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与社会效益范文

经济与社会效益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与社会效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与社会效益

篇1

(一)经济效益

医院的经济效益指的是医院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其在保健卫生活动当中的保健卫生成果同所耗费的劳动、资金的比值,实质上指的是有效产出与投入存在的比值关系。医院自身的经济效益不但包括医疗服务成果的经济成效,同时还涵盖了医院自身的盈利、亏损以及卫生资源累计率。处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医院自身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其自身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

(二)社会效益

医院的社会效益指的是医院充分利用各类型的医疗保健服务模式,通过自身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相应的保健卫生服务,尽最大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而医院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一些社会方面的影响,而这些社会影响即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不仅属于医院自身的责任,同时又关系医院自身的形象与信誉。

(三)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属于医院经营管理工作当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内容,两者之间既是对立的,同时也是统一的。倘若医院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完全不估计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经济水平与心理承受能力,医院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获得客观的经济利益,然而长此以往,医院必然会丧失大部分人员群众,最终致使医院自身经济效益的不断降低。而医院如果过于偏重社会效益,则会导致医院难以承载巨大的经济开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最后必然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竞争力。因此,医院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基础,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关键条件与最终目标,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重要联系,医院只有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才能够保障医院自身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提升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措施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医院经济管理体系

新医改政策的持续推进,各个医院自身的经济效益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经济损失在所难免。医院自身的发展一般是依靠自身资金的不断积累,然而随着医院自身经济收入的不断削减,要想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医院就必须要建立健全自身的经济管理体系,通过不断提升医院医疗核算意识,切实加大医疗成本的控制力度。所以,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应当积极降低医疗项目、医疗工作方面的开支,减少一些不必要支出,从而有效保障医院资金的积累。与此同时,医院还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与医疗设施的管理工作,切实提升医疗器械与医疗设施的使用率,减少该方面的成本支出。此外,针对医院经济核算工作,应当积极采用全成本管理模式,将各个科室、全部类目当中的资金支出都计算到对应的成本中,通过全成本管理实现成本的高效控制,再保障医院自身社会效益的同时,切实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

(二)协调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建立正确的效益观。

正确的效益观属于指导卫生系统工作开展的重要理论,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另一方面;合理的经济利润是实现两个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社会当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经济是终极原因,倘若经济关系不顺,服务关系自然也不顺。满意的经济关系是形成满意服务关系的重要基础,即医院只有实现满意的经济关系,才能够产生满意的医疗关系。这就需要各个医院在内部树立正确的效益观,进一步明确医疗服务的宗旨,使得广大医护人员能够有效协调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正确处理两个效益。

为避免损害社会与病人的医疗效益,医院应当在内部树立正确的效益目标。医院自身经济效益的主动权在医院本身,而社会与病人医疗效益的主动权同样也在医院本身。这就需要医院真正将谋求社会与病人的医疗效益当作最高准则,不仅要为医院自身谋利益,同时也应当为社会与病人谋利益。医院必须要在内部反复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当两者之间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医院应当要求广大员工将社会效益放在首要位置,而当医院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时,社会必然会回报医院,其是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基本法则。

(三)提高医院整体素质

新医改政策主要是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角度出发,然而其对广大医院来说,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由于医院传统的经济运营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新医改背景下的相关要求,因此,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固自身的地位,就必须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工作,以此来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各个医院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与传统优势的培育特色学科,通过与专科专病建设进行有机的整合,不仅要注重人才培养工作,同时还应当避免人才的流失,针对人才队伍建设制度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大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教育力度,在医院内部树立优胜劣汰的思想,使得医院内部员工能够在良好的人才机制下实现自我综合素养的提升,通过扎实的操作、优质的服务获取病人的信赖,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当积极引入先进的医疗设施,加大与各个医院的合作力度,通过互相交流、沟通,实现医院综合能力共同提升的目标,切实促进各个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各个医院自身的医疗、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其能够获得发展,新医改带来的不仅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这就需要医院高度重视提升自己的医疗、服务质量,使得医院自身的医疗服务质量、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能够得到有效的统一。通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切实提升医院自身的形象,使得更多的病人更愿意选择医院。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意味着医院必须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这就导致医院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会遭受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医院要想保障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应当在不断增加自身市场份额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宽对应的资金投入,保障医院能够在市场调节下,充分利用增长的经济利润来填补资金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差额。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当高度重视改革创新,要想在新医改背景下不断提升自己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应当加大科研、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通过构建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广大员工进行科研课题方面的研究,通过不断拓展医疗事业方面的新市场与利润增长点,真正把能力创新与科技创新当作提升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公路建设;经济社会;工作效率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ghway-service construction goal, the author of the scientific out economic management strategy, this paper intention through the reasonable to standardize highway industry to promote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 double ascension jenn-air mark nationwide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highway construction; Economic society; Work 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 U41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构建制度管理与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公路行业的秩序化管理在中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高速建设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各项运营管理制度还并不完善,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服务管理实践中已初步建立了相关的安全管理办法、管理条例及路政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这些秩序化规范不仅赋予了高速公路工作管理人员相应的权利,同时也明确了其在工作实践中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因此只有充分的完善基础规章制度建立,细化权责管理、明确秩序化、能效化、经济化、法制化服务管理体系的统一构建才能使行业内的发展环境得到合理的净化、使徇私枉法、贪污受贿、擅自放行的不法行为坚决予以杜绝,并切实为工作管理人员提供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高效管理依据。规章制度的完善建立是企业管理、基层建设法制化发展的前提、是高速公路各项运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因此在服务实践中我们只有本着人性化、制度化、科学化、权责化的管理目标,切实构建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依据服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必要的规章与条例细化规定,依据时代的特色促进制度适应性的更新,才能最终使全行业上下均形成一种人隆化、制度化服务的凝聚力,依据规章制度办事、不包庇、不钻漏洞、奖惩分明、公平合理,从而切实提高服务管理效率,并使行业产生普遍良好的社会反响,进一步实现经济效益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管理养护公路服务质量

在管理公路服务中我们应针对道路路面出现的损坏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测与维修,对桥梁的通道实施必要的清疏管理,对损坏的安全设施及时予以更换及清洁,并对高速公路沿线带进行多功能的绿化养护等。对高速公路的故障损害及时维修固然重要,而对其高效高质的服务运行进行定期的养护与监控管理更能有效的降低道路及公共设施的损坏率,同时使高速公路的大型整修期得以适当的延长,合理节约维修成本并有效的实现公路及其设施使用寿命的合理延长。而对于高速公路的使用者,高质量的公路服务也可有效的降低事故发生率,并使其在舒适的使用中产生满足感。在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角度,其经济收益主要来自于对车辆使用高速公路费用的收取,因此使用者对高速公路服务的满意度才是促使其主动缴费、愿意缴费的坚实动力,因此在服务管理中我们应从强化养护管理人手,坚持养路多于修路、管理多于补救、以技术强化管理为核心,同相关部门强强联合,依据科学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方案,提升公路健康服务的完整性,并最终在低成本的养护管理中促进高速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三、收费理念与畅通工程的全面构建

“停车收费”管理模式是目前我国各高速公路采取的主要收费方式,一旦高速公路的车流量巨大,极易在收费口造成拥堵现象。倘若排队等候收费的车辆队伍较长,还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交通事故,给高速公路的安全服务与高效运行造成了较大的不便,同时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使雇佣及建设成本费用大大增加。基于这一不良现状隐含的管理弊端,我们应充分结合现代化科技管理思想,引入不停车收费的科学理念,构建高速公路发展运营的全新境界。在该管理方式中我们可采用ETC架构电子车道的检测技术,通过对运行车辆里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测量将车辆数据信息上传至管理中心,并通过与电子银行的互通交易完成自动收费的全过程处理。这样一来过往车辆不必停车便可实现自动的收费,使收费程序得到合理的简化,并有效的提高了收费工作效率,使收费站堵车的现象不再发生,即实现了高速公路的全程畅通化工程。在不停车收费的管理理念,高速公路的收费成本投入得到厂合理的控制,因此必然会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四、公路沿线副业的经营与发掘经济增长点

副业经营是有效提升高速公路盈利性收入的必要保证,基于高速公路的封闭建设特点及其特殊的商业沟通性能,其主要的副业经营形式包含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经营及对沿线广告的经营等。针对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各大服务区的运营服务特性我们不难看出,在提供各项餐饮、住宿、加油及汽车修理的服务及设施管理中,大部分区域的服务

区存在收费高、管理差、群众满意度不强等现状。因此为了切实提高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运营中服务管理效益,我们应从强化质量管理入手,制定完善、统一的服务区管理运行规章制度,做好品牌形象建设,拓宽服务区服务职能,增设医护服务、网络服务、通信服务、娱乐服务等多重经济增长点,在降低服务价格的同时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并强化群众的满意度、舒适度,吸引更多的人群在服务区从事经济活动。再者高速公路收益的另一经济增长点来自于对广告产业的合理经营。因此在开展公路建设过程中,我们可通过在允许的范围空间中布设醒目广告招标标识方式,合理的吸引资金投入,并通过路政相关部门的公开招标标完成广告盈利性增长过程。同时在广告牌设计布置中我们还应本着美观、安全及实用的原则,实现效益与秩序化管理目标的适应性发展。另外我们还应通过高速公路特有的经济、文化与政治交流功能,努力带动公路周边的城镇化工业、衣业、畜牧业、种植业及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实现以点到线,以线盖面的经济产业链巩固建设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强化提升。

五、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只有从制度完善人手、从基础建设管理强化,依据我国高速公路现行服务管理特点及需求制定切实有效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方案,才能最终促进我国高速公路服务管理事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篇3

关键词:“超级女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2-08-02

2005年是“超级女声”取得空前成绩的一年。李宇春的异军突起让“超级女声”的影响力瞬间上升到国际地位。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平民偶像能像李宇春这样如此神速地蹿红国际舞台。2006年的“超级女声”在做强做大“超女”品牌的同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使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驾齐驱,步步为赢。特别是面对2006年中国泛滥的电视选秀市场,“超级女声”依然凭借其稳固的市场占有率,良好的品牌影响力,独到的市场化运作,以及千百电视工作者集体智慧的节目策划等等天时、地利、人和的多重因素,继续稳坐电视选秀节目和娱乐节目“龙头老大”的宝座。无论是“超级女声”品牌的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还没有哪一档选秀节目能够企及。

一、社会效益是前提

作为主办方的湖南卫视一直以来都是走在娱乐最前沿的省台,是娱乐界的领头羊,风向标。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能把一档娱乐选秀节日做到具有国际影响力,其商业操作、策划、包装等等,无疑都是成功的。但“超级女声”成功后所引发的严重跟风现象应当是湖南卫视最感头痛的事情。特别是“超级女声”的节目赛制被一大批选秀节目所克隆,很多类似电视选秀节目动不动就PK,A进B的晋级赛被广泛盗用。有些节目更加直接,连节目的程序都不去修改,而直接套用“超级女声”的操作模式。众多此类行为加剧了电视选秀节目的恶性竞争,同时也凸现了我国对于产权保护方面的不健全。而这也正从另一个方面凸现了“超级女声”的优势。尤其是纯女性比赛和整体的比赛赛制、规则等方面,都是咱们中国电视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否则,也不会出现异常重视品牌保护的国际大型传媒机构要购买“超级女声”的电视节目制作模式和纯节目带的情况。

这里所要阐叙的媒介的社会效益,依我看来就是“超级女声”这个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了。试问,在社会影响力已经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我们还用得着发愁经济效益这等问题了吗?大量涌入的广告赞助商,争相的为能得到栏目的黄金时间段而拼得你死我活。在招商会上,一千万一千万的叫价争夺,那更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当然这幕后笑的最开怀的没过于湖南卫视以及天娱传媒了。姑且先不谈这些,总之,能满足受众的节目就是好节目。正如吴海荣说道的“满足受众的需求并不必然导致损害传媒的社会效益;满足受众的要求既是传媒社会效益的要求的基础。也是传媒经济效益的要求和基础;满足受众的需求并不必然产生传媒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相反,正是二者相互统一的要求和基础”。超级女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湖南卫视能把一档娱乐节目在短短三年的时间早做到国际影响,其商业操作、策划等等,无疑都是非常成功的。

而这一娱乐节目之所以风驰电掣般的风靡华夏大地,引得无数男女高声尖叫,其中最主要打动大家的原因,应该就是一“超女精神”了。而它最具特点的体现就是:在时下年轻一代缺少信仰的时候,“超女”给了她们激励,激励她们勇于拼搏、自强不息,让每一个有梦想的女孩有了一个施展拳脚的空间,并让她们在同一个竞争平台上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曾经有这样的说法;我想唱歌可是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如今,“超级女声”完全颠覆了那个时代的烙印,给“超女”足够的表现空问,让自由歌唱成为精神焕发、积极进取的奏鸣曲。而每一个到“超级女声”舞台的人都是需要勇气的。从18岁到80岁,无论年龄差异多大,地域差异有多大,她们都在“超女”的舞台上想唱就唱,唱得响亮。这应该也是21世纪的中国人精神面貌的一个缩影。就象每个人部在找寻属于自己的快乐。在“超级女声”舞台上,快乐是属于大家的,不管歌唱得怎么样,开心、快乐无疑是最重要的。可以说,“超级女声”是一场署名快乐的精神盛宴。当然,“超女”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诚如今年年度总冠军“尚雯婕”的黑马传奇,所能映证的是:只有平凡的人才能创造奇迹,打拼出人生的精彩。

同样,站在“超女”舞台上的每一位超女都是坚强的。面临一场场残酷的PK,她们用她们的坚强感染并激励了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坚强。

超女感动天下。“快乐中国,感动中国”,是湖南卫视的品牌宗旨。在这个“娱乐并营销着”的时代,大众早已开始了他们的狂欢,这种狂欢是自发的,不由自主的。生活中充满意趣,生活中充满向往,生活中充满欢乐,生活中充满微笑的意味。参加这个狂欢的不仅是大众,同样还要有商家,他们的“上帝”需要他们同样提供感动与快乐。

人的一生是在故事中度过的。故事的本质是要通过情节感动人心。在媒介经营当中注入戏剧性,将使其在必要的时候像戏剧情节那样曲折、突如其来或激动人心!“超级女声”真正做到让粉丝们一次又次地在“PK故事”中被感动。每位超女都是粉丝们自己选出来的明星,都是一个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生动、感动人心的励志故事,这应该就是“超级女声”成功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当“超女”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等一起为“超女”呐喊助威的时候;当“超女”们走进聋哑学校,和聋哑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在湘南出现灾情的时候,“超女”们站在了公益舞台上,为灾区群众募捐的时候……太多的公益之举,让“超级女声”的意义又更加的深远了。

总之,能够让中国人感动并快乐的品牌,很有可能成为中国驰名品牌:能够让全世界感动并快乐的品牌,很有可能成为国际著名品牌。品牌的影响力越大,社会效益也就越大,同时创收也就越来越可观了。由此,社会效益作为成功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

二、经济效益是基础

很明显,“超女”就是一件产品。早在1952年,美国广告专家罗瑟・里夫斯就第一次提出了将人作为产品的推销观念。他利用自己的宣传推销才能向美国公众们出售了总统候选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里夫斯使用了大量的名言警句,并制作了内容重复而醒目的标语,再加上采用大街上采访行人的方式,来推销宣传这位在当时尚未身显名扬的将军。在里夫斯的这次宣传推销活动中,艾森豪威尔完全是作为一个产品出现的。把人作为被推销的产品在当时是一次观念上的革命。所以,明星就应该被提供给市场,甚至可以说,走向市场是成为明星的必要条件。演艺公司和明星所做的种种努力,如培训、包装、宣传等,都是为了把明星推向市场,并能在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近期颇受瞩目的超女们,如唐笑、REBORN、厉娜、谭维维,是有望继去年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之后成为天娱娱乐事业中的新女主角。

但要想成为明星,同样必须首先被推向市场,成为被大众消费的演艺商品,并且只有在被费的过程中,赢得大众的喜爱,才能成为真正的明星。商品遵循着优胜劣汰的规律,超女们也如此。你销售形势好、被大众喜爱,你就是明星,你的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你就没有什么价值。而我们粉丝对超女的崇拜,也只不过是对一件精美的商品的崇拜而已。但是超女们又是一件特殊的商品,她们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缺少她们,我们的生活的色彩也会变得单调。超女们又能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给经济公司带来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超女们是市场上一种不可缺少的商品。而聪明的湖南卫视和天娱传媒,充分认识到了她们存在的价值,在今年同步推出了超女娃娃的活动,进而又给商家提供了一个亮点。在之后陆续登场的电视剧,音乐剧,专集,游戏,玩具以及冠名的时尚衣服,饰品等等我们无法预测到的东西,都会给他们带来一个又一个的商机。他们不会担心商品的销售,因为在每一个_--超女的背后还有一大群支持她们的粉丝存在。这其中的利润空间,经济效益也都是我们无法去估计的。

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

上续谈到的种种问题,在叙述其中任何一个效益的时候,都免不了会发现另一个效益的影子存在。身处一切都变幻不定、一切都容易成为过眼烟云的快餐年代,不管是报业还是广播电视,要想得到双赢,决非是一件易事。面对如此竞争的压力,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陈勇在他的《试论新闻媒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有提到:“市场的需求和竞争的压力促使新闻传媒在方式上不断的推陈出新,新的栏目,新的表达技巧也应当不断的涌现。对于超级女声的不断创新,王平从地域文化和竞争压力上进行了解读。她说,湖南人做电视有很多先天的不足,湖南与上海、北京、广州等大都市的差距就在于地域不同,所以湖南卫视太需要创新了,做超女有压力,不做超女也有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体制和竞争。在超女出现之前,也有很多类似的选秀节目,但超女之所以受到这么大的关注,是因为时代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

“我们在2005年的时候,发现观众对超女选手的喜爱,视同己出,已不是简单的欣赏和喜欢。超女选手是幸运的一群音乐爱好者,像她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如此高频率的在大众面前亮相和表演,是别的节目很难实现的。”王平认为,今年的超女节目,从设计到内容,比去年更成熟。从观众的忠诚度、收视率、观感上趋向正常化。从节目上来说,完善不易,突破更难。今后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因为超女最好的内容和形式还没有找到,观众的心态也没有固定下来,湖南卫视还需要创新。

篇4

伴随着近几十年全球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旺盛需求,能源枯竭、能源供应紧张以及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寻找可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了全世界的重大课题。ITER(热核聚变反应装置)项目的开展就是人类寻找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探索,该项目主要模拟太阳内部核聚变产生热量的原理来提供能源,目前该项目尚处于研究阶段。太阳热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太阳能,便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目前全球都在对太阳能进行利用和发展。

光伏发电是通过将太阳光转化为电(光生伏打效应),再将电供给用户使用的一种有效利用太阳能的方式。在光电转换过程中,需要配置相应的设备和装置,这就涉及到投入、产出、经济上的投资回报以及社会效益等问题。随着光伏产业规模的不断发展、扩大,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合理的解决以确保光伏产业良好的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针对光伏行业中的以上问题,本文将根据实际项目经验,分析光伏电站投资的组成,经济性以及社会效益。

光伏电站投资组成

光伏电站按安装形式主要分为地面光伏电站、屋面光伏电站(BAPV)和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地面光伏电站和屋面光伏电站是应用最广泛的二种形式,大装机容量以地面光伏电站为主。

不论何种形式的光伏电站,电站主要构成有光伏电池板及支架、直流防雷汇流箱、直流配电柜、逆变器、变压器以及配电设备等。光伏电站中投资占比最大的是光伏设备购置费,以10MWp地面光伏并网项目为例,设备购置费占总投资比为73.42%(除以上设备外为还包括电缆、高压柜等费用),下表为详细的地面光伏电立占投资组成:

光伏电站投资经济性分析

光伏电站投资经济性分析主要反映在项目投资回收期、投资内部收益率、投资财务净现值、投资收益率等几个重要参数上。经过对多个光伏电站项目进行经济分析发现,电价、发电量由于与光伏电站营业收入有直接关系,是影响经济参数的主要因素,成本费用(包括折旧费、维修费、工资福利、保险、摊销等)相对而言较为固定,投资的变化和贷款利率的变化也是影响经济参数的二个因素。

投资减少,产量增加,电价提高有利于提高光伏电站投资的经济参数,而利率变化对经济参数的影响较小。

从光伏电站投资组成中可知,要减少投资,重点要减少设备购置费和建安工程费,这两项占据总投资的百分比约为91%,而这两项费用需要分别在采购过程中和施工过程中进行控制。

产量(也即发电量)因素,需要根据太阳能地域分布情况在项目决策阶段对项目地址进行评估,以及设计阶段对太阳能电池板、电缆线路、逆变器、变压器以及系统效率进行优化,确保产量的最大化。

电价因素受政策影响较大,政策不一,各地电价也不一样。确保电价因素对光伏电站投资有利,需要在项目决策阶段了解和掌握各地的电价优惠政策,规避电价因素风险。

综合以上分析,光伏电站投资的经济性分析,需要综合考虑电价、发电量、投资以及利率等因素进行分析,确保各项经济参数处于最优,经济效益最大化。

光伏电站的社会效益

在全世界受到越来越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困扰的今天,环保的重要性逐渐的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关注。光伏发电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对全社会有着广泛而特别的作用。

光伏发电有利于节省不可再生资源,平衡能源的单一供给情况。随着石油和煤炭的大量开发,不可再生能源储量越来越少,面临很大的能源枯竭压力,因而新能源的开发已经提高到了战略高度。2005年2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并网发电”。太阳能的开发符合国家环保、节能政策,光伏电厂的开发建设可有效减少常规能源尤其是煤炭资源的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平衡能源的单一供给。

光伏发电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温室效应,保护环境。参考《能源基础数据汇编》(国家计委能源所,1999.1.)和《对我国能源及能源问题的思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史立山),火力发电每产生一度电能平均消耗标煤0.00035吨,而燃烧一吨标煤排放二氧化碳2.6吨,如此,一个装机容量为10MWp,首年发电量为1891.7万度电的光伏电站,首年节约标准煤6621吨,减排CO2为17214吨,整个光伏电站寿命周期内共节约标准煤150567吨,总减排CO2为391473吨。由此可见,光伏电站节能减排的力度和意义对于企业、国家乃至整个社会是非常重大的。

光伏电站的建设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价值。光伏电站一般选择建设在屋面、水面、荒废的地面(包括戈壁、沙漠等),大大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价值。宁夏平罗中电科一期30MWp光伏并网发电项目,是一个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位于沙漠中的光伏电站。

光伏电站的建设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光伏电站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可促进地区相关产业,如建材、交通运输业的大力发展,对扩大就业和发展第三产业将起到显著作用,从而带动和促进地区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随着光伏电厂的相继开发、建设和运营,光伏发电将成为地区又一大产业,为地方经济开辟新的增长点,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光伏产业的发展让未来世界变得更清洁、更安全,能源利用更丰富。

篇5

只有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才能凸显图书馆的社会效益。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图书馆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增效

进入网络化时代的图书馆面对着知识、信息服务领域的激烈竞争,迫使我们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效益增加的策略,以便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求得其生存和持续发展。我国图书馆界普遍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衡量图书馆价值的标准。图书馆运行所产生的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效果,即社会效益,表现在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科学教育性和用户满意度上;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大多是潜在的、滞后的、模糊的,其主要反映在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保障

目前,图书馆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费。没有了经费,消遣娱乐型图书且不说,就是反映当前科技新动态、最新成果的图书、期刊也难以购全、购齐,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更无从言其发展。而图书馆的经济收入为其经费的缓解乃至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图书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条件。

图书馆的经济收入为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提供了文献及信息保障。在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下,可以扩大自己的采购范围,提高采购数量和质量,从而大大提高其自身的信息含量,为社会效益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条件。

图书馆的经济收入为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提供了人才保障。人才是成就世间任何事业的根本。图书馆一旦有了自己的经济收入,就可在内部挖掘、培养人才。同时,良好的工作环境,优厚的待遇,馆外优秀人才也将纷纷聚拢而来。人才荟萃,设施齐全,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工作面貌将焕然一新,良好的社会形象也就树立起来了。

2.经济效益包含在社会效益之中

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图书馆的收入,二是指图书馆获得了某项有价值的信息,投入使用后取得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这就是经济效益。作为图书馆自身的收入,图书馆工作生产的经济效益正是一种社会效益。通常这里的经济效益有三层意思,一是节约投入;二是在节约投入的基础上尽量增加产出;三是产生的“产品”符合社会需要。而图书馆为社会所利用,与经济建设服务寻找到有效结合点,是图书馆经济效益的核心。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与其它部门有所不同,它通过服务社会的途径,才能实现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说,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包含于社会效益之中。

3.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的引导和启发

图书馆通过全开架,多方位的读者服务,最大限度的扩大社会服务面,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强化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依靠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优势,通过智力投入,加大开发力度,形成如专题信息提供,中国期刊网镜像站点数据检索等一系列特色服务的举措,取得了更广泛,更显著的社会效益,赢得了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在公众面前树立起环境优雅、服务多样化、质量高的现代化图书馆形象,社会地位也随之而确立,获取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也取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更多的信息需求者趋之若骛,使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源源不断,而且越来越可观。

由此可见,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的引导和启发是一种看似无形却有形的东西。况且蕴藏在图书馆业务领域的经济潜力十分巨大。

二、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以社会效益为出发点。由于图书馆的社会地位的界定,无论何时,其公益性不容变更。所以,只要图书馆性质不变,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矛盾时,就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世间万物为矛盾的统一体,有其长必有其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不离其宗。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就应尽量扬其长而避其短,以适当方式使其达到完美的统一,成为和谐的统一体。从而做到既要社会效益,同时又尽可能的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二者有机结合,互为促进。传统的只注重收藏的概念在今天已有所改变,人们逐渐开发、利用文献,使文献得以充分利用,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任何以各种借口不讲效益,完全仿照国家财政的旧观念已与飞跃发展的文献信息工作格格不入。

三、图书馆实现两个效益的途径

馆藏有经济价值的文献是实现两个效益的基础。馆藏文献的经济价值存在与那些优良的高质量的图书、期刊和资料中,除了能反映馆藏文献的学术水平和参考文献价值外,还应考虑那些实用技术,高新技术类具有发展前景的文献。

开展特色信息服务是实现两个效益的途径。信息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资源,刺激了整个社会对信息需求的欲望,导致了社会信息产业结构的诞生与蓬勃发展。图书馆信息部门可认真调研社会经济、科技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信息用户的需求热点,利用馆藏的文献资源汇集预测各类信息,把经过加工、投入较多的信息产品投入到信息服务业中,形成特色信息服务,参与信息市场竞争,利用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即开发了馆藏图书信息资源又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体现了服务的社会价值,并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赋予图书馆一定程度的有偿服务经营职能。文献涨价和经费不足是各种类型图书馆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了缓解图书馆经费需求对于政府的压力,图书馆服务项目应从免费逐渐变为有偿的,付费标准可根据服务的条件和形式、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既图书馆部分服务项目由公益性向经营性转变,使图书馆由过去单纯考虑服务水平发展到既考虑服务的效果又考虑投入,并将用于企业的核算方法引入到图书馆管理中。

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在开展信息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从根本上讲,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一致的。实行有偿服务的目的在于增强图书馆事业的活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更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开展信息有偿服务一定要立足于信息业务,要充分发挥信息优势去开拓信息市场。

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树立长期利润的观点。图书馆要实现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营目标,必须从长远利益出发,把信息经营活动看作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过程,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达到长期利润最大的目标。信息的经营活动不能急功近利,只求短期利润目标,而应当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长期利润目标。只要以用户为中心,提高信息市场的占有率,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才能使长期利润达到最大额度。

四、图书馆实现两个效益增效的具体方法

馆员增效和投资增效。馆员增效就是通过提高馆员自身的素质来增加服务效益,投资效益和管理效益。馆员应当进行心理调整,提高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的提高、观念的更新等。这样的馆员必然会增加图书馆的服务效益。投资增效包括协调采购、馆际互借、联合编目和电子文献增效几个方面。在网络环境下,为多个图书馆进行调整采购文献创造了极有利的客观条件,可以节约大量经费,并采用馆际互借方式,在满足读者需要的情况下,每个馆可节约60%的经费。网络系统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联合编目,网上各馆可以利用中央书目数据库的数据来完成自己的编目工作,这样既节约了各馆重复编目所需人力、物力和经费,又缩短了编目时间,使新文献尽早在读者中传播并发挥作用,还促进了协调采购和馆际互借。电子文献所占空间小,节约大量库房建造资金,经济可观。

服务增效和管理增效。作为网上知识信息导航员的图书馆为用户服务的高效率,都将增加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周到的服务会使用户更好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使图书馆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增强。管理增效包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和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增效。凡可利用的人和物都应充分利用起来,方可增加图书馆的效益。众所周知,优化管理体制实行全馆统一领导体制,势在必行,必然会为图书馆带来巨大的效益。

树立品牌意识与特色服务理念。网络时代的图书馆没有必要去追求自身规模的大而全,而应树立品牌意识和特色服务的理念,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特色服务,使之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从图书馆业来讲,就是要为不同需求、不同兴趣爱好的读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也就是信息需求的“量身定制”,显然,这种服务是要收费的。可以想象,这种服务所包含的经济效益有多大。这是一个可获得巨大利润的空间,也是一个极大社会效益的领域。

加强数据库的建设。图书馆在加强数据库建设的同时,特别要加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要在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发挥各馆的优势,集中力量,加快建立一批市场急需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数据库存。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罗曼.20世纪图书馆效用评估方法回顾[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2:39-40,53.

[2]粟慧,杨福康.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02,2:27-31.

[3]李文萍.图书馆服务效益浅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1,3:46-48.

篇6

关键词:公路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一、提高我国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意义

对于高速公路来说,其效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其本身的经济效益,另一个是其对于社会的效用,也就是社会效益。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又数经济效益更为重要。要想真正的实现我国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就必须要首先从经济方面下手,对我国公路建设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具体的掌握提升效益的关键点,以推动我国公路产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公路的建设不仅改变了我国传统的运输模式,还有效的缓解了我国的交通运输压力。与此同时,高速公路的快速建设,还推动了其建设材料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机械行业与建筑行业发展与进步,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提升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的意义在于,有利于促进我国高速公路整个网状结构的进一步完善。此外,基础工业与设施对于我国经济的制约也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高,不仅仅改善了我国目前的投资环境和市场格局,还推动了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以便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者,将改革开放的革命目标落实到实处。对于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形成来说,提升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也对其有十分大的益处,并且能够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整体性发展。

另一方面,提高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对于我国也是十分有利的。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提高不仅推动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了我国高速公路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其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结构的进一步完善,运输方式的进一步提升,以及运输领域的进一步扩展。此外,提升公路的社会效益,还能促使资金、技术以及劳动力的有效聚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公众生活质量来说,公路社会效益的提升对其也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它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现代物流的效率,促进了我国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提升我国公路的社会效益,还能够进一步完善我国整个的运输互动网络,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外出选择。

二、提高我国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方法策略

(一)完善管理制度

目前,高速公路主管部门已制定的规章制度有:《高速公路管理条理》、《收费管理条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办法》、《财务审核管理办法》、《路政管理办法》等等。这些规章制度对于做好高速公路的各项营运管理工作,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各下属基层单位也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条例或制度,并逐步在实践中验证、补充、日趋完善,使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更科学,做到有章可循、有条不紊。以制度规范行为,使营运管理工作从上到下政令畅通,和谐协调,有机运作,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杜绝工作人员贪污作弊行为和私放车辆的现象,从而控制免费率,提高车辆通行费的实征率,增加高速公路通行费的收入。

(二)深化优质服务

为了树起高速公路文明新风,在社会中树立良好优质服务形象,必须对员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主人翁意识”和“为人民服务意识”,达到文明优质服务,并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各项“文明工程”,在工作中尽可能做到服务内容细化,服务标准量化,奖罚措施硬化。特别是作为公路系统基层单位的收费站是直接面向社会、接触群众的的窗口,每天都要迎八方来客,接受过往司乘人员的监督和检查。服务质量的好坏,不仅与整个公路行业的文明程度有关,还与我国公路行业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与态度有关。因此,为了展现我国公路行业高品质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就必须要求公路运营服务人员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将文明服务的承诺落实到实处。从最基本的文明礼貌和礼仪仪表下手,结合以考核、制度等各种形式,将优化服务质量做到实处。具体可以体现到坚持做到每车文明用语、唱收唱付,一车一礼。对于有疑问的过往司机来说,服务人员要做到耐心、细心,认真为其解决各种问题。公路服务人员要做到未语先笑,以热情的服务态度迎接每一个过往车辆,做到有问必答,真正让过往司机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服务质量。对于公路运营部门来说,可以举行类似“假如我是司机”的研讨会,或者是通过思想前途教育以及先进事迹教育等各类活动,来帮助服务人员进行换位思考,将规范化、人性化的服务认真的贯彻落实到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中。通过这类活动,可以纠正服务人员的一些不正确认识,真正的解决服务与被服务之间的问题。

(三)精简机构,挖潜增效

提高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另一个有效方法就是精简机构,挖潜增效。对于公路企业来说,无论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还是对于私有企业,或者合资企业来说,要想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必须对企业机构进行精简,充分利用并发掘人员的潜力,真正的将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充分的利用起来,进而降低企业的人才管理成本。对于公路企业机构的简化来说,首先就是要将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进行统一化,这样做不仅能够减少企业运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失误,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另一方面,就是利用人才。不仅要将企业人员做到学有所用,还要充分了解企业人员的所长,充分发挥其长处,从而进一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只有做到了以上两点,才能够真正为企业降低经济负担,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实现公路联网收费,提高高速公路通行效率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逐渐提高其网络信息化。因此,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已经成为了我国公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所谓“一卡在手,走遍天下”,高速公路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联网收费,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国公路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对于我国公路产业来说,将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应用到高速公路的道路管理中,是保证公路安全畅通的最为有利和有效的方法。具体可以体现在利用网络来进行规范收费,从而大幅度降低收费人员的贪污现象。此外,还可以降低我国道路收费站的数量,来从根本上降低我国的道路管理运营费用,进一步提升物流效率,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有利的道路交通。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从根源上提供我国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总结

综上可知,公路的建设方式带有一定的有益性色彩,而且,公路作为我国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其建设资金也全都依赖于政府的支出。从一定程度上讲,正因为公路这种高投资、大投资的资金消耗方式,保证了其稳定良好的发展速度和趋势。对于高速公路来说,为了提升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需要我们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实际出发,从公路建设的成本和目的出发,为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并将其落实到真正的公路建设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升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悦虹.论如何提高高速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J].商.2013(05)

[2]郑世芳.对如何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探析[J].现代商业.2012(29)

篇7

关键词:经济法价值,实质正义,社会效益,经济自由,经济秩序

价值是法律科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法律史的各个经典时期,无论是古代或近代世界里,对价值准则的论证、批判或合乎逻辑的适用,都曾是法学家的主要活动。”[1]古今中外的学者通常认为法的价值包含秩序、正义、公平、效率、安全、自由等方面,法的价值在于实现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正义、自由和秩序的要求。现代社会中,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经济法的价值则是经济法通过其规范和调整所追求的目标。[2]学者们对于经济法的价值,已多有阐述。有学者认为经济法的价值在于“整体效益”;有学者认为经济法的价值包括社会经济福利价值和经济民主价值两方面;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法的价值包括工具性价值-结果公平、经济安全与体制效益,目的性价值-可持续发展。[3]上述观点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反映出经济法的某种价值属性。然而,毋庸讳言,它们却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沿用法哲学通用的概念,却不曾赋予其有别于一般意义法的价值的特别意义与属性;未能通过将经济法价值与邻近法律部门(尤其是民法、行政法)的价值对比并有效区别,从价值角度来突出的经济法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地位和独特的存在意义。只有把握经济法独立的内在价值并与其他法律部门如民法、行政法的价值相区别,才能从理性和逻辑的高度确立经济法的独立地位,为实现经济法律体系内在和谐统一奠定基础。[4]鉴于此,笔者倾向认为,经济法的价值表现为实质正义、社会效益、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和谐,并在本文中试图将经济法价值与一般意义上法的价值以及邻近法律部门,主要是民法和行政法的价值进行比较,以论证经济法独特的存在价值及意义。

一、实质正义

自从人类社会发生公正与不公正的社会问题以来,正义一直被视为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和美德,法一直被视为维护和促进正义的艺术或工具。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法学家强调,正义是法的实质和宗旨,法只能在正义中发现其适当的和具体的内容,也只能在正义中显现其价值。但是,“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aProteanface),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5]从法哲学的理论高度来看,思想家与法学家在许多世纪中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不尽一致的“真正”的正义观,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正义意味各得其分,各得其所;正义指一种德行;正义意味着一种对等的回报;正义指一种形式上的平等,指某种“自然的”从而也是理想的关系,指法治或合法性,指一种公正的体制,等。在上述诸种正义观中,社会体制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具有决定意义,[6]是首要的正义。而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包括两个基本方面,首先是社会各种资源、社会合作利益和负担的分配方面的正义,即实质正义;其次是社会争端和冲突的解决方面的正义,即形式正义。

近代法尤其是近代大陆法系或民法法系,从亚里士多德的校正正义中发展出来的形式正义,其要求同等的人受到同等的对待。众所周知,在各个法律部门所确立的形式正义是以民法为典型代表的。民法的形式正义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是与法律的普遍性相联系的,其以个人主义为指导,以抽象的人格平等为假设条件,强调机会均等,一视同仁,提倡对所有的人普遍平等地执行法律和制度。民法形式正义的价值取向表明,民法试图用自然法来建立永恒不变的法律与正义,只要实现平等对待就足够了。与此同时,民法的正义价值又承认市场主体起点不平等的合理性-只要这种不平等不是市场外的因素造成的,他们之间的交易就是公平的。[7]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日益复杂,国家积极地参与到经济生活的管理、调控和运作之中;同时人们之间的能力、财富等方面存在着极大差别,如果法律严守形式正义的需求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也就必然导致、甚至加剧竞争结果的实质不平等。面对这些问题,以形式正义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民法无力解决,从而导致了新的正义观及相应的法律规范的出现。“经济法产生于国家不再任由纯粹司法保护自由竞争,而要求通过法律规范以其社会学的运动法则来控制自由竞争的时候。”[8]相对于民法的形式正义而言,经济法所要实现的法的价值首先在于实质正义。从理论角度讲,经济法在追求和实现实质正义的过程中,其强调针对不同情况和不同的人予以不同的法律调整,要求根据特定时期的特定条件来确定经济法的任务,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利益和发展;同时随着法律调整手段的丰富性和多样化,立法者和社会赋予执法者以不同程度的自由裁量权,而执法者不仅根据普遍性规范来解决问题,也针对个别情况、个别主体、个别案情作特殊调整,体现了实质正义要求法及其调整所具有的能动作用、灵活性和适应能力;实质正义的法律调整手段之多样化,更表现为经济法为了纠正社会不会而采取的种种积极措施或手段。[9]从实践角度讲,经济法在追求实质正义的过程中,亦努力平衡各种市场主体的意志和利益,维护和保障最大多数人的福祉。一方面,经济法从市场规制角度出发禁止垄断、限制竞争、不正当竞争等破坏竞争秩序的行为以维护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对市场交易主体一方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给以特殊的保护,以维护交易的公平和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经济法从国家宏观经济角度,通过金融、税收、产业指导等经济手段引导市场主体作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选择;规定企业、金融机构等权利义务,促进社会经济收益的公平和社会分配的公正。

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正义的实现,行政法法也不例外。然而行政法对正义价值的追求与经济法又有不同,其对行政程序正义更加关注。美国著名的行政法学家伯纳德?施瓦茨精辟地指出:“行政法的要害不是实体法,而是程序法”。现代行政法是通过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程序的规范和制约,最终达到行政法控权的目的的。一个行政机关,权力即使再大(如可以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如果其行使方式有严格的程序规范,遵守一整套公开、公正、公平的程序规则,其对相对人权益的威胁并不是很大;相反,即使其权力很小(如仅可对公民进行小额罚款),但如果其行使方式没有程序制约,可以任意行为,其对相对人权益亦可能造成重大威胁。[10]“行政法的基本目标是在公民受到不法行政行为损害时为他提供充分的救济。”[11]正是在这种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在具有经济内容的行政中,行政法对正义价值的追求不体现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正确与否,而体现在防止权力在适用这种手段的过程中被滥用,并以有效的方式来监督权力的行使。显然,行政法对程序正义价值追求是有别于经济法的实质正义价值的。

二、社会效益

效益(效率)作为经济学上的概念,表达的是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其基本意义是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

产出,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同样多的效果,或以同样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效益作为一种法的价值目标导入法学领域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律经济学的勃兴。从法哲学角度讲,所谓法的效益价值是指法能够使社会或人们的较少或较小的投入而获得较多或较大的产出,以满足人们对效益的需要的意义。[12]法的效益价值在于利用权利和义务的分配方式,来规范资源的有效配置,及利用法律的有机作用促使效益结果的出现。法律不仅要以自由、正义、秩序、安全和平等为指向,而且要以效益为皈依;法律所指向的自由、正义、秩序等价值之实现性是建立在法律效益前提上的。法律效益作为现实的法律价值,总是与某种评价相关联的,包括个人效益价值和社会整体效益价值;其中法的社会效益外延十分广泛,主要表现为权力运用效率的提高、社会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和社会公正的维护等。[13]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而市民社会是特殊的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有学者认为,在民法的规制与引导之下,个人自由竞争成为规范经济活动之高度有效手段,可以将劳动与资本引导至能产生最大利益之场所,实现对资源分配及利用的低成本、高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14]可见民法根源于社会分工、个人占有和个体小生产,它追求的价值目标虽然也是效益,但其却是以个人利益的基点的,它确认和保护单个经济主体依照自主意志与市场规则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它的效益价值追求的是个体的、微观的经济效益。一般而言,民法的个体效益价值追求在法律上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民法规范不应为主体行为设置人为障碍,不得使主体的交易成本无谓增加;二是民法规范应该尽量增加或保护交易的达成,而不是减损主体的交易机会。[15]基于民法对个体效益价值的追求,按照亚当?斯密之观点,个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最终会促进实现社会的财富最大化。换言之,民法的价值取向是充分保证个体效益的实现,而对社会效益的维护则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调整个体利益之间的冲突来实现个体与社会效益的平衡。这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无疑是行之有效的。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自身固有的缺陷,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最优”。面对市场失灵,面对“对个体利益的无限追求反过来会扼杀个体利益”的悖论,[16]虽然传统民法亦作了一些修正,如对契约自由作出了限制,从过错责任发展出无过错责任等,但其自治性的性格及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使其无力解决效率与公平、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等矛盾问题。于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经济法应运而生。

经济法自产生之日起就以社会效益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经济法根源于集体协作、共同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其效益观所追求的社会效益,在于它不是一般而言的经济成果最大化,同时更是宏观经济成果、长远经济利益以及人文和自然环境、人的价值等诸多因素的优化和发展,微观和经济的成果只是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之一。[17]具体而言,经济法把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评价视角从自身延展到整个社会,也就是说,经济主体追求效益的行为,必须置于社会效益之中来认识和评价,只有符合社会效益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经济法从社会效益的需要出发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即通过经济法的一些强制性规范来规制经济生活,重新确立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界定经济个体活动领域和行为方向。[18]经济法对社会效益价值的追求,要求个人经济行为与社会总体的经济发展相协调,其不是追求每个市场竞争主体的个体利益最大化,而是侧重于促进市场的整体运行效益、调控个别、微观经济效益以取得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最优,另一方面,经济法亦在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防止“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状态的出现,为市场主体的竞争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法治环境,从而为每个市场竞争主体自由竞争以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提供了有力保障。总而言之,“经济法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法”。

行政法对“效益”的价值追求与经济法、民法有着明显区别。行政法调整的主要是行政管理关系,其并未直接介入生产过程,不能直接创造财富,而且其在调整行政管理关系过程中都以消耗社会物质为代价。因此,行政法并不以“经济效益”为其价值追求,而是以努力提高行政效率为其价值取向。在行政法规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过程中,一方面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在作出行政决策时尽可能减少误差,做到行政管理活动的效果与管理目标之间的一致或基本一致;另一方面,也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提高工作效能,加快行政行为的进程。行政法在提高行政效率价值取向的指导下,通过行政决策的准确化和工作效能的提高,不仅减少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物质消耗,而且也间接地改变再生产过程中社会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同所提供的劳动成果的比率,从而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起到积极作用。[19]

三、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统一

自由是人生而具有的属性。从哲学角度讲,自由是要能够行使自己的意志或者至少自己相信是在行使自己的意志,其是对血缘、宗法联系、思想禁锢和专制政经体制之解放。法律上的自由是对自由的设定和保障,是人们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的权利。而秩序从广义而言是指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现象,某种程序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是它的基本特征。自由与秩序本身是一对与生俱来的矛盾。当放任、无度之自由破坏了由一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作为社会之人与人的正常秩序之时,法律就必须发挥其强制作用,规制自由以恢复秩序。法律,甚至于社会都是在“既定之合理秩序对社会个体不时发生的自由冲动构成约束并予以匡正,而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引起新的自由要求,又对旧的秩序时时构成冲击”[20]的轮回中而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自由作为传统市民社会的基本精神,天然地贯穿于市民社会的代表法-民法之中。民法所追求的自由带有浓烈的市民社会个人主义的色彩,这突出表现在民法最基本原理-私法自治原则中(它是建立在19世纪个人自由主义观念基础之上,即依个人意思形成其私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民法自由始终以个人权利的弘场为最终目的,其基本内涵在于:一是行为自由,即民事主体可以支配自己的经济活动方式,选择做或不做什么;二是意思自治,即要求任何主体在经济活动中都仅依自己的个人意志决定行为的内容,排除任何形式的意志强制。[21]当然,民法对自由价值的追求并不排斥其对秩序价值的向往。在“让市场机制自主发挥作用以实现经济运行的良好的状态”的经济学观念的指引下,民法试图在无任何外力干预的市场经济自然秩序状态下,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主体的自由,即为市场机制的自由发挥创造条件以保障和实现人们最大的经济自由。

过于理想化的东西往往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19世纪末期当垄断等出现之时,民法所热切追求的经济自由与自然经济秩序的和谐状态即宣告终结。自始就将公与私融为一体的经济法,在自身对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独特的价值追求中,开始重塑市场经济的自由与秩序的和谐与统一。如前所述,经济法以实质正义和社会效益为其价值取向,在经济法对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价值追求中,实质正义与社会效益价值亦发挥了其应有作用。例如,经济法在自由价值的追求中,多数情况下它总是表现为以适当牺牲个

人自由去争取社会自由,以此实现社会效益和实质正义。社会整体的自由不仅是经济法独特自由价值取向追求的结果,更可以认为其表现为一种秩序,这种秩序以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整合选择度的延拓为目标,更强调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应有广阔的空间。可见,经济法所追求的自由与秩序的价值取向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和谐的。现代经济法更是保障和实现经济自由的法律手段,经济自由是其出发点和归宿;通过为保障和实现经济自由而采取干预、限制的手段,以达到一种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从而实现自由与秩序之平衡。经济法对于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之统一性与和谐性的实现,在于经济法是一种将代表“公”的国家意志渗入经济关系之法律制度化的产物。[22]为实现这一目的,要求经济主体按照经济法制之规定,保证其行为之合法性,彼此间形成规范的相互关系,消除任何主体在市场活动中对自由之不当限制或无度妄为;要求国家经济机关积极执法,严格遵守法律约束,不得利用经济权限使经济主体承担不法义务或侵害其权利,并克服政府经济管理中非理性之任意;要求司法机关正确适用法律,保证经济司法之合法性。

现代行政法的“控权”为其理论基础,其核心内容自然是行政职权的赋予、行使及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法律责任。因而,在自由与秩序的价值选择中,行政法往往侧重于对“秩序”的追求。行政法在立法中合理设定行政机关的权力范围,公平分配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行政执法既要求公民服从行政权,又掺入民主与公平的机制与因素,以保证权力的正当使用;而行政救济则是对行政行为的审查或行政权滥用的监督和对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可见行政法的“秩序”价值的追求处处表现于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在权利上的动态平衡之中,而行政管理的井然有序正是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经济法与一般意义的法以及民法、行政法的价值取向定位差异,是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必然分野的根源所在。这不仅决定了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各自迥然有异的法律精神与基本观念,从而使它们在根本价值取向或法律理论上大异其趣。由此也突显和验证了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地位和在现代法律体系中的独特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55.

[2][9][17][20][22]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52,154-155,157,158.

[3]欧阳明程。整体效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主导价值取向[J].法商研究,1997,(1);鲁篱,苏明。经济法价值新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3);吕忠梅,陈虹。论经济法的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J].法商研究,2000(6)。

[4]单飞跃。经济法的法价值范畴研究[J].现代法学,2000(1)。

[5][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52.

[6]所谓社会基本结构是指一整套的主要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基本结构的作用是把各种主要的社会组织一体化,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社会合作项目和利益。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03.

[7]贾海燕。经济法价值分析[J].法学论坛,2002(6)。

[8][德]拉德布鲁赫著。法学导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77.

[10]姜明安。行政法和行政诉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

[11][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序言[M].群众出版社,1986.3.

[12]卓泽渊。法的价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06.

[13]卢云。法学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218.

[14]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33.

[15][21]何平。论民法与经济法价值定位的二元互补律[J].山东法学,1999(4)。

[16]欧阳明程。整体效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主导价值取向[J].法商研究,1997(1)。

篇8

关键词:出版企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6日

长期以来,出版社作为事业单位,主要以公益为目的,追求的是社会效益。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目前大部分国有出版单位已完成转企改制,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公司制企业。而企业一般是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转变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后,如何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成为摆在出版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论述,明确了今后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转制后的出版企业属于公司制企业,必然要遵守公司法,从而就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出版企业既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又要承担社会责任。出版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责任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至今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的论述。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起人们的思考,为转制后的出版企业提供理论指导。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经济效益对于企业来讲主要是经济利益,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利润。这一点在学界及实务界基本上有共同的认识,本文对此不作赘述。但对于社会效益,人们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社会效益的解释是:“各种经济活动及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等在社会上产生的非经济性效果和利益”。按此解释,效益分两种,一种是经济效益,一种是社会效益,两者是相对的。本文认为这一概念的表述是比较科学的。我们以此为基础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一探讨。

经济效益虽然和社会效益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但两者却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有些情况下,企业追求社会效益,会减少经济效益,但很多情况下企业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在汶川地震中,王老吉捐款1亿元,因而成为很多网友心目中的偶像。借助汶川大地震,王老吉在产品上市的推广上做足了功夫。“怕上火、喝王老吉”一时间成为时下最流行的广告词。王老吉因此不但赢得了品牌推广,还赢得了2008年营利120亿元,比2007年超营30亿元;另一方面,企业只有在获得经济利益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创造经济效益。很难想象,一个连年亏损,发不出工资,自身难保的单位怎么会去创造社会效益。当然,不乏有些盈利较好的企业为富不仁,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完全不顾社会效益的创造,但这样的企业不会有大的作为,不会成为百年企业。因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不是对立的,两者虽然在有些时候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当从长远来看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1、企业社会责任概述。英国学者奥利弗・谢尔顿首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与其经营者满足企业内外各类人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企业社会责任包含道德因素。自此之后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中以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代表,也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他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一个组织里的相关利益者是可以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其实现影响的群体或个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投资人、职工、上下游供应商、消费者、社会和政府等。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有不同形式的投资或承担不同的风险。企业不应仅仅追求维护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对职工、社会、政府等的利益也要维护,此即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标准“SA8000”虽然饱受争议,但他是迄今为止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是一套可被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国际标准。这一标准虽然没有体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他的理论基础正是弗里曼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因此,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对投资人、职工、上下游供应商、消费者、社会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做应负的责任。这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是属于广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更注重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现在通常人们提及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狭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即企业对投资人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本文遵循现在人们的常用提法,所讨论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狭义上的社会责任。

2、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出版企业既要履行社会责任,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那么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就是维护了职工、消费者的利益,也就是承担起了对社会和政府所应负的责任,最终会产生社会效益。如果一个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就一定不会产生社会效益。如果企业了创造社会效益,那就意味着企业履行了对职工、社会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如果企业没有创造社会效益,那他一定没有履行社会责任。因此,可以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会产生社会效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意味着企业必须要履行社会责任。结合前述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短期内可能会减少经济效益,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提高又会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出版企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其实就是作为出版企业首先要履行社会责任,产出社会效益,同时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那么,对于出版企业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三、如何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后,其生产的文化产品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用于交换的商品,但文化产品又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文化产品与其他商品不同,其品质与经济效益之间并不完全具备正相关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文化产品越好,群众就越欢迎,经济效益就越好,社会效益也就越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达到了有机的统一,这种产品我们称之为大众商品。但有些水平高雅、格调上乘、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作品,社会效益很高,但由于其观众和读者并不多,其经济效益显然很低,这种产品我们称之为高雅作品。有些作品思想性差,审美价值低,其社会效益很不好,反而有害,但经济效益却很好,这种产品我们称之为粗俗作品。

出版企业有别于单纯的物质生产企业,是精神传播与物质生产的统一,其产品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精神产品,由此其承担的社会责任除了一般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之外,还需承担一定的特殊责任。对于一般企业应承担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公益捐赠等社会责任,人们的研究(相关文献)较多,本文不作探讨。出版单位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承担着政治导向责任、文化建设责任以及社会伦理建设责任。其生产的产品首先要担当起精神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创造社会效益。

首先,出版企业不能“一切向钱看”,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出版低级庸俗、内容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这是出版企业不能碰的红线,也是履行社会责任最基本的前提。

其次,在转企改制的今天,出版企业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也可以毫不避讳,毕竟在当今权威部门组织的全国“文化企业30强”评选中经济指标占所有评选指标的50%以上。出版企业应在把握社会主旋律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市场,把握群众消费心理,多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好产品,即人们常说的畅销书、常销书,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出版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良好的发展环境,抓住机遇,勇于创新盈利模式,开展多元化经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最后,出版企业要始终不忘承担政治导向,弘扬主旋律,挖掘祖国优秀文化,传承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责任。出版企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紧紧把握时代脉搏,高扬主旋律,做好主题出版;出版企业要坚持深入挖掘祖国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担负起积累文化、传承文明的文化使命。出版企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先进知识,引导社会伦理,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排头兵。然而,出版企业在承担这些社会责任的时候,常常因为销量小而经济效益不好。但作为企业,又必须考虑经济利益,此时就会遇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针对这一问题,国家设立了包括“国家出版基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在内的多项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实施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等多项出版工程。国家为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搭建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出版企业对于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差的出版产品,要积极申报申请资金支持,补偿出版成本。出版企业既履行了社会责任,又不损失经济利益,但却创造了社会效益,提高了社会知名度,培育了企业良好的形象,增强了消费者的认可度,从而带动企业出版产品销售量的增加,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何乐而不为呢?可见,出版企业履行了社会责任,也就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篇9

[关键词] 体育产业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一、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包括体育用品与体育服务两个部分。经济部门不仅包括企业,还包括各种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其他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家庭或个人)。体育产业是以体育市场为导向的配置体育资源的经济运行形态。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可以合法的获得利润,也承担有相应的义务,根据市场需求配置相关资源,围绕各类体育活动提供服务及产品以获取一定的利润。因此,体育产业的经营性是体育产业运作的基本特征。

二、体育产业发展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1.经济效益对体育产业发展的促进意义

体育产业作为一种新兴行业,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展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促进作用和体育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即经济效益刺激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促使体育经营者在该行业的持续经营。

2.体育产业对社会效益的促进作用

体育产业对社会效益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丰富文化生活,建设精神文明,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实现国民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全面发展和进步。

3.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通常来说,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目的上是背道而驰的,但是二者既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微观角度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经济效益通常指微观经济效益,即经营者能够获取并衡量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的经营者推向市场的体育产品及服务,是以盈利为目标,通过对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即在市场机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是经营者的首要目标,但体育活动也好,其他行业、产业也好,其根本是围绕社会、依托社会来进行的,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性。因此,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在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也是经营者得到社会认同的必然的环节。只有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兼顾社会效益,才能吸引更多人关心体育、投资体育,促进体育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2)宏观角度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从宏观角度分析,发展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为社会、为国民经济服务,只有利国利民的产业,才能健康、长久的发展,因此在经营者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则是经营者必须要承担的义务。体育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经营者提品和服务赚取利润的同时,其功能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福利及义务,诸如面向学校体育、职工体育、社区体育的需求,体育产品及服务的基本目的是解决人口素质问题。因此,从政府的角度看,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民体质的目的明确了体育产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属于国家宏观考虑,并涉及国家长远利益的范畴,与微观领域的产业经营开发、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并不冲突。国家通过扶持体育产业,加速体育商业化进程,通过市场手段调节相关资源配置,把宏观目的与经营者的微观诉求相结合,既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又可以使体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体育产业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途径

1.加大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增加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投入

如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大型场馆建设、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学校体育建设等,应由政府占主导地位,并增加舆论宣传导向,如我国的奥运政策,提高了国民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在公共体育方面,建议开放各类体育场馆,通过各级组织、单位以及社区组织各类比赛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健身娱乐业方面,建议对该类经营者通过不同的税收政策引导经营者开展不同的体育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以更好地通过市场手段调节体育资源和资本的配置。

2.加强法制建设和宏观调控规范体育产业,制定行业法规,明确职业和业余的区分

由于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管理不够规范,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并存,教育目的与效益目的结合过于紧密,以教育为表,利益为里的情况比比皆是,体育产业的畸形繁荣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我国的长期利益。因此,国家应在宏观调控的层面上,通过制定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去引导、规范人们的行为,再配之以有效的监督和市场惩戒机制,妥善地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确保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产业发展之路。同时,应创造条件,引导国民观念,鼓励企、事业及社会团体支持和参与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与结合。

3.培养体育产业的经营人才,规范体育中介组织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不均衡,国家重点、优势体育项目发展迅猛,群体体育发展滞后,尤其是体育中介的发展极其滞后,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目前还属于探索阶段,形成目前正规的体育中介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和市场行为不规范的局面。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运作,离不开大量合格的体育经营人才和具有良好信誉的体育中介机构,对比发达国家的经纪人制度和体育参与、国民意识等方面,我国从事体育中介的服务人员,大多数都是从事过体育事业、政府官员及其他行业的人转行形成,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教育,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体育中介服务是体育市场化运作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体育产业健康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的重要环节,我们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各类协会实体化、企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应逐步引导个人以及各类社会团体、企业进入中介服务行列,有条件可创办专门的学校、学科,自行培养一批体育经纪人队伍,规范体育中介服务,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服务体系。

总之,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协调好国家长远利益和体育事业从事者、体育产业经营者的切身利益诉求,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保障我国体育事业的顺利进行,切实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我国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形势下;图书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升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0-F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188-02

引言

知R改变命运,科技带来进步。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储存和搜集的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营造了较强的文化氛围。为了满足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需求,图书馆要将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结合,实现价值最大化。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如何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是图书馆改革中的关键。因此,笔者对图书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和怎样更好进行效益提升展开科学分析,为建设现代化图书馆提供理论支持。

一、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一)图书馆经济效益解读

1.图书馆经济效益的内涵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是指图书馆在日常运营过程中所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一些资源的投入与所获得的成果之间的比例。也就是投入成本和获取效益之间的比值。这种经济效益可以作为图书馆自身发展和运营的资本支持,比如日常的设备购买、管理投入、人员成本、软件开发等方面的支出。

2.图书馆经济效益的组成

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经济效益,另一部分是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指图书馆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利用管理过程中的相关资源,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高效利用,然后以服务的方式获取一定的货币收入[1]。间接经济效益是指图书馆在运营的过程中通过研发一些新的服务项目、扩充一些价值较高的信息资源,并使之服务于社会,形成社会发展的动力,产生一定的价值。无论是直接经济效益还是间接经济效益,都可以促进图书馆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3.图书馆获取经济效益的主要方式

图书馆获取经济效益的方式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图书馆获取经济效益的模式是依靠增加文献资源的数量、种类,针对性进行文献资源的服务,改变检索流程使服务更快捷,设置一些个性化的阅读空间等等方式来获取经济效益的。但是图书馆并不是一个完全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机构,而是要尽量满足读者需求,为读者提供所需的知识和文献,保证所提供的文献资源丰富、实用、准确,保证服务过程方便快捷,以读者利益为核心。

(二)图书馆社会效益解读

1.图书馆社会效益的含义

图书馆是一个为社会提供信息资源、文化知识、提升社会文化氛围和提供相关阅读服务的平台。建立的本质就是为了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促进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知识使用价值的高效发挥。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通过特定的方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可以促进社会其他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比如减少社会问题、提升国民素质等。

2.图书馆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分析,图书馆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有两方面。第一是图书馆可以通过为读者提供文献和电子资料的方式,使读者获得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然后利用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进行管理、科研、投资等等方面的使用转化,利用这种转化来创造财富。其所创造的财富是可以进行计算的,但是图书馆的具体作用是难以计量的,属于一种显性的效益。第二是图书馆通过自身的特性形成一种很强的文化氛围,并对精神文化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这也增强了个人的文化底蕴和修养,属于一种隐性的效益。无论是哪种性质的效益都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3.图书馆社会效益的主要表现方式

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表现的主要方式就是针对性和广泛性。所谓针对性就是图书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对不同需求的读者进行不同知识资料的搜集,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模式,增强了服务的实效性。广泛性就是图书馆文献和信息储量丰富,可以及时进行更新,服务范围较广,使资源得到共享,这就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和地位。

二、图书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联性

(一)图书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图书馆社会效益的产生可以营造良性的阅读氛围,增加读者的数量,这样一来图书馆就可以通过服务获取更多的资金收入,然后再将这些收入运用到图书馆建设当中提升服务质量,加大信息的搜集。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搜集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将其有效应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地把经济效益定位于社会效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新形势下的图书馆要结合信息化时代特性,从资源的获取、服务、更新、利用等方面来提升,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争取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来提升社会效益,形成良性循环。但是,无论怎样,图书馆都是一种服务于社会的公益机构,经济效益必须包含在社会效益之内。

(二)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社会效益可以加强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在实际过程中,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例如,举办一些公益活动,来增强文化知识传播和图书馆的知名度,提高大家对图书馆社会价值的认识[2]。尤其是在新形势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只有当人们意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图书馆获取了具有价值的信息,产生了实际的收益,才会与图书馆之间产生更多的业务往来,增加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所以说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提升影响重大。

(三)图书馆经济效益是增强社会效益的前提

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济收入作为基础,如果没有资金支持,那么就无法进行相关方面的改革和建设。比如,管理软件研发、信息搜集、网站建设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持,只有这些方面有了提升才能使图书馆更好服务于社会,否则将无法产生较大社会效益,也没有能力举办公益活动和进行文化宣传。

三、新时期实现图书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注重社会效益,将其作为发展的基础部分

图书馆要以公益为主,这一服务性质是不能改变的。图书馆绝对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影响其社会效益的发挥,一旦二者之间发生分歧,要以社会效益为主。尤其是当前,在市场化经济氛围的影响下,很多图书馆都开始施行以经济利益为主的企业化运营模式,虽然增强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获取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改变了图书馆服务的本质,使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和定位发生了变化。

(二)在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要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路线

传统的图书馆运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相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求,难以满足图书馆自身发展。图书馆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持,必须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发展路线,用经济效益来加强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社会效益,与此同时,用社会效益来促进图书馆经济效益的提升,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这一过程,不能完全的依靠国家的支持,要学会自主、自强、自立,减少财政负担,提高工作热情,从压力中寻找动力。

四、提升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方法

(一)图书馆要建立与时展要结合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首先,要完善图书馆管理制度。图书馆要建立一种适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的管理制度,制度在制定时可以借鉴一些运作模式较为科学的图书馆,聘请一些专业于制度制定的专家和服务公司,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建立,来促进效益提升。其次是国家对图书馆的管理。国家要加强对图书馆建设的管理,无论是资金上的支持,还是重视程度和相应的政策都要以加强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为主。再次是鼓励创新。图书馆要多进行意见征集,了解读者的需求,这样才能增强服务质量,提升效益,还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政策,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走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路线

图书馆要想提高效益就必须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相融合,无论是精神文化方面还是知识、信息的需求方面[3]。首先,建立智能化的运作模式。引进一些高科技的软件进行文献的搜集和管理,研发一些便于人们阅读的系统,消除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时性的服务,这样一来,效益自然会得到提升。其次,要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增强信息量。图书馆提供给读者的信息一定要有价值而且要真实和准确。再次,图书馆的相关系统和平台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如果一些信息和资源被窃取,就会导致原本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服务收益减少,因此要建立保护和预警机制,提升管控能力。

(三)加强公益活动的组织和服务项目的开发

首先,图书馆要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通过活动来提高大家对图书馆现实价值的认识。比如,建立公益阅读日,大家可以免费阅读,通过宣传,让大家掌握一些对电子系统操作的流程和技术,开展一些赠书活动等等,这都会增强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其次,图书馆要多开发一些服务项目,合理的进行相关服务的收费,比如,根据读者的需求,实现所需信息的预定,然后由图书馆去进行相关资源的搜集,在提供给读者,增加经济效益。再次,进行针对性的服务。图书馆要建立一些个性化的服务,与时代的理念相融合,比如,建立个人的阅读空间小屋、阅读平台的界面设置新颖有特色等等,与此同时,还要具有针对性,这样就会提升业务量。

结语

新形势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变革,图书馆作为一种服务于社会,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机构,要结合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去改变原有的服务模式,合理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注重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实现针对性、科学性、快捷性的服务,将网络图书与纸质图书相结合,拓展阅读空间,建立优质的文化平台。

参考文献:

[1] 刘云霞.新形势下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J].企业导报,2013,(12):26-27.

篇11

所谓的公路经济,是指和公路相关的经济,是包括公路和经济相联的各个方面。总的来说,包括两层涵义:第一是在修建公路及改建公路期间,可以直接拉动经济的增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繁荣,同时还可以带动起饮食服务、劳务用工、商贸运输、工程建材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及兴起,甚至增加沿线居民的收入。二是在公路的建成使用后,伴随交通环境的改善,客流量和车流量的不断涌入,能够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地区的知名度和区域间的交流,从而产生聚焦效应,还能够吸引大量的资金流入,使第三产业进入结构调整以及高速的发展期。

二、提高我国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意义

对于我国公路而言,其效益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其经济效益,二是其对于社会的效用,即社会效益。而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中,经济效益又更为重要。所以若想真正实现我国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就一定要先从经济效益入手,对公路建设进行全面的、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够具体的掌握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点,才得以推进我国公路产业更快的、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公路建设不只是改变了传统的运输模式,还进一步缓解了交通运输的压力。同时,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和建设,还推动了建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推动了机械行业和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也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就业的压力。

提高我国公路经济效益的意义就在于,能够促进我国公路网状结构的完善。另外,使基础工业对我国经济的制约也得到了改善。由此可见,提高公路的经济效益,不仅能够改善我国目前的市场格局和投资环境,还能够推动我国市场的完善,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把改革开放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而对于公路经济带的形成而言,提高公路经济效益也对其是非常有益的,不仅可以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推动经济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提高我国公路社会效益的意义在于,不仅能够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还能够带动公路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其主要表现在运输结构的完善,运输方式的提升,及运输领域的扩展。另外,提高公路社会效益,还可以促进资金、技术和劳动力方面的有效聚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公众的生活质量方面,公路社会效益的提高对其也是有积极的作用的,它可以有效的提高现代化物流的效率和我国运输行业的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提高公路的社会效益,还可以完善我国的整个运输互动网络,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方便的外出选择。

三、提高我国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措施

1.转变工作人员的陈旧思想观念

以前,由于管理和工作人员对公路的发展状况不够重视,对很多影响公路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不良现象也不予重视,最终导致不良经济后果的出现。所以,注重对工作人员陈旧思想的转变就显得非常关键。而观念的转变必须要从全员开始抓起,具体可以通过知识讲座、教育培训或者交流讨论会等方式来实现。让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树立起正确的公路管理观念,充分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得以提高。

2.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

想要公路的工程建设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那么拥有先进的技术力量就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公路的设计和建设阶段,就应当引用先进的技术,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其建设成本,也对后期的养护和管理工作非常有利。其次,有效运用现代的智能科技,可以完成对公路上所有状况的实时监测,并且有助于大大降低运输事故发生率,保证公路运输的畅通无阻。最后,对公路线路进行取值设计,可以有效的缩短运输路程,减少运输时间,进而充分提高其经济效益。

3.规范公路沿线副业的发展,提高其社会影响力

我国的公路建设是个相对封闭的建设,它周围的沿线必定涉及商业的发展,但我国公路上各大服务区的运营服务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管理较差,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就较低,经常会引发打架斗殴等事件,这样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太多的不安定因素,严重影响公路的和谐运营。所以,为切实提高公路上的服务区在发展运营中的管理效益,就应该加强沿线副业的管理,充分做好品牌的形象建设,拓宽其服务的职能,例如增设网络服务、娱乐服务、医护服务等多重的经济增长点,并且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服务的价格,加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篇12

关键词:群众文化;公益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文化工作既要面对市场竞争,不断寻求自我的生存和发展,又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公益性文化的责任,发挥其自身的功能。近年来,经过广大群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在这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论述:

一、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和作用

群众文化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人们职业以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活动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和辅导的工作。其功能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当今就是要培养现代人、教化现代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让人们参与其中,接受各种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全民素质,推进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进步。要想更好地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就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工作的长期实践中,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方针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地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的文化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在一部分文化经营者中,由于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和市场的自发性倾向,往往容易导致经营和消费的短期行为,造成一部分文化艺术产品和艺术门类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失衡,造成文化的长期积累和短期消费之间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运用经济、舆论等手段,扶持那些社会需要但暂时在市场竞争中还处于困境中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业,从而把文化发展引导到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轨道。随着文化建设的加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好。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就是要向实现两个效益最佳结合的目标努力。

回顾上述方针原则,我们群众文化的工作思路也就更加明确了,那就是: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是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唯一途径,而实现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二、群众文化辅导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1、群众文化辅导的原则,是辅导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它作为正确处理辅导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规则,贯串于各类辅导的实践活动中。体现为辅导工作根据社会一定的需求,对辅导对象身心进行教育和影响。辅导作为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实践,必须确立明确的辅导任务。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各种辅导活动的方向,并予以正确地实施。

2、群众文化思想政治的辅导是其他辅导工作开展的必备条件。群众文化是建立在价值观之上的,需要在辅导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对整个群众文化的方向进行把握和引导,始终以保持群众文化的先进性为目的进行工作。在群众文化中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以及家庭美德教育,陶冶道德情操,营造善良风俗。对群众身心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和思想,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对伤害群众身心健康的思想和文娱活动,应坚决予以取缔。思想政治辅导是把握群众文化演进的大方向,避免毒害和谬误的思想戕害群众文化的发展路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3、群众文化辅导的另一面即对文化修养的辅导,是群众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群众文化的形成除娱乐性的群众活动外,也应对文化知识传扬和普及。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对群众文化的辅导应有助于群众文化修养的提高,通过文化知识的渗透,或自成主题,或结合娱乐活动,在不断的发展中培养群众高层次的审美趣味。让群众通过群众文化辅导过程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以理性地判断生活中的美丑,更清晰地区分人性中的善恶,才能更好地以正直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才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亲身实践中,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构建出从善如流、热爱科学、积极向上的氛围。

三、提高群文辅导工作的建议

如何搞好群众文化工作及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趋势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兴办群众文化事业的新格局回首以往,毋庸讳言,在以前相当长的时间里,群众文化只是依靠国家搞、文化部门办,没有发动社会的力量,没有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以致群众文化的路子越走越窄,天地越来越小,无异于作茧自缚。改革破除了人们头脑中的陈旧观念,使群众文化挣脱了束缚手脚的条条框框,政府文化部门一统天下的清冷局面被打破,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企事业单位、从城市到农村、从集体到个人齐抓共办群众文化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在基层企事业单位、“职工之家”、“青年之家”等设施随处可见,大家在此举办卡拉OK、琴棋书画、岗位培训等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在城镇街道,群众文化馆、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它们立足于基层、利用现有设施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受到群众欢迎。

群众文化是社会实践主体按美的规律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在社会化满足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是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在文化方面得到彻底解放的体现。它以文艺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也包括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各种必备要素。是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以市场为依托,向人们提供文化消费产品、场所、服务等城市文化现象。我国的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而成长起来的。

篇13

关键词:高速公路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措施

当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快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创造了基础条件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高速公路建设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实际上是一种以收费还贷为特征的服务性行业,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为使用者提供快捷、安全、舒适、畅通的服务,而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要顺利实现这个总体目标要求,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于高速公路的管理,并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增强其运营效率

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是一个新型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一方面要设置健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其不同特征性,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规范而科学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速公路组织机构的科学性、严密性和权威性。作为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如果可以在制度上创新,那么则可以使得运营组织的管理充满活力,并且保证工作可以按照规范顺利进行,以此来保证高速公路的社会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目前,随着高速公路营运事业在我国的发展,相关的高速公路部门已经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如《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办法》《收费管理条例》《高速公路管理条例》等。这些有关高速公路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实施可以帮助对高速公路的管理更加的有效。作为高速公路运营单位,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再制定具体的适合自己区域的相关制度办法和条例。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高速公路的运营可以有章可循,使工作可以更加科学而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深化服务质量,展示“窗口”风采

高速公路属于一个新型的服务性行业,它是直接面向社会的,主要是为居民的出行提供服务,对高速公路营运的管理,主要是满足广大群众的安全、舒适的乘车要求,从而实现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树立起高速公路的优质服务形象,就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定期开展道德培训和业务培训的课程,要求从业人员在道德培训中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主人公意识;第二,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当的开展有关“文明工程”的活动;第三,按照高速公路服务总则要求,制定符合各部门的细节化要求以及标准化措施。作为基层而言,其收费站接触最多的就是群众,因而要积极的简历文明窗口,使群众满意其服务,作为“文明窗口”的管理人员则要严格要求,从基本的仪貌到语态都要进行认真的培训,并定期对其工作进行考核,使他们即使面对乘车人员的咨询也能做到微笑服务,使得接受服务的大众可以感觉到温暖。只有将这些细节要求渗透到每一步的工作中,才可以使工作人员从观念到实践都完全有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

三、坚持以人为本,引入竞争机制

对于现代化高速公路的管理应该以现代管理原则为要求和依托,建立起良好的服务文化,以此激励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以人为本”。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理念树立下,才可以使高速公路的管理工作实现效率与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

作为高速公路的管理,可以像企业一样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起规范化的、竞争上岗的方式对员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业务的综合考评,使得在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真正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真正的人尽其才,使他们的潜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得到有效的发挥,这样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其具有效率和活力。

四、精简机构,降低运营成本

在我国,高速公路的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这样的多元化投资可以有效地实现项目在建立过程中的融资,可以规避企业应该承担的风险。但是这种融资方式也会导致在对高速公路的管理中须发一定的统一性,使得效率低下,并且在某些时候,还会造成人才浪费。作为相关地段的高速公路管理者,首先就是应该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合理布局各个部门,并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充分的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对一些临时性增添的岗位,部门领导也可以使用兼职人员,这样一方面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的目标,另一方面,又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从而降低高速公路营运成本,有效地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在高速公路管理的众多项目中,以下的几种如设备养护、道路养护以及绿化等等这些比较复杂的,而且人力要求较多的,专业性的工作,可以不再本部门内部设置一些专业人员,而是采用工程招标的形式进行。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员,避免人员上的浪费,从而降低营运成本;又可以有效地提高设备的使用率,有效的使企业实现增值。

五、提高高速公路的通行效率

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其设备以及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中。从目前来看,日本包括欧洲以及美国等,他们都逐渐地实现了智能化交通。在我国,很多的城市也正在积极地向智能化交通的方向靠近。

智能化交通指的是在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条件下,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系统综合技术有效的集成并应用于整个运输系统,以解决交通安全性、运输效率、能源和环境问题,从而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适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智能化交通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工作人员,当客户从收费站经过的时候,可以通过智能化系统完成收费、检测以及放行等一切的步骤。这样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也可以避免人为操作出现的可能性失误。

作为我国的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可以和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积极的开发系统软件,这样可以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实现智能化,有效的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营效率。因为智能化的运用,首先可以在过收费站的时候,实现不停车收费,这样就可以缩短每辆车过收费站的时间,从而在单位时间内可以放行更多的车辆。这是高速公路提高通行率的首要条件。

六、积极地拓展高速公路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作为高速公路而言,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经营模式,作为管理层可以积极的对高速公路的价值进行开发,使其的产业价值得到体现。这需要做到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作为高速公路管理者应该积极地完善高速公路的服务设施,应该加强高速公路的绿化;其次,开发高速公路的“经济走廊”优势,在高速公路沿线可以设置相关的广告牌位进行竞价拍卖,第三,开展沿线区域的互动发展。高速公路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实现临近的县市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这可以大大的扩大市场,带动沿线的经济以及旅游业或者其他行业的而快速发展。

总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提高高速公路通行率,建立微笑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完美结合的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因而这有待于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发现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韦焕彬,浅析高速公路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交通管理[J].公路交通管理,2007,(09).

篇14

【关键词】群众文化工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平衡发展

1、前言

党在召开十七大时号召全国人民大力发展文化建设,随后各地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近些年来,我国群众文化建设局面欣欣向荣,并且呈快速发展势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民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同时,群众文化建设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主要的意义。群众文化工作是国家对人民工作以外的自我参与、自我开发和自我娱乐的社会性精神文化活动进行有专业组织和统筹安排的辅导工作。它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可以更好地教导和培养当代公民。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人们通过积极的参与,可以得到文化艺术的不断熏陶,并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最终实现提升全民素质的目的,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早日完成。现阶段,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平衡好其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作用,实现两个效益的双丰收。

2、群众文化工作的范围与作用

群众文化工作涉及人民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和少儿文化等。形象的说,群众走到哪里,哪里就要有文化活动,广大人民群众构成了群众文化的主体。通过开展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引导群众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最后加快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群众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很多,其中包括文字艺术。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推崇文字艺术为人民大众享有,反对阶级化,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宣传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字和艺术,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并且受到思想、道德和情操方面的陶冶。群众文化为了达到被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接受的目的,需要增强群众文化的娱乐消遣功能。人们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可以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在得到休息娱乐的同时,获得精神放松和消除疲劳的作用。而且,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进一步防止社会不良风气的形成,比如可以遏止赌博行为的发生。

由于群众文化在开展过程中往往加入商品属性,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群众文化可以更好的传播,并在货币周转和循环中产生经济效益。群众文化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交易,并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即产生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属于一个大的效益总体和意义范畴。两者独立产生又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具体地讲,群众文化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促使社会受到群众文化商品的影响,产生相应的效益;同时,群众文化的社会效益又反过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进步。

3、群众文化工作与两个效益的关系

3.1群众文化工作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群众文化工作产生的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是群众文化工作具有全民性和公益性。国家通过各种文化传播途径群众文化,保证全国人民,从农村到城市,平等的享有参与权力。同时,国家开展的全民参与的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活动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比如,在各个社区的生活文化广场,每天晚上都有附近居民自发或者参与到跳广场舞的队伍中,他们不仅通过参加文化活动得到了休闲放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这种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3.2群众文化工作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全国各地政府非常重视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为这些企业提供很好的投资环境,促使全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大大小小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群众文化工作的经济效益日益显现出来,并得到经济改革等的支持,获得了很好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加上国家对文化产业给予足够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们可以很方便的获得文化产品。通过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的调节,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促使人们增强了对知识的渴望以及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对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对平衡发展群众文化工作两个效益的建议

目前,如何协调好群众文化工作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改进创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所以,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在保证全面性和公益性的前提下,要深化改革,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增加群众文化发展的经费,促使群众文化繁荣发展。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寻求再发展的主要途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精神文化生活的品质也不断增强,但是现有现有文化产业发展没有跟上物质生产的发展。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文化产业对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市场经济规律下文化与经济融合的产物,发展文化产业,可以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为了平衡发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两者有机结合,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工作的公益性,具有有一下几点建议:

(1)推动文化产业内部的改革。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并对其内部进行改革,可以重新激起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达到与物质生活水平的平衡。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模式在不断创新,大部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缺乏公益性。而且,这些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发展经验,往往出现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无法发挥文化产业的发展作用。所以,需要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宏观控制,通过适当的政府干预,既保证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又增强了这些企业的公益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改革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并对企业实施宏观调控,可以实现两个效益的平衡发展。

(2)引入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由于存在“大锅饭”的经营机制,缺乏发展的动力,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下,可以向企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大规模的产业群,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市场化的经济发展促使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对文化产业的优胜劣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保证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需要兼顾公益性,并可以实现一定的盈利。比如,一些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同相关企业联合,获得他们的赞助,通过文化活动期间的广告宣传,既实现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又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5、结语

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面对新时期的群众文化,需要我们转变思想,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结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全民兴建群众文化建设,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实现群众文化工作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天真.关于做好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思考[J].政府法制,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