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范文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

篇1

农民工, 顾名思义就是农民身份的工人,泛指来自农村,身为农民,而在城市以/,!/工资方式取得劳动报酬的各行各业的产业人员。农民工始发于改革开放初期,壮大于市场经济的兴盛,而今成为工人队伍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就新县而言,20__年,出外务工农民总数已达6.1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8.4%,劳务经济总产值为3.5亿元, 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2%强。农民工的工作领域由建筑市场不断渗透到市场经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种植养植、产品制造、电子信息等几乎所有经济生产领域,因而农民工作为一个重要的劳动群体,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在建设城市,创造财富,提供税收,已成为我们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然而,农民工,因其固有为农民,在生存和发展的城市空间里,其特有的农民身份与职业身份的矛盾,并没有因为其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程度同步融入城市的主流社会和主流生活,显现出与城市居民权益保障的巨大差异,被演变成为日益边缘化的城市新弱势群体。主要表现在劳动用工不规范、劳动报酬被拖欠或克扣、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缺失,合法权益受损情况普遍。在现实生活中,由此引发的劳资纠纷甚至各类违法犯罪案件数量逐年攀升,已经成为毋庸忽视的社会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消极因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农民工权益问题,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我县农民工权益保护之现状

目前,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共计61220人,占农业劳动力的40.44%,占农业总人口的23%,年龄主要集中在18至45周岁年龄段,共计45761人,占外出务工人数总数的74%;45周岁以上的15459人,占总数的26%。2、区域分布:在本省包括郑州、洛阳、信阳、开封等大城市务工的12495人占总数的21%,在省外务工的48725人占总数的79%。其中省外务工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上海、辽宁、浙江、天津、湖北等省市的大中城市。另外,在县城及周边区域内农民务工人数15000人,其中本县户口的约5000人,外来人员约10000人。3、从业情况:从事工种排在前三位的有建筑业,机电制造业,餐饮服务业。其中建筑业约占40%,人数达24737人,占务工总人数的82%。4、农民工就业贡献:20__年、20__年、20__年全县农民务工收入分别达到3.5亿元、3.98亿元、4.7亿元,分别占gdp总量的20.9%、21%、22.1%。 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在我国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农民工的社会存在和发展价值已经有了不容置否的肯定性,引导、规范、保护、激励农民工队伍的管理、生产和发展对于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当前党和国家,各地方党委、政府都充分认识了这一点,采取了诸多措施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如《劳动法》和有关法规的规定中,农民工依法享有着以下基本权利:一是按月领取足额工资的权利,即用人单位应该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不得克扣劳动者工资,不得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加点应依法支付加班加点工资;二是依法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权利,包括订立合同时用人单位不得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或扣留居民身份证,不得随意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等;三是获取劳动保护,享受工伤保险的权利;四是依法享有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休假的权利;五是有权参加,享受相关社会保险的权利,即农民工依法享有休假的权利,有权参加基本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生育保险等。

基于以上的基本权益,农民工应该与城市工人享有同等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地位。但社会现实中,由于诸多原因,这些权益保障却存在着明显且普遍的缺失现象,在我县农民工劳务市场,无论是外出务工涉及的区域还是本县城镇区域内,农民工权益受损问题都客观存在,农民工劳务市场引发的各类涉诉案件逐年增多,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一)劳动强度大,安全防护措施差,工作环境差。城市农民工由于其身份长期得不到改变,没有城市户口,因而在劳动就业时,大多只能进入收入低、工作环境差、福利差的次属劳动力市场。并且劳动强度很大,重活、脏活、累活、难活、险活都是农民工全部包揽,长时间超负荷劳动极大损害农民工的身心健康。一些雇佣单位劳动安全保护措施简陋,甚至严重缺乏,经常发生劳动安全事故,对农民工的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二)工作待遇低,故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情况严重。一些民营经济起步比较早的省份比如广东、福建,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民工的薪酬水平没能得到同步的推进。而且不少

企业拖欠和克扣民工工资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在东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反映,所在城市虽然企业众多,但普遍存在以下现象:进厂就扣押身份证和一个月以上的工资,如果对工作不满意,也难于离职。此外,工作时间长,没有休息日,许多企业的工人加班领不到加班费,每月工资仅几百元,且只是先发生活费,其余的到年终才结算。(三)企业用工管理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由于农民工大部分在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企业主为减少企业成本,通常以口头协议代替书面合同的现象比较普遍,发生劳动纠纷后,调查取证比较困难,为雇主逃避责任提供极大方便。(四)社会福利和保险无着落。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类型保险,农民工则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不能当然享有。(五)劳动时间被无限延长。在不太规范的中小企业打工的农民,基本上没有休息权的概念,平均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特别是那些生产季节性产品的厂家本小利大,产品畅销时为扩大生产量,农民工日工作时间长达十五个小时以上。 这些情况和问题已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县委、县政府针对农民工权益受损现状采取了相应的积极有效措施。一方面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农民工工资的清欠工作,建立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依法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监管,对资金不到位的新项目,不批准开工许可,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强制停止交付使用。规范建筑企业用工制度,规定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必须依法与农民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等。严格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制度,有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企业,在招标资格预审中实行“一票否决”,不允许参加投标。同时,严格限制建设投资规模,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不搞低水平和重复建设的项目。防止利用拖欠工程款掩盖资金不足的矛盾,对不能按要求支付工程款的政府投资工程除极特殊的项目外,一律停建或缓建。对拒不支付欠款的 施工企业依法处理,使全县建筑工程款支付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另一方面组建了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工会组织,加强对农民工的维权服务。20__年下半年以来,全县共在农民工务工集中地组建不同形式的农民工工会联合会42个,发展农民工会员近4万人,占务工总人数60%以上,输入地工会接受组织关系的2.5万人。这些农民工工会组织在输入地党政工组织的协力配合下,以完善劳动合同、兑现工资、提供司法援助服务为重点,帮助农民工建立和完善劳动合同近5000份,6000余农民工加入工伤等社会保险,积极参与工伤事故理赔个案32起,追缴拖欠工资个案61起,涉案金额180余万元,帮助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1285人次。为了推进农民工维权工作,投资建成农民工就业培训中心,通过开办长短期培训班,举办《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和建筑、纺织、特种养殖等专业技能培训,实现由力工型向技工型转变。通过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部门以及劳动部门进行规范化管理。特别是作为全国涉外劳务输出工作的先进县,对涉务工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和教育,确保了我县涉外劳务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2000年以来,我县外派劳务人员总数达成11000人,无一因技术和体能问题被用工方辞退现象发生,也没有在外发生劳务纠纷案件。

鉴于我县农民工队伍大,问题突出的实际,我院在审理涉及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纠纷案件时也充分考虑了其合法权益保护。自20__年至今年6月份,我院共受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48件,农民工用工期间人身损害赔偿案件35件,以及其他涉及农民工权益的租赁合同纠纷、加工承揽合同纠纷和相关的行政案件等共计85件。综合分析这些案件,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农民工工资案件涉及人数众多,涉案总金额偏高,但人均涉案金额和个人涉案金额较低。从20__年我院所受理48件农民工工资案件来看,涉案数达20__多人,涉案总金额200多万元,但人均涉案金额和个人涉案金额较低,如在20__年受理的260名农民工诉被告杨某拖欠劳动报酬纠纷一案中,涉案人数达260余名,涉案总金额12万余元,人均涉案金额约460元,而个人涉案金额最低仅有50元。与其他劳动争议或民事案件涉案金额相比,此类案件的人均涉案金额和个人涉案金额偏低。(二)此类侵权纠纷主要是集中在建筑行业和服务行业。由于农民工大多是从事建筑行业以及服务性行业,所以和农民工权益相关的拖欠工资、人身损害赔偿、劳务合同纠纷等案件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和服务性行业。我院所受理的此类案件中,涉及建筑行业的78%,涉及服务性行业的15%。(三)农民工因缺乏法律知识和有力证据而难以获得法律救济。从我院20__年--20__年所审理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案件来看,相当部分农民工都未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农民工被拖欠了工资都无相应的凭据。农民工缺乏法律知识和有力证据,一旦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往往不知道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且,依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面临拖欠工资、人身损害等其他各类权益纠纷时,大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和用工方私了或者委曲求全,而不愿意诉诸法律。(四)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案件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规律性。在每年年底至次年的元旦、春节左右,以及农忙季节之前,或在道路交通工程施工竣工之时或之后,农民工子女就学之时都会出现农民工讨要工资的高峰。因为农民工的流动性大,极不稳定,一项工程完工后原有的建筑团队就有所变化,故农民工们在这个

时侯都争着讨要工钱,以防以后无着落,而这个时候也正是建筑行业俗定的"秋后算帐"之时。 针对案件特点,为充分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我们在审理和执行案件时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正确适用简易程序,建立速裁制度,及时为民工追索劳动报酬。我院在审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当中采取了一系列便民措施,成立专门"维护农民工权益速裁法庭",将司法为民的思想贯穿于审判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简易程序迅捷、简单和高效的优势,快立、快审、快执,及时为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追回工资,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是强化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案件中被告方的举证责任。由于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大多没有订立劳动合同,跟着包工头干活,究竟为谁打工,农民工是稀里糊涂。因此,一旦发生拖欠工资、工伤赔偿等争议,即使想通过诉讼解决,也常常因为诉讼主体不适格而难以得到法律保护。针对这种现状,我院充分发挥诉前指导的作用,明确告知其用工主体,建议当事人变更,而不是轻易驳回。诉讼中,强化被告(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即使作为原告的农民工不能提供劳动合同或工资被拖欠的书面证据,但只要民工能举出证明其与被告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部分证据,可以推定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除非被告能提供证明力更强的相反证据。

三是及时采取先予执行和财产保全措施。拖欠工资,事关农民工生存。因此,诉讼中我院及时采取先予执行和财产保全措施,保证农民工在诉讼期间的正常生活。另外,为了防止用人单位利用诉讼期间抽逃资金、转移财产而导致法院裁判在执行中落空,及时采取财产保全措施。至于先予执行和财产保全的担保,可以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酌情减免。

四是加大执行力度,保证农民工工资兑现。据统计,相当一部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在诉讼程序中都出现了"裁判容易执行难"的情况。赢得了官司却拿不到钱,无疑会挫伤农民工运用法律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益的积极性,导致他们采取过激方式讨要工资。因此,我院加大了对已结案件的执行力度,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执行方式保证生效裁判结果的实现。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篇2

>> 回顾与展望:农民工体育消费问题研究 湖南省长株潭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分析与对策 广东城市农民工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农民工体育活动参与现状调查与研究分析 回顾与展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 农民工体育发展现状及展望 组织公正研究:回顾与展望 服务价值研究回顾与展望 高层管理团队研究回顾与展望 内部控制效率研究:回顾与展望 ERP实施绩效研究:回顾与展望 学生投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马兜铃肾病研究回顾与展望 武术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审计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回顾与展望 企业董事网络研究回顾与展望 标点修辞研究回顾与展望 网络反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04-28.

[2]唐有财.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9(12):102-107.

[3]张佩佩.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农民工体育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1):47-49.

[4]赵伟科.农民工体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价值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2(6):85-87.

[5]马春建.对农民工群体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农业考古,2008(3):141-142.

[6]王晓贞.江苏省新生代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1):69-71.

[7]褚亚娟.江苏省城市农民工群体的体育消费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08(5):56-58.

[8]楚丽娜.新时期农民工体育贫困现象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35-39.

[9]刘巧.长沙市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10]范汝清.河北省城市农民工群体体育消费特征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1):109-112.

[11]张金梁.排斥与回归:农民工体育边缘化问题解读[J].前沿,2012(23):148-150.

[12]刘宏业.农民工体育“荒漠化”的社会致因与脱困出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9):35-38.

[13]文启湘.消费经济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76.

[14]郭玲玲.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的矛盾生成与安全促进[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2):13-16.

[15]王平.和谐社会进程中我国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3):259-260.

[16]谢恩礼.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影响因素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128-130.

[17]王贤峰.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学理论,2010(15):49-50.

[18]张学研.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6):4-7.

[19]李萍.苏州市城区部分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0]张艳.农民工的体育参与与社会融合――南京市农民工体育参与情况调研[J].体育与科学,2012(4):81-85.

[21]屈文会.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农民工体育融合的因素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1):55-56.

[22]张文宽.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体育的困境与消解[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5):556.

[23]孙高峰.农民工的体育参与与社会公平[J].体育与科学,2012(6):45-49.

[24]于丽敏.农民工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东莞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10.

[25]林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测量与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3(1):85-89.

[26]张世威.农民工体育利益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9):24-27.

[27]朱寒笑,陈小蓉.关于构建农民工体育参与与健康促进社会支持系统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10(3):10-18.

[28]陈小蓉,秦毅.对农民工体育权利内涵及实现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0(4):14-18.

篇3

>> 建立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法治保障机制 略论农民工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现状研究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之SA8000思路 简论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机制的完善 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与劳动法律的完善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与法律规制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需求及对策研究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综述 城市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调查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浅析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相关问题 当前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障问题探讨 法治视角下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 劳务派遣与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 论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救济 农民工就业中劳动权益问题研究 建筑业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 农民工的劳动权益问题解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赵国鸿.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30.

[3]霍科.农民工权益的法律维护[J].法制与经济,2009(219):14.

[4]杨福忠,兰建勇,窦竹君.试论农民工权益保障所面临的法律问题和对策[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4(4):35.

[5]陶正丹.浅析劳动力市场制度对农民工的影响[J].青年科学,2009(11):284.

[6]李晓春.农民工权益保护的长效机制建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2):136-139.

[7][8]曹向利.农民工工资的保障机制研究[J].法制与经济,2008(185):138.

[9]王本维.推进集体协商维护职工权益[J].人力资源管理,2006(6):48-49.

[10]裴小梅.论如何完善农民工的法律援助服务――兼论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律师服务模式[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4):82-85.

[11]丁胜如.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的缺失和健全――健谈工会组织的维权途径[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4(3):9-14.

[12]戴相如.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缺失及对策探讨[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8(6):35-36.

[13]刘海蓉,周维珩.农民工在诉讼中的困境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46):36.

篇4

【文章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延安市宝塔区农民工体育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得出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延安市宝塔区;农民工体育;现状调查;发展对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工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中国农村的进步,发展,繁荣和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而农村的发展要靠农民工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农民工的身体健康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农民工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农村体育重要组成部分和两个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的乡镇体育,随着我国农民工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研究分析乡镇体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对于促进农民工体育事业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农民工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对于促进农民工乃之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为有关部门推动农民工体育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延安市宝塔区的农民工为调查对象,调查了解农民工群众对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认识和态度,农民工群众对当地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的意见和期望。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书籍,以及有关发展农民工体育方面的文献资料等途径,搜集与整理有关农民工体育及其相关方面的数据和信息。

1.2.2问卷调查法

针对延安市宝塔区农民工体育发展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随机调查的方式,对200个农民工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1份,回收率95.5%,其中有效问卷18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

1.2.3数据统计法

运用Excel 7.0软件系统对调查中所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宝塔区农民工体育参与基本情况调查

由表1可见,有68.2%的农民工从来就不参加任何体育运动,只有31.8 %的农民工不同程度地参加体育活动,其中3次/周参加锻炼的人只占到18.4%,1次/周参加锻炼的人只占到43.5%,可见农民工参加运动的次数和时间很少。

2.2 宝塔区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价值观念

2.2.1 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因调查

由表2可知,宝塔区的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因主要集中在强身健体、增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增强人体免疫能力,是较好的消遣娱乐方式,而其他方面所占的人数比较少。

2.2.2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调查

由表3可知,宝塔区的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消遣娱乐,其次表现再促进身体健康方面,宝塔区的多数农民工认识到了体育活动对人的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这和体育活动功能的本质属性是完全一致的。

2.3 参与体育活动的特征

2.3.1 宝塔区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调查

由表4可知,宝塔区农民工在选择体育活动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运动器材、场地和运动方法要求不严格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相对较多,对于一些现代兴起的体育运动项目参与的人几乎为零,这无疑说明农民工运动意识和观念的落后,而这种观念直接制约农民工体育的实施。

2.3.2 宝塔区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宝塔区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会有71.26%的人选择个人锻炼;35.09%的人选择同家人一起锻炼;14.18%的人选择参加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选择与其他人一起的以及其他方式的分别为12.59%。调查结果显示,该县71.26%的农民工选择的是个人体育锻炼,缺少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2.3.3 宝塔区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

由表5可知,农民工参加体育健身活动选择的场所依次是:田头,路边,树林及空地等大众集中活动区占82.34%,自家庭院占70.50%,本村学校内18.95%,其他收费场馆3.56%。这说明农民工人均纯收入较低,到收费的场馆有限,村内的公共文体活动场所,农民工健身工程建设的体育场地缺乏,体育器材和设备不足,村内学校的场地未被有效利用,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大部分人群只能选择在自家庭院,田头,路边,空地等场所。这无疑制约了农民工的体育活动形式和大大减弱了农民工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3.4 宝塔区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消费

所谓体育消费是一切和体育活动有直接或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个人消费行为[4]。由表6可知宝塔区农民工体育消费的项目主要为购买运动服装占80.82%,有资金购买器材的占消费人群的13.94%,而观赏型体育消费非常低,只占3.76%的人群到现场观看体育展览或比赛。可见,农民工的娱乐休闲消费比例极低,农民工的体育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还处于偏低层次。

2.4 影响宝塔区农民工体育活动的因素

2.4.1 余暇时间

由表7可见,该县农民工余暇活动比较单一,70.50%的时间在家务劳动,40.34%是在看电视,而参加体育活动只占到4.28%。由于地处经济欠发达普通收入较低,农民工负担相对沉重。发展农民工经济,减轻农民工负担,是促进农民工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同时,当地体育部门还要加强他们的健身意识,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指导锻炼。

2.4.2 农民工的家庭经济状况

农民工的总收入是衡量农民工消费结构的主要依据,调查显示: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36.15%,在3001元?~10000元的占50.42%,在10001元~20000元占7.36%,20000元以上的占5.07%。其他收入中的77.26%用于子女教育的费用,19.47%用于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而用于体育的支出很少。

2.4.3 体育场地设施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有90%没有场地设施,而其中10%的体育设施也是分散在各个乡镇,而且场地小,器材缺,设施陈旧,使用率比较低。这些长期困惑当地农民工体育活动正常开展存在的问题。

2.4.4 农民工的体育意识

农民工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下,对体育健身的认识程度较低,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农民工认为体育锻炼能强身健体,增进健康的占83.81%,体育运动能提高自身免疫力,改善人的精神情绪,调节心理的占47.62%认为体育锻炼能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的占18.21%,认为体育锻炼是一种比较好的消遣娱乐方式的占10.46%,由于农民工对体育运动功能认识的不够导致对他们体育运动投入的时间和经力都很少。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宝塔区农民工社会生活状况不佳;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时间少;农民工对体育运动价值概念认识比较淡薄;参加体育活动目的不明确;参加体育运动的项目单一;体育运动的场地缺乏,体育器材和设备不足;农民工体育消费水平处于低层,政府部门投资力度小。

3.2 建议

提高农民工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农民工体育事业,定期开展健身科普知识讲座,提高农民工健身意识;定期开展地域性体育运动,带动农民工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民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改善体育设施环境,免费开放学校、机关体育设施,为农民工服务。

【参考文献】

[1]陈任伟.我国西北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478-1480.

[2]郑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群众体育的关系及发展思路[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2):35-39.

[3]柳若松.我国欠发达地区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1999,2(4):18-20.

[4]芦平生.我国西部地区居民体育活动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4):8-10.

[5]胡庆山,王建.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6,26(10):21-26.

[6]曾理,徐玖平.对中国农民工体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7-28.

[7]李凤新.农村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2):15-20.

[8]王杰,秦纪强.皖北地区农村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21(4):43-46

[9]于军,范世晔,张昌言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制约山东省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5):36-41.

[10]袁广锋,张水顺.对中国农民工体育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84-86.

篇5

关键词 农民工 问卷调查 子女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农民工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群体游走在我国城乡之间,他们为家庭带来了经济收入,为城市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农民工的住宿问题、生活问题、家庭问题、子女就读问题等,而在农民工的诸多问题中,子女教育问题是眼下最棘手,也是社会国家最关心和重视的问题。

1 调查方式

为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以及带来的影响,2013年1月14日至22日,我们对武汉地区的农民工开展了实地的问卷调查。调查地点主要有火车站、汽车站、企业等地,调查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访谈以及电话调查等,共发放问卷调查200份,回收171份,回收率为85.5%。问卷主要内容涉及农民工自身文化程度、子女生活现状、子女教育现状、农民工月收入等几方面,全面获取了武汉地区农民工有关子女教育方面详细数据与资料。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对农民工子女生活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

对农民工子女生活现状的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详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家长选择外出打工的时候将孩子留在家中由亲人看管,占其中的33.9%,9.9%的人目前没有小孩,占少数,还有22.2%的家长选择将孩子带在身边看管。

2.2 对农民工文化程度、农民工月收入与子女现状进行分析

3 农民工子女教育对策的思考

在2013年3月进行的两会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仍然是大家讨论的热点。农民工代表薛志国认为,“目前农民工子女接受的义务教育远远不能和城市同龄孩子相比”。人大代表易凤娇说“他们同样是祖国的未来,如果子女上学问题不解决,我们无法安心工作”。因此解决农民工子教育的问题刻不容缓。

3.1 首先在强调子女教育问题的同时加强农民工自身的教育与提高

从调查结果分析可见,对于认为“子女教育是否重要”此问题,有87.7%的农民工认为子女教育很重要。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可能由于自己的“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导致他们收入水平不高,不能给子女提供好的成长环境,他们并不知道“怎么办”、“如何办”,所以,对农民工自身文化教育的提高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他们需要接受一些专业的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了解国家出台的更多的政策,怎样切实保障自己的权益,如何使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

3.2 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他们是城市的合法纳税人,政府部门有责任帮助其子女解决好教育问题,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子女就学与城市长远发展的关系,树立人口流动观。一方面要建立所有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登记卡制度;另一方面要按照“高中向城区和县城集聚、初中向建制镇集聚、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的原则,制定并实施新一轮各类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三是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流入地、流出地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明确各自在流动子女教育管理中的职责,将其就学管理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读书难的问题。

3.3 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

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给农民工子女选择的余地有利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发展,为此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挖掘办学潜力。一是充分利用公办学校资源。公办学校可以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解决流动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当生源数减少时,可将其实验设备、运动场地、图书、等硬件设施支援给农民工子弟学校。二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留守儿童也得到更好教育机会。

3.4 积极引导,加强沟通,构建和谐教育

“同在蓝天下,共同进步成长。”这是总理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一句话。为此,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不仅是家长的责任,也是学校、社会的责任,我们要采取必要措施,构建和谐教育。主要措施有:

一是学校应针对农民工子女现状,开设必要的心理教育机构或课程,使他们克服自卑和不自信心理,同时应给予农民工子女更多关心与爱护,同学间互相产生亲和力,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二是家长要积极配合,使学校与家长形成合力。农民工要经常与子女沟通,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孩子的思想动态是什么,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问,不能只在考试时强求孩子取得好成绩,应该加强平日的教育和监督;三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学校、老师、城市子女以及城市子女家长都应该消除对农民工子女的偏见和歧视,应该对他们给予尊重。

4 总结

教育问题一直都是党和政府关心的一大问题,要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成为有用之才。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现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它关乎农村的建设发展,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

参考文献

[1] 何晓群,刘文卿.应用回归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2013全国两会专题.代表委员聚焦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新闻网,2013-03-18.

篇6

[关键词] 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6 [文献标识码] B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2.53亿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有1.59亿。近五年来,全国城市农民工数量以每年300万的速度递增,农民工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它已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部分。然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特别是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农民工问题关系着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对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对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分析

(一)农民工参保与保障意识薄弱

究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后路”思想,农民工一般文化水平不高,思想单纯,觉得不管怎样自己都还有一份土地,实在不行回老家养老,缺乏参保意识;二是生存就业压力大,大部分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筑业等高危行业,工资收入不高,既要保证自己的城市生活又要供养全家,而且加上用工空间大和求职竞争激烈的不均衡,有时农民工不得不放弃法定权利、降低标准屈从与用人企业的苛刻条件;三是缺乏法律意识,农民工进城务工,不懂法,缺乏对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的了解,加上维权意识淡薄,大多数人因为怕惹麻烦,怕花钱,对用工单位的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等不合法侵权行为,常常是忍耐态度。这些原因都加大了养老保险制度推行的难度。

(二)农民工参保率低

根据下图数据显示,全国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总参保率少于15%,东部地区如大连的农民工的参保率也仅为16%左右,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参保率都在10%以下。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占整体农民工的14.3%,既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还有1亿多人。郑功成教授在主持有关“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的调查中,被访问的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也仅为23.4%而已。这一数据是来自北京、苏州等经济发达并且是我国对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进行单独设计最早的城市。可想而知,其他城市的农民工参保率了。参保率低是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也是养老保险政策和农民工对养老保险需求的不对等的表现。

(三)农民工退保率高

虽然《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新的《办法》规定“不得退保”。但在新《办法》实施之前,许多农民工却纷纷选择“退保”。据深圳社保中心统计,2008年,近500万人参保,但到年底退保人数达80多万人,2009年,参保人数达494万人,同样到年底退保多达2万多人。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2009年3月,已有97万农民工退保。农民工大量出现退保现象表明我们社会的养老保险制度有许多问题要解决,还有待完善,农民工退保既损害了其自身的权益,同时也挫伤了用人单位为农民工投保参保的积极性。

(四)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续接难

农民工的特点就是总量大、流动性强、工作周期不定,不仅表现在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还表现在职业与单位之间,而养老保险的特点就是连续性。农民工在流动过程中,一是面临着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上不统一的问题,还面临账户转移操作上的技术问题;二是社会保险制度和城乡保险制度还不能兼容;三是相关部门的管理手段与技术不成熟,手续繁琐;四是转出地和转入地政府对农民工有不同的考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顺利转移带来不少困难。

二、完善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一)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意识,增强其重要性宣传

由于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普遍文化素质不高,针对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意识薄弱的问题,政府应从开展相关宣传与教育出发,消除农民工对养老保险存在的疑虑,扩大宣传养老保险相关知识,同时消除企业认为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是增加企业负担的错误观点,只有加强农民工和用人单位参加养老保险的主动性,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农民工群体才会更加主动的参与养老保险。

(二)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合理的缴费基数

由于农民工的“市民”和“农民”特殊的双重身份,加上农民工是社会转型期的产物,所以政府对其养老保险所负担的财政责任具有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要进行适当补贴,还要给那些主动为本企业员工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的企业、单位予以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同时,在缴费基数和缴费水平上,降低农民工缴费“门槛”,不仅要考虑农民工实际经济承受能力,还要与现行相关制度相符。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除了政府财政投入、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缴费外,还应该开辟筹集渠道的新方向,例如引入保险公司进入农民工保险市场。

(三)进一步加强立法,做好制度保障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都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保证做其坚强的后盾。这也是众多发达国家关于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所得出的宝贵经验。现今,我国各地区陆续出台了许多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但立法层次与程度还是达不到实际的需求,仍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权威法律。就农民工群体自身特殊的特点,应该进行分层分类管理,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区分开,摸索出一条适合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模式。另外,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户籍制度不再是阻碍农民工参保的障碍,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参保,从而根本改善退保率。只有农民工自身觉得他们是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市民”,真正的享受到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农民工才会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居”的制度保障。

(四)建立适合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续接机制

在现今各地差异事实存在的情况下,加强转移续接机制建设被认为是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持续推进的一项重要保障性举措。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转移续接机制,一是实行农民工个人账户实账运行,社会保险权益随人转移,退休时根据全国的统一规定支付养老保险金。二是对经常中断就业的农民工的社保记录进行保留,参保缴费凭证相当于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的“存折”,无论期间就业中断时间多长,等回城工作参保之后继续累积计算。三是鉴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应该立足于现实,重点加强地区间社会保险的协调机制建设,无论是社会保险机构之间,还是参保人员信息管理上的协调,以及参保缴费结算方面的协调。四是规定统一的缴费基数、缴费年限、享受待遇条件,使农民工不用再考虑流动范围,可以实现更加灵活的关系转移续接。五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已建立地、市一级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为基础,逐步实现省市间、地市间的联网与信息共享,使相关部门能更加灵活、快捷、准确地为农民工提供服务。

如何才能有效又彻底解决现今农民工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真正做到无后顾之忧,对建设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来说仍然是一个未解的重大课题,还需要继续进行研究、探索和指导,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建成真正适合农民工的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的并且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

[参 考 文 献]

[1]李亚鸽.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保险评论,2011

[2]何英.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学习与思考,2012(3)

[3]张春雨,李亮.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社会学研究,2012(6)

[4]陈桐,林婷婷.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完善对策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

[5]肖云建.浅谈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及解决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2(3)

篇7

【关键词】城镇化 农民工 幸福感

1978年以后,中国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开始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获得自由的农民开始大量涌入城市,农民工群体随之产生。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农民工人数达到2.6亿左右。这些农民工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他们所面临的工作环境恶劣,工资收入低下,长年与亲人分离,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何保障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提升他们的幸福感,是政府和社会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幸福感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农民工普遍表示现在的工资收入较之前些年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以装修工种中的泥工为例,五年前泥工一天收入约为100-120元,现在泥工一天的收入可达200-250元,基本上五年翻了一番。尽管收入得到了增加,但绝大多数农民工在问及其是否感觉到幸福时,仍然表示幸福感较低。这充分说明收入的高低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农民工的幸福感,但并不是主要的决定因素。

许多农民工认为,他们从事的是最艰苦的工作,生活上流离失所,远离亲人,难以与家人享受开伦之乐;工作上面临的环境恶劣,风吹日晒,灰尘满天,甚至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较大的威胁;揽活的竞争压力也较大,干的不仅是体力活,也需要一些谈判的技巧,这对于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农民工而言难度较大,有些甚至连普通话都讲不好,与雇主之间的交流都成问题,而且一些雇主比较挑剔,稍有不满意可能就拿不到工钱;思想方面包袱也比较重,有时可能接连数天都揽不到活,而且无法照顾老人和小孩,使他们多少会有些内疚感;拖欠工资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存在,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农民工的幸福感。

二、城镇化进程中影响农民工幸福感的因素

个人受教育程度。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较高的农民工,具有积极世界观和价值观,且多数是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能够迅速的掌握工作情况,满足职业需求。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只能从事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且所获取的劳动报酬较低。

工作生活环境状况。对任何一个来说,其工作、生活的环境状况是影响其幸福感最主要的一个因素之一。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好,能够让人在一种较为宽松的氛围中去从事工作,这不仅使人感觉到身心愉悦,而且还会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与效果。而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恶劣,则会使人处于一种紧张与痛苦的氛围中,使人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工作的质量也难以保证。

劳动报酬的高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付出的劳动能够被认可,从而从雇主处获得与之相适应的劳动报酬。普遍认为,劳动报酬高者,其工作时的幸福感就比较高;而劳动报酬较低时,则幸福感就比较低。对于农民工而言,他们从事的多是体力劳动,艰苦、危险、强度大等伴随左右,但他们的工资收入相比而言确实过低。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农民工的幸福感。

社会认同程度。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为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长期生活在工作区域的农民工,作为城镇化建设的生力军需要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感。社会认可程度的高低,影响着他们对建设城镇化工作的热情。来自社会的尊重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幸福感。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包括农民工的劳动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子女教育问题等。在劳动保障方面,农民工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是农民工首要关心的问题。同时,农民工看病难、难看病的情况也是被农民工普遍关注的。再次,农民工子女能否随其进城入学,也是一个焦点。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都极大的影响着农民工的幸福感。因此,需要有一个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加以解决。

三、提升农民工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提高劳动报酬,设立维权组织。当前,农民工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强度出现了不相协调的情况,农民工的酬劳与城镇劳动者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政府应该努力改革劳动就业制度,使农民工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同等的待遇,逐步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设立农民工维权组织,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丰富业余生活,提升交际能力。绝大多数农民工的业余生活枯燥,彼此间缺乏学习交流,使幸福感偏低。因此,在农民工聚居区,社区居委会可以把区内农民工组织起来,建立“农民工之家”,让他们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引入工作技能培训制度,利用节假日及业余时间,帮助农民工提高工作技能,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学习,提升交际能力。

开展“团圆”项目,促使家庭和睦。农民工由于外出务工,经常与家人分隔两地,留守儿童问题相当严重,严重影响家庭和睦程度。为此,政府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农民工开展“团圆”项目,将留守儿童接送到农民工身边,有利于增强家庭成员的感情,解决农民工思念家人的困难,提升家庭和睦。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改善农民工居住环境。良好的社会治安能够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获得安全感,从而切实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因此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为农民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更能促使能民工幸福感提升;继续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添加必要设备,提高农民工待遇,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保障其身心健康。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医疗及子女教育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进城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尤其是要解决好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问题,妥善解决农民工密切关注的问题;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取消借读费,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城镇人口同等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保障政策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1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农民工是我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是当代中国由农业型社会走向工业型社会的过渡型群体,是我国当前工人阶级中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保障是一项国家基本的社会安全制度,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我国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尽快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这是适应城镇化、老龄化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自国家颁布农民工社会保障相关政策以来,学术界对将农民工纳入现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还是为农民工建立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一直争论不休,各地也实施了不同的方案。现如今,农民工可以参加的社会保险项目日益增多,但是这一群体的参保比例却很小,而且还出现了农民工纷纷退保的现象。

2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的不足

2.1农民工的参保率较低,而且企业也不愿意参保

对于农民工而言,他们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主要是因为:第一,我国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除维持必要生活外根本没有其它资金拿来投保;第二,农民工调换工作岗位后没有办法转移、保持养老保险关系,导致多数农民工只能选择退保。第三,退保手续太繁琐,而且退保时只能把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的钱提取出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部分的权益将完全丧失,所以,对农民工吸引力不大。另外,对企业而言,为农民工缴纳保险费会直接增加企业的成本,因此,企业会想方设法逃避缴纳保险费,不愿意参保。

2.2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不灵活,户籍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农民工是在人口城市化进程中介于农民和城市工人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的群体,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考虑到农民工流动频繁、就业不稳定的社会情况,加之各个地方的规章和政策又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给农民工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带来了许多困难。另外,基于二元户籍制度,农民工虽然进入了城市,但不被城市所认可,仍保持着制度限定的农民身份,这样使得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难以推行。

2.3农民工退保率较高,相关立法缺失

由于农民工自身对社会保障认识不到位、流动性强、工资水平低以及政策不完善等原因,农民工对社会保险心存疑虑,因此,尽管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来抑制农民工退保这一现象,退保率却居高不下。据相关资料统计,全国农民工退保率大约占总数的40%左右,而有些农民工高度聚集的区域,农民工退保率竟高达95%以上。

3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3.1降低农民工参保门槛,建立分类分层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应出台具有吸引力的政策,针对参保门槛高的情况,降低缴费基数,调整征缴比例,提高农民工个人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参保门槛,提高参保率。另外,根据农民工的收入状况、流动程度、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等情况进行分类,国家和用人单位在自己的承受能力范围内按照农民工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最终构建统筹兼顾、城乡对接的分类分层的社会保障体制。

3.2改革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管理模式,实现制度间的衔接与协调

我国对社会保障的改革方向是逐步采用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保障费,养老、医疗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针对于农民工个人缴费部分,国家应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农民工参保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应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制定农村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办法,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3.3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

目前,我国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立法存在着许多漏洞,政府应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法》、《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建立一套科学的法制体系。另外,由于户籍制度及各种歧视性制度的存在,很难消除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的二元现象,因此,取消户籍制度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公民迁徙自由,让农民工能够在城镇落户,从根本上来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樊轶侠.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现状、问题与设想[J].当代经济管理,2007(8).

[2] 黄黎平,彭晓玲.农民工社会保障现存问题与对策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06(1).

[3] 张蕾.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

[4] 胡文秀.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5).

[5] 杨丁丁.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6] 郑功成.农民工社保背后的七大问题[J].半月谈,2004,(07).

篇9

>> 衡水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法治思考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身份认同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市民化影响因素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进展 廊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现状调查 西安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选择研究 中国新型城镇化中的农民工市民化探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提高新市民的幸福指数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与问题探析 建设新型城镇化历史进程中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城镇化进程中湖南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战略路径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及解决对策 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成本障碍剖析 城镇化历史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与培训现状 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 关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就地市民化”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3]刘展超,柳九邦.“土地财政”将再破3万亿[N].第一财经日报,20131230.

[14]佟达.中国城市化之痛[J].江西农业科技,2005,(2).

[15][美]陈金永.中国人口发展、农民工流动趋势与刘易斯转折点[J].中国劳动经济学,2010,(1).

[16]Wang anizing through Division and Exclusion:China’s Hukou System[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7]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18]潘海生,曹小锋.就地城镇化: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浙江小城镇建设的调查[J].政策望,2010,(9).

[19]刘永.河南西辛庄“建市”一周年之考[N].中国经营报,20130624.

[20][美]苏黛瑞.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1]陈锡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6).

[22]文军.“被市民化”及其问题――对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再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4).

[23]毛丹.赋权、互动与认同: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9,(4).

[24]李杨.“村级市”背后15个村庄的诉求与矛盾[J].村委主任,2012,(8).

[25]John Friedmann.China’s Urban Transition[M].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5.

[26]铁锴.新型城镇化中的政府责任[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1).

[27]徐勇.论中国农村“乡政村治”治理格局的稳定与完善[J].社会科学研究,1997,(5).

篇10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99-02

一、农民工的界定

在对农民工进行界定之前,我们应该了解农民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定义农民:一种是将具有农业户口的社会成员定义为农民,这是从身份这个方面来定义的;另一种是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定义为农民,这是从职业方面进行定义[1]的。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他们具有农民与工人的双重身份。农民工主要有三个特征[2]:一是在城镇工作,但有农村户口;二是虽然可以承包土地,但生活来源主要是务工所得;三是工作和居住的场所不稳定。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1.农民工社会保险。在法律的规定上,尽管社会保险的适用对象包括农民工,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农民工的参保率比较低[3]。因此,如果要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国家应该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1)工伤保险制度。参加工伤保险有利于减少职业风险。在工作过程中,农民工可能会发生各种工伤事故,所以对于他们而言,最先确立的应该是工伤保险制度。同时,由于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在用工的过程中,企业也会更加注意农民工的安全,从而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2)医疗保险制度。在生命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患病,尤其是农民工劳动者。因为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较恶劣,工作也很辛苦。所以,在农民工的生活中,医疗保险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地位仅次于工伤保险。(3)失业保险制度。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短期失业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有些人认为农民工失业后,就会回到家乡务农,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大部分农民工失业后,会继续在城市中寻找新的工作。此外,由于第二代农民工没有掌握农业技能,所以务农已经解决不了他们的就业问题[4]。一般情况下,在城市中失业后,农民工得到社会帮助比较困难,只能自己想办法渡过难关,从而使生活更加困难,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对于农民工而言,设立失业保险是非常必要的。(4)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大部分的农民工没有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根据工作的稳定情况,可以把农民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另一类是无稳定职业的农民工[5]。对于以上分类,政府应该至少设立两种不同的养老保险方案,让农民工自己选择参保的类型,以满足不同农民工的需求。(5)生育保险制度。在农民工中,除了大部分是男工外,还有一部分是女工,并且在女工中,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较多。一般情况下,在生育期间,正规企业的女职工会享受生育保险的待遇。但是,对于农民工中的女性而言,她们不仅享受不到生育保险的待遇,大部分女工还会被企业辞退,从而使生活更加困难,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6]。

2.农民工社会救助。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助是最基本的项目。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民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最终汇合成巨大的劳务大军。在工作过程中,农民工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有时他们甚至得不到自己应该享有的社会救助。我国应该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给农民工提供更多的生活帮助,使他们顺利度过困难,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

3.农民工社会福利。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竞争的时代,国家对高知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教育福利的重要性也不断增强。目前,我国的教育福利主要是九年义务教育,它的普及性非常广泛。但是,对于那些在城市中上学的农民工子女而言,享有九年义务教育还有较大的障碍[7]。此外,虽然农民工在城市中打工,属于弱势群体,但他们应该和市民一样,平等的享有同样的公共卫生服务。在注射免费的计划疫苗、对公民进行健康教育时,因为农民工的经济状况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关心一下他们的需求。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

1.农民工社会保险现状。第一,工伤保险的参保率比较低,有的企业存在逃保、漏保的现象[8]。由于企业对发展速度和利润增长指标的要求比较高,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他们有时会忽视对工作的安全管理,从而发生工伤事故。对于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参保问题,虽然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效果不是很理想。第二,医疗保险灵活性比较低。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则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如果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又存在缴费率比较高等问题。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医疗保险灵活性比较低[9]。第三,失业保险问题比较严重。在很多地方,我国虽然制定了有关农民工失业保险的政策,但在失业保险待遇方面,农民工和城镇失业人员相差很大,从而出现较多的问题。第四,养老保险面临较大的困难。在很多城市,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低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与此问题相对应的一种现象是他们的退保率比较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工存在高流动性的特点[10]。此外,农民工的参保意愿不是很高。与养老保险相比,他们最想解决的是医疗和工伤问题。第五,生育保险问题突出。在生活中,有很多女性农民工,如果怀孕就会被企业辞退[11],自己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2.农民工社会救助现状。大部分农民工在非正规企业工作,与城镇职工相比,他们的就业稳定性比较差,收入也比较低。所以在城市中,大多数农民工属于弱势群体。因此,建立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民工的社会救助主要包括生活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第一,生活救助。有的农民工刚到城市中就业,有的农民工已经在城市中稳定就业很多年。但是,无论哪种情况,农民工可能会因为其他种种原因,使生活变得很困难,如果没有外界的救助,这些农民工会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因此,生活救助对于这类农民工来说是很重要的。第二,教育救助。目前,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在城市中接受教育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困难,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民工自身的经济条件较差,没有能力支付昂贵的学费;二是与当地政府制定的对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政策有关[12]。教育救助有利于解决第一个问题,它不仅可以改善农民工的经济条件,而且对于社会公平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三,法律援助。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侵犯农民工权益的现象。农民工很想通过法律手段保障自己的权益,但因为经济水平有限,承担不讼费用,最后只能用比较极端的手段解决问题[13]。

3.农民工社会福利现状。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农民工都是社会的成员,他们应该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农民工的社会福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福利问题比较多。过去,农民工是自己外出,妻子和孩子在家生活。现在,农民工是带着妻儿一起到城市中生活。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城市流动儿童,因为他们是与父母一起进入城市,并且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农民工将自己的孩子带进城市,目的是想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从而能够健康的成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农民工是弱势群体,在义务教育方面,他们的子女也会面临同样的困境。第二,农民工的住房福利较少,他们大部分买不起城市的房子。一般情况下,农民工是春天出去打工,冬天回家过年,不断的奔波在乡村和城市之间。此外,虽然不再是只有城镇职工具有公积金,农民工也可以享有公积金,但是,在缴纳公积金方面,农民工仍然存在很多的困难。第三,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福利贫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农民工的物质需求,但却很少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大多数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都比较简单,有时,他们除了工作就是吃饭和睡觉。虽然社会上的文艺演出团体比较多,但是很少有为农民工演出的。相对于农民工的收入来讲,电影院或游乐场的价格比较贵,所以大多数农民工只能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聚在一起聊聊天或是欣赏路边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樊晓燕.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与破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胡杰成.农民工市民化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3]高宁.农民工社会保险现状及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3,(11):152-153.

[4]陈金田.农民工失业保险问题探究[J].保险研究,2012,(4):123-127.

[5]李涛,李真.农民工流动在边缘[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6]许传新.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10-14.

[7]罗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8]翟晓冉.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探析[D].烟台大学,2013.

[9]吴义太,邓有莲.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金融与经济,2012,(6):81-82.

[10]毛艺.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与解决途径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11,(11):53-55.

[11]黄曼妮.关于女性农民工生育保险的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3,(3):52-55.

篇11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一、农民工的界定

在对农民工进行界定之前,我们应该了解农民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定义农民:一种是将具有农业户口的社会成员定义为农民,这是从身份这个方面来定义的;另一种是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定义为农民,这是从职业方面进行定义[1]的。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他们具有农民与工人的双重身份。农民工主要有三个特征[2]:一是在城镇工作,但有农村户口;二是虽然可以承包土地,但生活来源主要是务工所得;三是工作和居住的场所不稳定。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1.农民工社会保险。

在法律的规定上,尽管社会保险的适用对象包括农民工,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农民工的参保率比较低[3]。因此,如果要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国家应该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

(1)工伤保险制度。

参加工伤保险有利于减少职业风险。在工作过程中,农民工可能会发生各种工伤事故,所以对于他们而言,最先确立的应该是工伤保险制度。同时,由于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在用工的过程中,企业也会更加注意农民工的安全,从而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

(2)医疗保险制度。

在生命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患病,尤其是农民工劳动者。因为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较恶劣,工作也很辛苦。所以,在农民工的生活中,医疗保险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地位仅次于工伤保险。

(3)失业保险制度。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短期失业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有些人认为农民工失业后,就会回到家乡务农,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大部分农民工失业后,会继续在城市中寻找新的工作。此外,由于第二代农民工没有掌握农业技能,所以务农已经解决不了他们的就业问题[4]。一般情况下,在城市中失业后,农民工得到社会帮助比较困难,只能自己想办法渡过难关,从而使生活更加困难,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对于农民工而言,设立失业保险是非常必要的。

(4)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大部分的农民工没有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根据工作的稳定情况,可以把农民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另一类是无稳定职业的农民工[5]。对于以上分类,政府应该至少设立两种不同的养老保险方案,让农民工自己选择参保的类型,以满足不同农民工的需求。

(5)生育保险制度。

在农民工中,除了大部分是男工外,还有一部分是女工,并且在女工中,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较多。一般情况下,在生育期间,正规企业的女职工会享受生育保险的待遇。但是,对于农民工中的女性而言,她们不仅享受不到生育保险的待遇,大部分女工还会被企业辞退,从而使生活更加困难,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6]。

2.农民工社会救助。

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助是最基本的项目。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民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最终汇合成巨大的劳务大军。在工作过程中,农民工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有时他们甚至得不到自己应该享有的社会救助。我国应该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给农民工提供更多的生活帮助,使他们顺利度过困难,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

3.农民工社会福利。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竞争的时代,国家对高知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教育福利的重要性也不断增强。目前,我国的教育福利主要是九年义务教育,它的普及性非常广泛。但是,对于那些在城市中上学的农民工子女而言,享有九年义务教育还有较大的障碍[7]。此外,虽然农民工在城市中打工,属于弱势群体,但他们应该和市民一样,平等的享有同样的公共卫生服务。在注射免费的计划疫苗、对公民进行健康教育时,因为农民工的经济状况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关心一下他们的需求。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

1.农民工社会保险现状。

第一,工伤保险的参保率比较低,有的企业存在逃保、漏保的现象[8]。由于企业对发展速度和利润增长指标的要求比较高,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他们有时会忽视对工作的安全管理,从而发生工伤事故。对于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参保问题,虽然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效果不是很理想。第二,医疗保险灵活性比较低。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则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如果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又存在缴费率比较高等问题。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医疗保险灵活性比较低[9]。第三,失业保险问题比较严重。在很多地方,我国虽然制定了有关农民工失业保险的政策,但在失业保险待遇方面,农民工和城镇失业人员相差很大,从而出现较多的问题。第四,养老保险面临较大的困难。在很多城市,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低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与此问题相对应的一种现象是他们的退保率比较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工存在高流动性的特点[10]。此外,农民工的参保意愿不是很高。与养老保险相比,他们最想解决的是医疗和工伤问题。第五,生育保险问题突出。在生活中,有很多女性农民工,如果怀孕就会被企业辞退[11],自己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2.农民工社会救助现状。

大部分农民工在非正规企业工作,与城镇职工相比,他们的就业稳定性比较差,收入也比较低。所以在城市中,大多数农民工属于弱势群体。因此,建立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民工的社会救助主要包括生活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第一,生活救助。有的农民工刚到城市中就业,有的农民工已经在城市中稳定就业很多年。但是,无论哪种情况,农民工可能会因为其他种种原因,使生活变得很困难,如果没有外界的救助,这些农民工会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因此,生活救助对于这类农民工来说是很重要的。第二,教育救助。目前,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在城市中接受教育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困难,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民工自身的经济条件较差,没有能力支付昂贵的学费;二是与当地政府制定的对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政策有关[12]。教育救助有利于解决第一个问题,它不仅可以改善农民工的经济条件,而且对于社会公平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三,法律援助。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侵犯农民工权益的现象。农民工很想通过法律手段保障自己的权益,但因为经济水平有限,承担不讼费用,最后只能用比较极端的手段解决问题[13]。

3.农民工社会福利现状。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农民工都是社会的成员,他们应该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农民工的社会福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福利问题比较多。过去,农民工是自己外出,妻子和孩子在家生活。现在,农民工是带着妻儿一起到城市中生活。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城市流动儿童,因为他们是与父母一起进入城市,并且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农民工将自己的孩子带进城市,目的是想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从而能够健康的成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农民工是弱势群体,在义务教育方面,他们的子女也会面临同样的困境。第二,农民工的住房福利较少,他们大部分买不起城市的房子。一般情况下,农民工是春天出去打工,冬天回家过年,不断的奔波在乡村和城市之间。此外,虽然不再是只有城镇职工具有公积金,农民工也可以享有公积金,但是,在缴纳公积金方面,农民工仍然存在很多的困难。第三,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福利贫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农民工的物质需求,但却很少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大多数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都比较简单,有时,他们除了工作就是吃饭和睡觉。虽然社会上的文艺演出团体比较多,但是很少有为农民工演出的。相对于农民工的收入来讲,电影院或游乐场的价格比较贵,所以大多数农民工只能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聚在一起聊聊天或是欣赏路边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樊晓燕.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与破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胡杰成.农民工市民化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3]高宁.农民工社会保险现状及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3,(11):152-153.

[4]陈金田.农民工失业保险问题探究[J].保险研究,2012,(4):123-127.

[5]李涛,李真.农民工流动在边缘[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6]许传新.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10-14.

[7]罗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8]翟晓冉.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探析[D].烟台大学,2013.

[9]吴义太,邓有莲.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金融与经济,2012,(6):81-82.

[10]毛艺.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与解决途径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11,(11):53-55.

[11]黄曼妮.关于女性农民工生育保险的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3,(3):52-55.

[12]王守恒,邵秀娟.农民工子女教育:难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1,(1):23-26.

篇12

【关键字】农民工;居住意愿;住房保障

农民工为中国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农民工的居住环境建设。但在大多数的城镇,限于户籍限制,能够享受到城镇住房保障的只有少数优秀的农民工,大多数的农民工难以享受到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住房保障,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的稳定性。本文基于福建省农民工在城镇居住现状和意愿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惠及农民工的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农民工在城镇居住意愿分析

农民工在城镇的住房条件与环境,是影响农民工城镇就业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农民工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福建省作为全国改革开放较早的省份,也是农民工数量较多的一个省份。为了更好地建立覆盖全体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福建省于2012年进行了一次全省性的农民工基本状况调查。此次调查范围覆盖福建省9个区市、54个县( 市、区)城市区域、工业集中区和工业园区。调查对象为跨乡流动的18至50周岁农民工(含本省和外省户)。调查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以农民工分布较集中的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第三产业以商业企业为主。本次调查为综合性抽样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开展个案访谈。调查总人数为1967人,男女性别比例7:5,未婚人员、已婚人员比例约为19:50;被调查人员以中青年为主,年龄在20-49岁之间的占比72.%。

居住意愿是指居住者对其居住条件的基本期望和要求,一般包括居住地点、住房面积、住房性质、住房价格等内容。从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省农民工的居住意愿表现如下。

1.居住地点选择

在被抽查的农民工样本中,23.74%的农民工选择回家乡的城市定居,22.37%的农民工选择在务工所在地的城市定居,18.30%选择在务工所在地的城关镇定居,12.15%选择回农村定居并改善生活条件,4.02%选择定居离家近的小城镇,还有18.51%的人没有想好和0.92%的人数据缺失。

可见,农民工群体内部对居住地点的选择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选择回老家城乡居住的比例(39.91%)与选择融入务工地城乡居住的比例(40.67%)大致相同。因此,为了保证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应该从政策层面吸引他们定居在务工地的城镇,融入当地生活。

2.住房性质选择

在所调查的样本中,选择留在务工地定居的农民工中,在住房性质的选择上,主要选择购买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为目标指向,分别占比39.45%和40.87%,只有占比12.15%的农民工希望通过申请廉租房或公租房的方式来解决在务工城镇的住房问题。

而选择回乡定居的农民工中,希望通过申请廉租房或者公租房解决住房问题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4.20%,希望购买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的占总人数的22.32%。之所以有这种差异,主要在于多数农民工认为他们无法享受务工地的住房保障政策。

3.住房面积选择

在住房面积的选择上,在所调查的样本中,由于居住地和居住性质的选择不同,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打算在务工地购房的农民工,对住房面积的期望大多集中在80到99(占19.12%)和100到119平方米(26.39%)这两个档次,少部分要求低于50平方米或高于120平方米;打算在务工地租房居住的农民工,对住房面积的要求在40到79平米的人数居多;希望在家乡城市购房的农民工所期望的住房面积则主要集中在100到119平方米和120到140平方米两个档次,这两档次的人数达总人数的42.71%。

4.住房价格选择

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期望在务工地购房的农民工,能承受的商品房单价集中在1000到2999之间,该部分比例高达42.81%;计划回家乡城镇购房的农民工,能够承受的购房价格也集中在1000元/平方米到2999元/平方米之间,选择在该区间的人数占总数的38.08%;还有15.10%的人能够承受在3000到4000元/平方米区间的价格。而在务工地租房的价格承受水平则存在较大差异,其中,39.14%的农民工能承受的租金水平在19元/平方米以下,租金承受能力在80元/平方米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7.84%。

二、农民工在城镇的居住现状

尽管农民工对城镇居住有自己的目标与期望,但限于目前的收入水平及政府的住房保障政策,他们只能做出切合自己实际的选择。就福建省来看,目前农民工在城镇的居住情况表现如下。

1.农民工在城镇的居住方式

现阶段农民工的居住方式主要包括:自购商品房、自购的经济适用房、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市场租赁的房屋以及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等。

此次福建省的调查访谈结果显示,占比重最多的农民工是通过市场租赁解决住房需求的,其次是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包括建筑工棚),分别占调查比重的39.81%、38.08%;而自购商品房和选择其他居住方式的比例相当,分别为9.86%与9.71%;享受政府相关住房保障政策的比重最小,仅占0.97%,可见政府相关的住房惠民政策未普及农民工。

2.农民工在城镇的住房类型

篇13

摘要:农民工培训是帮助农村流动人口向城市融入的重要手段,为此研究农民工培训问题,了解在此方面工作进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实际工作部门提出工作改进的方向,对于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意义重大。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 培训方式 现状 问题

一、农民工培训的现状

近年来,农民工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明显提高。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信息,2008年全国教育系统培训农民转移劳动力近4000万,教育系统自觉服务新农村建设,继续利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新的贡献。据统计,全年教育系统共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949.21万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1852万 人次,技能性培训1396.59万人次,转移后(进城农民工)培训700.61万人次。转移培训总数比2007年增加122.36万人次,其中技能性培训数量增加14.86万人次。

2009年,为推进农民工活动额开展,首批全国工会农民工技能培训示范基地确定,全总计划投入2亿元用于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2009年,各地已培训和正在培训农民工111.48万人,2011年通过农民工培训的全国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任务收益培训人数300万人,维权帮扶121.67万人,有6个省和17个市举办了多场就业招聘会,各地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民工帮扶活动。

同时,今年为继续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按照培养合格技能型劳动者的要求,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培训项目和资金统筹管理体制,使培训总量、培训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适应;到2015年,力争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都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掌握一项适应就业需要的实用技能。要求各地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从全国层面上协调农民工培训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考核评估,并鼓励企业在加强农民工培训中的参与度。同时加大政府培训投入,增强培训能力,加强规范引导。发挥市场机制在资金筹措、培训机构建设、生源组织、过程监管、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行业、企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加强农民工培训。

虽然农民工培训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很多农民工在参加培训以后,仍然从事城市中最简单、低级的劳动,劳动条件差,工资待遇低,能力得不到提升。他们表示参加培训并没有取得所期望的效果,仍存在找工作困难的问题。

二、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手段陈旧,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性

根据调查,目前,在我国农民工的培训方式中,短期或专题培训班、课堂讲授等现场培训比重很高,均超过70%,其他培训方式如问题式、分享参与式、角色扮演式、多媒体式等所占比例很低,农民工培训方式集中于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主要以灌输为主,老师讲,学员听,重灌输。讲授式培训重视客观、普遍的知识的传授,老师在培训中处于中心地位,学员被看作"知识容器"。在培训过程中,强调老师对学员的控制, 学员多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为主,将“认真听讲”作为对自己上课的基本要求。这种单一的培训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培训效果。

另外,我国农民工之所以选择培训,大多是因为在工作实践中遇到了问题。但是在当前的农民工培训中,大多数培训机构对技能实践的培训仍然不够重视,或者有些培训机构虽然表面强调重视农民工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事实上并不具备进行技能实践培训的设备和条件,使农民工培训中的技能实践培训成为口号,落不到实处。

(二)缺乏培训效果跟踪反馈机制

对培训效果及时进行跟踪反馈是改进培训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培训效果跟踪,可以了解当前培训方式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步培训工作的改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农民工培训效果的跟踪反馈不到位。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当前就业

压力巨大、培训者数量增多、培训资源有限等其客观原因,也有培训就业服务机制缺乏的原因。目前还缺少农民工就业服务的组织管理机构,缺少对城乡劳动力的统筹协调,也是重要原因。

(三)农民工培训方式具有封闭性,人际关系淡化

由于农民工参加实践活动比较多,社会阅历比较丰富,这使得他们更善于与别人交流。但是现在的成人培训并没有创设一种交流经验的机会。培训具有封闭性,培训中的人际关系淡化,农民工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很少。现行的农民工培训模式往往在短暂的面授时间里,老师讲完课便下课,农民工听完课后就匆匆离开,农民工和老师之间缺乏交流,关系疏远。此外农民工来到城市,他们所需要的是在陌生的环境中开创生存路径,因此农民工群体彼此对于城市谋生的经验交流就显得极为可贵。参加农民工培训的学员均来自不同的地方、从事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城市生活和奋斗的经历,他们之间的交流,对于加快他们获取对自己融入城市的有益经验、谋生资源、人脉关系极为宝贵。培训机构应当积极利用农民工学习培训的平台,加快他们融入城市的进程。在目前传统的学习方式情况下,培训机构没有为农民工之间的交流创造条件,而使得这一宝贵的交流资源浪费了。

农民工培训是涉及到农民能否顺利在城市找到工作,能否顺利地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问题,当前在农民工培训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说明目前农民工培训还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探索农民工培训方面的良好经验及对于改善农民工培训果效意义重大,急需有关部门在此方面探寻良好经验,推进这一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成光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职业教育问题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07(l).

篇14

关键词:企业;农民工;培训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来自农村的劳动力是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高素质的农民工可以使得用工企业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以及保证企业的生产安全,还能够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但目前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导致企业需要通过培训来提升农民工的素质。在培训时企业却需要面临着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低下、流动性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带给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很多困难。那么从企业角度去对农民工的培训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企业对于农民工培训的所面临的困难与所获的益处,从企业培训农民工的诸多受限因素中去探寻企业培训农民工的可取之路,将会对我国企业如何处理农民工的培训这一实际问题的解决有着一定帮助。

一、企业对农民工实施培训的背景

(一)农民工的特征

1.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低。虽然总体的文化水平在向更高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农民工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企业在用工时将面临的仍然是大量低文化水平的农民工。

2.农民工对培训意识较差。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很难意识到培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且文化水平较低将会造成农民工完成培训的难度加大,时间增长,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他们的反感。

3.农民工的流动性强。由于农民工大部分都为外出务工,其选择的务工地区、产业与企业具有很大的变动性。一方面与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情况有关;另一方面受到自身许多方面因素影响。

(二)农民工培训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1.培训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用。泰罗认为培训可以使工人的劳动技能水平提高,进而能够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过培训的农民工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出比以前更多的产品,或者可以制造出更为高质量的产品,可以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可以使用技术含量更高、需要更高操作水平的机器进行生产。

2.培训对于生产安全的保障作用。许多情况下,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原因而造成的,由于农民工不按规定进行生产所造成的事故屡见不鲜。为了保证生产能够顺利的进行,避免事故而造成的人生安全的伤害与经济财物的损失,企业有义务去对农民工进行培训。

3.培训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作用。在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人才。通过对人的培养,使其能够解决在生产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无疑可以提高企业的效能。企业可以通过对农民工的培训掌握属于自己的素质人才队伍,使之符合自己的战略规划的实施要求,进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4.培训对于企业组织文化的促进作用。对农民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可以向他们介绍企业的相关情况,让农民工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在的企业,产生一种组织认同感。通过农民工的培训课程,制造他们团队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使他们产生一种组织的归属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二、企业对农民工的需求与劳动力市场供给分析

(一)企业对农民工的需求

1.不同企业用工数量需求分析。一般来说,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类的企业对农民工的需求较大。虽然随着科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制造业企业对农民工的需求正在下降,但仍然需求很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对农民工用工数量需求的排名为: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2.不同企业用工素质需求分析。首先分析企业的总体情况。一是文化水平的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统计年鉴,占比重87%的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有文化程度的要求。二是对技术等级的要求。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用人单位约占总需求人数的50.5%。

再分析分属不同产业的企业情况。按照对于农民工素质程度需求的高低,可以将行业进行大致的排行。从低到高依次是: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

3.企业用工数量与素质需求的综合分析。如果企业对于用工数量与素质的需求都能被劳动力市场所满足,那么直接就可以从社会上招聘即可。但很多情况下,人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不一定能够达到平衡的状态,也就是说,企业可能面临着不能足额招收到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素质水平工人的局面,从而必须对原本达不到要求的农民工进行培训,以使其达到所需素质水平。

(二)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分析

1.不同文化水平的农民工供应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于2009年的统计,在外出进行务工的14533万农民工中,占1.1%总计约1598630人是文盲,占10.6%总计约15404980人是小学文化程度,占64.8%总计约94173840人是初中文化程度,占13.1%总计约19038230人是高中文化程度,占10.4%总计约15114320人是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3.5%总计约34152550人是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见图1)。

数据来源与国家统计局2009年统计年鉴

图1 各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人数统计

2.掌握技能的农民工供应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在外出进行务工的农民工中,有占到51.5%的农民工没有接受任何类型的技能培训。一般来说,文化程度水平与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成正比例关系。由此可见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大多数没有受过任何技能培训。

3.农民工文化水平与企业培训的选择。企业是否选择对农民工培训,选择怎样的农民工进行培训,受培训的时长与效果与培训成本的影响。显然农民工的文化水平越高对于企业的培训越有利。单个企业根据自己的满意标准进行选择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区间,其考量点为成本与时长。

三、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与管理

(一)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可选途径

1.由内部人员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在不需或无力建立起自己的内部培训机构,或者是企业出于成本与培训时间的考虑不想聘用外部人员与外部机构进行培训时,企业则可以利用自己的内部人员对农民工进行培训。

2.构建自主的培训机构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综合实力较强可以承担较高的固定费用的企业可以选择构建自主的培训机构。自建的培训机构的教学比内部人员的培训更为正规,可以使用更多的场地与器材设施,能够实施更多的培训方法与方案,更为系统的进行培训。

3.与地方政府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如果企业既不想花费经费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也不想由于占用内部人员的时间与精力而导致的工作效率的下降,或者是对内部人员培训的效果不满意,则可以选择与地方政府与社会机构合作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即企业委托培训。

4.特殊情况下的挖角。在有些情况下,企业无法招收到足额符合职位要求的农民工。如果企业选择招聘人员后再进行培训,可能培训所需要的时间超出企业能承受的范围,或者对企业来说培训员工的费用较高超出了从外单位进行“挖角”的费用,企业就会选择这一行为。

(二)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时机

1.岗前培训。一些企业需要农民工在具备了一定的技能水平之后才能参加工作,例如从事特殊工种等类似的只有具备足够技术水平才能上岗的工种,那么对于这样的企业,应当做好对农民工的岗前培训。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经过岗前培训后,农民工就可以投入持续的生产与服务之中。

2.在职培训。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对于初期上岗的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并没有很严格的要求或是安排岗前培训的难度较大,可以将培训时机定为在职培训。在职培训可以让农民工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接受培训,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及时得到反馈,利于其快速提高工作技能与素质。

(三)企业针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1.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安排。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是否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主要依据为所需技能水平的农民工的市场供应量。比如对于一些要求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的岗位,从市场上招聘人员较为困难,或培训的时间长,费用高,则企业可以选择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而对于一些企业,所需用工的技能水平不高,可以随时从外界进行补充,或是签订劳动合同的手续繁琐代价较高,企业可以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2.对农民工工资与社会保障的安排。对于农民工的工资首先应该确保按月足额发放,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的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并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制度,有利于保留住人员。其次企业应当为农民工办理最基本的工伤保险,可以将其他类型的保险作为对长时间就职员工的奖励,以此鼓励农民工的停留。

3.对农民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的安排。一方面,企业可以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如,给农民工提供较好的伙食水平,有足够的居住面积,适当的配套设施。另一方面,企业应当给予符合标准的劳动保护措施,发放必要的劳保用品,安置必要的安全设备,使安全水平达标。

参考文献:

[1]鲍海致.从人力资本角度看农民工问题[J].北方经济,2009(11):69-70.

[2]翟乃雯.对中等职业教育培育新农民工作的研究[J].教师,2009(11):114.

[3]赵丽华.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9(28):67-70.

[4]王运宏.高职教育要参与培训农民工[J].高职教育,2008:18-19.

[5]李翔.构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49-51.

[6]彭国胜,陈成文.构建中国特色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理论依据与现实方案[J].继续教育研究,2009(09):81-84.

[7]张先忠.关于建筑业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J].河南科技,2009(11):17-18.

[8]王春林.关于农民工培训的思考[J].企业管理,2009(10):32-33.

[9]魏丽爱.河北省农民工培训现状及调查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6.

[10]赵晓霞.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专业素质培养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21):59-61.

[11]蒲宇锋.建筑业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生产管理的分析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

[12]王卫,张雪.解决当前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分析与设想[J].农村经济,2009(08):108-110.

[13]徐艳.农民工的职业适应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对武汉市杨园社区餐饮服务员的调查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

[14]黄晓利.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探索与实践,2008:40-42.

[15]王英明.农民工教育与培训运作模式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05):292-294.

[16]肖桂华.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09(10):102.

[17]胡小凤.农民工培训的动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18]朱强,陈妍霖.农民工培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昆山调查报告[J].科技创业,2009(12):152-160.

[19]王春林.农民工培训问题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51-53.

[20]张多,朱强.农民工培训现状与对策分析――灌云县调研报告[J].时代经贸,2009(11):39-41.

[21]张必兰,杜继淑.农民工培训效果的评估模型与应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1):20-24.

[22]赵树凯.农民工培训需要创新[J].职业与技术教育,2009(06):23.

[23]张子凤.农民工群体边缘性:一个值得成人教育关注的问题[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1):111-114.

[24]孙丽红.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初探[D].中央党校,2005.

[25]冉宏伟.人力资本定价与农民工工资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6.

[26]许爱花.试论政府管理农民工人力资源的对策[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05):82-96.

[27]张秋立.我国农民工管理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4.

[28]邓晓丽.我国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

[29]崔付荣.我国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和信息,2009(09):192.

[30]郝静.中国劳动力市场双重分割下农民工流动与就业[D].湖南大学,2005.

[31]叶继红.整体视域中的农民工职业培训系统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9(04):19-23.

[32]黄晓梅.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9(10):185-188.

[33]张学英,张娟.完善培训机制推动农民工就业[J].发展,2009(09):46-47.

[34]刘奉越.移动教育: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新路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6):37-39.

[35]艾政文.农民工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67-68.

[36]钟家洪,赖敏.网络环境下农民工远程教育培训探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10):721.

[37]胡旭昌.用人单位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探析――基于J市的调查[J].法制与社会,2009(04):285-290.

[38]Milan Slavik.Changes and trends in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04 ,24 (5): 539-545.

[39] Syed Sajidin Hussain, Derek Byerlee. Impacts of the training and visit extension system on farmers'knowledge and adoption of technology,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4, (2): 39-47.

[40] Alande Brauw and Jikun Huang.The evolution of China's Rural Labor Markets During the Reform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30.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