目标,创编幼儿早操时需做到如下几点。
一、合理选择与运用道具
合理选择道具。开学初,小班年级组长就申请购买泡沫垫,由于商家的货迟迟未到,教师就请家长给每位幼儿临时制作了一块圆形硬纸板替代泡沫垫。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们发现:圆形硬纸板轻便,又便于收集、整理,适合小班孩子使用。而例二中的道具手翻花,能给人视觉上的冲击,但是由于材料是纸质的,容易坏,只要有点风,手翻花就会变形,修补是兵家常事,大大影响活动的效果。又比如,有的班级申请购买呼拉圈,事实证明,购买的呼拉圈使用不久就会变形,那么可以考虑请竹器行的老板用竹子削成竹片,做成固定的大小圈,再在竹制圈上缠上布条或即时贴,既美观、轻便,又耐用。
一物多用,选择可玩性的道具。例2中的道具手翻花,只可以用来变换不同颜色,不具可玩性;例一中的硬纸板可以用来做器械操,还可以变着花样玩,做到一物多用、一物多玩,真正达成道具在早操中提高幼儿运动兴趣和运动能力的作用。
二、科学创编幼儿早操
根据健康教育的目标,激起幼儿活动兴趣与发展动作成为早操创编必须坚持的两个原则。为了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形式必须游戏化、情趣化,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发展动作。如《丢手绢》发展了跑的能力,《钻山洞》发展了钻的动作,《跳格子》发展了跳的动作……
做操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幼儿的动作,创编的早操动作必须符合各年龄段的幼儿。如小班早操宜简单、易学和富有趣味性,动作简单、重复。例一中教师与幼儿排成圆圈,跪在硬纸板上做生活模仿操(洗脸、刷牙、洗澡等),坐在硬纸板上做徒手操(拍腿、变大变小),以徒手操和模仿操(日常生活动作模仿、小动物的模仿)为主,围在教师周围,以便教师能关注到每一个幼儿。大班幼儿的身体发展及生活经验比小、中班幼儿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可以根据他们的能力创编一些富有艺术性的早操。如例二创编的表演操,重在表演,弱化了动作的发展。可见,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段编排早操,才能达到全体锻炼、提高的目的。
三、巧妙融入特殊元素
融入特色。“根植民间文化沃土,打造本土教育特色”是我园的办园特色。江苏如皋素称木偶之乡,各种木偶(布偶:布、手套、袜子等均可制作;纸偶:用各种材质的纸制作而成;小塑料筐、塑料篓、水舀等可装扮成各式娃娃)、脸谱(利用废旧铁饼干盒的盖子,上面装上六个乒乓球,在盖子的面上贴上脸谱)成了道具,有的班级创编小木偶操,有的班级创编京剧表演操,将本土文化与民族艺术都融入早操创编之中,让孩子们既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又发展了动作。
融入主题教育。如开展旋转乐园、伞花朵朵开的主题活动时,伞舞、伞操、圈操、球操等元素的融入,既丰富了早操内容,又开阔了幼儿的视野。
【摘要】目的 探讨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0年8月于感染科住院治疗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76例,并对其加强健康教育,观察健康教育的效果。 结果 加强健康教育后,7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结论 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可以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和自我保健意识,有利于其康复。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 健康教育 护理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世界性疾病,和爱滋病、肺结核、血吸虫病并列为危害最严重的四大传染病之一。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最高,据统计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已超过3000万,每年约有35万人死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1]。因此,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控制和预防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健康教育是重要措施之一。2010年2月至2010年8月我科护理人员对收治的7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加强了健康教育,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2月至2010年8月于感染科住院治疗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76例,男36例,女40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为(45.7±15.1)岁。其中急性型17例,慢性型38例,淤胆型9例,重型12例。文化程度为文盲7例,小学6.例,初中29例,高中19例,大学15例。
1.2 结果7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后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增加了对疾病的了解和自我保健意识。
2 健康教育
2.1 健康教育的方法遵循“因人、因内容而异”的原则,将个别指导与集中讲课相结合,使健康教育在整体护理中得到体现。内容做到简单化和具体化,使患者易于理解和掌握。
2.2 健康教育根据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经过分阶段进行,分别按急性期、缓解期及出院前期为健康教育的切入点,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
2.2.1 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期的健康教育内容。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疾病发展与转归,治疗与护理的目的和意义,增加对疾病的了解。乙型病毒性肝炎其传染性强,传播性广,发病率高,疾病容易反复,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不能彻底根治。部分患者在得知自己确诊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后,心理负担过重,有内在的心理因素,也有外在的社会因素,表现为忧心忡忡,情绪低落。护理人员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取得患者的信任并积极向患者说明情绪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长期的焦虑,恐惧可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对疾病恢复不利,指导患者做心理放松治疗。耐心热情的向患者讲解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鼓励患者积极接受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强调心理状态对病情的影响,支持患者以积极的最佳心态接受治疗[2]。
2.2.2 乙型病毒性肝炎缓解期的健康教育内容。由于患者已度过了急性期,病情趋于平稳,此期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促进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康复。
2.2.2.1 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目前乙型病毒性肝炎尚无特效治疗办法,长时间的治疗使得患者不遵医嘱,这时医护人员适时干预,嘱咐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阶段,有计划、按疗程服药。
2.2.2.2 指导合理的饮食结构,以增强患者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为主。宜清淡,少放油,少食生冷、煎炸、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的食物以增强体质。肝功能失代偿期,饮食中蛋白质不宜过高,食量要恰当,少食多餐,以八成饱为宜[3]。
2.2.3 乙型病毒性肝炎出院前期的健康教育内容。临床实践证明,疾病的发生、发展、恶化与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2.2.3.1 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向患者讲解休息可减少能量消耗,减轻肝脏代谢的负担,增加肝脏的血流量,有助于肝细胞修复,充足的睡眠可增加糖原和蛋白质的合成。适时少量运动,劳逸结合,对疾病的恢复是有益的。
2.2.3.2指导绝对禁烟禁酒。向患者讲解酒影响蛋白质合成,可促进肝细胞变性、坏死,导致严重的肝损害和乙醇性肝硬化;吸烟可使肝脏负担加重,影响肝脏功能。
2.2.3.3 指导患者的安全管理,注意个人卫生。乙型病毒性肝炎除通过血液传播以外,还可通过患者的各种分泌物传播,患者的饮食用具、洗漱用具要专人专用,大小便、月经用纸要焚烧。如家庭有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4]。
3 小结
7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后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主要护理体会包括:多数患者缺乏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知识,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了其对该病的认识程度。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终生性疾病,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正规治疗,增强了自我保健意识,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王荷,苗京亚。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家属的疾病健康知识调查。护理杂志,2004,21(4):21-22。
[2] 张法荣,刘晓丽,俞英,等。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在心理护理中的作用。护理杂志,2004,21(3):75。
[3] 张艳丽,刘晓丽,张金枝,等。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患者的心理护理。西南军医,2007,21(3):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