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和社会效益范文

经济和社会效益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和社会效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和社会效益

篇1

1、经济效益是讲求社会效益的基础,而追求社会效益又是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条件。

2、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比社会效益更加直接些,显而易见,可以运用若干经济指标来计算,而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必须借助于其他形式来间接考核。

3、效益是某种活动所要产生的有益效果及其所达到的程度,是效果和利益称。它可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类,其中经济效益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益性成果;社会效益则是济效益之外的对社会生活有益的效果。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前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标准化对于我国的工业、农业、林业、服务行业等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下将分别介绍。

1 标准化的经济效益分析

德国标准化协会在2001年出版的一本公报中指出,德国国民经济增长总量的三分之一是由标准化创造的,可见标准化工作的确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我国,标准化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提高了产品质量

质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证,因此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产品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就难以取得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而产品质量的好坏需要一个标准来衡量,使其在满足相关法规标准和顾客需求的前提下,也能够最大程度降低产品的成本,而标准化的实施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持久的经济效益。

1.2 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产品的产出量,劳动生产率越高,则企业的经济效益越好,标准化在企业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均起到重要作用,可最大程度地调动劳动资源,降低冗余劳动带来的浪费,具体体现在:第一,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产品设计,有利于降低设计成本,并为日后的产品生产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二,标准化有利于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使用,实现产品的批量化生产以及设备的模块化,为高效率的生产提供前提条件;第三,标准化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使得劳动者定岗更加分明,有利于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1.3 消除对外贸易技术壁垒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出口的产品经常遭受国外技术壁垒,也就是增加产品的技术标准等指标来限制我国产品出口,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标准化工作,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引入国际化的标准,能够提高我们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达到增加贸易额的目的。

1.4 促进管理科学化和产品创新

管理和创新都是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科学的管理和有益的创新对企业的产品起到增值的作用,而标准化可以指导管理,使管理更加正规、系统和科学。在表面上看来,产品的创新与标准化是相矛盾的,但其实不然,标准化为产品创新提供了经验和基础,而产品的创新成果也会不断纳入到标准里,使标准不断丰富和进步,可见标准化和创新二者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1.5 促进产品规格体系化

产品结构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标准化的产品品种规格有利于促进产品结构的简化,剔除落后的品种,促进同一规格产品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收获更大的经济效益。另外企业可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以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实现标准化批量生产的同时,可大幅度降低产品生产周期,因此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2 标准化的社会效益分析

2.1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耗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也因此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世界各国分别制定了大量的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标准,一方面使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限定在可允许的范围内,保证人体的健康和环境的承受力,促进清洁生产;另一方面有利于节约一次能源的使用量,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2 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和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有了标准化工作,可使产品更安全,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生产和使用产品的过程对环境更加友好,对人体健康有利,另外,以保护消费者为目的的标准制定后可使生产企业的管理人员、一线生产人员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有利于提高其自身的素质,从而给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2.3 有利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标准的制定、发行和不断修订的过程是随着当前科技发展水平而动态变化的,标准的制定既是反映当前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为科技水平的提高服务,同时也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使标准得以顺利实施,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促进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良性循环。

3提高标准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策略

3.1制定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具体规划

要使标准化工作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当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制定标准化实施的具体规划,目前国际上经济较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欧盟均制定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标准化战略规划,而随着与国际的接轨,我国也提出了相关技术标准的战略目标,但作为起步较晚的国家,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较为落后,应当在充分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标准化实施规划,缩短与国际上的差距。

3.2标准的科学制定和不断修订

标准的制定涵盖面要尽可能广,保证标准的可行性,同时也要保证标准的质量,应当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以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同时,标准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不断修订,使其与当前的社会和科技水平相适应。

3.3建立健全标准化效果的反馈机制

标准化工作效果的好坏主要反映在标准的执行情况,为使标准能够最大程度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应当建立健全标准化效果的反馈机制,采取跟踪、定期审核等方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对标准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科学评价,以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结果的形式反映出来,作为下一步标准修订工作的参考。

篇3

关键词 高速公路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一、前言

根据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指的是“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高速公路属于高等级公路,其建设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乃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世界各国对于高速公路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但是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指有4车道以上、两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公路。此外,有不少国家对部分控制出入口、非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直达干线也称为高速公路。

二、提高高速公路经济及社会效益的措施

1、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增强其运营效率

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是一个新型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一方面要设置健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其不同特征性,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规范而科学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速公路组织机构的科学性、严密性和权威性。作为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如果可以在制度上创新,那么则可以使得运营组织的管理充满活力,并且保证工作可以按照规范顺利进行,以此来保证高速公路的社会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深化服务质量,展示“窗口”风采

要树立起高速公路的优质服务形象,就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定期开展道德培训和业务培训的课程,要求从业人员在道德培训中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主人公意识;第二,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当的开展有关“文明工程”的活动;第三,按照高速公路服务总则要求,制定符合各部门的细节化要求以及标准化措施。作为基层而言,其收费站接触最多的就是群众,因而要积极的创建文明窗口,使群众满意其服务,作为“文明窗口”的管理人员则要严格要求,从基本的仪貌到语态都要进行认真的培训,并定期对其工作进行考核,使他们即使面对乘车人员的咨询也能做到微笑服务,使得接受服务的大众可以感觉到温暖。只有将这些细节要求渗透到每一步的工作中,才可以使工作人员从观念到实践都完全有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

3、坚持以人为本,引入竞争机制

对于现代化高速公路的管理应该以现代管理原则为要求和依托,建立起良好的服务文化,以此激励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以人为本”。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理念树立下,才可以使高速公路的管理工作实现效率与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

作为高速公路的管理,可以像企业一样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起规范化的、竞争上岗的方式对员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业务的综合考评,使得在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真正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真正的人尽其才,使他们的潜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得到有效的发挥,这样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其具有效率和活力。

4、精简机构,降低运营成本

在我国,高速公路的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这样的多元化投资可以有效地实现项目在建立过程中的融资,可以规避企业应该承担的风险。但是这种融资方式也会导致在对高速公路的管理中须发一定的统一性,使得效率低下,并且在某些时候,还会造成人才浪费。作为相关地段的高速公路管理者,首先就是应该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合理布局各个部门,并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充分的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对一些临时性增添的岗位,部门领导也可以使用兼职人员,这样一方面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的目标,另一方面,又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从而降低高速公路营运成本,有效地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在高速公路管理的众多项目中,以下的几种如设备养护、道路养护以及绿化等等这些比较复杂的,而且人力要求较多的,专业性的工作,可以不再本部门内部设置一些专业人员,而是采用工程招标的形式进行。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员,避免人员上的浪费,从而降低营运成本;又可以有效地提高设备的使用率,有效的使企业实现增值。

5、提高高速公路的通行效率

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其设备以及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中。从目前来看,日本包括欧洲以及美国等,他们都逐渐地实现了智能化交通。在我国,很多的城市也正在积极地向智能化交通的方向靠近。

智能化交通指的是在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条件下,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系统综合技术有效的集成并应用于整个运输系统,以解决交通安全性、运输效率、能源和环境问题,从而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适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智能化交通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工作人员,当客户从收费站经过的时候,可以通过智能化系统完成收费、检测以及放行等一切的步骤。这样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也可以避免人为操作出现的可能性失误。

作为我国的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可以和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积极的开发系统软件,这样可以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实现智能化,有效的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营效率。因为智能化的运用,首先可以在过收费站的时候,实现不停车收费,这样就可以缩短每辆车过收费站的时间,从而在单位时间内可以放行更多的车辆。这是高速公路提高通行率的首要条件。

篇4

中国的村镇银行理论上参考了西方国家的社区银行,理论界也将村镇银行的属性规定为社区银行。按照国际惯例“社区银行”一般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是扎根县域、服务“三农”,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国家扶持村镇银行的原始目标是为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注入资本,满足农村和农业的融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机构成立之初,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或出资人须承诺恪守服务三农的宗旨,严格执行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但商业性运作的实行,使得村镇银行在开拓市场与选择客户时首先考虑资金的盈利性。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以及作为风险高但效率偏低的弱势农业经济,它的天然属性和发展模式严重受自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这不断驱使村镇银行调整资产结构,将资金转移到盈利更多的标的上,致使满足农村中弱势群体资金需求的政策目标无法实现。这极易动摇村镇银行服务三农、支援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

有学者通过2013年对重庆、四川、湖北等地19家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的调查数据发现,多数村镇银行把贷款服务对象重心放在县域中小企业身上。从平均值来看,这些村镇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比例占贷款余额的将近一半,为46.1%,最高比例为87%,而对农户和涉农企业贷款的比例平均值则分别为31.8%和13.4%,有的村镇银行甚至还没有发放涉农企业贷款的记录。

而通过对天津市辖区内的5家村镇银行调查发现,这5家村镇银行涉农信贷业务占比虽然较大,达到了77.76%,但贷款脱农化、大额化、短期化现象突出,涉农贷款中的较大部分流向了制造、批发和零售等行业,农林牧渔行业仅占贷款余额的4.57%,涉农贷款没有充分起到支农作用。

二、我国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功能弱化的原因

造成我国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功能弱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村镇银行在设立制度上存在弊端

1.村镇银行商业性与政策宗旨的矛盾。政府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是使之服务“三农”,这就使得村镇银行担负一定的政策意图。但是,在对村镇银行的性质的规定上,银监会颁布的《暂行规定》则明确表示:村镇银行是商业性金融机构,与一般商业银行性质相同,要按照商业银行制度设计和框架运行,把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作为经营原则,追求利润最大化。村镇银行的趋利性就决定了要改变其偏好使之服务弱势“三农”,前提是使他们获得收益或者不减少他们的收益。村镇银行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弊端,商业性定位与其履行服务“三农”的职责存在一定矛盾,结果,村镇银行在经营当中不知不觉地就发生了业务的偏离,不能完整地服务于“三农”。

坚持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社会效益的集中体现。但是,村镇银行的营运架构又是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终极目标。村镇银行既然是“商业性金融机构”,就必须尊重基本的商业规律而不能不惜代价机械地承担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而政策扶持的缺位,村镇银行为盈利只能争取县域的中小企业,而非为贫困农户提供贷款服务。

2.村镇银行发起人制度与政策宗旨的矛盾。《暂行规定》第25条明确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此项制度被称为“主发起银行制度”。

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主发起银行制”虽提升了经营安全性,同时却也影响村镇银行服务于“三农”的宗旨。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发起银行一般都在村镇银行中处于绝对的控股地位,这样主发起银行很容易会把新设立的村镇银行视作附属或者分支机构,用自己追求高利润的经营模式或其他考虑左右村镇银行的网点分布和经营方针,而不是去考虑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宗旨。例如,近年来外资银行汇丰积极设立村镇银行。截止到2013年8月服务网点达到22个,是在中国内地中拥有最大的村镇银行网络的外资银行。分析人士指出,汇丰银行是利用政策借助村镇银行的设立来达到布局中国大陆的战略考虑,而不是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

另一方面,发起人资格、持股比例等准入门槛也造成了大量渴望进入的非银行业资本、包括大量民间资本的进入障碍。而按目前的股权结构设置,发起人一股独大,其他资本即使进入也往往难以获得股东应有的法人治理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他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二)涉农贷款业务风险大,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差

目前村镇银行营业利润所得大部分仍然靠贷款业务支撑,中间业务收入只占很小比例,所以村镇银行的维持和发展只能依赖于贷款业务的开展质量。

村镇银行无法兼顾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原因在于,农村信贷的环境不够好。农村金融存在高风险、低收益特征农民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品农民贷款小额、分散、还款能力差等特性导致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避而远之。如果一味服务于“三农”,把主要资本用于开展个体农户、农村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则无法兼顾村镇银行经济效益。

涉农贷款的高风险是由农业和农村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农业属于弱势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很大,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是农户小额信贷形成呆账坏账的最主要原因。其次,任何一种农产品的市场供需情况都是不断变化的,而农副产品的生产周期长,信息相对滞后,使得生产面临极高的市场性风险。在土地和林权未实现确权的当下,农户一般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在没有抵押品或抵押品不充足的情况下,借款人违约的强制执行变得没有保障,客观上存在着极大的信用风险。

另外,村镇银行未被纳入央行征信系统的客观现实也加剧了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村镇银行未加入央行征信系统,首先,不能享受央行征信系统提供的各类产品服务,不能较好地控制信贷风险。其次,村镇银行不能进入央行征信数据库,其发放的各类贷款在央行征信系统体外循环,会影响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的真实性,不利于完整、全面地反映企业和个人征信现状,也不利于推动整个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融资渠道狭窄,无法满足贷款需求自村镇银行成立以来,相比于存款,其贷款需求曰益旺盛。有些村镇银行的存贷比已经超过《商业银行法》规定的75%的标准。但由于成立时问短,且与分支遍布全国“国”字号银行相比其经营范围局限在某一地区,网点少,影响力有限,当地居民普遍感到陌生,认可程度低,所以吸储能力很低。而且农村储蓄存款的外流(商业银行用村镇存款余额补充城市贷款业务的“抽血”行为)和农民的积蓄较少也使得村镇银行的存款来源少,制约了其进一步扩展市场、扩大业务范围。

截至2013年,全国金融机构本币存款余额为104.38万亿元,而同期村镇银行的存款余额为4631亿元,仅占0.4437%。鉴于目前村镇银行不能进入全国拆借市场,只能向当地金融机构拆借资金,这就导致贷款的效率低下、成本高。

三、融资难问题分为内部融资难和外部融资难两部分内部融资难是指对主发起人资格的限制和融资途径的单

一。目前上市融资和自有资金积累的内部融资的方式均不可行。外部融资难是指融资渠道单一,表现为仍以存贷款业务为主,中间业务较少,同业拆借有限,服务体系滞后。

篇5

关键词:市政项目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市政项目工程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关的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就目前我国市政项目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市政项目工程整体施工技术水平比较低,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比较低,难以满足市政项目工程施工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进行有关提高市政项目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法的研究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

1 市政项目工程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性阶段。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我国在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人口总数的二分之一,按照西方国家发展的经验来看,此时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并且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的市政项目工程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这对于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推动了我国体制机制的改革工作

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的力度,促使我国市政项目工程数量大幅度增加,从而推动了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发展。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在最近这几年投入在城市建设方面的资金已经远远超过世界银行推荐的城市建设投资的最低标准。而且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市政项目工程多集中于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工程类型中。国家在市政项目工程方面投资力度的加大,不仅促进了市政项目工程的发展,同时也对推动我国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市政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

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工作就没有停止过,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以及公交车辆等数据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通过研究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城市居民生活的实际情况不难发现,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服务质量一直是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上升的速度明显加快。此外,市政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也不断促进我国市政项目工程的发展,使其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3)市政项目工程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市政项目工程建设方法改革十分必要。市政项目工程建设方法改革依托于现代科学技术,从而使得市政项目工程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对于城市化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2 市政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市政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市政项目工程总体水平偏低。虽然我国市政项目工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但相比于国际先进水平而言,我国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还是比较低。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指标和国际指标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市政项目工程建设整体水平较低也是导致我国市政项目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低的一个原因。

第二,我国市政项目工程区域差异比较大。我国区域发展严重失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从而促使了该地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进而使得该地区的市政项目工程数量比较多,且水平相对而言也是比较高的。而在西部一些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受经济发展的限制,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不够,从而也就影响了市政项目工程的建设,进而使得我国不同地区的市政项目工程建设出现较大的差异性。

第三,我国市政项目工程类型发展不均衡。市政项目工程类型包括很多种,如道路工程、燃气工程、污水处理工程等。从理论角度来说,这些工程都属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应是同步发展的。但由于我国早期经济能力有限,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主要以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这就使得我国的市政项目类型比较单一。近些年来,人们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国家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也逐渐向环卫设施倾斜,从而促使我国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市政项目工程数量增多。但总体上来看,还是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的。

(2)市政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第一,我国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融资渠道单一,从而影响了我国在市政项目工程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我国在市政项目工程方面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收入,还有一小部分来源于企业自筹。这种融资方式获得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从而影响了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进行。

第二,我国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政府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从而影响了企业进行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盈利能力。此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健全也影响了我国行业监管工作的进行,从而使得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第三,企业自身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负责市政项目工程施工的企业在内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从而使得管理工作难以按照预期的目标进行,难以保证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质量,最终影响了市政项目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提高市政项目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1)政府应改变市政项目工程的融资的现状

政府应承担起融资的重任,减少企业的经济压力。现在市政项目工程融资的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政府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解决措施。首先,如果在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城市,政府应采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主要是利用社会资本进行投资,这样不仅能减轻政府的投资压力,同时还能使社会民众获得很好地投资回报。其次,如果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城市,政府应采用以市场为主,政府引导的融资模式,政府主要负责投资行为的监管。最后,如果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城市,政府应采用政企结合的融资模式,实施政府和企业共同经营管理的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一点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变市政项目工程垄断的局面,降低融资的成本。

(2)政府应加强对市政项目施工企业的监管

政府应在市政项目工程建设之前以业主的身份和施工企业签订合同,明确规定双方在市政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权利、责任,避免出现市政项目工程施工质量方面的问题。

(3)政府应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

要想实现市政项目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市政项目工程建设之前就应做好规划工作,对城市的空间进行合理布局,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也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发展情况,不同的城市采用不同的空间布局方法。第一,在高级配置的城市进行市政项目工程建设要采用集约的空间布局方式。高级配置的城市空间有限,旧的市政项目工程比较多,在新建的过程中要对城市空间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第二,在中级配置的城市进行市政项目工程建设要采用适度超前的空间布局方式。中级配置的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比较大,进行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可能性很大,为了实现市政项目工程的社会效益要为以后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留有空间;第三,在低级配置的城市进行市政项目工程建设要采用扩展式的空间布局方式。低级配置城市的市政项目工程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市政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还有很大的建设空间,在进行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以某条轴线为基础不断向外扩展。

4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政项目工程建设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阶段,我国的市政项目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强对市政项目工程的研究,探索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华,苏春海.市政建设项目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评价的实例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28-32.

篇6

关键词:奥林匹克营销;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G8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4-0044-03

Abstract:After the succ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the most people supposed is the Olympics economy. To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Olympic Games healthily,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ree different controversies of Olympic marketing’s main body from benefits of social and economical angles. At last, making some advices to provide conferences for the act of Olympic economy.

Key words: Olympic marketing; sports cause; sports economy; social benefit; economical benefit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给我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奥运举办要以一定的经济为基础以及奥运循环效应的存在,我们要有充足的经济支持,它是奥运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而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奥运资源来获得各种社会资金就应该高度重视奥运营销。奥运营销的主体决定了它的营销方式及效益。我们要以雅典奥运为警戒,慎重选择奥运营销主体,以期获得奥运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为举办城市减轻经济压力,也为奥运的循环社会和经济效益提供好的基础。

1 奥运营销主体的三种倾向

效益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日标而投入的人、财、物、能量、信息与输出的目标满足值之间的对比关系。根本上来说,提高效益是一切有效管理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效益又可以具体分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者在一般情况下相辅相成的,它们互为补充共同形成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但在进行奥运营销时,这两个目标的处理往往很难把握住度,而出现了三种倾向。

1.1 以政府为主体,提高社会效益为目的

一种观点认为奥运会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体育需求特别是体育观赏需求,对于举办城市属于广义的国家资产。为了更好的抚慰社会就应该由政府主导奥运营销。这种思想认识不到时代的发展变化,将奥林匹克运动视为“泛意识形态化的文化”。为了保证奥运会社会功能的实现,就应当保证奥运会的纯粹性,在奥运会的商业运作实现形式上,只愿意坚持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依靠政府投入进行经济运作的单一模式。因而,由于政府单一的运行方式的限制性、市场经济规律把握的迟钝性与经济信息理解的不完全准确性,将使奥运会在单一的形态中失去与市场交流融合的可能,从而变得僵化,缺乏活力。同时可以预见的是,由于政府对奥运会投入的局限性,将使奥运会的发展失去动力。如:第28届奥运会在经历100多年之后重回诞生地雅典。为了这个重大的纪念意义,希腊人努力为奥运火炬洗尽铅华,积极寻求奥林匹克传统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点。为尽量淡化商业气味,雅典奥组委选择了政府办奥运的形式。在奥运历史上,也有政府办奥运盈利的先例,比如1988年的韩国汉城奥运会。但因为雅典刻意“远离商业”,要办届比较纯粹的,充分弘扬奥运文化的奥运会,在举办奥运会成本越来越高的现实之下,雅典赔钱了。

1.2 以企业为主体,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另一种观点认为,奥运对举办城市来说是一种资产,资产的经济性质是经营,企业化经营是奥运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奥运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要进行奥林匹克营销,利用社会上财团来筹集资金,获得资金支持,维系生存。我们知道如果进行企业化经营,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这就要求由市场主体来主导奥林匹克营销。这种观点片面强调奥运的经济效益,从而将奥运 “泛产业化”。这种观念导致的结果是,忽略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具有的公益性意义,以产业化、市场化为由,减少或失去公益性投入,从而使政府职能失位。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奥运的经济效益,不考虑、不重视奥运的社会价值,导致了奥运社会价值的失缺与错位,进而对整个社会的体育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尤伯罗斯首创了奥运会商业运作的“私营模式”,在不花政府一分钱的情况下,成功地举办了第23届奥运会,创造了2 .2到亿美元的盈利,把奥运会变成了摇钱树,使得奥运会赔本赚吆喝的历史一直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才宣告结束。洛杉矶奥运会在经济上的成功是空前的,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缺乏长远考虑,对商业利益过重的考虑危及到奥林匹克品牌的声誉。这届奥运会利用了一切机会扩大财源,如奥运会圣火接力,任何人不论是小偷还是强盗,只要出3000美元,便可高举圣火跑一公里。尽管这做法给组委会增加了1090万美元,却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

1.3 割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系

在关于体育属性的片面认识方面,还有一种是割裂体育奥运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联系,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使奥运属性的复杂性简单化。他们既承认奥运的事业属性,也承认奥运的产业属性,但是看不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与融合,认为一种奥林匹克运动要么以提高社会效益为目的,要么就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这种观念引发的后果是满足于简单地划分两种不同属性的奥运,在营销中只考虑问题的一方面而不考虑问题的另一方面,从而限制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这三种观点很容易造成了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走向了两种极端,一种是不敢大胆开展奥林匹克运动的多种经营,不愿冒经营风险,只求四平八稳地维持现状。这样也务必会给国家财政造成很大的负担,因为举办一次奥运会的花费,甚至能压垮一个地方的经济和民生。最典型的一次就是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他们先后申办5次,最终让当地纳税人背负了近20年的债务。另一种则是见“利”忘“义”,完全置体育的公共服务职能于不顾,单纯利用奥林匹克运动开展一些非体育性经营来赚钱。这样务必会伤害到公众体育的利益,让奥林匹克运动变成了少数人的商业盈利活动,也会挫伤奥运的持续发展性。

2 分析讨论

从体育的事业性质和产业性质角度,正确认识奥运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于我们加强奥运会的经营管理,确定奥运营销主体,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社会效益持续有赖于经济效益的存在

从体育具有事业属性角度来说,体育事业属性的根本特性是为公众提供服务或产品,换一种说法,即是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造成其他人消费的减少。第一,这种产品的所有权在一般情况下归社会所有;第二,这种产品的价值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第三,这种服务一般是为全体社会成员,因而不具有排他性;第四,这种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这些特点只是从一般意义而言,但从体育的双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看,这就显得绝对化了。也就是说,体育公共产品是人类所共有的资源,应该为社会所有,但并不等于必须由国家政府创造或提供,个人、企业就不创造或不提供服务于社会的体育公共产品。从所有权来说,某一产品是属于个人或企业的,但从其服务对象来说,是面向社会的,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属性,这样的产品仍然是公共产品,或者说是表现出公共产品服务功能的产品。同时,公共产品不以盈利为目的,并不等于不产生经济效益。就体育场馆而言,它可以由个人或者企业投资兴建,只要面向社会开放,就属于公共产品,而社会公众在观看或者进行活动中可能需交纳一定的费用,这种收取一定费用的服务将为这样的场馆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奥林匹克运动是为社会提供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与享受,是体育公共产品的一部分。从我国传统的体制来看,这部分产品由体育事业单位提供。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单纯由事业单位提供体育事务或者服务产品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一方面,事业单位本身经济方面力不从心,同时投入与风险是成正比,政府主导奥运的风险性很大,对奥运操作不当就可能殃及国民,将对社会造成很大动荡。随着社会对体育需求的不断扩大,观看和关注奥林匹克运动的人越来越多,相应的它的投资要求就越来越高,政府的奥林匹克营销主体地位也因此受到了动摇,呈现出多元共存的局面;另一方面,现代奥运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市场化运作的成功案例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它的经济效益。反映在效益上就是社会效益持续发展有赖于经济效益的存在。

2.2 奥运经济效益中渗透着社会效益

从体育的产业属性角度来说,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在讨论体育产业这一概念时,必须注意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体育产品所具有的体育品格,即其中所包含的体育文化精神和价值观;二是体育产品的生产过程与规模,即与其他物质产品的生产一样,也包括它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以及采用的生产手段和形成的市场占有率。它需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需要进行成本核算。这主要表现在,体育产业是以体育文化精神、体育价值观念为资源的产业,其产品的构成是依靠对体育文化精神和体育价值观念资源的加工形成的。其中奥林匹克营销也是以一定的体育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为依托。即奥林匹克营销除了对奥林匹克产品的使用价值实用性进行营销外,还有其思想性和价值观包含在其中。奥林匹克运动产业化成功的重要前提就是它有妇孺皆知的、良好的社会形象。正是这个非商业性的社会形象,给奥林匹克运动带来滚滚财源。奥运商业赞助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赞助奥运会树立企业和品牌产品社会形象,增加公众对公司或品牌以及产品售后服务的认知率和认同率,增强与市场目标、市场族群和目标消费者的亲和关系,达到扩大产品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从而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它还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虽然是隐含在其实用性之内的,但却是“体育产品”的核心。没有这种由体育文化精神和价值观而形成的“核”,就不是真正的体育产品,或者说这样的产品就不具有体育品格。也可以这样说,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一样,是按资本运行的逻辑进行生产的,一切都必须按照资本的本性行事,也就是说,要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实现资本的增值。但与此同时,与事业性体育相比,产业性体育承担的社会功能更为复杂多样。由于体育产品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决定产业性体育也必须承担事业性体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它同样对培养人们的体育意识和文化精神负有重要的责任。在某种意义上,由于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运动作是借助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以及市场杠杆的推动,具有了与广大群众紧密联系的更大的可能性。消费者可以从市场得到自己满意的体育享受,从而有利于一定的体育文化和价值观在消费者中传播。另外产业性体育还承担着更多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作为国民生产的一部分,直接体现经济发展的程度;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生产方式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体育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奥运会的经济效益中渗透着社会效益。

3 融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谈奥林匹克营销主体

把体育区分为事业性体育与产业性体育,是我们在理论上对体育认识的升华。但是,注意到二者之间复杂的关系才是我们理论的成熟。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事业性体育与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的产业性体育二者并不是截然划分、泾渭分明的,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交叉、共存共生的。我们对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必须做进一步的分析,以至于更好地把握奥林匹克营销的主体。

3.1 奥运的可经营性和营销的复杂性

奥运会主要是满足全社会甚至全球人们的体育娱乐享受需求,因此它应该由政府主导。但是,奥运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具有经营性意义。一方面,由于它们的容量有限,因而在服务对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功能饱和,不能再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形成“拥挤”现象,为此,必须采用一定的手段加以限制,这种限制的有效方法就是经济手段,以此来调节接受服务的“量”。另一方面,奥运服务设施本身具有可经营性,它们通过经营可以提高设施提供服务的质量,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不论其经营成分有多大都不能改变其公共服务的性质,不能使奥运成为单纯牟利的工具。但又由于奥运市场经营内部的复杂性。一方面,它承担着继承并延续体育精神文化的功能和提高公众的体育意识的社会职责,这些领域必须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但并不排斥在一定的程度上由社会资本进行资助或运营;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进入市场的,如奥运圣火传递等。所以我们要正确地对待不同的一面,我们要注重保持奥运公共服务的社会基本职能,如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新闻、出版政策、管理条例等来对它们进行政策调控,特别是诸如新闻、理论等重要栏目,必须保证其有正确的导向,能够表达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体育精神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对于其能够进入市场的部分也要进行剥离,使之能够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参与竞争,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

3.2 奥运营销的企业主体性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对市场经济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对于具有高度经济效益的奥林匹克运动,它的营销主体主要还是各种企业,其发展应以市场为主导,即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决定项目、参与竞争,这样才会使奥林匹克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更有效的提高它的经济效益。政府将部分奥运营销主体权转让给市场主体,让市场对奥运进行经济操作,但由于奥林匹克运动涉及体育文化与意识形态、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等对于体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社会发展与人类需求的发展具有根本性影响,因而政府必须对体育营销主体的选拔进行适度的限制。同时为了保证体育资源不被其他社会经济资源所占用或流失,政府拥有奥运所有权和监督权,它的功能主要是宏观调控,即不直接介入具体项目和具体项目的经营,而是通过制定政策和相应的法规来调控,特别是对于体育的核心价值层严格把关。任何获得营销主体权的企业应当经过政府的审核。使奥运营销主体表达积极的、健康的文化观念,尤其应当为弘扬体育精神做出贡献,主要是通过体育价值核心内化营销核心,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奥运的市场影响力,而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违背奥运的核心价值。但政府也不能把关口拔得太死以至于市场主体的营销主体权名存实亡。

4 结论与建议

奥林匹克运动既有鲜明的社会公益价值也有潜在的商业利益,早期的奥运组织者们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一届又一届,锲而不舍,借此举办城市也应试图采用经济杠杆来撬动这个日益庞大的怪物,将其经济能量释放出来。

4.1 构建政府、企业、奥组委的三元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政府是廉洁、透明、勤政、高效的公共管理者,企业是奥运财富的生产者和服务的提供者,奥组委则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媒介,承担着大量的奥运事务。

4.2 充分认识奥运市场化运作,以企业为主体来充分开发奥运的经济效益,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来提高奥运经济的活性,围绕体育的核心价值开发奥运营销的深度和广度。

4.3 考虑长远利益,将奥运与城市远景规划结合起来,与全民体育、全民健身结合起来,弘扬体育精神。借助媒体的力量,加大对中国和北京的宣传力度,以带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相互协调发展。

4.4 政府对于营销主体的选择要严格把关,扮演好奥运的宏观调控者角色,应加大监督力度,从建立规章制度角度出发来约束奥运营销主体的营销行为。建立监督工作的组织机构,设立监督审计机构,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等来保护奥运的社会效益不受损失及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4.5 政府应适当控制奥运市场营销开发的商业化气氛但不能压制它的商业化发展,尽量扮演防守者和守卫者的角色。让企业充分发挥它的经济灵性,充分挖掘奥运的经济效益来为我国体育的后续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越川, 李婉祯. 奥运会的营销发展及策略[J].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03,(2):69-80.

[2] 张玉超, 孙思哲. 2008年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计划的营销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4):29-31.

[3] 黄仕美 等. 现代奥运会市场营销综述与2008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2,(5):115-117.

[4] 杨帆. 奥林匹克带来什么?[N]. 中国经济时报, 2001-07-17.

[5] 北京奥运摇钱树无底洞[N].今日中国 2004.26-29.

[6] 洛杉矶大赚奥运钱[N].经济月刊. 2000.22-23.

[7] 任海. 论奥林匹克运动的产业化[J]. 体育与科学(南京), 2000,(5):1-6.

[8] 斯特德曼・格雷厄姆 ,等. 体育营销指南[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 2003: 26-38.

[9] 雷鹏. 现代奥运会商业赞助特征的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2):21-23.

[10]张玉超. 中国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J ]. 体育科学 ,2003 ,(2) :43-49.

[11]邹建锋. 奥运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N]. 财富智慧, 2005: 72.

篇7

关键词:高速公路;效应;措施随着我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在经济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交通运输在这期间得到了极大发展,而高速公路的发展尤为典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们国家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不到三百公里,十年后达到了一万公里,然后又用了两三年时间使公路里程翻番,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结束时已突破七万公里。其发展速度可见一斑。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高速公路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同时,如何提高对高速公路的有效利用,如何使其发挥更大的效应,已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作为一种新型的收费还贷的服务型行业,高速公路应发挥的作用是促进经济发展,取得良好的效应,并要有相对高的经济回报率。保持高速公路畅通、便捷,为行车者行人者提供用优质服务是高速公路管理者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的,需进一步挖掘高速公路的增长潜能,找出高速公路在新时期的经济增长点。

1.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以制度出效应

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今天,各项事业各项活动都离不开制度。任何一项活动的展开都需要制度来规范,来确保它的方向,来确保它向前发展。管理和运营高速公路也不例外,除了正常的必须的组织机构外,还需要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来确保组织机构充满活力,使得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工作正常规范进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顺利进行,使收费还贷的目的实现。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已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办法》、《高速公路管理条例》和《收费管理条例》等等。这一系列条例的颁布实施,对高速公路的日常管理运营起到了极大地正面的作用。同时,各基层单位和相关部门也从情况出发,借鉴相关行业相关部门的做法,制定了符合自身情况的有效的做法,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完善,使高速公路的管理运营工作有法可循,有赏有罚,赏罚分明,用制度来规范行为,使得工作有机运作,有条不紊。

2.创新理念

改变作风,官本位思想,提高工作效率,使得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行人行车,一切都是为了安全便捷。把角色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切实改变工作作风。把高速公路当做饭碗,切实地搞好开发与营销工作,提高工作质量,急路人之所急,想路人之所想,提高软硬两方面环境,增强吸引力,打造成招牌。做到知识服务特色服务文明服务,在重要节日假日期间,设置问候语,祝福语,安全行车用语,使行人感到温馨。同时还可以增设一些便民措施,提供常备药品,常用车辆维修工具。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还可以加大服务领域,与当地农产品企业展开合作,为他们开辟专用道口,为其进出打开方便之门,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出一份力,造福于人。与交警部门和其他相关国家部门展开合作,维护地方治安

3.科学养护,降低维护成本

对高速公路的养护成本进行预算控制,为节省日常养护费用,可对高速公路的养护工程、抢修工程以及大中修工程进行公开招标。加强对路面的巡查力度,加大巡查频率,把对高速公路不利的因素尽早解决,把病害扼杀在摇篮里。加强对超载超限车辆的治理力度,确保高速公路的路权完整路产完整安全。以上这些措施,能大大减少公路的维护成本,控制高速公路的运营成本。精简机构,挖潜增效,降低营运管理成本投入。不论是国有企业、私有企业或合资企业,精简机构,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发掘潜能,开源节流,尽量利用一专多能的人才,对于企业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相当重要的。首先,机构的简化,便于企业的规范统一管理,也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了很多在办事过程中不该出现的问题;其次,人员的精干,使各方面的人才学有所用,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所掌握的技术有所发挥,充分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为企业做出更多贡献。机构的精简,人员的精干,从不同的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经济负担,为企业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

4.科学管理资金

高速公路属于大型基建项目,资金投入巨大,动辄十亿百亿。因此,对资金的科学优化管理十分必要。高速公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发行股票、债券和吸收投资。通过募集资金,使高速公路资产出于合适的资产负债率,企业价值最大或资金成本最小。考虑到减少财务风险和高速公路的经济效应,一定要设计出十分科学的融资方案。,对比香金融机构借款和发行债券的优缺点,可以增加债券融资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提高效应。根据高速公路行业的特点,车流量的增长很缓慢。因此,可以制定期限相对较长的融资策略。在主营收入大量增加时,这时减少中长期融资比例,增加短期融资比例,以提高效应。

5.加强人事管理

人才对于各项事业的发展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要创新方式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同时要不断激励他们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把工作做好。首先做好人才建设,结合本单位情况,着眼未来,核定新阶段而你人才的培养方向,制定与高速公路管理运营事业相契合的人才战略。在行业内部,要大力培养提高人才。对外,要创造优势条件来招揽人才,注重其知识复合、能力复合。创新渠道,多元化、多样化地吸收人才,扩大这支队伍。在行业内部,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创造好条件是他们能脱颖而出。加强技术培养,放手人他们参与到重大项目中锻炼,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加大与院校的合作力度,不断引入优秀人才,注入新鲜血液。如有必要可以组织人员跨省,甚至国外考察学习。对于高速公路事业的关键岗位,要实行职业资格制度。经过严格考核,颁发证书,再让其上岗,并进行不定期的考核与培训,来确保从业人员的素质。

6.结束语

鉴于高速公路在国民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管理和运营好高速公路责任重于泰山。一定要从各个方面,宏观、微观,多个角度来做好这项工作。不断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注重创新,努力做到让客户满意,让社会满意,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最大效应。(作者单位: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盘锦管理处)

参考文献

[1]王广振,孙晋峰,冯莉.高速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

[2]宋广春.探析新时代下高速公路经济的网络模式[J].现代商业,2012(17).

篇8

【关键词】经济性;电力系统;智能电网

0 引言

由于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增长,新型能源系统正在从一个集中式和连续性的系统,转化为一个分散式、间歇性的系统,为了提高运行的灵活性和效率,我们可以站在电力价值链的需求侧寻找“隐藏”的灵活性的应用。需求侧管理(DSM)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DSM在本文被定义为一种机制,用来控制非时间关键的需求或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常数的需求的控制。它要求消费者通过改变其目前的消费模式来提供灵活性。

观察DSM对于为了灵活性而进行的行为改变的影响是有必要的。为了设立试点项目以加强这一必要的观察,本文进行了关于DSM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两项研究。这两方面受到DSM设备设计的影响,并提出研究结果。最后,提出了采取的措施并实施进行、制定结论和建议。

1 经济方面

能源转型的趋势将给一些基础设施和市场带来挑战。因为(高峰)需求的预期增长,必须要升级已老化的基础设施。由于无法大规模地储存电力,电力的供求必须始终平衡,这就给市场带来挑战。间歇式能源出力的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给维持供求之间的平衡带来困难。另外,消费者拥有的分布式发电的应用导致电网更加不平衡。

在当今的自由电力市场,不同的参与者对DSM有不同的兴趣。风电场对DSM能够有助于他们的预测而感兴趣。另外,在国家现货市场购买电力的聚集户或零售商可以利用DSM察看现货市场上的价格波动。DSO对DSM感兴趣是因为可以利用其减少高峰用电需求,并提高电网使用效率以及推迟电网投资。

DSM试点项目的目标制定如下:

(1)尽可能高效、就地使用当地生产的可持续电力;

(2)尽可能高效地使用当地电网容量;

(3)每天将电价波动发送给消费者。

通过将它们解释为期望的行为,才得以将这些目标通过DSM设备实现。

2 社会方面

能源转型带来了社会方面的挑战,具体体现在对创新带来的文化变革的本能抵制,以及对可能发生的影响价值链中不同参与者地位变化的抵制。消费者将为了达到目标而进行的行为改变进行放大,这也使得消费者成为关注的焦点。由于必要的行为改变是多样的,DSM设备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被认为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基于仪器开发的前期接入用户。通过定性消费者研究和影响来研究消费观念,目的是为了满足DSM设备开发所需,为达到所需的灵活性而促进新行为的采用。

评价当前电力消费行为和预期因变化带来的困难。改变用电行为的第一个困难是,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参与程度很低,因此常常基于价格基础作出决策。第二个困难则是,由于缺乏沟通数据,消费者一般不太可能知道他们的消费价格,或不了解他们的用电量。传统电表是隐藏在电柜里,而且很难看得懂。因而对信息的反馈就成为用电行为改变的基本模块之一。

3 灵活性需求的设计

当前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改变所要达到的目标,将是本文设计的基础。我们假设行为变化需要一些仪器设备使其实现,并能够提供足够的激励。下面将这些设备按照技术,激励,互动和传播进行分类。

3.1 技术

研究表明,自动化DSM最有可能成功。虽然参与者对提供灵活性更感兴趣,但他们自身几乎不想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需要开发硬件,和使灵活性需求自动化的决策算法。尽管事实上我们优先选择自动化技术,还有一些相关顾虑,比如失控,潜在的技术风险,隐私风险,失去舒适性以及根本不能提供灵活性。这些忧虑在技术发展和互动中需要特别注意。

3.2 激励

需要考虑两方面的适当激励:满足所寻求的情感奖励和物质奖励。直到现在,灵活性激励的设计的考虑仍更多的停留在物质奖励方面。而在情感方面的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

物质奖励:

(1)经济奖励(减免账单,现金回赠);

(2)获得新的硬件和软件;

(3)情感奖励;

(4)好的感觉(例如社会认可,平息不满);

(5)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收集环保品并捐赠给绿色能源倡议者或其它组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6)获得成就感(例如分数、级别、奖励等)。

3.3 互动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讲,必须控制好人机界面的设计,而对这些人机界面的设计应该能够支配系统其余部分的设计,因为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界面就是系统。另外还必须要给用户提供一个简单而运行高效的系统。这可以用作完成简单任务或引导用户行为达到预期效果,且需要满足所需的奖励(参考“激励”)。

3.4 传播

有人争论道:虽然初次的公开展出对于传播行为变化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往往不能被观众所喜爱,而且会产生抵触。津贴当然能使人开心的,但是并不经常能够引导至预期的行为。我们需要一个有说服力的传播来使产品能够被观众所熟知、所接受,甚至激发起购买的欲望。这就需从以下内容转移焦点:

做对环境有益的事,可通过现在开始使用绿色电力;

当住宅分布式发电变得更普及时,尽可能高效的使用自己发的电;

当电力或者关键时刻的电力变的非常昂贵时,可以节约大量的金钱。

4 实施执行

为了在一个有相当数量的消费者参与的试点项目中展示其可能性并研究DSM设备的效果,世界上的某些公司开始进行了实际项目的研究。荷兰的Enexis公司已经在其供电范围内推出了一个战略研究项目。第一步是找到Enexis供应区域内的建设开发项目,并需要积极与商业项目开发商,房产公司以及市民的接触和会谈。

在这些得到巩固并且彼此的目标得到统一之后,还要寻求与能源零售商的联系,以便获得客户关系管理、消费账单还有消费者对项目的互动等专门知识。比如某财团已经在荷兰两个新开发地区建立了一个智能电网示范项目,这两个地区是: 250套公寓以及布雷达市内的60套半独立房屋。该财团由一个项目开发商(Heja),一个荷兰能源零售商(Greenchoice)和DSO Enexis组成。这个组织将联合开发并建设必要的设备来灵活调度这些房屋和公寓里的用电。

5 结论及评价

灵活性需求对于我们未来能源系统的承受能力、可靠性和可持续性是相当重要的。每个参与者对DSM的期待都有所不同,并且成本和收益并非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参与者们需要清楚地理解他们对DSM的兴趣以及不同的目标,以便真正达到为公共目标服务。

DSM设备的开发需要许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因为没有一台设备可以单独实现为达到灵活性需求而进行的行为转变。需要开发出不同的设备,每个设备能够完成部分目标。此外,为更具灵活性的用户提供更低的合同价格又是一个方面。为了使灵活的需求侧管理方案获得成功,整体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Strbac,G.Demandside management:Benefits and challenges[J].Energy Policy ,2008,36:4419-4426.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技能;创新

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抓住每一个契机,必须要通过技术创新,以质量赢得市场;向业主提品和服务,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率,获得健康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结合本公司实际,如何才能抓好企业的工程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1. 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

我国施工企业制度的改革逐步深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存在技术创新与生产脱节的问题。由于市场的不完善,重经营轻技术,搞技术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使一些人另谋职业。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投入量不够,制约了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滞缓。 

2. 加大创新的力度和投入 

(1)要强化创新意识,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促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强对重大施工技术问题的超前研究和科研攻关,适应工程技术新、工艺新的需要,技术难题必须先解决好,并得到评委的认可才能中标,企业应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风险投资;争取业主和地方的立项和资金支持。争取政府或社会的立项和资金支持,也是一条不可忽视的筹资渠道。 

(2)我们要顺应市场,开展技术创新,将国内自主研究的科技成果,具有独创性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将已引进的先进技术、设备消化吸收,形成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活动,能将技术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应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在项目管理多层次的情况下,抓好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工作,必须建立技术改造项目责任制,建立技改项目管理责任制,从领导部门到企业、干部和工人都明确各自的技改职责,从而加强技改项目全过程。 

3. 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制 

(1)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工程建设的特点,制定建设实施管理暂行办法,指导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各部门要遵照这个管理暂行办法,负责检查和监督工程建设进展情况。项目管理不单是项目组这一层次上所进行的管理。是由决策、管理、实施3个层次组成的。只有管理的权限和所处的层次相匹配,建立起明确的分层次管理责任制,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 

(2)为确保项目管理实现质量高、工期短、消耗低、安全好的目标,使项目成本管理能够按计划实施,对内分工负责,对外统一服从项目经理领导。实行项目法管理,树立“以质量为中心,管理上水平,效益上档次”的指导思想,做到谁施工谁负责。实施科学的内部管理,用国家劳动定额与工程质量、进度挂钩,实行多劳多得的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项目经理全面负责和施工班组负责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活动。 

4. 加强成本管理 

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切实做到警钟长鸣。建立质量管理的重奖重罚制度,确保施工质量。发挥质检部门和质检人员的监察作用,提高质检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成本管理,对于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成本降低了,企业可以用同样的钱力做更多的事,以同样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使有限的物资发挥更大的作用。事关企业的发展。成本低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推动企业其他方面的工作,是企业各项工作质量和经济效果情况的综合反映。降低成本主要是指减少材料的消耗,减少施工中水、电和机械设备等方面的费用。

5. 强化质量管理 

建立质量责任制,抓奖惩考核,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质量责任制明确规定了企业每一个人在质量工作上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力,以便做到质量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检查有考核。一旦发现产品质量有问题,可以追查清楚责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地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只有实行严格的质量责任制,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把各方面的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杜绝产品质量缺陷的产生。注重培养全员质量意识,开展群众

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坚持“质量第一”方针,“产品是企业的形象、没有质量的劳动是无效劳动”、“先天不足、后天难补”的效益观念,并在车间开展“树标兵比贡献”劳动竞赛,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加“质量管理知识竞赛”。 

6. 施工技术创新 

(1)当前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已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党的十五大、十六大都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我国的国有工程建设企业从改革开放之初实行放权让利,承包经营,项目法施工,进而探索所有制的多种有效的实现形式,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着力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从而使全行业融人了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大环境中,成为全国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步伐较快、活力较强、充满生机的行业。2003年12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工程建设领域在深化生产方式变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以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为代表的企业职业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它以企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为重点,开展资质认证,为企业职业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对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探索虽然当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却是我国面向国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职业。 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落脚点是不断创新,解决好项目与企业的关系是关键,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激励不够,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施工管理的实施,必须通过创新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建立适应生产力和市场需要,走一条一体化道路,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时代的巨大变革,迫切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加强项目施工的创新。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就是要我们不断进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如何将其及时地运用于企业的管理中,对于企业而言是结合项目施工进行创新。 

7. 营造技术创新的氛围 

(1)要提高技术创新主体意识,增强技术创新的责任感。要从企业发展的高度,将技术创新摆在企业工作的中心位置,形成主要领导总揽全局亲自抓,分管领导集中精力认真抓,齐心协力共同抓的格局。进行专题讲座和推广应用表彰等形式,引导推动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创新工作氛围。 

(2)采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项目施工管理的有效运作,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施工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才能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 杜.现代管理理论[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2] 陈 健.试论建设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2(1) .

[3] 谢国龙.大型施工企业多维集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4] 刘轶佳.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质量评价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篇10

【关键词】交通运输;公路经济;社会效益;有效措施

一、引言

近年来,公路运输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运输行业中,公路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公路管理工作,进一步开拓运输市场。公路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营运能力,只有提高公路发展的整体效益,才能使公路运输系统得到完善,从而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目标。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公路经济的内涵,然后再来分析提高公路经济及社会效益的对策。

二、公路经济的内涵

1.公路经济的定义

公路经济包含了与公路相关的各方面经济,其中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在公路修建期间,促进了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劳务费用、工程建设、餐饮服务等行业的经济发展。第二个方面指在公路工程竣工后,交通运输更加方便,提高了该区域的车流量,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总之,公路经济效益主要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两种,两者之间关系紧密,相互促进。公路系统在修建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促进了公路经济的发展。而且通过公路系统的使用,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改善了交通环境,产生了间接的社会效益。

2.制约公路经济的相关因素

制约公路经济的因素相对较多,其中落后的思想观念对公路经济的制约性不容忽视,在以往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员工处于被动工作状态,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企业人员工作积极性相对较低。再就是公路养护因素,随着公路的使用量不断增加,以及物价的增长,使得公路养护成本有所提高,养护工作有所缺失。半下放型的管理机制也制约了公路经济的发展,由于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公路建设的需求,从而阻碍了公路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一些偏僻地区的公路级别相对不高,市场竞争力相对薄弱,从而降低了公路经济效益。

三、提高公路经济及社会效益的有效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革新技术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企业人员对公路经济的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于一些不良状况视而不见,从而导致公路经济效益有所降低。为此,转变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尤为重要,我们只有通过讲座、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人员对公路管理的认识,让员工树立新型的管理理念,不断进行创新,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中。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进行公路设计时,我们可以运用取值设计,在缩短交通运输路程的同时,减少了运输的时间,进一步提高了公路经济效益。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现代技术对公路状况进行检测,从而降低了事故的发生率,提高了公路的运输质量。

2.加强公路管理制度的完善

制度是公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促进公路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优化公路经济的管理机制,使其能够适应当前市场需求。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蓬勃发展,相关部门颁布了关于公路经济的法律法规,提高了公路管理质量。虽然如此,在运营管理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我们要划清工作人员的职责,补充完善基本规章制度,构建法治化的高效服务体系,然后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提高公路经济及社会效益。

3.做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

为了减少公路运输事故的发生,我们一定要对公路进行定期养护工作,对于损坏的路面,我们要按时进行修补。公路的养护工作直接影响着公路的经济效益,我们要从源头抓起,建设多功能绿化养护,提高公路运输效率。

4.整治公路四周环境

公路四周的环境直接影响着公路经济的发展,针对公路四周的环境,我们要加以改善,对公路四周的各种污染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例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都需要及时进行垃圾清理,并在公路周边建设绿化带,做好排气检查,重新对沟道进行规划。

5.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为了确保公路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采纳先进管理理念,运用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完善的预算体系。全面预算管理是在责、权、利结合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公路经济管理中,我们要将现金流控制放在重心位置,严格按照现金收支两条线进行管理,实现资金合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对于影响公路经济效益的相关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帮助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公路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来说尤为重要,为了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一定要重视公路经济管理工作。为了提高公路经济效益,我们要做好运输市场的建设工作,建立现代统一化的市场机制,转变以往的管理理念,优化公路经济管理机制,并通过整顿四周环境、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及公路养护工作等有效措施,来促使公路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从而确保了社会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郝秀丽. 基于市场经济的公路运输管理探析[J]. 才智,2014(29)

[2]郭万忠. 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中全面预算管理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4(20)

[3]曾桂华. 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方式解析[J]. 中国总会计师,2014(09)

篇11

关键词:智能电网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智能电网在实际运行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既要保障我国各个行业对电力的需要,又要避免能源供需关系出现矛盾,所以我国规划电网以智能化为发展方向,将效益充分结合到智能电网中。智能电网主要是以成本节约、发开效益为原则,确保我国智能电网中多项因素的综合进展,提升智能电网在社会上的效益地位,保障高效益的运行姿态。

一、智能电网运行的基本现状

我国在智能电网的建设方面,虽然利用先进的技术,但是实质在经济效益方面,仍旧存在一部分问题,对我国智能电网的运行现状做基本的分析。

(一)国家对智能电网的干预力度不足

智能电网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国家干预的基础上,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政府只是存在于表面化的管理,实质并未涉及较为深入的研究,导致智能电网,无法在运行或维护方面,达到可观的效果,进而无法保障智能电网,发挥经济优势或效益能力。

(二)智能电网不到位的制度建设

制度是约束智能电网市场行为的途径,不仅具备一定的权威性,更是存在强制性,能够正确引导智能电网,如何做到经济效益的产生。我国在制度建设方面,基本没有发挥主动性,大致是以框架制度的形式存在。例如:部分制度与电网效益不存在紧密的关联性,不仅无法推动电网的经济发展,相反会给予一定的阻碍力,冲击智能电网的效益。

(三)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持

技术是提升电网效益的基础保障,既可以适应电网的智能化发展,又可以为电网效益提供有效的发展空间。基于多项技术的共同要求,我国在智能电网的技术方面,表面出一定的缺陷性,各项技术有待提高,无法利用技术推进电网效益的产生。

二、评价智能电网中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供电稳定

供电稳定,能够提高智能电网的运行效率,时刻保持电网的正常运行状态,避免电网运行中,出现突然停电事件,造成电网资源与能耗的浪费。保持供电稳定是最直接的评价方式,其可实质性的发挥电网的效益,满足智能电网的社会服务。

(二)能源节约

能源节约是评价智能电网效益能力最主要的因素。整体电网涉及电力的多项环节,如:供电、配电、输电等,都需要保障最小化的能源消耗,保障电网与社会、环境、用电用户的和谐关系,在保障能源节约的同时,推进经济效益的发展。

(三)效益优先

效益优先,属于智能电网最核心的评价因素,以智能电网的产能为主。分析产能,可以用电用户的实际供应为主,用电需求量增加,必须保障智能电网的供应度,在实际运行中,还需考虑效益问题,权衡效益与供电的关系,保持效益优先的原则。

三、提升智能电网社会经济效益的途径

提升智能电网的效益,必须依靠真实的社会背景,结合经济发展的状态,提出效益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国家对智能电网经济建设的力度

智能电网,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部分,必须保障智能电网发挥社会效益,以层次发展为途径。对我国智能电网的十年发展历史进行统计,可得:用电客户年均断电时间为每年13小时,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基本控制在1小时作用,由此可见,我国智能电网在社会效益上的差距,所以,需加强电网经济建设。将智能化作为建设标准,引进新技术,更新电网设备,提升电网运行的速度,一方面可以提高电网效益的产生,另一方面监测电网系统,排除电网故障的干扰,根据电网的实际,制定运行方案,提高电网智能运行、调度和配电能力。

(二)完善智能电网建设的国家制度

制度政策是国家支持电网建设的一种表现,我国在保障智能电网正常效益发展的过程中,应着重优化电价政策和产业政策。遵循国家政策与制度,促使电网效益的产生。根据智能电网现代的状态,主要完善两方面的制度,第一是跨区输电制度,我国预计在2020年,达到高效益的跨区输电,避免我国地区用电的差距,采取相互补助的方式,平衡地区用电;第二,优化用电制度,提出制度方案,规划电网运行,利用制度,约束国家用电的发展,确保效益产生。

(三)深入研究智能电网的运行技术

推进智能电网效益的产生,需借助先进的运行技术,主要的发展技术包含两类。第一类是特高压,目前,我国特高压正在建设过程中,主要代表为西北电网,着实创造社会效益,我国需重点提升特高压技术的推行,优化设备建设,推进技术成熟,例如:我国可终点发展千伏代表的特高压,据有关数据显示,特高压相比传统输电,效益高达6倍,而且拉长送电距离,发挥更大效益;第二类是清洁能源,其在智能电网上被称为新技术,可保障智能电网产生巨大的效益,不仅可以提高社会地位,更是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利用水力、潮汐等自然能量,推动电网发展,还可降低发电污染。

四、结束语

分析智能电网的效益产生,采用有效的考量方式,提升智能电网的经济效益,促使我国智能电网能够有效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论是智能电网直接产生的效益,还是智能电网间接产生的效益。都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障智能电网运行的实际价值,一方面构建效益型的智能电网,另一方面保障智能电网效益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洁.我国智能电网社会效益评价[J].生态经济,2012

[2]邢文涛.智能电网―现代电网的高速公路[J].电工电气,2011

篇12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社会效益;策略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180-01

一、提高高速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意义

1.提高高速公路经济的意义分析

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缓解紧张的交通运输状况,在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也使得运输的结构和法师发生了转变。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其建设原料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建筑行业和机械行业的进步与革新,大大增加了就业需求;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高速公路网的日趋形成和逐步完善,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对于社会经济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得到基本上的解除,对于我国当前的市场分布格局和投资环境有着很好的改善作用,促进了我国市场的完善,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者,从而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和改革的进程;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形成,进而带动周边经济及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进而实现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

2.提高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意义分析

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促进了高速公路产业的升级,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了完善交通运输结构,形成多样、高水平的运输法师,促进运输领域的拓展和运输结构的完善;其次,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形成了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对于高速公路自身的纵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对于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和现代物流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提升加快了其一体化运输的进程,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外出的机动性和选择性。

二、提高高速公路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策略分析

1.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增强其运营效率

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是一个新型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一方面要设置健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其不同特征性,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规范而科学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速公路组织机构的科学性、严密性和权威性。作为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如果可以在制度上创新,那么则可以使得运营组织的管理充满活力,并且保证工作可以按照规范顺利进行,以此来保证高速公路的社会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目前,随着高速公路营运事业在我国的发展,相关的高速公路部门已经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如《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办法》《收费管理条例》《高速公路管理条例》等。这些有关高速公路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实施可以帮助对高速公路的管理更加的有效。作为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再制定具体的适合自己区域的相关制度办法和条例。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高速公路的运营可以有章可循,使工作可以更加科学而有条不紊地开展。如果各地根据高速公路运营准则做出了相应的细则规范,可以使各部门的管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使其管理有理有据,使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按规章制度办事。这种方式的管理,既可以避免漏收的现象,也可以防止工作人员私放车辆的行为发生。

2.深化服务质量,展示“窗口”风采

高速公路属于一个新型的服务性行业,它是直接面向社会的,主要是为居民的出行提供服务,对高速公路营运的管理,主要是满足广大群众的安全、舒适的乘车要求,从而实现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树立起高速公路的优质服务形象,就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定期开展道德培训和业务培训的课程,要求从业人员在道德培训中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主人公意识;第二,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当地开展有关“文明工程”的活动;第三,按照高速公路服务总则要求,制定符合各部门的细节化要求以及标准化措施。作为基层而言,其收费站接触最多的就是群众,因而要积极建立文明窗口,使群众满意其服务,作为“文明窗口”的管理人员则要严格要求,从基本的仪态到语态都要进行认真培训,并定期对其工作进行考核,使他们即使面对乘车人员的咨询也能做到微笑服务,使得接受服务的大众可以感觉到温暖。只有将这些细节要求渗透到每一步的工作中,才可以使工作人员从观念到实践都完全有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

3.从营运管理成本着手,实现增效高速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可以从营运管理的成本入手,通过挖潜增效、精简机构等形式来降低其成本。在实际的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中,运用合理的人力资源,开源节流,开发潜能,并尽可能选用一专多能的新型人才,这些要点的实施对于高速公路营运管理成本的降低进而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高速公路企业中机构的简化,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避免工作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出现。第二,对于人员的精选,应注重对多方面人才的使用,使工作人员能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术技能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从而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为本单位作出更大的贡献。人员的精选和机构的精简从不同程度上对高速公路企业的经济起到了很好的缓和作用,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4.从服务入手,提高经济效益

优质的服务质量,往往能带来好的服务形象,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高速公路的服务不仅仅是为了人们出行的方便,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要求。因而,当前营运管理的服务质量是否优良,直接关系着交通行业的整个形象。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应当对乘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其创造出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环境,以在广大的服务人群中树立起良好的口碑,从而实现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管理部门应进行各项文明工程的开展,在工作的过程中应做到服务的标准化和服务内容的详细化,且做到奖罚得体。从而实现高速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

5.从通行效率着手,提效节支

当前,高速公路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相比于以往的的高速公路投入了更多的内容。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一种联网收费的方式已经成为高速公路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联网收费,指的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达到管理水平提升、运营管理现代化和交通通畅安全的目的。这种方式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地缩减收费站的数量,对收费行为加以规范,且一些贪污作弊的漏洞得到了很好的完善,成本降低的同时,人流和物流效率都得到了提升。人们的出行方便了,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进一步提高啦。在实际的联网收费当中,应遵循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结算、统一发卡的原则,对一些收费站进行撤销,来降低高速公路的营运管理成本。

三、结束语

当前,高速公路已经成为重要的交通出行方式,其带有公益性色彩的建设方式仍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支持,且其大量的资金消耗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更好的发展。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认识其重要性,从成本和盈利的角度出发,制定出合理的措施,并积极地实施,以取得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实现高速公路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奕.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09;(06).

[2] 徐学松.论述高速公路经济现代化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

篇13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路养护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交通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果合理优化资源,控制公路养护成本以提高经济效益是公路养护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各类型机械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养护队伍来保证公路养护工作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个人实践对公路机械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方法进行论述,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 合理配置 有效管理 公路养护 经济效益

一、前言

随着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公路建设也在不断增加,公路养护任务也会随之增大。良好的养护环境也是保证公路方便、快捷、安全运行的条件之一。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维持良好养护环境的重要保证。然而,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会导致我国公路养护设备的整体水平并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公路养护工作在配合和管理中需要不断引进新的设备。这些设备要具有操作性、可靠性、技术先进、工作效率高等。但是公路养护机械由于设备陈旧、不配套等问题在一定程度影响设备的发挥,使这些设备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浪费养护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所以公路养护机械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是公路养护机械的管理提出的难题。

二、公路安全畅通,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车辆运输是生活生产中一种灵活方便的交通工具,而公路则提供了一个平台,公路的安全畅通无疑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快又好,安全舒适做保障.近几年由于政府对一些重型车的管理制度放宽松,增加了公路的荷载量,车辆超载问题越来越严重,长此以往公路的磨损也日益严重。这样也使公路养护工作的工作量在不断增加,社会与经济发展不仅仅要满足车辆通行的需要,还需要满足车辆通行的问题,同时也对养护配置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的管理需要具备以下特点。首先,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养护管理工作。在机械设备养护工作中,需要对路基、路面、桥段进行养护,对公路中的各种交通设施和防护设施要进行养护,同时也需要做好绿化工作。其次,保证在交通运输的高峰期,养护设备也能够进行适当的养护,养护作业能力保持在一个水平上,及时、快速、安全。不能够影响正常的运输。公路养护机械设备需要体现出灵活、方便、易操作等特点。在管理中要提高环境意识,尽量保证无污染操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最后,在养护机械设备管理中,需要降低人工操作的劳动强度,改善劳动作业的基本条件。

三、公路养护机械设备合理配置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更新比较缓慢

公路等级不断增高,设备也需要不断的更新,质量需要不断的提高。很多养护机械设备都无法满足时间、质量的要求,不能适应养护工作等计划的需要。在整个养护工作配置的过程中,需要将公路等计划与设备机械化、专业化联系在一起。由于养护机械购置的费用投入不足,所以养护工作在质量上也存在一定的瑕疵。而维修成本也在不断增大,且不能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最近几年,机械设备的购置比例有所上升,但与总数相比依然很少。

(二)公路养护机械设备配置规划存在问题

公路养护设备的配置规划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够规范,并且缺乏逻辑性。很多公路养护部门的管理思想是重建设、轻养护,对养护工作不够重视,对养护设备的配置工作也不够重视。导致养护机械设备,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与标准有差距。公路的等级比较高,建成之后也会存在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若是老方式、老工具不能进行处理,才可以购进一个新的工具。并且对于新机械设备的选择,毫无目的性,有的选择完全是超乎实际的情况。有的养护设备则属于重复购置,重复购置的养护设备无法满足高效益的功能,利用率低,有的设备在引进就用过几次,有的则成为是死机。而且对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对于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的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缺乏合理的规划,缺少因地制宜的理念,缺少从实际出发的理念。

(三)配置管理办法不健全和不完善

对于机械设备合理配置管理办法存在很大的误区。首先是机械设备的账目与标准不相符合,上报账目与实际账目不吻合。很多设备都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拨款到管理部门统一拨款,统一购买。机械固定资产在财务上,而管理业务却是在计划上,很多设备已经无法在使用,设备已经报废,而上层领导的批文还没有下来,财务挂账,出现的情况则是,有帐、有卡、有车。其次是购置的机械设备,尤其是单位工人集资购买的机械设备不走帐,不属于全段的设备管理,这种情况造成是有车、无卡、无帐的情况。最后则是机械设备账务记录不够详细。很多设备管理部门根据合理配置的理念进行管理,对养护工作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影响,但依然存在吃大锅饭的意识。这与没有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有一定的管理,管理制度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

(四)机械设备配置人员不合理

由于配置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不精等原因,造成公路养护工作存在误差,对整体经济效益有很大影响。一方面是由于机械设备配置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工作人员都是非专业人员,有的则是兼职管理。最近几年,机械设备有所增加,具有过硬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并不多,有的则是一人多职的现象。另外,由于养护机械配置比较落后,养护经费不足,很多养护单位的思想则是,机械成本高、人力成本低,因此选择用人力。这是一种仅仅重视眼前利益的作法,忽视了长远利益。一台机械给养护工作带来的利润与一个人给公路养护工作带来的利润大不相同。有的养护工作人员缺少专业的知识,无法使用机械设备。有的则是以人多职,一个人管理多种机械设备,这样的操作结果并不好,效率并不高。最后是由于养护工作人员缺少责任心,不按照规定的流程作业,造成机械严重损坏,维修费用高,养护成本提高,对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影响。

四、公路养护设备在配置的过程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合理配置设备、提高养护设备效率

整个公路养护工程的的性质及规模配置可以分成三部分,小、中、大三种。在配置设备时需要根据养护的工作性质和范围来选择哪个部分,同时顺利完成多种作业情况。在配置中要满足公路多项养护工作的不同需要,对于不同的工作装置,要满足不同的要求。对于机械设备的选择要以高效、节能、环保为标准。减少劳动力的使用,减低公路养护的成本。要求具有良好的兼容性,用户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二次开发,一些专项的工程和大中型的工程,需要大型的养护机械。

(二)资金实力决定配置情况

配置情况与资金情况成正比,资金越多,配置越好。在投资计划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将各个养护管理机构集中安排,各个养护单位多筹集一点,将资金用到购买机械设备方面,合理配置养护机械设备,提高利用率,提高性能,一些使用比较少的设备可以延后购买。一些投资较大,不经常使用的设备,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购买。禁止出现盲目购买选择的情况,减少资金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三)充分考虑气候情况

对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需要对使用地区的气候情况、地理情况进行了解。因地制宜的配置机械设备。同一类型的设备需要尽量统一,由于公路养护设备的种类很多,若是机型不能够同时,则会给维修来带一定的麻烦和难度。统一的设备,便于机械设备管理、检测和维修。

五、结语

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出行的环境需求在提高,公路养护也需随之提高,合理配置设备,能够强化养护管理,这是公路安全畅通保障体系的一大保障。公路养护机械设备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合理配置与有效管理是非常复杂的工作。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实际的调查和研究。本文针对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和管理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对如何加强科学合理的公路养护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找最佳的配置方式。

参考文献:

[1]陈问.优化高速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管理途径探析.科技创新导报.2012(24):134.

篇14

关键词:跨国并购;经济效率;社会效应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外资在中国实施并购活动的数目和规模都急剧扩大。随着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力度、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张,外资并购所引起的垄断问题将成为关注的焦点,如2008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案便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因此,如何有效地规制外资并购活动将成为反垄断法的核心内容,而反垄断法的实施与经济学密不可分,要判断一起并购是否会对其所在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必须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下试从经济效率和社会效应的角度对企业并购产生的影响进行理论上的分析。

一、外商在华并购的效应分析

(一) 跨国并购的概念及类型

跨国并购(Cross-border Mergers & Acquisition或Transnational M&A)又称跨境并购,其基本含义是,一国投资者通过兼并或收购的形式取得另一国公司企业的控制权,是企业并购在海外的延伸。中国新出台的《反垄断法》采用了经营者集中的概念,并在第20条对经营者集中的含义做出了规定,采取列举方式规定了形成经营者集中的三种基本方式,即合并(包括吸收合并与新设合并)、并购(包括通过股票交易市场的收购和资产收购)及企业控制等。

按并购企业双方所处的行业来划分,企业并购一般可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在这三种并购类型中,横向并购是最基本的类型,纵观各国的反垄断立法和执法,横向并购控制都是重中之重。这是因为横向并购与固定价格、限制产量的合谋行为不同,这种并购本身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企业间的横向并购直接减少了竞争对手,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并因此削弱市场竞争。美国学者Shenefield和Stelzer(1993)认为,“横向并购是一个竞争者对另一个竞争者的获取—— 是反托拉斯执法机关主要关注的对象。横向并购与任何限制贸易的协议相比,在消除竞争上更具有确定性,并且对竞争的消除可能是永久性的。”[1]另一方面,企业间的横向并购可能因为合并后产生的规模经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进社会总福利水平。因此,本文试以横向并购为例,探讨跨国并购可能产生的效应影响。

(二)经济效率层面的影响

1.反竞争效应。在横向并购中,有两种方式可以减少竞争并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其中一种是合谋效应,另一种则是单边限制竞争效应。

合谋效应(Coordinated Interaction),是指企业之间的并购会促进企业之间的合谋,企业之间更有可能通过合谋来提高价格。在某些情况下,并购不一定使某个单独的企业具有市场势力(即提高价格,降低产量的能力),但是却使得该产业生成了更适宜共谋的条件,即并购为企业创造了达成共谋结果的结构条件。事实上,直观的来看,一个存在着3家企业的市场与有50家企业的市场相比,前者显然更容易达成限制产出和提高价格的协议。需要注意的是,企业间有合谋的可能性,却并不一定产生合谋行为。通常情况下,竞争企业间能够成功的合谋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双方达成的协议对于每个参与者都是有利可图的;二是合谋企业间能成功地发现背离行为;三是能够对有背离行为的企业实施惩罚并且可能的话恢复双方间的协议。由于横向企业之间的并购往往会带来企业数量的减少和集中度的上升,这使得合谋企业之间有利于发现和惩罚背离行为,因此,该类型的并购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合谋。

并购也有可能产生单边限制竞争效应(Unilateral Anticompetitive Effect),即企业并购可能会使并购企业单方面行使市场势力。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可能面临更高的价格,降低的质量,较次的服务以及更少的产品。Farrell and Shapiro(1990)指出:并购能通过消除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使并购企业的市场势力上升,这种市场势力的上升并不是来源于企业之间协调行动而是并购企业通过并购独享的效应 。根据标准的古诺模型的分析,当市场中企业数量增加时,市场中的产品价格会下降,产量会提高;当市场中企业数量减少时,市场中的产品价格会上升,产量会下降。以下试通过分析市场中的企业由三家寡头变为两家寡头时,其价格、产量和利润的变化,来详细说明单边限制竞争效应。

假设某行业中有三家企业,它们采用相同的技术来生产相同的产品。市场需求函数是P=1-Q,其中P表示价格,Q表示企业的销售数量,且Q=q1+q2+q3,产品成本均为c(c∈(0,1))。

(1)三寡头竞争的情形。在三家企业对称的情况下,企业1的利润函数是:

π1=(P-c) q1= (1-Q-c) q1=(1-q1-q2-q3-c)q1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1-2q1-q2-q3-c=0

由此可得到:q1= (1-q2-q3-c)/2

由于三家企业是对称的,同理可得到: q2=(1-q1-q3-c)/2

q3=(1-q1-q2-c)/2

因此,每家企业的产出、价格和利润分别为:

qi=1-c/4,Pi=1+3c/4,πi=(1-c)2/16

(2)两家企业并购后的双寡头竞争(假设并购后的企业无效率收益)。假设现在企业1和企业2并购,并购后企业的销售数量用q1′表示,企业3的销售数量仍用q3表示,则Q= q1′+ q3,产品成本不变为c,这时企业3的利润函数是:

π3=(1-Q-c) q3

一阶条件是:1-2 q3-q1′-c=0

可得到:q3=(1-q1′-c)/2

同理可得到:q1′=(1-q3-c)/2

由此可得每个企业的产出、价格和利润分别为:

qi=1-c/3,Pi=1+2c/3,πi=(1-c)2/9

相对于三寡头竞争情况,在无效率收益的双寡头竞争情形下,寡头企业之间的并购会带来较高的市场价格和较小的产量,这会降低消费者的剩余。这也意味着,即使没有并购的合谋效应,企业并购也会带来较高价格。将以上两种情形下的总产出、价格和企业1的利润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情形(1)和(2)下,即并购前后(假设不存在效率收益)市场中的总产出减少了,价格提高了,并购后企业的利润也提高了。

表1 企业在两种情形下的总产出、价格和利润一览表 企业横向并购的效率权衡。现有企业的并购产生的合谋效应和单边限制竞争效应,可能会导致价格的提升和产量的下降,但这并没有考虑到效率收益因素,如果把效率收益考虑在内,并购后的企业在总产出、价格和利润上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仍以上述模型为例,在第二种情形中两家企业并购后形成双寡头竞争,这时我们假设存在着效率收益,即成本会由于并购后效率的提高而有所下降。企业1和企业2并购后的成本变为θc,其中θ∈(0,1),而企业3的成本仍为c。

这时:π1=(1-Q-θc)q1′

一阶条件为:1-2q1′-q3-θc=0

可得到:q1′=1-q3-θc/2

π3=(1-Q-c)q3

一阶条件为:1-q1′-2q3-c=0

可得到:q3=1-q1′-c/2

根据古诺均衡结果,两个企业的产出、产品价格和利润分别为:

q1′=1-c(2θ-1)/3,q3 = 1-c(2-θ)/3,Pi=1+c(1+θ)/3

π1=[1-c(2θ-1)]2/9,π3= [1-c(2 -θ)]2/9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在表2中将企业面临的三种情形进行对比发现,当θ=1时(即成本无变化时),企业的利润、产品的价格以及市场的总产出在后两种情况下是完全相同的;而当合并后成本下降时(即0θ1),市场的总产出会上升,产品的价格会下跌,企业的利润也会上升,这说明存在着效率收益。而将有效率收益时的双寡头竞争与三寡头竞争的情形对比,根据θ取值的不同,产品的总产出、价格和企业利润的变化是不定的,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转贴于

通过上表的对比可以看出,在企业并购具有效率效应的情况下,即使并购存在反竞争的效应(产品数量减少,价格上涨),但社会总福利也不一定会下降,因为并购后效率的提高有可能导致低成本产出的扩大,价格的下跌,这与反竞争效应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恰好相反。在效率收益充分大的情况下,反而会提高社会福利。

值得反垄断机构注意的是,企业之间的并购在没有效率收益的情况下,并购企业的提价行为是有利于其他竞争对手而不利于消费者的。在企业之间的并购存在效率收益的情况下,如果并购企业采取降价策略,这会有利于消费者而不利于其他竞争对手,因为这会使竞争对手企业的价格下降,从而降低其利润。这可能会引起竞争对手企业提起反垄断诉讼。在此情况下,反垄断机构需要仔细分析,坚持反垄断法是“保护竞争,而非保护竞争者”的基本理念。

(三)社会效益层面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开始在中国实施并购活动。不可否认,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对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善企业治理结构,改善市场结构以及改变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二十多年的实践,说明了跨国并购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其中最大的负面效应就是垄断,“这种垄断可能表现为外资控制东道国市场,进而破坏其良好的竞争秩序;也可能表现为制约东道国幼稚产业的发展,影响其民族工业的独立性;还可能表现为控制东道国的经济命脉,从而威胁其国家的经济安全”。以下试从四个方面总结外资并购在社会层面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1.影响国家经济安全。通常外资并购中国企业会遵循以下的三条原则:一是欲并购的中国企业基本居于行业龙头(前三名);二是要求外资居于企业的控股地位;三是企业资金预期收益率超过15%的保底条款。由此可见,跨国公司在中国并购的目的在于对战略性资源和能力的快速获取,以期迅速打入中国市场取得高额的收益率。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本身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国内的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往往把持着本国的经济命脉,因而一旦本国大型企业被跨国公司并购,就会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等一系列敏感问题。如近年来着名的凯雷并购徐工案就是典型的例证。 恶化国内企业的生存环境。2009年3月18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宣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可汇并购伊始,多家企业就联名上书商务部反对此次收购,理由是并购后,可口可乐将垄断一半以上的渠道,加上其财力支持,其他企业基本没有生存空间。企业并购成功后,外资企业往往利用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经济实力等方面的优势实行低成本扩张,并通过低价销售等手段,打压排挤中资企业,并在占领市场后再行提价,内资企业无法在短时期内提高生产效率、技术水平等,在市场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利润空间必然被压缩,而并购又使得跨国公司能更有效、更快速地参与市场竞争中,对内资企业构成更大的威胁,极易造成对中资企业的排挤。 削弱了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就多次强调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来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然而,二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市场换技术”的做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表明:仅有13%的跨国公司使用了母国正在使用的先进技术,约30%的跨国公司将已经淘汰的技术转移至中国,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有40%把其较为先进的技术转移至中国,但仍有14%在华使用淘汰技术,对属于成熟先进技术范围内的产业,如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企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企业、汽车工业企业等,跨国公司都没有在华转让使用诸如电子、新型材料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跨国公司实施并购以后,不但没有将先进的技术转移给国内企业,反而掉转头来,依靠低价高质的竞销,迅速打垮其他内资企业,占领市场,与此同时还以较优厚的待遇挖走中国的优秀人才,直接削弱了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利用优势压制民族品牌。在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中,80%的网友之所以表示反对,主要是基于对外资蚕食民族品牌的担忧。回顾外资在中国的并购史,这种担忧并非多余。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不少民族品牌在被外资收购后就逐渐淡出消费者的视线。以“美加净”为例。“美加净”是上海家化旗下的品牌之一,上海家化的发展在1990年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当时其固定资产超过6 000万元,销售额达到4.5亿元位居全国化妆品行业之首。此间推出的美加净系列产品成为国内销售量最大、品种规格最全、获奖次数最多、知名度最高的中国民族化妆品第一品牌,创下多项全国第一。1991年,上海家化厂被迫拿“露美”、“美加净”两个品牌与美国庄臣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庄臣公司。合资后“露美”、“美加净”即被打入“冷宫”,当年销售额锐减2.5亿元,陷入谷底。失败的合资使上海家化重新反省民族品牌的发展之路,1994年,上海家化向庄臣公司回购了“美加净”。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加净从加入庄臣时销售有3个亿,到1994年把它收回来时,已只有6 000万的销售了。

二、可汇案之后看外资在华发展前景

2009年3月19日即在商务部发表否决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的第二天,《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上就发表了题为《汇源交易被否决外资信心恐遭打击》的文章。文中美国律师事务所Wilmer Hale北京办事处的律师莱斯特·罗斯(Lester Ross)说,这一裁决传递了一个非常负面的信息。事实上,对于可汇案被否,各方反映大相径庭,除了外商表示对今后在华投资的担忧外,这起收购案引起了众多人士的热议,有学者认为,“鉴于饮料行业的激烈竞争,商务部的裁决是站不住脚的,有可能是中国民族主义者对这桩交易的反对导致了商务部的这一裁决”。当然,也有部分国内学者指出这一裁决是一个“巨大进步”,“法律被正确行使”与“贸易保护主义无关”。

面对众多议论,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此次并购呢?根据上文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跨国并购是一把“双刃剑”,不管是在经济效率层面还是在社会效益层面,其都有利有弊。站在外商的角度对今后的投资表示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面对中国日益完善的法律体制,外商在华投资更多考虑的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导致的法律限制而非收益,更何况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是否会抬头也很难预测。但从政府的态度来看,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2009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重申,中国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方向绝不会改变,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将一如既往地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协调发展,并以实际行动表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持开放的鲜明立场。从商务部目前批准的经营者集中情况来看,自反垄断法实施到目前为止,商务部收到58起经营者集中申报,已审结46起,其中无条件批准43起,附条件批准两起,禁止集中1起。由此可见,商务部本次禁止收购尚属首次,所谓中国在外商投资领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说法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因此,正如中国商务部所称,其所进行的反垄断审查的目的正是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事实上,在最近中国的反垄断法生效的近三年里,中国已经批准了很多家外资企业到中国来并购,这其中就包括美国强生公司对北京化妆品公司的并购。商务部此举恰恰证明了中国正在走出外商“超国民待遇”的误区,力求建立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因此,对于外商来说,对在华投资前景的真正担心应该是如何走出超国民待遇,在真正公平的环境中与本土企业竞争,获得消费者的最终青睐。

[1]The antitrust laws:A primer John H.Shenefield and Irwin M.Stelzer AEI Press,1993,xi,p118.

FTC&DOJ,Commentary on the Horizontal Merger Guidelines,March 2006.

Farrell.J and Shapiro.C,Horizontal Mergers: An Equilibrium Analy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0(March 1990),10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