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

篇1

1.提高能力是通过知识传播而得以实现

鱼之美味众人皆知。对于一个没接触过鱼的人,如果让其直接通过尝试食用而获得吃鱼的方法。那结果可想而知。正如初学游泳的人一样,必须先告诉学习者必要的动作要领,以及自救必备的知识。只有具备这些基本常识的人才可以尝试下水。否则什么也不知道随便跳入水中定然产生危险。“成仙之道需要高人指点”。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盲目的实践活动不但能力不能提高而且还会产生危险,甚至误入歧途。生活中类似的先获取知识,后锻炼能力做的例子枚不胜举。课堂教学中会边讲边练,先讲后练,是教育教学经常用的教学方法。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有机物甲烷性质时,因为甲烷时最简单的有机物,也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开始学习有机物。我就先通过讲述,告诉学生有机物学习的一般步骤。先分析结构再推测性质,最后是实验验证以及结论总结。学生获得了学习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后,对后边学习乙烯乙炔以及烃的衍生物是水到渠成。学生感觉到有章可循,不会忙中出错。即便在后边有机复习时,学生也条理清楚。我自己也感觉到授课轻松愉悦。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个学习方法,他的学习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学生只有获得必要的知识才会解决相关的问题。

2.能力提高就能更好的获取知识

新课改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多地方还相当陈旧,教师的观念较为保守,经常担心学生不能很好掌握所教授的内容,便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进行不断重复。然而长期下去,学生不但成绩没有提高而且学习能力也逐渐下降。究其原因,教师过多的讲占用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导致学生不但没有学习的兴趣而且思考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也随之下降。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这道题我都讲了多少遍,怎么还有这么多学生没答出来。”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就想告诉他们:“一道题讲这么多遍,结果收效甚微。那还不如只讲一遍,我想也不会再差到哪去,与其这样,少讲几遍效果也许会更好。”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在讲“火候”。教学当然也是这样,一味强调重要,不断地高八度提醒。学生不但感到精神紧张,而且神经疲劳。教学有时也需要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那么一定也会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记得在上届初三的第一次年模考时,当时因种种原因,新课教学还未结束。酸碱盐溶液这章内容在考试前一天刚开始。当我讲到酸的最后一条化学性质,酸与盐的反应后,给出复分解反应定义之前,顺便插了这样一段题外话:“同学们,好多学化学的人认为:‘化学难,方程记不完’。其实他们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化学方程不是记住的,而是写出来的!”这时我就结合课本上给出的两个酸与盐反应的例子,自己补充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的实验。根据实验与学生一起分析,然后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并且归纳出反应的特点,给出复分解的定义。此时因为快下课了,我就没有举例子,就简单说了几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酸与盐之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如果你要将所有类似的方程全记住的话,真的恐怕要累坏了。”当我一出此言学生都愕然了。但此时下课铃声已经响起。我就草草举了一个例子,盐酸与硝酸银的反应,并且讲到这个反应能够发生,属于复分解反应。你会写方程吗?这时有学生点头表示会写。我说:不会也没关系下次课我还会讲的。大家试想一下酸碱盐何其多,他们之间的反应怎么记得完?但我觉得没必要背诵,不用记。因为他们之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只有那些不知道反应原理的人才会说,方程太多记不完。结果谁也没想到第二天的模考中有一道推断题,要求写出碳酸钠与氢氧化钡的反应方程。当时几位任课老师都说超出范围了。但经过大家的讨论还是保留原题。然而改卷结果却出我乎意料:我所带的班这道题的得分率分并不低。甚至超进度较快的其他班。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联想到了碱和盐的性质。他们对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使他们获得了其他的知识,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

万丈高楼平地起,离开了知识谈能力是空谈。学生没有基础知识去培养其能力简直是幻想。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教学中绝不能偏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厚次薄彼只会使我们的教育畸形化。

如果学生不懂得实验操作要领,那么他就不会有规范的动作,也不会通过正确的操作,观察到正确的现象,获得应有的实验结果。就好比一个不懂得驾驶知识的人,在川流不息的闹市中驱车一样艰难。当然,只具备驾驶知识的人不一定就能在闹市驱车。熟练的技术、灵敏的反应也是驱车的必要条件。就好像一名优秀外交官只具备人文、地理、政治等知识是不够的,他还应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极强的分析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等。

篇2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初中英语 实践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在1983年提出的。其实,人们在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智能表现在八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快速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触觉、视觉等各种感官,通过进行特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提升智能,发展潜能,这也是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的重大意义。

一、语言智能的教学实践

听说读写是学生学好英语必须培养、提高的基本技能。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发挥学生的语言智能,将英语听说读写熟练运用,才是教学的根本,也是英语学习的出发点。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课上和课下都要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讲的过程就是语言智能提升的过程,语言智能提升后又会促进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善于创造让学生表达英语的机会,通过亲自示范和指导来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讲话能力;也可以通过活动,让学生用英语朗诵、辩论,把自己想要说的意思表达清楚。另外,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口语练习和测试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智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初中课文What color is it?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每一位学生发言,给大家说说自己喜爱的颜色,进而讲述一下理由,在用英语讲述的过程中,既学会了本课知识,又促进了语言智能的发展。

二、人际交往智能的教学实践

当今时代,初中生很多都是从小在宠爱中长大的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单纯,但是也比较孤傲,总是喜欢索取而拒绝付出。英语教师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互助合作,通过团队精神来学习英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也是人际交往智能的范围所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可以通过运用讨论小组的方式,给学生创造合作与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在互相相处的过程中学习英语,这也是英语本身用于交际这一语言特征的一个明显要求。另外,英语教师自身要善于与学生分享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包括看到的好的英语电影、听到的好的英文歌曲、读的好的英语书籍等等,将自己的英语学习内容与学生分享,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智能。

例如,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针对喜欢的事物进行讨论,最后派一位小组长来总结大家的结果,通过学生自己的互动,除了将学生自身所具备的人际交往智能发挥出来外,还让英语课堂和谐而快乐。

三、空间智能的教学实践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环境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就是学生缺乏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这是空间智能的范畴所在,英语教师总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生缺乏足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开发初中生空间智能非常有必要。

英语教师应当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发挥学生的空间智能,由于学生对于事物形状和空间会产生感觉,那么英语教师在讲解英语单词或者英语句子出现与空间相关的内容的时候,调动学生的空间智能来进行学习,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视觉材料,把“世界”搬进教室,用电影、电视、计算机等这些形象化的工具辅助教学,有助于激活学生的空间智能。

例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尤其是在上单词课的时候,遇到一些表示动物或者植物的单词,不好记忆的时候,教师可以专门找到这种事物的图片,让学生对其的性质和形状有了基本的了解后再学习单词,这样学生的印象就会变得深刻。

另外,智能多元理论还包括数理逻辑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内型智能以及身体运动智能等等,鉴于这些方面的智能与英语学习的教学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因此本文这里对这几种智能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暂且不做深入地介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智力的发展为教师的教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只有学生的智能充分发挥出来,才有助于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当然,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多种智能就需要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和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多多发现学生的特点,多多总结相关的理论,进而再运用到实践中,这样良性循环下去,初中英语教学一定能够获得不小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张荣.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J].教育导刊,2000(5).

[2]王坦.英语学习的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

[3]盛群力.自学能力新特色[J].全球教育展望,2002(5).

篇3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52-02

中职学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为教育目标,“岗位技能、职业素养”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要求,是实现理实一体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理实一体化课程在中职整个课程学时中占很大比重,要求实践教学课时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60%左右。因此,以基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对学生顺利就业至关重要,也是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如何构建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探索可操作性的课程评价方法已成为中职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实施方案》对课程评价改革提出的要求是:“积极吸收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课程评价,逐步形成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课程评价主体。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广泛采用现场操作、成果演示、案例分析、技能鉴定等多样化的课程评价形式。”中职学生课程评价体系迎来了优化重构的契机。笔者拟从中职理实一体化课程特点、理实一体课程评价有效性的问题反思、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新思路的重构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理实一体化课程特点

理实一体化通常指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集教、学、做一体,形成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形成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模式。理实一体化课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即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岗位实践活动为核心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学手段一体化实施即讲授和操作空间和时间上的统一;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即具有必要的教学环境,有足够的实训工位;操作技能与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

二、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问题反思

在现行的中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中有许多不够合理、不够科学的地方,课堂教学评价的观念落后,没有形成一个核心的标准体系,有些评价和准则的制定效度低,缺乏可操作性。具体有以下几点。

1.课程评价内容过于关注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评价过于笼统,评价的合理性欠佳。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对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已具有较高的认同感,教师的课程理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很多教师加入了技能操作的教学评价,但许多教师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还是以知识点考试为基础和主要形式的“考评”,技能操作考核也是以理论的形式制定技能操作考核试题库,学生也是死记硬背操作步骤,真正遇到实际问题时仍无法解决的情况还很普遍,这显然与理实一体化课程“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特点不一致,与企业对员工行为规范、职业素养的要求有差距,与中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目标不相符,这种评价的合理性欠佳。

2.过分侧重团队的评价而忽视对个体的评价,评价的准确性欠佳。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是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专业实践操作训练往往以工作小组为单位,小组内进行分工协作,但也存在一些“合而不作”、“合而滥作”的现象,学生层次不同,学习合作参与度不均衡,优等生参与自由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或者小组只要有一个同学能独立操作,其他成员“浑水摸鱼”过关。同时成果展示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每小组比谁的“长板”更长,“优生讲、困生听”。而小组合作只是一种教学形式,它最终是为学生个性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服务的,如果教师在评价互动学习时,不把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紧密地结合,势必会影响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显然评价的准确性欠佳。

3.过于关注操作结果的评价,忽视操作过程的考核,评价客观性欠佳。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理实一体化课程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的实训操作,因此仅以最后学生的实训结果来评价工作任务的实训效果是不恰当的和不客观的。

4.评价标准有一定的随意性,单项任务评价缺乏细化和量化,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欠佳。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的对象是学生上交的作品或学生的操作过程或方法,老师在评价学生上交的作品时往往凭审美倾向或对学生的主观印象来评分,没有一个详细的标准进行量化,这种评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片面性,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三、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新思路

1.构建合理的评价量规。理实一体化课程经常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通过操作练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相应的操作技能。因此教师在设置任务,评价任务时,依据任务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规,让学生在有目的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显得十分重要。本人以为在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量表设计中,应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分析专业特点、根据实训内容设计符合需要的评价量表。评价量表中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评价指标既要反映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主观性评价指标不易过多,又要分解细化操作流程,学生在操作前就知道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有目的地完成任务,教师评价操作也方便,评价的依据也一目了然,使学习活动指向预期的学习目标。

2.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标准。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广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为了发挥个体评价的优势,应把个人评价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且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做好他评、鼓励自评、小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小组个体成绩的评定构成包括小组成员互评(20%)、自评(20%)、小组间评价(20%)和教师评定(40%)。当然,在具体评价实施中可以根据实训内容的不同合理设置评分比例。

3.构建并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和方法。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评价是在“过程”中产生的,构建灵活、多样化评价工具和方法十分必要。即在不同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不同的时机不同的任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以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情况。如电子学档、学习过程档案、现场考核评价日程表、作品(成果)展示等。

4.构建适时反馈实操评价结果机制。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进行全方位的预设,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用心捕捉和筛选实训操作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建构的鲜活的课程资源,以此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恰当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后,可将实训结果及时以表格的形式通过网络公示,教师对小组合作成果应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自己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情况,以便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自查自纠。理实一体课程教学情况的及时反馈,使师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得失,及时调整教与学的方法策略,互为补充,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因此教师应找准最佳时间及时评价,让学生受到最有效的教学刺激。

总之,中职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力求客观记录和反映每个学生亲历工作过程所获得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和方法达到的程度。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不全面,则不能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因此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新思路,树立“评价”是在“过程”中产生的理念,让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实践更好地促进课程教学,实现实质性持续有效推进课程改革,是我们中职课改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高凌飚.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J].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6).

[2]陶钧.如何有效进行实训课程的评价[J].考试周刊,2011,(11).

[3]邹羚.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综合实训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1,(1).

[4]周芹.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0,(35).

[5]王茜菊.注重过程性评价 促进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J].职业,2011,(5).

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背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8-0111-02

[作者简介]陈素荷(1988―),女,重庆人,本科,重庆南开中学教师,中学二级。

一、为什么需要背诵?

(一)语言学习的必经之路

语言学是存在共通之处,母语如此,第二语言也是如此。对我国的学生而言,英语作为其学习的重要的第二语言之一,其地位逐年得到巩固,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每个人学习母语的过程总是始于模仿,模仿的关键在于记忆,而记忆的关键则在于一个“背”字,落实到语言学习中,就具体化成了背诵。

(二)培养英语思维的先决条件

背诵文章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过程。它涉及对语言的运用和重新组织,学生须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知识加以提炼、复述,进而达到还原的最终目的。这一过程若能经过长期训练,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进而达到熟练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表达,重新组织语言进行大胆的设想,表达自己见解的目的。

(三)习得和创造的前提

创造的本质在于甄选,甄选出真正有建设性的联系(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系)。当背诵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学习者将对背诵材料进行潜意识的辨析和归类,从而产生辩证的评价。评价体系一旦形成,学习者便可通过自己的能力进行改编或者创造。在初中阶段,英语学习涉及的改编和创造的直接体现就是复述课文和写作。因此,背诵文章有助于学生的复述和写作,有助于提升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背诵的现状和问题

(一)现状:百花齐放,难以抉择

由于英语已在中小学普及了很多年,大部分人已意识到背诵对英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的重要性。但由于当今网络资源和书本音像资源的泛滥,很多初学者就会为“背什么”这一问题而犯难,或在夯实基础和拓展能力之间徘徊,或遇到什么就背什么。很多人所背诵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显得养分不足,最终不仅浪费了时间,也没有达到积累语言经验这一目的。

(二)问题:学科众多,课余时间甚少

虽然背诵已经成为了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和学生口头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没有掌握背诵的技巧。他们只是机械地记忆一个个零星的单词或句子而不知其含义。其次,在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二初三,由于学科的增加,学生的精力又有限,大部分学生不能按质按量地完成背诵任务,疲于应付书面作业,背诵这一“软作业”常常会被遗忘或者草草了事,最终学到的还是“哑巴英语”。

三、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背诵能力的策略

(一)先听为主

1.为什么要听?听和读一起构成语言学习的输入部分。按照语言学习的规律,只有输入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形成有效的输出。我们的母语学习在说之前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听和理解的过程。学生若在听的过程形成对文章的第一印象,听得懂主要内容,将大大减少背诵的时间。

2.怎样听?听要带着目的去听。若文章较长或者较难,最好听两遍以上,这样才能对文章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若文章本身较容易,则可以边听边复述。另外,记笔记也很关键。学生若能在听的过程中记下一些人名、地名或者时间,就能提高对语言的灵敏度,进而提高听力水平,形成背诵的基础。

(二)理解为先

带着目的去听完文章之后,理清文章脉络就很关键了。一般文章都是按照总分总、总分或者分总的结构来展开的。除了脉络,逻辑也至关重要,要明晰文章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展开的。在精读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总结段落的中心意思。若存在较长、较难的句子,可进行单独记忆。

(三)化整为零

1.“解剖”文章。划分段落或者意群,通常短的文章划意群,长的文章划部分或者段落。2.给定时间,在既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内容。如3分钟读一百个词,一分钟读30个词。根据初中学生的记忆特点,短时记忆且专注于背诵材料将大大提高背诵效率。3.及时回顾,巩固上一部分内容。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已经完成了预期的背诵任务,则引导其连同上一部分内容进行巩固。如果文章有四个段落,检验背诵成果就按“12―23―34―1234”的模式进行,这就避免了“猴子掰玉米”情况的发生。

(四)线索为媒

在学生进行完意群或者部分的背诵之后,有必要给其一定的提示,让其把各部分串联起来,若将背诵这一过程比喻为树的生长过程,那么这一过程就如下: (1)明确文章的文体和中心思想,形成大树的根;(2)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形成背诵的主干;(3)归纳各背诵单元的关键词,形成大树的枝叶。根基扎实,主干粗壮,枝叶繁茂的大树即流利背诵的成果体现。

四、实施背诵策略的作用

实施上述的背诵策略有以下作用:(1)提升自信。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背诵的任务交代给学生,让其带着目标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其自信心,还可以增强其记忆能力。这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2)减轻学生负担。若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背诵任务,长此以往,学生将进入记忆的良性循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既达到了积累的目的,为规范写作打下了基础,又减轻了学生的课下和精神负担。(3)有利于实施任务型教学。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目标篇目的背诵,不仅体现了“students-centered”这一模式,也切实推行了任务型教学,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习者。

参考文献:

篇5

一、提高教师历史素质,促进发散式教学实施

教师是学生历史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提高教师的个人历史素质,才会使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的提高具有可能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内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与正确的人生观。要应用发散式教学方法,教师的头脑中必须要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具有将历史知识进行横向与竖向联系的能力。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的历史学科知识储备不足,缺少其他学科的知识,根本不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的历史学习。因此,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个人历史素质,是加强发散式教学法应用的首要前提。比如在讲解“第二次”的时候,许多教师会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从第二次发生的历史背景开始,分析第二次出现的原因,讲解过程,最后从战争参与的双方角度来表述此次战争的意义。初中生习惯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其没有新鲜感,也不敢有厌恶感,只是呆板地记忆知识。而实施发散式的教学,教师在讲解第二次的知识时,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下英国工业的发展程度与中国工业的发展程度,将二者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发散式的教学,就是从大的方面讲到小的方面,从世界落实到国家,从国家发展落实到事件发展,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进行思考。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学科知识丰富,教学水平提高,初中生才有机会受到发散式教育,快速提高自己的历史水平。

二、关注并且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发散式教学实施

思维导图,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思维导图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会使学生的学习新鲜感提高,也方便学生记笔记,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复习效率。在过去的历史学习中,教师会将与历史事件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罗列,利用大括号的形式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将其作为笔记内容抄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这样的教学行为虽然没有错误,但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久集中。许多学生没有规范的记笔记习惯,自己在课上记的笔记,在课下经常会不认识,搞不懂自己写了些什么。而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以思考的思路作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会使学生的笔记记得更加轻松,复习活动也更加便利。只要学生肯思考,思考导图的积极作用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比如在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八国联军”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让学生从这一核心出发,列出八个分支,将侵略我国的八个国家写在第二级别的分支上。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到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点,像侵略时间、原因、方法、结果、条约、影响等,这些知识点可以作为三级分支被记录。教师组织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查找,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肯定,在任务的驱动下,历史学习积极性提高。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掌握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历史学习整体水平上升。

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能力,促进发散式教学实施

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发散式教学应用的顺利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初中生的历史学习来讲,想象力是其学习路上的重要引导力量。学生具有想象能力,就会具有创造能力。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的想象与创造。历史学科不仅严谨与科学,也随意与宽松。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合理想象,比如,对历史事件的后果以及影响进行想象,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想象力在发散式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对于初中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想象绝不意味着胡思乱想,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合理想象。同样,在讲解第二次的时候,一些学生提问:“老师,我觉得可以不发生。”教师听到这样的看法,不要马上否认学生的想法,而是要通过交流与讨论来了解学生这样想的理由。教师可以提问:“你为什么这样想呢?”学生说:“的发生,是因为我国进行了进出口贸易,英国发现了我们的好,就贪婪地抢劫我们的物品。”学生的看法不无道理,但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教师要适当引导,让学生在想象中牢记历史事实。

篇6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初中英语 教学 有效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多元智能理论打开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拓宽了其范畴,从人体8种智能的角度来强化教学,促使教师多元化的教学等等,是从根本上为教师提供了实践和发展的空间。初中英语本身的语言性、综合性、工具性等等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的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今儿变求同为求异,以别样的手段来强化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形成,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多元智能理论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英语对于学生来说虽然不陌生,但是缺乏一个交流的平台,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都是母语,而英语无论从组词还是表达上都有母语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学生学习起来缺乏积极主动性,更无兴趣可言,从而不利于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鉴于此,笔者从学生的心理着手,结合教学内容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自主的产生英语探究的欲望,进而真实的感受英语的所在等等,以模拟的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就不同的教学内容构建不同的教学情境,诸如:故事情境、音乐情境等等,激发学生的智能多元发展。

如:在学习colours教学内容时,笔者构建彩虹桥的情境,即: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七色彩虹桥动画,之后引导学生跟着制作彩虹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颜色中来,进而趁势引导学生掌握相对应的英语词汇:red、orange、yellow、green、indigo、blue、violet等等。在潜移默化中诱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二、设置问题,诱发学生多元互动学习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药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样一来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以生为主构建教学活动。而设置问题无疑是最佳的途径。通过问题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够强化学生多元化的互动,进而多元的发展自我,诸如:人际关系智能、语言智能等等。笔者在教学中,将阅读文本内容的中心点设置成为问题,并把学生分成组,以小组的形式来探究教学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强化学生在合作中增强知识,提升技能等等,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如:在学习School life教学内容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设置这样的问题:Do you like your school now?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chool life? Which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 Do you like the lessons on the Internet?等等。设置学生能够接受且可行性较高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想想学校生活的美好,通过内省智能的启发来达到学生语言智能、交际智能等方面的提升,凸显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三、开展户外活动,强化学生多元智能的综合提升

初中英语学科融合了综合性的智能理论,在教学中,合理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综合提升。我们知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学习也一样,只有让学生实践英语才能够促使学生的智能真正的得到锻炼和提升。初中英语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户外活动,以动态的形式一方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的“求同”为“求异”,刺激学生的多元感官。笔者在教学中开展“综合性语言表演”户外活动,来引导学生真是的体验英语、表达英语、表演英语等等,强化学生创新的同时,促使学生多元智能的综合性提升。

如:在学习Fruits相关内容教学时,笔者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英语的认知程度来编写小品、相声、歌曲、话剧等等并表演,以英语来阐释内容,从而促使语言、肢体、人际关系、音乐等等智能的综合融入和强化锻炼。诸如:有的就不同水果的特点模仿“器官”的相声表达形式来进行创新表演:Apple(学生带着苹果的面具)动作表演Eat an apple a day, the disease is far away from me. I have a wealth of nutrition.等等,接着Banana(学生带着香蕉的面具)动作表演Bananas can add potassium elements等等,以水果的特性来进行相声类的语言表演,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英语认知能力,深化传统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总的来说,多元智能理论与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是相吻合的,都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它的出现为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改革方式,作为教师,应透彻的研究并灵活的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借以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成。

【参考文献】

[1] 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初中英语教学探索・体验・感悟[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篇7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历史教学;高效融合;媒体教学

教育的信息化正促使每一位教师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中学历史课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迫切要求实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和无缝对接。下面我就使用媒体辅助教学的必要性及其与历史学科整合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2011版《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的信息”,“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所以说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

二、初中历史学科知识的专业特征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等基本特征。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即它的不可再生性。历史过程发生以后,便事过境迁,它无法象物理、化学实验那样,能再次让人去经历和体验,我们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间接的历史材料来认识历史过程,但前人遗留下来的历史材料是极其珍贵有限的,要让每一个学生直接地全面地接触这些材料是极其困难的。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使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观看到大量的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影像材料,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复原历史形象的原貌,这对于学生形成清晰、准确的历史认识大有益处。同时,初中历史学科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也涵盖着科技、文化、教育、思想、外交等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建构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的结构框架,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联系变得形象清晰,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做到的。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年龄小,知识单薄,形象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他们更容易接受那些生动形象的历史表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电视、电影录像剪辑、一体机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主动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将产生积极影响。

多媒体手段虽有诸多的优势和优点,但终究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我们在运用这一先进教学手段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历史科的学科特点,一定要从学生、学校、所学内容的实际出发,防止它走向教学的误区。这就需要我们在使用先进科技手段和方式的同时,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第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特征的关系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必将给中学历史教学结构带来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只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在实现整合后,多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师生的互动方式不断丰富,不仅可以一对一,一对多个学生的互动,而且互动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远距离、跨时空的互动。历史课,不是欣赏课,不是纯粹地观看历史剧、历史图片,不能失去了历史学科的根本特征。

第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目标的关系

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这种目标的达成是需要学生有个“内化”过程来完成,要求学生要有反思、交流、表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只是为学生搭建一个知识的平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始终都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教学目标和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标和宗旨。

第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内容和设计的关系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把教科书上的内容搬到“投影屏幕”,不是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再现教材中的所有内容,轻视教学过程的设计,片面追求形式。而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可以优化教学的手段,整合在教学内容中。

多媒体并不是独媒体,信息技术也不是万能的魔法盒。在教学中,把信息技术等先进方式与历史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才能使历史这门古老并现实的学科大放异彩,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让我们在探索中且行且完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意义;方法

一、课程资源的含义

关于课程资源,也称为教学资源,有多种表述。《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主编)界定为:“为设计课程和制定教学计划服务的各种可资利用的途径、方法。”“所谓教学资源是指各种各样的媒体环境与一切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总和。”――王曼文、丁益民《浅议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根据课程资源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历史课程资源概括为:在历史课程目标指引下,能够支持、服务并且保证历史教学活动顺利地朝着课程目标进行的一切条件和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倡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的是相对广义的课程概念,也就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以前,我们普遍将课程资源物化,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参考书等,事实上,这是一种很片面的认识。因为,从课程目标实现的角度看,凡是对之有利的所有因素都应该归属于课程资源,这其中既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全面而科学,使所有的这些因素都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意义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知识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去性。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各种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能够参与的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小游戏、文物模型)等,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漫画《古巴导弹危机》

(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作为初中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必然有较大的难度,领悟历史的能力也较差,倘若仅用历史教科书进行教学,要求学生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结论,会使学生丧失历史学习的兴趣,严重制约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探究式学习:重视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重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的机会。尽管学生搜集和处理课程资源的能力还很有限,学生课题研究和问题解决的水平与真正的史学研究也有相当的距离,但是它却能使学生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和获得主动探索的“经历”,并有助于逐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三、实现初中历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人力资源,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在过去,我们通常认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一些历史学者、专家的事,与教师无关,其实,教师也是有效开发历史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角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实施,教师在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会对整个教学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对本专业的知识了如指掌,而且对初中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兴趣及心理活动都极为清楚,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会大大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极易得到他们的认可。所以说,初中历史教师对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和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历史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当然,这同时也决定了历史教师在初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始终要注意把提高自身素质放在首位。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人文学科,要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以及相关的学科知识,从而在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充分利用周边的历史资源,拓宽学习途径

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的历史教学资源,包括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遗迹遗存、文献资料等。特别是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这些资源是教师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一方面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可以辅助和解释历史学科教学中的部分知识点。学校图书馆资源也是一项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多加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扩展他们的视野,摆脱教科书的限制,让学生巧用图书馆中丰富的史书、史料、报纸杂志、档案等资源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同时,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及探究能力等。

(三)挖掘学生资源,师生共同参与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致使许多教师以及学生自己都忽视了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其实这些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或是已有的生活经验会对新知识的接受和利用起到一定的影响。历史学科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反映着生活,甚至反作用于生活。学生在课程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一定的知识经验,而这些经验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是课程教学组织的重要资源。按照新课改的说法,学习的主角应该是学生,按照这种逻辑推断,学生也应该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理解消化知识,同时在与教师、同学的互动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想法和创造,这些无疑都会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促进教学,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 记忆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68

初中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仍以历史事件的记忆为主,此外,初中生本身知识系统不完整,其在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仍以间接知识的学习为主,对于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除了记忆和教师的有趣的课堂教学外,再没有比较好的办法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除了在平日的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学科特点,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还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记忆历史知识点的能力。那么,基于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历史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呢?

一、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学科知识,提高记忆兴趣

不可否认,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事情,并且是与学生生活相距很远的事情,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会感觉枯燥,甚至觉得记住历史知识是毫无用处的。面对这种教学情况,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学科知识,只有正确看待学科知识,学生才能激发自身学习动力,才能主动去背诵历史知识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所有教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是初中教师进一步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基础知识的掌握则恰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建立和培养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用特定的历史知识进行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在历史情境和历史事件中去感受中国历史的丰富内蕴,而这一切都是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即历史知识为基础。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和看法的引导,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愿意主动去识记历史知识。

二、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复习,锻炼记忆能力

人的记忆内容会随着时间而不断遗忘,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复习,不断增强其记忆能力。历史知识点比较多且比较杂,因此,学生在短时记忆之后如何不经常回忆或重复记忆,那么记忆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及时复习。初中生由于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都比较有限,因此,其对自己学习计划安排不是特别科学,因此,历史教师在结合学科特点中应该主动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教师在日常的授课中除了要采取提问或是默写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知识的记忆外,还需要适当地通过练习题间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初中历史教师在选择习题的过程中应该对与教学重点内容有关的习题进行重点选择,一方面是通过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复习和巩固知识点,另一方面通过习题的多次训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其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相关知识的背诵和学习。

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每一门学科有每一门学科的记忆方法,历史学科由于其记忆内容大多涉及时间、事件和原因和影响,因此,针对历史知识点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寻找恰当的记忆方法并将其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记忆方法才能在知识点的背诵中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学习效果。那么,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怎样的记忆方法呢?

一方面,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研究表明,让学生的多种分析器官参与记忆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因此,学习方法也是千差万别。比如说,有些学生喜欢大声朗读,在大声朗读中背诵课文。有些学生则喜欢默背,喜欢在大脑中进行朗读,从而有效记忆知识。自然也有一些学生一边读一边写,简单的知识采取默背的方式,只有遇到关键字比较多,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才采取部分内容大声朗读的记忆方法。总之,不论学生采取什么样的记忆方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实际的记忆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并借鉴别人的记忆方法,在对比中找到最为科学的记忆方法。此外,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对提高记忆能力的重要作用。心理实验证明,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记忆的效果。这样的记忆方法有利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发现薄弱环节,从而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在难以记住的知识点上,因此,是一种高效的记忆方法。此外,教师应该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背诵时间。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黄金背诵时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高效的时间里进行知识的背诵。研究表明,学生的记忆受前面学习材料和后面学习材料的影响,因此,学生应该将重要的或是记忆难度比较大的知识点安排在适当的时间点上加以识记,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篇10

考教师资格证的目的都是为了后面能够从事教师工作,所以第一原则就是专业相同或者相近。

比如材料化学专业报考化学教师资格证,商务英语报考英语教师资格证。

2、专业完全没有科目可以匹配:考大学科

很多人说,老师我是学法律的、学医学的,该怎么选择?这样的学科在教师资格考试里没有完全对应或相近学科的,扒拉小编的建议就是考“大学科”,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要是因为就业面广,每个学校都需要。

小学、初中、各类教师考的科目都不同,可以根据您个人的情况搜索“中公网校”里的有很多资料和介绍。

篇11

【关键词】初中历史 探究性教学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10

近年来,新的课程改革在我国广泛地开展,新课改要求不断地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引进课堂教学中来,并要求学生摒弃传统的、低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对广大师生提出的要求既是新的教育理念的要求也是时展的要求。探究性教学法是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而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对学科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并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进探究性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一、开展探究性教学法的意义

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在传统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应对应试教育,历史学科的教学主要以基础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学生的学习也主要以对历史教材的死记硬背为主。随着素质教育与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应试教育格局被打破了,新时期的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察,尤其是历史试卷,不仅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注重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考查。

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转变,要求教育也要随之发生转变,以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新的教学形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探究性教学的根本依据。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初中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是初中生思维的主要形式。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历史问题已经能够进行正确的判断,初中生的思维已经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并且还具有极强的创造性,但是由于初中生的社会经验还不丰富,因此在判断问题时会出现一定的偏激现象。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对于古今中外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认识具有一定的表面性,对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本质的认识还有所欠缺,因此,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探究性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以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历史认识水平为出发点,在选择探究内容时既要注重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又要引导学生站在更高层次上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

2.尊重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索,因此,探究性学习具有极强的主体性。探究性学习还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默契的合作,只有教师有效地进行引导,学生才能使真正进入探究的状态,也只有学生配合教师的指导,历史教学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初中历史教师在讲“开元盛世”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经济的繁荣,人们生活的富足,更要引导学生对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与探究,让学生既了解当时的繁荣,又能够找出出现这种繁荣景象的原因。

三、有效开展探究性教学的途径

1.多媒体对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产生重要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直观形象,能够将枯燥的事物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条件,通过多媒体,学生能够接收更多的信息,为学生的探究奠定了基础。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广大历史老师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使其辅助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多媒体,历史教师能够直观形象地将教材上枯燥的历史事件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极大地活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历史学习兴趣的引导下,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思考,不仅对单个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还要将历史事件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中进行思考,使得学生的综合历史素质得到提高。

2.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保证。

单纯的历史研究是枯燥乏味的,想要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探究,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方面,广大初中历史教师肩负重要的责任,大多数学生不具备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因此,广大初中历史教师要耐心地培养。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进行培养:

(1)利用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进行历史探究的兴趣。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学生会出现开小差等不良的现象,因此,广大初中历史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历史课堂学习的兴趣。情境教学法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情境教学法,学生会产生一种穿越时空隧道,进入真实的历史画面的感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篇12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42-01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当今素质教育区别于过时的应试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把探索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而这个要求对于点多面广,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相对滞后,却又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生源,为社会培养劳动力的广大农村初中而言,其意义更为深远。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立足校本实际,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能力,是新课程理念教学的重要尝试。

一、在活动中教学,融趣味性和能力培养为一体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强调"要提倡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列出了13种活动形式作为参考,对此,笔者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探索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口头表达式。开展历史课堂小故事活动。在每学期之初的第一节历史课上,笔者将事先整理好的本学期小故事题目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选题,并提出如下要求:每节课讲述一个与当日授课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待笔者即将讲述相关内容时,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每两人一组,共同分享所搜集的资料,推举一人或两人登台讲一个故事,每学期全班学生各轮流一遍;小故事资料必须整理成文,字数可限制在800字以内,学期结束时,将全年级优秀文章编订成册,供全体同学传阅。

2、阅读与书面表达类。开办历史图书角活动。配合教材内容,让每位学生将自己认为最可读的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带到学校,书皮上注明班级、姓名、学号。然后将各班书籍收齐后,打乱班级顺序,发给每人两本书,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两周内至少读完一本,且每本书均要制作一张读书长卡,注明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和读后感。两周后利用一节课开展读书报告会,每组推选一两名读书最有收获的学生介绍读书心得。编辑历史小报。小报以历史知识为内容,尽量图文并茂。

3、学生观察类。组织识读甲骨文活动,以字证史。例如,笔者在讲述商朝历史时,将涉及当时社会经济的甲骨文,"田、囿、禾、籍、猪、羊、牧、鼓、磬"等字分别用幻灯片打出,让学生猜认。结果多数学生能够依照甲骨文的形状猜出文字表达的意思,并能准确说出与今天相应的文字。然后启发学生说出以上甲骨文所反映的商朝经济的繁荣情况。

二、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排疑解难的方法,通过设疑、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问题的答案,逐渐掌握正确的思路,游刃之时特别注意诱导学生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创见。

1、对学生进行问题启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自主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笔者在组织教学时大胆地变教师设计课堂程序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实践中采用学生阅读―自主提问―精选重组―构建知识板块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从旁点拨,适时总结,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通过观点的碰撞,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3、大胆质疑

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心目中,教材是"权威",教师是"权威"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观念极大地约束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当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当仁不让于师"的道理。

其实,过去中学教材存在的缺陷和错误是众所周知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曾连续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缺陷和错误,其中大多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况且,随着历史学科新成就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念和结论,已经明显过时,甚至证明是错误的,而教师由于个人知识能力和认识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更是在所难免。尤其是近年来对学科综合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其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

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树立不迷信、不盲从的思想。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尴尬,笔者不回避,而是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探讨,甚至争论来获得"真理",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结构教学,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殊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知识结构就从整体上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线索,学习起来就会驾轻就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历史学科也是如此,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适时地进行结构教学,展示教材结构,勾勒教材线索,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

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各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掌握。鼓励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数学的"集合"概念,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途径。

综上所述,笔者在教学中的浅薄探索,旨在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本身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3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育观念是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模式、教育策略、教学目的等诸方面的集中体现,它反映出教育发展的方向。7—9年级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是国家教育部制定的纲性标准,它关注学生的生活与现实,贯彻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它与过去为教师制定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有质性的区别。因此,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

二、教师教学地位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教学大纲的制定,各学科教材的编写、教师用书(教学参考书)的应用、课堂气氛的营造等诸方面,教师都处于主角地位。常言“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怎样的学生。”仿佛教师决定了学生的一切,“天地君亲师”是千古不变的信条。这种教师的绝对权威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湮没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扭曲了学生的心灵,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个性化知识的建构。它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是啃教材的书虫,教师的应声虫。中学历史学科在这些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几千年的文明史,而教材选取的内容仅是沧海一粟。同时,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客观性、综合性和不可再现性等特征,学生根本不可能感知历史知识的真实情境,教材的表述和教师的陈辞就成为历史知识传承给学生的正确结论。但是,历史知识的传袭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尚有许多质疑、设想、考证、研究的空间,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必然扼制学生探究历史的可能,不能还给历史真、善、美的面孔。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历史课程标准和配套实验教材,都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是为学生设计的标准和教材。因此,历史教师的教学地位将发生重大转变,教师独霸课堂的教学权威感将消失,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对话、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认同学生的观点,指导和组织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合作探究问题,营造民主教学的和谐课堂氛围,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教材改革。但是,改革的幅度不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材课程的模式和内容,只是进行一些局部的修补。九年义务教材初中历史课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但是,一直沿用了20多年的初中历史教材在格式、体例、内容等方面都没有大的变化。换而言之,历史教师只要具有较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储备,就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应付现行的历史教学。这是多么的可悲和可怕啊!当今信息社会,人的知识结构以三至五年的速度更新一次,难道历史教师不思上进,守株待兔还能混下去吗?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将促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课程标准和配套教材,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实和生活,采用最新的学术成果,历史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趋势更突出。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注意汲取最新的历史学术成果,构建通识性学科知识体系,注意学科之间知识的整合,加强社会综合知识的积累,注重将长期以来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的积淀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同时,历史教师还应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升华自己的教学教育水平。

四、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应试教育的恶习之一,就是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打天下。陈旧的灌输式、填鸭式主宰教学,不重方法只重结果,“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有些老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从教三十年,桃李满天下,?一无所有,重复了三十年的循环劳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被当作知识的容器,教师严格控制教学,教学中缺乏合作。反映在中学历史学科则更为可悲。由于初中历史学科不是中考科目,学校、社会、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历史学科,在学校属于副科,任何教师都可兼教历史课,初中历史教师没有地位,评职称、评先进都该让位,这就严重挫伤了历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有些历史教师不思上进,得过且过,也极大地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在教学中,采用一些实物模型、挂图、自制的简单图表,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历史教师实现从重教到重学,从重结论到重过程,重育到重差异教育,重模式化教育到重个性化教育的转变,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提倡启发式教学、活动教学、情境教学、创新教学、合作教学等具有时代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同时,更新教学手段,尽可能地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远距离教学、互联网等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率。

五、重建教学评价体系

篇14

一、教会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方法

1. 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教学生发现并掌握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概念之间的联系及规律并采取相应的记忆方法,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 探索掌握知识内容的要领。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等复杂的内容,学生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要教会学生找出每一句的关键词,简化句子,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 教会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

二、把握对教材知识的挖掘

1. 探索教材的隐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

2. 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规律。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3. 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联系。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4. 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他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