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居家医疗护理范文

居家医疗护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居家医疗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居家医疗护理

篇1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 医疗纠纷 证据意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332

医疗纠纷发生时,举证困难的原因分析

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传统的护理观念更多的考虑如何尽快的去解决影响患者健康的根本问题,而忽视了潜在的法律问题,对那些可能发生的护理纠纷认识不足。

在护理工作中,缺乏证据意识,忽视证据的收集和保存:根据弈明霞等对300名护士进行的有关“举证责任倒置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和途径的调查显示”;护士对举证证据的收集和保管的知晓率很低,只有37.7%。

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医护比例失调,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手术室护理人员除了应付日常择期手术外,常常因急诊手术而加班加点,工作量增多,一人完成多项工作,造成护理人员只能应付常规的治疗护理,没有足够时间来完成护理书写和证据的收集与保存工作。

责任心不强,缺乏敬业精神:有些护士因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而在工作中出现了不必要的失误,如在护理书写时,出现内容缺项、涂改、前后不一致、实际行为与记录不符,文字不规范等,没有认识到术中护理记录在医疗纠纷取证中的重要作用。

为手术室护理服务的证据系统发展滞后:由于管理层证据意识淡薄,在证据的收集与管理方面不能适应医疗发展的需要,不能及时为护理工作提供证据系统,是造成护理人员工作被动的原因之一。

加强护理人员证据保护意识的对策

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法制观念的教育,将法律法规列入到考核学习中去,同时转变传统的护理观念,提高风险意识,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每一环节都可能存在法律问题。

从法律角度规范手术护理书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条规定:“患者有权复印或复制手术及麻醉记录单、护理记录单,医院不得拒绝”。整个书写过程应字迹清晰,禁止错记、漏记、涂改、前后不符等,使用统一的医学用语,并且与其他医疗记录保持一致。

做好手术相关资料的收集保存工作:①灭菌监测数据的保存:对明确灭菌效果监测的所有手术物品的灭菌指示带、指示卡及空气监测数据按手术逐个粘贴、保存,在消毒灭菌方面提供证据。②输血资料、病理标本资料的保存:术毕应保留血袋24小时后再弃去,病理标本是手术定性的重要资料,也是后续治疗的参考,应做到不损坏、不变质、不遗失,并做好相应的资料登记工作。③在一次性手术用品方面:要将产品的“三证”及检测结果妥善保存,并在手术记录单上注明使用情况。④置于病人体内的物品必须明确记载,保留数据,以备查询。

规范护理行为,保证护理安全: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实行弹性工作制,减轻护理人员的压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工作责任心,提高防范意识,强化护理告知,对术中所采取的一些高风险操作及可能发生的意外告知病人,确保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并签字保留证据。

创建为手术室护理服务的证据系统:加强证据的收集和管理工作,创建为手术室护理服务的证据系统。

综上所述,为了使手术室护理工作适应医疗发展的需要,作为手术室护士必须改变传统的护理观念,提高护理工作中的证据保护意识,唯有如此,才能在保障病人利益的同时,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利。

参考文献

1 占建华.从举证责任倒置谈护士的自律行为.2003,38(5):350-351.

篇2

中图分类号:R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4-0061-02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是因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失而导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压疮是卧床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威胁较大的常见并发症,发生压疮的病死率较无压疮者高4倍。

病例介绍

患者女,95岁,卧床7年,骶尾部压疮形成2月余,于2014年2月家庭访视接诊,见骶尾部有6 cm×2.5 cm×1.5 cm不规则压疮伤口,于1~2点和4~5点位置各有深约1 cm的潜行。创面局部有黑痂,并有溃疡形成,分泌物呈黄色脓性伴臭味,有疼痛。创面周围皮肤呈灰白色,有硬结,皮温低,判断为Ⅲ期压疮。经过清创,局部康复新液湿敷联合局部给吹氧,取得良好效果,49 d后压疮完全愈合。

护理体会

初次换药时应认真评估压疮的局部情况,如压疮面积、深度、分期、创面分泌物、有无硬结、潜行、窦道及皮温等,并详细记录。每次换药前,观察记录压疮创面改变情况,留下影像资料用于对比。操作时用物放于床边,患者取合适,便于操作。将创面纱布揭开,有黏连时,用生理盐水湿润后再轻轻揭开,不可强拉,以免造成新的创面损伤。观察创面情况,按无菌操作要求,先消毒伤口,用君乐皮肤黏膜碘消毒液棉球消毒伤口周围皮肤,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伤口,清除坏死组织。然后用氧气袋连接玻璃管,距离创口中心1 cm左右行环形吹氧,1次/d,15 min/次,吹氧后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用康复新液无菌纱布填塞创口,要填塞到潜行部位,创口填塞不宜过紧,以免压迫致缺血。最后用2块干燥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妥善固定。一般换药1次/d,渗出多时2次/d,后期可1次/2 d。护士操作时,向家属传授护理及操作方面知识,以便家属协助患者的居家护理。

创口换药历时7周。 第1周,前3 d创面无明显改变,后4 d创面渗液有所减少,脓性分泌物明显减少,无臭味,肉芽组织生长,疼痛稍减轻。第2周,创面开始缩小,渗出液继续减少,无脓性分泌物,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湿润、色鲜红,疼痛减轻。第3周,创面无新增坏死组织,渗出液明显减少,无脓性分泌物,大量肉芽组织生长,伤口潜行变浅,硬结范围开始缩小,轻微疼痛。第4周,创面缩小,见少量渗液,潜行明显变浅,无疼痛,硬结范围逐渐缩小,停止吹氧,单用康复新液湿敷。第5周,创面明显缩小,无渗出液,无分泌物,无疼痛,皮温转暖,硬结明显缩小。第6周,创面进一步缩小,伤口潜行消失,创面干燥,皮温正常。第7周末,创面完全被上皮覆盖,显示愈合。

讨论

康复新液是一种纯中药水剂,味咸、性温,是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提取物,具有散瘀活血、养阴生肌的作用,通过抑制蛋白质及RNA的合成,达到抑菌抗感染的目的,减少创面渗出。采用康复新液湿敷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性水肿,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以及皮肤黏膜愈合,同时还可显著提高机体功能[1]。近年研究表明,湿润更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和创面愈合[2]。康复新液价格低,患者易接受,且能在较短时间内解决患者痛苦。

本例高龄压疮的治疗显示,康复新液湿敷联合吹氧治疗压疮是理想的选择,值得在居家及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赖振招. 康复新液治疗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并发压疮的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 2010, 3(8): 49-50.

篇3

【关键词】老年化;居家护理服务;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34-02

1 居家护理服务的意义

居家护理服务是为家庭或者是个人提供的一种健康服务和社会服务。这种健康服务是综合性健康服务系统的一部分。护理人员会针对患者个人或者是家庭在其住所内提供健康服务。居家护理的目的是对家庭或者个人的健康起到促进作用,有效减少患者因疾病产生的后遗症并促进其康复。

目前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社会生活的节奏明显加快,“空巢家庭”也随之增多。这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带来了影响。家庭式养老的退化必然使得社会养老方式有所进步与加强才能维持社会制度的平衡。居家护理服务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 现状

目前,我国居家护理服务在老年健康服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我国在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方面还有许多不足。

2.1 其他国家老年患者居家服务现状

2.1.1 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欧美、德国的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拥有了完整的服务内容、保险制度以及操作模式。但也有地域差异性。美国的居家护理是从最初的“家庭医疗保险”发展成为“家庭医疗补助和社区服务计划”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预防疾病等,并为患有重大疾病的老年人提供长期的服务与医疗救助。德国现老龄化严重程度在世界的排名上位居第二(第一名为日本),因此德国政府一直都对老年患者的居家护理服务和社区护理很重视,将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水平提高,将长期护理保险的收益水平与待遇也做了相应的提高,对进行家庭护理的自配人员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根据老年人的日常行为能力和需求社区医护人员会进行分类分配,提供给他们不同的符合他们自身情况的医疗以及护理服务。

2.1.2 澳大利亚的居家护理服务主要由医生、社会工作者和老年护理咨询服务机构联合进行。澳大利亚的居家护理服务体系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世界范围来讲是比较健全和完善的,它可以为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提供与医院一样的医疗服务。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比较严格,提供居家护理的护士都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专家,使老年患者在家就享受医院一样高专业的照护。

2.1.3 日本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现已基本解决了老年人经济和医疗保障的问题,并就快速增长的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护理问题建立了以年金、长期护理保险、医疗救治为核心的老年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并特别关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并不断对医护人员的居家护理的专业性进行加强。

2.2 我国老年患者居家护理的现状

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在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方面是比较成熟的。台湾自1994年起就开始推行居家护理的政策,保证老年人能独立生活。因为台湾很早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所以在老年护理方面经验丰富。比如其服务的对象包括出院后需要进行延续治疗的患者,并进行很多医疗专业服务项目,其医疗服务团队进行的居家护理都是由专业的人员进行。而在香港则具有巨大的社工和义工团体来进行居家护理服务,服务范围包括医疗康复及教育,有些医院还对患者进行出院后的延续治疗,增强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

我国大部分地区现阶段在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不断继续发展,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日趋完善。我国目前有两种居家护理模式:一种是社区服务中心,另一种是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为患者提供一些常见的疾病护理,无法提供高专业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院的延续护理服务主要以电话访问和家访的形式进行护理指导,涉及人群范围不大,还需要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专业的检查与治疗。目前我国医疗条件和医疗资源有限,致使可以提供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的资源也是比较缺乏的,因此我国老年患者的居家护理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 如何改善我国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的现状

针对老年患者的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在我国还不够完善,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的优点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

3.1 加强医院延伸治疗护理。建立形成从医院到社区再到家庭的一体结构,将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不仅可减少公共支出还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加强发挥三甲医院在老年患者居家护理中的作用,利用其优厚的医疗资源为出院后的老年患者提供专业的居家护理,并加强与社区机构的联系,为其提供居家护理的专业指导。

3.2 需进一步完善长期保险制度。这一制度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制度,对缓解老龄化危机有重要的作用。在借鉴外国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完善的长期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府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建立政策平台鼓励商业保险推进长期保险计划。

3.3 加强培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政府应该培养老年患者居家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护理的服务质量。首先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和临床经验,其次要注重老年患者的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陈果果,林梅.社区老年人失眠原因分析及居家护理[J].全科护理,2011,3(9):747―748,

[2]陶秀彬,匡霞.国外老年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体系及启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8):1967―1970.

篇4

【关键词】居家医疗;服务模式;健康服务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是老年人口基数最大的国家。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49亿,占总人口的17.9%[1],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居家医疗已被证实是为老弱失能人群提供高可及性医疗服务的有效手段[2]。近年来,居家医疗逐渐受到重视,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出,居家医疗是老年人需求较高的服务之一[3],许多政策都在积极推动居家医疗服务。然而,国内的居家医疗服务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医疗服务机构都在积极推动,为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居家医疗服务模式进行了多种探索。本文总结目前我国探索发展居家医疗服务模式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旨在为国内居家医疗的从业者和推动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居家医疗的探索模式

通过居家医疗培训、居家医疗和养老论坛,以及居家医疗项目的考察,总结出我国目前正在探索的3种居家医疗服务模式,分别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和以民营医疗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见表1)。下面从发展背景、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支付方式等方面分析比较3种模式的经验和不足,为了让读者对3种模式有更直观的认识,对每种模式举例说明。1.1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9073”养老模式,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由机构提供养老服务。在“9073”养老模式下,如何为社区居家养老的居民提供连续性、可及性、方便性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而家庭病床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途径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病床涵盖了基本医疗服务中的大部分内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可以通过家庭病床服务形式提高疾病诊治、慢性病管理等专业技能,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进而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4],因此家庭病床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形式[5]。上海市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基层社区推广家庭病床服务[6],2010年在国内率先建立家庭病床地方标准,从家庭病床收治标准、服务内容、服务项目、人员资质等方面规范了家庭病床工作[7],目前上海市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1.1.1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模式内容(以上海为例)上海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积极推进家庭病床服务,从而服务于需要连续治疗,又需依靠医护人员上门服务的患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讲座、门诊、张贴宣传海报等宣传形式,进一步宣传家庭病床服务,增强居民主动签约家庭医生的意愿,为社区内失能、半失能的居民办理家庭病床,解决其居家医疗问题。社区居民可以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出建立家庭病床的申请,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评估和社保经办机构评定符合家庭病床收治范围的居民可在家办理家庭病床服务。由社区全科医生、医院专科医生和护士、家庭药师、护理员等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入户访视家庭病床服务对象,申请人或其家属选择家庭医生团队并与其签约,协商制定医疗护理服务方案。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家庭医生、医疗车能快速接触到患者并提供家庭病床服务,从而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便捷服务。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病床服务以医疗、护理、康复为主。家庭医生团队可以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血糖监测、吸氧、吸痰、导尿、鼻饲管置管、静脉血标本采集等医疗服务,以及洗发、手足部清洁、温水擦浴、沐浴、协助更衣、协助进食水等生活照料服务。但是由于服务团队人员紧缺、便携式医疗器械不足、上门医疗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许多患者实际需要的医疗护理项目开展较少甚至难以开展。如由于专职护工人数较少,因此对患者的生活照料服务提供较少或由第三方公司提供。家庭病床医疗护理服务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助理(护士)、康复师共同承担,从而保证为患者提供诊疗、护理、康复等全方位、全过程的医疗服务。但是患者建立家庭病床后的家庭病床责任医生是固定的,这样服务相对会比较单一。根据上海医疗保险报销指南,上海市家庭病床服务的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2%,较大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病床患者的经济压力。1.1.2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由于国家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政策的鼓励和引导,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完成各自的家庭医生签约“任务”而积极推进家庭病床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探索,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1)上门服务费低。对患者来说收费低是好事,但同时无法激励社区医护人员开展服务,医护人员反映劳动价值难以体现。例如,上海市制定的家庭医生收费标准,医生每次上门仅收80元钱。珠海各基层医疗医生和护士上门开展家庭病床服务,仅能收取17元/次的上门服务费。北京家庭病床没有建床费,医务人员上门一次只能收10元出诊费,而合肥的上门服务费甚至低至9元。(2)我国全科医生、护理人才紧缺,无法满足更多患者家庭病床服务的需求。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常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负荷已经较重,随着社区首诊制的推进,居民首诊意愿较高[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工作负担进一步加重。而且作为基层卫生工作者,家庭医生团队人员还承担着复杂的公共卫生工作,团队中的医务人员很多都身兼数职,分身乏术[9],工作负担重且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和完善的职位晋升制度,家庭医生团队难以获得服务动力和服务热情去提供高质量的居家医疗服务。(3)家庭医生团队工作量较大,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相关培训提高自身服务技术和水平,而且我国目前对于家庭医生团队的专业化培训较少,这也将大大影响我国居家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4)发达国家的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体系有较为完备的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作为支撑,以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为主,并协同生活照料服务和社会支持服务,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照护[10]。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家庭病床服务基本停留在医疗护理服务提供层面,且由于我国居家医疗相关法律不完善[11],以及适宜在居民家中开展的诊疗服务以安全有效为准则,服务项目有所限制,家庭病床服务模式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考虑到医疗安全,许多药物不得在家庭病床静脉输注,限制了家庭病床收治范围,不能满足更多患者需求。1.2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这种模式以公立医院某个科室或多个科室为主体,为寻求转型,增加上门医疗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增加新的营收方式,同时提高知名度与社会认同。国内现在已有很多地区开展相关业务,如河北邯郸某医院急诊科提供的上门医疗服务,济南章丘某医院烧伤科提供的上门慢性创面的服务,天津滨海某医院营养科提供的上门医疗服务等。这种模式的服务主体是公立医院的某个科室或某些科室,虽然种类千差万别,但都是在一定的契机下,利用自身闲置的医疗资源,提供基本的上门医疗服务和特色服务。在此,笔者团队选择了极具代表性且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的邯郸市某医院进行详细介绍与分析。1.2.1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模式内容(以邯郸为例)邯郸市某医院是一家二级甲等医院,随着近几年周边各个医院规模的扩大,急诊科面临诊量少、竞争大、“吃不饱”的问题,而且年龄比较大的医护人员身体已经适应不了急诊科节奏快、突发状况多的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医院充分利用急诊科医生知识面广、机动能力强的优势,逐步将急诊医生培养成全科医生,利用二线救护车提供上门医疗服务。随着近几年全国各地都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积极开设老年病科,该医院也开设了老年病科,利用急诊科和老年病科密切合作的优势,结合院前和病房,开展了以安宁缓和医疗为特色的服务模式。该医院组建了一支由医护人员、康复师、心理师、医务社工、志愿者等在内的专业团队,并形成老年病科、肿瘤外科、麻醉科、医养结合中心、居家医疗组等多个科室(院区)协同为疾病终末期和老年患者们提供服务的模式。该医院急诊科的居家医疗组同时开展上门医疗服务,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实施在岗培训,为长期卧床在家的患者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团队首先上门审视患者的自身状况,为符合标准的患者建立档案。根据居家患者的签约档案,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上门医疗方案,并为居家患者发放指导单,对每位患者的居家档案进行质控管理。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根据患者预约和规划方案,携带便携式移动设备,利用二线救护车去患者家中提供上门医疗服务。该医院居家医疗组目前开展的上门医疗服务内容有伤口管理、管路维护、癌痛管理、体格检查、用药指导、康复指导、心理咨询、照护指导等,让患者在家就能享受专业的医疗服务。因为是利用闲置的急救资源提供上门医疗服务,所以目前采用的收费标准还是按照医院院前急救的收费标准,包括救护车出车费用、医务人员出诊费和服务项目费。如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15元,中级职称及以下人员10元,项目主要是指上门服务产生的某项治疗或检查。目前这些费用都不能通过医保报销,只能患者自费。1.2.2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邯郸市该医院是一家二级医院,相比于三级医院和一级医院,二级医院在提供居家医疗服务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一般来说,三级医院走的是高精尖的发展路线,业务量大,紧缺的卫生资源无法再去提供居家医疗服务;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的是平民化的发展路线,受人才、技术、资源限制,短期内很难提供优质的居家医疗服务;二级医院因为政策、资金、技术等原因,处在尴尬的“夹缝”中,为了生存亟须转型,是可以提供居家医疗服务的良好选择。此外,该医院原来是一家铁路医院,许多患者是单位的职工或家属,患者对医院非常信任,有着良好的医患关系,便于开展上门医疗服务,这也是这种模式的优势。从2018年起,该医院就开始对居家患者签约建档,定期开展上门医疗服务,已经有了3年相对成熟的经验,同时结合老年病科和急诊科密切合作的优势,对老年病科达到住院时限不得不出院的慢性病患者实施转介制度,在家中进行管理。此外,该医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养老院签约,定期为养老院中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值得学习借鉴。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是以医院为主导的探索,其并不是以上门医疗服务为主业,上门医疗服务收入也只是总收入的一小部分,但除了收入之外,这种独具特色的服务还可以为医院提升社会美誉,增强责任感。但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1)收费方式复杂,上门医疗服务不能纳入医保。某些医院居家医疗项目是通过吸引患者使用医院门诊及住院服务来实现收入,特别是缺患者的一些科室,而另外一些医院的出诊团队是直接按次收取费用,例如天津某二级医院某科室每次上门开展护理服务收取二百余元作为服务费。另外有公立医院和私营护理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由私营机构收费之后进行分成。虽然目前医院开展的绝大多数的上门医疗服务费用不能报销,但是国内也有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将上门服务纳入医保的尝试,如2018年浙江省台州市将居家医疗护理纳入全市基本医疗保险中。邯郸市也在积极探索,展开对上门医疗服务纳入医保的学习与探讨。希望将来居家医疗服务能够得到医保的支持,真正惠及老年失能患者。(2)专业居家医疗服务人才缺乏[12]。以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人员基本都是专科医生,如营养科、烧伤科、急诊科等,缺乏全科医学思维,因此提供的服务也多是某些单一的服务,不是综合性的医疗服务,因此笔者更愿意称这种模式为“上门医疗”而不是“居家医疗”。基于我国国情及患者需求,亟须开展专业居家医疗各类服务人才的培训,促进居家医疗人才队伍规范化、专业化,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需求,尤其是为失能老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就医渠道。(3)缺乏电子病历系统。现在国内还没有完善的居家医疗电子病历系统,以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服务对患者仍采用纸质化的病案管理。完善的居家医疗服务不仅仅包括医疗,还应该包括家庭关系、适老化改造、药物管理等,随着患者人数的增多,纸质化病案的不便性会凸显出来,迫切需要一套简便有效的电子病案系统以便于管理。1.3以民营医疗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1.3.1以民营医疗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模式内容(以济南市某民营医疗机构为例)公立医院因其患者量大、医生工作负荷重等客观原因,部分医务人员在对患者服务上存在一些短板,如看病过程中交流时间短、患者排队等待时间长、专家号难挂、病房拥挤等。针对这些现象,民营医疗在医疗服务上,把对方的短处变成自己的长处,形成自己的高端服务品牌,为消费者提供高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济南市某民营医疗机构向老弱失能者提供自付型综合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该民营医疗机构的居家医疗服务团队由医生、护士和社工组成,跨学科团队对患者进行生物-心理-社会全方面、连续性的护理和医疗服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老年综合评估、体格检查、慢性病管理、用药指导、康复护理、远程医疗咨询、社工照护、安宁疗护等。其服务对象是缴纳会员费或购买居家医疗服务包的消费者/患者,对于购买居家医疗服务包的消费者,居家医疗团队会上门对其进行初期、中期、结案评估,准确了解消费者的身体状况从而为其制定3种不同等级的服务包。不同等级的服务包也可以为该医疗机构进行接诊人次分流,有助于提高服务效率。当消费者/患者需要服务时,居家医疗团队通过打车、自驾或者公共交通等方式快速上门服务。此外在该民营医疗机构的居家医疗服务中,医生和患者的初次沟通时间为40min至1h,护士和患者的初次沟通时间为30~40min,这样充分的沟通交流也能保证医患之间的充分了解,患者更能感受到人性化的关怀。因此民营医疗机构旨在提供更加优质、快捷、人性化关怀的医疗服务。1.3.2以民营医疗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民营医疗机构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是以市场为主导的探索,其以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业态存在,高质量的民营居家医疗会针对老弱失能患者进行周全性评估,并针对评估的结果决定所需要的医疗服务、照护服务的种类和强度,目的是减少医疗及照护资源的浪费,并且减少患者及其家属在就医、经济、心理上的负担,笔者更愿意称之为“居家医疗”而不是“上门医疗服务”,但同时民营医疗机构自身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低质量的民营居家医疗服务以快速、简单临床服务为主。这种模式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广泛惠民的支付机制,在医保支付之前很难惠及广大老弱患者。另外,周全的高质量的居家医疗服务也意味着更昂贵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服务对象,不利于服务的扩大。外资的居家医疗机构虽在欧美国家有成熟的运营模式,但在中国的发展却并不容易,很难直接照搬在原有支付体系和人才体系下的运作方式。这一模式存在两大特点和挑战:(1)服务定价和支付。与公立医院的上门医疗服务类似,民营医疗自主定价,由患者自费负担。与“家庭病床”的服务定价相比,民营医疗提供的上门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定价相对比较符合市场生产要素价格,或者说能够体现劳动价值,跟各地物价和上门服务时间及质量有明显相关关系。如杭州居家护理服务收费近300元,而济南收费200元,济南全科医生提供的周全居家医疗服务收费约500元。为了满足中低收入患者的居家医疗需求,民营医疗机构也积极引入慈善捐款和梯度定价等方式来降低中低收入患者的经济负担。北京和杭州的居家护理及康复机构与慈善基金会合作成立了专项基金来为低收入患者募款,慈善资金交由民营医疗机构后,由其来提供义诊。济南的居家医疗团队按患者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费用减免,相对于高收入家庭支付500元/次的费用,中等收入家庭可以支付200~400元的费用。(2)与急性期医疗和专科医疗的协作。居家医疗照顾的患者以老弱、共病、失能为主要特征,尽管居家医疗的初衷是尽量实现患者在家养老,但在急症期仍然需要综合医院的服务,急症、手术、专科、住院服务在必要的时候都会非常重要。民营医疗基本都没有综合医院的急性期医疗和专科医疗,即使有些民营医疗建立了与综合医院的合作,流程上也难以实现好的衔接和转诊。但是,某些居家医疗服务者也提供远程或线下陪诊服务,比没有接受居家医疗的社区患者的境遇还是要好一些。

2讨论

篇5

关键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2型糖尿病;居家护理方案;专家会议法

2型糖尿病现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三大慢性病。老年糖尿病具有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致残率高等特点,因而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也随之增加。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9073养老方案中,居家养老占90%,因而居家护理是实现居家养老的重要手段。多项研究证明[1-4],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居家护理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再入院率,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可降低医疗费用。但目前我国居家护理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多数停留于家政服务层面上,难以满足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需求。2011年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随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我国各地区逐步展开,其对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5]。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居家护理相融合,形成具有特色化、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值得探索。因此,本研究通过专家会议法构建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方案,为社区开展糖尿病护理服务和为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成立科研小组:科研小组由8名成员组成,包括1名硕士生导师,5名硕士研究生,2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者。科研小组成员主要任务为确定研究主题、查阅及分析相关文献、设计访谈提纲、确定访谈对象及与会专家,准备专家会议的资料,对专家会议结果进行整理、分析。1.2初步拟定居家护理方案:本研究基于前期基线调查,了解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居家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采用文献分析法,检索国内外著名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相关文献,并参考相关书籍和政策文件,整理出关于居家护理方案的框架及重要内容;采用目的抽样法,对7名社区医务人员和8名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内容围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的内容展开,进而补充方案的相关内容。最后经过科研小组反复讨论,初步拟定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方案初稿,包括居家护理方案构建目的、原则、居家护理服务团队、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居家护理服务内容以及居家护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6个部分。1.3专家会议法:专家会议法是指在规定的原则下遴选一定数量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组织专家会议,发挥专家集体的智能结构效应,对预测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状况做出判断的方法[6]。

2结果

2.1专家基本情况:10名专家中男3名,女7名;年龄37~59岁,平均(45±6.8)岁;工作年限10~36年,平均(19.7±8.3)年;博士1名,硕士1名,本科8名;高级职称3名,副高级职称5名,中级职称2名;从事护理教育2名,糖尿病专科护理2名,糖尿诊疗1名,全科医疗/慢病管理3名,社区护理与管理2名。2.2专家权威程度:专家权威程度用权威系数表示(Cr),由判断依据(Ca)和熟悉程度(Cs)决定,公式为Cr=(Ca+Cs)/2[10],经计算,本研究专家会议的判断依据系数为0.910,熟悉程度系数为0.820,权威系数为0.865,说明与会专家权威程度较高。2.3专家会议结果:会议历时60min,经专家反复讨论,居家护理服务方案的结构由居家护理服务目标和宗旨、居家护理服务团队及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及内容组成。专家认为方案中构建目的和原则过于宽泛,无法体现服务方案目的,建议删除,同时增加“居家护理服务宗旨和目标”的内容;经专家建议,居家护理服务团队成员中增加“糖尿病专科医生和专科护士”,删除“营养师及其他成员”的相关内容,最终居家护理团队由家庭医生、糖尿病专科医生、糖尿病专科护士、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组成;在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及内容中,针对服务流程,专家建议以护理程序为理论指导,简化“居家护理服务流程”(详见图1),保证服务实施的简便性及可操作性。对于服务内容,专家建议将居家护理评估表的内容进行精简和归类,分为基本资料评估、基础护理评估和专科护理评估3部分内容。经修改后的居家护理服务包由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公共卫生服务包和居家护理个性化服务包组成,个性化服务包仅由基础护理服务包和专科护理服务包组成,且个性化服务包的内容与护理评估的内容相对应,基础护理服务包的项目包括压疮、皮肤、口腔、疼痛、排便、排尿、排痰、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安全预防9项护理服务,个性化服务包项目包括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血糖管理及低血糖5项糖尿病专科护理服务。专家认为居家护理服务评价指标中应删除“生存质量、糖尿病相关知识评价等指标”,以“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为指标针对性地评价每项护理措施即可,最终形成的居家护理方案包括居家护理方案的目标和宗旨、居家护理服务团队、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及内容三部分。

3讨论

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服务;护理保险制度;护理人才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3)04-0060-07

日韩两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不断弱化,而单纯的机构养老由于运行成本高等因素难以满足不同老年群体多方面的养老需求的情况之下,日韩两国大力发展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

一、日韩两国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背景

日韩两国随着人口老龄化,老龄人口迅猛增加,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激增。目前,在两国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非常受欢迎。居家养老服务带有综合的养老服务功能,它向社区老年人提供日托、就餐、洗衣、医疗、保健、休闲、娱乐、学习等各种服务,同时对行动不便和有特殊需求的社区老年人开展上门服务。日韩两国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背景呈现出相同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 养老护理服务趋长期化、多样化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和人口发展的一般趋势。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进程最快、老龄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1970年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12年版的《高龄社会白皮书》显示,截至2011年10月1日,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975万人,占总人口的23.3%①,继续居世界首位。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推测,2055年,日本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40.5%②。与此同时,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加。根据2010年的调查,在日本接受护理的人当中,65岁及以上的人占96.6%,其中70%是老年女性。这与女性的寿命比男性寿命长有着密切的关系③。由于老年空巢家庭的增多和女性就业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家庭难以承受对老年人的养老护理负担。

韩国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人口转变的国家。2000年韩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2%,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韩国比日本晚3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则快于日本。2010年韩国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为11%,并且其高龄化不断加速。2005年,韩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为1.4%,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1.3%;而到2050年其比率将增加到14.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9.4%①。与此同时,需要护理的老年人数量也不断增加。2003年患有老年痴呆、中风的长期患者大约有83万人,2010年增加到110万人,预计2020年将增加为158万人。70%的老年人需要各种形式的养老护理服务②。

由于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平均寿命也得到延长。日本是世界最大的长寿国。2007年,日本男性的平均寿命为79.19岁,女性的平均寿命为85.99岁,预计到2055年,男性的平均寿命为83.67岁,女性的平均寿命为90.34岁。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接受护理的时间也在延长。据厚生科学审议会的报告,日本男性接受护理的平均时间为9.22年,女性为12.77年,对老年人的护理逐渐成为10年以上的持久战。1970年韩国男性的平均寿命为58.7岁、女性为65.6岁,2009年已分别增加到77岁和83岁,超过了OECD的平均值③。

平均寿命的延长,尤其是85岁以上超老龄人口的增加,使得老年人需要护理的期限也不断延长,对以疗养为主的医疗服务、社会服务等的需求也将急剧增加。

2. 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功能的弱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核心化,家庭养老功能急剧弱化,而且机构养老发展不足,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女性就业者激增,使家庭的扶养功能进一步降低,使得一向依赖儿媳妇、女儿照顾老年人的传统逐渐动摇,对老年人的护理不得不求助于社会福利机构。老年人与孩子同住的家庭减少,单身老年人及老年夫妇单独生活的家庭增加。并且失业率的激增也严重影响到年轻人的经济收入,贫困阶层增加。日本的失业人口数量从2008年10月的255万人增加到2009年9月的363万人,失业率达到了5.5%④。而社会护理机构的欠缺使许多老年患者在结束治疗后仍长期住在医院,导致老年医疗费剧增。日本政府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护理费用,尽量抑制资金投入相对大的设施养老服务,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韩国家庭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比例不断下降。随着女性参与工作人数和工作机会的增加,她们越来越不能也不愿意在家庭中充当业余老年护工这一传统角色。机构养老设施,一方面存在数量有限、服务跟不上等问题,另一方面,每月150~250万韩元的高额费用,普通的公司职员很难承担。国家对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福利服务设施未能及时摆脱陈旧简陋的局面。养老院和养老床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3. 社会保障制度上的欠缺

人口结构高龄化、长寿化导致医疗费用的高涨。日本的医疗赤字由来已久,除了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患病率高、治疗时间长等因素之外,日本的医疗保险制度也存在很多问题。日本自1973年根据《老年福利法》开始推行老人医疗免费制度。政府推行该政策目的是让老年人在晚年得到良好的待遇,但却助长了老年人经常光顾医院、出现了医院的大部分床位被老年人占用的情况(60%以上为老人病床)[1]147。制度的设计偏重于医疗,而忽视预防、保健,出现了严重财政问题。许多老年人以入住医院代替入住养老院,带来了社会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82年日本政府实施了《老人保健法》,提出了40岁保健、70岁医疗的原则。该保健法主要强调老人疾病的预防保健应从中年开始,并且规定凡年满40岁以上的国民都可免费享受疾病的预防诊断、检查、保健治疗等体检服务,使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以医疗为主,规定7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支付必要的医疗费用之外,原则上享受免费医疗,实现了医疗和保健的相对分割。但是,70岁以上老年人看病,无论实际花费多少,个人每次只交530日元,而且在一个月内如果缴纳过4次,之后无论看几次病都可以免费[1]147。仅此一项,国家就需要支付大量的医疗费用。

韩国在严峻的老龄化面前非常重视老龄立法工作。韩国1981年就颁布了《老年福利法》,1988年颁布了《国民养老金法》,并在1995年和1999年分别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纳入保险对象,实现了国民年金制。国民年金属于韩国基础层次的公共养老金。韩国相关法律规定18~60岁的韩国公民必须参加国民年金体系。2005年制定了《老年社会基本法》,成为21世纪韩国应对老龄社会的一个根本大法。但是,韩国的医疗保险对老年人没有特殊的优惠措施。

老年人医药费用的不断上升也促使韩国政府实行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09年,65岁以上老年人所使用的医药费占全体医药费的30.5%。而1999年这一比例仅为17.0%,10年间增长了13.5%①。韩国医疗费用的高涨很严重。而且公共医保包括医院提供的服务,却不包括长期护理机构的服务,因此韩国老人经常病愈后还要想方设法住在医院,由此所致的医疗费用的上涨问题日趋严重。

可以看出,日韩两国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养老功能和机构养老功能减弱的情况下,才积极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与公共机构养老相比,在保障资金相同的情况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相对更高一些。居家养老对保持代际交换和代际互助,以及保持家庭稳定和谐与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护理保险支持下的日韩居家养老服务

日韩两国在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老年福利支出多、社会负担加重以及地区之间、各阶层之间经济情况存在差异等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为了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发展,积极采取有关对策。两国分别在2000年4月和2008年7月实施了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以此建立和完善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

1. 日韩《护理保险制度》及居家养老服务

日本于2000年4月1日起实施以1997年《护理保险法》为基础的《护理保险制度》,这是在世界上首推的养老护理保险制度,成为养老、医疗、失业等传统保险制度之外的一项专门应对超老龄社会的一大举措。韩国借鉴日本的经验,于2007年4月通过了《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法》,该法于2008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意味着韩国的养老模式将实现由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的转变。韩国成为继日本、新加坡之后,通过立法形式引进长期护理制度的第三个亚洲国家。

日本的护理保险是以市町村为主进行运作、全社会共同承担与互助的保险制度。“脱离医院,让老人回归社区,回归家庭”是这项保险的目的[2]。该制度规定,凡年满40周岁以上的国民均须参加护理保险,其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对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国民每年缴纳一定的保险金额就可以在65岁以后享受这项保险提供的服务,卧床不起无法自理或者患有痴呆的老年人可以在家接受护理。目前,以护理保险制度为支柱的居家养老支援中心等机构已经遍布日本全国各地,这意味着日本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从机会均等向结果均等的过渡。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实行10年来,惠及人群非常大,护理业市场迅速扩张。2000年,其市场规模大约为3.7万亿日元,2010年增加至7.5万亿日元②。接受护理保险服务的人也从2000年4月的149万人增加至2010年4月的403万人③,2012年已达到500万人,其中97%的受护理人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年龄82.5岁④。《护理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所需费用由税金和保险金两部分组成,各占一半。其中税金由国家、都道府县、市町村等三级政府按比例支付,保险金由政府固定财政基金和个人从养老金或额外缴付的保险金支付⑤。使用者负担其护理服务总费用的10%,剩余部分由公费和保险费各负担50%。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提供的服务按两个系列进行,一个是对居家老人的服务;另一个是对养老院老人的服务。居家服务指的是加入保险的老年人大部分时间可以住在自己家里接受各种服务。这一制度实施的目的之一,就是减轻家庭负担,强化家庭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身体和精神上的服务。能够提高福利和医疗是日本护理保险的主要特征。

老年人需要《护理保险制度》提供的服务时,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及需要,向有关部门申请相关服务。市町村接到被保险者申请后,派调查人员上门对其进行全国统一的护理认定调查。调查涉及直接生活护理、间接生活护理、问题行为、机能训练相关行为、医疗相关行为等5个领域的79个项目[3]。护理认定审查委员会根据调查结果和主治医生诊断意见判定护理等级。具体费用根据护理保险的规定,按护理程度的7个等级所规定的保险金额支付。护理认定的标准全国统一,而且是客观执行。

韩国启动讨论护理保险之际,与2000年日本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时有着类似的社会背景。其实,韩国从1999年已经开始议论护理保险制度问题,此时韩国的老龄化比率为6.8%。而日本开始议论护理保险制度是老龄化比率已达到14%的1994年①。韩国是老龄化率相对低的时候已经开始议论护理保险制度的问题。韩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较短,老年福利制度尚未成熟,政府希望通过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来解决老年护理所需的资金,推进护理服务体系建设,这也是韩国在老龄化程度较低阶段强力推行护理保险制度的重要原因。

韩国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主要采用长期护理保险与国民医疗保险相捆绑的形式,即国民医疗保险的投保人自然是长期护理保险的投保人。按照法规,韩国的全体国民都必须参加健康保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老人长期护理保险,但是未满65岁的人只有患有老年性疾病的时候才能得到护理服务。目的在于让更多人享受护理保险服务。韩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法》财政的来源主要包括保险金(60%)、国家和自治体(20%)、自负(20%)等。在养老护理保障制度上,韩国设立强制性公共养老保障计划,强调养老护理保险的社会属性和公平原则,建立社会安全网,以此缓解老年人的贫困问题。

韩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认定程序与日本相似。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由市町村掌管,而韩国的地方自治还未成熟,所以由国民健康保险公团负责。被保险人向国民健康保险公团提出申请,具备社会福利师或者护理师资格证的公团人员对其需要护理的情况进行调查。当需要接受长期护理服务时,先向保险机构提出赔付申请,公团工作人员直接访问每户家庭,对身体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对被保险人是否处于需要长期护理状态及需要何种护理进行认定,并按照实际调查情况写出“调查结果报告书”。得到国民健康保险公团认定后,最终选择权在于使用者本人或家庭成员。韩国不像日本那样完全依赖制度,而是优先考虑减轻家庭护理负担或支援居家养老。

韩国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虽然实现了老年人护理从家庭向社会的转移,74.8%的人表示满意②,但一些低收入家庭仍难以负担个人所承担的金额。一些独居老人因身体原因很难自己去进行等级认定手续,容易错过接受护理的机会。韩国的护理保险制度仍在不断地完善和调整之中。

总之,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和韩国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法》是一种靠全社会的力量去分担老人养老护理重任的制度,在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覆盖面高,给付对象范围广,国家的财政负担相对较高;而韩国护理保险制度主要表现为参保对象扩大到全体国民,给付对象限定在65岁以上并且护理等级在中度以上的人。这与日本相比,国家财政负担和个人缴费水平相对较低。但是,韩国是后发展该制度,也具有一些优势。韩国通过吸收其他发达国家社会养老保障改革的成功经验,并借鉴其教训,避免了养老金制度改革陷入泥沼的情况。

比起日本,韩国政府干预养老护理问题的力度更大。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是基层自治体的市町村来运营,而韩国首先是保健福利部为中心,中央政府强有力的影响之下,由国民健康保险公团来运营。护理保险金额是根据“老人长期疗养委员会”的审议,并作为“总统令”而规定。韩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比日本晚30年,护理保险制度在护理问题还未成为社会问题时就已开始议论,具有很大的前瞻性,属于未雨绸缪。

2. 日韩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

日韩两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包括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心理慰藉等方面的内容,其种类比较多。日韩又积极培养养老护理人才,保障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

日本的护理给付分为预防给付和护理给付。护理服务的种类为居家养老服务和设施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种类多,比较细致。其服务种类大致有:上门护理(家庭服务员)、上门洗浴护理、上门帮助康复训练、日托护理、居家疗养指导、短期入住生活护理、痴呆老人生活护理以及福利用具的租借和住宅改建等13种服务。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日本非常重视发挥社区的作用。2006年,日本建立了“社区贴紧型服务”,即夜间应对型上门护理、痴呆症应对型日托护理、小规模多功能型居家护理等6种立足于社区的服务。主要打造“30分钟养老护理社区”,即在距离大概30分钟车程为半径的社区内,建设配备小型养老护理服务设施的新型服务社区,推行小规模多功能型自家养老护理和上门护理服务。如果调查发现某个地区有许多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日本便在该地区建一个针对老年痴呆症的社区服务体系。

日本的居家养老服务不仅重视生活照顾,同时重视心理呵护。一些城市的“老龄福利课”为了排解老年人的寂寞,设立了“友爱访问员派遣制度”。友爱访问员一般都是社区内的志愿者,每人平均负责一位老年人,每周去老年人家里三次。而这些志愿访问员本人平均年龄往往超过了70岁,而受访者大都是80岁左右的老年人[4]。这种让健康老人与比自己年长的老人交流的方式,给他们带去心理上的安慰,也使高龄者的友爱访问员们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日本的居家养老服务的心理呵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日益严重的老年人“孤独死”现象。

日本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一方面扮演福利资金主要供给者的角色,另一方面扮演规制与监督者的角色。日本政府不断地修订各种有关居家养老的制度。2011年3月,内阁会议通过了日本前首相菅直人内阁面向2012年的护理保险制度改革提出的《护理保险法》修改案①。主要是为了给居家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并抑制保险费的增加,各级政府全面启动24小时居家访问的新服务。该项服务的对象是需要重度护理的居家老人,服务内容有护士和护理员定期巡回访问、夜间紧急时的通报等。另外,按照旧的《护理保险法》规定,“引痰”和“外管营养摄取”属于医疗行为,只有医师和护士可以从事这个行为。但新修正的《护理保险法》指出只要护理员接受研修,就可以实施操作。

韩国积极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由于受传统孝道的影响,韩国人普遍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在养老设施养老终身。为了鼓励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居家养老服务”,帮助家庭减轻养老负担,韩国政府于1992年制定了优惠税制政策。比如,抚养老人5年以上的三代同居家庭,减少财产继承税;对抚养65岁以上老年人的纳税者,减少其所得税。韩国政府又从2000年设立了日间护理机构、短期护理机构、家庭护理员派遣机构等,提供各种有利于居家养老的服务。

韩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法》的给付内容包括居家服务、设施服务和特别现金给付等三个部分。居家服务包括上门护理、上门看护、上门洗浴、昼夜护理、 短期护理、租赁福利用具等6种服务。设施服务包括老年人疗养设施和小规模形态之老年人疗养共同生活设施。特别现金给付包含着家庭疗养费、特例疗养费及疗养医院护理费。农村边远地区或没有疗养设施的地方,因设施极度欠缺和自然条件限制,不得不依靠亲友提供护理。按照护理保险制度,对这些群体实行现金给付,以鼓励承担家庭护理的人。这是与日本不同之处(日本的护理给付只限定现物给付),只是现金给付的金额与居家养老服务的额度相比非常低。与日本不同的是,韩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主要局限于洗衣、扫除、陪聊、信件等日常生活服务,缺少医疗护理方面的内容,其护理人员也缺乏专业性。

在韩国,对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主要机构有老年福利馆和社会福利馆。这种设施的一部分是由政府直接运营,但大部分是由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团体或民间的非盈利团体来营运,这些部门主要受政府的委托从事福利事业。

可以看出,日韩两国的养老制度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家庭成员的关爱和赡养是日韩居家养老的重要内容。从提供服务的种类和水平来看,与韩国相比,日本给付的服务种类比较多、给付标准高,且给付对象范围广。在日本,病情严重的老年人也能得到相应的护理,主要针对失能、痴呆老年人及高龄老年人。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财政负担及个人缴费水平也相对较高。面对护理保险费用的持续增长,日本将制度转向预防重视型,这一改革不仅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起到了抑制护理费用增长的作用。日本护理预防的经验值得各国借鉴。

3. 日韩两国积极培养护理人才

培养专业的护理人员是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关键。日本政府为了确保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制定了严格的护理人员上岗资格考试制度,需先取得资格后才能上岗。日本从事老年护理保险服务的人员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称为福利护理员,第二类称为访问护理员。福利护理员需要进行两年的正规学习,并通过国家统一考试,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上岗资格,他们一般在护理设施内就职,从事技术性较强的护理服务。“福利护理师”资格是1987年制定的《护理福利师及社会福利师法》中规定的国家资格,而获得该资格的条件较高。访问护理员分为高级、中级、初级等3个级别,分别从事管理、护理、家政等工作。

日本社会护理人员的人数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日本为了解决护理人员短缺问题,准备接受更多的外国人来从事养老护理工作。但是,让国外护理人员照顾老年人,在语言、文化、宗教、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非常不方便。但日本政府目前已与菲律宾、印尼等国家签订协议,将从这些国家引进一些护理人员,前提是要通过日文的“介护考试”,从实际情况看,其通过率非常低①。

韩国大力培养养老护理人员。韩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法》中规定,护理人员配置标准是给不同福利设施分配不同人数和等级的护理人员。根据该标准,老人养老设施给每2.5名患者分配1名护理人员,共同生活家庭给每3名患者分配1名护理人员。经营老年福利设施的人有义务在老年福利设施内配置能够履行专业职能的养老护理师,为老年人的身体运动和家务活动提供服务。韩国的护理人员通过理论学习和实习最终得到认证书,认证书分为两个等级,持有一级认证书证明的护理人员可以给老人提供身体活动方面的服务,持有二级认证书证明的护理人员可以提供日常生活活动方面的服务。在考取护理人员证书方面,没有学历和年龄的限制。

韩国教育科学部,2014年开始在庆南信息大学、庆北专门大学、东亚人才大学、首尔女子护理大学、 永镇专门大学、忠北保健大学校等6所大学设立4年制护理系,以此积极促进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②。

三、日韩居家养老服务的启示

日韩两国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在内容、形式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其服务趋于立体化、多元化。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5]。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占全国总人口的1/3,这是所有发达国家老龄人口的总和。另一个更加严峻的事实是,中国失能老年人口的规模将持续增长,2011年全国约有1695万,2030年则将达到3322万[6],妥善解决老年人养老需求成为中国目前面临的紧迫而严峻的课题。研究日韩两国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对中国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1)日韩两国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立了由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构成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老年养老服务体系。

日韩两国又积极培育民间组织进入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并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政府部门发挥政策性主导作用,主要负责向生活困难的老人群体提供服务,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承担起大部分的老年服务,加强养老服务的协调发展制度也使低收入阶层享受到应有的待遇,避免了机会不均等的问题。目前,中国的养老问题主要依靠政府,但由于各种原因存在投入不足和投入效率不高情况。从长远来看,在养老问题上完全依赖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行不通。借鉴日韩养老服务的经验,向市场和社会转移,推动养老服务的社会化。

(2)建立完善的养老护理保险制度是使居家养老服务得以顺利推行的关键。日韩两国居家养老服务的费用大部分由护理保险支付,这对需要相应服务的老年人形成了极大的支持。日韩两国规定所有国民都应该加入国民年金,采用相同标准缴纳社会保险费,而在待遇方面没有城乡和地区的差异。韩国主要参考日本的护理制度,并在老龄化程度还未严重时已经开始探讨养老护理保险制度,这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中国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还未建立与护理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而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他们的养老问题更是当前迫切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有关养老护理的保险制度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将在5年后超过10%,这已经是韩国推行护理保险制度时的老龄化水平①。中国可以从日韩护理保险中吸取经验,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护理保险制度。

(3) 加强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涉及到护理、医疗、预防、康复、心理及伦理等多学科内容,专业性较强。日韩两国的护理工作人员一般经过专业化培训、考试,取得资格证之后,才能从事护理服务工作。而中国目前严重缺乏具有专业技术的护理人员,这已成为发展老年护理服务事业的一大瓶颈[7]。现有养老护理员大都是农民工或下岗失业的40、50人员,而且文化水平低,持证上岗率也比较低,缺乏护理方面的专门知识,很难对老年人进行专业化服务。而且养老护理人员收入水平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发展空间不大等原因,使得护理员跳槽频繁,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中国应借鉴日韩的经验,加强在岗职业培训,尽快实现老年护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参考文献]

[1] 崔万有. 日本社会保障研究[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47.

[2] 郭竞成.居家养老服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 2010(1): 32.

[3] 谢保群. 德日韩三国护理保险制度比较及启示[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10): 47-49.

[4] 严运楼. 居家养老成世界养老新趋势[J]. 科学生活,2008(5):73.

[5] 李放. 农村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68-72.

[6] 吕爽,骆晓晙.“老年”中国向谁学[N]. 作家文摘,2013-01-01(4).

[7] 段世江,李薇. 我国农村老人居家安排影响因素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89-93.

Comparison and Hint of Elderly Caring Service in Japan and Korea

DING Ying-shun

(Japan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07)

篇7

一、机构养老

未来三年将是机构养老的一个整合过程。机构养老因其资金的投入周期比较长,其盈利见效也比较慢,是政府政策支持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差异化很大,短期内盈利的机构不足10%,其中盈利超过5%的仅占20%。主要原因是资源的配置没有合理利用,空床率较高的一般都是在地里位置比较偏的郊区。业内认为,未来三年将是机构养老的一个整合过程。

二、地产养老

地产养老看好有地产资源优势的企业。地产养老是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为一体的社会化养老形式。地产养老相比于传统地产而言,前期投资较少、土地使用更灵活,政府扶持等便利条件。

除此之外,在业态上地产养老更注重配套医疗、体检、护理等相关服务设施。运营模式主要是会员制或租用,会员制更有利于前提投资的回收。有地产资源优势的企业在地产养老上会节约很大成本。

三、社区养老

篇8

1 临床资料

本中心从2011年5月~2014年2月共开展居家输液例,男129例,女187例。年龄52~93岁,其中52~60岁54例,61~69岁44例,70~79岁94例,80~89岁106例,90~93岁17例,输注药物多数为血塞通、丹参、银杏达莫、维生素类。无一例输液反应及护患纠纷发生。

2 居家输液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

2.1护士缺乏法律意识、服务意识、自律性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患者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大大的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度。如果护士的服务意识转变不及时,与患者或陪护沟通信息错位,不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制度及操作规程,遇护理纠纷不够沉着冷静,甚至不知如何取证等都会引起诸多护理安全隐患。

2.2居家输液的环境条件差 本中心部分住宅区属老城区,房屋破旧、光线较暗。老年患者怕冷不开窗,造成室内空气不流通。用衣架或简易钩代替盐水架的功能。有研究表明,在治疗输液处置过程中,治疗室及病室环境的清洁状况和空气洁净程度与输液质量有直接关系[1]。

2.3陪护及认知能力的缺失 现独居老人较多,居家输液时无人照顾,只有请邻居代为照看。另外陪护多为老年人,对居家输液相关知识的认知能力欠缺,一旦病情发生变化都无法做出应急处理,因此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2]。

2.4 预测不到的输液隐患 由于居家输液的工作环境是家庭,护士输液操作完毕后只能观察20min,无法做到患者输液的全程监控,因此存在着不可预测的护理风险。

2.5居家输液服务对象多为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因素会导致动脉硬化、血管弹性降低或过于肥胖等因素会增加护士静脉穿刺的难度。另外有的患者过分挑剔,自己选定穿刺的静脉,对护士起到暗示和压抑的效应,遇到适应性较差的护士会因此出现判断的缺失而盲目进针致穿刺失败。

2.6操作规程未标准化 居家护理还没有标准的操作规程。居家输液缺乏规范化的护理记录,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就很难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3 护理对策

3.1加强社区护士培训,提升护士综合素质

3.1.1加强法律知识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证据意识,减少和避免护患纠纷。

3.1.2加强护士操作技能和居家输液相关药物的药理知识培训,遇难度高的操作最好找技术熟练或高年资护士实施,以减少血管损伤,减轻患者痛苦[3]。

3.1.3 加强沟通技巧的培训,有效的沟通可促进护患间的理解和信任,护士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才能发挥最佳的穿刺水平技术。

3.2建立和健全社区护理规章制度 制定适合居家输液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做到规范操作,有章可循。

3.3输液前患者的评估 出诊前1d上门了解患者的输液环境及陪护情况,告知输液前30min停止室内清扫,并告知如无陪护将不予进行输液。

3.4签订家庭输液协议书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告知输液药物、环境、陪护者及输液全程每个环节稍有偏差均会导致不同程度输液事故。让患者及家属知道居家输液是一项风险性极高的操作,与患者及家属在相互配合相互信任、公平、公正、合理的前提下签到书面协议[4]。签订的协议书一式二份,一份患者留存,另一份医院存档。让患者明白既然接受了医疗服务,就应该接受可能受到损害的风险,签订协议书不是推卸责任,而是确保医患双方利益,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5]。

3.5建立家庭输液护理操作记录单 自行设计一份家庭输液护理记录单,其中内容包括输液家庭环境、患者意识及血压值、输液皮肤的评估,操作是否遵循三查八对,操作后观察20分钟后皮肤的情况,家属是否掌握拔针方法和补液结束时间。采用表格式方式进行填写,填写后由陪护者认可并签字。通过书写记录单,即节省了护士书写记录时间,又使患者和陪护一目了然,方便监督护士是否按照记录单上操作内容执行,即保证了患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又提高患者满意度。

3.6健康宣教 社区护士操作完毕后应观察20min,在观察期间教会患者和陪护如何观察输液反应、拔针方法及按压穿刺点时间并要求其复述。留下联系电话,嘱患者及陪护当患者出现异常反应时立即停止输液与社区护士联系。

4效果评价

我中心由于操作正规、思想重视、防范措施得当、护患沟通及时有效,在居家输液中从未发生差错事故。提高了社区护理工作的质量,保证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安全,真正做到了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的健康。

参考文献:

[1]罗金秀.导致静脉输液发热反应的因素及其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0):636

[2]戴青梅.国外护理风险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齐鲁护理杂志,2007,13(3):103

[3]代义春.临床静脉输液潜在风险及防范措施[J]临床误诊误治,2011.3(24):108

[4]李建红.钟爱珍.家庭输液的风险防范[J]护理学杂志.2004,19(1):69

[5] Chen Xiaofang. Nursing risks of family fluids infusion for patients in community and its preventive measures[J].Chinese Nursing Research, 2009, 23(8).

篇9

【关键词】失能老人;肺部感染;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85-02

【Key words】 Home stay aged people Pulmonary infection Nursing Care Effect

老年人感染性疾病中,肺部感染居首,尤以肺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AECB)为最,成为老年人的重要死因。统计表明肺炎死亡者中老年人约占70%,肺炎严重程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上海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9073”养老模式使很多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其中不乏失能老人。失能老人是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必须依靠他人照料的老年人。他们长期卧床不起,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生理机能衰退,支气管纤毛远动降低,疾病防御能力下降,天气骤变、室温潮湿、护理不当等因素极易诱发呼吸系统感染。所以,在街道开展居家失能老人一、二级预防干预极其重要。现将我中心组织社区护士和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结对,提供预防肺部感染护理干预结果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使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天平街道80位失能老人进行肺部感染护理干预及照顾者肺部感染知识认知情况调查。照顾者分居家照顾者80名及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21名。纳入标准:①居家照顾者照顾时间每周至少40h,持续2个月以上的配偶、子女及居家保姆;②照顾的对象均为完全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持续卧床时间1年以上;③知情同意,愿意参加调查;④沟通无障碍,能用语言或文字和调查者进行有效交流。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是天平街道为老服务社组织的专为辖区内老人提供日间照护服务的社会服务团体。失能老人资料来源于天平街道为老服务社。

1.2问卷内容:包括呼吸道发病数、病死数、医疗费用支出及肺部感染知识认知调查。医疗费用支出表登记自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6月31日期间发生的所有医疗费用,包括临床用药诊断、患者转归情况。

1.3方法:按照居委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名。课题组成员共7名,6名为中级以上团队护士,社区护士长进行全程护理质控,其中1名为天平为老服务社负责人,组织老服务志愿者协助团队护士与为完成入户调查、资料采集及相关护理指导。对照组老人按照常规护理,家庭医生或护士根据患者需要提供出诊服务、上门治疗或卫生站代配药及相关知识咨询服务等。干预组老人:①组织社区护士及为老志愿者进行肺部感染预防护理知识培训2次,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对无护理知识的社区志愿者采取课堂互动、操作动作分解、手势带教情景角色互动及有奖竞答多种形式,提高授课效果;②印制肺部感染健康教育宣传折页;③团队护士与志愿者结对,上门对志愿者及家庭照顾者进行预防肺部感染护理干预知识传授和技能指导时间持续3个月,第一个月护士带教志愿者频次为每周上门1次,第二个月护士带教频次每二周上门1次,第三个月每二周电话随访1次,志愿者按需提供上门服务;④干预时间是2013年4-6月,连续3个月;⑤ 家庭照顾者肺部感染知识认知情况调查,分第一次入户采集及干预结束后采集,内容包括生理、心理、疾病、健康教育及康复五个维度21项条目。

1.4 统计分析:采取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二组医疗费用支出均数比较用Z检验,肺部感染、病死数及二组肺部感染知识干预前后比较用P检验,Z、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100%。居家卧床失能老人平均年龄87±8岁。居家照顾者文化程度大学3人,大专2人,高中22人,初中及以下53人。照顾者肺部感染知识认知情况见表1,二组医疗费用支出比较分析见表2,肺部感染发病数及病死数见表3。

3 讨论

3.1居家卧床老人肺部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高

居家失能老人由于长期卧床,生活照顾均由照顾者完成,纤毛运动减少,抵抗力降低,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病数在37.5%,高于韦洁钦的老年脑中风非急性期106例死因分析中肺部感染发病率30.7%【1】。肺部感染病死率15%,低于徐桂英等社区长期卧床老人肺部感染57例分析的19.64%【2】。可能是由于失能老人年龄在87±8岁,均属于高龄老人、气道屏障功能减低、免疫力降低、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致肺部感染发病率高。另天平街道地处徐汇区老城区,周边医疗资源丰富,一旦患者发生肺部感染,获得及时治疗和正确干预,使老年人采取有效的咳嗽排痰,及时消除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致使病死率低于19.64%。

3.2 掌握正确的护理技能,能提高失能老人生存率

比较分析二组肺部感染发病率:对照组37.5%,干预组17.5%;病死率:对照组15%,干预组2.5%,二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统计学意义。二组医疗费用的支出比较:对照组666±1.19元,干预组747±4.26元,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干预组护士定期上门护理干预及与志愿者结对上门护理指导过程中及时发现患者患病情况,及早进行护理干预和临床治疗,指导居家卧床老人多饮水,进行有效咳嗽,及时排出痰液,保持室内一定的温湿度,定时空气流通,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和用药指导,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病死率,医疗费用发生数也随之增加。所以,社区护士通过定期上门护理干预、电话咨询指导及利用社区为老服务资源开展上门结对护理服务,让照顾者掌握必要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加快护理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提高为老服务的满意度和效果,降低肺部感染病死率,受益人群扩大,提高失能老人生存率。

3.3 社区护士与社区为老志愿者结对,是“医养结合”的有效探索

与照顾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实施家庭护理干预的基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力资源有限,而为老服务需求无限,特别是长期卧床老人,她们的护理需求更加迫切,只有充分利用和调动各方资源,让社保、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密切配合,才能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家庭照顾者肺部感染知识认知前后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干预组通过护士上门干预、健康指导和技能示范带教,五个维度都有所提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医社结合”与“医养结合”非常必要。社区为老志愿者熟悉居家老人心理、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等,但缺乏应有的照顾知识,对社区护士来说是桥梁和助手,通过他们帮助介绍,使社区护士尽快熟悉患者情况,做出正确评估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和家庭照顾者来说,他们缺乏照护知识,通过社区护士的讲解和手把手的带教,能很快掌握护理专业知识,护理患者更能得心应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街道为老服务社双方优势互补,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使各方尽快进入角色。引入“医养结合,持续照顾” 理念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多方式的结合,可以解决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减轻子女负担【3】。

3.4 养老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区护理的发展

无论是“9073” 养老格局,还是“421”养老模式。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我国居家养老还是选择家庭养老为首要模式。社区全科护理对社区居民尤其是居家养老的老人健康照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护理与养老事业紧密相连。家庭长期卧床患者,需要生活护理指导、用药指导、导管护理指导、康复指导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从政府层面上说在举办护理教学课件设置上,要增加老人护理学的学时,开设社区老年护理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设置规范、科学的家庭护理评估记录单、质量考核标准及家庭服务内容和工作流程。在护理收费项目上,能增设居家护理服务收费项目,对建立家庭病床的患者,增加每周常规护理查房服务收费。使社区护理不仅仅完成家庭医生的医嘱及上门治疗服务,能更多地走进家庭从事主动护理干预,开展一、二级社区预防可以明显减少常见病的发病率以及降低发病后的病死率,同时社区护士能更自主地处理家庭和老人护理问题,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社区护理工作能力,加强社区护理服务的内涵建设。

4 结论

居家养老问题的解决,政府是主导,配套政策是关键,政府投入要增加,医保政策要倾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联动,并且需要提高助老工作者的待遇及地位。只有加强多资源投入、多渠道沟通、多项目合作,才能促进养老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洁钦,老年脑中风非急性期106例死因分析【J】中外医疗2008(11):22

[2] 徐桂英 .王庆云 .郎春华. 等,社区长期卧床老人肺部感染57例分析【J】.《医药前沿》2012(8):

[3] 郭东,李惠优,李绪贤,等. 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的可行性探讨【N】. 国际医药卫生

通讯作者:

篇10

    1、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应用现状

    1)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①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②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着,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③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医学|教育网搜集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④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2)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篇11

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征缴标准和服务模式

基金征缴标准

巨鹿县长期护理保险项目实现了城乡居民、城镇职工等所有群体的全覆盖。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按年度随基本医疗保险费一同缴纳,巨鹿县综合考虑个人、医保基金和财政的承受能力,科学测算失能老人护理消费水平,从医保结余基金和福彩公益金中划拨1080万元作为启动基金,将长期护理险缴费标准定为每人每年50元。职工护理险个人、财政、医保基金统筹额度分别为10元、10元和30元;城乡居民护理险个人、财政、福彩基金和医保基金统筹额度分别为3元、3元、4元和40元。

服务模式

2016年8月,巨鹿县推出长期护理保险时,主要是失能人员入住同时具有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接受护理服务的模式。但随着制度进行,巨鹿县发现部分家庭受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将老人送至养老机构的意愿不强,居家失能老人护理缺口较大,失能老人得不到专业护理。为满足这部分失能家庭的需求,2018年5月,巨鹿县在开展入住医养机构护理服务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全面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居家护理服务,形成入住医养机构护理服务和居家护理服务两种模式共存的现状。一是入住医养机构护理模式。入住医养机构服务模式是指失能人员入住同时具备养老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资质的医养护理机构接受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服务。根据失能人员医疗护理需求,分为医疗专护和医养机构护理(以下简称“机构护理”)两种服务形式。医疗专护是指定点医疗机构单设的医疗专护病房,为参保人员提供长期24小时连续医疗护理服务形式,主要针对重度失能人员。机构护理是指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导致人身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长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病情基本稳定,在定点医养护理机构接受长期医疗护理形式,主要针对中度失能人员。为了加强对长期护理保险定点医养机构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巨鹿县对定点医养机构进行“三级九等次”星级管理。根据该县基本情况,巨鹿县鼓励县、乡、村三级符合条件的医养护理机构承办长期护理服务,并根据医养服务机构的医养结合模式、医护人员配备、地理位置、环境设施、服务能力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将县、乡、村三级医养机构分别评出三、二、一星级,进行差异化管理,根据等次星级确定医养服务机构床日定额标准。截至2019年9月,巨鹿县共有15家医养机构提供医养机构护理服务,其中县级3家、乡级11家、村级1家。全县共有175名失能人口入住医养服务机构。二是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居家护理服务模式是指,由专业医养服务公司安排具有资质的医护人员,到服务对象家中提供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服务。医护人员每周为服务对象提供1-2次上门服务,一般一个医护小组由四人组成,两名医护人员负责检查血压、血、尿常规、血糖、心电图等10项医疗护理,两名护工负责理发、洗头、剪指甲、整理房间卫生等八项生活照护,每次服务时间不低于一小时。医护小组结合服务对象病情和家属意见制定护理方案,指导服务对象合理用药。如有紧急需要,打电话随叫随到。居家护理模式包干标准为20元/日,按每月实际天数计算。截至2019年9月,巨鹿县引入两家医养服务公司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全县参与居家护理服务的失能人口共有160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48人。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费用结算、服务管理和考核机制

费用结算

医养机构护理服务和居家护理服务费用中,应由个人承担的,经被服务对象家属确认后,由其家属按月支付给对应的医养服务机构;应由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付的,医养服务机构每季度与人保财险公司结算。为有利于长期护理保险工作的平稳运行,人保财险公司与巨鹿县医保局实行风险共担机制。年度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收入扣除待遇支出、保险公司管理费用工作成本后,如出现赤字,由保险公司先行垫付,经决算审计后由保险公司与医保局按照1:1比例分担,保险公司总承担金额不超过100万元;其余部分由医保局下一年度调整政策,予以弥补。若有盈余,按照“保本微利”原则,盈余部分作为保险公司的盈利,其余盈余部分返还基金,流转下一年度使用。

智能化服务管理

目前,巨鹿县已经开发了居家护理管理系统和移动APP监控软件,采取远程视频直播、图像打卡等智能监管方式,初步形成了全流程闭环式管理运营体系。

监督考核机制

为了督促医养服务机构积极履行职责,巨鹿县医保局采取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监督考核,对于考核优秀的机构,优先扶持其拓展长期护理保险相关业务,对于考核不及格的机构,视情况给予暂停新增业务、限期整改、拒付费用,严重的可解除服务协议。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运行成效与发展愿景

运行成效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开展三年来,实现了“政府惠民生,失能群众有保障,医养机构增效益”的多方共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参保人:据统计,2019年1-6月享受长护待遇人群住院总费用同比减少9.51%,人均住院费用同比减少19.31%,统筹支付总费用同比减少10.45%,人均统筹费用同比减少20.14%。以入住邢台市第九医院(巨鹿县医院)医养中心为例,护理费用经长期护理保险按比例报销后,由原来的4.3万元/年降至1.5万元/年,大大减轻了失能人员的经济负担。从享受服务上,家庭或单纯的养老机构缺少专业医疗护理知识,无法实现对失能人员,特别是需要医疗护理的气管插管、胃管等失能人员的专业照护。医养机构为失能人员提供专业化、科学化、个性化的医养护理服务,有效改善了失能人员生活质量。从解放劳动力上,专业医养机构解放了失能人员家庭的劳动力,为家庭增收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久病床前无孝子”问题的出现。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是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二是对于医疗资源: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通过政策杠杆将失能人员引导到养老和护理机构,有效缓解了失能人员长期占用医疗机构床位的问题,增加了医疗机构床位周转率,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同时,通过以“医疗养老”取代长期住院,压缩医保基金支出,辅之以按病种分值付费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节约了医保基金,提高了基金使用效率。三是对于医养机构:通过大幅降低失能群众医疗专护和机构护理自负费用负担,有效增加了定点护理服务机构的业务量,拓宽了收入来源。以巨鹿县医院福源居康养中心为例,床位使用率常年保持在100%。同时,不断增长的失能专业护理需求,进一步刺激了“医养结合”机构的发展。截至2019年9月,巨鹿县养老机构达到108家,服务床位2920张,吸纳就业200余人。

篇12

关键词:中医护理;社区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易、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1.1在慢性病人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社区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性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1.2在社区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如我科专病脑卒中是目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大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很高,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其病死率明显下降,但许多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对患者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对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具有较大临床意义,接受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比自然恢复率相比有很大提高,足部畸形减少、关节畸形减少、日常生活独立者明显增多,早期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瘫痪肢体的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另外,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1.3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汪潮【1】 的调查显示,家庭病床上门护理可以减轻家庭负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老年人可接受的形式。随着4―2―1结构(即4个祖辈,2个父辈,1个独生子女)的家庭数量的增多,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居家护理需求也日趋增加。张建凤等【2】调查研究显示居家护理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卫生资源浪费,同时满足出院后继续康复和治疗的需求。开展居家护理能较好地符合老龄化社会的实际需要,不仅提供持续性医疗照护,较好地解决住医院难的问题,而且维持了家庭的完整性,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3】。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中医护理的养生保健 运用养护统一、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中医药学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一套“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为主的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理论。针对老年人群,采用气功、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汪潮.王坤,顾泽宽.上海乍浦街道离休干部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医院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4(7):23―25,

篇13

【关键词】基层社区医院;中医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7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居家养老模式的逐步建立、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护理的健康观与中医护理的整体观预防观互相促进。中医护理以其速效、显效和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很好地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其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

1中医护理在社区医院发展前景

1.1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1]。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1.2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2]。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现阶段社区医院中医护理的应用

2.1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主要护理方法[3]。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2.2在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中,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4]。

2.3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展。

2.4在居家康复护理中,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2.5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还不是很普及。

2.6在居家护理评估中,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3小结

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护理包括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其与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正在逐渐完美融合[5]。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连初秋.综合医院开展中医护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3,(10):149-150.

[2] 王淑琼.中医护理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2,(9):24-25.

[3] 熊成敏,陈泽芬.浅谈基层医院中医护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重庆医学,2009,38(18):2387-2388.

篇14

关键词:农村;居家养老;责任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139-01

1 居家养老及其可行性

1、1 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最早是英国政府为使老人留在社区和家庭,鼓励家庭照顾有需要人士而采取的一种政策措施(石彤,1998)。有研究发现老人经常会从家庭那里获得日常生活活动方面的帮助(Stoller,E.&Pugliesi,K,1988)。从经济逻辑的角度分析,居家养老是一种最经济的公共消费和善用社会有限资源的办法。为解决家庭核心化与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矛盾,学界主张大力发展社区助老服务,从而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1、2 农村居家养老的可能性

(1)农村居家养老更适合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观念。

中国传统的家庭式养老模式在中国实施了几千年,有着深刻的社会根基。文化传统,相对较为落后、传统思想更为深厚的农村,家庭养老是天经地义的养老方式,其他的养老方式较难被接受;从经济角度讲,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低。不具备养老院式养老方式的经济条件。居家养老使得老年人不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不离开亲人在情感上为老年人接受。

(2)居家养老的费用相对较低适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养老方式的社会化就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从经济水平角度找一种适合农村的社会化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方式解决了老年人的居住问题,与养老院养老方式相比不产生由于居住产生的费用,降低了养老的费用,居住在家庭当中。家人还可以承担相应的照料责任,也减少一部分养老支出。有限的养老资金都集中用到老年人急需的必要项目上,更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最大程度上利用农民老年人自身条件。

农村的老年人一生从事劳动,居家养老方式使得老年人在养老之余可以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助子女照看下一代,做简单的家务,这些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

(4)居家养老方式可以解决农民工大量流出地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农村的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形成农民工大军,农村独居的所谓的“空巢老人”增多,这成为一个社会化问题。而居家养老,可以通过社区(在农村,社区可以是村委会,也可以是成立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力量来对这些老年人养老进行保障。

2 农村居家养老的现实条件

2、1 土地的保障功能

土地的保障功能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下降不代表没有,土地在农村是农民最根本的保障,不论何时土地都归农民使用,也就是说农民不论有没有劳动能力都能从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得到一些收入或是粮食。

2、2 农村老人对养老的待遇预较低,容易得到满足

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的老年人对养老的经济要求也相对低。居家养老对农村老年人的保障主要可以集中到医疗护理以及不能生活自理的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居家养老方式在农村建立实施,不管水平的高低本身就是对农村养老方式的提升。

2、3 利用现有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

农村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落后,但是负责农村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工作是有能力的。对现存的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农村中存在的大量的私营的医疗诊所,进行培训指导支持来提升农村居家养老水平的保障,也使得农村居家养老方式有医疗保障。

3 居家养老各方负担的责任

3、1 政府责任

把养老转变成社会化养老,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势必要承担相应的主导责任,这些责任应该包括:

(1)资金支持。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没有政府的大量投资支持,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养老方式的建立都无从谈起。

(2)制度保障。

建立和完善适合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和配套的养老方式,以制度的形式加以保障。

(3)对农村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行为的扶持。

居家养老方式需要专业的保健护理服务人员和机构。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这样的机构应该是公益性或是微利的,国家应实施有利于这些机构成长的政策,例如对其进行资金支持,专业培训等。

3、2 家庭责任

(1)部分养老资金的提供。

不论以怎样的方式养老,家庭或是个人都要自己支付一部分养老资金。这是个人的责任。

(2)基本生活照料的提供。

居家养老使生活在家里的老年人很容易得到家庭的基本生活的照料,使得专业服务提供机构能够集中力量照顾更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有利于优化服务质量。

3、3 集体的责任

(1)部分养老资金的提供。

参照城市职工养老制度,集体相当于城市职工的企业,也应该为集体制度下的农民提供部分养老资金,由于部分地区集体事实上不存在。因此这部分责任是缺失的。但有条件的地区,就应该为农民提供养老资金。

(2)监督、保证居家养老的实施。

处在基层的集体上接决策层,下贴政策惠及层,只有集体做好居家养老的监督、保障,居家养老才能够顺利实施,惠及广大农村老年人。

3、4 专业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机构的责任

提供专业的养老医疗、日常生活照料的责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专业素质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安心舒适的养老照顾。

4 居家养老的优势

(1)可以较容易为老年人所接受,由有血缘关系的人代替自己的子女照顾自己,在感情上适宜于接受的。

(2)对农村进行专业护理人员的培养,可以解决部分就业问题,拓宽农村就业市场。

(3)这样的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护理水平,提高农村老年人的老年生活质量。

(4)由于对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与扶持,可以要求他们同时照顾及解决农村五保老人的养老问题。

(5)老人不离开熟悉的环境对老人的身心是极大的安慰。

参考文献

[1]刘飞燕,“居家养老”新型养老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07,(12)

[2]唐永,居家养老的国内外研究回顾口],社会工砟,2007,(12)

[3]刘林,智东,“老年互助”式居家养老口],社区,2009,(3)

[4]袁霞,以社区为依托创建新型的养老模式[刀,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0)

[5]李少明,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J],中国民政,2009,(2)

[6]赵慧珠,略论发展农村养老保障事业[J],岭南学刊。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