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企业调研问题范文

大学生企业调研问题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大学生企业调研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企业调研问题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用电安全;设备;节约用电

在近两个月的暑假中,我选择了七月末到八月初这一段用电高峰期的时间,并且选择了泉州市某一公司作为调研对象。该公司成立于1992年12月,注册资本10亿元,主要负责国有资产经营与收益,公路与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及交通工程的建设管理与咨询,路桥设备和材料的经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路桥“BOT”“BT”模式经营等,是一家国有独资有限公司,目前拥有职工29名,工作环境优良并且工作量适中,作为样本基本可以反映一般类型的常态中小型企业的普遍用电问题。我通过上网搜索、实地调查、对职工进行询问这三条渠道,结合从前的社会实践活动经验以及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对该公司的用电问题暨用电安全、节约用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用电安全问题

在该公司领导和安全生产办公室负责人的介绍下,我对该公司的工作结构和办公室布局以及用电情况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

(1)用电管理特点。该公司在用电管理问题上,具有以下七个特点。第一,在特别潮湿的环境中,电气设备、电缆、导线等,选择了防潮型,十分安全可靠。第二,电气设备金属外壳、金属构架和管道均接地良好,配电房大门关闭严密。第三,灯电压约在11V左右,没有超过规定的12V。第四,各岗位加装照明、插座、用电设备,有专业人员定期检查;新加装照明、插座、用电设备,由专业人员安装完毕后,填写施工记录,材料也有明确备份。第五,安全用电标志中的各种颜色标志和图形标志清晰完善。第六,职工都经过安全培训,了解用电安全常识。第七,办公场所有明确的安全消防通道的指示牌,也配备充足的消防灭火器材。由于专业知识有限,我只能总结出这几点。但是我觉得,这些就足够我们这些大学生学习了。比如宿舍用电安全,我们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使用大功率的电气,这不仅是不安全的,也是不符合学校规定的。再说,我们的插座也不能太靠近床铺,以免发生意外时引起不必要的损失,学校和学院在这方面也都有明确的规定。

(2)安全用电标志。上述用电管理特点中的第五点关于“安全用电标志”的知识点,我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该公司安全生产办公室负责人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安全用电标志中的颜色标志,常用来区分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导线,或用来表示某处安全程度,图形标志一般用来告诫人们不要去接近有危险的场所。为保证安全用电,必须严格按有关标准使用颜色标志和图形标志。虽然该公司在用电设备方面做得十分到位,但是在安全用电标志方面做得如何呢?该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告诉我,我国安全色标采用的标准,基本上与国际标准草案(ISD)相同,一般采用的安全色有以下几种:红色是用来标志禁止、停止和消防;黄色是用来标志注意危险;绿色是用来标志安全无事;蓝色是用来标志强制执行;黑色用来标志图像、文字符号和警告标志的几何图形。而我自己上网查询到,按照规定,标志是为便于识别,防止误操作,确保运行和检修人员的安全,采用不同颜色来区别设备特征。如电气母线,A相为黄色,B相为绿色,C相为红色,明敷的接地线涂为黑色。在二次系统中,交流电压回路用黄色,交流电流回路用绿色,信号和警告回路用白色。显而易见,安全标识凸现了用电安全的重要性。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如果严格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执行,我相信一切的用电行为,都会变得十分安全可靠。

二、节约用电问题

在我看来,该公司的用电安全系统十分完善并且规范,不愧是一家优秀的国有企业,他们用电安全与设备安全方面的规范管理十分值得学习。当然,除了用电安全之外,该公司的节约用电也是我此次调研问题之一。因为目前有些人节约意识不是很强,有时可能会有一种潜意识:用公司的电用公司的水不花自己的钱,所以不心疼,并且时值盛夏,空调与饮水机等夏天常用的机电使用十分之频繁,如此一来,用电量就会急剧上升。由于我国电力资源并不是很富余,所以,如何节约用电的问题愈发突出。

篇2

论文摘要:本文对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的适应问题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在角色转变中出现的角色不适现象,深入研究了这些不适应现状的深层原因,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调适体系。

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为适应社会需求,必须尽快完成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懂得作为职业人应该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要求。但是在转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问题,所以构建一个相对合理的调适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1.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中的角色不适的主要问题

1.1社会角色转变前对自身角色认识和定位的偏差

一些大学生习惯了十几年来校园生活的简单和宁静,没有主动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局限于学校赋予自己的角色认识,对自己角色的定位缺乏理性的认识,与社会实际存在一定差距,对未来工作环境规划不合理,没有客观地评价自己,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认识有偏差。

1.2社会角色转变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导致失意苦闷

一些大学生在构想自己未来的职业时大都具有丰富的理想色彩,而一旦觉得现实不如理想那样美好,失落感便油然而生,甚至悲观失望。同时,由于缺乏对社会及各种职业需求的足够了解,在择业取向上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往往脱离现实。

1.3职业适应不良造成的挫折感和失衡感

毕业生在校时所处的是相对清静、单纯的校园,在社会上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很难正确地分析,往往带着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个社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很快发现在学校里所学的有些知识在工作岗位上根本用不上或不够用,总是进入不了工作角色。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习惯用学生时代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待工作,从而更加无法适应目前的角色和职业。

2.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中的角色不适的原因分析

2.1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复杂心理

2.1.1焦虑心理。

不少大学生在毕业前夕心理压力较过去明显增大,担心工作是否最佳,担心求职是否被拒,表现为过度焦虑、紧张烦躁。

2.1.2抑郁、畏难心理。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屡屡遭受挫折,不为用人单位认可接受,而出现情绪低落、愁眉不展的抑郁心理,以及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1.3自卑抱怨心理。

极少部分大学生一旦受到择业挫折,便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大大减弱,甚至对自己全盘否定,感到一种空前的失败和愧疚,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竞争。

2.2大学毕业生本身存在的问题

2.2.1知识转化率低。

目前,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普遍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到了社会上后显得很被动。有关部门对相关企业作了一个信息反馈,6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后,即使是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也不足40%;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陈旧。

2.2.2就业理念滞后。

毕业生就业理念因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其就业理念主要存在三大误区。

2.2.2.1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总觉得孩子找的工作薪水不能太低、不能太累,而且要稳定,这样就给毕业生很大压力。

2.2.2.2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大部分毕业生首选有招牌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则兴趣不大。但是最后,民营的、中小企业却成了毕业生最大的雇主。

2.2.2.3创业不如就业。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极少数毕业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

2.3就业的客观因素

2.3.1全国就业形势严峻。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31万人,比2009年增长了20万人,而2011年将达到660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3.2对薪酬有所期望。

薪酬问题向来是大学生就业中的热点问题,根据调查的企业吸引力分析,薪酬与福利一直是吸引大学生选择该企业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1500元是多数大学生的薪酬底线。2009届毕业生的月薪底线有大幅度上升,比2008届上升了约500元。由于性别不同,在薪酬期望方面,男生的期望值要明显高于女生。

2.3.3就业的趋向发生改变。

随着大众化就业时代的来临和全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社会向大学生就业提出了由大城市向基层乡镇转移的要求,如果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不发生变化,那么即使就业也无法适应。

3.大学毕业生社会角色转变的调适体系研究

3.1心理适应模式

研究者认为,心理适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及基本目标,是个体生存与发展必要的心理素质之一。张大均等将心理适应看做是个体在基本的心理素质成分(认知)和人格潜质(个性品质)的基础上,在自己的特定年龄阶段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中,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外在社会环境进行学习、应对和防御,对内在心理过程进行控制、理解和调适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行为倾向。它与认知品质、个性品质一起同为心理素质

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之一。下面就谈谈心理适应对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的影响。

3.1.1有助于大学毕业生理性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对自己的职业兴趣、个人特质(气质、性格)、能力结构、职业价值观、行为风格等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既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又要理性看待自我的不足。

3.1.2有助于客观认识当前社会。

大学毕业生应该善于把握社会发展脉搏,客观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热点职业门类分布及需求状况;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形势;自己所选择职业在目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状况;社会发展对自身发展的影响,等等。对这些社会大趋势问题的认识,有助于自我把握职业社会需求,使自己的职业选择紧跟时代脚步。在社会无法达到我们的心理预期时,必须接受客观现实。

3.1.3有助于大学毕业生转变观念,形成正确的就业理念。

毕业生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一锤定终生”的陈旧就业观念,建立新型的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就业目标相一致,尽最大的努力。要从长远目标着手,积极谋划自己的职业规划,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符合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理想职业,学会调整心态和目标。

3.2就业新模式

麦可思调查研究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三大方面依次是实习实践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以及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

我也对已经毕业的2008届毕业生作了一个问卷调查:

1.您认为对所学专业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

A.基础理论 B.专业知识

C.实践环节 D.自我总结经验

2.您认为在学校最需培养哪方面的能力?( )

A.培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B.掌握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C.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D.提高综合素质

3.您认为学校在课程设计哪些方面应该特别加强?( )可多选

A.专业课程 B.专业基础课程

C.外语课程 D.计算机课程

E.人文艺术课程 F.人生指导课程

G.社会实践活动 H.体育课程

4.对已经走上社会的您来说,大学的过渡阶段对您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

A.很大,不可缺少 B.一般,稍有作用

C.不需要,浪费时间

5.在过渡阶段,您觉得最重要的是补充什么?( )限选三项

A.交际能力 B.组织能力

C.口才 D.协调能力

E.实际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F.创业意识和能力 G.都不需要

根据问卷调查,凡是有关实践的选项比例都很高,95%以上的学生认为实践很重要。虽然学校有社会实践课,学校在就业之前有实习,但是很多学生都觉得这个实习显然是不够的,时间上也过于紧张。跟真正工作相比,显得作用甚微。社会实践应在同学们专业明确的情况下开设。所以,应该建立一种全新的就业模式。

3.2.1建立产学合作运行的长效就业机制。

所谓产学合作,即产业与学习相结合,学院对专业建设与产学合作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学院成立产学合作与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全院产学合作和专业建设的决策与宏观调控,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和“产学合作方案”。各系按专业(群)聘请行业知名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和专家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各专业产学合作、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工作,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就业机制。然后,拓建校外实训和就业基地,学生可在实训基地学习技能,增加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拓展学院的社会影响,加强实际应用能力。最后,以职业为导向,准确定位,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转贴于

3.2.2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即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由学院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每学期企业都定期派技术和管理人员为我校学生授课,做到了学生入口、培养过程、出口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了企业文化进校园,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企业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产学合作的培养模式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的热情,加大了企业参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并很好地解决了实践性教学资源问题,也增强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方向性、主动性和针对性,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3.3开设应届毕业生公务员适应培训课程。

根据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公务员”一类的职业已成为一种时尚。“公务员”考试培训已开展得相当成熟,但入门以后的适应性培训还是所见不多。所以,学校应当开设“公务员”类的机关事业单位适应性的培训,一方面使毕业生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另一方面使他们学会思考“公务员”等一类职业是否适合他们,避免盲目追风。第一,就需要加强岗位专业技能的培训,熟悉公务员等类的工作的特殊性和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第二,加强应届毕业生公务员的职业认知。高校针对应届毕业生存在职业认知模糊、职业定向不清的情况,在他们上岗前每人分发一份关于他们自身工作岗位的工作说明书,清楚界定和详细规定他们所在岗位的工作内容、拥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等,使应届毕业生公务员对岗位有进一步的认识。

3.2.4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开辟学校“创业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即是让你明白毕业后你适合去做哪些事情。在此基础下,学校可以考虑开辟一些场地作为学生的“创业园”。让毕业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所长,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创业”。如温州城市学院创业园就是在学院提供场所等优惠政策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学生成立了计算机、音乐、服装、手工等工作室,除了面向学院内部外,还面向社会,从而不仅实现了学生的自我价值,而且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和就业后的适应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晓.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中的心理冲突及其应对策略[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147-149.

[2]姚庆斌.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应对措施[J].首都医药,2008:13-14.

[3]邓碧会,邓维.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状况及相关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13):67.

[4]周春开.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J].教育与职业,2003,(5):47.

篇3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会考虑就业城市的选择。经济发达城市的吸引力往往更大。但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意义重大。努力构建和引导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把高校人才输入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关系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解目前高校毕业生留在县级城市就业的情况,了解当地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了解吸引、制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原因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开展了以“高校毕业生服务县级市企业发展调查研究”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旨在优化高校毕业生到县级城市就业的路径。

二、调研过程

(一)调研对象及地点的选择:

1、调研对象――企业,所在地:山东省高密市

本着方便性原则,本次调研走访的企业位于高密市,此次调研是针对县级市企业的需求,高密市完全符合。调研团在调研期间共实地走访了高密市十余家企业。

2、调研对象――高校大学生,山东省内各大高校学生

我们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9份,有效回收率80%。受调查的500名大学生中,男生300人,占60%,女生200人,占40%;专科学生205人,占41%,本科学生295人,占59%;理工科学生385人,占77%,文史类学生115人,占23%。应届毕业生315人,占63%,非毕业生185人,占37%。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调研,走访高密市企业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提纲、与企业负责人、已毕业留高密市工作的毕业生、高校大学生座谈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了解各方对“高校毕业生服务县级企业”等相关问题的看法。

三、调研数据分析

(一)省内高校大学生访谈

在对大学生访谈过程中,着重了解大学生就业方向选择、就业时看中的因素等问题。根据访谈数据分析结果发现:

1.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单位58%的为国家单位,5%的为民营单位,11%的为外资企业,10%的为合资企业,11%为自主创业,5%对此表示无所谓。

2.对“基层或艰苦岗位的工作”,24%的人表示愿意去往工作,60%的人表示可以考虑,16%的人不愿意去。

3.对“企业的地理位置”选择上,33%的人倾向于回家乡所在地就业,47%的人倾向于省内的沿海城市如青岛烟台等地,选择留在县级城市的比例只占到13%,7%的人选择此外的其他城市。

4.对于选择留在县级城市的学生,在询问原因时,部分学生表示家乡所在地就在该县级城市;也有部分学生表示如果县级城市企业工资福利待遇较高或者利于个人发展前途,可以作为就业时跳板。

5.对“选择就业单位时首先考虑的因素”问题中,36%大学生求职时看重个人前途,10%看重企业知名度,15%选择企业发展前景,30%看重工资福利待遇,9%选择其他。

(二)企业人事资源部负责人访谈

与企业人事资源部负责人访谈,整理发现:

1、调研所有企业均表示,目前企业每年用工需求量大,企业发展急需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的高素质人才。尽管经常参加、组织高校招聘会,但用工缺口仍很大。

2、为吸引人才,县级城市的大部分企业都有相关政策,比如大学生工资待遇较高;各种补贴力度大;非本地职工提供单身职工宿舍或者享受购房优惠政策;享受在职培训;晋升空间大等等。

3、目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存在盲目选择,期望过高,对工作挑肥拣瘦等现象,不愿从基层岗位做起;部分大学生华而不实,大学理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实践操作能力有时不如中专技校学生;有些毕业生急功近利,因不愿在基层岗位上从事一线工作,跳槽现象较为频繁。

4、企业需要即具备专业能力,同时又有一线岗位工作经验的人才,但应届毕业生一线经验匮乏。大部分企业愿意花费培训费用、时间,培养所需专业人才,但往往以毕业生跳槽而失败告终。正如一家企业负责人说“在一线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调往管理层岗位的机会非常多,但是往往他们等不及就跳槽了,为此我们浪费了较大的培训费用,我们也很无奈”。

5、与知识储备量相比,企业更看重应聘学生的学习态度,而非专业能力。大多数企业认为目前大学生最有待提高的依次是是责任心、实践能力、职业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社会交际能力和身体素质。

四、调研结论

高校毕业生服务县级市企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集中反映在企业有较大的用人缺口。

(一)县级市企业迫于无奈地选择――每年选择应届大学生的比例不多

一方面,县级市企业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意愿强烈,实施的吸引措施形式多样;另一方面,企业吸引来、留得住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仍然匮乏。企业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留住难”的问题。企业虽知要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大学生,但每年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仍较低,主要是投入大量成本吸引来高校毕业生,而由此创造的价值远远低于企业期望值。具体讲,高校毕业生虽知识能力较一线工人更加系统化、专业化,但经验不足和实践动手能力差是最大问题。与此同时,部分高校毕业生好高骛远,不愿选择一线岗位或者从事时间不长就选择了放弃。正是由于这对矛盾,使得企业做出无奈选择。

篇4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学生创业实践 大学生兼职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内外多数国家的教育学者等专家都在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大学生的就业面临极大挑战,如何有效将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创业,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在移动互联网高度渗透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了新工具和新方式。

与此同时,企业面临人才的高流失和高空缺率的用工常态问题。近年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信息的颠覆性改变,新生代员工难以驾驭、与企业黏性大幅度降低成为众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通过招聘兼职员工,一方面节省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培养人才。对于高校,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全国高校进行全面深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加强与企业横向合作,检验学生实践成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构建面向“大学生――企业――高校”三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资讯平台。

二、“职上职下”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分析与设计

为了更好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如图1所示,本文提出了“职上职下”大学生创业实践求职类社交APP平台设计构想。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在分析现有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本平台以具有企业实习、实践需求的大学生、高校、企业为主要目标客户群体,以学生用户为中心,通过学生用户来沟通学校和企业,在平台功能设计上考虑了各类用户需求,真正实现了“大学生、企业和高校”的多方共赢。本平台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其功能设计是完全不相同,通过多层次,多领域,多角度地实现了功能的具体。还引入了社交化网络模式,真正沟通了多方需求,实现了多方互动。

针对学生用户,符合“指尖上的族群”的上网习惯,社交APP平台可以为其提供企业实习资讯、实习培训指导、实习档案、O2O实习招聘、创业实践游戏互动、实习实践经验分享等服务,通过独特的创意、新颖的操控、人性化的功能、完美的服务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吸引大学生加入平台,实现特定需求人群的高度聚集,为后续商业价值开发奠定基础。学生用户在录入信息经过身份验证之后,可以求职信息、参加实习培训、获取O2O实习资讯、参与实习经验游戏与互动分享,后台会基于数据分析为学生进行个性化推荐。

针对有实习岗位的企业用户,社交APP平台可以为其提供O2O实习招聘、优秀学生推荐、实习学生管理跟踪、高校实践基地建设中介等服务,专业高效地满足企业季节性、短期、长期的用人需求,部分解决了企业人才招聘问题。企业用户需要提供经营许可证等有效证件进行资格认证,认证完毕后可以企业简介、岗位职责、时间、工作地点、薪资等信息。平台可以通过对学生实习档案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实现优秀学生推荐。

针对高校用户,基于对学生实习档案的记录跟踪,可与需求有规模、较稳定的企业洽谈校外实践基地、顶岗实习等横向校企合作,进一步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改革。

在传统的平台中,校企合作仅仅是简单的创新项目的合作,对于一些普通的项目并没有深度的合作。通过本平台的研发与实践,将学生-高校-企业三方面进行了联系,弥补了传统平台的不足。且目前缺少面向“大学生、企业、高校”带有国家政策倾向性的平台,所以目前市场蓝海较为明显,可以受到市场的欢迎以及用户的喜欢。

三、“职上职下”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创新性分析

现有研究对校企合作创新关注度不高,但相关理论体系还有待完善,并且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这些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空间。本文研究致力于丰富和完善这一研究领域,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本模式设计基于多方式、多阶段、深层次的需求调研结果,用户体验较好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实施了多方式、多阶段、深层次的需求调研,进行了产品原型设计与改进,用户体验较好。本模式设计充分分析目标客户群偏好的社会化媒体平台,运用专业调研手段深入开展用户需求调研,设计产品功能完备,用户体验好。

(二)精准化实习推荐,基于场景的O2O模式实习推荐

“职上职下”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可以进行大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互动,实现精准化实习推荐,使用户达到最大程度的满意。利用地点反查坐标,GPS定位用户的移动设备位置,实现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推送,尝试O2O模式的实习推荐。

(三)用户积聚效果突出,商业价值无限

本项目平台具有独特的创意、新颖的操控、人性化的功能、完美的服务和良好的用户体验,积聚了大学生用户群体,伴随用户数量增加,可以拓展商品销售、广告等商业模式,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智联招聘、前程无忧和中华英才网等“大而全”传统网络招聘网站,信息筛选成本高。在精准化个性营销的时代,本模式以贴合用户需求的“专而美”的特色抢占移动端竞争先机,更贴合用户需求的定位。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渗透率达到高位,传统网络招聘网站的移动端升级步伐迟缓,本项目产品能够在移动端竞争中抢占先机。

(四)有效沟通“学生-企业-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资讯,实现“多赢”

本项目平台满足了有创新创业实践需求的学生用户需求,解决了企业实习用工问题,检验了高校实践教学效果,促进了校企创新创业实践合作,实现“多赢”,用户体验较好。

篇5

[关键词]成功创业;大学毕业生;成长轨迹;调研分析

[中图分类号] G52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1−0075−03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政府政策引导及社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方向也悄然发生转变,许多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相关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创业兴趣比例高达76.7%,毕业后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比例不足1%,而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比例又不足3%,与美国20%的成功率有7倍差距。为了向有创业意向的在校大学生及大学毕业生提供创业建议,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通过采取访谈调研、问卷调研、个案研究等多种方法,对山东省淄博市、烟台市、济南市、聊城市等地107名成功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成长轨迹做了调研。

在107名调研对象中,男性92位,女性15位,总体来看大学毕业生创业主体是男性,女性比重偏低。其中专科学历占52.4%,本科学历占45.8%,硕士学历占0.9%,博士学历占0.9%,对大学生创业而言存在学历越高,创业率越低的现象。通过分析,我们对成功创业大学毕业生的成长轨迹有了一个整体认识:

一、创业目标的确立

对于创业目标的确立时间, 57.2%的受访者选择大学毕业后,21.4%的受访者选择形成于大学期间,11.9%的受访者选择是小时候的梦想,9.5%的受访者选择上大学前就形成了创业目标。可以看出大学毕业后形成创业目标的占大多数,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由于知识储备的增加和知识面的拓宽,他们对于问题的认知不断深入,当毕业后有较好的创业机遇时,有一定的把握能力。

为什么创业?37.1%的受访者选择就业压力和个人理想兴趣,26.4%的受访者选择准备创业的朋友的带动,24.2%的受访者选择有资金或项目,12.3%的受访者选择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大学毕业生创业目标的确立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自主选择的因素,指受个人性格、爱好、理想等主观自我影响的因素;二是资金、项目等硬性条件因素,指具有商业稳定性价值的实体资本稳定性因素;三是外界的客观性因素、包括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周围环境的带动、社会就业压力等客观性因素。其中个人理想兴趣占较大因素,家庭和学校的支持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提高综合素质,做好创业准备

创业者需要具备强烈的创业精神、突出的管理能力、敏锐的市场信息捕捉能力等综合素质与能力。在我们的多项选择调研题目设置中,对于创业者需要具备的素质,选择“强烈的挑战精神”项的占64.3%,选择“出色的沟通能力及交际能力”项的占61.9%,选择“良好的社会关系”项的占50.0%,选择“对市场的认识水平”项的占45.2%,选择“较好的专业知识”项的占40.5%,选择“管理及领导艺术”项的占33.3%。对创业者素质要求的多样化,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成功创业对创业者知识层次、综合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为了提高创业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率,选择创业的大学生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在创业之前的准备工作中(多选),选择“了解创业相关政策”项的占54.8%,选择“结识志同道合的大学生”项的占28.6%,选择“参加创业设计大赛”项的占7.1%,选择“求助优秀企业家”项的占26.2%,选择“到相关企业实习”项的占33.3%,选择“参加创业培训和讲座”项的占26.2%。大学生对于创业的准备主要集中在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团队的组建、政策解读、实地考察学习等几个方面。统计结果表明,面对创业准备,更多的创业大学生首选对创业政策的解读,这说明了要引导大学生创业,国家需要出台更多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参加创业设计大赛为创业提供的帮助,受访者认可度明显不高,各种创业大赛的组办方需要进一步提高比赛的吸引力和创新力。

三、发挥自身优势,选择创业项目

大学生创业具有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回答“您认为大学生创业相对于社会其它阶层的优势在哪里(多选)”问题时,71.4%的受访者选择“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项,45.2%的受访者选择“专业素质较高”项,19.0%的受访者选择“具有更多的信息渠道”项。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大学生创业的突出优势,较高的专业素质是大学生创业的另一优势,而这恰恰是成功创业的必备条件之一。

大学生创业除了发挥自身优势,还要合理选择创业项目。如何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是大多数创业大学生面临的难题。在创业项目的来源上,40.6%的受访者选择“由自己兴趣决定”,30.4%的受访者选择“受市场环境影响”,18.6%的受访者选择“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创业”,8.0%的受访者选择“由亲戚朋友推荐”,2.4%的受访者选择“受媒体影响”。可以看出,创业大学生较为理性,在项目的选择上受亲戚朋友和媒体影响较小,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和市场环境进行合理选择,注重发挥专业优势,与自身已掌握的专业知识相结合。

四、预期创业发展,避免急于求成

大学生创业要有合理预期,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根据调查,大学毕业3年内创业成功的仅占35.3%,毕业7年以上才创业成功的占32.2%。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创办的企业的规模比重分别为:小型企业88.1%,中型企业7.1%,大型企业4.8%。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必然要经过一个不断积累、慢慢成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此外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目的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很多大学生将赚钱作为创业的唯一或者主要目的,但是从成功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来看,将对金钱和自由的渴望作为创业目的的仅占23.8%,64.3%的人将获得不断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自己创业的主要目的。设立一个合适的目标,有明确的创业目的是保证创业成功的必要前提。

五、克服创业障碍,进行多方融资

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于受访者个人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选择“创业者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占23.8%,选择“家人反对”的占7.2%,选择“资金短缺”的占69.0%。对于大学生创业有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选择“无法承担风险”的占21.8%,选择“人脉关系不够”的占31.0%,选择“没有启动资金”的占47.2%。这些问题说明,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来自方方面面,需要创业者认真对待,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丰富创业经验,以取得最后的成功。社会各界,包括政府、高校、企业、家庭也要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其创业成功提供必要的支持。

上述数据表明,缺乏资金是大学生创业者遇到的最大难题。在创业初期的资金来源中,用自己的积蓄和家庭给予帮助的占53.5%,朋友给予帮助的占21.2%,通过贷款进行创业的占25.3%。可以看出,家庭资助、朋友帮忙和自身积蓄是大学毕业生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通过贷款进行创业的仅占少数。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资金支持政策尚未发挥应有作用。大学生应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多方融资,以顺利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各级政府也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资金支持时,除了制定完善的创业帮扶措施,不断完善劳动社会保障制度,依法为大学生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减免税费,提供小额贷款,为他们提供人事档案托管,进行职称评定,并建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不断扩大企业市场准入范围,对经专家论证、项目可行、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学生创业项目适当降低门槛,予以资金扶持。

六、注重创业指导,加强高校创业教育

对大学生而言,接受高校的创业教育是获得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对目前的高校创业教育提供有益参考,我们设置了“如果高校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创业教育,您更倾向于哪一种?”和“如果学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您希望课程内容更注重哪些方面?(可多选)”两个问题,对于前者选择“以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作为创业指导课程的主体”项的占55.7%,选择“由创业者或企业家提供定期讲座”项的占18.6%,选择“创业者讲授创业必修课或选修课”项的占18.6%,选择“专家讲授创业必修课或选修课”项的占7.1%。对于后者选择“注重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项的占59.5%,选择“注重创业案例分析”项的占31.0%,选择“注重创业者素质培养”项的占57.1%,选择“注重创业基本知识”项的占31.0%。

这些数据表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创业课程的设置应注重知识性与实践性的融合,师资配备上应注重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搭配,教学内容上应突出对于创业者具有较大帮助的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同时,在创业课程的设置上,受访者对创业者素质培养的实用性课程需求较大,对创业基础知识和案例分析等理论知识课程侧重程度较低,这也反映了他们对创业课程的需求急功近利的一面。

七、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多方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