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8: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必考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烈焰;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手入生活的荒径,就能使田地地芳草萋萋,硕果累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1《归去来兮辞》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 (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3)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二、古今异义
1.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
2.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3.有事
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
4.窈窕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5.来者
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
6.征夫
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7.扶老
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
8.**
古义:指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
9.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
10.去留
古义:指生死;今义:离开留下
11.寻
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12.交
古义:交互,都;今义:常用义“交友”、“交通”等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园日涉以成趣 名作状,每日、每天
② 时矫首而遐观 名作状,有时
2.名词作动词
① 策扶老以流憩 名作动,拄着
② 乐琴书以消忧 名作动,弹琴,读书
③ 或棹孤舟 名作动,划船
④ 实迷途其未远 名作动,误入迷途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生生所资 动作名,生活
②审容膝之易安 动作名,容膝的小屋
2.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 动作状,将要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倚南窗以寄傲 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② 携幼入室 形作名,幼儿,儿童
2.形容词作状语
心惮远役 形作状语,到远处。
(四)使动用法
① 审容膝之易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② 眄庭柯以怡颜 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
(五)意动用法
① 悦亲戚之情话 意动,以……为愉快
② 乐琴书以消忧 意动,以……为乐
③ 善万物之得时 形容词意动,以……为善
四、一词多义
1.行
Xíng
① 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副词,将,将要。)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六则》(动词,行走。)
③ 为吾子之将行也 《殽之战》(动词,离开,前往。)
④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动词,运行。)
⑤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动词,实行,执行。)
⑥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名词,行为,动作。)
⑦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品行。)
⑧《琵琶行》 (行,古诗一种体裁。)
háng
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杜甫《绝句》(量词,排,行。)
②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 《过秦论》(泛指军队。)
③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苏武传》(名词,辈分。)
2.引
① 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动词,开弓,拉弓。)
② 相如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牵,拉,引。)
③ 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动词,拿来,取来。)
④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召请,召引。)
⑤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赤壁之战》(动词,避开,退却。)
⑥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动词,引用,援引。)
⑦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滕王阁序》(名词,前言,序文。)
3.乘
chéng
①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动词,顺着,顺随。)
②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动词,骑,坐,驾御。)
③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过秦论》(介词,凭借,趁着。)
④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序》(动词,交互,连接)
⑤ 目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动词,冒着,顶着。)
shèng
①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 《触龙说赵太后》(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②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殽之战》(“四”的代称。)
4.策
① 执策而临之 《马说》(名词,竹制的马鞭。)
② 策扶老以流憩 《归去来兮辞》(动词,拄着。)
③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同“册”,记录。)
④ 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名词,策略。)
⑤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计策,计谋。)
5.审
① 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动词,明白,知道。)
②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察今》(动词,考察,观察。)
③ 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 《狱中杂记》(动词,审问,审判。)
6、委
① 曷不委心任去留 《归去来兮辞》(动词,随从,顺从。)
② 如土委地 《庖丁解牛》(动词,散落,堆积。)
③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过秦论》(动词,托付。)
④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陈太丘与友期》(动词,放弃,舍弃。)
7.怀
① 怀良辰以孤往 《归去来兮辞》(动词,留恋,爱惜。)
② 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动词,怀念,想念。)
③ 新妇谓府吏,感恩区区怀 《孔雀东南飞》(名词,心情。)
④ 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动词,心中藏着。)
⑤ 汝姊在吾怀 《项脊轩志》(动词,胸前。)
⑥ 怀其璧,从径道亡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揣着。)
8.而
① 觉今是而昨非 连词 表并列
② 门虽设而常关 连词 表转折
③ 时矫首而遐观 连词 表修饰
④ 鸟倦飞而知还 连词 表承接
⑤ 泉涓涓而始流 连词 表修饰
9.之
①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助词,取独
② 恨晨光之熹微 助词,取独
③ 悦亲戚之情话 助词,取独
④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取独
⑤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动词,到,往
⑥ 求之靡途 代词,它
⑦ 公田之利 助词,的
⑧ 会有四方之事 助词,的
⑨ 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取独
10.以
① 既自以心为形役 介词,使,让
② 舟遥遥以轻飏 连词,表修饰,“而”
③ 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词,把
④ 引壶觞以自酌 连词,表承接 来
⑤ 聊乘化以归尽 连词,表修饰
⑥ 园日涉以成趣 连词,表结果
⑦ 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
⑧ 问征夫以前路 介词,用
⑨ 乐琴书以消忧 连词,表目的
⑩ 耕植不足以自给 连词,用来,来
⑾ 诸侯以惠爱为德 介词,把
⑿ 家叔以余贫苦 介词,因为,由于
⒀ 策扶老以流憩 连词,相当于“而”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 将有事于西畴
② 农人告余以春及
③ 问征夫以前路
2.宾语前置
① 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②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③ 乐夫天命复奚疑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④ 皆口腹自役 (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宾语前置)
(三)被动句
① 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② 遂见用于小邑 (见,被)
(四)省略句
① 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省介词“于”)
② 稚子候(于)门 (省介词“于”)
③(余)脱然有怀,(余)求之靡途 (省主语“余”)
④ 于是(余)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省主语“余”)
⑤(余)或命巾车,(余)或棹孤舟 (省主语“余”)
(五)固定句式
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又……又……)
例:载饥载渴 载歌载舞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2《滕王阁序》
一、通假宇
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句意:不过由于君子看到细微的预兆。)
②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句意: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句意: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二、古今异义
① 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今常用于穷困的意思。句意:处境艰难,而意志更坚。)
② 一介书生(一介:一个。“介”量词。今常用于“介绍”“介于”等意。句意:一个书生。)
③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句意: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④ 盛筵难再(再:第二次。今相当于“又”。旬意:难有第二次遇到。)
⑤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云尔: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今无此意。句意: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⑥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句意: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
⑦ 阮籍猖狂(猖狂,狂放,不拘礼节;今指狂妄而放肆。)
⑧ 千里逢迎(逢迎,迎接;今指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⑨ 童子何知(童子,谦辞,晚辈,后生;今指儿童。)
⑩ 彩彻区明(彩,日光;今指彩色。)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② 上出重宵,下临无地 “上”“下” 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① 一言均赋 “赋”,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铺陈”。
② 目吴会于云间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③ 烟光凝而暮山紫 “紫”,呈现出紫色
④ 梓泽丘墟 “丘墟”,成为荒丘废墟
3.名词的意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衣襟”和“以……为束带”。
(二)形容词的活用
① 四美具,二难并 “美” “难”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指“美好的事物”,“难”指“难得的人”。
② 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指俊杰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使……放下
② 腾蛟起凤 腾,使……腾空;起,使……起飞
③ 川泽纡其骇瞩 骇,使……吃惊
④ 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受屈
⑤ 窜梁鸿于海曲 窜,使……逃匿
四、一词多义
1.尽:
① 宾主尽东南之美 副词,全、都。
② 潦水尽而寒潭清 形容词,完了、没有。
③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动词,死、死亡。
④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 副词,最。
2.胜:
① 胜友如云 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② 躬逢胜饯 形容词,盛大的。
③ 胜地不常 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④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动词,能承受、能胜任。
⑤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 动词,超过。
⑥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形容词,尽、完。
3.穷:
① 响穷彭蠢之滨 副词,尽。
② 穷睇眄于中天 副词,尽。
③ 穷且益坚 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④ 岂效穷途之哭 形容词,走到头的。
⑤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形容词,穷困。
4.舍:
① 舍簪笏于百龄 动词,舍弃。
②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客舍、住所。
③ 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 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④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 动词,释放、放弃。
5.临:
① 临别赠言 副词,将要。
② 临帝子之长洲 动词,面对。
③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劝学》) 俯视,从高处向低处看。
④ 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到、走近。
6.怀:
① 怀帝阍而不见 动词,想念。
② 有怀投笔 名词,心思。
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揣着。
7.序:
① 序属三秋 名词,时序。
② 滕王阁序 序言、序文。
③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与陈伯之书》) 名词,次序、秩序。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动词,安排次序。
五、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① 都督阎公之雅望 ② 宇文新州之懿范 ③ 孟学士之词宗
④ 王将军之武库 ⑤ 等终军之弱冠 ⑥ 慕宗悫之长风
2.宾语前置句
童子何知
3.状语后置句
①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② 空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③是所望于群公
④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⑤ 窜梁鸿于海曲 ⑥ 屈贾谊于长沙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3《逍遥游》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怒:奋发。
2.抟:环旋着往上飞。
扶摇:旋风。
3.夭阏(è):阻塞。
4.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5.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6.绝:超越。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5.而(nài)征一国者(通“耐”,能力)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
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8.而后乃今培风(通“凭”,凭借,依靠)
9.其正色邪(通“耶”,语气词)
10.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语气词)
11.辩乎荣辱之境(通“辨”,辨明)
12.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用于整数和余数之间)
三、古今异义
1.虽然: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2.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
4.野马:古义:流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之马
5.羊角:古义:旋风。
今义:羊的角
6.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义:湖泊的名称(在吉林长白山)
7.海运: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
8.小年:古义:短的寿命;今义: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节日
9.是:
古义:这;今义:作判断词
10.控:古义:投,落下;今义:控制
11.虫:古义:泛指动物;今义:虫子
12.枪:古义:触碰;
今义:发射枪弹的武器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水击三千里(水,在水面上)
(二)名词作动词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作动,南行)
2.不过数仞而下(下,落下,降落)
(三)形容词作名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
(四)形容词作动词
怒而飞(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五)使动用法
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使……满意;征:使……信任)
2.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
五、一词多义
1.之:
① 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③ 穷发之北(助词,的)
2.息: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3.其:
①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
②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
③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
4.以: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③ 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④ 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⑤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齐谐》者,志怪者也。
(……者,……也)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者,……也)
3.南冥者,天池也。
(……者,……也)
4.此小大之辩也(……也)
5.此小年也(……也)
6.此大年也(……也)
7.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者也)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 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以奚知其然也)
② 莫之夭阏(è)者(宾语前置,= 莫夭阏之)
③ 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彼且适奚也)
④ 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知何)
⑤ 彼且恶(wū)乎待哉(宾语前置,= 彼且待恶乎哉)
2.状语后置句
① 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 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② 翱翔蓬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于蓬蒿之间翱翔)
③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结构后置,= 以六月息去)
(三)省略句
翱翔(于)蓬蒿之间。(省介词“于”)
(四)固定句式
1.其……其……:表选择,是……还是……
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3.且夫:连词,表递进,况且,再说
4.故夫: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不译
5.若夫: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至于
七、难句翻译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国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yàn)一样所见甚小啊。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
译:至于那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 B论据 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 B喻体 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因why 何过how 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偶尾同韵 C中联对偶 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 B议论 C抒情 D说明 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较 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 B总分结构 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 B按空间顺序 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
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 B对比法 C 喻证法 D 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F设问 G反复 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 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 B动词性短语 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E定语 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 B倒叙 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 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考接轨;新课改
高中语文新课改在目标设计和课程结构设置方面都有了较大改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给人的信号是:不能仅以一次考试和一次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而是要与过程性评价挂钩,以引导学生健康和谐地学习和发展。这也与当代高考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统一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与高考接轨,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着重阐述了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之间如何接轨,旨在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使其更好地与高考接轨。
一、高中Z文新课改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学生得以终身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同时它也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学生便有了一定的素质,而学生所具备的这种素质是经得起高考考验的。具体而言,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1)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自己在学什么以及学习到何种程度,使其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之中;(2)注重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语文知识的习惯,并使其养成动笔、动手以及动脑的好习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学习;(3)积极培养学生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4)要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从容容、有条不紊;(5)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其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和个性等心理因素。
二、依据新高考命题走势采用科学的复习方法
1.新课改要求与高考的要求一致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指出,高中语文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能力,不断地开阔其观察事物的视野。而对于高考语文的要求也是如此,也是在开阔学生视野以及加强学生的社会洞察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传统的教学与备考模式而言,已经不适应新高考的根本要求和考试目的。因此,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就提出了应该创新传统的教学与备考模式,注重与高考接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应该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务必让学生走出语文学习仅限于教学课堂以及语文复习的怪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对当代文艺给予高度地关注与重视,关注时代的发展以及人生,尤其是重要的社会主流媒体报道或者探讨相关问题,努力做到语文课堂内外的有机整合以及导学与自学之间相结合,这样就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语文的基本素养。
2.出课改亮点,变“镣铐”为“鲜花”,举着鲜花跳舞,让新课改为高考添彩
比如,“综合性学习”就是新课改的亮点,但是许多学校都称师资不足,班级太大太多,无法开展,综合性学习名存实亡,以至于高考一遇到综合性的试题就头疼,认为考试的难度太大,要求降低难度。这是理解的误区,仿佛认为综合性学习就是上大课,要语文与音乐、体育、美术等各科目综合,其实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三、注重课堂上教学方法的变化
有人曾经说过,一堂课“像不像样”,主要是看“一课”有没有“一得”,即该堂课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预习课最后就是要学生把课文读通顺,不结巴,不错,不漏,明白文章大致意思;教读课就是要学生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写作课就是要学生会使用一种文体完成800字左右的文章,等等。现在,新课改赋予了语文教学新的内涵,但是我们教师仍然不能忽视课堂以及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课堂效果。新课改后,我们仍然要改变对“灌输知识”这一词的看法,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现实中,直接灌输不仅少不得,而且要加强,不然,鉴于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完全自学达不到预期效果。语文新课程的重心是回归课堂。所以说,我们既然强调“回归”,就必须要考虑“课堂”定位:只有将教读课、自习课、写作课、语文活动课的课堂定位准了,才能考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比如,有老师认为,作文就是将文章提供的材料抄在开头,中间加上平时背诵积累的文章片段,结尾再将文章材料稍做改造,使之形成“照应”,就算完整;也有老师说,改高考作文卷,凡卷面不整洁或者字体不工整的一律“不及格”。而我认为,就作文指导而言,应该是平常或总复习的某节课怎么上,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有可能会提高。
四、新课改的教学内容能够与高考考点相融合
对于新课改而言,紧紧地抓住了高考考点,在高考考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内容进行改革。例如,高考语文中有找出词语中的错别字这一项,语文新课改内容中对这一项也有所反映,并以专题的形式对这个考点加以练习与训练。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高考要考好只靠解题能力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根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将使应试能力得到增强。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高考没有突出的矛盾。那种认为只要高考不变就谈不上课改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所谓的解题技巧等是与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分不开的。
五、结语
一、更新观念,研究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思想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共同话题。改革的首要任务便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中的语文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就思想观念来讲,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局限。张家璇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批评了“唯本”“唯考”“唯法”三种观念(《语文教学观念转变之我见》1995年第6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其他专家和学者也多次批评过语文教学观念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就语文论语文的封闭主义。这种观念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局限于“小语文教育”天地,唯我独尊,视野狭窄。(2)“目标在于取得功名”的“利禄主义”(叶圣陶先生语)。这种观念将语文教学的目标局限于高考,升学成了高中语文教育的唯一目的,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围绕着应试作文章,与其他学科一起自觉不自觉地强化了高中教育目的的单一性。(3)脱离实际、照本宣科的形式主义。教学方法单调,缺少变化;教学过程固定,模式统一;教学内容僵死,缺乏时代活水;课堂气氛沉闷,缺乏青春活力;脱离学生实际,忽视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足,参与意识差。(4)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机械主义。由知识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渡过程,自有其规律和方法,但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对此常常有机械的理解和机械的运作,要么是经院式的繁琐考证和注释的广泛罗列,要么是诗人式的拍卖激情以感动观众,要么是自动流水线式的重复训练和题海战术等等。这种种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是机械地理解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复杂性。
二、改革课程设置
现行高中语文课程的设置也有很大的局限性:(1)全国统用一本书,没有地域差异,也没有要求差异。(2)一套教科书,面向全体学生,有的吃不了,有的吃不饱,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3)单一的课程设置造成了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脱节。(4)单一的教学内容使许多高中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在我看来,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与初中阶段相比应该具有明显的区别,初中阶段可以说仍然是基础阶段,高中阶段则可以说是提高阶段,应该具有广阔性、应用性、分析性、鉴赏性、研究性等特点。据有关报刊介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高中语文课程都不是我们这样的整齐划一。为了适应高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也为了社会的需求,除了开设必修课外,它们还大量开设选修课。如美国的部分中学,选修课程达300多门;日本中学的语文选修课程有许多是以中国文化为专题的,日本高中学生所掌握的唐诗、宋词等比我们的一般高中学生还要多。这许许多多的事实,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敲起了警钟。
陈钟梁先生在与青年教师的一次谈话中说:“现代课程论力求把理论框架放在一个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一个顶点是社会的需求,一个顶点是科学内在的规律,还有一个顶点是学生身心的发展,而三角形的中心为人的素质。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语文教学可以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设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需要。”(见1994年第8—9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海在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据陈钟梁先生介绍:“必修课主要是打基础,用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基本能力的培养……选修课旨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高中为例,上海为几所实验学校编写了《古代汉语》《古文选读》《影视剧评论》《外国文学作品选》《交际与言辞》《校园新闻写作》等课本……活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表现能力、组织能力,因此重在活动性、实践性。”(出处同上)这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对全国各地高中语文课程的改革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和推动作用。
一、正确理解实词和虚词
正确理解词语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与基础,高中文言文词语主要是指实词和虚词。实践表明,在文言文教学中,若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出现偏差,往往无法正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影响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准确把握。作为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加强文言文词语的理解与记忆。
实词是文言文学习中较为常见的词语,高中学生在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积累不少实词,相对来说学习起来较为容易。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重要的实词,语文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加强记忆,注重区分实词在不同语句中的含义。例如,实词“爱”在文言文中可解释为溺爱、喜爱、敬爱、疼爱、爱护等,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爱”的上述意思。同时,记忆教材中对应的语句,以加深对其的理解。如《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为动词,解释为“疼爱”。如《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的“爱”也为动词,理解为“喜爱”。总之,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与引导学生积累实词,通过联想教材中的语句加深记忆,为正确理解实词奠定基础。
虚词是区别于实词的另一种较为重要的词语。文言虚词包括@词、助词、连词、介词、副词、代词等。尽管虚词没有完整意义,但正确理解虚词含义对理解整个文言文语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中文言文涉及的虚词并不多,包括偌、且、其、乃、乎、何、而等。调查发现,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对虚词缺乏必要的重视,导致无法正确翻译文言文语句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强调虚词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虚词的正确认识,注重日常学习中的积累。如《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中的“而”,《六国论》中“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中的“而”,尽管字相同,但前者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进行翻译,有时可译为“又”。后者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
二、准确把握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指文言文中与现代词语意思不同的词语,千万不能用现代词语的意思理解文言文词句。高中教材中古今异义词较多,教师应提醒学生多加注意,多积累古今异义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中的“亲戚”为古今异义词,古代多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而现代汉语中的“亲戚”指代旁系亲属。又如《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的“所以”,可理解为“依靠他”“用来”,而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因果关系中的关联词。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理解不同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之间的差别。在背诵一句文言文的同时,列举现代汉语的相关例句,进行对比记忆。如记忆“亲戚”一词时,文言文可通过“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记忆。现代汉语可举例为“小刚是我家的亲戚”。研究表明,采用对比记忆法,可显著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同时,语文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灵活运用一些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充分体会古今异义词在古代表示的具体含义,进而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三、熟练掌握常见句式
常见文言文句式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只有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才能通顺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语言,体会文言文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文言文常见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倒装句等,其中判断句常见格式为:“……者,……也。”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即为判断句。被动句常见格式为:“……于……”“……见……”“为……所……”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固定句式十分常见,熟练掌握这些固定句式是正确翻译的关键,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固定句式。高中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较多,如“无以……”翻译为“没有用……的办法”“有用来……的办法”,如《劝学》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何……为”,可理解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要用……做什么呢”,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定期抽查的方式,督促学生背诵常见文言文句式,使其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考查内容的必然性、试卷结构的多样性、考题形式的灵活性,要求全面学习、多形式备考,自2005年《考纲》取消了星号,取消了对试卷结构、小题赋分的限制,这意味着增加了考试内容的必然性、试卷结构的多样性和考试形式的灵活性。对策是在内容上全面学习又有所侧重,在形式上立足于主观表达,做到多形式备考。
首先,全面学习是指导基础年级要全面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这些要求中有些近期高考没有或无法考试的,比如听说能力,比如8种主要修辞格以外的辞格,18个主要文言虚词以外的虚词等,这些所谓不考的内容,只是暂时不考或不直接考而已,缺了这些知识和能力,读写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也会间接地影响到高考成绩。所以不能过早地紧盯《考纲》而急功近利,考什么才学什么,这样不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高考成绩。
其次,尽管《考纲》上的考点未必是每年必考的,但高三复习备考却必须是全方位的,不能上年考什么下年才复习什么,也不能认为上年未考的就一定是下年要考的,更不能存侥幸心理,要一条条复习,不要有疏漏。
再次,有所侧重是指某一领域的若干考点中有的考查的几率大,分值高,有的几率小,分值低,我们不必把时间平均分配。一般说来,语言运用这一块词语使用和病句辨析是侧重点;现代文阅读方面:散文阅读是侧重点;文言文方面:传记文是侧重点,古诗鉴赏方面:唐宋近体诗及宋词是侧重点;作文方面:话题作文是侧重点……
在练习形式上,首先主张平时注重主观题训练。会做主观题,高考时遇到选择题也不畏难,而如果只会做选择题,高考遇到主观题就会“笔不从心”,因为主观题考的是思维和表达两个层面,而选择题一般只考查思维能力。只要我们能做到主观题简答时简明、条理化,高考时非但语文能多得些分,其他学科(特别是政、史、地、生)的主观简答题也会因此而受益。
高考试题常考常新,一年一个面孔,如仿句这一考点,第一年仿句式,第二年仿修辞,第三年仿写短诗,第四年又会有所突破。要有鉴别能力,善于发现以前高考未用过但有新意的题型,如2010年春,笔者从一本杂志上发现两道提取关键词的练习,觉得新颖且内涵丰富,就用周考题形式让全校高三学生做了并由老师讲评,今年高考第18题恰与此类同,考生内心就不太紧张,且应付起来顺手多了。
关键词:高中语文;复习;策略
当前,国家对教育方面越发重视,因此开展了新课标的改革工作,不仅重视人文修养的养成,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素质教育。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标的发展要求,这种强加在学生身上的教学方式反而会令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一种厌倦的心理,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每一分钟都是十分宝贵的。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在高三关键性的一年,更加高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令高三的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争取令学生在语文方面获得更加理想的成绩。
1 掌握学习方法,适当降低难度
在高三这段时期中,学生多数都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所以语文课堂往往都是沉闷的,这样就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适当的将课堂氛围调动起来,积极与学生开展互动,这种互动性的方式不仅可以令学生紧绷的神经得到缓解,同时也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高效化的发展特点。以诗词鉴赏为例,这是高中语文考试中必考的一项内容,高中三年来,所学习的诗词也不在少数,例如高一的《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等,高二学习的《柳永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苏轼词两首》等,三年下来,这方面的内容是学生不应该丢分的部分,所以教师在课堂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诗词接力的方式,一方面达到了有效的互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得到了集中,为更加高效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铺垫。
另外,除了诗词的背诵以外,诗词赏析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在答题时的关键点,笔者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对诗词炼字进行充分的认识,了解在句子中所表示的意思,二是体会其中运用的手法,三是将字的原意掌握清楚,最后还要厘清在句子中的作用,达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按照步骤有序的令学生学会答题的技巧,这样不仅可以规范答题格式,更重要的是不会出现丢分的情况。教师在不断引导的过程中该应该注意不要将学生的思维禁锢住,教会学生答题技巧要比每道题都详细讲解更加高效,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在,也是实现高效复习的主要途径。
2 制定学习目标,划分学习难点
高三语文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明确终极目标就是为了高考,但是也可以将这一大目标分解为几个小目标逐一攻破,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仅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同时也达到了高效复习的目的。笔者将高三语文复习中的学习难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背诵的部分,应该争取令学生达到满分。在不该丢分的部分一定不能丢分,在可能丢分的部分尽量少丢分是复习的主要任务。背诵部分所占的分数相对较小,所以很多学生都不重视,甚至完全忽视了这部分的复习。教师在帮助学生复习这部分的内容时,应该细细的推敲,以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例,这首词是他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复习时应该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味,体会豪放派写作的特点,可以引申到豪放派其他作者的写作中。并且还要掌握这首词的主要写作手法,例如用典与情景交融等,这些写作手法在其他诗词中也会经常用到,对于其他诗词的复习也会具有一定的帮助。
其次是文言文的翻译,这是学生经常丢分的部分,因为有些字没有翻译出来,就会出现丢分的情况,因此这部分的目标就是要将字字都得到落实。复习的要点包括四个部分:(1)18个虚词;(2)词类活用;(3)文言句式;(4)翻译的方法准则。例如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考查,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令学生写出原句;或者采取填空式的翻译,仍以这句为例: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原句:吾___还也!这种练习可以达到熟记文言语句,增强语感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文白对应”的意识。
第三,在写作部分,应该实现规范合题意的目标。写作,可以说是高三语文的重中之重,也是大多数学生头痛的一项。每每作文练习的时候,能顺利理清思路,看好命题的人,少之又少。那么在复习写作的时候,教师就要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要求,切合题意,不歪解材料,语言流畅,中心明确。不论是什么文体,首先要确保行文流畅,让读者能够明白写作思路,平时多积累写作素材,将这些素材适时应用到写作中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生在临考前半个月,可以放松的心态作三两个规范的完整作文。在这时的作文里,要有意识的提炼归纳一些时事人物正反事例,回忆完善自己印象最深的生活小事,把这些作文散件放入记忆仓库,也许考场上会发生奇效。我们看,第一流的棋手在比赛前都要闭门研究,他们肯定会准备一些有用的定势。最重要的是,这对学生有一个心理上的安慰作用。
3 切实提高听课效率,有效落实考点知识
高一、高二的课堂都是针对教材的,偏向于语文素养的熏陶涵养。而高三的课堂是针对高考大纲上的考点逐一复习的,偏向于知识点的记忆,为高考语文能打高分打基础。因此,学生的听课习惯要有所改变。(1)学会调控情绪,尽量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三学习要注重考点,将语文的考点放在首位上逐个复习,精力高度集中到重点上来,为的是能够在高考中拿到优异的成绩。(2)适时、及时地做好课堂笔记。高三语文需要学生在老师讲考点的时候着重记忆,通过老师的强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在配上勤动笔,记笔记的好习惯,通过对笔记的利用,适时翻看,也能提升效率。(3)争取在课堂中便能掌握知识点,甚至能够运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三阶段是学生提升成绩的关键性阶段,作为三大主要学科之一的语文,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都面临着时间紧迫的压力,学生在身心方面经常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所以教师应该不断鼓励学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以更加饱满的面貌应对即将到来的人生大考,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在高三语文复习阶段提升效率,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的优化,希望本文的探讨可以为广大高三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潘兴元.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2011(3).
古代诗歌是凝聚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值得人们深入学习和研究,在语文教学中更是重要内容。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点,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应当深入研究古代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找到怎么读懂古代诗歌的好方法,从命题本身出发,推测出题者的意图,从而找到答题思路,提高得分率。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提高诗歌鉴赏得分的重要方法。
一、了解诗歌术语,确定考查目的
以往的诗歌鉴赏题通常会涉及有关诗歌术语,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认识术语,对诗歌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要掌握术语,知道考查的范围是什么,然后再准确答题。例如:在以往的一道高考题中,题目要求阅读唐代诗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然后回答问题。问题是让学生分别概括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本来是很容易得分的,然而由于学生不懂“颔联”“颈联”这些诗歌术语的意思,不懂诗歌常识性知识,因而没有办法答出此题,结果失分严重。在古代诗歌中律诗分为四联,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和尾联(七、八句),结果很多学生没有接触过,导致失分。实际上这道题的答案很简单。又例如2012年湖南有道高考题,阅读李益的《度破讷沙》,回答从题材角度来看这首诗属于什么诗,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对于第一问还是对古代诗歌常识性知识的考查,古代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分类有很多种类,但是题目中已经明确说出从“题材”角度来看。从题材角度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送别怀念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等等。倘若学生了解这一诗歌常识,那么就很容易得到这两分,但有大部分学生没能拿到分数。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
二、标注关键性词语,确定答案方向
每一道考题,命题人都会给学生一些答题暗示,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因此,聪明的学生会在审题过程中标注出题目中的
关键词 语,从而了解出题人的考查方向,学生就能知道到底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创造出得分机会。例如,2010年有道高考题是这样的:阅读王昌龄的《送魏二》,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的《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学生在解答此问题过程中,应当先审题,标注出问题中的“送别季节”“词语”“柳永《雨霖铃》”等
关键词 语,然后在诗中找到有关内容。这可以是表现季节的事物,往往会是有关的农作物,而这首诗中正好有“橘柚”。但学生应当注意的是橘柚是一年四季都能生长的,诗中写到橘柚香表示果实已经成熟了,而果实通常都是在秋季成熟的,因此答案应当是“橘柚香”,而不是“橘柚”。学生再根据送别的季节——秋季,和问题中的
关键词 语:“直抒离别之情”,可以知道柳永的《雨霖铃》中的两句应当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因此在题目中标注出
关键词 语,对学生准确答题是很有帮助的。
三、理解题目意思,理清解题思路
高考中有些题目是较为“苛刻”的,但是又要让一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分,因此命题人在出题过程中会给出一些暗示,需要考生明白其中隐含的意思,从而理清答题思路,最终得出准确答案。在2012年的某道高考题目中出现了“意境营造”和“赏析”这种有更深层次的词语。意境的意思是情和景相融合的境界,因此首先要找到题目中的景物,然后分析通过植物所表达的情感。营造的意思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建造,也就是将情和景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分析时应当注重诗的构思和写作手法。赏析的意思就是欣赏并且分析,应当对意境有一定的描绘,然后再展开分析。答题思路应当包含描写意境、分析表现手法以及揭示诗歌情感。又例如,在2010年的某道考题中命题人给出“醉别”“江风阴雨”这两个词语,他们已经暗示学生答题的思路。“醉别”意思是因为离别而醉,好友离别,内心苦闷,举杯相送,浇愁而醉。“江风阴雨”,从字面看来是写天气,而实际上是写心情。因此,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理解题目意思,理清解题思路是十分重要的。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教学生关注题目的问法和得分技巧,这也能体现出学生的审题能力与规范答题习惯。通过题目的问法,如何问就如何回答。比如题目有2分往往答案有两点,题目有三分往往答案有三点,以此类推。只有这样答题,才有得高分的可能。例如,在2008年某道题目中问道:“何种修辞手法”“何种表现手法”,学生答题时应当知道就是一种,不能写多。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复习中的难点,也是高考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应当深入研究高考题目,为学生找出更好更多的解题技巧。命题人出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得到分,但又不能直接送分给学生。因此,命题人在出题时会给学生一些提示,在复习过程中,老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加强审题引导,就算是再难的诗歌,也能够通过审题得到基本分数。只有准确审题才能更好地答题,才能提高古代诗歌鉴赏的得分率,促进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优秀的成绩。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
笔者归纳了2013年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总结其常见的题型为以下几种:1.情感类。这类题目围绕诗歌表达的情感出题,一般要求学生指出某诗句或是整首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更难的题目则要求学生能够有广阔的视野,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做到知人论世、自圆其说。2.内容类。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读懂诗歌,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内容的理解。可以是单句诗歌的内涵,可以是简述整首诗的故事,也可以是围绕诗歌内容设问其原因和结果等。3.手法类。有些题目直接给出了手法,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分析其作用。有些题目指要求考生根据诗歌内容自行确定表现手法,再进行诗歌分析,难度较大。4.形象类。在诗歌中经常会出现某个形象,有些题目就是围绕这些形象设问的。要求考生分析形象的内涵、特点,更难的则是要求学生借形象分析诗人的特点。5.语言类。这类题目通常考查某个字在诗歌中的妙处,需要结合诗歌整体来分析。6.风格类。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如苏轼的豪放派、李清照的婉约派,因此有些题目就围绕诗歌如何体现作者风格来设问。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项,高中生应当掌握基本的鉴赏技巧。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技巧,笔者认为需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把诗歌鉴赏当做一个整体。一首完整的诗歌,一般包含标题、作者、正文、注释四个部分。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以读懂诗歌。首先,标题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它是诗歌的眼睛。认真研读标题,可以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推测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登高》,读标题可知是借景抒情。其次,读作者,可了解诗歌的风格、思想倾向等。不同的作者其关注点不同,风格流派各异,如李白的浪漫主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爱国情感。另外,不同的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不一样,因此诗歌鉴赏就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再次,读诗歌正文。这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所在,要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字词。意象往往隐含诗人情感,关键字词则有可能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最后,诗歌注释不可忽视。注释有时会对诗歌中的典故进行解释,可以降低诗歌的阅读难度。另一方面,要有正确的审题意识。做到前面所讲的,学生可能初步读懂了诗歌,但是能否得到高分,还需要树立正确的审题意识。通过审题,要明白考点是什么,明确问题的指向,再到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在审题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明确诗歌的主旨,明白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这时审题就更有指向性,能够更好结合诗歌内容回答问题。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诗歌鉴赏教学功利化
在高考试卷考察方式的引导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以解题为导向,注重传授解题技巧,追求解题数量。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对诗歌的解析停留于文字表达、手法等表面的东西,不够深入,没有引导学生去挖掘诗歌背后所表达的诗人情感、思想、信念等。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表面和功利化,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没法体验诗歌真正的美。正确的诗歌鉴赏教学理念应该是通过诗歌鉴赏教学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诗歌鉴赏教学方法的落后表现为教师按照程序进行,把诗歌鉴赏分成固定教学模块。教导学生由题目分析开始,清楚诗歌考察内容。然后带着题目进行诗歌解读,并要求学生在读诗过程中注意寻找“诗眼”,体会诗人要表达的主旨。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解题。这种套路纯粹是为了解题以应付考试,显得单调僵硬,很容易使学生失去诗歌鉴赏的兴趣。另外,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相当普及了,不少老师还停留于板书阶段。完全可以借用先进的视听技术,将下载好诗歌背景图片或者诗歌朗诵的音频放到课堂上展示。。
(三)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不高
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不感兴趣,受通俗易懂的快餐文化吸引,学生不愿花太多的时间来鉴赏古代诗歌。古代诗歌的含义充满不确定性,同一意向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意境也比较含蓄,需要读者慢慢体会。另外,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今天已经很不一样。这些都使学生失去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来阅读浅显易懂的文章。受此影响,学生在接受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时,更多的停留于追求解题技巧,而不是发挥想象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提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转变诗歌鉴赏教学理念
要解决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的问题,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观念,明确诗歌鉴赏教学的目的,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诗歌审美情趣。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放弃单纯灌输解题技巧的错误做法,注重通过诵读、解读诗歌内容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丰富诗歌鉴赏教学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古代诗歌表达精炼,字数虽少,但其内容则相当丰富,蕴含的感情也很复杂。如果仅靠学生单纯的想象力,不容易全面体会和欣赏诗歌的美。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视频或者图片,给学生一种立体感,帮助其拓展想象力,更好的理解诗歌,从而培养学习诗歌、鉴赏诗歌的兴趣。其次,反复诵读,激发学习兴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到诗歌的押韵美,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注重诗歌文本的解读
传统的诗歌鉴赏教学法注重解题技巧的传授,教学内容程序化、模块化,较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让课堂更加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解读诗歌中的典故。古代诗歌中往往借典故来表达作者情感,可以将典故详细讲授,让学生在听故事中领会作者情感。如《行路难》中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就用了典故。前者是姜太公钓鱼与周文王姬昌求贤的故事,后者是先为奴隶后成宰相的伊尹与商汤的典故。其次,咬文嚼字。分析某一字词的妙用,或是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的内涵。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其他字代替,就会发现“闹”字把生机勃勃的春意给表达出来了。又如“乐游春苑断肠天”中的“断肠”是指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与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不同。最后,带领学生体会意象意境。古代诗歌常把作者情感融于外在事物,创造某种意境,借此表达情感。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萧索悲凉的秋景,创造出凄清衰颓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离乡在外的落寞之情。
三、总结
【关键词】鉴赏技巧 ; 功利化 ;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09-02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做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但目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内涵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
笔者归纳了2013年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总结其常见的题型为以下几种:1.情感类。这类题目围绕诗歌表达的情感出题,一般要求学生指出某诗句或是整首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更难的题目则要求学生能够有广阔的视野,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做到知人论世、自圆其说。2.内容类。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读懂诗歌,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内容的理解。可以是单句诗歌的内涵,可以是简述整首诗的故事,也可以是围绕诗歌内容设问其原因和结果等。3.手法类。有些题目直接给出了手法,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分析其作用。有些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诗歌内容自行确定表现手法,再进行诗歌分析,难度较大。4.形象类。在诗歌中经常会出现某个形象,有些题目就是围绕这些形象设问的。要求考生分析形象的内涵、特点,更难的则是要求学生借形象分析诗人的特点。5.语言类 。这类题目通常考查某个字在诗歌中的妙处,需要结合诗歌整体来分析。6.风格类。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如苏轼的豪放派、李清照的婉约派,因此有些题目就围绕诗歌如何体现作者风格来设问。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项,每个高中生都应当掌握基本的鉴赏技巧。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技巧,笔者认为需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把诗歌鉴赏当做一个整体。一首完整的诗歌,一般包含标题、作者、正文、注释四个部分。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以读懂诗歌。首先,标题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它是诗歌的眼睛。认真研读标题,可以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推测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登高》,读标题可知是借景抒情了。其次,读作者,可了解诗歌的风格、思想倾向等。不同的作者其关注点不同,风格流派各异,如李白的浪漫主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爱国情感。另外,不同的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不一样,因此诗歌鉴赏就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再次,读诗歌正文。这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所在,要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字词。意象往往隐含诗人情感,关键字词则有可能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最后,诗歌注释不可忽视。注释有时会对诗歌中的典故进行解释,可以降低诗歌的阅读难度。另一方面,要有正确的审题意识。做到前面所讲的,学生可能初步读懂了诗歌,但是能否得到高分,还需要树立正确的审题意识。通过审题,要明白考点是什么,明确问题的指向,再到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在审题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明确诗歌的主旨,明白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这时审题就更有指向性,能够更好结合诗歌内容回答问题。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诗歌鉴赏教学功利化
在高考试卷考察方式的引导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以解题为导向,注重传授解题技巧,追求解题数量。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对诗歌的解析停留于文字表达、手法等表面的东西,不够深入,没有引导学生去挖掘诗歌背后所表达的诗人情感、思想、信念等。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表面和功利化,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没法体验诗歌真正的美。正确的诗歌鉴赏教学理念应该是通过诗歌鉴赏教学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诗歌鉴赏教学方法的落后表现为教师按照程序进行,把诗歌鉴赏分成固定教学模块。教导学生由题目分析开始,清楚诗歌考察内容。然后带着题目进行诗歌解读,并要求学生在读诗过程中注意寻找“诗眼”,体会诗人要表达的主旨。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解题。这种套路纯粹是为了解题以应付考试,显得单调僵硬,很容易使学生失去诗歌鉴赏的兴趣。另外,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相当普及了,不少老师还停留于板书阶段。完全可以借用先进的视听技术,将下载好诗歌背景图片或者诗歌朗诵的音频放到课堂上展示。
(三)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不高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不感兴趣,受通俗易懂的快餐文化吸引,学生不愿花太多的时间来鉴赏古代诗歌。古代诗歌的含义充满不确定性,同一意向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意境也比较含蓄,需要读者慢慢体会。另外,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今天已经很不一样。这些都使学生失去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来阅读浅显易懂的文章。受此影响,学生在接受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时,更多的停留于追求解题技巧,而不是发挥想象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提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转变诗歌鉴赏教学理念
要解决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的问题,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观念,明确诗歌鉴赏教学的正确目的,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诗歌审美情趣。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放弃单纯灌输解题技巧的错误做法,注重通过诵读、解读诗歌内容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丰富诗歌鉴赏教学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古代诗歌表达精炼,字数虽少,但其内容则相当丰富,蕴含的感情也很复杂。如果仅靠学生单纯的想象力,不容易全面体会和欣赏诗歌的美。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视频或者图片,给学生一种立体感,帮助其拓展想象力,更好的理解诗歌,从而培养学习诗歌、鉴赏诗歌的兴趣。其次,反复诵读,激发学习兴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到诗歌的押韵美,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注重诗歌文本的解读
传统的诗歌鉴赏教学法注重解题技巧的传授,教学内容程序化、模块化,较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让课堂更加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解读诗歌中的典故。古代诗歌中往往借典故来表达作者情感,可以将典故详细讲授,让学生在听故事中领会作者情感。如《行路难》中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就用了典故。前者是姜太公钓鱼与周文王姬昌求贤的故事,后者是先为奴隶后成宰相的伊尹与商汤的典故。其次,咬文嚼字。分析某一字词的妙用,或是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的内涵。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其他字代替,就会发现“闹”字把生机勃勃的春意给表达出来了。又如“乐游春苑断肠天”中的“断肠”是指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与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不同。最后,带领学生体会意象意境。古代诗歌常把作者情感融于外在事物,创造某种意境,借此表达情感。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萧飒悲凉的秋景,创造出凄清衰颓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离乡在外的落寞之情。总之,围绕诗歌本身,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将有效提升诗歌鉴赏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李方国.如何开展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7):71.
[2]倪同刚.2013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述评[J].中学语文,2013(Z2):80-86.
[3]赵亚男.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现状及改进途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23):53-54.
[4]文永美.浅谈古代诗歌鉴赏[J].新课程,2013(03):127.
第一、删除
1.考试性质
2017年语文科《大纲》删去2016年《大纲》中考试性质的相关内容。2016年大纲中的相关内容是“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此部分文字阐释了高考的性质,在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删去此部分文字,将此部分内容调到总则中,内容更加简洁,更突显了语文大纲的学科性。
2.写作部分
①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加下划线的文字为变化部分,下同)
删去此条,不是淡化正确书写现代汉语规范字的要求,可能是将此条放在具体的评分细则中更恰当。如此,更加符合大纲本身的纲领性的特征。
第二、增加
1.考核目标与要求
2017年大纲在此部分新增了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具体要求。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增加此部分内容,将“要求”明确化具体化,表述更加科学具体,考纲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2.现代文阅读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增加此部分内容,明确了考试选材的范围和平时学习的具体目标、内容。对照往年的高考试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此条新增加内容应该引起广大师生尤其是高三师生的重视,应在平时拓展训练范围,熟悉各类论述文本的相关内容。
分析综合C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增加此条,将更加体现对论述类文本考查的科学性、学科性。
文学类文本阅读
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增加此条,符合阅读实际,引导师生从字词句段篇入手,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有利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正常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分析综合 C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如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增加此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作者的感情倾向和理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解”。
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古诗文阅读部分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此项内容的增加,将近年来高考中已经出现的古文化知识考试题在《大纲》中进行明确的规定,强化了此考点的地位,凸显了《大纲》的科学性、全面性。
第三、改动
1.“考核目标与要求”部分
2017年《大纲》将2016年中的“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改为“F.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如此改动,更加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的扎实进行。
2.“考试范围与要求”部分
2017年《大纲》将2016年中的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对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改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
此项内容变化较大,明确了“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两道选考题中选择1道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的变化。这对考生的阅读速度有更高的要求,考生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综述部分
2017年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016年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此处修改,要求更加明确,与语文试题考查内容一致。体现了《大纲》的科学性。
分析综合 C
2017年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2016年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将“基本”“主要”删去,表述更加准确,对命题者来说,更具灵活性操作性。
鉴赏评价 D
2017年
(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2016年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此处的改动,表述内容更加简洁具体准确,将此前表述较为虚实的考试内容落实了。
实用类文本阅读
综述部分
2017年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016年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分析综合 C
2017年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016年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此处改动,凸显了实用类文本的特性,即“真实性”“实用性”,体现了考纲的科学性准确性,如将“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改为“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引导考生立足文本,分析评价文本内容的含义、价值和意义。
4.古诗文阅读
分析综合 C
2017年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016年 筛选文中的信息
此处改动,更加科学准确,符合高考实际。
5.写作
发展等级――深刻
2017年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016年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此处改动,凸显了考纲的科学性,符合事物客观实际。
第四、调整
1.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C
2017年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016年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此处调整,层次更加清晰,表述更加简洁。
2.语言文字应用
表达应用 E
2017年
(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2)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3)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4)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5)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6年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此处的调整,层次更加清晰,更加凸显了语言文字应用的语言文字这一特性。
1 变应试教学为素养提升教学
语文课改我们最关心的是如何确保高考,学校是以高考成绩来衡量学科教学业绩的,如果扎扎实实抓课改,三年后高考成绩滑了坡怎么办?到时候倒霉的还是我们语文老师,别费了力不讨好,我们原来都深有同感。但这次青岛考察学习,让我们转变了态度,原来是我们把课改和高考对立起来了。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这个课改课程性质来看,并没有降低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考试能力,相反,课改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强了,更能应对高考,即用宽厚的语文素养去应对相对窄浅的高考是有余力的,至少理论上是这样的。青岛市各中学近几年的高考出口不论是量还是质都胜于课改前,这是不争的事实。例如,青岛十七中,美术特色班每年上清华、中央美院二三十人,几乎全上一本院校。校长说,这得益于课改。再看青岛五十七中的展示课“文言实词的推断”真的是让学生学会了探究梳理,其深度己达我们高三的水平,五十八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以《秋天的怀念》引导学生归纳梳理答题技巧、规范,也达到了我们高三有时也未达到的水平。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贯穿了课改意识,同时把高考意识有机地融于其中,真正实现了由教应试到提高素养的转变。青岛的实践表明:单纯的为高考而教学终究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用课改来统帅语文教学,应试才能有其存之皮和力之源。
2 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在语文课改推行前,我们都是知识传授的能手和老兵,我们原来抛弃“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把“语文考纲”和“语文考纲说明”奉为语文教学的指南,考点分析精辟,知识点的解析传授细而到位,模拟考试密度和力度大到惊人,“一切为了高考”,其结果如何呢?高中三个年级人均成绩,即使考同样的题不会相差太远,人均分大概在90分左右吧,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记不牢,灵活性探究性的语文题目又很难突得破,其所考的成绩大都是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范围以内打不同程度的折扣,没讲到的做不起,讲到的,反复练习的也难全记得住,并再现不出来。于是,老师将知识扯破,嚼烂一点点,一次次地灌、沁(浸),学生获取的是知识这个“鱼”。学生觉得语文课听不听关系不大,老师费力不讨好,学生学了也未必考好。这也是事实,这也是我们长期的困惑。然而,语文课改是解除这个困惑的最佳办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强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课程的出发点,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这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究知识的技能,获得一种认知的体验,要用情感与文本交流碰撞而生成知识。从这种意义上讲,学生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实践也表明:只有学生根据老师所教的方法,然后再进行学习实践,才能把方法学到手,用得活,才能够自己主动地获取更多的知识。青岛几所学校语文课改的共性就是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和点评,让学生参与文本对话,到文本中寻觅体验。如,青岛五十八中的文言实词推断,其方法就是从学生体验中来,再到体验中去,这样,获得知识的效率就高,真正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青岛十七中现代文阅读中总结出来的“紧扣主题,圈点勾画,分值定点,列点答题,准确答位”答题策略很具有操作性,这远比我们给答案好得多。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手段,体验是深化内涵的必要过程。青岛市的语文同行在课改实践中切实有效的行为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那就是重方法,重体验,带着学生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
3 变大包大揽为主动放权还权
教书辛苦,教语文尤其辛苦。回首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一个“苦”字了得,其中的酸苦辛劳不言自明,何也?只因我们心慈勤劳,而几十年来大包大揽了语文教与学的全部,把教学的主导、主体合二为一个自己,把练为主线变成了百讲不厌(练),把本该学习主体学生的事也给包办了,你想不累就不行了。课文生字你要去查,词义你要去查,作文你要去改(一般不为尊重学生主见),甚至听写、默写、背诵你都得去亲历亲行。课堂上刚一把问题提出来,为了抢时间出效率,你马上替学生把所谓正确的答案和盘托出,你图省事,学生也乐得轻松,下次考试又不考,学生于是听不听无所谓。你辛苦的播种几乎是收获甚微。乖巧点的学生只是辛苦地记录了许多几乎不能再用的答案而已。考试后,面对大片低分,你问苍天,高中语文还怎样教啊?学生也苦闷,高中语文究竟怎样学啊?中间状态的学生则以为语文学与不学差不多。非语文教师则认为语文最好教。至少没有学生归零分。辛苦劳作,获此痛心结果,这完全是大包大揽惹的祸。语文课改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变“包”为“教”,变“送”为“导”,变课堂上的勤讲为善评,把“勤”移到课前课后,做到到位不越位,充分相信学生,该学生做的教师别去做,同时做到学生懂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也不讲。在操作的过程中强化“四个字”即“范”(老师示范)、“放”(放手学生,但不是放任)、“督”(督促学生)、“评”(点评、评价,注意积极评价)。青岛十七中教学三案(课前案、课堂案、课后案)教师勤于案的编导。重点在课堂案补缺,课前、课后案是学生的任务,责任明确,各司其责,师生互补。如,青岛二中张则会老师主讲的《荷花淀》引导学生归纳诗体小说特点,几个女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点评,就充分相信了学生,其表现为“生已贤于师”学生有了情感体验,自然就领悟了文本的内涵。如果教师不放手让学生实践,学会学习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信奉会教加会学才等于高效。
4 变单打独斗为合作应战
一、高考指挥棒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审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
1.教学目的的功利性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学生个人的完善。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1而当前的语文教学,这一目的已经被“分数为上”的原则所替代。许多学校将评价教师的标准与高考成绩挂钩,语文教学始终围绕高考服务。教师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为核心,而是潜心钻研取得高分的捷径和法宝。阅读、分析、写作都总结出固定的模式,一些学校甚至研究历年高考选择题答案分布规律,告诉学生在不会做的情况下猜哪个选项正确率更高。这种功利性的教学以满足高考的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把高考的成功等同于语文教学的成功,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2.教学内容的局限性语文学科包罗万象,囊括万物,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包含多种文体,如小说、诗歌、散文、话剧故事等,多种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它不像数学那样,有着固定的定理公式,它具有多元性、广泛性的特征,可以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目前的高中教学,一味围绕高考进行,“高考考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无疑使得原本丰富的语文教学视野变得局限和狭窄。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高考的范围之内,更应该引导学生去了解博大深厚的文学世界,引导学生去广泛涉猎不同类型的知识,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局限于高考考点的语文教学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变得单一枯燥,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教学方式的模式化教学模式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获得某种教学成果,将多种具体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而形成的模式。目前模式化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大肆盛行,许多学校都总结出特定的教学模式,在本校教师中推广,一些模式甚至影响全国。课堂教学的确需要有章可循,模式化教学能够集中集体的智慧,发挥团队教育的优势,也能为新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个老师、学生的情况都是不同的,老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的接受方式均有所差异。不考虑客观情况,而对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必然是不科学的。如某种模式建议,语文课堂应该按照“课前学习--新课导入--课文朗读--课文分析--学生探究--师生互动--学生反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这一模式进行,并建议了每一环节的具体用时,于是教师们就根据规定动作和时间要求,按部就班的进行授课。除了课堂教学外,教辅资料的编排、教学内容的设计也都按照固有的模式进行,这种学生熟知,老师熟练的程式化教学,极大的约束了老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语文课堂失去了其应有的色彩。
4.教学手段的形式化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如多媒体教学、情景化教学等,这使得一些教师过渡追求教学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的内容。高科技的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的了解教学内容,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然而,许多教师过渡依赖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一股脑的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某种程度上也会阻碍学生的思考。多媒体作为一个手段,是教学的辅助,不能成为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学中,许多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是需要想象的,多媒体的展示会让学生失去这种想象的空间。当《关雎》中描写的窈窕淑女,被一个具体的形象所取代,文学的美感就会被破坏。还有不少教师追求课堂的生动,将课文内容通过舞台剧、小品等形式来表现,这种形式用的恰到好处,能够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实际上盲目追求表面的形式化,并不能起到期待的作用。课堂成为一个热闹的舞台,学生却只记得当时的热闹,过后并无所收获。除此之外,诸如分组讨论、鼓励式教学等教学手段也存在走向极端或流于形式的现象,重形式过于重实效,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解决高中语文教学弊端的有效途径
面对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线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一对看似矛盾的命题中寻求一种平衡。明确教学的目标,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融“工具性”于“人文性”;丰富教学内容,扩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从“考试专家”变为“知识杂家”;改进教学形式,搞活教学课堂,追求课堂的“多元化”和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载体,转“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
1.明确目标,融“工具性”于“人文性”语文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个教人识字阅读的工具性的学科,更多的是具有较强的人文属性,能够提高素养、陶冶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的目的也不应该只是通过考试、获得高分,而应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阶段,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对其形象思维的形成、文化品味的提高很有必要。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应定位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促进其成为一个思想丰富的人、情操高尚的人。因此融“工具性”于“人文性”,化知识为能力,应该成为高中语文教育追求的目标。既让学生从文章中学习到基础知识,又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社会和世界形成一个正确认识。
2.丰富内容,变“考试专家”为“知识杂家”目前的语文教学工作多是围绕着考试而开展,学生个个都是考试的专家,但在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上却远远不够。因此,要进一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必考部分,而应该多方位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去除高考教学的功利化的思想,改变原有的“一切用成绩说话”的观念。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范围很广,包容量大,对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很强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教材还是远远不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大量的阅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核心,以教材为基础,鼓励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变“考试专家”为“知识杂家”。
3.改进形式,求“多元化”与“个性化”语文教学不应该是模式化的,而应该是多元化、个性化的。所谓多元化,就是不唯一。一百个人眼里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文学的解读本来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文章的时代语境和读者语境发生变化,对文章的解读和理解自然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去思考问题,发散自己的思维,而不是灌输给学生一种标准答案。要做到多元化,就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彩虹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不同的颜色,同样,每一个不同的学生的个性也不尽相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见解,不可以以标准答案来改变学生的想法,否定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自主学习。
我们发现2016年全国Ⅱ卷语文试题命题凸显创新能力,着眼考生语文素养。
试题基本保持了近年来形成的试卷结构,在题型的设计上有所创新,在能力要求的考查上渐进提高,有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
试题依然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包含论述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六道大题。
一、现代文阅读
这道大题为论述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的重要概念和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在题干的表述上,第1、2小题与去年的题目完全一致,第3小题题干的表述略有不同,由以往“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改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从选项来看,论述文阅读侧重考查考生对逻辑关系的把握,这跟高中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况密切相关。这三道题分别考查了信息等值转换、信息压缩转换、信息阐述性转换,难度较大,体现了汉语言内涵丰富,区分细微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
这道大题由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三部分构成。
(一)文言文阅读
试题选择的依然是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明史・陈登云传》,体现考纲考查“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要求。从整体看,这段人物传记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有较强的故事性。从题型看,依然与去年考查点保持一致,即考查了断句、古代文化常识、对内容的概括、分析与翻译。考查文字覆盖全面,考查效能高。
断句题。延续了前两年的考查方式,即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断句正确的一项。从今年选项的设置来看,干扰项增加,命题难度加大。
古代文化常识题。从选项的设置来看,考查的是政治领域的术语,如“中宫”、“陛下”、“吏部”、“移疾”。考查内容略显狭窄,呈现单一。
对内容的概括与分析题。选项的表述规范,命题者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分析和概括。这道题的命制,有利于考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客观上降低了试题难度。
翻译题。保持了一贯的考法,2道小题。要翻译的句子,侧重考查实词以及词类活用现象。
(二)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选取了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诗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作为命题材料。课标卷努力体现了考纲中对古诗文阅读“浅显”的要求。不过即使这样,也可以看出命题的一些微妙的变化。选材上,诗人以诗摹写画意,评画论画,诗画结合。
这首诗的变化还表现在设问上。以往第8题多数是考诗歌手法,第9题多数考查思想感情(属于内容范畴)。今年这两道题,一个是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一个是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试题的难度增大。
(三)名篇名句默写
这道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分别出自《鱼我所欲也》、《蜀道难》和《阿房宫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选做题
阅读文本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组合后的文本适合用来考查考生,体裁依然属于人物传记,文本后面的“相关链接”,是他人对吴文俊本人的评价。
考生向来在选考题方面,选择实用类文本阅读作答的居多,皆因传记文本的事实清楚,问题明确且清晰,较文学类阅读文本的问题容易作答,且得分较高。今年命题组在文本的选择上、问题的设置上颇花心思,除了选好阅读的文本外,还努力平衡两道选做题问题的难度,在考题的设置上尽可能做到公平。
四、语言文字运用
词语题。继续考查考生对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虽然还是选择题,但是题型有所改变。题目提供了六个包含易混成语的独立句子,设置包含三个句子的选项,要求考生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选出“全都正确的一项”。
今年的这种题型,扩大了考查的容量,是命题推陈出新的表现。我们除了要注意形式上的变化外,还要注意题干中“词语”一词的表述。词语题的备考,中心应该是常见且容易误解的成语的使用,强调的是词语积累。
病句题。这道题为常规必考题型,变化不大。今年的考点依然落在语法类的病句类型上。这道题有点新意的是,句子的内容时代性非常强,紧扣生活,诸如“科技创新”、“经济改革”、“工匠精神”、“民生问题”等。
连贯题。今年的这道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方面连贯、准确的能力,但是题型较往年有所改变。
补写语句题。这道题为主观题,要求考生在语段空出的三个地方中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有字数限制。本题需要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是与文段内容的推导、呼应所必须的,解答本题,需要注意文段的语意发展推演关系。
读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读图能力要增强,这是时代趋势,图文转换是高中学生一种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写作
2016年作文仍然是材料作文。要求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三条不同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