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风险分析及控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资金风险分析
(一)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由于公司持有外币资产或外币债务,在折算或折换成本币或其他货币时,由于外币汇率发生变动导致公司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的风险。
公司面临的汇率风险一般可以概括为经济风险、会计风险和交易风险三类。
经济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化对外部宏观环境及整体经济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对公司经营产生的影响。例如,国内原油价格同国际接轨,而且是以美元定价,因此人民币升值,将直接导致石油公司原油售价下跌,人民币利润将受到挤压。
会计风险是公司在以本币进行会计处理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化,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在折算为本币时账面价值发生变化,进而对公司产生的影响。例如持有10亿美元外汇存款,人民币从2012年8月1日的6.3305升值至2013年8月1日的6.1778,将带来1.5亿人民币的汇兑损失。
交易风险是在外币资金运行过程中,由于外币结构与支出需求在币种、期限、数额等方面不匹配,出现汇率敞口,存在兑换日需求货币升值的汇率风险。例如公司从事原油进口贸易,一个月后需以美元支付进口油款,在没有锁定远期汇率的情况下,如果支付日美元升值,将面临汇率风险。
对公司而言,经济风险与全球宏观经济状况相关联,较难控制,会计风险不是本文研究的范畴,本文主要关注的汇率风险是资金运行各环节中的交易风险。
(二)利率风险
从广义角度看,公司的利率风险体现为债务支出的利率性质与资产收益的利率性质不匹配,即债务支出为浮动利率而资产收益为固定利率,或者相反。例如公司有一项浮动利率债务,存在一个利率敞口,面临市场利率上升的风险;同时有一项固定收益债券,存在另一个利率敞口,同样面临市场利率上升的风险。如果市场利率上升,两个利率敞口风险均显现出来,即债务成本上升,但资产收益不变,造成公司整体收益水平下降,这就是由于负债和资产利率性质不匹配引发的资金风险。但是对于一般公司而言,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中份额较小,更多的体现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或直接投资,资产收益与市场利率的相关性不强,资产收益的性质是固定还是浮动很难确定,因此无法整体把握负债与资产的利率性质是否匹配,从而全面控制利率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应主要关注的利率风险为狭义的利率风险,即市场利率上升引发的筹资成本提高的风险,市场利率下降引发的投资收益降低的风险。公司债务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对于一年以内的短期债务,由于通常为一次偿还本息,我们面临借款日利率上升的风险。对于一年以上的长期债务,由于通常为浮动利率,面临市场利率不断上升、公司资金成本不断提高的利率风险;相反,如果长期债务是固定利率,则面临市场利率不断下降的风险,公司无法享受利率下降带来的成本节约,不得不支付较高的资金成本。公司投资也有长期和短期之分,也同样面临上述利率风险(本文所说的“投资”特指存量资金保值增值,运用金融产品使存量资金获得高于普通存款的收益)。
二、资金风险控制
(一)风险控制的基本思路
对于多币种经营的公司而言,存在汇率敞口或利率敞口是正常的,风险本身并不是坏事,在可能给公司带来损失的同时,也有机会创造额外的收益。控制风险的基本思路是:
一是,应认识到风险点是什么,明确敞口风险存在于资金运行的哪些环节。
二是,在认识到风险点之后,应明确敞口风险的性质,是经营活动中自然产生的敞口风险,还是为创造更高投资收益主动寻求的敞口风险。
三是,对于主动寻求的敞口风险,需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市场向有利方向变化当然最好,市场向不利方向变化时视情况决定是否需要中途平盘止损。
四是,对于经营活动中自然产生的敞口风险,应根据敞口大小判断风险程度大小。如果风险程度超出了公司的承受范围,而且避险收益大于成本,公司必须采取恰当的避险措施,通过支付一定的成本消除汇率敞口或利率敞口,将风险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五是,明确控制风险的目的和原则,对于不是以经营资金业务为主、并以此作为主要获利点的公司,风险管理的重点偏向于风险规避,通过付出一定的成本,消除汇率或利率变动不确定性的不利影响,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非积极追求高风险和高收益。
六是,控制风险要付出成本,这里的“成本”可能是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出,也可能是丧失获利机会的机会成本,无论形式如何,都是公司控制风险的必要代价,因为毕竟没有免费的午餐。
七是,控制风险可能丧失更大的获利机会,对于汇率或利率敞口,我们可以运用金融产品消除敞口,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但同时也放弃了汇率或利率向有利方向变化时的获利机会。
八是,投资是通过主动承受风险获利,公司如果想获得比普通存款更高的收益,必须主动去承担一定的敞口风险,去拿一定的风险(take some risks),才可能获得高于普通存款的风险溢价收益。但同时也增加了损失的机会。
(二)风险控制的手段
对于超出公司承受能力的风险,应采取恰当的避险措施,运用恰当的金融产品消除汇率敞口或利率敞口,将风险控制在公司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1、筹资环节
筹资(这里指债权性筹资)是公司资金运动的起点,无论筹资期限长短,都涉及到定期偿还本金及利息,因此既可能面临债务货币升值的汇率风险,也可能面临债务成本上升的利率风险。筹资环节的汇率风险应与资金使用环节的汇率风险统一考虑,这里我们仅关注筹资环节的利率风险。
控制利率风险的总体思路是区分两种情况:一是,如果某项债务有某一专门资产的现金流入用于偿还债务本息,这里的专门资产可能是项目投资、债券投资、银行存款等,那么应使债务本息的现金流出与专门资产的现金流入性质匹配。二是,对于其他债务应关注如何控制狭义的利率风险,即假设资产收益已经确定,尽可能规避利率风险、降低债务成本。
与利率相关的金融产品可以帮助我们规避利率风险,主要包括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利率上限、利率下限和利率上下限、利率互换、利率互换选择权等。
2、资金使用环节
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公司在某一特定日期将支付或收入一定金额的外汇。为避免因汇率波动造成汇兑支出增加或汇兑收入减少的风险,必须进行汇率风险管理。
(1)事前控制
公司要准确预计和安排业务上的外币资金流量,使外币资金流入和流出结构在币种、期限、金额规模上尽可能匹配。
――做好外币资金计划,合理安排外币收支,使外币结构基本符合经济活动对外币支出的需求。
――选择有利计价货币。对外贸易和非贸易业务往来中,对外支付应多使用软货币,收汇应多使用硬货币。
――在对外融资中,应争取资金的借、用、还使用同种货币;应争取使用软货币,以便减轻债务负担。
――提前或推迟结算,根据对外经济活动的结算货币汇率的走向提前或推迟结算,规避汇率风险。如果预测结算货币贬值,支付货款时可要求延期付款,并及早收取货款。如果预测结算货币升值,可提前支付货款,允许对方延期付款。
――定价调整,在签订合同时考虑汇率变动因素,对价格条款进行适当调整。如结算货币呈现贬值趋势时,可适当提高价格,或与对方约定按一定比例分担汇率损失。当结算货币可能升值时,可要求对方降低价格。
(2)事后控制
实际工作中,由于业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外币资金流入与流出结构完全匹配是很难做到的。当预计出现外币不匹配时,应及时运用外汇市场的金融产品补平和调整资金头寸,锁定换汇成本,控制汇率风险,尽量使公司整体汇率敞口风险降至最低。可用的控制汇率风险的金融产品主要有远期外汇合约、外汇掉期、外汇期权。
3、存量资金保值增值环节
在筹资环节中,我们主要关注债务与资产利率性质不匹配以及债务成本上升的利率风险;在资金使用环节中,我们主要关注各货币币种、期限、金额不匹配的汇率风险;在存量资金保值增值环节,我们主要关注存量资金收益率下跌的利率风险。
控制存量资金利率风险应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运用利率金融工具提前锁定资金收益率,消除利率敞口,控制利率下跌风险;二是通过结构性存款产品提高存量资金收益水平。
三、结束语
【关键词】工程,深基坑,风险分析,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 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深基坑开挖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风险最大的阶段,在开挖阶段容易发生大量的深基坑安全事故。为了确保有效的控制工程深基坑安全和开挖的顺利进行,开展对工程深基坑的开挖风险分析,阐述了控制深基坑开挖风险的对策,及安全有效开挖和信息自动化施工等方面的控制措施。
二.工程概况
1.沪宁城际工程新孟河特大桥,位于常州市奔牛镇,跨越新孟河,整座桥的走向基本平行于既有沪宁工程。大桥全长8 891.965 m,其中162#~165#墩跨越新孟河,设计为三跨连续梁结构(40.6 m+56 m+40.6 m),其中163#及164#墩是本桥连续梁的主墩,桥墩位于新孟河岸边,为保证通航和新孟河河道远景规划的需要,设计为低桩承台、钻孔灌柱桩基础。地质情况:既有线为机械填筑的路基,已经运营几十年。根据钻孔资料,163#、164#墩墩位处地质情况为:0~-15 m为粉土,-15~-20 m为粉质黏土/黏土,-20~-28 m为黏土。三跨连续梁桥立面图如图1所示。
2.施工方案
163#墩基坑开挖采用钻孔桩+钢板桩(承台四周)防护方案,164#墩采用钢板桩防护,靠近河侧施打2排钢板桩。施工前先联系工程相关管理部门,将接触网回流线进行绝缘处理,并且基坑开挖过程中,既有工程限速45 km/h。防护工程施工时先施工钻孔桩,再施工钢板桩。
钻孔防护桩连续排列(见图2),共计12根,桩长20m,桩径§0.8 m,桩主筋采用§16 mm的圆钢,间距0.2 m,并在桩顶部设帽梁将钻孔桩连成一个整体。
钻孔桩达到一定强度后,开始插打承台四周的钢板桩,采用PU28钢板桩。施工时先打既有线对侧的钢板桩,再施工横桥向的钢板桩,最后插打既有线侧的钢板桩,桩长18 m。靠近河边侧采用注浆辅助止水。基坑底部采用2 m厚水下混凝土封底。
图2 163#墩既有线锥体护坡处钻孔桩防护布置图(单位:m)基坑内设置4道内撑(详见图3),内撑与钢板桩接触位置设置工字钢围檩,第1、第2和第4道斜撑采用2I40a工字钢,第3道斜撑采用2I56a工字钢,详见图3。钻孔桩强度达到90%以上时,方能开挖基坑。
数值计算中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8.2)来模拟基坑开挖的实际施工情况,主要围绕地表沉降、钢板桩及各道支撑随基坑开挖的变化展开,且为了简化计算,根据5新建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工程设计暂行规定(上下)6中有关原则,将既有工程列车动载换算成静载后进行计算。本文只进行163#桥墩12.4 m基坑开挖的数值计算。
3边界条件确定
数值模拟计算过程采用的边界条件为:地表为自由边界条件;模型左右两侧边界的侧向位移限制为零,竖向自由;模型底部边界的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均限制为零。
三.深基坑开挖风险分析
在深基坑开挖工程中,往往开挖施工条件很差,附近建筑物比较密集,地下管道线路很多,附近交通路网纵横交错,环保要求标准高,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由于设计、施工不当,容易发生深基坑严重位移甚至整体失稳等重大工程安全事故,这种事故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还给工程的带来直接损失并使工期延误。基坑整体失稳( 滑坡和隆起) 、支撑体系的强度破坏( 支撑的偏心挠曲和撑点滑动)是引发工程深基坑工程险情的直接原因。在工程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常见险情包括: 开挖时边坡发生渗漏、滑移、开裂、坍塌,最底部出现下沉,基底隆起等发生轴线位移、基层倾斜、上部结构变形,对周边附近建筑物和设施及地下管道线路产生很大影响,更严重的造成第三方的损害。在工程深基坑施工中,发生典型险情的主要工程特征如下:
(一) 边坡( 护壁) 发生渗漏。在基坑工程中,经常发生边坡渗漏现象,造成重要风险事故,经常发生在饱和土的变层处,常发生在基坑开挖及使用期间,常常导致边坡坍塌或局部失稳。
(二) 深基坑边坡发生滑移。在深基坑开挖采用无支护放坡开挖时易发生基坑边坡滑移,由于边坡土体承载力量不足,致使边坡失去稳定的事故。
(三) 地面发生开裂、坍塌。当基坑边坡位移、涌水涌砂、坍塌、失稳易造成地面开裂、坍塌。
(四) 基底发生隆起。在施工中出现软土地区,边坡稳定性差,支护结构嵌固端变形大,基坑基底存在软弱的弱透水层,其下分布有承压性的地下水情况时易发生基底隆起。
(五) 承压水突涌。在工程深基坑施工中出现地下水位高并未降水或降水不到位,或者因故突然停止降水及溶洞发育地区多发生承压水突涌。
(六) 建筑物变形过大。造成建筑物变形过大的原因,与自身结构、基坑所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都有一定的关系,并且因个体及替其他条件不同而造成变形记风险程度不同。
(七) 管线变形过大。一般情况下,在工程深基坑施工中沿线地下管道线网错综复杂,需要对影响施工的管线进行必要的改迁或悬吊保护,并对邻近基坑的供水、燃气、污水、热力等管线进行悬吊,管线变形过大仍然是施工中的重大风险源。
三.风险控制措施
1.模拟开挖步骤
基坑采用分步开挖方法,基坑开挖前既有线锥体已存在,因此为合理的模拟基坑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降、钢板桩及各道支撑的变形、内力随基坑开挖的发展,数值模拟中的计算步骤为:第1步,土体初始应力状态计算,不计初始位移;第2步,既有线锥体荷载计算,不计初始位移;第3步,钢板桩施工;第4步,基坑第1次开挖,设置第1道支撑;第5步,基坑第2次开挖,设置第2道支撑;第6步,基坑第3次开挖,设置第3道支撑;第7步,基坑第4次开挖,设置第4道支撑;第8步,开挖至坑底。
在分步骤连续计算中,位移和应力是逐次累加的,上一步骤的位移和应力将作为下一步骤的初始应力和位移状态。
2. 根据上述各工况计算分析,基坑开挖造成地表沉降、钢板桩及各道支撑的变形及内力的最大值结果汇总于表1~表2(注:因为篇幅所限,简去计算过程)。
根据采用的PU28钢板桩及§0.8 m钻孔灌注桩要求,其内力和变形均在允许值范围内。
3. 开挖风险控制措施
(1)新孟河特大桥163#桥墩基坑开挖对邻近的工程线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基坑开挖过程中,引起的工程路基表面最大沉降为9 mm,最大水平位移为12 mm,靠近工程侧钢板桩最大水平位移为31.5 mm,钻孔灌注桩最大水平位移为17.4 mm,其值均满足规范允许值要求。
(2)新孟河特大桥163#桥墩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产生的土移引起的既有工程桥承台沉降是很小的,可以忽略。
(3)根据新孟河特大桥163#桥墩基坑开挖施工的动态性,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桥涵基础施工技术规程及工程线路保护有关规定,实施信息化施工反馈和控制措施,重点监测工程线侧的基坑围护,密切关注工程线路下土层的变形和沉降,以监测的数据指导开挖施工[4],最大程度地减小对工程路基的扰动。
现在,新孟河特大桥已经顺利完工,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测量资料与计算结果基本吻合,说明桥墩基坑采用的围护方案和加固方案是合理的,计算模型与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工程深基坑开挖施工风险深入分析,确定了工程深基坑开挖过程中风险点,依据明确的风险点制定了应对策略进行有效控制,保证施工管理工作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工程深基坑开挖的安全性,对整个工程交通建设有着借鉴作用。经检测,各测点变形值均在可控范围内。只要对超深基坑开挖施工中各类风险因素综合分析考虑,逐项制定防范方案,落实各项措施,并强化信息化施工和动态控制,快速合理地组织施工,是能够将超深基坑施工风险有效的控制在预定范围内的。
参考文献:
[1]林元彬《浅谈工程深基坑开挖风险分析及控制对策》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2011.09
[2]张 强《大连市工程深基坑开挖施工风险分析及对策》中国市政工程 2010年第二期
[3]何宇《基坑工程风险研究》昆明理工大学2011-11-01硕士
[4]李志伟《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天津大学2011-05-01博士
关键词:并购 风险 定价 融资 支付 控制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
(一)目标企业定价的财务风险对目标企业的估价是并购交易的核心内容,成功并购的关键就在于找到恰当的交易价格。对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主并企业对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又是建立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目标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基础上的。资本市场效率低下、财务报表有虚假或评估方法(对并购后预期收益和风险贴现系数的预测)选择不当,就会产生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在我国的并购实务中,目标企业定价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并购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很多目标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提交的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不准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够充分,资本市场的效率低下。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往往使得主并企业对目标企业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难于准确判断,在定价中可能接受高于目标企业实际价值的收购价格,导致支付更多的资金或以更多的股权进行置换,由此可能造成资产负债率过高以及由于目标企业不能实现预期盈利而陷入财务困境。影响对目标企业定价财务风险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目标企业定价方法。企业价值有多种评估方法,包括净资产法(账面价值法)、市盈率法、现金流量法、清算价值估计法等。目前主要以净资产法和现金流量法作为常用的定价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净资产法是以资产价值作为估价依据的,具有很好的价值稳定性,估价结果的变动和偏差较小。但该方法确不能反映目标公司的未来获利能力,其计算结果与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有关,不同的核算方法会得出不同的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而且对通货膨胀造成的价值变动不作调整,不能反映企业的增长潜力和经营风险。相比之下,现金流量法能够体现目标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与投资价值,但由于对贴现率选择和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偏差,如对盈利能力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企业金融机构进行评估时,往往会造成结果的不合理。另一方面,并购双方在定价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与博弈。转让定价是并购双方定价博弈的结果,这种博弈有赖于信息的传递机制是否健全。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目标企业的许多信息不能得到真实、有效的披露。另外,我国的投资银行等服务于企业并购业务的中介机构信息内容较滞后,往往不能为主并企业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及咨询服务,从而加大了主并企业的信息成本。
(二)并购融资的财务风险企业并购的融资决策会对企业的资本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并购的融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与并购保证和资本结构有关的资金来源风险。包括资金是否在数量上和时间上需要保证,融资方式是否适合并购动机,债务负担是否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等。企业通常可采用自有资金、借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融资渠道。由于并购动机不同及并购双方收购前资本结构的不同,使得企业并购所需的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自有资本与债务资金的投入比例存在差异。但对主并企业来讲,短期借款方式的还本付息负担较重,若资金安排不当会陷入财务危机。当并购是为了持续经营而目标企业的资本结构不理想时,主并企业就要针对目标公司负债偿还期限的长短和维持正常经营资金量,进行不同投资回收期和借款结构的匹配。如果债务融资的资金需要量与期限结构没有根据并购资金需要量与资本结构的现状来安排,就会因并购后利息负担过重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笔者认为,影响主并企业的融资财务风险有两大因素:一是融资能力。即是影响企业并购融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如何利用企业内、外部的资金渠道按时足额的筹集到资金,是关系到企业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融资能力包括内源融资、外源融资两方面。内源融资能力主要取决于该企业可以获得的自有资金水平及有关的税收折旧政策等,一般内源融资资金成本较低,但受企业自身盈利水平的限制,而且过多的运用内源融资,往往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外源融资能力主要指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等融资方式,取决于外部融资渠道的多寡、企业的获利能力、资本结构及市场对企业的态度等。二是融资结构。包括企业资本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结构。债务资本中包括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结构等,企业融资结构是否合理,是影响融资风险的一个主要因素。当并购后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时,实际经营利润率小于负债利息率时,就可能产生利息支付风险和按期还本风险。在以股权资本为主的融资结构中,对外发行新股意味着将企业的部分控制权转移给了新股东,如果普通股发行过多,原股东可能丧失控制权,主并企业反而面临被收购的危险,而且当并购后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时,会使股东利益受损。
(三)并购支付的财务风险企业并购的支付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与资金流动性和股权稀释有关的并购资金使用风险。常用的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现金支付(包括自有现金支付,债务融资现金支付和股权融资现金支付)、换股并购、杠杆支付和混合支付等方式。支付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金支付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及由此最终导致的债务风险,二是股权支付的股权稀释风险,三是杠杆支付的偿债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不同的支付方式将向市场投资者传递不同的信息,是影响并购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影响企业并购支付财务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现金支付。要使现金支付不存在风险,就必须使预期现金净流量的增量现值之和大于现金支付额,反之则预期现金净流量的损失就落在收购方股东的身上。当现金支付成本扩张,债务负担过重,资金来源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短期融资不足时,很容易给收购方带来资金流动性压力,这时如果并购后新公司的流动资产或速动资产质量不高,变现能力不强,就会产生资金流动性风险,而资金流动性风险是现金支付风险最突出的表现。二是换股。总体上收购方股权支付风险主要来自于预期价值增值状况,股票交换扩大股东的基数,导致并购当年或以后数年的每股收益下降,当投资者对被并购企业在合理时期内恢复每股收益的能力表示质疑时,过高的每股收益稀释会使主并企业的股价受到惩罚,表明换股比例导致的股权稀释是换股支付方式最主要的风险。三是杠杆支付。在杠杆支付方式下,由于债务风险放大导致的偿债风险是其最大的风险,这取决于整合后的目标企业是否有稳定足额的现金净流量和债务的期限结构安排。杠杆支付也有股权稀释风险,从形式上表现为杠杆支付如何相对于股权支付提高了每股收益的增长,但债务放大了收益的波动并掩盖了股权稀释的程度,因此可能比股权支付风险更大。
二、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
(一)充分重视并购前调查,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强化价值判断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性是目标公司定价风险的重要因素,主并企业应充分重视并购前的尽职调查,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获取有关目标公司的更多信息。对目标公司的
财务状况调查是并购前调查的重中之重,首先,对股本规模及股本结构的调查。对于股本规模较大的公司,尽量采用场外协议收购的方式进行,对于股本结构应当考虑第一大股东的实际情况,调查是否有几大股东属于一个权利系统实际控制公司的情况。其次,对目标公司股票市场价格的分析,股票价格直接影响收购成本,如果目标公司的股价被高估,还会影响收购公司日后的收益。所以,应当对目标企业的股价有明确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财务状况的分析,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直接影响了收购公司收购后的后续经营成果,如果目标公司财务状况失真或刻意被隐瞒,那么收购方极易跌入收购的财务陷阱。收购方要十分谨慎的分析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识别其财务报表时要注意其利润表是否增报了收入,低报了费用,并注意非经常项目收益所隐含的经营与价值的不稳定性,对于资产负债表,要注意是否有虚增资产,缩水负债及关联交易的情况。主并企业可以聘请经验丰富、信誉高的中介机构根据企业的并购战略进行全面策划,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能力作出合理的预期,在此基础上作出的目标企业估价较接近其真实价值,以降低对其定价的风险。
(二)采用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审慎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我国企业并购中定价问题是非常复杂的问题,由于企业并购中双方的动机和考虑因素不同,采用的价值评估方法也不同。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因此,并购公司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的资料信息是否充分真实等因素,决定对目标公司的评估方法,合理评估企业价值。此外,主并企业也可综合运用定价模型,如将运用清算价值法得到的目标企业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下限,将现金流量法确立的企业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上限,然后再根据双方的价格商讨情况在该区间内确定协商价格作为并购价格。
关键词:FPSO;过驳;风险;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U6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03-0030-03
海洋油气资源的开采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x,以FPSO为中心的采油模式省去了铺设海底管道的巨大成本投人,使一些远离大陆及边际油田的开发有了商业价值。然而由于FPSO海上过驳作业过程繁琐、涉及多个部门参与,且海洋环境复杂多变,存在较大的作业风险,因此有必要对FPSO过驳作业过程进行风险分析并给出控制措施。
1FPSO及过驳方式分析
FPSO(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是浮式生产储运卸货装置的简称,是海上石油工业集生产处理、储运外输及生活、动力供应于一体的大型海上设施,类似陆地终端的海上油气加工厂。FPSO具有工作水深范围广、原油储存能力大、投资省、可转移的优点,在我国渤海和南海海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原油过驳作业是油田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通过海上过驳方式外输的油田一般由FPSO和若干钻井平台构成,国内现行的靠泊作业方式分为并靠和尾靠两种。
并靠作业方式如图1所示,这种方式与港口内靠泊作业基本一致,但是由于过驳过程复杂,在恶劣海况条件下适应性差等特点,目前这种方式越来越少用。
尾靠过驳作业方式如图2所示,FPSO与穿梭油轮首尾相连,穿梭油轮通过缆绳连接于FPSO的船尾,与FPSO和尾拖轮呈一条直线。此方式更能适应恶劣海况的作业条件,且穿梭油轮解脱缆绳更安全方便,对系泊单点的影响小,目前国内FPSO大部分都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作业。
2FPSO过驳过程风险分析
2.1过驳作业事故树建立
随着FPSO作业的日益频繁和穿梭油轮的大型化趋势,过驳作业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以往在渤海海域也出现了相应的影响安全作业的隐患。国内外也发生过穿梭油轮与FPSO发生碰撞、船舶吊车钢丝断裂、输油管接口密封不良等事故。根据以往过驳作业事故类型,综合来说,导致海上过驳作业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因恶劣自然条件如海上雾霾、涌浪风等因素造成的穿梭油轮与FPSO碰撞、服务拖轮与穿梭油轮或FPSO发生的碰撞、系缆断裂等。
2)由于海上交通密集而形成的与过往船舶的危险局面,未能正确处理导致过驳船舶与过往船舶间发生的碰撞。
3)因人员对船舶或过驳设备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的设备误操作引起的船舶间发生碰撞、失控、断缆等事故。
近年来,随着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和船舶设备维护管理标准的提升,FPSO过驳作业事故呈减小趋势,但是尽管事故发生量少,但此类事故的后果和影响往往是巨大的。针对过驳作业中较易发生的溢油、碰撞、断缆失控等情况,可采用事故树的方法具体分析造成这些事故的原因和诸多因素的内在联系,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消除作业隐患,确保过驳作业安全。构建完成的过驳作业事故树模型如图3所示。
2.2FPSO过驳过程风险分析
FPSO过驳作业中穿梭油轮的动态运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靠泊作业、过驳作业和离泊作业,作业过程如图4所示。
(1)穿梭油轮靠离泊作业风险
水流变化引起风险:在靠泊过程中由于船速较低,舵效不明显,因此水流此时对船舶的影响较大。若对水流变化考虑不周则可能造成不能正常靠泊,严重时甚至发生和FPSO碰撞的风险。
风浪因素引起风险:风浪是靠泊作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穿梭油轮一般空载前往FPSO提油,此时船舶吃水较浅,水面以上的受风面积较大,有海浪时船体会出现不均匀的受力,可能会造成油轮无法有效进行系泊作业。在风浪等因素的影响下,由于穿梭油轮和FPSO运动状态复杂无规律,系泊过程中也存在缆绳或引缆断裂的风险。
海上交通密集引起的风险:在系离泊过程中,穿梭油轮由于惯性大、航速慢,在雾、风、流的自然环境下很容易形成与过往船只的危险局面,尤其在海上交通密集的情况下,若未能正确处理会导致与过往船只发生碰撞等事故。
油纵引起的风险:油纵很大程度上影响过驳作业的顺利进行,引航员是靠离泊操作的核心部分,由于穿梭油轮较大的惯性和低速时的操纵性不良,引航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油轮靠离泊的效果。靠泊作业中若配合不当存在船舶碰撞或缆绳断裂的风险。
(2)FPSO过驳作业风险
潮流风浪等引起的拖轮或穿梭油轮偏移:在过驳作业过程中,若遇到潮流、风浪等影响,可能使FPSO、穿梭油轮、拖轮不能保持在一条直线上,甚至可能使穿梭油轮产生“鱼尾”运动影响过驳作业的安全。
原油泄漏风险:过驳作业过程中很多地方存在泄漏风险,例如输油软管的连接处密封装置密封性能不好可能导致过驳中发生泄漏;输油软管管壁长时间摩擦破损后引起的泄漏;过驳中由于人员疏忽原油从油舱溢出引发的泄漏;船体破损引起的泄漏等。
火灾、爆炸风险:原油过驳作业中最大的能量就是油轮装载的燃油化学能,一旦化学能得到释放,其危险程度难以计量。由于油气具有可燃性,遇到火源时有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的风险。
船舶稳性风险:在过驳作业中,由于过驳次序安排不当,原油过驳速度较快等原因可能引起穿梭油轮稳性不足、船体处于不利应力状况,造成船舶稳性风险,这可能会对船舶安全和船体结构造成影响。
3FPS0过驳作业风险控制措施
3.1火灾、爆炸危险的控制措施
1)在过驳作业前要根据燃油的理化特性,制定过驳作业安全措施和安全操作规程,参加装卸作业的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了解燃油的特性和危险性,懂得安全操作的要求和应急处理方法。
2)过驳作业前应检查船舶输油设备的完备性,相应的消防灭火系统应处于良好的技术钐,应在过驳处准备好相应的消防器材,输油管线的接卸按规范标准进行操作,船舶电气设备及线路应符合防火防爆有关技术规范。
3)作业现场严禁携带火种,如需明火作业,各项安全措施必须正确并得到有效落实;使用不会产生火星的合金工具,对螺栓、法兰等金属器件要轻拿轻放。
4)过驳作业中随时检查防静电装置和导通静电电缆是否连接牢固;严格控制输油流速,避免因油液流速过高或冲击油舱而产生静电集聚。
5)定时检测油舱内的油气浓度,当油气浓度高于规定值时应采取适当措施,使油气不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6)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按照规定穿着防静电服装。
7)过驳期间应注意过往船舶烟囱有无火星飘落,禁止锅炉吹灰操作。
3.2溢油风险的控制措施
1)对相关系泊设备进行操作时,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才有资格操作系泊和输油软管设备,如果认为此项作业的人不适岗,必须终止操作并替换。
2)输油软管连接前,必须严格检查软管的检查记录和法兰密封性,若没有良好的密封性,很可能在过驳中产生漏油现象。
3)过驳作业前应确认船上的溢油处理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工作人员熟悉并演习相应的应急程序,并且仔细检查船舶输油系统是否存在渗漏现象。
4)平时要加强对过驳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做好检查记录,发现问题立即更换。
5)过驳作业中人员要坚守岗位,做到严谨负责,认真观察过驳作业情况,减少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溢油风险。
3.3碰撞、缆绳断裂风险的控制措施
1)过驳作业开始前检查FPSO和穿梭油轮系泊设备及船舶防碰垫的完备性,平时加强对系泊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2)在靠泊作业前,FPSO和穿梭油轮应确保船员熟知操作程序,能够胜任其本职工作;系泊船长应根据FPSO的艏向和最近3小时FPSO的运动规律建议穿梭油轮的航向。
3)应提前预估水流对船舶的影响并选择在流向稳定的时间段靠泊,避免水流等因素造成的船舶碰撞、缆绳断裂风险。
4)FPSO中央控制室人员要根据张力仪显示的主系泊缆的受力情况及时通过VHF和穿梭油轮进行沟通,适时调整尾拖轮的拖力以保证主系泊缆的受力处于正常范围。
5)靠泊和过驳期间密切关注尾拖轮拖缆的缆绳拉力,避免拖缆断裂。
6)过驳中当风向、潮流变化时,拖轮船长要提前考虑潮流风浪等因素,适当调整主机负荷,增加舵效,在系泊船长的指示下调整穿梭油轮相对于FPSO的位置,使其基本处在同一条直线上。
关键词:建筑企业风险分析内部审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必将给工程施工目标(成本、质量和工期)的实现带来各种难以预测的风险,如何通过审计关口的前移来恰当的分析、预测和规避风险,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对现代建筑施工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施工企业需预控的风险分析
风险预控就是人们对潜在的或有损失进行辨识、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即在主观上尽可能有备无患或在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从而减少损失的行为。施工企业常见的风险主要有:
1、经营风险
(1)业主带来的风险。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自始至终离不开施工企业与业主的紧密合作, 有的业主实力较弱,相应地履约能力就差;有的业主虽有一定实力,但信誉较差,与这样的业主合作风险预控就显得尤为重要;更有甚者,有的业主利用虚假工程信息虚假发包,招摇撞骗,骗取保证金。
(2)项目带来的风险。工程项目投标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格的竞争。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有的施工企业在投标中,到处撒网,四面出击。为了中标,竞相压低报价,对成本、利润缺乏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有的企业抱着“只要能中标”的观念,饥不择食,把获利的希望寄托在变更索赔上。还有一些资金不到位、手续不齐全的垫资项目等,企业的效益更是无法保证。
(3)合同带来的风险。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工程款合同约定付款率低,资金拖欠问题、原材料价格上涨问题等,都与合同签订谈判过程及甲已双方的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业主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致使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引入合同陷阱。合同是施工企业一切风险的源头,如果合同“先天不足”,势必会造成工程项目实施中的巨大被动。
2、管理风险
(1)项目施工管理风险。总包项目施工过程中有时由于工程本身规模较大,技术难度大,管理上难免顾此失彼而造成风险。对此类风险的控制主要是实现风险转移。实践证明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总包企业通过合理合法的专业分包,寻找有实力、信誉好的合作伙伴, 把部分专业性极强的工程分包给专业施工单位。(2)质量与安全管理风险。质量与安全是施工企业永恒的生命线,一旦发生质量与安全事故,不仅给伤者及其家庭带来不幸,也给企业带来直接间接的经济损失。
(3)材料价格浮动风险。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的60%-70%以上通常是材料成本,如何通过分包管理转嫁材料量差及价差风险,预测材料价格变动趋势,平衡好库存管理成本及采购成本得失关系,则成本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的重要一环,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规避防范材料价格风险。
3、财务风险
(1)成本风险是施工企业的一个重要风险。对成本风险的控制,一方面通过三算对比,在施工过程中对由造价部门提供的预算,工程管理部门与项目部协商确定的项目目标成本,以及项目实施的实际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并制定对策,有效控制项目成本。另一方面通过量价分离, 对项目部考核材料量的消耗和设计变更与索赔情况,材料价格由企业统一管理并承担相应责任。
(2)资金风险。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控制资金风险要加强对保证金、垫资款的回收。同时还需对垫资方式使用办法、归还方式、归还期限、违约责任等作出细致、明确的规定,最大限度地减少垫资风险。对付出的保证金要按形象部位采取递退式返还方式,及时收回资金,降低风险。另外加强资金的统一调控管理,加速周转,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强大的资金支持体系。
4、合同法律风险
上述各类风险控制不力,则容易引发各类诉讼风险,如被因工期质量等问题被业主投诉违约,因资金紧张支付困难被分包方及供应商,因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法律意识不足或合同条款有缺陷被其他各方利用造成恶意诉讼,都会使企业陷入被动局面,造成严重失甚至一蹶不振。
二、审计实践中如何预控防范风险
施工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之前并不是弧立和界限分明的,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包融并相互转换的关系,简单的例子是各类风险最终都可能体现为成本和损失,合同签订伊始就注定了纠纷和诉讼的必然,而管理不到位的风险可能最终体现上述任一种风险形式,因此对风险的防范措施应该是综合的,多方位的,而审计工作做为企业核心的内控制度,其全过程的参与及全方位监控的“大审计”理念已经成为现代审计工作的必然方向,审计工作融入风险管理不只是依靠对具体风险的审计防范,而是通过对风险防范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运行情况的审计来实现的。当前施工企业一般实行两级管理,机构设置一般为公司总部及下属各项目部,根据工作需要,两级机构都应建立相应的合同管理中心、成本控制中心及资金管理中心,负责对经营风险、成本风险及资金风险的管理预控工作。
(一)为防范合同履约风险,提高中标合同质量,执行履约风险预控办法
1、投标期风险预控
(1)建立标前评审制度。各基层单位负责购买的招标文件,必须提前报送公司合同管理中心,对招标方的资质信誉、合同履约能力进行标前评估,通过同行反馈信息及调查情况及招标信息条件来决定是否进行投标。对明显存在的风险提出答疑或调整要求,以确定相应的投标政策。
(2)对确实需要投标的项目,对招标文件明确为最低价中标的项目要充分测算其成本后才能确定是否投标,在无法规避的情况下应充分考虑风险,并且在确保预测成本的基础上将材料费上调5%~10%来计算投标价格,最终结合当时当地的市场行情慎重投标杜绝投亏损标。
2、合同签约期风险预控
(1)针对材料价格上涨风险,按照以下步骤执行:
①对无法更改的涨价风险,除在报价允许又不影响中标的情况下,为保证材料质量、及时供应和防范涨价风险,在合同谈判时应明确提出主要材料应由甲方供料。
②对甲方确实不能供料的项目,必须明确主要材料的涨落幅度最大不超过5%的约定, 在约定范围内的价格变动由承包方负担,超出范围部分必须由业主方给予补偿。同时,对合同数额较大、受材料变动影响较大的工程项目,必须约定涨价总额不超过300万元的最高上限,或以此计算控制涨幅比例。
③对涨价因素合同谈判的最低限度必须明确涨价风险共担的要求(在有充分余地的前提下按照业主方最低承担50%来确定各自承担比例)。
( 2)针对履约过程中工期及安全风险,应提出以下约定:
①因发包人提供的水文、地质、气象等条件与实际情况出入,引起工程量增加或拖延工期,必须要求给予费用增加和工期顺延和费用补偿。
②对不可抗力合同约定必须符合国家权威部门的有关界定。凡界定模糊,或不可抗力风险较大的,应建议业主或由业主出资进行工程一切险的投保避险。
③工艺与设计变更风险:设计变更应按约定,及时提供资料、完成程序、申报业主,工艺变更应视为重点。凡经济合理、技术不可行,经修正、完善增加费用的,应有典型施工,届时邀请各参与单位对典型施工的工艺、费用进行认可、认同,形成总结报告签认交由业主认定。
④设计变更量额超过合同价30%的须另签新合同,以分散规避各类风险。
(3)针对发包人履约能力差,无力支付工程款或恶意拖欠工程款的条款, 除约定在提出支付申请7~10日内给予支付外,应写明超出期限立即暂停施工,并由发包人承担延期支付利息。
(二)在履约过程中,为提高成本管理水平,规避成本亏损风险,执行以下成本预警办法
1、项目成本预警包括项目部级和公司级两级预警。
第一、项目部级预警:工程项目在建过程中,经过分析已发生实际成本超出了对应的内部承包值(标后预算)或预计总成本将超过内部总承包值,该项目将启动“项目部级预警”。
第二、公司级预警:工程项目在建过程中,经过分析已发生实际成本超出了对应的税后外部产值或预计总成本将超过其税后合同产值的时, 该项目将启动“公司级预警”。
2、纳入项目部级预警的项目,各项目部要整理成本分析资料,将成本盈亏及预测情况在7日内反馈给公司成本控制中心及审计部,经会审分析确认后报公司总会计师审阅,由公司总会计师签署项目部级成本预警通知书。
3、纳入公司级预警的项目,项目部应在10日内将详细的成本分析资料报送公司成本控制中心及审计部,会同公司经营部、财务部、工程管理部研究确认后整理资料上报公司总会计师、总经理审阅,由总经理签署公司级预警通知书。
4、启动项目部级预警的项目,公司成本控制中心要定期参于项目成本分析会,协助扭亏方案的制定,并监控扭亏方案的实施效果。
5、启动公司级预警的项目纳入公司监管范围。成本中心将会同相关部门进行现场分析、讨论,制定有针对性的扭亏方案,并全程监控方案实施效果。
(三)在履约过程中为加强企业债权管理,保护企业债权的安全,执行以下债权预警办法
1、债权预警分为在建工程风险预警和已完工工程风险预警
第一、在建工程风险预警:当在建工程具备下列两条件任意之一时,启动在建工程风险预警。
①业主付款没有达到合同约定付款率付款,合同内应收未收工程款额累计超过500万元;
②业主付款没有达到合同约定付款率付款,合同内应收未收工程款额占已完成产值的比例超过10%;启动在建工程风险预警的项目由负责施工的基层单位对业主信誉、拖欠原因及收款前景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在预警日后7日内整理形成债权分析报告报送公司资金管理中心及审计部,会审确认后转交工管部,联合评估并制定应对方案。
第二、已完工工程风险预警:当完工工程具备下列两条件任意之一时,启动已完工工程风险预警:
①工程已完工,拖延3个月不办理竣工结算手续;
②工程完工,除质保金外尚有欠款超过500万元;启动已完工工程风险预警的项目由负责施工的基层单位对业主信誉、拖欠原因及收款前景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在预警日后7日内整理形成债权分析报告报送公司资金管理部,会审确认后转交法律处,并联合评估并制定应对方案,相应的方案包括缓工、停工及诉讼措施等。具体预警标准的制定可根据各单位具体情况来评估确定。
(四)在合同实施过程中,执行分包队伍预审及分包风险控制办法大型施工企业为解决人员、设备及管理上不足,在主合同允许的情况下,经常采用分包的形式来满足合同的要求,做为总承包方,承担着合同约定的工期、质量安全的各种风险,分包方的履约能力和信誉情况则成为施工企业的风险之一,是风险预控的重要环节。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74-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35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各国控告审计人员的诉讼案件急剧增加。到九十年代索赔给会计公司造成巨额损失:1991年美国的六大国际会计公司被直接索赔共计近5亿美元,占其收入的9%,比1990年上升了7.7%。1992年8月,美国整个CPA职业界面临的诉讼损失估计有300亿美元。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因诉讼而陷入困境甚至倒闭。我国也先后发生了深圳“原野”事件、北京“中城”事件、浙江“尖峰”事件、四川“红光”事件、宁夏“银广夏”事件及“麦科特”事件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表明,审计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而且愈演愈烈,接连引起审计理论界和职业界的震动,关于审计风险的研究日益得到广泛的重视。如何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如何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成为审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重要课题。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自1980年恢复审计制度以来,对审计风险的认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对审计风险认识的初期阶段(1980年一1991年)。在这一阶段注册会计师几乎不承担任何风险,其主要任务是实现自身的发展,并且也顺利地渡过了谋生存的第一关。(2)对审计风险的初步认识阶段(1992年-1995年)。在这一阶段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等有关法律文件,这不但标志着对审计风险认识的加深,更为判定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提供了初步的依据。审计风险的主要来源开始由职业内部转为职业内部和外部。(3)审计风险研究的纵深发展阶段(1996年-现在)。在这一阶段,我国对审计风险的形成、性质、特点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借助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加之有效的定性分析,已能比较合理的控制审计风险。但是与不断发展的实践相比我国审计理论研究至今仍不成熟,特别是对于审计风险及控制的研究。在各类关于审计的书籍中论述审计风险的篇幅很有限,很多都是把它做为某章的一节简单介绍,很难对其有深入的了解。现有的关于审计风险的认识散见于各审计杂志和刊物,并且仅限于定性,多数呈现出就风险论风险的局面。因此,深入研究审计风险,特别是对于审计风险的定量分析以及控制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许多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控制还非常薄弱,往往缺乏必要的审计风险意识和控制管理措施。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事务所的审计风险控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审计业务文书不规范。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计业务文书不但是审计工作成果和质量的最终体现,同时也是审计风险的重要载体。审计业务文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审计风险的控制。
(二)会计师事务所体制不当。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在体制方面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我国可以设立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和有限责任制的会计师事务所。现在我国大约有90%的事务所采用有限责任制。合伙制这种形式,由于它的实质是会计师以无限责任的形式承担业务失误或作假所造成的风险,相当于以自己的损失来担保业务的质量和真实性,因此可以弥补有限责任制的一些不足。但是合伙制的缺点也很明显,由于连带责任的存在,各合伙人不仅要对自身的行为负责,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它合伙人的行为承担责任,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事务所的稳定,同时由于事关切身利益,也可能由于过于谨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因此。对会计师事务所来说,这两种体制都不是很合理和适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审计风险。
(三)注册会计师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我国,注册会计师风险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风险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或不执行。存在此类问题的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对审计风险有一定认识,并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但在实际业务中执行极为不力,甚至不执行,致使制度形同虚设。这种“有法不依”的状况与无审计风险管理制度没有多大区别,要使审计风险得到很好的控制是不可能的。
第二,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相当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对审计风险加以重视,并懂得回避风险,不再单纯地追求客户规模的扩大,并在接受委托时对客户进行必要的选择。但对审计风险进行管理的手段还是不系统的、零星的,如对风险只是简单评估,只涉及了部分风险因素,没有科学的评价和控制等等。
第三,对潜在风险重视不够。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复杂性。风险管理不仅应当对大量有规律可循的风险进行管理。还应重视新的潜在的风险。而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多重视前者的管理而忽视了后者,导致审计风险管理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第四,风险管理的执行缺乏一致性。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经常对不同的企业实行差别对待。如对大企业比较重视,而对中小企业重视不够:对上市公司相对重视,而对非上市公司重视不足。实际上。不论企业规模大小同样存在风险,这种对不同企业的区别对待会影响审计风险的管理。并且注册会计师对大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过分信任会影响对风险的评估,亦会降低审计工作的质量。
风险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普遍地存在于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他们往往忽视了审计风险,置审计客户的信誉和管理水平于不顾,也不考虑其自身可能遭受的损失,为了取得更多的业务收入,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的扩大,对审计业务基本上“来者不拒”。因此,产生审计失败是必然的。
(四)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不高。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的灵魂,它的缺乏影响审计风险。独立性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独立于客户和其他单位之外,与客户和其他单位免除任何利益关系。以客观、公正的原则和立场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但由于非审计服务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受到负面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很难保持在精神上的超然独立,使得审计的服务质量让人质疑,势必会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五)审计工作计划编写不严格。《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3号~审计计划》规定:编制审计计划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总体审计计划就包括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重点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的关注、审计小组的组成及人员分工、对专家工作的利用等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会计师事务所针对经常服务的常年老客户,出于对他们的信赖,并不编制完整的审计计划。这样,当这些客户公司的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和发生重大的交易事项时。就无法引起事务所的足够重视,一些事务所甚至对新客户也不编制严格的审计工作计划,这样造成的后果可能会更严重。
(六)分析性复核没有被执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一分析性复核》规定,分析性复核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据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分析性复核在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阶段都可以运用,在很多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过程中,长期以来几乎都没有执行分析性复核的审计程序,对于审计质量的保证主要依靠实质性测试,这种情况下,当被审计单位有意欺骗时,事务所仅仅依靠抽查凭证、核对账簿报表是很难发现的。
(七)审计费用较低。审计费用较低是制约我国注册会计师业发展的因素。审计费用较低,会计师事务所就不可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审计某一个项目,审计质量就不可能提高。而且,为了揽客户。事务所之间不惜竞相杀价,压低收费。这些行为的存在,说明我国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光想到怎样赚进来,没想到将来会赔出去。我国大多数城市的财政机关都为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最低收费标准。收费标准一般以资产或资本总额等指标为参照,而很少考虑客户的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因素。因而,往往同样规模的客户,审计人员苦乐不均,从而也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对策
(一)改进法律条文,制定相关准则。2010年9月1日,国家审计署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审计准则》),并从2011年1月1日起实施。新《审计准则》共包括七章内容。重点对如何进行审计计划安排,如何有效开展审计现场实施工作,如何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和明确审计责任进行了规定。新《审计准则》是适应新时期我国审计环境新变化而从行为上全面规范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法定审计职责,通过明确职业标准来客观评价审计工作质量,也是各级审计机关制定审计业务操作规程的基本依据。新《审计准则》的颁布,对促进审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因此,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进而整体上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应该需要从整体上提高相应的法律风险水平,制定更加完善的审计准则,包括对举证责任的修正、赔偿风险的提高以及诉讼条件的放宽等,从而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社会责任感。
(二)形成合理的会计师事务所体制。目前,在世界各国所有的不同的组织形式中,有限责任合伙制是当今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兴起于90年代。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既融入了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的优点,又摒弃了它们的不足。在这种组织形式下,事务所以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各合伙人对个人执业行为造成的结果承担无限责任,合伙人之间不相互承担连带责任。在我国实行有限责任合伙制有许多优点。首先,这种形式与有限责任制相比,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促使注册会计师增强了风险意识,提高了其规避风险的能力。其次,这种形式与合伙制的形式相比,其合伙人不必为别人的错误或舞弊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后顾之忧,也比较合理,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是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和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两者优化组合的结果。它体现了广大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要求,是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扩大规模的组织形式。但是进行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改革是一个漫长的逐渐的过程。首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起相应的法律法规。我国现行的《注册会计师法》是唯一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各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的法律,但它只规定有限责任制和合伙制这两种事务所组织形式存在。因此,还需要建立有限责任合伙制相关的法律规定。其次就是在有限责任合伙制的组织形式下,事务所以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各合伙人对个人执业行为造成的结果承担无限责任,合伙人之间不相互承担责任。这就存在各合伙人之间责任的明确问题。现实中,可能会存在责任划分不清的现象。会计师事务所通过体制改革,就能以一种更合理的形式存在,拥有一个健康发展的审计风险管理主体将有利于审计风险的控制。
(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社会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客观、公正、独立地执业,而高素质的执业人员是保证执业质量的关键。
(四)严格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质量控制。在生产制造企业里,产品的质量是企业制胜的关键。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严格的质量控制也很重要。审计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高内部质量控制,相应的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的提高将会减少审计风险,有利于审计风险管理。《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第二条规定:质量控制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和程序。质量控制政策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采取的基本方针和策略:质量控制程序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贯彻执行质量控制政策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事务所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建立比较有效的制度约束机制,建立事务所内部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
(五)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威胁,会加大审计风险,能够保持注册会计师超然的独立性,也是审计风险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注册会计师要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不仅要保持其形式上的独立,也要保持其实质上的独立。每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应该确定相应的政策和程序,以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合理的保证所有的人员符合独立性要求。为了保持应有的独立,注册会计师必须具有诚实正直的品质,并拒不受任何与客户及其管理当局或所有相关的经济利益的影响。
(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意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意识要贯穿于整个审计计划过程中,从业务委托到出具审计报告,都要加强审计风险的意识。(1)业务承接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存在着签约的风险。要避免签约风险,注册会计师要对被审单位有深入的了解。(2)审计执行阶段。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执行阶段,要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对容易引起风险的关键领域应该实施严格的监控。(3)审计报告阶段。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阶段,主要是考虑出具何种类型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主要有四种类型: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审计风险大,而发表其他类型的审计报告的审计风险相对较小。注册会计师应该根据所发现问题的一严重程度以及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构成影响来判断审计意见的类型,而不能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勉强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只有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并对审计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对审计风险的管理当作与个人切身相关的事情,才能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七)充分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分析性复核程序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注册会计师如果不适当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则可能会增加审计风险甚至导致审计失败。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在审计各个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具体包括:第一、在审计计划阶段,帮助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第二、在审计实施阶段,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第三、在审计报告阶段,对会计报表进行整体复核。
关键词:火驱 提高采收率 风险分析 爆炸 安全控制
目前,我国有很多中轻质油田已进入注水生产晚期,具有很大的三次采油的潜力,此外还有许多高温高压低渗透轻质油田,注水比较困难,这些油田都可能成为火驱技术的目标。
所谓火驱采油,是指在一定的井网模式下,由注入井将空气连续的注入油层,油层自然或者人工点火形式,由生产井采油。火驱采油的过程中,从生产井、注气井、油藏到空气压缩机、地面管线和地面处理设备,每个环节都有由于氧气存在而引发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一、工艺风险
注空气过程由于空气中氧气和井下轻烃烃组分及氧气在油藏内的反应产物的存在,使其具有潜在的安全隐患,包括注人井、生产井、空气压缩机、注气管线内的混合气体爆炸、油套管和地面管线设备的腐蚀等问题。
1.爆炸危险
注空气过程各个环节均存在着氧气混合物爆炸的危险,这主要是因为注入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与原油在油藏发生氧化反应,消耗部分氧气,但在氧化反应不完全的情况下,地层中的轻烃组分就会和氧气形成混合性爆炸气体,当混合气的浓度达到爆炸范围时,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爆炸事故。
可燃气体发生燃烧和爆炸的三个基本物质因素是:可燃气体、氧气、点火能量。而燃烧爆炸,不仅需要可燃气和氧气的存在,还需要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可燃气和氧气适当的配合比例。根据爆炸理论,能使可燃性混合气体发生爆炸所必需的最低可燃气体浓度,称为爆炸下限;而最高可燃气体浓度,称为爆炸上限。临界含氧量是指当给以足够的点燃能量能使某一浓度的可燃气体刚好不发生燃烧爆炸的临界最高氧浓度。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对大多数石油产物而言,常温常压下氧含量安全限值约为10%,氧含量低于这个值,即使遇明火也不会发生爆炸 。
2.注入井爆炸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注入井的爆炸主要是因为空气注入压力低,导致油气回流到注气井,与空气混合发生燃烧爆炸反应。造成注气压力低的原因主要有:
2.1注气停止。有空压机正常停注和空压机故障停注两个因素。空压机停注导致注入井压力突然为零,在没有井下回压控制的情况下将会发生油气的回流;
2.2空气压缩机的重新启动。重新启动空压机时,井口压力开始时也会低于设计压力,同时由于停住时间内地层压力的升高都会导致油气回流。
目前现场应用可采取的防护措施有
(1)加强对注入井的压力、温度、注入量的检测,防止注井内压力低于油藏压力,井下可采用封隔器和回流控制阀等装置减少油气进入注气井。
(2)作好安全预防工作。在注入井中保持正的空气压力是防止油气回流安全操作的基本要求。
(3)生产井爆炸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生产井爆炸主要是由于气窜和氧化不完全造成的生产井中氧气含量过高,与井下轻烃组分形成的混合性爆炸气体在爆炸范围内,如有足够点火能量时将导致爆炸。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油藏温度过低,导致氧化反应速过慢,存在过剩氧;
(2)注入井到生产井间的井距过近,导致氧气过早突破。
目前现场应用可采取的防护措施有:
(1)在工程开始之前,应筛选确定适合注空气的目标油藏,深入研究油藏动态,进行室内氧化实验研究,评估注空气低温氧化工艺的技术可行性。
(2)生产过程中应进行气体监测分析,重点监测与注气井连通性极强的生产井中的气体排量和组分检测,气体的排量显示了油藏内气体流动的选择方向,并对区域内的空气进行评价。
4.腐蚀现象及腐蚀监测
油田火驱现场主要有注气管线、注气井管柱的氧气腐蚀,以及生产井油套管和地面设施的二氧化碳腐蚀。对于生产井和注气井可以通过挂片和分析水样品中铁的含量等来检测腐蚀情况 。对有明显腐蚀的油井进行防腐处理,可采用防腐剂批量注入到油管与套管的环空中、井下安放固体防腐剂等工艺技术。
二、设备风险
火驱采油工艺中的设备主要有空气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和地面管线控制系统等。由于火驱采油的排气压力及排气温度都较高,对设备机械性能的要求很高,工程设计和现场操作中主要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1.空气压缩机风险及防护措施
作为注空气过程中的主要设备,空气压缩机存在的风险最多,发生的概率也最大。空气压缩机的故障风险主要包括:空气压缩机的爆炸、排气压力不足、排气量波动、机械故障、噪声影响等。
建议现场可采用的防护措施有:
(1)油的选择和用量要适当;
(2)提高检修质量,严格控制因密封不严而使油窜人气缸内;
(3)采用铜制波纹管式冷却器芯。
2.管线
造成管线失效的危险因素主要有:
2.1管线腐蚀,由于火驱采油过程中的腐蚀现象较为严重,管线破裂潜在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就较大;
2.2管线机械强度设计不够,当管线设计强度低于输送介质强度时,管线就会因长期超负荷运行而破裂,这主要是因为管线选择时没有根据实际现场情况。
建议现场采取的防护措施:
(1)对注气管线进行内部涂层,防止内部生锈,减少锈皮与高速流动的空气磨擦产生的热;
(2)尽量减小注气管线的拐弯,管道连接应采用焊接,但与设备、阀门和附件的连接处可采用法兰或螺纹连接。
3.其他风险
火驱工艺中涉及到的其他辅助设备较多,其安全可靠性也至关重要,在工程实施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在生产中更要加强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工作。
三、人为风险
1.工程设计
工程设计人员对现场管路系统的设计,管线材料的选择、加工制造的技术水平、强度设计都影响着管线的运行安全。同时对于相应的电气设备和机械设备要慎重选择合理配置,对于井网和管线布置要谨慎考虑,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水井、油井和管线,又要符合火驱操作规程和安全控制技术的要求。
2.人为失误
操作失误主要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包括施工误操作、运行误操作、维修误操作和管理失误等多方面的原因。火驱采油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必须制定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加强人员培训,确保各项操作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
四、结语
目前,火驱采油仍是一项二次、三次采油高新技术。在火驱采油的过程中,从生产井、注气井、空气压缩机到地面管线和采油设备,每个环节都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文章总结了国内外火驱采油的现场经验,制定火驱采油现场安全控制技术及监测方案。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控制标准、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最大程度的防止事故发生,对这项技术的成功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并购前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并购方主要着力解决两个问题:(1)并购目标选择。选择得当的发展战略目标公司是并购成功与否的源泉。企业并购的动机是实现协同效应,增强核心竞争力,一旦收购目标选择不恰当,轻则造成并购效率低,强化企业负担,重则给整个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可预计的后果。最精明的收购都是撒大网挑选潜在目标,即从中选取最优的可行性方案。(2)目标价值定位。一旦确立了企业目标选择,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就成了刻不容缓的工作。并购方通过尽职尽责的详尽调查,运用恰当的评估方法、健全的评估体系,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企业价值评估的结果关系到企业并购所需支付的对价,过高的支付对价,企业的预期财务收益会大打折扣,债务承担加重。
2.并购交易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企业主要着力解决融资和支付问题:(1)融资即解决并购所需资金来源问题。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债务性融资(比如向国有或商业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及权益性融资(发行股票)。显然,并购方需要需要结合自身现有的资本结构及并购后的资本结构综合考虑债务和权益融资所占的比重,合理的融资结构有利于企业的财务风险的防范。 (2)支付即以何种方式支付并购资金。主要的支付方式有现金支付、换股支付及混合支付。不合理的支付方式,会对企业并购产生不同的财务风险。企业应该结合并购动机选择灵活的支付方式,尽量避免单一的支付方式。
3.并购整合阶段
这一阶段企业主要主要着力解决并购整合中的财务整合及如何进行财务整合。(1)并购完成后,对并购方而言无论其资产规模、还是战略发展都有了大的改变,组织的扩张无疑加大了公司治理难度,如果不对并购后的财务进行整合,公司以后可能会面临更大的管理、投资、筹资风险。(2)财务整合要遵守实现价值最大化为己任,分为融合和协同两个阶段。有步骤重点式推进,而不是忽视对财务的整合。在融合阶段主要是在并购双方确立一个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将目标企业的财务政策、财务制度、计量标准等纳入收购方体系,优化双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协同阶段即双方财务基本一体化,朝着共同的目标有序进行着,实现了资源共享及优化配置。相反,若不进行财务整合则给并能够双方带了困扰,更甚者并购失败,导致企业破产。
二、企业并购过程财务风险分析
1.并购准备阶段风险
企业在这一阶段的风险主要是目标选择价值定位风险 价值定位风险是指由于目标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失真及收购方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不合理的评估方法导致收购方评估出的目标企业价值与实际价值存在偏差的风险。由此可以看出,决定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合理与否的关键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目标企业提供的信息质量;二是并购方的评价体系是否健全,是否根据并购动机选择了最优的评估方法。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过高,出价远超自身的承受能力,致使无法获得预期收益回报风险。相反,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过低,致使交易双方谈判失败,那又极有可能丧失一个盈利项目。
2.交易实施阶段风险
企业在并购交易实施阶段财务风险主要是指融资和支付风险
(1)企业并购需要巨额资金做支撑,依靠并购方的内部资金,显然不足够。企业必然依靠外部融资以获取并购所需资金。而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财务风险。一方面是资金供应风险,即并购企业未能筹集到并购所需资金进而影响并购活动的正常进行所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融资结构风险,即未充分考虑自身资本结构和并购后资本结构,而盲目融资导致企业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比例失衡,比如,过高的债务融资,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这无形中又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2)支付风险主要表现在:现金支付成本低、效率高但现金支付占用企业大量流动资金,企业往往面临较高的流动性风险;换股支付稀释收购方股权,股东控制权旁落,股权结构发生变化,甚至可能更换大股东,对并购后的整合也带来了较大风险;混合支付往往需要支付多次,并购双方难以保证支付的连续性,致使并购过程延期,加大了并购交易的成本。
3.并购整合阶段风险
并购整合阶段的风险主要体现在财务整合中,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并购企业对并购后财务整合重视不够,产生不良资产处置不当风险。比如,目标企业资产流动性较差,而并购后并购方未派出专门的财务人员采取妥善的措施,致使预期收益不能实现,并购交易失败。(2)财务行为人因并购方财务监督体系不健全,对工作不予重视,工作出现失误导致的财务风险(3)并购双方未实现财务统一规范管理,财务信息交流不畅通、信息交流滞后,并购未能实现协同效应的风险。
三、针对并购各阶段的风险控制及防范
1.针对价值定位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1)选择符合自己公司战略发展目标的企业。首先,从大量备选企业中筛选出符合自身发展目标的企业,符合作为备选,不符合不予考虑;其次,利用财务分析方法判断被并购企业的历史财务状况,项目未来的盈利情况、手中资源价值、聘请专业机构鉴别判断并购后企业能否增值。
(2)健全价值评估体系。首先,要加强目标企业财务信息调查,保证收集信息的质量,对被并购方的财务报表、经营情况、企业发展价值、结合自身期望收益与规模进行完整评估。其次,可以聘请专门的具有较高技术的专业人员,对被并购方价值评估。最后,根据自身并购动机,选择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在这一阶段最有应该防范的还有就是一定要具备鉴别被并购方提供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带有面具的报表的分析显然是毫无意义的。
2.针对融资和支付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1)融资风险防范。一方面结合自身资本结构及并购后资本结构合理确定债务资金和自身资金比例问题。过高的债务融资,增大企业债务风险,一旦债务无法清偿,整个企业可能瘫痪;过低的债务融资,有起不到财务杠杆作用;另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保证融资结构合理,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达到控制风险、降低并购成本目的。
(2)支付风险防范。灵活的支付方法是根本。如果收购方有大量充足且稳定的现金流,且当下企业股票被低估可选择支付现金方法;相反,若企业没有充足现金作保证且股票市场被高估,则可选取换股支付方式;同样,若企业正处于扩大经营阶段,现金流量不足,并购方亦可通过与目标企业的谈判,在不丧失控股权的情况下,以换股方式支付即混合支付。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
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来看,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出现金融投资市场。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体系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金融业市场逐渐兴起,并在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的金融行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整个金融投资市场还远没有发展成熟。我国的金融行业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像金融工具不够先进、金融证券没有实现规范化管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等等,都会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至于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我国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还没有发展成熟,尚处于发展时期,不能给金融业的发展创造好的环境和提供必要的支撑;第二,我国金融投资体系的发展还不健全,有待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完善。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金融市场环境下,企业参与金融投资,风险防范更显的尤为重要。
二、金融投资的风险类型
在开展金融产品投资过程中,企业通常会面临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第一,操作风险。金融产品投资的操作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决策程序不完备甚至决策失误,或者在具体投资执行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失误导致的风险。出现操作风险的原因通常有二,一方面,是由于金融投资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决策能力、市场分析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导致投资策略出现较大偏差;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不到位,财务资金控制不规范,具体的操作人员不尽责或者不具备业务操作能力等。
第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往往会受到市场上汇率或者估价变动的影响,从而使金融投资者的本金或收益出现损失的风险。主要原因是,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是在一直变化的,如果金融投资者对市场的分析能力不强甚至出现判断失误,就会产生市场风险。根据市场风险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其中系统性风险通常是难以消除的,而非系统性的风险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投资优化管理,进行有效的防范。
第三,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是由于投资者将大量资金投资于某种金融产品,而该金融产品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变现,从而就导致了投资者资金紧张的问题。流动性风险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出现,但一旦金融产品由于市场震荡而导致的价格急剧下降,而此时投资者又急需大量资金,流动性风险就会出现。在此情况下,投资者若以低价出售金融产品换取资金,就会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投资者若继续持有金融产品,其现金流就会出现紧张甚至断裂,影响正常经营。
第四,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投资交易的相关方没有按照合同规定的履行应尽职责、义务,而出现的风险,其实质就是违约。现在我国金融投资产品的门槛不断的降低,金融投资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债券、货币基金等。如果所投资的金融产品的发行主体出现严重亏损甚至濒临破产的边缘,或者其偿还意愿不强,无法全部或部分偿还债务,就产生了金融产品发行主体的违约,投资者就会出现损失。
三、金融产品存在投资风险的原因
对于企业金融投资来说,造成风险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其表现形式也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利率的变化、汇率的变化以及市场的变动。
第一,金融投资要面对利率变动。金融投资是与金融产品的利率密切相关的,利率是影响金融投资收益的最关键因素,金融产品的市场价值会随着利率的上调或者下调,出现上升或者下降。投资者在进行金融产品投资时,一定要紧密的关注国家对于所要投资产品利率的变化,调整好所要投资产品与自身持有货币之间的比例,提高对产品利率变动的应对能力,避免因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第二,金融投资要面对汇率变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活动领域的扩大,可能会出现国内相关金融产品无法满足金融投资者需求的状况。由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汇率一直处于动态调整阶段,一旦开始投资国外金融资产,投资者就必然要承受汇率变动的风险。特别是,在一些国家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汇率剧烈波动时,这种风险就会更具有颠覆性影响。汇率的变化会对涉外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旦利率发生大幅波动,就会影响金融投资的收益,甚至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金融投资要面对市场变动。在投资者进行金融产品的投资时,不仅要关注所要投资产品自身存在的风险,更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动所产生的风险。导致大范围甚至是整个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和投资商品都收到极大影响的系统性风险,投资者无法完全避免,加强经济形势的研判、提前做出决策,有助于减小减少损失。非系统性风险,则可以适度规避。在进行投资之前,一定要谨慎选择拟投资产品,提前做好功课,并针对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统筹规划,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高风险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四、提高金融投资风险控制的措施
金融风险是投资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影响企业投资收益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企业在进行金融投资时,有必要制定有效措施,对金融投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保证企业稳健发展。
第一,加强风险评估。金融产品风险评估环节是整个投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全面、充分的风险评估,投资者能够有效了解并合理控制金融投资风险因素,有利于减少投资本金及收益损失的风险。同时,在持有金融产品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并非一直固定不动,而是会随着时间推移、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要求风险评估必须是一个不断进行的动态过程,投资者的风险评估要随着相关情况的变化而进行不断更新。企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做出有效的风险评估,以保证在风险来临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
第二,制定并优化风险应对方案。基于投资前期及投资过程中持续的风险评估,针对不同类型的投资风险,企业要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和方案,并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同时,将风险防控措施落实到具体的执行主体,确保风险来临时能够快速反应,提高抗风险能力。
第三,加强企业现金流管理。为提高流动性风险和市场变动风险的应对能力,在保持现金流稳定的情况下提高资金收益水平,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对现金流的统筹管理,持续关注经营性净现金流,妥善安排好未来可能的现金支出,做好现金流入、流入的匹配;另一方面要优化金融产品投资结构,根据流动性和收益水平,设置合适的资产比例、择适当的投资模式,应对投资期间可能出现的突发流动性问题。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 质量; 风险
1前言
在我国,沥青混凝土面板质量控制和管理能力虽有发展,但仍有欠缺,面板质量仍存在不稳定性,所以有必要对其质量控制过程中的风险辨识和控制进行研究。
2风险分析
2.1工程概况
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是山西目前唯一的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120万MW,库盆沥青混凝土防渗采用简式结构,由下至上分别为垫层、整平层、防渗层和封闭层。上库防渗面积约21.57万 m2,沥青混凝土总方量4.60万 m3;下库防渗面积为11.25万m2,方量约2.86万m3。
2.2客观风险分析及应对
沥青混凝土面板施工包括混合料生产、运输、摊铺和碾压。
(1) 混合料生产
包括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拌合风险等。
①原材料风险源主要包括料源、加工、运输、储存等。
A 料源:料源是原材料质量风险根源。西龙池工程施工时,骨料粉尘污染严重,逊径骨料含量超标,就是因为料源质量差,最后承包商不得不对破碎系统加以改造并增加除尘系统才满足工程需求,并因此向业主提出索赔;
B加工:除了加工过程中的机械故障,还包括产生的粉尘、噪声污染等问题。
C运输:运输风险包括运输能力不满足生产需求;道路堵塞,运输工具故障等风险。西龙池工程因抢料导致施工中断的事情时有发生。
D储存:储存不当影响材料质量;存量不足又有生产停滞的风险。
②配合比设计风险主要是人为因素,包括设计者无经验、知识欠缺、熟练程度不够、计算能查等。
③拌合风险主要源自设备质量问题、人员操作技术差、人员操作失误等。
(2)混合料运输
运输风险点包括运输道路、运输设备、降雨、降温等。
①道路:因道路损坏或者堵塞导致停留时间长、混合料冷却或者离析;
②设备:西龙池工程主要靠自卸汽车运输,不仅要保证汽车数量足够,还要相互衔接,做到拌合楼不等车,摊铺机不等料。
③ 降雨:西龙池工程每年7、8月是多雨季节,降雨会导致冷缝甚至停工。
④ 降温:降温时应在自卸汽车上加盖帆布,在摊铺机上安装红外加热器等,以免产生质量缺陷。气温低于5℃时禁止施工。
(3)面板碾压和摊铺
碾压和摊铺的风险点在于碾压摊铺设备、人员施工技术、现场协调管理、施工气候温度、新技术新工艺等。
① 碾压设备:振动碾喷水量太大容易导致水分无法蒸发形成防渗层鼓包,西龙池工程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最后通过间歇喷水予以解决。
② 人员技术和协调管理是主观因素。
③ 气候和温度:易导致终断摊铺而形成冷缝。
④ 新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工艺还未经大量实践检验,如西龙池是我国首次采用改性沥青防渗,无经验可循,所以不仅要检验改性沥青的性质,还对拌合物进行了大量检验以保证质量可靠。
2.3主观风险分析
主观风险的外在原因包括组织、环境;内在原因包括知觉差错、意识、表象、记忆、学习、思维、概念形成、动机和兴趣。
3风险的应对
风险应对措施主要有:回避、转移、缓解、自留和利用。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采用一种或者组合。
3. 1客观风险应对
客观风险包括地质、混合料生产、混合料运输、混合料碾压和摊铺、管理及其他因素导致的风险等。
(1)地质风险
①在合同条款中对责任进行明确。如要求承包商进行地质复核,实现承包商与业主风险共担;这其实是有效的风险转移或者风险分散措施。
② 对于沥青混凝土面板,应配备用料场,以便根据施工情况对料场进行调整,进行风险预防。
③ 前期地质勘探必须将工作做细做实,对储量、岩性、质量、软弱夹层性质、空间分布、开采条件等勘探清楚。
(2)混合料生产
① 原材料风险应对
a.料源的选择要慎重。
b. 原材料加工过程要严格控制。要将实验室检测和现场生产相结合,以便保证骨料质量合格。
c. 运输路线和中转仓库需设计合理。材料运输有时候需要设临时存放仓库,再转运到施工现场。
d. 原材料的储存方式适宜。如矿料的存储主要考虑防潮结块,沥青的存储主要考虑温度并注意防火。
② 配合比设计风险应对
配合比不仅要在设计前参照类似工程的相关参数,对已确定的配合比仍要每天制作试件进行检测,并随时根据试验结果调整配合比设计参数。
③拌合风险应对
a. 设备风险。招标文件中最好要求承包商对投入的设备数量、型号、配套进行承诺,并对设备完好率加以明确;此外,重要设备应配有备用设备、机械维修资源和备品备件,设备应定期维修保养。
b. 人员技术差和操作失误属于人为因素的风险,应对措施见下文。
(3)混合料运输风险应对
a. 运输道路应尽可能采用单线环形线路,布置往返双向线路。尽量避免交叉,安排专人在易堵部位进行车辆疏导,道路应经常进行维护修整,保持道路平整,避免道路过于颠簸引起混合料离析等。
b. 运输设备的调运应做到不闲置,不紧缺。一般而言,应配备用运输设备以便在设备故障或者生产量较大时进行更换或补充。
c. 由于沥青混凝土有很好的防渗性,所以一般小雨基本不影响施工。但是出现大暴雨的时候就有风险。通常采用风险预防与风险转移相结合的方式来规避。
d. 沥青混凝土施工的整个过程中,温度控制是个很重要的因素。西龙池工程施工技术合同规定,环境温度低于5℃、浓雾或风速大于四级强风时,不得施工。
(4)面板碾压和摊铺的风险
该工程的封闭层在我国是首次采用改性沥青防渗,国内没有经验可循,所以风险较高,对于这样的情况只能采用风险预防措施。对新技术新工艺使用前的试验责任应在合同中加以明确,建立过程督导机制,对新技术新工艺的试验检测严格监督,质量不合格应立即调整方案;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的不同,即使有经验困,也未必完全适用。所以准备一两个备选方案很有必要。最后,完工后还应加强监测,避免后发不利影响。
3.2主观因素的风险应对
3.2.1有意识人为差错
工程上有意识的人为差错主要是偷工减料。主要在于设计深度不够或者设计过于保守,监理单位不严,建筑市场管理混乱等原因给施工单位偷工减料制造了可乘之机。
3.2.2无意识人为差错
这类人为差错也只能通过风险预防和回避,防患于未然。
1)施工组织方案编制应客观、合理,正确地协调各工作班组交叉作业,避免不必要的延误,如果迫不得已延误工期,最好不要用"必须抓紧,否则损失很大"、"一定要快"等刺激性言语增加工作人员的压力;
2)上岗前的安全培训必不可少,包括安全常识教育,持证上岗等安全要求,对安全设施必须定期检查以防患于未然;
3)员工应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疾病并治疗,关心施工人员的生活,杜绝赌博、酗酒、打架斗殴等现象;
4)施工现场应保持干净整洁,文明施工,杜绝脏、乱、差;
5)避免超负荷工作,工作量大时应采取轮班制进行合理轮换;
6)树立施工人员的主人翁意识。避免粗暴管理,现场管理和指挥施工人员要文明合理,不要呼三喝四,避免施工人员有不满情绪,出现差错;
7)监督指导制度应执行到位。避免施工人员连续进行同样的工作,这种模式容易使人疲劳和麻木,导致错误或者失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麻荣永,土石坝风险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关键词:ERP;物料管理;风险;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218-02
D企业是从事航空发动机零部件、汽车零部件生产和工业民用建筑开发施工的综合性股份制企业,是省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于2002年,2006年改制为民营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经营理念卓越、规范管理、诚信运作,为实现企业信息集成与共享,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公司实施了ERP系统,采用了财务、成本控制、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生产制造等6个模块,从而将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等有机的集成在一起,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本文以D企业为例,介绍其在ERP环境下物料管理流程的设计与控制。
一、ERP及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缩写,是一个集合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并进行有效地计划和控制以达到最大效益的系统,它以业务流程为中心来组织,根据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连续运动和反馈来设计,能跨越职能领域的界限,实现整个企业信息的集成。[2]ERP系统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原来的业务流程,实现了从采购到付款、从材料入库到投入使用的全面集成,可以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集成管理,打破了原来职能部门的分割,实现了跨职能部门的业务处理。
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是一系列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程序和措施。其实施目的是为合理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3]
在ERP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整体目标没有改变,但是伴随着业务流程的改变则增加了一些具体的目标,如保证ERP系统的合法合规、保证ERP实施的安全保密、保证数据处理的准确度和效率等。ERP与内部控制的结合,使以往的控制模式发生改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风险。
二、企业物料管理流程分析
物料管理落实到具体的业务时包括采购业务和存储业务。D企业在进行物料管理时涉及到5个部门:使用部门、采购部、价格室、财务部和仓储部。使用部门检查物料的剩余情况并报备给采购部,同时验收采购的物料是否合格合规;采购部利用电子平台对采购信息和供应商进行管理,编制采购计划;价格室掌握市场物料价格情况,负责审价;仓储部负责物料的收发及盘点;财务部参与合同的订立并录入合同,对物料的收发进行记账,负责付款。具体的业务流程如下:请购确定供应商确定采购价格订立采购合同交货验货入库付款物料保管与处置物料出库物料清查。
(一)请购
使用部门根据实际需求提出申请,采购部结合实际情况对申请进行初审并填制请购单。
(二)确定供应商
采购部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吸引供应商,并对供应商的产品、资信、经营状况等进行调查评估,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供应商确定后一般情况下不会更改,确需更改时经客户同意后重新选择供应商。
(三)确定采购价格
由采购人员上报采购价格给价格室,价格室根据掌握的价格数据及市场动态确定采购价格是否合适。
(四)订立采购合同
经以上步骤选择出合适的供应商后,采购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财务人员将合同资料、订购单录入ERP,经选定的供应商信息、采购信息、付款信息等也同时由采购平台转入ERP系统。
(五)交货验货入库
供应商按照合同的规定价格时间地点供货,采购部门采购人员填制入库单,仓储部门验收货物并登记保管账。
(六)付款
企业采用后付款方式,在会计人员进行入库报销核算后,负责采购物料的采购部填制请款单,财务人员审核请款单、编制记账凭证、登帐,并跟踪款项。
(七)物料保管与处置
物料入库后由仓储部负责保管,并登记保管明细账。在保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查明原因后有相应的部门、人员负责;需办理退货的,由原负责人办理。
(八)物料出库
根据生产或销售的需要发生出库业务时,由仓储部负责办理和记录。
(九)物料清查
每隔一定期间对物料进行清查,由财务部负责整个企业的资产清查,副部长制定盘点方案,财务副总审核合格后由财务部下发盘点通知给各部门,各部门依据方案进行盘点,填写盘点表上交会计审核,财务部汇总上报并编制清查报告、进行账务处理。
三、企业物料管理业务风险分析
(一)请购
这是采购的第一环节,关系到整个物料管理模块。然而在请购时却可能发生因采购负责人及使用部门人员主观或客观的因素造成的请购信息不真实、不正确的情况。这将影响着ERP系统中对物料管理控制的实施,是这一环节的风险。
(二)确定供应商
这是采购物料的必要环节,也是风险较大的一个环节,在此环节确定的供应商将与企业购买物资、付款等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供应商的评估及选择可以在ERP系统内进行,但是录进ERP的数据是人为的。在选择供应商时可能会出现因供应商和采购负责人的不当关系而导致的供应商信息不准确及评估程序不恰当而导致的风险。
(三)确定采购价格及签订合同
价格的确定和合同的签订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状况和资金使用情况。因合同的控制不足可能会出现采购过量或不足、质量不合格、价格不合理、品种规格不符、数量短缺等风险,价格控制的不足则会直接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损失。除此之外还会出现在控制完善的情况下因录入ERP过程的疏忽而导致信息不一致或遗漏的风险。
(四)交货验货入库
整体来说这一环节的风险相对较小,但仍可能发生入库物料在数量、质量、规格等方面不符合合同规定的情况。而入库单填制可能出现的错误在ERP系统中会自动检查,保证误差不超过其合理范围。
(五)付款
在付款时,采购人员可能会利用职务之便通过虚报请款数额而将采购货款占为己有,也可能会出现利用采购折扣,贪污折扣,而形成折扣风险。审批手续的不齐全也将导致付款的不合理。出纳根据请款单上数额通过银行票据系统开转账支票付款,所以还可能存在银行票据系统与ERP系统的数据不一致的风险。
(六)物料保管与处置
物料保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物料收发记录混乱漏记的风险和物料保管不利导致物料损毁的风险。当意外出现进行处置时,可能会出现职责分工不明确,授权混乱而无法确认责任人的风险。
(七)物料出库
材料的出库应是企业需要而正当正事的出库,而企业员工可能会因自己的原因去调用材料或变卖材料,导致物料随意出库企业资产流失。
(八)物料清查
在物料清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组织、范围、时间等因素不明确而造成的盘点延误信息不符的风险,并且可能会因清查流程不规范而难以达到清查应有的效果。
(九)ERP应用风险
除以上业务流程中的风险外,ERP在给企业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的风险。数据的所有权和访问权如果没有合理安全的权限限制,将会使一些重要数据变得透明化、公开化。在日常的业务操作中,因物料品种较多、工作人员的无意识错录、漏录数据和备份不当导致数据的丢失。同时还可能出现外部人员通过网络侵入到系统内,盗取企业数据资料的风险。
四、企业物料管理业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一)建立完善的授权审批制度
企业应建立合理的授权审批制度以保证业务的规范进行。建立严格的采购、存货分级、分类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员授权批准流程、范围、方式、权限、责任,使授权有据可依。审批人应当根据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的业务,经办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并应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对于非常大宗、特殊的采购业务,应当进行集体决策和审批或联签。当采购业务比较重要或技术性较强时,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对于重要存货处置业务,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或联签。
(二)建立健全的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
不相容的职务如果由同一人担任则串通舞弊或错误的机率将会大大增加。建立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明确有关机构和岗位设置、岗位分工,明确规定职责权限;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分离,能避免在确定供应商时徇私作假;询价与采购的分离,可以防止采购价格的造假;物料的采购人员、保管人员、使用人员不同时负责会计记录,能有效防止收发货环节的舞弊;物料的保管人员不能担任清查盘点工作,这样能防止保管人员虚报物料库存;保管记账与会计稽核分离等等。一般来说应分离的不相容职务有:授权审批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稽核、业务经办与记录、记录与保管、保管与清查等。在贯彻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前提下可以设计一人一岗、一人多岗、多人一岗。
(三)建立具体业务的控制机制
1.请购环节。为防止请购单内容有误,要设置专人审核请购单,同时要做到使用部门领导、仓储部领导、财务部领导、采购部领导审批请购单,这样能保证请购客观实际、符合企业需要。设置采购单修改权限,防止外部及未授权人员篡改数据。
2.供应商确定环节。设置专门的供应商审批人员,对供应商的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新加入的供应商在各方面都是可靠的。建立供应商数据库,及时更新供应商的数据信息,并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在合理的评分基础上对供应商进行评分存档,以作为选择供应商时的参考和保证决策的质量。
3.确定采购价格及签订合同环节。选择供应商的人员不得参与询价,这一点D企业进行了很好控制,设置了分离于财务部和采购部的价格室,专门进行价格的管理,保证了价格的合理、避免了企业资金的损失。在签订合同时,财务部采购会计要对采购文件中的各因素进行最后的把关审查,之后还应将合同信息与采购部门采购信息核对一致后录入ERP系统,并负责原始合同资料的分类与保管。
4.交货验货入库环节。物料到货后,仓储部人员要根据请购单对采购物料的品种、数量、规格等进行检查,以免缺货或规格品种不合格,然后将物料编号录入系统。在录入系统这一环节,D企业做的并不是很到位,由于企业涉及的物料品种较多,申码时间长,致使录入工作不及时,以至于后来一部分物料批次不明确,影响账务处理。在入库之前,质检员要对收到的商品进行质量上的鉴定,以防质量不达标;对于不达标的物料应办理退货手续,这一步骤由原采购负责人负责。
5.付款环节。为防止不合理的付款致使企业资产流失,在付款之前应由采购人员填制请款单,财务人员参照原始凭证对请款进行审核,确保手续齐全、数额合理合规。之后财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编制凭证登记入账。除正常付款外,企业也应建立赊购商品、预付账款或定金管理制度,并由专人跟踪、检查往来款项,并与供应商进行函证核对。
6.物料保管与处置环节。物料在入库时要进行登记并分类保管,以保证记录的连续性和管理的规范性。建立合理的保管制度,防止物料的非必要性损失。明确保管人员的责任,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在保管过程中出现的废品,应查明原因明确责任,与其余物料分开存放,直至处置。
7.物料出库环节。为防止物料的不正当出库,应建立物料出库审核权限,保证物料领用的正确性。在出库凭证齐全合规的情况下办理出库业务,并与受领人当面核对、点清交付。
8.物料清查环节。为保证清查的顺利进行,应建立清查制度,明确清查的组织、范围、时间、方法、处理等措施,并组成不以保管人员为主的物料清查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类物料进行清查,确保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相等。在清查时还应检查存货的减值情况,向财务部门提供减值情况表以做账务处理。
(四)建立信息安全和维护控制
在使用ERP的环境下,ERP内的程序控制补充了制度控制,如系统会自动进行入库单与采购订单一致性的检查。[4]但是对于ERP的使用也应建立相应的控制。要保证ERP在启用模块使用的全面性,避免比如D企业在系统内录入的数码不全、次序混乱等问题。要建立严格的使用权限,来防止无授权人员乱入、篡改数据,并设置严格的上下级审核权限,这样上级不仅能检查业务的合理性,也能检查其数据是否正确。成立专业的技术小组对ERP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防止外部人员侵入系统盗取数据,也能同步更新系统,保证系统运行的先进性。
五、结语
ERP的应用方便了企业各个模块的整体协调,使企业的运作更加高效,为企业带来了很大便利,但同时也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很大的风险。在这把双刃剑的麾下,企业的内部控制也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内部控制的设计及实施的质量也衡量着ERP项目的成败。虽然本文对企业物料管理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改进,但是在以后的经营活动中,仍会有更多的问题需要去探索。因此,如何适应ERP环境,建立与之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仍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 常 静.ERP环境下的采购流程与应付账款的核算及控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8):69.
[2] 方红星,池国华.内部控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财务管理 风险分析 油田社区 风险控制
一、财务管理风险与社区财务管理
1、财务管理风险
财务管理风险是指企事业单位在各项财务活动中因出现难以预料或者是难以控制等因素的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事业单位具有蒙受损失的可能。造成风险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经营风险和和财务风险。基于这些风险的客观存在,企事业单位必须具备减少风险和分散风险的能力。
财务风险的大小与企事业单位筹资数额的多少和投资收益率的高低密切相关。企事业单位在负债经营过程中,只有正确衡量财务风险的程度,确切计算风险价值并掌握,才能把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2、社区财务管理
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主要是指在一起生活、工作的人的共同体。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伴随我国石油工业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重组及油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油田社区的服务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社区服务对象呈现出成分多元化。油田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形式和内容呈现出多元化和需求,规范社区财务活动已经成为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社区经费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上级拨付,即以费用补贴为主的经营模式时期,这是主要的经费来源;二是社区开展便民服务的收入;三是社区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捐赠。实践证明,要管好用好这些资金,社区财务就需要更加严格、准确和规范,并且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专业素质与责任心。从社区的全局出发,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后勤服务及供应保障,同时,坚持依法理财并做好事前、事中监督工作。
二、油田社区财务管理风险分析
1、对社区财务工作认识不足,管理水平偏低
主要表现在: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设置不规范,财务管理无法适应社区专业化发展,加大了财务风险产生的概率;②领导认识和重视不够;③缺乏专业财务人员,如专业财务人员配置向油田主业倾斜;④缺乏科学的财务信息传输和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
2、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财务管理不够规范
油田社区是从油田二级单位分离出来的社会服务单位,介于油田企业和社会性质之间,社区管理只注重效果,不注重管理的效率和成本,造成社区基础管理尤其是财务基础管理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①油田社区非专业化管理的性质,导致社区会计管理无法作为“企业”一项基础管理,会计基础工作必然薄弱;②油田社区大锅饭的管理历史背景,使得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流于形式,低效、高耗的管理模式,使得成本居高不下;③出租、服务收费等营业收入欠规范,容易导致集体利益受损等问题。
3、财务公开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为:①社区的财务公开过于形式化,内容过于简单;②公开时间不及时,财务管理透明度不够;③公开程序不合理;④财务公开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财务信息不透明,不及时,使得各级管理层决策落后、效率低下,无形中增加了财务风险,甚至带来一定负面效应。
4、财务监管乏力
主要表现为:①对管理者制约不严,个别领导财经法纪观念淡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导致集体利益受损;②会计监督不到位,监督系统不够健全,导致审计监督稍显薄弱等问题。
三、油田社区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的建议
针对目前油田社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油田社区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对领导者进行财务管理风险培训,逐渐完善财务机构和会计人员,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成本核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更好的对油田社区财务管理风险加以控制,加快我国油田社区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议如下:
1、完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升级财务管理模式
经济制度的主要目标和作用都在于节省交易成本。社区沿用油田二级单位的行政型管理模式,造成了财务管理的不协调,社区财务管理层次多、效率低、费用高;同时社区管理中心若干单位繁多,社区机关设置复杂,致使财务管理成本较高,而管理效率较低。针对这种现象,油田社区已经进行一系列自身的整顿与改革,如水、电、气、暖等各专业化公司的相继成立,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对财务人员、领导定期进行财务法律、法规等方面学习,提高财务从业人员的素质。
2、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油田与政府协作社区财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根据瓦格纳的“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和马斯格雷夫与罗斯托的“公共支出增长发展模型”,在我国油田社区都存在着公共支出增长快于GDP/GNP的规律。在油田企业自主经管油田社区的过程中,油田企业提供部分政府服务时,是提供政府服务的成本,属于公共支出范畴。因此,企业与政府之间应在社区管理财务支出上进行更合理有效的合作与分工。
3、建立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加强内部控制
油田社区应当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同时应制订体现本单位的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编制财务计划,加强经营核算管理,反映、分析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检查监督财务纪律的执行情况。
加强对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优化财务预算。在成本管理中,要强调细处管理,提高支出成本的运用效益。加强企业现金的计划管理,对支出和流入的现金进行控制,降低资金运行成本,实现资金循环,避免现金流的中断。
本文分析我国油田社区财务管理的现状以及尚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同时总结管理应用经验,从而为我国油田社区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不对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段平,张德才.浅议社区财务管理[J].法制与社会.2007;7
股指期货;发展现状;特殊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82-02
股票价格指数期货(Stock Index Futures),简称股指期货,是指以股票价格指数为标的物的标准化的期货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个特定的日期,按照合约确定的股票指数的大小,进行标的指数的买卖。简言之,股指期货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期货合约,它以股票指数作为标的物。
一、我国股指期货的发展现状
1982年2月24日,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推出了第一份股指期货合约,即堪萨斯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合约(Kansas City Value Line Index Futures)。随后,美国其他交易所也陆续推出了自己的股指期货合约。股指期货的出现,为投资者在股票市场提供了一种有效地避险工具,使得降低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成为可能,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纷纷推出了各自的股指期货合约。
2010年2月20日,我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宣布,证监会已正式批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及交易规则。2010年2月22日9时起,正式接受投资者的开户申请,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自2010年4月16日起正式上市交易。
通过对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沪深300股指期货交易情况、沪深300股指期货持仓量变化、沪深300股指期货成交量变化三组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自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交易以来,无论是持仓量还是成交量都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但到8月成交量出现了一次较大幅、下跌,同时持仓量持续上升,说明股指期货市场过度交易的现象正在冷却,越来越多的中长线正在入场,这也使得股指期货作为一个避险工具的特点更加突出。9月成交量继续出现下降,避险功能增强。11月开始,持仓量稳步上升,成交量较稳定,呈现小幅波动。
二、我国股指期货交易的风险
1.特有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Credit Risk),是指交易的一方未能履行合约中的义务而造成另一方经济损失的风险。尽管其他金融期货如利率期货和外汇期货都存在着一定的信用风险,但是有现货作为基础,而股指期货的标的物是股票价格指数,不是真实的资产,而是一种抽象的指标,代表一系列股票资产组合,不需要真正地买卖股票。因此股指期货发生信用风险的可能性大得多。对我国而言,信用体制不健全,信用管理也不到位,使得股指期货的信用风险大大增加。
2.基差风险
基差(Basis)是指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之差,即基差=现货价格-期货价格。、随交割日的临近,基差将逐渐趋近于零。未到期时,考虑持有成本,一般情况下基差为负但是在巨大的市场波动中,有可能出现基差为正的现象,这时将产生巨大的基差风险。特别是对于刚建立起股指期货市场的我国而言,股指期货才刚发展起来。市场结构不稳定,体制不健全,信息披露不全,都有可能会导致基差倒挂的情况,引发巨大的基差风险。
3.标的物特殊性引发的风险
股指期货合约的标的物是股票价格指数,不同于利率期货和外汇期货,股指期货合约由于其标的物的特殊性,使其风险不能被完全锁定。对于利率期货和外汇期货的投资者而言,可以通过建立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联系来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对于股指期货的投资者而言,由于股票价格指数编制时,采用的是多种股票,要想通过建立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联系来进行套期保值,就必须使得选取的股票种类及其权重与股指完全一致。这在理论上可以做到,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行性几乎为零,因此它的风险难以避免。
三、我国股指期货的风险控制
1.健全我国相应方面的法律建设
世界第一大国,同时也是股指期货的开创者美国颁布了《商品交易所法》(1936年)、《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法》(1974年)、《商品期货交易法》(1978年),2000年1月美国国会还通过了《2000年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就CFTC和SEC对股票衍生产品的监管权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于股指期货刚刚发展起来的我国而言,完善相应的法律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强政府干预
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可以依靠供求、竞争、价格等市场机制作为“看不见的手”来对股指期货市场进行调节,但是时常会出现自然垄断、外部性和信息的不充分等市场失灵现象,产生套利、投机等,损害市场效率和公平,不利于金融环境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政府对股指期货市场的系统监管,以及以有效市场为基础的信息披露监管,这样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股指期货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但是政府干预并不意味着完全意义上的控制,也应把握力度和方向。
3.完善股指期货交易制度
除了以上外部措施的协助,更应该从股指期货本身着眼其风险控制。一是标的指数成分股的选择,就沪深300指数而言,在成分股的选择上,应使其密切反映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情况,对于那些不能达到要求的股票应及时予以淘汰,选择新的成分股。二是执行严格的保证金制度,在交易开始时按相应比例缴纳保证金,一旦保证金不足,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追缴保证金,否则强制要求平仓。对于那些到期未能履行合约义务的交易者,在以后的交易中应当提高他的保证金额度。三是采用结算联保制度,缓冲市场风险,平稳市场运作的作用。
[1]朱琦.股指期货的风险及风险控制[J].商业经济,2010(8).
[2]何明明.股指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J].国际比较与启示,金融市场,2010(7).
[3]张寅.防范机制――以宏观层面的监控为视角[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10(6).
[4]数据来源.中国期货交易所网站,网址:省略/fzjy/.
关键词:配网自动化;关键技术风险;控制措施
1 概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都取得了大幅度地提升,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对能源的需求量持续增长。而电能作为当前消耗的一种主要能源形式,其需求量更是逐年上涨。在这种背景形势下,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电网建设的投入力度,不但电力运行规模较以往而言明显扩大,整个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更是显著提升。
在整个电力系统中,配网承担着连接电网和用户的桥梁功能,其运行质量更是对用户用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直接影响。虽然我国近年来对配网进行了大规模的升级和改造,使得配网自动化的水平大大提升,但应用到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还存在不少风险,从而可能影响到配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对这些风险加以控制,以保障配网运行的安全稳定性,从而促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
2 配网自动化关键技术存在的风险分析
为了满足现代化建设对电力供应质量和可靠性的持续增长需求,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配网自动化的升级和改造工作,其中应用了大量的先进科技,这一方面极大地提升了配电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如相关的运行操作人员不能熟练地应用新技术或者不能熟练地操作新设备;新的数字化网络技术可能会产生潜在的安全风险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为后续的风险控制工作提供依据。
2.1 通信技术的风险
21世纪是计算机网络化的世纪,网络通信技术取得了突发猛进的发展,而且在社会各领域都取得广泛的应用,配网自动化系统自然也不例外。事实上,现代化的配网自动化系统都离不开电力通信网络,这一方面使得配电通信的速度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为配网的自动化运行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造成了通信成本的升高,而且还会受到网络通信安全和通信时效性、可靠性以及准确性等方面的影响,必须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2.2 主站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的风险
现阶段,电力调度自动化主站技术在配电网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可以传递各种矢量信息和数据,同时还能对配电网络提供可靠的安全防护。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此项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具体如下:(1)高级数据分析精度不够。随着配电自动化建设工作的逐渐深入,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配网运行管理系统都可以实现对拓扑数据、数据连接关系检验、拓扑动态着色以及动态电源分析显示等基本的拓扑信息分析功能,但是对于一些更高级的数据分析工作来说(如配网的分区供电状态分析、潮流分以及线路负荷预测等),在结果精度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进而导致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分布式电源控制、故障自动恢复以及智能监测等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2)信息集成标准无法统一。随着网络化通信技术在配网系统中的广泛应用,数据交互和信息集成已经成为了配电自动化发展的主流趋势,这一方面大大地增强了数据的处理和传输速度,但同时也给信息数据的集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配电自动化系统中产生的各种类型数据还没有做到高度有效的集成和统一,配网主站与包括配网GIS系统等在内的其他信息系统间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数据集成标准,而这些都给数据的有效挖掘和运用增加了障碍。
2.3 电气一二次的技术风险
随着配网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气一二次设备正在逐渐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电气一二次设备间的融合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从而导致设备间的界限也越发模糊,给设备的研制、应用验证以及测试等工作都增加了难度。
3 配网自动化关键技术的风险控制
3.1 通信技术风险的控制
对于通信技术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可以考虑建立无线专网和使用无源光通信技术等措施来加以应对。无线专网技术和无源光通信技术的共有特点都是传输速率高、受外界影响小以及可靠性高,这与传统基于以太网的通信模式相比,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投资成本,而且还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从而必将成为未来配网自动化通信专网接入层的主要应用方式。
3.2 主站及信息处理技术的风险控制
当前的配网自动化系统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实现对海量配网运行数据的自动化收集、分析处理以及反馈控制。其中,数据的分析处理精度对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运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如果数据分析的精度存在较大误差,那么最终反馈得到的结果就可能会造成配网自动化系统的控制决策失误,进而导致系统误动作等故障。因此,对数据的分析处理精度必须加强控制。首先,配网自动化系统在建设初期就必须对其拓扑结构进行科学化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对配网运行的实时监测要求,同时还应该能充分发挥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其次,配网自动化系统在建设初期就要充分重视各种信息数据的集成和交互标准的制定问题,通过定义统一的数据集成标准来规范信息系统的数据集成模式,从而实现对配网自动化系统的统一管理,进而为配网自动化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配网设备以及元件的风险控制
对于配网自动化系统来说,其运行过程中离不开各种先进设备和元器件的支持,如果这些设备或元件出现问题的话,那么必然会对整个系统的自动化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配网自动化设备及元件风险的控制工作。首先,应定期对设备及元件的工作性能、使用状态以及相关参数进行检查和分析,一旦发现其中存在故障隐患,就必须及时安排检修维护人员进行处理,从而确保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正常。其次,针对一些故障频发的关键设备和元件,更应加大检测力度,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考虑针对这些关键设备和元件建立自动化监测系统,通过对这些设备元件的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测来及时发现其中可能存在故障隐患。最后,要积极吸收应用各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通过将高质量的可靠设备和元件应用到系统中来降低设备异常风险,进而充分发挥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各项功能。
3.4 电气一二次的技术风险措施
对于电气一二次智能设备来说,在对其进行技术调研时就要明确设备的经济性和应用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设备应用方案,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措施来促进设备的开发工作,并共同提升设备的验证和测试工作水平。
4 结束语
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也势在必行,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用到包括通信技术、主站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在内的多项关键技术。但是,配网自动化系统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还尚未成熟,技术标准的缺乏也使得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潜在故障,从而给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运行可靠性造成了不利影响。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配网自动化关键技术的风险加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以最终确保配网自动化系统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赵新明.配网自动化的关键技术风险及控制措施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3):33-34.
[2]郭承跃.分析配网自动化技术存在的主要风险及控制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2015(38):248.
[3]黄华康.配网自动化的关键技术风险及控制[J].青年科学月刊,201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