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和社会效益范文

经济和社会效益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和社会效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和社会效益

篇1

1、经济效益是讲求社会效益的基础,而追求社会效益又是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条件。

2、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比社会效益更加直接些,显而易见,可以运用若干经济指标来计算,而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必须借助于其他形式来间接考核。

3、效益是某种活动所要产生的有益效果及其所达到的程度,是效果和利益称。它可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类,其中经济效益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益性成果;社会效益则是济效益之外的对社会生活有益的效果。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前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标准化对于我国的工业、农业、林业、服务行业等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下将分别介绍。

1 标准化的经济效益分析

德国标准化协会在2001年出版的一本公报中指出,德国国民经济增长总量的三分之一是由标准化创造的,可见标准化工作的确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我国,标准化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提高了产品质量

质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证,因此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产品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就难以取得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而产品质量的好坏需要一个标准来衡量,使其在满足相关法规标准和顾客需求的前提下,也能够最大程度降低产品的成本,而标准化的实施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持久的经济效益。

1.2 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产品的产出量,劳动生产率越高,则企业的经济效益越好,标准化在企业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均起到重要作用,可最大程度地调动劳动资源,降低冗余劳动带来的浪费,具体体现在:第一,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产品设计,有利于降低设计成本,并为日后的产品生产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二,标准化有利于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使用,实现产品的批量化生产以及设备的模块化,为高效率的生产提供前提条件;第三,标准化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使得劳动者定岗更加分明,有利于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1.3 消除对外贸易技术壁垒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出口的产品经常遭受国外技术壁垒,也就是增加产品的技术标准等指标来限制我国产品出口,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标准化工作,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引入国际化的标准,能够提高我们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达到增加贸易额的目的。

1.4 促进管理科学化和产品创新

管理和创新都是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科学的管理和有益的创新对企业的产品起到增值的作用,而标准化可以指导管理,使管理更加正规、系统和科学。在表面上看来,产品的创新与标准化是相矛盾的,但其实不然,标准化为产品创新提供了经验和基础,而产品的创新成果也会不断纳入到标准里,使标准不断丰富和进步,可见标准化和创新二者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1.5 促进产品规格体系化

产品结构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标准化的产品品种规格有利于促进产品结构的简化,剔除落后的品种,促进同一规格产品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收获更大的经济效益。另外企业可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以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实现标准化批量生产的同时,可大幅度降低产品生产周期,因此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2 标准化的社会效益分析

2.1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耗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也因此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世界各国分别制定了大量的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标准,一方面使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限定在可允许的范围内,保证人体的健康和环境的承受力,促进清洁生产;另一方面有利于节约一次能源的使用量,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2 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和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有了标准化工作,可使产品更安全,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生产和使用产品的过程对环境更加友好,对人体健康有利,另外,以保护消费者为目的的标准制定后可使生产企业的管理人员、一线生产人员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有利于提高其自身的素质,从而给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2.3 有利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标准的制定、发行和不断修订的过程是随着当前科技发展水平而动态变化的,标准的制定既是反映当前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为科技水平的提高服务,同时也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使标准得以顺利实施,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促进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良性循环。

3提高标准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策略

3.1制定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具体规划

要使标准化工作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当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制定标准化实施的具体规划,目前国际上经济较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欧盟均制定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标准化战略规划,而随着与国际的接轨,我国也提出了相关技术标准的战略目标,但作为起步较晚的国家,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较为落后,应当在充分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标准化实施规划,缩短与国际上的差距。

3.2标准的科学制定和不断修订

标准的制定涵盖面要尽可能广,保证标准的可行性,同时也要保证标准的质量,应当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以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同时,标准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不断修订,使其与当前的社会和科技水平相适应。

3.3建立健全标准化效果的反馈机制

标准化工作效果的好坏主要反映在标准的执行情况,为使标准能够最大程度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应当建立健全标准化效果的反馈机制,采取跟踪、定期审核等方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对标准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科学评价,以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结果的形式反映出来,作为下一步标准修订工作的参考。

篇3

关键词 高速公路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一、前言

根据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指的是“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高速公路属于高等级公路,其建设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乃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世界各国对于高速公路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但是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指有4车道以上、两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公路。此外,有不少国家对部分控制出入口、非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直达干线也称为高速公路。

二、提高高速公路经济及社会效益的措施

1、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增强其运营效率

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是一个新型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一方面要设置健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其不同特征性,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规范而科学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速公路组织机构的科学性、严密性和权威性。作为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如果可以在制度上创新,那么则可以使得运营组织的管理充满活力,并且保证工作可以按照规范顺利进行,以此来保证高速公路的社会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深化服务质量,展示“窗口”风采

要树立起高速公路的优质服务形象,就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定期开展道德培训和业务培训的课程,要求从业人员在道德培训中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主人公意识;第二,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当的开展有关“文明工程”的活动;第三,按照高速公路服务总则要求,制定符合各部门的细节化要求以及标准化措施。作为基层而言,其收费站接触最多的就是群众,因而要积极的创建文明窗口,使群众满意其服务,作为“文明窗口”的管理人员则要严格要求,从基本的仪貌到语态都要进行认真的培训,并定期对其工作进行考核,使他们即使面对乘车人员的咨询也能做到微笑服务,使得接受服务的大众可以感觉到温暖。只有将这些细节要求渗透到每一步的工作中,才可以使工作人员从观念到实践都完全有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

3、坚持以人为本,引入竞争机制

对于现代化高速公路的管理应该以现代管理原则为要求和依托,建立起良好的服务文化,以此激励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以人为本”。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理念树立下,才可以使高速公路的管理工作实现效率与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

作为高速公路的管理,可以像企业一样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起规范化的、竞争上岗的方式对员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业务的综合考评,使得在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真正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真正的人尽其才,使他们的潜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得到有效的发挥,这样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其具有效率和活力。

4、精简机构,降低运营成本

在我国,高速公路的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这样的多元化投资可以有效地实现项目在建立过程中的融资,可以规避企业应该承担的风险。但是这种融资方式也会导致在对高速公路的管理中须发一定的统一性,使得效率低下,并且在某些时候,还会造成人才浪费。作为相关地段的高速公路管理者,首先就是应该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合理布局各个部门,并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充分的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对一些临时性增添的岗位,部门领导也可以使用兼职人员,这样一方面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的目标,另一方面,又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从而降低高速公路营运成本,有效地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在高速公路管理的众多项目中,以下的几种如设备养护、道路养护以及绿化等等这些比较复杂的,而且人力要求较多的,专业性的工作,可以不再本部门内部设置一些专业人员,而是采用工程招标的形式进行。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员,避免人员上的浪费,从而降低营运成本;又可以有效地提高设备的使用率,有效的使企业实现增值。

5、提高高速公路的通行效率

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其设备以及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中。从目前来看,日本包括欧洲以及美国等,他们都逐渐地实现了智能化交通。在我国,很多的城市也正在积极地向智能化交通的方向靠近。

智能化交通指的是在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条件下,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系统综合技术有效的集成并应用于整个运输系统,以解决交通安全性、运输效率、能源和环境问题,从而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适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智能化交通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工作人员,当客户从收费站经过的时候,可以通过智能化系统完成收费、检测以及放行等一切的步骤。这样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也可以避免人为操作出现的可能性失误。

作为我国的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可以和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积极的开发系统软件,这样可以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实现智能化,有效的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营效率。因为智能化的运用,首先可以在过收费站的时候,实现不停车收费,这样就可以缩短每辆车过收费站的时间,从而在单位时间内可以放行更多的车辆。这是高速公路提高通行率的首要条件。

篇4

中国的村镇银行理论上参考了西方国家的社区银行,理论界也将村镇银行的属性规定为社区银行。按照国际惯例“社区银行”一般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是扎根县域、服务“三农”,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国家扶持村镇银行的原始目标是为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注入资本,满足农村和农业的融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机构成立之初,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或出资人须承诺恪守服务三农的宗旨,严格执行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但商业性运作的实行,使得村镇银行在开拓市场与选择客户时首先考虑资金的盈利性。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以及作为风险高但效率偏低的弱势农业经济,它的天然属性和发展模式严重受自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这不断驱使村镇银行调整资产结构,将资金转移到盈利更多的标的上,致使满足农村中弱势群体资金需求的政策目标无法实现。这极易动摇村镇银行服务三农、支援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

有学者通过2013年对重庆、四川、湖北等地19家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的调查数据发现,多数村镇银行把贷款服务对象重心放在县域中小企业身上。从平均值来看,这些村镇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比例占贷款余额的将近一半,为46.1%,最高比例为87%,而对农户和涉农企业贷款的比例平均值则分别为31.8%和13.4%,有的村镇银行甚至还没有发放涉农企业贷款的记录。

而通过对天津市辖区内的5家村镇银行调查发现,这5家村镇银行涉农信贷业务占比虽然较大,达到了77.76%,但贷款脱农化、大额化、短期化现象突出,涉农贷款中的较大部分流向了制造、批发和零售等行业,农林牧渔行业仅占贷款余额的4.57%,涉农贷款没有充分起到支农作用。

二、我国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功能弱化的原因

造成我国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功能弱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村镇银行在设立制度上存在弊端

1.村镇银行商业性与政策宗旨的矛盾。政府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是使之服务“三农”,这就使得村镇银行担负一定的政策意图。但是,在对村镇银行的性质的规定上,银监会颁布的《暂行规定》则明确表示:村镇银行是商业性金融机构,与一般商业银行性质相同,要按照商业银行制度设计和框架运行,把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作为经营原则,追求利润最大化。村镇银行的趋利性就决定了要改变其偏好使之服务弱势“三农”,前提是使他们获得收益或者不减少他们的收益。村镇银行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弊端,商业性定位与其履行服务“三农”的职责存在一定矛盾,结果,村镇银行在经营当中不知不觉地就发生了业务的偏离,不能完整地服务于“三农”。

坚持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社会效益的集中体现。但是,村镇银行的营运架构又是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终极目标。村镇银行既然是“商业性金融机构”,就必须尊重基本的商业规律而不能不惜代价机械地承担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而政策扶持的缺位,村镇银行为盈利只能争取县域的中小企业,而非为贫困农户提供贷款服务。

2.村镇银行发起人制度与政策宗旨的矛盾。《暂行规定》第25条明确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此项制度被称为“主发起银行制度”。

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主发起银行制”虽提升了经营安全性,同时却也影响村镇银行服务于“三农”的宗旨。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发起银行一般都在村镇银行中处于绝对的控股地位,这样主发起银行很容易会把新设立的村镇银行视作附属或者分支机构,用自己追求高利润的经营模式或其他考虑左右村镇银行的网点分布和经营方针,而不是去考虑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宗旨。例如,近年来外资银行汇丰积极设立村镇银行。截止到2013年8月服务网点达到22个,是在中国内地中拥有最大的村镇银行网络的外资银行。分析人士指出,汇丰银行是利用政策借助村镇银行的设立来达到布局中国大陆的战略考虑,而不是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

另一方面,发起人资格、持股比例等准入门槛也造成了大量渴望进入的非银行业资本、包括大量民间资本的进入障碍。而按目前的股权结构设置,发起人一股独大,其他资本即使进入也往往难以获得股东应有的法人治理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他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二)涉农贷款业务风险大,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差

目前村镇银行营业利润所得大部分仍然靠贷款业务支撑,中间业务收入只占很小比例,所以村镇银行的维持和发展只能依赖于贷款业务的开展质量。

村镇银行无法兼顾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原因在于,农村信贷的环境不够好。农村金融存在高风险、低收益特征农民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品农民贷款小额、分散、还款能力差等特性导致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避而远之。如果一味服务于“三农”,把主要资本用于开展个体农户、农村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则无法兼顾村镇银行经济效益。

涉农贷款的高风险是由农业和农村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农业属于弱势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很大,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是农户小额信贷形成呆账坏账的最主要原因。其次,任何一种农产品的市场供需情况都是不断变化的,而农副产品的生产周期长,信息相对滞后,使得生产面临极高的市场性风险。在土地和林权未实现确权的当下,农户一般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在没有抵押品或抵押品不充足的情况下,借款人违约的强制执行变得没有保障,客观上存在着极大的信用风险。

另外,村镇银行未被纳入央行征信系统的客观现实也加剧了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村镇银行未加入央行征信系统,首先,不能享受央行征信系统提供的各类产品服务,不能较好地控制信贷风险。其次,村镇银行不能进入央行征信数据库,其发放的各类贷款在央行征信系统体外循环,会影响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的真实性,不利于完整、全面地反映企业和个人征信现状,也不利于推动整个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融资渠道狭窄,无法满足贷款需求自村镇银行成立以来,相比于存款,其贷款需求曰益旺盛。有些村镇银行的存贷比已经超过《商业银行法》规定的75%的标准。但由于成立时问短,且与分支遍布全国“国”字号银行相比其经营范围局限在某一地区,网点少,影响力有限,当地居民普遍感到陌生,认可程度低,所以吸储能力很低。而且农村储蓄存款的外流(商业银行用村镇存款余额补充城市贷款业务的“抽血”行为)和农民的积蓄较少也使得村镇银行的存款来源少,制约了其进一步扩展市场、扩大业务范围。

截至2013年,全国金融机构本币存款余额为104.38万亿元,而同期村镇银行的存款余额为4631亿元,仅占0.4437%。鉴于目前村镇银行不能进入全国拆借市场,只能向当地金融机构拆借资金,这就导致贷款的效率低下、成本高。

三、融资难问题分为内部融资难和外部融资难两部分内部融资难是指对主发起人资格的限制和融资途径的单

一。目前上市融资和自有资金积累的内部融资的方式均不可行。外部融资难是指融资渠道单一,表现为仍以存贷款业务为主,中间业务较少,同业拆借有限,服务体系滞后。

篇5

关键词:市政项目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市政项目工程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关的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就目前我国市政项目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市政项目工程整体施工技术水平比较低,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比较低,难以满足市政项目工程施工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进行有关提高市政项目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法的研究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

1 市政项目工程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性阶段。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我国在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人口总数的二分之一,按照西方国家发展的经验来看,此时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并且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的市政项目工程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这对于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推动了我国体制机制的改革工作

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的力度,促使我国市政项目工程数量大幅度增加,从而推动了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发展。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在最近这几年投入在城市建设方面的资金已经远远超过世界银行推荐的城市建设投资的最低标准。而且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市政项目工程多集中于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工程类型中。国家在市政项目工程方面投资力度的加大,不仅促进了市政项目工程的发展,同时也对推动我国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市政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

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工作就没有停止过,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以及公交车辆等数据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通过研究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城市居民生活的实际情况不难发现,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服务质量一直是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上升的速度明显加快。此外,市政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也不断促进我国市政项目工程的发展,使其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3)市政项目工程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市政项目工程建设方法改革十分必要。市政项目工程建设方法改革依托于现代科学技术,从而使得市政项目工程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对于城市化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2 市政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市政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市政项目工程总体水平偏低。虽然我国市政项目工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但相比于国际先进水平而言,我国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还是比较低。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指标和国际指标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市政项目工程建设整体水平较低也是导致我国市政项目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低的一个原因。

第二,我国市政项目工程区域差异比较大。我国区域发展严重失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从而促使了该地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进而使得该地区的市政项目工程数量比较多,且水平相对而言也是比较高的。而在西部一些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受经济发展的限制,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不够,从而也就影响了市政项目工程的建设,进而使得我国不同地区的市政项目工程建设出现较大的差异性。

第三,我国市政项目工程类型发展不均衡。市政项目工程类型包括很多种,如道路工程、燃气工程、污水处理工程等。从理论角度来说,这些工程都属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应是同步发展的。但由于我国早期经济能力有限,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主要以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这就使得我国的市政项目类型比较单一。近些年来,人们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国家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也逐渐向环卫设施倾斜,从而促使我国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市政项目工程数量增多。但总体上来看,还是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的。

(2)市政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第一,我国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融资渠道单一,从而影响了我国在市政项目工程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我国在市政项目工程方面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收入,还有一小部分来源于企业自筹。这种融资方式获得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从而影响了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进行。

第二,我国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政府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从而影响了企业进行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盈利能力。此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健全也影响了我国行业监管工作的进行,从而使得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第三,企业自身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负责市政项目工程施工的企业在内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从而使得管理工作难以按照预期的目标进行,难以保证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质量,最终影响了市政项目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提高市政项目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1)政府应改变市政项目工程的融资的现状

政府应承担起融资的重任,减少企业的经济压力。现在市政项目工程融资的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政府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解决措施。首先,如果在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城市,政府应采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主要是利用社会资本进行投资,这样不仅能减轻政府的投资压力,同时还能使社会民众获得很好地投资回报。其次,如果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城市,政府应采用以市场为主,政府引导的融资模式,政府主要负责投资行为的监管。最后,如果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城市,政府应采用政企结合的融资模式,实施政府和企业共同经营管理的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一点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变市政项目工程垄断的局面,降低融资的成本。

(2)政府应加强对市政项目施工企业的监管

政府应在市政项目工程建设之前以业主的身份和施工企业签订合同,明确规定双方在市政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权利、责任,避免出现市政项目工程施工质量方面的问题。

(3)政府应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

要想实现市政项目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市政项目工程建设之前就应做好规划工作,对城市的空间进行合理布局,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也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发展情况,不同的城市采用不同的空间布局方法。第一,在高级配置的城市进行市政项目工程建设要采用集约的空间布局方式。高级配置的城市空间有限,旧的市政项目工程比较多,在新建的过程中要对城市空间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第二,在中级配置的城市进行市政项目工程建设要采用适度超前的空间布局方式。中级配置的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比较大,进行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可能性很大,为了实现市政项目工程的社会效益要为以后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留有空间;第三,在低级配置的城市进行市政项目工程建设要采用扩展式的空间布局方式。低级配置城市的市政项目工程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市政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还有很大的建设空间,在进行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以某条轴线为基础不断向外扩展。

4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政项目工程建设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阶段,我国的市政项目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强对市政项目工程的研究,探索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华,苏春海.市政建设项目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评价的实例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