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秋节课堂活动范文

中秋节课堂活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秋节课堂活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秋节课堂活动

篇1

1.知道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中秋节,了解我国各地各族人民过中秋的一些习俗。

2.积极参与中秋节的文化娱乐活动,从不同途径收集节目的信息,了解民族风情和节日特色,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汇报资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

3.调动各种感官,回忆、交流自己和家人及亲朋好友过中秋的情景,在快乐的体验活动中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

二、资源利用

1.学生:

A.向长辈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并从日历上去翻阅这个日子,找到中秋节这一天;回忆去年和家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了解各地中秋节的习俗和传说。

B.背一背关于月亮的古诗。

2.教师:

A.课件;

B.心愿卡、球、手鼓、小镜子、手电筒;

C.布置教室,悬挂小灯笼。

三、教学过程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仔细听歌中唱的是什么节日?

生:中秋节。

师:(点击:中秋节)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中秋节还有哪些名字?

生: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师:你知道这么叫的原因吗?

师:同学们,去年的中秋节你们是怎么过的?

生:我和爸爸妈妈去乡下看爷爷奶奶,我们包饺子,做圆子,还吃月饼。

生:爸爸妈妈带我到东洲公园赏月。

生:我们一家人到文化馆猜灯谜。

师:月圆人圆,和父母家人一起过节确实令人高兴。今天老师把这一轮中秋的圆月请到了课堂上,我们全班来过一次集体的中秋节,好不好?(补充课题)

师:说到中秋节,我们就会想到月饼。瞧,善解人意的嫦娥姐姐就给我们送来四个大月饼,(点击:嫦娥)每个月饼后面还藏着秘密呢!谁想第一个揭开月饼后面的秘密?

生:(点击秘密一: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吗?)

师:(点击图片)吃月饼、赏明月、挂灯笼、猜灯谜是中秋节里最普遍的习俗。就说这月饼吧,小小的月饼里就有大大的学问。你知道月饼是怎么来的吗?

生:工人把面粉柔软,加入各种各样的馅料,再烘烤,就变成月饼了。

师:你吃过哪些品种的月饼?(师运用图片相机补充资料)

生:我吃过豆沙月饼、火腿月饼和冬荟月饼。

生:我吃过又香又咸的蛋黄月饼。

生:有一种飘着茶香,叫绿茶月饼,很特别。

生:元祖月饼中的雪月饼最诱人,薄薄的透明的皮儿里是甜甜的冰淇淋,实在太好吃了。

师:一个圆圆的月饼就是一份圆圆的祝福,也体现了人们对团圆的期盼。其实我国各地各族都过中秋节,中秋活动可丰富啦,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点击:一组各地过中秋的图片)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闹月”、“追月”、“行月”、“跳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的祖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同一个节日就有不同的习俗,非常有意思。

生:(点击秘密二:你知道关于月亮的故事吗?)

生:(讲《月亮姐姐做衣裳》)

师:是呀,月亮有时弯弯,有时圆圆,经常变化。瞧,这是老师记录下的去年农历八月份月亮的变化,(点击课件)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月亮先弯弯的,像眉毛。渐渐地,“眉毛”变粗,越来越粗,变成半圆,

再大一点,大一点,直到变得圆圆的。后来,月亮又渐渐变小,最后又变成眉毛了。

师:月亮的不同变化还有好听的名字呢!(介绍“上弦月”、“下弦月”等名称。)

生:(点击秘密三:你会背一首关于月亮的诗词吗?)

(很多人举手)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名字就叫“击鼓传球”。怎么个玩法呢?鼓声响起,球迅速在同学间横向传递,鼓声一停,球在谁手中,谁就获得一次朗诵月亮古诗的机会。谁愿意上台当鼓手?

(进行游戏。学生随机背诵有关月亮的诗词。)

师:是啊,皎洁的月光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那月亮真会发光吗?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请大家看老师手中的小镜子,想象一下,假如这里一片漆黑,小镜子会发光吗?现在我用手电筒照一照小镜子,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小镜子一开始是没有光的。老师用手电筒照小镜子的时候,小镜子闪闪发光。

师:这小镜子就代表月亮,手电筒好比太阳。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当太阳照射到月亮上时,月亮就反射太阳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月光。

生:(点击秘密四:猜灯谜)

生:猜灯谜是中秋节的一个民间习俗,每年它都吸引许多人参加。(师摘下一个小灯笼,示范展开灯谜纸)今天让我们小组合作,也来猜一猜吧!你们是第几组的就猜哪一条灯谜,看哪组同学脑筋转得快。猜对的可以摘下谜语纸条回座位。(放音乐,小组下台活动,猜中的可以把谜面摘下来回座位。)

小组汇报成果(猜对的奖励各种不同的月亮造型)

师:看,猜灯谜的确很有意思,它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还能增加节日的气氛,难怪它能成为中秋节的保留节目呢!

师:“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有人说“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组圆月图,放音乐)瞧,天上的月亮照着你,照着我,在这月光如水的中秋夜,你想起了谁?想对他说什么?

生:在这如水的月光里,我想起了在北京工作的爸爸,我想对爸爸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我们共同拥有一轮圆月。

生:在静悄悄的月夜,我想起了四川灾区的小朋友。伙伴们,你们有月饼吃吗?在中秋团圆之夜,也许你们没有丰盛的晚餐;也许你们没有香甜的月饼;也许你们不能在漂亮的大厅里猜灯谜……但是,你们有坚强的性格,有打不垮的意志,还有千千万万为你们祝福的同胞。遥祝你们中秋快乐!

生:我刚刚从上海转来。中秋之夜,我不禁想起了曾经和我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我深深地为他们祝福,祝他们合家团圆,永远幸福。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传递你对他的思念呢?

生:我想打电话。

生:我可以上网发邮件。

生:我想写信。

……

师:电话诉衷情,鸿雁传心声,不管你用什么方式都表达了你的思念之情。今天老师就为你们准备了漂亮的心愿卡,这样吧,把你们最想对亲人朋友说的话写在心愿卡上(播放音乐)。

生:亲爱的外公,今夜的月儿是如此美丽。月亮高高挂在空中,像一个大银盘。我坐在如水的月光里,不禁想起了您。您常年不在家。我和爸爸妈妈是多么想念您啊!多么希望您能回家和我们一起吃团圆饭。

生:在这皎洁的月光里,我最思念的就是爷爷。爷爷呀,我有好多好多话要对您说。您一直在外地辛勤工作,平时很少有时间回来团圆。我真的好想您。爷爷,我真希望您早点退休。我每天晚上能偎依在您的怀里,在月光下听您讲故事。

……

师:中秋节,团圆节,可是有很多叔叔阿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让我们把崇敬的目光投向他们。(点击课件)

师:看着这感人的一幕幕,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交警叔叔,你们真是太辛苦了。在大家团圆的时刻,你们仍然坚守在岗位上维持交通秩序。如果没有你们的付出,交通状况一定不理想,我代表少先队员向你们敬礼!

生:超市里的叔叔阿姨,你们为了给大家提供方便,坚持工作,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我们从心底里感谢你。

生:医生们,你们好!你们节日里坚守岗位,为患者服务。如果没有你们的付出,患者就麻烦了。谢谢你们!

师:是呀,千言万语早已汇成一句话――

生:(齐说)叔叔阿姨,你们幸苦了!

师:今天我们全班同学提前过了一个中秋节,一起赏月、讲故事、背古诗、猜灯谜,还了解了祖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过得可真有意义。最后,老师祝愿我们的每个家庭都能――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下课以后,别忘了把这张心愿卡带上我们的祝福送给那个你最思念的人。

四、教学反思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种各样的传统佳节以她们动人的传说故事、丰富的民俗习惯,成为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如今,这颗明珠的光芒日益被各种各样的洋人节所掩盖,而被人们渐渐淡忘。为了传承中华文化,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材第二单元就专门设计了《中秋与重阳》这样的课。这两个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两个传统节日。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两个节日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常识,了解民风民俗,了解习俗中的科学道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节日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同时懂得要尊老敬长。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我决定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将本该在一课中的两个节日分开来,作为独立的两个课时。并在两节课前分别开展“家乡的中秋节”和“家乡的重阳节”的小采访活动,收集当地有关的各种喜庆活动,了解市场的供应情况,组织学生通过书籍、杂志、画报、网络等途径搜集各种有关“月亮的传说”、“月饼的传说”、“月球的小知识”等信息和资料,组织慰问、“请爷爷奶奶进课堂”等活动。并在课前组织学生布置好教室,营造节日的气氛。

通过《中秋佳节话中秋》这一课的教学,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课堂要吸引学生,必须充满活力;课堂要充满活力,就应该活用资源,综合开发,让课程和生活走得更近。而新课程实验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创造空间,就看我们如何去把握、挖掘与运用。那么,如何让“品德”真正走进“生活”?我通过不断的尝试,得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突破传统的课堂模式

一人在上、多人端坐的课堂模式已不再存在,让同学们在教室里听故事、猜灯谜、写心愿卡,打破了课堂里单一、呆板的师生相对立的空间关系,使师生双向互动,彼此融合,课堂充满活力,并能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情感体验,觉得学的知识多,朋友多,快乐多。这样的活动既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体现新课程中活动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二)再现真实的教学情景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他提出“做中学”,主张通过儿童充分自主的活动丰富经验,通过真经验促进发展。因此,品德课应该创设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真实可感的教学情境,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如本课中七嘴八舌话中秋、你言我语讲传说、感恩知报诉真情、诵读吟背颂月亮及辨辨做做识月球等活动,就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而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的知识才能真正领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让孩子们说一说、写一写、比一比、唱一唱、做一做等更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如沐春风,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所能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通过《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不仅学生有所收获,作为老师的我也有很多收获,相信这样一节课后,孩子能真正理解“中秋节”中所蕴含的情感。我也理解了“月圆人团圆”的真谛。

五、教学评价

樊健:活动化的品德教育最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征和思维水平。它使品德教育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可理解可实践的活动,可以引导儿童感受真实的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分享、交流自己的成果,锻炼表达能力,从而真正起到引导儿童生活的作用。课堂上,冯老师和孩子们聊习俗、听故事、猜灯谜、做实验、写心愿卡、说心里话,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使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使品德与生活课程开放,向儿童自身开放,向儿童身边的大自然开放,向儿童生活的社会开放。

篇2

本框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二、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有哪些以及各自的地位如何,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这课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时,主要运用多媒体上课,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拥有一定生活体验,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本框题的内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状况这一课题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

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 、学习 、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丰富的图片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师生共同探究中构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课堂小辩论。通过针对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展开课堂小辩论,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认知能力。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二)导入新课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第一个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在进入新课之前我们先看看本节课的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问题探究。

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

观看图片思考:1、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呢?(学生发言)

知识拓展: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2、你能说说中秋赏月的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学生讨论)

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知识归纳: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形成(含义)

2、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等

(过渡)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对媒体展示图片:

探究活动: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会徽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

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知识归纳: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探究活动: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知识归纳: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与时俱进)

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消极作用)。

(过渡)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组织课堂小辩论: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

知识归纳: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九、课堂小结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形成(含义);2、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继承性、时代性、民族性等。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应与时俱进)。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十、巩固练习

篇3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学科,主要任务是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服务,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应注重将生活背景引入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联系自己熟知的生活素材和经验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使课堂氛围充满灵动与激情,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关注学生对信息技术方法的积累和感悟。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高中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已初步接触信息技术,学生对许多知识失去萌芽阶段的新鲜感,高中阶段要提升学习的深度和精度,单纯依赖理论讲解,会让课堂变得枯燥和乏味。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营造合理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将抽象的信息知识转变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生动与灵活的教学模式中感受信息技术的奇妙和魔力,积极调动自己已有的社会生活体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

比如:在入学篇《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咱们学校老师周末计划到郊外游玩,不知道天气是否适合,老师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取得天气信息呢?学生纷纷出计献策:要弄清周末郊外天气情况,通过电视、手机、计算机网络等方式,有的说可以拨打电话121台查询。教师针对上述信息获取过程进行评价,给学生归纳信息获取的环节,明确定位、来源、方法、评价,更好地理解信息获取原理。

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就在自己的身边,点燃进一步探究和学习的积极性,重新产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好奇心,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选择生活素材,强化技术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选择与学生校园学习和活动、课外生活等相关的事项作为素材,用生活化教学资源作为载体,让学生将教学目标与生活问题结合思考,将课堂中学会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操作能力,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和生动,实现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功效。

比如:在《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教学中,很多高中学生都会上网,但是,对搜索引擎的具体技巧和意义尚未清晰。教师可以设置生活化探究活动:中秋节即将来临,同学们用网络搜索引擎搜集中秋节的相关信息,对中秋节的由来、历史、习俗、月饼的种类、全国各地中秋节的异同点、本地的习俗特点等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以学习小组竞赛的方式分工合作,形成一份小组合作的问卷信息,每组派出发言人对小组合作成果发言汇报。这是一种开放式的主题学习模式,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巡视和交流,随时指导和点拨学生,调动课堂互动的氛围和方向。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生活化问题作业:搜集本地区的风景、社会情况资料,了解我们的家乡。

通过生活化教学理念在课堂的渗透,引导学生科学、理性、文明上网,让学生感知到网络世界对人类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生活本身。

三、处理生活化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学生在课后使用计算机时,也会经常遇到技术性障碍或困扰,对网络运行缓慢、网络安全性、链接故障等问题没有较强的解决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单纯讲授理论,应结合学生实践中的需要进行针对性讲授,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和参与,经过实践动手操作,进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增强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学生能将课堂中学到的技巧和方法直接用于生活和学习中,将会拓展知识的广度,实现信息技术学科的实用性价值。

比如:当前电视中热播的《中国好声音》、《蒙面歌王》等节目,以其平民参与性与流行时尚的特点吸引广大青少年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文件的下载》教学后,布置学生下载这些节目中的歌曲,以学生感兴趣的歌曲为背景任务,让学生运用上节课搜索引擎的技术,练习本节课有关下载的路径、方法、文件类型和文件名如何构成等内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反复运用能提升熟练程度,也会方便学生的学习和娱乐,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教师可以针对一些抽象的、有难度的课程设计生活化习题,例如:《信息的编程加工》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校召开运动会的100米、400米决赛成绩,运用输入和排序的程序过程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学练结合中锻炼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四、注重生活体验,提升教学深度

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高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活动设计,不仅关注知识和能力目标,还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使理性的信息技术内容变得更加感性,增加教学的深度和宽度。

比如:在《视频、音频和动画信息加工》教学中,学生学习视频的采集和加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拍下父母在家劳动或者亲子互动的画面,运用课堂讲授的技术进行精心加工,然后,用音频采集和加工技术录制自己想对父母说的一些感恩的话,配上网络下载的音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相互观赏和交流,教师加以指导和提升,最后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技术作品,作为礼物献给自己的父母。这样的教学已经超越了一门技术本身承载的内容,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课堂渗透了人文主义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更加关心父母,懂得感恩和回报。将生命和生活注入到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改变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使青少年意识到自己的父母、亲人、老师、同学都可以成为信息技术服务的对象,在冷冰冰的技术上面感受到人类的温暖和温情。

篇4

【关键词】:兴趣 教学方法 学科整合 评价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社会中有效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生存能力,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成为现代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和考验。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如何搞好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力量源泉,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多角度思维。在高一学习《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一节时,我以这样的提问导入本节课:“同学们,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已有悠久的历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亦是流传千古的绝句,大家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你能够利用网络很快找到答案吗?”学生大都喜爱过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再利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网络来解决这个问题,迅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这种方式很快就把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情境之中。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贴近生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一定要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下功夫,以此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热情。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探索和实践,适时、准确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实施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讲授法、小组合作法、科学探究法、分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高二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一节时,我给学生准备了图片和相应的文字材料,让学生以“我心中的奥运”为主题,分组协作来制作一份多媒体作品,教师进行指导。每组学生在接到任务后,积极进行了讨论和探究。学生完成作品后,依次让每组代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并说出设计作品的主题含义。而后学生对每组作品进行了互评,教师最后进行总评。在这种竞争的激励下,每组同学都协作得相当出色。这样安排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既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团体协作的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注重学科整合,开阔学生视野。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其实用价值,即与其他学科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的联系,不是单纯的学习计算机操作,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比如:在学习网站制作时,设计网站颜色的搭配就要结合美术知识(如色彩、审美等等),文字处理可以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网络教学可以和查找资料、写信相结合,有时我们可以请美术老师、语文老师等来上信息技术课。注重学科整合,让学生摆脱了单纯为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而学习,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习以致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四、及时评价教学,弥补教学不足。

篇5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特质,其中,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在道德风尚形成中具有独特价值。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历来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博雅课程中的雅行课程正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教师们认真分析了时代要求和学校情况,自2013年起,开发了“过好民俗节,永葆中国心”传统民俗节系列德育课程。该课程将传统民俗节知识、文化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在这个过程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博雅素养。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注重系统性、自主性、融通性、思想性,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系统设计,完善课程体系

民俗节课程紧紧围绕五个主要的民俗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课程开设时间为节日当天或放假前一天、前一周(如课程需要,也可延展到一个月)。五个民俗节都是文化内涵深厚的重要节日,文化知识、民间风俗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丰富,因此,每个民俗节日都能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深入学习。而这五个民俗节日的课程又在一年内完成,从而形成了一个循环,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民俗节课程系统。

每个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不同,因而相应的民俗节课程内容各有侧重:清明节重在追思先人,祭奠英雄先烈;端午节重在挖掘内涵,增强爱国情怀;中秋节重在以文抒怀,感悟团圆亲情;重阳节重在爱老敬老,提升孝顺意识;冬至节重在感念师恩,培养责任态度。这五个民俗节日课程的学习点串联在一起,将中华民俗文化中的精华传递给学生。

融通学科,丰富课程内容

学校在设计课程时,以民俗节日的相关文化为基础,融合多个学科,从文学、音乐、绘画、动手实践等多个方面综合提升学生的博雅素养。这种融通的综合课堂的课程学习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利于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例如,2015年端午节课程在2014年端午节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文综大课堂”环节。在这节课中,地理、历史、政治老师围绕端午节文化,融合各自的学科内容,共同完成一节文综课。也就是说,在一节课程里,学生可以从文综的角度学习到更为综合、更为全面的知识。这就增大了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提倡自主,增加课程情趣

与其他的课程不同,“过好民俗节,永葆中国心”传统民俗节系列德育课程自始至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课程各环节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性。这增加了民俗节系列课程的趣味性,使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1.年级承办,自主设计

每次民俗节课程都由一个年级的学生承担,从课程设计到组织、实施都由学生来完成。这就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课程、拒绝深入课程的尴尬局面。两年来,每个承担课程设计的年级都是师生齐行动,群策群力,结合年级特点,深入开发课程。大到课程方案、实施流程,小到背景视频、主持文稿,都由学生完成。例如,2015年“品味端午,传承文化”端午节课程由初二年级学生设计实施,分为“话说端午”“诗诵端午”“书绘端午”“端午倡议”四个篇章。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育的过程。

学生自主设计课程,还使得每个民俗节都亮点纷呈:初中学生设计的课程更具趣味性,高中学生组织的课程更具思想性。

2.自查资料,分享交流

为了能够使课程内容受到全校同学的欢迎,所有承担设计的年级学生都利用业余时间积极查阅资料,主动分享交流。经粗略地统计,每个年级为民俗节课程准备的资料、文稿都在万字以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文献资料、优秀诗文作品等,经历了一次完整的自主学习过程。同时,课程中的演讲、对话展演等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3.自创精品,展示才能

在承办课程的过程中,或是在学习之后,学生们纷纷将自己的思考、收获融入各类的原创作品中。例如,在“清明时节话清”中,师生创作朗诵诗歌,共同抒发对先烈的缅怀之情;在“端午文化我传承”中,学生自制端午文化书签,演唱原创歌曲《端午・纪》;在“爱在中秋,情满校园”中,学生绘制个性化的兔爷造型;在“重九敬长辈,登高祭故人”中,学生创作《敬老爱老歌》并诵读;在“冬至情长,感谢有您”中,学生通过演讲自己的文学作品抒发对老师们的感谢。这些原创作品中不乏精品。总之,民俗节系列德育课程给学生的才艺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

4.主动实践,体验风俗

每一次民俗课程,学生都亲自参与其中:端午包粽子、中秋舞龙狮、重阳系香囊、冬至开始绘制“九九消寒图”……这些实践项目让学习内容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学生们亲自去实践,感受自是不同。

注重思想,探索课程深度

如果课程只有外在热闹的形式而没有深刻的内涵,就不是一门成功的课程。在民俗节系列课程中,学校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民俗节蕴含的文化内涵,在课程中融入自己的思考,不断拓展课程的深度。

1.发掘节日文化内涵

吃月饼、赛龙舟等民间习俗,只是民俗节日的一些外在形式。民俗节有着深刻的内涵。例如,冬至节的文化内涵除了祭祀祖先外,还在于感恩天地万物。因此,在设计冬至节课程时,学生们充分把握住了“感恩”这个内涵。学生们将自己对教职员工们――任课教师、年级组长、职员老师和保安、保洁人员的感激之情,浸润在文字里,寄托在演讲中。可以说,他们关注到了所有帮助自己成长的人们,在冬至这个寒冷的日子,送上了他们最真挚的祝福。

2.结合现实各有侧重

我们不仅发掘民俗节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注重其现实意义。2015年是胜利七十周年,结合这个年度主题,2015年的重阳节课程的设计重点突出、意义深远――“敬老爱老”成为“重九敬长辈,登高祭故人”课程的主题,而敬老爱老的主要对象则是抗战老兵。这就使得课程的内容从简单地传递民俗知识上升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此课程与学校之前开展的“关爱老兵校园义卖”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对抗战老兵不只停留在精神仰慕阶段,而是将关爱与敬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3.引导思考启发深思

篇6

教师应多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体会他们的接受能力,拟定可行的主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小学一年级班会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小学一年级班会活动1一、活动目的

1、学习《附小一日常规》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2、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牢固树立规范意识,增强自觉性。

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做讲文明守规范的好学生。

二、活动准备:

1、准备《学生一日常规》为内容的题目,组织学生学习

2、根据《一日常规》的有关内容,写演讲稿

3、排练与遵守《常规》相关的节目

三、活动形式和时间:主题班会2008年3月10

四、活动内容:歌舞、讲故事、诗朗诵、快板、竞答

(一)揭示主题

班主任: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说做什么事都得讲个规则,新颁布的《守则》、《规范》,对我们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教育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我们班将开展“学习一日规范做合格小学生”的活动,我预祝你们今天的主题班会取得圆满成功,下面请徐畅、王珏雅两位同学上台为我们主持活动,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合: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四(5)班主题班会“学习一日常规做合格学生”的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徐畅:《守则》、《规范》是新时期小学生必备的素质。

王珏雅:学守则,守规范,是我们每个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开端,下面请听朗诵《中小学生守则》

徐畅:这段时间我们经常学习《守则》、《规范》,我相信同学们对其中的内容相当了解,

王珏雅:这样吧,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有关《守则》、《规范》的知识竞赛,看谁对它们知道得最多,比一比,哪些同学对它们最熟悉,(知识竞答)

1、新的规范增加了符合时代特征的哪7个方面的内容:诚实守信、加强实践、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网络文明、安全自护、远离

2、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第1条内容是什么?

3、新《小学生守则》的第六条内容是什么?

4、现行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教育部分别于哪年哪月颁发的?

5、请说出五种文明用语

6、交通方面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徐畅:我们的队员真厉害,对规范的内容了如指掌,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大家一定花了不少的时间去学、去背,

王珏雅: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的小朋友却做不到这一点,你们瞧,这儿就有这么一位,-------小品《明明的早上》

情节:明明早上起床,衣服妈妈给他穿,牙膏妈妈给他挤,吃饭妈妈喂,上学路上还要妈妈给他背书包

甲;明明真是个懒孩子,我们可不能像他那样,《规范》要求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下面请听听朗诵《种下一个好习惯》,

A:世界汽车大王卡耐基曾说:“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个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个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生幸福,那么,快快种下一个好习惯吧!

B:我做完作业就帮家长做事――这是爱劳动的好习惯。

C:我一有空闲就看课外书―――这是爱读书的好习惯

D:我每天早晨都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这是爱运动的好习惯

E:妈妈给我的零花钱我都攒起来――这是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F:课堂上我能严格要求自己――这是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齐:习惯和我们朝夕相处,良好的习惯帮我们打开成功的大门,中华民族是礼仪这帮,传统美德应该发扬,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学规范,用规范,争做文明好少年。

王珏雅: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自觉地遵守《守则》、《规范》,

徐畅:要做规范的学生,少先队员可得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从一点一滴做起,二2班的学生把想说的话编成儿歌,请欣赏快板《小小学生》

徐畅:退一步,海阔天空

王珏雅:让一让,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好

徐畅:请把我的歌还回你的家

王珏雅:请把你的微笑留下,请欣赏歌舞《歌声与微笑》

小学一年级班会活动2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2、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

3、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情的教育。

教学过程:

1、导入:列举出生活中的安全事例。

2、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a、公路上、公共场所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是因为有的人安全意识不强。

b、班级举例:学校发生的事故及后果。

c、目前学校抓的几项工作。

小学生应注意安全的地方:

1、学生讨论。

2、集体归纳。

(1)人身安全,在校园内或公路上不追逐打闹,不爬围墙,不爬树,不接近有电等危险地点,劳动时,注意安全,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课外不玩火,不玩水

(2)交通安全,在公路上不追逐打闹,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叉路口要注意行人车辆,骑自行车宁慢勿快,切勿双手撒把。上、下坡要下车,通过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3)财产安全,保管好自己的物品、钱财,如有遗失或遇偷盗、敲诈等应向老师及时反映或报警。

(4)饮食安全,不饮生水,不吃不卫生的食品,不吃有病的鸡肉、猪肉等,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霉变或过期食品

3、学生自查哪些方面未做好,今后要加强注意。

今天是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一天,我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学习、生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小学生应该记住的一些安全知识。人们常说:“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小朋友们接下来你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平安是吉祥,健康是幸福,良好的身体才是学习、工作、生活的本钱。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珍爱生命,珍惜幸福的学生生活。我们一定要牢记以下几点:

第一、做好课间活动的安全。楼梯口是我们的重点安全防范部位,不少学校都发生过楼梯拥挤造成的安全事故。在课间休息时,教室里、走廊上、楼梯间到处都是走动或者站着的同学,如果追赶打闹,一是可能由于跑的速度过快而使自己扭伤手、脚、腰或跌得头破血流;二是可能撞倒其他同学,造成意外事故

第二,做好劳动活动时的安全。学校或班级都要组织一些公益劳动和打扫卫生的劳动,这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劳动中,也极有可能出现一些危险,小朋友们要注意了解劳动场地的特点,做好安全防范;注意劳逸结合,累了就休息一会再劳动;不要在高空和有危险的地方劳动;不要在劳动时间打闹嬉戏。

第三,注意交通安全。马路不是游戏场所,不能在道路上玩耍;不仅自己要遵守交通规则,还要互相提醒,相互监督,相互照应,当一名维护交通安全的“宣传员”;不坐“三无”车辆;过马路时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靠右行;在城市里还要注意走斑马线,走人行道。

1、介绍交通事故数据(小资料)

学过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上个世纪地球上曾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万人惨遭杀害;第二次世界大战,3600万人丧失生命。然而更残酷的事实却是:自第一辆汽车问世以来,已有4000万人惨死在那飞旋的车轮下……

1998年以来,全国平均每天发生道路交通事故948起,每7分钟有1人死亡……

出示挂图:交通事故图

2、听完老师介绍的资料,看完挂图以后,谈谈你的感受。

小结:多么惨痛的教训啊!同学们千万要遵守交通规则。每年开学同学们能一个不少的来上学,那就是送给老师的的最厚的教师节礼物。

3、认交通警示牌

第四,提高食品卫生安全和自我防范意识。不在路边小摊点、无证无照的商店买东西,不买“三无”过期变质食品,不暴饮暴食。在校外不能随意的相信别人,碰到有人问路时我们只能指路不能带路,不能和不熟悉的人一起玩,遇到坏人时应及时告诉家长和老师。

编安全顺口溜:

上课小腿莫伸长,走廊狭窄不疯狂,

上下楼梯靠右走,危险游戏一扫光。

同学之间有磨擦,宽容谦让是良方,

食品卫生有讲究,“三无”产品不上当。

第五,要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旷课,不违纪,按时作息;严禁翻越学校围墙和大门;严禁购买、收藏、携带管制;爱护学校财产,不损坏公物;配合门卫人员的管理工作,保证校园的安全。

第六,注意增强“防火防盗”意识,随时做好防火防盗工作,要保管好自己的钱物,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如果发生安全隐患要及时报告老师。

新的学期,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学习创造一个更好更优良的环境!

小学一年级班会活动3教学内容:重温规章制度,拟定新学期打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育

1、重温《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作息时间的安排:早上清洁时间、早读时间、午自习时间、放学时间、作业时间,并严格按照科学的作息时间(强调必须遵守)。

3、集体活动: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4、早读:书本教材、按学习进度读书、背诵。

5、课前准备:按课程表准备下节课的学习用品、相关书籍齐全。

6、上课听讲:坐姿端正、积极思考、发言大胆、不影响他人学习。

7、下课活动:注意安全、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上下楼梯不拥挤,课间不得在过道、走廊上追逐打闹、高声喧哗,不玩危险游戏,不疯赶打闹,不爬栏杆、云梯,做有意义的课间活动,

8、集合整队:快、静、齐。

9、午读:课外阅读资料,成立图书角,完成有关阅读习题。

10、放学要求:按时回家,不进"三室一厅",不结伴玩耍,注意交通安全,严格站路队回家。

二、安全教育

1、不要将危险物品带到学校,美术课需要的小刀,不要随便拿出来玩。

使用时要小心,以免受伤。

2、下课活动时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上下楼梯不拥挤,走右边,不要跑。

不趴在走廊外的栏杆上。不玩危险游戏,不疯赶打闹,不爬栏杆、云梯,做有意义的课间活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3、走出校园也要注意交通安全.(行人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注意观察来往车辆,红灯停,绿灯行,遵守交通规则。

)饮食安全(不吃过期、腐烂食品,有毒的药物,不购买用竹签串起的食物和油炸的食物:竹签容易伤人,食品卫生得不到保证,油炸食品有致癌物质。)同学们我们要将安全知识时时记,注意安全处处提。

三、卫生习惯:

1、教室里将桌椅摆放整齐,抽屉内无杂物。

地面无纸屑,教室墙壁、桌面无乱贴乱画痕迹。值日生将黑板擦净,讲台上的物品摆放整齐。

2、每个学生要养成"三要"、"四勤"、"八不"的个人卫生习惯。

"三要":早晚要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饭后要漱口。

"四勤":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换衣。

"八不":不喝生水,不共用茶杯,不吃零食,不挑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不吸烟。

四、总结:谈谈新学期打算,提出奋斗目标。

小学一年级班会活动4教学要求:

1、了解中秋节的有关知识。

2、介绍有关中秋节的传奇故事。

3、针对住宿生的特点,寻找共度佳节的合理方案。

教学过程:

一、齐读班会的主题,交流对主题的理解:

(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是团圆的日子,我们心里也会喜洋洋、甜滋滋的)

二、中秋知识竞猜:

1、中秋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我们能正确说出是哪三个节日吗?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2、中秋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许多习俗,我们知道些什么习俗都可以说出来哦,看谁说的多?

(拜月娘、赏月、吃毛豆芋艿、吃月饼等等)

三、故事引趣:

1、师引:

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学生扮演嫦娥姑娘来介绍其他中秋节的习俗

好,听了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

小学一年级班会活动5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小学生活,感受老师的亲切,同学的友爱,学习的快乐。

2.知道上课要遵守纪律,做到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主动举手发言,声音响亮。

3.熟悉校园,教育学生爱校、尊师,为自己成为一名小学生而骄傲。

教学重点:师生初步熟悉,了解学校生活。

教学难点:学生能言行合一,逐步养成习惯,做到主动自觉。

教学准备:幻灯儿歌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1.静听上课铃声,养成良好预备习惯(教师提前1分钟,面带微笑走上讲台。

)

师:亲爱的小朋友们,再过一分钟,我们就会听到上课铃声了,让我们静静地等待吧。(孩子们静静地倾听。)

铃声响过,师:这就是上课铃声,多响亮呀,它告诉我们:上课啦,上课啦,小朋友们坐好啦!身子快挺直,小手快放好,眼睛看前方,小嘴不吵闹。(教师示范,表扬做得好的孩子)

师:小朋友们可真会聪明,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坐得多端正,听得多专心,对啦,铃声响起来,我们的心儿静下来,笑容露出来,快乐的学习开始啦!

2.通过识字、复习汉语拼音,进行教师的自我介绍。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你们的班主任,也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故作神秘)想不想知道我叫什么名字?我的名字里有三个字,我把它写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写上自己的名字)小朋友,这就是汉字,读什么呢?不认识?没关系,我只要给它注上拼音,你们就知道读什么啦!(在名字上注上拼音)请几个小朋友读一读。小朋友的拼音学得不错呀!知道老师名字的小朋友举手,都知道啦?真了不起!不过在我们中国,为了表示对长辈的尊重,我们不能直接喊长辈的名字,老师也是你们的这个长辈,你们平时应该怎么和我打招呼呢?(邵老师好!)真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师生互相打招呼,例如:展鹏鹏,你好!邵老师好!)

3.教师展示自己的特长,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

师:邵老师和小朋友们一样,平时也有很多爱好呢,请小朋友来猜猜看,老师喜欢什么?(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画一些简单的符号。例如书(爱看书,说说自己看书的故事)音符(喜欢音乐)画笔(爱好画画)漂亮的字(爱好书法)

表达对孩子的喜爱,最后画两个小朋友的简笔画。

师:我还喜欢什么呢?对啦,邵老师最喜欢小朋友们!小朋友们,愿意和邵老师交朋友吗?呀,我真是太高兴啦,我多了那么多的朋友啦!那你们愿意跟着邵老师学本领吗?好的,朋友们,从今天起,让我们一起努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自己变得更棒!

二、熟悉校园,班级,激起学生成为小学生的自豪感。

1.歌曲引线,让学生体验成为一名小学生的自豪。

师:现在,让我们来听一首歌,会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唱。小朋友们的歌声里充满了快乐,你们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是呀,我们现在已经从幼儿园毕业了,上小学啦,我们有一个新的称呼,叫――小学生。开心吗?老师祝贺你们!(很庄重很认真地)成为一名小学生,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会写字,会看书,会许多许多本领,多了不起!谁来神气地说说这句话:我是小学生!(你来说,多自信的小学生!我真喜欢这位小学生!)一起说说。,

2.知道学校名称、班级名称以及所在位置。

师:小朋友,我们的学校叫什么名字呀?(出示学校图片,教师讲解:位置,功能)我们是几年级几班呢?我们的教室在哪儿?

3.填写表格(拼音)。

(反面印儿歌)

学校:

姓名:

班级:

教室所在位置:

我的老师:

(请几名小朋友上来读读自己填写的内容)

三、上下课基本规则训练。

1.学习《上下课》儿歌。

上课下课歌

上课铃响,快进课堂。下课铃响,不慌不忙。

坐姿端正,专心听讲。做好准备,再出课堂。

积极动脑,发言响亮。走路轻轻,入厕及时。

自觉做好,人人夸奖。游戏文明,争做榜样。

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上下课应该怎么做呢?我们来学习一首儿歌。

2.解读儿歌要求,细化上下课的规范。

(注意时间安排,来不及可留待下节课再进行,切忌匆忙,每个规范要训练到位,在进行下个规范的训练)

下课铃响,及时上厕所,课间不在走廊里追逐打闹,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工作,书本文具摆在什么位置,上课怎么站立和老师打招呼,举手发言姿势、下课和老师再见等方面的要求。

四、总结。

师:小结:小朋友们,我们是小学生啦,我们的学校又大又漂亮,有美丽的花坛,干净的操场,宽敞的教室,还有可亲的老师,可爱的小朋友,喜欢我们这个大家庭吗?让我们相亲相爱,在这个大家庭里开心地学习、生活吧!

其他要注意训练的要点(可选用,时间允许的话,可加入第一课时):

一、小朋友简单自我介绍(让孩子们互相认识,知道这是一个受欢迎的新集体。)

二、知道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才能保护视力,初步学会正确的读写姿势,初步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进口语文课本进行训练(读书看书姿势,握笔姿势,坐姿,站姿)

三、继续进行坐姿训练、听课发言常规训练、课前准备和下课时的常规训练。

四、参观校园,进行路队训练。

五、行为要点。

1.爱护公物。

学校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学校里所有的东西都要爱护。不踩花,不摘花,不踩草坪,不摘树叶,不在桌子上乱刻乱画,不在教室里追逐打闹。我们学校的操场正在施工,请小朋友们不要到操场上玩耍。

2.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包括书本、练习本、铅笔、橡皮、文具盒等,每天上学前或放学时检查自己的学习用品有没有带整齐。

3.下课之后马上先去厕所,去过之后再玩耍,并做到不争不抢,文明入厕。

4.讲文明,懂礼貌。

要来上学时,要跟爸爸妈妈说再见。要尊敬老师,向所有见面的老师问好,和小朋友之间文明相处,团结友爱。

5.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要及时向老师求助,找老师帮忙。

6.按时作息,晚上早睡,早上不懒被窝,并认真吃早餐,按时上学,不迟到。

7.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坚持每日刷牙,每周洗澡,特别是要勤剪指甲,衣服要干净整洁。

垃圾要丢进垃圾箱,不随地吐痰,预防传染病。

8.我们是小学生了,不能带玩具来学校玩,并且注意不随便乱吃零食,在校园、在班级不乱扔果皮纸屑。

9.爸爸妈妈不来接送,不得私自走出校园,和小朋友做游戏时要时刻注意安全。

放学路上靠右走,不在路上玩耍,要准时回家。

训练要求:

1.坐姿要求:小手平方桌面(右手在上),双脚平放地面,腰背挺直,眼睛看着黑板或老师。

2.听课发言要求:听课要专心,坐姿端正,不能教室里随意走动,不能同桌或边上的小朋友随便讲话,眼睛跟着老师转。

别的同学发言,要认真倾听,如果有话要说,要先举起右手,得到老师的同意,起身,向右或向左轻移一步,站到凳子旁边,双手自然垂肩,腰背挺直,发言要响亮。

3.课前准备和上课规范训练要求:根据课表安排,拿出相对应学科的课本、作业本以及文具,按大的在下,小的在上的顺序整齐地摆在课桌的左上角(或右上角),动作要轻。

师生问好,学生站姿参考发言时站立要求,坐下立刻端正坐姿。

4.下课训练要求:老师说下课,小朋友们再见,小朋友起立,说老师再见。

然后轻轻收好课桌上的东西,把下节课要上课的课本文具轻轻摆好。轻轻走路,轻轻说话,及时入厕,安全游戏。

篇7

关键词:新课程;艺术;教师;情态;语态;形态

艺术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种新型课程,它是在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构建的一门综合课程。新的课程标准就是要告诉孩子,艺术并不神秘,并不遥远。怎样唤起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教法与引导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艺术课一阶段的教学、探索,我把它总结为“三态”。

1情态

长期以来,老师们在韩愈老夫子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下,每个老师都模式化为一个“领导者”了。身为“领导者”,自然就想着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听自己的,自己必须强于学生,这样才“师道尊严”。本来该属于孩子的金色童年失去了灿烂的光辉,本来该洋溢在孩子脸上的笑容变成了未老先衰的沉重,本来孩子灵动的双眼化作了呆滞的一潭死水。新艺术课程的诞生使原本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变的活泼而又丰富,既有感性认识,理性反思,又具心灵感悟,让学生在掌握学科能力和品位文化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对艺术的感悟,而不是单纯的唱歌、画画、跳舞、表演,让学生在艺术的感召下迁移学科能力。所以,我们不应再把自己局限在三尺讲台,而应饱含情感,充满激情,与学生一起投入艺术所创设的情景之中。怎样才能为学生开设令人陶醉的艺术乐园?我在《中秋节》这一课上,尽情让学生充分体验节日的氛围,感受节日的意义。我首先深情地演唱了一段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同学们已被深深地打动,轻声跟随着节奏唱了起来。当谈到中秋的情感与色彩时,他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认为“中秋节”有甜蜜,有伤感,所以色彩应该很丰富。a组学生认为中秋节是团聚的节日,应用粉红色,桃红色,表示甜蜜,幸福。b组学生认为中秋佳节,是丰收的节日,应用黄橙色。c组学生认为“中秋”也是常娥与后弈分离的日子,充满了无耐、幽怨、哀愁,所以,用深深浅浅的蓝与紫来表达也不为过……小小的课堂,就象一个演讲台,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在讨论中感觉到中秋节是最具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除了用色彩表达外,诗歌则不失为一种美好的表达方式,当我们师生共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时,我身边的一位学生不经意中拉住了我的手,眼中含着感动的泪水。此时此刻的我仿佛沉浸在与亲人团聚地幸福之中,眼前的孩子是多么真诚、可爱、亲切,我感到人间充满了真情、热情……我们在亲密的合作中体验到了艺术的魅力。可见,教师的情绪相当重要。当教学活动需要温暖、柔和、优美的情绪时,教师应先用自身的平和、深情、充满爱意地“发出信号”去感染学生,当学生的情绪高涨,到了将无法自持时,那么,教师必须“冷静”。只有当教师与学生一起产生和谐“共鸣”时,学生才会被你的“情”所打动。教师的情态随时都处在被学生的感知过程中,当你微笑,点头,轻拍学生的背或握拳以示鼓励,赞赏或又扬眉,摇头时,“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更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欣赏的热情,让他们想说,敢说,畅所欲言,尽情领略艺术的魅力。

2语态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一个“情”和“美”字。课堂教学中,精练的语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言中让学生感受激情,在表演中让学生动情,从而使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因此,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自然并富有激情。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声音把学生带入艺术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并为之动情。比如,在《走进大师》这一课中,为了介绍了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在背景音乐(《伏尔加船夫曲》)的伴奏声中,我满腔悲愤地朗诵着诗人涅克拉索的诗句:“到伏尔加河边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这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纤夫们在痛苦地行进。”婉转悲切的语调立刻把学生们带入了那遥远的19世纪沙皇统治之下的俄罗斯——伏尔加河畔,一群衣衫褴褛,蓬头诟面的纤夫们,顶着烈日迈着沉重的脚步,擦着地皮艰难地行进着。鲜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同学们眼前,他们心潮澎湃,怒目圆睁……我注意到他们的小手都拽地紧紧地,满腔悲愤,他们为纤夫们的命运表示不公,他们对沙皇的统治表示痛恨!当《伏尔加船夫曲》再次响起,“哎嗨哟,嗬……”沉重的歌声中同学们模仿着纤夫的形象拿起了身边的绳索,勒在肩背上,迈开了艰难的第一步。歌声忧郁、深沉、浑厚、有力!画面赤黄的色调弥漫着一种焦躁,凄凉而悲壮!学生们深深地体会到纤夫的生活是多么苦难,他们忍辱负重,坚韧不拔,踏平这世界的不平之路!这种身临其境的艺术实践给学生创造了鲜活地生命体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含义。这就是精练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许多学生缺乏信心羞于表现时,教师说一句鼓励性的语言更尤为重要。在《健与美的丰采》一课中,我曾设计了形体创作这一环节。“同学们,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伟大的,我们班的同学都比较有个性,有才能,下面就是你们展现自我的时候,让我们共同领略你的丰采。”话音未落,同学们早已摆出各种各样的健美姿态……教师正确、适当的评价语言又能使学生充满信心,激发广大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成为美的创造者。

篇8

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教学内容要推陈出新,寻找学生的求知兴奋点。

如执教《孔雀东南飞》一诗,传统教学总是害怕学生对文章字词把握不准,在疏通文意上下大功夫。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研究语言的组织规律方面有其优点,但同时也让学生失去了欣赏诗歌的兴趣,一首声情并茂的诗歌被肢解得“体无完肤”。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语文本质的东西,即对语文的社会性、思想性与情感世界的认识,颠倒了“皮与毛”的关系,注重了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吃力而不讨好。在学习这一课时,我了解到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为什么刘兰芝如此出色,却不讨婆婆的欢喜,最终被休回家”,因此着力引导学生诵读人物语言、分析人物行为、揣摩人物心理。疑问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为了彻底弄明白刘焦爱情悲剧的原因,同学们之间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人说是因为焦母的专制,有的人说是因为仲卿的懦弱,还有人提出这是人物性格悲剧,因为刘兰芝太倔强,太有主见。大家积极地从文章中找依据,谈观点,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闪现。在争论的过程中,我充分肯定了他们从文本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他们得出的结论表示欣赏和赞同,同时又引导他们思考“难道有个性、有主见错了吗?为什么婆婆对媳妇有这么大的权利?”学生很自然就联系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进一步认识到了刘焦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学生们为刘兰芝、焦仲卿以死捍卫爱情的行为唏嘘不已,对封建礼教戕害人性、桎梏人的个性发展的种种恶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后来学生写了《将爱进行到底》《为刘兰芝唱一支赞歌》《我们的幸福生活》《我看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女性》等小文章,很有新意和创见。而我们一直担心学生不能解决的几个重点文言字词,在他们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大多也提到了,课后交代学生自己梳理,因为对文章存了浓厚的兴趣,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归纳这些知识他们也并不觉得吃力。

二.教学形式要新颖多变,做到堂堂有新鲜感。

1.采用生成――探究式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讲授鲁迅先生的《祝福》,当读到“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一句时,有学生发问了,“为什么要用‘剩’呢?”老师抓住契机,组织学生展开研讨,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老师相机点拨了方法,可以横向用词比较,如“呆”“留”等,也可以体验“我”当时的心境,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很快便有了答案,从意义的发掘到意韵的探究,真可谓“涵咏功夫韵味长”。在学习《再别康桥》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是‘再别’呢?为什么诗人如此深情却又连一片云彩也不愿带走呢?”在阅读空隙,我把有同样困惑的同学组织起来,交流自己的思考成果,很快便形成了共识。从字面意义的挖掘到人文情理的推断,处处都有探究。人文性作为语文的重要特性,课堂探究中离不开熏陶、感悟,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发现美、感受美、探究美应该成为课堂探究的重要内容。我想,《祝福》一课,从小说表现的内容看,学生可能更多地看到社会的愚昧、黑暗,看到人性的虚伪,这都属于“丑”的范畴,但是,如果老师要求学生换一个审视角度,从文学的角度看,并给学生准备丰富的文学审美知识,提供各种范例,组织学生超越作品,完成审美跨越,也会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

2.采用体验――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体验式学习指师生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体验中学习,就是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求知。体验式学习最经典的教例是美国的一节“蚯蚓”课,众所周知,不再赘述。在情境中体验,这里的“情境”一指具体的生活情境,二指设置情境,三指想象中的情境。具体在哪种情境中体验,应视学习内容而定,这里可以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在学习诗歌时,我经常把学生带到教室外校园的草坪上,或郊区野外,让学生充分放松身心。学习藏克家的《青鸟》,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爱这土地》以及梁小斌《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华兹华斯《孤独的收割人》等诗歌时,学生在自然中大声朗诵,宣泄情感,这里没有过多的分析讲述,是在情境中自然产生对诗歌的生发,学生分小组交流读诗的感受,对诗的形象把握,探究个性化的朗诵技艺,收到了很好的鉴赏效果。在学习戏剧时,我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再现影视材料,把剧中的场景展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很多学习小组均把剧中人的感情作为研读重点,通过情境的设置,角色的扮演,剧词的解读(强调个性化理解),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中,在情境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他们发人所未发,不断升华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当然,老师在组织教学中,要善于设置情境,有时,情境的设置也有随机性,这就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检验,老师或者一段激情的表达,一首抒情的歌曲,几个简单的动作,都可能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之中。学生也应善于在想象中构置情境,进行体验性学习。

3.采用“留白”――探究式学习方法,留下学生探究的空间。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体教学中,老师如能善留空白、善用空白,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有益处。如在《氓》的教学中,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续写结局。推测女主人公以后的生活,学生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解读,续写出各种情景,不可强求一律。在《雨巷》的学习中,关于丁香姑娘是谁,作者对她存有什么样的情感,这都是一些可以利用的空白,学生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探究补足这些空白。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较为常用,不再赘述。

三.见机相时开设文化课,享受“诗词曲赋”的文化盛宴。

语文课堂常常要走出文本之外,接触更广泛的文化和生活。如中秋节时,课前我先叫学生去了解中秋节的来历,每人准备两首关于月亮的诗词或歌曲,课堂上若有提问回答不上的就“奖”背或“奖”唱有关月亮的诗词或歌曲。中秋节那节课,我一开始播放了两则明快很有节日气氛的中秋祝福电子贺卡,然后请同学们说说中秋节的来历,有神话故事版的,有历史故事版的,有民间流传版的;然后小组之间展开竞争背诵月亮的诗词,接着师生又共同鉴赏品读了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如李白的《月夜独酌》,杜甫的《旅夜抒怀》,用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做背景音乐,最后集体朗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整堂课既有浓郁的文化味,又有节日的气氛和愉悦的心情。其实,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比如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等,地方风俗也不少,语文课堂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文本,否则学生就会觉得语文课堂死板乏味,语文老师也大多有“夫子”味。

篇9

一、精选适合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可贪多、贪深,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兴趣需要,我们可以将自己身边的传统美德、文学经典、民族工艺(布依族的织布、蜡染等)、传统体育、古典音乐(布依族的木叶、八音坐唱等)、民风民俗(布依族每年三月三、六月六等)等领域的内容,作为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一是打造环境文化。对学校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充分利用每一间教室,每一面墙壁,开辟传统文化经典长廊,讲述传统美德故事,展示传统文化经典代表,使学生身处校园,能时时处处感受到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二是建设班级文化。把圣贤智慧、经典名著、璀璨艺术和传统节日文化等与班级文化建设进行有机融合,营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开辟学习园地,展示学生的剪纸、书法、绘画作品,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是铸造精神文化。致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班风,使其成为师生思想的引领,诠释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

三、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一是参观名胜古迹。结合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下五屯刘氏庄园、泥凼何应钦故居等),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现场视听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开展民俗文化采风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当地社区开展民俗文化采风活动(布依族的编、织、染布等),直接参与到当地民风、风俗中去,真切领略民俗风土人情,亲身感受这些久传不衰的民间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三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古往今来,经典文化长久不衰,灿若星辰。经典诵读气势磅礴,可以震撼学生心灵,给学生带来各种感官的刺激,使其直观、有兴趣地参与其中,用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一幅厚重而宏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画卷,令人震撼而又倍感亲切,也勾起了世界人民包括广大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为我们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在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被科学技术带来的利益所迷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少之又少,从而形成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年青一代最为明显。因此,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应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向学生讲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讲清学生自己肩上所负的责任,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让学生知道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中国的独立品格。如果离开了传统,割断传统文化的血脉和根,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

四、利用节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继承和发展的文化价值。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涵盖了民族习俗、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诸多知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充分利用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文本的解读也会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寒假结束,学生带着对春节的留恋走进了课堂,对贴春联、包饺子、看花灯等地方习俗还是记忆犹新、回味无穷。教师可专门拿出一节课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例如,由学生任意组合,分成春联小组、饺子小组、花灯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搜集贴春联、猜灯谜、包饺子等关于春节习俗的材料;在交流环节,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对于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摘抄积累。如果学生的交流背道而驰,或抓不住重点,教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读给他们听,以达到收放自如的效果。又如,清明节时可以在少先队大队部的组织下,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祭奠英灵、凭吊先烈,现场给学生讲一讲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然后让学生写一写作文,洗涤心灵、提升素养。再如,端午节自然要引出屈原,教师鼓励学生搜集屈原的爱国故事,品读屈原的《离骚》等,观看赛龙舟的视频,从视觉和感觉上领悟伟人的爱国情怀,欣赏地方习俗的热闹和喜庆。又再如,中秋节期间可以开展中秋诗词比赛,鼓励学生踊跃搜集,并利用阅读课展示表演;还可以组织开展中秋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调查研究、访问、查找资料等多种形式,了解各地和家乡过中秋的习俗;然后,每人制作一份手抄报,在交流会上,同学们以解说形式汇报。这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了节日的意义,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精神,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五、利用校园宣传阵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之一,是无声的传统文化教科书。我校虽属农村学校,但是文化氛围浓厚。教学楼的墙壁上则戎有名的人物像、中国有名人物的事迹,操场上的《五心童谣》等都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此外,学生在课间活动的时候进出教学楼,必然可以欣赏到文化长廊上那些图文并茂的经典诗文,通过走一走、背一背,积累古典文化,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也可以利用三分钟口语训练引导学生加深记忆,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达到了积累目的。

六、做到学科教学渗透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

篇10

关键词:导入;诱发;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面艺课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我对教学中的导入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部分导入方法概述如下。

一、激起兴趣,诱发求知

学生是否喜欢某次活动,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其是否有参与这次活动的内在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和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开始的短短三到五分钟之内,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在“奇趣饼屋”这一活动中,开场我放了一段生动的烙饼视频:伴随着节奏感很强的音乐,一个人推门而入,一把抓住从天而降的蛋抽,平底锅,此时,一包面粉自动倒在案板上,变成了小人的形状,顺势钻进了玻璃盆里,自动打开的冰箱门快速飞出了牛奶……有趣的画面、烙饼材料拟人化的表演完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这样的情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全神贯注地观看的同时,心中也在暗暗地想着做饼的有趣之处。这种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自然地带入课题,让学生在无意中关注学习内容。

二、巧设情境,诱发探究

一个恰当而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学习。“情”要求我们要“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一上课,教师就要想办法把学生快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去。

在教学“蛋糕送祝福”这一课,我先用声情并茂的话语引入:今天同学们有过生日的么?咱们一起来做蛋糕为他祝福,也祝同学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同学们能取得好的成绩祝福。当时很多双眼睛里透射出光彩,有惊讶、有期盼、有喜悦,一张张脸上显露着求知的欲望。可见,若要学生的心,教师必须先动情,以“情”促学,以“情”促教,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动机,努力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另外,要在课堂上利用视频、图画等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新旧知识的对比,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在“创意花馍show”教学中,我剪辑了一段“舌尖上的中国”视频,经过修整,加上了喜洋洋的音乐,配上写春联、贴窗花、吃年夜饭等片段,创设了一个过年的合家团圆情境。这种设计很染了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调动了他们在情感和行动上的参与意识。

三、设置疑问,诱发创新

在活动课开始,教师若能把诱发学生创新兴趣的思想贯注于心,就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定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自始至终都会乐于创新,时时有新问题、新发现。

在“创意花馍show”活动设计时,开场我先设问:“同学们,视频播放的是什么时候的场景?视频里的馒头跟咱们平常吃的馒头有哪些不同?”然后播放一段经过我精心修整的视频:伴随着喜洋洋的音乐,老奶奶、小媳妇从和面到揉面,再到捏花,最后上笼蒸,做出来的馒头有各种动物图案,如蛇、刺猬、龙、小兔子、猪等,学生马上被吸引,他们在看的同时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视频刚放完,同学们便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争相发言。(1)用梳子、筷子等进行了装饰。(2)做出了不同的造型。(3)做出了各种花样。师:对,他们做的是花样馒头,也称为“花馍”,希望同学们在稍后的制作中能做出更多的、有创意的花样。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还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新内容,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四、引用故事,诱发思维

初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故事对他们有较大的吸引力。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可以巧妙运用故事。如在中秋做月饼时,先讲一讲故事“月饼的由来”:是由朱元璋当年起兵时秘密传递信息的饼子演变而来,后来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接下来教师就很自然地引出学习制作月饼。这个故事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同时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教师要把着力点放在“通过精心预设引导、有效引发”上,切忌喧宾夺主、为导而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11

一、小学英语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素材,这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资源。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时,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有机地重组,把教材中既有趣味性又有思想教育意义的内容挖掘出来,并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在教学东西方节日的时候,我向学生介绍他们感兴趣的愚人节、圣诞节、中秋节、感恩节等,把代表这些节日的英文单词告诉大家,然后介绍如何在母亲节的贺卡上体现对母亲的爱,并通过母亲节的介绍使学生懂得既要爱生你养你的母亲,更要爱祖国母亲。一节课下来,在教学任务同样完成的情况下,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拉得更近了,也理解了老师的“用心良苦”。

二、情感总是与情景相伴随的,只有学生参与体验、实践,才能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情境,激励学生的情感。

英语交际离不开情境,情境激起交际意图。图画是生活情景与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机融合体。一幅好画,能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得到色彩、形象、意境等美的感染。看着画面上的神情,学生情不自禁地表现出各种表情;然后又让学生随意地边画边说,图情交融,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教学激发了情感,增强了学生的形象记忆。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把学生带入各种情感境界,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是拨动情感之弦的好办法。教师要尽可能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声色并茂,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内心情绪的体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2

一、积极创设英语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的原则之一。因此,运用直观的教具或生动的媒体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尽快把学生带入图画中的“情景”后进行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与深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3 “Asking the way”一课中,我利用拉动式幻灯片移动“问路人”,要求学生描述正确的路线;接着又叫一名学生指路,另一学生移动“问路人”按正确的描述到达目的地。这种边听边演示的方法吸引了学生,许多学生跃跃欲试。这样,使教学活动变成生动、直观、兴奋的过程,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既解决了难点又使学生的听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课堂小游戏是使学生轻松而乐于参与教学的又一种妙法。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六年级学生对一些简单的Guessing和What’s missing等游戏已不感兴趣了,反而集体荣誉感越来越强。我抓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设计了男生和女生PK的游戏,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不仅使得本节课的内容得到了很好的复习巩固,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种既有主角,又有全班学生参与的游戏,不但使学生知识得以巩固,更能在大范围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语言实践机会。课外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自由地学习和锻炼。课堂教学中提到的英语游戏,也是课外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之一。游戏的形式不胜枚举,只要老师多动脑筋,或者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编出一些实用有趣的游戏是很有意义的。此外,开展英语竞赛,举行英语晚会,英语诗朗诵,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讲座,开辟英语角,出英语墙报等等,都是英语课外活动的很好形式。

二、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学习colour(颜色)时,许多学生都发现外国人惯用颜色来作姓。我首先表扬这些学生善于观察、总结,并告诉他们“black tea”是(红茶),“green tea”是(绿茶),“black coffee”是(不加牛奶的浓咖啡),“a blue/white-collar worker”是(蓝/白领工人)等等。我对学生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我们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英语无处不在。很多的广告牌上,服装上,餐饮等都有英文单词。我让学生平时出去逛街或游玩时可以留心观察一下。正是这一提醒,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兴趣。之后,隔三差五的就有学生来告诉我他今天发现的新单词。我也利用活动课,让学生交流自己平时从生活中发现的单词。这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一种成就感,同时,通过交流,学生也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我觉得,学习不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习不是只能在课堂中进行,其实学习无处不在。

三、中西方不同文化意识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由于中西方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因此,在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观、伦理关、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对比教学,使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利于更好地领悟文化的内涵。虽然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有限,但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将教材中所涉及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学好英语。

1.中西方不同的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如,我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6 Holidays时,对中西方传统的节日进行了概括介绍。除New Year’s Day是大家共同的节日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Spring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等;英语国家有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如,中国人在元宵节吃汤圆、挂灯笼;在中秋节合家团圆,边吃月饼边赏月,其乐融融;在春节吃年夜饭,全家一起守岁、祈福,等候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去给长辈、亲友拜年,小孩还可以得到压岁红包……西方国家最隆重的节日是圣诞节,人们买圣诞树、圣诞礼物,互寄圣诞卡,唱圣诞颂歌,小孩在圣诞夜睡觉前总是把一只长筒袜挂在壁炉旁,盼望着圣诞老人在半夜从烟囱里把圣诞礼物扔进来……不同的节日又有不同的起源,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如,圣诞节是为了纪念耶稣基督诞生,而中国的中秋节源于嫦娥奔月的传说。学生们在初步了解中西方不同的节日后追根溯源,能进一步了解不同节日的起源,从不同节日的不同庆祝方式中深层次了解中西方迥异的节日文化。

2.中西方不同的传统食品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传统美食。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3B I’m hungry时,我将不同国家的不同美食,如,日本人吃sushi,美国人吃快餐食品,如,hot dogs, hamburgers, sandwiches, pizzas, toast and jam,……意大利人吃spaghetti等知识渗透于课堂中,告诉学生:中国人喜欢喝茶,而西方人爱喝coffee 和soft drinks。中国人热情好客,经常请亲朋好友吃饭;西方人即使一起吃饭,也是各付各的账。不同的传统食品、不同的饮食习惯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它是各国文化的核心之一,也是各国文化的象征。

3.中西方不同的标志性建筑

放眼世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风格迥异的标志性建筑。中国有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别具匠心的故宫、颐和园,更有让人叹为观止的西安兵马俑。巴黎有又长又宽的香榭里大街,雄伟的凯旋门、艾菲尔铁塔,藏品丰富的卢浮宫,巴黎圣母院更是蜚声海外;意大利有举世瞩目的比萨斜塔,罗马的角斗场,水城威尼斯更是令人神往;英国有著名的伦敦塔、大本钟;美国有自由女神像,摩天大厦……当我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时,我首先对巴黎的名胜古迹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从凯旋门到艾菲尔铁塔,再联系到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埃及的金字塔,以及英国神秘的巨石阵遗址,再介绍中国的一系列古迹,这样可使学生对世界名胜古迹有个大概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篇13

第一次“意外”

结束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学,走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讲台,对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和挑战。我有了重新打造的新鲜感,也有了重新思考,但我又不得不小心翼翼,毕竟这是一个新尝试。最初我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但很快就发现,虽然只是小学语文课堂,可学生需要的教师不仅仅要有工作的热情、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理性的思考、深刻的反思,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对人性的感悟和对他们情感的尊重。

我保留了一个在中学教学时养成的习惯:每次上课与学生有一个课前5分钟的讲故事或自由对话活动。一次,我们开始谈论“今天你开心吗”的话题。一个小男孩说他很开心,因为一大早妈妈告诉他今天是他爸爸的生日,放学后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给爸爸买生日蛋糕呢。高兴中,我追问:“是你爸爸多少岁的生日?”他说:“50岁的生日。”我刚想向他表示祝福,突然一个声音传来:“太老了,做爷爷还差不多!”大家都愣了,循声望去,一个男孩正得意地看着大家。

我轻声地叫起这个男孩,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同学的爸爸竟然50岁,实在是太老了,而他爸爸只有38岁。我还没想好如何引导,另一个女孩又高高地举起了手,我示意她起来,她更加骄傲又稚气地说:“我爸爸只有35岁。”此时,第一个男孩还站立着,所有的学生都看着我。

这种情形是我没有预料到的,纯属意外。一刹那,我自己也呆了:我该怎么办,是任其自然,还是就此打住?幸运的是转眼间我有了一个想法。我问第一个男孩:“你爱你的爸爸吗?”之后又分别问了两三个孩子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我再问全班同学,得到的答案也是相同的。然后我让他们猜一猜我的爸爸有多大。看着孩子们惊讶的眼神,我说道:“每个爸爸或妈妈开始时都很年轻,后来孩子长大了,他们才老了,可是无论他们年龄多大,无论他们变得多老,他们仍是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们一直会爱着他们。”听着我动情的声音,孩子们个个都点头认可。接着,顺着这一话题,我们又谈论起“你想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你的爸爸妈妈为你做了些什么”“你为什么爱你的爸爸妈妈”等一系列话题。

就这样,这节课我没有按所谓的教学设计去上课,而是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谈论起这个意外生成的话题,预设好的教学任务没完成,但我却更有一种成就感:因为学生个个很快乐、很积极地投入到谈论中,甚至讲出了“站到爸爸妈妈的角度想一想”这样的话语。虽说当初的教学任务没完成,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情感得到了丰富,组织语言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这样的语文课不是同样精彩吗?

思考“意外”的背后

有了这次“意外”的经历后,我突然意识到,对语文教学来说,在外显的教学内容背后的东西更有生命力,更值得去发掘和关注。

后来的日子,我总是提醒自己,虽然我站在小学课堂上,但我面对的仍是一群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个体。语言学习的课堂其实是个复杂又丰富的空间,有生命的个体加上有生命的内容才构成有生命的课堂。它启发我、敦促我去思考和关注有关教学的诸多问题。如:小学语文究竟应该教什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关注什么,教师应该如何应对课堂意外,教师如何面对学生的挑战,如何处理教材和实际课堂内容的关系,外显的教育现象背后还有什么,等等。

语言作为情感表达的手段,主要功能是展示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如果脱离生活实际,脱离社会环境,它就不会具有生命力。语文课堂的教学价值远在语言之上,它是语言感受、文化感受、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这样的“意外”课堂,语言只是一种媒介,只是思维的一种外显方式。我们用语言来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进行情感交流,当我们这样去想和去做的时候,学科的意义就已经远远超出单纯的知识了。

有了这次意外的经历,我在做每一个教学设计时,总是提醒自己,多想想孩子们可能会想什么,他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什么,他们最不会想到而又应该知道什么……课本给了我们有限的材料,我们只有从这些材料中挖掘出深层次的且存在于学生生活中的东西,他们才会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当真实的情境再现以及真诚的心灵相沟通的时候,他们才有了学习的热情。于是,学习《母亲的纯净水》时,我们又意外谈论起生活中的纯净水,有学生建议我多喝热水以保证健康;学习《北京的春节》时,我们意外讲到了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快乐;学习《松鼠》时,我们一起意外发现它们对人类的意义;学习《中秋节》时,我们意外学会了尊重异域文化;学习《生命交响曲》时,我们甚至意外将林林总总的大自然的声响带进了课堂,在鸟鸣虎啸中学生任意驰骋想象……当我在课堂中意外营造出这些人性化的氛围时,我和学生就走进了真实的生活状态,用语言来表达便成了发自内心的需要。

就这样,我的课堂经常有类似“意外”情形的发生,没有孩子觉得这是对课堂纪律的违反,或是对教师的大不敬,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感受了语言的神奇和思考的快乐。

篇14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搜集相关的学习和复习资料,能够遇到难题举一反三,也为了给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简言之,就是能够独立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做到“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培养初中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说教式”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是“说教式”“填鸭式”教学,老师说的多,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听;老师在问,学生机械地回答“Yes”或“No”;老师照着课本念,学生跟着读……这样,老师是课堂的传授者,学生只是模仿,没有去主动地思考,没有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教师应该是课堂的指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所有的活动的开展都应该是围绕学生进行的。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应该创设情境或任务,可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能完成、愿意完成,从而感受收获和成功,学生既享受了学习的过程,又会对教学产生兴趣。

例如,收集课件材料、图片、视频、趣味故事、风土人情、漫画、英文歌曲等,再引入小组竞争机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三、鼓励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老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情景,分配给学生学习任务,在限制时间内完成。例如,教材中Spring Festival,要求介绍相关节日及庆祝方式。小组内学生都忙于收集材料,有的查工具书,有的上网收集,有的翻阅资料书籍等等,经过小组讨论,再阐明本小组一致观点。有的说出元宵节、中秋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等;有的说春节可以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走亲戚等。

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每个人都有收获,从而使每名学生都有主人翁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四、创设文化情境

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好好去了解其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不能停留在这一节课上。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异域文化知识,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潜能,这也是在为学生自主学习打基础。

在日常用语和学习形式上,无限地去接近外国文化,使学生充满想象力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